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森林工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29:59

森林工程论文

森林工程论文第1篇

1.1地理位置扎兰屯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南部,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8′51″~123°17′30″,北纬47°05′40″~48°36′34″。东以音河为界与阿荣旗相依,东南及南以金长城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龙江两县及兴安盟扎赉特旗为邻,西及西北以哈玛尔山和莫克河为界与阿尔山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接壤,北以阿木牛河为界与牙克石市相连。市境东西顶端直线距离210km,南北顶端直线距离160km,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

1.2地形地貌扎兰屯市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东麓、松嫩(辽)平原西侧,属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貌按照地貌形态和成因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4种地貌,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分布,构成了扎兰屯市地势变化的基本骨架。地形特点可概括为:境内绝大部分山体浑圆,山势较缓,河谷开阔,海拔高为248~1218m,平均海拔在700m左右。

1.3土壤条件扎兰屯市境内土壤水平性地带为黑土,属于松嫩平原黑土带。受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控制,海拔250~500m的东南部为基带地壤黑土,海拔500~800m的山地多为暗棕色土壤,海拔800m以上的为棕色针叶林土。扎兰屯市主要6种类型土壤,即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土壤厚度一般为30cm,谷地及局部缓坡地带土层厚度可达60cm左右,土壤肥力较高,物理性状和通透性良好。

1.4水热条件扎兰屯市境内的河流均属嫩江水系,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汇入嫩江。境内河流主要有雅鲁河、音河、绰尔河、罕达罕河和济沁河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音河、雅鲁河、绰尔河属嫩江一级支流,卧牛河、济沁河、根多河及库堤河等属嫩江二级支流,对调节嫩江水量、水质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境内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由入境水资源、流域内地表径流和流域内地下水资源3个部分组成,入境水资源不计入全市水资源总量中,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5.67亿m3。扎兰屯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较强,日照丰富,年日照时数平均在2434~2876h,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严寒干冷,夏季短而温热,雨量集中,春季升温快,秋天降温快,风向呈河谷走向。西部和北部地区属于大兴安岭东部林缘温凉湿润、半湿润林牧业区,东南部地区属于温暖半湿润农业区。年平均气温为2.4℃,平均年降水量为480.3mm,多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为123d左右。

1.5生物资源扎兰屯市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气候热量的空间变异相适应,自西向东依次是大兴安岭中低山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阔叶林。针叶树种主要有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阔叶树种主要有白桦、黑桦、杨树、榆树、柳树、山杨、柞树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榛子、胡枝子、山杏、绣线菊、兴安杜鹃等。扎兰屯市野生经济植物种类有维管束植物96科334属709种。其中,野生药物植物100余种,占全市植物种类总数的14.1%。扎兰屯市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约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主要有细嘴松鸡、貂熊、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47种。境内各河流、湖泊等生长各种鱼类46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隶属12科(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29种,占鱼类总数63%),其中,经济鱼类15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水生植物是芦苇。天然草场划分为5类,即山地草甸类草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1.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扎兰屯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驰名遐迩,远近闻名,是迄今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处部级风景名胜区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城市生态文明资源主要由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三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包括柴河风景区、浩饶山风景区、关门山风景区、秀水风景区、红光(断桥)风景区、成吉思汗旅游区、喇嘛山风景区等一系列景区,其中,久负盛名的柴河风景区为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柴河风景区地处原始森林腹地,这里森林茂密,水网如织,山峦叠嶂,动植物种类繁多,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神奇的火山岩地貌,使这一地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且草木葱茏,花草葳蕤,形成山、水、岩交相辉映、声、色、情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观。也因为这里拥有以月亮天池为代表的天池群以及月牙湾、月芽岛等月亮系列景区景点,因此,有“月亮小镇”这一如诗如画的美誉,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浪漫圆梦、休养心灵的极好去处,也是一处天然氧吧。扎兰屯市既具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磅礴的气势,同时,又具有江南水乡的清幽和俊秀,所有这些构成了比较丰富的城市生态文明资源,是扎兰屯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2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

2.1森林资源现状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生态建设和林业经营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扎兰屯市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据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结果,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其中,林地面积580108.0hm2,非林地面积287880.0hm2,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83%和33.17%。森林覆盖率为55.38%,林木绿化率为58.40%。有林地面积480722.0hm2,占林地面积的82.85%;疏林地面积1016.3hm2,占0.18%;灌木林地面积25158.0hm2,占4.34%;未成林地面积1119.1hm2,占0.19%;苗圃地面积216.6,占0.04%;无立木林地面积4286.2hm2,占0.74%;宜林地面积32112.4hm2,占5.54%;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35477.4hm2,占6.12%。

2.2森林资源分布特点扎兰屯市位于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东北部低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东南部丘陵区为农林结合区,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境内植物种类既有温湿树种和灌草植物,又有寒温性植被。又因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地形复杂,地带性植被与隐域性的草甸和沼泽植被呈相间分布。森林资源呈不连续分布。有林地共分布有31个植被类型,主要有:胡枝子柞树林、胡枝子黑桦林、杜鹃白桦林、榛子落叶松林、榛子白桦林、榛子黑桦林、榛子柞树林、草类柞树林8个类型,面积占全市有林地的79.66%,蓄积占全市有林地的81.09%。在各植被类型中,草类柞树林占绝对优势,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20.54%;其次是胡枝子黑桦林占12.38%。森林资源主要以天然林为主,面积485178.9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3.63%;蓄积量20862688m3,占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5.72%。

3森林及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3.1重点工程概况经调查统计,近年来实施的生态建设面积达到15949.9hm2。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工程面积324.2hm2.

3.2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135.9hm2,占三北防护林工程林地面积的50.67%;其他灌木林地面积182.4hm2,占8.1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1.7hm2,占1.86%;其他无立木林地面积881.9hm2,占39.34%。

3.3退耕还林工程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已形成有林地面积6392.4hm2,占退耕还林工程林地面积的47.86%;疏林地面积1.5hm2,占0.01%;其他灌木林地面积4069.2hm2,占30.47%;未成林地面积216.2hm2,占1.62%;无立木林地面积2675.9hm2,占20.04%。退耕还林工程中,退耕面积6589.5hm2,占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的49.34%;还林面积6765.7hm2,占50.66%。

3.4流域治理和其他林业工程完成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面积324.2hm2。

4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扎兰屯市1997年和2012年的森林资源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比较,分析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的动态过程。

4.1林地面积变化林地面积580108.0hm2,与1997年林地面积566188.0hm2比较,增加了13920.0hm2。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退耕还林工程中耕地造林面积6589.5hm2;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流域治理、其他林业工程在非林地中造林;实施公益林工程建设后,经过多年封山禁牧,在非林地中天然更新形成了有林地、灌木林地。

4.2蓄积量变化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1796404m3,与1997年为13856861m3相比,增加了7939543m3。通过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提高了林分质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显著提高。

4.3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针叶树种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落叶松面积增加较多,增加了9780.9hm2;樟子松面积增加了551.1hm2;云杉面积增加了5.0hm2。阔叶树种面积增加的有13个,其中:白桦面积增加较多,增加了38427.5hm2;山杨面积增加了2333.4hm2;杨树面积增加了5996.9hm2;榆树面积增加了1870.8hm2;新增加了海棠、山楂、蚕柞、槭树、水曲柳、杏等6个树种的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增加1576.1hm2。

森林工程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为探讨森林文化学的概念及其学科体系的组成,该文通过对中外森林文化思想的产生和我国森林文化研究发展历程的考证,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学的定义,即森林文化学是研究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森林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文章考虑了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森林文化学学科体系应该涉及的范围,认为森林文化学课程是林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森林文化学有益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生态文化学科群的建设,将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文章建议我国应建设面向世界的森林文化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

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人口众多、耕地稀缺的中国更是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近20年来,我国林业教育的重心也逐步转移到了国家生态建设、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与国家生态安全保护、高效低污染的林业工程等方面,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批新兴的林业学科群。其中,由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森林文明建设的需要,森林文化这个新学科应运而产生和发展。在此,笔者根据现有森林文化的概念,提出一个森林文化学的定义,并探讨其内涵、外延、学科体系及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森林文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林学家森林文化思想的产生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从人类诞生之初,我们的祖先就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了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真正把人与森林的关系作为一个文化问题来研究,还应该是在林学产生之后。

世界林学的创始人、德国林学家柯塔在大约200年前出版的((森林经理学》一书中指出:“森林经营的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同时,150多年前,在德国产生的森林纯收益学说强调了森林的文化属性和价值。

我国林业科学与林业教育的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院士对林业所描绘的一个美丽的远景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

由此可见,从中外林学的形成之初起,森林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就被中外林学家认识到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整个林业的确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林学家同时也是大地艺术家。所以,森林文化的思想应该是从中外林学的奠基人那里就开始产生了。

(二)我国森林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从正式文献看,我国森林文化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末。郑小贤等人于1999-2001年间,先后发表了3篇论文,首次从人类对森林的需求和认识这两个不同角度提出了两个森林文化的概念,并就森林文化的属性、类型划分、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森林文化对森林经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可以认为是我国森林文化研究的开端。

2002年1月,蔡登谷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的概念,并就森林文化的起源、内涵、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表现形式和构架体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2002年3月,江泽慧提出森林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体现。森林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2002-2003年,但新球分别就森林文化的社会、经济及系统特征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森林文化的展进行了讨论。他提出了一个人类对森林文化的认识与需求关系图,形象地解释了森林文化的特征。

2004年,苏祖荣和苏孝同出版了一部名为《森林文化学简论》的专著。该书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系统论述了森林文化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基本构成、发展历程、文化形态与运动形式、新时期森林文化的特点及目标和任务、森林文化产业和森林文化的时代构建等问题。

另外,近年来各地作者还就森林文化的某个具体分支领域,如不同树种、不同民族、不同花卉的森林文化现象和森林美学等发表了不少论文,积极地推进着森林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森林文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文化学框架,并在全国林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森林文化学的概念及学科体系

(一)森林文化学的概念

森林文化学是在人类对森林文化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阶段而产生的一门跨文理的综合性学科。

2004年,苏祖荣和苏孝同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学的概念。他们认为:“森林文化学是研究森林文化现象及文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这是一个非常简明、准确的定义。

但由于社会公众和绝大多数林学家、林业政府部门官员对森林文化分为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和文学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不太了解,他们只有文学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的概念。同时,他们对文化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等三个层面的深刻含义也同样不十分了解,多数人把森林文化误解为纯精神层面的文学艺术范畴。因此,为了表达森林文化的多重性,强调它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林政管理、政策法规等技术、制度领域的密切关系,笔者在此对森林文化提出如下定义:森林文化学是研究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森林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更能体现世界与我国林学奠基人柯塔和梁希对森林文化意义及作用的理解。它的内涵是自然林学与人文林学的相互交叉渗透,包含了生态性、人文性、民族性、地域性、统一性和社会性等。它的外延可以扩展到包括竹文化、茶文化、桑文化、果树文化、园林文化和花卉文化等在内的广义的森林文化。

(二)森林文化学的学科体系

由于森林文化学是属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边缘学科,所以,它的学科体系也是由多学科领域共同组成的,而且这些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也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的。一般说来,学科的建立往往是滞后于实践的。学科由理论、技术和社会需求三部分组成。目前,森林文化学的理论与技术还不成熟,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笔者认为,建立森林文化学学科体系应该考虑到的学科和领域包括:森林哲学、森林伦理学、森林人类学、森林社会学、森林文化史学、森林文学、森林艺术(以森林为背景的音乐、美术、摄影等各类艺术)、森林美学、森林旅游学、森林经理学、景观生态学、土地利用规划、森林培育学、林业工程学、园林文化学、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桑文化、果树文化等多学科或领域。随着研究的深人,森林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会逐步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

三、森林文化学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森林文化学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我国的林业建设形成了以木材采运、加工利用和迹地更新为主体的格局。为适应这种以木材生产为主体的林业建设需要,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高等林业教育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以森林工程和营林为主。近20年来,随着我国林业工作的重心向国家生态建设的转型,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重心也转向了与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经营管理有关的学科和专业,同时,也分化和整合出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生态文化学和森林文化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本文的第二作者,在北京林业大学提出建设8大学科群的构想,其中之一便是今后要以人文学院为基础,建设生态文化学科群。就目前教育部制定的我国高校学科体系来讲,虽然生态文化和森林文化还没有被正式列人其中,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来逐步建立这个学科群。将来,森林文化学的地位应该是定位于生态文化学科群下面的二级学科。森林文化学既不是纯粹的林学分支,也不是纯粹的人文科学分支,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当然一个学科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才会成熟,我们可以先依托森林经理学科和人文学科,分别从林业技术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开设本科生的森林文化学课程,把森林文化学作为林学和人文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教授郑小贤已经为林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森林美学等课程。对非林学专业背景考人林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而言,森林文化学应该是他们的补修课程。最后应积极创造条件,把森林文化学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硕士、博士点的交叉性、综合性的二级学科。

由于森林文化学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打破院系的界限,由有关林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建设这个新学科,大家都是这个学科中平等的一员。其中,林学家侧重研究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学,人文学家则侧重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森林文化学,然后再交叉融合。

我们相信,将来在高等林业教育中,森林文化学将会成为继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态学、树木生理学和数理统计学之后的第5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从而成为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学、园林设计、花卉学和林业工程等主要专业课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森林文化学的作用

1)对学生的作用。从本质上看,东方人比西方人更亲近自然。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自然观的典型代表。但由于科举制度的传统影响和现代高考、就业制度的压力,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对自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在美育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文化领域接受的教育非常有限。所以,在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中开设森林文化学课程,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将培养学生在今后森林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意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林业工程师,而且还是大地艺术家。实现梁希先生“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的夙愿。

2)对学科和课程建设的作用。生态文化、森林文化学科群的建设,将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传统林学的交叉与结合,将使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产生根本的变革,林学学科体系将从单一的工程技术性学科体系,逐渐融合成为工程技术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复合型学科体系。各相关学科在边缘部分将会有较大的重合与交叉。这正是21世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典型特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森林文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将促进林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建设,使得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真正成为由文、理、生物技术共同组成的综合课程体系。

森林工程论文第3篇

今天召开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暨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很重视,虽然未能亲自参加,但专门作了批示。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大精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是在总结近年*林业工作的基础上,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化和推进,必将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刚才,清和同志回顾总结了近年林业工作情况,对*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我完全同意,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有关区、县级市的领导也作了典型发言,值得学习借鉴。下面,我三点意见:

一、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党的*大报告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首次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林业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

(一)要牢固树立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林业大发展的观念。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全市正在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务求通过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就林业建设而言,解放思想,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代林业的定性定位。要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高度看林业。多年的实践反复表明,林业是生态之本、和谐之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特别是发展环境承受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确有必要跳出林业看林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实际行动。解放思想,还要全面查找、整改当前影响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好,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森林公园保护建设的问题;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分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如何加快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在发展中解决林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实现林场持续稳定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积极寻求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务求实现用新理念指导林业发展,用新机制解决林业发展,用新方法推动林业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推动林业生态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一要务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量事实表明,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造福人民群众、荫及子孙后代的大事业,其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十分巨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森林作为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能源库,通过城市森林建设,能够增加城市的环境容量,能够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二是通过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三是通过建设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促使人们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厚重的文化支撑。近年来,*通过城市森林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央媒体专题进行了宣传报道,发挥了示范作用。我们要继续总结经验,坚持林业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根本宗旨,以“青山绿地”等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着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生活空间,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三)要切实增强发展现代林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随着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林业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就明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去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主席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党的*大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更是为今后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地位,赋予了重任。同时,从世界眼光来看,与日本、芬兰、莫斯科等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城市相比,*林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所有这些都警示我们,必须切实增进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现代林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应对林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快*现代林业发展,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林业、了解林业、支持林业;尤其是林业系统的同志要善于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创造性地开展林业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胜任林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不断完成林业所承担的越来越繁重的历史责任,也才能为我市建设“两个适宜”生态城市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二、全力推进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下决心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要在巩固“青山绿地”一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实施青山绿地二期“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市森林建设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生态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是我市2010年举办“绿色亚运”,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重点是对城市主要出入口、城市主干道沿线和亚运场馆周边等重要地段实施绿化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各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具体的实施方案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后下发实施。各区、县级市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市的规划方案,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好配套资金,明确工作责任。要根据市林业局先期预下达任务的安排,提前做好今年建设项目的租地补偿和苗木准备等前期工作,以便依时开展工程招投标和种植工作,加快工程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花城特色,搞好每一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整体功能强、局部景观多样、色彩丰富的城市森林景观,逐步形成多功能的有特色的森林生态体系。

(二)分类指导,重点推进。

要结合城市绿化现状,分类指导,重点推进。一是抓好景观林带的建设升级。在“青山绿地”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针对部分新建的主干道沿线还没有绿化,以及部分原有主干道林带存在不连贯和不够宽的问题,重点在*东、南、北方向建立完善和拓展8条50-100米宽的道路林带,串联重点亚运场馆、森林公园、绿色生态旅游景点,形成标志性、贯通城乡、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城市绿色廊道。二是抓好城市主要出入口景观节点建设。在*主要城市出入口、重要主干线交汇点、公路收费站周边等门户地段,结合周边地形地貌,运用植物群落绿化模式,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营造富有岭南特色、展现*绿化水平的生态型绿化景点,打造标志性“绿色门户”。三是抓好重点地段的森林景观资源整合。对城市主要出入口、主干道路沿线和亚运场馆周边重点地段的农田林网、零散菜地、农村四边地和风水林、森林公园、丘陵山地及水系绿化等进行升级改造和整合,形成具有岭南水乡风貌特色的森林景观。四是抓好绿色生态景观标识系统建设。梳理*各类生态旅游资源和绿化建设成果,结合科普教育及城市自然人文景观、公益设施介绍,设置路牌、标志牌和绿色生态地图,形成一套完善的视觉标识系统,直观地向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展示城市绿化设施、人文景观,倡导“绿色亚运”、绿色生活理念。

(三)加强检查,保证质量。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在实施“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中,必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保证质量放在第一位。要坚持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管护,都要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控制工程建设成本。要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检查和监督,把质量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标投标、作业施工等各个环节,切实把好质量关。要注意总结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查找不足,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抓好检查验收。对,延误工期和造成质量问题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切实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

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已进行了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目前我国最高级别的政府论坛,并已发展成为亚欧国家展现各城市生态环境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四个省会城市已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殊荣。*年争办论坛和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竞争异常激烈,包括*、*、*、*、*、*、*、*等,全国已有14个城市正式申报。

我市自*年初*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创森”工作。一是通过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大力营造城市森林,全市森林总量显著增加,森林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项绿化指标达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张广宁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统筹全市“创森”工作。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的重视支持。去年8月由张市长亲自带队到北京向国家林业局汇报我市“创森”工作情况,争取了国家林业局的指导支持。国家“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全国政协环资委和国家林业局联合调研组到*进行前期考察调研,对我市城市森林建设和“创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意义大、影响大,有利于举办“绿色亚运”、提升国家形象,为全国大中城市生态建设起示范幅射作用。年前,“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关于组织宣传*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典型的请示,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政协报、中国绿色时报等9家中央媒体专题对*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朱小丹书记亲自会见中央媒体,这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目前,我市“创森”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密切配合,扎扎实实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举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各项工作。

(一)对照“创森”指标巩固提高绿化水平。

结合“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春季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各区、县级市要对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绿化、美化水平。一是针对去冬今春长期的冻害和阴雨天气带来的影响,迅速组织林业绿化受害情况摸查,开展救灾复绿工作,抓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二是对城区和主干道沿线建筑工程闲置地、农村弃荒地,可通过政府资金补贴和苗木、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鼓励业主单位种植速生绿化树种,尽快绿起来。三是加强重点地段绿化养护建设,尤其是要抓好主要进出口公路林带和城乡结合部绿化保护、查漏补缺,提高林带的连通度和绿化的完好度,以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迎接国家“创森”专家组的考核检查,展示*的生态形象。

(二)大力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氛围。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是依托“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来开展的。由此可见,加强宣传是“创森”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和最重要的内容。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创新宣传手段,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结合城市发展、城市森林建设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力争举办首届全国“生态文明论坛”,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社会环境,形成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强大动力,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发挥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全力筹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今年*要力争办好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由于往届论坛的水平高,而今年申办竞争又十分激烈,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尽早筹划,争取支持,全力办好。尤其要在以下几方面凸显特色、办出水平:一是明确“论坛”的目标与定位。把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办成具有“*风格、岭南特色、中国水平、世界潮流”的高水平论坛,借此展示*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和良好形象。二是突出“论坛”主旨。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主题,将论坛与生态文明和关注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城市森林建设以人为本的实质。三是突出“论坛”创新。结合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配合*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探讨创新型城市生态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措施。四是凸显“论坛”的国际性。适时组织有关管理、科技人员赴国内外先进城市考察访问,学习建设、管理城市森林,改善民生的现念;邀请有关国际组织、外国城市,尤其是20个*友好城市的更多专家和官员参加论坛,进一步扩大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国际影响。

(四)尽快制定*森林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工程论文第4篇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08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08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森林工程论文第5篇

关键词:森林经营;概念;指导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但是,在分类经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对林业生态公益功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宣传上,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森林经营的概念

森林经营从狭义上讲是森林培育措施的总括,即从宜林地上形成的森林起到采伐更新时止的整个生产活动,包括森林造林、抚育、主伐再更新等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森林经营是围绕森林的一切经营活动。森林经营的理论自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以来,先后又提出了木材培育论、森林多功能论、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二、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普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森林可持续经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各个尺度上保持和促进森林可持续性的经营管理。它既是可持续林业的基础,又是可持续林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林业和区域可持续的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政府间森林论坛秘书长梅尼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应当“在没有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可再生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

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通过在各个尺度上对现实和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保护、经营、恢复、建设、管理和利用,能够在保持、提高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整体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满足地方、区域和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持续发展对森林多种产品、服务和文化价值的要求,这是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三、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

3.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制订经营目标和经营措施.保证生态系统在区域、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具有可持续性。这不仅包括作为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包括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可持续性。

3.2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充分认识森林经营的公益性特点,考虑社会要求,使森林经营规划目标和经营措施符合当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社会参与管理和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社区的支持。其中包括:一是森林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二是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

3.3 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坚持森林产品收获利用与该产品的再生速率保持适当的均衡。为实现可持续利用,应当对影响产品形成或再生速率的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制订可持续的经营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产品再生速率,在此基础上,提高森林产品利用量。

3.4 经济合理性原则

经济合理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中,任何森林经营活动项目都需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避免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分析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经济可行性论证应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在可靠的经济预测基础上,充分考虑在有意义的时间尺度上的近期利益和长期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对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来说,由错误的经营决策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往往会转化为对现有资源的巨大压力,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企业将被迫放弃原来规划的目标和经营措施,进而危害整体的可持续性。

3.5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对森林经营决策采取谨慎的态度,即在不能明确肯定该如何处置时先行搁置。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森林经营建立在充分的生态学合理性、社会满意性和经济可行性基础之上,对森林经营活动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但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充分,或相关知识不足等原因,无法对森林经营效果作出明确评价,而森林经营活动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的经营措施会影响到今后数十年甚至几代人,有时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缺乏充分决策依据的情况下,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选择保守的经营措施,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措施留下充分的余地。

四、林业生态系统 确保森林可持续经营

要积极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体现在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林业工作的全过程。科学编制林业发展区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依法加强森林经营监督管理。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各项防火措施,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认真抓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为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随着林业改革发展的深入和现代林业建设的全面推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必须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督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是通过组织、技术、资金的有机整合,加速推进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起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功能完善、实时高效的综合监测体系。

要做大做优做强后续产业,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力度。坚持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分层次、多领域、上规模、出效益”的总要求,坚持用新视野拓展林业产业发展新空问,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着力打造以森林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后续产业,确保项目建一项成一项,真正把后续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为生态建设提供后劲,为提高职工收入创造条件。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明观念。抓好“生态效益第一”思想的宣传。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引导林业职工树立“给自然之美以真爱”的生态观念,倡导社会群体普遍树立“走进森林、亲近自然”的生态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为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林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森林工程论文第6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重要目标是追求森林整体功能健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需求的同时,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又可称为林业生态效益后评价,主要是指:对已经实施或者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分析,以确定工程建设体现出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发挥的程度以及后续发挥潜力的大小等。从宏观角度讲,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对整体社会经济活动隋况进行的评价和反思;从微观角度讲,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对单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

我国进行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工作,其主要目的为:首先,通过效益评价工作,进一步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并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完善已完成工程,指导在建工程,改进待建工程,努力实现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其次,与林业生态工程前期和中期评价结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工作其监督功能,形成开放的循环抑制系统,建立工程评价监督机制,包括决策、投资、建设、管理等各方面,提高过程管理效率,争取实现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最大化。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挥程度进行预测判断,对完善经济社会系统的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森林能够产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3大效益当中,森林生态效益是保护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经济效益是手段,只有经济发展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是目标,因为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的自然物质基础。因此,森林三大效益同时产生、同时存在、有机结合。

1.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是一种多用途、多功能的Y源。森林生态系统作为蓄水库、基因库、能源库和碳贮库,为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因此,合理、正确地评价森林生态效益,是从经济角度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之一。生态效益是林业生态工程为社会提供的主要产品,但这种产品不同于商品林提供的各种产品,它是无形的,难以直接量化的,但是,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特性。

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和定义做了探讨。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也尚未看到确切的概念。根据国家“九五”公关专题“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效益观测与效益评价技术研究”文本,把森林生态效益界定为:①森林涵养水源效益;②森林水土保持效益;③森林抑制风沙效益;④森林改善小气候效益;⑤森林吸收CO2效益;⑥森林净化大气效益;⑦森林减轻水旱灾效益;⑧森林消除噪声效益;⑨森林游憩资源效益;⑩森林野生生物保护效益。

郎奎建、李长胜等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整体扩散模型,根据“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对我国“三北”林业生态工程、太行山林业生态工程、长江中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和沿海林业生态工程四大工程的10种森林生态效益的总体做出估计。庞恒才等从国土绿化、调节气侯、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对黑龙江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从森林产生的效益价值估算看出,森林是一笔宝贵的公共财产,而且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使它所产生的效益是持久的,其价值是巨大的。汪树生、杨光道从生态效益的7个方面对其进行数据计算的评价。

2.经济效益评价

森林的经济效益:一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已经被人们开发并利用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二是指森林系统本身内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如生产药材、木材及林副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国外对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开始较早,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森林效益评价方法。根据国外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森林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主要分为2类:替代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与模拟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前者的评估方法又分为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例如,比利时的Drumary在1925年首次以对野生生物游憩的费用支出作为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美国的Gafdon首次用此法核算森林和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后者则以支付意愿(WTP)和净支付意愿(NWTP)来,表达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例如,美国的Davis在1964年研究湎因州森林的游憩价值时,首次提出并运用了条件价值法的报价技术。Hannnaek和Brown根据多次研究结果,首次提出WTP(支付意愿)和WTA(补偿意愿)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Bishop等人提倡“超市场的商品”价值测量可以用直接询问法。Brookshire等人研究认为“公共商品”的CVM核算,可以提供比实际保守的结果。Bishop和Heberlin在研究威斯康星州鹿狩猎价值时,成功地证实了条件价值法的有效陛。RogerA.sedjo(1988)对世界2个地区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之后,对这些地区营造工业人工林生产纸浆材和锯材获取经济收益的情况和潜力,采用人工林模拟模型的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

在国内,1973年《企业环境经济投入产出线性规划模型》一文中,郭孝民等提到了环境经济效益,并在工业生产中纳入把污染物治理费用作为环境的价值。张建国教授等提出了森林综合效益的整体性、发展的阶段性、计量的复杂性和人类的主体性特征等一套较系统的理论。1994年,孔繁文等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综合效益量化方法。张颖等认为,森林资源经济价值无非是林地、活立木和经济林生产的果品等,并用收益法和市场评价法计算了林地价值和林价。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主要是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

3.社会效益评价

森林的社会效益是指在被人们认知并且确认为为社会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那部分效益。对其评价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70~8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原苏联、美国、德国、日本等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以归纳为2大类:(1)效果评价法,它从森林效能的利用效果出发,以森林社会效能所带来的本地级差收入和劳动节约为依据评价森林的社会效益。(2)消耗评价法,通过评价森林发挥其社会效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和附加消耗费用间接反映森林社会效益的大小。在社会效益评价方面,研究最多的是森林的旅游和保健效能。1959年,美国学者M.Clawsorl根据消费者剩余理论,提出了一种根据旅行费用来评价森林旅游价值的方法frCM)。1964年,J.LKentseh对TCM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其成为国外目前最流行的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法。条件价值法(CVM)也是评价森林旅游效益时常用的方法,其理由是旅游者的旅行费用可通过直接询问获得。TCM和CVM目前在美英等国十分流行,是评价各种无形效益的有效方法。日本林野厅在20世纪70年代初,对全日本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作了全面评价,并且提出了费用分担的理想形式,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

我在森林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在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国内学者周冰冰用效益法测算了北京市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张健国等对福建全省森林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119亿元,与经济效益之比为4:1。吴楚材等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价值用TCM法做了社会效益评价,且认为森林的旅游价值是旅行时间、休息时间及消费者剩余3者的总和。张祖荣提出多种效益评价的多元线l生模型,并对井冈山地区森林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

森林社会效益评价在当今理论界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较为公认的经济基础有劳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边际效用轮和最佳效能论4种观点。因此,评价方法主要包括:(1)价值法:该方法主要以产生社会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社会效益的计量值,一般用货币额表示。(2)效益法:该方法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以森林诸效益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作为森林社会效益计量值,并用货币额表示。(3)效能法:该方法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作为计算森林社会效益计量值的依据。它既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额表示。

森林社会效益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并且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人们认识水平相一致,使其能被社会所承认。评价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森林社会效益的主要方面,指标间也要相互独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对森林的社会效益作出客观评价。由此从森林的社会效能和表现形式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和系统分析,提出了环境美化、疗养保健、固碳制氧、增加就业人数、产业结构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文明进步7个评价指标。

森林工程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 通过生态健康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详细论述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即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1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应该是同一个定义: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2.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运用森林健康理论,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有效管理,预防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维护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一跃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科学网,[2008-04-30].

[3]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4] 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J/OL].科学网,[2007-08-23].

[5] 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J/OL].科学网,[2008-01-09].

[6] 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

[7]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J/OL].科学网,[2007-11-02].

[8] 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J/OL].科学网,[2008-03-25].

森林工程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

高等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当前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对此,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新时期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简介

“森林培育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讲述造林树种的良种生产、壮苗培育、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的理论与技术。其内容涉及从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植树造林到幼林抚育、森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全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生产及人工林营建和抚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能独立进行苗圃规划、苗木繁殖、种子生产、种子检验、苗木质量检验、苗圃管理、造林规划、植树造林、幼林抚育、森林采伐等林业生产环节。

随着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各地涌现出许多新的育苗和造林技术,新技术在规模化生产中作用突出。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反映学科新发展、新技术,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培养实用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森林培育学”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宝贵的再生资源,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重责任。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内容涵盖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人工林培育技术、森林抚育管理技术等,不仅包含人工林营建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天然林培育。“森林培育学”课程与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实践性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介绍森林培育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授森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使学生明确我国造林工作的方针,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的原理与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在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同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森林培育学”教学的实施

目前,全国通用的森林培育学教材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森林培育学》(沈国舫,2001年,中国林业出版社)。该教材与原来的教材《造林学》(孙时轩,1992年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相比,在体系上变动较大,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虽然课程的总体内容还是以林木种苗生产、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与更新为主,但是在理论部分增加了能反映最新研究进展与成就的内容,删减了具体操作技术的细节。例如,增加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森林培育”的内容,补充了农林复合经营、森林立地、封山育林等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林业院校在“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略有不同,但课时数普遍压缩较多。为了确保“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应保证先学习树木学、森林生态学课程,再学习“森林培育学”课程;(2)由于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部分与森林经营学、森林经理学课程中的内容存在雷同,所以在开设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课程的院校,可将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内容删减:(3)教学场所强调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生产和科研现场相结合:(4)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成立课程兴趣小组,布置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调查、科研试验,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实践技能。

(四)“森林培育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1.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我校原有的教学计划,“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0学时,课程教学实习为1周。鉴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建议教学时数增加到80~90学时(包括实验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70学时,实验14~20学时。教学实习由原来的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总计2~周,由任课教师根据育苗生产环节和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和地点,采取参观、实地调查、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使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各个生产环节,掌握主要的技术环节。通过边上课边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及时“消化、吸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不可忽略的几个重点实习环节是:苗圃规划、母树调查与产量调查、采种、播种育苗过程、扦插育苗过程、苗木施肥、间苗、移植、苗木截根、起苗、分级、产量统计;造林规划与设计、造林整地、立地调查、密度效应调查、农林复合经营调查与设计、混交林调查与设计、直播造林、植苗造林等。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林业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常规技术已经在生产中普及。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增加种子休眠解除理论与技术、设施育苗理论与技术、容器育苗理论与技术、组培育苗、苗木施肥技术、植物激素在森林培育中的应用、现代林业技术动态、径流林业、生态林业、抗旱造林技术等,以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对章节安排顺序进行调整,按照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人工林营建、幼林抚育的序列进行讲授。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时代。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科研中,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已经编制发行了许多幼儿、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由于大中专学校的许多课程专业性强,所以有关专业课的教学多媒体软件还不多。

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幻灯片、多媒体光盘,并在教学中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对培养跨世纪新型实用人才具有实际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林业院校已制作了果树修剪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病理学、植物学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这些精品课程以网络为基础,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江西农业大学已经制作完成了森林培育学网络教学课件,内容安排合理、完善,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并配有复习思考题,大大推动了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进程。美中不足的是课件中图片、动画太少,多为文字描述。所以,笔者认为,森林培育学的理论教学应以现有的计算机设备为基础,结合Powerpoint、Autherwar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图文并茂、声像具备的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光盘,从而改变“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森林工程论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投入-产出法,经济效益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如图 1所示,根据吉林森工集团规划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时,以单位公顷新植工业原料林第一次工业原料林经营的第一个轮伐期为例,其期间每年发生所有经营活动可表示如下,表中0-1之间时间段表示第一年,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