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0 16:29:43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第1篇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声乐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艺术歌曲、浪漫时期的歌剧以及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且主要选择独唱作品。例如:乔尔达尼的《Caro mio ben》、亨德尔的《Ombra mai fu》,以及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选段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作品确为声乐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以及中国声乐史的近现代时期,但就声乐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古典、浪漫,以及中国近现代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声乐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于声乐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就已经学习了很短时间或者是从未学过声乐,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声乐教学工作只能从基础起步,而且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声乐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普通高校声乐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二、声乐教学内容的拓展

1.音乐历史时期的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古典声乐时、浪漫时期以及中国近现代时期的优秀声乐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二十一世纪各种风格、民族特点(包括国外)的声乐作品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之中均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现代作曲家的声乐作品,亦可包括诸如各少数民族的淳朴民歌、国内外音乐剧选段的流行声乐作品。二十一世纪的声乐艺术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一世纪声乐作品学习的声乐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

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就应开始“声乐教学法”课程。“声乐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就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而言,“声乐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那些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说,“声乐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声乐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声乐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声乐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声乐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声乐教学法”也会在部分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声乐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3.增加合作性曲目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声乐是一件特殊的乐器,它因人的性别、生理的不同,而能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合作演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不足,我们应当在声乐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男声(女声)小合唱、男女二重唱、声乐与其它乐器的配合作品,等等。

4.增加“声乐艺术史与声乐作品赏析”课程

声乐学习不仅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声乐学生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声乐艺术史及声乐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声乐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歌唱家的演唱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破声乐课程学时以及自身演唱水平所带来的限制,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声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这应该是开设普通高校声乐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第2篇

《标准》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且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合格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1.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专业能力不强,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合格”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过多注重技术训练,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类学科);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声乐教学内容单一,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并正确地规划设计,这是教好学好声乐,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四、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施

1.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改变原有课程体系,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还要懂得多、教得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提下,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立案备课,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2.改变教师的声乐教学观念。

专业声乐教学正处在高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切实提高教师声乐教学观也成为必要的趋势。

大连大学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教学观,提倡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人文主义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具备新理念、新方式、新技术的新型音乐教师。提倡教师从促进声乐教学出发,打破以往单纯的教师与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知识关系的旧格局,采用整合式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在声乐教研教学上精心规划设计,挖掘这一特殊职业的价值潜力。

3.改变学生学习方法。

声乐教学是漫长的过程,学生要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以其支持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演唱,是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的方法,多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大连大学提倡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多为学生设计研究性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在研究性学习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并掌握现代音乐教育的理念,做好选择声乐学习所需耐性、勤奋刻苦的心理准备,辩证地认知掌握发声方法的点滴进步;了解教师要求的声乐学习的阶段目标、方法及教学内容,自觉提高创新思维素质,从而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4.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条件。

大学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中,重视加强声乐教育的科学研究,并不断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硬件条件,不断探索专业声乐教学教育的规律,建立了高校音乐教育的专门研究机构,隶属于音乐学院。

同时,不断加大高校声乐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聘请国内外教学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及座谈,引进来走出去,内引外联,不断提高声乐学科的教学水平。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整体的音乐素质。结合大连大学几年来声乐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改革历程,笔者认为应切实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更加适应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第3篇

【关键词】高专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体系构建

高专学前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资特点,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等四大当面。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学前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引导幼儿的音乐天性,使幼儿可以很好的领悟音乐,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为托儿所、幼儿园、学前教育保教工作培养一线能唱能教能创编的教师,又为其输送管理人才。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规划理念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培养职业素养以及对于音乐的艺术素养为发展方向,完善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凭借课程的知识特点,实施科学教学模式方案,运用逐渐深入的教学理念把音乐理论知识和声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得到统一,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上的灵活运用,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合一。例如启发式的情感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合理的有利运用,改善歌唱时的状态,得到科学专业的发声方法,这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体系构建的基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总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声乐理论以及声乐实践。声乐理论部分具有歌唱发声的基础原理、基础功能、基础方法、基础技巧等。因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特殊性和综合性,还涉及到了嗓子的保养和口语发声的内容。教学实践部分根据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幼儿的音域、儿童歌唱的发声与教唱;儿童歌曲、发声练习与练习曲、中外独唱歌曲、齐唱歌曲、合唱歌曲。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高专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构建打下良好的坚定基础。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目标方向理念

构建顶尖师资队伍,构建顶尖实际训练条件,达到课程目的以及专业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歌唱时候的姿势,歌唱时候的气吸,歌唱时候的腔体以及位置等,都可以对声乐作品实行诠释。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欣赏生活并且喜爱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感,积极自主参加艺术活动,提高培养对艺术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简便的歌唱方式,提高学生声音的表现能力,例如情感和韵味的展现。能以不一样的声音形式开拓性的大胆展现自己的感情和体悟。在歌唱活动过程当中体验集体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在与他人一起合作的时候,能互相理解、欣赏、尊重其他同学的创作灵感与表现形式,多多欣赏不一样表现形式与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

三、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理念

(一)声乐课程基础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对正规声乐训练条件下而制定的,包含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理论基本知识,发声练习方法,儿童声乐良好的训练方式以及规范的唱歌姿势动作等,目的是通过相对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使学生可以发出清新自然,优美的歌唱声音。

(二)儿童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对儿童的发声训练及儿童歌曲的演唱进行学习,其基本目的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到的发声方式进行演练,使其可以更加精准的对歌唱作品进行演唱,从领唱、齐唱等角度来调节自身的声音,将歌曲更好的表达出来,并且这也是当前学前声乐教育主要培训内容之一。

(三)儿歌表演唱

这样的表演方式是边进行表演边进行唱歌,独立自主的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用身体动作互相组合表现音乐体系的结构、情感以及内容,积极、熟练的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动态与人沟通。让学生学习更多乐器的使用方法,达到基本表演阶段。积极主动参与乐器的制作,辨别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体验各种演奏方式中音色、音量、音乐感配置的表现模式,积极参与合作,大家一起设计演奏方案。比如在对《丢手绢》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进行表演唱歌时,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设备来搭建游戏场景,以游戏场景为寄托,让受众更好的了解儿歌表演唱歌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可以大胆地运用各种音乐的、非音乐性质的表达方式参与到欣赏活动当中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想象以及创造,提高体悟和表达音乐感情的能力,这是教学内容当中的难点。

(四)儿童歌曲的教唱

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让儿童学会唱儿童歌曲,能够积极组织和实施音乐课堂教学,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其他相关的知识课程是紧密结合的,充分理解结合了学生教学的认知特点,体现出紧贴就业的实际性。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里的学生声乐大多是零基础的没有学过声乐的学生,由于声音条件有限,音乐的根基又很薄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例如:学生的音乐基本功很差,学习歌曲非常困难;声乐学习是依靠大量的课后训练练习,鉴于练习场地有所受限,很多学生课后不能够进行练习等。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个人的音乐修养以及对音乐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通过识谱、音律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其日后学习效率。为了可以达到声乐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应对岗位能力,主要应用了教师授课以后自主的训练练习和社会实践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理论教学:其中包括技巧练习以及学唱声乐作品这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实践相结合,较全面完善的掌握本专业的学习。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带领和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声乐课和声乐教学相关的视频、文本资料进行自学和研究。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实践、舞台表演锻炼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能力施展的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不定期让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声乐、合唱比赛;让声乐方面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校内建立声乐社团;去学校以外实习基地实行锻炼,学生们每年都要到幼儿园见实习,把学到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能技巧,运用到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在实训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

四、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方法理念

遵循能力自身本位、课程岗位相融通、学了就好好利用的原则,以自身职业岗位技能作为基础核心,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不断加强深化课程进行改革。紧紧的围绕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以及幼儿声乐课程本质的性质和地位,结合学生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根据教学过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确定声乐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为姊妹课程体系服务,积极加强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对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不仅为学生在学习姊妹学科的时候提供了基本知识,又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与自主创业、甚至一辈子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定基础。努力将教学、学习、做事一体化,完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的理念,保证学生肯定既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又拥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应该不断变换理念,探究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素质职业教育型方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时间,积极指引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实施和利用,建立自主、灵活、积极的课程练习平台,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学习积极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丰富教学方式,是开拓学生的学习知识和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和开展学生的歌唱水平能力是声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任务。

五、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理念

(一)突出学习过程评价

结合师生课堂提问内容,学生自身业务能力,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内容,声乐技术能力考核等方式,增加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次数,主要针对于表演和学习内容的评分。

(二)学生互评法

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对每个人演唱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声乐的能动性以及声乐教学方法的判断力。

(三)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价

指引学生实行学习方法的变换,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从事工作以后教导儿童的时候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加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综合评价

在教育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重视考核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不仅仅只要求掌控高专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方面和基础知识方面,还能够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等表演实践操作技能,且融合了多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一体,对学生以后音乐才能的长期发展、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培养学生专业音乐素质,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为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者:时霞 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3]虞永平.学前课程研究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

[4]徐浩.声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

[5]徐青.浅析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职前教育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第4篇

一、声乐教育受教者本体认知的文化自觉

(一)声乐教育受教者思维的整体性认知

从声乐艺术的存在方式看,它主要存在于符号意义上的音乐形态(纯音乐)和概念意义上的文学形态(歌词)中。纯音乐形态主要在于感知和体验,文学形态主要在于感知和理解。可见从声乐学生的思维层面看,要学好声乐艺术既需要感性思维也需要理性思维,只不过这种思维的整体性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下存在不同的心理倾向。声乐学习过程中,在理性为主的心理意识下,人与音乐知识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二元关系,其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知识认知(音乐知识和文学知识)。声乐教育强调的音乐艺术的感性则要求重视“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认为学生音乐音响形态的获取是一种“独特的个体知觉”,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认知”。正如马斯洛(A.Maslow)说:“在他们身上发现,既不抛弃具体化的抽象能力,又不抛弃抽象性的具体化能力。”①即在有机联系中学生把声乐教育的认识对象常常认知为一个活生生的同一体,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机械的、元素的知觉对象,如声乐语言符号和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认知就是一个整体。②可见,从声乐教育理念层面看,思维的整体性是指当我们处理声乐教育模式中多种因素的关系时,在心理上把它视为彼此相互关联的元素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诸元素之间发生的是不以它们自身存在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完形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个整体,而不是彼此独立的元素的拼合,整体决定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③从操作层面看,思维的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结构性心理和“同化性”心理。前者强调声乐学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因而布鲁纳说:“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释那门学科的结构。”后者强调声乐教育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性和包容性,因而奥苏贝尔提出了课程整体性思维操作的两个原则:“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渐进分化”是发现声乐要素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是将声乐要素之间的这些联系有效地统合起来。当然,对声乐教育受教者思维整体性的认知应该具有音乐“文化自觉”的教育观念。从音乐发展史层面看,音乐艺术的感性体验特性是在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讲究音乐结构的逻辑性和音乐内涵的理性化比较的思路上提出来的。西方传统音乐的发展轨迹始终没有离开理性规范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即使涉及音乐中的感性,也是与感性的认识功能密切相关,直到西方现代音乐时期才主要关注音乐中感性的生命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之所以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性和泾渭分明的理论性,是因为它始终孕育于人们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之中。也就是说,感性体验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悠远传统。但是,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中西音乐文化的深度交融,使得西方音乐在逐渐追寻音乐中的感性体验,而中国音乐却在接受西方音乐中的理性归纳思维。可见,“感性与理性融合的思维模式”是未来声乐教育受教者的基本思维特性。

(二)声乐教育受教者人格的自主性认知

从我国现行的声乐教育模式、声乐教学内容、声乐教学方式层面看,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生活世界剥离”为特征的科学性教育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支配这种教育模式的精神基因主要是工具理性或“技术兴趣”—声乐技术的学习(声乐技术的学习是基本需要,但不是唯一需要)。在这种声乐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人格常常被阻止在这个模式之外而沦为声乐技术和声乐知识的奴隶,在很大程度上使声乐受教者丧失了本性和自主性。因此,未来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观念上应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以人的内在天性为中心来组织课程,重视学生的自然活动,重视学生对课程的态度,重视课程与学生主观性的关系。“教育即生活”“课程即经验”“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应成为指导声乐教育课程内容设定的基本观念。这种声乐教育的课程观念反对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声乐教育活动,突出声乐受教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从重视声乐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心理发展到重视学生的经验、活动与个体心理,这种声乐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找回了学生的自主性心理。这种声乐受教者自主性的声乐学习模式不仅在于声乐课程的内容、形式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是在批判意识、构建意识、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是在个体解放和精神自由基础上的“人”的回归。这种声乐教育理念下的声乐教育,学生是活生生的、整体的、生活着的人,不再只是有理性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具有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的自主性整体。从文化自觉的意义上看,强调声乐教育受教者人格自主性认知的声乐教育观念,势必突破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传统的“非生活化”情景。我国传统的声乐教育主要关照的是学校教学情景中的声乐教育现象和规律。它研究的侧重点是关注学生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的掌握,以及为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景创设的原理和技术。从理念上看,它主要是传统“知识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的产物。未来的高校声乐教育将秉持一种“生活化”的视野,首先在声乐课程范围上将突破学校教学的界限(特别是“互联网+”引起的教育教学时空情景的改变),即它要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这种声乐教育不仅要研究学校教学情景中学生声乐学习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应积极关注学生及教师所处家庭情景和社区情景等生活化情景中有关声乐教与学的现象和规律,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所蕴含的文化关系。其次表现在学生声乐学习过程中的“能力观”突破了学校的疆界。传统的声乐教育由于受“心理认知”观念的影响,主要侧重于研究有关学生的“认知技能”与“学会认知”的心理研究。而未来的声乐教育课程将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认知”,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集中体现了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发展取向。“学会做事”意味着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范围突破了狭隘的学校界限,它要求的不仅仅是“声乐认知技能”,更主要的是“人格智力”;“学会共同生活”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意味着“发现他人”的心理能力突破了单一的学校情景。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利用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在超越学校情景的范围内进行人与人的心理交往,而且还表现在这种过程能有效地、自动地消除心理孤独和心理疏离,以便通过一些共同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寻找到声乐艺术共同的规律和基础。

(三)声乐教育受教者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情境认知

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者思维的整体性认知和人格的自主性认知,其目的是在文化自觉的声乐教育观念下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一方面容易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将道德、智力、情绪、伦理、审美等品质形成一种完整的综合体,消除由于现存分析性声乐教育为主的模式所造成的一定程度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心理和远距离、多跨度的音乐想象力,形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知、情、意三种过程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容易使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得以实现。学生个性的完整性以独立性为基础,即每个人都是其声乐学习过程中心理历史性和现实性的个性复合整体,只有在这种个性差异的意义上才能与他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进行正常的心理交往,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独立人格和音乐判断能力。从文化自觉的意义上看,“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氛围构建主要体现为一种“过程性”。这种“过程性”心理在声乐教育观念上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心理的个性化、学生心理的体验化两个方面进行反思。学生心理的个性化是指这种体验立足于人的精神世界,将个性置于声乐课程的核心,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体解放,应将“自由与解放”视为人不断成长的个性的中心。体验化是指声乐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文本,而且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和来源的组织、整合过程;教学也不仅仅是声乐知识、技能授受的过程,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构建。在这种声乐教育观念下,我们认为未来声乐教育的发展将会出现如下四种趋势:一是在多元化基础上的心理统合性,即声乐教育中多元的分析性心理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切皆是为了师生与其所生活的音乐社会的心理统合,师生与其所认知的声乐规律的心理统合,教学过程中声乐艺术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心理统合。二是群体性音乐心理的研究重于个体音乐心理的研究,即既要研究个体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价值观念,更要研究个体所存在与交往的群体的音乐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念,从而在声乐教育中清楚地发现某一民族的声乐风格与特点。三是重视师生声乐教育的实践性心理,即注重在师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声乐教育的心理研究,而不仅仅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师生的心理关系。因而未来的声乐教育将提倡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等活动性的声乐教育模式。四是应正确处理学科意义上声乐教育各因素的内在关系。不要因为声乐课程的内容和形态的拓展而随意破坏声乐教育的内在逻辑性,也不能局限于声乐学科的教育研究而影响学生完整的认知结构与完整的音乐人格的获得。

二、声乐教育学科本质属性情感体验的文化自觉

从声乐艺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特点来看,情感体验和意义表达是其主要的功能,具有明确意义(歌词)的情感体验是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态的主要体现方式。也就是说,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体验的方式、情感体验的特征、情感体验的机制,以及与情感体验相关的教育教学环节与因素等内容,应该成为声乐教育学科的主体性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本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论文比赛”的参赛论文在这些方面鲜有涉及。这主要是由于声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这些内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认知不足。

(一)声乐艺术情感体验的表象性认知

从一种文化现象的视角看,声乐艺术的存在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个是信息(歌词明确的意义信息和纯音乐不确定的意义信息),属于认知层面;第二个主要是情感(歌词具有的对象性情感和纯音乐具有的状态性情感),属于感性体验层面。感性体验层面的情感不仅表现为声乐作品创作者赋予的情感,以及声乐施教者或受教者的个体情感,而且更主要是某种民族情感的文化内蕴。从心理学上情感产生的心理机制角度看,这种情感深藏于民族民间音乐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特殊形态之中,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来源于特定民族对音乐的生命体验过程中的心理表象,它包括古老的记忆表象和面对特定情境的想象表象。如流传于长江流域的川江号子,如果没有“高耸的石壁、湍急的江水、破旧的船舱、乌黑的大手、殷红的脊背”等鲜活的记忆表象,就难以体验川江号子那发人深省的韵味与震人心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魅力。

(二)声乐艺术情感体验的情境性认知

从声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语境上看,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源于情绪的激发,情绪的激发则依赖于特定情境的刺激。可见,声乐艺术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这种情境有两重意思:一是生态环境。它要求声乐教育在涉猎某一特殊风格和内容的声乐形态时,不能只顾及其音响本身,而必须将与它的生命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一起加以观照。否则无异于切断水源,将活鱼晾成鱼干。现在已经有把一个原本活跃于民间生活中的歌手从民间提取出来,人为地“推向市场”的“去文化”做法,这样的结果就割断了声乐艺术本身与特定文化情境的联系,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二是文化语境。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所创造的声乐文化在具体内涵、形式、功能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整体性,它是该民族精神情感的衍生物,与该民族的生存是同源共生、声气相通的文化共同体。如侗族大歌和“呼麦”就与特定的文化语境不可分割。可以说,这些声乐艺术形态就是特定民族生命符号和文化形态的声音艺术化反映。(三)声乐艺术情感体验的指向性认知从情绪、情感产生的特征和机制上看,情绪具有范畴性,情感则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果说教育教学活动中声乐艺术的“表象性情感”是一种“象征性”的普遍性情感,“情境性情感”是一种“状态性”的氛围性情感的话;那么,透过音乐文化形式而直接指向其观念性内容的情感则是一种“符号性”的指向性情感。通过这种情感,声乐施教者和受教者可以解读各种声乐文化的精神价值,辨识它的历史年轮、演变规律,以及触摸蕴含着某种民族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源,以及该民族文化身份和原始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甚至“看到”该民族祖先们特有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当我们在从事某种观念性声乐形态的教育教学活动时,不应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唱唱跳跳的声乐现象,而要透过这些声乐现象思考祖先们的情感方式。只有在这种意义上与我们的祖先在情感上沟通,才能产生民族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在传统声乐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体验到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中国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教育教学与西洋风格声乐作品的教学相比较,前者线性的思维特征和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就应该充分蕴含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后者纵向性的思维特征和系统、分析的思维方式则反映了其声乐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三、声乐教育施教者心理图示构建的文化自觉

前面谈到的声乐教育教学受教者具有的思维整体性、人格自主性和心理情景性,以及声乐学科具有的情感体验的表象性、情境性和指向性,对这些特定文化形态的认知,声乐施教者不能仅仅从元素性的、个体性的层面去单一地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反思,而应该从结构性的、整体性的层面构建具有文化意义的心理图示。心理图示是有组织的信息结构在心理上的快速反应模式,它具有范畴性、程序性和规律性。④声乐施教者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心理图示,就会在特定的声乐艺术形态与特定文化形态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从而加强声乐教育教学的文化内涵。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认为,当我们具有了房子的心理图示,当问到“房子是什么”时,心理上会立即反应出如下内容:房子是一种建筑物,房子由房间组成,房子用木头、砖头或石头盖成,房子供人居住,房子通常为直线型和三角形。同样,当我们具有了某种声乐形态的心理图示,比如当问到“信天游是什么”时,头脑中也会自然而然出现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高亢而悠长的音响效果,戴着白羊肚头巾的陕北汉子,掩映于半山腰的一排排窑洞……这些具有陕北地域特质的文化形态就会与苍劲有力的声音形态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可见,对于声乐艺术的存在状态来说,声乐施教者的心理图示具有如下文化内涵。

(一)心理图示的文化地域性

声乐艺术的文化地域性是它赖以产生和生存的基础,而声乐艺术地域性在声乐施教者身上所形成的心理图示,则是声乐教育个性化的体现。也就是说,只要有了这种心理图示性,声乐施教者就会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有时甚至是潜意识性地)将某种声乐文化形态与其他文化区别开来,从而体现出它独特的风格。譬如我国的现代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背离音乐传统丢弃自我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声乐教育过程中用西方音乐的图示(包括其审美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传统声乐形态,因此怎么看怎么觉得“土”。可见,声乐施教者只有在声乐教育过程中形成与某种音乐文化相适应的心理图示,才能真正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意,从而形成世界声乐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向。因为任何一种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声乐艺术形态都存在一种产生、发展,甚至变迁的结构性,并且它的发展变化不是一些音乐元素之和,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圈。文化圈的特点一方面必须有较大的族群或民族的固定不变的基本文化作为根基,因此它具有持久而广阔的地理空间;另一方面,文化圈还拥有独立、整体的文化丛,它的移动是全部文化范畴的移动。可见面对某种特定的声乐文化形态,不管是这个整体性的文化圈处于核心位置的因素(如声乐音响的本体因素),还是由此核心推演而成的相关因素(如声乐形态中的民俗礼仪因素),它们都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某种声乐文化形态的韵味在于它与周围的一切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呈现。

(二)心理图示的认知差异性

不同声乐施教者所形成的音乐心理图示将在声乐教育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音乐认知差异。音乐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两个方面。认知能力差异是指音乐感知的主动性、音乐概括的准确性、音乐联想的敏捷性和音乐思维转换的灵活性之间的差异。从声乐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被接受的心理角度看,声乐教育个性的可能性还受教师认知方式的影响。即不同的认知方式会对同样的课程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信息编码,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会形成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结构,对课程内容的记忆会形成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精确度。不同的声乐施教者所形成的心理图示将在声乐教育的效果上形成不同的音乐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异制约声乐教育个性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和自我观念两个方面。主动性、目的性、长期性、连续性是成就动机内在的心理特点。成就动机的主动性影响音乐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对音乐作品兴趣的程度。成就动机的目的性制约施教者对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成就动机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决定声乐教学目标的性质。只有长期性、连续性的成就动机,才有利于在声乐教育中形成施教者对音乐学科稳定的、持久的兴趣。自我观念或自我结构,可视为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综合的看法。施教者的自我观念通过自尊心态制约声乐教育个性的有效性。自尊是一种自我接纳的心态,是积极的、正确的自我观念。它能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使施教者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接受挑战,容易获得正确处理事务与肆应困境的能力,从而促进声乐教育个性的有效性。自我观念是声乐教育教学中确定自我需求的心理基础,只有声乐施教者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前提下形成文化自觉,才能确立声乐教育的内容、范围和性质,从而提高声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①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66页。

②郑茂平《声乐语音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第5篇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重要性;现状;教学模式;措施

声乐教学作为高职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及音乐表现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素质不一,高职声乐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及教学实际进行合理教学,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声乐素质。以下就高职声乐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及其措施进行探讨。

一、高职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分析

1.高职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积极的实施高职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应明确高职院校声乐专业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唱、讲、教等综合能力,能够在毕业后有能力从事音乐教学活动。加强高职声乐教学可以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能力,促使其可以在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非常重要。

2.高职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声乐教学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声乐课作为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开设声乐课程,更多的是为了有效的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促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后,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并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但是综合当前高职声乐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声乐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相对较低,无法较好的适应声乐教学。

二、高职声乐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

高院校学生素质不一决定了高职声乐教学如果想要提高质量,就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并且基于高职院校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决定了其教学模式需要因人而异。通常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主要有:(1)专业型。这些学生本身的演唱水平较高,先天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声乐学习方面更占优势。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的音乐理论、演唱技巧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尽量把他们培养成专业型音乐人才。除了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层次更高以外,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演出平台,在实践中丰富阅历,提高专业水准,为他们在声乐学习上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2)综合发展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声乐的兴趣并不大,他们本身掌控音乐的能力也一般,对于这部分学生不必强制要求他们的唱功达到什么程度,只要音乐理论学习过关就可,应更多的注重他们自身的特长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使他们得到全面综合发展。(3)理论学习型。这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很高但是没有一项专长,在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储备方面也存在很大不足。针对这一状况,声乐教师可以加大他们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力度,从基础的声乐知识学起,以培养一项专长为目的,耐心细致教导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定位应是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方法,具有良好的音乐欣赏水平。

三、加强高职声乐教学的措施

1.应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高职声乐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也是提高高职声乐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高职声乐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常教学方式都是有效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应充分重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以便可以有效的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的学习声乐知识。

2.丰富高职声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是提高高职声乐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声乐教材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规范使用,在使用音乐院校声乐教材的同时,声乐教师应注重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内容,引导学生全面的学习声乐的曲目、编排的结构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注重声乐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在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中,声乐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声乐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是需要表演的艺术,只用通过表演才能使乐谱上的音符活跃起来,使之充满生气,给观众带来美的听觉享受。此外,高职声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及技术性的课程,学生必须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声乐知识、技巧及演唱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重视声乐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强高职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加强高职声乐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及声乐知识的理解能力。在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中,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内容。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是当前高职声乐教师应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之一。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声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环节,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声乐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感受到声乐学习的乐趣。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重视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高职声乐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多元化音乐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合理的高职声乐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洲.浅议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定位[J].神州,2012(05)

[2]李永春.试谈高职声乐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第6篇

现如今,我国教育事业随着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而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然而,不断进步的时代导致许多事物不得不发生改变。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不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声乐教学的具体情况并不能完成其教学目标。因此,为了使声乐教学能够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应对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并将科学、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进行建立,才能向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1]。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望广大同行能够进行指导。

一、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内容,薄弱的教学科研能力

由于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综合性质较强,因此,声乐教学的内容应谨慎地选择,才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不断地培养[2]。然而,我国现阶段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设置基本是根据西方音乐体系进行的,其科研能力相对较为薄弱;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均为西方音乐,而并没有大力地发扬、继承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从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比如中国乐器、中国戏曲文化以及民间曲艺等课程均很少出现在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是西方艺术形式、美声唱法以及西方乐器的教学。以上情况均会导致我国大学音乐教学逐渐地丧失继承中华文化的能力。

(2)薄弱的教学专业能力

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不仅应加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强调专业性与学术性,而且还应增强对培养学生示范能力的重视度。换言之,大学音乐教师应同时对学生的"唱"、"教"进行培养。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专业能力较为薄弱,存在重"唱"轻"教"的情况,以上现象会导致学生产生只具备一定唱功,却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而且还会降低其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

(3)过度强调技术训练

音乐教育能够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的优秀人才,并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然而,我国大部分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过度强调技术训练的情况,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则遭到忽视。此外,我国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而且还保持着一种"其他课程不如专业课重要"的学习态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其综合能力,还会使其不能对声乐作品文学性、音乐性进行充分地理解与掌握。

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

(1)增强师资力量

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应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聘用声乐教学的专业人才。而大学音乐教师在日常声乐教学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并从外在才能与内在修养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使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作为学习榜样,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外,由于声乐教学是集技术、实践以及综合理论知识等多学科于一身的教育工作[3],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大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并根据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与其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将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从而使声乐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地改善。

(2)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第一,大学音乐教师应保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将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文化进行发扬与继承的同时,也应增加对声乐课程创新性、人文性以及实践性等方面发展的重视度,才能使声乐教学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三个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大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由于大学声乐艺术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一些专业概念,因此会产生厌烦心理。此时,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并对其进行鼓励,而不是将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严厉地抨击。大学音乐教师应将声乐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其学习效果。

第二,将传统的师生角色进行转换。在过去,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而学生通过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进行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还对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了限制作用。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将师生角色进行转换,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进行激发,并对其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课程

第一,将音乐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至声乐教学中。由于歌唱心理学是声乐教学的先导,因此应在声乐教学中增加心理教学的内容;由于嗓子的情况能够影响演唱技能的发挥,因此应增加声乐生理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调节身体,并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此外还应增加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将一定演唱技能进行掌握的同时,还能对声乐的文化底蕴进行充分地了解。

第二,将声乐教学法课程增加至大学声乐教学中。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过于老旧,而且其与中学音乐教学没有进行良好地衔接,同时,大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4]。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适当地开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以强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并对学生全面发展自身技能起到促进作用。声乐教学法是一个体系,包括歌曲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心理教学法以及语言教学法等知识,能够使学生学会传授声乐知识,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4)改变教学方法

社会对于声乐教学的需要,传统声乐教学并不能满足。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将目前大学声乐教学现状与问题进行充分地结合,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表现,改变并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同时将大学声乐教学的水平进行不断地提升,从而为当今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才。大学音乐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多元化等多种方式,将音乐教育方法进行优化、创新,不仅能够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进行激发,而且能够使其自主学习声乐知识的习惯得以养成。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第7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能否正确把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双重性特征,决定着声乐教学的成败。声乐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成绩,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的内容、方法、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上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全方位反映生活的艺术,对它的表现、理解、鉴赏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正是这种广博的学科品格,才使得音乐有可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声乐虽然以技能表现为主要学科特征,但通过歌唱,却全方位地反映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例如,音乐基本素质包括乐感、音准、节奏,对作品的理解、表现等能力,以技能和修养来驾驭作品的能力等。声乐学习还可以培养人的多重素质,如平衡、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等。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所以声乐是整体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础与速成、技能与素质之间的矛盾;将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重主课轻公共课、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获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而轻视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重视个别大型曲目而忽视基本素养积累等现象一直是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致使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格格不入;不懂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面临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无从下手;教师不能驾驭声音,给音乐课教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师坏嗓、孩子大喊大叫不懂得科学发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说明高师的音乐教学需要科学的定位,特别是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明确定位。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高师声乐课的设计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规范化的歌唱技巧,为音乐普及与艺术审美把好入门关。因此,从声乐教学规律来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和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声乐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起点与达成的目标不同。目标不同也影响到教学内容、方法与专业趋向不同。

二、培养设计

1.双重性特征分析及目标设计。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具有双重性:教师既要教“声乐”,又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又要学“声乐教学”。通俗地说就是老师和学生既要教好、学好声乐技巧,又要学会运用声乐技巧去教导中小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这一双重性特征要求高师学生在声乐课的学习中既要充当客体,又要充当主体。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也由此分为“声乐技能”和“声乐教学技能”两大块。作为学生,要成功地实现这两大块目标,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把握好以下六个紧密相连的层次和过程,即“领悟、接触、模仿、操作、熟悉、创造”。(1)“领悟”即从理论和教师的示范性演唱中,开始建立歌唱是一种科学的观念。学习歌唱需要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了解各个器官的共鸣特征,只有当歌唱者拥有熟练地调动并掌控这些器官运动的能力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的歌唱。(2)“接触”即开始试着感受发声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己所具有的调整发声器官的能力如何等,为学习声乐技巧做好意识上的铺垫。(3)“模仿”即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仿效老师的歌唱。学生从模仿中感受发声器官的振动正确与否、气息支撑及其位置是否正确等,从而从模仿向自我感觉、自我审视、自我提高过渡。没有初期的模仿就没有正确的歌唱。(4)“操作”即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独自建立歌唱声音体系并逐渐走向成熟。所谓独立并非脱离教师指导,而是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器官运动,即所谓的气息支撑和位置点等,需要练习者不断地独自实践、感悟才能掌握。(5)“熟悉”即通过上述层次和过程的学习、揣摩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已经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或教学。到了这个层面,学生已经可以独自选择歌曲并进行歌唱设计。(6)“创造”即在熟悉的基础上,以歌唱者自己对作品的领悟,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设计。无论是演唱,还是教学,都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怎样把作品演唱好,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快而且符合歌唱的正确方法,都需要创造。这是声乐教学中的重头戏,是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二重性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实现上述层次和过程的教学内容中,高师声乐教学呈现出从以“声乐技能”为主逐渐向以“声乐教学技能”为主过渡的显著特征。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学科教学目标,一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目标设计,实际上一般的设计会分解为单元乃至课时的教学目标予以完成。教师在目标设计中,既要照顾到属于外显性学习行为的技能、理论的掌握等;又要密切关注内敛性的所谓音乐感觉,一般简称乐感的训练和养成。目标设计务必精确、具体,反映出不同的层次目标和要求,以便于实践操作。

2.内容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性不仅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双重目标,而且也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双重内容: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收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即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得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必须有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每部分又应有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两方面,如此才能真正完成声乐教学的双重技能目标。

3.对象设计。教学对象的设计,首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嗓音性质、音乐基础与文化基础、歌唱发声习惯、主观爱好及主观追求的艺术目标、个性特征和身体状况、对教学的期待和希望,等等,然后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对象的设计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个别化原则,它要求在双重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采取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二是逐渐递进原则,它要求在年度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给学生做出长远的、中期的、近期的达标设计,诸如教材的由浅入深的选择、进度的由慢到快的安排等。

4.形式与方法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目标,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不能单纯沿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个别教学形式与方法,必须与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语言的方法(如讲授法、评价法),与直观的方法(如示范法、微格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精心设计。一般来说,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班级教学形式、讲授法并辅之以示范法为好;在声乐技能教学中,采用个别教学形式、练习法是恰当的;而在声乐技能向声乐教学技能过渡中,则必须逐渐加大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示范练习法、微格教学法的比重,为的是要让学生达到掌握声乐教学技能的目标。

5.媒体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依据的,必须反映出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重性特点构成,必须为达成双重目标服务。教学媒体的设计也往往与教学形式、方法的设计融合在一起,因为一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就已经包含了教学媒体的运用,如微格教学法中就包含了录音、录像媒体的选用。

一般而言,要促使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可设计录音媒体教学,这在个别教学形式和对比评价法中很有效;而要促使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或某种声乐教学技能,则应设计录像媒体教学,这在小组或班级的教学形式和微格教学法中最有效。

6.评价设计。高师声乐教学评价的设计,首先必须把握教学评价与双重目标一致的设计,既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的达标程度,也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教学的达标程度,还要使评价与目标层次相对应,这是准确性方面的设计,否则,声乐教学将难免出现偏差。其次是必须将评价渗透于教学形式、方法之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比如,对比评价法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间的评价都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微格教学法中师生共同对教学录像中教学情境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这是及时性方面的设计。

7.模式设计。高师声乐教学中,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作用的互动活动,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朝预定目标前进;学生起主动性作用,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媒体、方法或方式,把教学信息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根据预定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是调控整体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根据目标达成反馈的情况,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主导性调控,例如目标预定是否过高、内容传递是否合理、媒体选择是否恰当、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等;学生亦对学习过程起反馈调控作用,检验和反思是否充分参与、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否过高或过难等。这两种调控都是循环往复的,也说明整个教学过程是双向循环的过程。

三、结语

高师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所特有的双重性目标特征,决定了声乐教学从内容、方法、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设计。将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技术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诸多要素,保证高师声乐教学在科学的设计模式中顺利运行,改正以往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定位和内容往往偏离师范性的弊端,避免教学中对各教学要素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琚清林.声乐知识手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第8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能否正确把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双重性特征,决定着声乐教学的成败。声乐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成绩,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的内容、方法、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上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全方位反映生活的艺术,对它的表现、理解、鉴赏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正是这种广博的学科品格,才使得音乐有可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声乐虽然以技能表现为主要学科特征,但通过歌唱,却全方位地反映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例如,音乐基本素质包括乐感、音准、节奏,对作品的理解、表现等能力,以技能和修养来驾驭作品的能力等。声乐学习还可以培养人的多重素质,如平衡、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等。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所以声乐是整体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础与速成、技能与素质之间的矛盾;将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重主课轻公共课、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获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而轻视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重视个别大型曲目而忽视基本素养积累等现象一直是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致使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格格不入;不懂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面临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无从下手;教师不能驾驭声音,给音乐课教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师坏嗓、孩子大喊大叫不懂得科学发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说明高师的音乐教学需要科学的定位,特别是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明确定位。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高师声乐课的设计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规范化的歌唱技巧,为音乐普及与艺术审美把好入门关。因此,从声乐教学规律来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和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声乐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起点与达成的目标不同。目标不同也影响到教学内容、方法与专业趋向不同。 

 

二、培养设计 

 

1.双重性特征分析及目标设计。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具有双重性:教师既要教“声乐”,又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又要学“声乐教学”。通俗地说就是老师和学生既要教好、学好声乐技巧,又要学会运用声乐技巧去教导中小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这一双重性特征要求高师学生在声乐课的学习中既要充当客体,又要充当主体。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也由此分为“声乐技能”和“声乐教学技能”两大块。作为学生,要成功地实现这两大块目标,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把握好以下六个紧密相连的层次和过程,即“领悟、接触、模仿、操作、熟悉、创造”。(1)“领悟”即从理论和教师的示范性演唱中,开始建立歌唱是一种科学的观念。学习歌唱需要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了解各个器官的共鸣特征,只有当歌唱者拥有熟练地调动并掌控这些器官运动的能力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的歌唱。(2)“接触”即开始试着感受发声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己所具有的调整发声器官的能力如何等,为学习声乐技巧做好意识上的铺垫。(3)“模仿”即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仿效老师的歌唱。学生从模仿中感受发声器官的振动正确与否、气息支撑及其位置是否正确等,从而从模仿向自我感觉、自我审视、自我提高过渡。没有初期的模仿就没有正确的歌唱。(4)“操作”即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独自建立歌唱声音体系并逐渐走向成熟。所谓独立并非脱离教师指导,而是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器官运动,即所谓的气息支撑和位置点等,需要练习者不断地独自实践、感悟才能掌握。(5)“熟悉”即通过上述层次和过程的学习、揣摩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已经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或教学。到了这个层面,学生已经可以独自选择歌曲并进行歌唱设计。(6)“创造”即在熟悉的基础上,以歌唱者自己对作品的领悟,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设计。无论是演唱,还是教学,都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怎样把作品演唱好,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快而且符合歌唱的正确方法,都需要创造。这是声乐教学中的重头戏,是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二重性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实现上述层次和过程的教学内容中,高师声乐教学呈现出从以“声乐技能”为主逐渐向以“声乐教学技能”为主过渡的显著特征。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学科教学目标,一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目标设计,实际上一般的设计会分解为单元乃至课时的教学目标予以完成。教师在目标设计中,既要照顾到属于外显性学习行为的技能、理论的掌握等;又要密切关注内敛性的所谓音乐感觉,一般简称乐感的训练和养成。目标设计务必精确、具体,反映出不同的层次目标和要求,以便于实践操作。 

2.内容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性不仅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双重目标,而且也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双重内容: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收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即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得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必须有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每部分又应有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两方面,如此才能真正完成声乐教学的双重技能目标。 

3.对象设计。教学对象的设计,首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嗓音性质、音乐基础与文化基础、歌唱发声习惯、主观爱好及主观追求的艺术目标、个性特征和身体状况、对教学的期待和希望,等等,然后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对象的设计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个别化原则,它要求在双重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采取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二是逐渐递进原则,它要求在年度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给学生做出长远的、中期的、近期的达标设计,诸如教材的由浅入深的选择、进度的由慢到快的安排等。 

4.形式与方法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目标,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不能单纯沿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个别教学形式与方法,必须与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语言的方法(如讲授法、评价法),与直观的方法(如示范法、微格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精心设计。一般来说,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班级教学形式、讲授法并辅之以示范法为好;在声乐技能教学中,采用个别教学形式、练习法是恰当的;而在声乐技能向声乐教学技能过渡中,则必须逐渐加大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示范练习法、微格教学法的比重,为的是要让学生达到掌握声乐教学技能的目标。 

5.媒体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依据的,必须反映出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重性特点构成,必须为达成双重目标服务。教学媒体的设计也往往与教学形式、方法的设计融合在一起,因为一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就已经包含了教学媒体的运用,如微格教学法中就包含了录音、录像媒体的选用。 

一般而言,要促使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可设计录音媒体教学,这在个别教学形式和对比评价法中很有效;而要促使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或某种声乐教学技能,则应设计录像媒体教学,这在小组或班级的教学形式和微格教学法中最有效。 

6.评价设计。高师声乐教学评价的设计,首先必须把握教学评价与双重目标一致的设计,既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的达标程度,也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教学的达标程度,还要使评价与目标层次相对应,这是准确性方面的设计,否则,声乐教学将难免出现偏差。其次是必须将评价渗透于教学形式、方法之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比如,对比评价法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间的评价都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微格教学法中师生共同对教学录像中教学情境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这是及时性方面的设计。 

7.模式设计。高师声乐教学中,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作用的互动活动,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朝预定目标前进;学生起主动性作用,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媒体、方法或方式,把教学信息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根据预定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是调控整体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根据目标达成反馈的情况,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主导性调控,例如目标预定是否过高、内容传递是否合理、媒体选择是否恰当、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等;学生亦对学习过程起反馈调控作用,检验和反思是否充分参与、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否过高或过难等。这两种调控都是循环往复的,也说明整个教学过程是双向循环的过程。 

 

三、结语 

 

高师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所特有的双重性目标特征,决定了声乐教学从内容、方法、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设计。将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技术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诸多要素,保证高师声乐教学在科学的设计模式中顺利运行,改正以往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定位和内容往往偏离师范性的弊端,避免教学中对各教学要素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琚清林.声乐知识手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第9篇

【关键词】声乐专业;考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99-02

随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提高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质量,改革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考试模式是很有必要的。高师声乐考试应该随着声乐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可以通过考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日常学习工作,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实践。

一、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考试模式的问题

高师声乐教学区别于一般教学,声乐教学是抽象的,如声音的高低、气息的强弱、发音的位置等,都是学生无法从书本上找到方法的,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具体引导。书本上的知识是直观的,是学生们可以直接理解的,而声乐教学中更倾向于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进行探索才能够找准自身的定位。同时,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声乐发展水平有所不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而气息调节能力弱,有的学生辨音能力强而发音能力弱,有的学生努力用功但天分不够,有的学生有学习声乐的天分但学习过程中不够认真,所以每个学生学习状态是不同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可见,高师声乐专业教学是特殊的,是有难度的。考试作为一种考察知识或技能的方法,考试的内容是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教学上发挥着考核、评价的作用,因此高师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声乐考试来考核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水平,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但就当前的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考试模式,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考试内容单一

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声乐技能技巧、声乐教学知识及教学能力两个方面。[1]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包括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歌唱技能技巧两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演唱能力,要求学生懂得基本的发声生理机制,掌握声乐歌唱的基本呼吸方法,会运用不同的呼吸方法进行发声,能够识别声音的性质,了解声部的划分,了解民族、美声、通俗等唱法,以及知道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教学知识及教学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教学知识指的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用的基本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能力主要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方面的教师基本能力。高师声乐专业考试与音乐院校声乐专业考试模式相同,考试内容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而忽视了学生声乐教学知识及教学能力的考核。这种考试方式,仅仅局限于声乐演唱之中,这不仅没有深入地考核到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能力,更没有考核到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也就无法衡量一名学生的进步程度,不能反映声乐教师的教学质量,导致教师没有教学压力,学生没有学习动力。

(二)曲目选择限制

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考试中一般是有规定曲目和自选曲目两种选择,规定曲目通常是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曲目,曲目大多是中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或传统民族民歌,这类曲目通常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自选曲目是相对比较灵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风格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x择适合自己的声乐考试曲目。在两种选择下,学生看似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内容,但在实际考试中,自选曲目大多还是有所限制,如要在传统民歌范围内去选择,不能选择现代流行歌曲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在有限的曲目中去选择,而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或适合自己音域的曲目,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不能尽情地发挥自身能力。此外,考试中教师所设置的有限选择范围内,通常是没有考虑到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的,而是完全按照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曲目来设置的,没有将适合于日常教学的曲目纳入到考试曲目之中,导致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强化。

(三)评分机制固化

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考试通常是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这种评分方式是相对固定并适用于大多数考试的。所谓百分制计分方式,是指在期末声乐考核中,教师通过考核学生的声乐表演、现场发挥情况,给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这种计分方式,期末考核通常会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比重,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为课后作业提交与课堂表现。但在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考试中,考试的内容不仅仅有声乐技能技巧,还包括音乐理论知识、声乐教学知识和能力、学生实践情况等内容,依靠期末考试的百分制为主体来评分是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更是不合理的。在固化的评分模式下,学生知道只要在期末考核中好好发挥,就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从而会忽视日常的学习,企图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来通过考试。学生对考试的应付,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够准确,从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考试模式的改革构想

基于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考试模式的现存问题,本人认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调整当前不合理的考试模式,发挥考试的考核、评价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丰富考试内容

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考试应根据高师学生的特点,在改革中把握以教材为中心扩展考试内容、抓住教学能力考核两个方面。

1.以教材为中心拓展内容。就当前各个高师院校的教学来看,为了突出本校声乐教学的特色,大多采用的是校本化的教材,即是由本校教师编著的教材。甚至有部分高师院校教师采取的是不用教材,自行选择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学校的教材未统一、教学的曲目难易程度不同,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多重参照的情况,从而导致评价标准不同。因此,在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考试改革中,就要以教材为中心拓展考试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来调整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并尽可能规范教材。

2.重视教学能力的考核。高师声乐专业是培养一线的声乐教师,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声乐教学能力。在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能力考试中,应该始终把握高师声乐学生要成为一名声乐教师的重点,并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教学能力的考核是多方面的,在高师声乐学生考试改革中,应该尽可能地全面考核学生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曲目选择自由化

在国际声乐考试的惯例中,会采取抽签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要求学生有着十分全面的准备,更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抽签通常是由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曲目来准备的,让学生在固定的地点进行抽签,目前有“二抽一”、“四抽一”、“五抽二”等形式,曲目主要包括经典艺术歌曲、传统民族民歌、中外经典歌剧选段以及创作歌曲等。在进行抽签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曲目并进行汇总,汇总之后,教师会把曲目送到学校的考务指导小组;在抽签的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自行抽取,并根据抽取的曲目来进行考试。相较于传统的考试曲目选择,抽签的方式更大范围内发挥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会促使学生拓展曲目数量,督促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对自己上报的歌曲都掌握得十分娴熟。

需要注意的是,自由化的曲目选择不是让学生凭想象力自由发挥,而是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把控好,用更高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更加重视考试,并积极地进行准备。更要在考试后,做好考试材料存档,以方便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评分机制灵活化

固化的评分机制,导致学生在考试中选择突袭,没有真正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采用评语制、分内容、分阶段的灵活化评分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期末考核的方式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没有对学生形成过程性的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考试指导小组,让教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表现来打出评语,通过语言这种描述性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加具体化的评价,让学生认清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中的自己,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灵活化的评分机制并不是完全抛弃成绩计分的方法,而是将成绩计分分为考试成绩和考查成绩两个部分,提高考查成绩的比重。考试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占50%,考查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声乐汇报演出等成绩占50%。

分内容的评分方式是指在评分过程中根据考核内容不同来进行评分,比如将视唱练耳、声乐表演、清唱、伴唱等区分开来,从而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评分,让评分更加具体化、细致化。[2]

分阶段的评分方式是指在u分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年的不同来进行评分,不能用不变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分,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有所不同,需要注重评分的阶段性。

(四)考核体系系统化

在声乐专业学生考试中,应该从全局出发,打造一个系统化的考核体系,从而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已经达到或高于要求的标准,那么在入学时我们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考试,摸清学生的情况,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在摸底考试之后,可以从技能、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来构建系统化的考核体系,在声乐技能技巧考核方面,可以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考核,并将学生的阶段性发展进行汇表对照,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进步程度,具体的考试内容是歌唱技能、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在教学能力考核方面,可以从教学能力训练的具体内容入手,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经历等进行对比。在系统化的考试体系内,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强项与弱项,看到自己的进步程度,从而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增加信心。

在高师声乐专业学生考试改革的构想中,我们希望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丰富考试的内容,扩展考核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建华.高师声乐考试评价标准亟待革新[J].中国音乐教育,2004,(10):32-33+35.

[2]陈娅玲.高师声乐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9,(02):47-49.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