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用风险的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4 09:28:18

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风险的管理第1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用衍生工具;作用机制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在资金的出借者与资金的借入者所签合约的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它是指由于借款人不能履约或不能完全履约而造成的风险,这既包括因借款人不履行约定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也包括因借款人履约条件的变化而使出借者的实际收益背离其预期收益。

信用风险是各国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风险,对各国的经济生活等众多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信用风险对微观主体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给市场参与者造成损失;另一方面,信用风险也会对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秩序混乱。因此,有效的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和管理,无论是从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的利益与安全出发,还是从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考虑,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用衍生工具

20世纪80年代末,持续动荡的金融市场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使各国银行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挑战。1992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ISDA)年会上信用衍生工具被首次正式提出,并成为一种可以分散、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自信用衍生金融工具诞生之日起,由于它特殊的性质获得了各国金融机构的青睐。

根据ISDA 的定义,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系列建立在基础资产上的、用于分散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一种金融双边合约,合约中支付的资金是参照某一特定信用方的信用状况来划定的,而与该信用方面对的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无关。信用衍生工具的实质就是将市场风险中的信用风险分离出来,并以一定的代价转让给其他机构投资者,以此来达到降低自身信用风险暴露水平的目的。

信用衍生产品能够增加信用风险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通过该交易,交易者可以达到重构信用风险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因此,当前在国际上,信用衍生工具已被认为是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它的运用使信用风险的管理从回避风险方式(消极、被动)转变为组合风险管理方式(积极、主动)。

三、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作用机制

信用衍生品的交易通常是交易买方向交易卖方支付一笔与标的资产相关的费用,该费用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是浮动的,如果信用事件发生,信用买方则必须按照合约规定的方式向信用卖方赔偿损失。根据不同的转移风险结构,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分为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和信用联系票据三种,它们在转移、分散和对冲信用风险中具有不同的内在机制。

(一)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是最早推出的信用衍生工具,它主要是针对违约风险进行管理的衍生金融产品,其交易份额在国际信用衍生工具市场上排列首位。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双边金融合约,即交易双方以标的资产的信用状况达成协议,其中合约的购买者是违约风险的购买者,合约的转让者是违约风险的出售者。违约互换的购买者向违约风险的出售者定期支付以名义本金的固定基点数计算的费用,以此来避免信用事件发生时产生的损失,同时,违约风险的出售者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一旦相关违约事件发生,便向购买方赔付该事件带来的损失。

信用违约互换与传统的信贷担保相类似,但它所涉及的范围却比信贷担保宽泛很多。因为信贷担保只有在违约事件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赔偿,而信用违约互换得到赔偿所涵盖的违约事件很多,比如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下降或者被认为不能偿付等。

信用违约互换的最大功能是将信用风险进行转移。通过这一功能,风险的购买者在不出售标的资产的情况下就能够有效的规避信用风险,这样带来的好处是购买者可将闲置的大量资金投入到其它能使他获益的领域中去;同样,信用风险的出售者也能在不拥有该项资产的情况下获得该资产的收益。

(二)总收益互换

总收益互换是在总收益支付者与接受者之间建立的双边金融合约。在总收益互换合约中,标的信用资产的总收益通常是以某个固定利率为基础的,如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IBOR),即总收益等于固定利率与标的信用资产市场价值变化之和。在交易过程中,总收益支付者将合约中规定的第三方参考资产的总收益支付给接受者,其中总收益包括标的资产的所有资本收益和利息、费用;同时,总收益的接受方将约定的融资成本和标的资产损失支付给支付方。

不同于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并不只针对信用互换。因为对信用资产总收益产生影响的除了信用风险以外,还包括例如利率、汇率等因素。因此,总收益互换能使支付方在转移出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将其他市场风险都随之转移了。

总收益互换对交易双方而言都是一个双赢的交易。一方面,对总收益支付方来说,他们可以在不出售标的资产的情况下将信用风险与其它的市场风险转移出去,同时获得固定利率与市场差价之和;另一方面,对总收益的接受方而言,他们可以在不购买基础资产的情况下获得该资产的经济利益,并且通过该合约,他们可以在不承担一般贷款中的成本和管理负担的情况下,提供合成贷款。

(三)信用联系票据

信用联系票据是一种结构化的票据,它是在结合了普通固定收益证券和其它信用衍生工具的条件下产生的。该票据在发行时通常会注明其本金与利息的支付与约定的标的资产的信用状况相联系,当标的资产出现违约时,该票据不能够获得全额的本金支付。

在信用联系票据交易中,信用联系票据的发行人即为该信用保护的购买方,他们通过发行与标的资产相关联的有价证券来达到对冲信用风险的目的;相对应,信用联系票据的投资人即为信用保护的出售方,他们按发行价格买入这些票据,并且在约定的有效期内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直到该票据到期或约定的信用事件发生。如果约定的信用事件没有发生,投资者可以在票据到期时获得该票据的全部名义价值;相反,如果发生了相关违约事件,那么在发行人停止付息的同时,其还有权向投资者索取一定的或有补偿,用于弥补其资产的损失。

相比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信用关联票据将信用风险隐藏在关联票据赎回价格的变化中。同时发行人在发行票据之时便可获得一笔现金,这相当于投资人提前向发行人支付了一笔贷款,这可以被看成是对参考信贷的信用担保。同时,信用关联票据可以满足一些不能从事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机构投资者的需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袁东明,任晶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银行信用风险[J].河南社会科学,2003(9):106-110.

[2]黄娴静.信用衍生品与信用风险管理[D].复旦大学,2008(5).

[3]高广智.衍生金融工具与信用风险管理[J].金融广角,2005(4):74-75.

[4]王泽宇.信用衍生工具与信用风险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10).

信用风险的管理第2篇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 风险 管理

一、出口信用保险简介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探索,在保证企业安全收汇、企业融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增长35.8%,支持出口2936.5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4.3%,大幅高于10%的国际平均水平;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9.7%;全年支持企业获得融资4251亿元,增长62.0%;帮助企业追回欠款4.0亿美元;向企业和银行支付赔款11.8亿美元。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价值体现

1. 保收汇——借助风险转嫁,确保收汇安全

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在收汇风险发生时,可以将收汇风险转嫁给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及时有效地弥补出口企业可能遭遇到的财务损失,为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保驾护航。2009年已决赔款1.9亿美元;2010年已决赔款2.4亿美元;2011年已决赔款3.3亿美元,同比增长37.5%;2012年已决赔款11.8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一种保障在防范企业收汇风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抢订单——把握贸易机会,扩大业务规模

借助出口信用保险的损失补偿功能,出口企业在应对新市场、新客户的开发时,可以辅以灵活的结算方式,谈判能力更强,更有助于抢抓优质订单;对于老客户,可以给予支付方式的便利,稳定客源、争取更多的订单,同时巩固双方合作关系;当新产品上市,客户往往比较谨慎,不愿意提前预付购买产品,出口企业可利用赊销的方式,让客户先试用,达到客户的较高满意度。从这些方面讲,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增强企业的价格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营业额,使出口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有效防范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风险。

3. 利融资——提升信用等级,便利银行融资

与传统方式下的融资相比,信保融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授信额度获得放大。由于源自海外进口商的风险分担给了中国信用保险公司,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情况相应给出口企业提高授信额度或增加直接融资;二是降低融资成本。企业无需提供抵押、质押或担保,从而节约了融资成本;三是规避汇率风险。在该融资业务项下,企业可以通过选择适当货币还避免汇率风险;四是支持多种付款方式下的融资。包括D/P、D/A、O/A或L/C等为结算方式,付款期限通常不超过180天的出口业务。

4.助发展——强化信用管理,实现持续发展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利用其特有的资信评估、机构网络和专业能力,将出口信用保险各项服务有机嵌入企业出口所需的市场评估、客户调查、合同签订、收汇跟踪、商账追收等各个环节,有效的帮助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争取优质客户。同时,通过便利的融资来减少财务部门的呆坏账,增加现金流量。客户资信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双管齐下,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图1清晰表明了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见右侧图1)

三、出口信用保险项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起步较晚,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上,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窄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窄,一些高风险、政府管制多的地区不在承保范围内,如针对石油机械产品出口的古巴、伊朗、伊拉克、苏丹、叙利亚等国不在承保范围内,科威特和委内瑞拉等国,虽然承保但限额批复难度大、数额低。而这些国家是世界产油大国,是出口企业力争的客户来源国,出口信用保险不能发挥其保障功能。

图1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2.出口信用保险费率过高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基本上在0.8%-1.0%之间,对东欧、南美、非洲等风险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平均费率高达2%[1]。过高的保费,超过了中小出口企业的承保能力。

3.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方式单一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采用了“统保”的方式。从承保人的角度来看,这一规定使承保面扩大,有利于分散风险。但从出口商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中小企业,过高的保额和费率,抑制了企业投保的积极性。

4.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

出口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普遍存在着重视和运用程度不够的问题。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和适应范围、投保程序、费用水平、追偿程序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不能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防范机制。

四、出口信用保险项下风险管理的对策

1.积极承保,进一步拓宽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领域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承保政策,同时充实出口信用保险市场风险基金,以此来提高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高风险国家和买家的承保能力。充实风险基金有效方式有:每年从出口信用保险创汇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在当前外汇储备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取出一部分资金予以支持;引入国内外商业保险公司,与中外银行合作,经营一些具备商业化条件的险种[2]。

2. 引入竞争机制,适度降低投保费用

借鉴英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私有化和法国出口信用保险“双轨制”等国际先进经验,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率先实行商业化,打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目前独家非商业化经营模式,变垄断价格为市场主导价格,适度降低投保费用,使出口企业有更多的选择。

3. 积极促进险种创新,提高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灵活性

中国信保公司应积极进行险种创新,制定出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新险种,改变单一“统保”的承保模式。在出口信用保险中引入商业化市场竞争,是促进险种创新的有力途径。

4. 与当地政府结合,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

与当地政府结合,通过演讲会、推荐会等形式,把出口信用保险理念、风险防范机制、操作流程及政府给予投保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送达到企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促使我国外贸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信用风险的管理第3篇

(一)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然而,相比传统的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人员素质培养方面,信用社往往注重的是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的提升,而忽略了人格和道德的培养;岗位培训制度不健全、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等,这势必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管理的质量,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二)不良贷款问题严重,不良贷款率较高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表现。农村信用社重发展,轻风险;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信贷规模不断扩张,大额贷款也增长很快,但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也日趋增大。

此外,借款人方面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

(三)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为之经营的基础,规章制度在一个企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几年来,信用社在制度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的诸多的不足,一是信用社的相关治理机制存在缺陷,对于一些关键的制度如产权关系等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信用社内部的一些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内控机制急需解决;三是信用社对相关的法人代表约束、监督力度不够,相关的责任制度不明确。

二、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提高和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是农村信用社治理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实施风险文化建设,使风险文化深入人心,从而可以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因不合规合法而造成的经营损失和管理失误,农村信用社应该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认识到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也是提升业绩的一种表现形式,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要努力建设业务发展及管理提升的良好的法制与合规基础,增强农村信用社发展后劲。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历史教训,农村信用社应该树立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的各个环节,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通过组织风险管理专业培训、召开风险管理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把风险文化意识贯穿到所有员工行为之中,构建全员的风险管理模式,将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成为员工自觉和必然的行为准则。

(二)构建一支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队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是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质量的关键。要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机制,保持信贷人员、培训、技能、知识更新等工作的持续开展,尤其在选拔客户经理方面,做好真正的择优录取。

在选拔信贷人员方面,要优先选拔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思想作风优良、与农民感情深厚的人员,把他们充实到信贷岗位锻炼。成绩突出的,要优先提拔,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活力。选拔出素质高、品质好、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放到客户经理这个岗位,依据客户经理的管贷水平确定绩效工资;对个别道德品质差、管贷能力差、客户意见大的客户经理要坚决调离信贷岗位,做到宁缺毋滥;对道德品质好、群众威信高、管贷能力强的客户经理要破格提拔重用,以激发全员管贷热情,从而有效提升客户经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工作方法

首先要合理选择客户,学会主动出门营销贷款。长期以来,客户经理习惯于坐门等客,很少出门主动营销。事实上,主动营销的客户质量要远远高于等来的客户。其次要合理评价客户,建立客观有效的标准,分清哪些客户是优质客户,哪些客户可以带来效益。要对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资信状况以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贷款进行风险与效益的预测,建立起黄金客户信息档案,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借款需求人的资金及发展动向。这样一来,将会有助于我们合理选择贷款对象,从而对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另外,要做好客户储备工作,客户储备关系到今后信贷业务的发展,更关系到信贷质量。还要依据客户信用等级和对信用社效益“贡献率”适当享受优惠政策,增加客户对信用社的依赖性,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培育更多的黄金客户。

三、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着力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一直是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重大难题,应该通过两个方向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一方面,化解已存在的不良贷款,一是建立清收约束激励机制建立清收不良贷款的约束激励机制,将清收不良贷款与农村信用联社、基层信用社主任的业绩考核和工资分配挂钩,定期兑现奖惩,加大清收力度。通过把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作为竞聘上岗、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二是运用集体资产清收村集体不良贷款充分运用村集体资产清收村集体不良贷款,减少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

另一方面,防范新增不良贷款,对抵押贷款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尤其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应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依法签定抵押合同,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对新增的不良贷款,信贷管理部门要及时将情况反映给风险管理部门,对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按责任进行认定。同时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新老划断,采取责任清收,逐步化解和盘活不良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信用风险的管理第4篇

[关键词]VaR;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

[DOI]10.13939/ki.zgsc.2017.06.049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金融管理的结构逐步完善,VaR是一种金融投资风险管理计算模式,实现VaR在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的划分依据,合理规划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风险,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管理的逐步完善。

1 VaR概述

1.1 内涵

VaR是一种在职风险管理形式,通过一系列相关性数值分析,金融投资中的资产进行合理性的风险管理运算,进一步对VaR在金融管理中应用作用分析[1],实际应用的作用是在社会主义金融市场运行相对稳定的状态,应用数值运算模型建立金融投资的损失性评估,将这种金融投资的形式归结为对一定范围内的金融投资损失运算,应用数学公式可以将VaR的运算公式表示为:Prob(P>VaR)=1-c[2],其中Prob表示金融投资风险运行中风险运行的最小上限;P表示一定时间内的经济损失值;c表示一定的置信水平;VaR表示金融风险损失的最大上限,实现VaR在商业银行应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的金融投资比重,合理规划商业银行金融投资的结构,稳定商业银行的经济收益。

1.2 外延

通过以上对VaR的运算基本构成因素的分析,对VaR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本文对VaR的基本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综合性[3]。VaR的应用是通过数据值的运算,控制金融投资风险,为了确保VaR运算的准确性,VaR的应用中包含了经济投资、商品价值、股票运行等多方面的经济管理条件,因此VaR的金融风险预测具有综合性;其二,科学性。VaR的运算,是基于严密的市场经济运行管理基础上,实现金融投资的综合性分析,建立金融投资的基本投资结构中多种因素的相关性划分,从而为现代金融的风险损失云测提供最大值和最小值,金融风险额分析数据结构严密;其三,VaR具有较强的兼容性[4]。VaR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多模式同步运行,能够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管理的风险模式。由此可见,VaR在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Wie社会的金融发展提供新的管理渠道。

2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2.1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低

商业银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动力,是实现社会经济管理结构优化分配的主要金融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管理结构逐步完善,我国拟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管理也逐步实现转型发展,但从目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来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商业银行自身缺乏商业资源的信用管理规划体系,导致商业银行新启动的信贷金融管理的收益性较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漏洞性较大,对商业银行的经济灵活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制约,甚至出现部分商业银行入不敷出的情况。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高风险、高压的运行状态,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性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2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滞后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整体发展来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依据受到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管理科学性较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整体管理结构科学性低,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管理的风险管理的准确性较低;另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中,VaR的应用模式独立在商业的风险管理结构之外,导致商业银行中VaR运行管理的管理模式融合性较低,甚至存在VaR的应用模式化,运行数据值的整体应用失去存在的意义。

3 VaR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3.1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逐步完善,实现VaR的合理应用,设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资运行是新的金融运行措施,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信用管理资源的整体规划合理性低的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的信用投资管理结构的运行规划目标性差,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灵活性较低,应用VaR计商业银行信用管理规划的损失最大值和最小值,管理者可以从整体上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从而设定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依据VaR的相关性数据,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结构,应用风险管理目标,完善风险管理的基本发展规划。

3.2 制定风险管理政策

VaR在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信用投资风险结构,VaR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依据。VaR风险管理中包括金融投资管理的基本投资时间,投资损失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VaR的运算,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的,商业银行依据VaR的运算结果,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运行管理体制。例如: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归还比重的划分,风险损失的整体资金规划,信用风险管理中,损失最大承受的计算方式等,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金融管理的转型与创新提供新的管理依据[5]。例如:某商业银行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转型发展,银行结合VaR建立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完善传统金融管理中信用风险管理不足,优化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控制比重,从而大大提高了该银行的经济收益,促进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

3.3 建立VaR数据库

VaR在商业银行中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资本风险管理基础上,添加VaR数据库的步骤,VaR数据库中拥有完整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数据依据,可以为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提供较完善的VaR计算数据资源支持。此外,VaR数据的建立不是独立在商业银行的经济运行体系以外,而是融合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系统中,因此,VaR数据库的建立,也为商业银行的其他商业金融投资管理提供风险评估的参考依据,VaR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是社会经济结构逐步完善的重要体F。

3.4 完善VaR管理体系

VaR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应用VaR完善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商业银行的经济投资管理的整体风险预测,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社会较大的竞争压力,必须不断地进行银行自身的风险评估体系的完善,而VaR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快速的风险管理需求;另外,VaR是对商业银行在线运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进行评估,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市场信息进行反馈,VaR在商业银行的停止应用,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金融投资的风险预警信息。例如:我国某商业银行在新时期实现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转型发展,应用VaR进行信用风险投资管理,从VaR的计算值来看[6],商业银行2016年上半年运行的损失最大值比2015年下半年增长3%,最小值增长0.12%,该银行依据运算比重,实施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计划,为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投资依据。

4 结 论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金规划的重要途径,VaR是一种新型金融投资计算形式,实现VaR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完善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漏洞,降低商业银行的经济运行风险,实现我国社会金融经济发展结构的逐步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国辉.KMV模型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07.

[2]管敏.VaR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3]丛培帅.VaR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量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孙宁.VaR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信用风险的管理第5篇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由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组成。内部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治理主体组成。其中,股东大会由银行的投资人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受股东大会委托,在授权范围内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管理层根据董事会决策进行具体实施;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履职状况进行监督评价。

1.股权结构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它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重点以及治理模式。按照股权集中度,可以将股权结构分为集中型股权结构和分散性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信用风险可能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股权集中使大股东有监督和影响管理人员以保护他们投资的动力,以防止他们做出对股东财富不利的行为。这样,大股东的存在减轻了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使股东与管理者的摩擦减小。另一方面,大股东可能利用资本多数决定原则、信息优势、人际关系等手段损害银行或小股东利益,进而引起银行经营信用风险的增加。

2.董事会结构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董事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与董事会的管理职能变得日益突出,董事会监督和管理着商业银行的整体运作,它可以在很多方面对农商行的治理施加影响。目前,有关董事会规模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董事会的规模较小的时候,董事就能对整个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这个时候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会受到较多的监控,会表现出较少的个人自利行为,在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更偏向股东的利益,努力降低信用风险提高效益。而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对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有促进作用。因为规模越大,董事会的专业技能越多样化,在进行贷款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也更加全面,就能做出更谨慎的决定,使银行的信用风险最小化。

3.管理层薪酬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管理层薪酬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层受雇于股东,股东通常将银行的经营业绩作为考核管理层任期成绩的依据,同时管理层薪酬也与银行绩效挂钩,因此,在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下,银行管层只得通过大力发放贷款来增加银行利息收入,从而保障自身利益。而由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滞后性的特点,管理层的短期行为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管理层薪酬可以有效减少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问题,因为管理者薪酬越高,管理者追求冒险追求自身利益的必要性就越小,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小。

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公司治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制度性保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可以有效改善信用风险形成的制度环境,最终极大地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

1.实现股权多元化,引进合格股东,减少政府干预。新改制而成的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中政府作用的变化至关重要,大多数银行仍然是政府控股这一事实决定了改善政府治理是提高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先决条件。政府股东干预银行的人事任免,为了本地的经济建设要求对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贷款等可能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并没有制定具体的制约措施,对于如何承担赔偿责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干预行为。预防政府股东的行政干预和经营者利益侵害的根本办法是引进合格股东。

2.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独立性。适当的董事会规模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从农商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较大的董事会规模可以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监控,有助于风险管理水平的上升。完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提高董事会成员的责任意识,使得董事对本行的管理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进行风险决策的时候更加客观公正的思考问题,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为首要落脚点。

信用风险的管理第6篇

关键词:copula理论;信用风险;模型理论;管理

自古以来,商场如战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生意人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甚至会使用一些计谋,但是无论使用何种手段,商人都会将诚信作为立足之根本。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商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当然,商业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信用风险就是其中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体制不断变革,这些发展因素使得信用风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加强对于信用风险的研究,明确信用违约的相关性因素,对于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常用的信用风险相关因素分析方式便是copula理论。

一、信用风险概述

在新型经济体制下,信用风险是指对手的信用评级或者是履约能力发生变化,使得自身面临债务违约造成损失的风险,在经济情况发展变化的情况下,信用风险的定义也随之改变,现代化的金融信用风险,与对手的经济实力及风险的基本特征相关,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债务人的违约,其损失和收益呈现出不对称分布状态;②易传染性。现阶段,各个金融圈有着紧密的联系,信用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会导致一系列的信用违约行为,引发金融事故;③非系统性。债务人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影响信用风险的唯一要素,还跟债务人的履约意愿及其资金周转状况等要素相关。一直以来,信用风险都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研究项目,由于其危害巨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信用风险理论研究上,目前有较多的科学方法,但是较为实用的两个理论模型分别为结构化模型和简约化模型。

二、基于copula理论的信用风险管理

1.信用违约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信用风险的主要引发因素为违约事件,违约不仅会造成财务损失,而且还会引起相关要素的变化,使得原本确定的事件充满了随机性。关于单个违约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其实与债务回收率和违约发生几率有关,在组织分散化的情况下,违约事件的负面影响并不是简单的加和就可以计算,而是由多个变量结合在一起产生的组合效用所决定,需要对债权双方的资产间相干性进行有效度量方可计算出来。整体上来说,影响信用违约的相关性要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要素、特定行业因素和业务交叉因素,其定行业是阴性在考虑信用风险时应该多加注意的一个要点,因为不同行业的经营风险是不同的,且对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2.对问题的基本假设进行分析在对问题的基本假设进行分析是,我们可以选用Copula函数,具体包括标准正态分布的函数和协方差矩阵的多维正态分布的函数两种类型。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单个企业的信用违约模型,然后再根据相关数据建立Copula模型。在进行相关要素分析时,需要注意到,这些都是建立在当下的经济大环境下,需要引入宏观经济的流域为基础,以能源价格、汇率、利率等宏观经济要素作为而额定经济变量,再应用于已给定的概率空间进行随机变量的架设,确定公司的实际违约时刻。3.对单个公司的生存概率进行分析企业出现信用违约事件,是在宏观经济条件下由自身经济要素及运营能力决定的,在不考虑违约相关性的前提下,根据运算原理,需要将实际信息扩大后,放在Cox过程的实际框架中,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单个企业生存率的分析,其实无需应用Cox过程,所以说目前Lando的分析方式的实践性比较低,仍需要进一步改进。4.对信用组合风险损失的度量进行分析对信用组合风险损失的度量进行分析是,需要经过以下步骤:①估计违约损失。根据企业内部的具体评估标准,确定违约概率,这一过程设计到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难度较大,而且还需要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相应平均数,进一步确定违约损失值;②对债务人的资产相关性进行评估。应用Black-Scholes公式,推导出企业的实际资产价值,并应用专业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基于Copula函数对企业资产相关性进行评估,得出最接近实际情况的资产数值;③产生出相关的违约事件。利用Copula函数,及边缘分布,获得违约事件的相关分布;④产生出随机违约损失。对违约案例进行归类,根据相似案例获取违约数据,通过标准差相关分布,抽取随机数并计算违约损失;⑤计算违约事件的损失;⑥得到损失实际分布。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用风险的含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没有履行合约对债权人造成的风险,而现代化的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在履约能力或信用评级方面发生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与对手的实际财务状况及风险承担能力有关。如今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信用风险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不稳定性越来越高,明确信用违约影响因素,对于防范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滨,吕美丽,王占文.信用风险研究中Copula理论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5-56

[2]苏玉峰.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阈[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1):40-45

信用风险的管理第7篇

关键词 信用风险 衍生工具 信用衍生工具

1引言

信用风险(Credit Risk)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一种风险,也即为借款者违约的风险。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2]。

本文系统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应用。第一部分总结了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影响信用风险的各种因素及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如何利用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第三部分对信用衍生工具产生的相应的风险的和其监管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第四部分对中国银行业应用信用衍生工具思想管理信用风险的初步设想,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2信用风险的测量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对于银行、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决策的因素。若某公司违约,则银行和投资者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但是,现有的这些方法并不能满足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更高要求。本部分对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投资者、发行者和银行的影响作了详细说明。并对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如贷款出售、投资多样化和资产证券化等)作了总结。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①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

国际上,测量公司信用风险指标中最为常用的是该公司的信用评级。这个指标简单并易于理解。例如,穆迪公司对的信用评级即被广为公认。该公司利用被评级公司的财务和情况分析,对公司信用进行从aaa到ccc信用等级的划分。aaa为信用等级最高,最不可能违约。ccc为信用等级最低,很可能违约。 另外一个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更为定量的指标是信用风险的贴水。信用风险的贴水不同于公司偿债的利率和无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如美国长期国债)。信用风险的贴水为债权人(或投资的金融机构)因为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对放出的贷款(或对投资的债券)要求的额外补偿。对于一个需要利用发行债券筹资的公司来说,随着该公司信用风险的增加,投资者或投资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信用风险贴水也就更高。某种级别债券的风险贴水是该类债券的平均利率减去十年期长期国债利率(无风险利率)。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贴水有很强的关联。公司的信用评级越高,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低,所要求公司付出的信用风险贴水越低;而公司信用评级的降低,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高,则在高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或金融机构要求公司付出信用风险贴水越高,则公司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资成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信用级别的债券,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筹资所要求的风险贴水也不同。是依据无风险利率和该类债券平均利率的变化而确定的。

2.2信用风险的

信用风险对形成债务双方都有影响,主要对债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各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有重要作用。

2.2.1对债券发行者的影响

因为债券发行者的借款成本与信用风险直接相联系,债券发行者受信用风险影响极大。计划发行债券的公司会因为种种不可预料的风险因素而大大增加融资成本。例如,平均违约率的升高的消息会使银行增加对违约的担心,从而提高了对贷款的要求,使公司融资成本增加。即使没有什么对公司有影响的特殊事件,萎缩也可能增加债券的发行成本。

2.2.2对债券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某种证券来说,投资者是风险承受者,随着债券信用等级的降低,则应增加相应的风险贴水,即意味着债券价值的降低。同样,共同基金持有的债券组合会受到风险贴水波动的影响。风险贴水的增加将减少基金的价值并影响到平均收益率。

2.2.3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当借款人对银行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银行因为两个原因会受到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首先,银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业上较为集中,这就限制了通过分散贷款而降低信用风险的的使用。其次,信用风险是贷款中的主要风险。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大多数商业贷款都设计成是是浮动利率的。这样,无违约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而当贷款合约签定后,信用风险贴水则是固定的。如果信用风险贴水升高,则银行就会因为贷款收益不能弥补较高的风险而受到损失。

2.3信用风险的传统管理方法

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传统的方法是贷款保险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上。近年来,较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风险的资产。银行可以将贷款直接出售或将其证券化。银行还可以把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给其它投资者。当然,使用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转移信用风险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风险降低。不过,这类方法并不完全满足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

2.3.1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

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竞争对手、行业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

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的分散化来降低信用风险。贷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某一个停车场开的两个小卖部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卖冰淇淋,另一家则卖雨具。在晴天卖冰淇淋的生意好,卖雨具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则情况相反。因为两家小卖部的收入的负相关性,其总收入波动性就会较小。银行也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构造自己的贷款组合和投资组合。在不同行业间贷款可以减少一定的信用风险。

贷款审查标准化和投资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初级的也是必须的步骤。而利用这两个步骤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往往会因为投资分散化机会较少而受到限制。例如,因为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发放贷款的地区和行业往往是有限的。贷款发放地区的集中使银行贷款收益与当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样,贷款发放行业的集中也使银行贷款收益与行业情况紧密相关。而且,在贷款发放地区和行业集中的情况下,往往对贷款审查标准化所依赖的标准有所影响,不能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考虑贷款收益的前景。因此,利用上述传统方法控制信用风险的效果是有限的。

2.3.2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

近年来,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是将有信用风险的债券或贷款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并将其出售给其它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因为通过投资多个贷款或债券的组合可以使信用风险降低,所以这种资产组合而产生的证券是有吸引力的。同时,购买这样的证券也可以帮助调整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减少风险。因为上述原因,资产证券化迅速。在美国市场,1984年资产证券化交易量基本为0,而到1994年达到750亿美元[1]。

贷款出售则是银行通过贷款出售市场将其贷款转售给其它银行或投资机构。通常,银行在给并购提供短期贷款后,往往会将其贷款出售给其它投资者。极少数时候,银行可以对某一单一并购提供大量贷款,这种情况下信用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美国市场,贷款出售交易量由1991年的20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6650亿美元。

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均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不过,资产证券化只适合那些有稳定现金流或有类似特征的贷款项目,例如,房地产和汽车贷款。所以,最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是依靠信用衍生工具。

3信用衍生工具

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种金融合约,提供与信用有关的损失保险。对于债券发行者、投资者和银行来说,信用衍生工具是贷款出售及资产证券化之后的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信用互换(Credit Swaps)、信用期权(Credit Options)和信用关联票据(Credit-Linked Notes)三种主要形式。

3.1信用互换

信用互换是双方签定的一种协议,目的是交换一定的有信用风险的现金流量,从而以此方式达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信用互换是一种非零售的交易,每个互换合同资产约为2500-5000万美元,合同资产可以从数百万元到数亿元,期限从1到10年均可。

信用互换是通过投资分散化来减少信用风险的。对于贷款集中在某一特定行业和特定的地区的银行来说,利用信用互换管理信用风险是十分必要的。信用互换主要包括贷款组合互换和全部收益互换。

3.1.1贷款组合互换

信用互换中最为简单的是贷款组合的互换。例如,若有两家银行,一家为农业银行,另一家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主要贷款给当地农民,而工商银行则主要贷款给当地的制造企业。通过中介机构M,两银行可以进行互换交易。如图1所示:

若两家银行均有50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则可进行互换过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均将各自的其贷款组合所产生的收益交给金融中介机构M,金融中介机构M协助他们完成其收益的互换。因为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贷款违约率很少会一致变化,则两家银行均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避险。互换实质上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对银行贷款组合分散化而降低其信用风险的。而金融中介机构则可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

图1 贷款组合互换的示意图

3.1.2全部收益互换

信用互换中最为常用的是全部收益互换。全部收益互换,既是在互换的交易中,双方或多方将其各自的金融资产产生的全部收益交给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再按照约定的互换条款给予该金融资产全部收益的一个相应的回报。例如,在此类型的互换交易中,农业银行将其贷款的全部收益交给金融中介机构M,M再将这笔收益转交给共同基金I。作为回报,共同基金I付给金融中介机构M浮动利率的一个相应的收益。基于农业银行的投资,共同基金将付给农业银行高于同期国债a%的利率。此互换对于农业银行来说是将其贷款组合的收益转化成了有保障的且高于短期无风险利率的收益。因为其收益是有保障的,则农业银行可以达到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相对于贷款出售,全部收益互换有两个优点:首先,全部收益互换可以使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的同时对其客户的财务记录进行保密。在全部收益互换交易中,借款公司的财务记录仍然在原贷款银行留存。而在贷款出售交易中,借款公司的财务状况记录将转交给新的银行。其次,互换交易的管理费用比贷款出售交易的费用少。例如,一般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在买入贷款后,可能对监督贷款使用和确保浮动利率与无风险利率一致变化投入的成本过高。因而,减少管理费用可以使分散化管理风险的成本更加低廉。

全部收益互换与一般的信用互换的目的有所不同,可以说,一般的信用互换是为了消除由某个信用事件为前提条件而引起的收益率的波动,而全部收益互换则是反映了在活动中某一特定的资产的价值的变化。

图2 全部信用互换示意图

3.2信用期权

信用期权是为回避信用评级变化风险而设计的信用衍生工具,信用期权有类似于保险的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防止因为信用评级的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转换而带来的损失。信用期权的主要特征与其它金融资产的期权相同,都是一种在约定条件(例如:特定时刻,特定情形)下以约定价格买(或卖)某种一定数量对应资产权利。

3.2.1信用期权在回避平均信用风险贴水变动的风险中的使用

类似于与利率相联系的期权,债券的发行者可以用信用期权对平均信用风险贴水进行套期保值。例如:T公司信用评级为Baa,计划在两个月内发行总价值为1000万元的1年期债券。预定风险贴水1.5%。若考虑在债券发行前付给投资者的风险贴水上浮,则公司为发行债券势必要以更高的利率发行,融资成本必将升高。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T公司可以购入一个买入期权,约定在风险贴水上浮到一定限度后,可以由期权的出售方弥补相应多出的费用。具体的说,若T公司买入一个关于在两个月内发行的1000万元债券的风险贴水的买入期权,期权价格为50万元,的风险贴水为1.5%,买入期权将补偿超过1.5%时的风险贴水。如果风险贴水因为经济情况恶化而升至2.5%,则风险贴水上涨一个百分点,就会使T公司多付出100万元,这些多付出的款项就可以由买入期权来抵消。同样,假设信用风险贴水降至0.5%,则买入期权无任何收益,但T公司因可以以较低利率借款而较预定的借款费用节省100万元。因而,买入期权可以在信用贴水上升时可以以固定利率借款而避免损失,利率下降时则可以享有相应的好处。当然,享有这样权利的代价是要付出50万元的。

3.2.2信用期权在回避债券等级下降风险中的使用

债券投资者同样可以使用信用期权对债券价格进行保值,主要是用来针对债券等级下降时回避此类信用风险。若投资者有某公司1000万元的债券,为保证在债券等级下降时不会因债券价值下跌引起损失,投资者购买一个价值4万元,约定价格为900万的卖出期权合约。此期权给予投资者在下一年中的任何时候以900万元的价格卖出其债券的权利。若下一年中,债券价格跌至700万元,则行使期权权利可避免损失200万元。若债券价格升至1200万元,则不行使期权权利。由此可知,卖出期权的保护投资者在价格下跌时可获得相应的补偿,而在价格上升时仍然有获利的权利。

3.2.3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类特殊的信用期权。其实质是一种债券或贷款组合的买入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的所有者在其债券或贷款违约支付率达到一定标准时,获得补偿。例如,若某投资者证券组合中有20种Baa级债券,每种债券每年应付利息1000元,投资者购买信用违约互换20元,则可在3种至20种债券违约的情况下获得依照信用违约互换条款约定的补偿。信用违约互换的关键在于限制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在上一例中,投资者承担1-2个债券违约的风险而避免了更大程度上的损失。

3.2.4信用期权合约的对象

显然,投资者、银行等为了避免信用风险而构成了信用期权的需求方,而行业数据表明,在目前信用衍生工具尚不规范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是其中的供应方。保险公司可以做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而对金融信用风险承保是其业务逻辑上的扩展。保险公司往往在收取一定费用后通过在不同领域的投资做风险的再分散化的管理。

3.3信用关联票据

信用关联票据是信用衍生工具的另一类型,债券发行者可以以之作为回避信用风险的一种工具。信用关联票据是由一个普通的债券和信用期权的一个组合。对于一个普通债券,信用关联票据承诺在一定的条件下,给付投资者相应的利息。例如,某信用卡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债券。为降低信用风险,公司可以采取一年期信用关联票据形式。此票据承诺,当全国的信用卡平均欺诈率指标低于5%时,偿还投资者本金并给付本金的8%的利息(高于一般同类债券利率)。该指标超过5%时,则给付本金并给付本金的4%的利息。信用卡公司则是利用信用关联票据减少了信用风险。若信用卡平均欺诈率低于5%,则公司业务收益很可能提高,公司可付8%的利息。而当信用卡平均欺诈率高于5%时,则公司业务收益很可能降低,公司则可付4%的利息。某种程度上等于是从债券投资者那里购买了信用卡的保险。债券投资者则因为可以获得高于一般同类债券的利率而购买。

4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及其监管

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减少信用风险的同时,也给客户带来了新的风险并引起了相应的监管。正如其它柜台交易产品一样,信用衍生工具为法人间的金融合约。这些合约会使客户有操作风险(Operating risk)、交易对方风险(Counterparty risk)、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和风险(legal risk)。另外,对信用衍生工具的监管和规范不完善也限制了信用衍生工具市场。

4.1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

4.1.1操作风险(Operating risk)

信用衍生工具的最大风险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投资者利用衍生工具进行过度的投机而并非用来进行套期保值。风险巨大的衍生工具交易使老牌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而易于控制,只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交易程序就可以使交易者免于建立不恰当的头寸。

4.1.2交易对方风险(Counterparty risk)

交易对方风险是交易对方不履约的风险。因为交易对方风险的存在,使得信用衍生工具并不能完全消除信用风险。尽管交易对方风险是一种相关风险,但交易对方风险相比而言微不足道。若一个公司因为交易对方风险而遭受损失,则:合约的对方一定违约,交易对方必定因衍生工具本身而欠付费用,所受损失必定比中间机构因交易所得费用大,但是,中间机构无能力承受损失得可能性很小。作为中间机构,或为一流的商业银行,或为信用等级为Aaa级的投资银行。这两类机构必定是资本充足并且对其交易总是谨慎避险的。

4.1.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

流动性风险是卖出或冲销先前所建立头寸的不确定性。对于公司为套期保值而持有的信用衍生证券而言,其流动性风险的确不重要,因为公司持有该信用衍生工具的目的是套期保值,而并非投机获利(投机获利必须将证券变现)。若债券发行者利用信用期权对其未来的借款成本进行套期保值,则可以知道债券发行者将持有期权直到期权的到期日。但是,若是对于信用衍生工具的发行者或是希望冲销其先前所建立头寸的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者则存在流动性风险。,信用衍生工具的流动性风险很高,主要是因为没有活跃的二级市场使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者无法及时变现。随着市场的发展,流动性风险将会降低。

4.1.4法律风险(legal risk)

因为衍生工具所订立的合同可能不合法或是不规范,则给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者带来了法律风险。

4.2信用衍生工具的监管问题

过去的几年中,北美和欧洲的银行监管机构对迅速发展的信用衍生工具的交易做了许多工作,发表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3]:美国联邦贮备金监察小组(Federal Reserve Board),美国抵押保险协会(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英国国家银行(Bank of England),美国证券与期货协会(Securities and Futures Authority),美国仲裁委员会(Commission Bancaire)等权威机构均发表了对于信用衍生工具的指导性的文件,但是信用衍生工具的监管仍然有一定的不明确之处。主要是对信用衍生工具的分类和资本保证金比例存在重大问题。

4.2.1信用衍生工具的归类监管

对于信用衍生工具的监管问题来说,首先应当把信用衍生工具作一个恰当的分类。信用衍生工具归于证券、商品、互换或保险产品的类别中,则其监管的主体就不同,且对于其法律要求也不相同。若归于信用互换作为互换类,则应当由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监管。若信用互换作为证券类,则应当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在一定的情形下,因为两个委员会要求不同,则可能作出不同的认定。

4.2.2信用衍生工具的资本保证金要求

信用衍生工具的资本保证金要求是个重要的监管问题。银行一般会认为增加资本保证金可以降低信用风险。若是银行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对一家大客户的长期贷款的信用风险进行套期保值,则信用衍生工具减少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但也会带来另一些风险。因为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不仅不会减少公司向银行提出的贷款的额度的要求,而且也要为防止信用衍生工具使用中的交易对方风险而增加额外的资本。随着信用衍生工具的发展,监管者应当创造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减少银行资本保证金需求的环境。因为若是可以利用信用风险衍生工具减少银行的资本保证金需求,则银行可以做更多的贷款业务。

5 银行业信用衍生工具思想管理信用风险的初步设想

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就衍生工具曾经发表评论说:“近几年起来的一批衍生产品提高了金融效率,这些衍生合约的功能是使以前被绑在一起的风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而把一部分风险转移给那些最愿意承担和管理这些风险的人……”。信用衍生工具之所以有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满足了一种重要的商业需求,为银行、和投资者提供了以较低成本管理信用风险的有效工具。

尽管中国尚未开办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但是利用信用衍生工具的思想和操作方式在管理中国信用风险过程中同样有积极意义。97年底,中国专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已占贷款总量的20%左右[4]。尽管造成巨额不良贷款有经营机制和非金融原因,但也说明中国金融领域存在相当大的信用风险。往往在金融活动中的借款尽管有抵押的要求,但违约仍然发生,对抵押品在违约后处理同样显得被动和烦琐。在中国当前信用风险相当大的情况下,采用信用衍生工具的思想管理中国信用风险,把对贷款偿还违约和其他信用的被动承受变成主动控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思路。

首先,可以在银行的贷款活动中根据信用互换的思想,与第三方(其他银行,保险公司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签定互换条约,把对贷款活动中信用风险转化到愿意承担风险的第三方去,从而降低信用风险。或者是代替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承担信用风险,换取对方为自己承担信用风险。当然,银行降低信用风险是要付出成本的,既是要在放弃一定的即得利益或付出一定的成本情况下,才会有第三方愿意与贷款银行签定这样的互换合约。其次,在银行的贷款合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债券中,应当充分考虑信用风险,依据信用衍生工具的思想,附加一定的以信用事件为触发的条款,对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信用问题给予不同的对应待遇。

当然,为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的运行,对于各种衍生工具和衍生工具思想的使用,中国的监管机构责无旁贷,需要对这些新的业务领域进行立法上、监管上的指导和确认,从而更好的发挥其金融效用,提高金融效率。

6结论

对于债券的发行者、债券的投资者及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传统的信用风险的管理,如贷款(投资)的分散化、贷款出售和资产证券化,不能满足对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正在发展中的信用衍生工具以其高效率、低费用和灵活性的特征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工具。尽管信用衍生工具发展迅速,但其中存在的风险和监管问题仍然不可轻视,以便利用信用衍生工具更好的管理信用风险。

主要

1 Das, Sanjiv. Credit Risk Derivatives. Journal of Derivatives, 1995, Spring: 7-23

2 Longstaff, Francis, Eduardo Schwartz. Valuing Credit Derivatives. Journal of Fixed Income, 1995(6): 6-14

3 Blythe Masters. Credit Derivativ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redit Risk. Electronic Journal of Financial Risk, 1998,1(2): 1-16

4 狄卫平,叶翔. 改革与开放中的中国金融业.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第一版: 228-260

New Financial Instruments for Controlling Credit Risk: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redit Derivatives

Xiong Xiong

Zhang Wei

(Institut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信用风险的管理第8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4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37-01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信用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目前已逐步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但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从对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角度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不高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从而带来信息失真现象,加大了管理中的操作风险,难以实现与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统一性。(二)、基础数据库不完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差。基础数据不统一和准确性不足,这使得即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去。(三)、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一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控制权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基础薄弱;二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的,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这种横向体制造成了金融效率低。(四)、监管机构不完善。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信息化工具与手段,无法实现对被监管对象进行持续、全面、有效监管。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应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品种与交易量大增,交易信息电子化、无纸化,业务的复杂性、风险的隐蔽性也越来越高,单靠手工方式,以有限的人力资源按照传统方式翻阅账本、传票等,难以有效识别金融机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一)、旧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有效的规划,而新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又较难。面对信用风险管理对于信息支持的要求,首要问题就是以前开发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能否支持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需要的问题。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来看,数据其实是庞大的,但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支持所需要的信息却还远远不够,数据冗余与信息缺失并存现象严重,主要是由于数据规划工作做得不到位。(二)、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信用体系和信用理念。少数人、少数企业、少数地方,不讲信用,不诚实守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当不诚信在一些时候比诚信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就可能导致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地方在更大的范围内不讲信用、不守诚信。信用坍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这种欺骗现象、不诚信现象渐渐地向银行蔓延,影响银行信用,造成银行贷款被逃废,信用卡被恶意透支,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等银行信用风险时常发生。(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落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就形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出资人代表,没有关于权力制衡的制度性安排,没有合理的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等等,致使银行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内部监管缺位各经济主体行为缺乏长期的发展动机,由此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四)、缺乏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截然不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而且分类科学量化准确,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三、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一)、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加大投入,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探索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并在规范风险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二)、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三)、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保证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具体的:一是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二是做好信用评估工作,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三是健全商业银行的领导体制,完善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下的行长(总经理)负责制;四是改革和完善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干部人事制。(四)、完善外部监管体系。监管部门通过采用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商业银行的工作进行检查,应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其防范风险,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提高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此外,中国银监会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主体,要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和地域职能范围,改变过去监管工作各部门或各地之间不协调的被动局面,逐步形成完善、有效、规范化的监管新格局,进一步完备与商业银行监管相适应的各类经济法规,力求使商业银行的监管法律体系完整配套、协调灵活、操作性强。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参考文献:

[1]蔡玉林等.我国商业银行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观察.2004.7

[2]赵卫兵.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

信用风险的管理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卡 风险 管理

一、信用卡发放风险的概念和类型

(一)信用卡发放风险的概念

信用卡发放风险指的是金融机构在进行信用卡业务过程中,由于一些不确定的人为因素或客观因素而给银行利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银行在信用卡发放过程中,由于信用卡具有无抵押,非计划性等特殊性质,所以有可能给发卡银行带来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风险[1]。

(二)信用卡发放风险的类型

信用卡发放风险的类型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归纳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很显然是由于所使用信用卡的主体造成的,这其中又包括了外部道德风险和经济原因造成的风险。前者主要表现为信用卡客户恶意透支,恶意欺骗,冒用他人信用卡,账户套现[2]等,后者主要表现为逾期偿还。内部风险中又包括了操作风险和流动风险。前者是指银行在进行信用卡业务办理的流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执行不严格,制度不规范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后者主要发生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由于银行资金链出现问题而给信用卡业务及其经营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环节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因为各种客观主观复杂的原因,商业银行信用卡在发放中肯定会存在风险,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为了提高银行的利润,发卡银行必须要对信用卡风险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的能力高低体现了该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高低,也是商业银行是否能最大程度盈利的关键。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基本环节

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是一个环节多,时间长,任务重的过程。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一旦哪一个细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对商业银行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环节主要分为一,授信政策制定及征信环节,授信政策的制定是所有环节的基本,一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制定,然后根据所制定的政策对将要发卡的客户进行严格筛选,核对其真实信息。二,授权和客户联系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授权服务,以及在必要时刻及时联系客户的功能。三,监督管理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当账户出现异动时,银行需要对账户进行严密监控,对资产进行严格控制。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越来越认识到对信用卡发放进行风险管理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信用卡业务办理竞争激烈,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

1.国家和有关部门没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对信用卡发放中风险管理制度的缺失,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中的监控无法可依,对第三方机构的行为没有严格规范,对坏账销账系统缺乏有力的管理等。

2.商业银行内部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机制不完善,主要是因为银行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到位,一味追求眼前的利益却没有建立长远的计划。比如银行在工作人员考核制度上只看中发卡人员发卡的数量;在对客户进行筛选的时候因为没有严格的监控而出现和授信政策不一致的地方;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评估体系不完善,评估体系比较简单,单一;在风险发生后对风险进行转移和冲散方面的制度和能力都不够[3]。

3.商业银行内部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的人员和技术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银行没有建立高标准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政策进行,另外,商业银行在信用卡评估技术,监控技术,转移风险技术等方面还是存在欠缺。第三,是由于国家和有关部门没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对信用卡发放中风险管理制度的缺失,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中的监控无法可依,对第三方C构的行为没有严格规范,对坏账销账系统缺乏有力的管理等。另外,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也是造成银行卡发放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解决措施

解决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可以参考国外的风险管理方式,需要国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1.制定并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相关的政策。首先,国家方面需要统筹管理,在对金融市场进行经济行政方面管理的同时,还需要用法律的手段对金融机构进行制约和管理,尤其是对当今银行信用卡业务方面的管理。这就要求政府制定统一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标准,包括授信政策的规定,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规章制度,个人征信体系方面制度的完善。

2.完善银行内部的管理体系。银行内部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高标准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和员工的考核机制。其次,还需要建立风险预警和检测机制,风险发生后的转移和消散的机制。另外,在对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的知识和人才培训机制,银行的营销模式方面也要做适当的调整。

3.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专业素质。银行工作人员是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最直接的管理人员,所以,首先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这就需要银行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而且这种培训是实质性的,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对培训结果进行验收。其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必须要提高,除了依靠先进的技术以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注重细节,对信用卡发放全过程包括发放前对客户的审核,发放后的监督,风险产生后的及时处理等都要认真负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也为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不错的利益。但是由于法制上的缺失,金融机构对信用卡风险管理上的不完善,也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阻力,更会对金融体系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要对当前的信用卡风险管理进行认真分析,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根据实际,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将信用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减少银行的损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