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8 16:35:14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第1篇

由福建省经贸委和福建省科协联合主办的“自主创新论坛”于6月18日在福州金山展览中心举行。论坛上,李川副省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香港运用科技研究院副总裁陈式干博士、海天轻纺集团王启明总裁、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景河董事长发表了精彩的演讲。省直有关部门领导、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及福建省100多家企业的与会人员等共200多人到会认真听取了论坛的主题演讲。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增长方式转变

李川副省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为题,精辟分析了福建自主创新的成就和差距,深刻阐述了自主创新的任务,并从政府和企业等不同层面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李川首先对福建省企业创新情况作了具体总结,充分肯定了福建省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福建大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目前各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许多困难和不足,例如创新能力分散,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以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他说,增强福建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自主创新发挥作用;增强福建发展后劲,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自主创新发挥支撑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自主创新发挥基础作用。

李川副省长提出,政府层面要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企业层面要培育促进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社会层面要营造促进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强调要坚持企业自主,加强政府领导的原则,积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从而共同促进福建的企业发展,更好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才是正途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自主创新”为题,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例,生动分析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增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指出信息时代的创新能力是比资本、资源更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政府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企业更应成为创新的主体。

一、创新正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邬贺铨指出,我国在创新方面的表现与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相称,创新正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竞争力排名呈现下降的趋势。20D2年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列第33位,而2005―2006年下降到第49位。

邬贺铨分析,全球竞争力排名是以宏观经济稳定性、诚信度、政府开支构成、合同与法律、反腐败、信息技术应用、技术转让和创新共8项指标来综合评价世界各国的增长竞争力。我国政局长期稳定,国际收支情况良好,经济发展速度强劲,所以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排名是比较靠前的。之所以综合排名靠后,主要是因为在创新方面拖了后腿,该单项指标排名远远低于其他指标。

邬贺铨认为,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我国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球500强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在5-10%之间,我国500强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1.6%。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核心技术受控于人。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出口产品利润率低。我国是制造业第四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我国还是资源消耗大国,每万美元GDP的综合能耗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8倍。

虽然形势严峻,邬贺铨教授还是表现出充分的信心。“我国的产业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展示了巨大的市场,并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中央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逐渐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必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二、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才是正途。在发言中,邬贺铨院士引用了美国兰德公司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观点: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政治独立,这个说法已经不够了。现在是没有技术独立,就没有经济、政治的独立。

“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对我们的企业有多么重要。”邬院士表示,只有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以及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站在时代的浪尖,将自己保持在所有科学知识的前沿位置,中国的企业才有希望。

邬院士还指出,在反思东亚金融危机时,克鲁格曼认为亚洲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汗水而不是灵感,来自于更努力的工作而不是更聪明的工作”,是对我们“只靠低端产品打天下”的一个警醒。

发言中,邬院士反问了与会各界人士一个问题:核心技术是买来的吗?对技术引进,邬院士表明,“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利,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话语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使是引进的技术,也要消化吸收再创新。”

同时他指出福建企业的研发重点虽然也是围绕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国际大方向展开,但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对外来技术过于依赖,科学无国界,能买设备但买不到核心技术,自给自足才是正途。

三、政府应该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邬贺铨指出,现阶段我国科技投入在GDP中所占的比倒偏低,在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

邬贺铨说,从世界情况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政府投入占主导,而到了在工业化后期,随着企业实力增强,研发投入又过渡到企业为主。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703美元,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科研资金比例,政府和企业的投入在3:7左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政府投入比例一般在50%以上。

此外,我国政府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比例失调。政府部门把绝大部分科研经费投向科研院所,2002年企业从政府科研费用获得的资助仅占政府科技费用的4.6%。而美国在上世纪中叶,政府科技费用的一半投入企业,即使到现在还占30%以上。我国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到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的部门,科技成果转换率低,而企业在培育长远竞争力方面,又得不到有力的利益引导。同时,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任期思维、官员的任期思维,进一步约束了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方面的冲动。

邬贺铨还介绍,目前世界主要国家还纷纷拟订了增加研发投入的计划,在其原本研发投入就高于我国的情况下,为我国实现创新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自主创新是企业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海天轻纺集团王启明总裁以“自主创新是企业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必然选择”为题,围绕“新、快、好、省”的创

新战略,介绍了该公司自主创新的经验。

经过10年的努力,海天轻纺已经从单一的产能扩大、低价格竞争向自主创新、差别化竞争转变。海天在这方面的经验,王启明说,概括为四个字:“新、快、好、省”。所谓新就是树新理念、研究新科技、开发新产品;所谓快就是快速市场反应系统的建立,快速了解发展趋势快速调整研发方向;所谓好就是做好品质的产品,创有价值的品牌;所谓省就是优化供应链、整合资源,省研发周期省产品成本。

王启明认为,产品研发是新的现状下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和树立企业影响力的核心和灵魂。海天轻纺在新产品研发上始终坚持以“创新”来为产品注入新鲜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海天摒弃了以低价格占领市场的发展方向,而是一直致力于提升产品科技性的研究,用以完善产品功能、增加产品生命活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围绕着“新、快、好、省”的研发准则,确保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展望一代的完善研发步骤。

王启明还认为,“纺织行业的明天,是贩卖创意,贩卖企业的创新能力。”当今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只是体现在价格、而是涵盖质量、交货时间、生产力以及履行劳动标准等诸多方面。换言之,日益全球化的现代生产方式,使纺织业的竞争焦点从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向决定供应链附加值的创新优势。

“近年来在纺织行业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品牌是西班牙的ZARA。西班牙知名服装品牌ZARA以快速反应著称于业界,其成功与创新的模式不仅成为业界的标竿,更成为欧美商学院著名的教学个案。ZARA在全球40多个国家拥有736多家直销专卖店。2004年度全球营业收入达到46亿欧元,利润4.4亿欧元,获利率9.7%,超过美国第一大服饰连锁品、牌GAP的6.4%。”王启明说,“ZARA”靠的就是创新和快速的反应。ZARA有300多人的设计团队,每年要设计出4万款新式服装,其中1200款投入市场。每款服装从新款策划到生产出厂,最快一周内就可完成。每隔3周,其服装店内所有商品一定要全部换新。以前,我们把创新当作企业的一种理念,卖给消费者的还是产品。

王启明分析指出,ZARA的运营方式值得我们的企业去思考,在国际化竞争的今天,是否拥有“快而准”的市场应对方法,将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标尺。ZARA的案例说明,我们卖给消费者的不能只是产品,还应当是创意。创新的快速反应已成为纺织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未来几年内,纺织行业虽然发展的机遇依然存在,但是竞争的压力会大大加剧。如何主动适应、积极应对经济国际化、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中国纺织行业中每个企业必须直面的问题。

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无法继续,没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产品同质化严重、依靠价格竞争等,只能导致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竞争力越来越差,最终被市场淘汰。因此,在战略思路上积极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企业发展的灵魂

论坛上,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景河董事长以“创新:企业发展的灵魂”为题,以本公司丰富的实例,生动介绍了紫金矿业在管理、技术、文化等方面鲜活的创新实践经验、创新取得的效益,用紫金矿业的发展史诠释了“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的感悟。

陈景和介绍,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1993―2005年的13年间,公司总资产、销售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600倍、518倍、1266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0%、68%、86%。紫金矿业的市场价值2006年达500亿元(2006.5.12),公司股份制改造后的65个月,公司价值增长了350倍!

是什么原因铸就了紫金的辉煌?“是创新,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激活了紫金矿业潜在的生命力,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陈景河说,创新使紫金山金矿发展成为全国黄金行业规模最大、入选品位最低、吨矿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能与国际特大矿山相媲美的现代化矿山。也使福建省黄金产业从排名末端发展成黄金强省,产量全国第三,利润全国第二。

陈景和分析,正是依靠科技创新,紫金山金矿利用成矿规律的再认识和进行经济地质理论分析研究,在资源勘查上才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紫金山金矿可利用资源量大于200吨。采用全矿区陡帮开采技术和进行边坡稳定性研究,大大提高了爆破技术,在千吨级定向抛掷大爆破、微差爆破技术、非电导爆技术、边坡预裂爆破技术,实现了矿山采剥的高效、安全和低成本。地下采空区的监测和处理技术,实现了矿山的安全生产。极高位(大于400m)天井放矿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特大型底侧卸式矿车的使用,解决了矿石运输的难题。在选矿技术方面,采用了堆浸技术,开创了在南方应用堆浸技术的先例,独创的破碎一筛分一洗矿,重选、细粒炭浸、粗粒堆浸组合工艺,自行研制敞口式非流态化固定床吸附装置的研制。黄金提纯技术方面,自行研制了拥有自身知识产权无氰加温加压解析电积设备、黄金精炼技术、炭再生技术与装备。工业废水处理方面,采用工业废水回用处理技术及应用,使矿山排污接近于零。通过回收有价元素,实现有效益的治污。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第2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第3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温家宝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第4篇

中国正在谋求从“世界工厂”向创造型国家转变。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深化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人民的创新激情和潜力,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障碍

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中大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末端,依靠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核心技术的缺失。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中国企业的低要素成本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当前企业急需弥补的“短腿”,也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资格证”。中国企业应当以自主创新为先导,以建设创新型企业铸造核心竞争优势,以期提升目前在底部的位置。当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源于三个层面约束:

宏观层面:国家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中观层面:产学研结合相脱节,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受限制。

微观层面:规制、技术存在趋同效应,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多数企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

概括来说,根本原因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内在原因是缺乏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高素质人才资源以及自觉的创新意识;外在原因是缺乏自觉创新的整体氛围以及薄弱的技术市场。另外,廉价的劳动力要素禀赋、组织结构不健全、产权结构不合理、知识产权管理缺位等都是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所在。

二、发达国家企业自主创新的经验借鉴

美国:原始创新的先锋。美国以教育立国兴起,通过培育人才,以市场导向创立企业。由斯坦福大学两名毕业生创立惠普(ID)公司,首创第一台桌式电脑;英特尔公司发明电脑“芯片”;苹果公司创造电脑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将苹果公司操作软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创办了软件公司“微软公司”;在信息技术由计算机技术转向网络技术时,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在读博士生创立了信息搜索引擎Google公司。美国公司创新的启示是:教育立国,学界是科学创新主角,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韩国:集成创新的典型。1981年,在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47家企业成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进行集成创新,将个人才能转换为组织才能。目前已有上万个企业建立了企业内研发机构。韩国信息技术出口占30%以上,信息技术创造值占GDP的50%以上,是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之一。韩国企业创新的启示是:政府支持,企业善用集成创新,将个人能力转变为组织能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日本:既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典型,又被誉为产学研结合的经典范例。二战后日本平均花1美元引进技术,要花约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日本引进的技术再创新后,比引进技术的效率提高了30%或更多。日本用三十年时间走过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过程,步入了技术输出国行列。日本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组织了微电子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使其在技术上超过美国,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公司创新的启示是:分工合作,在产研过程中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开放式自主创新

(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研究开发体系。

中国二十余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主要的目的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市场对创新的导向作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产学研结合成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

(二)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实际上既是技术创新主体又是创新市场化的主体,离开企业,一切技术创新就不能转换成现实生产力。因此,中国把“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策,明确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科技界和大学在科学创新中扮演主角,在技术创新中应当于等配角。企业的功能在于“把个人才能转变为组织才能”,进而形成企业市场竞争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获取利润、谋求生存、持续发展的能力。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发展的要务,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判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术的关系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极其重要的部分,在特定的情况下,即封闭式创新的背景下,它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核心技术并不完全等同于核心竞争力。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中那些并不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也在创新中很活跃,如曾经是世界PC老大的戴尔公司和2007年世界500强中的第一位沃尔玛就是两个典型案例。再如微软公司的电脑操作系统是苹果公司创造的核心技术,而微软是通过不断创新拥有前沿的核心技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

(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争进入世界产业分工的上游。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就是发展它的载体高新企业,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企业。知识产权是高新企业发展的支柱和关键,高新企业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企业。目前中国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企业,例如华为、海尔、中星微、百度、大唐移动等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层露锋芒。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提升关键产业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技术殖民地的地位。

(四)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第5篇

核心技术决定品牌的价值含量

实施出口名牌战略的第一要义,是出口企业要大力创立商品的国际品牌,也就是在多个国家或区域市场上创立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商标,如青岛啤酒、海尔电器、华为电子设备等。对这些商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一方面是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终端顾客用货币投票的方式决定的,也就是该商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成长性及持久性等性质决定了其品牌的价值,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无形资产价值,都是从不同侧面衡量着品牌的价值。另一方面,品牌的价值则是由企业自主开发和掌握的核心技术的价值含量决定的。

核心技术,从宏观方面讲是指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及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具有高知识和附加值含量的关键技术,从微观方面讲则是指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效率并提升新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技术窍门以及差异化标准等。

对于国家来说,核心技术意味着综合国力、国家竞争力以及产业实力进入高端,拥有一批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主导先行产业以及有很高无形价值的国际名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获得核心技术意味着获得了解决商品差异化程度之关键,也就是通过创新活动来创造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管理和新组织之差异,获得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新价值创造能力。获得这种新价值创造能力、处于商品差异化高端并通过成功知识管理产生广泛知名度的商品就是名牌,企业无疑可以从中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和无形资产,终端顾客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和经济福利。

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往往受到三个主要环节的制约:一是需要有巨额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二是需要相关产业及工序都具备相应的技术和制造能力;三是需要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研发投入方面,既取决于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公共或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取决于融投资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和资金配置效率及灵活性,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政府采购在最初阶段对核心技术成长的支持和培育。在技术和制造能力方面,既取决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的技术能力、相关产业和配套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及人力资源的素质,还取决于企业“干中学”和经验积累的治理结构及外部环境,是否有合理和充分的内外部激励机制来奖励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时间允许企业在实践中逐步自主开发并掌握高端产品和工序的关键技术及技术窍门。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一方面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能够创造核心技术和增值品牌无形资产的企业家,企业家的精髓就是创新,他不一定是工程师或科学家,但他一定是一个能够把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工程师的技术发明转化成企业核心技术,并自主开发为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的人,是一个能够赋予新价值创造能力以新内涵,创立新要素组合方式和新的管理制度的人。同时,整个社会也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自主开发、创新和创立自主品牌的环境和条件,创造整个社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机制,尤其是品牌无形资产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对此,国内学界目前有着一些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国际品牌,尤其是名牌首先应是处于高端并具有核心技术及全球影响力的商品或服务,从自主品牌到具有核心技术的国际名牌将是一条漫长的不断求索之路,目前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对先进技术的模仿、引进和扩散,对品牌无形资产的培育、产权保护和知识管理,而不是用政府干预来提升自主品牌比率,提升自主核心技术及影响力。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战略,一方面要求大力发展成熟技术为主的传统部门,同时要求加快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后者是成功实现赶超之关键。我认为,自主开发核心技术是创造自主国际品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环境中,仅仅靠模仿和引进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开放竞争、要素创造以及自主开发满足新需求能力等多种方式,在一些重要领域获得核心技术,并逐步塑造国际名牌。

核心技术自主开发中的问题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与技术结构、国内商品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结构转换大体可分成几个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初期,我们的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如原煤、木材、原油;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出口产品转向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箱包、鞋帽、服装、纺织品等;而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机电产品等的出口比例越来越大,开始进入到了非传统出口市场;到21世纪前十年的中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成为我国出口结构变化的一大亮点。即使如此,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和组装。即使我国有一些机电产品出口属于中高端产品,但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仍太少,主要是加工贸易方式。四年前我们预测,在2006-2010年以后,中国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出口结构总体上将提升到中端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将有一次重大的结构转型升级时期。

在我们的一项研究中发现,1992年至2003年我国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已经从1992年的14%增加到2003年的21.8%。其中日、韩对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中约占三分之一。即日本、韩国部分地把中国作为他们生产过程的延续,日、韩、中三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体系在向美国出口。如果加上等值的进口,则上述垂直专业化程度将从1992年的28%,上升为2003的42%以上。这表明中国目前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生产的全球化过程,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中的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

从世界出口和技术结构的演变来看,绝大部分有影响的国家实现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的结构转型,是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大的核心技术演变,都是后进国家通过发挥后发优势自主开发新一代核心技术,从而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如英国取代荷兰是通过开发和获得第一代产业革命的轻纺技术,美国取代英国是通过开发和获得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日本取代美国的传统制造业是通过大力发展节约资源的精细加工制造技术等等。这是纵向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技术、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

但我国的情况将有所不同。作为一个大国,我国的出口和技术结构转换将不是纵向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型升级,而是横截面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型升级,即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同时出现低端、中端和高端的结构。作为发展中大国,整体结构是处于中低端;但作为大国,可以同时维系和发展一些中、高端的核心技术和商品,如航天、电子和通讯产品,为同时实现传统工业化和进入知识经济的结构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成功地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并创立国际品牌,一定要有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来支撑。

首先,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一定要与充分发展的要素市场互动。目前我国在商品市场上,一般竞争性产品的准入、交易或退出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其中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在市场形态上,城乡集贸市场、零售市场等低端的市场形态发展较快,商品期货等衍生品市场、资本证券化及风险投资等高端市场发展迟缓,从而制约着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

其次,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一定要与统一大市场互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发展超过英国,与美国的大市场有很大关系。英国的轻型加工制造业曾是当时的“世界工厂”,但在发展包括内燃机、电力、汽车等在内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技术时被美国超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后者是有明显规模经济效应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美国有一个非常大的国内市场,才能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此,我国的大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是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高端市场的有利条件。但目前地区和行业普遍存在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分割了统一大市场,偏好洋货的倾向也不利于新生核心技术及新品牌商品的成长。

获得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能力的可能途径

1.重视“要素创造”功能

要在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视“要素创造”功能,也就是通过“软”因素,包括引进外部竞争压力、加快要素重组、增加技术扩散激励、提高“干中学”效率以及通过国际合作,变比较劣势部门为竞争优势部门,形成新的贸易部门和出口结构。

目前,我国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产业都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传统产业。在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方面,我们则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如我国有很高的储蓄率但没有发达高效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有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国际名牌,有很充裕并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但缺少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管理窍门的企业家及知识和经验积累。如果从要素禀赋上把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将是一个漫长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因此,就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管理窍门,形成我国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的新竞争优势,形成我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转换,包括技术和知识产业,一方面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模仿,提升我国的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要做好本地化工作,创造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切切不能只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搞拔苗助长。前苏联在许多重要工业领域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却没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教训值得汲取。

2.市场机制和自主开发唱主角

不能靠行政干预和关起门来搞研发,而要更多靠市场机制和自主开发之间的互动。

首先要把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好,政府部门不唱主角,其作用应是创造良好的市场和创新环境,更好地培育市场。

其次,要明确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应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家搞科学发明、工程师搞技术发明、企业家搞商品化,协调好工程师、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定位。政府可以做促进工作,但不能代替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搞科技创新。目前有一个问题,即243个科研院所改革以后,谁来做产业或行业层次的技术平台?当这些科研院所变成企业,其行为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发展目标是自身利益而不是行业利益,怎么可能关心行业的技术进步问题。

再次,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不仅是大企业,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国有大企业都有着很大的改革成本,人员退休负担,社会职能的剥离,不良资产的重组清算、行政干预太多、管理层很难谈得上是企业家等。

因此,改制和提供激励机制,培养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很重要。但培育一个企业家是要付很大的代价,如果企业里的关键主管都是行政人员组成的话,风险指数就更大了。相反,中小企业可能成为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潜在力量。尤其是核心技术往往是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技术,只有靠创新,尤其是进入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更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的作用。

3.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

也就是说通过鼓励开放和激励竞争的机制,而不是政策优惠和差别性待遇,扶持新兴出口产业的发展。

过去我们缩小技术差距,靠的是强制性的当地股权要求、技术转让要求、国产化率的要求,现在上述措施已不能继续实行。在这种情况下,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开始出现股权结构的独资化、核心技术的产权保护法律化以及配套环节的内部化趋势。如果不能解决核心技术的技术来源和技术扩散问题,就很难形成自主开发的技术能力。对此,应进一步“开放竞争”,即通过开放竞争,打破国内垄断,消除国内普遍存在的地区和部门保护壁垒,加大国内竞争强度和范围;加大国内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态势,打破跨国公司在中国可能形成的技术和产业垄断、压制和控制;迫使跨国公司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和管理方式,形成技术扩散和模仿的良好条件;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新体系,开放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以及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通过加剧竞争的方式,迫使跨国公司把最核心技术引入中国,迫使国内企业加快模仿、本地化和再创新进程,直至获得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企业在国内获得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并发展相应的知识管理和自主品牌发展能力,再逐步把这种能力通过出口和对外投资扩展到全球市场,最终将形成一批有核心技术的国际品牌的商品群。

4.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口名牌战略

要在立足于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以创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形成新的出口部门的产品。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第6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英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首先提出了核心竞争了这一概念,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某种组织中的一种集体性的学习技能,这种技能需要对各种技能协调并运用到某种生产中,同时还要将各种复杂的信息进行一体化的处理。一些国外的杂志将核心竞争力这样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行为,属于企业发展的一种阶段性的产物,而其竞争的对手是无法效仿或实现完全的交易行为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十分鲜明,例如无法超越性、关联性以及延展性等。其核心价值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那些能够起到知识的协调和技能整合的因素才能政治属于核心的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区域性,除此之外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还具有一定的区别性特征,这与其所处的企业主体、区域以及行业等不同而不尽相同,这些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其市场关联度的不同。由于各企业具有不同的视察角度和追求,其企业的领导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追求也所区别,不同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其追求的企业核心价值主要集中在科研领域和企业品牌的提升以及战略能力层面上。

二、关于企业科技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市场利益驱动机制

一个企业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企业能够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这些因素对于具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资源配置优化和激励导向效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质资源来展开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生产经营行为。

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其市场效益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其非宏观的领域,涵盖了科技创新体系中关于核心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在构建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吸收大量的具有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从而营造出一种具有较好创新环境的氛围,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为这些优秀人才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不断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股权外设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优秀人才,实现企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最大效能。

(二)科技创新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内部的转化,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运用这些核心技术企业可以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从而赢得自身的市场和新的技术产业,最终形成自身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转变自身的经营机制,科学构建法人机构,不断优化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生存能力。

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是当前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种基本方式,内部开发的方式是企业通过内部科技创新形成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这种科技创新方式以企业自身为创新主体,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属于一种常规的科技创新模式。企业在实施内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深入地分解和整合企业现有的技术体系,对于企业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和分类,明确技术特点,在这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科技创新投入和支撑,加大对那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不断提升和巩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收购、联盟等方式进行技术引进。例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核心技术需求,对那些具有某种技术的企业采取直接收购的方式来获取,这种方式最为快捷有效。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其他企业或科研院所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以学习知识为立足点的战略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内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和能力不足等困难。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企业科技创新不单单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即核心竞争能力。在核心技术的驱使下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因此,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在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产品转化,使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从而形成多米诺效应,相同的技术在不同产品的应用,使得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从而形成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得这些技术成为了企业的核心技术,通过不断地发展,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链,企业业务在获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巩固着企业科学技术水平,这样互补的过程,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更加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可以拥有具有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的科技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构和功能优化层面上的效应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还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素养,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除此之外,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获得投入和产出的非常规变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同时还可以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企业如何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树立高度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地位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以自主创新为企业的战略基点,依据企业的区位特点,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抓住重点,努力突破技术创新难点,消除企业科技创新的一切障碍。

(二)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其科研机构建设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建设自身的科研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在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优化外部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产品技术科研环节的重视程度

针对那些具有较大关联度和较强带动作用的高科技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工艺要持续跟进,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核心技术体系。

(四)企业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传统企业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求逐步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产能,实现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对于那些对资源和能耗具有较高依赖性的企业更应该重视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提升企业的经济附加值,实现单位产品耗能和资源消耗符合国内先进标准。

(五)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其创新人才的队伍建设

进一步行业领导阶层的带头领军作用,注重对新兴人才的培养,给予优秀人才更多的便利条件,进一步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最大限度地吸引创新型人才参与到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同时还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奖励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的创新性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创新型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欲望。

参考文献

[1]刘常勇.科技创新与竞争力:建构自主创新能力[M].科学出版社,2006.

[2]赵愚,蔡剑英,罗荣桂.技术创新与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1,1: 94-97.

[3]樊昕.电子商务助农增收初探[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12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第7篇

[关键词] 创新资源 知识资源 自主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

一、重视企业创新资源的原因

1.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人类社会正大踏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决定一国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根据后发优势理论,我国企业多年来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战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高,难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企业甚至掉进了技术依赖的陷阱,难以走出“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为此,我国企业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转向依靠自主技术创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就是企业以自我为主,以形成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目的的科研活动(高旭东,2006)。只有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我国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竞争力。

2.创新资源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但只有独特的、难模仿的、难转移的关键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Barney,1986)。按照Barney的观点,关键资源有三个评判标准:一是有价值,即占有和使用有价值的资源,能够带来潜在的竞争优势;二是稀缺性,只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才能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三是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有价值和稀缺的资源为企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将持续到竞争对手成功模仿或替代了这种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有很多种,但是,研究表明,以核心技术为主体或基础的“知识资产”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资源。

我国学者高蔚卿提出的“企业资源与产业竞争阶段匹配模型”(高蔚卿,2005)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其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企业可以凭借土地、劳动、资本等资源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在竞争的高级阶段,企业只有凭借诸如专有技术等知识资源才能获得显著的竞争力。

3.企业创新资源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凭借土地、资本、劳动等资源的投入,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因而不少企业认为不需要核心技术等关键性知识资源,通过引进技术,就可以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事实上在很多产业内,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利用国外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快捷途径,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即使加工能力很大,也只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对企业而言,其价值的核心自变量是技术,即企业的技术资源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技术价值越高,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强。为了提高竞争力,我国企业的创新资源观必须从依靠土地、劳动等通用性资源转向重视核心技术等知识资源的获取。

二、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与创新资源的关系

1.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模式的根本动因:获取创新资源

提倡比较优势理论的很多学者(尤其是韩国的)认为,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过程的创新是追赶发达国家的可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普遍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技术资源,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可见后发企业追赶先发企业所发生的技术引进,不仅很难使后发企业获得核心技术等关键性资源,还容易陷入对国外技术的高度依附。

2.创新资源是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我国许多企业就是因为缺乏知识资源导致自主技术创新信心缺乏,不敢进行创新。事实上,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性知识资源反映了其技术知识基础。企业的技术知识存量越多,在相应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效率就越高,需要克服的困难就越少,所花费的时间也越短,自主技术创新的信心也就越大;否则其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则大得难以估量并令人不可承受。

三、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有效途径

1.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

经济全球化使得以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为主体的知识资源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跨国公司为了在一些相关技术领域获得技术垄断,通过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积极申请专利。我国企业要想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获取关键性技术资源,必须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高旭东,2006),这要求企业在R&D上舍得投入,以开发自主核心技术为研发目的,而不仅仅是以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为研发目的。建立以开发自主核心技术为目的的研发体系既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也有利于企业在研发实践中对外部知识进行吸收,积累技术资源,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2.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学习能力

知识资源的获取是一个昂贵的过程,其落脚点在于学习与创新。不学习,不创新,就不可能获得新技术。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学习的意识,引进技术后不重视技术学习,难以形成技术资源的积累,这是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资源薄弱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积累关键性知识资源,在知识资源的积累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否则,若企业不重视技术学习,即使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装备和技术迅速形成跨越几个等级的先进生产力,最终这种跨越也是不成功的,因为引进的专有技术和购进的专利都会因为其他企业的进步以及时间的推移而不再有战略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凭借土地、劳动、资本等通用性资源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以核心技术为主体的知识资源方面却严重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竞争力。为了获取知识资源,促进自主技术创新,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并加强提升自身的技术学习能力。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第8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自主创新;核心能力;企业文化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及其界定的几种主要观点包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的分类以及自主创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1-4];从是否形成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企业核心技术与新产品价值的辨析[5-6];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区分[7]……。但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和政策法规角度分析居多,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尤其是对自主创新实现过程中的要素分析欠缺,更多的是对“创新”的认识,习惯采用各种创新标准对自主创新进行划分,这样虽然容易从某个创新的角度理解自主创新,但并不能抓住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特征,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主”的理解不足。本文从企业战略层面讨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导向和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着重分析“自主”性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表现,进而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的共同特征。

一、自主创新与企业的核心能力

Hamel和Prahalad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且每一种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分。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差异。尽管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稀缺性(某一企业所特有的)、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等特征。

自主创新的提出在宏观层面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含义,落实到微观层面主要就是引导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企业的核心能力里,技术能力是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其他核心能力都是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技术的改变从根本上要求其他的核心能力要与之相适应。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并不符合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只有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而言,自主创新在微观层面就是企业能动性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来源上讲,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种。①模仿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模仿已有的技术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而产生与原有技术的差异性,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它是在率先者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的技术扩散,尽管可以回避研发风险,但其毕竟是一种跟随创新,所以形成的核心技术档次一般不会太高,而且具有扩散性,易于模仿,在市场上存活的时间不会太长。②自主型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的以满足或创新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其优势是使企业拥有率先独占性的核心技术并进而创造消费市场,但这种创新方式需要企业拥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比较雄厚的资金等作为保障。③集成型技术创新。集成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将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等多种技术范式有机地组合起来,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构成一种新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对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利用技术之间的协作性和系统支持性使创新后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比单一技术的贡献之和大,亦即1+1>2。一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集成创新的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某些在单一技术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能通过集成创新在整体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然而,集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技术范式彼此之间的契合需要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错,因此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等作为保障[8]。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方式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最能体现出自主创新自主性的则是第二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原始创新。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自发展战略不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第一种技术创新方式通常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创新方式,此时模仿性技术创新方式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对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集成创新往往要求单个企业具有足够的规模,此时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自主性也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自主创新与两个导向的沟通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要解决自主创新的企业导向问题,首先要从技术创新与企业导向的关系入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受两种企业导向的影响。①以企业家为导向(entrepreneurial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联系,它通过企业家管理的一般过程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来。Schumpter认为,企业家特有的精神就是愿意打破既定的框架,更容易推动企业突变式的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从而以技术为根本优势确立市场优势,并进而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9]。②以市场为导向(market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企业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快速捕捉和反馈为主,表现为相对竞争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层次满足顾客偏好。Hamel和Prahalad认为,市场导向会将企业的注意力仅限于客户已经表达出的需要上,因此市场导向型企业可能更多地关注现有产品线的延伸,而不是寻求对现有的和新客户的潜在需要的更深挖掘,会忽视在新市场中寻找新机会和开发新产品[10]。Christensen和Bower则认为,市场导向的创新容易使企业资源配置倾向于与现有市场相关的渐进式创新[11]。

显然,以企业家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突变式创新,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渐进式创新。那么,对自主创新而言是否存在着这样两个企业导向,从而有突变式自主创新和渐进式自主创新之说?笔者认为,从企业家精神、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的相互关系出发,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自主创新的过程既要求企业家精神体现出“自主”的特性,又要求通过市场导向反映出“创新”的价值。

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最早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34)[12],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望、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首创精神、成功的渴望、承担风险和乐观精神、精明强干、进取精神,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构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企业家不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把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愿意为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各自才能。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创造新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内生的动态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的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灵魂是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反过来,也只有不断地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特征,它的形成受到企业家的个性、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13]。因此,企业家精神不可能像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人们只能通过某些表现形式来体会企业家精神的巨大作用。企业家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内涵的核心,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组织研发、发现新技术以及克服困难、开拓市场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企业家的价值除了组织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管理创新过程,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上自主创新的形式是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最能够体现自主创新的自主性,也是企业家导向最集中的体现;而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的自主性表现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这也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但是此时的市场导向要强于企业家导向,企业模仿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占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集成创新的自主性更体现在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力上,而创新的效果则需要市场的检验,因此集成创新最能够体现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图1给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导向在自主创新各形式中的体现和相互关系。

三、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企业精神、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外显文化,即显露在外部的人们可以直接察觉到的诸如企业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这些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二是内隐文化,即较深层次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诸如企业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通过内隐文化影响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却首先是在外显文化上,进而影响内隐文化。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的相互影响,彼此协调。

内隐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目标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企业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对自主创新有影响,但通常情况下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要求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自主研制自主开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短期目标除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外,还应为自主创新积累力量,一味依赖引进技术去达成企业短期效益的做法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危险的。二是企业价值观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的价值观是比企业目标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通常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制定。企业无论具有一个充满朝气、自强不息的价值观还是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价值观,都会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前者可以在资源、制度、组织等方面给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各种有利的环境,而后者极有可能使自主创新流于形式和口号。三是企业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精神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个人品质、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正如不是每个企业都存在企业家一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企业精神,而一旦企业家的精神影响了企业中每个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能够领悟并贯彻这种精神,那么企业家精神就会上升为企业精神。罗宾斯(S.P.Robbins)和库尔塔(M.Coultra)认为,在企业中文化首先是一种领悟,个人根据他在组织(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来理解组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察觉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领悟能产生对企业理念、道德行为规范和企业精神的认同感。从前文对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的讨论得知,存在企业精神的企业也一定是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因此,塑造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塑造企业精神本身就是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同时,自主创新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这种影响主要作用在外显文化即对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的影响。自主创新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本身对外显文化的影响,二是“自主”性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而后者也就是以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为指导的内显文化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见图2。

技术创新在企业中以一种内部变革的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结果体现在促进企业制度中各种保证技术创新启动、运行和扩散的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技术创新在企业中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企业的制度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具体地说,技术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组织和人事管理等所表现的外显文化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而发生变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这必然导致企业结构的变动调整,此外,技术创新也内在地要求对技术创新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掌握更多的企业资源、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都会引起企业结构的变动和重组;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和外部消费者对企业的重新定位。技术创新会引起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人员、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的变动,依靠新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认同并改变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样就要求企业协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最佳的市场策略。

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则要求企业在制度、结构和经营上体现出企业家精神,比如,原则性与灵活性并举的人事制度能给予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扁平化和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迅速决策、共享创新资源并抓住市场机遇,灵活的经营策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可以创造新的顾客需求。

四、结语

企业真正将自主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国家实现全面振兴的基础,自主创新是企业能动性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这种自主性不是靠行政命令和资金投入就能够获得,而必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企业战略层面的一般要素也对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其中将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有意识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体现自主性的重要标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导向,以企业家为导向的更偏重于原始创新,企业家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则偏重于消化吸收创新,为自主创新打下市场基础;集成创新既体现了企业家控制力,又注重市场检验,因此最能体现出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不仅要在制度、结构和经营层面体现企业家精神,更要深入到企业目标、价值观和精神层面,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尚勇.从科技经济两个方面把加强自主创新落到实处[J].中国科技产业,2005(3):16-17.

[2]朱高峰.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光明日报,2005-11-13(A3).

[3]王元.探寻自主创新三大要点[J].深圳特区科技,2005(7):56-57.

[4]彭纪生,刘伯军.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学学研究,2003(4):423-427.

[5]温瑞珺,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9):68-69.

[6]毛建军.自主创新从概念走向实践[J].科技促进发展,2006(6):36-46.

[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45.

[8]李宇,高良谋,关伟.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485-488.

[9]约瑟夫•熊彼特.企业家的职能[J].冯文光,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3):61.

[10]HamelG,petingforthefuture[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4:57.

[11]ChristensenCM,BowerJL.Customerpower,strategicinvestment,andthefailureofleading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197-218.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第9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新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93―03

[作者简介]马卫国,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王欢,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湖北武汉430071)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国内外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

哈默与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麦肯锡公司定义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竞争力是群体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理查德・朗克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巴屯是从知识的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拉法和佐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2.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陈佳贵研究员(2002)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白津夫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具的支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另外,我国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张瑞敏认为,“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

3.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无论何种观点的核心竞争力都包括了技术能力,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1.费里拉(J.Friar)认为,技术是指一种创造出可再现性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或手段能导致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

2.创新的概念是熊比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来并阐述的。1939年在《商业周期》一书中他又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其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有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也有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但并未直接给定技术创新的定义。

3.索洛对技术创新理论重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于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比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实现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新思想的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即所谓的“两步论”。弗里曼(C.Ferrnena)是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1982年他在《工业创新经济学》的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R.Mues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有关技术创新定义的观点和表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缪尔塞重新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

4.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解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是较早从事技术创新研究的单位之一,在傅家骥教授的领导下,其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傅家骥在其主编的《技术创新学》中,给技术创新下了这样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建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的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生产,获得新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来源和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吴贵生教授在他的《技术创新管理》中认为,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

三、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决定因素。劳动、资本与技术是企业进行生产的三个基本投入要素。企业生产是在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之下进行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劳动、资本和技术在投入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在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在推行技术创新战略,拼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竞争的范围更深、更广,节奏更快。企业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技术创新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多样化,要求企业提供一些性能更好、品种多样,能与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满足用户要求的新产品,方能立足于市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可见,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与需要。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进行技术积累,核心竞争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四、技术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功能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技术创新越来越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们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与意义来进行分析研究。

1.企业技术创新的催化效应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对于企业内部涌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外部环境中的技术扰动,企业具有一种很强的自催化功能。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一个企业内部的迅速扩散,成为核心技

术,或者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的新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企业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具体的产品和服务都长,技术创新能力构建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比具体产品的生产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2.企业技术创新的低成本扩散与收益放大效应

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技术扩散是实现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性、增加创新收益的主要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由技术创新成果构建成的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或产业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技术扩散产生“收益倍放”效应。如佳能(canon)公司将微电子、激光、精密仪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和扩散到照像机、摄像机、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激光打印机、图像扫描仪、细胞分析仪等产品中。可以使同一技术同时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当然,通常企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收益放大效应主要源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经营与纵向一体化生产体系,其实质在于企业内部资源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化配置,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3.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整体实力的效应

由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更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追求的不仅是如何在当前的市场做得更好,而是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如摩托罗拉(Motorolar)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产品市场上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在BP机、移动电话和无线移动通讯装置的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由此可见,用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特性和进入壁垒。

五、运用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世界新经济浪潮兴起,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国际技术和商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竞相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投入、扩大应用领域,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从以下以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和提高:

1.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关键技术

根据我国技术比较优势、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要,重点选择一批具有战略制高点意义的高新技术项目,适时组织实施具有全局意义的创新型战略工程,选择独立开发、自主发展,通过系统集成,相互融合,探索新的技术路线,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培育和改进企业核心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源,实现突破;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对已取得突破和可望取得突破的关键技术,及时加强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为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和产业。

2.要开发和利用好内外两种科技资源,内外结合,加强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企业技术自主开发与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相结合,另外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技术引进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加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改良、创新。对技术引进,以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为目标,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营造竞争环境,完善引进机制,强化消化、吸收、创新。将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作为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外资,进入相应的生产环节,融入国际分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一些企业参与国内外技术战略联盟。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

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型企业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聚集技术力量,促进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强优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促进国家重点企业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调整和改进我国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间的合理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使产业组织政策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系统整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