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4 09:28:18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第1篇

论文格式说明:

(字数6000字左右)

一、装订顺序

封面、中文摘要(关键词)、外文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

二、封面格式(参照范文):

(1)所在学院为:继教(公开)学院

(2)专业为:本科专业及年级,如:2009级金融管理

(3)姓名、准考证号码必须准确,指导老师填老师的全名,职称要准确;

(4)学号:即准考证号。

三、页码设置

1、正文之前,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页码设置为罗马数字,封面不显示页码;

2、正文页码为阿拉伯数字,正文页码必须从阿拉伯数字“1”开始,一直到参考文献页。

四、页面设置

1、英文摘要换页,不要与中文摘要在同一页面上;

2、A4纸单面打印,两端对齐,行间距1.25倍,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2.5厘米,上、下

边距2.5厘米。

4、参考文献另起一页。

5、封面无页眉,从摘要页开始,页眉显示为毕业论文题目,字体为五号宋体。

五、字体设置

(一)摘要部分

1、论文中文题目:居中,二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各空1行

学生姓名、专业、准考证号:宋体小四号字体

摘要:左顶格,楷体_GB2312四号,加粗;内容用楷体_GB2312四号字,1.5倍行距。

关键词:左顶格,楷体_GB2312四号,加粗,内容用楷体_GB2312四号字,各词分号隔开。

2、论文英文题目:二号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段前、段后各空1行

Abstract:用4号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内容为4号TimesNewRoman字体,1.5

倍行距

Keywords:用4号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关键词内容为4号TimesNewRoman

字体,各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二)目录

1、目录:居中,宋体二号,加粗;

2、一级目录用宋体、粗体4号字,二级目录用宋体小4号字,三级目录用宋体小4号字(行距可定为1.5倍或1倍),一级目录顶格,二、三级目录缩进两字符

3、目录页码右对齐

(三)正文

1、正文各级标题:

(1)章节标题或一级标题:单独一行,小三号黑体加粗;前后各空0.5行,居中。

(2)二级标题:单独占一行,用4号黑体,标题前后各空0.5行,左缩进2字符。

(3)三级标题:用小4号楷体、粗体,不单独成行。

2、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段首缩进两字符

(四)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标题用小三号黑体、粗体,左顶格,段前、段后各空1行;

参考文献正文中文用宋体小四号字,1.25倍行距,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字号用小四号。

(五)注释、图表

1、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字体为宋体小五号

2、图、表:标题在表格或图的上面,居中,字体为宋体小四号;表格下方注明资料来源和图、表的相关解释,解释内容为楷体五号字体。

六、其他格式要求

1、摘要上方要求填写学生的姓名、专业、准考证号,要与封面信息一致,不能填错;

2、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各自单独成页。

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3]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5]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6]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9-10.

(7)专利

【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7]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8)标准

【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8]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9)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9]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10)电子文献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6]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http://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以下是金融管理范文,欢迎大家赏析:

金融管理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培养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血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居于核心与枢纽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世界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国家高度重视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发展,银行及相关行业对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层次、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样,要在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赢取主动权,必须培养出一支熟悉国际经济规则的高级金融管理队伍来。

面对金融业高度国际化与开放性的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金融管理干部必须提升国际化的新境界与新素养。概而言之,在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在国际交往中娴熟的能力、修养、水平,既能够有效地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又能够开展良好的国际合作,展示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惟有如此,才能在世界发展变动的复杂环境中,始终掌握因势利导的主动权。同样,金融干部更应努力拓宽国际化视野,开阔眼界、开阔思想、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这种更具时代性的素质培养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

金融管理干部应该由一批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优秀人才组成。金融人才是国家急需的紧缺人才之一,为满足人才强国战略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金融专业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熟悉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较强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操作能力,胜任金融与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才。”[1]他们是既掌握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业务运作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的21世纪金融通用人才。他们需既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是“通才”;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是“专才”,方能“应对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与全球化社会的挑战,应对英语趋向国际通用语言的挑战,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2]。

金融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培养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培训队伍。干部素质培训是一门艺术,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只有充分挖掘一切优秀智力资源,打造一支优秀的国际化培训师资队伍,才能高效快捷地培养出一批能担当重任的优秀领导人才。金融学涉及经济学、数学、心理学、英语等多门学科,理论模式众多,业务操作复杂,主讲教师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金融领导干部,也有来自国内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者和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这些精通金融和外语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战略、领导力、管理等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既熟悉金融经济理论,又精通业务实战操作,通过培训的平台,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训练提升学员的国际化视野,并将教学与金融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分级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网络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等资源优势,体现出培训的开放性与国际性。

当今,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顺应时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际化金融领导干部人才,必须贯彻实施系统有效的干部培训计划,在培训理念、内容、方式、实践教学等以下几方面实施针对性培训策略,全面提升金融干部的国际化素质,适应新时代对金融干部素质的更高要求。

1培训理念与内容国际化

为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力争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全球化的业务规范和管理法规、将“国情和特点”与国际规则结合起来、顺应金融运行规律与发展趋势的一流金融领导人才。在培训工作中必须树立全新的培训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突出国际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色,注重学习者的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对于金融学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高度国际化的专业学科,干部培训的课程尤其要注重与国际接轨,培训课程至少涵盖: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规则,如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知识,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礼仪等等。教育部统一引进的外文原版教材不仅国际化特色浓厚,生动有趣,而且紧扣金融金融学前沿发展动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有利于学员接触最新的理论成果与科技信息,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同时,加快教材开发本土化,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组合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等,有助于前后知识学习的衔接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2实践教学国际化

在专业知识培训中,建议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改进教学环节的创新中,双语教学提供外语交流、处理金融业务的模拟环境,有效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与国际化思维能力,从而变传授学科知识为重点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适应新形势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施教方式比较注重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金融学教育侧重于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发现、分析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授课中注意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帮大家渡过初次接触国外原版教材的适应过程;视听课模拟金融业务交易环境,尝试将金融理论与案例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课应注重推荐一些经典金融理论与实践知识短文,翻译课可主要教授金融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技巧。

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还需加强金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即结合我国金融产品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日常的金融专业教学之中,及时学习金融新业务的操作规范,熟练掌握快速升级的各类信息技术收集与处理,熟练使用各种金融数理模型软件化,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及多媒体教学等模式。

3培训方式方法国际化

在干部培训方式方法上,重点突出国际化。借鉴国际流行的激励培训法,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模拟式等多种形式开展干部培训,个性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着重解决培训对象遇到的真实问题,接受挑战和现场试验,形成能力;带着问题去学、去了解、去感悟,成为“善于学习、应变和应用”的人才。培训方式可实行专家授课三分之一、现场教学三分之一、行为训练三分之一“三三制”,建立现场教学基地,到国外基地驻点学习、取经,实现培训方式方法国际化。

4师资队伍队伍建设,培养金融创新人才

“学科建设是龙头,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3]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以双语教师为例:双语教学的探索性质以及学科内单枪匹马的开课方式更需要团队的互助与合作,通过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和教学案例分析、课件互评、教学设计探讨等活动,把集体的教学智慧转化成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再通过实践过程的消化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这种过程主要是运用反省认知理论,促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的过程[4],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金融经济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建立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悉金融经济理论,对市场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

要为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国内和国外培训的机会。首先,应进行英语口语培训。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符合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篇章的表达方式及要求,做到清晰、准确。其次,应根据学科特点细化专业进行专业英语培训。这一步的培训主要包括学习各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专用术语,以及阐述和评论本学科问题的外语表达能力。使其具有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深厚的文化知识、掌握多种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另外,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工作人员,通过传帮带建立起一只具有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国际化的形势需要国际化的战略,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素已成为社会甄别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干部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革新培训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干部素质培训更具实用性和灵活性。惟有如此,才能尽快培养出众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金融干部来,更加自如和娴熟地驾驭国际化的趋势,实施国际化的战略,完成国际化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莉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丁雪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本科办学水平的提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4)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高职 人才培养

一、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的冲击

随着“大数据”“云服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伴而生;传统的金融机构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行业也纷纷涉足金融行业,软件行业中用友网络、电商企业中的京东白条、京宝贝等以及如雨后般春笋的P2P网贷及众筹网。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合作,如中证百度百发100指数、南方浪大数据100指数、大数据300指数;保险行业,余额宝正式推出两款保险理财产品甚至电信行业也在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浙江联通与百度及富国基金合作。

传统金融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及机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及职业技能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呈爆发式增长

由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及各类新型的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这些新型金融机构都来自不同经营领域,进入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业务后,就需要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同的岗位,其职责及技能要求,有哪些呢?笔者对希望通过分析人才招聘网站,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以下以国内国内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网站()“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以下是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升温,在无忧网,可以看到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明显上升,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及2014年12月份,分别做过二次搜索,发现12月份搜索的结果相比8月份,有大幅的增加。12月份,输入“互联网金融”关键字,有6467条,相比8月份4452条结果、上升了45%。其中具体的人才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上升。具体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需求最高,从8月份的218条上升到325条,这也说明有很多机构在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筹建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经理、事业部、P2P网贷等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同

1.传统金融机构欲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这时只能从一些电商公司挖人了,如阿里巴巴基本成了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人才库,大量的人才从阿里巴巴流失到金融机构。

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笔者发现,如计划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往往是从互联网公司挖人。如职位具体要求:1.具有互联网公司2年以上的运营经验。2.熟悉金融P2P业务,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知识、投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前程无忧的职位统计显示,证券和基金公司们招聘、挖角电商人才已经超过投资研究者的数量。

2.电商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以阿里小贷、东京白条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从去年2月份开始,阿里金融一直在大规模“招兵买马”。贷款审核、金融分析、技术架构师是阿里金融最感兴趣的人才,具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背景的存贷款人员是阿里最青睐的潜在对象。

3.P2P网贷、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目前调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资金是从传统的制造业、煤炭、房地产分流出来的资金。从前程无忧的招聘启事,主要从某房地产公司、教育传媒机构、制造业等跨界,进入P2P网贷行业,P2P网贷行业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及风险分析员、营销人员。如厦门的某P2P网贷公司,员工100人,招收了80余营销人员,剩余的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后勤人员不到20人。

三、高职、大专层次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

现在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与传统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中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具体的职位、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及具体的招聘公司,便于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在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设置相关的课程时,能提供相关的参考作用。笔者了以大专、高职人才及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展开了搜索。本科及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在这里讨论。

笔者发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才中,适合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岗位的主要有如下职位:P2P销售经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专员、销售经理,具体见表1。

从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出:招聘对象主要集中于以营销型人才、风险控制人员、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员为主要对象。从这份表格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也可以以此来制定互联网金融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核心课程。

(三)目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定位为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高,如XX证券公司,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就是“211+985”高校毕业生;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银行及保险的管理层。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由于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这现象也从以往的毕业生中得到了验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中,2012、2013级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从事于金融营销活动,如在中小担保公司、保险行业,从事营销活动;而伴随这两年P2P的集聚升温,大部分毕业生开始涉及互联网金融行业。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培养

所以,笔者建议:目前高职或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随着人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升温,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加强营销型课程、商务礼仪、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

1.产品营销经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产品沟通能力,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接触、了解客户的资产,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要求进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理财知识及营销知识。如在厦门地区培养合适的P2P营销人次,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厦门的P2P网贷公司中,营销人员严重匮乏,甚至只要有毕业生去面试,就会被录取。

2.风险分析员,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期,这一位置凸显重要性,因为有的客户在网上是见不到面,同时,客户的征信状况了解得又不是非常的彻底。尤其是,最近P2P中,大量的平台倒闭,客户违规等现象,屡屡发生,如著名的P2P公司宜信,亏损8个亿,大量的呆账、坏账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所以,风险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3.数据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数据的分析重要也上升。2014年,一个名字“大数据”始终响彻在金融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如招商银行通过互联网搜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等锁定潜在客户,并借助互联网的行为定向、地域定向和内容定向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招行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出潜在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利用远程银行和云平台实施交叉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此职位的需求,深圳市前海大丰收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其要求是以1年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或者行业研究等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关注细节,对数据敏感,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主要是熟悉SPSS、EXCEL等相关软件。所以,高职金融专业,也应该相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教学及能力培训。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互联网金融挑战各个金融行业的今天,培养人才方面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及创新。结合当地经济,加强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营销型人才培训。坚持“而向市场、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为目标,通过设计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

基金项目: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4年校级课题:“互联网时代厦门市中小银行金融创新”(课题号:KYSK2014-2)。

参考文献

[1]2014年度盘点:被互联网金融颠覆的六大行业.中国新闻网. [N/OL]http:///a/20141211/13348194_1.shtml.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第3篇

随着“大数据”“云服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伴而生;传统的金融机构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行业也纷纷涉足金融行业,软件行业中用友网络、电商企业中的京东白条、京宝贝等以及如雨后般春笋的P2P网贷及众筹网。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合作,如中证百度百发100指数、南方浪大数据100指数、大数据300指数;保险行业,余额宝正式推出两款保险理财产品甚至电信行业也在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浙江联通与百度及富国基金合作。

传统金融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及机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及职业技能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呈爆发式增长

由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及各类新型的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这些新型金融机构都来自不同经营领域,进入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业务后,就需要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同的岗位,其职责及技能要求,有哪些呢?笔者对希望通过分析人才招聘网站,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以下以国内国内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网站(51job.com)“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以下是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升温,在无忧网,可以看到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明显上升,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及2014年12月份,分别做过二次搜索,发现12月份搜索的结果相比8月份,有大幅的增加。12月份,输入“互联网金融”关键字,有6467条,相比8月份4452条结果、上升了45%。其中具体的人才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上升。具体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需求最高,从8月份的218条上升到325条,这也说明有很多机构在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筹建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经理、事业部、P2P网贷等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同

1.传统金融机构欲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这时只能从一些电商公司挖人了,如阿里巴巴基本成了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人才库,大量的人才从阿里巴巴流失到金融机构。

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笔者发现,如计划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往往是从互联网公司挖人。如职位具体要求:1.具有互联网公司2年以上的运营经验。2.熟悉金融P2P业务,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知识、投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前程无忧的职位统计显示,证券和基金公司们招聘、挖角电商人才已经超过投资研究者的数量。

2.电商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以阿里小贷、东京白条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从去年2月份开始,阿里金融一直在大规模“招兵买马”。贷款审核、金融分析、技术架构师是阿里金融最感兴趣的人才,具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背景的存贷款人员是阿里最青睐的潜在对象。

3.P2P网贷、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目前调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资金是从传统的制造业、煤炭、房地产分流出来的资金。从前程无忧的招聘启事,主要从某房地产公司、教育传媒机构、制造业等跨界,进入P2P网贷行业,P2P网贷行业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及风险分析员、营销人员。如厦门的某P2P网贷公司,员工100人,招收了80余营销人员,剩余的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后勤人员不到20人。

三、高职、大专层次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

现在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与传统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中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具体的职位、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及具体的招聘公司,便于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在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设置相关的课程时,能提供相关的参考作用。笔者了以大专、高职人才及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展开了搜索。本科及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在这里讨论。

笔者发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才中,适合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岗位的主要有如下职位:P2P销售经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专员、销售经理,具体见表1。

从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出:招聘对象主要集中于以营销型人才、风险控制人员、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员为主要对象。从这份表格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也可以以此来制定互联网金融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核心课程。

(三)目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定位为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高,如XX证券公司,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就是“211+985”高校毕业生;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银行及保险的管理层。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由于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这现象也从以往的毕业生中得到了验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中,2012、2013级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从事于金融营销活动,如在中小担保公司、保险行业,从事营销活动;而伴随这两年P2P的集聚升温,大部分毕业生开始涉及互联网金融行业。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培养

所以,笔者建议:目前高职或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随着人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升温,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加强营销型课程、商务礼仪、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

1.产品营销经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产品沟通能力,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接触、了解客户的资产,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要求进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理财知识及营销知识。如在厦门地区培养合适的P2P营销人次,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厦门的P2P网贷公司中,营销人员严重匮乏,甚至只要有毕业生去面试,就会被录取。

2.风险分析员,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期,这一位置凸显重要性,因为有的客户在网上是见不到面,同时,客户的征信状况了解得又不是非常的彻底。尤其是,最近P2P中,大量的平台倒闭,客户违规等现象,屡屡发生,如著名的P2P公司宜信,亏损8个亿,大量的呆账、坏账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所以,风险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3.数据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数据的分析重要也上升。2014年,一个名字“大数据”始终响彻在金融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如招商银行通过互联网搜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等锁定潜在客户,并借助互联网的行为定向、地域定向和内容定向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招行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出潜在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利用远程银行和云平台实施交叉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此职位的需求,深圳市前海大丰收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其要求是以1年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或者行业研究等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关注细节,对数据敏感,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主要是熟悉SPSS、EXCEL等相关软件。所以,高职金融专业,也应该相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教学及能力培训。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第4篇

(一)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过程其实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过程,要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就要求高职院校组织专任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专题培训和交流工作,通过研讨、观摩、体验等方式增进理解、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才能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从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出发,确定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就金融专业而言,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定期深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相关行业,吸收金融行业最新工作动态、了解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从而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课程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在教学相长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接地气”的需要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突出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型人才。就金融专业而言,在教学资源内容的开发上,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最新行业标准,要从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符合金融业执业标准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搭建高职教育与银行、保险、证券业的仿真平台,授课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教中学”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赋予学生企业、行业员工的角色标准,使课程学习内容能最大程度满足金融行业职业岗位需求,在仿真环境下进行职业化、专业化的技能培训,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接地气”。

(三)减少资源重复性建设的需要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高职院校由于受到生源质量、师资配备、教学软硬件设施、实训条件、学生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呈现出层次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高职院校校际联系会逐步加强,各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会不断地将各类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如果我们不注重对资源梳理、归纳和总结,将会造成资源重复性建设,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高职院校只有做好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来自不同地域和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便于各高职院校相互间学习、借鉴,减少数字资源库建设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服务功能展望

(一)服务于课堂教学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把各种材料简单堆积在一起,而是为了让高职院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其强大的教学服务功能。教高[2003]14号文件中曾提到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库平台的建设能很好的实现这一需求。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来说,建设教学资源库平台,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可以不断增加诸如模拟银行柜面业务、演示银行服务礼仪、保险电话营销实战演练、证券模拟实训等模块,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形式多样学习模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互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式从“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服务于学生课外学习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岗位适应性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会学习比掌握一门学科更重要。然而,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且缺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自主学习途径,其学习仍主要停留在课堂学习层面。我们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爱学习,更会学习。就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而言,其应用的主体是学生,其数字资源除了要满足学生课堂学习之外,还要满足学生课外学习延伸的需要。专业教学资源库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将上传的各类资源整合梳理,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出发,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可以通过数字资源库平台找到有共同兴趣的学习伙伴,形成个人学习圈,通过情景演示、身临其境的学习,寓学于乐,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课堂学习的延伸。自主学习平台延伸了传统的课堂时空,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服务于学生就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未来岗位适应性和岗位迁移性,使得毕业生能够适销对路,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一方面,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开发建设阶段,由校企共同参与建设,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人才培养规格。如此一来,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就会遵循以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逻辑起点,并依据这一逻辑起点确定人才的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资料和素材的选择就会有据可循,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资源的简单堆积,凸显资源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真正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金融数字资源库内容还可以涵盖学生的考证需求,通过在平台中加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官网链接、考试流程、考证资料、历年考试真题、在线模拟考试和教师、专家在线答疑板块,并定期更新知识,就会助力学生实现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目标。

(四)服务于企业、行业培训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不仅要为校内学生的学习服务、同时也要关注相关企业、行业职工继续教育的需求,建立健全数字化网络平台可以为相关企业、行业实现在线培训,增强相关产业领域在岗人员技能,满足行业、企业工作人员在岗接受继续教育,为其个人的多样化学习提供服务。就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而言,我们可以在其平台的框架设计上,建立起针对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金融行业不同用户登录的界面设计,包括图形图像、三维动画、音频视频等类型的复合型资源,实现教学资源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变。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手机网络平台的功用,实现用户手机在线阅读、听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可以充分考虑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金融行业的需求,通过网络平台的运用,让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设备终端获取所需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资源,就能有效的保证企业、行业员工的在线培训和在岗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第5篇

关键词:人才 金融企业 能力 广州

一、引言

金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金融领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金融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金融从业人员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金融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本文研究的金融人才是指广州金融企业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人才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加快金融人才发展,是提高我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金融人才发展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目前国内学者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金融人才培养机制、课堂(实践)教学、实践课程与金融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为如何更好地培养金融人才和使用金融人才提供了借鉴,为了更好地使企业招聘到合格的金融人才及合理地使用人才,研究金融业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和企业中金融人才综合能力的现实表现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针对一个城市的金融企业的研究更少,而且金融人才的能力直接关乎到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败,故本文将具体分析广州金融企业广金毕业生综合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二、金融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为了深入了解广州金融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及现实表现,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广州金融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298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卡方检验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金融业人才综合能力情况。

1.必须具备的能力

从重要和非常重要两个方面判断的综合考虑,有94.6%的企业认为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发展(学习与适应)能力、业务实施能力(93%)、语言表达能力(92.6%)、理解判断能力(92.1%)、组织协调能力(90.8%)和人际关系能力(89.8%)(见表1),分别高出平均值16、15、14、14、12、11个百分点。

2.应具备的一般能力

从表1知,企业认为一般重要的各种能力中比例最大的是英语水平、占52.8%,其次是领导能力(42.1%)和粤语水平(41.3),再次是决策能力(27.8%)和动手能力(17.2%)。

三、广金毕业员工综合能力分析

1.总体评价

从表1可知,只有9.1%的企业对员工各种能力非常满意,满意比例占63.3%,二者合占72.4%,也就是只有近3/4的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能力评价是满意的。评价认为一般的比例占26.8%,评价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占0.8%,说明企业整体上对员工的各种能力的满意度还是可以的,但还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2.满意分析

从满意和非常满意两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来看,企业对员工满意的能力是发展(学习与适应)能力(85.9%)、人际关系能力(83.0%)、动手(熟练操作办公软件)能力(81.8%)、理解判断能力(80.8%),其次是业务实施能力(79.5%)、文字表达能力(78.6%)、粤语水平(77.4%),最后是语言表达能力(76.4%)、组织协调能力(74.1%)(见表1)。

3.不满意分析

从表1可知,最不满意的能力是英语水平、比例为2.6%。其次是自我提升(开拓创新)能力,比例都是1.5%。再次是粤语水平比例为1.1%。

四、广金毕业员工综合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能力方面的差异分析

企业认为员工应该具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比例占28.2%,高出非常满意所占百分比(9.1%)19个百分点,前者是后者的约3倍,说明了员工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满意的比例高出重要比例13%,满意度一般的比一般重要的比例高出8个百分点,即企业认为一般重要的能力,员工的一般满意度较高,说明了员工的能力表现与企业的要求不一致。

2.具体能力差异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梳理,得出表2结果。运用表2的结果,通过企业对员工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与员工在企业中的能力表现,即通过企业对能力重要性的判断和企业对员工能力表现的评价,来分析二者的差异,也就是找出企业的需要与现实员工所具备能力的差异所在。

(1)重要和满意

从表2可知,这两个方面能力的项目差距还是较大的,六项中只有四项相同,一致性仅为66.6%,即企业认为重要的能力项目与企业对广金员工评价满意的项目是不大一致,说明了能力供需比较不合理。同时,各项能力重要性判断与满意度评价的百分比差距还是较大的,即重要程度平均数是92%,满意度平均数为82%,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说明了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能力项目相同,但各种能力重要性和满意度的顺序是不一致,也说明了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企业认为组织协调、语言表达能力是重要的,而满意评价中却没有此项能力,进一步说明了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2)不重要与不满意

从表2可知,企业认为不重要的能力项目与企业对员工评价不满意的项目差别不大,不满意评价项目和不重要的能力项目,二者交叉的仅三项,说明了企业对员工不满意的能力还比较多。

各项能力重要性判断与满意度评价的百分比差距还是存在的,即不重要程度平均数是4.7%,不满意度平均数为1.5%,理论上讲后者应该低于前者才是合理的,说明了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

2. 括号内数字为百分数,表示企业对该项(判断和评价)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百分比,且都大于对该项(判断和评价)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平均百分比。

总之,重要的能力项目与满意评价项目不一致性较大;重要的六项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还较大,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差距很大。

五、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对策

1.准确定位,明确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凸显应用型特色,为广东金融强省建设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即立足行业,面向广东,突出“大金融”人才特色,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2.构建合理课程体系,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须改革理论课程体系。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比例过大,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过少;重知识传授课程,轻能力培养课程;重理论课程,轻实践性课程等弊端。因此,在确定了培养目标之后,首先应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

3.校企联合培养,促进 “双师”成长

“双师型”教师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科教育与能力培养互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条件。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给学生讲授学科理论、专业知识,还要善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实践能力,只会“纸上谈兵”,那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多种方式结合,拓宽实践渠道

实践教学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场景和了解实际操作规程,对学生了解实际生产、社会工作以及工作的管理方式等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开设学生科研项目;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建立实训环境等。

5.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交往表达能力,应设置领导管理能力的课程(如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学、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监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等)、产品开发能力的课程(如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等)、公共服务能力的课程(如公司金融、会计、电脑、法律、社会、公关等方面的课程)和交往能力的课程(如外语、写作等)。

综上所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依靠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学科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和品德教育,并使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场地建设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应用型行业性人才,是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是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一行三会.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EB].2011(1):5

[2]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8(6):60-61

[3]崔寅.论高等教育对金融人才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1(3):109-111

[4]危慧惠.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1):91-95

[5]刘欣.论地方财经院校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27-128

[6]王刚贞.构建教学型大学的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高职研究,2009(4):165-166

[7]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2011(8):36-38

[8]吴云勇.基于1234模式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6):66-70

[9]李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科技,2011(3):129-131

[10]何伟.论西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启示[J].现代商业,2011(3):20-21

[11]马良书.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财政金融,2011(10):9

[12]周肇光.建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新机制[J].人才开发,2003(3):8-9

[13]杨宜.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加强应用性金融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7):78-79

[14]孙桂芳.金融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7(12):395-396

[15]吕颖毅.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市场论坛,2011(1):93-94

[16]胡晓艳.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J].金融经济,2010(6):99-100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第6篇

关键词 官产学研 协同 创新驱动 “院园融合”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03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riven

T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Take Ningbo Polytechnic "College Park Integration" Mode as an example

ZHU Lei

(Ningbo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Ningbo, Zhejiang 315800)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is being driven by the conversion factor-driven to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urgent need fo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ffic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driven talent development. Ningbo Polytechnic explore with local industrial park "courtyard garden fusion" of the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office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novation-driven t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ongoing research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officer,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resource sharing, communication, attracting incentive mechanism innovation, breakthrough research offic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ottlenecks.

Key words officer, industry, learn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riven; "college park" integration

1 “院园融合”战略产生发展背景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模式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院园融合”,其中“院”指的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园”指的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是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方共建,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官产学研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三位一体的科技园。“院园融合”模式的特点为“园中有园,园院融合”。

2 “院园融合”模式的六大育人功能

2.1 落实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奖励措施

入驻园区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市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外,同时还享受园区内在办公场地、税收、人才、IDC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具体为据其对地方财政贡献额按一定比例返还其上缴税收的返园区部分,最高可达80%;为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免租金办公用房;为入驻企业提供免费办公用网;对于获得中央、省、市资金支持的项目给予资金配套;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资质认证、国外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给予资金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服务外包人才及企业进行奖励;园区为入驻企业在项目申报、管理效益提升、投融资、上市培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对符合园区定位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总部,园区将在人、财、物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对其中的重大落户项目支持,可实行一事一议。

2.2 探索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有效管理模式

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是由北仑区人民政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为在宁波北仑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园区和学院开辟了面积(一期)7000平方米(二期)10000平方米的“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投资资金”,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先期提供100万元,数字科技园配套100万,专项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园区内注册创办的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和配套奖励,设立创投资金项目评委会,审议创投资金的相关决策决定,审定创投资金的支持项目和金额;园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开办“创业大学堂”;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此外,还成立创业园教育服务中心。竭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1)营造由校企合作、企业主导的职场化训练路径。数字科技园精心打造学生企业实践平台和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知晓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程;了解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导学生接触真实项目并结合企业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向全体学生,融入学院人才培养过程。实施创业课(必修)-创业工作坊(班级项目)-创业街-创业园的路径,打造创业课程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实践平台。这些措施都为学生营造由校企合作、企业主导的“项目教学、实训实习、职场体验、自主创业”的职场化训练路径。

(2)建立专业教师和专家资源库。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与专业共建等手段,通过“面向产业,跨界混搭”的专兼师资有效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园区企业为专业教师也提供了下企业实践的重要场所,专任教师通过在园区企业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制定有效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各环节。园区建设专家资源库。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等著名院士教授的工作室落户园区。同时,根据劳模(技师)工种特点与相关专业有机结合,建设系列工作室。这些都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3)制定实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学评价、学分评定的制度。秉承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理念,“院园融合”育人模式一直践行“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程工艺合一、作品产品合一”。学校的教学过程直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了学校育人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加强现代学徒制在园区企业的实践,学生与学徒身份合二为一;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学生在园区的实习实训环节比例,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4)集成园区企业的各类生产、研发项目,建立数据库,充实学生实践学习内容。“院园融合”育人模式直接对接生产实际、直接承接真实项目,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成为工学结合实施的主体。学生在园区企业“拜师学艺”,学生的作品被吸收和转化为企业设计或产品,学生制定的销售方案、管理制度和可行性建议被企业采用或部分采纳。这种模式也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落户数字科技园的多家企业经常性地派出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实践课程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企业参与专业制定教学改革方案和编写教材。

3 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的瓶颈突破

(1)突破组织管理机制瓶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引入董事会管理及市场化运作,融合政府、高校及相关企业的力量,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信息产业局为园区提业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咨询,如引导区域内软件开发、物流信息化、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及人才培训聚集到园区内,给予有关企业以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设立了3000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项用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投资等等;企业为学院师生提供贴近市场、深入企业的学习和实践平台,系统有效的项目、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学院除为园区提供日常的物业、商务、餐饮等基础服务外,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搭建如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突破资源共享机制瓶颈。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如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服务外包学院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官产学研各方服务。集聚研发机构,搭建科技成果汇集、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目前,已引进中科院、浙江大学等12家重点科研机构来园区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以及重点院校的诸多院士教授落户园区。这些对园区企业实行面对面、点到点的咨询。园区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收益。有些企业的某项技术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如大正工业机器人公司的汽车仪表盘检测技术成为该行业的标准。

(3)突破信息沟通机制瓶颈。数字科技园内与区科技局合作共建的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学院科研管理机构合署办公;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共建的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合署办公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与工业设计系办公室紧邻;与市外经贸局合作成立的宁波服务外包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模式。这些合署办公机构的负责人均由学院与合作单位领导相互兼职,信息沟通层级与壁垒减少,提高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的运行效率。此外,数字科技园建立每季度一期简报联系机制与每学年一次的数字科技园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增加了官产学研各方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4)突破吸引激励机制瓶颈。数字科技园注重服务内涵,将园区服务工作提高到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发展服务层面上。为此,园区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和市场拓宽。以科技服务为突破口,尝试提高服务内涵,成功为中青影公司获得落地补贴,帮助道和设计和宝迪玩具两家公司取得市专利大户,协助威琅公司的综合人力资源管理平台项目获得市经信委项目资助。2012年园区利用国家扶持微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对接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银行,与园区企业召开融资洽谈会,帮助园区企业更好地解决融资问题。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R2014R011),主持人:祝蕾

参考文献

[1] 祝蕾,任君庆.刍议高职院校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模式选择与路径探析――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3S”模式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4(24).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第7篇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riven

T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Take Ningbo Polytechnic "College Park Integration" Mode as an example

ZHU Lei

(Ningbo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Ningbo, Zhejiang 315800)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is being driven by the conversion factor-driven to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urgent need fo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ffic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driven talent development. Ningbo Polytechnic explore with local industrial park "courtyard garden fusion" of the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office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novation-driven t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ongoing research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officer,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resource sharing, communication, attracting incentive mechanism innovation, breakthrough research offic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ottlenecks.

Key words officer, industry, learn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riven; "college park" integration

1 “院园融合”战略产生发展背景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模式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院园融合”,其中“院”指的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园”指的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是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方共建,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官产学研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三位一体的科技园。“院园融合”模式的特点为“园中有园,园院融合”。

2 “院园融合”模式的六大育人功能

2.1 落实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奖励措施

入驻园区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市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外,同时还享受园区内在办公场地、税收、人才、IDC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具体为据其对地方财政贡献额按一定比例返还其上缴税收的返园区部分,最高可达80%;为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免租金办公用房;为入驻企业提供免费办公用网;对于获得中央、省、市资金支持的项目给予资金配套;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资质认证、国外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给予资金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服务外包人才及企业进行奖励;园区为入驻企业在项目申报、管理效益提升、投融资、上市培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对符合园区定位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总部,园区将在人、财、物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对其中的重大落户项目支持,可实行一事一议。

2.2 探索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有效管理模式

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是由北仑区人民政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为在宁波北仑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园区和学院开辟了面积(一期)7000平方米(二期)10000平方米的“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投资资金”,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先期提供100万元,数字科技园配套100万,专项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园区内注册创办的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和配套奖励,设立创投资金项目评委会,审议创投资金的相关决策决定,审定创投资金的支持项目和金额;园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开办“创业大学堂”;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此外,还成立创业园教育服务中心。竭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1)营造由校企合作、企业主导的职场化训练路径。数字科技园精心打造学生企业实践平台和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知晓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程;了解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导学生接触真实项目并结合企业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向全体学生,融入学院人才培养过程。实施创业课(必修)-创业工作坊(班级项目)-创业街-创业园的路径,打造创业课程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实践平台。这些措施都为学生营造由校企合作、企业主导的“项目教学、实训实习、职场体验、自主创业”的职场化训练路径。

(2)建立专业教师和专家资源库。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与专业共建等手段,通过“面向产业,跨界混搭”的专兼师资有效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园区企业为专业教师也提供了下企业实践的重要场所,专任教师通过在园区企业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制定有效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各环节。园区建设专家资源库。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等著名院士教授的工作室落户园区。同时,根据劳模(技师)工种特点与相关专业有机结合,建设系列工作室。这些都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3)制定实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学评价、学分评定的制度。秉承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理念,“院园融合”育人模式一直践行“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程工艺合一、作品产品合一”。学校的教学过程直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了学校育人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加强现代学徒制在园区企业的实践,学生与学徒身份合二为一;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学生在园区的实习实训环节比例,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4)集成园区企业的各类生产、研发项目,建立数据库,充实学生实践学习内容。“院园融合”育人模式直接对接生产实际、直接承接真实项目,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成为工学结合实施的主体。学生在园区企业“拜师学艺”,学生的作品被吸收和转化为企业设计或产品,学生制定的销售方案、管理制度和可行性建议被企业采用或部分采纳。这种模式也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落户数字科技园的多家企业经常性地派出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实践课程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企业参与专业制定教学改革方案和编写教材。

3 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的瓶颈突破

(1)突破组织管理机制瓶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引入董事会管理及市场化运作,融合政府、高校及相关企业的力量,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信息产业局为园区提供产业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咨询,如引导区域内软件开发、物流信息化、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及人才培训聚集到园区内,给予有关企业以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设立了3000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项用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投资等等;企业为学院师生提供贴近市场、深入企业的学习和实践平台,系统有效的项目、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学院除为园区提供日常的物业、商务、餐饮等基础服务外,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搭建如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突破资源共享机制瓶颈。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如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服务外包学院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官产学研各方服务。集聚研发机构,搭建科技成果汇集发布、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目前,已引进中科院、浙江大学等12家重点科研机构来园区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以及重点院校的诸多院士教授落户园区。这些对园区企业实行面对面、点到点的咨询。园区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收益。有些企业的某项技术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如大正工业机器人公司的汽车仪表盘检测技术成为该行业的标准。

(3)突破信息沟通机制瓶颈。数字科技园内与区科技局合作共建的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学院科研管理机构合署办公;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共建的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合署办公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与工业设计系办公室紧邻;与市外经贸局合作成立的宁波服务外包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模式。这些合署办公机构的负责人均由学院与合作单位领导相互兼职,信息沟通层级与壁垒减少,提高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的运行效率。此外,数字科技园建立每季度一期简报联系机制与每学年一次的数字科技园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增加了官产学研各方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第8篇

[关键词] 创新 金融BPO 人才培养模式 外包服务基地

一、 我国金融BPO发展现状

1.金融BPO的含义

在《金融业务中的外包》(巴塞尔委员会,2004)中,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被界定为“被监管者将部分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本应由自己从事的业务利用第三方(既可以是被监管者集团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 BPO的业务包括信息技术(如应用开发,编程及译码)、专业运作(如某些金融、会计领域、后台业务及处理、管理活动)、执行合约功能(如客服中心)。 BPO可以为金融机构创造以下价值:降低经营成本、突出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战略目标。金融BPO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

2.我国金融BPO刚起步

我国金融业已经完成文档影像化和数据的大集中,开始进入后台大集中、建立共享中心阶段,在一些非核心领域尝试在岸外包,如信用卡发卡和收单业务、保单数据录入业务以及数据处理。离岸外包业务主要是日韩的呼叫中心服务。

除了华道数据、炎兴科技、华拓等极少数专门从事金融BPO的公司,大部分的外包公司,如神州数码、东南融通、大连华信、博彦科技、宇信易诚等,金融BPO的业务量很小。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存在众多只有数百员工的小公司。

2005年中国IT人才缺少42.5万人。在人才结构上,缺乏软件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人才缺乏、规模较小成为制约我国金融BPO公司承接国外大订单的瓶颈。

二、我国发展金融BPO机不可失、刻不容缓

1.金融BPO的强国印度面临“中年危机”

印度依靠低廉的成本、大量专业人才、英语优势和政府强力推动,成功开拓全球外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市场占有率,如,呼叫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是90%。经过20年发展,印度已经面临危机:后续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人员流动率高;BPO从业人员的工资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风险分散原则和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瓜分印度的市场份额;不少欧美企业不太适应与相隔遥远、文化差异极大的印度公司进行商业往来。

2.发包国寻找“印度备份”,中国的综合吸引力指数仅次于印度

为了分散业务过于集中在印度的风险,发包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第二目的地。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了近年离岸外包国家综合吸引力指数(如下表所示),印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国位居第二,但是无明显优势,亚洲其他国家和中东欧地区将成为中国发展金融BPO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

资料来源: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

3.外国的外包公司已经进入中国,争抢人才与市场

美国大多数从事外包的IT企业,如毕博管理咨询、优集系统公司等已经进入中国开拓市场。2000年建立的GE大连服务中心是跨国公司内部外包的典型案例,也是跨国公司采用离岸外包的通常手法――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开设分支机构进行离岸外包,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在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得到保障。

印度的外包企业从2002年起陆续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著名的TATA公司在杭州开设分公司,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和Wipro则进入上海和北京,并计划几年内各自把员工人数从几百人增加到5000-6000人。

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的为数不多的BPO业务也是交给了国外知名公司,如HP、Unisys。

4.外包服务的层次不断提高,而我国处于外包价值链的低端

在金融BPO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知识处理外包( 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KPO)。KPO是银行将业务中的知识创新、研发环节外包给外部服务商来完成。2003年,印度实现的BPO和KPO业务约为35亿美元,到2010年可达到300亿美元,就业人口为82万人。处于价值链高端的KPO正成为印度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目前承接的主要是软件外包(ITO)和单据处理、呼叫服务等,处于外包服务价值链的低端。

三、发展金融BPO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1.注重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关键

印度的情况已经说明,承包商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难以持续长久,竞争力来自服务的质量、外包商和承包商之间的融合程度。

我国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应着力培养与发展金融BPO相关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除了掌握金融、会计、IT、法律、外语、国际商务规则等知识以外,培养交流沟通和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理解发包商的文化也同样重要。

2.整合国内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需要金字塔形的人才梯队

整合目前规模小、分散的BPO市场是我国发展金融BPO的必经之路。BPO向KPO发展,拓展了我国发展外包服务的“蓝海领域”。建立金字塔型的人才梯队,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大量从事具体操作的业务人员,如,呼叫中心服务、单据处理等。处于中层的包括:(1)BPO公司的管理人员;(2)进行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3)专业的BPO经纪公司。位于顶端的是代表中国品牌服务质量和核心业务的金融BPO领军人物,能整合国内BPO资源,并开拓国际市场。

3.国内竞争采取差异化策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国内不少城市成立了软件园和外包服务基地,应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明确各自定位,制定与各地核心业务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日韩两国的呼叫中心均建在大连,大连在对日、韩两国的外包上有语言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应重点发展对日韩的离岸业务外包。上海应突出国内最好的金融生态、外资金融机构众多、海内外人才集中、中国第一家金融BPO示范基地等优势,抓住美国有意识地分流印度业务的机遇,尝试发展高层次的外包服务,如,在核心业务领域开展金融BPO,涉足KPO中的投资研发等。

4.需要建立人力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机制

由于存在时差、工作环境差、业务单调重复、健康受损、报酬较低等因素影响,呼叫中心工作人员的离职率在印度和我国均较高。在其他业务中,如后台服务中的数据录入等,也存在类似问题。

教育部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413万人,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这是我国发展金融BPO所需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但是,毕业生和高等院校,甚至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对金融BPO的了解,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上没有予以相应的重视。人才流失已初现端倪,不少优秀毕业生被跨国企业录用从事BPO业务。

四、我国目前金融BPO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金融BPO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正规院校学历教育、民办培训机构提供培训项目、金融BPO企业直接让学员接受外包开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及实际的外包项目训练。

随着金融BPO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以BPO项目为导向的学院。例如,东软科技在大连建立了东软IT学院,以日语和韩语为主,课程设置上以项目为导向,为公司发展培养IT人才。上海建立了张江创新学院,也是以项目为导向、培养从事BPO的专业人才。

上述几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由于我国金融BPO刚起步,社会对其了解不多,在大学的课程设置、技能培训上还没有体现出金融BPO的特点

2.缺乏针对开拓市场的人才的培训

提供金融BPO中介服务的机构很少,难以沟通外包的供需双方。外包公司被动地等客户上门,人力资源和客户资源的开发远远不够,制约了我国外包服务公司在国际市场树立形象。

3.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

目前的培训模式主要是完成企业订单式的培训,强调操作与实用,没能从完善金融BPO市场的结构、提高外包层次和人才储备的角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也没有体现金融BPO自身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动态要求。

4.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

目前的培训主要针对操作性的业务和人员。对培养领军企业的管理人员、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等,国内缺乏相应的师资和适当的模式。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无磨合期的国内留学模式

“无磨合期的国内留学”培养模式以金融BPO市场变化为导向,高度衔接金融BPO向纵深发展的趋势、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培训方案,高度模拟国际商务环境,强调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培训机构、外包企业和金融业行业协会的资源,减少培训学员和外包商之间的磨合期,满足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要求。国内留学则注重外语的培训环境与沟通能力,了解多国文化。

1.“无磨合期的国内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知识学习+技能培训+企业研训

(1)知识学习:由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组成。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金融、外语、计算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专业知识主要是业务操作、电子商务、税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部分由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确定课程,也可以根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设置。

(2)技能培训:情景模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利用培训机构拥有的模拟银行、操作软件和实践基地等资源,安排学员在学习知识模块的同时,有步骤地接触实践。也可以请外包业务人员安排与真实情况接近的环境,制定任务,学员去执行,外包业务人员进行指导和总结。

(3)企业研训: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进入外包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和团队合作的实训。学员有机会接触项目,积累实践经验,零距离地接触企业文化与管理流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外包商选择合适人才。

2.“无磨合期的国内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注重国际化,培训机构建立全封闭的外语教学环境和模拟国际商务环境,培养掌握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了解多国文化、外语沟通能力强、操作与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2)以各地的外包服务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2006年,商务部的“千百十工程”催生了各地的外包服务基地。大连是日本和韩国的呼叫中心所在地,沈阳欲打造东北的金融BPO中心,深圳是香港开展金融BPO的首选地。天津滨海、上海浦东有综合配套试点改革的政策优势,也都以发展金融BPO为目标。武汉、西安、长沙、成都等也着手发展服务外包基地。外包服务基地体现来自实务界的发展变化,为课程设置方案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动态的需求信息和训练平台。

(3)满足对高层次人员培养的要求。这一模式联合国际著名院校办学,可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培训资源,满足培养精英的高层次要求。

(4)拓展人力资源的营销渠道。依托外包服务基地和集中高等院校、外包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资源的培训模式,有利于及时沟通外包供需双方的信息,满足企业发展对合格、多层次人才的动态的需要,促进就业。同时,各地发展外包服务有不同的定位,形成竞争合作的格局,也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先进经验的传播。

六、“无磨合期的国内留学”模式在上海的尝试

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操作中心的功能正逐步向上海转移,金融BPO由操作简单、标准化程度高的业务向电话理财、银行卡收单业务、商户营销业务发展。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外包服务示范基地,信息卡产业园、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研究机构联手建立了战略联盟,并准备与美国某金融系统专业学院联合创立外语授课的“封闭式的BPO国际商务学院”,培养从事金融BPO的专业人才队伍。战略联盟从机制上保障了人员培训所需要的实践和实训的平台,在培训方案设计上密切联系BPO业务发展需要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文彬:《服务外包在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9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第9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校培养体系;新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73-02

在全球化媒介融合形势的催逼下,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则直接加速了国内媒介融合的步伐。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数字技术为不同的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为不同传媒形态提供了新的基础。传统媒介之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是一个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包容、转化整合、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特点

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界正在探索的一个前沿性课题。根据最早提出此概念的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的本意,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媒介做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他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媒介融合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对于技术手段的依赖,媒介融合的基础就是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出现;二是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全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三是各媒体之间的合作与渗透,这包含了内容和技术的合作与渗透。

二、培养媒介融合下新闻从业者的必要性

不同媒介的融合,必然打破过去单一媒体对于媒介生产的限制,而要求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这也必然催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媒介的融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务的变革,出现了“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新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而是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以适应不同媒介不同受众群的需要。因此,对媒介从业者的要求不再是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通才记者”,而是要培养跨媒体记者。记者需要具有全新的头脑,全新的思维方式,能在网络上自由穿梭于文字、音频、视频之间,不仅会使用采访本、照相机,而且会使用录音机、摄像机、互联网等多种手段,根据采访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采访手段。

三、高校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学专业设置的整体框架是按照传统媒体的特点与人才需求为基础的,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这种按照媒介种类来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媒介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国家,已经有一批新闻传播学院开始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我们也必须抓紧改革现有的新闻专业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系,以适应新型人才需要。

1.师资结构重整。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于能够胜任媒介融合教育的教师极度匮乏。媒介融合的特点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历,其次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多种媒介工具,例如懂得摄像、摄影,会创建网站、管理网站、使用图片编辑软件、音频视频编辑软件。纵观现有的新闻传播专业师资,大多都是新闻相关专业科班出生,理论功底深厚,但是实践方面难免欠缺,更遑论熟练的多媒体技能。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请进来”,即直接从媒体中引进优秀资深从业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专兼职俱可。来自媒体前线的从业人员能够将从业经验和业务技能这些“一手货”直接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也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吸引力。不过这种“请进来”的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高校在师资方面缺乏变通机制,有的硬性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否则不能授课,这对于媒体从业人员进课堂可以说是一个不甚合理的规定,因此,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上也应更加人性化,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种措施,就是“送出去”,为那些有意到媒体单位实习、提高的教师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媒体实践中,这样,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空谈理论,把最新的媒介技术、动态和趋势带到课堂上来,将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2.课程体系的革新。首先,针对媒介融合的要求设立新的课程,例如媒介融合理论课程、融合新闻学、数字新闻学等;其次,更新传统课程,例如,新闻编辑学要加入网络数字编辑,新闻采访学应加入网络在线采访等,新闻写作学要加大多媒体写作的训练。再次,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宽广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深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各类媒介技术操作能力教育。高校可以尝试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拓宽包括新闻专业在内的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3.培养环节的变革。长期以来,高校的新闻类专业的毕业生真正从事新闻业工作的较少,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世界知名新闻学府——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经验,其教学核心理念是:新闻实践,是培养新闻人才最有效途径。“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理念,对于我们革新新闻培养模式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高校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改变以理论考试评定成绩,重视实践操作环节,将实践操作纳入学分考核指标中,督促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经验。通过课外讨论、媒体参观、专业讲座和实践作业等途径,实现“知行”合一。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开设媒体融合的实验室,把实践和实习结合起来,把平面、影像、网络等在数码技术平台上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元化交互式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这样既可以实现报纸、电视和网站的多种媒体内容的和共享,节省资源,又能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中做,做中学。

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地方媒体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或联合办学,一方面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传媒工作实践实习基地,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2]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2005,(6).

[3]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董广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9,(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