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30 11:35:44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第1篇

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意义:

*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产品设计

*加速生产流程

*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

*改进产品售后服务

*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

*降低经营质量成本

*减少经营亏损

*降低现场维修成本

*减少责任事故

范围: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强调为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客对他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指导人、机器、信息的协调活动。

其主要活动范围可以使用如下示意图描述:

TQM的基础:

*系统工程与管理(系统工程)

*完善的技术方法(控制工程)

*有效的人际关系(行为工程)

TQM的演变:

TQM的演变过程

TQM的工作内容:

*新设计的控制

*进厂材料的控制

*产品的控制

*专题研究

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概述:

1.在“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这一短语中,“质量”一词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一般含义。质量是指“最适合于一定顾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a.产品的实际用途;b.产品的售价。

2.在“质量控制”这一短语中,“控制”一词表示一种管理手段,包括四个步骤:a.制订质量标准;b.评价标准的执行情况;c.偏离标准时采了纠正措施;d.安排改善标准的计划。

3.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a.技术方面的,即机器、材料和工艺;b.人方面的,即操作者、班组长和公司的其他人员。在这两类因素中,人的因素重要得多。

4.全面质量管理是提供优质产品所永远需要的优良的产品设计,加工方法以及认真的产品维修服务等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5.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适用于任何制造过程,由于企业行业、规模的不同,方法的使用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方法上的差别可概括为:在大量生产中,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产品,在单件小批生产中,重点在控制工序。

6.质量管理贯穿在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阶段。首先是向用户发送产品,并且进行安装和现场维修服务。

7.要有效地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就必须在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所有主要阶段加以控制。这些控制就叫质量管理工作(Jobofqualitycontrol),按其性质可分为四类:a.新设计控制;b.进厂材料控制;c.产品控制;d.专题研究。

8.建立质量体系是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9.质量成本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

10.在组织方面,全面质量管理是上层管理部门的工具,用来委派产品质量方面的职权和职责,以达到既可免除上层管理部门的琐事,又可保留上层管理部门确保质量成果令人满意的手段的目的。

11.原则上,总经理应当成为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总设计师”,同时,他和公司其他主要职能部门还应促进公司在效率、现代化、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发挥。

12.从人际关系的观点来看,质量管理组织包括两个方面:a.为有关的全体人员和部门提品的质量信息和沟通渠道;b.为有关的雇员和部门参与整个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手段。

13.质量管理工作必须有上层管理部门的全力支持。如果上层管理部门的支持不够热情,那么,向公司内其他人宣传得再多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14.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无论何时、何处都会用到数理统计方法,但是,数理统计方法只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内容,它不等于全面质量管理。

15.应该认真地在公司的范围内逐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明智的做法是,选择一两个质量课题加以解决并取得成功,然后按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地实施质量管理计划。

16.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根源处控制质量。例如,通过由操作者自己衡量成绩来促进和树立他对产品质量的责任感和关心,就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成果。

来源:网络转载

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这个名称,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现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

在中国,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TQM(当时称为TQC—TotalQualityControl)已有20多年。从20多年的深入、持久、健康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效果来看,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TQM正日益受到各国领导人和广大企业家所重视的一门科学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各行各业都针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入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质量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为加强质量工作采取了企业、政府、社会齐抓共管,企业自律、市场竞争、政府监督“三管齐下”,明确地方政府在产品质量工作中的责任、“以法治国”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提高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根据最近对“各类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的比例”的统计(如图1),我们很容易看出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

一、全面质量管理相关概念简述

在介绍全面质量管理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有关质量的定义。国家标准对质量下的定义为:质量是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目前更流行、更通俗的定义是从用户的角度去定义质量:质量是用户对一个产品(包括相关的服务)满足程度的度量。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生命。质量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影响质量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组织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1.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发展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质量的主体,主要包括:(1)产品和/或服务的质量;(2)工作的质量;(3)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而后两者往往容易被人们所遗忘,但这是“大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所必不可少的。

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1)本世纪30年代以前为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但质量并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2)1924年提出休哈特理论,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利用休哈特工序质量控制图进行质量控制。休哈特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3)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4)70年代,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它包括离线质量工程学(主要利用三次设计技术)和在线质量工程学(在线工况检测和反馈控制)。田口博士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5)80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CAQ),出现了在CIMS环境下的质量信息系统(QIS)。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往所无法实现的很多质量控制与管理功能。

2.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兴起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在西欧与日本逐渐得到推广与发展。它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实现定量化,变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类似于日本式的全面质量控制(TQC)。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其次,TQC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要管理采购、设计直至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我们要形成一种这样的意识,好的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管理的实施要求全员参与,并且要以数据为客观依据,要视顾客为上帝,以顾客需求为核心;在实现方法上,要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1)为什么要进行TQM?

TQM为什么能够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与其自身所实现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总的来说,TQM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益处:

缩短总运转周期

降低质量所需的成本

缩短库存周转时间

提高生产率

追求企业利益和成功

使顾客完全满意

最大限度获取利润

(2)TQM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QualityManagement,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TQM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ISO8402对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菲根堡姆对TQM的定义:“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具体来说,TQM蕴涵着如下含义:

强烈地关注顾客。从现在和未来的角度来看,顾客已成为企业的衣食父母。“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正逐渐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全面质量管理注重顾客价值,其主导思想就是“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长期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关键”。为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必须把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即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试制、生产、检验、仓储、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都应该牢固树立“顾客第一”的思想,不但要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且要为顾客做好服务工作,最终让顾客放心满意。

坚持不断地改进。TQM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承诺,“非常好”还是不够,质量总能得到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获取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TQM采用广义的质量定义。它不仅与最终产品有关,并且还与组织如何交货,如何迅速地响应顾客的投诉、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等都有关系。

精确地度量。TQM采用统计度量组织作业中人的每一个关键变量,然后与标准和基准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追踪问题的根源,从而达到消除问题、提高品质的目的。

向员工授权。TQM吸收生产线上的工人加入改进过程,广泛地采用团队形式作为授权的载体,依靠团队发现和解决问题。

(3)TQM与竞争优势

TQM能够为企业带来那些竞争优势呢?下图我们将简要分析TQM能够给企业结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所带来的变革;企业通过这些相关的变革来获得竞争优势。(如图2)

图2:TQM推动企业变革

3.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1)PDCA

PDCA循环亦称戴明循环(如图3),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

图3:PDCA循环图

第一个阶段称为计划阶段,又叫P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国家计划指示等,搞清楚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第二个阶段为执行阶段,又称D阶段。这个阶段是实施P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第三个阶段为检查阶段,又称C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第四阶段为处理阶段,又称A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在全面质量管理中,通常还可以把PDCA循环四阶段进一步细化为8个步骤。

(2)美国式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图4:美国式全面质量管理

上图4是美国式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其思想与日本的TQC有许多类似之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的TQM活动都是建立在社会大网络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美国的质量管理目标正在发生转移,正逐步从“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向“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转移。

(3)全面质量管理的系统思考

下图5描述了全面质量管理与顾客完全满意(TotalCustomerSatisfaction)之间的系统关联性。有关顾客完全满意的内容,我们下面将详细叙述。

图5全面质量管理与顾客完全满意

4.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TQM具有很多特点,以下我们将主要分析TQM的显著特点:

拓宽管理跨度,增进组织纵向交流;

减少劳动分工,促进跨职能团队合作;

实行防检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强调企业活动的可测度和可审核性;

最大限度地向下委派权利和职责,确保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做出迅速而持续的反应;

优化资源利用,降低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

追求质量效益,实施名牌战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焦点从技术手段转向组织管理,强调职责的重要性;

不断对员工实施培训,营造持续质改进的文化,塑造不断学习、改进与提高的文化氛围。

5.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的对比

(1)ISO9000与TQM的相同点。首先两者的管理理论和统计理论基础一致。两者均认为产品质量形成于产品全过程,都要求质量体系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在实现方法上,两者都使用了PDCA质量环运行模式。其次,两者都要求对质量实施系统化的管理,都强调“一把手”对质量的管理。再次,两者的最终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的需要,都强调任何一个过程都是可以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

(2)ISO9000与TQM的不同点。首先,期间目标不一致。TQM质量计划管理活动的目标是改变现状。其作业只限于一次,目标实现后,管理活动也就结束了,下一次计划管理活动,虽然是在上一次计划管理活动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绝不是重复与上次相同的作业。而ISO9000质量管理活动的目标是维持标准现状。其目标值为定值。其管理活动是重复相同的方法和作业,使实际工作结果与标准值的偏差量尽量减少。其次,工作中心不同。TQM是以人为中心,ISO9000是以标准为中心。再次,两者执行标准及检查方式不同。实施TQM企业所制定的标准是企业结合其自身特点制定的自我约束的管理体制;其检查方主要是企业内部人员,检查方法是考核和评价(方针目标讲评,QC小组成果等)。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是供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准则。贯彻该标准强调的是由公正的第三方对质量体系进行认证,并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和检查。

TQM是一个企业“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但成功地推行TQM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直接引入TQM有一定的难度。而ISO9000则是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它只要求企业稳定组织结构,确定质量体系的要素和模式就可以贯彻实施。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和推行TQM之间不存在截然不同的界限,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深化发展的方向。

企业开展TQM,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认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应该说,“认证”是企业实施标准的自然结果。而先行请人“捉刀”,认证后再逐步实施,是本末倒置的表现。并且,企业在贯彻ISO9000标准、取得质量认证证书后,一定不要忽视甚至丢弃TQM。

6.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

统计技术是ISO9000中的4.20要素,包含了五大统计技术:显著性检验(假设检验)、实验设计(试验设计)、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控制图、统计抽样。这仅是统计技术中的中等统计技术方法,它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只有60多年历史,经历了二个阶段: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统计质量控制起源于美国: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休哈特博士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质量控制图,其主要的思想是在生产过程中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变事后检验为事前预防,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1929年,该公司的道奇与罗米格又提出了改变传统的全数检验的做法,目的在于解决当产品不能或不需要全数检查时,如何采用抽样检查的方法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并使检验费减少。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理论认为,企业要能够生产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单纯依靠数理统计方法对生产工序进行控制是很不够的,提出质量控制应该从产品设计开始,直到产品到达用户手中,使用户满意为止,它包括市场调查、设计、研制、制造、检验、包装、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质量管理。因此,统计技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工具。

二、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现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质量则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标志,所以质量不仅是经济、技术问题,同时它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目前,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是薄弱环节。企业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发展呢?这离不开有效质量体系的建设。

有效质量体系的建立

建立质量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任务,离开质量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就成了“空中楼阁”。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企业为实现其所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就需要分解其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并采取适当的控制办法,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各项因素都得到控制,以减少、清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所有这些项目的总和就是质量体系。

一个好的质量体系的建设,企业首先必须保证质量体系建立过程的完善;其步骤通常包括:分析质量环、研究具体组织结构、形成文件、全员培训、质量体系审核、质量体系复审等几个步骤。其次,企业要抓住质量体系的特征,保证质量体系设立的合理性,使全面质量管理有效的发挥作用。最后,要保证质量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的战略计划

我们在推行TQM时,首先应当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当然不同的企业规模和类型会有不同的计划。我们举其中一种战略计划的例子,如下:

培养全组织的质量观念

建立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

建立以顾客需求为依据的产品设计质量标准

实施质量管理培训和教育

建立规范化的测量指标

确立质量达标的成本

在部署和实施质量管理战略计划时,需要各层管理者担任起不同的责任。首先作为最高管理者,应当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阐明企业存在的价值,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建立组织内外的沟通渠道,以及在质量控制与顾客对质量的要求和顾客期望值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和起桥梁作用。其次,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应当推动企业在各方面的改进和发展,应当肩负重任,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柱石,并承担具体项目的管理责任,负责跨职能部门的交流,以及确保企业内部的工作质量符合或超过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这里所指设计过程,包括着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工艺准备、试制和鉴定等过程(即产品正式投产前的全部技术准备过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制造过程,是指对产品直接进行加工的过程。它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础,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产品的制造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生产合格品和优质品的生产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辅助过程,是指为保证制造过程正常进行而提供各种物资技术条件的过程。它包括物资采购供应,动力生产,设备维修,工具制造,仓库保管,运输服务等。它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另一方面,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管理也将日益显得重要。

(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使用过程是考验产品实际质量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包括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保证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不断促使企业研究和改进产品质量。它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步骤

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做到“三全”,即:(1)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各种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成本分析、售后服务等。(2)全过程控制。即对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输、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都进行质量管理。(3)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质量管理,并对产品质量各负其责。

在具体推行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

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顾客第一”的思想,制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采取切实行动,改变企业文化和管理形态。

制订企业人、事、物及环境的各种标准,这样才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衡量资源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推动全员参与,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全员参与。只有全体员工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企业带来收益,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企业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并且确保企业在推行TQM过程中,采用了系统化的方法进行管理。

做好计量工作。计量工作包括测试、化验、分析、检测等,是保证计量的量值准确和统一,确保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做好质量信息工作。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应当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建立质量责任制,设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要求企业员工自上而下地严格执行。从一把手开始,逐步向下实施;TQM的推行必须要获得企业一把手的支持与领导,否则难以长期推行。

三、质量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在介绍顾客完全满意之前,我们先来界定一下顾客。顾客有两种界定标准,一种是“具有消费能力或消费潜力的人”,另一种是“任何接受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的人”。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隐蔽型(潜在):预算不足或没有购买该商品的需求,缺乏信息和购买渠道,可能随环境、条件、需要变化,成为显著顾客。

顾客最关注的是卓越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的利益。收益主要包括:所获效用;实用性,购物享受等;成本主要包括:金钱支出;为获得满足所花时间、精力、获取信息和实物时所经历的种种不便等。而顾客所获得产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效用、利益,以及隐含的个性化需求。

而“顾客完全满意”就是倡导的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的眼睛看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竞争优势获取策略,来分析企业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的长期优越性。不同的竞争优势获取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商品策略——假定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基本相同;靠高生产率低成本竞争;

技术导向——在技术上超过竞争者,建立技术上的暂时性垄断地位;

质量导向——重视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购买;

服务导向——通过提供服务,给产品增加额外的价值;

顾客导向——把消费者的意见带进企业内部,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策略、设计产品。

其中,“顾客导向”的竞争策略,要求企业全面提高质量意识,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获得的将是一种长期的效果:永远留住顾客。

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如下图:

四、专家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展望

以下是世界上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就21世纪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展望:

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指出:过去的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而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是全民的事业,与人有关、人人有责。必须全民参与质量活动,全社会监督质量活动。必须在质量管理方面做出革命性变革,以追求世界级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世界级质量的领导地位所要做的一切事情。

菲根堡姆博士提出: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把战略、质量、价格、成本、生产率、服务和人力资源、能源和环境学一起进行考虑,即要认识到现代经济中质量的广泛性,树立“大质量”概念。要求未来市场竞争的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的支撑,它们是质量成为全面强调整个公司向顾客提供服务的竞争纪律的一种方式——所谓顾客是指最终使用者,或你旁边桌子和工作台的员工。他们使质量成为同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人力资源和低成本的公司的行为方式。

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勒特指出:产品质量分为绩效质量与吻合质量。绩效质量是产品的绝对工作质量,它是单纯以产品中所包含的工程技术水平来衡量的质量,而不考虑质量的市场定位;吻合质量是指由市场定位决定的,与目标市场的需要相一致的质量。

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经营的一种思想革命,新的经营哲学。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指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了。他对全面质量管理有十分精辟的见解是:(1)全面质量管理是改善职工素质和企业素质,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和增加效益的目的;(2)全面质量管理关键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协调和督促,而这件事最后只有一把手有权去做。TQC是“大QC”;(3)管理的历史就是从管人到尊重人。

我们坚信,全面质量管理(TQM)必将成为21世纪质量管理创新的焦点。

参考文献:

1.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连云港: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

2.王卉,江传富.全面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创新的焦点.北京:电子标准化与质量,2001.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全面质量管理;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15-02

随着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也越来越大。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5年的312292人,一直扩大到2015年的574300人,十年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近85%,年增幅保持在4%左右。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关注点放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上。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环节的最终结果――学位论文。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让研究生的硕士阶段学有所成并学有所用,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total quality,TQ)的概念是在1992年由9大企业的主席和CEO、著名大学的商学院院长以及许多知名咨询专家做出概括定义:全面质量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系统,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方法,横跨所有的职能和部门,涉及所有的员工,从高层到低层,并前后延伸至供应链和顾客链。全面质量的基础是其理念,包括系统、方法、工具。

国际标准ISO8402-94对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是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TQM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全面”两字,全面两字也突出了TQM的三个特点:全员参加、全过程控制、各个环节全面性。

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发源于制造领域,随着期望的提高,渗透到医疗、教育、非盈利组织等主要经济领域。美国也是最早将质量管理应用到高等教育中的国家,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层次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成功的一个范例:自1991年以来,每年有50~60个项目由大学持续质量改进委员会来实施协调,过去十几年已经针对其整体管理系统完成了诸多重要的质量管理改进项目。在国内,将全面质量管理与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仍属于一个前沿的领域,鲜有成果。

二、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阐述

在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运用于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之前,首先应该梳理清楚目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从撰写到答辩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才能针对于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学位论文进行质量管理。

1.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从2014年研究生教育不再免费,而是实行教育收费制度以后,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了近20年以来的第一次明显下降。在国内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出现生源严重短缺的情况。生源短缺给各高校研究生招生部门带来的问题是无法完成既定的招生计划,进而导致研究生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终导致学位论文质量的下降。

2.研究生指导教师问题。从研究生导师双选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始,研究生导师就成为研究生培养及学位论文的第一责任人,然而研究生导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忙于自身科研任务、自身能力不足、所带研究生数量较多等,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疏于指导甚至不闻不问,没有尽到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师队伍也随研究生数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许多刚入职的博士讲师未经过培训直接被聘为研究生指导教师,高水平的导师相对不足,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

3.研究生本人问题。我国目前有两种类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类型研究生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学术学位研究生重科研,专业学位研究生偏实践;然而无论是何种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基础均来源于培养期间的科研或实践。部分研究生在研期间不潜心研究导师布置的课题研究或不在企业完成实践,荒废了研究生期间的资源和时间。

4.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关于学位论文撰写流程及答辩相关事宜已经有各自的一套规章制度,从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直至最终答辩都是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但这些规章制度只能起到对研究生及导师的引导作用,指导下一步的论文工作进程要求。从高校研究生管理机构角度来讲,也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监管力度较差等问题。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位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硕士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指:以学位论文质量为中心,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全体成员(责任人与机构)为提高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面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全程监控、保障、改善过程。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一项全面质量管理工程,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方法科学的运用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水平。

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学位论文管理中,对学位论文进行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环节保障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反映在研究生教育上,即硕士学位论文的管理应该由全体成员来完成,包括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所在硕士点、硕士点所在学院、研究生管理机构等。

全体成员中导师的作用占很大比重,上文提到由于指导教师的原因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无法提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导师组”或“双导师制”都是目前高校中提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论文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一个研究生由一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这样就会出现导师精力不足等问题,而导师组或双导师制则可以极好地避免这个问题,而且多位导师均可从自己认知的各个角度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指导,导师有主有次,形式客观。

除导师外的全员,即硕士点、学院和研究生院,也应具有监督、控制、保障等职责。高校应该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将工作目标进行分解,硕士点及二级学院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高校实行二级管理后,应配备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二级学院分管研究生的领导充分的自和决定权,强化责权机制。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全体成员均可以提出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各种观点,全员参与优化学位论文的质量。

2.全过程监控。研究生学位质量出现问题一般表现在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无法通过答辩、省里抽检学位论文不合格等,虽然学位论文的质量问题是在最终甚至毕业后才检验出来,但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保障应该具有全过程性,质量监控保障意识是从学位论文开始写作之初就应该具备的,直至研究生提交论文答辩结束。

研究生学位论文流程从选题开始,到最终答辩,中间需要进行实验搜集资料、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学位论文反抄袭检测()、学位论文评阅这一系列的环节,全过程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目前在我国高校研究生中,选题、开题、中期、预答辩阶段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研究生采用“探索式”前行的现象,即研究生锁定一个选题抱着试试看这种不端正的态度询问导师的意见,而导师由于忙于自身的科研,没有足够精力指导研究生帮助其选题,采取“放羊式”的做法,造成研究生本身也抱着见步行步的想法,并没有论文质量意识。

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应贯穿于论文写作始终,从研究生选题开始,树立以研究生论文质量为中心的观念,夯实基础,任何一步都脚踏实地保证质量。同时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起到监控质量的作用,整合学校资源,在学位论文流程的每个重要节点制定分流淘汰的相关规章制度,防止“问题论文”在质量控制环节蒙混过关而在最终答辩或论文抽检中爆发式出现。

3.全环节保障。如果“全过程性”是从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微观角度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那么“全环节性”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中。学位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在校培养中后期的一个环节,但不是独立于其他培养环节,而是密不可分的。

学位论文的全环节性,要以学位论文质量为中心,从研究生入学开始从各个渠道让研究生知晓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管理理念和管理形式,培养其撰写高水平优秀硕士论文的意识,向其展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对其就业及对学校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构建信息公开和程序规范的硕士学位论文管理平台,以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及研究生院网站为依托,将学位论文相关制度和行事历公开;同时编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手册,将国家和省级学位论文管理文件及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编辑成册发放给研究生,确保研究生及导师按照手册规定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修读环节和基础文献的学习环节,具备本专业(领域)课程基础知识是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提,也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而通过专业领域内基本文献的学习,可以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巩固其知识结构,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引导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更多启发。

综上,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以硕士论文的质量为中心,采用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环节保障的学位论文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进而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第3篇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1)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均需把好质量管理关;(3)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企业的全体人员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因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的质量管理方法。(4)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技术改造措施等。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我国于1978年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内容有:(1)建立行政和群体组织(学术团体)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推进机构;(2)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3)普遍开展质量管理教育与培训;(4)组织全国“质量月”,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管理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第4篇

为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目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于2012年7月开始将党建工作纳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和全面构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党建工作的各项目标,并根据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工作流程,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使得各项工作有据可查,有据可依。确定党建工作的目标体系。根据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中规定的基层组织工作任务确定党建工作的目标体系。首先,将党员满意度作为判断基层党建工作是否深入人心,收到实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其次,职工满意是衡量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质量和水平的核心要素。当党员和职工感觉到党建工作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明显成效和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够带动单位的各项工作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时,就会对自己所在的单位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制定党建工作的流程文件。党建工作能否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体现在实施具体工作时是否做到了规范化和流程化。学院党支部在制定党建工作流程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了“党员教育”、“党支部建设”两个一级工作流程,每一项工作流程都包括了丰富的内涵。为保证党建工作的质量,党支部在《党员教育工作流程》中,将党员思想教育、职工文化素质和业务培训、干部素质及管理能力培训、党员廉洁自律教育、主题党日实践活动、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校内外宣传等工作进行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并根据工作变化不断修订,使之更完善,更便于实施。建立党建工作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服务评价体系,用以衡量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学院党支部确定了党员和职工满意的目标和评价工作规范化的指标,将这些目标和指标作为测量工作是否达到标准的依据。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记录文件要求,每年定期进行目标体系评价,并与上年评价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院党支部于2012年7月开始,着手组织起草党建各项工作流程,修订各项规章制度,整理各种记录,将党建工作逐项细化并与ISO9001标准的要求对接,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制订包括党员对支部工作满意率不低于90%等内容的质量目标体系,同时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流程文件。2013年7月,学院党建工作通过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专业认证公司的监督审核,标志着党建工作进入了全面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阶段。

二、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扎实有效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

在开展基层工作中,学院党支部将各项工作都按照符合ISO9001标准要求的计划—实施—检查—提高(即PDCA)循环工作方式进行。例如,把党员教育工作作为一级流程加以规范和管理,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实现党员教育的工作目标,因此又在一级流程中制定了一个二级流程——《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工作流程》,实现主题实践活动从计划到总结的全过程管理,大大提高了活动效果。以党支部组织“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建设服务型党支部”系列主题党日实践活动为例:集思广益制定活动计划,扎扎实实开展相关活动。学院党支部在制定主题党日活动计划之前充分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活动主题确定为“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建设服务型党支部”,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践行“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师生、服务员工”的理念。认真总结,做到持续改进和提高。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注意资料的搜集与保管,关注宣传的时效性。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通过此次活动,使得大家有机会去了解贫困老区学校环境的艰苦、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体会和学习了他们坚毅、乐观的精神,同时也加强了支部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感恩意识,激励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三、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一)工作流程以党员及职工为关注点职工队伍建设是高校二级学院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管理型的学院来说,学院职工是联系学院与相关各方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学院党支部不仅要抓党员的思想教育、服务和管理,在工作中更注意以党员和职工为关注点,每年设立各种奖项激励员工全面发展;从文化建设入手抓服务理念,通过改善校园环境、提炼学院理念、精神、院景、使命、核心价值观、提高学院形象等活动,提高全体员工的认知程度和服务水平;通过定期征求党员和普通职工的意见,认真改进工作流程,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实践环节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目标党建工作的创新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化水平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学院党支部在开展党建工作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实现了观念、制度到实践的创新,实现了从抓党员的理论学习到教育、管理、参与决策和监督的工作内容的转变与充实,改变了党建工作的思路,理顺了党建工作程序,建立起了科学规划、制度管理、程序办事、规范运作的运行机制和凡事必有制度,制度必有执行,执行必有记录、记录必有考核、考核必有效果的管理模式;使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会组织有机融合,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融入到学院的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服务管理机制当中,使党建工作与学院的改革发展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更好地发挥对学院发展的保障、监督作用。

(三)开展实际工作坚持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在引入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党建工作坚持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避免了主观、感觉等经验主义工作方法,坚持了实事求是;坚持数据分析,通过内部监督检查、对党员和职工群众的满意度调查,征集群众意见,通过全面详实记录,分析实现质量目标的进展情况,通过对校内外同行业的调研,吸收新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服务方式,纠正服务偏差,提高服务效果。

(四)严格执行PDCA循环,确保党建工作的持续改进党建工作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实施PDCA循环模式,即做每项工作前要事先做好方案,工作运行中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进行全过程监控,工作结束后及时总结和提高,形成了党建工作质量的持续提高。学院党支部正是遵循了PDCA原则,规范了服务理念,规范了行为准则,细化了执行过程,全力推动了学院各项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第5篇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与实践

质量代表着一种品质和效应,从商业角度看,对于质量的优化控制和管理已成为一种管理态度和管理意识,质量上的“零缺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质量管理哲学[1]。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是培养适应新形势下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三大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可以有意识、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使之在写作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领悟研究方法,锻炼科研能力。国家教育部办公厅曾明文指出,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部分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有人还认为应该取消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管理过程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凸显,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中,探索寻求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教学思路,以适应外部需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成为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与实践的目的所在。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专家米兰·菲根鲍姆首先提出的,是基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办法和程序逐渐发展完善而成的一种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新观念和新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知的优良程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顾客”;“企业依存于‘顾客’”,企业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能够使企业和社会均受益,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与持续发展[2]。

质量管理的过程是目标实施建立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着一种从上到下的系统结构:质量管理过程是与质量目标相挂钩的,并且关注生产领域质量的结果;质量管理是对产品质量价值长时间的追加过程;质量管理赋予高层领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确定权,同时提供培训;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对于实际中产品的反馈及其信息收集,以改进目前的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过程强调顾客满意度;质量管理的过程建立在活动组织、产品、服务和文化全方位视野之上[3]。

作为一种组织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业推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引入这一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有两个:顾客导向和持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是让顾客满意。顾客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前者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外部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顾客”的原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在学校内部依次接受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和人员都是内部顾客,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4]。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做”,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协调、提高质量的“做”。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系统中的所有活动,涉及到学校中的全体参与人员,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5]。普通本科院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整体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质量管理目的是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大环境中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依托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校质量和效益最优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质量,内涵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实验教学的条件及其利用、实验教学水平、实验室开放及其效果等各方面都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内因是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外因是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环境和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对内因和外因都有着促进作用,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院注重内涵建设,在各方面努力提升学校实力,实验中心作为学校的实验教学管理部门,同样加快了建设步伐。可以说,近五年是我院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成绩最多,投入最大最集中,见效最快的五年,为学院的升本工作做出了贡献,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出了贡献。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我们本着“厚德求是,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升本工作为契机,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

(一)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于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培养则取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验教学环节在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思想上提高对实验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管理论文,树立实验育人观念,努力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我院领导高瞻远瞩,看到像我们这样的应用型学院要想生存下去并具有旺盛生命力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是实验教学提升的前提条件。学校发动教师、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优质本科院校指标要求,分阶段落实各项实验室建设任务,逐年扩大实验用房,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增加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全校形成人人为实验室建设添砖加瓦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满足教学需要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作保障建设实验室资金保证是关键。实验中心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资金,增添了大量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利用率是证明实验室建设是否具有可用性的重要指标,在2009-2010年第一学期,我校共完成学生实验教学数近50万人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师生普遍反映良好论文提纲格式。在实验室建设中,学校始终把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本科教学条件建设的重点,加大建设力度,满足教学需要,促进实验室整体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2006-2010年共投入了3000万元资金。经过五年建设,现有实验综合楼一座,使用面积近3万平方米,基础实验室14个,专业基础实验室10个,金融类特色实验室6个,全部按照实际应用环境建设使用,这30个实验室2300个计算机终端可以同时为教学服务,起到规模效益作用;教学软件20个,其中会计软件、数学建模、国际贸易等目前较先进的教学软件得到了充分利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实验室建设效益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验室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共享程度低。不少高校分为多个校区办学,教学资源紧张,存在重复建设,使用单一的情况。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影响了实验室建设效益的整体发挥。在实验室建设中,应树立“水平、效益”理念,突出以大开间、平台式、功能化的形式,改变以往实验室小且分散建设的旧模式。2006年我校将分布各系的实验室集中管理,成立实验中心,统一调配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软硬件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对相关的实验器材统一管理,大大改善了原有的机器利用率的弊端。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节省投资成本,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我校从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按照“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教育管理论文,注意按功能设置实验室,取得了良好成绩。五年的实践证明,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利大于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使用,有问题可以内部协调解决,保证了教学顺利进行,同时,教学专业人员可以集中精力搞教学科研,日常繁杂事务将由实验中心协调处理,保证系部领导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实验中心按照系里的要求建设、管理、维护实验室,搞好综和服务;各系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使用要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科学与规范的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转变观念,重视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核心是实验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实验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首先要转变观念,确立实验队伍是高校人才队伍中重要方面军的思想,解决好实验队伍建设中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并存的现象。实验教学人员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其次应当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通,由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注意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学术水平,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我校通过实行“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及“按需设岗,按岗定薪”的制度,积极稳妥的引进人才,加强了实验队伍建设。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要求实验人员树立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积极做好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组织实验室相关人员到其他高校学习考察,同时鼓励实验人员在职继续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实验技能和管理水平。实验人员的职称、待遇及发展潜力是这支队伍得以发展的重要方面,对此,学校高度重视,形成了相对稳定、技术水平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的实验队伍,有效促进实验室的管理与应用。

二、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一)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要“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要建立由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到考核方式等内容组成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形成一种系统传授与创新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新局面。

我校实验中心针对基础层搭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对校内所有学生进行基础实验能力的训练。针对学科大类及专业基础层设立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培训,对其相关专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学校根据培养方案中的实验教学计划要求,在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从第一节课即在实验室充分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教学,使学生毕业就可以立即上岗作业,取得了良好效果论文提纲格式。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研究

随着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已从过去把实验当作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过渡到了把实验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财经类院校,我校采取的做法是:1、广泛开展了“五能三好”技能训练活动,学生五笔字型打字能力、小键盘输入能力、微机应用能力、点钞能力等适应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有了较大提高。每年的4、5月份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节举办期间教育管理论文,各实验室除保证正常教学外,业余时间全部被学生利用进行五项技能的培训、竞赛等活动。2、建立各专业的特色实验室。如:证券模拟实验室、金融会计实验室、营销技能实验室、营销沙盘实验室、数字银行实验室、国际信贷等等。各实验室充分模拟各专业真实情况,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优良环境,锻炼专业技能,为毕业上岗尽快进入角色打下坚实基础。3、更新实验手段,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预习或仿真实验,提高实验课效率;

(三) 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实验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最好场所。为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对专业基础主干课程的实验计划进行了调整,单独设置实验课。增加专业课中实验的比重,开设专业的综合实验课。由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实验。通过此举,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机会明显得到增加,在近几年全国及省里举行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世华财讯全国投资证券竞赛二等奖,2007年第一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技能大赛(高职高专组)省级团体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07年第一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技能比赛一等奖、优胜奖,2008年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与创业大赛一等奖、特别奖,2010年第二届“中华会计网校杯”全国财会实务大赛东北区域决赛团体第三名,2007年第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总决赛一等奖,2008年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季军,2010年全国商科院校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参赛三等奖,2010年第六届“用友杯”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部级优胜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9人,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12人。

(四)校企联合,资源共享

学校提供实验设备,企业提供研发人员和资金,学校教师参与研发,研究开发企业管理软件及教学管理软件。

三、结束语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只有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实现真正的创新,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才会有所提高,才能逐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潘泰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下的实验室管理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

[2]蔡国民.推进实验室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J]. 科技信息,2009.(4)。

[3]蔡炽,蔡炳新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全面提升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水平[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2)。

[4]张文桂.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3)。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第7篇

一、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档案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单位领导档案工作全体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档案。其核心是强调提高档案工作水平,以保证档案的高质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体人员参加。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如各处(室)所的领导、文件起草人员、定稿人员、档案员等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也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的及时传输和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

2、全过程控制。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制、传递、执行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

3、科学的手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解决档案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二、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的步骤

档案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觉得档案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只是花钱不争钱;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档案管理的必备硬件如档案室、档案柜、微机、档案管理软件等都配备不齐全;室藏档案数量不完整;平时不注意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自己的《档案分类大纲》《档案保管期限表》。

1、分析现状,找出档案存在的质量问题。首先要从公文拟撰开始,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自觉地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查找问题。

2、分析产生档案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找出影响档案质量的各种因素。

4、针对影响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并制定解决问题的落实措施。

5、组织实施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的措施或计划。

6、同计划和目标对照,检查采取措施后收到的效果。

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吸收到相应的制度、规定中去,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8、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管是遗留下来的还是新出现的,再从第一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进,继续加以解决。

三、档案质量管理的要求

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通知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要把全面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10-03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包括题目申报、题目审核、师生互选、任务下达、调研与文献检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1]毕业设计不仅是对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个平台。[2]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一项工程或者项目,要求学生具备更多、更高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因此是衡量和评估其四年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当前国内高校毕业设计存在种种问题,高明生等学者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知识、能力及认识的不足,教师的数量、责任心及能力的缺陷,教学管理的不完善等方面。[3]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问题,如经费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监管不到位,毕业设计环节与就业的矛盾,成绩评定重形式、轻内容等。[4]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的现状,引入积极有效的管理理念及模式加以改革和调控,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及应用

1.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其核心理念是: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依据事实进行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修正了过去企业对产品的单一评价,是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即“由组织的全体成员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管理,达到以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为目的的有效质量管理体系”。[5]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也有较多的评述,有学者认为其具备系统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或称动态性)等特征,[6]也有学者提出“三全一多”,“三全”即全企业、全过程、全员参与,“一多”为多样性方法,表现了系统性、整体性与一致性的管理思想。[7]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开始被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2.高等教育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虽然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但是由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投入、生产、产出等过程与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必须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院校自身情况,创造性地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将能够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国内已经有学者尝试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到高校毕业设计环节,以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南京理工大学探索了“将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原理的思想引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使教学质量呈现螺旋状稳步上升”[8];北京邮电大学“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对之进行有效的监控,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评估为核心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框架。通过对毕业设计各环节进行系统监控与评估,并将监控结果反馈给相应的主管部门,使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持续改进”。[9]

高校毕业设计环节较为独立和特殊,一方面毕业设计有较为完整的输入、加工、产出等流程:如开题、任务下达、教师指导、评审答辩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因此与全过程管理中的PDCA循环计划存在着较强的一致性。所谓PDCA循环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工作循环的简称;另一方面毕业设计有较为明确并可评价的“产品”:如包含数据的程序或模型以及包含创新设计的论文等,而这些产品的质量可以通过过程控制加以改善。毕业设计的两个特殊性,使得其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论具备了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基于网络技术的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一所行业性院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工作,以“规范与质量并重”为原则,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实施网络化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较好地处理了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的关系,切实加强和改进了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管理,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以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认真研究了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任务、管理流程和数据流向,提出了适合于网络化管理的毕业设计核心业务模型。该模型从参与主体和任务两个纬度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刻画,为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了精确的业务模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两化两全”为主要特征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即“管理手段网络化、质量标准体系化、全过程控制、全主体参与”。

1.管理手段网络化

为保障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率运行,学校自主研发了毕业设计管理软件系统,并与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互连,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题目申报、师生互选、毕业设计进程管理等方面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为实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控制和全主体参与提供了高效的工具和平台。

学校通过明确详细的系统功能需求,遵循软件工程设计方法论,按照“统一规划,共享集成、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考虑到系统使用的简单性和将来的可扩展性,采用C/S与B/S相结合的模式作为系统架构。从逻辑上把系统划分为表示层(IEL)、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数据服务层(DSL)四层,达到系统开发和后期扩展的目的。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法和原形法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对本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数据管理方式进行样板设计,按照使用过程中反馈的修订意见逐步完善系统功能,形成了一套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管理软件系统。

2.质量标准体系化

质量标准是管理的依据,科学合理的确定质量标准体系是建立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在认真分析毕业设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针对关键环节、核心管理要素,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建立起了毕业设计质量标准体系,具体包括:《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基本构成要素与格式》、《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基本要求》、《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规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和等级标准》。

3.全过程控制

学校在过程控制方面引入PDCA的理念,将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十三个环节、五项过程审查(如图1所示),实现把过去分散管理转变为系统管理,把过去结果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

第一阶段为计划及准备阶段,包括教务处下达工作安排、学院确认指导教师资格、指导教师网上申报题目、题目公示及选择、师生互选等五个环节;第二阶段为执行阶段,包括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撰写及完善等四个环节;第三阶段为评审答辩阶段,包括指导教师评分、学院组织答辩、资料存档以及工作总结等六个环节。

五项过程审查是在不同的阶段对毕业设计进行长期跟踪监督,实现立体式全过程审查。初期审查主要是题目审查,教务处、学院共同对论文题目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难度及工作量分配,创新性、科学性、工程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审查,保证毕业设计的严谨性和可行性;第二阶段审查主要包括对教师任务书下达情况、开题条件以及进程安排是否合理进行审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评估;第三阶段审查是对学生执行毕业设计过程及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监督,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实时答疑,教学质量督导部门通过学生填写网络周志及教师的回复情况进行审查,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量饱满;第四阶段是教师的评分及评阅情况进行抽查,保证教师在评分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末期审查是学校专家组等对学院的答辩情况进行监督,避免答辩过程流于形式,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设计答辩。

4.全主体参与

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是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10]中国民航大学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包括校院两级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参与其中,并明确了各自在管理系统中的职责(如图2所示)。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核心是围绕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展开,要强化服务学生的理念,重视学生及教师的要求。

全主体参与不仅仅指学校的人员参与,还包括社会企业人员的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多样化,学校毕业设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发展。在毕业设计环节,引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将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征,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毕业设计工作。中国民航大学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了“两化两全”为主要特征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得到实际应用,取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1):83-86.

[2]余魅.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1).

[3]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2):51-53.

[4]余伟.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2):66-67.

[5]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2-37.

[7]谢安邦,覃玉荣.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在高校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9):16-19.

[8]李晓梅,张永春.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83-86.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第9篇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国内对于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实践尚未普及,研究工作也基本围绕理论和方法模型进行。因此,本文试图就2001年以来的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以期比较全面、完整地揭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笔者在《中国期刊网》(2001—2011)以题名检索“图书馆质量管理”,再通过浏览去掉检索结果中与研究内容相关度不高的文献,最后得到内容与图书馆质量管理相关度较高的文献267篇。

2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分布情况

2.1时间分布情况

通过对某领域内期刊论文在一定时间内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状况。2001—2011年有关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的论文,按时间分布如下(见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为13篇,数量并不算多,表明2001年图书馆质量管理仍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者相对较少,并且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对管理理念和理论基础内容的介绍上,研究目的也主要是在论证图书馆实施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和积极意义方面。从2002年开始,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的数量开始逐步地、相对稳定地增长,一直到2008年论文数量达到42篇的最高点。在这一阶段,图书馆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不断增多,并且研究内容也逐渐深入。在此后几年,论文数量虽然相对有所减少,但基本维持在二十篇左右。

2.2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通过对某领域研究论文所在的期刊分布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为文献的收集、整理提供依据,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指导,反应出各刊物的办刊特点,指导刊物发展。2001—2011年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按期刊分布(发表10篇及以上)如表2。11年间,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论文数量较多并且分布分散,刊登论文的杂志种类也比较繁杂。在这其中收录有10篇(含10篇)以上论文的期刊共有6种,这6种期刊共收录267篇论文中的84篇论文,约占论文总数的30%。收录论文最多的上述6种期刊中,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各占一半,且期刊种类都属于图书情报学类。除上述期刊之外,《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这四种核心期刊也均收录有六至七篇的相关研究论文。由此可见,虽然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论文来源广泛,但是其主要的来源还是图书情报类期刊。

3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热点

3.1质量管理及图书馆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早期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对质量管理和图书馆质量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其论述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以下方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含义、图书馆实行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内容等。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就已经有少数学者概括和表述出了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大致涵义。在《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一文中,马力和李金荣认为:“图书馆质量管理是利用一定人力、物力、组织条例等,对图书馆管理活动进行调控,对管理活动绩效进行测度的一种活动,是图书馆管理科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1]而后,随着质量管理思想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图书馆质量管理内涵的理解也更加全面透彻。赖晓云认为,图书馆质量管理是指“以提品、服务项目内容和服务场所为基础,以建立标准文件为准则,对图书馆行政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服务过程的具体工作进行全面的细分,根据质量管理手册、图书馆运作手册、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控制规范予以记录、设计、整合,并通过信息处理、跟踪评价,纠正与改进措施和总结评估,达到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2]在大多数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中,除了涉及上述内容以外,还有很多关于图书馆实施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的论述。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的统称。它是质量管理原理的具体应用,是将质量管理原理进行了标准化。它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焦点(控制过程),二项要求(明确控制;落实职责)”;它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组织依存于顾客,没有顾客的组织是不能生存的,只有组织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于顾客的要求,组织才能生存发展。通过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虽然ISO9000系列标准最初是起源于制造业并在制造业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但现已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标准,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包括图书馆管理领域。目前,在我国已发表的图书馆质量管理方面的论文中大多都论及了这方面的内容。孙玉红在《ISO9000标准在图书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从ISO9000标准和图书馆组织两者各自的特点出发,对图书馆引入ISO9000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他认为,ISO9000标准是通用的,并不是专门为某一具体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此外,图书馆作为一种独立的组织,它与企业组织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图书馆的信息就是产品,信息的生产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日常事务,图书馆同样也有服务对象且亦被视为其核心。[3]虽然目前有关图书馆实行质量管理可行性的文章较多,且大多数学者对此持有乐观支持态度,但是研究大多停留在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介绍和浅层研究上,而且文章内容重复严重。

3.2图书馆ISO9000认证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ISO9000就引起了我国图书馆界部分学者的注意,如邵文杰提出了可以用ISO9000族标准来规范图书馆的管理。目前,我国有关图书馆ISO9000的研究论文迅速增多。从总体来看,我国图书馆界对ISO9000认证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实施ISO9000的原则、图书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和结构、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等。ISO于2000年12月5日正式颁布了2000版ISO族标准(ISO9000:2000),在标准的引言中列出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领导作用”原则、“全员参与”原则、“过程管理”原则、“系统管理”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原则和“与供方互利”原则。那春光认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用易于理解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质量管理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成为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4]王建涛认为,“这些准则是当代各行各业质量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一切质量管理活动中都适用的理念和原则”,把八项原则运用于图书馆管理中,将有利于图书馆改进原有的管理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5]目前,对图书馆应用ISO9000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进行研究的论文中,大部分是对八项原则条文的具体阐述以及对其重要性的强调,还有部分文章是把八项原则与图书馆的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王建涛在《ISO9000:2000与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原则》一文中,就每项原则在图书馆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ISO9000族标准的主要作用是指导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满足顾客需求,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因此,如何建立既符合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图书馆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了另一个研究热点。所谓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组织实施质量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职能、过程、程序和资源,它是组织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罗曼认为,图书馆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按用户要求建立起来的部门结构及其职能和权限;有效保障图书馆信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流程设计和改进;保证图书馆质量方针和目标得以实现,并起到控制、跟踪、监督和审核作用的文件体系。[6]关于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秦红认为应当包括: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服务产品必须的过程;明确质量职责分配;编写质量体系文件这五个部分。[7]目前,对于图书馆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流程的论述大都简单移植其他行业的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突出体现出图书馆这一公益组织的特点。因此,这些论述往往缺乏针对性,并且在实际中的操作性也不高。高校图书馆实施ISO9000也是一个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热点。随着国内几所大学先后通过了质量认证,高校图书馆成为我国质量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一个突破口,有关高校图书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文章也逐渐增多。但大多数的文章还是停留在理论阐述上面,没有根据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地阐述。

3.3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TQM)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面质量管理开始在欧美国家的工商界广为推行,而后逐渐被政府机构、教育界和其它非赢利性机构广泛采用,在全世界掀起了质量革命的旋风。在我国,随着图书馆质量管理思想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也逐渐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关注。但是,真正把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实践中的图书馆还在少数,如上海图书馆、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和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图书馆等。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仍大多停留在对其概念和必要性的阐述上,亟待开展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的推广。关于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张红霞、詹长智等概括为: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读者满意为目标,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等,对图书馆全部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监控的系统管理方法。”[8]除了上述对基本概念的阐述以外,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也是受图书馆界关注的研究领域,因为模型设计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TQM实施的成败。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是指以简化形式来描述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罗曼在《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TQM)模型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国外四个典型图书馆TQM模型(哈佛大学图书馆TQM模型、3M公司信息中心TQM模型、研究图书馆TQM模型、图书馆TQM模型)的分析和研究,设计出了一个宏观和微观兼顾的框架。[9]徐欣在结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图书馆工作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构建全面质量管理的框架需要:建立图书馆质量目标、领导承诺、建立质量委员会、建立质量改进团队、流程控制和标杆学习。[10]张鹰认为,建立TQM模型的关键在于建立实施机构以及全过程监控机制,并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11]TQM模型作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应当作为我国图书馆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重点。因此,应当在大量收集有关图书馆正在实施的TQM模型信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宏观上的战略规划和微观上的程序步骤,并与实际工作的特点相结合,来确保我国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

3.4“六西格玛”图书馆质量管理理论研究

六西格玛(6σ)是由摩托罗拉公司在1987年推出的一种质量管理新方法,它在企业中实施了很多年,帮助很多企业创造了业绩神话,在社会上享有广泛的盛誉。目前,我国研究六西格玛在图书馆中使用的文章并不多。现有研究论文除了对六西格玛(6σ)的内涵、适用性和其实施条件等基础知识进行阐述以外,主要的研究热点在于六西格玛(6σ)同其他质量管理理论的对照分析以及六西格玛在图书馆的实行思路方面。夏有根和黄晓英认为,6σ管理“是以项目策划实施为主体,以数据和数理统计为基础,密切关注用户、关注流程管理及改进,以满足用户要求为导向,以科学的程序为模式,以达到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追求完美质量的一套经营哲学和方法论体系。”[12]在六西格玛与全面质量管理的联系和区别方面,李易宁通过研究六西格玛的诞生历程,认为“六西格玛是TQM的延续和发展,TQM为六西格玛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准备”,同时六西格玛作为一种方法体系,是接受和支持TQM的质量管理理念的。[13]焦秋阳等认为,虽然六西格玛和TQM的部分思想相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六西格玛强调把所有的运作放在一个过程中提高,而TQM则强调提高单个不相关的运作流程。[14]在六西格玛与ISO9000的比较方面,阮喜珍认为,ISO9000作为一族标准要兼顾不同行业的特点,因此相对六西格玛而言,其针对性和具体性较低。而六西格玛则是从特定的环境出发,根据客户和市场竞争等具体因素,对关键业务进行优化和控制。[15]六西格玛作为TQM的发展和延续,决定了图书馆在推行六西格玛之前,应当先进行ISO9000的认证,待质量管理水平达到三西格玛以上后再推行六西格玛。关于图书馆如何实施六西格玛,焦秋阳等通过对企业中六西格玛的实施过程进行修改,并结合图书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图书馆六西格玛理论实施图。该过程由服务质量评价、界定、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这六个步骤构成了一个质量控制循环,以此来帮助图书馆改善服务质量、改进业务流程。[16]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对六西格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针对图书馆的具体特点提出了一些使用六西格玛的具体理论模型。六西格玛作为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应当引起图书馆人的重视。

3.5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对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的服务营销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成果开始被欧美图书馆界的学者所认同,并陆续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了服务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1988年,北美学者帕拉休拉曼(A.Parasuraman)、赞瑟姆(ValarieAZeithamal)和贝利(LeonardL.Berry)等人开始对服务质量决定因素和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依据TQM理论率先提出了一种被称为“SERVQUAL”的服务质量评估模式,即:服务质量(Q)=用户的感知(P)-用户的期望(E)。[17]1999年12月,美国研究型图书馆联合会(ARL)根据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图书馆六年来对SERVQUAL的研究和经验,共同发起了“LibQUAL+”研究计划。[18]“LibQUAL+”的研究目的是克服SERVQUAL在图书馆评价中的不足,使服务质量属性和问题指标更加符合图书馆的实际,并建立一种最实用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方式。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截至目前,我国以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为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图书馆某一具体的服务工作的日常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如陈青在《谈提高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读者服务质量》中,论述了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19]二是关于SERVQUAL和LibQUAL服务质量评价工具应用的研究,如丹在《基于LIBQUAL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研究》中,通过对改进后的LIBQUAL+进行验证性研究,揭示了图书馆服务质量上的共性问题;[20]三是关于TQM理论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如茹美霞和李桂阑等在《基于ISO9000标准的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研究》中论述了图书馆服务质量与ISO9000标准的一致性,并阐述了如何运用ISO9000标准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21]但是,国内关于图书馆服务质量差距分析和研究方面的论文相对较少,已有文章大都是从理论上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差距进行分析,多偏重于定性分析,缺少实证研究。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