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声乐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6:02

声乐教育论文

声乐教育论文第1篇

我国开展声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我国声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推动声乐的普及以及社会大众音乐素养的提高。从这一发展目标来看,声乐教育不仅仅应当是少数具有声乐天赋的人所具有的特权,而应当是整个社会以及全部社会大众需要共同承担的视野。作为音乐艺术中重要的表演形式,声乐可以在艺术家的演绎下体现出精湛且令人折服的技巧,同时声乐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艺术专业人才,这对于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声乐艺术是对人的情感进行表达的艺术,同时具有着调整生活、陶冶情操以及净化心灵的作用,只有在这种普遍意义得到发挥的前提下,才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声乐艺术以及声乐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因此在声乐教育的发展中,不仅要重视声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将声乐教育渗透到婴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职教育、高师教育、高效教育甚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中,通过增加声乐教育的覆盖面来强化我国声乐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因此,在当前声乐教育的开展中,声乐教育体系的继承性、连续性以及严密性欠缺,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存在一定随意性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都应当引起声乐教育从业者的重视,从而推动我国声乐教育的不断深化。

(二)教学队伍的转型

我国声乐教学队伍的发展与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师资开展培训与继续教育;二是通过声乐教育来对未来师资开展培育。在我国声乐教育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声乐技法所带来的困扰,声乐演唱技巧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普遍重视,因此,无论是何种等级、何种性质的声乐教育,都容易将技能当做对教师做出衡量的重要标准。但是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同时需要具备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深厚的声乐文化底蕴以及较高的教学能力,从而在掌握声乐教育理论与声乐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推动声乐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来实现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与声乐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无论是对现有师资的培训还是对未来师资的培养,都应当重视实现从技能型向复合型的转型。在此过程中,我国声乐教育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突出声乐教学目标与声乐教师招聘、考评标准之间的联系,并以实现声乐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引导;

二是声乐教学中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体现出与声乐教育观念更新与转变的联系,从而推动我国声乐教育改革实践的开展;

三是重视提升声乐文化成绩在艺术类考生录取成绩中所占有的比重,从而解决艺术类考生甚至之后声乐教师队伍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

声乐教育论文第2篇

1声乐教育现状分析

从现状分析,声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递增,声乐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储备上,还表现在教学器材的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水平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在某种层面上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导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声乐教育必须寻求改革,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艺术气质得以提升。

2优化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2.1改进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见体现在文化课的建设上,而表现在艺术教育层面上,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改善,声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并在教学理念上得以创新。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声乐课程教学,并且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使得高校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得以改善,从而健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声乐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从整体角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2强化作品内涵理解

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独特性,从而明确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作曲者来说,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情感基调有着加大的差异性。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与领悟,并且思考如何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需要传递的情感,而且彰显作品风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本身的风格,这对于声乐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声乐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彰显作品真实性与完整性,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作品,同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震撼力。从整体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这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教学的走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2.3增加学生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推动教学活动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填鸭式为主,而基于兴趣层面的教学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氛围较为融洽,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掌握新的技能。兴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基本乐理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相对复杂的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筛选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教学部分,“接地气”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并搭建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声乐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这也有助于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2.4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强化学生表演的欲望,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且表扬模式大相径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重视及发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筛选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考验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教学经验。高校声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艺术修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益处多多,因而声乐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优化教学活动,比如学分制、奖励措施等,从而促使学生对声乐教育的兴趣不断递增,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舞台进行表演,让他们感受到声乐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展开对声乐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与此同时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实践的推行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表现形式,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声乐教学的实际效果,更能让学生从中收获掌声与成功,这正是声乐教育带给学生的真实的体验过程。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为学生给予有效的教学建议,优化教学活动。

3结语

总体来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教学弊端必须予以及时的改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从而推进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本文中简要概述了当前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优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校声乐教育质量。

作者:赵妍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浅谈关于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进[J].音乐时空,2015(18).

[2]毛亚雄.关于改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探讨[J].音乐时空,2014(02).

[3]初冠楠.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4(17).

声乐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教育 文化回归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0-02

我国声乐艺术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声乐学生的要求。声乐课程设置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声乐艺术同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化和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声音艺术与文化的联系

1.传统声乐艺术的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声乐文化得益于中华文明的厚重在世界声乐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据可查的歌曲记载出现于《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春秋战国时期声乐已经相当的普及,秦汉以来由于融合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汉朝音乐形式更加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这个时期的声乐发展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到了盛唐,声乐发展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宋元时期的声乐艺术多呈现出来一种世俗情态。明清时期声乐演奏技巧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小曲成为了城市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

2.文化对声乐艺术的影响

上文介绍了声乐文化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情况,声乐文化的发展同中国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文化为中国声乐提供一种文化骨架,使得声乐文化在中国文化这片厚土之上茁壮成长,但是文化在支持声乐艺术的同时又对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换句话说就是对声乐才产生了一定的制约。而声乐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到中国文化。文化同声乐艺术的关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物资。这种物既包括哲学家或者文艺工作者的著作,也指经过人工改造过的东西。唐朝初期,由于经过隋朝末年的乱世,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唐朝初期皇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农民们的生活水平相比隋朝末年有了很大的提升。犁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又极大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为唐朝文学艺术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诗借助于声乐艺术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唐声诗就是指唐诗借助于声乐演唱出来。这种将文字韵律和声乐韵律相结合起来的统一协唱创造出来一种具有相当高度文学水平的诗歌。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古代诗歌艺术的地方。(2)制度。制度就是根据思想或者风俗习惯定下来的规矩。汉朝汉武帝扩充秦代的“乐府”,设立人员并调整“乐府”的职能,他们派人专门采集民间的音乐,将采集来的乐曲进行改编和填词供皇家祭祀或游玩的时候使用。汉朝乐府的成立同中国古代声乐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采风”也就是到民间收集乐曲是周朝就有的事情,而汉乐府的成立将这种“采风”给制度化了。采风”活动对民间歌曲演唱技术的发展,对民间歌曲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观念。思想意识处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在具体劳动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反过来,这些观点也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先秦时期曾经出现过各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这场辩论的有:法家、墨家、阴阳家、儒家、名家等。然而,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儒家获得了正统地位,道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法家和墨家则一蹶不振。儒家所倡导的“和谐”之美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化走向,同时也奠定了声乐文化的和谐基调。它在赋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独特艺术美的同时也规定了中西声乐艺术文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差异。

二、符号学与声乐艺术的关联

1.引入符号哲学的意义

符号学在二十世纪以来才开始发展,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符号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符号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符号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符号学迅速成为了当代哲学以及其他思想领域的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用卡希尔的观点来看,符号的使用是人和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之一,符号还是将人同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比如:宗教、艺术、语言以及科学等都是由人们所规定的符号所表达出来的。这些文化通过人们创造的符号变成一种现实的可以学习和看到的东西。虽然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有具体的符号来规定,这些活动都不会混淆起来。但是他们却在某一种层面上由一条共同的纽带所联合。艺术话语与文化世界之间达到直接的融合是呈现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基石。

2. 符号学赋予声乐艺术的文化启迪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同其它学科比如科学、宗教等一样都是一种符号化了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们都是以符号为媒介的。但是声乐艺术还具有表达人们喜怒哀乐情绪的功用,声乐艺术的创造过程就是以表达人们的情绪为基础从人们的听觉入手结合心灵的感受创造出来一系列排列有一定规律的艺术符号产生过程。因为声乐作品往往是根据一定的文学故事来创作的,所以其它艺术符号是创作声乐符号的基础。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民族的不同时期所创造出来的符号都是不同的,所以声乐学习者无论是学习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还是学习西方国家的声乐艺术都必须从他们的传统文化着手开始学习。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创造声乐艺术的基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的民族实践和积累沉淀下来的,所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带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是各个民族之间音乐演奏方式和音乐风格大不相同的原因。

三、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

1. 当代音乐教育的新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正在被更新、更快、更直接的研究手段所代替。在十九实际,对音乐教育界震动最大的当属当代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建立。世界上许多音乐教育专家指出我们应当将“音乐作品”当作“文化中的音乐”来理解和学习。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德国在这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就开始着手由“音乐作品”向“文化中的音乐”转变。从这个转变的开始,人们就试图用人类学理论和文化学理论来寻求搭建起音乐文化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石。德国一位著名的理论学家苏潘认为音乐教育应当是一种可以通过立体和多角度的努力学习获得的相较于其它学科来说更加深层次、更加全面的对世界文化理解的学科。并且这种学科属于那种具有全宇宙式的思维和特殊文化思维之间充满强度的学科领域。当前,音乐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已知文化的传承来完成音乐时间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学习音乐文化能力的全方位的培养,这就是当代音乐教育的新理念。这种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已经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同时这种理念也是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

2. 接收文化之源

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已知文化的传承来完成音乐时间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学习音乐文化能力的全方位的培养。在这种理念的感召下,作为声乐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的寻求我国声乐教育的新的突破点,使得我国的声乐教育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就我国声乐教育改革现状来说,尽管声乐教育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声乐学校的改革体现出来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丢弃了学校最基本的育人的目的,仅仅把声乐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乐器演奏技能上。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是得不偿失的。按照这种教育方法,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快速提高学生们的声乐技能的,但是长远来看,这种声乐演奏技能的提高是以失去长期的声乐发展为代价的。我们需要从声乐文化教育的整个大局出发来整体的看待声乐教育改革问题。由此,我们就会转变声乐教育对学生个人演奏以及嗓音开发过分重视的情况,而是将声乐文化教育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全面、深层地理解世界文化,发展和创新民族声乐艺术的教育行为。

(1)传统音乐教育的人文精神

由于我国封建王朝被儒家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充满了儒家的思想理念即人文精神。这种现象受到当代研究音乐文化专家的重视。根据孔子的理论,传统音乐教育注重培养人文精神以及人文修养,注重修身养性。早在周代,音乐教育就是实施“礼乐六艺之教”,从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到了春秋战国,这段时间被孔子称为“礼崩乐坏”的时期,这时候社会开始慢慢转型,周代的礼乐教育制度开始崩塌,音乐教育转向单纯的音乐技艺。但是孔子创办了注重人文思想培养的私立学校,开展了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的音乐文化教育,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之处。

但是就现在中国的音乐教育状况来讲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教学目的还不突出,单纯的培养学生音乐技艺的学校大行其道。由于音乐教育在本质上和哲学文化是相同的,但是很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看到其中的关联,所以在大多数音乐学校我们在音乐专业的课程表中几乎看不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西方美学史等课程的设置。这种忽视人文培养仅仅重视音乐技艺教育的培养音乐人才的模式是片面的,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长期发展的。长此以往,必然产生学生重音乐技艺,轻视人文素养情况的出现。这种育人的方法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声乐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声乐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技艺的教授来传承,而是应当在同其它人文学科的交流和穿插中共同熏陶学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音乐方面的人才。

(2) 回归母语音乐文化

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母语是幼儿自从出生以来学会的第一种语言。母语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开端。母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进而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母语所赋予给人的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体现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上。这也决定了不同母语系别的国家所采用的音乐教育方式是大不相同的。音乐以体现母语文化特点的形式诠释着它同母语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中华文化赋予了汉语独特的声调结构,塑造了中国音乐界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审美体系和文化氛围。在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必须保护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不受外来文化的破坏,因此摒弃一切照搬照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一个以汉语语言特点来设置的我国音乐培养体制势在必行。这正是对母语音乐文化的回归。

3. 引进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媒体教学体系的出现为现代音乐教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多媒体技术使得音乐教育更加的便捷,它集合视觉、听觉为一体,展现给学生以真实的音乐教育场景。这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使用互联网巨大的信息库为音乐专业的学生选取教学所需要的素材让教师们更觉得得心应手。一些音乐教育软件的应用使得教师们在解说乐曲的时候可以将音乐之声、图像之美、色彩之艳根据教学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图像、音乐等氛围的烘托使得学生在感官得到享受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并且在审美的过程中,还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教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总结

当今世界的发展极为迅速,面对这个不断变幻的世界所带来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中国声乐教育迫切的需要回归母语体系借助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建立起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系统。转变单纯教给音乐专业学生技艺的教育理念,将人文学科同音乐技艺相结合起来,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让学生继承传统的声乐文化和技艺,这才是中国声乐教育回归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李D.当代声乐艺术教育的文化回归[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9-32.

[2]李妮娜.原生态民歌和唱法流行的成因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01):125.

[3]张敬忠.中国民歌在现代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J]四川戏剧,2012,(04):26-27.

[4]左明阳.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J].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院,2012,(05):119-120.

[5]马闻静.试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J].九江职业大学学报.2011.(03):112-113.

[6]冯坚.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文化回归[J].云南艺术学报,2010,(06):126-127.

[7]杨九华.当代声乐艺术教育的文化回归[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14):63-64.

[8]孟凡玉.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及发展[J].中国音乐学.2011.(03):32-33.

声乐教育论文第4篇

(一)因材施教原则运用的出发点又基于身心发展的差异

表现在遗传因素,所处过的环境、所受过的教育以及学唱者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身心的发展是以上全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学生的个性常受父母或与他从小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影响,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接触的亲属、同学、朋友对他(她)的各方面无不产生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孔孟之道,儒家之道,社会主义思想,或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构成了学生在性格,兴趣,智力,才能方面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又表现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诸方面。学生本身存在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消极、懒散的差异决定着内在因素的作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依据以学唱者得种种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方可获得成效。一位声带短而薄得女声,如要求她唱出宽厚的声音,这是对其嗓音的摧残。有这么一位女学生因此声带拼合不好,一度歌唱不能持久,嗓子极易疲劳。因为声乐训练中违背了她声带的生理现象。

(二)循序渐进在教学中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的保证

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依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声乐训练,常使学唱者获益匪浅,可使学生的歌唱基本功学得扎实,以利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能较长时间运用它。教学的艺术大量地体现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采用的适当,并能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常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直观的示范教学,易使学唱者得到直接的音响启发,发声练习的不同对象的不同运用同样能获得举一反三的客观效果。针对学唱者方法运用形成的不同演唱方法选择相应的声乐教材,以利于歌唱者的发挥和演唱效果。反之,对学唱者发声的不准确的判断,以不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错划声部;过早发展高音;造成发声上的毛病;带来声带的疾病等。正确认识对待师生关系是教师的职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准则,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师教,学生按教师所教的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又常使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进行教学活动。一切均以实践为前提,又以实践效果为检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建立正常、协调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人在各种活动中,如工作、学习、娱乐都带着心理的活动

声乐教育论文第5篇

中国现代声乐的教育发展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在这一100多年内中国现代声乐通过对自身的不足之处的改进,以及创新发展自身优秀的声乐艺术文化,同时还不断接受、吸取国外优秀的西方声乐文化精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声乐艺术文化的现形式。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曲折前进的,声乐的发展也不例外,中国现代声乐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主要发展教育进程早在清朝末期20世纪民国初期,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的侵略,使封建的中国社会制度逼不得已进行社会制度改革,从而使得中国与个西方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现代声乐随之应势出现学堂乐歌的教育传承形式,这是一种脱胎于中国传统声乐教育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新音乐教育传承形式。在这一中国声乐发展时期,许多在日留学的海外游子开始带着满腔的热血回国,正是他们开辟了中国学堂乐歌的创作先河,直到1927年中国才拥有了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也就是上海国立音乐院。虽然这一时期传唱最为广泛的声乐歌曲还比较稚嫩,但这些声乐创作歌曲已显出中国创作艺术歌曲的雏形。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声乐发展开始逐步走入正轨,这一时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师生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问》、《海韵》、《红豆词》等,现今仍旧被传唱和改变成现代流行唱法广为人知。进入四十年代后,由战争的硝烟弥漫,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爱国为主体的歌曲大量涌现,并传唱进了几代人的心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行也成就了我国声乐发展的大好春天,老一辈的优秀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的歌唱人才,有些至今还活动在舞台上,比如宋祖英、等。与此同时声乐的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通俗唱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各种歌唱比赛此起彼伏,成为了推动中国声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开始形成了专业与业余的区别。我国学校声乐教育的问题,直到90年代开始至今,随着不断的改革逐步为国人所认识和接受,但这种认识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吸收。因此,从现代声乐发展的历史看来我国学校声乐教育,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继续发展,以及当下我国声乐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都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继续开辟的领域。

二、中国现代声乐的发展

从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流开始日趋频繁,中国的声乐教育开始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于音乐的要求越加渴求,各种新颖的唱法开始渐渐浮出水面,激荡在人们的心中。例如原生态的唱法、饶舌、摇滚等,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电视、电影、网络等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影像时代。就声乐而言,随着这样发展的普遍化,平民化,虽则彼此之间无联系,但音乐就是亘古不变的传送情感的纽带。声乐教育从体制到体系逐渐庞大与成熟起来,一个世纪对于一个名族的发展太短了,中国的声乐教育也是将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的。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民族声乐概念还不是完全认可,但是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么一个悠久的历史古国怎能不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的中国民族音乐未来一定会受到世界的瞩目的。声乐的教育从口教到书本,再到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历经了长时间的摸索才形成现在这个文化繁荣的氛围,而未来的发展也必将是漫长的。

三、结语

声乐教育论文第6篇

从宏观的声乐艺术角度来讲,一切人声歌词中所蕴含和所要表现的思想与情感都要通过音乐载体和高水准的歌唱技术相结合才能完美实现,对于任何形式的声乐艺术而言高水平的歌唱技术和扎实的音乐素质都是缺一不可的。声乐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音乐表现艺术,它包括了音乐、文学、表演等诸多方面,对于一向注重声情并茂的我国民族声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也就要求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全面综合的素质和能力。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讲,声乐都完全属于音乐的范畴,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基本都处于“重技术,轻音乐”的“一条腿走路”的状态,这对于我们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和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十分不利的。这并不是要否定技术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歌唱技术是实现音乐表现的手段,而音乐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则是音乐表现的目的,“手段”和“目的”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自觉的将“手段”当成了“目的”,而却忽视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真正“目的”所在,这也不符合声乐艺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学生或民族声乐歌手在演唱时虽然具备良好的音色和音响,却欠缺音乐情感的表达和传递,总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不尽如人意。虽然我们的在我们的传统民族声乐审美体系中的确一向非常重视技术的运用,但同样不能改变技术“手段”与音乐“目的”的“本末”关系。对于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更具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学术性、艺术性的新民族声乐或现代民族声乐来说更是如此,而作为民族声乐演唱人才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则更应该对音乐素质对于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有一个深刻、全面的理解、认知与掌握。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民族声乐演唱人才的质量和民族声乐舞台的艺术品质。正如之前提到的,声乐是最具综合性的音乐表现形式,因此要想真正演唱好一首专业的民族声乐作品同样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层面,要在具有良好歌唱技术的基础上,将歌唱技术与音乐表现有机的、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入手,做到面面俱到,才是真正完美、专业的演唱。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首先,对声乐作品作者的了解,包括词曲作者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词曲作者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个性。只有他们有一个完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从客观的角度入手,深入理解作者及他们创作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第二,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类型、音乐风格的了解。这其中包括调式、调性、节拍、节奏类型、速度要求、旋律及伴奏的和声特点、曲式结构等方面。这就涉及到了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具备,但又有所欠缺的音乐素质的两个层面:音乐理论类知识与音乐技能类知识。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主要包括音乐理论类知识和音乐技能类知识两个层面,音乐理论知识包括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赏析等文字类音乐理论;音乐技能类知识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等技术性较强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质对于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在于,首先,我们必须深刻、清晰的认识到,当前我们高等教育学科序列中的现代民族声乐或称为新民族声乐艺术意境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学术化的人文艺术类学科,无论是其演唱方法还是声乐作品都承载着大量的人文与审美内涵。从音乐理论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中既包含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包含着西洋美声唱法的审美特质,因此,专业、完美的民族声乐演唱绝不肤浅的停留在音色和音响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从深层次的文化与审美内涵去理解和诠释民族声乐艺术。

第二,从演唱方法的角度来说,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审美特质及其总体歌唱理念是现代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必须深入、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在此基础学生还必须对现代民族声乐中所包含的西洋美声唱法的文化背景、审美取向,尤其是其歌唱理念与技术规格有所了解,同时学生还应对现代民族声乐的产生和发展轨迹及其特有的东西方音乐融合的艺术特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唱法。从具体的声乐作品来讲,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早已被列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序列多年,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与规范性,这些不仅体现在演唱理念、演唱方法和演唱规格上,而更加鲜明的体现在民族声乐的作品中。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无论是从体裁、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更丰富、更全面、更复杂,承载的文化与艺术含量也更大,从形式上来说不仅仅只有艺术歌曲,还有歌剧咏叹调,及近几年兴起的以传统文学为素材的清唱剧作品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演唱这些作品时必须对这些体裁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都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声乐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的题材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曾经的政治体裁、歌颂祖国之类,同时还有爱情题材、文学题材、历史题材、地方题材、民族题材甚至国际风格等等,与曾经单调的“颂歌”相比如今的民族声乐作品无疑包含了更多的文化、艺术与审美内涵,因此学生如果要想真正完美准确的演唱这些作品,对这些音乐理论全面深入的了解、认知和掌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声乐是既抽象又具体的音乐表现形式,只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声乐作品中具体的音乐细节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才能在演唱中做到有的放矢的运用歌唱技术;才能表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看似抽象的思想与情感,带给观众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真正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艺术二度创作,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融入到作品当中,表现出自身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作品本身增光添彩。如果说音乐理论对于民族声乐学习者或歌手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的底蕴积淀,会对学生演唱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这种厚积薄发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通过音乐的载体或音乐的语汇来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民族声乐的任何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审美特质、艺术魅力、艺术价值都要通过具体的声乐作品、具体的音乐形式、具体的旋律、具体的节奏表现出来,而音乐素质的另一层面,具体的音乐基础技能知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乐理知识与视唱听音对于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果提到乐理知识也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小题大做,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很多民族声乐专业,甚至包括其他声乐专业学生所欠缺的。这一点在我们民族声乐专业学生中表现的非常突出,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视唱听觉能力是掌握其他基础音乐技能知识的最基本前提和基础,但很多学生都不能熟练的阅读五线谱,有些甚至根本不识五线谱,并且这些人决不占少数。很多学生甚至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掌握了歌唱方法、技术,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就是掌握了民族唱法的真谛,这种对于民族声乐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也不利于学生水平歌唱水平的全面提高。诚然,民族声乐作品教材存在大量的简谱记谱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在现代民族声乐问世之初,很多声乐作品的音乐结构或音乐形式都较为初级,技术含量偏低,因此初级的简谱完全能够完整的记录这些作品。但随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民族声乐作品几乎含概了所有声乐创作的类型,如歌剧、清唱剧等等,都非常复杂化、专业化,因此,毫无疑问,初级的简谱记谱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作品所承载的音乐含量,同时大量的五线谱记谱的民族声乐教材也开始大量的出现,越来越占据民族声乐教材整体的主流,要想演唱好这些作品就必须具有较高的阅读五线谱、理解五线谱的能力,这也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乐理知识基础和视唱及听辨能力。

2.和声知识对于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正如之前提到的,民族声乐作品形式的丰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都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清醒深刻的认识到这样一个声乐艺术的原理,声乐作品,尤其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声乐作品,它们既是由一个个的音符所组成的,同时又不是由单独的音符组成的。任何单独的音符独立的出现时都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多个音符组合出现,形成一种连续的并列关系才能构成真正的音乐,这种音符之间的并列关系就是和声。也许很多学生只要一听到和声二字很可能马上会下意识的想到和弦,或和声只存在于钢琴伴奏中,但却忘记了和弦又分为立体和弦和分解和弦,和声关系不仅仅存在于钢琴伴奏中,同样存在于歌曲的旋律当中,存在与每个小节、每个乐句、每个乐段之中,越是专业水平较高的、艺术水平较高的声乐作品越是如此。因此,要想真正理解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就必须对和声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深刻的理解一首声乐作品的乐思,才能更准确深入的去诠释作品。

3.曲式分析对于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音乐结构,也就是曲式结构的丰富和复杂化。当前我们的很多民族声乐作品已经完全不是早期“颂歌”时期简单,甚至幼稚的曲式结构,很多都具有精巧曲式结构构思,结构完整甚至庞大的声乐作品。这一点在民族声乐的歌剧咏叹调作品、清唱剧作品及艺术歌曲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和明显。要想演唱好这些作品就必须具有一种视角开阔的音乐大局观,这样才能在演唱曲式结构复杂或庞大的作品时做到精心布局,从容的、有的放矢的完整演唱和诠释作品。如果只从曾经的民族声乐中“颂歌”类作品的角度来讲的确不需要太多的曲式的知识与曲式分析的能力,但面对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专业化的民族声乐创作作品,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的演唱新时期的这些艺术水平、音乐层次与规格都更高民族声乐作品。

4.民族声乐专业学生还应对复调有所了解

复调音乐(polyphony)是与主调音乐(homophony)相对应的概念。主调音乐织体是由一条旋律线(主旋律)加和声衬托性声部构成的。复调音乐是由若干(两条或两条以上)各自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的旋律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或相继结合)出现,协调地流动,展开所构成的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在我国早就存在于民间音乐中。如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侗、瑶、壮、苗、毛南等)为代表的多声部民歌,还有传统音乐中的戏曲、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都存在着大量复调音乐形态(有其以衬腔式支声复调为多见)。20世纪以来,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欧洲复调音乐作品及其技术理论体系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作曲家将这一理论体系与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创作出许多表现中国社会风貌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新音乐传统。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上半页,我国的音乐先驱们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就开始尝试复调技法,如贺绿汀、冼星海等人的音乐创作。当时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极具专业性和艺术性,但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完全进入一种业余的状态,没有任何专业性、音乐性、艺术性可言,复调,这一重要的音乐创作和表现技法当然也更无从谈起。随着近几十年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思想与精神层次的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们开始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中运用复调技术,这也极大的提升了民族声乐作品的专业性与艺术魅力。虽然复调技术在当前的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还不够广泛,但这种发展的趋势却是显而易见的。易未雨而绸缪,当前我们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重视复调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与审美层次和规格,为真正走上社会的大舞台做好准备。二、我国高等专业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欠缺的具体表现当前我们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欠缺则呈现出“全方位”的态势,首先是音乐理论知识的欠缺。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对我国的传统艺术理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西洋美声唱法及其它唱法的相关音乐理论有所认知。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艺术多元化发展,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也自然不可避免,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民族声乐专业学生还要对其他声乐艺术种类有所了解和涉猎,这就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不仅对西洋美声唱法的相关理论知之甚少,同时对本民族的传统民族声乐也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其他种类的声乐艺术了。这也就造成很多学生在演唱作品时虽然技术上乘,但缺乏一种内在的底蕴和美感。其次,当前很多学生还没有及时的扭转自己的观念,不注重音乐技能知识的学习,这就使很多学生的音乐技能知识极度匮乏,甚至空白,也就直接造成学生练习作品时不能做到准确、全面、细致、深入,演唱也自然就会流于浅薄。在演唱艺术水准、专业水平较高,音乐结构复杂或庞大的作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明显。

二、关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解决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问题的几点建议

1.民族声乐的专业教学模式

更类似于我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与一般文理科专业相比,某种程度上民族声乐专业从本科学习阶段就已经完全是“导师制”模式。因此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影响。因此首先专业教师自身必须对音乐素质的重要性作用和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并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有目的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2.配套音乐课程要更具针对性

当前虽然大部分专业院校对音乐素质的相关课程都较为完备,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课程都欠缺一定的针对性,尤其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民族声乐专业“融汇中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殊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也必然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出更高、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要求。但反观我们大部分音乐高等院校中很多基础音乐课程都是所有专业一起共同授课,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自身的专业学习和提高。因此,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争取音乐基础课程不同专业分别授课的教学模式,这样就能够使音乐基础素质课程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更好的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进步。

3.民族声乐专业考试模式

声乐教育论文第7篇

1927年,在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肖友梅,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所部级音乐高等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音专),上海国立音乐院是我国近代声乐教育史方面唯一的中国自办音乐院校,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许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都毕业于该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建院初期,蔡元培亲自兼任院长,帮助肖友梅主持该院的初期组建工作。1928年以后,肖友梅才亲自担任院长、院长。肖友梅担任院长以后,亲自督导声乐教育工作,在当时,上海国立音乐院聘请了许多中、外著名的顶级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成绩斐然。1928年,萧友梅找到周淑安,希望她能担任学院的音乐教导主任,在萧友梅的诚意聘请之下,周淑安欣然应允。当时,学院的小提琴组、钢琴组主任都是外国人担任,由一位中国女性来担任声乐组主任,大大出乎别人的预料,周淑安的名声,在学院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引起了众多学生以及老师的关注。周淑安上任声乐组主任后,不负众望,以渊博的学识,旺盛的精力以及极大的工作热情,超负荷地工作着。周淑安工作积极,一丝不苟,她除了教声乐主科外,还指导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同时,在举办音乐会时,还担任合唱指挥。除此之外,周淑安还出任学校的音乐联系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在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周淑安还主动为学生做音乐伴奏。在很多音乐会的比赛场合,都会看到周淑安伴奏的身影。周淑安的精心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充实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了解声乐艺术作品,她的辛勤劳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声乐的理解能力。周淑安不仅注重教学,还注重理论研究,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周淑安还悉心研究传统戏曲,认真学习民族戏曲的美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她仔细研究民族戏曲的特殊表现手法,追求声乐艺术的民族艺术气韵和中国艺术意境。她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获得了众多学生的赞誉,也为她赢得了良师的美名。对于学生音乐天赋的挖掘方面,周淑安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她知道怎样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周淑安不仅认真负责,还善于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她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了如指掌,学生中谁的声音太粗,谁的鼻音太重,谁音调不准,谁又容易跑调,周淑安都心知肚明,她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主动挖掘学生音乐天赋,为每位学生规划不同的音乐学习计划。她耐心地为每一位同学指点迷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周淑安自身的天然音质不算美,并且声乐教学时的音量也不够饱满,但是,她能够坚持刻苦训练,弥补自身先天之不足,同时,加上她掌握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还是在声乐艺术教学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周淑安教的许多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吐音咬字十分清楚。周淑安的教学十分严谨,她一直用科学态度对待声乐艺术,就算是演唱外国歌曲,也是一丝不苟“,以字行腔”,她坚持“以字行腔”的教学原则,连外籍教师都赞赏不已。

二、周淑安对中国现代声乐发展的影响

周淑安不仅具有极高的敬业精神,而且爱生如子,体恤自己的学生。其中,著名音乐家胡然先生以及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唐荣枚先生都曾经受到周淑安的关心和照顾。胡然先生自幼喜欢音乐,学习用功,但是家境困难,为了节省车费,胡然先生每天都要徒步上学,但是他的家离学校很远,即使坐车还要半个小时,周淑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胡然买了一个季度的车票。而这个票钱相当于周淑安一个月的工资,后来,音乐学院聘请到俄国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担任声乐老师,周淑安立即领着胡然先生去见苏石林,她以学生前途为重,让胡然转到苏石林班上继续学习,而正是这次机会,造就了胡然先生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并且胡然先生继承了周淑安的教育思想,创建了湖南音乐专科学院,成为了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淑安重点体恤的学生中,还有一位名叫唐荣枚的学生,周淑安了解到唐荣枚家境清寒,交不起学费,就找到校长说明情况,申请特批唐荣枚每学期只交1/3学费,由于周淑安的精心关照,唐荣枚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成为著名的现代音乐艺术家、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被称作“延安夜莺”。

声乐教育论文第8篇

声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指在声乐教育中教育者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借助声乐作品为外在表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导。声乐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声乐技巧的传授及演唱技巧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声乐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提高个人人格,在声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各类学校必须纳入教学环节中的课题,德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现美好并且热爱生活,令学生可以以积极地与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德育教育与声乐的融合不可死板呆滞,要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从声乐的形式上提升到思想的高度上,严格杜绝不良思潮和不健康思想侵入学校入侵学生思想和灵魂。德育教育的开展结果尤为重要,教育机构切不可只注重形式,挂着素质教育的名头以交任务的心态来做这件事。中国的很多二线城市或农村学校,完全没有素质教育可言,以素质教育和学校建设为名来申请政府补助资金的亦不在少数。所以关于德育教育与声乐的结合这样一个新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更完善的监管机制来确保实施。另一方面涉外企业等管理模式下的西方管理制度渗入中国企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崇洋心理,收入待遇等物质化的观念逐渐侵蚀学生思想,传统理想和信心发展方向过早的被社会物质化的思想取代,外国品牌也受到学生青睐,祖国意识在学生心中也逐渐淡化,这是外向型经济给学生思想带来的不良影响。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确立,由于学生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不能全面市场运作模式,认识上存在误区。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已经不再是他们心中的价值范畴,造成学生理想的空虚。

二、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是当前学生接触较多的平台,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存储信息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网络本身的便利性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最大媒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黑色、自杀、同性恋等文化都不是被社会认同的主流文化,不利于学生思想的额健康发展,因此在网络不良信息的不良诱导面前,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经让我想起另一句话“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绝大多数的邪念源自一念之间,对于在校的学生,自制力与认知都相对薄弱,一时兴起的好奇心与虚荣心理可能会将一个孩子推上歧途。所以中国的教育需要改善,中国式的教育以为学业为重,不重视甚至直接忽略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某些东西应该被隐瞒,殊不知这对于好奇的孩子来说是无形的推手。所以教育部引进外国的教育方式,以轻松的氛围和趣味的漫画来解释一些令老是难以启齿的问题。声乐与德育的结合也是一样,以声乐的穿透力去传播德育思想。当学生对一些敏感事物有了正确的认知和概念,在选择上有了自制力,能明辨是非,至少能有悬崖勒马的意识,这就是声乐教育对德育教育的有利影响。

三、德育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难题和挑战

当前青少年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这一代的成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时展的必然性,这一代的孩子有着70、80年代少有的“偏执”,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的孩子有着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独立、坚强、孤僻、执着、勇敢、甚至是令人无法理解的堕落,其实每个年代有着每个年代的特点,而现在的青少年并不是盲目无知,他们也许懂但是他们坚定的是行比想更重要。德育教育早已经不是“口传身教”那么简单了,这一代孩子并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因此学校便成为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但在学校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又面临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较为传统,不能满足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求,教育方式较为古板、呆滞,学生早已经不是一批批乖宝宝了,他们的自主能力与自我个性让学校教育举步维艰。此时很多人无奈的发问“这一代孩子究竟怎么了?”也有人说“这样的下一代怎么来发展这个社会,未来怎么能交到他们手上?”其实不是学校的错也不是青少年的错,只是学校与社会都忽略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就是“冲突”,传统的教育下小白鼠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与青少年身上了,所谓的不良的少年就是传统教育与现在思潮的冲突产物。学校该思考的是如何应对这样一批孩子,因材施教永远是教育的主旨。另一方面来看,现在的孩子自我,不愿敞开心门与人交谈。换言之,他们缺乏安全感而激发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欲。学校的心理老师与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青少年不愿谈及自己的秘密,并且对大人的关心极为反感,认为是一种无礼的窥探。如果学校和家长才去的态度强硬那么孩子的反映会更加强烈和反感,此时他们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感受到尊重与重视,这对于目前的德育教育是个巨大的难题,德育教育的改革充满了挑战,需要一次次不懈努力的尝试才能取得好的结果,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不少学校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也意识到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极大挑战,也正努力寻找解决的策略,但不可避免的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以下弊端:

1、德育教育课没有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学校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上,如何提高学校升学率、就业率以及在学校竞争中脱颖而出上。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企业或者个人投入学校建设,为了尽早回收成本,学校领导层或者学校管理者的重心都在资金上,忽略了德育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再加上学生以及教师普遍只重视学术和学习,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无论是从学校管理者还是师生来讲,都明显弱化。

2、学校德育教育缺乏执行力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重经济、学术次之、思想政治教育再次之”的现象,德育教育工作虽然一直被提出,但真正到了实施阶段却缺乏了强有力的执行力,往往加强德育教育只是喊喊口号,并未真正付诸行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主体的思想德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待遇和工作福利也较其他学术教师低。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提高自身能力,或者进行学术研究上,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心不够。许多时候学校或者国家硬性规定的德育教育任务往往只是走过场、搞形式,并且这样的形式和过场也不多,在“官本位,形而上”的高校管理模式下,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额不重视自然降低了德育教育的执行力。

3、教育方法传统守旧,缺乏新意长时间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扼杀,虽然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提倡,不少学校已经引进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但这些都仅仅局限于学术性课堂上,德育教育课堂仍旧被大家忽视。德育教育的开展采用老方法、老教材、老方式。当前的德育教育沿用了几十年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可否认这些思想具有广泛性和延续性并且是思想文化精髓的结晶,这些思想我们不能抛弃,但是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我们不能仅仅用传统的思想眼光来看世界,要从当前新的时代内含出发,从国际形式及我国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需要在德育教育中得到贯彻,为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另外德育教育模式和方式也不能应循守旧,要敢于突破创新,才能适应80后、90后乃至00后的价值观和思想需求。

四、声乐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改变单向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增强德育教育的双向互动。

1、德育教育模式的变革任何的改变都源于沟通,传统教育的单向模式即老师与家长的口传与要求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青少年了,德育教育的变革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双向互动教育。这不是一段时期的坚持,而是从孩童时期家长与老师就要有的概念。孩子和大人一样需要尊重与交流,只有当家长与老师的尊重与爱心令孩子敞开心扉,及时的告知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才能消除他们的排斥感和孤独感。这对于给孩子一个健康完善的心理是极为重要的。双向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倾听”,从孩子的言语中去感受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对症下药方能见效,这样才能将德育教育灵活的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声乐教育一直以来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为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就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比重。将德育教育纳入声乐教育的教学日程上去。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作为学校的辅助,老师普遍不会重视,这也引起学生对德育形成随意态度,这样德育工作便无法开始。所以必须要从教师的思想工作做起,带头重视起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

声乐教育论文第9篇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校声乐教学也开始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对高校声乐教学的研究也是络绎不绝,其中创新教育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重点。创新教育最大的受益人是学生,通过创新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深入、独特,对创作新作品也有所帮助。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为适应教学的需要会不断的充实自己,能够达到学生、教师共进步的局面。

二、大学声乐教学现状

要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必要分析一下教学现状:第一,教学体制的不适宜。现阶段,虽然,高校声乐教学中一直倡导着创新教育,但是并没有将创新很好的融入到教学中,教学结构、教师配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都是在传统教学体制下安排的,单独在某个环节中强调创新是不足的,而且容易引起断节;第二,教学观念的不适宜。教师的观念不能适应创新教育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结构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差别;老教师教学经验足,但教学理念相对保守,年轻教师跟进创新容易,但教学经验少;年轻教师接受新观念的难度小,而老教师接受难度大;还有就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但是又不愿意接受创新思维,缺乏创新精神。

三、如何发展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其一,在声乐教学内容上创新。声乐教学就是教师将音乐理论知识、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声乐教学的内容要适应学生的真正需求,与音乐市场接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创作新好作品,通过音乐理论的掌握,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美,并将这些美加以利用,创作出更美的作品。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西方优美乐曲等,引入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创作带来灵感。同时,教学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表演等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二,在声乐教学方法上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都依赖于讲台、课桌式的师生关系,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陈旧,以及师资参差不齐等状况,制约了声乐教学的进步。教学中,应当以科学的发声为基础,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实际,给予学生准确的定位引导,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独唱、合唱、重唱、表演唱等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讲解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个案讲解、示范演练、个别鉴赏、现场表演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并茂的影像传递给学生,带给学生更好的视觉、听觉效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多媒体获取信息方便快捷。

其三,在声乐教学环境上创新。教学机构要想在声乐教学中取得成功,必须要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境,学校要根据招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充实师资力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音乐学习环境,同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例如各种音乐竞赛、校园活动、推荐演出等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