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1:36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 饮食文化 文化负载词 异化与归化

引言

近年来涉及到霍译本的译评著作文章较重要的有肖家燕、洪涛、李晶和赵朝永等人,对两种译本中具体译例的优劣得失都有所论析,如回目、人名、颜色、宗教等内容的翻译特色及误译、漏译的情况等。钱亚旭与纪墨芳于2011年发表《霍译本中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定量研究》(红楼梦学刊),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其翻译策略;肖家燕于2009年发表《概念隐喻的英译翻译》,注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隐喻。但仍不足以一一反映其细部特征,对其细节部分分析以及成因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文拟就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以下简称杨译、霍译)《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探索饮食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翻译途径。

一、异化与归化的内涵

韦努蒂(Venuti)在1995年提出了两类翻译策略: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他把这两类策略的源头追溯到施莱尔马赫及其1813年发表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一文。归化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拢。

二、《红楼梦》杨霍译本中饮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比

1.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红楼梦》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也是红译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的说来,杨译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本上忠实于原文,强调把中国的文化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则向西方读者靠近,采取了归化于目的语读者的态度,其目的是期望译文更好的为西方读者接受。

2.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在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体现。

①千红一窟

杨译: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

霍译: Maiden’s Tears

杨译似乎是中性,而霍译文中明显带悲。其实,这个茶名最后一个字与“哭”谐音,所以霍将它意译出来。“红”在中文里也表“女性、少女”之意,杨在这里用异化把“红”直译成“red”,不加注释易使西方读者误解为“鲜血”与“危险”。本文作者认为,杨宪益最好在第一次将“红”翻译成“red”时加注释说明中英对“红”的不同理解,这样才能让中国的这种文化慢慢融入西方世界。

②黄酒

杨译:Shaosing wine

霍译:Rice wine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追溯历史,绍兴黄酒闻名古今。杨宪益将其译为“Shaosing wine”,是用“绍兴”这个地名来指代酒名,向外国读者展示此酒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霍克斯则将其译为通俗易懂的“rice wine”,读者一看即明其为何物,却感受不到任何文化底蕴。

③挂面

杨译:Noodles

霍译:Vermicelli

挂面是一种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并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有圆而细的,也有宽而扁的。中国人喜欢吃面食,尤其在北方。远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杨宪益采用异化,将其译为“Noddles”,是为了传播中国挂面的独一无二;霍克斯采用归化,将其译为“Vermicelli”,在西方饮食文化中通常表示“意面、意粉”,于外国读者而言可减少阅读障碍,却无法呈现出中国文化特点。

三、杨霍译本不同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1.翻译目的不同。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翻译目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原则和过程。在翻译《红楼梦》饮食文化负载词时,杨氏夫妇是为了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因此,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存原著的中国饮食文化特色,而霍克斯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满足普通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因此注重译本的可读性。

2.主流翻译理论与译者文化不同。杨氏夫妇受到严复所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影响,同时习得汉语且受中国文化熏陶,将“信”,也就是对原文的忠实在第一位。在霍克斯所处的西方,受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影响,且英语为母语,故翻译的目的是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达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因此,我们在《红楼梦》霍译本中见到最多的是归化和意译的身影。

参考文献: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  饮食生活  清朝贵族

         一、引言

         中国饮食之讲究精细者莫过于历朝历代的宫廷与贵族们,烹饪技艺也在当权者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清代是封建官僚体系之集大成者,它沿袭并发展了前代奢侈的贵族饮食生活,而红楼梦正是描写盛清时期当权者们的腐朽奢侈生活。

         二、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总所周知,《红楼梦》中主要描写的金陵望族的贾府,里面的重要人物如贾母、宝玉、黛玉、宝钗和王熙凤等人个个娇贵无比,他们的饮食生活真可以说是穷极奢华。

写吃,《红楼梦》是最特殊的一部。这部书中写吃喝,不仅用的笔墨多,而且精彩,全书中写了多次筵宴,含意深刻而又意趣横生,在写吃喝的笔墨运用上,也是独一无二。

         第三十四回中,宝玉被打了个半死,躺在炕上不能动弹。袭人到王夫人屋里去禀报宝玉的伤情,王夫人叫带回两瓶香露去给宝玉吃。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而这两种饮料,均向皇帝进宫过,可见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高级饮料。王夫人问想吃什么,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花儿的汤还好些。”贾母听到,便一叠声地叫人做去。莲叶羹,论用料,并非最贵重,费的工夫,也不算最绝。然而,用薛姨妈的话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

         再看第四十九回,作者用很多笔墨,写那些侯门小姐围在一起烧烤生鹿肉吃,津津有味,亦兴致勃勃。这个情节写得十分精彩。吃,是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是为解馋,于这些人都已是不相干的了。他们此举都不是口腹之需,而只是好玩,于吃中表现的,是一种情趣。第八回中写到,薛姨妈进京宝玉去看望,姨妈留饭,除拿出糟鹅掌鸭信等南方风味的菜肴招待,还做了酸笋鸡皮汤,宝玉大喝了两碗。酸笋是西南地区各省人民喜欢吃的一种素菜,不但在京城是罕物,即使在江南也是不多见。由此可见,红楼中贵族的奢华生活。

         贾府的奢华可以从《红楼梦》情节上体现出来。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命熙凤用茄鲞喂她。姥姥吃了两口,味道甚佳,便请教说:“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可谓贾府的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无独有偶,有一天宝玉问晴雯:“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别提。一送了来,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放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了给我孙子吃去罢。”她就叫人拿了家去了。一碟子豆腐皮包子何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原来这种包子不寻常,远非肉包子可比。其高贵之处首先在于豆腐皮的制作特殊,首先将做豆腐的原汁豆浆煮沸,不加凝固剂,使之冷却,漂浮在锅面上的脂肪和蛋白质会结出一层皮来,然后把它挑起晾干,才能得到一张豆腐皮。

         《红楼梦》中,粥饭和菜肴种类繁多,如粥有碧粳粥、鸭子肉粥、枣熬粳米粥、燕窝粥、红稻米粥、腊八粥和江米粥等。饭有白粳米饭、碧粳粥和绿畦香稻粳米饭等。《红楼梦》中的菜肴,主要有腌胭脂鹅脯、酒酿蒸鸭子、糟鹅掌、火腿鲜笋汤、酸笋鸡皮汤和虾丸鸡皮汤等等。汤羹种类繁多,营养价值丰富。而且从饮料方面看,红楼梦中提到的也是数不胜数。在茶方面,提到的就有两百多处。

        《红楼梦》对贵族家庭尤其是贾府的饮食生活作了传神细致的描写,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独特的《红楼梦》饮食谱。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期,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再“康乾盛世”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城市中北销南运的小商摊贩人来客往,酒店、茶楼鳞次栉比,形成了风味殊异、各具特色的贵族们的饮食文化。

         三、清朝贵族对饮食的要求

         饮食,往往蕴涵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的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是社会意义。

         清朝贵族们对饮食要求特别严格。从造型上出发,到原料加工上,从味道到意趣,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口味得到保证,烹饪菜肴除了注意严格的选材之外,在烹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精细加工,特别是火候和口味,都有严格的标准。而且每次烹饪的肴馔,经常要将使用的原料和调料记录,菜肴要“色香味形”俱全。经分析,主要五个方面的讲究。

一是讲究奢侈。贵族们既有山珍海味,又有天底下的稀世珍品供品尝,可以说是汇集了天下美食,奢华之极令人瞠目结舌。

二是讲究精细。贵族们的饮食追求精致、精美,为了满足生活上的享受,他们对饮食的外在要求也及其高。

三是讲究味道。味道是饮食重要标准,贵族们的饮食讲究口味的独特性、多样性、丰富性。

四是讲究营养。营养是饮食的前提条件。贵族们的饮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饮食营养,保证贵族们的健康体魄。

五是讲究意趣。“意”用今天的话理解就是“意味”之意;“趣”,情趣也。“意趣”主要指心灵活动的内容。

贵族们不仅享用着精致、奢华的佳肴珍馔,而且特别注重在吃的过程中,受用无限意趣,以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

         四、结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这般居上位者享尽富贵,居下位者吃尽苦头。本文通过描述荣国府过的如何奢华、如何豪贵的生活,展示了清朝贵族们的奢华生活,分析了他们对饮食的奢侈要求。在这奢华豪贵背后,间接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凄苦生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8年版.

[3]徐悦.红楼梦中的养生术.科学之友.2008(6).

[4]金兰.近三十年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综述.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4).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第3篇

除了茶之外,《红楼梦》中提到的饮品还有仙醪、惠泉酒、金谷酒、合欢花浸的酒、屠苏酒、西洋酒和绍兴酒等七种名酒和玫瑰清露、木樨清露、酸梅汤等。曹雪芹本人虽是个饮酒的行家,但他在《红楼梦》中却没有为酒费及更多的笔墨。书中提到的玫瑰清露和木樨清露为花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宝玉挨打后曾享用过。“一碗水里只用挑一茶匙儿,就香得不得了。”

《红楼梦》中还记述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作为贵族之家的贾府,不仅是“白玉为堂金做马”,“珍珠如土金如铁”,可以把“银子花得像海水一样”的有势有钱,而且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还有闲。如薛宝钗所说,“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但他们却兼有了,所以他们要纵情享乐一番。于是,曹雪芹为小说中的人物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诸如打骨牌、行酒令、斗牌、解九连环、射覆、拇战、击鼓传花、抢快、双陆、击鼓催诗等等。小说第四十回“史太君雨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和“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充分展示了红楼的饮食活动。

细细研究欣赏《红楼梦》,你就会发现红楼美食具有重精细、重滋味、重强身等特点。

重精细。在红楼美食中,制作精细的难以计数。有的精于刀工,如“鸡瓜子”;有的精于火工,如火腿炖肘子和烤鹿肉。而最典型的精细食品莫过于第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的莲叶羹。书中写到宝玉遭父责打受伤,贾母、尤氏、李纨和凤姐去怡红院探望,问他想吃什么,他说想吃“莲叶羹”。据凤姐说,这种羹是“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和在面中,用“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豆子大小,也有的、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印出来,放在鸡汤中煨成羹。”你看,这道美食的制作过程多么精巧烦人。难怪凤姐又说:“这种东西,家常不大做。”

重滋味。味为菜点的核心,红楼美点也重调味适口。如第43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的野鸡崽子汤,是将童子鸡煮得肉嫩,清淡爽口,当时贾母风寒刚好,她说:“方才你们送来的野鸡崽子汤,我尝了一尝,倒有味儿,又吃了两块肉,心里很受用。”再如第8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的糟鹅掌。宝玉因夸前日在东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薛姨妈连忙把自己糟的取来了给他尝。宝玉笑道:“这个就酒才好!”用香糟浸制的糟鹅掌,糟香馥郁,鲜美可口,宝玉才将它当作佐酒佳品。

重强身。《红楼梦》的饮食对象,主要是娇生惯养的老爷太太、公子哥儿、大家闺秀,饮食好在于滋补强身。例如,第11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中的枣泥馅山药糕。秦可卿说:“昨日老太太赏的枣泥馅山药糕,我吃了两块,倒像克化得动似的。”这道点心中的山药晒干后切片,就是中药中的怀山,红枣能补血,秦可卿体虚,气血两亏,常吃它能够增加体质,有利病体康复。再有62回中写春燕揭开柳婶婶家送来的盒子,“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气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这些主食汤菜,清淡可口,极富营养。如虾丸鸡皮汤,鸡能补气,虾能健肾;酒酿清蒸鸭子中的酒酿能开胃暖胃;鸭子能滋阴养胃;胭脂鹅脯中的鹅能益气补虚,和胃止渴;奶油松瓤卷酥是用牛奶、白糖、松仁、面粉等烘制而成的,有健肺润肠之功;而碧莹莹的香稻粳米饭能健脾养胃。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 饮食 台湾 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391-01

《红楼梦》作者一说有吴梅村或他人,但大都认定为曹雪芹先生。曹雪芹家族原为达官显贵,居于江淮一带长达六十多年,更在当地曾任有要职。所以不难理解,《红楼梦》中饮食风格大多偏向江南风格。

何谓江南风格?

作为地道的江南人,以家乡杭州为代表,人们大多喜食清淡甜鲜的食物,相对于食材的丰富性,大家更讲究的是食材的新鲜度。今早从湖里捞上来的鱼,作为饕客,是不能忍到晚上再落锅的。而《红楼梦》中的食材来源大致可分为:田庄佃户所缴供、大观园内所“自产自销”以及买办外出采买所获。凡此三种不仅囊括了当时所能有的珍馐美味,亦极大程度上满足了食材的新鲜度。在书中第五十三回,作者名列出了佃户乌进孝所缴纳的菜料,既有大鹿、獐子、狍子等一列珍稀野味,亦有各类水产米面。饮食平日所供之精细,连丫鬟也养出了挑嘴的毛病(见第六十一回厨娘柳氏埋怨)。书中的饮食习惯主要反映了贾府以米饭为主食,佐以各类肉菜,同时具有因地制宜,因地取材的特征。而这也同样是台湾人的饮食特征。

金陵(暂定《红楼梦》背景为此)与台湾相似,气候温暖,夏季雨水丰沛,是利于稻谷生长的区域。台湾人更为有利的是四周环海,而岛屿面积不大,所以几乎在全台湾都能看见售卖各类海洋食品的食铺。岛内气候炎热,不讲求“浓油赤酱”,菜品大多以清淡为主,恰巧也是江南菜的风格。

不知是否是描写干饭没什么发挥空间,贾府的粥反而成了餐桌上的主角。碧粳粥、枣熬粳米粥、红稻米粥、燕窝粥、腊八粥、鸭子肉粥、江米粥……名目繁多猎奇,硬是把“粥”这一类贫民主食变成了贾府的富贵餐饮。而在台湾,早期农业社会米饭是珍贵的主食,为了降低成本,通常会选择将米饭熬粥同时加入价格低廉并且营养丰富的番薯,这样一来主食的重量增加营养也增加。度过那段困难时期,台湾人民对番薯粥,或者说粥的热情不减,大街小巷开满了各式砂锅粥的店铺,这也是中华粥会只能在台湾移花重开的原因之一。

聪明的台湾人将营养价值丰富的番薯加入平淡的粥饭里,或许是岛民们对饮食养生的最早体现。台湾拥挤的街道,招牌占了天空的一半,而餐厅的招牌又占了一半的四分之三,在大大小小的招牌上不难看到“中药食补”或者是“中药熬炖”再或者是“古法养生”等食疗特色,甚至连水源校区附近的陈三鼎珍珠奶茶家隔壁的鸭血臭豆腐广告都加上了“数十种药材”的字眼。台湾早期曾受荷兰、日本殖民,民众开化程度高,所受的教育也更为进步,自然崇尚健康的生活观念。不难理解,他们能把食物与药物相结合。同时,经济水平的稳步发展也让他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与其到“生病时治病”不如在“不病时防病”,食疗作为一种既享受又滋补的方法自然也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并且进一步深化。而《红楼梦》中的贾府传承了封建文化又处于贵族阶层,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很是上心。单单是燕窝粥就在书中十四回、四十五回、八十七回等章节中,在秦可卿、薛宝钗、贾宝玉等人的手上交传。而之前所列的种种粥类,大多都是药膳。像江米粥,就是糯米粥是温养胃气的妙法;而贾母吃的鸭粥、枣粥更是滋补的中品:“大枣粥补百气……”相对于早期台湾单一的番薯粥,贾府这等富贵人家自然是有百种千种方法享受美食。当然,吃粥也有等级之分,燕窝粥只能传在少爷小姐手上,哪怕是袭人这样的一等丫鬟,偶得风寒,拿到的也不过是一碗薄薄的米汤罢了。

贾府的禽类和台湾的海产类,大概可以并称为两地的两大特色菜。贾府背景是鱼米之乡多稻谷,稻田里一可种植水稻,一可养殖禽类。而无论将贾府的背景置于金陵或是北京,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陆运海产品都不是什么可靠保鲜的方法。人民自然会将荤食的目光投向禽类和河鲜类。贾府中光是用鸭子做的菜,便可写上一本“鸭子的一万种死法”。全鸭可做成酒酿蒸鸭子、鸭子肉粥等,而鸭掌鸭信则更是变化无穷,这也难为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要演化缭乱了。而相对于贾府为代表的“变化多端”,台湾特色的海产类做法则又是延续了一贯的简单清淡的风味。因为海产类本身鲜味就重,台湾人多会采用清蒸、炖汤的做法。既保留了海产原有的鲜香,又显得不那么破坏食材。

说到汤类,台湾人似乎对汤也有那么一种特殊的情节。最早移民台湾的仅限男性,作为家政活动中的弱势群体,怎么样喂饱自己成了一大难题。煮一大锅汤汤水水是能想到的最好方法,既省时又能保存长久。后台式羹汤逐渐深入民间,随着当地气候条件,出现酸甜味羹汤,与《红楼梦》中的建莲红枣汤、野鸡崽子汤、虾丸鸡皮汤、火腿鲜笋汤既有异也有同。

说到两地人民偏甜的口味,自然不能放过点心。似乎来一次台湾,游客们不拎几袋凤梨酥、牛舌饼、太阳饼就枉来台湾一场。日据时期,日本人将吃点心的习惯带来台湾,台湾人耳濡目染又有爱吃甜食的本性,自然结合当地的丰富水果特色,生产出了各式的糕点。而贾府的糕点则更“高端大气上档次”:松酿鹅油卷、豆腐皮包子、枣泥山药糕、莲叶羹……这名字说了食材,可真拿到什么鹅油、莲叶,却发现无从下手。这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贵族饮食上面追求的精细与巧致。

总而言之,台湾饮食与《红楼梦》中贾府饮食各有特色,但大多食材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同样讲究食疗药膳之法,对于甜食和清淡鲜香食材有特殊爱好。大陆如今不断复现红楼盛宴,在台湾吃了不算正宗的台湾菜,不知何时大陆才能有道地台湾菜、古早味?

参考文献

[1]刘桓,李夕聪.论《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3):55-60

[2]蒋荣荣.红楼梦美食大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95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金瓶梅》;《红楼梦》;饮食文化

明代的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作为一部世情小说,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百态,书中直言不讳地描写了人们种种欲望,食欲则是种种欲望中的一类,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第九)小说的每回之中几乎都有饮食场面的描写,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离不开吃饭喝酒,据统计,小说中列举的食品(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200多种。无独有偶,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在吃上大做文章,从回目上来看,《红楼梦》书中与饮食有关的就有十三回之多,而出现的食物也多达180多种。

一、《金瓶梅》与《红楼梦》在饮食描写方面的比较

(一)二者的相同点

从整体上看,这些饮食场面的描写有很多共性。

首先是食物原材料广泛。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山珍海味,无论是五谷蔬菜还是时令鲜果,我们都可以在西门家和贾府的餐桌上见到。大运河的开通,产于南北方的食物原料能够快速传递,如书中多次出现的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同样经常在宴饮时和喝到的金华酒,也是原产于浙江金华的,而这些成为西门府中摆宴经常提到的美酒佳肴,确实是运河便利的交通提供的。再看贾府的饮食,在用料上更为讲究,府里单单是用的各种米,提到的就达十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凤姐介绍的“茄”,竟要用好几只鸡来配,更别提日常饮食的奢侈程度了。

其次是烹饪技法全面。烹调技艺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其实已经比较完善了,基本上和现代的烹饪技法一样。炖、烧、烤、蒸、炒、煎、燎、摊、煮、炮、卤、熬、腊、腌、糟、烹、拌、熏等这些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烹饪方式,在两部书中均有提到。而《金瓶梅》中宋惠莲用一根柴火烧猪头的技巧和《红楼梦》里那道著名的“茄鳖”,每次被津津乐道地提起,没有人不啧啧称奇的。

(二)二者的不同点

但毕竟这两部书无论是从时代、地域还是家庭背景来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表现在饮食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两部小说中都有描写的螃蟹宴为例,《金瓶梅》第六十一回说的是重阳节令,西门庆全家人饮酒赏,先将大盘大碗嘎饭摆将上来,众人吃了一会,最后才拿上酿螃蟹,吴大舅一个劲的感叹螃蟹好吃,就没有了。再看《红楼梦》里的螃蟹宴,同样是赏菊吃蟹,但是作者先是在前一回交待了缘由,大观园里姐妹们起了海棠诗社,史湘云做东,宝钗家当铺伙计送来的螃蟹作为下酒菜。之后又用一回多的篇幅详细地写了贾母与众人吃螃蟹,因为螃蟹性寒,凤姐特意准备了热酒,而林妹妹身子弱,吃了一点子螃蟹,就心口疼,宝玉更是给她准备合欢花浸的酒。众人吃完螃蟹后,用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洗手,宝玉和众姐妹写了诗,宝、黛、钗三人还做了螃蟹诗。吴大舅五十多岁,不知螃蟹如此好吃,而贾府里的螃蟹宴,贾母和凤姐都领着一群丫鬟来凑热闹,对于它的吃法、性寒、除腥方法一清二楚,酒足饭饱之余甚至写上一两首咏蟹诗,这确实是不小的差异。

因为吃贯穿着这两部书的始终,所以宴会成了一个表现饮食的重要场合。而这两部书在描写宴会场景时也有很大的不同。《金瓶梅》中频繁出现的宴会描写场景,虽然有不少精彩之处,但从整体来看,情节比较粗糙,大宴小宴周而复始的频繁出现,几乎每一次宴会描写都出现大量韵文,层层渲染,处处夸饰,竭尽铺张之能事。

我们不难看出,《金瓶梅》中大大小小随时而起的宴会,难于胜数,其间处处表现出一种世俗的特质,一系列没完没了的闹事和家庭吵闹,伴随着弹唱、玩笑、性的谈话,气氛热闹而喧嚣,每一次都是“说不尽歌喉婉转,舞态编趾;酒若波流,肴如山叠”(第32回)。一些本该悲戚沉寂的事,也常常被描绘得热闹喧嚣,就全书的宴会描写来看,大肆铺排,并没有丝毫“盛极而衰”意味的存在,最后意蕴的直接表达显然缺乏艺术的铺垫,更多展现的却是世俗享受的。

而《红楼梦》则有意识地摒弃了以诗词概括宴会场面的习惯,开始自觉地运用意境创造的诗歌艺术手法于宴会描写,从而使宴会描写具有浓郁的境界感、抒情性与韵味性,提高了叙述的审美品位与审美效果。

二、《金瓶梅》与《红楼梦》饮食描写不同的原因

(一)雅俗的分歧

曹雪芹虽一生潦倒,但毕竟是大家族之后,所写的饮食是华贵的;而《金瓶梅》所反映的饮食则充满了市井气息,作者也有可能是市民阶层的人。

《金瓶梅》描写的西门家,是靠开生药铺子起家,尽管西门庆后来做了个金吾卫副千户,但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靠着各种生意维持日常生活,提供银子让他在官场左右逢源,所以西门庆家的日常,以饮食为例,处处表现着以明末市民阶层为代表的俗文化,《金瓶梅》里惯常出现的菜品,都是鸭蛋虾米、排骨烧鸡之类的寻常菜色,老百姓们再穷,逢年过节时总尝过。

相比较之下,贾府是世代簪缨的贵族,祖上是开国功臣,元春被封为贤德妃之后,更是皇亲国戚,府里的大小事务极为讲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我们看到大观园里面景色清丽,典雅精致,反映到饮食方面,就是一个“雅”字。不仅对美食,就是就餐用具,陈设布置,就餐环境也有极大的学问,贾府摆螃蟹宴要在藕香榭,为了边吃边赏花,中秋节家宴,摆在山上敞厅,为了赏月。处处讲究文人雅趣,在这里吃只是一个由头。

(二)地域性的差异

《金瓶梅》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清河县,是一个北方县城,《红楼梦》的故事虽然无年代地点可考,是一座南方城市无误,地域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二者饮食习惯的不同,所以即便这两部书中对南北方的菜肴都有所涉及,但却是有着不同的倾向性。

《金瓶梅》的取材脱胎于《水浒传》,梁山好汉豪爽、忠勇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深入人心的还有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形象。《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挨打后,最想吃“小荷叶小莲蓬儿的汤”,也就是今天的莼菜羹,是典型的南方的最家常的食物,贾府的庄子上每年收租和平日里吃的主食,全都是各种米饭,而不是北方的馒头。从这些日常食物的差异中,我们不难看出地域对一方水土人民饮食的影响,由此造成了两部小说截然不同的南北方饮食习惯。

(三)写作手法的不同

《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说,其所写的人情世俗,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不带任何理想色彩,如实地描写现实人生,所以虽读起来不具有吸引力,确是最真实的生活。更何况在《金瓶梅》里大部分的“吃”,是为故事情节做铺垫,“酒是色媒人”,西门庆每次和不同的女人勾搭,都会有一桌精美的酒菜给二人助兴;为了巴结权贵,西门庆不仅用钱行贿,还用酒菜珍馐使达官贵人们满意;作为一个商人,每次谈生意也免不了一顿酒菜来叙叙情。总之,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为了达到目的,才是主要的。

《红楼梦》中的食物详略得当,曹雪芹从一开始虚构故事背景和发生的地点,读者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充满了期待,小说中有太多的虚写,当然就包括为了满足读者好奇心理需求而刻意为之的编造的各种高雅的菜肴。《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和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性格相关联,成为了构成小说本身的一部分。为了故事读起来具有吸引力,免不了会有夸大事实的描写,为了吃起来好看,免不了会有故意为之之嫌。

总之,《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由于作者的不同人生际遇和地域限制等原因,造成了其在饮食描写方面的差别,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7.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第6篇

心理养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两位老寿星,一位是被尊称为“老祖宗”的贾母,一位是农村女性刘姥姥,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她们都享有高寿,实属罕见至极。究其原因在于,她们都性格豁达,乐观开朗,拥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常心。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刘姥姥是一位饱尝人间悲欢,历经世态沧桑的老人,但她心胸开阔,不计怨恨,不去攀比,虽然家道艰难,但从未怪罪何人;即使身处侯门望族之中,也仍旧不卑不亢。凤姐、鸳鸯等人拿她取笑开涮,她仍然豁达地说:“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可恼的!……不过大家取个笑儿。”她是如此的大度和洒脱。老年人要想长寿,心情舒畅很重要;尽量把得失看得淡一点,不要总把烦恼放在心上,不要与人攀比;学习她们的乐观精神,知足就会常乐。

运动养生贾母是《红楼梦》中的老寿星,她喜欢散步游玩,她认为散步是“疏散疏散筋骨”,每逢节日总是和儿孙媳妇们在大观园里走动、玩乐。刘姥姥终年下田劳作,或忙于家务,体力活动总少不了,因而筋骨比较硬朗。她的生活条件与贾母相比,有天渊之别,但寿数更长,长年不息的运动应该就是原因之一。

饮食养生第四十五回,写宝钗探病,对黛玉说:“古人道:‘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并认为先要平肝健胃,建议她每日早起吃燕窝粥。 中国人历来以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主食,并且认为这是维持生命的根本,故有“五谷为养”、“食谷者生”的说法。根据现代科学理论,人的饮食结构应该均衡合理,荤素搭配,全面摄入,这是主食与动物食品和新鲜果蔬的一种优化组合,以五谷为主,合理搭配,不可偏食,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更应该向贾母的饮食一样清淡、软烂、少而精。

食疗养生传统医学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曹雪芹笔下的贾府中人人深悉此道,他们都以食疗作为养生保健的重要途径。凡年老体弱、消化不良、患病初愈的人,一般都吃粥或喝米汤。如宝玉吃的粳米粥(第八回),善养肠胃,营养价值很高;黛玉吃的燕窝粥(第四十五回),养肺化痰止咳,补而不滞,是一种兼医疗功能的药粥;又如贾母吃的鸭子肉粥和枣儿粥(第五十四回),也有滋补功能,特别是大枣粥,养脾气,平胃气,润肺止咳,补益五脏。另外,贾府饭桌上的汤也特别讲究,如黛玉患病,紫鹃叫厨房做一碗火肉(火腿)白菜汤(第八十七回);贾母身体不适,凤姐送来野鸡崽子汤(第四十三回)。这些描写都说明,贾府上下均重视食疗,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以食疗防治疾病,增强体质。

节食养生《红楼梦》中,从主子到丫环,一日三餐都吃得很少,感冒伤风时更是如此,大夫不是开药方,而是让人先“清清净净地饿两顿”,或者要求饮食一定要清淡。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兴致过高劳累过度身体欠安,请来太医诊治,这位太医号过脉后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一点风寒,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常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呢,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得吃,也就罢了。”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晴雯感冒后几近痊愈,因补孔雀裘复发,病势渐重,便用了节食疗法,又慎服汤药调治,慢慢地好起来了。节食养生是让胃肠道中的物体排空,有利于黏膜的修复。当然,作为一种养生的方法,节食和作为治疗原则的禁食不同,不是绝对不吃,而是不要吃得太饱。

物理养生采用物理方法如按摩、捶打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保健方法。在《红楼梦》里,丫环给贾母、王夫人捶背和捶腿的场景比比皆是。捶背关键是要“轻”,正确方法是五指并拢稍微弯曲,手心为空地拍背,沿着脊柱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捶背的时间,最好是下午3~5点,此时养生效果颇好。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第7篇

《桓子新论・谴非》载:“鄙夫有得酱而美之;及饭,恶与人共食,即小唾其中。共者怒,因涕其酱,遂弃而俱不得食焉。”

(音山),生肉酱,大约是以风干肉末腌渍而成。那鄙夫可能平时极难见到荤腥,偶然得了这么一点肉酱,岂能不生独占之心?所以当众朝肉酱中吐唾,以阻他人问津。众怒,齐向肉酱中擤鼻涕,弄得大家吃不成。

《红楼梦》卓然降世,实为中国文化不可多得之瑰宝。喜之者大众,认为它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读来可令人性舒张,荡气回肠;恨之者小众,责备它晦淫晦盗,助推礼崩乐坏;爱恨交加者一小撮而已。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小撮居然把对《红楼梦》的研究哄抬到20世纪中国显学的地位,与“敦煌学”“甲骨学”相伯仲。他们中间有眼高手低的作家,有鼓吹新经的学者,有借机发泄的宿儒,有邀宠帝心的刀笔,亦有过气的名流,组成了声势不小的红学家阵营。然而“红学”实乃天下最无聊的学问:明明稗官说部,却当做自传、社会史、阶级斗争、宫廷秘史来研究。

鲁迅与胡适都认定,《红楼梦》写的是曹雪芹家事。胡适主导的考证派意在宣扬科学主义,着意贬低《红楼梦》的人文价值。他认为论思想旨趣,《红楼梦》不如《儒林外史》;论文学技巧,不如《海上花列传》《老残游记》。蔡元培则主索隐观点,认为《红楼梦》实是仇清悼明之政治小说:梦为何在红楼?红者,朱也;朱者,朱明王朝是也。书中女子象征汉文化代表,男子则满人;宝玉喜食女子口红,暗喻满人拾汉文化余唾。王梦阮、徐柳权之辈持论同蔡,认为《红楼梦》其实写的是明珠家事,贾宝玉即明珠之子纳兰容若;又或谓写的是清顺治帝与董小宛之哀艳轶事。周汝昌考出《红楼梦》真主角实为史湘云,而史湘云原型很可能即李煦之孙女、曹雪芹之妻,化名脂砚斋者。李希凡却道是《红楼梦》意在写封建社会之阶级斗争。刘心武独辟蹊径,居然解读出《红楼梦》提纲挈领的人物是秦可卿――废太子胤祁之女;红楼梦是未遂宫廷之余绪云云……倒是俞平伯,尚能有所觉悟,说他越来越看出《红楼梦》其实就是一部小说。

一部《红楼梦》,犹如一碗酱,引得多少人想独占一回――不能创作这等美文,至少可以独享一番对它的阐释权,即所谓一家之言。第一位发表一家之言者吐唾于酱,随后更多一家之言,则擤涕于斯,竟都不理会作者叫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学家其实意不在解其中之味,而是向其中添加自己的味。至若饮馔,王熙凤动不动就在府中设宴,贾母与薛姨妈那边也时有私房菜相馈送,我辈无人得尝,又如何知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玩味什么、又暗喻什么,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后之看官,但凭读书就能还原作者所思所想,那他不是学者而是刑侦专家。然而,喜欢“亲临现场”一探究竟者,不独红学家,厨界也有人跃跃欲试。两个巴掌拍在一起,癸亥之秋(1983)就在北京来今雨轩摆下了红楼盛宴。上座嘉宾乃红学界衮衮诸公:冯其庸、周汝昌、端木蕻良……一干人等。

席上佳肴味道可能都不错,但若说那便是贾府当年膳食,就有欺世盗名之嫌了。试想大观园内,都是何等精致的人物?贾氏一门累世为官,乃簪缨士族,钟鸣鼎食之家,曾经遍尝天下珍馐,桌上备陈人间美味,岂是几个厨子一合计,就能为金陵十二钗整出一桌红楼宴来的?那大观园内个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连丫头芳官吃个快餐,柳嫂都巴结着送上香粳米饭配胭脂鹅脯、鸡皮虾丸汤,更遑论钗、黛、凤、玉一类人物。没有美食大家,何来良厨?又何来美馔?袁枚《随园食单》有“戒苟且”之训,说的就是食家如何栽培庖人――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厨者皆小人下材,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怠玩。火齐未到而姑且下咽,则明日之菜必更加生;真味已失而含忍不言,则下次之羹必加草率。且又不止,空赏空罚而已也。其佳者,必指示其所以能佳之由;其劣者,必寻求其所以致劣之故。咸淡必适其中,不可丝毫加减;久暂必得其当,不可任意登盘。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审问、慎思、明辨,为学之方也;随时指点,教学相长,作师之道也。于味何独不然?

红楼人物已逝,厨艺亦随之瓦解。来今雨轩自有一技之长,又何必东施效颦,依样画瓢?况且多数菜品连样都没有,惟存名目而已。1991年7月16日,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期间,来今雨轩红楼宴席菜单如下:(菜单分冷菜、热莱、点心、汤、主食、茶、酒、饮料、水果等。此处从略――责编注)

热菜中的一款茄鲞,因为书中凤姐详述过制法,勉强可得形似外,余皆想当然耳,哪家饭馆都能照着名目会意而为,只是不要会错了意。“雪底芹芽”寓曹雪芹之字,乃以蛋清打泡制成白雪,埋芹芽于其中,看来很雅,却大可商榷――据周汝昌考,雪芹字取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意为雪底芹芽。此说甚为可疑。《东坡八首》之三作于元丰三年(1080),时值苏轼困厄黄州,得东坡荒地数十亩躬耕,艰辛异常,从此自称“东坡居士”。其间故人自蜀中赠以芹菜种苗,始种下,天大雨,积水漫过一犁之深,芹苗危矣!乃有诗:

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

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可行脍。

雪芽一句,坡翁自注云:“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可知雪芽指的是那一寸雨水冲刷过的芹芽。曹雪芹姓曹名,字雪芹,以字推之,可知雪芹之雪,非天雪之雪,应为洗雪、昭雪之雪,取“洁”之义甚明。

“老蚌怀珠”是曹雪芹擅制佳味。据敦敏《瓶湖懋斋记胜》,雪芹曾亲自下厨,飨友人于叔度以油煎桂鱼腹藏明珠。可惜所藏明珠究为何物,敦敏却语焉不详。既曰明珠,想来或是烧熟后呈半透明的荸荠、桂圆、芡实、鸡头米一类清物。来今雨轩的“老蚌怀珠”是以武昌鱼配鹌鹑蛋笼蒸而成。武昌鱼虽然形似老蚌,但绝非鱼中佳品。它的浪得虚名,缘于“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之句。可能读过《三国志・陆凯传》,但却误下品以为上品。陆凯在力陈吴主孙皓迁都武昌之弊时说:“……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可知武昌鱼名声不佳。曹雪芹制老蚌怀珠岂能以武昌鱼为之?

老蚌怀珠吃的是曹雪芹手制之菜,雪底芹芽啃的是曹雪芹本人。鸡髓笋却真是大观园中席上菜品。来今雨轩的制法是,取乌鸡腿骨,用竹签挖出骨髓,点缀于玉脂笋尖上。笋乃至清至洁之物,筒骨之髓则多糟烂污浊,两造相遇,类乎伧夫淑女。台湾已故教授逯耀东认为,鸡髓笋应为冬笋烩鸡红(鸡血)。想来鸡血味鲜,便于成形,无油腻,其色宜与笋配,一脆一爽,相得益彰。逯说是。

走笔至此,不禁怜惜杜甫当年――只是坊间传闻皇上赏识少陵之才,拟有擢拔。那杜甫便急煎煎赶赴京城,守在中央组织部府衙外,经年等候。消息灵通人士,也忙着来巴结这位未来之星。谁知热闹一阵之后,佳音迟迟不至,奉承者亦渐渐疏远。杜子心灰气丧,抑郁成疾,手头拮据,门庭冷落,秋雨绵绵,寂寥难耐,遂成愤青:“秋,杜子病卧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秋述》诗序)“今雨”是因为内部消息才来捧场的,你以为你是谁?中央任命既已落空,谁再来谁是孙子――来今雨轩却偏集众多“今雨”,大嚼红楼宴,不知杜子与雪芹,地下当作何想?

五菜安在?

汪曾祺先生说他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不止一次读得眼泪汪汪,只是不明白“……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句中之葵怎么能够作羹?因为现代人见葵字就会想到嗑瓜子。可能是到了“”时期,汪先生才在武昌领略到了绿悠悠、滑溜溜的“葵羹”――冬苋菜煮汤。葵即冬苋菜。蜀中之葵,茎、叶皆呈深绿,叶肉厚,形似海棠,叶脉时有紫色,叶柄有针刺。以之作羹,汤浓滑碧翠,菜软糯鲜香略有清苦味。

读汪文有些汗颜。忆幼时诵诗,每每一脸木讷,不知所云,哪里说得上动情?《豳风・七月》本怨妇之辞,多辛酸苦楚――

六月食郁及奠,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那时诵读,除了六、七、八、九、十月,其余一概茫然。及长,才渐渐知道,壶,即瓠,或谓匏,今之葫芦是也。苴为麻子,荼是苦菜;郁又称郁李,即山楂,当为野葡萄。至若《邶风・谷风》所谓“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除了知道菲即萝卜、葑是芜菁,俗名大头菜而外,还起了不小困惑与野思――旧时文人喜女人缠足,称弓样小脚为莲。把玩之际,嗅、舔、咬、捏、吞、抚……诸般手法而外,更撰“莲学”著作,多称《采菲录》《葑菲闲谈》之类。大头菜与萝卜均为块根,茎叶多不用,所以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即只取下体。以此,迷莲者认为女人下体――足,乃是最有用处的价值所在。此真匪夷所思!往后竟有好长时间不喜萝卜大头菜。

七月烹葵及菽,是说煮冬苋菜以就豆饭。有人说此处之菽应为豆叶,不确。菽为五谷之一,属华夏“粒食之民”的主食部分。饭不必一定稻麦,豆亦可充之。作菜的豆叶称藿,就是南方各地至今喜食的豆苗,蜀中豌豆巅儿即其中上品。因读过《黄帝内经》《齐民要术》一类旧籍,所以很早就知道葵为“五菜”之首。

葵之后列藿、薤、韭、葱,这是先秦时有代表性的几种蔬菜。韭、葱可以不论。惟薤,今不多见了。薤其实就是头,状若蒜头,色白,鳞茎如笋衣层层包裹,成都人形容无赖脸皮厚谓之曰“头脸――剥了一层又一层”。头可用糖醋腌渍。川南农家有头炒腊肉的吃法。由于北方人不喜欢,薤与葵一样,渐渐隐逸至南方乡野,不入富贵之家了。然而薤在秦汉之时,当为时蔬上宾。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上巳节,大将军梁商在洛水大宴宾客,酣醉中突然歌《薤露》之曲:“薤上露,何易,露明朝还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弄得座中宾客皆掩面而泣。此本挽歌,借薤叶纤细挂不住露珠,以喻人命易逝。足见薤是人人熟知之物。结果梁商当年就死了。薤之南漂另有一事可证。某年夏天驱车至川西鸡冠山避暑,车行山下,见有路牌:薤子村。心想这就是了,此地必产头。

五菜中有三菜的身影渐渐淡了。百菜之首已非白菜莫属,川厨有云“百菜要数白菜好,诸肉还是猪肉香”。白菜产自地中海沿岸,经西域浸至中国北方,再南下弥漫各地。白菜其实无香,性味淡,近乎无味,可说是没有任何个性。白菜煮豆腐只能尝出豆腐的味道,醋溜白菜就是个酸,白菜做的芥茉墩儿,除了冲鼻子外可有蔬果之清鲜?此菜入于任何菜肴都会被其它配料夺味,所以是个八面玲珑、工于事主的奴才菜品,远不似葵、藿、薤、韭、葱诸君,闭上眼睛也能判识某君到否。葵藿薤韭葱,犹如交响乐中的不同声部,或者说,它们分别是交响乐中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色彩乐器。低音号吹出的声音,决不会有定音鼓的味道,大提琴也不会奏出三角铁的效果。那么白菜在交响乐中做什么?凭什么它能从黄河以北南下扫荡全中国?

白菜从何时起位践九五之尊的?窃以为约在南北朝之际。南齐周“睿智丽辞”,明辨好学,在当时奢糜浮华的社会中还算个清流人物,常常隐居在钟山村野。卫将军王俭奇怪他怎么过得惯,问“山中何所食?”周回答“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问他:“菜食何味最佳?”答说:“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蓼生水边,叶如剑鞘,可以调味,看来周烹冬苋菜是放白盐紫蓼。菘即白菜,周觉得堪与初春韭菜媲美。可能此时白菜初入中国,况且江南口味尚淡,正中美食下怀。但于此也证明,白菜当时还没有取得专美地位。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第8篇

摘要:本文以文化和翻译的关系为依据,以译者的翻译观为出发点,通过对于《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译文中关于园林建筑、封建礼教、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方面的对比,分析各自译本对于特定文化因素的传递方式及其效果。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观;文化传递

一、引言

㈠ 《红楼梦》及两种译本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译本有近20 种文字,近60 种译本,其中全译本12 种,最令人称道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以下简称杨译)和戴维 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 敏福德(John Minford)合译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本文以《红楼梦》原作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例,赏析评述两种译本在文化传递层面分别运用的翻译策略。

㈡ 文化与翻译观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深厚的国学素养和对主体文化的深刻认同必然引发杨氏夫妇对原语文化特征的倚重,因此,杨宪益视忠实为第一要义,他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过分强调创造性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而霍克斯的翻译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系,取向于英国文化。他笃信“读者反应论”,对文化因素采取了消除的态度。

二、对比分析

㈠ 园林建筑

例句: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礼服之人。

霍译:…two great stone lions crouched on each side of a triple gateway whose doors were embellished with animal-heads.

杨译:…two huge stone lions crouching on the north side, flanking a great triple gate with beast-head knockers

对于兽头大门的处理,两种译文的差异很明显:霍译表面很忠实于原文,突出猛兽对于大门的装饰作用,主要是增加威严的气势,但是对于其进一步的挖掘,即兽头作为门环的敲门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译,展现给读者的是装饰作用。杨译则用简短的语句展现了其基本图案和作用,这样一来,中国文化中古代大门的“铺首”文化得以简单的呈现。通过对兽头门环的简单介绍,即展现、传递了中国的古文化,又能吸引读者进一步探究。看到霍译的译文,也许还不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好奇心,也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形象。

㈡ 封建礼教

例句: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霍译:…were comparatively low-ranking ones in the domestic hierarchy…

杨译:…the relatively low-ranking attendants escorting her.

发展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在清朝稳定地传递下来,形成了整个社会、地区和家庭的严密的等级制度,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更是如此。例句中以贾府的“下等人”,即文中的三等仆妇的华丽和高档的吃穿用度凸显贾府的繁荣和奢华。如果表明封建等级制度严密,每一阶层的人,其服饰、言行举止都在与之对应,就不难做到以上所说的凸显贾府之奢华的作用。在体现等级制度方面,霍译的增加了“in the domestic hierarchy”这一短语:基本上霍译采用了归化手法-通过增添“in the domestic hierarchy”作为“comparatively low-ranking”的依据,使得这一比较显得有理有据,杨译则省略了这一文化的具体形式和表象。

(三)饮食习惯

例句: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霍译:…the servants brought in tea and various plates of food

杨译:Meanwhile refreshments had been served. And as Xifeng handed round the tea and sweetmeats.

东西方的饮食习惯存在巨大差异,比如食物:米饭还是面包?用餐习惯:分餐还是“聚餐”?例句中体现了中西方茶点的具体差异:茶叶是东西方文化共通的方面;点心则极为不同,中国以馅饼、酥类为主,西方则以蛋糕、蛋挞见长,而且西方茶点中必然包含糖果。霍译的“various plates of food”比较笼统,而杨译的“sweetmeats”基本符合中国糕点的特点。

三、结语

本文通过园林建筑、封建礼教、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比较,发现霍克斯采用了归化译法,把大量的汉语文化用西方文化解释, 这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策略, 充分照顾了西方读者的需要。而杨宪益夫妇译本以“ 忠实”为目的, 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 保留了原作中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尽量把中国传统文化传达给西方读者。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M.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包惠南.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4]崔永禄.霍克斯译《红楼梦》中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5]秦红梅.杨宪益《红楼梦》译本中文化成分的处理方式「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第9篇

从稔禅师居河北赵州的观音院,故称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一落入妄想,就与本性乖离。只有“遇茶吃茶,遇饭吃饭”,除去一切颠倒攀缘,才是参禅的第一步。因此清代湛愚老人赞道:“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禅茶之名亦从此大盛。

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的故事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因此,至少在秦汉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用茶了。而到了唐代,茶作为一种极受文人喜爱的饮品,其精神文化逐渐成型,并被文人们雅化,赋予其独特的艺术审美。陆羽的 《茶经》 便是一部茶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对传统文化可说是无所不包。具体到茶文化,《红楼梦》则泡出了属于明清时代独特的茶香。

红楼茶录

言及《红楼梦》里的名茶,必须要强调《红楼梦》的小说性。尽管现代学人将其定位成“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不是历史也不是传记。曹雪芹的如椽巨笔真真假假、空空,似是而非地写下了许多似真似假、似有似无的故事。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万不可信以为真,真把《红楼梦》当成了《本草纲目》或者《茶经》,按图索骥,结果便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

明了此再来看《红楼梦》的茶。在前八十回中,提到茶的地方有260多处(一说273次),仅就有名有姓的茶来看,则有仙茗一种,名茶七种,另有外国茶一种。第五回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差人捧上了仙茗“千红一窟”,并称:“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这颇具诗意的来历连读者都觉得“清香异味,纯美非常”,不过这自然是艺术化的虚构,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所谓“千红一窟”亦即“千红一哭”,暗含了书中女子的悲惨命运。曹雪芹极善运用谐音法暗示人物命运,此即一例。

第八回贾宝玉在薛姨妈家吃得大醉而归,茜雪端茶上来,宝玉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怎么又沏了这个来?” 枫露茶,单听名字便极具诗意。许多学者认为此茶亦属曹雪芹虚构,按《红楼梦大辞典》的解释,枫露茶需要先取香枫的嫩叶,入甑蒸之,滴取其露,然后将枫露点入茶汤中,即成枫露茶。脂砚斋在枫露茶后点明此茶与“千红一窟”相对,想必同取仙花甘露之意。此茶性慢耐沏,更兼香气浓郁,所以深得宝玉喜爱。又按,枫叶属红,更应了宝玉爱红之癖。可见,《红楼梦》一书,一草一木亦不可等闲视之。

同样,第五十四回王熙凤为贾母预备的杏仁茶也是配制而成。清童岳荐在《童氏食规》中指出“:冰杏茶:冰糖、杏仁研碎,滚水冲细茶。”《本草纲目》里提到杏仁的功效:“其用有三:润肺也,消食积也,散滞气也。”按,元宵夜贾母喊饿,王熙凤预备的鸭子肉粥和枣儿熬的粳米粥不是太腻就是太甜,贾母都不甚喜欢,王熙凤生怕贾母嫌这杏仁茶也甜,不过贾母显然深知这茶的功效,杏仁茶对年高之人在节下消食化气有极好之效用,所以单选了此茶,可谓养生之茶。

另一处养生之茶出现在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管家婆林之孝家的晚上来怡红院查夜,听说宝玉白天吃了面怕停食,赶紧吩咐袭人去沏壶普洱茶。普洱茶产自云南普洱山,是深受欢迎的名茶之一。据清王士雄的《随喜居饮食谱》记载:“普洱茶: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因此林之孝家的便让袭人沏些普洱茶来消食。袭人、晴雯则赶忙说沏了一盅子女儿茶,关于这女儿茶,争论颇多。有许多学者认为女儿茶是普洱的一种,而《红楼梦大辞典》引用了《中药大辞典》的记载:“女儿茶,异名岩果紫、黄茶根、女儿红。”按,《四川常用中草药》中也记载此茶“清热消积、活血通经。治食积,肝经积滞,月经不调……”因其治食积,故袭人等人沏茶与宝玉消食。可见贾府的大丫鬟们对各种茶理也甚是精通。

第四十一回贾母带刘姥姥去栊翠庵,妙玉亲自捧茶与贾母,贾母先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便十分满意。六安茶产自安徽,属十大名茶之列,属绿茶,有极强的祛湿解暑消化功能。可能有人会问:“贾母等人既然是刚刚吃完酒肉,岂不是应当喝绿茶消腻吗?”六安茶固然可以消食,但功效过强,不适合老年人虚弱的脾胃。贾母和妙玉都是深懂茶道之人,因此妙玉才说是老君眉。关于老君眉,也存在着种种争议。老君眉同样不见于《茶谱》,故而历来有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福建武夷山的岩茶和安徽六安银针等诸多说法。持白茶意见者认为白毫银针与六安银针的外形满布白毫,针长如眉,故称老君眉。而持岩茶论者则认为岩茶茶性温和,对肠胃的刺激不似六安茶般强烈,因此认为是武夷岩茶(另有邓云乡主珍眉茶,亦属绿茶,当不确)。

曹雪芹的创作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虚构,比如前文提到的枫露茶、女儿茶和老君眉,在现实中很难找到确定的茶种,我们现在也只是根据当时人的笔记杂谈略微猜测一下,并不能下断论。如果单从艺术角度讲,曹雪芹笔下的老君眉不单效用极佳,单看名字亦满含恭维之意。妙玉虽自称“槛外人”,却也深谙应酬交际,所以此茶深得贾母欢心。简单一杯茶道出了人情,红楼这杯香茗极需细品。

此外,《红楼梦》还提到了暹罗(今泰国)进贡的茶,《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说到,王熙凤曾打发丫头送茶叶给黛玉、宝玉和宝钗等。这日碰面,凤姐问起:“尝了可还好不好?”宝玉嫌这茶不大甚好。宝钗说:“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自己也说尝着没什么味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独黛玉说:“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怎样?”第十六回,王熙凤自夸家世的时候说:“……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可见,王熙凤是比较容易接触这些洋茶的。

上善择水

明清时期,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著。从明代开始,饮茶改以散茶为主,饮法改煎煮法为瀹饮法(沸水冲泡),我们现在的饮茶方式便承接了明清时代的方法。而对散茶的直接冲泡自然对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陆羽在《茶经》上就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言:“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第四十一回妙玉给贾母和刘姥姥诸人泡的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雨水在泡茶水中属上品,旧年蠲的雨水经过密封保存,质量更佳。所以贾母才吃了半盏,可见老祖宗平日对泡茶之水甚是讲究。而刘姥姥就有些外行,直称:“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殊不知水以清轻甘洁为佳,旧年雨水质轻是水好的标志,所以贾母等人对刘姥姥的评价开怀大笑。这个小小的细节把不同人家对茶的品味刻画了出来,前者重茶味,后者看重的是茶意。

因为对水的讲究,所以才有了对各地名泉的排位。乾隆皇帝曾特制一个小银斗,测量全国名泉之水的轻重,水质越好重量越轻,最终测定了北京玉泉山的泉水为首。乾隆还称量了雪水,比玉泉水轻三厘,因此以雪水烹茶最佳。以雪水沏茶,古已有之,陆游便有《雪后煎茶》一诗,直赞“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妙玉请宝钗、黛玉喝的梯己茶便用的是五年前玄墓蟠香寺梅花上收的雪。林黛玉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被妙玉毫不留情地贬了一把:“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统观全书,敢把林妹妹称为“俗人”的也只有妙玉了。这也可见妙玉对自己茶道的自信,而宝钗、黛玉则未免相形见绌了。不过,这场茶之盛宴也将妙玉孤高自傲却又通达人情的特点展现了出来。

续书作者也屡次提及茶。第一百一十一回惜春招待妙玉,吩咐丫鬟“开上年蠲的雨水,预备好茶”,这里又提到了旧年的雨水。看前八十回,曹雪芹无论写景写人写物件,从来没有重复之笔。各种茶名只出现一次,写完妙玉用雨水沏茶招待客人,再写便用雪水,极雅而不重复。以此而观续作者,窃以为其行文潇洒乃至学问博识,比起曹雪芹,那真是差了不止一截。

茶具艺术

明代废团茶,改用沸水冲泡,烹茶的器具也随之简化了,而整体的风格也呈现出返璞归真的迹象,从崇尚金银转为推崇陶瓷制品。其对茶具精美度的要求则比前代还要严格。《红楼梦》中出现的茶具种类繁多,而且是“按头制帽”,不同等级和层次的人物拥有的茶具有细微的区别。

第五十三回写贾府开夜宴,贾母令众人在“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洋漆是元明之际传入我国的日本技艺,在器具的描金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贾母之席既有洋漆茶盘的富贵,也有旧窑茶杯的古朴典雅,再加上十锦小茶吊的秀气古拙与上等名茶的清韵,活现了老祖宗审美的不凡。当然,也从侧面体现了老人家喜热闹、讲排场的贵族气。

同样是喜热闹、讲排场的人,王熙凤的茶具也多为填漆之作。填漆茶具在明以后大盛于贵族之家,填漆是以五彩漆堆成花色,磨平后便显现出器具纹路的光滑细腻。作为贾母的掌上明珠,贾宝玉的茶具也极为丰富,袭人为宝玉、黛玉斟茶,用的都是小连环洋漆茶盘。还有具备保暖功能的暖壶,真可谓应有尽有。

《红楼梦》不仅提到了这些较为名贵的茶具,也有雅到极致的茶具。第四十一回,众人在栊翠庵吃茶,用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只贾母用成窑五彩小盖钟。这里的盖碗应当是清初官窑烧制胎质极薄的甜白釉盖碗。贾母的小盖钟更是来历不凡,成窑产于明成化年间,以五彩者为上,明谷泰在《博物要览》中就说:“成窑上品,无过五彩。”但就是这样名贵的瓷器,仅仅因为刘姥姥喝了一口茶便被妙玉弃之不用了。这位“槛外人”的私藏可谓甚丰,带宝钗和黛玉去喝梯己茶,宝钗用的“瓟斝”是晋代的王恺珍玩过,苏轼也曾见过的珍稀古玩。黛玉用的是汉代题了垂珠篆字的“点犀qiao(上喬下皿)”。宝玉来蹭茶,妙玉拿了个绿玉斗,宝玉开玩笑说要世法平等。妙玉挖苦说这种“俗器”贾府也找不出一个来。虽然显得高傲,但也显现出这位空门之人的来历不凡。接着又寻出了“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让见过不少世面的宝玉都吃惊不已。两件宝物两杯茶,妙玉对宝玉的青睐从这里便可窥见一斑了。

茶俗文化

本文开篇即提到了一件与茶有关的禅门公案。事实上,饮茶不仅渗入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更与传统的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而赋予饮茶以新的审美内涵。《红楼梦》中便涉及到了许多的茶俗文化。

第二十五回黛玉去看望被烫伤的宝玉,适逢凤姐也在,便问黛玉送她的暹罗茶如何。黛玉觉得不错,于是凤姐还要叫人再送些过去,顺便要黛玉帮她办些事情。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当然是不饶人的,立马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凤姐的这番似真似假的玩笑话,恰好道出了古代茶为聘礼的习俗。宋人《品茶录》说:“种茶树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取。”(据清阮葵生《茶馀客话》)比曹雪芹略早的李渔在其小说集《十二楼》里的《夺锦楼》一文中,第一回以“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为标题,“连吃四家茶”指的就是接受了四家的聘礼。这便是饮茶与风俗民情融为一体的典型例子。

贾府中人来客往,各色交际应酬都少不了茶,但吃茶的用意却各不相同。第四十一回,妙玉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这固然是打趣宝玉的玩笑话,却也反映了当时吃茶的一些实际情况。《红楼梦》中的公子小姐们自然多是品茶之意,因此用水和茶具都十分讲究,也代表了文人墨客们的审美情趣。第四十一回妙玉在栊翠庵请宝黛钗喝的梯己茶可以说是一次极具写意的茶会,充满了诗性的美感。而在贵族家庭中,就是一般的喝茶也有不少的讲究。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刚吃完饭,便“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应当说,林家的这种喝茶法是比较懂养生的,既保护了肠胃,也有惜福爱物之意,不至于浪费好茶。所以脂砚斋直赞黛玉之父林如海是“一派书气”。林家虽然也是世袭的贵族,但林如海从科第出身,还是前科的探花郎,“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因此黛玉的行为举止才会优于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