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8 15:05:53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第1篇

1.让政治课内容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体验式教学。

第一,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体验真情实感。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做到“做、学和教”的完美统一。更强调先生要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通过做来学,那才是真学。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搭台,学生成为主角唱戏,让学生通过活动真正动起来,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人的意识力量有多大这篇教学内容。就可以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内容的内涵。事先准备一个吸管和秒表,实验的内容是对盛有水的杯子让学生吹气,一开始让一位高个子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吹气,最后成绩是连续吹气25秒。然后叫一名矮个子且不乐意运动的学生吹气,在学生的加油声中竟然连续吹了38秒。这个实验结果让学生们了解了意识的力量往往让人拥有极大的潜力,这样的实验要比口述100次的讲授效果好,因为通过学生们的自我参与,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第二,编导小品让班级成为学生舞台。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政治课程的内容,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编写小品让学生表演,这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展现自我,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的政府权力:依法行政这篇内容时,就引导学生就当前热门的话题,城管和小贩们的冲突来改变小品。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个小品编写的非常出彩,在课堂上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在学生的笑声中也让他们逐渐深刻理解了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而这种精神就算是重复千遍的语言宣贯,也往往很难让学生理解并引导他们今后的生活。第三,引入多媒体冲击学生的感官。在讲授爱国主义这篇内容是时,就能够通过多媒体等形式播放一些爱国主义影片,让他们来感受爱国情怀。或者播放每年央视举行的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节目,这些优秀的颁奖词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他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有效的教学并不是让学习者去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个人见解。对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上要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完善:首先,要从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入手,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当前知识体系的不足,进而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来突破当前知识的瓶颈,从而实现对未来知识的探索,这样能够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探究之心。然后,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性来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现代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只有能够帮助高中政治课讲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可以利用物理学、自然学科甚至是生物学科等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哲学观念,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三,要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着手,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这里学生的生活经验既包括他们的个人生活,也包括他们对现实和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国内外当前政治、文化等内容的掌握,从这些学生能够喜闻乐见的经验中来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和方法,将政治理论充分融入到这些社会生活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入学习。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育。

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教学法现在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因此政治老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进而引导学生通过理论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理论,也能够让学生对现实事情的认识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二、总结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第2篇

中、德两国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细节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从它的宏观方面看,还是存在着很多相同点.

1.政治性、阶级性

两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稳定其政权统治,是国实现意识形态的手段.横向对比两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上,两者都对国家目标、国家任务有很好的体现,也都是为国家目标和国家任务在服务.不管是我国的“四有新人”建设,还是德国的自由公民培养,都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性.

2.道德教育是主题

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向公民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将道德意识转化为公民的道德品质,进而服务于统治阶级.两国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都提出: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以适应目前社会进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道德修养.因此,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前提是道德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管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德国的公民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心理教育逐渐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经济、政治发展迅速的今天,广大青少年在面对许多社会情况和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会出现很多心理方面的困惑,这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程.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也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都重视校园生活的辅教育

中、德两国都注重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去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支教活动、义务劳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人格健全的培养意义深远.

二、德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了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被学生所接纳,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吸取国外在这方面做得好的经验,从而使这套体系更加完善.

1.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加强隐性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高校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进行了改革,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突出.对此,我们理应借鉴德国的有益经验,在开展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应多采用隐性渗透的方法,运用多样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除此,还要注重社会和家庭的隐性教育,目前我们社会上所提倡的“正能量”就是很好的隐性教育,它引导人们拥有积极地人生态度,鼓励人们正确的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却比较缺失,大多数的家长过多的依赖学校的教育,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却忽视了孩子们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家长的这种倾向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一个原因.

2.加强各专业课老师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重视对学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德国,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被强调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德国学者埃尔文认为,只有当全体教师从思想上接受了民主准则,教育才是有效的.我国高校,学科明确,理工科老师很少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在我国很多理工科院校中表现突出,这极大的阻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言传身教,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加强信仰教育

德国通过对公民进行自由、民主理念的灌输以及宗教的教育,促进了民族的发展.我国应借鉴这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铭记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讲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将理论生活化、现代化,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他们的信仰,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重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第3篇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为教育方法错位、互动性严重不足以及学生的需求被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需要增大教育投入,注重教育改革并强调教育效果的反馈。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应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通过人文关怀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传统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单纯地灌输某些教条和理念,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即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展开一些深入的探析,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表现出程式化、消极化的特点,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出现“教师说教师的,学生玩学生的”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表现得相当明显。在笔者看来,这些现象的出现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元素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方法错位

以“填鸭式”的宣讲为主要教育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高校中还普遍存在。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师生在思想意识层面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教育方法的误区在于,仅仅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讲完教材,不作深入拓展,未能引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阐发。甚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出席听讲只是为了满足学校的课程秩序要求,形式主义相当严重。

(二)互动性严重不足

师生互动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通过教育实现被教育者内心的反省,从而进一步改变被教育者的言行,本质上说是一种“攻心之术”。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缺乏了师生的沟通,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将无从知晓。遗憾的是,一些高等院校由于教育方法错位,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导致师生之间互动性严重不足。这一现象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也出现互动性不足的现象,如学校热衷于组织思想汇报、观摩学习等活动,但是仅有活动而无交流,其具体效果无从知道。

(三)学生的需求被忽略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被教育对象,而是有着思想和情感的鲜活的个体。学生的需求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往教育工作者往往强调因材施教,但这是针对一些文化课程而言的,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的是因人施教——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存在差异,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自己独有的迷茫和困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发现、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答人生中遇到的难题,并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当然,因人施教的成本是很高的,面对大量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个体需求,这是造成当前学生的需求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价值

(一)什么是人文关怀

我国思想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积极倡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如有学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问题严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还有学者认为,“在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入人文关怀,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空间。”这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是未能更深入地揭示究竟什么是人文关怀。

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误区,人文关怀被等同于人文素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观点忽略了“人文关怀”的重点不在于“人文”,而在于“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需求和观点,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尊严得到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得以激活。

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应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观点的客体,而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尤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教育关系中的主体。

2.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求学过程是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学生对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在强迫和高压下产生的。

3.鼓励学生的表达。学生在教育关系中有权表达,且学生的表达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学生的表达欲望应得到鼓励,而不是压制。

4.拓展学生的空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促进自身的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意味着只是为学生的成长设定各种条条框框,而是创造空间,促进学生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

1. 需求释放

目前缺乏创新性和人文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传授之间无法有效对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当然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学校和教师也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是一个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双方的需求可以在人文关怀下得以释放,使彼此均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采取措施满足对方的需要。

2. 信息传递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攻心之术”,因而教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则教师难以获知学生的具体想法,而人文关怀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表达得到鼓励,主体需求得以呈现,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均可以明确地知道,从而有助于教师实现因人施教。可见,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简单来说,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才能更善于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对策: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

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们各抒己见,常见的解决方案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回应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等等。这些对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提升确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笔者看来,还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教育成本投入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元素的加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育成本问题。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回应学生个体需求等最为重要的人文关怀对策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这些,首先面临的就是教育成本的高企。换言之,之所以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由于教育成本问题没有解决导致的,即学校和教师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如下两个途径进行:第一,适当增加教育投入,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出现的某些教师或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重轻的观点是有害的,应予摒弃;第二,实现整体上的人文关怀和个体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片面要求教育者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体观察,在教育投入上可能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难题,因而可以采取整体和个体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成本上的均衡与适当。

(二)注重教育方法改革

“填鸭式”或照本宣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单纯的灌输某些理念和价值,还应积极进行教育方法的探索、尝试和改革。如下一些教育方法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第一,平等沟通,教学相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历程,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探索。学生不应被看作客体,而是应被视作教育关系中的一个平等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平视化”,而不是居高临下,以此增进教育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人文关怀;第二,增进互动,促进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和了解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加强互动,才能促进了解,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主体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因人施教;第三,有的放矢,个体甄别。限于教育成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无法做到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有的放矢的方法,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实现个体甑别,将最需要思想政治辅导的学生有效识别,实现对“问题学生”的特别关爱。

(三)强调教育效果反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出现“人走茶凉”的现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严重不足够,思想政治教育徒有虚表的表现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应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应确立全天候、无休止的教育工作。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效果反馈机制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教育效果,以改革教育方法,实现进步。笔者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了课堂教学外,还应增强非课堂教育的比例,尤其应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工具如微博等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领学生思想进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关怀。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元素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高校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而这些努力又将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人文关怀的增进而终点,以培养出具有更高道德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翟丽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 高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3] 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第4篇

幸福教育理念的实施,对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定的影响,不只表现在教学方面,而且对于学生学习、师生关系都有一定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方方面进行讨论:

1.对老师教学的作用

幸福教育理念要想完美实施,那么所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予以改变,为什么这样说呢?高中政治老师担负的责任重大,他们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录取率,也正是这种严峻的责任压力反而导致老师教学不尽人意。针对此问题,高中政治老师仔细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后,着手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创设给学生明净、欢快、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并且将幸福教育理念巧妙嵌入于教学内容之中,两者完美结合后自然为提高教学质量与完善自我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比如老师在讲授国家政体、国家制度内容时,善用巧妙地比喻,展现政治学习内容“活”的一面。

2.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将幸福教学理念融入到政治课堂之中,一方面将政治学习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都有所作用,整体上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内容时,应该与老师的教学理念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尝试领悟幸福教育理念的真正内涵,努力观察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给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失误,而且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凝聚注意力,促进学生接纳知识的速度与深度,真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对师生关系的作用

幸福教育理念的根本准则,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主宰者的身份,而是将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体,自己潜化为引导者或者带领者的身份,与学生以平等的地位置身于课堂之上,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重距离,成为学生的朋友与玩伴。这种角色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加速这种角色转变的因素即为幸福教育理念的实施,使得师生关系在幸福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愈来愈亲密、和谐,可见幸福教育理念在如今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地位。

二、幸福教育理念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具体研究策略

幸福教育理念的实施,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即为教师教学,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善自我教学方式,选定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幸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享受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问题分析:

1.紧贴幸福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老师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服务于学生,善于解决学生学习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理解幸福教育理念的深层内涵,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切实提高自我专业知识,尤其要弄明白高中政治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力求为学生解答一切问题,与此同时,老师还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在备课时突出教学重点,满足学生的知识、个性等具体要求,逐步推进学生朝向幸福教育理念的方向发展,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2.运用幸福教学理念,转换多种教学方法

如今幸福教育理念的实施,就要求老师必须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转换多种教学方法,继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老师可以在政治课堂开始时运用游戏教学法,将学生的思想从下课的活跃气氛中吸引回来,便于老师教学的开展;也可以在讲授某一节内容时,事先安排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利用情境教学与分组教学的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差异教学、反思教学、辅助教学等多种方法,传递幸福教育的理念。

3.实践幸福教学理念,展现政治课堂魅力

幸福教育理念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作为一面引导旗帜,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进入课堂,真正的融入课堂并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感觉到幸福教育理念的好处。比如,老师在讲到党政机关、国家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条件允许的话就可以带学生参观所在地区的党政机关单位,或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观看我国国务院会议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此章节内容能够印象颇深,当然此种现实实践相对来说比较难开展,但老师也需要开发条件开展实践活动,展现政治课堂的独特魅力。

三、结语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文关怀 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背景分析

1.社会发展现实呼吁人文关怀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既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条件,又使人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极大地增强各个经济主体的主体性,摆脱和克服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提高人们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保证其时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着力弘扬和培育他们的主体性,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主体意识、自主自立自律品格、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及敢于创新且能独立思考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2.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确实对当今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和障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国际上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进攻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发生了一定动摇。第二,由于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入侵以及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第三,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都需要老师从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入手,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剖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需要老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需要老师把握转型期中国社会多元价值主体、多元价值观念、多元价值标准的新特点,指引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从人出发,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系统的育人工程,是培养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整个过程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其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内因,其它因素都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理论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诸多内容,无论哪一方面的教育实效都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4.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不仅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也提供了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要求学校和老师树立“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的理念,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发展学生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如前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但是,事实上,我国高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文关怀的缺失,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根本性改变,否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只是一句空话。

1.出发点和立足点缺乏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塑造人的功效。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外在制约作用,忽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从而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就变成了“救火”工作,短期性工作。

2.教育内容和方法没有体现人文关怀

第一,教育内容显得空泛化和理想化。很长一段时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过多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意义、工具性价值,忽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全方位需要,使大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高在上,老调重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是那些优秀分子应该去做的,与自己似乎无关。

第二,教育方法的简单化、机械化。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机械化的倾向。有的教育者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复杂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简单化、形式化和表面化,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缺乏民主。也有一些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智育化,经常满足于理论说教和思想灌输,把本应多姿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成关于思想政治的知识的讲解、传授和记忆活动,忽视了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很令人满意。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当前最重要地就是改革过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注重对全体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文关怀模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观念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才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做到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学校和老师应认清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转向的必要性,从当前社会生活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和尊严,以浓郁的人文精神关怀学生的全部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突出主体间性,实现教育者和大学生的主体平等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家针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上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主体对于客体的控制和优势地位而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从而能有效地解决以往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教育缺陷,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

按照主体间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牢牢控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使教育过程向着预想教育目标推进。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转贴于

3.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教育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确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改革。

第一,灌输与疏导相统一。一方面,老师要旗帜鲜明地向学生灌输思主义理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也要坚持疏导方法,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思想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第二,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执行纪律相结合。一般来说,老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必须注重以情感人,耐心说服教育,使之自觉地纠正错误,改正缺点。但是如果片面强调感情投资,对落后的不敢批评、不敢斗争,就会使思想政治工作庸俗化。对那些自律性很差的学生,不接受教育,甚至严重违犯纪律,就要严格执行纪律。教育人、管理人、严格要求人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关心、爱护。

第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由于大学生就业和高学费等原因,再加上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有很多问题或者实际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助,或者是经济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或者是生理上的。面对学生由于思想认识和实际矛盾所产生的思想问题,学校和老师既要注意正面的思想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际困难,又要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

第四,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传要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学校和老师作为教育者,要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老师要以其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影响和塑造学生的灵魂。

4.改革高校教学体系,增强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发挥主渠道作用。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05方案对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做了修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看来,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如何在新课程体系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但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本身要彰显人格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做学生的表率。其次,老师要钻研教材内容,挖掘人文精神教育的交叉点。第三,老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个性开发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第二,改革专业课教学,挖掘其中的人文关怀内涵。专业课的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非常受学生重视。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环节当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各学科的特点,挖掘学科自身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在科学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的教育。

5.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人文关怀的保障体系

理想模式的贯彻和执行能不能起最大作用,是否具有实效性而不流于形式,保障体系是否完备有效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第一,提高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他们应具备与时代进步相一致的现代人文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素质、人格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同情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和保护学生,以学生为本,才能担当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任务。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坚持便于掌握、便于操作的原则,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激励和保障机制,保持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二要建立学生意见反映、申诉制度,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要求。三要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包括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机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第三,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各高校建立健全在党委领导下的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系统,真正使人文关怀思想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人性化环境和人文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首先,需要全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抑制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其次,要强化家庭环境的育人功能。家长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家风环境和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再次,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全方位育人。教职员工包括行政、教学、后勤等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应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情节和人文情怀,把人文关照的温情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学校要积极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2]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社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及监控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思想交流、休闲娱乐的平台。而网络文化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课题。网络文化不仅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不健康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是指网络文化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制度文化是指以网络有关的规章制度与组织方式等。三种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以及相互制约的,反应了网络文化的特殊性。

1.1网络文化是一种数字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具有虚拟性。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1)网络文化并是以书籍、报纸等有形形式存在的,而是以计算机网络无形存在的,必须要通过解码之后才能了解。(2)网络文化不是在人们生活中进行的,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的。(3)网络文化不是反应人们现实生活的,而是对人类生活进行再现或仿真的。

1.2网络文化是一种互动文化

网络文化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与过往的传播形式不同,网络文化信息具有双向传输的特点。在互联网的上,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制造者。作为一种互动文化,能有效激起大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兴趣。

1.3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人们只通过网络就可以享受文化多带来的乐趣。网络是信息传递的一种载体,其内容制约着网络用户的价值取向。

1.4网络文化是一种真实文化

网络文化虽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但网络行为也具有隐匿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将自己最真实的人性展现出来,体现出人性的真善美。

2、网络文化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渠道

2.1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

由于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使社会与个人的价值出现了一种新的交互关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个人的自由显得更为活跃与突出。个体自由与群体责任统一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在当今社会中,人的精神贫穷更为突出,因此,人们迫切呼唤新文化的出现。面对这样的情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以被个人价值观所限制,不能只满足自我的需求,而不引导别人需求,更不能只有片面的社会价值观。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因此,就要求对新的价值观进行更新与落实。同时,还要适应网络的发展要求,对个人价值也加以关注,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最后,还要避免网络缺陷对个人价值造成影响,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在网络文化中的意义,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力度,使网络文化更加健康化。

2.2社会规范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机结合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传播的氛围越来越广,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复杂现象,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中的人和物,对网络中流通的信息要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面对。根据网络文化的特征,要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培养:(1)学习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懂得自主学习,让大学生以学习作为一种手段。并通过学习,了解周围的世界,并发辉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立于不败之地。(2)自护能力,也就是学会大学生懂得对自身的身心健康进行有效保护,使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上网要适度,生活要有规律,提高精神状态。(3)自辨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懂得对网络信息的辨析,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要懂得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去学习。(4)自制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要懂得克制自己,懂得抗拒外来的诱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道德与法律问题随之出现,而随着网络管理制定的出台,规范网络道德。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再加上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难以监控。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力度。

3、增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3.1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水平

以网络道德认识为根本,明确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道德。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与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浏览网络文化时规范思想道德。

3.2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在网络中,要求大学生严格自律,履行自己在网络中的责任,并对自己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言论负责。同时,大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发挥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通过采取合理措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要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就必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才能实现。(1)对校园网络进行完善,建立道德规范的网站。(2)加强网络研究,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对网络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加强网络的管理力度。(4)加强领导的统一指挥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根据网络文化的特点,加大网络的管理力度,使网络文化更加规范化。同时要求学生要懂分析网络信息,学会自律,并规范自己的网络文化道德。通过对网络文化的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第7篇

首先,学生思想活跃,教育方式不够灵活。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构成来看,他们都处于青春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追逐个性、崇尚新潮、追求时尚的思想,更容易被一些非主流思想引导。传统文化氛围不强,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思想已经“过时”,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乏味、枯燥感。再加上部分教师仍然沿袭“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育过程中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其次,学生接触信息量大,教育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吸引力不强。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来源广泛,学生现下的娱乐生活中,电视、电脑、手机游戏等一些“新奇特”的方式层出不穷。在学生所接触的庞杂的信息中,不乏一些负面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左右,传统文化的融入显得单薄,对学生而言不具备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众多思政教育者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科学、优良的思想方法、行为指导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思政教育要想切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迎合新世纪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体系,深刻影响着民族的精神风貌。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强大的青春活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他们理应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将传统文化中一些经典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处事方式作为自身的思想、行为的引领,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符合时展要求。

近年来,西方思潮的不断引入对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外来思想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内容,例如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不良思想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要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忠烈刚正、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等优秀的民族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教育高职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进行提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在学生中倡导与时俱进,弘扬现代精神社会中的优良风貌。

三、强化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中,教育者应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一方面,学校要在基础课程中引进传统知识,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填充到课堂讲解中,弘扬以仁义礼智信等内容的精神价值观念。用爱国、自强、和谐、友善、团结等优秀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用自律、诚信、节约等引导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可通过宣传海报等方式,营造氛围,可模仿主流电视台的知识类综艺节目,在校园中举办国学知识大赛、成语听写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或者通过校园广播等方式,宣讲传统优秀故事,促进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优良的校级校风建设成为传播优良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

在传统文化引入和教育中,力求做到继承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例如,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剪纸、面塑、草编,传统艺术中的瓷器、刺绣、雕塑进行展示;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开办具有历史感、文化感、个性化的创意作品展。通过校内网站等一些传播途径,在学生之间形成诚实友善、勤俭自强的学习氛围,并将传统观念构建成完善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交流,加强传统文化艺术对学生思想作风的引导。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传统的说教式思政教育过于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广大思政教育者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互动、交流、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学校应积极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如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等课程,加强经典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思想文化中修身养性,激发高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自觉;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文化自觉应当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

在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这是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此后党中央在文化建设的文献和实践中积极倡导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战略。2014年5月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各民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将新疆文化发展,实现文化自觉的重任,寄希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现代文化引领是新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全过程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必须强调“一体多元” 的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则,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新疆不断交流、交融与交锋,而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青年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容易出现理想、价值的判断的迷惘和失准,作为引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自觉意识,则是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新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立德树人是高校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的核心内容

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即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思想教育,文化自觉重在“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立德树人”,“化人”与“树人”存在内在契合性,二者的终极目标,就是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推进高校文化自觉。

(三)以文化人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视角

大学是传播和发展文明的重要载体,发挥新疆高校的以文化人的作用可以有效带动新疆本地区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态势,以高校里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活跃文化文化氛围,影响和感染高校的师生,一方面促进高校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乃至为师之道上用中华文化精髓浸染陶冶自身,另一方面,教师文化自化成果会间接传递给学生,通过老师的躬身师范让学生感知正确的文化自觉观念对自我的指引作用。基于新疆文化多样化的特质,有效的包容差异,共同发展,就应当以文化人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开辟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二、持续协调发展,逐步完善高校文化育人环境

新疆高校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应当注重充分利用和整合有效资源,拓展视角、创新方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观,引领高校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为社会培育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新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服务。

(一)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育人的人文环境

积极营造优良的文化育人环境,必须坚持创新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应当体现紧扣时代主体、与时俱进的特色。第一,要面向各族师生积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家积极践行新疆精神,有意识的培养师生运用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思想指导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第二,作为高校管理者更应当在文化建设中尊重学术自由,营造有利于学术创造和发展的校园育人氛围,挖掘和传承新疆本土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有益成分,提升新疆一体多元文化的渗透力和感召力。第三,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人的活力,培养大学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文化发展能力,努力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提高文化育人的水平,实现文化现代化发展。

(二)科学规划、集约发展新疆高校文化育人的物质环境

高校物质文化是一种具体直观的文化,一般指校园中师生所处的具体客观环境,有较强的外显性,如校园总体格局、教学及活动设施等。高校的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能够直观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能力。优化发展新疆高校的文化育人物质环境应当以创建优美校园入手,寻求:(1)切合学校发展实际;(2)体现新疆各民族师生审美需求;(3)能够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4)兼有时代特征感和格调高雅特征的规划整合标准物质文化环境。

(三)互助合作,延伸和拓展校外文化育人的社会环境

新疆高校的文化教育工作应当充分拓展视野,放宽思路,高效整合并充分利用社会育人环境中的资源,完善高校培养工作的目标――文化育人。新疆高校在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中应当积极拓展“以文化人”,培养各族青年文化自觉空间,充分运用社会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感知社会、感恩社会。新疆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文明积淀比较厚重的地区,同时这里红色文化也凸显特色,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应当依托新疆本土优秀的社会文化,例如民族间的互助团结观念风俗、虔诚善良的人格品质、完备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设施,都能够延伸新疆高校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2] 王文锋.论大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J].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3(3).

[3] 陈文龙,史向军.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及其启示探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第9篇

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原则

【作者简介】惠国辉(1968―)男,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学生处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研究。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党的“十七大”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培养目标与尊重个性相结合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承载着社会的责任和民族的希望,基于此,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但大学生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素质等不同,其在智力、气质、性格、能力、爱好、优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努力注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开发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人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他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既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尊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转变简单依赖制度规范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实施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努力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的发展方向,设置、规划不同的方案和措施,充分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

2.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相结合

近年来,由于本身学习的紧张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次逐年提升。因此为了学生健全健康人格的养成,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启他们的心智发展,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参加校运会、校园歌手大赛、高雅艺术表演、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等各类比赛,要通过校纪校规教育、学风建设、争优创新评比,规范他们的校园行为,树立他们的诚信观念,提升他们的成就意识,引导校园弘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时代风尚。要鼓励大学生构建“三自”体系,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学生主体性与学校主渠道教育相互呼应;要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身心和谐的健全人格。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举办体验式教育、大型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咨询体验、“新鲜人助跑计划”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对心理危困学生实施干预和疏导,把人文关怀真正落到实处。

3.人性化与管理科学化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核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践行人文关怀,体现人性化,从整体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其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大学生的行为,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使大学生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是要始终脑中有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同时,我们特别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人文关怀,推崇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决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游离于高校正常管理,实事求是地说,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即如何做好人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追求管理的价值和效益最大化,即实现人的潜能挖掘和创造价值最大化的问题。我们强调在管理中重视人文关怀,就是尽量满足和妥善解决好被管理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热情,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也恰恰是实现管理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和主要标志,从这一角度说,重视人文关怀是实现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手段,是对管理工作忽视人文关怀误区的修正;若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人性化与管理科学化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

人文关怀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种全方位系统工程。通过教育引导,可以正面、直接地将教育内容注入大学生思想内心。但单纯的教育引导,容易形成大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所以也就难以产生实效和长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承担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服务者,在思想理念上必须实现转变,在工作手段上必须更加到位。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赢得学生更多的信任,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关心学生、服务学生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搭设服务平台,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通过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感召学生,进而把学生培养成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