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与政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20 08:51:30

教育与政治论文

教育与政治论文第1篇

(一)两者间差异与共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从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讲,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上侧重点是不同的,除此之外还包括不同的模式教育以及不同教育上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四方面可以说是其主要的差异点,从两者之间的共性来讲,虽然两者之间在教育实施的目的上侧重点所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重思想以及政治方面的教育,而音乐教育重音乐理论方面的教育,但是两者教育目的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最后的归宿点是一致的,除此之外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虽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最后体现了两者间的共性。

(二)两者间融合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共性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融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来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加之国家对于艺术与政治内容相结合的要求,使得音乐这门艺术要从形式以及内容上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性。也就是说政治思想教育要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要大力的情调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在音乐的教育中加入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思想教育。

二、探析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下的音乐教育

(一)发挥音乐的政治思想育人功能

建立在政治思想上的音乐教育能够发挥音乐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对于音乐这门艺术来讲,应该是具有较强的育人作用。也就是说也教授音乐的同时还要起到与人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音乐教育实施中,很多的音乐教授者往往只是重视对于音乐基本内容以及技巧的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通常认为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程的主要工作,音乐教育只管做好音乐部分的讲解就可以,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是不相关的。可以说种教育思想或者说这种教育现象对于音乐教育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音乐的较好教育应该是建立在思想政治的基础上,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音乐教育往往教育的思想内涵不够充分,音乐就变成了制造音乐的工作,造就出来的人才往往也只是音乐理论足够,但人文精神匮乏。而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的运用在音乐教育中,从音乐本身与人文精神两方面来综合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向政治思想教育借力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想要良好的发展下去必须要向政治思想教育借力,政治思想教育除了能够对音乐教育赋予充分的人文精神之外,还能够对音乐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给与一定的有力帮助,使得音乐教育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政治思想教育具有很强的教育色彩,在政治思想的教育中其本身就存在内容较多的教育方式以及坚实的教育理论,而对于音乐教育来讲,这些正是其发展所需要的,通过对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以及其坚实理论基础的借鉴,可以大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通过借鉴政治思想教育“晓之以情”的进行音乐教育,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教育意义,还提高了音乐本身的教育价值。

(三)发挥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对于音乐教育的有效良好的开展,以及体现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除了要向思想政治教育借力之外,还要充分的将两者进行融合,发挥出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传统教学中,往往是将音乐与思想教育分开来进行的,但是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共性,对于现代音乐教育来讲个,更应该将两者融合起来一起发展,将其综合的教育力量做到最优化,也就是不仅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教育的政治性,还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音乐性,对于这种目标的实现就需要相关的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相关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的进行思想以及教育信息的有效沟通,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政治思想色彩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校园文化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对受教育者进行综合的教育。

三、结语

教育与政治论文第2篇

依据不同划分形式我们可以将现有的毕业、创业教育分为不同类型,这里我们仅从课程设计及实践活动两方面来划分。按照课程设计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单一性的课程设计;课程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设计。按照实践活动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侧重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形式;侧重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模式;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即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运用。

二、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毕业、创业教育

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毕业、创业教育研究,着眼于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向创新型人才迈进;着眼于采用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立有效的机制,将这一模式体系化。

(一)课程体系设计

1.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讲授的两门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实验班按照构建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授课,课程内容设计上着重对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普及性教育,采取案例教学法、软件测试法等手段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同时将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及所需技能介绍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2.针对具有创业倾向的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课程》选修课(24课时)。以参与式教学法为主,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方法不仅使学生深入参与教学过程,而且体现了非常强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3.针对创业倾向强烈学生的精英培训。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创业精英培训。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为已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课程,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具体创业指导,政策介绍、并协助学生为优秀的创业项目寻找资金扶持。

(二)实践平台搭建

1.创业论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专注于课堂教学而忽略了社会这个大讲堂,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及掌握创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创业论坛中缺少的是系统化的设计培训,凝聚行业才俊的力量,定期结合在校生需求设计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内容。开设三大论坛:励志教育讲坛、企业家论坛、海博讲坛。以不同视角阐述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模式,从而引领广大学生致力于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涉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开展创业导师团请益讲堂、创业讲堂等创业讲座。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中心共同主办,讲座邀请大连理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楠、甘井子区慧创工厂负责人杨波、大连市YBC青年创业者金永健以及码尚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铁柱作为导师团特约嘉宾为学生做精彩报告。开展中华全国高校职场之星系列活动之“全国高校职场指导系列讲座活动”,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原盛大网络公司总裁、现港澳资讯董事长兼CEO唐骏先生,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区主席、贸促会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秘书长毛欧阳坤先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主持人、临床心理咨询师青音女士作为特约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2.创业计划竞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型载体必然要与专业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以赛促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举措。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可以体会劳有所得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1)继续推进“大创计划”的开展。2013年我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项,其中部级项目14项,省级36项,校级项目150项,获批省级资金资助12.5万元。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王大鸷、徐同宽两位教师指导,学生姜龙富、韩鹏飞、王朝文、宋明光、赵体亮参与完成的“常温锆化技术在铝型材喷涂行业中的推广”项目获邀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并荣获“创业项目奖”。

教育与政治论文第3篇

初中政治教师在备好课的同时还应积极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如上所述,学生应充分了解社会时事,为此,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应穿插适时有效的时事,拓展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主旨。教师的时事素材哪里来?这就要求教师们平时应注意搜集相关信息,主动关注社会动态,并通过课堂平台将它们及时传递给学生,实现初中政治教育成果的最优化、最大化。

二、时政点睛课堂,教学内容“以情动人”

初中政治教学偏重思想教育是不争的事实,思想教育说到底是师生之间情感的对话和交流。一般看来,政治教学应以理性内容为主,但由于初中政治的阶段性和特殊性,初中政治教学往往不能太过理性,那样会“吓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心与心的对话构筑起师生之间亲密的“伙伴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值得初中政治教师尝试和探索。另外,初中政治与时政的结合应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当中。虽然初中学生对时事的理解不那么完整,甚至都不知所云,但教师却不能放松对他们时政意识的教育。政治教育与时政教育的结合重在向学生传播一种时事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社会、了解国家大事,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而时政教育的内容,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素材,以便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比如,在讲到民族政策时,教师可以联系一些民族事件加以说明。这些意图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社会稳定的事件是典型的无视民族政策、无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恶劣行径,教师可以此为案例为学生讲解民族政策中维护祖国统一的内容。针对民族政策中维护民族多样性的内容,教师可以联系各民族弘扬不同特色文化的相关时事,为学生讲解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是维护民族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时政焦点引领,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主体在学生,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大势所趋。初中政治教学是传播思想的阵地,更应该顺应这个潮流。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为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搭建良好平台。初中政治教学的课堂该以何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们不妨列举几个范例。比如,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辩论活动,辩论的主题可以围绕最新的时事展开。学生前期的准备过程无疑是一个难得的自我学习机会,他们会去搜集最新的时事动态,并针对主题阅读、理解、分析和讨论相关社会事件,无形中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看待问题的视野。

四、社会热点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

教育与政治论文第4篇

1“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

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政治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等,在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其中“和谐”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表明,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其中学生占总网民比例的28.8%。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谐网络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追求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种以“和谐”为中心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在政治改革进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建立起了政府网站,政府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党政工作的公开透明化,也能够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流,拉近人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距离,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个体化及大众化等特点,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和谐”的政治因素的形成,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青年学生会产生一些越轨行为以及政治行为失范。比如,会出现非理性的政治表达,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一方面大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没有了制约性大众就会陷入非理性的表达中,甚至在网络上发起批判政治的活动,产生一些网络暴力等不良后果。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使信息接收者不能完整地看待整个事件,从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有偏差,也不能全面地了解政治事件,从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偏激的行为。

2“和谐”与“不和谐”的人际因素。

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以前只能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比如QQ、MSN、Facebook、微博、微信等,这些软件不仅能够让人们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还能进行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人际交往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能够交流。网络文化既有“和谐”的人际因素,也有“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人际交往的障碍。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友,原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人与机器的关系所取代,从而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关系,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障碍。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成就感,于是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和广泛利用,无论是在教室、食堂还是宿舍,这些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一人拿一个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外界交流越来越少,交流得越少,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冷漠,长时间不和外界交流也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和谐”与“不和谐”的道德因素。

网络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播和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同时,道德文化的传播也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大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平台里适时地传播道德理念。另一方面,网络的推广也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民族意识薄弱,学生不只是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碰撞,特别是随着一些外国文化的流入,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的哈韩、哈日一族,这种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的民族意识弱化。同时网络的出现也弱化了学校的德育功能,道德行为失范,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形成总是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然而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形成,这样就使得许多的网络行为处于无人管理、无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出现大量的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

二、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中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所谓“和谐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传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积极影响的,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上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许多社会学家指出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是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的,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更易于理解对方的语言、言行举止,所以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谐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有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也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和谐的环境,学生们能够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和谐网络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网络文化自身的和谐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大众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和谐的文化基础,而在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这个大背景下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大环境。最后,和谐网络文化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它促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目标、坚定的政治理念,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影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环境。无论是和谐网络的凝聚力以及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响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①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时代信息具有瞬时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许多社会动态、新闻事件等信息的更新都会及时发送到你的微博、微信和手机上,这就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不至于对很多热点问题一无所知,课堂上也可以发表各自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也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下才能进行,学生在这种有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被打破,学生与老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共享资源,互动沟通。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人类信息的传播更加流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达到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信息的流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文化的瞬时性和流动性的优点能够被更好地利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②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创新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首先,网络文化和文化一样具有思想渗透的功能,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渗透功能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来吸引学生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最后达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其次,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兴起,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具有互动性,打破过去“输入型”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种手机软件,走进学生的生活,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进行疏导,还可以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这种无限制的沟通平台打破了之前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谐网络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三、和谐网络文化视阈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推广,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往简单的思想政治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必须在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前提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其适应网络文化的大环境。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理念三方面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怎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如今大学校园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课堂来实现,课堂上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使教材更加灵活,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我国,大多数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刻板,教材也空洞、索然无味,所以通过上课很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材是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好的教材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十分重要,面对如今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时代的特征,内容上也应该生动、丰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借鉴国外许多教材的编写方式,把理论和案例相结合,通过插画等形式使教材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教材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开设跟网络文化有关的课程,现在许多由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跟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不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开展网络教育课程有很重大的意义。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信息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几乎与网络设施建设的步伐是一致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就己经开设网络伦理教育的课程。所以我国开设网络文化相关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是引用营销手段的一种,也就是线上和线下营销相结合,所谓线上营销就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进行营销,线下营销也就是通过实际的宣传来营销,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进行网上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网上教育的资源和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自己开通微博或是建立微信群,在微博上和微信群上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以及对某件热点社会事件的看法,这样在无形中以学生热衷的形式引导了学生的思想,对其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利用微博或微信的有效互动性来加强和学生们的交流,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看一些宣扬主旋律的视频,其他学校的公开课和演讲等。网上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网下教育,对一些思想和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教育与政治论文第5篇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蕴意深刻,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对于后代传承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今的大学学科当中语文学科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课课程之一,语文教育一直贯穿于小学到大学教育当中。语文教育涉及到诸多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有着相应的影响力,做好大学语文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对于强化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增添语文教育的趣味性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本文就详细的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其教育的主旨就是品德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文学作品当中通常体现着作者的人文思想,这些人文思想中渗透出来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具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点从几个方面能够看出,首先,在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当中,很多很多都是围绕着语文这一学科自身来讲的,不论是古代文学教育还是当代文学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就会将大学语文教育局限于狭窄的发展空间当中。这样既不利于语文课程的良好发展,未能积极贯彻好国家相关教育方针-开展多学科教育的要求,将多种学科教育综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的发挥各学科的教育优势。其次,大学语文课程当中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文学作品都有着固定的人物形象,比如雷锋、张海迪、爱迪生等等,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能够起到巨大的励志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别于其他学科,然而教育的宗旨都相同,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某种目标,大学语文课程当中的励志教学就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近些年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前赴后继的涌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但是这些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实际上并未取得有效的成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显著,这样也就使得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入发展的瓶颈期当中。然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大学语文课程当中,正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能够很大程度上疏导学生的心理,比如课文中的一些优秀诗词、美文,学生可以通过对此的学习提升审美观,形成一颗良好的心态来加强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励志内容也能够让学生潜在生成对比心理,由此认识到自身的幸福,保证乐观的心态,逐渐形成优良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分析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形势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从思想政治的视角上进行分析,文化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等均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影响也越发明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带动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国际中的技术交流,随着各类交流的广泛深入,一些西方国家企图借此机会向我国渗透。我国社会现阶段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此阶段的种种变化均能够通过人们的思想意识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予以体现。党的十七大召开将腐朽思想列为了查办的重点,然而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仍然屡禁不止,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都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下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教育是立国之本,其中的德育教育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大力倡导,然而直至今日教育的情况仍然不乐观,而教育基础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因此,只有在关键的阶段打好教育基础,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以理论教育为主,而教育形势也是应试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均过分注重理论的灌输,盲目追求教学效果,完全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明显忽视了应有的人格教育。思想政治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渲染,通过一系列的感染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目的。而当前的教育模式显然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只是为了完成教学指标强行灌输,不能言传身教进行情感的投资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难以达成要求。并且存在着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单一,学校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的现象,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比较形式化的阐述思想品德教育,这些形式上简单的教导,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上的失误,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添学生的反感心理,尤其是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讲,其思想政治观念已经基本形成,心智也较为成熟,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依然停留于知识理论层面,做不好良好的渗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强化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文化也正在逐步发展,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逐渐重视学校教育。然而良好的大学语文教育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良好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进行大胆创新,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来潜移默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有效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与道德意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大学语文课程当中分析相关文学作品,然而这些文学作品中都具备着作者情感的写照,以及作者的人文关怀,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都凝聚着一定的价值观,大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够对一些自然规律产生明确的认知,有利于拓展知识面及提升认知和培养审美情操。在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全部都是经过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传承和发扬着我国的特色文化,其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内容都深刻体现出积极乐观和健康向上的良好情操。比如《论语四则》一文,语文课程当中的人文思想情况不同于单纯的思想教育灌输,在《论语四则》当中既是一种儒家思想的传播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讲的就是人才的造就和国家的治理问题,提出了人才的形成需要先经过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练,而不应该贪图享乐,否则将一事无成。文章言辞有力,道理说的透彻朴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适当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大学语文教育当中有利于帮助学生由内而外提升综合素质与情感道德意识。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教学时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改善传统教育方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学校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才能真正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语文教学中。例如采用人本教育的方式,所谓的人本管理的思想品德教学,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在人本管理中实际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学生本身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学生作为核心来开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说学生本身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管理活动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心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从教师的管理目的来分析,要尽可能的发挥学校师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管理内容来分析,语文教师要通过人本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师生的自我课堂管理。从管理方法来分析,是要通过积极的鼓励、充分地信任与理解来进行管理的。

(三)通过大量阅读来提升学生人格

教育与政治论文第6篇

1、寝室文化建设内容空泛,缺乏高雅和内涵:

寝室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是展现校园文化的平台。但目前多数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除了寝室卫生检查、卫生评比活动外,仍多是以寝室内部的娱乐活动为主。比如,打牌、看电影电视剧、玩网络游戏、听流行歌曲等,看的书籍也多数是以言情、武侠小说为主。尽管这些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但这些活动无法使两者产生共鸣,毫无精神内涵,也不高雅。对推动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十分有限的。

2、寝室管理自上而下,导致功能缺失:

寝室的环境建设和卫生管理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基础保障。目前,寝室管理一般是由学生处或其下属的公寓管理中心进行政策制定,后勤部门负责学生宿舍的维修及相关生活服务。各班级辅导员老师按规定具体管理,大学生按照规定具体执行。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方式,导致功能缺失,效率低下。使学生很难对寝室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会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寝室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

高校对于寝室的管理,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寝室的行为规范作了明确规定,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比如,仍有大学生在寝室饲养宠物、酗酒、吸烟、夜不归宿、私自接拉电线等现象的存在。这些现象的使寝室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无法及时提醒大学生在寝室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阻碍了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进程。

二、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建议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两者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什么样的寝室文化,如何在寝室中充分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学生本身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班级干部的先锋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干部利用其年龄相仿、阅历相似等优势去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寝室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起到带头和推动作用,从而真正地促使寝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2、健全和完善寝室管理机制:

寝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相当于“家”。高校应该重视寝室管理,并建立科学、完善、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制度。因为健全、完善的寝室管理制度是全面推进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明确责任。其次,要进行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章程,章程中除对寝室公共设施的管理外,还应与先进集体评比、学生综合测评、奖惩制度相关联。第三,管理制度要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对学生在寝室行为举止的规范。制度制定者要经常深入寝室,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合理诉求。在保障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意志。要大力宣传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约束学生,使之成为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3、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寝室文化氛围:

教育与政治论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德教

1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所谓传统文化,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千百年封建社会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等古籍文书。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发展、积累和传递的方式和工具。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2]”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同时,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并且,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该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把该社会的文化含量推向新的水平。那么从长远的历史阶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环境。任何文化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这里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经过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和思想家们概括提炼的,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行为,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它们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这些积极因素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这些积极因素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中都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其中,文化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宏观环境之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同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了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一定的载体即特定的支撑。

2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逻辑到方法论,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富有道德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局限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局限的关于如何推进道德理论教化的理论思维成果。如果说对前者的继承,有益于我们增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感与感染力的话,那么,对后者的继承,则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经验的自觉借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1从教育对象的特性中求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注意从教育对象的特性中来探求德教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教化的施行应遵循相应的规则、运用相应方法,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德教方法确立的基本的方法论,如效仿法、神启论、比附论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些方法论的掩盖下,更为实质的则是基于对教化对象的深刻分析和全面认识从而确立德教方法的方法论。如荀子强调教化“必由其道”,做到“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3];董仲舒强调教化对象“知其气”、 “知其声”、 “知其行”、 “知其物”,才能 “言虽约,说必布”、“事虽小,功必大”[4];张载强调“知其人”,才能“教人使人德[5]”等等,都明确地表露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掌握教化对象的特性与德教方法的确立之间基本关系的深刻认识。

2.2从递替相关的多个层次分设德教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之一是教育要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中国古代德教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这一规律。在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作为最高的德教目标出现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但中国思想家们在强调“圣人”这一最高理想人士对于德教过程的目标意义的同时,始终没有将其设置为整个德教过程中的唯一的目标,而是在“涂之人百姓”与“圣人”之间设置了种种相互关联而又前后继替的目标人格。如孟子将这一相互关联前后继替的目标人格设置为“善――信――美――大――圣――神”:“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泽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6]此外,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大量的“士”、“君子”、“贤人”、“成人”、“大人”、“大丈夫”之论,其实也是对个体德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应实现的目标人格的不同表述。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理想人格的不同表述,实质上是从多个层次为教化对象确立了一个前后继替、紧密关联的德化的目的链,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推进。因此,中国传统德教的目的理论,表现出理想性与现实性、终极性与阶段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使得德教目的给个体接受教化的行为、个体进德的行为以巨大的牵引力和感召力。

2.3从整体系统的视角观照德教的运作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受这种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较少从局部的、静态的、孤立的层面看待德教的动态运作,而总是从整体的高度,从德教活动的实际推进方法、从德教内部各部分的相关互动、从德教与相关系统的互动之中来观照整个德教活动。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历时的过程性和共时的展开性两个视角出发,对德教活动进行观照,得到了很多成果。如从历时的过程性出发,朱熹得出了对教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及各阶段的不同特性的认识:“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7]等等;从共时的展开性出发,在教化与环境方面,古代思想家强调环境习染对个体德性发展的影响,并由此主张“择友”,“以友辅仁”,“择处”,“择不处仁,焉得知”。在观照德教运作的过程中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方法,使得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许多方面都深刻地揭示了德教的社会性及其运行的社会条件,揭示了德教运作的内在机理。这种观照德教运作的方法,使得中国传统德教理论具有了浓厚的辩证色彩、系统色彩。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它除了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以外,更有赖于对自身发展经验和传统的扬弃。因此,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便拓展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教育与政治论文第8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确切理论和行为保障

当前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的时期,它需要正确切实的理论为指导,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后备力量,对他们教育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会把大学生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合格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推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拥护党领导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先进理论,且应用于实践,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是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总体现,它是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并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速和谐社会进程的理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易被他们接受和认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能调动大学生开拓性、创造性,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推动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正确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纷繁复杂

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及良莠不齐使大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受到挑战。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各个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掌握学习很多知识,增长他们知识,但网络给他们学习生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为当前网络环境纷繁复杂,信息丰富,但由于大学生网络信息判断辨别能力不强,很多不良信息夹杂在网络中,这些不良网络信息对他们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造成不良作用,这势必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网络具有开放性、无时空性,这使得不同的网络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大学生利用它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交流,但是,一些不良的信息利用网络传播,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健康有益。西方国家实施“网络文化战略”,利用网络传播和宣扬他们腐朽思想,冲击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网络有一些不良网络信息,如种族歧视、暴力、等,还有些国内的反动势力利用网络传播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信息,如,这些腐朽、可耻、反动的信息影响着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受到影响,如何抵制这些网络信息,将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总之,新时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网站引导力度不够,使他们价值取向受到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得知,信息在国际互联网上的传递,主要是英文,中文相当少,这使得传播信息的不对等。大学生对英文有一定的基础,很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样会扭曲大学生价值观。现在高校都有校园网站,在网站上基本都有思想政治教育板块,但是这些板块只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资产阶级的思维观念、价值理念评论较少且缺乏正面引导,这样就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很多大学生主要精力放在网上,精神高度集中,这样不但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使他们的性格比较孤僻,不注重加强人与人的交往,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和自我价值观的形成。网站上腐朽思想、消极观念的不良信息,阻碍了他们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可见,网络环境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教育将不会达到教育目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极大挑战。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策略

(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它会在无形中对人们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奉献意识、爱国意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应使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与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状况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在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使学生以最简易的方式受到教育,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网络信息丰富多样,积极有益信息应占领网络这块阵地,抵制不良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加强网络管理,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网上积极传播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信息,在这种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下使大学生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保障,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颁布了一些网络方面的法规,但需要改进和完善,以保障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各个校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和改进网络保障体系,充分利用有益的网络文化吸引大学生,切实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总之,校园网络文化积极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半功倍。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道德高尚、全方面的综合人才。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加强道德育,使其德才兼备。21世纪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掌握和运用的网络技术提高了对网络的认识,网上众多精彩信息吸引着他们,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但网络也影响着他们自身素质、道德规范,这就要求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对网络的认识。网络上的腐朽文化、拜金主义、霸权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形成有巨大的反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对这些思想的认识。网络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更加便捷,人们很容易感觉到人际关系的成就感,自身价值的重要性,这对大学生来说,网上交往深深吸引着他们。大学生对爱情的期望日益强烈,但同时又面临着学习任务和就业的压力,这是他们经常上网交友,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使他们对现实的人和事比较冷漠,甚至对大学生生活充满悲观失望。因此,要对大学生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碍排除讲座等,以加强他们对网络人际关系的认知,充分地利用网络形成正确的网络人际观,形成一种合理向上、健康有益的网络人际关系。人们利用网络越来越频繁,但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犯罪日益增多,这就要求确立网络道德,加强对网络行为的规范、秩序的维护。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一些信息,诋毁学校、教师、同学等,甚至侵入其它网站进行破坏,可见,大学生必须要形成正确的网络理念。高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身负责的意识,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行为,成为有道德的网络中人。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越来越多,网络信息是否有益,大学生辨别能力差些,因此,应加强对其辨别能力的培养,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取其精华,用于学习生活中。总之,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双面性,要培养他们网络信息意识,提高网络信息素质和道德素养,规范网上行为,提高网络道德意识,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溶于教学之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新事物的出现必须以新的方式去应对,随着网络的发展,陈旧、古板的教学理念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双向互动更加明显,但还没有在教学中真正达到双向互动的效果。受网络影响,学生主体性日趋增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地位逐渐平等,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形成平等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但要观察大学生变化,全面认识学生主体性,更新教育理念,达到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的效果,使大学生全面成才。在网络环境下仅仅依靠传统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学生会产生反感,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有机结合。网络所具有的资源共享性、时空不受限制性能够使学生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自由开放情境中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主体性发挥。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网络广泛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教育的范围超出了传统的范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熟练有效地使用网络,树立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传统教学理念是对大学生学历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其他情况知之甚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政治教育,而是更要对他们进行育人教育。大学生经常上网与其他人接触较少,这样会使很多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针对目前大学生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感的教育,且应用到他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时,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溶于教学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教育与政治论文第9篇

    文化素质就是文化在某特定个体行为上体现出的稳定的品质。文化素质在充分呈现个体内在修养的同时,通过其行为展示其身心、精神等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也是其知识与情感、能力、行为等综合能力表达。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思想塑造品德,进而指导受教育者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使他们形成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转化和塑造一个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创立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以及人类社会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实践素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2、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

    2.1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要点有三:第一,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极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受教育者应该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守法纪的意识,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人文和理工科学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育人”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质是“通识教育”,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界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培养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具有相似性。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在教育方式都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对学生的教育都不能依靠生搬硬套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需要以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二者都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将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要点有三:首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地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核心影响着其他素质发展,文化素质虽然是基础,但受到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有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传授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心中正确的政治方向,防范错误的意识形态与思想侵蚀。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侧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最后,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文化素质教育主要途径是通过潜在的意识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活动为基础进行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养成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手段。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2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受教育者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谈得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的根源和先导,它在无形中以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达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更为有效、更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能达到教育效果,更加深远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本质的体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则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涵,一个民族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对其成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某项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而需要采用综合的教育模式。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其主导文化的繁荣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涉及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存在和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的政治观念要被社会成员认可,必须要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前提。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将社会主导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基础保障。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包括了多学科的文化知识。文化素质教育中关于思想道德与理智情感的这些基本观念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高层次文化知识的根基。人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创新,并将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修养,从而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例如通过对国家历史的讲解,可以增进受教育者对本民族的了解,培养受教育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升华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教育恰好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比起单一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情感教育更为直接、强烈,收到的效果也更好,积极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四,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动摇。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人的文化知识素质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举足轻重。所以,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一项必要举措,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文化素质修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如果一个人连基本文化知识都没有,也就谈不上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3、借鉴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首先,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人本观念”,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大力发展以教育者为本,以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为本,以全方位开发教育者潜力为本,和以大众教育为本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启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需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确立受教育者主体性是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同时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多样性。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兴趣自由发展,一定要通过专属的个性教育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