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商务:024-31128100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血压治疗综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9 17:01:14

高血压治疗综述

高血压治疗综述第1篇

1 概述

我国高血压目前有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三不(不规则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用药)的特点。因此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水平和患者的顺从性,是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当务之急。由于医务工作者多年的努力,现在西医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但是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首诊后所服用的药物价位都比较高,长期服用经济负担比较重。且不良反应较大,影响生活质量,导致患者自行停药或不合理用药,顺从性低,对于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低收入家庭占较大比例的我国而言,负担沉重。同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有悠久历史,经验相当丰富,用中医药治疗,在降压的同时,能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对面赤、耳鸣、口苦、便秘等症状能明显改善,减轻患者痛苦。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价廉效优。值得在社区中推广运用。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综合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尤为适合我国国情。

2 社区综合治疗

高血压治疗综述第2篇

1.1对象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方法

1.2.1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综合干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结果

2.1疗效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复诊患者的特征(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高血压治疗综述第3篇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气血两虚;高血压;疗效观察

气血两虚型高血压,以舒张压升高明显,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笔者以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补气滋阴类中药配合使用,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的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制定的标准,中医诊断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在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气血两虚型高血压患者中选取120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60例,二组在病程、年龄、性别、高血压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二组在改善生活行为的同时均给予氨氯地平5 mg,1次/d;氢氯噻嗪12.5 mg,2次/d。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加用补气养血、滋阴潜阳、镇肝熄风中药方:黄芪30 g,泽泻20 g,桑寄生25 g,女贞子25 g,葛根20 g,丹参15 g,牛膝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1剂/d,服药8周。

1.3 观察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8周后,测量血压。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高血压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 mm Hg但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2.2 治疗结果

降压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0例,显效41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6.7%,无效2例;单用西药对照组60例,显效20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76.7%,无效14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对照组。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患病率高达11.88%[1]。该病具有起病缓慢、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等特点,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早期预防、及时治疗高血压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氨氯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但用其治疗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时,降压效果不甚理想,舒张压虽有下降但难以降至正常。若与补气滋阴类中药配合使用,则能有效降低血压,且症状改善明显,从而弥补了单纯西药降压的局限和不足。

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症见眩晕、乏力、心悸、气短、少眠、纳差、面色无华,舌质色淡,脉象细弱等。临床上多见于舒张压偏高和中、晚期高血压患者,特别多见于脑力劳动及体质虚弱患者。宜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潜阳、镇肝熄风之方药。方中 黄芪为主药,取其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之功。现代药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黄芪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临床用量小时可升血压,重用黄芪则降血压[2]。因此,治疗高血压时,必须重用黄芪,用量常在30 g以上。方中女贞子、桑寄生滋阴潜阳,丹参活血化瘀,葛根升阳解肌,泽泻利水消肿,牛膝引血下行,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诸药配伍使用,共奏降压之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通过调整阴阳、疏通血脉,改善心、脑、肾等靶器官的血流供求关系,从根本上解除引起高血压病的病理因素,减少和逆转高血压病靶器官的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会使越来越多的高血压患者通过其治疗而获得康复。

参 考 文 献

高血压治疗综述第4篇

高血压、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高血压、贫血均为CRF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易合并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其高血压是否对CRF贫血产生影响,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观察了60例CRF患者高血压与贫血的相互关系,并在对CRF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基础上,用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观察其对贫血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近3年来,血液净化中心CRF血液透析选择病例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7~75岁,平均56.2岁。透析年限为3个月到3年。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无高血压组。在进行血液透析基础上,根据有无用EPO分为高血压用EPO治疗组,高血压未用EPO治疗组,无高血压用EPO治疗组和无高血压未用EPO治疗组。

1.2 方法

常规测定透析前后尿素氮及肌酐,评价透析充分性。测定血红蛋白量,比较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病人的血红蛋白,包括用与不用促红素之间的比较。血红蛋白均在透析开始时从透析管路动脉端采集。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透析病例在年龄、透析年限、透析频率、透析充分性方面,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2.2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 Hb 比较

显示CRF患者高血压组Hb明显低于CRF患者非高血压组,分别为(64.31±11.26)g/L和(84.06±13.43)g/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2.3 高血压用EPO治疗组和高血压未用EPO治疗组的Hb比较

CRF高血压组在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常规应用EPO治疗的高血压用EPO治疗组和未应用EPO治疗的高血压未用EPO治疗组的Hb,分别为(71.79±12.25)g/L和(69.12±12.88)g/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2 高血压组用与未用EPO的Hb比较

2.4 无高血压用EPO治疗组和无高血压未用 EPO 治疗组的比较

CRF病例无高血压组在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常规应用EPO治疗的无高血压用EPO治疗组和未应用EPO治疗的无高血压未用EPO治疗组的Hb,分别为(91.42±13.46)g/L和(87.43±14.21)g/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3.1 高血压、贫血是CRF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高血压、贫血均为CRF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易合并发生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是否对CRF贫血产生影响,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CRF患者约80%存在高血压[1],CRF患者贫血的程度往往与CRF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当GFR

3.2 CRF患者长期贫血可导致组织运输氧和利用障碍,使心输出量增加,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使机体免疫力低下及认知和反应下降等,故对CRF患者贫血的治疗显得较为重要。本文对CRF患者在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组和无高血压组分别设置EPO治疗组和未应用EPO治疗组,无论高血压组还是无高血压组Hb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CRF患者贫血的原因及机制均比较复杂,虽然EPO在CRF患者贫血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CRF患者贫血的治疗更强调结合病因,结合有无EPO抵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等进行综合治疗[4-5],并可结合病情使用维肾康胶囊等开展中医药治疗[6]。

综上所述, 高血压可能参与了CRF患者贫血的发生发展过程, 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和阐明; CRF患者贫血的治疗强调结合病因,结合有无EPO抵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等进行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30.

[2] 陈主初.病理生理学(8年制规划教材)[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1.

[3] 陈主初.病理生理学(7年制规划教材)[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

[4] 闻立荣.慢性肾衰贫血[J].医师进修杂志,1992,15(4):26-27.

高血压治疗综述第5篇

【关键词】 尿酸 糖尿病 目标治疗

中国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26-02

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血压进行目标治疗,治疗前后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入选条件为(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本院2008年至2010年病历资料较完全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排除恶性疾病及慢性心脑疾病及痛风病史 者。(3)排除药物对尿酸有有影响的药物者(4)排除严重肾病患者 ?有入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均200ug/min.

1.2方法(1)根据上述条件入选病人(2)测定治疗前后的血尿酸及血糖,血脂和血压指标.对新选对象禁食10h后查空腹采血,用生化仪测定血尿酸(SUA),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LDL-C,HDL-C,查HbA1C留8小时尿,测定血压2次,取平均值记录(3)对血糖血脂和血压的目标控制治疗,以减少患者间治疗程度的差异,具体的目标是FBG≤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TG,≤1.7TC≤4.66mmol/l收缩牙≤130mmol/l,舒张压≤80mmol/l,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时间为半个月直半年不等,治疗期间不使用已知对尿酸有直接影响的药物,排除使用的中、长效胰岛素者,患者上述情况接近即可.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已?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对象200例平均年龄54±11.7男性110例平均年龄56.2±10.9岁,女性90例,品军年龄51.7±11.3 33-83 年龄有统计学差异,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检验结果见表一

2结果讨论

2.1对2型糖尿病患者施行血糖(HbA1C)FPG,TG,,和血压目标治疗后,在没有对血尿酸水平进行干预的情况下,随上述控制指标的改善,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P≤0.01)。高尿酸血症由治疗前的16.2%下降到治疗后的8.5%,说明血尿酸水平可以随血糖,血压和血脂的好转而降低。且有研究发现,血糖与血尿酸的关系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血尿酸浓度升高;高血糖及高尿糖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使血尿酸浓度降低[1]。故血尿酸的变化为综合因素的影响,本观察得到治疗后学尿酸明显降低的结果说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血压等其他指标好转对血尿酸浓度下降的影响大于血糖减低使使雪尿酸浓度升高的影响。

2.2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血尿酸与血脂代谢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结果显示,TG及HDL-C与血尿酸有相关关系,与其他相关报道相符[2,3]。血尿酸与血压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本观察显示的血压下降,血尿酸减低的结果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吻合[4,5]。。

2.3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糖、血脂及血压的变化可以引起血尿酸的变化,在没有直接干预血尿酸的情况下,血尿酸可以随血糖、血脂和血压的好转而降低,说明血尿酸的变化为伴随性变化。目标控制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血压可以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的人数,减少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文华,方立争,李争代谢综合症各组分对高尿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28-229

[2]Chu NF,WangDJ,LiouS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uricemia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males in Taiwan .Eur J Epidemiol ,2000, 16:13-17

[3]Chu NF, Mihailescu M, Levinson D. Pathogenesis of hyperurcemia;, recent advances.Cum Rhemnatol, 2002, 4:270-274

高血压治疗综述第6篇

摘要:自从1997年美国JNCVI、1999年WHO-ISH和我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公布以来,又陆续完成了几个临床试验和药物比较研究,如何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抗高血压药物,综合干预高血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有效保护靶器官,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已达到新的高度,因此有必要加以总结,以利于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危险因素合理应用

一、危险因素综合评估与干预

新的指南突出了血压水平和共存危险因素的同等重要性。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呈连续性相关,即使在正常血压范围内,血压最低的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是最低的。高血压病不仅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也是代谢紊乱疾病,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超过80%的高血压病人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但与血压水平直接相关,而且还取决于伴随的危险因素和并存的其他临床疾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血脂紊乱、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血纤维蛋白原升高和静息的生活方式,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近年研究提示,心率增快、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可能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许多研究提示心率与血压密切相关,高心率者有较高的血压水平。Framingham研究表明心率对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与收缩压和吸烟等同,男性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性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快而增加,心率增快是高血压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将增加20%的全病因死亡和14%的心血管死亡。高尿酸血症有促炎症与血栓作用,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Framingham研究未能发现这种相关性的存在。高尿酸血症是否增加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无论是在高血压人群还是高血压个体中,上述危险因素常聚集存在,相互影响、作用相互叠加,加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高血压本身也是这些危险因素中最主要的。1999年WHO/ISH和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均按是否并存上述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其他心血管临床情况将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量化为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组四档。危险因素越多,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就越高,治疗这些危险因素的力度应越大。

什么是理想靶血压水平?HOT研究没有发现J型曲线同冠心病事件的相关性,8个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试验荟萃分析没有证明存在J型曲线。心血管病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并无最低阈,应将血压降到最大能耐受程度,此水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程度最低。HOT研究中舒张压£80mmHg比舒张压£90mmHg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降低,而且舒张压£80mmHg比舒张压£90mmHg的所有随机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事件降低,舒张压<80mmHg也没有出现不良事件。对于蛋白尿&1g/天的患者应将血压降到125/75mmHg以下,在MDRD试验中这种积极的降压能够有效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和防止肾功能的恶化。临床医生对于就诊的每一个高血压患者都要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认娼歇压和上述危险因素的监测和综合评估。治疗既要根据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情况将血压控制于理想范围,还需注重对可以逆转的危险因素加以综合干预,使其危险性降低到最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BR>

二、综合干预处理和个体化治疗

(一)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大量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降压治疗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临床上一旦确诊高血压病,即应劝戒病人调整生活方式,开始非药物治疗。高血压病人的非药物治疗固然重要,由于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用降压药才能将血压控制在理想的靶血压水平,在临床实践中,更应重视药物治疗。单药治疗往往不能够达到目标血压。目前提倡小剂量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由于药物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可中和不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防止单药治疗时血压降低触发的代偿反应,提高降压疗效,增加患者的耐受性。HOT研究的结果更充分说明联合用药的必要性,超过70%的患者经联合药物治疗才能达到靶目标血压水平。结合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合理的药物联合方案如下:1)利尿剂和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2)利尿剂和b受体阻滞剂;3)b受体阻滞剂和双氢吡啶钙拮抗剂;4)b受体阻滞剂和a1受体阻滞剂;5)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联合治疗另一个优势可提高费用效益比,在一项随机双盲研究中,舒张压每降低1mmHg或使每个患者舒张压恢复正常,钙拮抗剂和b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比ACEI单独治疗费用效益比高6%。此外联合治疗减少就医的次数,经4周治疗可达到靶血压水平。近年来固定小剂量的两药联合复方药物发展迅速,这类药物将成为高血压治疗的主流。实际上固定小剂量复方药物可以作为高血压一线药物治疗选择,因为它可以充分提高药物的降压疗效,减少单药剂量依赖性的药物副作用,同时方便患者服用,提高顺从性。美国和欧洲已同意这类药物作为高血压的初始治疗,最具代表性的是培哚普利和吲达帕胺,比索洛尔和双氢克尿噻。

(二)、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要注重个体化治疗原则,患者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不同,存在的靶器官损害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各异,治疗药物自然有别,因此提倡个体化治疗原则。

1、老年高血压患者

Syst-Eur、Syst-China临床试验证明降压治疗可降低这类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与死亡率。首选长效钙拮抗剂尼群地平。Syst-Eur试验数据表明,钙拮抗剂治疗可降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老年性痴呆的危险性。STOP-2研究比较了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和长效双氢吡啶钙拮抗剂治疗70-84岁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经4-6年随访,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在减少心血管死亡率和主要终点事件有何差异。NORDIL试验证明地尔硫卓同b-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一样,能够减少50-74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其它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高龄老人是否要治疗仍有争论,但血压极高者或有靶器官损害者应采用药物治疗。目前HYVET研究正在进行,旨在评价抗高血压治疗对高龄老人的意义如何。

2、左室肥厚(LVH)

LVH是心脏对慢性压力或容量负荷增加的代偿性反应。目前减轻LVMI的最重要的方法是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首选ACEI或A

gII受体拮抗剂。LIFE试验证实了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氯沙坦将比阿替洛尔能更大程度上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复合终点(定义为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病死亡)。

3、心力衰竭

治疗措施宜合并使用利尿剂及ACEI或ARB。利尿剂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剂量充足的ACEI和b-阻滞剂已在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能降低心衰的死亡率。

4、冠心病

降压对冠心病病人肯定有好处,但要避免降压过快而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激活RAS。此类病人首选b受体阻滞剂与ACEI。心梗后应当用无内在拟交感作用的b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再发心梗和猝死。心梗后心功能良好者可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5、脑血管病

高血压是出血或缺血型脑卒中最危险因素。一般认为在早期急性缺血型脑卒中,除非血压很高,如&180/105mmHg,应暂停用降压药,否则过度降压会明显减少脑血流量。脑梗死溶栓时头24小时要监测血压,只有在SBP&180mmHg,DBP&105mmHg时,才可以用静注降压药控制血压。出血型卒中血压明显升高,应先降颅内压,若血压仍在200/120mmHg也需降压治疗。

6、肾脏病变

已知ACEI、ARB与CCB都有肾脏保护作用。著名AIPRI和PRIME试验结果表明贝那普利(Benazapril)与伊贝沙坦长期应用可降低肾功能不全患者尿蛋白,延缓肾衰进程。血压应降至130/85mmHg以下;若蛋白尿&1g/d,目标血压为125/75mmHg。

7、糖尿病

高血压治疗综述第7篇

【关键词】新生儿 ;高压氧(HBO); 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150-01

近年来,国内外采用高压氧(HBO)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取得了较好疗效,高压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和脑组织的摄氧量,对缓解新生儿中度HIE有积极作用,我们回顾性收集我院自2000年12月以来10年间采用HBO治疗中度新生儿HIE完整病例50例进行疗效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50例患儿均有围产期 窒息史。新生儿ApgarEv评分1—7分,在产房复苏后以24小时临床诊断为新生儿中度HIE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度HIE的诊断标准,且脑CT证实影像学改变,50例病例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胎龄3p±1.2w 体重3.25±0.5kg,所有患儿均于出生12小时内入舱治疗。

1.2方法:所有患儿于惊厥控制后方能进行HBO治疗,同时给予纠酸、能量合剂、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患儿于喂奶或全静脉高营养后半侧卧位入舱,每天液量控制在60ml/kg,热卡50—55kcal/kg/d.每日监测血糖,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每次入舱前后立即査血气分析SaO2同时定时测电解质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注意观察患儿神志,惊厥,肌张力及原始反射,并于治疗前症状得到控制方可入舱治疗。

纯高压氧舱治疗:压力0.5ATA,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全部患儿均于28天内痊愈,随访一年无后遗症。

2结果:

2.1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多在1—3次治疗后明显改善,于治疗5天内症状全部消失,见表I

2.2每次进舱前后监测血气(PO2.PCO2)及SaO2治疗后PO2.SaO2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表I

2.3 50例患儿脑CT均提示有脑水肿存在,在经HBO治疗3—5天脑水肿全部消失。

3 讨论

轻度HIE患儿不治疗也可自行恢复,而重度HIE患儿即使治疗,也非死即残,因此我们选择中度HIE进行HBO加药物综合治疗作为研究对象,高压氧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血氧分压及血氧含量,全面改善脑及全身的氧供,增加血氧弥散距离,抑制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少受损神经元坏死,促使损伤的神经元恢复,从而加快神志的恢复,结果显示,治疗后SaO2明显升高,尤其是基础SaO2越低、治疗越早上升越快,提高程度越显著且高血氧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可增加脑组织血流量,恢复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减轻脑水肿。

4综上所述

临床症状1—5天全部消失,意识恢复1—4天,惊厥1—3天全部消失,肌张力2---5天改善,且无明显中毒症状,随着高压氧治疗CT显示50例患儿脑水肿逐渐消退,可见HBO阻断了脑细胞的病理病化,逆转了缺氧的病理过程,缩短了治疗时间,HBO治疗,HIE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需选择适当的时机,也不可忽视其他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晓燕等高压氧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价值,《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2期;

高血压治疗综述第8篇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综合治疗;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19

据国内外相关医学研究资料统计: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约5%~10%, 其中年轻初产妇的发病率为25%以上[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明确, 患者多伴有羊水过多、多胎妊娠、Rh溶血、糖尿病等症状, 临床表现以高血压、昏迷、头痛、呕吐、蛋白尿、局部水肿、抽搐、心肾功能衰竭等为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威胁母婴安全, 必须及时给予有效对综合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12月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89例, 年龄21~42岁, 平均年龄(28.9±4.1)岁;孕周26~41周, 平均孕周(31.4±1.3)周;初产妇57例, 经产妇32例;轻度、中度、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分别为34例、29例、26例。

1. 2 处理方法 轻度、中度患者给予一般对症处理, 要求患者保持左侧卧位, 注意休息。对于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 给予相应剂量的苯巴比妥类药物。经过1周左右的治疗, 轻度、中度患者大部分好转。重度患者给予降压、降低颅内压、解痉、扩容、预防控制抽搐、利尿、适时终止妊娠等治疗措施。治疗中应用的药物以硫酸镁、硝苯地平为主。

根据临床检查与治疗情况, 合理确定患者分娩方式, 具体情况如下:①阴道分娩:孕龄≥36周, 宫颈评分≥6分, 胎儿成熟, 无产科手术指征;②剖宫产:先兆子痫病情严重, 宫颈条件不成熟, 胎盘功能减退, 胎儿缺氧, 引产失败, 短时间内不能阴道分娩者;③终止妊娠:孕龄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经检验血压值恢复正常区间;有效: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血压值下降明显, 但未恢复正常区间;无效: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血压值未明显下降, 甚至升高。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89例患者经产科综合治疗, 显效78例(87.6%), 有效8例(9.0%), 无效3例(3.4%), 总有效率96.6%。

2. 2 分娩方式 本次研究中, 患者的阴道分娩率为59.6% (53/89), 剖宫产率为40.4%(36/89)。其中轻度患者的阴道分娩率为94.1%(32/34), 剖宫产率为5.9%(2/34);中度患者的阴道分娩率为58.6%(17/29), 剖宫产率为41.4%(12/29);重度患者的阴道分娩率为15.4%(4/26), 剖宫产率为84.6%(22/26)。另外, 本文对产时、产后患者的抽搐情况进行统计, 阴道分娩的53例患者中, 产时抽搐2例(3.8%), 产后抽搐1例(1.9%);剖宫产的36例患者中, 产时抽搐5例(13.9%), 产后抽搐3例(8.3%)。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妊娠期的特有疾病, 对于孕产妇及婴儿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 医生一旦发现孕产妇出现相关临床症状, 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研究角度而言, 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理, 也未形成统一的临床治疗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 89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均给予产科综合治疗措施, 对于轻度、中度患者以静养为主, 并辅助药物治疗。重度患者治疗中主要给予硫酸镁, 作为治疗子痫的首选药物, 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也有较为理想的疗效。硫酸镁的主要作用机制为:①对于患者体内乙酰胆碱的释放具有有效抑制作用, 并阻断肌肉与神经之间的传导, 进而缓解患者的局部血管痉挛症状;②具有降低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作用, 通过改善患者脑部的代谢功能, 进而缓解头痛、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③有效抑制患者子宫平滑肌的收缩, 增加胎盘的血流量, 从而起到保护胎盘的效果;④降低患者机体对于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明显增多从而促进血管扩张, 改善孕产妇及婴儿的氧代谢。

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硝苯地平,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作为钙离子慢通道拮抗剂可以对细胞外离子的穿透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扩张冠状动脉, 进而达到血管平滑肌松弛的效果。同时, 硝苯地平对于先兆早产具有防治作用, 对于胎儿的不良影响很小。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而言, 轻度、中度、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两两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产科治疗中, 要采取综合疗法, 并且注意早期的预防与治疗工作, 从而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妙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5(13):74.

[2] 王兆芬.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产科治疗效果观察.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4, 7(11):24-25.

高血压治疗综述第9篇

【关键词】 辩证治疗 中西医治疗 临床思路

【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81-01

从医学角度讲,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属于基因遗传病。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 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的疾病治疗好了以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

1、临床诊断和分级

目前研究建议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上述水平,亦应诊为高血压。我国基本采用了 WHO与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标准。根据血压水平,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把高血压又分为1、2、3级。按中医理论也分为轻、中、重型高血压。

2、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有效途径

关于高血压防治,JNC-Ⅵ的新观点强调:(1)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是全身多脏器病变;(2)提出高血压患者危险度的分期和分段法,即1、2、3期以此决定治疗方法,而不是仅根据过去靶器官损害分期法进行治疗;(3)高血压的危害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还与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4)治疗应更注重个体化;(5)任何年龄(即使老年人)降压均有益,若能适应,血压应尽可能低一些;(6)按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组决定治疗方法改善生活方式。

2.1、非药物治疗措施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指改善生活方式,内容包括:戒烟;限盐(每日摄盐量小于6g);限酒;坚持有氧代谢运动;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超重的患者应减肥。

2.2、西医联合用药治疗

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单一用药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低,一般加大剂量可以提高降压疗效,但同时不良反应也加重了。因此,大多数患者应采用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较少副作用。

2.3、中医治疗途径

①辨证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也是其获取疗效的关键。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也不例外。高血压可根据肝阴虚之主线,分为肝肾虚夹瘀,阴虚及阳夹痰两证型,前者以六味地黄丸,后者以天麻丸为主方辨证施治。对于无证可辨者,可根据饮食、失眠、便秘等情况辨证用药;也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阴,性格特征如急躁,个人嗜好如饮酒。以及气候变化,遗传倾向的不同辨证用药。

②辨病治疗:辨病治疗也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同辨证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临床上不容忽视。对高血压病而言,首先要区分开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也应在辨清寒热虚实证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热证高血压选用夏枯草(偏寒),寒证高血压用杜仲(偏温)可增强药物的降压效果。

③对因治疗:在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 发展过程及药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某一病因,或某一病理阶段,或以抗西药副作用的中药治疗即是对因治疗。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中药在调节脂类代谢以及控制或减轻血压对脏器的损害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对症治疗:每位高血压患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或头晕头痛,或便秘耳鸣,或兼而有之。可参照辨证辨病结果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西药处理有时会因病情复杂,药物间禁忌而受到种种限制。此时,中药不仅能克服上述弊端而且能发挥其整体治疗的优势,如葛根既降压又治耳鸣;便秘可用决明子,莱菔子或防风通圣丸。

⑤综合治疗:加强饮食管理低盐低脂,改善心理卫生健康保 ( 持乐观豁达心情)以及合理的体育锻炼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中药浴足,耳穴贴压,药物枕及针灸理疗等应用对于治疗高血压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减少用药,而且可多方面调动机体的潜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选择

3.1、择善用药根据中西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及作用途径,

择其善者而用之。由于西药降压迅速,故急性期或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时应立即选择西药降压。但西药作用途径单一,功效相对专一,长期大量应用必然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因此,相对稳定期或血压不太高时尽可能选择中药治疗。

3.2、联合用药

由于中药的成分及作用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于改善机体功能状态,逆转结构异常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西医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参与,如内皮细胞损伤,血脂紊乱,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氧自由基过剩等。西药只能针对上述某一病因进行治疗,而中药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这一角度上讲,中西医联合应用,特别是在远期疗效方面效果会更突出。

【结论】中医中药虽然在单纯降压方面效果不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上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探索与发掘。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临床实践上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寻找高血压治疗上的盲区, 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的发挥,扩展中医治疗的优势与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宇清,刘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摘要);中华内科杂志;2000(2l)

[2] 赵耀东,李军;活血化瘀与脑出血急性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0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