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计量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29:48

会计计量论文

会计计量论文第1篇

一、计量一般概念

“计量就是根据特定规则把数额分配给事物或事项”。计量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计量的对象(客体)。

2.计量的属性。世上的事项与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事物也会呈现不同的属性,如物体的质量、体积、运动的速度等。计量的属性需要计量的尺度与规则。

3.计量的尺度与规则。对不同的属性要用不同的尺度与规则,如质量可以用天平来计量,相应的尺度(国际标准单位)千克。

计量水映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对客体的需要程度,如人类对核能的需要不可能在核物理取得突破之前被满足。当然,人类对某一客体某一属性的强烈需要,对计量水平又有巨大影响。

二、会计计量的特点

作为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财务会计,“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的特点:

(一)会计计量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每一个会计主体范围内,财务会计能够反映和控制的经济事物与经济行为,通常被称为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会计不是一种定性的手段,会计主要用于定量,仅仅指出会计对象,不便于量化。为了计量的方便,再将会计对象按照不同性质的基本构成加以分解,一般分为六类要素: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的载体或表现,实际上,一个主体单位时间(如一年)的价值增值可以表征其经济效益。什么是价值?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两种:

l.劳动价值论。由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创立,马克思推向科学与完善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价值以交换价值为表现形式,在商品社会,即货币价值形式;(3)商品按照价值施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劳动价值论有以下特点:(1)价值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劳动创造价值,没有劳动当然没有价值),价值量建立在客观交易的基础上,比较可靠;(2)无法解释价值之谜;(3)无法解释当今众多的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

2.边际效用价值论。由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萨缪尔森(Samulson,B.A)继承和发展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1)效用(类似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效用和稀缺性构成价值的充分条件;(2)价值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3)边际效用(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最后一单位物品所提供的效用)是衡量价值量的尺度;(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均等定律。边际效用价值论有以下特点:(1)价值不仅面向过去和现在,还面向未来。价值量建立在对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可靠性差;(2)解释了价值之谜;(3)解释了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问题。

两论的共同问题在于:无法给出价值的具体量化模式,一般借用价格来表现价值。在非垄断条件下,交换价值近似地代表了双方对价值的共同认识,是主观心理评价的现实表现。

人们对计量对象尚未达成共识,这是会计计量的第一个显著的特点。

(二)会计计量的单位

会计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单位,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身的价值也在不断变动。因此,货币单位至少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名义货币,即各国流通货币的法定单位;二是不变价值货币单位(一般购买力单位),是以一定时日的货币的价值为基础,将其他时日的名义货币单位调,整(用物价指数来测算)到该基础上,从而使不同时期的货币保持在不变价值的基础上。

作为计量单位的一个首要条件是“刚性”,如米、克等单位有严格的生成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般购买力单位是相对合适的,但这只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才被采用。会计计量通常使用的是名义货币,并且假定其价值不变。通过跨国股权投资形成的国际企业集团中,不同国度的企业一般采用东道国的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同样假定名义货币币值不变。

会计计量单位的这种“柔性”,或者说这种假定的“刚性”,是会计计量的第二个显著的特点。

(三)会计计量的属性

1.会计计量属性。既然会计计量的对象是价值运动,而价值运动又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是要计量会计要素的历史价值还是现在价值?由于价值往往是由交换价格代替,那么是要计量要素的现实交易价格还是潜在的交易价格?对会计计量属性一般从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流向(流入、流出、预计,两个方面考虑,合理的计量属性如下表所示。

过去现在未来

流入价格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流出价格现行市价

预计价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2.会计计量属性的分析

(1)价值理念、金融创新与会计计量属性。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均末给出价值的具体计量模式,对用什么代替价值存在分歧。

劳动价值论强调交换(过去的)价值可以代替价值,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恰当的,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客观。同时,劳动价值论又认为价值是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同时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不相同。所以,同一资产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对已使用的资产其目前价值的计量,现行市价和重置成本计量属性是恰当的(往往要求有市场对应的参照物),这两种计量属性兼有客观的和主观的成份。至于是否有必要对资产重估则受制于许多因素,如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等。从计量属性的时间角度,劳动价值论对应的计量属性是立足“过去、现在”的,不能突破到“未来”。

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效用(使用价值)代表价值,效用是主观评价,从计量的时间角度,它可以突破到“未来”,因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属性对创新金融工具是可行的。对已使用的资产其目前的价值的计量,即使没有现实市场作参照也可以“主观评价”。但是,这些计量属性的客观性较差,不保证客观性,所追求的相关性会成为“空中楼阁”。

实际上,在“过去”的问题上,两论的观点基本相同,特别是不存在绝对垄断的竞争市场上,价格代表了交易双方对使用价值的共同认可,即交换价值就是使用价值(效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大的特点是客观和“有据可查”,并且历史信息是预测未来信息的重要因素这一特点使这一计量属性很难退出历史舞台。在“现在”的问题上,劳动价值论仍然要求有相应的参照物,使价值重估“有据可查”,边际效用价值论则忽视这一点,强调“主观评价”,劳动价值论末涉及“未来”的价值计量。

(2)资本保持观念与会计计量属性。“财务资本保持观念(financialcapitalmaintenanceconcept)认为:资本是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是企业净资产的代名词。因此,企业所要保持的资本,就应当是企业原有的净资产。

实体资本保持观念(physicalcapitalmaintenanceconcept)认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种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因此是企业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的代名词。所以,企业要保持的资本,也就是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曲晓辉,1991)。根据财务资本保持观念,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无论是以名义货币还是不变币值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物价变动影响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为利得或损失的做法,所保持的资本还是业主原来投人的货币额,最多是其所形成的购买力。根据实体资本保持观念,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收益只能是当期实体资本的增量。对于物价变动的影响,只能处理为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在计量上的变动,因而不能计入收益表,只能作为单独项目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部分。

(3)信息技术与会计计量属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与预测技术的进步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创造了条件。但这种预测从技术上讲,只能说明“是X的概率为Y”这样的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预测的主体讲,信息提供者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败德行为(Moral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的存在,数据预测的客观性难以确保。信息使用者期望有关未来的信息,并不意味期望着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非定量化信息将更受关注。为此,使用者一般倾向于提供有关前瞻性的信息,由他们自己来作财务预测。Jenkins的报告验证了这一结果:“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价值模式代替历史成本模式,其理由主要是出于保证财务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不过,他们主张多种计量属性混合模型(Mixed—attributeModel)。

3.会计计量属性的共存。历史地看,一种经济(会计)理论有历史的局限性,新事物出现之后,无法解释而存在不足,如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而新产生的理论(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尚不成熟,也无法解释所有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理论。于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就是:取长补短地兼容并处。至于如何选择计量属性则要视具体主体、具体要素项目具体分析之后才能确定,如对创新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应当是现值计量属性,所以多种计量属性共存是一种趋势,这是会计计量的第三个特点。

综上所述,现在学术界对会计计量的对象尚未达成共识;会计计量单位具有高度的“柔性”;会计计量属性具有多种共存的趋势。这三方面决定了会计计量是非常复杂的,对许多计量问题的处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注释:

①保尔·拉法格,1891,马集译,1973:《忆马克思》,辑于《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第7页。

②刘峰,1996:“财务会计的确认”“财务会计的计量”,辑于葛家谢主笔,1996:《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99一170页。

③YujiIjiri,1975:“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asStudiesinAccountingResearchNo.10.P29,AAA

④葛家澍,1996:“会计的对象与要素”,辑于葛家澍主笔,1996:《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0一61页。

⑤价值之谜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使用价值很大的物品(如水)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很大的物品(如钻石)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胡寄窗,1989:《西方经济学史》立信会计出版社,第78、188页)。

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随被享用的该物品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均等定律是指,在物品供给有限和人的欲望无限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从而使各类被享用的物品的边际效用均等。此时,人能获得一定量收入下的最大总和的享乐。

会计计量论文第2篇

一、新公告出台的背景——近年来FASB等在改进会计计量问题上的努力

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会计师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在1988年10月,FASB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开始考虑在会计计量中更广泛地使用现值技术。虽然在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10号意见书(1966)之后,已经有好几份会计公告引入了现值技术,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文告,本来可以使用现值技术,却没有使用。FASB把现金流量和现值作为一个项目专门考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值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计量工具以及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到1990年12月,FASB了一份讨论备忘录——《现值会计计量》(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inAccounting),确定了该项目的三个阶段:

a、决定项目欲达到的程度和目的;

b、识别哪些领域需要制定新的强制性会计文告;

c、制定新的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在1990年12月到1999年12月间共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11份涉及现值技术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会逐渐认识到过去的FASB第5辑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回答使用现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第5辑概念公告提出了5类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折现值)。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3种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各期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或分配;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作为一种摊销方法,在某项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

1996年2月,FASB在1990年讨论备忘录的基础上了一份题为《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对讨论意见和技术问题的一个分析》(TheFASBProjecton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anAnalysisofDeliberationsandTechniques)的特别报告,分析了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FlowApproach)计算现值时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利用利息法进行摊销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1997年6月,FASB了一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UsingCashFlowInformation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和辩论,FASB在1999年3月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在一些重大问题和立场上都做出了修正,包括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和企业资信状况在负债计量中的作用等。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地考虑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问题。例如1997年4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ASB)发表了一个工作稿——《财务报告中的折现》(DiscountinginFinancialReporting)。“G4+l”集团(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就现值问题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现值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现值计量纳入工作计划,目前还拟单独就“新现”制定一项会计准则。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只有FASB才把现值在会计计量中的目标和理论基础上升到概念框架的高度,并进行了长达10年的探索和研究。

今年2月,FASB正式发表第七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结论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显然,对于那些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可观察市价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应以现金、资产或市场观察值为基础,而不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这辑公告可以被看作是原先第5辑公告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不对第5辑公告构成否定和替代关系。

二、现全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

会计师在进行会计计量时,必须解决计量目的和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按照传统的会计惯例,会计计量通常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会计师无法获得这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的信息时,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较长或较短、单个或多个的期间里,那么计量时应该对这些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处理还是只做简单的算术加总?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使用现值计量的情况下,投资者看不出明天的1000元现金流量和10年后的1000元现金流量之间有什么重要区别。由于现值计量能够区分出那些容易被人误认为相似的不同的现金流量,所以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比,以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从数学上讲,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和利率的结合都可以用来计算现值。然而,现值本身不是会计计量的目的。仅仅使用某个随意的利率对一系列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到的现值只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非常有限甚至是误导的信息。为了使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现值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第7辑公告把这种属性称为公允价值,它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近年来,FASB已经把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会计计量的目的,包括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期间所进行的新起点计量。“虽然1984年的第5辑概念公告没有明确使用公允价值这个术语,但公告所界定的一些计量属性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例如在初始确认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额(历史成本或收入)通常被假设为公允价值的近似数;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也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只有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该照第5辑概念公告的定义,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告指出,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换言之,现值计量应该能捕捉到形成市场价格(如果有的话)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些能够捕捉到不同资产(即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的经济差异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是对一系列在不同时点发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2)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3)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4)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5)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例如变现困难和市场的不完善。

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预期的基点与真实市场(如果有的话)中的其他市场交易人是不完全一致的,换言之,特定的企业相对其他交易人常常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这种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产生差异。比如企业管理当局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使用(或清偿)具有同其他市场交易人不同的打算和意图,或者管理当局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或者掌握某些特定的信息、商业秘密和程序,能够在未来实现与其他市场交易人预期所不同的现金流量,等等。显然,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或负债,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可以在资产实现或债务清偿时体现在企业盈利之中。反之,如果企业使用非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将直接体现在资产或债务的初始确认之中。

有人认为,用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最优估计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更符合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即提供对估计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他们的理由是管理当局对最可能的未来现金流入(出)量的估计比公允价值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然而,持这种主张的人没有看到,由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的最优估计并没有传递有关未来现金流量在不确定性方面的信息,而这正是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这种计量排除了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承担不确定性的价格(风险收益)以及市场参与者用来评价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

作为一种价格的公允价值,它为现金流量和利率在现值计量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意义明晰的目标。相反,其他所有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在估计现金流量和利率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随意和武断的因素。例如,有些人可能认为资产盈利率对债务的成本累计计量是合适的,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主张使用增量借款利率或内含利率。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理论基础来判断。支持这些备选方案的人常常以企业管理当局打算如何使用一项资产或处置一项负债的意图为基础来判断一种计量目标的可接受性。然而,一个单位在现行交易中必须按照市场价格来取得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而不论其管理当局的意图和期望如何。

当然,采用公允价值作为现值计量的目标并不排斥使用建立在管理当局的期望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企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时通常并不清楚其他市场参与者在评估该资产或负债所使用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会采用相反的假设,那么采用企业自己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进行估计就与公允价值不相矛盾。但如果有这类证据存在,那么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假设以便与市场保持一致。

三、现值的计算方法——传统法与期望现金流量法

(一)总的指导原则

第7辑概念公告对比了两种计算现值的方法——传统法(TraditionalApproach)和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NowApproach)。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用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公告认为,无论是哪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都应该遵循以下4条指导原则:

(l)在可能的程度内,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对有关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市场参与者在决定是否通过公允的现金交易来获取一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时必须要考虑的。

(2)用来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所内含的各种假设应该与估计现金流量时所内含的假设相一致。否则,一些假设的影响将会被重复考虑或者被忽略掉。例如,12%的利率可以被用于贷款时的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CashFlows),它反映了这笔贷款未来特有的违约风险;但同样的12%不能用来对这些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因为这些约定现金流量中已经包含了未来违约相对应的风险溢酬。

(3)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不应受主观偏见和其他与被估资产和负债无关的因素的干扰。例如,如果故意低估净现金流量,以增强某项资产未来表面的获利能力,就会使计量产生偏差。

(4)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可能结果的范围,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最可能、最悲观或最乐观的金额。

(二)现值计算的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现值计量始于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量,但现有的会计准则在对现金流量详细说明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些现值计量使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不能获得时,有些便采用最可能金额或最优估计现金流量。

用传统法计算现值时,通常只使用单一的一组估计现金流量和“与风险成正比”的单一利率。显然传统法总是假设一个单一的利率就能够反映对未来现金流量和相应风险溢酬的预期。第7辑概念公告希望会计师能在某些计量上继续使用传统法,因为在有的场合,传统法简便易行,况且对那些只具有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CashFlows)的资产和负债,传统法和那些市场参与者对资产和负债的表述是一致的,其最终结果并无区别。

但是,传统法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利率,而要选择这样一个“与风险成正比”的利率至少需要同时识别、比较和分析两个东西,一是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二是市场中存在的、具有相应可观察利率和相似的未来现金流量特征的另一项参照性资产或负债。所以传统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计量问题束手无策,比如某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并没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也找不到类似的参照物。

为了解决传统法遇到的问题,FASB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提出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量方法(当然首先要符合成本收益原则)。与传统法不同的是,期望现金流量法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期望值而不是只寻找一个最可能的现金流量。例如,一项现金流量有100元、200元和300元等三种可能,其概率分别是10%、60%和30%,那么期望值则为220元。同样道理,这种方法还可用于现金流量的时点也具有不确定性的场合,这些都是传统法难以恰当解决的问题。可见,期望现金流量法的优点在于它把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

以前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传统法所固有的局限难辞其咎,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通常都是不确定的,很少是那种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由于期望现金流量法能有效地处理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得到FASB的推荐。实际上,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期望现金流量法的思想痕迹,例如对退休金和其他退休后福利的计量、对某些保险责任的计量、对长期资产减损的计量、对一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等等。

不过也有人并不认为期望现金流量法能够如实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情况。例如有一项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两种未来现金流量:90%的概率是10元,10%的概率是1000元。这时的期望现金流量为109元,显然不能恰当地代表最终可能收入或支付的金额。

面对这样的诘难,FASB的辩解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虽然前面例子中的10元是最可能发生的金额(90%的概率),但它不可能是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为它没有反映出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相反,市场交易人会认为公允价值应该更接近109元而不是10元或1000元,没有人会在市场上以10元的价格出卖这项资产,也没有人愿意以1000元的价格购买这项资产。

四、现值在负债计量中的应用

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现值在债务计量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前面提及的资产计量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债务的计量同样适用。不过,有时候债务计量会遇到一些与资产计量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够找到债务的公允价值。当我们使用现值技术估计一项债务的公允价值时,可以把它转换为对一项资产的估计,我们在当前取得该资产可用于清偿债务或者向资信状况相当的另一实体让渡该债务。

为了估计企业应付票据或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会计师们通常需要估计出这样一个价格,在这一价格水平上,其他实体愿意将该企业的负债作为其资产。这样,问题就变得和资产计量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了。比如,来自一笔贷款的收入就是贷款人将借款人未来现金流量的许诺作为一项资产而付出的代价。同样,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就是该证券在市场上作为一项资产交易的价格。

使用现值技术对债务进行计量时,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是是否要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FASB认为,对一项负债最具相关性特征的计量应该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因为把企业的该项负债作为资产的债权人在决定它愿意支付的价格时必然会考虑该企业的资信状况。当企业为获取现金而借债时,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企业的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例如两个企业都承诺在5年后偿还500元,那么资信状况好的企业现在就可获得374元(利率为6%),而资信状况差的企业现在只能获得284元(利率为12%)。两个企业都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债务初始确认的计量基础,那么它们的债务价值分别是374元和284元,其差额反映了两个债务人不同的资信状况对它们的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

如上所述,企业资信状况对其负债计量的影响通常在利率的调整上反映出来,这一点和传统法下对资产计量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处理是完全相同的,它尤其适用于产生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的负债的计量。不过,如果要反映资信状况对其他类型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时,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有效。具体来说,企业的一项负债意味着该企业必然发生向外的现金流出,从概率的角度看,这笔现金流出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有一个可能的取值范围。如果流出金额很小,违约的概率也很小,如果流出金额很高,违约的概率也就大。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量负债的现值(公允价值),更能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

尽管企业的资信状况的作用已经明显地体现在其借款利率或借款金额之中,也体现在其他企业买卖该企业贷款所愿支付的价格之中,但仍然有人质疑,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应该反映其资信状况的影响和变化情况?他们认为负债计量的目的不同于资产计量的目的,负债计量的重心应放在企业的义务上,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报表使用者。按照这些人提出的计量方法,两个拥有同样偿还义务担资信状况相差甚远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将报告出相同金额的债务现值。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会计公告采纳了这种方法,如第7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和第106号准则公告《雇主对退休后养老金之外其他福利的会计处理》。

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存在理论和逻辑上的漏洞。FASB在概念公告中为坚持公允价值的计量目的而辩解道: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来证明,对于一些负债(如现金贷款)的初始计量应包括企业资信状况的影响,而另外一些负债(如担保负债或一些类似项目)的初始计量却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在初始计量或新起点计量时,负债的帐面数应反映其他因素而不反映其市场上的公允价值。没有理论可以说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属性不能用于以后的新起点计量。

还有人认为,企业资信状况变化的信息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的决策不相关。在他们看来,在新起点计量中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会产生令人混淆的结果。如果债务计量中包括了资信状况的变化,在新起点计量法下,资信状况的恶化必然引起负债价值的下降,而负债价值的下降意味着所有者权益的上升,这个结果显然违反常理——怎么一件坏事(资信状况恶化)反而导致一个好的结果(所有者权益增加)?

公告认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反映的是两类权益人(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索取权的相对变化。企业资信状况恶化,债权人索取权的公允价值就会下降,按理说股东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就会上升。但不一定,因为股东剩余索取权价值本应增加的金额很可能被资信地位下降引致的损失抵消掉。所以借款人资信的变化必然改变股东的权益价值,反之亦然。

公告还认为,如果在负债计量中不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那么就难以反映不同债务之间的经济差异。比如一个企业有两笔债务,一笔是在企业资信状况很好的时候发生的,所以利率很低,另一笔是在现在已经恶化了的资信状况下发生的,利率也较高。现在要对这两笔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做新起点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中不考虑企业资信地位的变化,那么我们就难以看出这两笔负债之间的差异。

五、现值技术与会计摊配——利息法

第7辑概念公告专门讨论了现值技术在会计摊配程序中的应用。大多数会计师熟悉的是溢价或折价摊销时使用的利息法,实际上这类技术在会计中有广泛的应用,FASB的好几个项目都对摊配中的利息法进行了研究。

新起点计量与会计摊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当前所有的信息和假设基础上全面充分地反映一项资产或负债的3种变化:(1)资产的物理损耗(或负债的减少);(2)一些估计的变更;(3)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后者可以反映第五种变化,部分地反映第2种变化,不能反映第3种变化。

从原则上看,所有会计摊配的目的都是报告资产和负债在某段时间内的价值、效用和实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程度上看,会计摊配试图把资产或负债的这些变化与真实世界中的某种可观察现象联系起来。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种摊配方法都只是用于反映——而不是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并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理论来指导不同摊配方法的选择,只能随具体情况而定。FASB认为,如果资产或负债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使用利息法作为摊配程序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1)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借贷行为;

(2)相似的资产或负债也是采用利息法进行摊销的;

(3)该项资产或负债存在一系列关系密切的特定的现金流量;

(4)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是以现值为基础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利息法的使用都是以合同约定现金流量为基础并假设一个不变的实际利率。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利息法的使用应包括对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机制,因为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往往与原先估计的金额和时点都存在差异。如果在摊配中忽略这些差异,难免在财务报表中出现现金流量形态和摊销形态不相匹配的尴尬。对最初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点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应该在摊配的利息法或新起点计量中及时反映出来。在利息法中反应估计现金流量变化的方法有三种选择:

(1)未来法(ProspectiveApproach):这种方法根据帐面金额和未来期间现金流量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

(2)补正法(Catch-upApproach):根据修正后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原来的实际利率(折现率)调整帐面金额至现值。

(3)追溯法(RetrospectiveApproach):根据最初的帐面金额、到目前为止的实际现金流量和估计的今后现金流量重新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再根据这个新的实际利率和修正后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值把现在的帐面金额调整至现值。

FASB推荐第2种方法,因为它满足利息法“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内在要求,而且执行成本不高。在补正法下,只要估计现金流量不变,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就等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第1种未来法不能反映出估计现金流量的变化,其信息也缺乏决策相关性,用这种方法推导出的新的实际利率与初始确认时的利率、现在市场利率都缺乏关联,资产负债表中的帐面余额除了表示它是一个“未摊销金额”外别无它用。第3种方法虽然已经被一些会计公告使用,而且一些人也认为它是三种方法中最精确和最全面的方法,但由于使用这种方法需要非常详细的关于过去现金流量的记录,执行成本很高,不一定符合成本收益原则,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没有把它作为推荐方案。

六、简短的结论和评价

FASB最新发表的这辑概念公告对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包括(a)确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b)为现值的使用,尤其是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或者时点以及两者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使用现值技术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诸如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反应各种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以便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为了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相关信息,现值必须能够体现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现值计量的唯一目的,但它并不排斥建立在企业管理当局预期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使用现值的会计计量应该反映出各种估计现金流量具有内在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期望现金流量法比传统法能更好地捕捉不同现金流量之间在数额和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程度;对负债的现值计量与资产的现值计量虽然在一些具体技术上不尽相同,但它们的计量目的是一样的,而且在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时应该考虑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特性的摊配程序,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如果估计现金流量的时点或数额发生变化,而该事项又不适用于新起点计量,那么在采用利率法进行摊销时应采用补正法,即把帐面金额调整为修正后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等等。适用于新起点计量,那么在采用利率法进行摊销时应采用补正法,即把帐面金额调整为修正后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等等。

第7辑概念公告的正式并没有完全消除一个存在已久的担忧,那就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作为计量目的,具体到这一辑公告,是使用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计量属性,这样的信息可能更加满足相关性的质量特征,但是否符合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呢?

会计计量论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会计计量

引言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所作的基本分类。它既是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表现形式,又是会计确认的前提。会计确认是将某个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或费用等会计要素正式列入会计核算体系的过程。会计确认用以解决会计要素的定性问题,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环节。

目前很多会计专家在传统会计要素基础上,结合环境问题,界定了绿色会计要素的概念和特征,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的概念和特征。在会计六大要素中,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核算内容与自然资源(如大气、水资源等)联系紧密,一般不存在相应的交易市场,难以计量,这就为绿色会计的具体实施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如何正确计量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要素,是实施绿色会计的关键,也是会计学界极为关切的问题。

一、环境资产与环境负债的核算内容

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预期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环境资源。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一)环境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二)环境资产必须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所谓控制是指特定主体可能不拥有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但能够对其行使使用权;

(三)环境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中获得的;

(四)环境资产具有稀缺性。有些自然资源资产更具有不可再生性或其再生的时间相当长,其储藏量会随着开发利用而不断减少。

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支出金额和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于某些国家来说,“环境负债”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如果企业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应将其确认为负债。

根据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定义,很多研究学者确定了各种详细程度不等的核算内容体系,并设置了相应的会计科目,较为详细的如表1所示。

与此相关,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财务报告中应予以披露的环境资料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披露有关企业的环境政策和实施情况;另一部分较具体地反映计入损益的环境费用性支出及与环境有关的资本性支出,并相应地在报表注释中披露。具体披露事项为:

①有关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

②企业自定的环境排放指标以及企业如何对待这些指标。

③根据政府法规定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达到的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④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

二、环境资产负债核算内容与传统会计计量方法的矛盾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对于计量单位的观点一致认同为:货币计量是会计本身固有的属性,一切非货币计量都是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范围。所以,事实上,货币计量几乎被认定为传统财务会计计量的唯一尺度(管理会计则另当别论)。西方会计的计量单位有两种备选方案,其一是名义货币;其二是一般购买力单位。前者的有效性取决于货币币值的稳定程度,币值越稳定,其计量效果越好。后者是虚拟的货币单位,它考虑了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因素。

由此可见,传统会计计量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的。而且,传统财务会计中,资产和负债的入账价值,主要是按照实际成本计价,用以保证账证的一致、相符。

绿色会计计量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计量,其主要特点是:

(一)绿色会计计量具有非交易性特点;

(二)环境标准是绿色会计计量的起点;

(三)绿色计量基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重性,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都可以充当环境会计的计量基础。

在环境资产负债表中,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核算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目前,针对这些自然资源存在许多非交易因素,不存在交易价格,所以,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尤以传统财务会计为甚)失效。因此,针对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核算内容应当寻求新的计量模式。

三、绿色会计计量方法

排他性与非排他性是区别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私域”与“公域”的两个重要概念。所谓排他性,是指个人被排除在消费某种产品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费之后,其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产品或劳务所带来的利益,其他人必须付款并且支付足额的费用才能消费该物品。私域物品具有消费的排他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只需支付少量费用,甚至不需付费就能消费该物品,如国防、航灯等。公域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由于技术上不可行或经济上不可行,公域物品要排除他人享用是困难的,非排他性可能形成免费搭乘者。

根据自然资源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可以把自然资源划分为两类:一类具有排他性,如矿产资源等;另一类具有非排他性,如大气等。

说自然资源具有排他性,就意味着这些资源的使用必须要花费一定的代价。为了准确计量这类资源的价值,可以通过产权界定,赋予这些资源人格化的所有权,这样就可以形成交易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说自然资源具有非排他性,那么任何人无需付钱或仅支付少量费用就可以自由得到资源,结果就会造成这种资源的过度耗用。这样如何正确为非排他性自然资源定价,就成为正确核算企业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关键。

绿色会计研究学者针对自然资源的计价,提出多种定价模型,如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等。但是对于非排他性的自然资源,由于其使用存在“搭便车”现象,所以,上述方法不可能正确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鉴于这类资源的保护主要聚焦于合理利用,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这类资源主要构成其环境负债。这样,就引入成本管理概念,结合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对资源定价。

环境成本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它成本。

一般环境成本分为两类:

(一)环境控制成本。这是指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而产生的成本,具体表现为资源维护、环境保护等行为发生的支出。一般来说,该项成本越高,表明企业主动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越高;

(二)环境故障成本。它是指除环境控制成本以外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支出。如果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上打了折扣,则会发生诸如资源效用降级、环保处罚等支出,这些支出归为环境故障成本。

关于环境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的关系,一般来说,如果企业的环境控制成本较高,则企业履行的环保责任程度较高,相应的违规支出也会减少,因此环境故障成本就会较低。

基于环境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价格管制有针对性地减少非排他性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采用定价模型:

P=αC1+βC2

C1——环境控制成本;

C2——环境故障成本;

α、β——系数,取值(0,1),α+β=1,系数的大小可以调整企业的环保行为。

基于该定价模型,形成企业的环境负债而入账。

为提高企业的环保责任,适当降低系数α的取值,加大系数β的取值。这样,当两个企业的环境成本相等,而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保障成本不一样时给企业带来的环境负债也不一样。同等环境成本条件下,环境控制成本越高,社会效益越佳;环境故障成本越高,社会效益越差。同等环境成本条件下,环境收益越高,社会效益越佳;环境收益越低,社会效益越差。

例如:两个企业A、B,环境成本相同为10万,其中:A企业C1=8万,C2=2万;B企业C1=3万,C2=7万;取α=0.2,β=0.8,则:

A企业环境负债为=0.2×8+0.8×2=3.2

B企业环境负债为=0.2×3+0.8×7=7.2

所以,采用该定价模型,一方面可以提高这类资源的效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保责任,转变传统模式的末端治理观念,实现自然资源保护的未雨绸缪。

四、结束语

环境负荷超载、资源忧患加剧,使人们愈发格外关注资源代价与环境牺牲,从而成为环境成本产生的基本动因。实施绿色会计的关键是正确计量环境资产负债要素,特别是非排他性自然资源。划分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建立定价模型,构成环境成本管理的基本思路,其评价意义在于:环境控制成本越高,表明企业主动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越高;环境故障成本越低,表明企业相应的违规支出越低。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构建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4.6(5)。

[2]黑继丰,刘晓波。浅谈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体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5(3)。

[3]孙兴华,王兆蕊。环境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2002(3)。

会计计量论文第4篇

会计计量过程可以分为初始计量(initialmeasurement)和后续计量(subsequentmeasurement)。初始计量是对交易和事项的数量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以便在复式簿记系统中能被记录,转化为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后续计量则要衡量和确定该交易与事项的货币数量在初始计量后的变动情况,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变动的财务成果。一般来说,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中心的传统会计计量侧重的是初始计量---传统会计环境稳定少变,资产形态单一,大部分资产和负债在初始计量后,其价值基本不变,原则上不需要后续计量。除非两种情况:第一,同质资产的销售和处置;第二,按历史成本计量资产的折旧和耗用。但是这两种情况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后续计量,它只是对原始价值的调整。

新经济形势下传统的资产定义和资产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风险价值已成为资产价值的重要内容。以历史成本进行的初始计量,当资产价值频繁变化时,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后续计量在所难免;有的资产甚至根本不存在历史成本,如衍生金融工具,仅仅是一种合约,从签约到结算过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需要经常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在会计计量变革问题上,我们已经将许多笔墨用在了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等现值手段的讨论上,其实,会计计量过程的重心已从初始计量转移到后续计量,这种侧重的变化本身就是会计计量的变革。

二、折经济形势下的现实选择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这个时代资产的形态、会计环境及计量特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续计量之所以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会计计量的重心,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上变化的巨大影响。

1·资产形态的进化

资产是会计计量的对象,传统的资产形态以有形资产为主,在资产交易过程中,历史成本是确凿的,交易后其价值也相当稳定,因而后续计量并不受关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两种新型资产在资产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攀升。

第一,软性资产。软性资产是指企业的知识、软件、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等区别于传统资产,具有高技术含量,体现极具发展潜力的资产。软性资产之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其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二十世纪初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20%,而现在这个数字已达60%-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此数字将达到90%以上。软性资产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不断变化。初始计量时的投人资本只是其价值中很小的一部分。实物资产在使用中被消耗掉,而软性资产则不会因为被使用而消失。它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增值,其增值额是巨大的,因而需要将其放在市场中以公允价值进行经常的后续评价,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整体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第二,虚拟资产。高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使现代经济中虚拟成分大大增加,信用制度和资产货币化使资本脱离实物经济运行,资本的增值不仅仅只表现为实物与货币的循环,而直接形成G-G''''的资本增值。虚拟资本有两大特点,一是高收益性,二是高风险性。股票、债券、其他金融工具等虚拟资产的价格,在价值的两端随着人们的心理而上下起伏。非虚拟资产的增值来源于企业行为对市场的替代效率,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再进人市场交易,所以初始计量已经能够解决量化的披露需要。而虚拟资产正好相反,风险价值是其价值增值的主要部分。如果只初始计量其投人价值,则完全抛弃了其风险价值主体,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丧失殆尽。

2·会计环境的影响

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是后续计量倔起的重要原因。首先,经济活动变得极其复杂。单一的工业大生产时代一去不返,各种各样的投资活动层出不穷,权益的主体日益复杂,企业已成为社会资产的一部分。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取得方式的多样化,使资产价值形成不再是一次投资的结果。兼并、重组、联营等经营方式使资产价值的变化更加频繁,这些都加大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传统计量模式是封闭的过程,它计量和反映的是投资形成时点上的资产价值,根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其次,不确定性增加。按会计要素分类的企业经济活动与价值之间的偏离日趋严重。企业短期行为增多,网络公司大量存在,交易方式多样化,企业价值的动态变化更加难以定势。第三,风险加大。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的快速更新与膨胀,科技、制度、管理等的不断创新带来了企业所处环境的瞬息万变,使竞争更加剧烈,企业经营的风险加大,同时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也加大。风险收入成为一种稳定的收人来源。准确揭示这部分价值,远非初始计量能够胜任。

会计计量必须突破封闭式计量的限制,在初始确认与计量之后进行后续确认与计量来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动,提供风险价值的动态信息;达到计量结果与客观现值的一致,减少不确定性对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后续计量的侧重与会计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它能准确地体现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

3·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会计环境的变化也在改变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刺激会计的发展变革。第一,信息使用者更重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传统会计中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而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渗透,带动经济活动的日新月异,缩短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期限,依据历史信息进行决策的风险加剧,因为过去的买价对于当前的财务决策来说是毫不相干的。第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使用者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企业的利润表上,注重经营利润与原始成本的比较。新的经济条件下,信息使用者更注重企业的现在和将来,关注他们的投资是否会增值,企业在严峻的竞争中是否具有成长价值。信息需求者的这种转变,使会计计量已不能停留在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初始计量之上,而在客观上要求会计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提供企业现实条件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必然强调以后续计量来反映这部分价值的动态信息。后续计量迎合了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后者则推动后续计量成为会计计量的核心。

三、支撑这一选择的思想技术条件

I·财务报告由信息观向计量观转变

传统财务报告是根据历史成本基础和名义财务资本保全概念编制的。采用的是信息观,即在有效市场前提下,在不完全和不完善市场中,企业以历史成本基础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这种观念下的会计计量仅仅只是配比的工具。然而市场条件的改变,会计模式面临调整。计量观是指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对资产和权益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来提供信息。计量观下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会计计量的目的是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价值。劳伦斯·A·温巴奇说过:"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现在是会计师们应注意未来发展的时刻。"FASB在第3号概念公告中更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从而使沿用数十年的收益确认的"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计量观所引发的种种变化,使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后续计量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资本市场的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更具有客观公允性

公允价值对于资产,尤其是虚拟资产和软性资产的计量,具有特别的适应性。FASB曾明确表示:"在未来准则制定考虑中,当应用现值技术在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重新开始计量时,本委员会预期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现值计量,则在初始计量后,必然存在后续计量。因为现值具有动态变化性;要做到公允客观就必然不断地进行后续确认与计量。

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有失公允,致使人们对公允价值持怀疑的态度。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报价机构增多,使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得到了保证;世界经济一体化,使相互分割的资本市场成为一个统一体;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可以随时准确地获取,且减少了人为估计的成份;完善的资本市场提的信息是为众人所接受的,极具有效性。因而可以说公允价值的客观公允性是无可非议的。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其提供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信息快速准确传送提供了条件。现代通信技术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多媒体化的综合业务数字功能,为大规模的生产与共享知识、信息奠定了基础。后续计量通过这些工具获取信息,既快速方便又成本低廉。大量复杂繁琐的数据经过计算机的加工后以数据库形式直接存在于计算机中,完备的物质条件使频繁后续计量操作起来极为方便。这样后续计量又有了必备的技术条件。

总之,后续计量已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会计计量的中心和重点,这是必然的,也是现实的。正是经济形势的发展、信息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会计计量的演进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会计计量论文第5篇

关键词:质量成本;会计;计量

质量成本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用于质量的成本优化,使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故障成本,包括外部故障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的总和最小,使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保持合理的最佳结构。美国质量专家克劳士比认为,质量本身不存在问题,只有产品的设计、材料、人工和制造的问题才会导致质量的低劣。克劳士比提出质量成本由两部分组成:符合成本和非符合成本。预防成本与鉴定成本都属于符合成本,因为它们适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顾客的期望。内外故障与外部故障是非符合成本,它们是由于产品或服务被拒绝而产生的成本和机会成本。质量成本是符合成本和非符合成本的总和。统的质量成本概念及构成已为我国广大企业接受并应用。传统的质量成本概念有明显的局限性,它只考虑质量不足所带来的成本,但除了质量不足,质量过剩也是一种损失,这种损失也应该是一种质量成本。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产品质量的高低是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从而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想做大做强,在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1质量成本理论透视——不足或过剩

质量成本是一种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它不是一种职能成本,但是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以找出质量成本的最适宜点,从而为企业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正常情况下制造合格产品的费用不属于质量成本构成,它属于生产成本。质量成本是一种变动的成本,它随着质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它不拘泥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也可以用于分析和预测可能或应当发生的经济活动。质量成本方法向管理层提供了一个管理工具。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规定,质量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而运行质量成本中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运行质量成本是指质量体系运行后,为了达到和保持所规定的质量水平所支付的费用。质量成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运行质量成本。①预防成本是用于预防不合格品等故障所发生的费用,当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预防成本通常是增加的,因为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努力和资金等的投入。②鉴定成本是用于评定产品是否满足合同双方确定的质量水平所发生的费用。③内部故障成本用于产品交付前因不满足合同双方确定的质量水平所发生的费用。④外部故障成本是用于产品交付后因不满足合同双方确定的质量水平导致索赔、修理、更换等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信誉损失同属外部故障成本但一般无法用金钱来度量。同内部故障成本一样,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外部故障成本会降低。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在合同环境条件下企业根据顾客提出的要求,向其提供客观证据,保证所支付的费用。

2质量成本会计的归宿

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努力降低企业综合质量成本。首先,企业应明确客户的质量需求水平。其次,树立企业员工的质量成本意识。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离不开广大员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可以通过开办质量成本专题讲座,向员工讲清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提高他们对质量成本理论的基本认识,使员工相信并愿意长期为之努力。第三,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经济责任管理范围。对于发生的质量事故要追究原因和责任,运用经济手段增强员工质量成本意识,保证合理服务质量水平。对质量成本责任进行考核必须确定质量成本考核指标。确定考核指标的依据有质量成本计划,质量成本结果,质量成本责任归集明细表。按责任部门分类,确定责任部门考核指标:按责任分部分项分类,确定考核指标:按量值分类,确定发生额和相关指标的考核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实施质量成本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和处理。坚持质量成本效益与趋势分析,为质量成本会计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质量成本与有关指标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大体反映质量经营的状况及其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影响,借以说明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和管理、开发质量成本的重要性。通过一些基数与质量成本对比,从不同角度说明经营情况。质量成本实践中通常利用的基数有:工时基数、成本基数、销售基数和单位基数。通过对这些基数进行期初预测数与实际执行数的对比分析,反映质量成本趋势,更好地体现质量成本的分析结果。提出改进质量成本管理的建议。针对公司质量缺陷、质量成本管理和质量体系薄弱环节以及公司质量成本构成合理化建议。为更好的体现企业的质量控制情况,应编制质量报告表,以有利于企业进行整体战略布局与调整。

3质量成本的计量

会计计量论文第6篇

1.1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高校会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会计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会计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该目标可以看出,高校会计教学与普通会计培训是有很大区别的,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系统的会计学知识,而不是仅仅会记账就可以了;而且,高校会计教学还要求学生具有会计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初步能力,这就需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进行更深、更高层次的研究。因此,高校会计教学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的。

1.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会计工作。所谓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的熟悉。高校会计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会计岗位的工作。

1.3能力培养的全面性

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业务学习能力等。没有经过学校全面能力培养和熏陶的学生,是无法达到社会期望和要求的,更无法胜任将要从事的会计相关工作。因此,高校会计教师一定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知识的国际性和更新性

我国会计专业知识逐渐和国际接轨,每隔几年就会推出新的会计准则,财税法规也不断完善和更新,会计电算化知识更是日新月异,因此会计专业学生们必须学习最新的知识,并随着知识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所以,高校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所讲授会计知识的国际性和更新性。

2高校会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增强会计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2.1高校会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填鸭式”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会计教学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由于会计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对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也会降低教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没有采用现代化设备和方法授课。许多高校会计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教案讲半天”的旧模式,这样的授课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如果高校能有条件支持、帮助会计教师,使会计教师能利用多种电子信息化设备,通过多种现代化方式和方法给学生授课,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大多数高校会计教师一直在学校的课堂授课,没有到企业实践锻炼过,甚至有些年轻老师一上班就走上教师岗位,基本上属于从大学出来就进入另一大学工作,根本没有实践经验,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不爱听,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对财务法规、准则等进行调整,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大多跟不上,知识更新不了,这样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过时的会计知识。这样的教师不可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那些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方法,而如何教会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才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层次,这还需要高校会计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

2.2增强高校会计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上述高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数在于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只有不断提高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还要培养学生成人。因此,高校会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教学质量。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会计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高校会计教师有必要从各方面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进行。

3增强高校会计教师素质以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方法

3.1高校会计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高校会计教师应针对所教授学生的层次和专业特点,挑选出适合学生的教材,并认真备课,准备教案,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程序。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计教师要不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计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相关案例来辅助教学,并对教材中没有讲到或讲得不够深入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学中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会计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教学、下载教学内容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学习的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3.2组织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

高校会计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们轮流选择不同的章节进行示范教学,其他教师观摩、听课,然后组织说课和评课等手段,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使教师们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学习,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3丰富高校会计教师的实践经验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认识到会计的精髓。高校会计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将会计课程讲得有血有肉,精彩异常。因此,高校会计教师可以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到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另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会计方面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来开展会计实践讲座或担任学生们的实习指导教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水平,也能使高校会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为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3.4高校会计教师要以科研促教学

高校会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课题、论文、专著和教材等,适时更新知识结构,时刻跟踪会计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始终站在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现代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强调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高校会计教师自己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高校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提升了,其学术水平才能随之提高。因此,科研工作对于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3.5高校会计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会计知识

会计计量论文第7篇

【摘要】会计电算化已发展成为一门融电子计算机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新型科学和实用技术。本文从实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意义入手,系统地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流程、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提出了实行会计电算化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信息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意义(一)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业务量的不断增大,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难免产生的误差,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二)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会计电算化对数据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操作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的问题,杜绝记账不及时、错行、串户、会计资料不清晰,随意涂改的现象,会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清晰、可靠,保证了会计工作质量。(三)加快信息传递,提高了管理水平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会计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及时的记录、汇总分析,并通过信息系统迅速传递,充分利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会计人员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管理、参与预测和决策,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四)促进管理信息化,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使企业的大量会计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共享,大大地提高了经济信息的利用价值,促进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会计电算化,还可以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掌握现代会计理论和高科技知识,从而优化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五)推动了会计改革会计电算化不仅是会计技术的改革,而且对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程序、内容和会计理论等众多方面都产生极大影响,改变了会计人员的传统观念,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从而推动了会计改革和发展。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流程的影响手工核算是从处理原始凭证开始,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据以登账,而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财务处理系统以手工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信息为起点开始进行处理,将已制作完毕的记账凭证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处理。手工核算时,按照复式记账原则,总分类账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必须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从而将总分类账中的余额、发生额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中的相应数字进行核对,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在计算机处理系统中,计算错误完全可以避免,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核对失去了意义,而且总账库存文件与明细库存文件中有数据同时产生,也就不再需要编制科目汇总表。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因此,会计电算化有效地开展,不仅会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给会计核算流程带来根本性的改善。(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质量的影响账务部门要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充分体现其作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关键。会计工作的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可理解性、一贯性和可比性都有重大影响,从而也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企业有效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后,除录入与复核记账凭证,录入一些原始数据之外,几乎所有的计算整理,归类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工,手工干涉很少,计算机调整处理的特点充分发展,由此带来的会计信息及时性的改变是质的飞跃,企业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会计信息的滞后问题不再是问题了,会计信息更为接近实际情况。实行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适用的会计方法,可避免由于人员变动等因素而改变会计方法的不利因素,从而更好地保持会计信息的一贯性可比性,使会计信息质量将有较大的提高。(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方法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开展使得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分析工作主要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可以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能进行复杂运算等优势,采用或选择一些手工下难以完成或无法选择采用的方法。会计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处理中脱离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采用各种会计方法来开展和搞好会计工作。(四)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在手工条件下,有岗位责任制,各种内部牵制制度,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计算机的引入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形式、内容、重点等都发生了变化。一是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原手工下达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制造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凭证的借贷平衡校验、月间余额的检查、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各核算系统之间的数据核对、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检查等。二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发生了改变。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也增加了新的控制内容,如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牵制,计算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的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维护人员等的岗位责任等等。三是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改变。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人工处理的控制、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联接的控制方面。[1][2][][]三、实行会计电算化应关注的问题(一)要提高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许多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个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还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一是一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为时过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等等。二是传统的会计理论也禁锢着部分人的头脑,一些人肤浅地认为“算盘”和“账本”就是财务会计的工具。这些片面的认识给会计电算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健康顺利地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中存在着不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定。颁布电算化政策与法规是为促进会计电算化服务的,而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二)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上偏低,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采用明显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是当前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不到总数的40%,而且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采用,小型企业很少采用;主要是国有企业采用,集体企业和乡镇较少使用;较发达地区的企业较多使用,广大内地企业较少采用;有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较少采用。二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一些启用了“管理型”或“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企业应用会计软件的水平远远落后于会计软件本身的发展。许多会计软件功能齐全,但在企业实际使用时只能完成少部分功能,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充分。三是软件中会计核算功能部分能被使用,但财务管理和决策分析功能部分使用率很低。四是有些企业会计人员在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面对出现的意外问题不知所措,干脆弃而不用,仍然采用手工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系统只作辅助作用,或者搁置不用。(三)要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一是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其软件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开发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二是会计电算化人才严重匮乏。一方面,财会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短期培训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四)要制定统一财务软件的标准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不同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从国外情况看,在某些会计电算化搞得好的国家,基本上是通过行业会计协会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甚至某些国家就直接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规定哪些行业必须使用哪种财务软件。这样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主要参考文献】[1]张辉.会计电算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2]张献英.试论网络经济的财务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6,(3).

会计计量论文第8篇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会计现金流量;持续经营;经营业绩

自由现金流量概念的提出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定义和计算公式,那么自由现金流量与会计现金流量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那么企业的价值的大小是由自由现金流量还是会计现金流量来衡量呢?二者中哪一个更能合理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从目前企业对外的财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作为主表部分提供给信息的需要者,而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是多少就不能提供了。因此,本文通过对自由现金流量与会计现金流量含义和计算公式的比较,可以得出自由现金流量作为财务管理上的指标比会计现金流量具有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和作用。

1自由现金流量与会计现金流量的含义比较

自由现金流量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美国的石油行业从60年代的繁荣到80年代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会带来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并给企业带来成本。石油行业的这次失败被认为是研究企业成本、研究内部现金运用低效率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1986年哈佛大学詹森(Jensen)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FreeCashFlowHypothesis):自由现金流量指满足所有具有正的净现值的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后多余的那部分现金流量,这些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按相关资本成本贴现计算出来〔1〕。詹森所定义的自由现金流量概念不像其他偏重于会计现金流量的概念,会计上现金流量概念大多过于注重概念的内涵,而詹森则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现金流量,他看中的是自由现金流量概念的外延。所谓外延指的是,詹森所重视的不是何为自由现金流量,他关心的是如何支配自由现金流量。〔2〕

詹森提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后,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如:“自由现金流量等于公司的税后营业利润加上非现金支出,再减去营业流动资金,物业、厂房月设备及其它资产方面的投资。它未纳入任何与筹资有关的现金流量,如利息费用或者利息。……实际上,自由现金流量也等于向所有资本供应者支付或者收取的现金流量总额(利息、股息、新的借款、偿还债务等)”(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1998)。“这是经过从预计受益减去预期经营成本和为了提高现金流而花的费用之后剩下的现金流。换个角度说,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为所有经内部收益折现后有净现值的项目支付后剩下的现金流。”(詹姆斯。范霍恩,1998):“自由现金流量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概念。严格地讲,它是指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除了在库存,厂房,设备,长期股权等类似资产所需投入外,企业能够拥有的额外现金流量。(肯尼斯。汉克尔,尤西。李凡特,2001)……。但一般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讲,自由现金流量最基本的定义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维持公司现有生产能力所需的资本支出额后,企业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如果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拥有正的额外现金流量,就可以把它自由地提供给公司的所有资本供应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或者将这些现金流量留在企业中产生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这也就是所谓”自由“的真正含义。

会计现金流量是指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反映现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强调的是现金流动。如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等取得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入;购买原材料、接受劳务、购建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等而支付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出。

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产生或运用的现金流量进行分类,通常按照企业经营业务发生的性质将企业一定期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归为三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从二者的含义中可以看到,会计现金流量信息能够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资金是否紧缺,企业偿付能力大小,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而自由现金流量表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在扣除了计划中维持企业经营、分发股利、资本扩张后剩余的可动用部分,也就是相当于计算机内存中的未占用空间,它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持续经营或必要的投资增长对现金流量的要求,作为一种现金“剩余”,自由现金流量是公司对债权人实施还本付息和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的财务基础。

2自由现金流量和会计现金流量计算的比较

2.1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

目前,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认识不同,对其计算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如TomCopeland教授于1990年阐述了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BradfordCornell教授于1993年给出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与TomCopeland类似:

自由现金流量=(营业利润+股利收入+利息收入)×(1-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增加+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AswashDamodaran教授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也是参照了TomCopeland的观点:

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肯尼斯。汉克尔和尤西。李凡特在2001年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总资本性支出+随意性资本支出

其中,随意性资本支出主要是指企业的日常管理费用,而不是企业增长所必需的那一部分,因为这部分现金可以分配给投资者,而对企业的增长不产生任何影响。〔4〕

本文比较赞同TomCopeland教授给出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即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在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将公司不包括利息收支的营业利润扣除实付所得税税金之后的数额(即税后净营业利润)加上折旧及摊销等非现金支出,再减去营运资本的追加和物业厂房设备及其他资产方面的投资。如果能够得到正数即正的自由现金流量就可以把它提供给公司的所有资本供应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或者将这些现金流量留在企业中待以后产生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

2.2会计现金流量的计算

2.2.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经营性租赁、受到的税费返还等;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包括购买货物、接受劳务、制造产品、广告宣传、交纳税款等。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

2.2.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与企业的长期资产项目有关,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投资活动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购买与处置,固定资产的购买与处置,无形资产的购买与处置等。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

2.2.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与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有关,是指从投资者和债权人那里筹集到开办和维持企业经营所需的现金从而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包括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分配利润等。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6〕

从上述对自由现金流量与会计现金流量计算公式的分析,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自由现金流量可以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资本性支出调整而得出,这可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找到原因。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列报采用间接法时以本期净收益为起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非常项目收支及应收应付等项目的增减变动,据此计算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具体的项目调整如下: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收益+折旧及摊销-非常项目引起的收入(减:损失)+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递延所得税-经营性资产的增加+经营性负债的减少

则,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利息收入-利息费用+股利收入+非常项目导致的收入(减:损失)-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所得税税率〔5〕因此,自由现金流量可以近似地认为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资本性支出的差额。可以看出,只有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才能增加自由现金流量的数值。通过向股东增发新股、向银行等债权人发新债所获得的资金是不属于自由现金流量的。

3自由现金流量与会计现金流量存在差异的本质

那么,为什么自由现金流量可以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而不包括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呢?

自由现金流量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以成本为其理论背景的,詹森认为在自由现金流量的使用方面,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冲突。“越是当公司产生出巨额的自由现金流量,股东与管理者在股利支付政策上的利益冲突就越严重”。(詹森,1989年)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大,表明其内部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大,其可自由运用的内源资金也越多,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他愿意掌握更多的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增加对公司资源的控制,而管理者需要通过对公司资源的控制来实现公司的增长。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不断的持续经营而创造出来的财富,能够被管理者控制支配,而投资活动与企业的长期资产项目有关,筹资活动与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有关,从而这两项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对管理者而言不是“自由”的,管理者无法控制和支配。因此,自由现金流量只能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而不包括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4自由现金流量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从上面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自由现金流量的大小及变化情况较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与会计现金流量相比较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自由现金流量可以把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很好的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企业在得到正的自由现金流量后把它们分配给资本供应者(债权人和股东)还是留在企业用来以后生产发展的需要?如果又分配给资本供应者还要留在企业,那么各自占的比例为多少才是合适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对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筹资、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的整体考虑。正是自由现金流量把它们贯穿起来,使我们运用整合的思想来解决财务问题。〔3〕

其次,使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考虑财务问题。会计现金流量是指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反映现金在过去一段时期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强调的是现金在过去一段时期的流动情况。而自由现金流量不但考虑的过去某一段时期企业的获现能力还考虑了在未来的投资、筹资决策等,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有一个非常合适的评价,把未来的创现能力纳入了财务考核内。

最后,自由现金流量比会计现金流量更能合理地衡量企业的价值、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于自由现金流量是根据收付实现制计算的,企业可以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来增加利润,但是没有现金流入,自由现金流量没有增加;相对净收益指标而言,自由现金流量不受企业管理层的控制,如折旧和摊销方法的选择对利润的高低有调节作用,但它对自由现金流量没有影响;再者自由现金流量认为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的主要业务产生的利润才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因而非经常性业务带来的现金流量是不计入自由现金流量的,因此自由现金流量相对于会计现金流量更能合理地衡量企业的价值、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参考文献]

[1]Jensen,MichaelC.Agencycostsoffreecashflow,corporatefinance,andtakeovers.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

[2]沈艺峰,沈洪涛。公司财务理论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8)。

[3]汤古良,朱蕾。自由现金流量与财务运行体系。会计研究,2002(4)。

[4]汪平。自由现金流量概念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4)。

[5]赵英杰。自由现金流量之我见。四川会计,2001(4)。

会计计量论文第9篇

一、新公告出台的背景——近年来FASB等在改进会计计量问题上的努力

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会计师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在1988年10月,FASB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开始考虑在会计计量中更广泛地使用现值技术。虽然在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10号意见书(1966)之后,已经有好几份会计公告引入了现值技术,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文告,本来可以使用现值技术,却没有使用。FASB把现金流量和现值作为一个项目专门考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值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计量工具以及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到1990年12月,FASB了一份讨论备忘录——《现值会计计量》(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inAccounting),确定了该项目的三个阶段:

a、决定项目欲达到的程度和目的;

b、识别哪些领域需要制定新的强制性会计文告;

c、制定新的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在1990年12月到1999年12月间共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11份涉及现值技术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会逐渐认识到过去的FASB第5辑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回答使用现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第5辑概念公告提出了5类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折现值)。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3种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各期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或分配;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作为一种摊销方法,在某项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