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防范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6:56

防范技术论文

防范技术论文第1篇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我们往往重视招聘、培训、考评、薪资等各个具体内容的操作,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其实,每个企业在人事管理中都可能遇到风险,如招聘失败、新政策引起员工不满、技术骨干突然离职等等,这些事件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如何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人的依赖更大,所以更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析、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

一、风险分类

一般我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显得更为重要。

另外我们也可从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防范。

二、风险识别

要想防范风险,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识别风险就是主动的去寻找风险。比如员工管理中,技术骨干离职风险可能会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1、待遇:他是否对他的待遇满意?

2、工作成就感:他是否有工作成就感?

3、自我发展:他是否在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4、人际关系:他在公司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公平感:他是否感到公司对他与别人是公平的?

6、地位:他是否认为他在公司的地位与他对公司的贡献成正比?

7、信心:他是否对公司的发展和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8、沟通:他是否有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

9、关心:他是否能得到公司和员工的关心?

10、认同:他是否认同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11、其他:他是否有可能因为结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等原因离职?

人事经理要根据认真了解客观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这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估:

1、根据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

2、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用百分比表示发生可能性的程度;

3、根据程度排定优先队列。比如说,人事经理可以通过与当事人交谈、发调查表等形式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确定该员工在各风险识别条目中离职的可能性。结果如下:

(1)10%(2)20%(3)10%(4)0%(5)50%(6)20%

(7)0%(8)30%(9)0%(10)0%(11)0%。

优先队列是:(5)、(8)、(2)、(6)、(1)、(3)、(4)、(7)、(9)、(10)、(11)。

人事经理可以发现,该员工对公平、沟通较为不满,由于公平问题而离职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沟通问题。

四、风险驾驭

风险驾驭是解决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它一般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

1、针对预知风险进行进一步调研;

2、根据调研结果,草拟消除风险方案;

3、将该方案与相关人员讨论,并报上级批准;

4、实施该方案。

人事经理可针对公平问题和沟通问题,进行专项交谈或调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草拟相应的方案。如解决公平问题的方案如下:

1、在制定公司规章制度时,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参与制度的制定,误认为制度本身不公平)

2、向各部门发放公司制度合订本,方便员工了解公司制度;(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对某些制度的细节不很清楚,误以为制度执行不公平)

3、将工资晋升标准公开,使工资晋升透明化;(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公司工资晋升标准不明确,容易产生待遇不公平感)

4、增加部门间交流。(通过调查发现,误认为其他部门工作轻松,而自己是最辛苦的,也容易产生不公平感)

人事经理可以将上述建议与大家讨论,最后由办公例会或总经理批准通过。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可能会增加大家的公平感,具体效果如何,还要进行调查得出结论。

五、风险监控

防范技术论文第2篇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就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评之后测出的风险进行处理和控制的过程,风险控制既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本文拟就商业银行风险技术防范做初步探讨。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与回避

风险的回避与承担是一种事前控制,是指经营管理者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该风险。风险回避是一种保守的风险控制技术,回避了风险损失,同样也意味着放弃了风险收益的机会。但当风险很大,一旦发生损失将极为严重,银行很难承担时,这一措施还是有效的。

选择风险回避或承担实际上是一个风险决策的过程,是在风险决策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管理者自己的风险效益偏好,选择使目标最优化的方案。选择风险回避还是风险承担与风险决策期望收益、边际收益和风险效用等变量有关系,风险决策的期望收益越高,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例越高,风险效用越大,就越倾向于选择风险承担;反之,则选择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与承担决策可以应用到商业银行各种业务领域。例如,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银行的信贷业务部门或信贷审查部门在调查分析贷款企业的资信、还款能力、未来发展等对贷款的收益和风险作出整体判断后,如果认为风险大于收益,则选择不贷款;反之,则选择贷款。

二、风险补偿

1.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以借款客户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作为抵押品的放款,当借款人不能按照抵押贷款合同如期履约偿付本息时,放款银行有权接管、占有抵押品,并且在进一步的延期、催收均无效时,有权拍卖抵押品,以此收益弥补银行的呆坏账损失。

2.金融产品定价。以贷款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定价贯彻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设计的金融产品使银行的目标收益能够适当反映和抵补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程度。贷款定价主要是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对于风险小知名度大的企业给予优惠利率,其他中小企业却因其信誉水平不甚可靠而必须负担较高的利息负担。

3.提取一定比例的呆坏账准备金。提取一定数额的呆坏账准备金就是银行从营业收入、利润、资本中提取一定数额的呆坏账准备金,用于抵补和冲销银行放款的呆坏账损失。呆坏账准备金是信用风险的补偿方法。呆坏账准备金的过多提取使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过少提取又不能满足风险损失的补偿需要。

4.保持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储备。法定准备金是依据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按期向中央银行缴存,是央行监管的重要内容,是外部对商业银行实行的一种强制性风险补偿机制。超额储备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头寸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储备和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的保障,过多会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过低又可能使银行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5.保持适当的资本储备。资本是银行安全的最后防线,保持必要的资本充足率是抵御银行某种风险,避免遭受资产损失的一种最有效的风险补偿方法,是现代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也是一种事前控制,即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来实现:

1.担保。有担保的放款把本由银行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但银行在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资信风险。所以用“担保”来转移风险,效果好坏取决于担保人的资信,如果担保人与借款客户的资信水平同样差,那么就等于没有担保。因此商业银行在发放担保贷款时一般要求担保人资信明显优于被担保人,并必须对担保人的资信进行严格审查。

2.押汇下的保函。信用证项下的(出口)押汇具有外国进口商拒付或者开证行挑剔不符点拒付的风险,因此银行在做押汇议付时,一般要求出口商对单据的不符点出具保函,保证由于这些不符点造成的拒付均由出口商全权负责,银行有权追回全部议付款和利息。

3.金融衍生工具。1970年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特别是1980年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价格大幅波动,骤然放大的银行风险给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银行风险的有效控制,金融机构设计了包括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转移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已成为转移风险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风险分散

防范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技术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的扩大,网络安全风险也变的非常严重和复杂。原先由单机安全事故引起的故障通过网络传给其他系统和主机,可造成大范围的瘫痪,再加上安全机制的缺乏和防护意识不强,网络风险日益加重。

一、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归纳起来,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有:

1.软件漏洞: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一旦连接入网,将成为众矢之的。

2.配置不当: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那么它根本不起作用。对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当它启动时,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否则,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3.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4.病毒: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

5.黑客: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backer)。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二、几种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FireWall)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指网络之间通过预定义的安全策略,对内外网通信强制实施访问控制的安全应用措施。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由于它简单实用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所以被广泛使用。据预测近5年世界防火墙需求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74%。

目前,市场上防火墙产品很多,一些厂商还把防火墙技术并入其硬件产品中,即在其硬件产品中采取功能更加先进的安全防范机制。可以预见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防火墙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渗透。在过去的统计中曾遭受过黑客入侵的网络用户有三分之一是有防火墙保护的,也就是说要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还必须有其他一系列措施,例如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需要说明的是防火墙只能抵御来自外部网络的侵扰,而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却无能为力。要保证企业内部网的安全,还需通过对内部网络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来实现。

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从而隐藏信息内容,使非法用户无法获取信息、的真实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数据加密技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数据加密技术按作用不同可分为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完整性的鉴别以及密匙管理技术4种。数据存储加密技术是以防止在存储环节上的数据失密为目的,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的目的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常用的有线路加密和端口加密两种方法;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的目的是对介入信息的传送、存取、处理人的身份和相关数据内容进行验证,达到保密的要求,系统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参数,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匙的应用,密匙管理技术事实上是为了数据使用方便。密匙的管理技术包括密匙的产生、分配保存、更换与销毁等各环节上的保密措施。

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加密来保障网络的安全可靠性,能够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的泄漏。另外,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信息鉴别、数字签名等技术中,用来防止电子欺骗,这对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系统容灾技术

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只有防范和检测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灾难容忍和系统恢复能力。因为任何一种网络安全设施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旦发生漏防漏检事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此外,天灾****、不可抗力等所导致的事故也会对信息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就要求即使发生系统灾难,也能快速地恢复系统和数据,才能完整地保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现阶段主要有基于数据备份和基于系统容错的系统容灾技术。数据备份是数据保护的最后屏障,不允许有任何闪失。但离线介质不能保证安全。数据容灾通过IP容灾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容灾使用两个存储器,在两者之间建立复制关系,一个放在本地,另一个放在异地。本地存储器供本地备份系统使用,异地容灾备份存储器实时复制本地备份存储器的关键数据。二者通过IP相连,构成完整的数据容灾系统,也能提供数据库容灾功能。

集群技术是一种系统级的系统容错技术,通过对系统的整体冗余和容错来解决系统任何部件失效而引起的系统死机和不可用问题。集群系统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本地集群网络和异地集群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分别提供不同的系统可用性和容灾性。其中异地集群网络的容灾性是最好的。存储、备份和容灾技术的充分结合,构成的数据存储系统,是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存储网络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存储器,将越来越让位于一体化的多功能网络存储器。

4.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的技术,它查询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这项技术的具体实现就是安全扫描程序。扫描程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现存的安全脆弱点。扫描程序开发者利用可得到的攻击方法,并把它们集成到整个扫描中,扫描后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

5.物理安全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①产品保障方面:主要指产品采购、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②运行安全方面:网络中的设备,特别是安全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从生成厂家或供货单位得到迅速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应设置备份系统。③防电磁辐射方面:所有重要的设备都需安装防电磁辐射产品,如辐射干扰机。④保安方面:主要是防盗、防火等,还包括网络系统所有网络设备、计算机、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面对网络安全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越来越快的信息化进程,各种新技术将会不断出现和应用。

网络安全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其拥有的重要战略意义,相信未来网络安全技术将会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义.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

防范技术论文第4篇

1电子商务网站安全的要求影响

电子商务网站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网站内部看,网站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的可靠性、操作系统、网络协议、数据库系统等自身的安全漏洞,都会影响到网站的安全运行。从网站外部看,网络黑客、入侵者、计算机病毒也是危害电子商务网站安全的重要因素。电子商务网站的安全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1.1网站硬件的安全要求网站的计算机硬件、附属通信设备及网站传输线路稳定可靠,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使用和访问。1.2网站软件的安全网站的软件不被非法篡改,不受计算机病毒的侵害;网站的数据信息不被非法复制、破坏和丢失。1.3网站传输信息的安全指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他人窃取、篡改或偷看;能确定客户的真实身份。本文主要论述当电子商务网站面对来自网站外部的安全威胁时,应采取哪些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网站的安全。

2电子商务网站的安全措施

2.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指一个由硬件设备或软件、或软硬件组合而成的,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构造的保护屏障。所有的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连接都必须经过此保护层,并由它进行检查和连接。只有被授权的通信才能通过防火墙,从而使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在一定意义下隔离,防止非法入侵、非法使用系统资源、执行安全管制措施。防火墙基本分为两类:包过滤和基于的防火墙。包过滤防火墙对数据包进行分析、选择,依据系统内事先设定的过滤逻辑来确定是否允许该数据包通过。防火墙能够将网络通信链路分为两段,使内部网与Internet不直接通信,而是使用服务器作为数据转发的中转站,只有那些被认为可信赖的数据才允许通过。这两种防火墙各有其优缺点:包过滤器只能结合源地址、目标地址和端口号才能起作用,如果攻击者攻破了包过滤防火墙,整个网络就公开了。防火墙比包过滤器慢,当网站访问量较大时会影响上网速度;防火墙在设立和维护规则集时比较复杂,有时会导致错误配置和安全漏洞。由于这两种防火墙各有优缺点,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常将这两种防火墙组合使用。目前市场上最新的防火墙产品集成了和包过滤技术,提供了管理数据段和实现高吞吐速度的解决方案。这些混合型的设备在安全要求比吞吐速度有更高要求时,能实行验证服务,在需要高速度时,它们能灵活地采用包过滤规则作为保护方法。

2.2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是一种隔离控制技术,一旦入侵者进入了系统,他们便不受任何阻挡。它不能主动检测和分析网络内外的危险行为,捕捉侵入罪证。而入侵检测系统能够监视和跟踪系统、事件、安全记录和系统日志,以及网络中的数据包,识别出任何不希望有的活动,在入侵者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进行报警、阻断等响应。入侵检测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有:(1)特征检测:这一检测假设入侵者活动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表示,系统的目标是检测主体活动是否符合这些模式。它可以将已有的入侵方法检查出来,但对新的入侵方法无能为力。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模式既能够表达“入侵”现象又网络时空不会将正常的活动包含进来。(2)异常检测:假设入侵者活动异于正常主体的活动。根据这一理念建立主体正常活动的“活动简档”,将当前主体的活动状况与“活动简档”相比较,当违反其统计规律时,认为该活动可能是“入侵”行为。异常检测的难题在于如何建立“活动简档”以及如何设计统计算法,从而不把正常的操作作为“入侵”或忽略真正的“入侵”行为。

2.3网络漏洞扫描器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站,任何安全漏洞都可能导致风险产生。网络漏洞扫描器是一个漏洞和风险评估工具,用于发现、发掘和报告安全隐患和可能被黑客利用的网络安全漏洞。网络漏洞扫描器分为内部扫描和外部扫描两种工作方式:(1)外部扫描:通过远程检测目标主机TCP/IP不同端口的服务,记录目标给予的回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搜集到很多目标主机的各种信息,例如:是否能用匿名登录、是否有可写的FTP目录、是否能用TELNET等。然后与漏洞扫描系统提供的漏洞库进行匹配,满足匹配条件则视为漏洞。也可通过模拟黑客的进攻手法,对目标主机系统进行攻击性的安全漏洞扫描。如果模拟攻击成功,则可视为漏洞存在。(2)内部扫描:漏洞扫描器以root身份登录目标主机,记录系统配置的各项主要参数,将之与安全配置标准库进行比较和匹配,凡不满足者即视为漏洞。2.4防病毒系统病毒在网络中存储、传播、感染的途径多、速度快、方式各异,对网站的危害较大。因此,应利用全方位防病毒产品,实施“层层设防、集中控制、以防为主、防杀结合”的防病毒策略,构建全面的防病毒体系。常用的防病毒技术有:(1)反病毒扫描:通过对病毒代码的分析找出能成为病毒结构线索的唯一特征。病毒扫描软件可搜索这些特征或其它能表示有某种病毒存在的代码段。(2)完整性检查:通过识别文件和系统的改变来发现病毒。完整性检查程序只有当病毒正在工作并做些什么事情时才能起作用,而网站可能在完整性检查程序开始检测病毒之前已感染了病毒,潜伏的病毒也可以避开检查。(3)行为封锁:行为封锁的目的是防止病毒的破坏。这种技术试图在病毒马上就要开始工作时阻止它。每当某一反常的事情将要发生时,行为封锁软件就会检测到并警告用户。

2.5启用安全认证系统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安全除网站本身硬件和软件的安全外,还应包括传输信息的安全。对一些重要的的传输信息,应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他人窃取、偷看或修改。因此,应在网站服务器中启用安全认证系统。安全认证系统对重要的信息采用密码技术进行加密,使它成为一种不可理解的密文。接收方收到密文后再对它进行解密,将密文还原成原来可理解的形式。目前,在电子商务中普遍采用SSL安全协议。SSL安全协议主要提供三方面的服务:(1)认证用户和服务器,使得它们能够确信数据将被发送到正确的客户机和服务器上。(2)加密数据以隐藏被传送的数据。(3)维护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改变。

3结束语

任何一种安全措施都有其局限性,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人员必须在精心的安全分析、风险评估、商业需求分析和网站运行效率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整体的安全解决方案。为保证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的效率,各安全产品之间应该实现一种联动机制。当漏洞扫描器发觉安全问题时,就会通知系统管理员,及时采取补漏措施;当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到攻击行为时,就会利用防火墙进行实时阻断;当防病毒系统发现新病毒时,也会及时更新入侵检测系统的病毒攻击库,以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效率;由于安全产品和服务器、安全产品与安全产品之间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数据通信,为了保证这些通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可以采用安全认证手段。只有当各种安全产品真正实现联动时,网络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超汉.计算机网络安全与数据完整性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104-105.

防范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消防技术防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消防技术规范的条款也应跟着科技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现行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防火技术并没有列入消防技术规范中,防火条款明显滞后,还存在一些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的情况,加大了各单位对其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导致防火措施的不到位。

1.消防技术规范的定义

消防技术规范,又称消防技术标准。它是指在消防活动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消防法律规范的总和。它规定了人们在防火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消防技术规范有不同的种类。

根据消防技术规范强制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强制性规范和推荐性规范。强制性规范是指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违反或变更的消防技术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推荐性规范(代号为T)是指任何人和任何单位在适当的情况下采用的,对消防工具有指导作用的一种消防技术规范。

根据消防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技术规范、行业技术规范、地方性技术规范和企业消防技术规范。其中,国家技术规范在全国范围都适用,并占主导地位,其他各类消防技术规范不得与国家技术规范相冲突。行业技术规范是指由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制定的,适用于该行业的普通规范,其不得与国家技术规范相抵触。地方性消防技术规范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在其所规定的管小区内适用的统一技术规范,其内容通常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在国家技术规范或行业技术规范中没有的。企业消防技术规范,是指由企业内部根据该企业特色所制定的,为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和运作的消防技术规范。

2.消防技术规范存在的问题

2.1国家标准不统一

首先,建筑高度标准的不统一。如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女儿墙或槽口的高度算作建筑高度;而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槽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为建筑高度。

其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不统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中的保护对象有出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应考虑周密,把各种建筑和楼群都纳入其中,便于日后火灾的防范和实际执行。

最后,耐火等级的划分和耐火极限时间不统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耐火等级分为四级,耐火时间约4小时;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只有两级,耐火时间是3小时。

2.2部分条款滞后于实际应用

如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只对面积在9000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商场和展览大厅进行了自动喷水的面或设备设置,但实际上很多大型商业广场、批发市场和厂房等,都存在着火灾发生的危险。因此,规范应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即使更新。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商住楼住宅的疏散楼梯设置过于简单。因为,现在很多商住楼不仅有居民居住,还有许多办公、娱乐、商贸等多种功能,要考虑到商住楼的综合性来设计其火灾疏散通道和楼梯的设置。

2.3个别规范标准执行困难

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了32m以上的公共建筑需设置消防电梯,但这只考虑到从地面到女墙的高度,实际上,很多百货、商场、餐厅和综合一体化的公共建筑都设有地下停车场或者地下购物街、商业街等,其建筑高度超过32m,却没有消防电梯,就容易给人员疏散带来实际操作上的困难。而在住宅用楼中,普遍都设有消防电梯,住宅用楼在一般都不会发生人员拥堵的情况。因此,在中层住宅用楼里设置消防电梯有些多余。

2.4消防技术规范条文不具体

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商住楼中住宅的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虽然对疏散楼梯的规格、通过人数等进行了规定,但是没有详细到具置和应注意或避免的问题,造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困难。

相关的规范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方法规定没有做出严格细化,仅对公共建筑进行规定。如损失大、影响大、人员密集等用词不具体,让人难以把握和确定其程度。如多大的损失算损失重大,损失大和损失重大的区别等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和区分。

同时,新型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应用都没有明确,就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来看,将有更多的新型材料、设备出现,而这些材料、构造等都应纳入规范,形成相应条款,以便合理应用。

3.对消防技术防范的建议

3.1将消防技术规范与实际管理相结合

合理消防的行政管理不但要遵循消防技术规范,还要保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适合自身建筑物的消防措施。要做到行政管理的透明、高效、有效、规范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内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大潮,随时对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保证消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3.2加强消防技术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消防技术和火灾隐情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对建筑材料的耐热性、建筑物结构的合理优化、火灾蔓延方式等方向进行进一步研究;对火灾疏散途径和方式的技术和理论进行深入挖掘与开发。可以建立实验室,模拟火灾突发现场,研发救火、灭火设备和器材等。

3.3完善现有的消防技术规范体系

现行的消防技术标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重新评估和修正,一些条文还需要进行更新。为完善现有的消防技术规范,首先应明确现行技术标准,整改不符合现行消防技术的条款,根据建筑工程、建筑物和建筑材料等的发展趋势,加入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条款。

3.4加强国际消防技术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是发展消防事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部分国内建筑材料是从国外引进的,建筑结构也是借助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改良传入国内的,因此,有必要与国际合作,一同开展消防技术的研发。可以通过建立国际研发中心、国际消防技术研究实验室,对各种可能的火灾现场进行模拟实验,对国际开放,欢迎国际同行一同研究讨论,共同发展建筑消防技术。

4.结语

消防技术规范是消防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消防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的相关消防技术规范仍需完善,做到规范化、条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适应新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国君,谢云鹏.对消防技术规范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研究探讨,2003,(11).

[2]靳自兵.对现行消防技术规范在实际应用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消防技术规范园地,2012,(10).

防范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防雷;检测;规范;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在几乎所有涉及过电压保护的建筑防雷设计中,都有这样的设计方案:“第X条:过电压保护:在电源总配电柜内装第一级电涌保护器,在各分配电柜、屋顶风机、室外照明配电箱内装二级电涌保护器。”在一次防雷技术竞赛中,多数参赛选手进行过电压保护设计时,也是运用和上述同样的设计方法。按照这一设计的思路,雷电流或其它过电压只能是从配电线路直接或感应产生,根据分级保护的原则,那么就是在电源总配电柜内装第一级电涌保护器,在各分配电柜、屋顶风机、室外照明配电箱内装二级电涌保护器,以实现对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过电压保护。显然这样设计是不正确的,产生这样普遍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深刻领会《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中第六章第四节中对电涌保护器的要求说明的条文;是只考虑了过电压要采取多级保护措施,而没有考虑为什么要采取多级保护措施,更没有根据设计对象研究采取怎样的多级保护。

随着防雷管理和防雷技术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也越来越多,譬如,安装了避雷带,还被雷击掉了楼角,是设计不合理,是施工质量有问题,还是另有原因?很多建筑、设施,按规范要求应视为Ⅲ类防雷建筑,安装的却是Ⅱ类或Ⅰ类才要求的防雷装置,但又不完全满足Ⅱ类或Ⅰ类的某些条款要求,那么这类的防雷装置是合乎规范的合格防雷装置,还是不合格的?问题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但回答起来却并不容易,而且一旦出错,就关系到被检测单位整改问题和检测部门的技术水平。

2 检测实例分析

2.1实例介绍

图1为某武警部队枪械库区平面图,abcd为库房建筑,呈凹形布局,高度为3米;a’b’c’d’为库区围墙,围墙西北角设一高6米的警卫岗楼,楼顶设避雷带。在库房两侧各安装独立避雷针一支,针高15米,距库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2.5米和1.8米,距围墙根的距离分别为1.5米和1.2米。

图1:某枪械库区平面图 图2:黄土洞库剖面图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以下简称规范)第2.0.3条第四款之规定,该建筑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但所采取的直击雷防护措施却是只有对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才明确要求的独立避雷针装置。根据《规范》第3.2.1条第五款之规定,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支架及其接地装置距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但至少不得小于3米。

在该枪械库管理人员提供的2001年检测报告中,指出避雷针距被保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符合《规范》要求,建议整改,但一直未予实施。

2.2 对规范的理解

理解一:像2001年检测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该枪械库所安装的独立避雷针距被保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显然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至少3米,应予整改。

理解二:安装独立避雷针是《规范》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采取的直击雷防护措施,要求独立避雷针距被保护物保持不小于3米的安全距离,目的是为了防止雷击电流流过防雷装置时所产生的高电位对被保护的建筑物或与其有联系的金属物发生反击。

3设计实例分析

3.1实例介绍

图2 为某煤矿民爆炸药库的位置示意图,库室于30多米高的陡峭三崖根部掘进形成,库房出口对面正对的是15米高的土崖,整个库区范围被两面山崖遮挡。根据建筑设计有关规范,该炸药库在设计时被定性为黄土洞库,其直击雷防护参照覆土库的要求设计,即在距库房5米的适当位置,安装两支独立避雷针加以保护,避雷针的设计高度,根据一类防雷建筑的设计要求,以30 米的滚球半径计算为15米。

3.2对规范的理解

理解一:该炸药库为覆土炸药库,炸药库应按一类防雷设计,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和《地下及覆土火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50154-2009)的有关规定,该建筑应安装独立避雷针加以保护。

理解二:该建筑虽然是一类防雷建筑,但应考虑该建筑所处的实际位置和构成形式,它和一般的覆土炸药库并不相同,其覆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工覆土,而是利用了30米高的山崖,且较近的对面还有足够高度的土崖遮挡。显然,第二种理解更符合防雷技术和规范的要义,跟能有效地实现趋利避害的目的。

防雷是在雷电理论研究和防护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全成熟的雷电学理论和十分有效的防雷技术。防雷装置不像其它功能性设备那样,只要设计安装完成,就能基本或完全实现它预想的功能。因此,防雷技术规范只是对最新防雷理论和技术的总结和应用,并不是说只要照规范安装就能确保被保护设施不遭受雷电侵害(在对规范理解应用正确的前提下),更不能生搬硬套规范,以为自己的设计只要满足规范要求就行。因此,在防雷实践中,将对防雷技术规范的理解和应用与当前防雷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被保护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的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因地制宜地提出对某一对象的保护方案,使其既符合规范要求,又最大限度地运用当前的防雷理论技术,才能正确地把握规范的要求,合理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防雷技术问题。

4 结论

4.1、《规范》是对相应技术领域的最低标准的基本要求,其底线不可以突破,但可以提高设计要求标准。在日常的防雷设计审核业务中遇到的防雷设计对接地电阻的要求一般均是小于1欧姆,但现行的防雷技术标准并没有这样的要求。

4.2、《规范》所述的每一条款均有严格而准确的含义,相联系的条款之间均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在实际理解与应用中必须全面考虑,准确把握。

4.3、在日常的检测和审核业务中,并不是所有的设计方案和防雷装置都严格按规范条文设计安装,只要总体设计并不违反《规范》要求即可,大部分情况是设计高于《规范》要求。

4.4、在《规范》的应用中有时并没有现成的条款套用,但可以参照类似的情况分析应用。譬如避雷带的安装位置,《规范》要求应沿屋角、屋脊、屋椽和椽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但有些建筑因造型需要,屋角、屋脊、屋椽的位置、尺寸范围较大,难以确定避雷带安装的恰当部位。这一问题也是被建筑设计部门一直忽视的细节问题。

4.5、在防雷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的主要精力往往都集中在接地电阻的测量上。《规范》对防雷装置的要求并不仅仅是接地电阻的大小,实际上《规范》对接地电阻的要求只是诸多要求中的一点。检测报告中对某一防雷装置的检测结论也不是单指其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防范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 安全防范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X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相对应的对安全性要求就会水涨船高。智能楼宇安全防范技术就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极大的加强了楼宇的安全性能。不仅安全性提高,而且还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在安全防范措施上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而且更灵活便捷。举个例子,在整个安全防范技术应用中,通过报警控制主机集成专业的可视对讲系统或家庭智能终端系统作用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系统通过同一的平台,同时管理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一旦发生报警,可自动联动摄像机和门禁系统,进行图像系统监控、记录、门禁的开关动作。相关安保人员足不出户,仅仅呆在监控室就能掌握整个安全情况。

二、智能楼宇安全防范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对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技术的探索与实践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这时期里我国的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才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人们的热情却不低,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他们是智能建筑的第一推动力。

我国智能化建筑初具规模,在我国房地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楼宇智能化市场随之迅速成长。楼宇智能化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上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应用楼宇智能化的建筑不断出现,目前楼宇智能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高档住宅中应用普遍,成为高档物业的新潮流。闭路电视监控、门禁管理、停车场管理、防盗防灾报警系统等安全防范技术的常规化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三、智能楼宇的安全防范系统的主要内容

1家庭防盗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就是在家庭中比较重要的地点区域布设各类传感器,代替钢筋防盗网,主要由保安中心管理主机、家庭报警器、传感器和传输线缆组成。传感器主要有红外线探测器、热感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窗磁、门磁等,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的位置设置不同的传感器,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探测非法侵入者,还能够避免业主牢笼中的感觉,可谓一举两得。家庭报警器与保安中心管理主机联网,当出现非法闯入者时,家庭主机报警,管理主机会显示报警地点和性质,保安中心可据此确定出警方案,及时制止犯罪。

2楼宇周界防越报警系统。楼宇周边的环境安全状况直接影响了楼宇的安全,因此,楼宇周界报警系统也是不可避免的。该系统由红外线对射器、接收器、报警主机及传输线缆组成。一般是在小区的围栏上,安装户外型红外多光束智能探测器,组成社区周界不留死角的防非法跨越报警系统。与此同时,控制器采用智能化模糊控制技术,可以避免由于树叶、杂物、风雨或飞鸟等小动物穿越围栏所引起的误报。

3闭路电视监视系统。智能楼宇的闭路电视监视系统是必不可缺的,该系统是指在重要的场所安装摄像机以提供利用眼睛直接监视建筑内外情况的可能,这样,保安人员在控制中心可以监视整个大楼内外的情况,保安人员仅仅只需在监控室,就可以掌握整个大楼的安全情况,大大加强了安全系数。

4、停车管理系统。地下停车场全部设计为固定车智能停车场,不允许临时车进入车场。其固定车辆进出流程为:进场时在小区地面入口处读卡,通过后再到地下停车场入口处读卡,经认可后进入停车场停车;出场时则相反。确保固定车进出流畅,限制其他车辆的进入。根据小区车流量的情况,为了保障车辆的进出流畅,地面任一出入口设计为均可出入车辆。

5、非可视对话系统。本系统采用非可视对讲系统与门禁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来实现对小区住宅楼单元出入口的安全防护。具体设置是在小区的每户设有一个对讲分机,通过门口机实现户外人员与房主的通讯,通过管理员主机实现住户、来访者与管理员的三方通讯与管理。非可视对讲子系统是智能综合管理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能和其他防范子系统一起有效地完成保安报警的任务,并提高楼宇品位和质量,真正达到智能住宅的标准。

四、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安全防范技术已经超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是朝着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迅速发展。

1 数字化

二十一世纪是个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数字化技术是几乎所有技术所追求的。作为智能化的安全防范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定是朝着数字化前进的。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但是目前的很多安全防范技术还是处在模拟数据阶段,这是相对落后的技术。这对于安全设备的布线首先就是一项挑战。此外,在音频视频的传输保存方面既不方面又不快捷,还不能做到数据压缩,很是浪费资源。,虽然现在由许多厂家都宣传自己利用了先进的音视频技术,但还没有完全应用于实际中,将来的发展必将对音视频进行压缩,以便进行分析、传输、存贮。在信号检测处理单元部分,将更多地利用无线技术,减少布线,特别是一些新的技术将会应用在这个领域中。数字化也将为智能安全技术的应用打下基础,为引进其它的先进设备提供保障。

2 网络化

目前在每个安全防范系统中,都单独建有自己的专用网络,由于现在的安全防范技术中个别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安全防范系统的网络化没有真正的实现。安全防范系统实现网络化后,人们可以利用Internet随时随地的了解自己的安全状况,当有警情发生时,可以随时知道并第一时间自动的通知到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处理,减少损失。并向着IP的智能安防系统发展。

3 智能化

随着各种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安防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防系统将进入注重智能化阶段。在安防系统智能化后,可以实现自动数据处理,信息共享,系统联动,自动诊断,并利用网络化的优势进行远程控制、维护。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图像模糊处理技术将是安防系统智能化的具体表现。

4 规范化

目前,在安防系统中,各国都有自己的规范文件,但是对使用的技术却没有像电信一样有着全世界统一的技术规范,因此可能会造成相互信息的通信、共享、管理造成一定的混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更大的区域联合安全防护网络,最大程度的提高安全性。

六、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安防系统将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人们对楼宇智能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久迫使我们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不断完善安全防范技术。智能楼宇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智能楼宇安全防范系统的设置技术越来越成熟,随着智能楼宇的不断发展以及我们施工的经验的不断丰富,我国的智能楼宇建设应用必能向上一个新的台阶,其安全防范系统的应用也会越来越高效。

参考文献:

[1] 杨勇; 江楠.楼宇智能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十五届中国(天津)2011’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会议]2011-09-01

[2]宋诗波.LonWorks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及解决方案研究[学位论文] .重庆大学2007-04-01

[3]刘希清.安全防范技术与建筑智能化系统(下) [期刊论文].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12-05

[4]王铭文.联网型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7-03-01

防范技术论文第8篇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等的施工,在密封前应沿缝向下灌注药液进行施药处理”,将三类变形缝的白蚁预防处理方式混为一谈,勘察设计人员无法依据该规范做出构造缝处理措施方案,施工操作人员亦无法形成标准统一的操作。由于三类变形缝的功能差异,伸缩缝主要用于长边较长的建筑物适应气温变化而产生的热胀冷缩变形,防止出现裂缝或破坏而沿竖向设置的缝隙,一般来说,不必贯通于地表面以下部分,此类缝隙的竖向封闭直至建筑物外立面施工时方才进行,而横向封闭实际上在地面以上部分施工时就已自然形成,差异极大,对此类缝隙白蚁防治施工究竟应当在何时开展,各版预防标准中均无任何细节阐述。类似的情况在沉降缝、防震缝的白蚁预防施工表述中同样存在,而沉降缝是贯通至基础的,在白蚁对于此类缝隙的侵入风险评估上,显然不能与仅在地表以上才设置的伸缩缝混为一淡。施工的时机更是随变形缝的类型差异而完全不同。

二、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脱节

各规范中均未涉及施工现场的其他工种之间协调与衔接的问题。白蚁防治施工尽管在现场停留的时间较短,但由于使用有毒化学物质,规范操作中需要进行清场,操作面应设置警戒线或警示牌,其操作面内无关人员应远离,进入人员需要佩戴防护用具,因此白蚁防治施工期间及结束后若干小时内,施工现场操作面内其他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应基本停止,以占地1000m2内的普通住宅楼估算,每次施工将占用工作面半天左右,按常规地基基础、地坪、散水坡的施工内容计算,将需要3~4个半天时间。由于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并没有将白蚁预防施工项目纳入,在工期紧张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建筑工人实际上往往在白蚁预防施工结束后立即进入操作面开展其他施工活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与建筑设计本末倒置

建筑设计规范是在长期工程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大量实际案例支撑的严密科学体系。相较而言,白蚁预防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微乎其微,不仅缺少案例的支持,而且很多设计细节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能要求相冲突。房屋白蚁预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房屋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乃至杜绝白蚁侵入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上若涉及防白蚁设计内容,仍旧离不开“经济上可承受,技术上可行”两个基本点,设计的宗旨是围绕建筑设计,提供技术、经济上最佳的预防措施。反观目前一些技术规范和教材上普遍出现的防白蚁设计内容,均难以达到上述的基本要求,例如:

1通风透气并没有可靠证据表明在通风良好的建筑空间里可有效抑制白蚁的活动,架空楼板设计的一楼架空层外墙通常设置通气孔并非是出于防白蚁的需要,仅是用于排出架空层内聚积的潮气,减缓对砖石砌体的腐蚀,不应过分看重此类通气孔的作用,适宜人类居住的干燥室内环境尚且有白蚁活动,更何况潮湿的架空层内部。架空层内的通气孔与防白蚁之间基本无任何联系,因此,此项归类显属牵强。

2木构件含水率依据白蚁以木质纤维素为食,喜温好湿的特性,部分标准和教材对木材含水率提出要求,认为白蚁需要从周围环境获取水分,正常木材的含水量不能满足生存需求[6]。该观点基于完全理想化白蚁的活动范围设置,而事实上即便土木两栖型白蚁中群体规模较小的散白蚁,在随机扩展觅食范围的行动中静态面积亦可超过上百平方米,更由于散白蚁群体的移动性很强,同一群体动态的活动范围更大,远超出单套普通住宅或小型办公区的面积,这就意味着白蚁可以在觅获木质材料的同时,从远在若干米之外的水源搬运所需水分。苏南耀在利用标记再捕法调查饵剂系统的多个案例研究中,也清楚地显示,白蚁群体在一个区域内动态的分布变化。更有工具书及部分专业培训课上对木材含水率要求不超过20%,显系经过多次误传,数据已完全失真[2]。含水率20%的木材不能用于建筑构件,建筑学上对于木材含水率的上限要求是基于保持其良好的物理性能,避免因湿胀干缩现象造成木材变形影响使用功能,而以平衡含水率指标来确定木材使用的标准,这一数据应当依据各地气候不同接近12%左右。事实上,木材并非越干燥越好,例如《实木地板》(GB/T15036.1)规范中,明确要求含水率不得低于7%,大多数经过加工的实木地板含水率肯定不会高于平衡含水率,也不会高于其他木构件,但是在相当多的案例中,白蚁首先侵害的正是木地板。

3土壤pH值基于白蚁喜好偏酸性环境中生存的生物学特性,碱性较强的土壤不利于白蚁的生存与穿越,可以有效阻挡白蚁侵入建筑物,有标准要求当土壤pH值大于9时可不做化学屏障,但是并未有可查证的关于白蚁对环境碱性指标耐受极限的可靠试验记录,文献所提及的多是以盐碱地区白蚁存在极少这一现象得出的观察结论。对于该结论的方向性不存在争议,但在盐碱地区所观察到的记录显然不适用于对单栋建筑物的比照,建筑物周围略微偏碱的狭小土壤环境是否具备可靠抵抗白蚁顽强接近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疑问。此外,关于土壤pH值的预计也是没有可靠依据的,在建筑设计中,并没有关于地基土壤pH值最终设计要求。灰土地基尽管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但其应用范围是基础底面以下软弱土层的换填,与接近地表土壤的白蚁主要活动区域完全无关。新建房屋周围的地表土壤主要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基坑回填土,除特殊工程外,回填土一般来自于外界采购或建筑废料的就地回埋,批次多、来源杂、成分多样,具有不可预见性,通常不可能事先预知土壤特性,而白蚁预防施工是伴随工程建设同步开展的,待最终回填土完成,工程已接近交付使用。

4地下室内墙化学屏障设置的确发生过建筑物地下室内白蚁危害的案例,但极少的案例并不能构成设置地下室内化学屏障的依据,更合理地解释是,来自于建筑物内地面以上的某个途径传播。无论地下室底板是否在地下水位之上,任何地下室的防潮设计都是首要重视的,绝大多数地下室直接使用数十厘米厚的高标号砼来构筑底板和外墙,担负承重和防潮防水的功能,关于地下室防潮方面的验收甚为严格,此类致密建筑结构可以完全屏蔽白蚁的入侵。而且地下室内墙的化学屏障设置看不出究竟是为了防御来自哪个方向的白蚁侵入,也没有任何案例表明白蚁在地下室内部空间里有特殊的传播蔓延现象,因而,地下室内部隔墙的白蚁预防施工完全看不出任何应用价值,而建成使用后,关于地下室空间的分隔是否需要预防白蚁则是装修工程需要考虑的问题,装修材料或成为白蚁传播的途径,但仍与地下室内的隔墙无关。在本文列举了一些白蚁预防标准中与建筑学相关知识发生背离的典型条目,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

①尽管白蚁防治机构大多归属于房产建设部门管理,但在人员设置、业务培训、理论研究等方面与建筑专业基本没有形成技术交叉,大多数来自农林昆虫和农药化工等专业的技术专家对建筑学基础知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白蚁生物生态学是昆虫学中非主流的一个分支,技术人员从掌握昆虫学基础理论转向专业白蚁生物学理论研究尚且需要若干年的培养才能达到一定高度,而白蚁学是一门跨越多个基础学科的边缘学科,因此在白蚁预防标准的制定中涉及有关建筑学的部分多采用调研、访谈等较快速增加信息量的形式;从事直接施工作业的现场操作人员有些虽然较熟悉建筑施工现场情况,但通常不是机构的核心技术人员,在白蚁学和建筑学理论上达不到制定技术标准的要求,因此各方面短板成为制约预防标准科学性的因素。

②此外,在目前尚没有大规模应用价值的部分概念性预防技术上,标准的制定过于超前。不锈钢网、砂粒屏障等物理屏障预防白蚁的技术,虽早已见相关报道,但技术细节并不明朗,对国内建筑物、白蚁种类的适用性研究几乎未见开展,然而相应的技术标准却已颁布出台,影响技术标准的严肃性。以砂粒屏障为例,已知粒径在14~28mm间的砂粒多于50%的砂粒屏障阻止散白蚁穿越有良好作用,但同期的一些论文也指出该屏障对于另一种体形更小的北美散白蚁阻挡效果不明显,表明砂粒屏障对阻挡白蚁种类的选择性很强,中国大陆又是目前已知白蚁种类最多的地区,砂粒屏障对中国大陆分类学分区主要白蚁危害种类的选择性研究,似乎文献少之又少,难以担当支撑制定标准的证据,值得引起关注。尽管技术标准有利于规范现场操作,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相关数据指标的课题研究需先行落实,技术标准应当是这些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公认最终成果,基础性研究的内容是技术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

③白蚁随气候带分布差异极大,种类变化多,规范条文的适用性不够,在我国主要的几类建筑物白蚁危害种类,北方地区多以散白蚁为主,长江流域虽仍以散白蚁为主,但种的多样性明显,且出现了乳白蚁的危害,而广东等地区乳白蚁及干木白蚁种类又呈多发态势,且同一种白蚁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危害状况往往亦表现出极大不同。

建筑物也随着地震带、气候带分布有明显区别,白蚁防治与建筑物相互关系的标准条文显然需要显示更多的差异性,抗震设防地区建筑设计要求的结构加强措施多,建筑物整体性强,客观上对抗白蚁入侵的性能会显得较好;南方地区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地基较弱,在地基强化处理和地下室防水设计上都普遍较北方地区要求更高,在提高建筑物基础整体刚度的同时,亦会有抗白蚁入侵性能的显著提高。可见,技术标准的细化是趋势所在,否则其操作性将大打折扣。技术细节尚待进一步讨论,但是,上述问题可能实质性的影响到白蚁防治工作的规范性开展,是值得关注的要点,主要表现在:

①作为强制性技术标准推广,有可能对现有建筑设计技术体系形成负面的冲击;

②影响白蚁规范法令文件的严肃性,颁布过快,文字结构虽严密,但对实质技术内容没有科学论证,行政化特征突出;

③规范条文设定内容过于理想化,与实际施工现场完全不适应,难以起到规范白蚁防治操作技术的作用,标准空心化现象明显;

④标准中对建筑施工提出的有关要求,如果切实执行,有可能导致建筑工程成本的明显上升,工期显著加长,对建筑施工的正常开展造成干扰,白蚁预防标准化施工推进的难度显而易见。

防范技术论文第9篇

关键词 技术伦理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1技术伦理风险防范具有文化实质

我们生活在一个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风险社会中,没有人能够要求得到关于未来的知识,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以冒着风险决策的方式体验着未来。从整体上看,对技术伦理风险进行文化防范何以可能,有赖于其形成的理性条件,如果找不到技术伦理风险与文化之间的内在依据,那么其存在的可能性就会受到质疑。实际上,文化是内在的存在于技术伦理风险之中的,是技术伦理风险本身的应有之义,技术伦理风险一旦形成,就内在地蕴含着文化的内容。

技术伦理风险具有文化性格。文化与伦理一直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具有陶冶人性、完善人心的功能,无论文化还是伦理的产生和存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更好的存在,所以说技术伦理风险也具有文化的性格。第一,技术伦理风险主体的文化性,在技术伦理风险中,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科技共同体,作为人,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且都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当中,必然要接受特定文化对其的塑造与陶冶,因而不可避免的具有特定的文化性。“文化的创造积累构成一个人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之后,人的灵明之心、道德本性、价值意识发生与建构的现实性全部来源于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总而言之,人类的伦理本性是一个内在的内在价值、意义体验和建构所得的过程,必然具有文化的属性。第二,技术伦理风险内容的文化性。伦理是文化观念中的核心内容,更是约束和引导人们行为、思想的规范体系。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养成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精神气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一旦形成,伦理内容也相应的围绕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进行提炼与选择。技术伦理风险的内容包括伦理风险常识和伦理风险价值观,无论是伦理风险常识还是伦理风险价值观,都源于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特性。

2文化视野技术伦理风险防范依据

2.1文化理论层面

拉什在解读道格拉斯的《风险与文化》中提出了“风险文化”的概念,以此试图用“风险文化”去替代风险社会。拉什认为风险文化是对风险社会的自省与反思,在风险社会时代对社会成员的治理方式不是依靠技术手段、专业系统、法规条例这些客观性的程序,而是依靠高度自觉的风险文化意识。普里特威茨把风险文化形容成一种由技术而引发的灾难性文化。技术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转变成为产生风险问题的根源,现代人类对技术发展带来的反面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形成了当代特有的灾难文化。首先,风险是社会文化现象。风险文化的理论代表斯科特・拉什认为风险在当代更多的呈现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心理认知的结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 不同的群体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和应对之策。在现代,非决定性和感知到的风险主要是来源于技术风险,风险的制造者和应急部门的技术科学家处于中心的位置,“我们要迎接的是风险文化,尽管仍然有些战战兢兢,但绝无恐惧和担心”。其次,风险文化时代的到来。风险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实体,它变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很强的人为色彩的创造物。技术伦理风险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这种文化必然会带来新的社会组织秩序。

2.2现实层面

假若说传统社会中对科技活动的文化要求是有限的、微弱的,没有对人类的整体产生根本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忽略的话,那么在当代社会对技术伦理风险进行文化防范就成为了整个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必需,离开了技术伦理风险的文化防范,科学技术不仅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而且可能成为毁灭人类的终极杀手。技术的发明最终是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文化视野下的技术伦理风险防范不仅具有理论依据,更多的呈现出现实依据。首先是文化与技术伦理风险密切相关。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将变得更加秩序井然越来越稳定成为了人类的一个重大信念。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从文化的关系层面来考察,技术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发展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新旧技术伦理文化之间的冲突。其次,社会发展的需求。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社会物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将会更加的注重对高层次精神需要的追求。

3技术伦理风险防范文化向度

伴随着公众科技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技术伦理风险的社会和文化效应,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上来关注技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和技术的合理化使用。加上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道德生活造成的挑战和冲击,技术伦理风险防范的文化向度也显得及其必要。

3.1彰显文化主体

在新的风险文化的浪潮中,对技术主体进行文化精神启蒙和文化价值引领,是技术伦理风险防范必然的选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技术伦理风险防范不能仅仅在变迁的文化中顺风转舵,被动的适应文化,相反应依据其本身的主体性和独特的文化方式存在,通过确立伦理文化的本土意识、萃取他者伦理文化的精华等彰显文化主体,实现技术伦理风险的文化防范。首先是确立伦理文化的本土意识,伴随着全球化的席卷,全球文化在世界各国之间任意的交流。伦理文化的发展既不能脱离历史的传统,也不能离开现实,世界各民族因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造就其特殊的伦理文化和精神。其次是萃取他者伦理文化的精华,全球文化的对话和交融,使得文化价值观相互影响和渗透,技术伦理风险的文化主体性除了要积极促进传统伦理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之外,还应该对其他的文化精华萃取和吸收,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为自己所用。对他者伦理文化精华的萃取不仅要做到与他者文化形成平等的文化主体间性,而且要对他者文化进行选择性地吸收。

3.2注重文化协同

丹尼尔・贝尔在考察西方发达社会的现代性问题时提出了“中轴理论”的分析范式。政治、经济、文化作为三大领域具有其各自的作用机理和轴心原则,各自围绕其轴心进行运作,且对其他领域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三个领域必须协调一致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轴心规律、原则,借此理论分析技术伦理风险深层次的文化协同防范。技术伦理意识养成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和公德与私德的统一:第一,自律与他律的结合。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写道:“因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自律意识的养成就是在科学共同体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激发其内在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通过价值引导,逐步将科技伦理的原则、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律的主要途径是内省式的自我约束和外在式的社会约束。鉴于西方的经验之谈,技术伦理风险的意识养成不仅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途径即将自律意识转化为他律意识,而且将他律的内容不断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形成道德理想人格,从而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第二,公德与私德的统一。技术主体的实践活动不仅涉及到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不仅包含个人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公德”还包含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私德”,因此,公德与私德的统一成为技术伦理风险防范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公德是要求科学共同体在其实践活动中以公共利益为先,规避风险,使科技活动为社会带来最大限度的福利;私德主要是指与科技活动相关的个体拥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在科技活动领域中,公德与私德从根本上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将两者正确、合理的统一起来能够使技术主体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升技术道德的实践有效性,在制度层面建构完善的伦理规约,在机制层面建立被大众认可的开放机制以及在教育层面将技术伦理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中,真正地实现技术伦理风险的文化协同防范。

3.3促进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自身的中性特点,致使科学技术无法自动识别技术的运用是否得当,这不单单是技术上的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因此,用文化协调科技的发展,以保证技术的合理正确运用,使技术引导科学的发展,让科学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首先是伦理文化规范科技发展的实践。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人员,他们对于自己的每一项科研成果引起的社会影响都是最为清楚的,因此要使技术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科学家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责任。责任伦理的要求不单单只是针对科学工作者,在更大程度上是对技术主体的伦理要求,当今技术对自然的侵害也已造成全球性的后果,对未来的人们有着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在未来人的生存和人类的要求之间把握一个正确的尺度是我们当今的义务,更有责任为后人留下发展和生存的环境。忧那思提出的“责任伦理”――当代技术文明的危机以及“人类行为之变化了的特性要求伦理学也发生变化”。“责任伦理”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在技术力量面前人类主动行使伦理批判权的可能,要求人们在考察技术伦理风险防范文化向度的同时,以对未来负责的责任伦理为导向,阻止强大的技术力量最终摧毁我们自己及我们的后代,以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次是伦理文化对科技发展有不同的效应。伦理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具有文化的稳定性,但是科技的发展却显示出惊人的迅速性和超前性,因此科技发展的这种状况与伦理文化之间的性质相矛盾,引发一系列的技术伦理风险问题。一方面,传统的伦理文化不利于技术伦理的发展,在传统社会,技术的发展总是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科学技术之所以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引起人们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使得它与原有的伦理思想不相融,最终激发矛盾,引发技术伦理风险。另一方面,现代伦理文化有助于科技的发展。与传统的伦理思想比较,现代伦理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封闭、狭隘的思想意识,它为社会的积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道德规范。思想的开放性、交际的广泛性,为科学创造、发明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代文化视域下的伦理文化与传统伦理文化相比,更加符合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要求,有助于科技的发展,也使技术伦理风险的文化防范成为理论上的必然。

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4-zy-216)。

参考文献

[1] Luhmann,Niklas.ObservationsOnModemity[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8:.67.

[2]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3.

[3] Scott Lash“Risk Culture,”in The Risk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se for Social Theory,Edited By Barbara Adam,B.Ulrich Beck and Joost Van Loon,Gateshead:Athenaeum Press,2000.

[4] 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约斯特・房龙.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M].赵延东,马缨,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3―88.

[5] Douglas M.Risk and Blame: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M].London:Rout ledge,199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