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30:34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素养;内涵

[作者简介]陈善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主任,副教授,四川内江64110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178―03

现代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现代大学生要成为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成为有社会良知的栋梁,就必须加强个性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要让大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必然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素质教育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教育的内涵和大学语文教师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大学语文的重要与大学语文的衰微和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形成尖锐的矛盾,这是一种悲哀。

大学语文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功能,现实又有太多的功利,要使大学语文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单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讲,语文教师必须是最优秀的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对人文素养好、文化底蕴深厚、有人文精神的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写照。

(一)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本学科的学科精神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本学科完整、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具有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具有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广博深厚的优秀文化的深入了解;具有对那些体现高尚理想、健全人格、积极向上精神,充满理想智慧富有审美价值的精神遗产――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能够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成果;能够了解中华民族先贤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宝贵体验,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审美情趣,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于大学语文的特殊性,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外交尤其是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

(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

1.具有优秀的教育观念:(1)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正如孔庆东先生所说,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因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学科”。要注重强调整体感受,把语文当作审美对象,并与整个人生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活生生的人性才是最重要的。(2)纠正教育学生观念。学生是活生生的、发展中的、发展极不平衡的、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不是等待被雕琢塑造的“物”,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热爱学生,要尊重学生。学生的成长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氛围。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模式,不同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成长经历等等,他们必然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认识观念、个性品质、爱好习惯等。个人独有的特征,不能简单地说“好”与“坏”,更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去培养他们。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与学生沟通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爱戴的人,使更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3)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特长和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只会事与愿违,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教鞭下面出人才”的教育观念早就应该淘汰了。

2.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儒家讲“君子温润如玉”,就是要让人感到亲切、温和、有人情味。表现在教育学生的态度上就是要对学生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对后进生不鄙视、不讽刺、不挖苦、不放弃等。

3.具有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大学语文教师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时,不能一味简单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而应注重与学生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尤其要善于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去欣赏和批评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三)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其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是教师的信念、理想、行为、举止、知识、能力、品质、心理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关注、爱护、尊重和关心学生的成长。

1.高尚的道德情操。历史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保持冷静和克制,保持平衡的心态,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才能修心养性、独善其身、坚守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2.鲜明的时代感悟。大学语文教师的时代感悟,应该表现为一种积极感受时代气息的精神状态,而不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对社会生活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善于从生活中得到哲理的启迪、真情的激荡、善与美的浸染,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提升自己的灵性。

3.高雅的人格魅力。人格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有:爱心、真诚、善良、信任、宽容、耐性等等。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不同的学生,用真诚去赢得学生的信任,用爱心去感受学生的快乐和忧伤,用耐心去帮助学生成长,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高雅的人格。

4.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感动学生的力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情到深处文自工”。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对世情、人情、亲情、爱情有深刻的感悟,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把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去阅读、欣赏、写作,抒发内心的真情,培养出富有感情的真正的人。

师爱是融洽师生情感、增强教师魅力的剂,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人性的关爱;是一种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的关怀。这种博大的爱,是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是对幼稚的原

谅,对错误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恕;是由衷的赞赏和信任,赞赏学生的闪光点,相信学生都是可琢之玉、可造之才。具有这种浓厚情感的教师才能以情动人,才能感动学生,展示教育的力量。

5.健康的身体心理。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健康的心理则包括:对教师角色有认同感。热爱教师职业,积极投入教育工作,认真勤勉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幸福感。

6.多彩的生活情趣。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有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展现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唱歌跳舞、舞文弄墨、驰骋球场、养花侍草、摄影旅游、网络遨游等等活动,既有益身心健康,增长知识,又增加与学生对话沟通的途径和渠道。

7.和谐的师生关系。“天地君亲师”,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则只能是受教育者;教师总是居高临下面对学生,不容许学生有半点差错。师生之间出现问题,教师总是把责任推给学生,教师是无上的权威、严厉的说教,学生是无条件的接受和战战兢兢的服从,善于检讨的教师,敢于公开道歉的教师简直是凤毛麟角。主动地、全面地、立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保证,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8.优雅的仪表仪态。教师的仪表仪态应该是和谐而又优雅的:面貌娇好、身材匀称、英俊挺拔、风度翩翩。如果不具备这些先天的优越条件,那么,衣着得体、气质优雅、感情丰富、语言优美、谈吐高雅、善于沟通、平易近人(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就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夫。这种外表上的和谐,是一种氛围、一种力量、一种磁场,以美激情,以美发辞,以美育德,以美立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9.渊博的学识水平。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博”和“广”,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大学语文教师要把自己所走过的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多种多样的人生经验、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并把这种感悟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对语文教材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处理方式,对教学技巧的灵活把握,对艺术语言的自如运用,对学生反应(尤其是否定性反应)的独特的处置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独具个人风格的教育艺术,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10.生动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体会、运用、吟咏、表达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生气,品味语言的韵味和魅力,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兴趣和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善于运用语言的良师,用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感染学生,震撼学生。大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形成个人的个性特色:或优美、或睿智、或亲切、或幽默、或深刻、或犀利。如果大学语文教师语言枯燥,味同嚼蜡,则与面目可憎无异。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2篇

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强势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就须牢固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课程定位;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

成“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大学教师等的共有理念。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就是祖国,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定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主要依据是他的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意即所谓“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10大热点问题中,大学语文的问题位列第8,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论仍在持续。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边缘”,除了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外语课和其他技能通识课的现实功利性之外,还有课程自身学科归属性的原因。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大学语文”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同类。也就是说,与专业性的中文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在学科归属上已经被“边缘化”。这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的主因。事实上,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大学语文”学科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根据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包括《纲要》在内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公共课没有的课程优势。其次,母语高等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提升母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迫在眉睫,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开设“大一国文”以来,迄今已近80年,“大学语文”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建国后一度停开,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构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如果能如“汉语国际教育”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就能获得法理上的保证,其独有的课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更为便利和顺畅。自然,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所有争议与无奈,也会随之消失。

(三)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群体,“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在知识结构上,大语教师一要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水平较高;二要有基本的专业背景,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的某一方向有所长;三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论判断和分析能力。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包括高校教师让学生穿“汉服”,对孔子像行跪拜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简单化和粗鄙化。“汉服”与“汉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学生也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水准。在教学能力和方法上,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以研究促教学,会有力地提高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教师不搞一言堂,既不能故弄玄虚,也要避免肤浅单调。应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依托,可以设计文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经典文本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同时,也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丰富和多元。再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制订以撰写研究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原则。当然,各个层次的高校因课程目标的具体差异,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性资源平台。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近2000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徐中玉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夏中义主编本、温儒编本和陈洪主编本。这5种教材从内容到体例都各具特色,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完善和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但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材中,还须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教材编写的理念、内容和体例。在教材的编写理念上,要明确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内容延续,也不是文学专业知识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普及化,更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技能的补偿和提升,而是对基于母语教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固本强基的系统工程。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串连起不同时代、不同人文领域的经典文本;也要精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在此,世界性是对传统经典性的对照和融通,能够促进学生由“学”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教材的体例设计上,宜采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经,以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科技、民俗等学科模块为纬———经纬纵横的单元式体例,既利于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性,也体现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资源格局。

二、总结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3篇

按此界定,显然极大提升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使之与注重吸储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般性通识课区别开来,表明了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语文”的独有特质,应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这一界定也与《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定性内容基本相符。换言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定位“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也符合“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内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新历史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所以,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学艺术、科技工艺、哲学宗教、伦理规范等丰厚遗产,如何继承和创新使之进一步光大辉煌,应该是我们的立国之基和立人之本。这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强大的根本性任务,高校责无旁贷。基于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具有了极大的可行性。在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前提下,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大学语文”是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为主要学习形式。这就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有关中国哲学、历史、艺术、文学、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阅读,来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作品篇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载体,也是形象载体,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便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点”及“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领悟其精髓。由于这个特点,“大学语文”便成为“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置性课程。也可以说,以具体作品篇章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大学语文”,与宏观性把握的“中国文化概论”和断面性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其中,“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强势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就须牢固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课程定位;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大学教师等的共有理念。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就是祖国,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定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主要依据是他的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意即所谓“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10大热点问题中,大学语文的问题位列第8,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论仍在持续。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边缘”,除了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外语课和其他技能通识课的现实功利性之外,还有课程自身学科归属性的原因。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大学语文”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同类。也就是说,与专业性的中文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在学科归属上已经被“边缘化”。这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的主因[2]。事实上,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的学科[3]。目前,“大学语文”学科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根据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包括《纲要》在内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公共课没有的课程优势。其次,母语高等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提升母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迫在眉睫,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开设“大一国文”以来,迄今已近80年,“大学语文”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建国后一度停开,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构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如果能如“汉语国际教育”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就能获得法理上的保证,其独有的课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更为便利和顺畅。自然,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所有争议与无奈,也会随之消失。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重要的精神内核,因此在育人方面价值非常高。中职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构建和形成期,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和影响。所以做好引导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是文化集成而来的,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应利用课程优势,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要求,又兼备良好德行的人才。这样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就会更有竞争力,文化素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思想上懈怠、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问题。语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影响,为教学服务考试,很少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课堂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难以通过优秀文化达到熏陶和育人的作用。教师虽会在语文课堂中介绍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在教学中只是象征性提及。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简单概括、强行灌输,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中看似渗透了传统文化,不过缺少实际作用和效果,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传统文化[1]。学生很难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以及对自身的促进性,自然也就不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进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故而应发挥这个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确保其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腾出足够时间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经常会省去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的讨论环节,直接总结或者告诉学生结论。即使让学生讨论,也会草草了之,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要求,便是记住相关文学常识,以应对语文考试。学生虽然在课堂中接触了传统文化,了解的却只是皮毛,未能真正掌握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最终,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差,且影响文化传承。因此,从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看,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未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从个人角度看,学生是未来文化的传承者,其自身素质问题取决于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更有底蕴,从而走得更远。从社会角度看,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要有责任与担当。教师的使命就是做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确保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教材,组织和引导传统文化学习

2020年的新版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依照新课改要求,渗透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包含的这类文化,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高效完成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情趣等提升的文章,且具有育人价值[2]。其中也包含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然后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以确保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的放矢。这里要注意,立足于教材的传统文化学习,必须要做好规划和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既不能本末倒置,占用其他目标学习时间,又不能三两句就概括完。教师要在课堂中平衡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他部分教学的关系[3],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且适当拓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以《清明上河图》这篇文章为例,主要评价了一幅非常珍贵的绘画作品,对作品内容和特点以及重要价值做了全面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绘画,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风俗人情等,同时还要让其明确这幅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为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内心不由自主地生出民族自豪感。另外,语文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课堂资源会更为丰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生本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生本原则,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学亦是如此,应当让学生自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相互讨论,从而深入认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礼仪仁孝、精忠报国、尊重师长、中庸之道、谦虚诚实等美德,也有很多造诣高深的艺术作品和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中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会不自觉被陶冶和影响,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汲取精神食粮,从而以其作为言行指导和规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不要灌输传统文化,而要培养学生的喜爱之情,使其自觉去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的同时不断内化。传统文化学习教学就能在育人以外,促进这类文化持续传承。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话题讨论。避免局限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要延伸到生活[4]。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反思现实,从而在生活感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警示和教导作用。总之,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其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等。以《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为例,教学中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现在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弘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投入感情阅读课文,并在过程中感受母亲善良宽厚和勤俭朴实以及身上所具有的待人热情真诚和坚韧顽强的品质。这个部分不要分析和讲解,而应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其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探讨,谈谈阅读感受。学生在了解和体会作者对母亲敬佩、感激、怀念之情后,会从现实出发,回想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并说出来,这样有助于唤醒其感恩之心。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所以每个人都要传承下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用行动去回报和孝敬父母。

(三)立足教学效果,探寻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就要让学生对文化感兴趣,乐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通常情况下要通过多样化教学实现。中职语文课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比如在学习《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时,不能一味翻译,或者分析古诗词,而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反复诵读,在过程中进行思考,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等。这样就能自我教育和消化,在诵读中感知意境美和韵律美,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语文课传统文化教学还要创设情境,利用视频、图片或者影视片段,再现诗歌所描述意境,或者是再现情境的方式[5],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另外,学习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作为导演,让学生进行表演,再次呈现文章内容,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了解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思想价值观等。除了这些之外,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也可提供话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冯谖客孟尝君》这篇课文为例,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认真分析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呈现事件中,会获取直接感受,对课文理解会更深,同时也会在过程中了解战国时期历史风貌以及养士和用士的习俗。

(四)立足学生体验,组织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教学要组织好传统文化学习,除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外,还要为学生营造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室中张贴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句,读书角开辟一块地方,摆放上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定期举办书法大赛、国画比赛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到传统节日,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比如端午节要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就是有哪些庆祝方式和风俗等;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在无法组织学生划龙舟的情况下,使其观看划龙舟比赛视频,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此外,平时课外活动要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优秀文化,组织剪纸、制作油纸伞、观看皮影戏和教其动手制作等。学生会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会自觉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就突破课堂限制,向着课外发展,同时提升学生文化学习自主性。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并要求学生制订经典诵读计划,除了要检查诵读情况,还要组织经典诵读大赛和诵读交流会等,促使学生自主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多种传统美德、人文情怀和思想理念,取其精华可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这类文化中,除了能了解中华民族风土人情、艺术文化、道德价值观等,还能在过程中接受熏陶,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完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永红.浅谈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12):138-139.

[2]贺岩.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J].孩子天地,2020(9):240-241.

[3]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

[4]王瑞.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6):68.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5篇

“大学语文”始于1938年的“大一国文”,作为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直开设到建国初期,1952年院系调整后取消。1979年,在匡亚明、苏步青等先生的倡导下,高等学校重开“大学语文”,继而成为国内各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迄今已逾30年。然而,由于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等的认识存在太多的差异,使得大学语文在高校基础课程体系中处境尴尬。2004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连续刊发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文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由于国家法规性文件的硬性规定,大学语文被国家重视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至此,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然而,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问题,却一直歧见颇多、持论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1)人文论:培养人文素质;(2)文学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文化论:提升文化综合素质;(4)工具论:强化听说读写技能;(5)综合论:人文性(道)与工具性(器)融合。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大学语文”呢?2004年10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会上提出,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该定位于“高校素质教育”范畴,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仁爱精神: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道、仁爱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第二,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现代国家、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是其内涵之一;第三,以道德为标准的主体人格精神:中国儒、释、道自古重视主体人格精神;第四,中庸为贵的和谐精神:中和即中庸,即同和;过犹不及的精神;执两用中的精神;第五,自爱自重自省自悟的自利精神。”按此界定,显然极大提升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使之与注重吸储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般性通识课区别开来,表明了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语文”的独有特质,应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这一界定也与《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定性内容基本相符。

换言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定位“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也符合“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内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新历史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所以,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学艺术、科技工艺、哲学宗教、伦理规范等丰厚遗产,如何继承和创新使之进一步光大辉煌,应该是我们的立国之基和立人之本。这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强大的根本性任务,高校责无旁贷。基于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具有了极大的可行性。在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前提下,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大学语文”是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为主要学习形式。这就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有关中国哲学、历史、艺术、文学、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阅读,来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作品篇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载体,也是形象载体,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便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点”及“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领悟其精髓。由于这个特点,“大学语文”便成为“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置性课程。也可以说,以具体作品篇章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大学语文”,与宏观性把握的“中国文化概论”和断面性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其中,“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强势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就须牢固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课程定位;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大学教师等的共有理念。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就是祖国,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定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主要依据是他的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意即所谓“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10大热点问题中,大学语文的问题位列第8,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论仍在持续。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边缘”,除了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外语课和其他技能通识课的现实功利性之外,还有课程自身学科归属性的原因。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大学语文”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同类。也就是说,与专业性的中文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在学科归属上已经被“边缘化”。这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的主因。事实上,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大学语文”学科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根据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包括《纲要》在内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公共课没有的课程优势。其次,母语高等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提升母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迫在眉睫,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开设“大一国文”以来,迄今已近80年,“大学语文”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建国后一度停开,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构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如果能如“汉语国际教育”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就能获得法理上的保证,其独有的课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更为便利和顺畅。自然,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所有争议与无奈,也会随之消失。

(三)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群体,“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在知识结构上,大语教师一要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水平较高;二要有基本的专业背景,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的某一方向有所长;三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论判断和分析能力。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包括高校教师让学生穿“汉服”,对孔子像行跪拜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简单化和粗鄙化。“汉服”与“汉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学生也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水准。在教学能力和方法上,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以研究促教学,会有力地提高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教师不搞一言堂,既不能故弄玄虚,也要避免肤浅单调。应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依托,可以设计文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经典文本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同时,也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丰富和多元。再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制订以撰写研究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原则。当然,各个层次的高校因课程目标的具体差异,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性资源平台。

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近2000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徐中玉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夏中义主编本、温儒编本和陈洪主编本。这5种教材从内容到体例都各具特色,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完善和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但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材中,还须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教材编写的理念、内容和体例。在教材的编写理念上,要明确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内容延续,也不是文学专业知识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普及化,更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技能的补偿和提升,而是对基于母语教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固本强基的系统工程。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串连起不同时代、不同人文领域的经典文本;也要精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在此,世界性是对传统经典性的对照和融通,能够促进学生由“学”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教材的体例设计上,宜采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经,以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科技、民俗等学科模块为纬———经纬纵横的单元式体例,既利于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性,也体现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资源格局。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6篇

首先,优秀语文教师都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这种爱心,是基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患,对孩子成长的责任。他们深信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就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一样,他们深深地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像爱护他们的生命一样。正是由于对母语的无比热爱,他们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把用这种语言承载着的祖国优秀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正是因为这种热爱,这种责任,他们殚精竭虑,义无反顾,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传授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崇高的事业上。虽然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中华民族越来越兴旺,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他们除了经济的渗透外,正在加紧进行文化的渗透,企图用他们的价值观念影响、腐蚀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达到瓦解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险恶目的。我们汉民族母语的地位已经处境尴尬,优秀语文教师都有这种忧患意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汉语的尊严,正在用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影响我们的后代,让我们的后代深深地受到自己优秀民族文化的浸润,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关系着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优秀语文教师既关注青少年母语学习的质量,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胸中有学生”,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师爱,正是无数优秀语文教师的代表。

其次,优秀语文教师都有执着的意志和品质。这种执着,首先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如果用情有独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魏书生为了当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放弃了当厂领导接班人的机会,写了160次多次的申请,在当时教师地位不高、待遇还不够好的情况下,可见其对教育的痴情和当教师的执着。正是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李吉林即使年过七旬还奋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且一丝不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青年教师。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张富老师在当了行政官员后还在探索语文教学改革,还在执教研究课、示范课。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执着,才成就了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精彩人生,钱梦龙、洪镇涛、李镇西、余映潮、程翔没有哪一个例外。其次,是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着。因为这种执着,他们或放弃了良好的工作岗位,或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在语文教育的第一线工作着、奋斗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者如魏书生、李镇西,魏书生即使当了局长还要去上课,李镇西放弃了成都市教科所优越的工作岗位而选择了语文教育事业。后者如于漪、钱梦龙、洪镇涛等,他们即使身处逆境,也仍然对语文教育痴心不改,成为了一代名师。第三,是对语文教育规律探索的执着。为探寻语文教育规律,优秀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验证,尝遍了语文教改的酸甜苦辣,饱受了失败的考验,耐住了寂寞,忍住了清贫,受尽了讥讽,为语文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流派,李吉林之于情境教育、钱梦龙之于导读法、洪镇涛之于语感教学、蔡澄清之于点拨教学、顾德希之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赵谦翔之于绿色语文、陈军之于新语文,无一不是对语文教育规律孜孜探求的结果。

第三是有底蕴,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显著标志。何谓“底蕴”?“底蕴”就是指一个人内心蕴藏的才智与见识,既指广博的学识、横溢的才华、丰富的阅历,也指高尚的品德、独特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优秀语文教师都是“有底蕴”的教师,老一辈曾经是语文教师的如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等大家就不用说了,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洪镇涛、欧阳黛娜等的学识、才华、人格堪称一代师表,即便是现今活跃在语文教坛的年轻一代的语文名师,也都是有丰厚底蕴的优秀教师,李镇西、程翔、余映潮、赵谦翔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丰厚的学养、严谨的态度、高尚的师德、不懈的追求,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的楷模。语文教师的“底蕴”,首先是高尚的道德风范,“身正为范”,只有语文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诠释文中之“道”;只有文本之“道”与教师之“道”融为一体,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育“教文育人”的目标。其次是人格修养,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等。通常所说的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来自于他的道德风范和人格修养。第三是文学底蕴,优秀语文教师都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广博的文学理论知识,形成了宽广的文学视野,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文学理论家;能够独立欣赏文学作品,读出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文学鉴赏家;能够进行文学创作,有自己的写作专长,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或杂文作家。第四是文化底蕴,包括一定的艺术修养、历史哲学常识、科学常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常识,用“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作为语文老师的要求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第四是会欣赏。“欣赏”对语文教师来讲有四层含义:一是具有所有教师的共同品质——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会欣赏学生的长处,这是语文教师良好师德的具体表现;二是指语文教师具有欣赏学生作文的能力,能够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长处,并在作文评改中予以肯定和褒扬,这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三是指语文教师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发现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具有与作家、作品“对话”的本领,这是优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四是指语文教师具备欣赏除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的能力,主要是音乐、美术、电影电视、戏曲、建筑、摄影等,能够感悟这些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表现手法,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艺术素养。

第五是能表达。优秀语文教师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随机应变,妙语如珠,机智诙谐,出口成章。语文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只有教师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将文本的思想内容、表达手法、语言特色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于漪老师说:“身教具有榜样的作用,言教具有感人的魅力。”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智慧与心灵,须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要用语言“粘”住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一要精确清楚,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绝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简洁通俗,做到“要言不烦”、“微言大义”、“通俗易懂”,绝不重复啰嗦、艰深难懂;三要流畅自然,做到严谨而不生硬,顺畅而不吞吞吐吐,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四要富于哲理,具有启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语言中获得哲理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五要生动形象,注意炼字炼句,创设优美的语言环境,给学生美的熏陶和感染;六要诙谐幽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绝不庸俗逢迎,刻意为之。教师的语言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练好的,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训练。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要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刻苦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她当初可是把课堂上要讲的话全都写在备课本上并背下来,于是才有后来课堂语言精练、传神、形象、富于启发性、情感丰富的造诣。二是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指写作能力,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能写“下水作文”,而且还要能进行文学创作,能创作出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感,达到“身教”的效果,同时还要能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一句话,语文教师要能够写文章,能够“我手写我心,我言达我意,我文传我情”。三是较强的面部语和肢体语的表达能力。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是口头语言的重要补充,一举一动也表意,一颦一笑也传情,丰富的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往往能够起到口头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7篇

您好!我是四川绵阳某中学一位语文高级教师,现年45周岁。尽管我知道现在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喜欢35岁以下的人,但本人仍不顾自己已逾不惑之年的劣势,向贵校自荐。原因如下,请您百忙中耐心看完,好吗?

一、身体好。毛主席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的“本钱”尚可,“革命”当然不成问题!一直工作的普通的教育教学岗位上,无迟到、早退之纪录。

二、工作好。从教以来,从未因教育、教学事故受处分、挨批评。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虽无“省优”“部优”“国优”之名号,但深受学生喜爱。“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受家长欢迎才是硬道理!系绵阳市首批骨干教师,多年担任高三语文备课组长,效果好,深受同道欢迎。授课以风趣、幽默之风格而颇受弟子捧场。传道、授业、解惑不限于本校、本市,尚有云南、贵州、湖北、河北等地的学生向本人问道求教。曾有弟子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心理安慰奖由自己发,不亦快哉!曾获绵阳市语文高考三等奖(本应多次获奖,但照顾同事,将荣誉让位于别人)。

指导学生作文,被多家报刊选载100余篇,并有学生习作收入《全国高中生最佳话题作文全编(珍藏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6年2月)、《新课标“互动作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作文评点报》、《教育导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优秀作文选评》等书报刊。曾指导“小荷文学社”工作,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有的已经崭露头角。

三、学习好。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致落后而被动挨打。教学教研一刻也不能放松。我常年坚持读书、写作,与学生一起进步,大大促进了自己的教学工作上新台阶。撰写教学、教研性文章逾100篇。应邀参加编写高考复习资料15本及撰写复习辅导文章上百篇(懒于统计,但绝不会少于100篇)。文章被全国互联网转载200多篇(次);有文章被人在论文中引用或作为参考文献(如浙江余杭高中(省一级重点中学)应老师获浙江省优秀论文一等奖的论文就参考、引用了本人的拙著《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

有此“三好”应称得上“三好老师”了吧?

说明:本人淡薄名利,故虚名很少,但实绩不差。

本人郑重宣告:一月内教学不能让学生满意,自己卷被盖走人!

【附录】发表文章、获奖目录(部分)

篇目 发表书报刊(刊号)(主编)报刊编辑出版单位(发表、出版、获奖评定单位、时间) 备注

1.《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选》(桑建中李发舜主编)珠海出版社(1995年5月)该文获绵阳市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四川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2.《人物形象分析摭谈》 《中国改革与发展论文选》(中央教科所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版)

3.《议论文的语体特征》《写作》(臧克家主编)(1998年第8期)教育部主管、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学科核心期刊、国家一级期刊部级期刊

4.《剪报间谍的启示——谈作文材料的积累》 《写作》(1998年第1期)教育部主管、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学科核心期刊、国家一级期刊

部级期刊

5.《要重视课文后的“补白”》 《语文报》第696期语文报社(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报)

6.《课本延伸读书法》 《语文报高中版》第42期同上

7.《鉴赏言谈,听中求知》 《语文报高中版》第102期同上

8.《语言“陌生化”与写作》《语文报高中版》第232期 同上

9.《<语文报>六步导读法》《语文报高中版》第43期 同上

10.《游寺耳记》评析 《语文报高中版》第664期同上

11.《沪杭车中(徐志摩)》评析《语文报高中版》第51期 同上

12.《一部极富争议的作品》 《语文报高中版》第55期同上

13.《品诗填空》 《语文报高中版》。第66期同上

14.《品味曲线》评析 《语文报高中版》第78期同上

15.《相思》评析 《语文报高中版》第105期同上

16.《诗》(宗白华)评析 《语文报高中版》第145期同上

17.《关于士兵》评析 《语文报高中版》第152期同上

18.《乡情》评析 《语文报高中版》第172期同上

19.《图画诗》

《语文报高中版》第176期 同上

20.《石渠记》(柳宗元)注译析《语文报高中版》197期 同上

21.《软着陆与硬着陆》 《语文报高中版》第122期同上

22.《容纪检查的心理学意义》《达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第2期 达县教育学院主办

23.《标点绘人亦传神》 《语文周报》1997年第51期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24.《别解开第三颗纽扣》评析《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654期

2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文注译) 1984年11月15日《通川日报》

26.《巴山的红军石刻》 《知识窗》1997年第10期

27.《爷爷的草鞋》 《通江报》

28.《抄书》 《通江报》

29.《剪报间谍的启示——谈作文材料的积累》《语文报高中版》第105期

30.《如何愉快度周末》 《知识窗》1998年第7期

31.《探索的动机》(爱因斯坦)阅读设计《语文报高中版》第370期 全国中语会会报

32.《白夜激光》(赵忠祥)阅读导引《语文报高中报》第371期 同上

33.《文凭》 《绵阳晚报》2003年10月8日第1版

34.《文言同形反义词举隅》《招生考试报》(高中版)2003年1月14日第2版四川省招生委员会主办

35.《中国古诗含蓄艺术举隅》《招生考试报》(高中版)2003年4月1日第2版

四川省招生委员会主办

36.《情系香江》(朗诵诗) 获第3届中小学艺术节诗歌创作一等奖中国共产党通江县委宣传部、教育局(1997年7月)

37.高考作文评点 《语文月刊》2003年第7-8期

华南师范大学主办

38.《谋篇布局》《新思路记叙文突破》(高中分册)(语文报社蔡智敏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参编。该书出版后深受教育专家和读者好评,上海特级教师方仁工先生撰文推荐此书。多次重版

39.《主题升华》 同上 同上

40.《巧设悬念》 同上 同上

41.《叙述突转法》 同上 同上

42.《形神反差法》 同上 同上

43.《中学生综合阅读》(高考分册)《语文报》社总编辑蔡智敏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出版 参编

44.《给材料作文解析与指导》

华夏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参编

45.《精短实用演讲辞百篇》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参编

46.《中国学生高考优秀作文年选》 于漪、陶本一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参编

47.《高考优秀作文100篇》 《语文月刊》编辑部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参编

48.《新读写大语文》 蔡志敏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参编

49.《中国学生高考优秀作文年选》于漪陶本一主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参编

50.《40天高考语文大飞越》 蔡智敏主编 书海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参编

51.《新课标互动作文》(高三年级) 蔡智敏、姜联众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参编

52.《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 绵阳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53.《语文教学要重视寓言“陌生化”现象》 四川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54.《人物形象分析摭谈》 全国课堂教学优秀论文优秀奖

55.《红军石刻耀巴山》 全国“我地一绝”征文一等奖

56.《“其”字含义知多少》 《招生考试报》2005年1月4日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

57.学生作文荐评(《经典与时尚》)《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05年4月27日 吉林师范大学主办

58.《灵活多变,文章出彩》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05年1月26日吉林师范大学

59.《如何写好文章中的议论》 《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2004年10月26日现代教育报社(北京)

60.《古代诗歌中的含蓄艺术举隅》《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2004年11月16日

同上

61.《自嘲=嘲人》 《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2005年3月29日 同上

62.《写好文章中的议论》 《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2004年第12期同上

63.《人性的深度,社会的悲剧——<雷雨>人物形象浅析》《语文周报"高中版》2005年8月9日第2版 同上

64.《一花一叶总关情》——周邦彦〈苏幕遮〉赏析《语文周报"高中版》2006年3月7日 同上

65.《<胡同文化>学习攻略》(新课标设计“专版”) 《语文周报"高中版》2005年11月7日第2版 同上

66.《理趣美和谐趣美》(课文特色谈片)《语文周报"高中版》2005年9月13日第2版 同上

67.《<离骚>学习攻略》(新课标设计“专版”)《语文周报"高中版》2005年10月24日第2版 同上

68.《<窦娥冤>学习攻略》(新课标设计“专版”)《语文周报"高中版》2006年4月3日第2版 同上

69.《逆境中的挣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语文周报》(高中版)2006年7月4日第2版 同上

70.《童心说》导读 《名作欣赏》(中学版)2006年第1期创刊号北岳文艺出版社

71.《李凭箜篌引》品赏 《读写训练》2006年12期 天津古籍出版社

72.《新材料作文审题摭谈》 《招生考试报》(高考周刊)2006年12月19日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

73.《修改病句,避免歧义》(选修新航线专版)《语文周报》2007年2月6日第2版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74.《古诗鉴赏表达技巧》《考试"高考语文》2007年5-6期(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4月

75.《关注新题型——写“编者按”和“编后记”》《新课程报"语文导刊》2007年7月3日第6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中心新课程报社联合编辑出版主编王富仁

76.《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训练》 拟刊载《语文导刊》已接用稿通知

77.《考场作文怎样巧妙仿写名篇名段》 拟刊《语文导刊》已接用稿通知

78.《新材料作文审题摭谈》 拟刊《语文导刊》 已接用稿通知

79.《孔雀东南飞》阅读导引 《语文周报》2007年第27期

80.《新材料作文审题摭谈》《高中生"高考指导》2007年第6期(下半月刊) 湖南教育出版社主办

81.《<包身工>学习方案》 《语文周报》2006年9月4日(第36期)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82.《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 《语文导刊》连载

83.2007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点评《高中优秀作文选评》2007年第9期

近年所获部分荣誉:

1.论文《人物形象分析摭谈》获全国课堂教学优秀论文奖;《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获绵阳市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绵阳市教科所),省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四川省教科所)。

(注)该文发表后,被多家网站转载,并被在论文中引用。

2.2005年绵阳市高考语文综合评价三等奖

3.绵阳市首批骨干教师

【附录】

指导并评点的学生已发表的文章

(共计约100篇,由于很多未收录收藏,未能存目,现只能提供部分篇目)

1.王颖《时尚与经典》载《作文评点报》、

《全国高中生最佳话题作文全编》[珍藏版](华语教学出版社)

《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2005年9月

被30多家网站转载

2.钱丽《生命的颜色》《新课标互动作文》(山西教育出版社)

3.方圆圆《飘落的诗情》《新课标互动作文》(山西教育出版社)

4.方圆圆《恒星依旧》《新课标互动作文》(山西教育出版社)

5.马志先《不再忧愁》《通江报》

6.刘娜《野菊花》《通江报》《教育导报》

7.吴星智《遥寄远方的女孩》1996年1月4日《教育导报》

8.吴星智《乡村情深》1995年12月22日《教育导报》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8篇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我是工作在***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共2页,当前第1页1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

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优秀英语教师 身份建构 研究评述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31

1 中学优秀英语教师界定

何为优秀教师?我国暂时还没有相关明确条文规定,但有以下称谓比如教坛新秀、教学骨干、教学名师和特级教师等。目前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标准是教师教龄的长短以及校方的推荐。吴一安教授在对优秀英语教师调查问卷中将优秀英语教师确定为:至少8年教学经验;教学成绩优异;非常受学生敬重和欢迎;获得过各级优秀英语教学嘉奖。

2 中学优秀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且是第一个研究教师专业标准的发达国家,它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的独立、无党派组织―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规范教师专业标准。澳大利亚根据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与理解和专业技能等维度的专业标准确定5个级别的教师水平等级。

英国2006 年 9 月引进了《优秀教师计划》建议学校可以设立优秀教师职位。教师通过考核层级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1]。

国外最早记录优秀教师的描述例子是在柏拉图日志中提到的苏格拉底对话艺术。1920年以后,人们通过各种调查实践搜集整理数据分析,对优秀教师资格的认知日益具体化。归纳总结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优秀教师的个性观点和优秀教师的能力观点。

国外研究教师能力的学者主要从以下7方面阐释优秀英语教师基本特质:教师的认知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和以重实践为教学重点的教学观;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交际能力;情景知识和实践知识。

2.2 国内研究现状

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具有很多共性,但由于外语教学是在缺乏目标语环境下传授和学习一门外国语言,既不同于母语教学更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特有的素养。我国目前研究教师身份建构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2.2.1 研究对象的资料收集渠道和研究方法多样化

我国学者采用比较多的研究方法除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之外还有访谈法、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此外我国学者也能充分利用报纸报刊和电视节目等媒介收集有关优秀教师资料。胡定荣运用内容分析法,搜集了《人民教育》杂志从2003- 2005,3年间报道的36位特级教师的人生经历,并且从影响他们成长的个人因素、职业选择和成功因素及教师成长的关键事件进行了定量描述与分析。

2.2.2 研究成果多维度

2.2.2.1 优秀英语教师成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吴一安教授认为优秀英语教师应该把语言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作为外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基本。一些学者比如何美和卞贵海的研究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教学知识、跨学科联系、教学评价、专业合作和专业学习、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分析等微观层面深化了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的学习。张正东等(2003)认为英语教师应具备:英语本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2]。也有学者认为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课堂控制力、灵活的教学法、行动反思能力、师生交际能力、教学组织,监管和调控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科研能力。

2.2.2.2 优秀英语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

吴一安(2005)通过对213名优秀英语教师的调查认为,优秀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观。张正东教授则注重教师的专业精神,认为师德也是衡量优秀英语教师的特质之一。蒋亦华等认为优秀英语教师对本职工作具有崇高的使命感、事业心与上进心。他们对于终身学习具有非常强烈的动机和兴趣,能乐在其中,非常有自信,对教学有很大的热情。

2.2.2.3 优秀教师的行动反思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教师观,反思(教学实践)对优秀英语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我国学者对优秀教师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素质教育背景下,学者们对教学的研究在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也已经开始了对优秀英语教师成长历程的全面深入的研究。除了关注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更加突出了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等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并且还要求教师要具备自我调节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自身和学生的创造性,力求做一名不但会教,更是会学,受学生爱戴,领导和同事喜爱,家长放心,自己满意的新时代教师。

2.2.3 展开中外教育比较研究

程宇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等方法,对英国教师专业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理清了英国教师专业标准产生、发展的原因,并且阐明了现行标准的内容和理论基础,应用及其影响,通过揭示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加深了我们对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促进我们反思,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教师专业标准。

邬春芹学者比较了中美优秀教师评估标准与评估程序,她认为,与美国的优秀英语教师评估标准不同的是,中国主要是由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执行评估程序,参加评估的人员主要是教育官员和专家,位于教学前线的一线教师及学生家长则极少能参与进来。而美国则是有一些无党派非盈利的民间组织主持,参与评估的有基层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学校领导,主管教学的教授,学生家长委员会代表等,这样一来优秀英语教师的评估更加透明化,更能激起一线英语教师评比选优的欲望,积极调动他们的教学热情,最终达到促进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地区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2.2.4 研究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已经出现一些前瞻性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的研究还是仅仅局限于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质和人格素养的培养,涉及到教师的自主成长和主体性素质发展的研究很少见,且极少涉及到中小学外语教师。

2.2.4.1 研究内容零散且不够全面

李定仁等提出我国目前主要是围绕优秀英语教师的英语学科基本知识,教学基本技能,教师心理发展,教师职业倦怠,师生关系处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横向的探讨和分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外在行为,如何从优秀英语教师的认知能力和自身成长经历方面关注他们的成长,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教师的个人素质(“他们是谁”)的问题比他们的知识和行为更重要。真正对教师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及其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离不开其生长的环境的,因此对优秀教师的研究也应该考虑其具体的环境:社会背景,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等。此外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属于外语的学习,不单单学习的是英语这门语言,更深入的学习应该是涉及到这门语言所传递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及思维方式等。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注意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方式。

2.2.4.2 缺乏纵向研究视角

目前我国主要是从横向对优秀英语教师特质进行深入,缺乏从纵向的角度对教师成长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和剖析。优秀英语教师的成长一直以来都从事英语教育研究专家关注的问题,王嘉毅,魏士军认为,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名师和特级教师,对成长型教师、刚入职的年青教师,普通教师及少数民族教师的关注都很少。此外,我国学者的优秀教师的研究采用的个案研究法本身就有其局限性。但是不可置疑的是作为教师团体中比较特殊的优秀教师群体,对于他们的研究能很好的促进当前教师的质量,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优秀教师的特征入手,探寻优秀教师的标准建构中学优秀英语教师的身份对教育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4.3 缺乏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

上文中提到美国、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国家颁布的评定优秀教师的标准,这样就把优秀教师的特质具体化了。一般的教师也不会认为优秀教师是遥不可及的水平,细化了的准则能让更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自己的,促进自己的成长。因此我国也可以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出台教师专业化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推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3 结语

从现有优秀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出发,探寻优秀教师的标准建构对未来中学优秀英语教师的身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且研究优秀英语教师的成长必然对能给那些渴望从一般教师向优秀教师转变的教师群体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程宇.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