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森林灾害防控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2 08:58:31

森林灾害防控

森林灾害防控第1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原则;发展对策

1.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原则

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边缘,北依小兴安岭千里群山,南邻松花江、汤旺河两大水系。县域面积34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33%,全县活立木蓄积量375万立方米。主要有松、柞、桦、杨、椴等20余个树种。林区有占地7171公顷的大亮子河国家红松原始母树林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1.1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汤原县现有县级森防站1个,8个国营林场,1个国营苗圃,10个乡镇。近年来,国家在防控体系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大大提升了汤原县森防的防控能力,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先进。

1.2防控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作,过去对有害生物防控主要以迅速压低灾害势头为目的,方法简单,见效快,从不以环保角度来对待防控,所以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给生态系统造成灾难。为了减少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环境造成的破坏,现在人们开始使用对环境安全效果明显的防控措施。

1.2.1植物检疫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国内调运量逐年提高,因检疫把关不严造成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调运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构成极大威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申报制,结合产地检疫合格证和调运检疫证书,加强对种苗的产地检疫力度。开展了集体、个体苗木的产地检疫工作,同时,抓好各种林木、花卉、木材的检疫复检,防止林木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随植物产品调入调出,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从而保障林业生产和造林绿化的安全,确保造林成果和森林资源安全。

1.2.2营林措施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营造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生存条件的森林,合理利用树种之间、林龄之间的搭配,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自身抗御灾害能力,起到防控作用,维系森林生态平衡,减少有害生物发生。

1.2.3生物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是一种或几种有害生物在短时间个体数量剧增,造成森林受到危害。为控制有害生物的增长速度和数量,人们利用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采用招引益鸟益兽,施放寄生蜂寄生蝇,扑食性天敌等方法,增加天敌数量,达到减少有害生物数量的目的。

1.3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应对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林业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不同生物灾害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科学性。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灾害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对不健康生态系统或亚健康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调控,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2)系统性。林业有害生物不仅侵害生态系统,同时还危害人类社会系统。因此,要进行高效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3)社会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管理不仅是针对生态系统,还涉及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

(4)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针对这一时间约束,作出快速反应,才能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有效防控。

(5)政策性。一方面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为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规范化、高效化。

(6)目标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实现生态健康这一目标,以保护社会发展成果,维护生态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

(7)计划性。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8)层次性。在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国家、省、市、县乃至社会个体,其所处层次不同,管理范围不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不尽相同,其管理内容也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1.4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情况

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认真贯彻《预测预报管理办法》《部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全县测报网络体系逐渐完善,有效地指导了全县林业有害工作的开展。预报准确率每年达90%以上,信息数据实现网络化传输。由于基础设施加强, 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各类数据、信息都实现了信息数据网络化传输,及时反映了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实现了森防信息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服务。测报新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为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

1.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实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责任目标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乡、各单位。明确防治区域、目标、任务,并对防治过程进行跟踪督导和检查。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同时,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通过人工、物理营林措施,实现了可持续控灾。

1.6科学技术队伍建设

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汤原县森防站开展了“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活动,掌握了县域内林业有害生物基本情况,全面提高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此外,汤原县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从事林木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森防的队伍建设,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完善森防机构,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各基层防治机构,在各乡镇建立乡级森防点,负责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防治、检疫执法工作,形成县、乡、村防治、测报、检疫体系,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提供保障。各乡镇政府应设立森防专项经费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防治、测报仪器设备。森防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投放,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

2.2加大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森防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采用人工、物理、生物、营林等综合防治措施,科学防治。对重点区域加大防治力度,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达到减灾控灾目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森林灾害防控第2篇

【关键词】:营林技术 森林灾害 应用分析

森林灾害主要包括森林火灾、森林有害生物和其他自然灾害,是林业行业的重点与难点工作。森林灾害具有对森林的破坏力大、可控性差、突发性强和难以处置等特点。森林灾害的预防工作关系着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事关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安全,关首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后代的生存环境。在森林灾害预防工作中,除在灾害溯源、灾害监测、处置队伍建设、意识提高、设施配置等措施外,森林灾害与营林技术上有着紧密的关系,营林技术上的措施是森林灾害绿色防控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营林技术与森林灾害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从森林灾害发生的条件及主要制约因素着手,从林内和林外两方面详细阐述了营林调控技术在预防森林灾害上的应用。

1森林灾害与营林技术的关系分析

森林灾害,是指在人为不可控制的情况下,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灾害行为。森林灾害的主要成因与产生要依赖相应的环境,在特定的发生因素具备前提下才会发生。以森林火灾为例,产生森林火灾需要林内可燃物、林火垢火源和助燃物(如氧气),需要在具有林外火源(含人为火源或自然火源)的情况下进行持续预热,当火源温度达到林内可燃物燃点温度时才会引燃林内的可燃物,随着林内可燃物的大面积燃烧曼延,从而造成成森林火灾。另以森林病虫害发生进行举例,只有当林分密度达到比较密集的情况下,由于林内通风不良,使森林病虫害有着合适的发生环境。在林分林木生长不良时,由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林木对病虫害的自我防控能力弱,在小部分发生的基础上,进而大面积爆发。在森林灾害与林内环境分析上来看,以森林火灾为例,树种结构是否为易燃树种(如松树、杉树),林内是否有大量的可燃物,林分是否稠密,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着森林火灾是否发生。如果通过营林技术措施,将树种结构改造为不易燃的阔叶树种,将林内的可燃易燃物的累积和林分密度尽可能减少,营造一个具有难燃性和抗火性强的林分结构,营造一个林内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林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营林技术上的关系也很紧密,通过营林技术将林分改造为树种结构合理、林内通风良好、病虫害不易滋生、生长健康、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林内环境。从林外环境而言,在林分或小范围区域营造生物阻隔带,如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病虫害生物隔离网络等,从而营造一个相对封闭、有效阻隔的网络。

2森林灾害预防上的主要营林技术

2.1林内环境的主要营林技术

林内状况中,林内的通风状况、林内可燃物和林分密度情况等是森林灾害发生的的物质基础和助长因素。以森林火灾发生为例,林内可燃物是森林火灾发生的物质基础,林内的树的抗火性和林分密度是森林火姆⑸的中林火传播的主要因素。林内的可燃物包括容易燃烧的枯枝落叶和生长的地被物、较易烧烧的枯死木和林内的腐殖质、不易燃烧的生长期中的草灌。林内的可燃物较多,森林火灾的隐患越大。而林内的可燃物,也与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寄树树种、滋生环境和传播环境相关。林内可燃物多,林内通风不畅,林分中有特定的寄主树种,林分中林木抗病能力弱,这也导致发生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从林内环境上分析,主要采取的林内营林技术就是对林内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采取有针对性的各种营林技术措施减少林内可燃物、增加林内通风、将树种改造为防火抗病树种、降低林分密度、实行有针对性的营林抚育措施等。一是可以通过林分改造对易燃、易发生病虫害的树种如松树改造为难燃、不易发生病虫害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二是通过卫生伐改善林内的环境,减少非目的树种以外的杂草杂灌,减少可燃物,改善病虫害易滋生的环境,增加林内通风能力。通过修树抚育增加林木的活枝高,加大林冠与林地的间隔性。在幼林的抚育中,通过全铲、带铲、穴铲和劈草等措施,增强幼林长势,减少林地内地表可燃物,减少可燃物的载量,提高林木自身的防病防火能力,从而起到防病防火作用。对于未成林,进行除草及松土等抚育措施,减少地表易燃的杂草。对于荒山,在造林前进行全面清理后进行打穴,可控制杂草的滋生,有利于防病和防火。

2.2林外环境的主要营林技术

在森林灾害的防治中,林缘和局部区划分块的营建设生物隔离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以东江林场为例,由于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的有效营建,使林场在近十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与之对比鲜明的是,许多林场外的林地由于没有防火林带,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灾害隔离法就是通过营林措施,采取有效的阻隔手段,使火与可燃物分离、病虫害与寄主树种隔离、使已燃的物质与未燃的物质分隔、使发生病虫害的林木与未发生的林木形成隔断。因此,在造林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对造林的面积合理区划,对各区划的面积依据周边环境、地形、立地等条件设施并建设完善的生物阻隔网络,实现森林灾害的绿色防控。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合理规划、科学设置。在造林设计规划中,要根据树种、地形、立地、主要风向、河流、山脊线、道路、灾害发生隐患和人为活动等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因害设防。根据森林灾害发生的潜在可能,分片分区,按区建设隔离网络。以森林防火为例,在对主要山脊线、行政区界线和城镇周边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外,要特别对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段(如可能烧田基处、沿路线、林缘周边等)及火灾隐患大(如松树纯林、杂草多的幼林等)的地方进行主动设防。其次在生物阻隔林带网络的建设上,要适地适树基础上选好生物阻隔带的树种;在生物阻隔林带网络区划上,分片分区营造闭合的绿色林带圈。在大面积造林时,在整地同时建设阻隔生物林带。以树种选择来举例,要选择抗病抗火性强的本地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以防火树种举例,东江林场及周边可选用荷木、杨梅、红花油茶和红荷等。在生物阻隔林带的宽度上,考虑高火险季节秋冬的风向及相关地形因素,一般要在30米以上。再次要对生物阻隔林带进行良好的抚育和维修,以保证生物林带生长良好,带内林下地被物基本得到有效清除。

2.3林内外综合调控的营林技术

林内外通过营林技术措施综合调控林分的光照、温度、湿度和森林自我健康调节能力,调整树种和林分结构,促使林分健康生长。通过营林技术减少抗火力和抗病能力弱的树种,减少针叶树种比例,减少单一树种的纯林,营建多树种的阔叶混交林,营造多树种的复合阔叶林结构,提高森林稳定性及健康情况,使森林生态系统形成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此外,可以应用间伐手段,对针阔混交林选择性疏伐树脂含量高的针叶树,伐除小径级林木、枯立木,保留大径级的抗病抗火阔叶树。三是实施林分改造工程,对松林、桉树林等进行改造,建设阔叶混交林。

3 相关建议

3.1加强森林灾害预防营林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协同防控研究

针对森林灾害发生的环境和主要因素,在营林技术上进行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如化学除草、测土配方施肥、林内腐殖质的分解处理、保水剂应用等。加强对主要树种的抗火防病虫能力研究,提高主要树种特别是常见纯林营建的用材树种的抗火防病虫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要充分将非营林技术措施与营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3.2 重视综合营林技术措施的协同和累加效应

在营林技术的实际应用上,要从造林、幼林管理、中林抚育等方面各环节有序有效利用营林技术,采取全面的“造、抚、封、管”的综合营林措施,促进森林植被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促进森林健康生长,使森林系统形成稳定的自我健康调节能力。

3.3 强制将生物阻隔带等营林措施纳入营林工程和森林灾害预防的工程建设中

在造林规划和林分改造时,要科学规划设计,将生物阻隔网络带的建设强制纳入到营林工程和森林灾害预防的工程建设中,打造完善的生物阻隔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森林灾害防控第3篇

2008年1月份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爆发了多年未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特别是在南方的19个省,其中15个省是50年一遇,个别地区则为100年一遇。从总体上来看是建国以来所罕见的,很多指标都已经超出了历史极值,表现出了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低温雨雪天气与灾后的持续升温的影响下,使得森林火灾的也表现出了集中爆发、火灾范围广以及伤亡严重等特点。冰雪灾害后,使得大量的林木受损,使得森林里的可燃物载量成倍增加,让森林火灾极易发生。冰雪灾害后会导致大量的防火设施受损,会中断森林防火的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使得森林防火阻隔能力、队伍通行速度与应急指挥能力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容易导致森林火灾无法受到有效的控制,扑火的难度也很高,扑火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伤亡事故。

二、冰雪冻害对森林防火带来的影响

(一)冰雪灾害导致防火基础设施受到重创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大多数都是处于较为偏远、海拔较高与交通不便的高山之上,这些地区也往往是冰雪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方,当遇到冰雪灾害时,会有大量的积雪结冰现象。冰雪灾害天气的出现,导致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会受到严重的损毁。有统计显示,在2008年雪灾之后,南方森林防火有线通信线路受损达到了6127km,防火林带受损达到了86392km,防火物资储备库受损则是达到了66646座,防火检查站受损的有631个,防火瞭望塔受损的达到了1590座,防护气象站受损的有127座,防火供电设备受损的有5385台套,防火通信中继台受损的有408台套。同时防火专业队营房、防火外站、太阳能设备、林火监测设备以及防火道路、塔道等各种基础设施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冰雪灾害后,使得防火基础设施一度陷入瘫痪状态。虽然2008年的这种冰雪灾害50年一遇,极为少见,但是却也为我们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敲响了警钟。在未来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上必须要对冰雪灾害所能够带来的影响进行考虑。

(二)冰雪灾害导致林内可燃物方式变质

在正常的情况下,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平均在10~20内,而在冰雪灾害的影响下,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能够增加2~10倍,平均能够增加4倍,使得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能够达到30~90。冰雪灾害会导致平均可燃物载量超过50,而在部分严重的地段则能够达到100以上。有研究表明,当森林地表的可燃物载量达到平均20~30,就能够产生高强度火,而当森林地表的可燃物载量平均达到30以上时就很容易发生森林大火。而在冰雪灾害之后很容易就能够使得森林地表的可燃物载量超过产生高强度火和大火的标准。例如在2008年的冰雪灾害之后,湖南省森林地表可燃物厚度平均为50厘米,和以前相比增加了2~10倍,而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则为平均每公顷30到100吨。湖南省全省156.8万公顷林地的可燃物载量已经达到了30~45,有97.5万公顷林地则又45~60,而还有34万公顷林地的可燃物载量则是超过了60,这样的情况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产生高强度火和大火的标准,极易出现难以控制的森林大火。在同等天气条件下的森林火险将提高1-2个等级

(三)冰雪灾害容易森林火环境发生变化

森林火环境是森林燃烧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冰雪灾害的发生预示着气候的变化出现异常。在大雪冰冻之后容易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这样将会对森林火环境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因为冰雪灾害的影响,会导致林内的大部分树木的树枝和树冠折断,进而使得森林内的通风性能得到改善,并且也有利于阳光直射到林地上,让地表的温度能够快速提升,让可燃物的失水干燥程度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很多林区都处于边远的山区,有大量的枯立木以及立木上的枯死枝条,这就使得雷击等很多自然因素都容易诱发森林火灾。冰雪灾害后,森林内的地表可燃物与空中的可燃物连为一体,如果发生火灾,就会导致火势快速蔓延,火烧强度也非平常状况下科比,并且还会让火行为变化难以预测,很容易发生极端火行为的出现,并且很容易产生树冠火和飞火,让扑救变得相当的困难,也很容易照成人员的伤亡。

(四)冰雪灾害使得林区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加大

火源是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主导因素,为此在控制森林火灾的工作中,严格控制火源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在冰雪灾害之后,为了减少林内的可燃物,让森林火灾发生的机率降低,就必须要组织起大量的人员上山对冰冻木、雪压木、断楠竹等死树枯枝进行集中的清理,此时就会导致林内的人为活动变得更加的显著。而在森林附近的农村地区在进行灾后重建的工作中,生产性用火也会比以往增加很多,特别是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入山祭祀绍木、修缮墓地和踏春旅游的活动都增加了不少,这些人员活动的增加在客观上导致了野外火源点的增加,难以进行有效的进行控制。

(五)冰雪灾害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将偏高

和平常相比,冰雪灾害后导致了森林地表的可燃物载量成倍的增加,并且很容易干燥。因为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林木出现断裂、林内的杂灌因为受冻而干枯,导致了林内的可燃物载量大量的增加,改变了火环境,为森林火灾的燃烧与蔓延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因为各种防火基础设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损坏,使得火情不能够被及时发现,即使是发现之后也不能够快速的出阿迪信息。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的森林火险的等级会比预报的等级要高出1~2级。

(六)增加了扑火危险性

因为地形与森林分布上的限制,使得森林火灾在冰雪灾害后发生的次数更多,虽然平均每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都不大,但是林火却容易导致人员出现较多的伤亡。而在灾害过后,林区可燃物堆积杂乱、有效可燃物载量迅速增加,火行为变化莫测,扑火危险性增加1~2倍,遇到危险情况逃生避险困难。

三、冰雪灾害后森林火灾预防措施分析

(一)对森林防火的严峻形势进行清晰的认识

在冰雪灾害之后,森林内很多地区都呈现出了如同垃圾堆放产所一样的情况。林区的道路、电力、用水都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而这些情况往往都只能够由林业部门自己去进行解决,很多时候都难以获取充足的救灾款项,同时其他森林防火设施的破坏也相当的严重,很多都会处于瘫痪的状态。防火林带也会有相当严重的损失。并且因为可燃物在冰雪灾害之后会出现变化,会使得在同样的天气状况下,森林火险等级要高。而这些都是在冰雪灾害后森林防火工作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的形势。

(二)对森林可燃物类型的变化进行重视

冰雪灾害后,森林中会出现大量的冻死冻枯的灌木和草类,使得森林中有效可燃物负荷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的增长,同时,对于冰冻木、雪压木等各种死树枯枝的清理工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使得林内的可燃物载量很容易就达到50以上,会远远的超过发生大火的临界值30t/hm2的标准,为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提供了物质上的能量条件。

(三)注重灾后的森林防火设施恢复工作

冰雪灾害容易让设置在露天环境下的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受到严重的损害,例如通信天线的断裂、通信铁塔坍塌、架设的通信供电线路断裂等等。在部分地区的森林防火有线、无线通信网络都会出现瘫痪的状态。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冰雪灾害之后,天气一旦转暖就很容易出现森林火灾。为了能够更好应对,必须要迅速的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进行修复,虽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但是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组成简易的通信网络,恢复基本的通信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修复工作,特别是林区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畅通。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抵御和控制森林大火。

(四)对火源进行严格的控制

火源是导致森林燃烧的主导因素,即使是存在了导致大火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火源,那么也是不会出现森林火灾的。而且发生森林火灾的情况有99%都是人为火源。因此必须要严禁在林区内抽烟,如果是5级以上的大风则必须要控制林区生活用火,要严格控制林内、林缘的迷信用火以及生产生活用火。不能够在山上直接对因灾出现的断木枯枝进行焚烧,也不能够出现烧荒、烧田埂草、烧草木灰的情况,不能够在林内林内和林缘进行野炊、吸烟以及燃放鞭炮等等。严格的做好了火源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五)对灾后出现的森林可燃物进行快速的清理

森林灾害防控第4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森林防火;病虫防治

Abstract: The forest fires bring significant losses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lly do a good job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 work to effective ensure that in preventing and fighting forest fi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work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 pest control, as well as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wetland resources.

Key Words: forest resources; forest fire prevention; pe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P46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森林防火

火灾是森林的大敌。在破坏森林的各种因素中,以森林火灾最为严重。它能在很短时间内,烧毁大面积的森林和大量的林副产品,破坏林分结构和森林资源,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 造成气候失调,水土流失,河流淤塞,洪水泛滥或水源枯竭。有时引起山洪暴发,冲毁农田, 直接危害农业生产。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1.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森林火灾作为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危害生态建设,常常是以突发性强、毁坏性强、难以控制的特点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当前,要结合气温逐步升高、气候干燥的实际情况,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继续保持高度警惕,进一步加强防火值班、防火战备和通信联络,严密关注当地气象和林火动态,坚决杜绝火灾火情的发生。要同各单位鉴定护林防火责任状,年终考核时一并进行考核,确保一级对一级负责,不论哪个环节、那个单位出了问题,都要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1.2 加强火源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火灾火情的发生。火源管理是护林防火的重中之重,也是控制林火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3 团结一致,统筹兼顾,全面作好护林防火工作。

1.3.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由于很多林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灭火用水又完全靠拉运,灭火难度大,如何适应特定的林场灭火要求,对灭火队伍建设和灭火器材的配备、维修、保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部门要及时对防火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强化训练,不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要及时进行训练,扑火工具、机具要及时保养、维修。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提高处置火情的能力,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现代防火灭火要求。

1.3.2 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在开展护林防火工作中,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决不允许有,违法办事的情况出现。对不利于防火工作的人和事要坚决制止,对,不负责任,造成危害和损失的,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林业执法人员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热情服务、依法办事,确保国家林业资源安全。

1.3.3 团结协作,共同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做好护林防火工作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护林防火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事情,要求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火工作,目的就是提高公众对火灾的防范、扑救意识,使这项工作走上“群策群力, 群防群治”的道路。各单位要警钟长鸣,一旦发生火灾火情,要迅速出动并在规定的时限内立即报告市护林防火指挥部。

2、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设施

2.1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设、维修防火线和防火巡护步道;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发生森林火灾时是扑火人员进入和离散的主要通道;也可以阻隔森林大火的蔓延。组建和发展消防专业队伍是扑救森林火灾的有力保障,加强消防队员的扑救技能和业务知识训练,在防火期间要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训练、保证防扑火的需要。预防工作坚持以群众为主专业队伍为辅、群专结合;扑救工作以专业队伍为主,群众为辅,专群结合。

2.2 抓源头;控火源。发生森林火灾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火环境、火源、可燃物、根据林火灾发生机理,没有火源和可燃物就不存在森林火灾;火环境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只要管理好人和可燃物,就可堵住森林火灾的源头,预防为主的方针也就得到体现。

2、 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培育,从种子、苗木、幼林直至成林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病虫害,严重时, 害虫可能把树叶食光,蛀空树木枝干,使树木枯死;或咬断苗木的根系,造成缺苗断垄;或食空果实造成颗粒无收。为了减少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必须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和检疫,加强预防和除治,控制其发展与蔓延。

病虫害防治是森林培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包括对森林、 林木、 种苗及木材、 竹材病虫害的防治和除治。国家颁发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已规定了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还明确指出区、乡林业站负责组织本区、乡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和管理, 是乡镇林业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应采取如下措施:

2.1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 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分疫区进行封锁,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2.2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2.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子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2.4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2.5适地种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2.6 营造混交林,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2.7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面临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最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结语: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仅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净化大气,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以及对加强国防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保护好森林资源,有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森林灾害防控第5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工程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1992年山西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302 000hm2。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大。

1.2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点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山西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 顽固难治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不太严重的松毛虫、于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①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②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③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④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动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⑤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险森林病虫害侵入和国内危险病虫害的异地传播,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灾害的损失,实现森林灾害可持续控制。

3.2 发挥科技在森林灾害控制中的作用

在实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加大实行科研、生产、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药械等问题。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3S技术生态控制等高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预防工作转变。

3.3 重视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群体的抗病能力

由于生态系统恶化,造成的森林病虫害具有明显的生态灾害的特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害,有效的方法则有赖于生态的恢复和建设。以保护蛇、鹰类治鼠类;保护鸟类治虫的生物工程,充分发挥病虫害的天敌作用,实现无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态平衡,也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4 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防灾减灾贯彻到林业生产各个环节。要想从根本上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在制定造林规划和重大林业工程的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在森林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在林业检疫、苗木培育、造林、经营管理和采伐等各个生产环节上都适地适树,运用本地树种和抗性强的树种,尽量减少单一林,营造混交林。在管护上做到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管理,清理病虫木以减少损害的扩大。大力提倡生物防治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林木整体对生物灾害的自控能力。

森林灾害防控第6篇

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并不大,如果按人口平均分配一下那么人均占有率就更低了,虽然近几年随着国民森林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森林的覆盖率面积在不断增加,但是与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并不均匀,大型的原始森林大多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而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生态环境也相对脆弱,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如泥石流、沙尘暴、滑坡等灾害,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损失,同样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只有走发展林业、保护森林资源的道路才能实现我国的持续发展,应该把可持续林业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国策并贯穿到实际的生产工作之中。

保护森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森林维护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森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反复性的工作,维护人员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具备相应的维护知识,维护森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护森林物种的多样性。要发展可持续林业就必须具备对有害物种综合治理的观念,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可持续林业发展的情况下相关人士又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和“持续植物保护”的概念,这一理念的提出表现出了我国对可持续林业发展的重视也表现出了人们的信心,无可置疑,这一理念有利于指导植物的保护工作。造林工作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在全国达成共识,人工造林的面积逐渐增大,但是在已经造林成功的林业中发生了一些灾害,最主要的就是病虫灾害。病虫灾害严重的地区会出现森里几乎被吃完的现象,病虫灾害一直是困扰维护人员的难题。因此,虽然现在的防灾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对森林的病虫灾害不能小视。我国的三北防护林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大多也是由人工造林完成的,因此不免物种单一从而导致了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的问题,因此要想发展可持续林业,在人工造林的过程中要注意树种的多样性。一些病虫灾害固然是可持续林业发展的重大阻碍,但是一些不当的人类生产活动同样会阻碍可持续林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加快,建设高楼大厦虽然水泥钢筋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但也会用到树木,家具是最耗费树木的,现在人们对家具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大,另外,现在还存在伐木耕田的情况,因此树木砍伐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森林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并且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另外森林还具有较好的自我补偿能力但是这种自我补偿的能力也是需要时间的。总体来说,从当前情况来看做好森林保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必走的一条道路。

二、如何做好森林保护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是国内林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那个阶段我国的防护林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工造林的面积也逐渐增大,当一些病虫灾害也随之严峻起来。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林业的健康发展有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1、森林保护工作的效益

在文章的上一部分就提到森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是一些森林保护工作人员总是希望对森林病虫灾害的防治毕其功于一役,有些急于求成,当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病虫灾害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防治其他一些灾害又随之产生。因此,要想有效地控制病虫等灾害首先要充分了解自然

2、保护森林要充分发挥主动性

以前对森林病虫灾害的处理往往是发生了再治理,这样一些病虫灾害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应该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前对病虫灾害做好防治工作。

3、防止其他危险性虫灾的传入

或许各个森林都会存在病虫灾害,但这些病虫灾害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控制其他的森林病虫灾害的传入。

4、利用天敌,提倡生物防治

世界上的物种无形之间存在着一条隐秘的生物链,各个物种都有自己的天敌。在森林保护工作中就可以引入天敌有益生物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并且这种方法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当然利用生物防治的办法效果能否长久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另外在森林保护工作中还应该注意充分发挥森林物种自身的抵抗性。

三、总结

森林灾害防控第7篇

关键词:林业灾害;防灾减灾;借鉴

收稿日期:20120320

作者简介:周英梅(1982—),女,贵州瓮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19603

1都匀市林业自然灾害特点

1.1气象灾害

1.1.1雪灾

冬季积雪过多可导致林木折梢、折干、翻兜,产生机械损伤,损坏林木干形,造成生长势下降,引发病虫害。

1.1.2低温冷冻

包括冻害和雨凇害,冻害主要指低温对林木造成的危害。都匀市大多树木不能耐强低温,不同的树种或同一种树种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忍受的极端最低温度和持续时间都有很大的差别,一旦气温低于极端最低温度,容易造成林木枯梢甚至死亡。雨凇害指过冷却雨水在林木表面凝冻而成的冰层(雨凇)对林木造成的伤害,雨凇常凝聚在林木枝干的迎风面,因重力作用使枝干弯曲,严重时折断劈裂,甚至根倒。

1.1.3风雹

包括雷雨大风和冰雹,雷雨大风在都匀市以夏季为主,林木常因遭到大风的袭击而发生风拔,风倒和风折。冰雹多发于春、夏两季,可造成苗木、幼树死亡,林木枝叶损伤,严重时甚至折倒古树名木。冰雹造成的伤口使林木容易被病虫侵袭,严重影响生长。降雹的同时,常伴有狂风暴雨,对林木危害很大。

1.1.4干旱

对林业产生危害的干旱主要是春旱和伏旱。冬春是都匀市主要的造林季节,苗木定植后,根系尚未完全恢复,春季温度回升后,苗木抽枝展叶,蒸腾量大,此时如遇春旱,苗木、幼树常因水分不足出现凋萎,枯死现象。7~9月正值林木生长高峰期,需水量多,如遇高温伏旱会造成林木生长减缓、落叶或落花落果,幼树灼伤、枯萎死亡。

1.1.5灾情特点

雪灾和风雹全市各地都有发生,危害程度因每年气候变化而各异。低温冷冻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加重,不同坡向低温冻害的差异与冷空气活动的路径有关,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的冻害重于南坡;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坡和西坡的气温也有显著的差异,位于冷空气通道的坡向气温低,林木冻害较重。

1.1.6受灾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都匀市因雪压、风雹而折断、翻到,需要进行清理的木材蓄积近32.5万m3,而2008年元月凝冻灾害风倒雪压木就达23万m3。

1.2生物灾害

1.2.1病虫害

对都匀市林业造成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有10多种。病害主要有松赤枯病、松赤落叶病等。虫害主要有松褐天牛、松纵坑切梢小蠹、萧氏松茎象、栗实象、松毛虫、金龟子、叶甲、侧柏毒蛾、银杏大蚕蛾、松叶蜂、松尺蛾等。

1.2.2鼠(兔)害

指鼠类和野兔啃食林木、苗木的幼枝、嫩叶及根茎所造成的危害。

1.2.3杂草害

危害都匀市林业的杂草害主要隐患是紫茎泽兰。紫茎泽兰入侵林地后,挤占生长空间,毒化土壤,减缓林木生长,造成幼树、苗木死亡。

1.2.4区域、范围及影响程度

森林病虫鼠害在全市范围内都有发生,2006~2010年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面积为2.22万hm2,仅2006年就发生0.61万hm2,其中虫害发生面积0.45万hm2、病害发生面积0.17万hm2、鼠(兔)害发生面积较少,但主要发生于退耕还林等新造幼林地。

1.3森林火灾

都匀市森林火灾起因以人为火为主,极少雷击等自然火。2006~2010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405次(其中森林火警332次、一般火灾73次),火场总面积3 011.7hm2,受害森林面积169.8hm2。森林火灾受害率5年平均为0.3‰。

1.4林业自然灾害发展趋势

2000年以来,都匀市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林业建设全面提速,到2011年全市森林面积已增加到11.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54.13%。随着森林资源的迅速扩展,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加上全球气候异常,干旱、高温、风雹等灾害性气候增多,从总体上看都匀市林业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

(1)气象灾害呈加重趋势。“十一五”期间,都匀市累计完成营造林1.2万hm2,新增的大量幼林,尚未郁闭形成森林环境,稳定性、抗逆性差,遭遇大雪、低温冷冻、风雹、高温干旱等灾害性气候,往往损失严重。

(2)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防治困难,造成损失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国际、市际间物流日益频繁,国外、省、市外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成灾的压力不断加大。

(3)森林火灾有所回升。由于森林面积增加和气候异常,加上实施天保工程后的禁伐政策,林区可燃物载量严重超标,林区用火和人为活动日益频繁,森林防火的范围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近年森林火灾又有所回升。

2防灾减灾工作的措施探讨

2.1气象灾害

(1)科学造林、营林,提高林分的抗逆性。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造林地块的土壤、气候条件,科学规划设计,选择适生乔木或灌木树种,加大乡土树种的运用力度,培养健康树势,增强林木对低温、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抵御能力;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增强林分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加强中幼林抚育间伐和低质低效林分改造,合理调整林分结构,解决人工林“过密、过疏、过纯”问题,促进森林健康;及时清理风倒、雪压等灾害木,减轻灾害损失,改善林分卫生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大力推广林业减灾适用技术。采用容器苗在雨前、雨后适时造林,减轻干旱危害;运用生根粉、保水剂蘸根造林,促进苗木根系恢复生长,提高吸水、保水和抗旱能力。

2.2生物灾害

(1)大力强化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搞好省际、州际、市际检疫协作和联防联治,加强对国外、省外有害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及时林业有害生物入侵警示通报,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防止新的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抓好重点地区和主要病虫害的防治,确保森林生态安全。

(2)全力抓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努力探索监测和调查的科学方式方法,完善有害生物立体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3)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综合防控能力。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等技术难题,力求在防治技术上取得突破。

(4)落实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等“四率”指标,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实行防治目标管理检查监督制度和《林业有害生物限期防治通知书》制度,确保防治各项工作的及时到位。

(5)建立健全突发灾害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贯彻落实《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及时、准确、科学地对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做出预警。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急防控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力度,保障应急反应机制的正常、高效运转。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意识和防治观念。

2.3森林火灾

(1)全面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按照《森林防火条例》规定,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行政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地块责任和包片责任,积极开展群防群治。

(2)组织开展林火隐患排查。开展经常性的森林火灾隐患大检查、大排查活动,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及时排除、不留隐患,降低森林火灾风险。

(3)加强火源管理。强化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根据火险等级超前预警,特别是高火险时要落实超常规的应急防范措施,做到路口有人把、山头有人看、坟头有人守,坚决杜绝上坟烧纸等引发火灾。

(4)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全民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火意识、紧急避险能力和火灾扑救能力。

(5)落实岗位责任。一旦发生火灾,各级防火责任人按要求到岗到位、履行职责,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处置,做到打早、打小、打了。严格责任追究,做到火灾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

(6)健全森林防火体系。健全全市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系统,建立森林消防物质储备库。“十一五”期间,都匀市投资300余万元,先后组建森林防火扑火专业队3支,半专业扑火队16支,开设防火线、防火林带5614km,防火通道5km,重点区域建设了望台5个,新建永久性森防标牌200块,建成生物防火林带1085km,配置防火指挥车2部、防火巡逻摩托10部。

3结论与探讨

针对都匀市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都匀市结合自身职能,发挥部门优势,把防灾减灾贯穿于整个林业工作的始终,取得了一定成效。

(1)依靠科学技术,增强林分抗逆性。科学规划设计,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趋利弊害,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加大乡土树种和针阔混交林造林比重,培养健壮的树势,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增强对各种气象灾害和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的抵御能力。组织开展对石漠化山地等困难地段造林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大力推广使用容器苗、生根粉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造林质量,促进幼林郁闭,减轻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

(2)加强检疫测报,全力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制定并由市政府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以部级中心测报点为载体,建立市、乡、村三级测报网络,及时林业有害生物趋势预报和病虫动态。以松材线虫病、松毛虫、萧氏松茎象等部级重点治理工程为龙头,大力开展无公害防治,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十一五”期间,都匀市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防治率平均达到75%以上,均高于国家、省、州规定的年度管理目标。

(3)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努力减少森林火灾。制定并由市政府重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认真落实森林防火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加强林火监测、防火通信、道路及防火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防火组织和专业扑火队伍,切实加强巡防体系建设,提高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十一五”期间,都匀市森林火灾受害率平均为0.3‰,均低于国家、省、州下达的0.9‰控制指标。

参考文献:

森林灾害防控第8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原因 防治

0 引言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 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 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 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1 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3.2 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 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 适地适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6 营造混交林(注意树种搭配),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7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4 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4.1 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2 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4.3 昆虫病原病毒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4 昆虫生长调节剂 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4.5 植物源农药 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4.6 转基因植物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森林灾害防控第9篇

关键词:森林病害生态防治

1.森林病害生态防治的意义

1.1 森林病害和森林病灾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概念。前者系指病原在环境条件下作用下,使森林植被发病受害的过程,它在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直是长期存在的;后者则指造成经济损失和森林生态破坏的森林病害的大面积发生,它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1.2 森林病灾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森林生态失去了应有的动态平衡,只有恢复并保持这种动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防治森林病灾。

1.3 森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及草原生态相比是比较稳定的,它循环周期很长,做到长期稳定和保持森林生态的动态平衡比农田生态系统及草原生态系统要容易些。

1.4 无数实践经验证明,任何一种就病防病的防治森林病害的单一措施,不仅不会彻底防治森林病灾,而且有时还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的恶性循环,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危害。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就是铁的例证。

2.生态防治的基本概念

生态防治森林病害就是以生物动态平衡原理为指导,通过调整或协调森林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生物间保持动态平衡,用这种长期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建设来达到防治或控制森林病灾的目的。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这却是最彻底,最科学,最有利的森林病害的防治措施。它不同于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以防治森林病害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而生态防治则是以保持或恢复森林生态的动态平衡为出发点,以防治或控制森林病灾为目的。

3.森林病害生态防治的理论基础

生态防治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动态平衡原理。因为自然界的生物总是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中共同进化的。在此过程中,生物之间的缓冲,选择压力及反更新系统等综合作用,彼此间可以保持动态平衡,从而选择各自的发展和延续,形成相对稳定、共同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各成员的种群数量的此消彼长是随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而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的,它的各个成员也是随着整个生态系统循环而循环的,因而生物间始终理保持动态平衡的。在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病原物、病原物的寄主植物及病原物的抗生体等森林生态系统各成员的种群数量的消长变化也是这样保持动态平衡的。在这种情况下,病原物不会超越它们的正常波动辐度而增长,所以不会出现森林病灾。只有森林生态平衡破坏或失调以后,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病原物的种群数量才有可能超越它们的正常波动辐度而增长,从而导致森林病灾的出现。所以森林生态失衡是形成森林病灾的根本原因。

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因森林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招致森林病灾的事实屡见不鲜。东北三省林区人工针叶树(红松、樟子松)幼林疱锈病成灾就是一个典型。五、六十年代东北林区的成片森林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风貌。疱锈病在虽有存在,但不成灾。随着大面积的森林采伐,森林世界的动态平衡失调,采伐区域生长出许多阔叶树、(如杨、桦等)灌木类(如茶 子、稠李、杜鹃等)、和草本植被(如芍药、赤药、返顾马先蒿等)等疱锈病菌的转生寄主。这些转生寄主的种群数量超过了它们在原始自然生态林分中的种群数量的波动幅度,为后来人工更新起来的红松、樟子松等幼林提供疱锈病菌的来源和大量的中间寄主,便酿成了目前东北林区红松、樟子松等幼林疱锈病严重成灾的局面。这类疱锈病灾害的出现正是由于原始自然生态林衩采伐以后,疱锈病菌中间寄主种群数量增长,破坏了本来的森林生物动态平衡而产生的恶果。所以要根治这种病灾,必须从调整或协调生物的动态平衡着手。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4.生态防治的主要内容

4.1 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1)种植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科学引种--必经驯化,或先试验后推广,以免因树种不适而招致弱寄主菌的危害成灾,甚至酿成新的病灾。

(2)培育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林分结构,以便形成生物种类复杂而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生物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保证种植质量,以促进林分生存发展,防止因树势衰弱导致病灾的出现。

(4)及时合理的抚育、间伐,保持适当的栽植密度和保留密度,以改善林分环境和林内卫生条件,防止有害生物超正常幅度增长而破坏生物的动态平衡。

(5)合理采伐利用,以免因过代,滥伐而破坏生态系统。

4.2 生物控制

(1)采用多品系或品种混合种植。营造混交林特别是针阔混交林,栽植诱捕植物、抑制性植物或覆盖植物等,以降低病原物或致病性生理小种数量。

(2)引入病原物的抗生体,或通过适宜的森林培育技术,促使习居的病原物抗生体的种群数量增长,以抑制病原物的种群数量。

(3)实行人工免疫,使寄主植物产生诱发抗病性和交叉保护,以防止病原物的危害。

(4)使用其它有益的微生物如菌根菌、促生菌、根瘤菌等,促进林分生长发育,增强林分的抗病性能。

4.3 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林业生产的管理手段。它是充分发挥森林培育技术措施及生物控制防治森林病害的必要条件,是生态防治的保证。

事实证明,任何防病技术如不同经营管理相结合,就不能充分发挥其防病效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生态防治中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1)实行系统管理与阶段管理相结合,管理经常化、制度化,协调化、系统化、科学化,以保证森林生态培育技术的实施和生物控制技术指标的实现。只有这样,维护森林生态的动态平衡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

(2)严防森林火灾和其它自然灾害,制止乱砍滥伐,以免因生态急剧破坏,使森林突然出现严重的病灾。

(3)防止环境污染,以免因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造成大面积的森林死亡或衰弱,从而造成森林生态的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