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16 03:51:17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 终身雇佣 年功序列 特点 利弊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各大公司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制度,这三者把员工和企业的利益连为一体。日本学者认为,上述制度好比“三件神器”,凭借它们的威力,日本企业才得以纵横天下,傲视群雄。

一、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推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在这一时期,日本为了富国强民,迎头赶上西方的工业化发展,在各个产业领域大力引进和推广西方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但是受制于技术基础薄弱,技术人员稀缺,国家和大企业(财团)从长远的发展考虑,要优化社会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减少因为人员流动性过大而带来社会财富流失和企业经济损失,就必须构建一支长期、稳定的技术人员队伍,于是就有了“终身雇用制”的原型;而为了有效地刺激生产,鼓励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不得不采取定期提薪、发奖金和晋升等手段,这就是“年功序列制”的原型;而另一方面,企业里的职工为了能够有安定的生活保障,也愿意遵守这种制度。在二战之后,日本经济和产业界面临全面重建国家的种种困难,人力资源更成为国家珍贵的财富,为了稳定生产队伍,日本企业不但进一步完善了“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同时还将西方的“工会制度”加以改进,本土化为“企业内部工会制度”,这种日本式的工会制度不仅不同于西方“工会与资方”对立的状况,反而形成了“以和为贵”为主导思想的独特工作特色,其组织存在于企业内部,规模较小,工作重在协调劳资双方的关系,避免使用对抗和冲突方式来解决劳资纠纷。

得益于这些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得以增加,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生产效率,单位产量和质量发展迅速,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技术强国之一,而且日本工业化过程中,甚至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工潮”。

二、日本“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的特点

终身雇佣”制度认为:企业一旦录用员工就不能随便解雇,对员工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而被录用者也必须采取极为慎重的态度来选择职业,一次录用定终身,优秀的人才选择的是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这种制度有如下特征:1.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2.以综合能力为基准进行录用;3.被录用者主动要求将本人的一生奉献给企业,但企业必须保障本人一生的职业以此作为前提条件。

“年功序列”制度认为:随着工龄的增长,业务能力和技术熟练程度将随之提高,而且工龄越长的员工对于企业的贡献越大,因此工资应随工龄增加。也就是说,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工资待遇随着工龄增加,资历也逐年平稳上升,不产生明显的个人差异。此外,在干部提拔使用和晋升制度中也规定了必须具备的资历条件,达不到规定的资历就不具备成为晋升候选人的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年功序列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资历,以职工工龄、学历等作为决定基本工资的主要条件;2.员工收入比较稳定,同工龄段或同级别员工之间的工资收入相近,内部工资差距不大;3.内部等级森严,一般员工提薪和晋升竞争的过程都比较长。

三、日本“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的利弊

“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是日本企业凝聚人心的法宝。日本公司的正式员工,从受雇之日起,每隔几年职务便会提一级,待遇也随之水涨船高。在企业干的时间越长,资历越深,职务和收入也就越高。实行这项制度,讲究的是先来后到,同时进厂的员工,头10年职务、待遇一般拉不开差距,只有在企业服务多年,才有可能接受领导层单独审核。审核不仅对个人的能力、贡献严格评分,还要经多数员工的认可,否则很难破格提拔。这样,后来者没有“踩着别人往上攀”的机会,先来者也要注意与同事打成一片,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小了,相处自然和谐、默契。

在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背景下,企业就会大胆地培训员工。有的日本企业甚至将员工送到美国学习两年,工资照发。于是,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员工肯与企业共进退。如果企业效益好,员工的工资就会相应提高;一旦碰上经济萧条,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员工也自愿降低工资,减少福利,和企业一起共渡难关。

“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使日本企业受益匪浅。但凡事有利亦有弊,由于长期实行终身雇佣制,日本的大公司患上了“肥胖症”,机构繁多,员工队伍庞大。年功序列制带来了“熬年头”的倾向,对年轻一代员工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1.“年功序列制”以论资排辈作为个人晋升的阶梯,不利于挖掘员工今后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助长了部分职工论资排辈,人浮于事的现象,导致激励机制弱化;2.在主张自我、强调竞争的年轻一代看来,是不利于发挥员工才干的,它所造成的秩序主义以及风险与报酬的背离,不利于培养员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奋发精神,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僵化;3.它也导致了人才自由、横向交流的不平等现象,企业难以从外部获得理想人才,而企业内部人才却比较容易被外界挖走。

总之,“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是在日本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在当时日本的现实情况下,是国家,企业,个体三者利益巧妙结合的产物,它使员工队伍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对企业忠诚服务并关心企业的兴衰,塑造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式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求生存,求拓展就必须拥有前瞻性的战略视觉,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适宜的经营和管理政策。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这种日本式企业管理以经济高速增长为依托,一旦经济长期低迷,这种管理方式就难免走进死胡同。果不其然,随着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日本企业的这种管理模式也蒙上了阴影。“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第2篇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第3篇

准确地说,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美国企业界应对来自日本企业的挑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为了从经济崩溃的危机中恢复过来,开始向美国和西方学习经济管理。但是,在接受美国质量管理等思想的同时,日本企业非常注重走自己的路。日本企业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所创造的管理模式,恰恰走在矛盾重重的欧美模式的反面。20世纪70年代,遭遇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提价的西方企业陷入能源危机,日本企业却发展出节约能源的消费产品。接着日本在汽车、电子等各行业的飞速发展都让西方世界震惊。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高科技领域,日本的电子产品在逐步超越美国。

日本经济奇迹的背后是其独特的管理模式。日本人新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成一个“和”字和三个“支柱”。“和”指日本的企业重视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三个支柱”作为“和”思想的具体化,是日本企业所普遍推行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工作轮换制”。美国学者把视角集中到日美企业模式的比较,研究日本成功的根本原因,探寻美国企业改进的方向。从1981年到1982年,美国管理学界连续推出了四部主要著作,把人们引入了企业文化这一新阶段,成为企业文化理论的奠基。

这四部著作均有中译本: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1984;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西方企业文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Ouchi),由于其日本血统的有利条件,率先推出了日美文化比较的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大内将美国企业的管理特点定义为“A型组织”:强调速度——立刻争取表现,立刻给与奖励;强调个人——高生产力即有高报酬;强调数字——具体的数字是一切考核的标准,抽象的内涵不受重视;强调利润——公司只关心股东的利益,漠视员工、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认为典型的日本管理模式(Z型组织)具有某些宗法制度的色彩,是一种大家庭式的管理,整个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或宗族,它的员工享有终身雇佣,共识式决策与领导班子集体责任制,较平均的分配制度,用职务轮换以养成“通才”为目标的骨干培养路线,对职工的全面(包括其私生活)关怀等做法与政策,都反映了这种特色。在企业及其员工间的关系上,与欧美等西方企业中员工人格独立平等而经济上为单纯“交换和雇佣性关系”(A型组织)不同,日本企业中的员工如同大家庭中的成员,对企业保持着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美国斯坦福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R•T•Pascale)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A•G•Athos)在总结美国和日本的管理经验后,出版了《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书中提出了“7S模型”(战略、结构、制度、作风、技能、人员和最高目标),并应用这一理论框架分析了松下、AT&T、IBM等典型的日美企业。对比表明,日本企业不仅重视“硬S”(战略、结构、制度),而且更重视“软S”(作风、技能、人员和最高目标)。美国企业大多数只重视前者。作者强调整体性,认为必须把七个要素(S)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网络,才能推动企业取得成功。两位教授同为美国最大咨询企业麦肯锡公司的资深咨询专家。"7S模型"在国际上也被称为“麦肯锡7S框架”。“7S模型”理论为企业的软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出版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习惯和仪式》专著,是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第一部以“企业文化”命名的理论著作。在对近80家企业进行深入调查之后,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论断。他们认为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习惯和仪式、文化网络等。这种分析方式也成为广为接受的解构企业文化的方式。在考察了数百家企业后,划分了强悍型、工作娱乐并重型、赌注型、按部就班型四类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分析、管理、变革等问题,作者都有精辟的论述。作者提出的未来“原子式组织”包含小团队、授权、信息化、文化纽带等四个要素,就现代的发展趋势看,基本上是准确的预测。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来自西方,企业文化的内容却形成于东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又使得西方管理理论得以更新。探究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我们就不难理解西方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的诸多不同,从而也就有利于我们国家从自身国情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

?前言?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就已经看到社会轴心正逐步由政治、经济转向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成为社会组织经营和管理的有效工具。而作为专门研究文化现象的学科即文化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出现也不过只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与本民族的、历史的背景密切相联系。企业文化作为众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各民族不同传统文化的反映。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威斯勒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各个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由于文化特色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区域。企业在一定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差异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长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不能不深深打上这种文化特色的印记,形成与该文化类型和文化区域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大企业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处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的美国和处于东亚儒教文化圈的日本。它们两国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早就了性格迥异的企业文化。?

1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1.1民族心理的差异?

民族心理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情感、爱好、习惯等精神因素的总和。东方文明注重综合,整体思维比较发达,但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时代局限性,细节容易被忽略。而西方文明注重分析,还原论和原子论的方法发达,分析的精密达到了十分深入的地步,但是具有形而上学机械的时代局限性,整体容易被忽略。东方文明注重和谐、同一,西方文明强调个体、对立。东方文明重系统、综合、内倾,西方文明重个体、分析和外倾。?

1.2地理文化的差异?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多发地带,经常出现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的自然灾害,这使得日本人形成了一种能处变不惊的良好心态。日本国土狭窄,可耕地只有十分之一,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十分不利,这就使得日本国民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促使日本人不能固守本土而生存,而必须学习外来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这也是日本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文化根基本来就很浅,但正是这样就使得美国文化中缺少思想的禁锢和僵化的传统。美国幅员辽阔,人口较少,由于人口密度小,具备多次改变居住地的条件,多数美国人平均三到四年就迁徙一次。因此,美国人养成了喜欢多变的性格。另外美国有着丰富的经济资源和矿产资源,给美国人择业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美国人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求得生存。?

1.3文化渊源的差异?

日本在整个弥生文化时期都是以农耕文明为积淀的国家,被界定在中国文化圈内。但是四世纪末,外来民族带来的游牧文明的闯入打破了这一局面。来自东北亚的骑猎民族进入日本,建立了所谓的“征服王朝”,形成了日本二元性的国家结构。农耕文明所具有的和平、内倾等特征与游牧文明的战斗、外倾等特征并存又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渊源。双重的文明渊源既造就了日本人的农耕文明的“柔性”,又造就了游牧文明的“刚性”。正如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所认为的:“和大刀,是日本文化的象征。”说日本人是具有矛盾的国民性的民族,既喜欢又崇拜大刀,既老实又狡猾。这种双重文明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日本易于接受变革,这对日本文化以及属于亚文化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在的美国人大部分是当年移民的后裔,所以美国文化传统是当时最先进的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文化。美国在整个移民过程中文化的整合,是以先进的欧洲文化对其他外来民族、外来文化的“熔炼”过程。可以说,美国人在建国伊始就站在一个相当高的文化起点上,而美国对欧洲传统的继承是一种高度选择后的继承,美国人吸收了欧洲文明的精华,而又摆脱了欧洲古老的制度束缚,这使得美国文化的发展一开始就具备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旧大陆到新大陆的移民运动到十九世纪的西进运动,美国人都曾与恶劣的环境进行了十分艰苦的抗争。

2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

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西方学者试图突破传统观念,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做出更为深刻和合理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理论,这也是西方管理理论在上世纪的最大突破。于是,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管理思想的特点是强调科学和制度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是将科学的制度管理同尊重人的主体及价值相统一基础上的人本管理。西方学者的众多研究表明,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之间真正的区别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人的最大能力和天赋,如何帮助人们找到共同的奋斗目标,如何在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条件的千变万化中把共同目标一直继承下去。也就是说,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

被称为“蓝色巨人”的ibm公司在1990年盈利达60多亿美元的情况下,1991年一年就亏损了将近30亿美元,1992年亏损达50亿美元,1993年亏损居然高达80亿美元。然而,lou gerstner1993年接管公司后,对公司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公司1994年便扭亏为盈,2001年便跻身于全球500强并居于前10名。lou gerstner对公司进行改革除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外,主要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1东西方企业行为文化差异?

企业的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的行为和员工的行为两个方面。在企业行为文化方面,东西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决策方式上,日本企业大都采用自上而下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集体会议制。美国企业则大多采用强硬的个人主义的领导方式。?

在员工行为方面,由于日本采用长期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因此企业凝聚力很强,对企业也有很强的归属感,愿意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而美国企业员工普遍对本企业的归属感差,一旦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跳槽,以寻求更好的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美国员工的责任心一般比较差,不如日本员工有工作积极性。?

2.2东西方企业制度文化的差异?

上世纪的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视对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美国学者pascak和athos在《日本管理艺术》一书中提出了美国企业管理模式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他们认为,美国管理模式注重的是3个硬性的s指标,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和制度system。而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则是在3s管理模式上增加了4个软性的s指标,即:技能skill、最高目标supreme goal、员工staff和风格style。?

在选择和利用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美国以短期雇用方式为主,始终保持着50%左右的职工补缺率。在提升制度上,美国的做法是,只要认为某人具备某项能力,或者在某项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就给予迅速的提升,把他提拔到相应的位置上,而不考虑这一举动对其他人的心理影响方面。其干部提升路线也是走的专业化经营道路。而日本企业在干部提升制度上采取缓慢的升级和评价制度,职工晋升采用员工序列制。日本员工享受终身雇佣制与年功序列一方面造就了员工在企业内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两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员工的依赖性。?

2.3东西方企业精神文化差异?

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层次,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灵魂。日本企业一直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企业文化管理的实践也是从日本企业开始的。日本企业文化主要受到本国武士精神和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日本企业文化主要是内部团队、社团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企业的价值取向方面,日本在企业内部提倡团结和团队精神。企业上至最高领导,下至基层员工,都以公司的目标为奋斗方向,形成了企业内部家族式的归属感和亲和力,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更能够激发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日本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充满了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和精诚团结的气氛。日本企业认为个人贡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团结合作,集体的合力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简单相加。?

创新精神也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日本的创新精神和美国创新精神有所不同。日本人善于将创新的风险留给他人,而自己则更愿意巩固和完善现有成果所带来的收益。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企业节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成本,避免创新周期过长带来的风险,却又能够带来更为稳定的收入。?

“要不断更新自己”是美国微软集团成功的一个秘诀。微软集团曾投入20个亿运用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科学领域研究,如从环绕地球的人造卫星、有线电视、因特网、商业软件,到企业内部网络、语言识别系统、三维制图技术及各种操作系统。微软集团还经常招收那些具有超出正常人智利、能够适应软件技术及行业内差不多每月一次革命的雇员。所以说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是美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创新即意味着冒险,既然存在冒险就存在着很高的机会成本,但美国并不因此而压抑员工的创新意识,相反,它们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并对失败抱以非常宽容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孙凯飞.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崔月琴.日美企业文化的源流及主要特征比较[j].东北亚论坛,1998,(4).?

[3]?徐金凤.日本企业文化的渊源[j].中外企业文化,2005,(12).?

[4]?田旭.美日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2,(6).?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第5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往后的发展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我们通常谈到的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管理模式。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根源

与很多国家的企业文化相比较,日本企业文化带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其中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和日本自身的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最大。

第一,儒家思想与日本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在3世纪末期,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朝鲜传到了日本,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逐渐融入到日本的企业文化当中,以仁为本,仁爱、和谐、团结等思想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团队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日本丰田公司的团队精神就是代表之一。而从一些文学作品来看,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涩泽荣的《论语与算盘》。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涩泽荣提出了关于“士魂商才”的观点。“士魂商才”主要是从伦理和财富两方面把儒家文化引入到近代社会的商业管理之中,其中主要包含了人为资本的观念、和气生财的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忠诚感等一些基本的儒家思想。后来,《论语与算盘》一书更是成为了企业管理部门不得不读的书。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

第二,佛教思想与日本企业文化。

佛教中主要包括着“经世济众”、“虔诚感恩”等宗教思想,这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使日本员工感到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他们不会像其他的企业一样将“获取超额利润”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反而更多的是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责任,其中有丰田公司所提倡的“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有松下电器公司所倡导的把“产业为国”放在第一位,还有丰田汽车公司提出的“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正是佛教思想中这种崇高的责任与使命,使日本企业的员工们的奉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武士道思想与日本企业文化。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神道教的天皇信仰,禅宗的“生死一如”,以及孔孟之道的“忠”和“勇”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在各种文化中杂糅重造而成。武士道的根本意义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基础,强调了“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在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下,日本员工始终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忠诚于上司、忠诚于公司。日本员工都对企业有着一种从一而终的感情,这种“忠诚”也使日本企业中的终身雇佣制得以很好的实行,使日本员工对企业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同时,武士道精神中的以和为贵,提倡自我约束、宽以待人的精神在日本企业中主要表现为日本员工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互帮互助,这也使得日本企业在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时减少在人际交往方面所耗费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提高企业的业绩上面。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

从西方经济学里面的“经济人”的假设和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终极目标的假设中可以看出西方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在一些企业家的心中,员工也和一些生产工具一样,是为企业赚取利润的工具。然而与西方企业不同,日本企业中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企业以“人”为中心,他们强调的是重视人、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他们讲求的是对生命的尊重、精神健康、温情友爱和能力的培养。日本企业家们认为,首先人是富有感情的,企业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首先应该给予员工十分的关怀,同时,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产生利润,更多的是为员工们创造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

所以企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把员工丢在一边,而是时时刻刻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考虑和关心员工的利益,让员工从心里喜爱这个公司,这样一来,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提高,而且也能激发员工们的斗志,更加努力的工作,这样在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的同时企业也可以产生更多的利润。

日本企业所实行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式的逐步提升制度、非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制度、管理过程理性化和人性化相结合、企业内集体承担权责利制度等正是日本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特征的具体表现。

第二,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忧患意识”。

有人认为“忧患意识”是“创新”的根本之源。正是因为有了“忧患意识”,才会在工作中拥有创新精神。日本企业的“忧患意识”来源于日本长期的自然条件所形成的国民性格。由于日本自身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同时又经常发生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于是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经常向民众们提出日本存在的危机,以此来激励日本民众们奋发图强不甘落后的“忧患意识”。于是这也形成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这一特点。日本企业非常注重改良与创新,他们认为企业想要生存并且长久的发展下去,创新非常重要。其中日本人做的相当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学习和应用外国经验时不失去自己的文化特性。日本虽然不止一次的大规模地吸收外来文化,但在吸收别国文化的同时从未舍弃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无论是古代儒家思想通过朝鲜传到日本时日本人所借鉴中国的儒家文化,还是近现代在好几次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借鉴的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人总是经过巧妙的改造而创造出属于日本自身的特色。他们绝对不是照搬原样,而是在选择吸收的基础之上自己进行加工改良和创新,把吸收过来的文化变成独具特色的属于自己的文化。这在日本企业文化中也是根深蒂固,各个企业会吸收其他企业的长处,但不是只吸收不创造,他们会进行“加工创造”,得到最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东西。

正是因为这种“忧患意识”所衍生出来的改良和创新的精神,使得日本企业无论在本国还是在国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得日本这样的一个资源小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第三,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尽善尽美”。

日本的企业家认为只有比别人做得更好、更新的产品才能卖得出去。有数据资料显示表明日本创新研究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美国,达到3%左右。往往当欧美一些企业刚刚研制出新技术不久,日本企业就会花巨资购买,并且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而且其产品无论在品质还是价格上往往会更加的具有竞争性。这也说明了日本企业的一个态度: 无论是什么产品,一定要挖掘出其最大价值,在某一个领域中,一定要成为该领域最优秀的企业。虽然很多时候最初的原创者未必是日本人,但是日本人最后必将会将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努力的做到最好。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和日本的KTV企业,在中国,大多数KTV仅仅就只是唱歌的地方,里面除了点唱机就没有其他的设备,然而日本的KTV却不是这样,除了唱歌,还可以对电影电视剧动漫进行配音、cosplay等等,他们的KTV甚至还有特地为了单身者准备的超级迷你间。这就是日本企业的“尽善尽美”,无论是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第四,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说的是一个团队的成员们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尽心尽力的一种精神。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把自己的前途与整个团队的命运牢牢的系在一起,有着一种为团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做贡献。在一个团队里面没有你我之分,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样,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团队的利益。在这样的团队里面没有猜疑,更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大家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团队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是里面的一份子,大家互敬互重、相互宽容、彼此信任,不仅仅是表现在工作上的互相协作,还有在生活上彼此关怀。日本企业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企业里面的每一个员工和谐相处、团结互助。正如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Z理论》中提出来的日本企业的特点――日本企业的整体工作方式一样,日本的企业宗旨和目标不是指标加权重,其宗旨是含蓄的企业理论、价值观和信念, 引导和控制是微妙而含蓄的。日本企业的员工有着牢固的整体观念,集体负责、集体决策。这种精神保证了井然有序的企业秩序,同时也铸就了“同舟共济、处变不惊、精诚合作”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第6篇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10年09月25日—201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

2010年03月01日—2010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05月02日—2010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2010年06月01日—2010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第7篇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美日文化;文化差异

1.企业管理理论概述

纵观企业管理的发展,管理理论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传统管理师“饥饿加皮鞭”式的管理,20世纪初,泰勒开创了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梅奥则揭开了现代管理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使许多美国人为之震惊,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并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日本的管理机制、管理文化以及由这些管理文化所衍生出来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促成了《Z理论》、《日本管理艺术》、《企业文化》等书籍的出版和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热潮,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方式也被更多的企业所采用和推广。

2.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差异

2.1美日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从文化根基上说,美国的文化精神追求个人主义、创新、勤奋工作和冒险,也崇尚物质追求与实用主义、道德关心和人道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而日本由于民族的单一性、社会结构的同质性以及“文化的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社会文化。这样不同的文化根基就决定了美日两国不同的企业管理文化。

2.2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不同特征

2.2.1美国企业管理文化的主要特征

(1)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个人奋斗精神

美国企业在70、80年代后摈弃了“人并非生产力中关键因素”的陈旧观念,认识到人企业发展的根本,所以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中突出强调对人的关怀、尊重、信任,以及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美国的苹果电脑公司认为,要开发每个人的智力闪光点的资源。“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该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

(2)管理体制的开放,提倡竞争

建立一种开放型的管理体制,更多运用人与人这间的默契合作来纠正硬化的行政协调措施,以创新行为代替繁杂分析。例如,IBM公司对员工的评价是以其贡献来衡量,提倡高效率和卓越精神,鼓励所有管理人员成为电脑应用技术专家。

(3)强调顾客至上、树立企业形象

首先,成功的美国公司都尊重顾客,甚至不厌其烦地跟顾客建立了长久的联系,克服那种“价格傲慢”和“技术傲慢”的思想。其次,作到对顾客充分负责,否定了过去产“只要卖掉就是成功”的理念。再次,树产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

2.2.2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主要特征

(1)强调“和”的观念

“和”是被运用到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企业成为高效能团队的精神主导和联系纽带。例如,松下电气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他特别注重精神层次的教化和灌输,把“忠”、“和”精神与企业治理巧妙结合起来,灌输给员工,使他们感到工作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和小团体,而是为追求人类生活的共同幸福。他也强调人与人之间必须以“仁爱”的态度相处,企业发展以人为主。

(2)实行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进行全面推广,目前已作为一种制度沿用下来,尽管这种制度不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终身雇佣制贯穿日本员工生活与工作纲领。终身雇佣制其作用在于:1、可以解除员工失业的后顾之优,有利提高生产率。2、有利于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3、企业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4、迫使企业不断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以解决随技术的进步而导致的人力过剩的问题。

(3)年功序列工资制

这种工资制是依据职工的学龄前历、工龄、能力、效率等确定职工工资历的工资历制度。

(4)推行企业工会制度

日本企业工会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是以企业单位成立的工会,工人一进工厂就自动加入工会成为会员。一是按工种和行业组成的工会,这种工会占工会总数的比重很小。日本企业推行工会制度,以缓解劳资关系的紧张。

3.美日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分析

综合美、日各自的企业文化特征,我们得出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根本不同在于:在各自文化根基的影响下,美国的企业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职工仅把企业看作是实现自我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场所和手段,以严格的组织结构,严密的规章制度管理员工,重法轻情;而日本的企业文化讲究和亲一致的团队精神,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权利和责任划分并不那么明确,集体决策,以和为贵。

尽管两国的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很大,但两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和企业文化管理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与他们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明武.论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趋同性与差异性[J].管理与财富,2002(3):3739

[2]唐震.家族文化视角中的美、日、中三国家族企业比较[J].软科学,2003,17(4):3638,58

[3]李明武.从企业管理文化看美日经济的潮起潮落[J].学术论坛,2002(2):6870

[4]吴敏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美日管理的文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9):9094

[5]王亚锋.美、德、日、中的管理异同[J].企业文化(上旬刊),2014(9):8081

[6]初玉明.感受GE管理文化提高现场管理水平[J].经济视野,2013(22):489489,491

[7]徐家锋.企业管理思维中的文化因素――中美的比较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4547

[8]樱子.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J].现代班组,2014(5):23

[9]王缨.管理文化:西方不亮,东方亮?[J].中国纺织,2010(3):8687

[10]徐浩.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外资,2010(9):174175

[11]高峰.人本化:国有企业管理文化模式的选择[J].经济师,2002(12):175175,177

[12]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走向(二)[J].造纸信息,2009(12):2931

[13]松森.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趣谈[J].中国质量,2005(4):25,24

[14]程新富.浅谈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措施[J].市场研究,2004(8):1718

[15]龙夫.美国企业成功管理的6大主题[J].管理与财富,2004(7):4849

日本企业文化论文第9篇

关键词: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6202

0前言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就已经看到社会轴心正逐步由政治、经济转向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成为社会组织经营和管理的有效工具。而作为专门研究文化现象的学科即文化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出现也不过只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与本民族的、历史的背景密切相联系。企业文化作为众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各民族不同传统文化的反映。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威斯勒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各个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由于文化特色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区域。企业在一定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差异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长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不能不深深打上这种文化特色的印记,形成与该文化类型和文化区域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大企业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处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的美国和处于东亚儒教文化圈的日本。它们两国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早就了性格迥异的企业文化。

1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1.1民族心理的差异

民族心理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情感、爱好、习惯等精神因素的总和。东方文明注重综合,整体思维比较发达,但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时代局限性,细节容易被忽略。而西方文明注重分析,还原论和原子论的方法发达,分析的精密达到了十分深入的地步,但是具有形而上学机械的时代局限性,整体容易被忽略。东方文明注重和谐、同一,西方文明强调个体、对立。东方文明重系统、综合、内倾,西方文明重个体、分析和外倾。

1.2地理文化的差异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多发地带,经常出现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的自然灾害,这使得日本人形成了一种能处变不惊的良好心态。日本国土狭窄,可耕地只有十分之一,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十分不利,这就使得日本国民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促使日本人不能固守本土而生存,而必须学习外来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这也是日本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文化根基本来就很浅,但正是这样就使得美国文化中缺少思想的禁锢和僵化的传统。美国幅员辽阔,人口较少,由于人口密度小,具备多次改变居住地的条件,多数美国人平均三到四年就迁徙一次。因此,美国人养成了喜欢多变的性格。另外美国有着丰富的经济资源和矿产资源,给美国人择业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美国人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求得生存。

1.3文化渊源的差异

日本在整个弥生文化时期都是以农耕文明为积淀的国家,被界定在中国文化圈内。但是四世纪末,外来民族带来的游牧文明的闯入打破了这一局面。来自东北亚的骑猎民族进入日本,建立了所谓的“征服王朝”,形成了日本二元性的国家结构。农耕文明所具有的和平、内倾等特征与游牧文明的战斗、外倾等特征并存又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渊源。双重的文明渊源既造就了日本人的农耕文明的“柔性”,又造就了游牧文明的“刚性”。正如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所认为的:“和大刀,是日本文化的象征。”说日本人是具有矛盾的国民性的民族,既喜欢又崇拜大刀,既老实又狡猾。这种双重文明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日本易于接受变革,这对日本文化以及属于亚文化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在的美国人大部分是当年移民的后裔,所以美国文化传统是当时最先进的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文化。美国在整个移民过程中文化的整合,是以先进的欧洲文化对其他外来民族、外来文化的“熔炼”过程。可以说,美国人在建国伊始就站在一个相当高的文化起点上,而美国对欧洲传统的继承是一种高度选择后的继承,美国人吸收了欧洲文明的精华,而又摆脱了欧洲古老的制度束缚,这使得美国文化的发展一开始就具备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旧大陆到新大陆的移民运动到十九世纪的西进运动,美国人都曾与恶劣的环境进行了十分艰苦的抗争。

2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

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西方学者试图突破传统观念,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做出更为深刻和合理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理论,这也是西方管理理论在上世纪的最大突破。于是,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管理思想的特点是强调科学和制度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是将科学的制度管理同尊重人的主体及价值相统一基础上的人本管理。西方学者的众多研究表明,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之间真正的区别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人的最大能力和天赋,如何帮助人们找到共同的奋斗目标,如何在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条件的千变万化中把共同目标一直继承下去。也就是说,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

被称为“蓝色巨人”的IBM公司在1990年盈利达60多亿美元的情况下,1991年一年就亏损了将近30亿美元,1992年亏损达50亿美元,1993年亏损居然高达80亿美元。然而,Lou Gerstner1993年接管公司后,对公司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公司1994年便扭亏为盈,2001年便跻身于全球500强并居于前10名。Lou Gerstner对公司进行改革除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外,主要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1东西方企业行为文化差异

企业的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的行为和员工的行为两个方面。在企业行为文化方面,东西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决策方式上,日本企业大都采用自上而下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集体会议制。美国企业则大多采用强硬的个人主义的领导方式。

在员工行为方面,由于日本采用长期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因此企业凝聚力很强,对企业也有很强的归属感,愿意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而美国企业员工普遍对本企业的归属感差,一旦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跳槽,以寻求更好的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美国员工的责任心一般比较差,不如日本员工有工作积极性。

2.2东西方企业制度文化的差异

上世纪的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视对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美国学者Pascak和Athos在《日本管理艺术》一书中提出了美国企业管理模式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他们认为,美国管理模式注重的是3个硬性的S指标,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和制度System。而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则是在3S管理模式上增加了4个软性的S指标,即:技能Skill、最高目标Supreme Goal、员工Staff和风格Style。

在选择和利用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美国以短期雇用方式为主,始终保持着50%左右的职工补缺率。在提升制度上,美国的做法是,只要认为某人具备某项能力,或者在某项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就给予迅速的提升,把他提拔到相应的位置上,而不考虑这一举动对其他人的心理影响方面。其干部提升路线也是走的专业化经营道路。而日本企业在干部提升制度上采取缓慢的升级和评价制度,职工晋升采用员工序列制。日本员工享受终身雇佣制与年功序列一方面造就了员工在企业内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两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员工的依赖性。

2.3东西方企业精神文化差异

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层次,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灵魂。日本企业一直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企业文化管理的实践也是从日本企业开始的。日本企业文化主要受到本国武士精神和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日本企业文化主要是内部团队、社团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企业的价值取向方面,日本在企业内部提倡团结和团队精神。企业上至最高领导,下至基层员工,都以公司的目标为奋斗方向,形成了企业内部家族式的归属感和亲和力,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更能够激发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日本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充满了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和精诚团结的气氛。日本企业认为个人贡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团结合作,集体的合力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简单相加。

创新精神也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日本的创新精神和美国创新精神有所不同。日本人善于将创新的风险留给他人,而自己则更愿意巩固和完善现有成果所带来的收益。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企业节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成本,避免创新周期过长带来的风险,却又能够带来更为稳定的收入。

“要不断更新自己”是美国微软集团成功的一个秘诀。微软集团曾投入20个亿运用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科学领域研究,如从环绕地球的人造卫星、有线电视、因特网、商业软件,到企业内部网络、语言识别系统、三维制图技术及各种操作系统。微软集团还经常招收那些具有超出正常人智利、能够适应软件技术及行业内差不多每月一次革命的雇员。所以说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是美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创新即意味着冒险,既然存在冒险就存在着很高的机会成本,但美国并不因此而压抑员工的创新意识,相反,它们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并对失败抱以非常宽容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孙凯飞.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崔月琴.日美企业文化的源流及主要特征比较[J].东北亚论坛,1998,(4).

[3]徐金凤.日本企业文化的渊源[J].中外企业文化,2005,(12).

[4]田旭.美日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