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1:36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1篇

自1996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通知后,全国各类大学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音乐选修课程。公共选修音乐课的开设旨在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现行的音乐鉴赏教材部分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职类院校办学宗旨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自身也有轻视此类公共选修课的趋势。这一现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因其综合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注释: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2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理论;大学音乐鉴赏;教学

前言

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通常将音乐鉴赏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其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因此音乐鉴赏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1]。音乐鉴赏在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操、塑造健全人格、树立创新精神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得教学目标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不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加以重视,从而导致大学音乐鉴赏教学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2-3]。从以下几点对接受美学的各种观点进行思考,以为大学音乐鉴赏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一、“召唤结构”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启示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视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现象,如教师认为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音乐知识而进行过分详细的讲解等,如此只会使学生机械式的接受音乐知识,从而局限了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和思维拓展能力。而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召唤结构”,启示了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空间的开放。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召唤结构”来进行音乐鉴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课本内容应进行合理的取舍、适当的讲解,因为音乐鉴赏教学是一项需要用心聆听的艺术,教师过多的讲解也只能使学生听到音乐的表面,而无法亲身感受其中的意境,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自身少讲让学生多想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意境。在学生认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若不合时宜的插入讲解便会破坏了音乐鉴赏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把握好讲解的时机,于必要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于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时,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以做到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期待视野”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启示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期待视野”理念是学生欣赏音乐的一种内在审美期待,其产生于学生内心潜意识中的审美结构内。学生内心的“期待视野”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经验,还包括学生自身形成的审美情趣等。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想法、生活经验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使其对音乐鉴赏的审美体验也大不相同。另外,由于学生在接受音乐作品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使其在不同时代背景、地域特色、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欣赏上,也存在一定的审美差异。例如,现代年轻人对时下流行的动感音乐比较感兴趣,而对年代久远的传统音乐敬谢不敏;长期身处部队的军人,比较喜欢具有革命情怀、军人气概的革命歌曲等,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音乐审美体验。针对该现象,“期待视野”给大学音乐鉴赏教学提出了启示,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每一个学生的审美期待加以重视,并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审美期待,以使学生乐于接受音乐知识,从而使音乐鉴赏教学能够高效进行。

三、“读者中心论”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启示

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读者中心论”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重要启示,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与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鉴赏教学。“读者中心论”理念多用于文学方面,其在文学中的“读者与作品”,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表示为学生与音乐作品,因此“读者中心论”同样适用于音乐鉴赏教学,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欣赏同样是接受音乐知识的表现。而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审美状态,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尤其应加以重视。教师应对音乐作品的选择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学生会对何种音乐作品感兴趣,而何种音乐作品又能够被学生接受等问题,从而在诸多音乐作品中进行合理的选择。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和兴趣的音乐,才能够对其产生鉴赏审美;而对于无法入耳、难以产生共鸣的音乐,则难以对其产生鉴赏审美。但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其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不断致力于音乐作品的选择,从而选出能够符合学生审美要求的音乐作品,来进行音乐鉴赏教教学,逐渐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例如,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当下流行、热门并且经久不衰的音乐,如陈奕迅、周杰伦等热门歌手的歌曲,其较大众化,且符合当下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中。

四、结语

对大学生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4]。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做好音乐鉴赏的教学工作,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对音乐鉴赏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使音乐鉴赏教学的实际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盼.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41-143. 

[2]刘凯华.浅析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J].音乐时空,2014(16):131-132. 

[3]黄岑.哲学视野中的音乐本性与音乐教育的文化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88-192.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71

音乐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想象力。然而,在目前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形式的单一、僵硬化等,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才能的发挥与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因此,为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将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立体教学、以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势在必行。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的音乐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音乐鉴赏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中,但受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音乐鉴赏教学方式的单一

在当前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大多数都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教师对一首曲子、歌剧等讲授后,就让学生自己体会,使音乐课显得有些枯燥与乏味。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将音乐鉴赏课变为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由听歌,导致音乐鉴赏课上课纪律散漫,毫无效果可言。

(二)视觉艺术的过度依赖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教育中,音乐鉴赏教学也不例外。在音乐鉴赏课上,需要通过视频、图片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然而,有些教师过度应用这些视觉艺术,导致学生在鉴赏音乐时,时常关注的是歌剧里的故事,MV里面的任务画面等,使音乐成了视频画面的衬托。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他在《智能的结构》里面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都有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以及音乐智能等智能,人在这多元智能里,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发挥作用。为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智能,但是,音乐智能的挖掘,不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照搬照抄,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根据音乐课程的目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要为有音乐特长、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与可能。为此,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要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激发其音乐潜能与创造力。

(二)科学性与开放性原则

由于高中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学习方式与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开放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应用多种教学方式的同时要注意其合理性,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智能。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音乐教学策略

(一)明确音乐鉴赏教学的目标,课程设计多样化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中,明确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多样化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

(二)音乐鉴赏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实施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自主合作法、实践法、音乐创作法等,而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单一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 音乐鉴赏 审美

音乐鉴赏过程,是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过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联想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一、音乐鉴赏及影响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因素

鉴赏是指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总体上看,由于中学音乐教育始终被认为是一门副科,导致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1)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中学生只注重音乐的娱乐功能,以放松精神,消遣娱乐为主。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歌词直白、追求感官刺激的流行音乐,而忽略富含音乐情感和具有深刻内涵的音乐。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他们则片面地认为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特长生的事情,其他学生只要学会唱歌、听歌即可。(2)应试教育指挥棒的负面影响。音乐不是中学的考试科目,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音乐课已经退化成放松精神、调节情绪的课程,甚至音乐课本身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家长、教师、学生在音乐课上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即上不上无所谓,升学率才是重点。

二、提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1.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是提高鉴赏能

力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兴趣不仅仅停留在音乐的悦耳动听和肤浅的感官刺激,而要真正从艺术的角度学会欣赏音乐,即进入情感的欣赏和理解的欣赏层次。(1)拓展教学内容。中学音乐教育多以唱歌、听歌为主,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方法难以引发学生的音乐艺术爱好。对此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如让学生懂得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如旋律、节奏、速度、和声等),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体验音乐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所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的能力,能使学生明白如何借助音乐反映出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2)运用影视作

品、流行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是中学生耳闻目睹的文化现象,因此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采取利用它而不是避开它的方法。

2.正确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极易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而相当一部分流行音乐是缺少艺术和品位性的。一旦学生受到这些音乐的影响,他们对音乐的审美就会偏离艺术的轨道,音乐鉴赏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1)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中学生的音乐观具有从众性,即追求“听最前卫的音乐”“别人听什么我也听什么”,对此教师不能阻拦,而应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流行音乐华丽的外衣,把音乐本体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对比性较强的两首歌为例,分析他们的基本结构、基本要素、乐趣和歌词谱曲特点等。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能分辨高雅的音乐艺术与一般音乐艺术的区别,这就提高了他们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独自挑选较为优秀音乐。(2)注意音乐与历史、民族、文化的关联性。音乐从诞生起就表达着一种诉求,是音乐创作者心灵的真实反映。如中学生熟悉的罗大佑、李宗盛等,他们创作的歌曲就与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连。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是提高他们音乐鉴赏能力的最有效方式。这是因为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另外就是民族音乐的精神性较强。

3.建立“听、唱、论、评”为核心的教学

方法

听,不是传统上机械地、简单地听,要培养学生通过听,找到音乐中的不同音乐要素,并把不同要素连接起来,能对音乐进行比较、划分段落,能听辨主题、熟记主题,能听辨音乐形式,如从简单的拍子到复杂一些的曲式结构等。唱,这是传统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音乐教学中唱不可避免,但是要通过唱的方式参与音乐欣赏,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特别是要把握音乐的延长节奏和韵律,这是音乐生命的基础。学生通过唱,感知音乐韵律,很容易让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从思想上真正感觉音乐艺术的魅力。论,即引导学生讨论。将音乐当做一种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基本要素,如节拍、节奏、调性、音程、和弦及和声、谱曲、作词等。还可以让学生描述听音乐的感受。通过这种对话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评,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注意多鼓励、多引导。

参考文献:

[1]刘辉.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12).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鉴赏;创新

音乐鉴赏,顾名思义其重在对音乐的鉴别与欣赏,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要超越简单的音乐知识的传授,而重在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应当坚持能力导向。而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其既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关,又与教师对音乐鉴赏的理解水平有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注意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努力去打造一个高效的音乐鉴赏课堂。一段时间以来,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所收获。2014年5月,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中,笔者所上的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国新歌剧》荣获省一等奖。现结合实践将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总结如下,请方家同行批评指正。

一、理解音乐作品,夯实音乐鉴赏的基础

音乐鉴赏的对象肯定是音乐作品,而对同一个音乐作品往往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音乐鉴赏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多元取向的过程。但作为教学,教师又应当注意给学生提供一种基础性的作品理解,这种理解一方面对学生具有基础性,另一方面又应当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奠基和提升的作用。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其一般不给学生提供视觉表象,而是努力为学生建立一种听觉表象。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转换的过程,因为听觉对象一般来说是抽象的,我们可以说某一首曲子优美动人,但对其描述一定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真正的“优美与动人”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体验,语言的描述其实很难完全准确地将这种感受描述出来。而表象往往以形象的形式存在,这种由抽象向形象的转换,常常给音乐鉴赏教学带来挑战。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对这样挑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过程。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这种建立在音乐理解基础上的鉴赏教学,关键在于对音乐作品的描述以及问题的提出。因为这两者是联系音乐作品与学生的有效纽带,其完成主体是教师自己。例如,《木兰诗篇》的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自主欣赏由男女合唱的第三乐章中的唱段,然后再自主地从演唱、乐队、表现形式等角度思考本剧的创新之处。这两个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的设计在学生与作品之间形成了联系关系;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合作去归纳中国新歌剧的发展特点(其中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中国新歌剧始终以民族音乐为基点,同时又融入了时代精神与现代意识。因而这就是一条不断发展与创新之路。有了这样的认识,便可以认为学生接受了有效的音乐鉴赏教学。

二、拓展音乐视野,提高音乐鉴赏的水平

音乐是音乐,音乐又不仅仅是音乐,尤其是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教师的视角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本身。这是因为每一个经典的音乐都不纯粹是音乐的产物,而是音乐创作者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其对风土人情的理解,以及个人生活的体验创作出来的,其自身的文化基础与哲学认识都会对音乐作品产生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特别强调音乐鉴赏的教学要打开视野,要从文化的角度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如果将音乐鉴赏比作一棵树苗生长的过程,那么一个音乐作品的诞生背景、创作者的音乐认知等就是这棵树苗生长的沃土,而学生对音乐作品鉴赏的理解就是树苗生长的方向,教师则担负着为树苗的生长施肥、浇水的任务。在这样的隐喻下,音乐鉴赏教学的思路就会明晰起来:作为一种“表情”艺术,音乐是社会各种形态与认识的情感表现,鉴赏教学中重在理清音乐作品的情感脉络,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欣交集,是浪漫洒脱,还是凝重深沉,是法兰西风格,还是意大利风俗……都需要在鉴赏中才能切身感受。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的,是中国的音乐特色,从《二泉映月》到《阳光三叠》,再到《渔舟唱晚》,要引导学生注意感受。音乐鉴赏教学时,可以走先听觉表象后视觉表象的道路,先让学生去感受音乐,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想象出相应的画面。这种从抽象到形象的教学方式,往往可以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鉴赏水准。

同时又要注意的是,音乐鉴赏的教学也不必完全拘泥于音乐本身,正如同吸收营养一样,更好的吸收方式不是直接补充维生素,而是吃各种不同的蔬菜。在笔者的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尝试就是利用电影、电视剧等载体,来让学生欣赏音乐。这种类似于图文并茂的鉴赏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对影视片段的观看中获得对音乐的理解。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对视觉对象的描述作用。

三、读懂音乐之美,升华音乐鉴赏的境界

音乐鉴赏教学,有必要让学生认识何为音乐鉴赏,以及如何进行音乐鉴赏。要让学生读懂音乐之美,升华音乐鉴赏的境界。笔者以为,读懂有两个层次,一是完成音乐鉴赏的过程,二是从更高的角度认识音乐鉴赏教学。这就好比是吃饭与做饭的关系,知道什么样的饭好吃是一种水平,知道怎样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又是另一种水平。高中阶段是学生艺术积累的重要阶段,能够从更高的高度认识音乐鉴赏,笔者以为是音乐鉴赏教学的应有之义。

有人将音乐鉴赏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官欣赏、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笔者以为这样的划分很好地界定了音乐鉴赏的层次,其伴随着学生的学习动作,就应当是感觉的参与、知觉的参与,以及思维的参与。听到一段音乐便知优劣,这是感知的结果,而能够引起心灵激荡,则是情感作用的结果。如果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与视角去读一件音乐作品,能够从音乐作品诞生背景的角度去赏读音乐,那就是理智欣赏了。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7篇

谈中职音乐鉴赏课兴趣的培养 精品源自高 考 试题

摘要:音乐教育能陶冶人的情操,对于中职生综合素质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有目的的实施教学,引入导入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参与表演能力等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树立健康的情感,拓宽艺术视野,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音乐鉴赏课 导入 兴趣培养 创造力 实践

音乐鉴赏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是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视野。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极大的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

一、中职音乐鉴赏课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音乐素质课程,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教与学从本质上仍是分离的。主要表现为学生被动的学,老师机械的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使音乐鉴赏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正如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反之,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极大的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这既是传统音乐素质教育的补充,也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全新尝试。

二、怎样培养中职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

(一)了解学生的鉴赏水平,有目的的实施教学

要想清楚的把握中职生对所学音乐鉴赏作品的了解,要做到一下几个环节:第一,教师对教材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汇总之后初步了解学生对教材中所欣赏作品的熟悉度,第三,根据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目的的实施教学。通过调查,中职生只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一些音乐作品,而对于作品的作者、思想、情感等无从知晓,并且他们鉴赏音乐作品的水平仅处于音乐鉴赏的第一阶段:官能的欣赏,是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例如在鉴赏瞿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时候,同学们只能肤浅的说出这一交响曲与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音乐十分的相似,而对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想和情感无从去体会。如何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真正能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使作品本身能和学生自身达成共鸣,调动学生对鉴赏课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充分的把握教学内容和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有目的的进行备课。

(二)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导入式教学

1.以学生熟悉的内容对课题进行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在上课伊始,教师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巧妙的导课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音乐课教学与其他的学科教学一样,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则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出发点。

对于陌生作品而言,选择学生平时熟悉的作品进行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能够初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消除学生对陌生作品的反感。例如如在欣赏教学《电影、电视剧音乐欣赏》单元中,教师利用学生爱看电影、电视剧的心理,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第一,生活中你最感兴趣的影视作品是什么,最喜欢的影视音乐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这时学生们会各抒己见。第二,教师选择一部很熟悉的电影比如《卧虎藏龙》,但是是无声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里,讨论并设计出自己熟悉的一段音乐来做背景,说明原因。第三,欣赏着名影片《神话》、《集结号》、《赤壁》、《妈妈在爱我一次》等,让学生带问题思考:音乐在这些影片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第四,就你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影视作品音乐介绍给大家,并当场讲解,说说喜欢的理由及乐曲的特点。其余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提问和感想。第五,找一部自己喜欢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们可以自己想象一下配上什么样的旋律。(优美的、壮美的、崇高美的、悲剧美的等),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并且也参入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积极主动的去配合教师的教学。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 3. 采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导入

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欣赏乐曲时,要学生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利用想象的方法,使学生能感到乐曲所要表达的含义,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音乐系统综合性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音乐学习不是孤立的,它有着丰富的综合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安排和设计综合性的音乐活动,充分扩展和调动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乐趣,也能同时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热爱。

比如在教授乐曲时可以把它与历史发展相结合起来,因为文艺作品一定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所诞生。在教学前,教师要查阅乐曲的背景资料,尽可能地找到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比如:在介绍爵士乐时,可以根据爵士乐的出现,对非洲及美国的近现代史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此外可以在其中穿插点名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四)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为学生创设实践领域

普通音乐的教学中的音乐创作,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的音乐教学,而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感受音乐和体会音乐,并且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培养音乐创造能力,创设学生活动实践的领域,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显的尤为重要。例如在欣赏不同国家的乐曲时,学生对各国家的音乐作品的旋律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抓住这次很好的激发创作互动的契机。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着手,让同学们自己创作旋律,首先教师可以把欢乐颂的旋律写出来,说明这首乐曲的基础旋律基本上是do、re、mi、fa、sol的简约组合,并给学生说明白伟大的乐曲并不是最难的乐曲,作曲家是写给最广泛的大众欣赏的。让同学们感觉旋律创作不是很难,随即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中国五声音阶创作一段旋律,为降低难度,只要求用五个音符自由组合,喜欢哪个音就让它出现得多一些,放在重音位置上。而小结线和节奏由教师来添加和修改,而且将一部分学生的作品当场演奏出来。听到自己即兴创作的音符化成优美的旋律,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许多,之后课上的节奏创作、伴奏练习,学生互动参与都很踊跃。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的实践能力,拓展了实践领域,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被真正的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自发情趣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学生参与表演教学,给学生一个展示舞台

教学活动是教学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成效的好坏。而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所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就是为了给学生主体提供参与表现的机会。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其音乐主题,讨论的问题,进行分组自由讨论,还可以用学生的表演来生动、形象地完善音乐主题的表现,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实现美学教育。比如,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十里风雪一片白》以及增加黄世仁与杨白劳的对白的欣赏教学,可把学生每三人分成一组,她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喜儿、杨白劳、黄世仁。当欣赏过乐曲,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后,他们就随着第二遍音乐的欣赏展开表演,每组同学都将喜儿的哀怨,杨白劳的悲愤、黄世仁的阴险,都清晰、生动的表现出来,他们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同时也发展了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美的创造。在发现美、体验美的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就得进行分析 谈中职音乐鉴赏课兴趣的培养 谈中职音乐鉴赏课兴趣的培养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谈中职音乐鉴赏课兴趣的培养 精品源自高 考 试题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8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学;学生鉴赏力;培养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音乐美及内涵的认识、理解、鉴赏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就要采取演唱、演奏、欣赏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在主观情感体验上,应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乐功能作为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是一种自然的物理现象,人们生理上有意或无意的都会受到音乐的影响,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音乐所独具的优势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这离不开音乐自身的美。而音乐美是最为独特的,不需要外来修饰的,是以自由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直观的心灵。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音乐独有的形式及手段,努力培养一批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目前,我国现阶段将音乐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及作用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康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益于健康的激素,起到调节血量和使精神细胞兴奋的作用,增强免疫力。同时,好的音乐在心理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增加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兴趣,对其身心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不同的音乐呢?譬如在悲伤的时候喜欢听悲伤音乐,在欢乐地时候喜欢听欢快的音乐,在热恋的时候喜欢浓烈的情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喜欢聆听轻柔美妙的轻音乐。原因就在于音乐作品通过美妙的旋律表达各种情感,如悲伤的、欢乐的、愉悦的,愤怒的等。人们通过聆听音乐,达到精神、心灵上的一种共鸣,从其起到对心灵的慰藉和滋养,抒发出一种特定的情怀和感情。这就是为什么音乐能提高大学生情操的原因所在。

再次,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音乐带给我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比物理教师那里获得的东西更多”。可见音乐对培养爱因斯坦想象创造力的重要性,音乐在提高大学生思维想象力方面,也应该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三、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开展教学前,针对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特点、具有的音乐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再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具体认知和理解特点,进行内容设计和安排。例如在开展古典音乐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有关古典音乐通俗性的教学,适当地对教学理论进行简易化处理,把教学理论同古典音乐欣赏结合起来。在教学教材选择方面,选择艺术价值比较大、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代表性作品。教学内容上应深入浅出,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的通俗作品开始,然后到大型的古典音乐作品,教学难度从易到难,欣赏层次要不断提高。要先感性后理性,先听后欣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古典音乐同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欣赏能力。

(二)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欣赏音乐包含了音乐旋律、速度、情感及人生体验的欣赏,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情景构建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渴望和欣赏,通过构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时,首先在欣赏之前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将音乐的开始、高潮以及尾声部分进行讲解,通过对画面具体的构建,营造出一种优美的画面,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欣赏。或者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在欣赏音乐之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多媒体生动的画面结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音乐欣赏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心得与体会的方式,总结欣赏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影响,认识到自身在欣赏音乐中的不足和优势。通过朗诵诗歌、散文讲解以及多媒体与音乐并用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音乐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意境和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的欣赏具有一种全面的心理体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文化背景

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如果连作品都不了解,那么也就谈不上鉴赏了。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欣赏着一面通过声音即对音乐本身的倾听,凭借直觉,对作品产生情感,另一方面,则空间比较广泛,即:通过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等等,来产生情感,进而将这种情感带入到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实践证明:通过了解文化背景能够促使学生深刻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作品,对其文化背景做以阐述,或者让学生自主的收集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信息等,加强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提升自我音乐鉴赏能力。

如:在学习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时,笔者讲述了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这部作品在号召青年走上救亡的道路,展现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因此,它音调高昂、节奏开阔,突出地表现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有志青年“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在学习《孟姜女》时,结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在欣赏我国古典乐器编钟、二胡时,以《二泉映月》作者阿炳的遭遇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趁势也欣赏了阿炳的作品,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了解。

(四)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关键

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学好音乐鉴赏课的前提条件。如何激发出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只有从一开始,就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较好的完成音乐鉴赏课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翱翔、驰骋,真正做到“培养人”的目标。只有在兴趣的催化下,学生的潜能才会被充分发掘出来,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为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鉴赏课特点,采取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鉴赏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似,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经典的作品而言,一开始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流行的、学生听过的、比较熟悉的作品来鉴赏,是非常必要的。

(五)教会学生如何聆听音乐

要想很好的鉴赏音乐,就必须会聆听音乐,如何聆听音乐呢?其一,在生活中,用心去聆听。譬如聆听创作于1925年前后的《春江花月夜》。在聆听其第一段――江楼钟鼓时,有这样一种意境: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于江头尽处的阵阵箫鼓,接着优美如歌的主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春风拂涟漪的秀丽景色呈现在眼前。只有在生活中认真的聆听,仔细静心的聆听,才能有这种感受。如果心存杂样,左顾右盼,是很难走进音乐的中心去感受音乐的意蕴的。其二,要带着问题去聆听。听一段音乐,应带着些问题例如这段音乐是什么体裁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何,音乐的内涵是什么等等去聆听,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学会听音乐,从而学会初步的鉴赏音乐。

(六)注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培养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能力的综合。其中感知是对音乐音响的总体知觉能力,包括对音响的辨别力、感受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音乐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情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鉴赏的基本要求。想象,是人类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赋予艺术作品,进而更深刻地解释音乐作品的意蕴。理解,是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内容及内涵的思考,以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受个体教育基础、艺术感悟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感知、感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欣赏能力及音乐感知力等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理论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技术理论和史论两大部分。其中技术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作曲法、作品分析、配器等。音乐史论包括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音乐技术理论是有关音乐本体表现和存在规律的总结,音乐史论则是音乐艺术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发展衍变过程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它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音乐艺术创作、表演的规律,从而增强音乐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对学生鉴赏力的提高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来实现。要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和情感联系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提高其鉴赏能力。

(八)诱发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想象力的产生

升华音乐鉴赏能力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而这一切需要学生有着加强的音乐鉴赏能力,换句话说,诱发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产生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升华结果。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得到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研究的过程,我们从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与学生协作、共同发展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鉴赏音乐、分析音乐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都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春景.培养感受力,提高鉴赏力[J].中国音乐学.2014(06)

[2]王希.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艺术教育,2010(07).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音乐鉴赏课 导入 兴趣培养 创造力 实践

音乐鉴赏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是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视野。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极大的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

一、中职音乐鉴赏课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音乐素质课程,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教与学从本质上仍是分离的。主要表现为学生被动的学,老师机械的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使音乐鉴赏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正如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反之,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极大的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这既是传统音乐素质教育的补充,也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全新尝试。

二、怎样培养中职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

(一)了解学生的鉴赏水平,有目的的实施教学

要想清楚的把握中职生对所学音乐鉴赏作品的了解,要做到一下几个环节:第一,教师对教材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汇总之后初步了解学生对教材中所欣赏作品的熟悉度,第三,根据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目的的实施教学。通过调查,中职生只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一些音乐作品,而对于作品的作者、思想、情感等无从知晓,并且他们鉴赏音乐作品的水平仅处于音乐鉴赏的第一阶段:官能的欣赏,是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例如在鉴赏瞿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时候,同学们只能肤浅的说出这一交响曲与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音乐十分的相似,而对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想和情感无从去体会。如何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真正能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使作品本身能和学生自身达成共鸣,调动学生对鉴赏课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充分的把握教学内容和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有目的的进行备课。

(二)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导入式教学

1.以学生熟悉的内容对课题进行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在上课伊始,教师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巧妙的导课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音乐课教学与其他的学科教学一样,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则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出发点。

对于陌生作品而言,选择学生平时熟悉的作品进行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能够初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消除学生对陌生作品的反感。例如如在欣赏教学《电影、电视剧音乐欣赏》单元中,教师利用学生爱看电影、电视剧的心理,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第一,生活中你最感兴趣的影视作品是什么,最喜欢的影视音乐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这时学生们会各抒己见。第二,教师选择一部很熟悉的电影比如《卧虎藏龙》,但是是无声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里,讨论并设计出自己熟悉的一段音乐来做背景,说明原因。第三,欣赏著名影片《神话》、《集结号》、《赤壁》、《妈妈在爱我一次》等,让学生带问题思考:音乐在这些影片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第四,就你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影视作品音乐介绍给大家,并当场讲解,说说喜欢的理由及乐曲的特点。其余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提问和感想。第五,找一部自己喜欢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们可以自己想象一下配上什么样的旋律。(优美的、壮美的、崇高美的、悲剧美的等),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并且也参入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积极主动的去配合教师的教学。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据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觉得到的知识的记忆率为15%,从视觉得到的知识的记忆率为25%。因此,积极利用声像同步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如文字闪现、图形缩放、移动颜色等变换手段,将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具有较强刺激作用,有利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可以视频欣赏一段《黄河》,借助多媒体准确地表现作品的体裁、音色和音乐形象,同学们在教室里就能感受到音乐厅一般的磅礴气势的现场效果。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乐于聆听,乐于参与音乐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学生在画面与音响的恰当结合中,在教师的情境提问创设中,不知不觉地融入作品展现的风格特点和感人旋律,并且会自发地用自己的思想去构想和创造音乐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意义及风格特征,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

3. 采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导入

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欣赏乐曲时,要学生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利用想象的方法,使学生能感到乐曲所要表达的含义,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音乐系统综合性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音乐学习不是孤立的,它有着丰富的综合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安排和设计综合性的音乐活动,充分扩展和调动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乐趣,也能同时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热爱。

比如在教授乐曲时可以把它与历史发展相结合起来,因为文艺作品一定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所诞生。在教学前,教师要查阅乐曲的背景资料,尽可能地找到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比如:在介绍爵士乐时,可以根据爵士乐的出现,对非洲及美国的近现代史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此外可以在其中穿插点名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四)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为学生创设实践领域

普通音乐的教学中的音乐创作,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的音乐教学,而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感受音乐和体会音乐,并且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培养音乐创造能力,创设学生活动实践的领域,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显的尤为重要。例如在欣赏不同国家的乐曲时,学生对各国家的音乐作品的旋律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抓住这次很好的激发创作互动的契机。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着手,让同学们自己创作旋律,首先教师可以把欢乐颂的旋律写出来,说明这首乐曲的基础旋律基本上是do、re、mi、fa、sol的简约组合,并给学生说明白伟大的乐曲并不是最难的乐曲,作曲家是写给最广泛的大众欣赏的。让同学们感觉旋律创作不是很难,随即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中国五声音阶创作一段旋律,为降低难度,只要求用五个音符自由组合,喜欢哪个音就让它出现得多一些,放在重音位置上。而小结线和节奏由教师来添加和修改,而且将一部分学生的作品当场演奏出来。听到自己即兴创作的音符化成优美的旋律,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许多,之后课上的节奏创作、伴奏练习,学生互动参与都很踊跃。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的实践能力,拓展了实践领域,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被真正的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自趣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学生参与表演教学,给学生一个展示舞台

教学活动是教学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成效的好坏。而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所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就是为了给学生主体提供参与表现的机会。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其音乐主题,讨论的问题,进行分组自由讨论,还可以用学生的表演来生动、形象地完善音乐主题的表现,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实现美学教育。比如,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十里风雪一片白》以及增加黄世仁与杨白劳的对白的欣赏教学,可把学生每三人分成一组,她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喜儿、杨白劳、黄世仁。当欣赏过乐曲,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后,他们就随着第二遍音乐的欣赏展开表演,每组同学都将喜儿的哀怨,杨白劳的悲愤、黄世仁的阴险,都清晰、生动的表现出来,他们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同时也发展了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美的创造。在发现美、体验美的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就得进行分析和思考,把音乐作品的美拓展开来。为了达到对音乐欣赏中美的更加完美地创造,教师还可以用与音乐相关的诸如舞蹈、美术、戏曲,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感受,逐渐领会并从中体验由欣赏音乐的美所带来的愉悦,将逐渐培养学生对高雅形式美的直接兴趣,主动体验美的音乐,使她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在音乐鉴赏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是每个音乐教师的总体思想。如何让音乐教学与学生实践、情感体验、情操培养、自主学习等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狭隘的课堂教学为广阔的生活舞台,最终更大的激起学生们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是音乐教育者长期而漫长的任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应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得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们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邹阳.音乐教师与新课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刘伟、赵永红、孙志诚.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探讨.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1).

[3]高建华.论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读与写.2008(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