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4 18:03:24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第1篇

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市第一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顺利结束了。首先,我代表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向全体学员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劳动技能,取得了育婴员职业资格,今后就可以运用自己的劳动本领来回报社会,同时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次,感谢*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为举办这期育婴员培训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培训班取得了预期的成绩。第三,感谢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六区人口计生局,感谢你们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保证了这期育婴员培训班的顺利进行。

一、培训班基本情况

这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是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出资,国家人口计生委早期教育基地*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培训班于11月5日开班,来自*市6个主要城区共33名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计划生育家庭的贫困母亲参加了培训。在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中,*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着重训练学员的动手实操能力,在《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教程》大纲的指示下,引导学员们分别从婴幼儿营养搭配、婴幼儿动作技能发展、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护理、婴幼儿行为及人格培养、婴幼儿心理发展、婴幼儿早期课程等方面深入地学习了0-3岁婴幼儿的科学教养方式。每一位学员都在实操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实践,对婴幼儿主、被动操,亲子游戏等教学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使每一位学员通过培训都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育婴员的能力。培训结束后,有29人顺利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了由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育婴师(五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其中2人理论考核未能通过,获得由*市就业训练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另有2人缺考),考核通过率达到了93.5%。

参加培训的学员对本次培训学习感触很深,认为通过本次培训使自己掌握了系统、科学的育儿知识,填补了自己在婴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空缺。通过考试取得的职业资格认证更为自己将来从事婴幼儿养护、教育方面的工作扩宽了渠道,能够更好地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再就业的机会,可以重新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学员们对于承办方--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培训组织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授课老师的课堂讲授能力、专业水平良好,培训反馈评分达到93分(满分108分)。

这次培训工作得到了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六区的大力支持,在年终考核各方面工作特别忙的情况下,这六个区人口计生局抽出时间开展对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人员的宣传发动、征集报名、资格审查、名单汇总上报等项工作,使我们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件造福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好事,也帮助我们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为下一步全面开展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扩大覆盖面,使更多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受益

在第一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明年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准备将这件造福于贫困计划生育家庭的好事、实事继续做下去,扩大覆盖面,使更多贫困计划生育家庭受益。具体设想是:在各区、县级市各举办一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吸收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计划生育家庭的育龄对象参加培训。只要各区、县级市人口计生局组织人员,我们可以送教上门,把学习班办到贫困计划生育家庭的家门口。这样,一来可以让更多贫困母亲参加学习,享受到社会的关爱;二来可以方便贫困母亲就近参加学习,便于照顾家庭。只要是属于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的计划生育家庭,又愿意学习育婴员劳动技能的,费用都可由市人口福利基金会承担。

(二)广开筹资门路,争取更多资金造福于民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第2篇

台湾家庭教育中的不当教育问题

20世纪80年代之后,台湾社会兴起了所谓的“爱的教育”,用以代替处罚式教育。这样一种趋势,让许多父母把对子女的爱转变为溺爱,想尽办法满足儿童的愿望,希望他们能够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结果造成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因为这种爱而放纵子女的过错”。这样便演变成为了一种溺爱教育,它会养成儿童不良的观念与习惯,根据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观点,儿童在天性上有着不服从的烈性,并且随着时间而增强,若不对其妥善管理,将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相当恶劣的影响。以上两种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其不当之处。这个问题在台湾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西方教育家认为这是家庭教育里的问题,并对其十分重视,强烈主张不要把禁止作为一种主要教育手段,而是更注重培养儿童遵从戒律、服从理性的性格,家庭教育不当问题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培养公民和创新人才的成效。对当下全面发展科学的我国来说,借鉴西方教育学的经验来认识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调整和修正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西方国家关于把训育应用在家庭教育中的探索

西方教育家在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讨论过不少提升家庭教育影响力的办法,以避免家庭教育中的上述问题。训育,就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所谓的训育,是一方面管理、约束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性格,一方面培养儿童各种正确观念与良好习惯,促使其走上正确道路的一种教育方式。西方的优秀公民和创新人才辈出,与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代表人物,教育家沛西•能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所谓的充分发展并不意味着给予儿童完全的自由,而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发展。虽然他没有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为训育,但其理论却隐含着训育的意味。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进一步强调说,儿童有学习服从的必要,而且是绝对的服从,这样的观点,要求父母对儿童减少溺爱,给予更多的训练。西方的教育观认为,儿童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更能够如教育家洛克所说的那样,养成的牢固习惯,不需要过分的叮咛和规则。可以说,西方教育家期望把训育作为教育儿童的手段,从而由内在心理而不仅是外在规范去养成儿童的性格与言行举止。从这些教育家的理论和经验可以看出,父母作为训育的主导者,更应该从“训”作为出发点,去教导和训练儿童的良好习惯,进而从“育”的层面去培养儿童的理性和自发遵守规范。正是通过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使他们在日后能够更好地社会化,成为优秀的公民和创新人才。在西方这样的民主社会里,父母以制约和培养,而不是消极和放任的手段去培养儿童的性格和习惯,其对比和取得的成果,为其他社会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借鉴。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第3篇

过去几年,土耳其在全民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2006年,6~15岁儿童的小学入学率达91%;男性青年和成人的识字率为90%,女性为70%。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因为国家提供了公立教育以及免费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非政府组织也很好地补充了国家教育项目。

尽管如此,尤其是在幼儿教育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基本成人教育方面,土耳其仍然存在许多难题。最近有研究显示,年龄在3~6岁、4~6岁和5~6岁的儿童分别只有23%、33.4%和51%从幼儿教育中获益。生活在边缘化群体中的儿童几乎无法接受到幼儿教育。此外,尽管女童和妇女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率在上升,但在大部分边缘化群体中,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习俗(如早婚)或家庭贫困等情况,教育方面的性别差异仍然十分巨大,人们倾向于让男童而不是女童接受教育。

持续忽视幼儿教育会对国家未来的发展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成长期缺乏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会影响他们社会心理(认知、情感、性格)的发展,甚至会进一步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潜力。反过来,这将使国家失去发展所需的大量人力资本。鉴于此,使幼儿教育制度化,尤其对社会边缘化群体来说,势在必行。

为有效实施幼儿教育项目,也应努力发展成人扫盲与成人教育项目,以此增强父母有效履行其作为子女第一任教师的责任以及支持子女接受教育的能力。研究亦显示,父母双方尤其是母亲对儿童社会心理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父母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儿童更有可能得到有力支持,从而更有可能在高等教育领域获得成功。为了缩小土耳其教育体系中的差距(尤其是缺乏幼儿教育服务),以及加强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联系,国家非政府组织于1993年设立的母子教育基金(Mother Child Education Foundation,A?TEV)创建了代际综合家庭扫盲项目(Family Literacy Programmes,FLPs),致力于普及教育,从而改善教育结构性不平等现象。

二、家庭扫盲项目

作为代际综合项目,家庭扫盲项目旨在为土耳其贫困和边远地区家庭提供幼儿教育、成人扫盲和成人教育培训。通过家庭扫盲项目,母子教育基金致力于以下4个领域:为所有公民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低成本的早期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终身学习);提高儿童教育的家庭参与度;通过家庭教育和授权计划促进社会发展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以及与本地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和希奈戈研究所)的战略合作,母子教育基金已将家庭扫盲项目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两个部分再依次细分。

(一)幼儿教育项目

1.母子教育项目

母子教育项目(Mother-Child Education Programme,MOCEP)是基于家庭的幼儿教育项目(针对5~6岁的儿童)以及1993年发起的成人教育项目。

2.学前亲子教育项目

学前亲子教育项目(Pre-school Parent Child Education Programme)始于1999年,针对参加公办学前教育的儿童及其父母。学前亲子教育项目旨在改善现有公立幼儿教育项目使用的课程和培训策略,并支持父母与学校合作以提高幼儿教育项目的有效性。在此目标下,母子教育基金为学前教育提供幼儿教学资料,同时为家长提供读写资料和培训,进而帮助家长有效支持其子女的学习。该项目也通过组织月度家长会促进教师与家长交流。

3.学前教育项目

学前教育项目(Pre-school Education Programme,PEP)始于1993年,针对来自特别贫困群体或地区的儿童,旨在支持儿童社会心理的全面发展,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帮助他们取得成功。该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儿童、父母和教师。

(二)成人教育项目

1.母亲支持项目

母亲支持项目(Mother Support Programme,MSP)始于2003年,是一项针对3~11岁儿童的母亲的模块项目,通过培训来提高她们支持儿童社会心理发展和健康的能力。该项目为期8周,主要关注儿童抚养、母亲生殖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的营造、游戏的重要性。该项目得到教师、社会工作者和辅导员的支持。

2.父亲支持项目

父亲支持项目(Father Support Programme,FSP)始于1996年,由母亲支持项目演化而来(即应母亲支持项目参与者的要求),旨在通过提高2~10岁儿童的父亲的养育能力来努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3.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

功能性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Functional Adult Literacy and Women’s Support Programme,FALP)是在1995年发起的,旨在为文盲妇女提供读写和技能培训。

母子教育基金也承担了扫盲和教育的宣传活动,包括“7岁太迟”(7 Is Too Late)和欧盟资助的“妇女崛起:减少教育的性别差异”(Raising Women: Reducing Gender Disparity in Education)活动,以及教育电视和广播工作。

因此,家庭扫盲项目就显得十分必要,它主要关注的是通过给整个家庭提供低成本的教育,从而创造一个支持儿童社会心理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自家庭扫盲项目设立以来,母子教育基金已经培训了5000名教育工作者,并且通过面对面指导为41.1万名儿童和父母提供服务,有3600万人从电视和广播的教育项目以及教育材料中获益。此外,项目宣传活动有助于促使政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由于母子教育基金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的成功,家庭扫盲项目已为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荷兰、巴林、约旦、巴基斯坦)所采用。为了充分理解家庭扫盲项目的子项目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成就,本报告详细分析了母子教育项目、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

三、母子教育项目

母子教育项目是代际的、文化敏感的、基于家庭的幼儿教育,也是成人教育和成人扫盲发展项目,主要针对无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弱势儿童(5~6岁)及其母亲,她们之中很多人是文盲或半文盲。该项目在20年的科学和行动研究中形成,此研究是母子教育基金在博斯普鲁斯大学(Bo■azi?si University)的专业支持下进行的。母子教育项目是为了应对边缘化群体学前教育服务的缺失,通过适度的幼儿教育和培训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心理的全面发展。作为基于家庭的项目,母子教育项目的发展运用一种环境方式(environmental approach)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就项目本身而言,母子教育项目通过适度的读写培训对家庭(母亲)和儿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主旨和目标

1.主旨

为贫困儿童提供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促进儿童社会心理最优发展,从而为后续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做好准备;为母亲灌输积极的育儿态度,培养其所需技能,以促进儿童社会心理的全面发展并提高其长期社会福祉;营造有助于儿童获得教育的家庭环境。

2.目标

为了达到目标并使之有效持续,母子教育项目关注以下3个相互联系且基于主题的培训领域。

母亲赋权与家庭充实项目(Mother Empowerment or Home Enrichment Programme)。该项目关注母亲在儿童社会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旨在强化母亲营造有利于儿童最佳发展的、积极的家庭环境的能力,主要通过读写、儿童养育实践、冲突管理、健康教育、性别教育等方面进行培训。

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Reproductive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该计划旨在提高母亲对自身生殖系统、权利、安全孕产以及各种计划生育措施的认识。

认知教育项目(Cognitive Education Programme)。该项目旨在使母亲掌握帮助孩子认知发展以及为进入小学做准备所需的技巧。换言之,该项目强调母亲作为孩子首任教师和教育者的作用,培养儿童的基本读写能力、认识几何图形的能力以及听说与交流技能。例如,培训母亲利用故事书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批判思维、理解和交流技能。这也为母亲巩固自身读写技能提供了机会。

(二)项目实施:方法与途径

母子教育项目是由母子教育基金与国家教育部(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MoNE)合作实施的,由一批接受过幼儿教育,以及成人扫盲和教育培训的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在土耳其成人/公共教育中心(Adult/Public Education Centres,A/PECs)开展。为了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母子教育基金也为受训者提供持续的和在职的后续培训与指导。

母亲会参加为期25周的读写课。另外,由项目协助员进行家访,为参与家庭提供进一步的个性化的学习帮助,以巩固母亲所获得的养育技能及读写技能。

母子教育项目注重交流和参与方法,鼓励学习者互相学习,就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以及母亲赋权或家庭充实项目而言,20~25位母亲参加每周3个小时的成人教育会,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以及角色扮演。与此同时,项目也期望母亲把习得的技能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过程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反馈监控项目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此项目鼓励母亲参与学习过程并借此帮助其子女参加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包括书本阅读和故事讲述、发音和图片识字、颜色和形状的识别、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这些活动促进代际学习,并帮助父母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交流与代际关系,从而为儿童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撑,这些都是他们未来发展和有效学习的保障。简而言之,通过推动母子共同学习来提高双方的读写技能。

(三)母子教育项目的影响和成就

母子教育项目是家庭扫盲项目最成功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创新和有效的幼儿教育项目、成人扫盲和教育项目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外,其他国家对于该方法的采用为项目的有效性提供了适用于不同背景的证明。评估研究显示,母子教育项目在促进儿童社会心理发展以及提高儿童和成人读写能力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母子教育项目影响的关键指标如下。

目前,母子教育项目已经培训了900名教师,参加该项目的母亲和儿童总人数达到23.7万名,仅在2007年就有28568名受益者。该项目的目标是每年惠及4.5万名母亲和儿童。

一些研究表明,母亲参加过和未参加过该项目的儿童,在社会心理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另外,亦有研究显示,与母亲共同参与过母子教育项目的儿童在智商测试和标准化考试中得分更高,且在性格发展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例如,积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交流和创造能力、更强的学校环境适应力)。最重要的是,参与母子教育项目的儿童(87%)的学校保留率(school retention)和完成率明显高于那些未参加过的儿童(67%)。这些指标显示出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项目培养了儿童社会心理发展能力并有助于他们为继续教育做好准备。极为重要的是,这些数据表明,幼儿教育项目降低了社会不利环境对儿童发展和学习的消极影响。

母子教育项目也有助于母亲成为儿童的照看人和教育者。从该项目结业的母亲表现出了更好的育儿能力,比那些未参与过该项目培训的父母更有效地与其子女交流和学习,有利于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接受过培训的母亲比那些未接受过培训的母亲表现得更为自信,有些女性甚至改变了与丈夫的交流方式。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在计划生育、儿童品行等方面更有可能共同做出决定。同时,那些受过培训的妇女在家庭中享有更高的地位。这显示出该项目在激发积极的和功能性家庭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

土耳其有500多万名盲,其中妇女占2/3。功能性文盲和缺乏生存技能严重制约着妇女参与家庭和社区发展或帮助孩子获得教育的能力。因此,母子教育基金在1999年发起了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中的文盲妇女(15岁或之上)的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该项目为妇女免费提供读写技能培训,使她们能参与其家庭与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以提高其社会地位。同时,项目旨在提高妇女对影响自身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权利和问题的意识。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关注以下领域: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公民教育(公民、性别关系、人权、和平建设、妇女的继承权和财产权),健康教育(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儿童看护、营养、急救和卫生),生存技能。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还包含欧盟资助项目“妇女崛起:减少教育的性别差异”。

(一)项目实施

实施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需要多方参与者的积极合作,利用私人和公共资源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促进项目拓展至全国范围。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得到了母子教育项目的批准和认证,成功完成培训课程的成年学习者也会得到母子教育基金颁发的证书,这为妇女参与该项目提供了动力。

(二)培训者培训

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培训活动由完成了高中教育的扫盲志愿培训者提供。母子教育基金为扫盲志愿培训者提供为期2周半的成人扫盲强化培训,他们也会接受持续的技术支持以及母子教育基金的监督。截至目前,母子教育基金已与3090名志愿培训者就扫盲培训项目展开合作。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

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的学员通过当地小学、村庄负责人和公共教育中心共同努力动员及招录。参与学员被分成20~25人组成的小组,参加为期4个月每周3次的扫盲课程。扫盲课程每次3小时,另外提供80小时的辅助课。除了正式课程,母子教育基金还为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结业的学员发起每日读书计划(Reading Days Project,RDP),鼓励妇女继续进行独立学习,志愿培训者则通过为妇女提供周末额外读写辅导来帮助她们参加每日读书计划。

功能性成人扫盲和妇女支持项目大多采用参与和交流式的教学方法。项目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些课程结构是非等级化的,学员能够根据其文化背景和自身知识水平选择课程。该项目的志愿者教师和正规教育系统的教师不同,作为指导者,他们的职责是使学员的学习过程尽可能容易,并且维持小组内的平等。该项目分为25个主题单元,历时120小时,其教学方式十分有特色。第一,项目强调土耳其语拼写和发音之间的联系――与主流项目实施的方法明显不同。第二,项目鼓励讨论、推理、推论、排序,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理解能力。第三,项目将扫盲活动与学员的生活相结合使扫盲富有功能和意义,并进行每日活动练习,如记笔记、读车号、贴标签或使用家庭手册。第四,项目有独特的“妇女支持部分”(Women’s Support Component),由25个主题单元组成,用以提升妇女对自身权利以及健康、卫生、沟通和儿童发展问题的意识。

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互动交流基于互相尊重与信任,因此,指导者熟悉参与者的性格、需求、目标和愿望尤为重要。

(四)教学材料

多年来,由专业人员撰写和修订的基本教学手册等学习材料有效促进了成人读写和理解能力发展。该项目以互补的3本手册为基础:一是教师手册(Teacher Handbook),是为辅导教师编写的高度结构化的手册,详细介绍课程目标和课堂活动;二是教师阅读手册(Teacher’s Manual for Reading),是解释项目方法和活动的背景材料;三是学生练习册(Student Workbook),和教师手册配合使用,包含图片、阅读文章和练习。另外,教学材料还包括其他补充阅读和算数资料(如报纸和杂志),给予参与者更多接受阅读、写作和算数技能训练的机会。

(五)项目的影响和成绩

评估研究表明,该项目有助于推动成年妇女扫盲。截至目前,超过8.5万名女性从中受益,她们中的大部分人甚至比那些主流成人读写课程结业者拥有更高的阅读、写作和批判性思维水平。另外,通过参与该项目,许多女性学习者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自主性、自尊和家庭凝聚力,并能够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和社区建设。

?S“我以前不会参加家长会,在其他家长面前我感到羞愧,我不会在签到名单上签名。今天,我儿子就读的学校开了家长会,会议结束时,他们让我们签下自己的名字,我很骄傲地写下了名字,这让我非常开心。我的朋友注意到我的手由于兴奋而颤抖。”

?S“以前我乘车时,总是很不好意思地问司机在我要去的地方是否停车。我不知道在哪一站下车。现在我能读车号了,我不用再问别人了,能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S“我以前从不一个人去医院,因为我不识字,我找不到要去问诊的医院科室,我不敢问……现在,不问其他人我就能够找到医院科室,我先检查入口,看我要去的楼层,规划我该怎么走。到地方时,我再看门牌号。”

?S“我最大的希望是学会写电话号码,当有人给我他们的号码时,我却不能写下它,我感到非常尴尬。昨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他们要和我丈夫通话,我说他不在家,就记下了电话号码,我为此感到非常开心。”

?S“在此之前,我无法独自外出,去哪都要找人陪着我。现在,我能自己想去哪就去哪,并有了自信。我儿子参军了,我来上课就是为了给他写信。昨天我给儿子寄了第一封信,他收到后肯定会非常惊喜,我感到十分开心。”

该项目也使得妇女积极参与其家庭和社区发展并作出贡献,同时增强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另外,妇女对自身生殖健康和公民权利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更明确地意识到让自己的女儿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五、挑战

当前,该项目面临志愿者数量不足的挑战,尤其是在安纳托利亚(Anatalia)东部和东南部的小型省份,那里的女孩几乎没有受过教育,因此,只有很少的高中毕业生志愿者。由于文化信仰以及拒绝妇女离家的观念,该地区对于妇女成为项目志愿者也不甚支持。志愿者数量不足,就很难满足学习者的大量需求。

在一些比较小型的省份,该项目在寻求足够的学习场所方面困难重重。

在土耳其,扫盲课程专门为教授文盲基础技能而设计。即使完全的文盲已经消除,但针对半文盲或读写能力低的人的课程设计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效学习仍然是一个问题。项目规定的120个小时的课程时间往往会由于众多原因而无法达成,而要想进一步提高有效读写技能所需的时间是250~300小时。此外,由于参与者生活贫困,很难得到学习机会或获得家庭的支持;一对一辅导机会有限,很少进行后期读写活动。

六、可持续性

母子教育基金仍致力于为弱势女性提供受教育机会,该项目也致力于帮助更多文盲,并努力将电视作为一种新的重要的教学媒体。母子教育基金也将继续和教育部合作,推动与扫盲有关的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此外,母子教育基金通过提高意识与增加市场活动,完善志愿者招募工作与保留策略(retention strategies)。为了惠及更多文盲,该基金会不仅使用电视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同时使用远距离和面对面学习技术。母子教育基金同样旨在加强扫盲后(post-literacy)活动,并增加各种志愿者工作、一对一辅导和阅读小组。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第4篇

【关键词】家长学校;组织工作;助推

这几年来,学校对此项工作尤其重视,并不断改进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方法,促进家长们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有效的基础。

一、家长学校组织部署有方

我校的家长学校体系主要从组织与活动两方面开展工作。

1.组织工作方面

近年来我校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生整体发展规划,并落实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中层与心理辅导教师的考核之中。

学校把报告厅作为开展家庭教育相关培训的固定场所,并挂上醒目的牌子。家长学校的师资配备上,我们有三部分人员组成并开展工作:一是由校领导向家长们宣传办学理念与对家长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二是由班主任代表向家长们讲解平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是有专业心理指导教师讲解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使家长们能与时俱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每学年,我们都制订有专门的家长学校工作培训计划与总结,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我们邀请上级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教学效果较好。

2.家长学校活动

我校的家长学校活动包括:家长学校校务管理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年段组、各主任与各学生家长几个体系,主要开展的活动有家长培训、心灵之旅小报、家长开放日、家长会、专题家访等形式。具体做法是:

(1)家长培训

每学期针对全体家长的培训因为人员多,场地限制无法专门进行,我们就在家长会上设立专门时段,有学校行政领导就近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上需要沟通的问题进行宣讲,我们的家长会一般分年段进行,根据不同年级思想、心理、学习的现状展开培训,有助于避免一刀切现象,使指导更富针对性与实用性。

(2)家长委员会

我校的家长委员会主要由各班选派一到两名有一定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组成。家长开放日则是在特定时段对家长开放,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来,亲身体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同,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自己孩子的思想工作。

(3)家长会

我们一般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两次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有学校领导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思想,从而提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紧密度,同心协力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我们充分展示“学在柯桥”进行家长进课堂活动。比如我们立足生本教学理念,组织初二年级每一个班开设一堂课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英语等学科,不同的学科展现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同时也向家长展示了“课程改革”的创新成果,个别班级的数学、英语分层走班教学让家长们更为满意,学生更自信更有活力,教师课堂着重展示学校的课堂教学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让家长实地感受以信息化为依托,以电子白板等新技术为手段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家长感受颇深。

(4)家长开放活动

为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沟通,齐贤镇中学举行了多种形式的家长开放活动安排。

开放日充分展示“教师队伍”,通过家校通、校外网平台向家长介绍学校教师中树立的“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学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展示本校“魅力教师”的形象与风采。同时充分展示“学在柯桥”进行家长进课堂活动。立足生本教学理念,组织初二年级每一个班开设一堂课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英语等学科,不同的学科展现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同时也向家长展示了“课程改革”的创新成果,个别班级的数学、英语分层走班教学让家长们更为满意,学生更自信更有活力,教师课堂着重展示学校的课堂教学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让家长实地感受以信息化为依托,以电子白板等新技术为手段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家长感受颇深。

二、家长学校教学井然有序

能依照《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开展不同层次和主题的教学活动。每次面授或活动要有照片和家长签到单可查。家长学校负责人或教师每学年至少一次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培训。有学员的学习资料或校本教材,宣传使用省编《家庭教育》杂志,普及到每个学员。

教学形式上,我们多次聘请省内外教育来校进行讲座,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同时还组织校内优秀教师给家长做专题讲座,内容包括青春期、学业、情绪等多个方面,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教学内容上,我们除采用校本化的心理小报外,还有现在普遍订阅的家庭教育杂志。

三、家庭教育培训卓有成效

1.取得家长的高度支持

我校工作目前取得了不少成绩,这离不开家长的广泛支持,就象每次家长会,每班的到会率达到98%以上,而且我们一般是晚上开会的,很多家长需要从外地赶回家。

2.培养更多乐观阳光的学生

我校向来重视学生的情商建设,我们不但通过教师培训培养了众多轻负优质的教师,还通过家长学校培训了一大批懂教育、知大局的家长。家校合力,使得出现了大批积极、乐观、向上的学生,使得他们有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形成积极面对的健康人格。

3.助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第5篇

一、郑州市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61.5%的被调查者为男性,38.5%为女性;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68%);从户籍上来说,63.9%为农业户口,36.1%为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在郑州居住的时间以3年以上最多(38.7%),依次是1年以下(21.9%)、1~2年(20.8%)、2~3年(18.6%)。受访者平均拥有1.5个孩子,其中,59.3%的受访者拥有1个孩子,34.4%的受访者拥有2个孩子,5.7%的受访者拥有3个孩子,0.5%的受访者拥有4个孩子。对于子女是否和自己在一起生活,63.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36.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其中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的比重越高,如在郑州居住3年以上的104名受访者中,有74名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占71.2%,而来郑州居住半年以下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只有41.7%。

(二)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1.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41.2%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仅有32.1%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一样重要,20.4%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可有可无”;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的回答中,有49.9%的受访者表示“认同”,50.1%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回答中,仅有27.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2.流动人口对子女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43.8%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培养“没期望、顺其自然”,22.6%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成为孩子的“一技之长”,17.5%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使孩子“成名成家”,还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是“升学”。从上述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有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家长、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对升学影响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中,而把音乐课仅作为一种“副业”,学校对音乐教学投入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等硬件不足,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也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分数制”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环境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环境主要从家庭是否经常播放音乐、播放音乐的类型、播放音乐的次数、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偶尔听音乐,36.1%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经常听音乐,6.6%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从不听音乐,仅有4.0%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每天都听音乐。受访者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对孩子音乐学习的影响普遍认识不够。仅有40.2%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很重要”“重要”,有59.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可有可无“”不重要”。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教育环境上来说,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这一方面与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四)教育形式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爱好和接受度较高,55.9%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很喜欢”“喜欢”音乐,29.1%表示喜欢程度“一般”,仅有5.1%表示“不喜欢”。这说明音乐可以使人愉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即使可能不太理解音乐,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但是在他们心中也会感觉到音乐表达的某种情感,听音乐会使他们开心、快乐。对于家庭亲子音乐学习的活动形式,30.7%的受访者表示“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1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教孩子唱歌”,10.6%的受访者表示使用“家庭卡拉0K”,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7.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开展过家庭亲子音乐学习。流动人口对于子女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3.7%的受访者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其余76.3%的受访者没有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在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的受访者中,仅有7.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有40.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对于参加培训项目以器乐为主的占到了43.5%,其他依次是舞蹈(21.7%)、唱歌(20.3%)、综合素质训练(14.5%)。对于累计接受社会音乐培训的时间,40.0%的受访者表示在“1~2年”,32.3%的受访者表示在“2年及以上”,21.5%的受访者表示在“1年以下”。对于每周接受音乐培训的时间以1小时居多,占到了63.1%,每周2小时以上的仅为21.5%。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开展家庭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两者共同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

(五)教育影响因素对于家庭负担孩子参加音乐学习费用的承受能力,23.4%的受访者表示“有困难”,22.6%的受访者表示“刚好可以”,仅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负担”,另外,有38.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上述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62.4%的受访者表示取决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配合,21.2%的受访者表示是学校音乐教育,9.5%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音乐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但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受生活条件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认为对孩子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音乐教育的仅占6.9%。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能力”(40.5%),其次是“家庭环境”(24.8%)“、学校课业负担”(18.2%)。上述分析表明,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因此,要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必须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使其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状况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上来看,受自身受教育程度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孩子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2.从教育环境上来看,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3.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以自学为主,家庭开展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4.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主要因素。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第6篇

生态移民教育问题是影响到移民后续生计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汉中市生态移民为调查对象,选择6个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问卷调研和访谈,初步了解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培训现状,提出后续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教育培训;生态移民;对策;汉中市

生态移民(Eco-migration),亦称环境移民(environmentalmigration),系指为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或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近年来,随着生态移民搬迁政策的深入实施,搬迁后续问题凸显,生态移民教育问题逐渐为学者们所关注。然而,与以宁夏干旱区、三江源生态区、渝东南及西南石漠化地区等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态移民教育研究热点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界对我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最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区——秦巴山区关注较少。基于以上背景,选择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陕南秦巴山区生态移民大市——汉中市为研究范围,通过对6个开展移民安置工作较早、较为成熟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深入了解当前汉中生态移民教育需求现状,探索生态移民教育发展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借鉴。

1调查区基本概况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腹地,下辖1区10县159个镇,人口380万。除汉台区外,汉中10县全部被确定为陕西省部级集中连片特困县及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村1188个,贫困人口5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2%。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散居在偏远深山,由于地质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2011年实施移民搬迁政策以来,汉中市各县区人社局、劳服局联合移民办共培训移民搬迁劳动力4386名,实现搬迁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6945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人数2858人,创经济收入11689万元。然而依然存在搬迁移民综合素质偏低、知识和技能缺乏,搬迁后生计来源和生计能力受到制约等问题。在全面脱贫、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通过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使搬迁移民在“搬得出”的基础上,“稳得住、发展好、能致富”,成为摆在各级职能部门面前的难题。因此,理清生态移民教育需求现状,探索生态移民教育供需问题产生的障碍性因素,尽快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显得尤为迫切。

2汉中生态移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调查和了解汉中生态移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于2015年4月~10月、2016年1月对汉台区河东店镇、勉县武侯镇武侯村、西乡县杨河镇高土坝村、略阳县徐家坪镇、宁强县汉源镇二道河、留坝县留侯镇6个县6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调查主要利用周末、节假日及笔者到各县(镇、村)开展扶贫就业培训的机会多次进行。共计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47份,其中有效问卷321份,问卷回收率为96.3%,有效率为89.1%。问卷就被调查者的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现主要从事工作)、家庭特征(家庭人口数、家庭年收入、主要收入来源)、培训认知(培训次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费用、培训地点、培训原因、培训效果)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设计。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资料。

2.1被调查者的个体特征

总体调查样本数据显示:①女性被调查者居多,占样本总数的60.44%。②从年龄结构看,18~60岁劳动力人数为274人,占调查人数的83.8%,其中18~40岁103人,占调查人数的32.1%,41~60岁的171人,占调查人数的53.3%。总体来看,劳动力占比较大,其中中老年劳动者比例过半。一方面能够看出劳动力老龄化趋势逐步严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近70%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接受调查者以中老年移民为主。③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80人,占比56.07%,初中文化程度64人,占调查样本的2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7人,占比24%。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偏低。④主要从事工作方面,从事农业种养业的移民占调查样本数量的49.22%,服务相关行业占样本数量的19.94%,从事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占调查样本总量的30.84%。可见被调查移民所从事工作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对第一产业依赖较大。

2.2被调查者的家庭特征

2.2.1家庭人口规模。17.45%的家庭人口数为3人及以下。4~5人的家庭规模数占调查样本的59.81%,有22.74%的被调查者生活在三代同堂的6人及以上家庭里。从样本分析不难看出,“4~5人”的家庭结构多为祖孙三代及未成年的孩子,祖辈年龄不大有一定劳动能力,而孙辈未成年,生存压力并不大,有充足的时间和愿望参与培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

2.2.2家庭人均收入。25.23%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以下,5000以上的人均收入水平占调查样本的33.02%,41.74%的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收入在3000~5000之间。按照陕西省2014年执行的2950元贫困标准,有近25.23%家庭还未脱贫。

2.2.3主要收入来源。其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的占68.68%,外出务工人员中主要从事建筑运输业的占43.05%;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养殖业的比例为8.27%,从事生产加工业的占4.31%;还有18.74%的被调查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个体经营。可见目前移民家庭主要收入还是以外出务工为主。

2.3被调查者的培训认知

2.3.1年接受培训次数。有65.42%的被调查者接受过1~3次的相关培训;接受过4~5次培训的人数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56%;其余33.02%的被调查者未接受过任何培训。通过对其培训意愿的调查,相对于已经参加过4~5次培训的,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者和参加过1~3次培训者更愿意参加培训,且没有参加过培训者的意愿更强烈。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对于刚刚搬迁至新环境中的移民,大多还是对培训报以很高的期望,迫切希望通过提高职业技能获取工作机会,很快融入新环境。而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多,移民出现倦怠情绪,这与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的“硬性安排培训”、“培训内容不具有针对性”等现象有一定关系。因此,日后应在技能培训市场供给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2.3.2接受培训的内容。49.22%的被调查者接受与农业种养殖有关的培训;30.84%的被调查者接受过与服务业相关的培训;19.94%的人接受过其他方面的培训。

2.3.3培训方式。6.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学”;29.91%的调查对象通过师傅传授获取技能;也有42.06%接受过政府的培训。可见,政府培训仍然为目前生态移民接受培训的主要方式。

2.3.4培训费用。移民对培训费用比较敏感,64.80%的人愿意接受免费培训;18.38%的被调查者愿意花费200元以下接受培训;其余的被调查者愿意花“200~500元”接受培训。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移民对于提高自身技能积极性并不高,基本属于消极接受,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从调查中得知,目前移民接受的培训多为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甚至有部分培训采取“参加培训给予现金补偿和奖励”的方式,相对于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移民们更在乎培训一次带来的现金奖励。

2.3.5培训地点的选择。45.79%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地点位于5km以内可以接受;有38.01%的被调查者接受5~10km范围内的培训地点;还有16.2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10km以上”可以接受。被调查的移民安置点多位于近城、近镇、近园区,随着道路交通不断完善,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培训地点对移民已不构成影响培训参与度的障碍性因素。

2.3.6培训原因的选择。15.89%的被调查者是“兴趣所在”;27.10%的被调查者是“工作和报酬需要”;而57.0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统一安排”。可以看出,超出半数的被调查者是出于被迫参与培训的,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3.7已有培训效果的评价。14.33%的人认为效果较差,56.70%的人认为效果一般;认为培训效果较好的占28.97%。而对认为培训效果“较差”的移民进一步访问中发现,主要问题在于“培训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但当问及“期待什么样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时,被调查者却又显得盲从,培训目标并不明确,对培训报以期望,又存在感知培训效果“一般”甚至“较差”的情况。总体来讲,移民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不高。

3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对策建议

3.1重视移民教育,提高移民后续发展潜力

随着移民搬迁后续问题的凸显,生态移民面临生存模式转换却又缺乏必要生存技能、后续发展盲目的严峻问题,实施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①思想上重视。汉中实施移民搬迁工作近6年来,相关部门更多地关注移民的搬迁安置,更多寄希望于移民的后续资金项目扶持,对移民教育培训这一解决移民深层次、可持续性生计问题的认识明显关注不够,对提高移民整体素质重视不足,对移民技能培训工作支持力度不大。尽管2011年以来,汉中市加大搬迁移民技能培训力度,尽力做到技能培训“六个全覆盖”,然而截止2016年1月相对于12.23万户40.8万的安置人口,累计培训人数(9.8万人次)不足24%。移民培训力度还需加大。②财政上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脱贫背景下,要将移民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建设性工作来抓。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市县培训资金投入比例,保证资金专款专用。③政府部门应尽快编制移民培训规划,进行移民培训供需摸底,做好顶层设计,使各项工作实施有章可循。

3.2加大宣传力度,使移民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移民参训积极性不高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①客观方面在于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以汉中对搬迁移民的教育培训为例,目前政策宣传主要依靠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印发的招生简章进行宣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镇村党政组织主动宣传较少,多数搬迁群众对移民教育政策不了解。各县区教育、移民、扶贫部门及镇村组织要加大对移民集中安置点和学校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对移民政策的了解。同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板报等方式宣传移民培训、创业就业的意义,提高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②主观方面,一是移民的培训目标不明确,缺乏个人规划。移民搬迁意味着传统农民向城市(镇)新移民转变,必然存在“生存模式断裂”现象,因此必须使他们意识到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必然性和长期性,重新对个人职业及家庭未来发展做好规划。二是移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求知欲望,存在“小富即安”思想,部分移民眼光短浅,认为培训耽误时间,影响其临时性收入。更有部分移民仍然存在“等、靠、要”惰性心态,对培训内容并不感兴趣,对来参加培训发放的少量补贴更感兴趣,因此培训效果并不好。

3.3加强组织监管,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

从汉中生态移民技能教育培训供给现状来看,政府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培训资金主要来源于人社局、劳服局和扶贫办,培训任务的承担者多为具有一定办学和培训资质的教育机构。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①培训主体的选择具有随机性,培训主体与政府的合作缺乏长期性与稳定性;②政府对培训机构监管不力,管理制度缺乏,管理过程松散,流于形式,培训过程无监测、培训效果无评估;③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移民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内容不精选。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把移民稳定脱贫和移民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积极纳入地区人力资源整体规划中。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办学机构的联系,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规范职业培训流程,制定人力资源培训供给方入选标准,遴选出具有一定资质和实力的培训机构,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和挂牌开展长期稳定合作。

3.4开展需求调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教育市场是由供需双方组成。目前生态移民教育收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市场供需矛盾突出,而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产品的供给方对需求不了解,因此①对移民的就业技能培训需求进行摸底,了解其需求意愿,并根据移民所需就业的工种、所需技术等进行登记,开展分级、分类指导,并建立培训生源档案,以解决移民培训满意度不高、培训内容无的放矢等问题;②全面了解教育产品供给方现状与培训优势,筛选出具有资质和实力,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机构进入,实施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教育供给内容改革,突出职业教育市场化。

3.5引入企业培训,开展政企培训机构联合

在调查中发现,汉中移民对培训效果报以了很大期望,但培训效果见效慢、收益低成为他们接受再培训最大的顾虑。通过引入企业培训,多管齐下,提高培训的效率。①企业培训具有传授技能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政府部门通过优惠政策、培训补偿等措施鼓励本地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参与移民培训工作,吸纳其为企业劳动力,从而解决农民就地就业和移民家庭后顾之忧,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用工积极性和用工队伍的稳定性。②引导移民“培训+创业+就业”,要求培训机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设短、平、快,实用性强的创业项目培训内容,提高移民创业就业能力。例如,汉台区政府组织在河东店镇、汉王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开设“中式面点”等培训课程,累计培训搬迁移民1010人,实现移民劳动力就地转移2858人,创经济收入11689万元。③加强企业与培训机构的联合,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分门别类进行订单培养,优秀培训学员优先推荐至企业就业。西乡县杨河镇依托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茶资源,培训机构开展有机茶叶种植规范技能培训、茶叶深加工技术培训和生态观光茶园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等,引导700多名移民就近务工,实现企业和移民发展双赢。

3.6改变培训方式,调动参与培训积极性

目前汉中生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方式以短期培训、课堂讲授为主。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培训方式上应灵活多样,按照“不求全面,但求有用”的原则,根据移民现有职业、兴趣爱好、安置区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等开展实地演示、实践指导、一对一交流、点对点沟通等方式,提高培训服务的针对性。尝试建立转移农民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网络教育等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率。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将受移民欢迎的实用性技术和知识、规范的操作流程编订成册,免费发放给移民,全方位调动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作者:何红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第7篇

关键词:家风家训 高校 基层党员培养 作用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通过的话,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到家风家训的重要性。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风家训教育,能够有效矫正人性扭曲、价值观偏移等现象,用家风家训的温情来弥补人性的不足。家风家训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严格的制度、规则,家风家训的教育可以让高校基层党员能够更好的严格规范自己,在高校基层党员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基层党员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掘高校中的“家风家训”,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三观”、人格,推动大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社会以及国家的栋梁。

一、家风家训实现高校基层党员培养教育改革

家风家训是高校基层党员培养中的“软实力”,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党员成才、成长。与传统的党规、、党制度相比,家风家训具备更多的温情感、家庭感,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同时家风家训在表达上也更加生动、温馨,能够树立党员的统一学习目标。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青少年,每一个时代的学生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高校基层党员培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党员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元性。在党员培训中,要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避免传统的党史宣讲、政策v解、解读等传统方法,而是要从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党员培训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进行拓展,从而解决学生党员的疑惑,帮助学生党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建立与家风家训有关的课题,这也是实现高校基层党员培养的前提,从而保障党员培养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推动高校基层党员培养教育改革进度。

二、家风家训能够加强高校基层党员培训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党员,身上不仅仅肩负着家庭责任,同时也肩负着社会、国家责任。所以,必须要保障党员培养中家风家训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养与良好的“三观”,构建一只高素质、高能力的高校基层党员队伍。一直以来,大众对90后都存在着偏见,自然而然的觉得90后的大学生也存在着诸多的缺点,但90后对其人生价值追求的执着是非常值得大众肯定的,如果给予学生党员一些发挥的平台,其必将会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受社会风气所影响,其中也包含着不良风气。在新闻、报刊中,不乏会看到一些大学生的负面新闻,例如考试作弊、学术抄袭、校园暴力等,但客观来说,其主要责任不在于大学自身,而是在于整个社会风气。诚然,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高校也是一种“小社会”,为了能够办成事、办好事,一些贿赂、“走后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风气难免会落实到大学生身上。很多大学生入党的初衷不纯,例如为了考取公务员,或者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一些拉关系、请客、贿赂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我国高校的“社会风气”。一旦这种现象变得严重,其必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比一些贪官污吏的影响更大。学校流露出这种风气,从一定层面上能够反映出思政教育不尽人意。

因此,面对以上诸多现象,高校必须要建立健全家风家训的教育,用家风家训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与道德思想,推动学生能够真正的投身到国家、社会建设中,坚持党“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从国家出发。在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家风家训的教育,能够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品德素养,学会如何真正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共产党。家风家训能够保障学生党员培训、教育的有效性,能够真正的为社会提供优秀党员,为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三、家风家训能够加强学生党员自省意识,推动学生党员健康发展

高校基层党员培养、教育中融入家风家训能够保障学生党员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家庭中的家风家训没有强制灌输的形式,其教育方法更多的是在于言传身教层面上,通过家庭环境,或家长的言行举止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而子女在长时间生活中也逐渐形成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家长在这一环节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位引导者、模范者。家风家训教育方法更多的凭借一种自愿、一种习惯,与高校的学习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高校基层党员培养中,教员要避免将“言传身教”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的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党员,实现家风家训的培训、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党员切实的感受到一个合格党员的行为标准,并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让党的优秀理论能够表现在行为举止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在学生党员培训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转变教育培训观念、创新教育培训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入党的乐趣,让学生能够主动投身到党员培训课程中去,树立学生党员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意识。

四、结语

家风家训在高校基层党员培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预示着社会、国家的“家庭理念”。通过家风家训,不仅能够为学生党员培训工作营造一种温馨感、家庭感,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党员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实现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有效性,推动我国党员教育培养的改革进度,为我国共产党队伍注入鲜活的血液,保障我国党建工作能够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北大等在培养利己者[N].中国青年报,2012-5-3.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9-0070-0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共青团等组织要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

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将学生的心理培育作为学校重要研讨内容,通过“三横一纵,三个面向一则专栏”的多维联动心理培育网络,努力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育的桥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一、专业引领,整合心理研究资源

走专业化引领的道路,为我校的学生心理培育道路,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新视野。

专家指导,提升高度。我校每学期都会专门聘请全国知名心理专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专题指导。学校的心理教师团队,也有机会向专家请教学习,提升成长。

专业引领,长线扶助。我校邀请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首席专家、中国第一届人际沟通分析培训顾问于明东老师作为学校的长期心理顾问,对学校的心理活动进行专业指导,解决心理教师团队的工作困惑。

团队共进,天天向上。我校的心理团队有四位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全部都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其中不乏心理专业出身的心理学学士和硕士。心理辅导是对一个人的心灵疗愈,为了做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我校的每一位心理教师都主动自费进修学习。教师们掌握的技术领域颇丰,包括精神分析、沙盘治疗、格式塔疗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系统式家庭治疗等。我校的一位心理骨干教师更是进入中德班学习,可以说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不畏风雨,天天向上。

二、“三横一纵”,构建校园心育网络

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面向学生、面向家长、面向教师全面开展的,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专栏进行心理知识的每周传播,力求实现“三横一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

(一)面向学生

1.心育历程,成长启航

每年的新生入学前一个月,我校会开展新生入学前测工作。前测采用两种形式进行:标准化量表形式的一般能力测验和绘画形式的人格测验。根据前测结果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为特殊的学生建立档案,为后期辅导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家长们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做好孩子的心理调适,使孩子能够更加顺利地适应学校生活。

(1)标准化一般能力测验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测验采用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依据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保证信效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化改编,量表对新生的社会发展、语言发展、心理素质、社会反应、问题解决、记忆能力、观察推理、数学能力、方位辨别和感觉统合身体协调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测验。施测教师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统一培训,保证评价标准统一。 测量结果不作为任何评价标准,只是用来提供教育指导,对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如:身体协调性得分不佳的学生,建议家长多给孩子创设运动的机会,尤其是手、脚、眼、脑并用的体育游戏等。

(2)绘画形式的人格测验

采用儿童喜爱的绘画形式,使用房树人绘画测验,了解和收集被测者的人格、情绪等方面的信息。“房树人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Buck JH于1948年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是一种投射性的测验。绘画由心理教师统一回收,对特殊的绘画作者进行个别访谈,本着不评价、不分析的态度,了解学生的生命故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此给家长的家庭教育提出合理建议。

(3)心灵成长手册

通过上述测验,筛选出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以及后续在读阶段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在接受心理辅导后,教师会将学生的沙盘、绘画等作品制作成《心灵成长手册》赠送给学生。只有作品,本着不评判、不诊断、不解释、不分析和接纳尊重的态度,作为一段心灵历程的纪念。

2.心育课程,成长导航

(1)心理主题班会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梳理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我校通过主题班会有计划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内容,涉及自我发展、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比如“我们都很棒”“和月亮说晚安”“我的小火山”“我就是我”等。

(2)订单式团体活动课

每学期心理教师们会根据班主任反馈的班级现象,开展订单式服务,设计适合学生需求的团体活动课。比如:针对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模仿成年人的拥抱、亲吻等行为,设计“身体红绿灯”一课,有效地指导学生适当合理的行为尺度,并解决了班主任和家长们的困扰。再比如,针对学生互相起绰号的现象,设计“我也有‘美丽’的烦恼”一课,用心理剧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被叫绰号者的感受,学会尊重他人,开玩笑要适度。

(3)沙盘体验选修课

沙盘游戏 ,亦称箱庭疗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教育技术,可以在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人格发展,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引导来访者获得以自性化为目标的人格发展与心性完善。我校每周五的下午为选修课时间,沙盘游戏作为一种体验式课程,每周一次带领学生体验自我探索与心性完善。沙盘主题有固定的,如“家”“朋友”,也有生成的,由小组自发生成。

(4)家长进课堂

我校的家长进课堂活动,整合家长资源,为学生打开了新视野,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我们的家长讲师团里不乏心理学专业的相关工作者,这些家长们也进入学生的课堂,为我们的心育培养计划增砖添瓦。

我校曾邀请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生、国家心理咨询师、国际催眠师、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青岛市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刘杰老师为三年级的孩子们授课“健康心态,快乐学习”。学生们看着同学的家长给自己上课,心情放松。刘老师通过“带你走进魔法世界”“盲人摸象”的互动游戏,教会了孩子如何坚强、坚韧地走出困境的道理,给予孩子们专业的心理引领。

3.心理辅导,成长护航

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大致分为三个类别:处境不利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离异家庭儿童等)、特殊儿童(残疾儿童、有缺陷的儿童、自闭症、多动症等)、问题儿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网络成瘾等)。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五步走的程序进行规范化辅导。

(1)由班主任提供关于上述学生的大致情况信息;

(2)由心理教师进行个体的课堂或课下观察,进行初次访谈评估,并提供详实的评估报告;

(3)由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一起与家长进行沟通,确定家长知情,并获得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意。

(4)由心理教师进行同质团体或者特殊个体的心理辅导。

(5)反馈给家长和班主任,并提出心理培育建议,三方协同跟进,改善现状。

(二)面向家长

1.贯通三方资源,开辟家庭心理培育学习新途径

我校特聘全国知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为学校长期家庭教育讲师、青岛市心理专家作为家长学校顾问。同时邀请家长代表(心理学相关工作者)组成讲师团和学校心理教师团队进行家校合作,贯通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资源,通过组织家长系统地学习家庭心理培育知识,联合学校、社会力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教方法,开辟家庭心理培育学习的新途径。

2.立足三个维度,实现家庭心理培育

我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家庭心理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听取家长们的需求,从学校、年级、个体三个维度,分层落实,全员覆盖,实现家庭心理培育的广泛性。

(1)全校范围内,定期(一个月)举办专家讲座。邀请国内家庭教育知名人士和教育专家到校,定期开展主题讲座活动。如邀请知名教育专家陈麒光老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席詹惠元老师开展了“破解家庭教育的三大密码之心理密码、习惯密码、动力密码”主题讲座,好习惯养成教育专家王碧英老师等专家多次为家长学校授课。

(2)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如:一年级新生家长学校培训班;年级优秀资源分享会;社会专业人士的“拥抱青春期”专题亲子讲座;等等。

(3)从个体上,每个学校都有特殊学生,而每个特殊学生的产生多半源于特殊家庭。学校组建了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通过沙盘、会谈、绘画、雕塑体验等活动,由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家长一同制订适合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案。

(三)面向教师

1.心理培训,为心理保健

(1)入职培训,调整心态

每年我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中都必定有半天的时间是心理培训,新教师入职面临着工作适应,角色转换,生存竞争等多重压力,是特别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

我校邀请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首席专家,中国第一届人际沟通分析培训顾问于明东老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心理团体活动,让新教师们互相认识、了解,增进团队友谊。同时了解自己在未来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从心态上调整自己与未来工作的关系,降低入职后角色转变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

(2)提升培训,呵护心灵

从微观的了解自我角度出发,走向成功。我校的教风是专业智慧,教为不教,努力实现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梦想。大家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为此,每个学期我们都会举办教师心理培训。我校曾邀请到美国卡内基训练中心山东区总经理、卡内基公司Y深讲师夏明杰教授进行“Retreat meeting” 主题培训,全体教师们在静思、反思中了解自己,重新出发。

从宏观的职业生涯角度出发。我校曾经邀请到青岛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刘丰处长到校给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思考”主题培训,为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审视与规划打开了一扇窗口,为长期在一线辛苦耕耘的教师们寻找工作中“诗意的栖居”指明了航向。

(3)班主任心理工作培训,以点带面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关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大面积展开,班主任的心理知识培训必须重视。我校由专职心理教师结合学校心理工作实际情况,给班主任们进行相应的心理知识基础培训。培训的主题和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包括:什么样的学生需要做心理辅导,如何介绍学生的情况和问题,什么才是心理辅导的目标,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有效的心理辅导等等。

聘请市知名心理专家于明东老师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了主题为“如何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资本提升培训。针对当前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向班主任讲解怎样识别和理解学生的异常行为。通过班主任们提出的实例,进一步论证教师与家长、学生沟通的重要性。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事例,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教师自己感悟并寻找学生问题心里的产生原因,引起了教师们的强烈共鸣。

2.关爱教师,优化管理

教师是学校管理之本,学校管理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管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教师同样肩负教学、教育研究、活动服务等多重任务,加之小学学生尚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教师肩负的学生人身安全责任重大,同时教学及研究工作更是受到越来越严格的考核,其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校关心每一位教师的身心健康,由心理教师采用专业的量表,进行教师工作状况的调查。将教师的压力源分为: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社会八个维度,将教师的压力反应分为:生理、心理、行为三个维度。科学、客观、有效地调查出教师们的现状。校领导层非常重视教师们的幸福感,针对调研报告,进行了具体的管理方案调整,并切实给出了许多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措施,如:针对教师的压力反应以生理为主,增加体育锻炼的机会;针对教师的压力源分析中语文教师的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学科教师,学校采用午休午写时间全校教师轮班制度,大大减少了语文教师的工作压力。

3.心理援助,温暖心灵

(1)个体心理援助

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针对遇到特殊问题(意外、失恋等)或处于特殊时期的教师,由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进行个别、隐私的心理辅导服务,以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来生活和从事教学工作。

(2)团体活动

在教师的问题类型比较集中,相互之间不存在负面关系的情况下,组织教师进行团体心理活动,通过团体咨询的活动,使教师们的心理状态更加健康。

我们的期末班主任总结会都是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开展,包含:热身、破冰、团结协作、升华总结四个大环节,让教师们在游戏中放松一学期的重担,在分享中总结报告,在体验中互相理解,团结向前。

(四)微信公众号专栏

我校从建校之初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心理健康教师利用平台专栏每周发文。以简短精炼的小文章,结合生活,及时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提供心理策略知识补充。随着阅读量的增多,经验的累积,专栏不断改版升级,经历三次改版,最终由“父母讲堂”升级为“七彩心苑”。文章主题以家庭心育和生活减压为主,例如:“好的家庭教育,先了解儿童心理的7种特征”“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与宝贝分床的小建议”“父母如何能做到心理学家说的‘和善而坚持’”等。

三、一种追求,让幸福从这里起航

让幸福走M学校,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心理健康是每一个人感受幸福的基础条件[1]。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取决于人的心态。学校的心理健康团队严格恪守伦理道德,开阔视野,大胆创新,力求将幸福感带给每一个人,搭建心育网络,让幸福从这里启航。

参考文献

[1]曹新美 ,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 , 2006 , 18 (3):65-69.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第9篇

一、古代家训与幼儿诚信行为(于自身)

1.幼儿家庭行为实录。

亮亮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一天,亮亮的表弟来家里做客。晚饭后,爸爸发现给表弟买的礼物包装被撕开了。爸爸有点生气,便厉声问亮亮:“是你把包装弄坏的吧?”亮亮抬起头,小声说:“不是我。”爸爸又厉声地问:“不是你?那会是谁?!”亮亮换了更小的声音:“是小宇。”爸爸一听,更加生气了:“你竟然还会撒谎。”由于赶时间,爸爸暂时压下怒气,去办别的事情了。自此,亮亮经常说谎,玩具摔坏了,说是别的小伙伴玩坏的;故意往墙上画画,却说是不小心画到的。

2.古代家训启示及反思。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不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入而不自得。然敬之一事,于己无损,世人颇能行之,而矫饰假伪,其中心则轻薄,是能敬而不能笃者,君子指为谀佞,乡人久亦不归重也。

袁采告诉我们:言论讲究忠信,行动奉行笃敬。在财物方面,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在关键时刻,不干妨碍别人而方便自己的事,即为“忠”。一旦许诺言给别人,就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也一定要有结果;一旦约定了时间,就是一时一刻也不耽误,即为“信”。待人接物热情厚道,内心诚实敦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笃”。礼貌谨慎,言辞谦逊,即为“敬”。“言忠信,行笃敬”,不仅能得到乡亲的敬重,干任何事都能顺利。

对于孩子来说,诚信主要表现为:诚实,不说谎;和小朋友玩,不用欺骗的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答应别人的事,按照事先的约定去做等。孩子的撒谎行为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亮亮拆开玩具包装是故意淘气,还是因为好奇心?答案很有可能是后者,对于孩子的好奇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可以保护呢?爸爸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耐心引导,而不是严厉训斥。亮亮内心充满了恐惧,为了不受惩罚,拿出表弟来当挡箭牌撒了谎。亮亮撒谎后,爸爸没有进行真正的责罚,而让他以后“习惯”了撒谎。如果当时爸爸不那么严厉,而是耐心询问下情况,亮亮可能就不会因为害怕而撒谎了。

3.以古思今,幼儿诚信行为如何培养。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论语》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心口如一,童臾无欺。

人而无信,百事皆虚。

――《增广贤文》

结合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训,我们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诚信行为呢?

首先,孩子说谎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时间长了就会养成惯性撒谎的不良习惯,就会影响幼儿诚信品质的养成。亮亮爸爸应该让孩子在轻松没压力的状态下做到心口如一。要让孩子明白:做错事情也没关系,勇敢承认错误并改正就可以了。但欺骗父母是不对的,父母会因为孩子撒谎而生气的。

其次,家长自己也要做到言而有信。“许人一物,千金不移”,经常听到小朋友说:“妈妈,你不是说我得到了小红花就给我买玩具吗?妈妈又骗我!”妈妈没有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便让孩子认为妈妈答应我的事情没有做到,我也可以这样子。家长答应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要尽量做到,没有做到,也要跟孩子解释。这样,孩子也会尝试在自己做错事情时勇敢说出原因。家长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诚信榜样,幼儿就会将说实话,不撒谎视为“自然”。

二、古代家训与当今幼儿感恩行为(于家庭)

1.幼儿家庭行为实录。

在幼儿感恩行为现状调查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子凡是家里的独子,平时由奶奶和妈妈照顾。一天,妈妈给他买了小酥饼,妈妈在给他之前试吃了一下,子凡就大哭着叫起来:“这是我的,谁让你吃的啊?快还给我!”还有一次,下雨了,奶奶送子凡上幼儿园。进班前,奶奶蹲下给他换鞋子,子凡非但没说谢谢还嫌奶奶换鞋太慢了。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从来到世上就是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不懂得何为感恩,更不知道怎样感恩,只是一味地接受和索取,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2.古代家训启示及反思。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朱子家训》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弟子规》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记省,而人所急于人,虽微物亦历历在心。

――《袁氏世范》

古代家训中不乏关于感恩的家训格言,大多倡导人们对他人施恩惠时,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得了人家的好处应该想法去报答,和别人结的怨恨要想法去忘掉;抱怨不过是一时,报恩才是长远的事。

其实,孩子的上述行为往往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家长们全力以赴为子女提供最大能力的服务,毫无怨言,不求回报。久而久之,让孩子形成了父母就该把好的东西给我,我要什么就要给我买等错误意识。子凡的妈妈和奶奶忽略了对子凡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子凡体会奶奶送他上幼儿园,给他换鞋的辛苦。换鞋子对于中班孩子来说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但子凡还认为奶奶帮他换鞋是应该的。

3.以古思今,幼儿感恩行为如何培养。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朱子家训》

知恩者知勇,知恩者知耻,知恩者知义。

――《哈佛家训》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千百年前的家庭教育中,长辈们总是从“坐言起行”开始,让稚子从幼时便懂得从爱身边的人开始懂得感恩,这种感恩小到对单一的人、事,大到对整个国家、社会。《哈佛家训》中也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具有感恩之心的人才会更愿意承担责任,也只有真正具有感恩之心的人才知道爱,才懂得施予。家庭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1)要培养孩子的感恩行为,首先要让孩子获得感受的满足。孩子在饥饿时从母亲那儿得到食物,获得了基本的生理上的安定和满足感,达到生理的舒适状态。父母经常给孩子唱歌、讲故事,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关注和抚慰,达到精神的愉悦状态。当孩子吃饱喝足,面带微笑地望着自己的父母时,他的微笑就是最初的一种表达感谢的方式。

(2)第二步是发展对恩惠来源的认知能力。当孩子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后,父母要鼓励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慢慢孩子就会明白自己每天吃的食物、玩耍的玩具、穿的衣物都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

(3)结合传统节日,培养感恩行为。如三八节、教师节、父亲节、重阳节……都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不可错过的良机。我们可以在这些节日里开展感恩活动,让幼儿感受学会感恩。如在我园去年的六一亲子活动中,中班的幼儿与父母一起包饺子、做面条,并亲手喂给父母吃。孩子们亲身体会到了父母做饭的不易和辛苦,有不少的父母为此感动得留下眼泪。生活中点滴的小事都能成为家长教育孩子感恩的“素材”,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感恩教育方式。

三、古代家训与当今幼儿浪费行为(于社会)

1.幼儿家庭行为实录。

蕊蕊的父母忙着做生意,加上家庭条件优越,因此对她的节约习惯的培养比较忽视。一次,妈妈说:“这几天蕊蕊总嚷嚷着饿,要吃小蛋糕,其实她是喜欢吃里面的奶油。吃不掉就拿来扔着玩。吃米饭时也会撒的到处都是,我总告诉她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的,可为什么就没用呢?”几天后,我们还注意观察到:有时爸爸来送时会给她买好早餐,几乎每次蕊蕊都吃不掉,爸爸说:“吃不掉就扔到垃圾桶吧。”此后,每次吃午点蕊蕊都会告诉老师吃不掉,有时就自己偷偷扔到垃圾桶里。

2.古代家训启示及反思。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匆流连。

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中重点指出: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我们自己生活要保持节俭,父母要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在自己生活节约的同时要注意招待客人时千万不要小气或吝啬。

当前,在倡导下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下,人们的节约意识和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虽然蕊蕊的爸爸妈妈有培养她节约习惯的意识,但是他们没有用对方法,在教育观念上不够统一,作为家长的榜样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孩子觉得好吃的东西就使劲吃,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想要丢弃甚至拿来“玩耍”,但她们没有认识到浪费的危害,节俭的好处等。

3.以古思今幼儿,节约行为如何培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颜氏家训》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提到了: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在这些家训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自古以来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自古教化都是从上到下实施的,都是先人教育给后代的,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1.让孩子明白勤俭节约的意义,帮助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正确态度。家长可以通过童话故事和生活故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明白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都来之不易。通过教育,孩子明白节约的意义,从而也就有了勤俭节约的态度。

2.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首先使用学习用品时要节约,不要因为画错一点就撕掉一张纸,不要老是损坏图书等。对孩子的节俭教育从生活小事入手,要注意细小行为的节约。如人走灯灭、一水多用、爱护衣物等。针对大部分孩子的挑食、撒漏、剩饭、剩菜现象,给孩子讲解粮食生长的过程,引导他们思考,真正领会“一粒粮食一滴汗水”的含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