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疏导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30:13

心理疏导论文

心理疏导论文第1篇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而笔者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此外,这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

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

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

心理疏导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83-02

在党的十报告中,中共中央再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视,是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涵义

人文关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包括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探寻等。对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就是关注大学生的生存需要、肯定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心理疏导是利用科学知识改变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和态度,达到治愈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目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就是增强与大学生的心灵沟通,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1]“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是必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吸引力,就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过去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式的多元化轨道上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1.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用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内容,缺乏个性化,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简单模式化,填鸭式教学缺乏与大学生的有效互动,往往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完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学目标,就要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思路与手段,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关注大学生的需求,理解大学生的想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2.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代的大学生思想独立、思维活跃、关心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具有进取和拼搏精神;但与此同时也表现出急功近利、个人主义、自制力不强、耐挫力弱、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活的变化。大学生进入大学的新环境中,许多方面都需要适应。目前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独立性和自我控制力较弱,大学的自我管理、宿舍人际关系的处理、课余时间的分配、恋爱关系的处理等都会给长时间处于父母呵护下的学子产生诸多思想困惑。近些年高校频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就是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的表现。

(2)价值取向的冲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变化,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体选择意识增强。目前中国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取向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传播平台冲击和消解着主流价值观,各种消极和腐朽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直接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以及价值选择的迷茫。

(3)心理压力的增加。环境的变化、人际交往、情感困惑、价值观取向的冲突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相应反应,再加之竞争日趋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也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阴影不断加重。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3.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校园环境的和谐是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时地通过引导、调适、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校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氛围,真正实现培养健康人才的和谐校园。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人文关怀意味着要尊重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要改变现状必须充分尊重而不能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有自我表达、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权利,教师和大学生之间是平行而不是垂直关系,双方可以平等探讨和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为:一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树立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实施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阐述不同观点,允许学生表达对教师的置疑,不要去责怪和埋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做到尊重学生,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二是教师善于与学生交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大学生掌握基本政治知识,培养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判断力,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相一致。传统的灌输方式往往会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沟通障碍,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要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用关心体贴的语言来感化和疏导学生,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来开导和说服大学生,真正实现以情感人、以知育情、以意育行。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大学生是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拥有独立人格和自尊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大学生信奉什么,忽视现实中的大学生个体差异,这样只会造成令人反感的政治灌输和道德说教。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2.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求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社会需要还要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实践证明,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讲空话、套话,一味地把社会需要凌驾于个人需要之上,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还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重视和理解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例如,刚入校的新生面临着如何适应大学生集体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等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大学新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入手,用平实、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道理,这样既能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要,还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大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时刻关注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大学生在面对环境变化、就业压力、人际交往、情感困惑等诸多问题时,对心理支持的需求更加强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调适、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目前,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从医学角度来调节大学生出现的心理不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引导较少。应该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成为大学生的心理沟通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普遍性的与学生沟通,解决一般性思想问题和轻度心理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建立密切联系,一旦发现具有严重问题和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并协助其工作。这样可以缓解因拖延心理救助机会而导致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4.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推进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精神归宿和情感寄托的场所。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可以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育人的第一课堂,要充分发挥其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积极帮助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唱红歌比赛、中国历史知识竞赛、时事政治讲座、大学生社会调查DV大赛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还可以搭建出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的,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目前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科技创新类、志愿者类、理论学习类、实践类和文体类的各种社团活动深受广大同学欢迎。这些活动对增强校园学术气氛、营造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健康心理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补充,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功能。

5.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平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采取大班制教学格局。百余人的课堂要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走进学生心灵,必须有效拓展课堂以外的空间,其最佳途径就是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大学生群体往往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淡化了大学生在真实交流中对教师身份和权力的抵触情绪,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与教师实现平等沟通。例如,利用校园网络论坛,引导大学生针对某些教学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使用QQ、MSN、微博等新媒体开辟的对话平台,开展网络答疑解惑,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力与洞察力;利用手机飞信定期向大学生发送时事新闻或重大事件评析的信息等。[3]通过上述做法,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和利用网络新技术有助于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信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申维辰.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N].人民日报,2011-10-11.

心理疏导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29-01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一)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人文关怀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儒教文明”,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均体现出一种发展个体人格、宏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特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工作中以大学生发展为本,把大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调动并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所谓“疏导”,顾名思义就是“疏通、引导”。“心理疏导,主要是指思想工作者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社会公众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预警、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0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就是将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心理疏导手段和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疏导教育相结合,引导人疏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正常心理和健康身心状态的一种思想工作方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特点

(一)主动性

心理疏导的主动性,是指在具体的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能真诚关注心理疏导客体对象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主动积极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同心理咨询的做法不同,心理疏导要求教育者主体经常主动深入教育对象之中,及时发现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需要及时加以疏导的不良社会情绪,敏锐发现有生活困难和心理困境问题急需救助的群体和个人,并及时走近这些群体,积极开展心理疏导,讲群体的不良情绪和个体心理危机控制在正常的范围。

(二)共情性

心理疏导的共情性是指心理疏导主体从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心理疏导客体的真实世界;运用相关方法和策略把自己对心理疏导客体内心体验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引导心理疏导客体对其自身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对心理疏导客体出现的思想问题不仅从理性思考进行分析,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予以理解,以便创造一种和谐的心理疏导氛围。准确的共情是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它在心理疏导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共情是建立良好心理疏导关系的前提之一,共情使心理疏导客体意识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感到满足,产生遇到知己的温暖感、亲近感、信任感,因而有助于良好疏导关系的建立。

(三)双向性

心理疏导是一个双向的沟通交流过程。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并不是仅有心理疏导主体对心理疏导客体的传达,在大部分时候,情况恰恰相反,是心理疏导主体在听心理疏导客体说话与表达。在整个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和客体双方都可以有充分表达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时间,而且双方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理性的信息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因而,双方之间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双向互动的关系。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取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教育者又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大学生的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的是树立人本意识,充分考虑个性,在工作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营造以人为本、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氛围。

(二)努力培育大学生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融入人文关怀,实质上就是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一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和谐。自我和谐是与他人、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与他人的和谐。与他人和谐是与自我和谐、社会和谐的关键。三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善于利用世博会志愿服务等关键契机,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教育,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

心理疏导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高校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的总和[1]。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一个越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人们就越是心齐气顺,社会也就越安定有序、繁荣发展,这正是我们所希冀的[2]。

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文关怀除了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完整以外,还明确地把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既扩展了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又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养成与道德品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充分认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当今社会的时代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哲学论文,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样的国内环境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必定随着环境的复杂化呈现多样化,同时价值观的挑战也日趋激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加强心理疏导,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单纯的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兼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综合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进步注入了活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给国家带来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作为社会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而高校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和随之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面对众多的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效果,这样才能给大学生以更多的指导、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才能帮助他们又好又快地成长与发展。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马加爵的悲剧在于,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却是一个没有受过真正教育的人。各阶段教育责任的无限推迟,无疑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隐患。事隔三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赵承熙疯狂射杀32人,惨案震惊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问题,而且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关注因思想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事过境迁,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停滞。我们应当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当今中国的教育家业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迫于社会环境的压力,就必须不断地把教育的责任往后推迟,以致造成马加爵之类的悲剧。可见人文关怀还存在不足,而关于心理疏导也还没有落实到位。

二、贯彻落实“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精神的有效途径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工作者要在管理制度设计、管理过程工作、学生管理体系和提高管理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3]。

1.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使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相互促进。使得高校大学生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大学的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各所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课程等等哲学论文,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身心和谐的健全人格。

2.在管理过程中,彰显人文精神 ,体现人文关怀

高校是人类文化的沉积汇聚之地,经过历史的积淀、扬弃、凝聚,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并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召唤广大学生,由此也成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好的文化底蕴可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和谐的人文环境。

3.完善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开设专业课程,设立针对心理咨询的系或室,或将这方面的工作应明确给已设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或教育部门与教师负责,对这方面的工作确定具体考核目标。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 加强学校的“两课”教育工作,对“两课”教育明确提出实施对大学生予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的使用。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维度[N]. 光明日报, 2001-02-06.

[2]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极爱强人文关怀[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

[3]杨芷英.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疏导”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J]. 思想教育研究,2009,2.

心理疏导论文第5篇

关键词: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精神倡导对人的关怀,主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医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次,由于学业繁重,学习年限较长,加之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单科设置,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所以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心理素质较差。在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必须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作用。

一、怎样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就是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使人思想行为得到改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真切的关怀,思想教育就成为空洞的说教。心理疏导,要从医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从医学角度,就是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被心理学的知识改变,症状得到消除,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得到治疗的一种方法。二是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如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理解等方式对对方的心理状态进行影响,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得到改善或改变,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和思想障碍得到清除。

二、为什么要加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由于新疆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内部民族构成特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民族成分多样,文化背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汉文化和具有伊斯兰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具有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语言、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象远远没有这样的差异。而医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是直接与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相联系,所以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必须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问题的思维倾向,是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式思维,而容易造成错误地选择切入点,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容易给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被落到实处,问题的性质利于被分清,切入点容易找到,实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如何加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笔者认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项工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统一性和民族性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棵树的生长,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还要有阳光和雨露,缺一不可,学生亦是如此。新疆医学院校一方面必须在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等方面,与全国高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特点也必须要考虑,在某些教育的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用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新疆社会的实际、现实的生活,各民族的大学生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的民族内容、亲切熟知的民族语言的教育。

2.坚持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抓住这个根本,才能使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凝聚力;才能使他们树立和谐理念[2]。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不仅要做好先进的校园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等这些硬件建设,更要做好构建、传承和弘扬大学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经过大学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表现[3]。大学校训,它是一所大学对教育目的和人才观的集中认识,是大学精神的标志。医学院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如有“红色医生摇篮”之称的中国医科大学,秉承“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学生努力学习,掌握良好的医学技能,走上医学工作岗位后,兢兢业业,救死扶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疆医科大学“厚德、博学、笃志、力行”的校训和山西医科大学“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精神等就是明证。

3.坚持方法和方式相结合,建构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做好新疆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方式,讲究和谐管理。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意识[4]。注重医学生的心理疏导,建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以此培育医学生的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珍视生命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5]。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必须提高对心理疏导工作的认识,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

4.加大心理卫生硬件的投入,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落到实处。加大心理卫生硬件的投入,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志愿服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各个方面。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编辑和出版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在各种组织内部得到建立健全,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得到加强,医学生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四、结束语

培育“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抓、如何做、从哪里切入更有效,这是摆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充分贯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教育的目的出发,就能不断提高新疆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晓建.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0-392.

[2]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1-5.

[3]杨宝清.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教育报,2007-11-19(5).

心理疏导论文第6篇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发展特点。

1.1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盛行,心理上有叛逆、封闭的特点,所以说仅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行不通的,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个性进行心理疏导,诱导他们的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像治病一样,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理情结,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更正,从而使各种心理疾病不治自愈。所以说,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1.2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学生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极强,并且缺乏针对性,特别是针对不同个体的学生,它的作用效果甚微。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传统的宣教方法根本是捉襟见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症结,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才能疏通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顺利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3心理疏导使大学生人格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格观和世界观。良好人格的形成,首先要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的学生,通过心理疏导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德育素质。

1.4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现实价值,而忽视对象性,其表现为注重理论灌输,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工具,虽然学生的脑子里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知识信号,但并没真正融会贯通,是死记忆、死知识。通过心理疏导,把学生的心理动态、价值倾向、情感情绪、生活经历等联系起来,突出学生的个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才是真正的实效性,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2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问题

2.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一是理论上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该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教育学生,使大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与自身的学心、生活没有关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大课形式出现,宏观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将理论与实践越拉越远。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二是内容上的脱节。心理疏导注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障碍和思想矛盾的化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上的说教,而不从学生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实际问题出发,所以无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单一的教育形式必然无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2.2校园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一是缺乏系统的疏导机制。目前大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学生获得心理疏导的管道不畅通,学生遇到困惑后无法通过一种合理的、便捷的管道,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压抑的情绪就会逐渐积累,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二是心理疏导队伍薄弱。高校学生队伍庞大,所以心理疏导机构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不够顺利,心理咨询室较少,而且一部分心理咨询教师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另外,高校的心理疏导设施也不健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如咨询室里的物品设置和颜色环境不够合理等,这些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3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3.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找出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疏导策略,尽可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消解不良情绪,引导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情感互动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理论灌输的不足。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融洽,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思想政治与心理疏导的结合,关心、尊重学生,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的人。

3.2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一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学心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施针对性的疏导。此外还要改变重理论、轻心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对象的沟通和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二是心理疏导的“专业化”。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问题来设置心理咨询部门,通过针对性的疏导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对于自卑的学生应由专业的教师来疏导,以提高学生得获自信的成功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课堂渗透式疏导。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育人好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以说,在教书育人中,要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观念。各科教师课堂渗透与正面的疏导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心理疏导论文第7篇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照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留守儿童性格往往孤僻,易怒,脾气暴躁,自卑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1.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1.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1.3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父母正确的引导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规范能力。这些不良的行为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渐渐地产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

2.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自古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这些留守儿童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对于祖国和亲人的热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音乐是培养他们热爱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这种情感。其次,音乐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中国的音乐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千变万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后,音乐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音乐有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等众多其他教学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让音乐触动儿童的心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3.如何利用音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音乐对于正确的疏导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将音乐教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地结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1改善音乐教学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师资的配置和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对音乐教学的认可程度不高,他们通常觉得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重视丰富音乐的形式,更应该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根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因此,要想加强音乐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课程,更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

3.2使音乐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发挥

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中加强了音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爱国、正确的理想设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题材。在同学们学习这些音乐的时候,音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3.3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不相信任何人,养成了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音乐教师应该在儿童欣赏的音乐的同时,加强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鼓励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养成和同学合作的品质。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4.总结

心理疏导论文第8篇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吸引了较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者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本文

>>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路径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报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策研究 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2-03

[4](俄)乌中斯基著.张佩珍,郑文樾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上卷[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82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课题编号:Ycjj2014004)的阶段性成果。

心理疏导论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 人文关怀 心里疏导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特别是大城市,迫切需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强新形势下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的十提出要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解决群众困难、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最有说服力的举动。要树立群众观点,深入基层听民声,深入实际察民情,深入群众访民忧,切实把握好新形势下群众的思想脉搏、精神需求和心理期待,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更好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中肯綮”,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来融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要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增进群众感情,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着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使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后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文明创建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让人民群众从中得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端正心态。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经济的发展,更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培育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能动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劲力量;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身利益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者。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就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更需要思想文化的教育引导、人文关怀的滋养、心理疏导的排解。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自觉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合法的手段处理矛盾,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对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4、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塑造良好社会心态的需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一个社会文明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表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城市生活中,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的压力感、紧张感加重;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交往减少、隔阂感加深;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开,人们的失衡感、失落感加剧;有些人身上表现出焦虑、浮躁、冷漠、怀疑、怨恨、偏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经过长期的累积发酵,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不仅伤及个人身心健康和幸福,也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在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注重对接民生需求,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化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人们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有效调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是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社会心态,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