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5:53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第1篇

关键词:全球化 国际贸易 理论 实践 热点 焦点 理论体制 未来展望

全球化,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而在全球化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经济贸易的全球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甚至是各个国家联系走向更为密切的风向标,因此全球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是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各个国家也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也将本国的国际贸易作为主要的政府工作甚至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国策进行经营,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已然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发展,只有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去,才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成长,才能够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尤为重要,而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之前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以及实践活动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内容,各个国家关注的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也从单一化发展为多边化了。全球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内容也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并有了新的研究价值。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选择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一侧面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展开一番剖析和论述。

一、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

全球化推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给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联系创造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局面。就国际贸易而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可谓是给其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下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问题,首先是在新的全球化发展状态下发达国家所占据的领先地位会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上有怎样的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状况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是国际贸易所主要涉及的商品跨国交换中在交换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采取了何种相应的具体措施使得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能够获得双方的认可,以及国际贸易全球化体系下跨国公司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带来的影响;而作为国际贸易中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WTO,当中国加入这个组织成为其中的一员之后,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冲突和矛盾,而进出口贸易政策也随之发展了怎样的改变。而就具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说:第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国际贸易也就与中国的经济贸易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了,而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改革也牵动着国际市场上相关政策和交易活动的改变,这也就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关注点和研究内容,其中有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机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机器解决措施研究、人民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杠杆作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在发展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只有贸易协定以及应对贸易冲突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势必产生交易不平衡,也势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本土夕阳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加剧竞争,贸易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的不断转变也势必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相应的产业中进行贸易保护壁垒的建立,而在贸易保护体制和理论下,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实践活动和交易中就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如何才能够在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下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能够更好的获得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势必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各个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制定的规则各不相同,在具体的国际贸易过程中,虽然有相应的国际交易规则,但是涉及到一些内容还是存在法律方面的漏洞,而这也会给许多国家之间在贸易往来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其中也就衍生了类似与驰名商标保护及海关边境措施的使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法律效力的辨析,垄断法以及反垄断措施所面临的若干调整和VTO反倾销价格承诺规则和使用方法等热点问题;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给各个国家在交易中发生争端,这些争端的解决机制和具体措施则直接影响着贸易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国际裁决这些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对于国际贸易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重要价值可见一斑。而在加工贸易是当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劳务和商品所在,而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贸易方式和生产机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和升级则是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是否能够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给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发展道路;而如何在科研投入和制造业中加大投入,使得加工贸易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每一种贸易方式都与货币息息相关,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易涉及到货币之间的兑换,而这也使得货币汇率,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以及国际货币对于国际贸易顺差的走势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特点和需要关注的焦点,总而言之,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给国际贸易注入了新思路、新动力,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新热点,我们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适应的调整,从国家政策层面以及国际合作的大局观出发,做好国际贸易的相应实践活动以及理论研究和发展,那么就能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迎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百花齐放美好局面。

二、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

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体制。H-O-S定理和多边贸易体制就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内容。H-O-S定理,即要素价格均等化(赫-俄-萨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 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要素价格均等说可以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是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替代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是要素价格呈现均等化趋势。萨缪尔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H-O-S理论,它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多边贸易体制即WTO所管理的体制。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是多边经济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织方,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的管理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也能够及时有效在体制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各个交易方的自由、平等贸易;在WTO事务中,多边贸易体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不产生不良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使贸易尽可能自由地流动,这一方面意味着消除壁垒,另一方面意味着保证个人、公司和政府了解世界上的贸易规则是什么,并使他们相信,政策不会发生突然的变化。《WTO协议》是涵盖范围广泛的各项活动的法律文本,冗长而复杂。但几个简单而根本的原则贯穿于所有这些文件,构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多边贸易体制主要有非歧视性、更自由的贸易、可预见性、促进公平竞争以及是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而经济一体化则是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多边贸易体制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推动的。总的来说,国际贸易在理论体制方面的不断丰富给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发展有指导作用,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据可循。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未来展望

全球化的推进对于丰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小的贡献,而国际贸易理论不可能一层不变,需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则会不断的给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案例和改变的原动力。具体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新方向和新未来来说,首先,是贸易保护政策方面的变化,我们的国际贸易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化,最大化分配,通过贸易活动让各个国家的输出产品和劳务能够在竞争中更好的发展,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能够获得产品技术上的引进和提升,因此贸易保护政策,特别是其中的夕阳产业保护理论等这些明显有着保护本土产业发展而拒绝外来产品进入本土市场的政策需要进行相适应的调整,需要从大局观的层面有效的进行产业改革和升级从而为国际贸易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活动提供更好的保障;其次,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合作必将更为紧密,而在这些合作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必然和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关系很大,而各个国家关于国际贸易的政策则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内容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直接影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意味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系到未来各个国家贸易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组织WTO,在国际贸易体制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中,建立全球贸易保障机制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WTO成员,各个国家可以通过本国进口增长、关税变化及反倾销措施等情况对贸易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而WTO成员承诺约束现行贸易开放水平,不采取任何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并每两年向WTO通报一次落实情况。事实上,WTO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扮演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遏制者"和"终结者"的角色,为全球经济避免滑向深度衰退设置了一道"安全阀"。在未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势必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而这些变化则将与实践过程中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全球化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发展下必然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内容和新趋势,但是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上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合作中做到共生共赢,那么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都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王知桂.比较利益原则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贡献[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2]朱应庚.从历史看西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战线 1982

[3]周俊.国际贸易 理论、政策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02

[4]赵亚平.国际服务贸易 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08

[5]邓晓馨.国际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3.01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11

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国际贸易的发展已不再单靠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的作用愈来愈大,服务贸易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全年服务进出口额超过五万亿元人民币,增速达14.2%,实现了服务贸易“十三五”的良好开局。服务贸易正成为对外贸易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引擎。面对国际服务贸易这一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增长点,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将《国际服务贸易》这一课程作为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那么如何加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用人才,已成为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服务贸易》现已成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开设此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生了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与政策、服务业跨国经营、世界与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历程和现状、国际服务贸易协议、传统国际服务贸易、新兴国际服务贸易以及国际服务外包等问题。该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也较多。在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注重教师的教,老师们大多已经习惯遵从大纲的安排,备好理论,围绕理论重点或难点,填鸭式教学,将自己所熟悉的这些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的去学习,其中不乏囫囵吞枣的现象,并没有把这些理论完全的消化吸收,教学内容很容易被学生遗忘。实践教学结果告诉我们,这种传统的以单方面授课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传授,很难培养出学生对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研讨能力。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

2.1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

《国际服务贸易》从理论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细化,从实务上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国际服务贸易涉及领域十分复杂,而其实务性知识与货物贸易差别较大,大部分学校的国际服务贸易相关课程仅都是围绕服务贸易的理论、政策来进行教学,很少有服务贸易的实务部分。所用的大多数国际服务贸易的课程教材,也几乎都是注重大篇幅的理论讲述,可阅读性降低,学生自学积极性不高。一部分新教材开始设置引导案例、阅读资料等,但缺少这些内容与理论的联系,没有给学生一个如何运用理论分析现象的范例,学生看案例成了看故事。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纯理论化,让学生很快将该课程定义为枯燥的专业理论课,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不足。

2.2课程教学方式单调化

《国际服务贸易》涉及到旅游服务业、运输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服务贸易、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领域,但由于目前我国大学教师入职以学历为标准,从业以科研为首位,使得该课程的绝大部分授课教师在学科理论上学富五车,但在具体行业的运行模式、操作流程上却是知之甚少,这一现状直接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仅以理论授课教学为主,实务操作教学匮乏,使教学与服务业、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需要脱节,与市场发展脱节。

2.3课程缺乏专业师资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是近几年才在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普遍开设,@使得大部分授课教师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该课程,或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该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是长期教授货物贸易为主的专业课教师,形成了一定的货物贸易教学思维。如果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不够充分、对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规则、政策的了解较少,学校也没有组织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这样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国际服务贸易》的专业师资缺乏也成了该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3《国际服务贸易》教学改革建议

3.1启发式教学,改变单一教学方式

首先,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学内容,比如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分成项目,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由学生在课下采取看课件、视频、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完成;课上则基于项目化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加强与学生就学习内容的探讨,共同研究国际服务贸易中的热点,以及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从而获得对国际服务贸易更深层次的理解,讲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借鉴货物贸易实务操作软件,开发相应的服务贸易模拟软件,通过建议国际服务贸易实验室,让学生认识到服务贸易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同时,还可以与一些旅游、运输、银行、保险、文化等服务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设立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与实际工作岗位有更多的接触。

3.2增加案例数量,丰富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是丰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内容的较好方法之一,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收集到更多更好的贴近教材内容、符合教学进度、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案例。同时,这些所选案例又必须是有时效性的,因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过时的服务贸易案例很可能已经不能很好的诠释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也就无法在课堂上取之用之。这就要求教师在该课程的准备过程中,需大量翻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查找并整理出与课程大纲相关的、能反映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热点案例。在教学讲解相应部分时,充分应用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我国服务贸易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与国际服务贸易相连,一些贴近生活的鲜活的案例,会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该课程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与货物贸易有很多现成的案例教学参考书不同,国际服务贸易的案例需要教师去搜集、整理。笔者的经验是从主流媒体去搜集,比如中央二套财经频道,或是一条与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的新闻,或是某一栏目的专题报道,或是某一经济学家的访谈,都为我们提供着最新的案例。还有一些政府门户网站,比如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都是在备课阶段查找案例的有效途径。案例搜集后,教师还应根据教材内容、所讲知识点,与案例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通过案例引出理论或通过案例加强知识点理解的效果,还可以设计一些围绕案例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将案例教学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3.3教学与科研结合,提升师资水平

积极申报重点课程建设,以评促教,积极将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建设成为省重点课程,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进行听课评估,现场指导,促进本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并请专家举办学术讲座,选取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热点话题进行讲解,使授课教师能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由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体系和内容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还可以邀请兄弟院校进行科研交流,给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发现自身不足然后改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派出该课程的老师外出学习,一是去名校进修学习,补充理论知识,强化科研实力;二是去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实习,如国际旅行社、国际货运公司、银行等,接触第一线的贸易业务,使课程教学更贴近现实。

4总结

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新增长点,面临着全球化的新局势。《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开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正是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单一理论教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以期培养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懂理论、讲规则、熟业务的高素质学生,以适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军.《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5,(22):5354.

[2]顾和军.“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9596.

[3]戴斯玮.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01):9294,100.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第3篇

摘要:国际贸易类课程主要是研究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包含了很深的经济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传统教学方式互动性差,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课程则容易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国际贸易类的相关知识与当前的贸易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传统教学法

1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特征

提到案例教学法,教育界的人士马上会想到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之一——美国哈佛商学院,因为案例教学在哈佛大学,尤其是在哈佛商学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世人所瞩目的成功。那么案例教学法的提出到底与哈佛大学有没有关系呢?笔者通过查询资料发现,“案例教学法”,英文为 Case-study teaching method,确实是来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这种教学方式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哈佛商学院应用的,其后便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的热烈讨论。当时教授们给MBA专业的学生上课,但是却没有合适的教材供学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为了获取上课所需的资料,便直接到企业的第一线采访企业经理人并记录他们的商务管理案例,然后仔细整理,最后把材料打印好分给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这种教学法不再是传统的那种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所有案例均来自于实际生活,激发了同学的兴趣,而在课堂上也是以讨论和互动式提问为主,使同学们在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中掌握了管理理念和相关知识。由于案例教学法授课效果极佳,后来这种教学法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于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导向的作用,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案例本身。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课前认真准备好合适的案例,这些案例一定和教学目的有很强的联系,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分析,甚至是争论,最终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教育方式变革缓慢,课堂教学方式死板。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了案例教学法,不过引进案例教学法后,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国际商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

2 国际贸易类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类课程主要是研究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理论性比较强,是国际经济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愈发深化,中国的经济也已经溶入了世界,这已经是非常客观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教授国际贸易课程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类课程包含了很深的经济学知识,很多学生对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觉得困难,而且内容枯燥,因此缺乏兴趣。可是如果把国际贸易类的相关知识与当前动态的世界贸易实际联系起来,就会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当前的事实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联系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都为应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提供了支持。

3 传统教学方式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学方式过于单调

中国的传统教学的方法是填鸭式的,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上课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单调呆板。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忽略,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积极性参与课堂互动。由于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沉闷,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由于国际贸易知识含有较多的经常学理论知识,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对这类课程的厌烦情绪。因此,如果利用案例教学法灵活多变且紧密联系实际的优点,那么就能刺激学生对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兴趣,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注重与实际结合,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当前世界经济动态的变化,培养他们分析国际经济的能力,使学生不再“读死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3.2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国际贸易类的课程由于理论知识点较多,所以学习起来需要认真思考,因为这些知识点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把实践教学放在了次要地位,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脱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地重复那些深奥的理论,反而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思索这些理论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及意义,所以最终导致了国际贸易课程的形而上学的授课及学习方式。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这些理论知识。相反,案例教学法却能抛却传统教学手段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缺点,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今天的国际经济问题时掌握那些经典的经济理论知识。

3.3 课堂互动性差

由于教师在传统教学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学生基本上接受的就是“填鸭式”的知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含有很多理论知识点,比如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等传统贸易理论知识,还包括以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之,无论是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还是后来的新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上都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国际贸易类课程是理论性太强了,而实践性却比较弱。当前教育界的思想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没有实务性的知识点或者该类的知识点过少,则无法“学以致用”,在就业时也比较麻烦。因此,当前学生的这种认识就为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难题,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必定会非常的反感,在课堂上没有兴趣与教师进行互动性的配合,有的学生甚至故意抵至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阻碍。

4 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应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1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选取当前生活中的案例讲授国际贸易类的经济学知识,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案例的铺垫,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在分析案例时会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角,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辅助点评和剖析,学生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对知识的思考也必然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案例教学法由于具备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更重要的是因此增加了课堂上知识探讨的互动性,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职业发展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现代社会分工中,各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经济原理则能够广阔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不同行业联系在一起。站在宏观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输送大量人才,确定研究对象及职业生涯发展展望,对优化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显著。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的对象则是经济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的高度开放,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下面进行具体分析。1.面对WTO。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市场更是面临着空前良好的发展局面,国际贸易的年增长量逐年攀升。加入WTO,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得我国各个产业以及贸易体系得到更新,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资并购节奏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贸易涵盖面逐年扩张。基于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掌握国际外贸的理论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当中的各项基础法律流程、营销技术以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进行明确。在WTO的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相关人才,当然也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完整性。2.专业导航。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对象,并不单单局限于国内的高校应届生,还包括联合办学的高级人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教育体系也逐渐走向开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会遇到较多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专业的冷热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人才,一直是当前的热点。这种人才,能够精通外语、国际贸易规则等,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3.专业培养。针对当前高校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上百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专业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以及实务基础。当然,在一些高校的专业改革当中,已经增加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使得该专业的学习更具特色。不但能够增强该专业类别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供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出价值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专业的适应性要求,发挥出就业适应能力与价值。该专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文理兼收、兼容并蓄。对个人的训练更加全面,既考验逻辑思维的训练,又形象地诠释整体思维的训练价值,经济类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够实现更积极的参与交流,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虽然在专业导航层面,涉及到的因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学生,但依旧需要对这一专业内容具备自身的摸索与探索,增加实用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已经十分广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该专业的重视度以及人才需求逐渐提升,成为一种全新的热门职业,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面针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方式进行具体阐述。1.就业方向分布较广。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以及期货公司等,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经济部门。而当前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人民大学也已经给出相对乐观的回答。即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以及外贸机构等。同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等等,使得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2.就业方式差异。就业方式差异方面的分析,主要是从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直接就业包括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外贸公司等直接的单位进行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当前现有的沿海城市当中,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良好,对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具有外贸自营权。而间接就业方面,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相关人才考取研究生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经济类专业的考研形式特别严峻,就业形式与其他专业类别相比较而言,能够发挥出就业价值。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探究,需要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视角下进行探索,深入探究内在的发展价值。当然,想要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可在内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基础之上,发挥出优势。第一,内部条件方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思想上转变,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并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同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第二,外在条件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十分良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基于此,针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分析,世界经济已经被拉动。中国外贸以及金融也都已经呈现出复苏的发展趋势。同时,与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签订培养订单,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与构建。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战略高度建立企业合理的人才结构,制定中长期人才的需求计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活跃度、发展状态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知到社会形势,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就业机会,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反馈给社会,回报社会。

作者:王卓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国晖,吴易风.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4(04):118-136.

[2]李红,邹月媚,彭慧丽.国际文化经济学:文化合作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J].浙江学刊,2013,10(03):167-176.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第5篇

国际贸易学术论文范文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为了激励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热情,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如在教学环节大量采用案例教学,选取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又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容易激起学生强烈共鸣。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巨大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更是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后来虽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010年又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速度比前几年更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具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懂得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专业人才数量巨大。同时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也急需大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出口外向型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很大,比如进出口业务主管、外贸职业经理、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都比较紧缺。通过对湖北武汉、黄石等地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调研,这些纺织外贸服装类的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外贸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其次是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但是,除了这些外贸业务技能以外,还要求他们要懂得纺织服装面料、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培养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培养出既精通外贸业务技能,又懂得纺织服装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低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不仅大量增开新专业,而且片面强调数量规模的扩大发展,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高校扩招后发展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国际贸易专业存在师资匮乏,尤其是有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这样就进入专业热而就业难的怪圈。

2、特色不鲜明,不符合社会需求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本科层次上,社会需求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很少能够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相结合,专业特色不明显,从而导致了就业难,而企业却又极其缺乏外贸人才。我们必须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和行业特色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相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社会实践缺乏,难与社会接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不多,学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岗位学习机会少,培养业务技能不足,毕业生很难上岗即用,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应此,除了校内实验室实训以外,更要增加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三、借鉴国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1、美国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分析,熟悉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

(2)让学生掌握公司发展与国别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熟悉国别经济政策,明确研究的地域,提供贸易发展策略。在美国,学生确定专业后再来有选择地倾向某一地域的研究。

(3)美国的国际商务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贸易、商业策略等。正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专业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者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

(4)使国际商务专业成为跨学科、跨范围的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要融会贯通。把专业理论课程与实际业务操作相结合,从实践中探寻规律,让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

(5)进一步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使学生在科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修养。如南卡罗琳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艺术、小说、戏剧、诗歌等课程,丰富多彩。

2、澳大利亚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法

澳大利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采用新三段式教学,首先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态度培养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二是业务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使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三是把传授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加强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行业发展要求,凝炼出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例如,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优势,培养出既懂得纺织品服装专业知识,又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证、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一毕业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上岗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教学,模拟出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如以具体的外贸跟单为背景,交易过程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一个生产跟单、样品跟单、运输跟单、保险跟单等连贯交易分析及操作的机会。另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业务实习,通过这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业务操作技能,使一部分优秀毕业生能留在企业就业。

3、借鉴国外经验,采用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热情,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如在教学环节大量采用案例教学,选取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又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容易激起学生强烈共鸣。例如分析案例时,在课堂上往往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大赛,如果取得名次学校给予特别奖励。同时,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相关企业的优先录取资格。

参考文献

1、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因素李静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2-18

2、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兼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赵放;冯晓玲;世界经济研究2007-09-25

国际贸易学术论文范文二:地理知识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贸易术语的全称中必须包括一个地点,这个地点在以C开头的贸易术语中是费用转移点,不是交货地点。而在其他贸易术语中是交货地点,也是费用转移点。

关键词:地理知识;国际贸易;教学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程,并且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前修课程。教师在讲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如果能加入贸易地理的知识,会极大得丰富实务课程的授课内容,使案例更加准确具体务实。贸易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三部分,这三部分应用在国贸实务教学的诸多方面,以下具体分析:

一、国际货物运输中会用到的自然地理知识

1.运输路线

一般教师在讲解国际货物运输的知识时,主要讲解三部分内容。首先是运输方式,其次是运输条款,最后是运输单据。如果能加入运输路线这部分,会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比如,讲解海洋运输方式时,给学生介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主要海运路线及沿途的主要港口;在讲解铁路运输时,讲解我国通往邻国的铁路干线及国境车站;在讲解航空运输时,给学生讲解世界上主要的三个航空业务区及最繁忙的三条航空线和航空站。

2.各海域和港口的气候类型

世界各国的港口自然条件不同,特别是在气候方面差异较大,从而对商品的运输产生直接影响。有些港口全年都可以通航;而有些港口则冬季封冻,不可通航;更有甚者,北冰洋由于气温较低,大部分港口常年冻结,船舶不能停靠,利用率极低。比如俄罗斯虽然拥有广阔的海域,但是由于纬度偏高,使得除了太平洋南部、黑海沿岸及摩尔曼斯克港之外,其他港口冰封期都很长,利用率非常低。又如,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大部分国家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马来半岛上大部分国家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因此在磋商合同的装运期以及商品的包装时,要根据经过的海域、港口以及商品的性质选择。例如:在雨季时不适宜装运容易受潮发霉的商品;夏季不适宜运输容易融化变质的商品,如浸酸羊皮和沥青等,并且夏季运输这些容易融化的商品时,不适宜选择牛皮纸包装,而适合桶装。学生如果对各海域和港口的气候不了解的话,很容易在实际业务中遭受损失。

二、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也会用到贸易地理的知识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承保的范围;二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货物运输保险;三是伦敦保险业协会的货物运输保险;四是保险条款和保险实务。其中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承保的范围是指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及产生的费用,而风险中的海上和外来风险都跟货物的运输路线有关,这势必会牵涉到贸易地理的知识。教师们在讲解保险的知识时应该给学生介绍国际贸易运输中哪些航线和海域容易发生风险。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海盗有索马里海盗、加勒比海盗和马六甲海峡周围的海盗。教师应该在地图上指出索马里海盗活动范围主要在亚丁湾,而亚丁湾是通过苏伊士运河必须经过的地方,现在索马里海盗的活动范围已经延伸至印度洋。因而,我国同欧洲,北美东海岸之间的运输特别应该注意防范。加勒比海盗,一般活动在巴拿马运河附近,因而我国同北美西海岸之间的贸易应该注意防范。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海盗天堂,海盗也很猖獗,因此我国同中东以及欧洲和北美东海岸之间的贸易都应该注意。海盗劫持的风险不在我国海运保险的基本险承保范围之内,而需要投保战争险。如果用的是伦敦保险业协会的保险条款的话,应投ICC(A)。并且,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清楚,实际全损包括货物被海盗盗走,丧失货物所有权;推定全损包括从海盗手里夺回来所花费的费用大于货物本身价值的情况。

三、能源及农业贸易地理(经济贸易地理)对编造贸易实务案例很有用处

国际贸易地理中会讲解具体货物的贸易地理,比如能源贸易地理和农业贸易地理,而这些即是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属于经济贸易地理的范围。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讲解案例时,如果具体货物的贸易地理知识学不到位,将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在讲解国际贸易术语时,用来解释风险转移的条件是货物特定化这一知识点时,可能会用到一个案例:中国以CFR贸易术语出口到美国小麦500M/T,卖方准备到目的港再将其中的200M/T给A商人,300M/T给B商人。结果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暴风雨袭击,其中的200M/T货物落海,卖方以风险已经转移给买方为由让买方承担损失。我们先不分析案例,而是分析下这个案例的背景,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在北美和欧洲;进口国在亚洲和非洲。我们向美国出口小麦本身就是不太符合实际的,会让学生产生我们向美国出口小麦的错误认识,而这种认识无论对他们写作论文还是实际工作都会产生误导。还有的教师在讲发盘时举出如下例子:中国A公司向美国B公司发盘:现有玉米1000公吨,每公吨280美元CIF青岛。采用不可撤销议付信用证支付,现货供应。请问是否是实盘?这个案例也会误导学生,以后工作中可能会使学生浪费时间在美国寻找买家。事实上是,美国有世界玉米王国的美誉,它基本上不从我国进口玉米,而是我们常从美国进口。我国玉米出口商主要向韩国等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玉米。教师在编造案例时必须要考虑到产业布局,不能违背了产业布局的规律。比如中东国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澳大利亚和巴西盛产铁矿石;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一般集中生产和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主要是集中生产和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学生以后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时,才能按照产业布局规律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客户,从而才能顺利进行交易磋商,签订合同。

四、贸易术语的讲解中会用到自然地理的知识

①贸易术语的全称中必须包括一个地点,这个地点在以C开头的贸易术语中是费用转移点,不是交货地点。而在其他贸易术语中是交货地点,也是费用转移点。这个地点非常关键,因为这个地点发生变化,则对于以C开头的贸易术语而言,费用转移点就相应发生了变化。而对于其他贸易术语,则风险转移地点、交货地点以及费用转移点都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目的国的城市和港口不熟悉的话,很难正确选择合适的地点。例如有些教师在讲出口到美国的案例时,只知道用CFRNewYork,而不知道美国的其他港口,从而使学生产生出口美国,目的港就是纽约的错误认识。

②又如《Incoterms2000》中,DAF术语指边境交货,主要适用于两国有共同边境,并且使用国际铁路或公路联运的情况下,并且主要使用的国际铁路联运。教师在讲解时,应该结合国际贸易地理中国际铁路联运的知识。我国跟邻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哈萨克斯坦及越南可以进行国际铁路联运。其中,中俄之间,由于中国的铁路轨距是标准轨,而俄国是宽轨,所以需要换轨。主要的铁路干线一是滨洲线,中国的国境站是满洲里,俄国的是后贝加尔;二是滨绥线,中国的国境站是绥芬河,俄国的是格罗迭科沃;三是图晖线,中国的国境站是晖春市,俄国的是卡梅绍娃亚。中蒙之间,也需要由标准轨换成宽轨。主要的铁路干线是基二线,中国的国境站是二连浩特,蒙古国的是扎门乌德。中朝之间无需换轨,主要的铁路干线一是沈丹线,中国的国境站是丹东,朝鲜的是新义洲;二是梅集线,中国的国境站是集安,朝鲜的是满浦;三是长图线,中国的国境站是图们,朝鲜的是南阳。中哈之间需要由标准轨换成宽轨。主要的铁路干线是北疆线,中国的国境站是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的是德鲁日巴。中越之间需要由标准轨换成米轨。主要的铁路干线一是湘桂线,中国的国境站是凭祥,越南的是同登;二是昆河线,中国的国境站是河口,越南的是新铺。DAF术语适用于我们同上述邻国的贸易中,DAF后面加的地点就应该是国境站。虽然《INCOTERMS2010》中DAF不复存在了,但是它完全由DAP代替,所以我们依然可以使用DAP,来处理我们跟邻国的贸易。

③在CFR、CIF、CPT和CIP贸易术语中,虽然是由卖方承担运输责任和费用,但是由于货物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买方,所以事实上卖方是在为买方代办运输。所以卖方只需要按照通常条件,按照惯常路线,将货物运送至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因此,卖方所承担的是正常情况下的运费。因此,如果由于发生战争,使得苏伊士运河被封锁,货物必须绕道好望角,从而增加的运费应该由买方承担。教师应该运用国贸地理知识向学生解释此项规定。并且,在这四个贸易术语下,由于买方承担风险,而买方办理运输,所以可能存在卖方跟船公司相勾结,制作假提单欺诈买方的情况,还有可能存在卖方跟信用度不高或者效益不好的船公司签订运输合同,船公司使用一些较破旧或船龄较大的船舶,导致运输延迟的情况,使得买方遭受无法转嫁的损失。因此,要求买方应在签订合同前对卖方进行资信调查,并且应该在合同中对船公司和所使用的船舶提出适当要求,比如船龄,船级,船籍等。除此之外,在商品品质及包装中会用到人文贸易地理知识,以及物流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所以,教师在讲解国际贸易实务时,应该将国际贸易地理的知识融入进来,从而使得授课内容更加准确,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03-03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极大的动荡,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是我们一直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既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熟悉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同时,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前提课,学生在本课打好基础,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关键。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科发展规划为指引,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以后,才能开始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专业课,包括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等,同时这些课程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内容上难免有交叉和重复。因此我们首先在课程定位方面强调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性,侧重介绍国际商品交换涉及的法规惯例、操作流程、专业术语等内容。明确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的技能。同时,在相关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后续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连续性有一定的认识。另外,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借助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收集中国及其他国家经贸政策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实践中最新的和最有用的。

在教学方法上,为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精神,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以课本为中心,不能呆板地对各项贸易条件逐条讲解,而应当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以模块教学为基础,以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为重点,穿插案例教学。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总结和分析以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和借鉴国内其他院校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各取所长,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块教学

就知识体系来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国际贸易买卖合同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货物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二是整个进出口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和技术;三是贸易风险、纠纷的防范和处理。就教学来讲,该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讲授重点:一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二是进出口贸易程序;三是基于前两项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教学难点为贸易惯例和贸易术语解读,以及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实施模块组合式教学,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多面广、较散杂,而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难以将其串联成系统知识消化掌握的问题。譬如我们将进出口买卖的主要业务环节按照操作流程分成进出易磋商、进出口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审核及修改、进出口货物报验、进出口货物保险、进出口货物托运、进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模块,最后,通过具体项目进行填单教学模拟。

(二)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是为案例教学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则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通常承载着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在教学中以案例为切入点实施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教学,我们采用了两种模式。一是用一个出口贸易实例贯穿整个教学,每章以该出易中的相应环节开篇,作为“案例导入”,引出本章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该出易适用的单据样本,使学生直观掌握理论知识在现实业务中的应用。二是汇编了案例题集,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每个章节,从国际贸易术语的讲解,到合同具体条款、贸易争议的处理,再到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与签订,都提供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小案例供学生分析。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提问、启发引导大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总结的方式外,也结合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布置适当的题目,并提供一定的资料素材线索,要求学生课后按小组进行参考文献阅读、调研、分析和研讨,提出自己观点,写出相应的文献阅读笔记或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及规范严谨的研究作风。

(三)双语教学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语言和教材基本上都是汉语,单一的汉语教学虽然能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但学生很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与操作,在进出口模拟操作环节中,很难自如地用英文制作正确、规范的出口单据,尤其看不懂用英文开立的信用证基本条款,更谈不上按照信用证的审核原则,对照有关合同进行审证、改证,严重影响了进出口模拟操作的效果。而现实中国际贸易业务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又比较高,这样就造成了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未来就业要求之间的矛盾,而双语教学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双语教学,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国际贸易知识及相关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有机结合,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均衡地在课堂上使用两种语言,而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课堂信息量,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渐进性”原则。譬如在专业术语较多的合同条款部分,对特有专业术语用英文解释,并辅以中文讲解,帮助理解,使初次接触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在教学合同的磋商和订立部分,应用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而对于磋商的情景表现亦尽量全部采用英文,贴近实际。同时,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争取达到30%左右。而在教学货款的收付部分,主要涉及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的使用,应将英文完全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单据和业务流程等均用英文展示,用英文讲解操作实践环节的单据的制作、信用证的审核等重点和难点,以期保证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强,很多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感到抽象,理解困难,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分离,知识和应用的脱节,但经过实际操作,可以将抽象问题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便于学生理解。实践教学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专业的实践教学规划中提出,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具体应用能力、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分别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安排来完成:课程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创新实践与培训等。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就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理论授课2—2.5学分,剩余的1—0.5学分进行模拟仿真教学,根据情况在课堂内或在实验室完成。主要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了解某项业务流程的情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课堂内模拟包括在介绍国际贸易流程中使用的单据时,由学生扮演贸易流程中的不同角色,演示单据在贸易当事人间的流转,加深学生对单据使用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海运提单(B/L)的使用流程时,由学生分别模拟B/L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托运人(出口商)、船运公司、船上大副等,就其模拟角色开出相应的单据,出口商最后拿到提单到银行(可由教师模拟)议付,这一过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如何办理货物的运输,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提单才是结汇所用的有效单据。在讲解结算单据时,也可以由学生模拟贸易商的角色,填制相应的单据并完成单据的流转。例如在讲授信用证结算时,由学生扮演信用证结算流程中的各个当事人,然后在一定的贸易情境中,完成信用证申请书的填写、根据合同审核信用证等业务,使学生真正理解信用证的作用及其与贸易合同的关系。这样把教学放在仿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全面地进行仿真业务操作,是一种很有效率又经济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纸上谈兵,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偏重理论教授,忽视实际操作的问题。

2.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外贸模拟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课时有限,单纯的课内实践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要求。而引入国际贸易实习软件,让学生在一个逼真的商业环境中体会并实际操练国际贸易的主要流程,这是目前各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专业通过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外贸模拟,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操作软件系统,模拟当今国际商务的真实环境及外贸实务流程。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仿真模拟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在完成外贸模拟课程所要求的操作练习之外,还在课后继续自主练习。从完成该课程的毕业学生的反馈来看,普遍认为外贸模拟课程是大学阶段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对从事外贸行业工作的同学有极大的帮助,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更快地融入未来实际工作中。

3.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学科竞赛

如果说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课程是分别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中的专业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业务素质培养,那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要通过基本训练和创新实践来实现。我专业成立了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学生社团组织——“国际经贸学社”。学社以“学以致用、特色锻炼、创新实践”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导师学长为两翼,学术与实践互动双赢”为特色,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社下设外贸业务部,社员主要由已经学习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本专业学生组成,因此可以视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通过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各项社团活动,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深化与应用,激发再学习的热情。如组织“外贸沙龙”,对外贸知识和当今外贸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组织企业参观,了解现实外贸及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包括国际商务单证职业技能竞赛和两岸校际国际贸易模拟商展竞赛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将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集结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既检验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将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落实到课程与活动中,又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外贸易形势不断变化,对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外贸人才时,既要立足专业,还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也以“知识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转变,通过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学科竞赛为重要方式,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为重要导向,培养符合中国贸易发展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及学生的不同特点,可多角度创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厚基础、重能力、强复合、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蔡筱霞.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09(2):40.

[2] 江美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苏南科技开发,2007(8):69-71.

[3] 李春梅.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整体方案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8(12):188-189.

[4] 李洁.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88.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11-02

一、引言

《国际贸易学》是“十一五”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规划教材,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日益增加,对外贸易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市场对国贸专业的基础性人才需求量加大。为了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大部分学校将《国际贸易学》设为重点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应用以及世界贸易规则的发展演变,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国际市场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内容具有时效性。《国际贸易学》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状况、形态、特点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也包括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和现实情况,从而使得这门学科的教材建设比其他经济类学科更为困难。当今社会处于知识不断更新,现代化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名词、新理论不断推陈出新。虽然国内众多学者会跟进社会发展,每隔几年会推出该学科的新教材,但是从教材编写、审核、等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国际市场可能又会推出许多新的国际贸易政策、制度等,而这些最新的内容无法及时编写在新的教材中,所以无论怎么更新改版,总会存在教材内容的时效性滞后问题。

2.理论与实践不平衡。首先,由于学校的设施、经费等因素限制,同时学校硬件设施尚未建设完成,于是在体验式教学及参观式教学实践方面比较缺乏。从师资力量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未从事过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工作,严重缺乏实践经验,虽然理论性知识非常充分,但习惯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从而产生了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不能把学习到的理论基础知识合理地运用在当今世界贸易的现有问题中,对国际贸易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模式上,无法对当今世界贸易发生状况进行分析。例如:中美反倾销战争,学生只知道发生了经济战争,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发生了战争,以及战争之后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一个学期结束后只记住了考试内容,不知道学的是什么知识,也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

3.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由于《国际贸易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属于理论讲授。现在我校通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基本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往往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授,讲解中不分重点与难点,全部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被动的学习,直接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4.考核方法单一化。现在大多数高校对于《国际贸易学》的考试都是传统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大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并且会有明确的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书本上的内容基本出现在试卷上即可。对于学生来说即使不去上课或者上课时不听讲,课后不复习,只要到了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划好的考试大纲,他们的成绩就可以及格甚至优秀。这样的单一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也无法检验学生是否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也不利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创新。

三、《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改革

1.选择性更新教材内容。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对教材的合理性和时效性进行全面评估,以防止教材过于陈旧,内容不符合实际,存在相互矛盾等现象。同时可在选择教材时适当听取学生代表的建议,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的收集、更新国际贸易政策、规定、制度等相关数据,从而进行合并教学,在授课中能很好地结合当下最新的实际案例,先给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随后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合并教学的过程要注意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研究,解决问题并达成共识,思维同步,创新性地完成教学活动。

2.校内和校外建设。首先,要在校内建立实训室。除了要建立国贸专业的软、硬件外,还可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掌握贸易规章制度、贸易进出口流程、外贸函电、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等知识,学生们可以在实训环节中通过专家指导,自己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国贸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又可掌握如何应对实际贸易上发生的各类问题。其次,学校与企业搭建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需注意的是要规范合作单位,这类企业一定要能提供合适的、安全的工作场所。由企业专家带领学生到合作单位学习,实行一对一的师徒模式,并让学生参与到企业贸易相关的工作中。学生实际操作时务必由师傅把关并指导工作,防止学生在工作中发生失误导致企业损失。校外实训可提升学生的严谨性,也对学生实际操作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国际贸易的氛围,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四、《国际贸易学》教学方式改革

1.多媒体教学法。为了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相应PPT制作过程中穿插图片、视频、表格、数据及动画,坚决避免PPT里全是文字描述。同时还可将互联网引入到教学上,与学生一同进入相关网站寻找最新的数据,有效地展示了最新国际贸易的动态。例如,讲到对外贸易量时,可以进入到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年贸易量。并且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历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自主分析,这样不仅加强了授课的权威性,还提升了学生研究的兴趣。

2.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课上模拟组建贸易公司,提出相关任务条件,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运货、银行等相关贸易人员,进行模拟贸易流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提出任务、介绍业务操作要点、辅助学生了解谈判、签约、出口等活动并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总结。通过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趣味感,让学生在模拟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3.案例教学法。首先,教师应围绕教学课程精心准备最新案例,准备案例时要考虑案例内容是否与课程内容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的是让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中所使用的案例大多应为最新热点问题或者长期存在的问题。这种真实的案例能加强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关税问题时如果麻木地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相关概念,学生很容易失去耐心,但是如果引用相关案例(中韩FTA签订)来讲授关税的分类和特点等,并且分析案例中相关关税措施对贸易产生的影响,不仅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且产生兴趣,这样对学生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产生了促进作用。

4.提问启发法。如果完全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一味照本宣科,学生会在课程还没有过半就因为觉得无趣而缺乏兴趣,往往会形成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低头玩手机、走神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切入主题,例如,讲述关税措施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进口商品比国产商品贵?为什么相同的商品在我国与他国销售价格不同?

五、《国际贸易学》教学考核改革

多元化综合考核。考试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因此考核形式应采取多样化,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还可以避免按考试分数定出成绩,导致大部分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气氛,针对国际贸易学课程,考核分数可以采取课后作业占总分数的10%,出勤占20%,课堂发表占10%,期末考试占50%,其他占10%的比例(其他包含、参加关于国贸相关的国家或学校等级考核以及其他活动大赛中获取证书或名次),形成一套学校考核与社会考核相结合的组合考试。

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经常会逃课,即使学生来上课,也并不都是100%认真听讲,因此设立20%的出勤和10%的课堂发言作为考核。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相同或不同的讨论话题,激励学生主动收集当今世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案例,让学生自己调查,搜索资料,整理分析并制作成PPT在课堂进行讲解,接受其他组员的打分及点评。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授课过程,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又结合了当今热点贸易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考察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是否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多元化综合考核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何婷婷.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微农业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03).

[2]张振举.《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世纪桥,2012,(21).

[3]孙阁斐.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02).

[4]王岩.高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传统教学法

1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特征

提到案例教学法,教育界的人士马上会想到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之一——美国哈佛商学院,因为案例教学在哈佛大学,尤其是在哈佛商学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世人所瞩目的成功。那么案例教学法的提出到底与哈佛大学有没有关系呢?笔者通过查询资料发现,“案例教学法”,英文为 Case-study teaching method,确实是来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这种教学方式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哈佛商学院应用的,其后便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的热烈讨论。当时教授们给MBA专业的学生上课,但是却没有合适的教材供学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为了获取上课所需的资料,便直接到企业的第一线采访企业经理人并记录他们的商务管理案例,然后仔细整理,最后把材料打印好分给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这种教学法不再是传统的那种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所有案例均来自于实际生活,激发了同学的兴趣,而在课堂上也是以讨论和互动式提问为主,使同学们在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中掌握了管理理念和相关知识。由于案例教学法授课效果极佳,后来这种教学法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于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导向的作用,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案例本身。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课前认真准备好合适的案例,这些案例一定和教学目的有很强的联系,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分析,甚至是争论,最终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教育方式变革缓慢,课堂教学方式死板。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了案例教学法,不过引进案例教学法后,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国际商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

2 国际贸易类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类课程主要是研究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理论性比较强,是国际经济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愈发深化,中国的经济也已经溶入了世界,这已经是非常客观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教授国际贸易课程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类课程包含了很深的经济学知识,很多学生对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觉得困难,而且内容枯燥,因此缺乏兴趣。可是如果把国际贸易类的相关知识与当前动态的世界贸易实际联系起来,就会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当前的事实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联系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都为应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提供了支持。

3 传统教学方式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学方式过于单调

中国的传统教学的方法是填鸭式的,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上课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单调呆板。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忽略,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积极性参与课堂互动。由于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沉闷,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由于国际贸易知识含有较多的经常学理论知识,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对这类课程的厌烦情绪。因此,如果利用案例教学法灵活多变且紧密联系实际的优点,那么就能刺激学生对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兴趣,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注重与实际结合,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当前世界经济动态的变化,培养他们分析国际经济的能力,使学生不再“读死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3.2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国际贸易类的课程由于理论知识点较多,所以学习起来需要认真思考,因为这些知识点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把实践教学放在了次要地位,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脱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地重复那些深奥的理论,反而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思索这些理论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及意义,所以最终导致了国际贸易课程的形而上学的授课及学习方式。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这些理论知识。相反,案例教学法却能抛却传统教学手段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缺点,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今天的国际经济问题时掌握那些经典的经济理论知识。

3.3 课堂互动性差

由于教师在传统教学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学生基本上接受的就是“填鸭式”的知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含有很多理论知识点,比如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等传统贸易理论知识,还包括以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之,无论是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还是后来的新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上都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国际贸易类课程是理论性太强了,而实践性却比较弱。当前教育界的思想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没有实务性的知识点或者该类的知识点过少,则无法“学以致用”,在就业时也比较麻烦。因此,当前学生的这种认识就为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难题,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必定会非常的反感,在课堂上没有兴趣与教师进行互动性的配合,有的学生甚至故意抵至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阻碍。

4 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应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1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选取当前生活中的案例讲授国际贸易类的经济学知识,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案例的铺垫,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在分析案例时会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角,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辅助点评和剖析,学生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对知识的思考也必然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案例教学法由于具备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更重要的是因此增加了课堂上知识探讨的互动性,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2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各种各样的案例,学生也可以列举身边与该课程有关的案例进行讨论。因此,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所选取的内容进行筛选,只留下对该问题有意义的信息。通过长期的训练,在对信息筛选、加工及运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必将得到提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4.3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要选取很多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于实际,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必须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面对案例中的实际情况,学生要解决问题必须认真思考,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应用,通过这些知识去分析老师课堂上布置的案例。国际贸易中牵涉到了很多的知识点,学生在是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会养成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点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 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案例教学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教学效果当然会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如果在选择案例时不加思考,或者教师只选取了案例而再也不管其他的事,教学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利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课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5.1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案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教师没有认真选择案例,那么学生就可能不会很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点,也当然谈不上把理论知识进行很好地实际应用了。恰当的、适合的案例为教学目标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注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轻松地学会理论知识;相反,差的案例则容易使学生误解该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对学生理解这些理念知识造成了误导。由于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案例。

5.2教师必须有效地把案例展示给学生

有效地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认真选取了教学案例之后,下一步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案例展示给学生,也就是说,如何让学生对这个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把案例展示给学生,还是在讲授理论知识点之后再把案例展示给学生。尽管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着辅助作用,但教师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在展示案例时,教师要把握好这两个作用,第一是导演的作用,要组织好学生,同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评,要让学生的讨论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方向前进;第二是媒介的作用,教师在案例和学生之间进行联系,让学生大胆思考和发言,拓展学生的视野。

5.3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认真地点评

对于每个案例的分析,学生由于知识存量不够,可能不会恰当应用新的知识分析老师布置的案例。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些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必须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的点评应该在学生对案例充分讨论之后。教师的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升华,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进行案例点评时,教师要掌握好两个原则,第一是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案例点评时切忌喧宾夺主,不能只顾陈述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学生讨论的质量,也就是说,必须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第二是坚持教学目标原则,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好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因此案例分析应在教学目标的范围内进行,而不是从任意角度分析问题,否则,就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郝双魁.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6(6).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第9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国际金融

中图分类号:G642.4;F7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176-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主办并管理,主要立足地方、服务区域,而如何培养直接面向地方市场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则是当下教学实践的探索重点。国际贸易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紧迫性的需求,其培养模式及专业课教学方法也要与传统的理论型、研究型相区别。基于这样的分析,特选取教育部确定的国际贸易等经济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国际金融》为例,初步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难点

(一)理论抽象难懂,与实践难适应

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比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更强调实践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有效实践的先决条件是理论的系统性充分掌握,单纯强调实践作用忽略理论教学重要性是不科学也不可取的。作为经济学专业课程,《国际金融》同样具备其他经济学课程理论抽象晦涩的特点。例如,汇率理论这一基础性理论涉及到国际金融中基本的外汇、汇率、汇率标价等概念和汇率决定理论等,也是后期外汇交易教学展开的基础,但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收到学生“太难了、不明白”等反馈,即使是优秀学生也是如此。这就使学生产生畏难厌倦的情绪,进入“不想再学了”的恶性怪圈。汇率基本理论掌握不好,进入外汇交易的实践教学时,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从而影响应用操作能力培养。

(二)多学科综合性教学要求高

《国际金融》是一门多学科融合课程,很多知识点、能力点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其融合了金融学中期货期权、金融投资等知识,也融合了经济学中收支调节的理论以及国际贸易学中进出口实务等。外汇汇率计算与风险管理部分要求学生必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当今信息化时代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运用技术。这使得单一教师仅通过课堂传授很难达到预期中知识有效应用的目标。

(三)涉外性实务教学需求多、难度大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的《国际金融》课程,在实务教学方面具备国际贸易及金融两门学科特点,既要求学生掌握企业涉外经营中的国际结算、国际融资等业务,也要求掌握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等业务,其强烈的涉外性特点,使训练学生熟练使用英语这一今后工作的必备工具并用其进行实务模拟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就地处非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内陆地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涉外性实务教学对任课教师和教学系部实践安排都是极大挑战。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一)知识传授转为素质培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局下,“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合适,地方本科院校各级院系、教师都应转变思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新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体系,将《国际金融》理论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对学生技能应用的素质培养,启发学生自我探索,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兼容实践模拟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前文所述种种难点,实践教学长期课时不足,难以成形,仅仅处于辅助教学不受重视的地位,许多院校甚至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通过实践教学锻炼综合应用能力的机会不足。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不拘泥于实验实习的形式,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采用多种实践方法,合理安排实践比重。

(三)理论教育结合时事热点

《国际金融》课程是研究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课程,随着历史发展政治演变,国际金融领域从理论知识到现实演变能有了巨大变化,是一门必须紧跟现实情况、紧抓热点时事,既扎根于教材理论又不能局限于教材理论的课程。紧跟时事热点,既可以让学生从最新的国际金融发展中获得最新的知识,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以国际化心态面对问题打下基础。

(四)传统授课结合网络技术

教学方法是推动教学的途径,单纯依靠传统灌输教学既不利于知识传授也不适用于信息社会。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经济形势已有了很大改变。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下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也应适应这种变化,围绕学生未来势必用到的网络技术开展教学,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可行性对策

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结合《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经验,提出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可行性对策如下。

(一)案例启发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情景教学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从归纳的角度展开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国际金融》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如在讲解汇率时,引入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在讲解外汇衍生工具时,可以中信泰富期权投资失败为例等。通过选择时效新、典型恰当的案例详加讲解,再辅助以启发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划分小组讨论,安排适当时间进行PPT案例分析陈述,通过对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剖析,使教材中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和理解力,以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引入演练、竞赛等考核模式

为了贯彻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思路,不止要在教学上做改变,也要优化传统的单一理论化考核方式,引入实务训练,建立新型的“实践+考核”模式。

1.分组分角色演练

为融合国际金融实务和国际贸易实务,可将全班分为数个小组,每组成员分别扮演贸易实务中的各个角色,如进出口商人、商业银行、贸易公司、海关、中介公司、保险公司等,利用国际贸易流程要求学生完成从业务洽谈、合同签订、发货、换汇、风险规避等一系列过程,教师综合各小组业务完成规范性评判打分。既练习学生实践能力,又打破一考定成绩的死板模式,更能加强学生综合性应用能力。

2.投资竞赛

加大实训投入,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外汇模拟交易类软件开展投资竞赛,利用软件自带的排名系统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寓教于乐的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外汇市场风险性,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培养行情分析与实盘操作的能力,真正达到应用型培养的目的。

(三)建设网络课程,紧跟时事热点

由院系牵头加大网络硬件设施投入,通过建设开放式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搭建《国际金融》网络课程平台,既方便教师课外指导,又便于学生查询授课资料,更可以利用平台开展上文中案例讨论、分角色演练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和活动开展情况,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网络课程平台中引入时事热点,由教师或教师选取优秀学生随时注意当前国际金融发展变化进行材料搜集,导入专门页面,要求学生加入时事热点讲评,拓展理论知识,加强实际应用,锻炼学生探索精神。

(四)鼓励教师进修培训、开设双语课程

1.三方合作,加强实践师资培训

开展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执行人是教师,为培养将来可以独立从事对外贸易实务的应用型业务人员,教师首先需要了解课程中哪些是职业所需,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中熟悉未来工作需要。当前,各个地方性本科院校执业教师主力大多为“一出校门又进校门”的“80后”,基本从未参与过对外贸易实务,造成学生实践过程与未来工作难以对接,间接影响区域内行业发展。为此,应结合地方、行业、院校等三方力量,邀请业内实务工作者、资深学者、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等以讲座等交流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应用型培训。争取企业支持,鼓励教师到对外投资企业挂职锻炼,搜集实际案例以备教学。也可校内开展教师之间的教研讨论、座谈等,分享实战经验、扩大学术交流。

2.鼓励开展双语教学

前文已述,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课程的涉外属性决定的,是培养学生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的必然途径。为了在未来工作中顺利沟通,开展双语教学以便学生对英语专业术语能达到规范化表达是不可忽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学生的英语水平,平衡中英双语的尺度,因材施教。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各地方性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需要,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有其特殊之处。《国际金融》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不但要从学生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实践,也要从教师角度引导教师合理寓“用”于“教”,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祝洪章,焦方义,段文博.“3+3”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创新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6.

[2] 李佳珂.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3,(1):2.

[3] 李敏.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4] 彭华,潘益兴,万晓洁.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学生兴趣和能力培养的目标[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 万英.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1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