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区医生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29:58

社区医生论文

社区医生论文第1篇

1.1缺乏有效的管理

管理问题是制约CME发展的一大障碍。大多数CHS机构没能根据本社区的现状和人员培训的需求,制定符合CHS发展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严格付诸实施。对于人员培训,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即使制订了相应的制度也未能严格执行,使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培训的作用。作为全科医师继续教育较好的上海,针对该市卢湾区、静安区、闸北区、虹口区、青浦区、金山区共15所CHS中心的252名全科医师进行调查,发现16.3%的调查对象从未参与CME项目培训,44.4%的人员对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持“基本满意”态度,38.1%“不太满意”,13.5%“不满意”[10]。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加强有效的管理,将CME的完成情况与人员职称聘任、人才的优先培养相挂钩,以及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每年上级部门对学分登记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1.2培训形式及内容仍不满足需求

目前CHS机构主要培训方式有网络培训、进修学习、参加学术讲座、会议等,其中以理论培训为主,技能实践培训为辅,但这样的模式不能满足CHS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目前“你讲我听”为特点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增加知识,但是否能够真正地应用于社区服务人员的临床实践尚待商榷[11]。虽然网络培训省时省力,但普及率低。姚卫光等[12]对广东省CHS人员培训现状调查发现,CHS中心人员培训仍然采用传统的脱产(24.3%)、半脱产集中授课(47.6%)和自学为主(20.4%)的培训模式,课程仍主要为临床诊疗知识,缺乏对健康教育、医患沟通技巧、社区健康管理、心理学、人文医学等方面课程的培训。因此进行继续教育需要CHS人员真正参与进来,调研他们感兴趣的培训内容,征集继续教育选题和形式,积极调动、全体参与对调动CHS人员参加CME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1.3经费投入不足及资源分布不均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CHS服务机构培训经费投入也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于经济差的地区投入较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CHS机构重视程度是影响CME经费投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CME经费的投入不足,CHS机构人员很少能有机会参加针对性培训或参加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进修培训的医院、高校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且高级别的培训班也主要在大城市举办。

2对策

2.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

CME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学习向终身学习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和造就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13]。因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CHS管理人员、CHS服务人员应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转变“重治病、轻其他”、“医学教育只是复习和补课”等观念,应积极引进高学历人员、改善人员学历结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CHS人员参加CME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认真完成CME的CHS人员,尤其是仔细完成学习笔记、认真总结经验,并积极与实践相结合的人员,设置专项奖励[14],使CHS人员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践行终身医学教育的理念,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CME培训,并认真对待,而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

2.2加强机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CHS机构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机构管理水平。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做好学分登记工作,并以此为依据,将机构每年的CME完成情况与政府对机构的投入相挂钩,实行奖惩相结合的机制,对于完成较好的社区增加投入,并给予适当奖励。而且还应将社区CME的完成情况作为CHS机构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与CHS机构领导的待遇相挂钩。同时个人CME完成情况还应与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聘任相挂钩,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考核重要指标。此外,还需严格培训考核制度,保障CME的培训质量,采用笔试、操作、笔试与操作相结合,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促进人员掌握各项培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继续教育培训目标[15]。

2.3加大CME经费投入,合理配置培训资源

CME经费来源单一也是造成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经费的投入是CME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费用主要由CHS机构负担,经费有限。因此,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我们还应合理地分配和运用经费,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功效。各社区应针对具体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CHS发展需求的年度培训计划,有目的、分批次、有针对性地选派人员参加各类学习。根据经费的多寡,安排相应形式的培训学习,如进修、网络培训等。

2.4拓宽CME渠道,丰富培训内容

社区医生论文第2篇

1.1院感管理方法(1)结合院感安全生产的要求,不断细化院感质量管理措施,减少职业暴露。根据医院“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细化医院感染质量综合目标考核标准,根据综合目标进行督查反馈,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为保证院感安全,切实抓好院感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特别是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胃镜室、检验科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减少职业暴露。同时,制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治院内感染措施,院感科常规进行督查和指导,防止院感在院内暴发。(2)根据传染病的管理要求,不断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不断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在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流行期间,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台、儿科门诊、内科门诊、发热门(急)诊等重点场所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规范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全院医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加强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了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3)不断加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及手卫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规范全院各项消毒灭菌工作,预防院内感染,要不断加强院感采样监测,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同时加强对手术室、胃镜室、口腔科、供应室、妇产科等高危区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此外,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监测,发现不合格及时更换。(4)不断优化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各临床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积极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督查。(6)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并对工勤人员进行培训,使我院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定期从临床各科室采样,到药械科索证,不断规范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7)不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及考核,相关结果和其绩效挂钩。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针对全体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加人员包括全院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重点做好院感基础知识、工勤人员的职业防护及消毒隔离知识、H7N9流感的院感控制及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定期抽查考核,相关考核结果和其绩效挂钩。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后对待院感的态度情况比较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后认为由于感染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和不重要的人数和实施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认为重要的人数在实施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后院感得分情况比较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管理与监测、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医疗废物管理、隔离技术、手卫生、传染病院感防控、无菌物品管理和职业防护等方面的得分和实施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社区医生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社区医生论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96―02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起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改革的总体目标。自1997年至今,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将近2.3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然而,在探索中成长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由于体制的变革造成大量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空缺,目前仍然难以满足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任务难以兑现。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都已大幅度提高,却没有带来社会对社区医生的普遍接受。据外地一些城市开展的相关调查,表明有相当大部分的居民不愿去社区医院看病,而曾去社区医院就诊的人群绝大多数是为了打针与拿药。在诸多原因中对社区医生的医术不放心均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正是想结合管理学里面的激励理论来研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发展的措施。

1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国际上最受重视的管理理论之一。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当代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等等。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人们可以期望达到预计的结果,以及人们判断自己的努力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否有意义。归因理论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受到激励是“因为什么”的问题。公平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强化理论主要研究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挫折理论是关于个人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后,如何解决问题并调动积极性的激励理论。这些理论其实相互之间并不矛盾,有许多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激励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使之能够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施。管理者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就必须及时掌握下属的需要和动机,充分将激励理论应用于管理实际中,根据下属不同的内心需求,采取相应激励措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针对性地给予适当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业务资质偏低。搞好社区医院,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是关键,而我国没有全科医生的人才储备,且全科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欧美很多国家都是医科大学毕业以后还要有三到四年的专科医师培训,以后才能当社区医生。据卫生部的统计信息,我国5亿城市人口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只有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只能满足2.5%的城市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很多中小城市中几乎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不仅如此,传统的卫生服务体制中,人才资源配置呈倒三角状态,医院越大,人才越多,人员素质越高。而基层卫生机构中的卫生技术人员从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与大医院相比差距都很大。人才匮乏,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难以承担社区首诊重任。此外,社区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多数由街道医院分流而来,年龄偏大,业务能力差。因此,患者不信任,病人少,进而导致医生接触病例少,进修机会极少,因此医疗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全科医生、护士以及服务人员、技术人员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培训覆盖面小。在全科医院的培养上,我们国家并不是走在前面的,而且社区医院患者少,医生见到的病例不多,积累经验相对较难。现在国内80%的社区医生都是本科以下学历,有些医生只有中专学历,如果送到三级医院培训,要想几个月内就让他们成为全科医生是不可能的。据全国社区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至少有60%~70%的社区医师尚未接受过培训,这将严重影响社区全科医生综合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在群众心目中的资质公信力和形象。

(3)社区医师的服务模式问题尚未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展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残疾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仍以传统的“坐堂行医”服务模式为主,深入到社区家庭开展服务的比例较低。社区医生服务理念比较被动,服务模式缺少与居民的零距离互动,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发挥得不均衡。

(4)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保障不稳定,难留住和吸引全科医生和技术人才。与大医院相对单纯的工作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除了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外,还要定期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老年保健入户指导、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等。由于社区卫生机构人员负担较重,并且这个平台提供的工资待遇比大医院和综合性医院有明显差距,工作环境差、进修机会和临床实践机会又少,所以大医院的中高级医护人员不愿下来。此外,在职称评定上还要执行与大医院相同的标准,社区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接触前沿医学的机会较少,对大部分社区医生而言,部级论文、重点科研项目等职称评定标准,无疑是“遥不可及”,因而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现象产生。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的措施

3.1薪酬激励

医生是高脑力劳动,同时医疗本身又是高风险的行业,医患纠纷日益增多,医生职业风险很大,如果全科医生待遇不高,地位不高,又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人当然就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职工的待遇和福利,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可以考虑在“收支两条线”的框架下,提升社区医生的工资水平,最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以吸引足够多的人才成为社区医生。

3.2个人发展激励

加强现有社区医生的培训,强化全科知识训练,增强社区医生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在目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基础上,要加大在职社区卫生医生的培训力度,以进修、深造等“送出去”的方式,选派社区全科医师骨干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同时还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招募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疗机构退休医生到社区坐诊,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通过老医生“传、帮、带”,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也可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培养社区所需要的人才,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活动。

3.3榜样激励

先进典型人物是一个单位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发掘各个层次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如热心为病人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医护人员,为临床服务尽心尽职的医护人员,热情为医疗第一线辛勤劳动的后勤保障人员等。这些榜样就在现实生活中,既有感人之处,又不是高不可攀,可比、可学、可赶。同时年年开展年终评先进活动,通过层层推荐,群众评议,把全单位公认的先进典型评出来,使单位精神在互相学习中深化,在互相竞争中升华。

3.4奖罚激励

依据强化理论,奖励(正强化)和惩罚(负强化)都有激励作用。奖励,是对员工积极工作的肯定,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角色意识;惩罚,使当事人吸取教训,又使周围的人们受到教育,引以为戒。但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损害人的自尊心,所以应该多采用奖励手段,而慎用惩罚手段。当某个社区服务人员在年度工作中因服务态度良好,医疗业务技术精湛而多次得到病人的表扬时,应对这些先进人物实施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方式应与过去有所改变。与传统的奖励方式(荣誉证书、实物和上光荣榜等)相比,提高工资、晋升职称具有更大的激励力量。而对个别因服务态度差,业务上常出差错,屡遭病人投诉的人员应该予以取消年终奖金,并实施一次忠告待岗制度。

3.5组织文化激励

良好的组织文化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对社区卫生人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每年年终,社区卫生机构可以邀请有特别贡献的员工和中层干部家属参加年终答谢会,感谢家属对员工所做的支持。通过这些举措,拉近了员工与社区卫生组织的距离,增强了员工对社区卫生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家人分享了员工的工作成就,家庭就会成为了激励员工的动力源泉。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我们应综合利用各种激励理论,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满意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满足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肖淑珍.社区卫生服务的激励机制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4(14).

社区医生论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沟通绩效

 

中国医生学会的调查显示,在医患纠纷中90%以上的医患纠纷为不当的医患沟通所致。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然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如何,与社区医生的沟通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1]。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2年多来,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尝试并利用沟通技巧,按要求形成制度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沟通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团队人员和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社区居民包括病人、病人家属、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人员。

1.2 沟通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内部人员的团队作用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桥梁作用、社区管理干部对社区卫生人员的互动作用、社区居民与社区医生信任关系、居民参与程度、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的知晓程度、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了解情况。社区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建档率,慢性病控制率的情况变化。

1.3有效沟通中的技巧:(1)见面问候语并介绍自己,如:您好!我是某医生、护士,很愿意为您服务等话语。(2)事先有所准备,如社区医生主动回访居民、患者的话,把要回访的内容拟清楚,以免遗漏。(3)确认需求,病人需要什么健康问题力求帮助解决。(4)处理异议,要求同存异,允许患者有不同的看法,先不要拨斥病人的不同意见。(5)达成协议 交流后把共识形成协议,以便下一步工作的进行。(6)共同实现,有相同的目标,才能达到目的。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

1.4沟通方法:(1)首先在团队人员之间、以及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经常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2008年初开始与社区管理干部和专科医生互动交流思想,旨在联络感情加深了解,以求在工作上得到进一步的支持。(2)每月有10个工作日深入社区与居民交流、开展健康教育。深入居民小区:①有利于互相认识、面对面交流、增进互信,以求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②又有利于我们宣传社区卫生工作,如慢性病防治的重大意义,增强保健意识,从而使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发生兴趣,对慢性病防控有了新的认识。

2. 结果

我们对35岁以上人群的120人次进行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做了调查与问卷比较,其中有慢性病的66人,其他为一般人群。

2.1沟通前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较少,每季度约1-2次。(2)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是(27/120)22.5%,(36/120)30%,(31/120) 25.83%。(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72/120)60%。(4)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38/120)31.67%。(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30/120)25%,治疗依从性差(33/66)50%,慢性病控制率(23/66)34.84%。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

2.2沟通后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增加,每月1-2次。(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为(84/120)70%,(105/120)87%,(99/120) 82.5%。(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102/120)85%。(4)对慢性病知晓率(88/120)73%。(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50/120)41.67%。治疗依从性改善(55/66)84%,慢性病控制率(47/66)71.21%。

3 讨论

沟通是社区医生开展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一个好的开端,从沟通开始。我们社区卫生工作者与社区管理干部的联动及街巷居民交流,下社区进入居民小区,入户随访,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保健、社区医疗等等,无不以沟通为开路先锋,真可谓还未入户,问候在先。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

沟通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具,也是医护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是融洽医患关系的润滑剂,沟通是一门科学,它像似哲学使人变得聪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难题,要想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才能积极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群众性,把这一惠及广大居民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我们近两年来发挥思想交流、沟通的优势,从内部来说提升了团队的作用,发挥了患者与专科医生间的桥梁作用,形成了合力。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从外部来看,加强与社区的管理干部的互动,增进了解,工作上得到了广泛支持。从社会上来讲,调动和发挥了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的健康行为从物质关心再到了解最后实现行为改变的过程。这些变化的提升所产生的效果已在近两年市卫生局年终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贴。

研究表明,通过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可以将医疗花费降至原来的1 0 % 。沟通能有效保护自己,也能惠及广大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张向东等,影响医患和谐的主要思想因素,《中国病案》.20089(6)40-42

社区医生论文第6篇

1.1稳固性。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他的服务对象是固定的,不具备流动性。他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不会随疾病的消除而解除,反而会通过不断的跟踪巡诊、家庭咨询等医疗活动得到长时间的维持和延续。全科医生在家庭背景中照顾个人,在社区背景中照顾家庭。在社区中,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态度及能力会影响社区的每个居民,社区居民由此而产生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评价和反应也会影响全科医生的工作。因此,在医疗活动中,社区中全体居民和医生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1.2互动性增强。保护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是全科医生追求的目标。在给个体提供服务时,全科医生需要综合生理、心理、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索来考虑个体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个体的特征、生活、工作及社会背景,才能给个体提供合适的帮助和照顾。因此,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和密切互动在社区医疗活动中十分重要。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全科医生不是旁观者和指挥者,而是作为与病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医患互动公式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

1.3情感化。显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全科医生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包括对疾病的治疗,生活上的照顾及心理上的调节。这种紧密联系使医患之间形成朋友式的互信互助关系,情感化增强。

2新型关系对全科医生的人文要求

2.1新的服务意识

首先,社区医疗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卫生服务。在医疗活动中,全科医生与服务对象是两个交互的主体,发挥着同等的作用。不仅个体需要配合全科医生的建议与安排,全科医生也要重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身心需求。健康的促成是医患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全科医生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其次,全科医生在家庭环境中照顾个体。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了解个体,还要对个体家庭的环境、背景、条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和评价,掌握个体健康问题的根源,通过家庭干预或家庭咨询寻求解决个人健康问题的策略,与家庭一起制订治疗计划,在有效控制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的基础上,使家庭重建新的平衡生活。因此,全科医生还应建立起主动进行家庭评估与干预的意识。

2.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全科医生的工作遵循“照顾”的模式。个体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都在全科医生的职责范围内。因此,责任心是社区居民健康生活的保障。此外,全科医生在提供卫生服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经济性与可及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节约医疗卫生成本,带来社会效益,体现公益性。全科医生负责基层卫生工作但责任重大,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3丰富的人文情感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服务,人文关怀是全科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人文关怀源于丰富的人文情感,这种情感让全科医生具备深厚的同情心,细腻的感受,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理解力,能及时把握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活动,体验患者的痛苦,对患者在心理和精神上进行关怀,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宽慰。这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是社区医疗服务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作为医生,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不是人道主义的医生,无论他医术多高明都不是一个够格的医生。归根结底,新型社区医患关系不仅要求全科医生积累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

3对全科医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3.1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培养过程中

人文素质的养成绝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首先应该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始终把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在传授医学理论的同时,兼顾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培养融为一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发展为一个德艺双馨的社区医师。

3.2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因为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布在医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接合的边缘,所以,人文知识是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的基础。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讲座或选修课的方式,将医学理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来培养医学生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底蕴,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情感智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理念,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做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3.3强化社区教学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覆盖了社区医疗活动的一切环节,其核心在于把医学知识转变成为提升人们生命质量的力量。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医学实践。社区是全科医生最终工作的岗位所在,社区教学实践是把全科医生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全科医学教育在重视系统性、理论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实用性,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医学院校应增加全科医学生社区实践的相关课程,并选择经营状况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先进,有一定病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实践基地。让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丰富人文情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将来的医疗活动中,将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使全科医学更好地造福社区人群。

社区医生论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224-2

自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建设和功能的完善,到目前为止,社区卫生服务已在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开展[1]。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针对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非传染性慢性病增多等一系列医学难题,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寻找适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新时期全球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2]。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合理地使用医疗卫生资源,控制迅猛上涨的卫生费用,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做出决策,“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2002年8月,卫生部等11个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中又指出:“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从政策层面上允许大医院在履行自己医疗卫生职能的同时,可以和基层医疗机构一起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3、4、5]。面对以上问题和政策要求,构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研究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经验,对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和试点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09年7月―2009年12月采用循证医学和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来构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

1.1.1文献检索通过查询医学期刊和INTERNET,以“城市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了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实践资料,同时查阅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发展和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汇编和会议资料等政策史料和时事政策,为本次研究提供借鉴。

1.1.2现场考察对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况进行考察。

1.1.3专家咨询活动遴选国内在医院卫生服务的知名专家和有一定社区卫生服务经验的医务人员组成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研究专家小组,通过专家会议设计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框架,经过多轮专家会议,定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初稿。

1.1.4试点研究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与铁路三村、八村、麻城、九江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预试验后,再经专家会议讨论制定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

1.2质量控制

1.2.1遴选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专家进行理论研究。

1.2.2充分地收集国内外有关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资料,寻找有最佳证据的服务方式构建“互动”模式。

1.2.3按照研究计划对参与本研究的人员进行分层次严格培训,包括课题组成员、现场实施者、有关行政领导等。

1.2.4使用统一的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情况调查表,并印发填表说明书。

2结果

构建了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

2.1网络的构建“互动”网络的构建以城市综合医院门急诊组成的社区科为枢纽,以医院相关专科和相关专家为一端,医院周边的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一端。

2.2“互动”内容的确定“互动”内容有患者双向转诊、医务人员“互动”、技术(设备)“互动”、信息管理“互动”、科研教学“互动”等。

2.3“互动”过程的设计以患者在城市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获得相宜医疗服务为核心、以双向转诊为纽带,实现各类卫生资源(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等)在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和利用。一方面医院服务向社区延伸,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参与社区保健和康复工作;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包括城市综合医院的人员、技术、设备、管理等资源。

2.4支持系统构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城市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定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医疗保险部门制定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的医疗保障制度;双方签订相关协议,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流程。

3讨论

互动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群体和社会的形成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前提的,即“互动”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实现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可程度;同时又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综合医院的品牌效应以及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的占有率,对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1本次研究的特点

3.1.1采用循证医学和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保证了“互动”模式的科学性。“互动”模式构建初期,课题组成员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循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文献,以此作为城市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试图以最佳的证据支持本次的研究内容,提高“互动”模式的科学性;同时本研究在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实施性研究,通过预试验,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

3.1.2“互动”模式的构建以双向转诊为纽带,实现各类卫生资源(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等)在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和利用,保证了患者连续性照顾的同时又节约了卫生资源。双向转诊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危重和疑难病人及时转往上级医院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需要,康复病人转往社区是合理使用卫生资源的重要措施[6],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2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是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铁路三村、八村、麻城、九江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特定的服务和管理环境下研制的,该环境有“互动”模式研究的良好基础。而各地社会经济背景千差万别,因此在推广该模式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所存在的不足,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卢祖询,姚岚,金建强,等.各国社区卫生服务简介及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38-39.

[2] 卢祖询,孙奕,姚岚,等.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焦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3):209-21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7.

[4] 卫生部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2002.

社区医生论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 农村医生 医学人类学

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成为全球性医学体系,并使其源起的西方医学具备了全球性意义。相比之下,传统中国医学面临了近百年的挺废之争,说明医学体系不仅仅以生物医学的普适性规律作为其核心,更以其人文性而有了实实在在的灵性与价值和根植的生命力。故而医学需要在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定义中进行综合考量,并通过医学的地方文化性视角重新审视现代医学的地方性意义。因此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即要面临此种新视角下的文化挑战而成为医学教育个新的内容之一。

一、医学文化与医学服务

医学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不同地方的医疗体系有不同的独特文化现象―某个社会的成员们共享的思考,判断和行为模式,因为引起疾病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因素或病菌,病人的生理状况或他人恶意加害的行为,然而,起界定作用的却不是病人的身体状况,行为或有害的环境突发事件―这种种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而是病人自身的主观感受和判断价值。因此克莱曼认为:如果要使人们得到恰当的医学治疗,理解病人对疾病与治疗所持的观念就十分必要。而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地方性疾病解释,需要把病患的主观感受做为医生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来对待,而这就是医学的人文性,即医学以文化的方式对人给予尊重对人身体,精神,心理给予尊重和关照,因此西方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上的”,而中国唐代药王孙思邈则强调“大医精诚”。由于病患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将直接影响世纪的医学实践和效果,而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在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主观意识上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医学实践将决定不同文化中医学体系将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既体现医学的人文性,所以医学服务因医学的文化性而必须要在地方性语境中体现价值,即通过医学服务的地方性而达人文化的医学服务。

二、农村全科医生培养与医学人文

农村是固定居住区成员形成的社会网络,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因此区别开来。农村微环境,形成了一个微小的文化系统,其成员对疾病的解释和观念,防治的经验和技术等所形成的系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社区服务需要以人文的视角展开,着手于不同的文化团体对农村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引发医患冲突。农村全科医生即为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医务人员,农村全科医生需要掌握跨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极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应对不同的身心问题的求助,将医学科学技术及其医学文化融入社区,即自身需要濡化在社区的文化中,并促进社区对现代医学文化与传统观念或社区文化的融合,及促进现代医学观念和文化在社区的涵化,即所谓的将现代医学文化的全球性意义,发展根植为地方性意义,如此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入社区,是农村全科医生扎根社区,服务社区,进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农村全科医生的医疗活动将面临文化适应的挑战,同时社区成员也会对农村全科医生所持有的医学技术和观念产生不适应和抵触,及产生文化冲突,导致医疗活动失败或者医疗活动减效,进而可能增加纠纷和不信任。农村全科医生在文化和观念上将处于被包围的境地,进而在冲突中成为弱势,使其医疗活动的管理和运转变得极其不稳定。所以医患双方在社区的交互,需要农村全科医生在医学人文领域有较强的处置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利于工作开展。

三、如何开展农村全科医生的人文教育

针对农村社区机构面临的困境和农村全科医生工作开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只能通过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提升才能解决此类问题,即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必须注重医学人文教育。而这种人文教育并不是现成的教条和规范的灌输,也不是在教师课堂或者实习医院病房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在社会现实文化背景的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体验式把握,将人文医学教育的场景和文化背景作为农村全科医生除医学技能和理论学习之外的重要部分进行设置并付诸实践。笔者认为课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一,去除医学唯技术主义的偏执,以医学的技术性和文化性双重定义树立人才培养的理念。二,在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中将人文沭阳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在人才规格的顶层设计上确立其地位和重要性。三,将社区文化的融入能力,现场观察能力,现场处置等能力的规训作为农村全科医生培养的实践内容之一,开设医学社会学课程,掌握基本的医学社会学研究和洞察能力,促进农村全科医生医学活动和医学文化传播的技巧和能力。四,将传统文化习俗,传统医学价值观,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作为选修课开设,增加其文化适应和能力和融入能力。五,制定教育规训方案和模式,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过程为主要方式,展开医学人文教育,增加社区见习和社区文化相关的学习环节。六,制定相关的非笔试性考核方式,以强化和引导人才培养机制的走向和深度。总之需要在以现场为主的教育环境中,完成对农村全科医生医学人才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全科医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扎根社区,解决社区医疗服务人才匮乏,社区医疗服务难以发展的窘境。

总之,众多教育理论和医学实践活动研究中,医学人类学在基层医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当前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当下,需要增强人文医学素养以便深入社区,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居民,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希望此论证对基层医生的培养有些许启发。

参考文献:

[1]张亚斌,石凯,黄义玲,谢莎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及对策探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1).

社区医生论文第9篇

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三是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的任务与使命。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既病者和健康者,与专科医生只关注来就诊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老的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等人文文化方面,更易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其作用在中国颇具先天优势,应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20.

[2] 王蕊芳, 于恒, 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3]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4] 赵贵军, 李品明, 韩如刚.以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14-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