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声乐艺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18:06

声乐艺术论文

声乐艺术论文第1篇

声乐主体与客体中所呈现的内在情歌需要通过声乐审美体现出来,所谓的声乐主体与客体,实际上就是演唱者与听众。声乐艺术中的歌词、音调及韵律等都具有较高的表演价值,然而要实现这些因素的价值,还要依赖于声乐审美。声乐审美在声乐艺术中的影响力较为广泛,不容忽视。3.声乐审美可以体现声乐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例如八九十年代的人们喜欢西北风歌曲,21世纪之后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声乐的喜好与审美在不断发生变化,它的变化推动了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并为声乐艺术的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声乐艺术中多样化的审美特性研究

由于声乐艺术涵盖了诸多内容,因此其所折射出的审美特性也具有多样化。为了进一步了解声乐艺术审美的相关内容,笔者对声乐艺术中多样化的审美特性展开了详细研究。

1.声乐审美的抒情性

就声乐而言,声调既包括曲谱中的基调,也包括歌唱者在歌曲演绎过程中所发出的声音。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曲谱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演唱者可以用自身的声音特性将声乐歌曲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充分体现声乐的抒情性。

2.声乐审美的形象性

声乐审美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动作美,一般情况下在声乐艺术表演中需要演唱者加入一些与声乐相关的动作,才能避免整个声乐表演陷入呆板。当歌曲情感表达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适当融入一些动作可以充分表达歌曲的内涵,使听众深刻领悟到歌曲中的情感因素。第二是表情美,在声乐艺术表演中,可以说面部表情最能够直观地表达人的真实感受,所以演唱者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所呈现给观众的表情十分重要,表情到位可以很好地诠释声乐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第三是服装美,声乐艺术表演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表演所要搭配的服饰也不尽相同,通过服饰雕琢可以增强声乐艺术表演的可观赏性,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

3.声乐审美的沟通性

声乐审美的沟通性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是人声美,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演唱者通过自身美妙的声音可以向听众传达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歌词美,歌词是声乐艺术表现中的重要载体,是文学艺术和语言艺术的有效结合,声乐内涵的深刻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歌词。声乐艺术作品中极具感性、大众性以及哲理性的歌词,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听众的共鸣,于无形中强化演唱者与听众的感情沟通。

4.声乐审美的表演性

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表演性。首先其审美表演性体现在曲谱美上,一段好的声乐曲谱就像是声乐艺术中的设计图一样,演唱者要想赋予该设计图生动而丰富的情感,就要通过表演将其表现出来,在曲谱与听众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其次声乐审美的表演性还体现在旋律美上,声乐艺术本身所散发出的魅力是通过旋律展现出来的,声乐艺术创作是否具有流行性,主要是看其旋律是否符合当前大众的品位。只有声乐旋律受到听众的认可,才能使整个声乐艺术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三、声乐艺术中应遵循的具体审美原则

1.尊重传统的历史文化

虽然音乐本身具有多样性,但是无论是古典音乐艺术还是当代声乐艺术,都需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使观众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若在音乐中违背了史实,那么不仅会误导听众对历史的认识,同时还会限制音乐作品的发展脚步,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与推敲的音乐作品必定会被历史长河所淹没。

2.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真实性的有效结合

声乐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声乐艺术越来越就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感受及研读可以满足自身对精神世界的需求。由于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在声乐艺术中,我们应遵循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既要真实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同时也要加入一些自身的创造性元素,以此来满足观众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多元化需求。

3.声情并茂地演绎声乐艺术

声音与感情是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关键因素,所谓的声乐艺术表演,实际上就是以歌声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唱者不仅要具备先天的好嗓音,同时还要进行后天的努力学习,只有不断地钻研演唱技巧,才能充分展现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声乐艺术表演中要彰显其审美价值,不仅要有动听悦耳的声音,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现力,若一味模仿,会显得整个声乐表演过于呆板,毫无艺术性可言。为了避免这一状况,演唱者应注意声音与情感表演的完美融合,声情并茂地将声乐艺术中的内涵与意义充分展露出来。

四、声乐艺术审美要素研究

1.审美要素之人声

人声是声乐艺术的传达载体,不同的演唱者所具备的音质特征也是不同的,其不仅蕴含着人性光辉,还富有蓬勃的生命力。人声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具有朴实感、自然感以及亲切感,可以为声乐普及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想在声乐艺术表演中体现出人声价值,那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在掌握发声、吐字、用气及运腔等唱法技巧的基础上,结合内心情感诠释声乐作品,从而为声乐艺术增添一份美感。

2.审美要素之音乐

音乐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可以为声乐作品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充分展现其审美价值。声乐在运作中会严格遵循相关的美学法则,在表现过程中需要依附节拍、力度、节奏、旋律、速度以及调性等多种音乐构成要素,从而形成完美的声乐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在声乐艺术中独具魅力。音乐艺术品质的好坏与声乐艺术表演所产生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能够对演唱者的艺术品味造成直接的影响。通过音乐这一要素的雕琢,可以提升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层次,同时还可以弥补歌词上的不足,对声乐艺术作品起到良好的修饰作用,使听众获得良好的听觉体验。

3.审美要素之表演

声乐艺术隶属于表演艺术范畴,将音乐作品的呈现提升到表演层面,那么其本身的自娱性便会相对减弱,这样声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与魅力就会在表演过程中得以彰显。声乐艺术演唱活动是一种和观众面对面的表演形式,因此表演这一因素在声乐艺术中相当重要。演唱者在演绎声乐作品时,不仅只是将歌声传递给观众,还包括自身外在形象的展现以及歌声中的情感表露。观众通过演唱者的深情表演可以更好地理解声乐艺术作品本身的内涵。

4.审美要素之伴奏

现今大多数声乐作品都需要音响以及乐器进行伴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没有伴奏就没有声乐艺术表演。伴奏用在声乐艺术演绎之初,可以为演唱者营造浓厚的歌唱氛围,引导演唱者缓缓进入声乐艺术所表现的意境中;在声乐作品中间部分进行伴奏,可以为演唱者创造小憩时间,使演唱者有时间调整歌唱的情绪与心态,有利于声乐艺术的良好表现。从声乐艺术作品组成形式的角度来说,伴奏音乐是声乐作品创作与表演的重要组成,可以有效增强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

5.审美要素之歌词

声乐艺术论文第2篇

唱歌唱的动听不就可以了,不就美了么。我们日常去练歌房唱歌,用尽力量唱歌,虽然音调可以达到很高,但是唱后觉得嗓子很疼,这就是没有科学的唱歌,科学的用声带的结果,这样唱出来的歌,只能给旁者是声嘶力竭的感觉,听不出美感。我们面对一部曲子首先要看它是什么类型的曲子。一部摇篮曲,你就要选用柔和舒缓的语调去唱,面对进行曲你就要选用雄厚而嘹亮的声音,面对圆舞曲你就要选用轻快和柔和的音调。唱歌还要会真假音的转换。瑞士的约德尔调就有真假音的运用,低音部分用真音,高音部分用假音,产生奇特的效果。还有比如蒙古呼麦。“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发出多声部唱法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给人以特殊的享受。声音就像在深邃的洞穴之中穿梭一样。以上这些列举的唱法都运用了人体发生器官的科学发生,借助特定技巧,达到美学的高度,给人以享受。歌唱技巧的科学性在不同唱法、不同作品、不同的歌唱者也体现了不同的科学性。与美声唱法有所不同,民族唱法的声音更加集中、亮。但这并不意味歌唱者为了音色靠近,而偏离科学的发声方法。唱歌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还保护声带不受损害。

二.声乐艺术的社会科学属性

声乐艺术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声乐在现代的学科划分属于人文教育学科,声乐在人文学科中的性质突出的很明显。一方面,体现了人文学科共同的特性,具有上层建筑的特性,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人文科学就是培养人的认识世界,认识人自身的目的,声乐艺术从传统上来说是以人为培养对象,以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为目的。它广泛的结合了声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各学科的知识。声乐无疑是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三.声乐的方法论声乐是门学科

同时也是门科学,科学就有他固然的属性还有方法论。其实声乐的方法论也是美学的方法论。对于声音的处理是采用西方的还是中国传统的,是西洋还是土中,这都是方法。方法不是一概而论的,没有好坏之分。就像你用西洋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民族歌曲一样,得到的效果肯定是不伦不类。这就是方式方法运用的问题。生拉硬套也是不可取的。如许多教师或学生比较“热衷”于声乐技巧的某个方面而与之纠缠不休,处理不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忽视声乐的整体协同作用。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可以避免声乐学习中的一些误区,更快的提高自身声乐修养。

四.结束

声乐艺术论文第3篇

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声乐教学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进行改革。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有必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从我国博大的声乐文化中摄取精髓。我国很早就展开了声乐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颇丰,如唐代《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及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既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我国声乐理论中自古就有“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的说法。我们应当潜心研究并继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吸收其精华,才能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对于声乐训练的本身,科学唱法和技巧是共性,是中外各种唱法共有的。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中有科学性,在外国声乐中也有科学性。”因此,我们改进声乐教学理念,仅仅继承民族声乐文化还不够,更应吸取国外各种风格声乐学派先进、科学的演唱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和发展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声乐教学。

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课沿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位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周安排两节小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但是也有弊端,如费时费力、学生之间缺乏探讨、束缚学生的视野等。时代在发展,我们面对的授课对象与过去不同,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制约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学习程度等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1.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

如今,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4~16岁,比以往学生的入学年龄小很多。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一节课之内对他们进行连续的声乐训练,他们的嗓子容易疲劳、沙哑,影响其发声器官的健康发育。因此,我们对他们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训练当中不仅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而且能使两位学生互相观摩,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掌握。

2.对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通过前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声乐技术技巧,有了较好的基本功,发声器官的承受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我们对他们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加大声乐训练力度,适当地拓展音域,为三年级的高考冲刺打好基础。

3.对三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一周三节课”的教学模式。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要参加艺术类高考,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需要加强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对他们的声乐课应从“一周两节课”增加到“一周三节课”,使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4.对演唱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们要采取共同“会诊”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当中,教师会遇到演唱方面具有不良习惯的、有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教起来非常困难。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像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那样辅导男女各声部的学生,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上屡次获奖的人,在声乐界是罕见的。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善于解决男生提喉头的问题,有些则善于解决女生真假声不合的问题。因此,当声乐教师遇到难教的学生时,声乐教研室的老师们就会及时“会诊”,各显其能,彼此交换意见,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声乐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我们使用的教材基本照搬高等师范院校或高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由于中等艺术学校与高等音乐学府在声乐技能技巧要求、培养目标等多方面有着很大差别,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声乐教学内容决定于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然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布置练声曲或声乐作品,随意性很大,缺乏明确统一标准和依据;有些声乐教师甚至列出一张声乐作品名单给每位学生一份,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布置声乐作品时范围狭窄,局限在旧作品上,不主动积极地布置新作品,曲目缺乏横向突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就会影响声乐课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声乐教师编撰一套适合中等艺术学校的声乐专业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参考高等音乐学府教材,对它进行提炼、简化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补。教材要明确体现出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强调教材的针对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寓学于乐”、易于理解和接受,为学生在专业学习道路上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1.教材必须有针对性。

在教学当中,有些教师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用同一个练声曲;不论舌根紧的还是提喉结的都用i母音练声;无论一年级学生还是二年级学生都用同一个声乐作品进行训练,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学习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时必须有针对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训练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哪些练习适合,避免盲目性。如对提喉结演唱的学生多用下行的u母音练习;舌根紧的学生多唱a母音的跳音练习;初学者唱《月之故乡》《大海啊!故乡》《花非花》等简短易唱的作品;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唱《长城永在我心上》《妮娜》《草原之夜》等难度稍大的作品。针对性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才能使每位学生扬长补短,收到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

在教学当中,我们基本上一直沿用那些旧作品,学生很少接触新作品。当然有些旧作品是经典曲目、经典教材,诸如《红豆词》《叫我如何不想他》《我的太阳》《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然而艺术本身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新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被声乐专业学生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新作品,如《往日时光》《跟你走》《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声乐技巧运用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作品风格上也多样化,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择旧的经典作品还要敢于开发新作品。把这些新作品充实到教材内容中不仅起到丰富教材内容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声乐艺术论文第4篇

在西方歌剧中,音乐元素和戏剧元素构成了西方歌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音乐元素和戏剧元素能否有机融合是判断一部西方歌剧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歌剧中的音乐元素和戏剧元素的核心表现方式莫过于声乐艺术。因此当音乐、戏剧和声乐艺术以某种形式共同融汇于歌剧这一艺术形式时,西方歌剧便自然地成为一种超越音乐和戏剧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其散发的艺术魅力和呈现的审美特征也自然值得研究。[2]具体来讲,西方歌剧中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内容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主要表现为歌剧中的主题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等等。其中歌剧中的人物形象美是歌剧艺术美的最重要的呈现方式,西方歌剧中的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有相当的影响。这是因为,歌剧是由声乐演唱来表演的,而声乐演唱中的演唱者借助歌词能够表达歌剧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演绎歌剧中人物角色的特定形象,从而呈现歌剧艺术的内容美。判断一部歌剧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便是这部歌剧能否展现出歌剧中人物角色的丰富情感,能否刻画出歌剧中人物角色的复杂形象。比如,在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卡门》中,极力塑造出一个集率真、热情、残忍、放荡、泼辣等多种性格于一身的吉普赛女郎的形象,通过刻画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展现主人公的爱情由开始到毁灭的结局,作曲家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悲剧的美。而歌剧中的声乐艺术对这种悲剧美的展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卡门》中的音乐旋律较为紧凑,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极为细腻逼真,这就使得作品中出现了很多高潮部分,进而为表现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作品结局未知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并且,歌剧中的和声的音域也较为宽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暗示出主人公卡门紧张、激动的悲剧情境。

2.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形式美与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相对应,西方歌剧艺术的形式美也体现在许多方面。从西方歌剧声乐题材的视角来看,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咏叹调与宣叙调在歌剧中的戏剧。首先,咏叹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中具有抒情性与冲突性的功能。西方艺术界判断一部歌剧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便是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能否给艺术欣赏者留下深刻的感情共鸣。在西方歌剧中,咏叹调能够很好地调动艺术表演者的演唱性格,并且能以动人的音乐旋律带给观赏者深层次的感情共鸣,这就使得咏叹调自然而然地具备了戏剧中的抒情。除了抒情,咏叹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中还具备戏剧的冲突。这种冲突性主要表现在:咏叹调在歌剧中具有促进歌剧的情节发展与展开戏剧冲突的功能。比如,在西方古典歌剧《茶花女》第一幕的咏叹调便突出体现了这一功能。当薇奥列塔受到阿尔弗莱德的爱慕时,她心中对爱情既渴望又担心的矛盾心理便是通过其中的咏叹调揭示出来的。其次,宣叙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中具有叙事。以吟诵性的旋律展开歌剧的叙事,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是宣叙调在西方歌剧中具备叙事的集中体现。此外,宣叙调的叙事与咏叹调的冲突也是相互联系的,宣叙调的叙事为咏叹调的冲突作铺垫,咏叹调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宣叙调的叙事的发挥。

3.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风格美西方歌剧艺术的综合美不仅体现在其内容美与形式美方面,也更体现在其风格美的层面。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风格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宏观上来讲,不同时代的歌剧演唱艺术对应着不同的审美风格,这就在总体上构成了西方歌剧艺术多样化的风格美。从17世纪初刚刚起步的歌剧艺术到18世纪下半叶由音乐家发起的歌剧改革,再到19世纪文艺思潮影响下的多种西方歌剧声乐流派,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审美风格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艺术特色,而这也正是西方歌剧艺术至今仍然具备别样魅力的根本因素。从微观上讲,同其它艺术形式相类似,西方歌剧的演唱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歌剧演唱者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个人气质、不同的演唱风格、不同的审美解读都会对同一部歌剧作品做出不同的演绎,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的歌剧作品经过不同的演唱者表演会有不同的审美风格,而这就从演唱者个体上集中体现了西方歌剧多样化的风格美。

二、西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思维与心理建构

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本质上还是对音乐的审美,对于音乐的审美需要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思维,激发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想象,建立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

1.西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思维艺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吸收各个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使得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理论探究也日益深化,人们的审美思维也对于音乐的审美批评可以更好的指导音乐实践活动。具体来说,人们的审美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审美主体对歌剧音乐感觉的审美。音乐感觉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歌剧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西方歌剧声乐艺术领域,声乐所传达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审美主体没有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就不能体验到歌剧艺术所传达的深厚内涵和独有的魅力。歌剧艺术属于高雅艺术,音乐感觉的美感跟审美主体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所以,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思维的养成可以使审美主体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从而更好地指导审美实践。其次,是声音审美。声音的美感主要是歌剧艺术演唱者的声音情感内涵,对于歌剧声乐艺术来说,声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唱者将自己对作品的情感灌注进艺术当中,以自己的审美体验去指导艺术实践,这样歌剧艺术就有了鲜活的表现力。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演唱者的音色,演唱者只有认真把声音音色的美感和自身的审美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让声音具有艺术感染力,才能将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完美地表现出来。最后,审美主体对歌剧声乐的情感审美。当代西方歌剧中声乐艺术的美感主要在于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演奏者,以及欣赏者的真实情感体验。只有将声音的美感与参与主体情感的审美相结合才能将歌剧艺术的美感完美地表现出来。

2.西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建构在当代西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建构中最主要最基础的就是审美感知的培养,而审美感知又包含审美感知活动与审美感知能力两个方面。但是并不是说二者之间是孤立存在的,因为只重审美感知能力而忽略审美感知活动就不能发现审美客体美感的存在;同样,如果一味的追求审美感知活动却不具有审美感知能力,也不能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要想充分获得歌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其次,要有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是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当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时,充分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不仅可以获得审美客体的美学价值,还可以对审美客体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指导自己的审美实践。对于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而言,审美想象尤为重要。再次,要具有审美理解。对于审美客体的理解,是审美对象存在的确认。歌剧艺术具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因此一部歌剧作品必然带有生成它的时代特点,同时又超越这个时代而成为后来人们的审美理解对象。所以对于歌剧艺术的审美理解不仅要注意作品本身的时代特点,还要结合审美主体所处的时代特点进行艺术加工,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最后,要具有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对于歌剧声乐艺术来说,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在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就对一部歌剧艺术作品理解产生偏差,以主观想象作用于艺术作品,忽视作品的时代背景,那么审美主体就会产生偏离作品内涵的审美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主体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歌剧声乐艺术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审美主体只有建立科学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思维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歌剧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艺术实践。

三、结语

声乐艺术论文第5篇

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是一个可变性甚强的复杂工程,它必须构建在真切而细致的情感体验基础上才能准确、生动、逼真地再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及情感特征,才能使作品艺术再创作工程的每一环节添色、出彩、增辉。进而,让审美客体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同时,也给创作主体带来创造美的愉悦;自然也给审美主体带来美的艺术享受。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也明确反映出力主情感教育、整体美感教育、综合美感教育等一系列深层次、宽泛面之教学理念:她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强调指出:人的嗓音是歌者的“人声乐器”,只有当歌者能凭借自己的歌喉,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把词曲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创造的特定意境以歌唱的形式真实、细致、生动地表达出来,并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思想共鸣和艺术联想,这才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真正的歌唱家。凡是好的演唱都应该给人以音响美、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以致形体美化合凝聚而成的综合美。富有创见地提出:声乐教师理应是歌唱全程的“专业内行”和“艺术总导演”,是人声乐器的“总装配师”。

自然,“总装配师”的任务应该义不容辞地全部由声乐教师来承担。对学生不论是在发声、吐音、咬字或体会词意曲情,把握乐曲结构,进行情感作色,抒情言志。光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天赋只能形成本色而绚丽、多采的光泽还得靠后天的努力和严格的训练,靠基础的博大和专业学识的渊深。诚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在教师的正确引领、悉心帮教下深入细致地研究作品,领会作品的词意曲情,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歌唱风格以及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体裁特征是歌者不可不做的严肃而重要的专业课题和案头工作核心内容,更是衡量歌者是否达到声乐艺术家标准、是否注重弘扬声乐科学、整体美学观的重要标志。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理性、清醒地认识到:完成歌唱艺术再创作全程,除了注意综上所述方面,还需不失时机地了解声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独创性、有序性、规律性……甚至,它与把握艺术再创作方法技巧同等重要。对此,范晓峰先生认为:“所谓独创性,指二度创作的新颖性和合理性。

新颖性指二度创作的再造功能,即在依据原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具有表现性、情感性的双重审美效应,逐渐形成自身独特艺术风格和演唱特征。所谓合理性,只二度创作过程中的适度性和有效性。独创性不仅应该符合作品主题形象及内容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创作者在各方面注入其符合内容艺术表现要求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特质的艺术新意。并对原内容和主题意义及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更富有创造性、多元性、扩展性和延伸性,从而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外延扩展与艺术内涵。

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声乐艺术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感人最深、影响最广、动人最巨的最神圣的事业,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艺术形式、音乐体裁中最具影响力的无与伦比的音乐类种;是“竹不如丝,丝不如肉”的最具群众性、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人民喜闻乐听的群众文化事业,是需一丝不苟、严谨如一进入创造性劳动的严肃的事业,所以不容半点虚假、马虎、随意成分掺杂其中而串味变异,进而丧失其特有的文化熏陶和艺术审美教育功能。

作者:陈殷斌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声乐艺术论文第6篇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情感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种是从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另一种是从艺术作品等其它渠道间接接受和感受到的情感体验,称为“审美情感”。在声乐演唱中我们更多的是依靠审美情感。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是有限的,而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世界是无限的,演唱者不可能亲身体验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如果演唱者在生活中没有这种情感的现实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演唱者依靠从其它艺术作品或通过其它渠道来获得情感审美体验,以此来感染自己,并通过声乐来表达这种情绪,把它变为自己演唱时的情感体验。在情感的作用下,人的生命体验转化成审美艺术形象并强烈要求呈现出来,声乐演唱就是呈现的主要方式之一。音乐情感是人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也是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音乐是感情的一种独白,音乐打动你的并不是作曲家或别的什么人的所谓的“情感”,而是你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动了你自己,它使你沉浸在你自己的生活回忆和情感记忆之中感慨万千,沉浸在对自己以往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中。

二、声乐演唱艺术中情感的把握

声乐作品有一个基本框架,随心所欲的发挥势必会违背作品的本意,在规则范围内去挖掘情感,严格、认真、积极地去把握作品才是最理想的声乐演唱。声乐演唱的情感把握最主要的是对歌词、旋律以及声乐内涵的情感理解和把握。当我们拿到一首歌曲时,首先分析歌曲理解歌曲,然后深刻理解和领会词义,即歌曲所表达的情,或者说是歌曲的意境。这样把握住歌词所描绘的每一个角色的基本特点和情绪变化,才能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作品的艺术形象。旋律是建立在曲调和曲拍之上的。在音乐作品中,旋律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反映与唤起人的情绪,激起人们的某种情感反映,引起人的某种心理上的共鸣,因此人们认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是曲的导向,而曲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从而使词曲统一,表现歌曲的魅力。一个演唱者需要有分析、理解和体验作品感情内涵的能力,并且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感情。要对声乐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了解、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的能力、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演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会其中的含义,用歌唱的技巧技能将它表现出来,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第一,良好的歌唱心理。所谓情感是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发扬或抑郁的意识。演唱者总是利用自己的发声技术或声音上的某些特点来发挥自己歌唱的长处的。演唱者掌握技术能力愈强,他在台上发挥的能力就越自如。要克服紧张的情绪需要很大的信心,而自信心尤为重要。要把建立演唱者自信心这一原则放在首位,人会歌唱并不是因为有嘴,而是因为有心,歌唱是自然的,它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嗓子好不好,有没有高超的技巧,而是这个人会不会动心,动心的时候会不会发出动情的声音,而这个时候几乎永远是不缺乏惊人的技巧的。

第二,把握声情与形神。声与情是声乐艺术最根本的造型因素。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是一切声乐艺术美的创造标准。“情”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的灵魂。情感直接影响着声音的明朗轻快、粗犷严厉、柔和缠绵,从而依情发声使歌声各具不同的音色。声乐的情感表现主要源于对作品的深入体验。通过对作品深入、全面、细致的分析,挖掘与体验出词曲的内容与情感,我们才能倾情传达给大家。有创造性的歌唱者会善于挖掘声乐作品的内涵、外延,将高度的声乐技巧用于唱“情”。“形与神”是歌唱艺术表现的外形和内涵。“形”是歌唱者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神”是艺术的灵魂、生命,充满着生气的内在意蕴,是歌唱情感的高度升华。演唱不只是唱的活动,还是一种表演活动,演唱者适当地辅助一些形体上的活动,势必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要把富有感彩的声音与面部表情及手势和谐地配合起来。通过细微的眼神、手势、神韵、表情的变化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意蕴。

第三,情感想象与情感表达。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的艺术想象为基础,艺术想象可以引发出艺术表现和审美体验。演唱时的感情和情绪要做到准确、真实、鲜明,同时在情绪的形成,转折,发展上合乎情理,这就必须有艺术想象的参与。在声乐艺术中,要善于将生活中的这种情感表达的自然方式,经过艺术的创造和适当夸张,恰如其分的运用到歌唱的语言表现中去,就能使歌声具有情感的魅力。在进行声乐演唱时情感表达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调整演唱呼吸的方法或呼吸动作。呼吸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歌唱的技巧强调“声情并茂”,而“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气息的运用正确与否,因而呼吸本身也就是音乐表现的一部分,所以在演唱和训练时应当按歌曲的感情需要进行呼吸。演唱者在平常的训练中从吸气入手,努力做出与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表情和情感动作。由于吸气的过程会强化人的情感意识,因此,吸气动作不仅带动着口腔、胸腔和头腔等歌唱部位的打开和兴奋,激发了人的歌唱欲望,而且还会极大地触动歌唱者的情绪记忆和情感体验,唤起了歌唱者的情感动作和表情动作,为歌唱情感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富于感情的吸气无论其深度和长度都已具备了歌唱气息的需要,可以在演唱时充分自如的表达情感。通过带有情感的反复练习,歌唱者就能把情感记忆转化为现实的歌唱情感,使歌唱情感融入到演唱过程中,使演唱时的发声动作、歌唱状态和声音听觉上都带有强烈的情感特征,以促进歌唱情感和表情的形成和稳定。另外,情感表达的途径还包括多种多样的嗓音表现,如音乐、力度、速度、节奏等。由于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感情因素使他们的嗓音具有极高的变化能力,能够表达各种感情的细微变化,所以声乐演唱不能只是呼吸、发声和吐字的结合,还应对歌曲的旋律与歌词作独创性的深刻理解及表达。

参考文献:

[1]黄文杰.声乐教学中演唱的情感表达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

[2]陈颖.浅谈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J].音乐天地,2005,(09).

[3]丁珺.声乐艺术的灵魂——情感[J].消费导刊,2007,(09).

声乐艺术论文第7篇

(一)使艺术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声乐技巧借助技巧与人声的有效结合,使声乐艺术的内涵与意义变得更加的深刻,促进声乐艺术模式朝着开阔、积极的方向发展,声乐作品的价值与魅力在得到充分展示的情况下,声乐艺术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歌唱者凭借自身声乐技巧来对多元的生命感悟进行表现,如绝望、忧郁、深情、快乐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对中国人民坚毅精神的良好的体现,通过声乐技巧的融入,塑造了大气磅礴的音乐效果。又如在舒伯特的作品《小夜曲》演绎中,演唱者在技巧上采用非常抒情细腻的唱法来赋予作品圣洁、浪漫、超脱的感觉。正是基于在声乐技巧上的多样化表现,才巧妙融合了艺术精神与艺术情感,使的声乐艺术作品在创作上不断突破。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在其传统声乐艺术体系中,因民族、地域上面的差异性,使得其在审美的标准上也更加的丰富,在声乐技巧方面,如咬字、语言、共鸣等美学标准上存在着一定差别,也正是基于此,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才更加的多元,进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总体来讲,声乐技巧使得声乐艺术内涵得到有效充分的深化。

(二)为艺术风格的塑造提供了条件

音乐艺术的灵魂是情感,风格也各具差异,而情感与风格的彰显均依赖于声乐技巧的辅助与支撑。风俗、环境、语言、审美水平等因素会作用于声乐风格,影响其变化,具体到咬字、发声、语调、呼吸、共鸣等方面,加之调整技巧,便会表现出差异化的风格,这也为声乐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因地域的不同,我国南北方在音乐风格上也存在着差异,南方人在声调上变化不大,而对音调的变化则格外注重。而北方人则有着较大的说话起伏,相对高昂的音调。对于声乐艺术来讲,乐曲为其提供了一个框架,而色彩的添加则需要通过演唱技巧来完成,在表演实践中,演唱者以具体的情况与需求为依据,通过对声乐技巧的巧妙利用,来对歌曲风格进行表现。如观众在听《信天游》、《洪湖水浪打浪》两首歌曲时,就能从唱法技巧着手,来对感受两者的差异曲风。

(三)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有力

声乐艺术是由有多个方面组成的,其中情感与技巧就是重要的元素,着眼于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也是两者彼此协调的过程,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也一直为业内人士所热衷。从根本上来说,情感与技巧是相辅相成,而非对立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使整个作品的表达变得不完整。在表演实践中,缺乏技巧支撑的情感,在技术方面是存在着缺憾的,在传达情感时缺少力度,显得无力与空洞。反之,歌唱者未投入情感,单纯凭借自身熟练技巧,并不会给听众以美的传递,在释放情感时,声乐技巧的应用使其得到更为有力的传达。《告别的时刻》就是凸显此方面作用的典型作品,在整个音乐作品的演绎中,对于声音力量、张弛度的把握格外精细,并以旋律为依据,采取渐强渐弱的形式对歌曲的整体层次感进行表现,对爱情的生动认知就得到了清晰的传达。加之,演唱者利用明亮饱满的高音,在高潮处作自由延长的技巧处理,从而让歌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是声乐艺术取得多元发展的有力助推

对于歌唱者来讲,借鉴其他民族或者更多的声乐技巧,并将其渗透于自身演唱当中去,就会使整个艺术在表达上呈现出多元的状态。整体来讲,多元化是对原有音乐文化、特色的保持,并基于此,注重新鲜血液的持续融入,从而形成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有力助推。在国际上,论美声唱法,以意大利最具代表,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沉淀与积累后,其歌唱技巧体系已经十分的完善。当然,其他国家的音乐家也在本国音乐技巧的发展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这种趋势下,对于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我国也通过积极的吸纳、转化中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新民族音乐唱法”,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独具特色。

二、结语

声乐艺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花腔女高音嗓音技巧声乐作品柔韧性华彩乐句训练

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soprano)在艺术的歌唱中属于抒情女高音最纤巧、最灵活的声部,是女高音中最高而轻盈的一种唱法。花腔女高音有着繁花似锦的灿烂音色和优美的嗓音,并有令人咋舌的超高音,一般高音可达f3,能够在宽广的音域中自如地表现华丽、妩媚的音乐色彩;花腔女高音的演唱特点是擅长唱弹跳、快速的歌曲或乐句;她的技巧表现为华丽而快速的音阶进行式、分解和弦式、同音反复式和宽阔音程的顿挫跳进,包括各种装饰音,如断音、颤音、顿音、滑音、回音等。尽管花腔女高音的音量和力度并不是很大,但细若游丝般的声音轻灵、清澈、亮丽、利落,可以穿透各种声部和庞大的交响乐,飞扬到剧场的每个角落,震撼人心。无疑,花腔艺术是“贝尔康托”的典范和精髓,人们不得不为古今中外的歌唱家们的超凡的艺术才华和演唱功底所折服。据此,本文将阐述它的发展历程及其训练实践。

一、花腔艺术的历史渊源

花腔技巧,产生于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17、18世纪阉人歌手(Castrati)的盛极时期。音乐史学家潘察基(1840—1904)曾这样感叹道:“什么样的歌唱家啊!你可以想象这种声音,它既有长笛的甜美又有人声的温暖、平和。这声音又轻松又连贯,像一只云雀飞越天空,陶醉在它自己的飞翔中;向上又向下,同样的轻松,同样的连贯,没有丝毫用劲的迹象或者取巧、变花招的破绽。这种声音能把情感的音讯立即转变成音响,使人的灵魂驾着情感的翅翼升入无尽的苍穹。”演唱技巧上有着很高成就的阉人歌手盛行了近两个世纪之久,由于当时歌剧中的许多角色只能由阉人歌手来承担(男童后造成音质的变化来代替女声),他们既不同于假声男高音和高男高音,也不同于京剧中男唱女的旦角,阉人歌手具有比女子的声带更短、更薄的声带,同时又拥有男声的优势——呼吸器官、胸腹的肌肉、肺活量——一个强有力的呼吸支持,因而他们能唱出既高又灵巧的声音,无需用假声便能发出悦耳的类女声,其特点是音域宽广,力度与灵活并存;他们凭着娴熟、高超花腔技巧称霸乐坛,其代表人物:Folignato、Caffarelli、Farinelli、Senesino、Bernacchi、Caccini等等。这个时期作曲家们专门为阉人的特殊歌唱能力而写出了许多的伟大作品,例如:蒙泰韦尔迪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中的主角就是由阉人歌手担任的;格鲁克、亨德尔、莫扎特、罗西尼等著名作曲家的早期歌剧中也都有阉人歌手承担的角色。这些作品有无数的大跨度音程的跳音、快速乐句、颤音以及各种各样的装饰音和变化音,高音往往都在highc以上,极力炫耀其惊人的绝技。在一些声乐中不仅高声部要唱花腔乐段,而且女中音、男中音,甚至男低音也要加入花腔技巧的行列,如亨德尔的清唱剧《弥塞亚》和男中音咏叹调《在桎梏中》等。可见,当时追求表现繁饰的旋律和复杂的花腔技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无疑,阉人歌手是特殊声乐时期的产物。

罗西尼、唐尼采蒂、贝利尼三位大师在19世纪初开创的“美声学派的新时期”,实现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艺术理想和演唱风格,女声的花腔技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自从找到了男高音的“关闭”(Close)方法的金钥匙后,以男高音的歌唱技术替代了阉人歌手。在西欧歌唱艺术长远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学派和声乐大师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其声乐教学手段、方法和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培养出了众多的世界一流的歌唱家。实践证明这些歌唱艺术和技巧是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

“花腔”的这一概念虽定位于传统西欧的美声唱法,但在我国的传统戏曲、曲艺中近似于“花腔”的唱腔也屡见不鲜、丰富多彩,其产生年代更久远、更古老。虽然没有音响资料考证,但我们可以在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足见一斑,并通过文字来享受到白妞——王小玉精湛的演唱技艺和栩栩如生的表演。同时,对当时的歌唱艺术发展的情况有所了解。“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乃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乃至翻到扇子崖上:越翻越险,越翻越奇……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迎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子弹上天,随他作千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相和,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不难看出这位古代艺术家的演唱技巧已达到了精彩绝伦的地步和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青衣、花旦和湖南的“高腔”等剧种的唱腔与美声的花腔技巧确有不谋而合的异曲同工之处。

二、花腔女高音的魅力与表现

1.声乐作品与花腔技巧相得益彰

在19世纪以斯卡拉蒂为代表的拿波里学派,把“美声”的花腔歌唱提高到一个最高阶段,并形成了“华丽风格”。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们对嗓音的运用、发挥极其敏感,他们常常巧妙地运用花腔女高音灵巧的嗓音并富有感染力的极限音域,来表现某种特殊或强烈的感情,其创作的此类曲目极为广泛。莫扎特、唐尼采蒂、罗西尼、贝利尼、威尔第、普契尼等在这方面有着大量的经典之作。如在莫扎特著名歌剧《魔笛》中夜后的复仇咏叹调中,一串串的花腔除了闪烁着阉人歌手炫耀花腔绝技的演唱风格的余晖外,还表现了一个母亲愤怒和报复的心。这首咏叹调对花腔女高音的技巧要求很高,咏叹调中的每一个高音都像一把利刃一样闪着光芒,作品中大量的快速走句,一字多音,需要嗓音柔韧灵活,再加上多处琶音、颤音和大幅度的跳动及装饰音型并多次达到小字三组的f。此外,中段还出现连续的三连音走句等器乐化的音型和带有戏剧性的强度变化,使该曲成为花腔女高音的试金石。

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中的阿黛莉、贝利尼的歌剧《梦游女》中的阿米娜、唐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齐亚》中的露齐亚、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的吉尔达等角色,都由花腔女高音声部来承担。另外属花腔女高音范畴的抒情花腔曲目更是琳琅满目:艺术歌曲《威尼斯狂欢曲》《春之声》《燕子》《夜莺》等等。其中,有着典型花腔技巧的声乐作品——诞生于法国的艺术歌曲《燕子》(阿古阿E.D.Acqua,1784—1849作曲),它是音乐舞台上常唱不衰的曲目,歌曲充满了古典派的形式美。全曲通过生动、活跃的节奏,轻灵而又感情含量很高的旋律,特别是中段大量装饰性华彩乐句,既发挥了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又刻画了憧憬理想生活的女主人公愿随自由飞翔的燕子远去他乡的心情。完成这首作品需要一定的声音基本功,要求演唱者声音要在气息的依托下走动,轻盈而自如、晶莹而透彻;既注意每个字清晰,又保持声音线条连贯;华彩乐段需唱得干净、利落、飘逸,做到上行音阶喉头稳,下行音阶声音位置统一;同时,演唱者需具备漂亮的音色和极富乐感的嗓音,才能使声音如同生双翼般,在云端起落回绕自得,在晴空翻飞相错而行。

在中国当代声乐作品中,出于作品思想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运用花腔技巧手法创作的声乐作品丰富多彩,有的作品以富于弹性的节奏、轻快的速度作为创作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情绪,如:哈萨克民歌《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施光南的《林中小鸟在歌唱》。值得一提的是,吉林艺术学院的尚德义教授对花腔女高音这一声种及其作品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深的研究和潜心的创作,他吸取了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花腔因素,把花腔技巧非常自然地运用于民歌音调中,使声乐旋律的发展更加灵活自如,更加生动精巧、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表现力,继《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后,他创作了具有彝族风格的《火把节的欢乐》、东北风格的《今年梅花开》、西部风格的《七月的草原》《牧笛》、蒙古族风格的《小鸟飞来了》等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另外两首花腔女高音作品《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春风圆舞曲》,给人们以明朗、舒畅、清新和充满自信的感受。在当代声乐作品中具有典型花腔技巧的还有姜一民的《军营里飞来一只百灵》、徐景新根据民族器乐曲改编的《春江花月夜》等曲目,它们给当代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增添了活力和全新的风格。

2.花腔演唱人才辈出

随着阉人歌手逐渐衰微,自18世纪末第一次由女声(F.Federici)在罗马登台出演歌剧起,女高音歌唱家人才如雨后春笋。她们摆脱了意大利传统中的那种空洞的炫技式表演,进而把歌唱的戏剧性和深刻的内容与高度卓越的技巧融汇在一起,并且力图通过她们的演出实践达到声乐艺术表现的理想境界。如19世纪涌现的帕斯塔、葛里西、托西、玛利勃兰、帕蒂、梅尔芭等杰出女高音歌唱家,近代声乐家中最卓越、著名的希腊“全能女高音”——玛利亚·卡拉斯(M.Callas),从花腔女高音唱到女中音,尽女声歌唱家之能事,被誉为20世纪“花腔艺术的典范”——继卡拉斯之后又一位古典美声歌唱家——琼·萨特兰,对她来说,她的驾驭复杂的花腔技巧如同一位高超的器乐妙手一般游刃有余,她将声乐与戏剧实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盖尔·罗宾逊、丽泰·夏、贝佛利·雪尔史、凯瑟林·巴托和周淑眉等都是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

在我国老一辈音乐家中,被称为中国的夜莺和百灵鸟有: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孙家磬等,上个世纪末我国音乐学院的教授们纷纷在这一专业领域里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与新人,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屡屡获奖,引起世人瞩目。如:沈湘教授的学生——迪里拜尔;葛朝祉教授的学生——黄英;周小燕教授的学生——高曼华;谢绍曾教授的学生——陈小群;郭淑珍教授的学生——幺红、研究生——吴碧霞;王秉锐教授的学生——郑咏等等。2005年在中国宁波举办的国际声乐比赛中,新人吴艳蜮以《茶花女》中咏叹调——《也许他是渴望见到的人》和《拉克美》中咏叹调——《印度铃歌》两首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曲目一举夺冠,她那娴熟自如的花腔技巧和驾驭作品的能力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花腔女高音的扎实功力,征服了所有的评委和观众。

三、花腔技巧的训练与实践

花腔技巧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力,无疑需要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和逐步掌握的过程。欧洲传统声乐大师们为声乐理论及声乐教学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声乐工作者前赴后继,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并跟随多位著名专家进修,在多年教学和科研中对花腔女高音这一声种的训练有所体会,总结如下:

A.柔软性和圆连音(Legato)的训练。“连贯”是美声的重要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连贯的声音就没有“美”的声音。因此,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旋律线条(Cantilena)要像提琴或长笛那样流畅、圆润、连贯和平滑。而柔软性是声音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花腔女高音发声技巧质量的重要保证。花腔女高音之所以具有引人入胜的听感魅力,除了她高难度的技巧以外,花腔女高音的特质——高频率、高泛音所产生的柔和、明亮的、清透的、银铃般的音色(Timbre)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歌者美妙的音色来自于她发声状态的柔韧性。我们知道,发声体振动频率的高低和发声体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张力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歌唱的呼吸正确与否更是关键。因而声音连贯、柔韧的训练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横膈膜的支持力,建立气息的对抗力量,并在歌唱时巧用气息;

(2)构建后咽腔通道,歌唱时向咽管呈绷紧状,使咽壁坚挺而有张力;

(3)打开喉咙并建立正确的喉型,同时随着时值的延长,舌根推前迫使咽喉前后拉开;

(4)声音从气息支点处通过共鸣管道向头腔高位置呈抛物线运动;

(5)需从每个元音的延长音上去建立状态。

B.音阶(Scale)、琶音(Appoggiatura)的训练。音阶(Scale)、琶音(Appoggiatura)的训练是获得良好花腔技巧的基础。古今中外,不论哪一种风格的声乐作品,都离不开大量的音程的跳动形态,即音阶与琶音。特别是西洋古典的声乐作品——花腔女高音声部的华彩乐段中的快速的音阶进行式、分解和弦式、同音反复式和宽阔音程的顿挫跳进等乐句,往往是演唱技术最复杂和高超的地方,也是充分显示歌者技巧与功力之处。具体训练步骤、要求如下:

(1)五度上行与下行音阶——随着旋律的高低进行,力求喉头的稳定,气息均匀流畅。

(2)八度音阶的上下行——要求“颗粒性”清晰可辨,音与音之间分隔清楚,如珍珠般均匀、灵巧;但音点与音点之间有良好的连接,形成“音线”,并有气息来控制。

(3)琶音分解的落滚练习——连跳结合,音断状态不断。在气息的支撑下,找到共鸣点(亮芯)。

(4)超过八度以上的琶音及属七分解练习——声区衔接、过渡统一自然;快速走句均匀、流畅,唱得从容有余。

揅.渐强与渐弱(Messadivoce)的训练。渐强与渐弱不仅为旋律线条增添了活力与动感,有助于深化词意和情感变化的过渡,推动音乐的起伏和高潮。同时,它的训练是传统西洋唱法常用的一种特殊技巧手法,是指在唱一个长音时,由弱到强再回到弱的嗓音控制能力,渐强能体现“感情逐渐激动的倾向”和“宽广的气宇”等表现力。渐弱则是增加“引人入胜”的音乐效果,是抓住听众心灵的重要因素。那么,做好渐弱、渐强,需做到以下几点:

(1)轻重强弱的变化取决于气息冲击力的增减,由腹部肌和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来实现;

(2)调整共鸣腔体即口形开合大小和调整声带的张力;

(3)理解渐弱、渐强的表情意义、艺术意义和美的趣味;

(4)欲强先弱,欲放先收;

(5)对“渐”的把握,需要歌者有敏锐、细微的感觉并且具备歌唱呼吸的功力和内在修养,方能张弛有度。

D.跳音(Staccato)的训练。跳音又称为“顿音”。指起音一刹那的声门闭合的灵活性以及气息支持的弹性,从而获得准确、果断的音头和干净的音质。唱跳音时,以横膈膜和腹肌的有弹性的急速、敏捷、有力的扩张与收缩,声音通过后咽通道从头腔的共鸣焦点处射出,发声状态积极、敏锐、有弹性,声音集中、颗粒性、穿透力,如钻石般的色泽。训练时可选择音阶上下行、琶音分解和音程跳进、模进等练习曲,先慢后快,快慢结合。

E.颤音(Trill)的训练。颤音(Trill)的训练是提高歌手嗓音灵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两个不同音高的音有规律地、清晰地、均匀地颤动,而不是缺乏规则、稳定的随意抖动。练习“颤音”的手段是先用连音以正常的发音方法连一小节相距一个全音或半音音程的两个八分音符,然后,在下一小节加快到十六分音符来唱。意大利美声学派代表人物、声乐教育家弗朗契斯科·兰培尔蒂指出:“颤音因通过喉头的振动而产生,不应依靠胸部的动作”,“应该用慢的速度来学习灵活性。应该把所练的音程唱得清晰、明确。从一个音符到另一个音符应保持气息稳定……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他可以着手学习其他类型的灵活性,但他应牢记熟练地掌握发音的基本法则是掌握清晰和有把握的灵巧性的根本,这对于那些天生嗓音就很灵活和那些不很灵活的学生都适用。在学习灵活性中我要告诫学生,要非常小心和有节制。”

F.装饰音的训练。装饰音属于旋律范围,它既能增添旋律的色彩又能增加节奏的活力。唱好装饰音是花腔女高音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巧。装饰音的类型有多种,唱法也不尽相同。如回音(Turns):常见在主音的上方加上小二度:在本音上方开始的称“顺回音”,从本音下方开始的称“逆回音”,在本音上加符号的和在本音后加符号的唱法就不一样。装饰音还包括倚音、涟音、碎音和颤音。他们的训练重要的不是快捷而是准确、细致,且声音不宜粗重、浑浊。所以一开始要慢练,音要准,节奏要稳,随着技巧的进步再逐渐加快速度,唱得潇洒、轻巧和优雅。

掌握以上声音基本功,并从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等多方面来协调统一、整体配合,方能胜任声乐作品中繁多的、复杂的各种技巧的快速乐句和高难度的花腔华彩乐段。除此以外,一个歌手良好的听觉、音准、节奏和音乐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从心理到技术需要足够的毅力和耐心,遵循科学的原则,切不可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5

声乐艺术论文第9篇

好的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应该是科学系统的,是多个艺术训练的完美结合。首先要进行舞蹈形体的训练。因为,舞蹈形体课是声乐教学和艺术表演教学中很有用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在流行歌曲和音乐剧的演唱中,舞蹈的功底和演唱功底是要求并驾齐驱的,哪一点都不能弱。如:再演音乐剧《猫》中,对歌唱演员的舞蹈和形体的要求就非常高;还有唱一些很动感的流行歌曲,如《nobody》就要求演唱者边唱边舞,对演唱和舞蹈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在一一举出。声乐是从听觉转化为视觉的过程,它是通过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表演实践来展示的。“歌”与“舞”是密不可分的。声乐艺术当中把歌唱的训练与艺术舞蹈相分离是不妥的。在歌剧表演中它会融入声乐表演和舞蹈表演,如果单从歌者和舞者来说他是相分离的,但从一个好的歌剧演员来看,那必定要求他的歌与舞的完美结合。近些年来,在一些大型的文艺演出中,这种歌与舞的完美结合受到了好评,特别是歌伴舞这种表演方式。在歌剧、音乐剧、歌舞剧、歌舞晚会中,形体与声乐演唱的充分结合,使演出效果得到完美升华。声乐与舞蹈(形体训练)的完美结合,就是我们在文艺演出活动中,看到的歌舞艺术,通过绚丽多姿的舞台综合艺术,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还为人们提供赏心悦目视听一致的审美享受。重视表演课和形体训练课,不断完善声乐教学,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声乐演唱人才。其次进行戏剧表演课的训练:因为在进行戏剧表演课练习时,要求学生必须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会,这样才能积累大量的情感与经验,从而对歌曲的演唱方面,特别是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练习,在生活中不断的观察,丰富内心的情感,加深对歌词内容和曲作者创作背景的理解,在生活中不断的观察,使学生学会模仿,把一些很合乎歌曲表达的肢体动作,运用到歌曲表演中,使歌曲的表现力更加突出。戏剧表演课与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之间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在实际的声乐教学和舞台艺术实践中,把戏剧表演课融入其中,能够使学生在舞台表演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就如我们戏曲演员必须要具有:做打、唱念、手眼、身法和步这些基本功,来保证他们的戏曲特色一样。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追求戏剧化的声乐表演,还要吸收戏剧化丰富的表演技巧和肢体动作,使其融入声乐教学当中,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需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

歌唱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以文学(诗)为内容基础,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如果说艺术是一栋楼房,那么音乐和文学就是这栋楼房中的每一户,通过文学这种语言文化艺术,为歌曲作词,我们都知道好的歌曲是离不开好的歌词,那好的歌词更加离不开文学功底,一个优秀的词作者,他的文学基础必定很坚实。如大到一部好的电视剧作品、一部电影作品、小说著作;小到一部很好的话剧、小品和相声剧本等,都需要有深厚文学功底的剧作家和编剧来完成。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它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人们精神和思想上的一种向往。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艺术,无论是行为艺术、还是思维艺术,只不过是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表现它。文学和艺术都源于生活而又都高于生活,声乐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以美妙的声音去表达歌曲的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有了这种表达情感的途径,文学和语言就更加不开,在咬字吐字这个语言问题上,字头与字身的连接问题上,字正腔圆的学习中,出现过很多问题,在真正的艺术实践中这部分的缺乏,直接影响了舞台的艺术展现。因为语言不仅能锻炼一个人的说话节奏,还能对有口吃病人起矫正作用。有了语言艺术,就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享受。结合正确的气息和声音的训练,能够达到说话洪亮、结实、吐字集中有力,从而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与风采。声乐艺术是通过声音,把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用情感去影响人的意识和感情。通过都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进而去影响听众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文学也好,音乐(声乐)也好,都是艺术的一支奇葩,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就是文艺,他让我们每个人如痴如醉,在生活当中感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美。

三、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