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1 06:32:06

教育

教育第1篇

关于教育,人们谈论已多,改革与试验也不少,但问题似乎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以至于说到这个话题,我不禁产生一种呼天抢地之感,心意难平!对于教育,《同舟共进》已做过不少专题,关注过大学的沦落,关注过中小学的“择校热”,关注高考的“畸形”,这次别开生面,从孩子的角度追问: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十几年读书究竟为了什么?学校、家庭、社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说,这样的追问是触及根本、问到点子上了。

郑也夫认为,“糟糕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共谋。教育政策有问题,学校的管理有问题,家长则是配合政府和学校逼迫学生,最后导致整个民族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人才”。邓晓芒指出,“我们的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把儿童往高考的独木桥上赶。大学教育多半成了一种职业培训。有的连职业培训都不如,只站在那里做培训状,纯粹是为了混文凭”。项贤明认为,“在我们的学校里,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几乎都在辛辛苦苦做三件事:记―练―考”,就是记笔记、记诵,练习,考试,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一流的“录音机”。邓晓芒认为,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除了书本知识之外,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是服从,也就是无条件服从地位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的人;另外一点就是潜规则,从小就培养孩子要懂得潜规则。

如此规训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失去思考能力。彭景涛总结了大学生不会思考的表现:一、写文章和说话没有中心论点;二、尽管发言时没有中心论点,但总是超时。他滔滔不绝,而你又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三、他在文章和发言中,会提到许许多多的观点,而这些观点都是中学时代学到的抽象结论,且其中大部分是道德或意识形态结论;四、他提到的这些观点之间,经常没有逻辑联系。我想补充的是,就我这些年的经历来看,不仅相当多的大学生(特指本科生)是这样,一些(硕士)研究生也是这样,如何是好?!每念及此,惶恐不安之情,真无以言表。而且,诚如彭景涛所说,没有思考的能力,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逃避思考,拒绝思考,尽量使自己处于不思考的环境中,这才是更让人忧心的。

那么,应当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郑也夫认为,一个孩子要不要接受高等教育,因人而异,高等教育永远是一部分人的事情,突破口是办好职业教育。项贤明指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分层,就是进入职业教育轨道的青年人后来都进入社会底层。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家再加大投入,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教育第2篇

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才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教育中美育教育的意义与功能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认识、伦理、审美的三大结构组成。故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教育目标中“五育”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心理发展(德、智、体)和生理发展(体、劳)两部分。前者为精神前提,后者貌似物质基础,“五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复合体,各种功能若因偏颇而失衡的话,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从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来看,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实施,正是为了使人类“在变易绝对运动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智育、德育、体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关于美育的体育中的功能已不乏其研究,归纳研究成果主要有三大功能:

1、培养身体美

身体美是体育自然美的表现,人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技美的规律进行的,它表现出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生气美。人体美历来就是无数艺术家“代代耕耘美的沃土,美的矿源”。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用十分热情的诗句赞美过人体古铜色的皮肤和坚实的肌肉。

2、培养精神美

列宁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也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见精神美与身体美是密不可分的,精神美可以使体育运动放出光和热。由于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因此它有利于培养人们精神上追求优胜、追求祖国荣誉的理想美,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美和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

3、培养技巧美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技巧美包括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应敏捷等,这些运动中的技、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如那飞驰旋转的滑冰运动员,转翻蹦跳的体操运动员、勇猛角逐的足球运动员,“横空出世”跳伞运动员等。

二、构建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依据。

本文在以对客观规律的识别和把握上,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寻觅构建美育目标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美育的预期功能,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美育是什么?广义可理解为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而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美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即“以非常突出、生动、鲜明的形象,充分而有力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可见,体育教育中美学知识的起点,应是从事物内部普遍性与外部个性(即本质与现象)的高度统一中去把握“美的规律”识别什么才是美。只有这样,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方可将感情与理论、经验与判断、共姓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美与健统一起来。发挥美育在体育教育有功能。其实,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即人格美。而人格美的基点是心灵美、精神美,外部表现则为身体美,而体育教育也正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2、历史依据

在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体育和美育都并列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射(射箭)、御(驾驶战车)都含有体育的因素,而居第二位的“乐”则是美育。自古以来不论是才子、闺秀,还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等,都将琴、棋、诗、画作为自我养成的必修“四科”。迷“四科”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渊渊流长的历史结晶。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美育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体现着时代和民族的特征,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儒家的“十不仁济世”,道家的“超凡脱俗”,佛家的“空虚明净”等,以如此登峰造极的高度俯瞰人生,以求心性的洁净、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超越,都是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学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的概念在延伸、美的载体在扩展……。当今,不论从美的形态还是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来看,美育的内容已横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几大类。远远超出了“四科“等文学艺术领域,但美的载体不管怎样延伸和扩展,永远将与人的心灵、身体分割不开。因此,在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应延伸到自然界与科学界,社会美与心灵美,艺术美和方法论美等几种关系中,施美于体中、置体于美中,即以“体”为载体,拓展美的真话。

3、现实依据

从现代化社会来看,威胁和腐蚀美的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背离”,一个人精神文明程度表现在人格的高度上。诸如被多种心理暴力驱使,对社会或自然进行破坏活动的人,佼人格沦丧;为填不满的欲望之坑而忙碌,背负沉重包袱的人,使人格压得变形:自觉或不自觉、无休无止地争名夺利而勾心斗角的人,佼人格进入误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人,使人格歪曲等等。这种“背离”致使人对自然的态度表现为“索取”、“征服”乃至“破坏”,致使人与人之间情感淡薄;致使人与自我,即内部的人与外部的人发生冲突,乃至精神分裂症者日益增多……从现有的艺术教育来看,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很难养成创造的灵性,也难以营造出使受教育者“心有灵犀一点迈”地把握内涵之精、之形、之意去领略艺术的境界。

一、体育教育中构建美育目标的思路与框架

教育第3篇

关键词:教师资格;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2011年,教育部选择了浙江、湖北2个省份试行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2014年继续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015年在全国铺开,实现常态化。据教育部统计,在前2年的试点工作中,共组织4次全国性考试,6个省份参加考试人数28.08万人,通过7.72万人,通过率27.5%。而在试点前,各试点省份考试通过率一般在70%以上。改革试点的内容包括教师资格考试的标准和考试大纲统一,建立试题库,按照高考形式进行组织等等。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全国范围内实施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这一规定。该制度对原有的师范专业冲击最大。因此,调整专业培养目标,重新思考专业发展显得非常迫切而重要[1]。作为以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办学目标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从2015年开始,也必须参与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改革,有从教意愿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在通过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并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参加地方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因此,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成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就业门槛,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顺应历史和社会的潮流,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既关系到千千万万毕业生的幸福与前程,也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及社会声誉。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及地方教师招考制度的实施,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从教师资格统考及教师地方招考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才能适应国家及社会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自身的立足及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与考试大纲,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内容包括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素养、片段教学、普通话等,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联系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实际。因此,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1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重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灌输与培养

长期以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需要通过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而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省一级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因此,传统体育院校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只是相应地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材教法”等简单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从2015级学生开始,不分专业,所有有从教意愿的体育学院毕业生均需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才能参与地方组织的教师招考。改革后的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包括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基本素养等,涉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师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德育与班主任”“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专业基本功”“片段教学”“普通话”等众多教师教育类课程。根据教师资格统考及地方教师招考的实际,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师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口语”等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把“中外教育简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德育与班主任”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程,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同时,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掌握,另一方面加强运用基本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教师教育课程的培养,使得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既有扎实的体育基本功,又有丰富的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具备从事教师教育事业的教育素养。

2调整专业课程,重视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2013级的部分学生调查发现,76.83%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专项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建设,59.76%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建设,只有34.15%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人体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建设,显然,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重视“健康”的目标要求及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有关人体科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传统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重专业、轻基础,重术科、轻学科弊端的体现。随着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注重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基础课程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结合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大田径、体操、武术、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力度,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模糊专项区别,强调一专多能,使学生牢固并熟练掌握上述课程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为应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大人体科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处方”“营养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能够为中小学生传授更多的健康知识技能及保健知识技能,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能够实至名归。在逐步综合改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要求,加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使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区别于体校或体工大队而逐渐回归“体育教师摇篮”的功能,使得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既有牢固的术科基本功,又有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日后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3开展通识教育,提高教师基本素养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中,注重考生教师基本素养的考核,包括科学文化素养、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信息搜集与处理等基本素养,具体涉及“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逻辑学”等学科,也进行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学科在内的广泛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考核,目的是构建教师宽泛而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科学、人文素养,为将来的教师教育奠定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目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只是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两课”等简单的通识类公共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显然与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对考生的基本素养要求相去甚远,考虑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应该把“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艺术欣赏”“哲学”“历史”“公民教育”等通识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以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基本素养。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养成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应加强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将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及教师基本素养。

4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信息,截至2016年上半年,福建省实施的三次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中,共有48305名考生参加全国统考笔试,只有18703人通过笔试,8025人通过面试,通过率16.6%[2]。可见,面试成为我省考生申领教师资格证的最大拦路虎。教师资格统考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语言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凸显了对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2013级的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调查发现:有52.44%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实习备课技能的培养,有81.71%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47.56%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教学理念的养成,63.41%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教学示范能力的培养,69.51%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58.54%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84.75%的实习生认为应该加强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可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中小学教学实践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3]。根据目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状况,建议:1)结合专业课程及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加强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从以前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转变为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2)结合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侧重学生片段教学及说课教学的实战训练。3)结合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情况,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使学生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有更多的感性认识。4)进一步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实习的质量,在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的基础上,加大实习经费、人员、组织等投入,尤其注重学生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

5有针对性地开展考前辅导,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统考及教师招考的通过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永远矛盾,在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背景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应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全面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适时加强学生应对考试的基本技能技巧显得必要而且重要。建议在每年的3月份与9月份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前,组织相关学科术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试前辅导,辅导内容包括相关考试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答题的技能与技巧,历年真题及相关练习等。每年的3月份,进行教师招考的考前辅导;每年的4月份,进行教师资格及教师招考面试辅导,重点进行片段教学,说课的技能技巧、备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机智等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提高学生面试的通过率。学生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更有把握地应对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及全省教师招考的挑战,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合要求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冬梅,王海静.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审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98.

[2]福建省教育厅.福建教育微信,2016-12-16.

教育第4篇

一、学习贯彻*精神,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在全县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的热潮,在领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取得实效。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推动和落实“三个优先”,即: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抓好教育民生工程落实,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的落实和县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力争全县20*年教育投入达到1.5亿元。安排4300万元,提高公办义务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进行补助,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进一步完善乡(镇)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把教育工作列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

3.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教育行政审批,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完善规范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

4.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加强教育宣传力度,突出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我县教育惠民政策、教育系统先进典型的宣传,加强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20*年教育工作意见》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在教育经费拨付和学校建设、征地、规划等方面继续提供各项优惠和保护政策。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履行工作职能,认真做好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为学校和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学校安全、保学控辍、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职责,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做好改水、改厕和校园美化、绿化、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夯实教育基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在“两基”国检和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检查的工作基础上,继续把提高普及率和巩固率作为“普九”工作的重点。全面落实保学控辍“双线责任制”,确保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0%,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关心特殊教育,提高特教水平,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均达到85%以上。

6.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按省示范性高中建设标准,加快新会昌中学建设进度,在全县开展“我为新会昌中学建设出一份力”活动,确保新校区首期工程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做好学校整体搬迁工作。要以新会昌中学启用为契机,示范、带动会昌二中、私立英才学校高中部的发展;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进一步做大我县高中教育规模,力争使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普通高中招生2600人,在校学生达到7500人以上,努力在高考质量和特色办学上打造我县高中教育品牌。

7.做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按省示范校标准建设职业学校,实现职校招生400人、在校学生*00人以上,力争在20*年前达到国家示范职业学校标准;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实用技术培训达90%以上,完成40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437名公民职业培训计划。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扩大与长珠闽等发达地区的联合办学。县内各企业要积极为职校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条件,在招聘员工时优先聘用本县职校毕业生。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强与县内企业合作,开展针织、烤烟种植、脐橙栽培等技术培训。抓好成人学历教育,继续实施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名中专生”工程。

8.规范民办教育与学前教育。继续落实扶持民办教育的有关政策,将民办学校的师资培训、师生表彰奖励等纳入公办学校范畴统一安排;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不断提高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县幼儿园、六一保育院、富佳幼儿园等示范性幼儿园的幅射和带动作用,培植农村骨干园、特色园,力争全县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75%,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0%。抓好幼儿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做好幼儿教育分类定级工作,规范收费管理,整顿办园秩序,坚决取缔非法办学、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幼儿园。

9.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筹措校建资金5000万元以上,用于新会昌中学、会昌二中、希望小学、会昌小学、县幼儿园、第三小学等县属学校和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等教育设施建设。认真实施国家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建设工程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危改项目。按“一校五部”规模筹建珠兰示范学校初中部、职高部、成教部和学前部,加快万亩中药材扶贫基地开发进度,确保20*年前完成初中部建设。

*.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制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工作方案,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活动。抓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阳光体育运动等专项督导检查。

三、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11.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大对违反师德行为的查处力度,严禁在职教师私自办班收费和组织有偿家教。本学年至少召开2次青年教师座谈会,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贯彻实施《会昌县中小学教职工管理暂行规定》,做好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将新增教师编制分配到教师缺编相对严重的乡(镇)学校。全面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严格规范教师脱产进修管理,对擅自离岗的教师一律予以解聘。制定出台教师职称进岗指导性实施意见,规范学校职称岗位评聘管理。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机制,按一定比例对考核落后的教师予以待岗处理。加强校长队伍管理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校长考评方案》,继续开展校长考学、述学、评学活动,全面落实校长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落实教育奖励政策,县财政预算内安排40万元用于教育奖励;实施对边远山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政策;认真做好教师节期间评选、表彰全县200名“三优”教师和150名新“三好”学生工作;关心外地教师的生活,努力为外地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12.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做好20*年新教师的引进及在优秀代课教师中招考聘用正式教师工作,全县补充教师250人。县财政预算内安排教师培训经费50万元,继续选派一批县教研员、县骨干教师到外地跟班学习,组织部分农村教师到县城跟班学习。举办好各种教师培训班,力争使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达*0%。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水平,力争使全县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达50%、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达45%、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5%。

13.扎实推进“新农村、新学校”建设。将农村中小学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确立办学新理念,创办办学新机制,构建学校新环境,塑造学校新风貌,创造学校新成绩,建设学校好班子”为目标,做好校园及周边“三清三改”工作,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硬化和亮化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上新台阶。做好全市合格学校评估的准备工作和文明学校、德育示范校评选,以及特色办学经验交流与推广工作。

14.全面开展“融入教师,走进课堂,贴近学生”活动。大力倡导教育系统机关干部和中小学校长深入基层、走进课堂、融入教师,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切实为教师办实事好事。校长要深入一线,走进课堂,坚持任课、听课、参与教研,坚持落实教学常规、带头教改。校长、教师要贴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把学习的主体地位、快乐成长的幸福、全面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15.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阵地作用,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送戏、送电影进校园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6.加强学校体、艺、卫工作。认真实施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开齐、开足各门艺术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改善学校卫生设施条件,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筹措1500万元建好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体育中心。

17.加强教研和教改工作。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举行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课改经验交流会,做好课改总结和经验推广工作。发挥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城乡互动的教研模式,抓好全国、省、市重点实验课题的研究。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百节优质课”评比活动,并将获奖情况列入县“三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的必备条件。启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切实做好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服务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

18.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县教育主管部门、教研机构和各中小学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全县教育一盘棋意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小学应重点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初中要狠抓优生培养,为高中学校输送更多的优质生源;高中要注重研究迎考策略,力争实现高考上线人数有新突破。

五、解决教育热点问题,营造和谐教育环境

19.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加大对农村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照顾。认真实施县城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考核制度。继续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通过校长互访、教师互派、定期开展培训和教学研讨会、上示范课、讲座等方式,建立帮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制度,提高受援学校的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

20.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按时足额拨付补助资金;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做好贫困大学生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阶段贫困学生的救助工作;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发挥希望工程、教育基金、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贫困学生救助体系,杜绝学生因贫辍学现象的发生。

教育第5篇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一)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二)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解脱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第二,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第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

第四,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爱好体育,还要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教育第6篇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教师之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常言道:“行动是无声的命令。”“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就不仅要求体现教师人格和才学的真、善、美,而且要求教师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空洞的说教历来是苍白无力的。体育课中教师要着装大方、清洁、朴素,动作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举手投足间让学生感到亲切而不失尊严。教师除了讲解动作要领外,同时要介绍动作对健身健美的作用,特别是游戏竞赛规则,把传授知识,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结合起来。营造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学会和学生融为一体,和他们一起比赛,一起做游戏。在玩中学,在玩中练,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把体育课上活。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鼓励,然而对学生故意犯的错误,要严肃地批评教育;对学生无意犯的错误,则要能够宽容,不要过于指责,点到为止。体育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特别不能采取体罚方式管教,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清利弊,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以、以身作则,尊重、爱护、体贴学生。

二、让学生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目前一些学校教育中只重视学生升学率和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学生也从心里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而且个别学生利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想法设法挤时间学习文化课。教师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进行体育训练,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学当中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以及学习体育的意义。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性能、目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懂得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好处,养成自觉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让德育教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

体育课安全隐患很多,可能致使体育教学中造成很多伤害事故。体育教学是以“动”为主。这种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活动。一跑、一跳、一投,一个随意的推拉动作,如果麻痹大意等都可能导致自己身体损伤或是他人受伤。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把安全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对伤害事故的产生及预防方法进行细致分析,严格要求。体育教师在学期开始的前几个星期,可以安排“安全教育月”活动,加强师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教师上课时对安全隐患讲解清楚,严格要求:若有不利于安全的,教师要及时制止,讲清楚利弊,引起学生的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隐患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在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要严格要求,错误动作出现后立刻纠正。学生做较危险的动作或难度稍大的动作时,教师一定要亲自进行监督。对抗激烈的集体性项目,教师要明确要求,组织好学生,控制好学生情绪。当学生兴奋性过高、场面稍乱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暂停一下练习,简单地讲评后再练习。搞好课的组织,合理利用好场地、器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场地、器材的利用一定要合理。体育教师课前要提前沟通,协调好各种环节,处理好班与班、内容与场地、班与场地之间的关系,使班与班之间上课既不相互干扰,又合理利用场地。经常检修场地器材: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场地和器材都要进行细致的检查,对有质量问题的器材要及时发现,及时修理;对安装不牢固的器械要及时修复。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爱惜器材的教育,力争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都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不管是训练时还是比赛时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要严格遵守竞赛规则,要学会尊重对方,保护自己。这样把体育课中的伤害降到最低点的,有利于体育教学顺利有序的开展。重视体育中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学校的体育教育不能只注重体育技能的提高和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要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体育中的德育教育有利于体育课安全顺利地开展。

教育第7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德育;教学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原本是以成长为中心的,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德、智、体、美是儿童发展的完整结构。德育是教育之本,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健康的情感。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都要重视德育教育。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短、科目繁多、来源分散、年龄差别大,成为了校外教育工作的主要缺点,一旦辅导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实施时间掌控不好,就形成综上所述诸多情况而造成校外德育教育盲区的存在。德育教育在校外教育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方式与方法,作为一名从事校外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中要遵循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多年的积累、挖掘和总结,总结出适合各专业特点的德育教育经验,以便实现校外教育的育人目标。笔者现将对校外德育工作的感受和总结,与教育工作者们一起分享。

一、在常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常规教学中应当给予重视,校外教育更应当被置于首位,因为只有德育过程做到了知、情、行的统一,才能获得预期的德育效果。校外教育机构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形成德育进课堂的大氛围。各个专业的教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各个专业的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完成本节课的专业知识内容,又要挖掘知识内容中的教育因素,授课时,应力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例如:在舞蹈课上,学习舞蹈《炸油香》,了解宁夏特色小吃,通过舞蹈动作表现炸油香的程序,和面、揉面、搓面等,体会制作本土特色美食的方法;学习舞蹈《岩画》,了解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岩画;在体育类课程上,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正确面对输赢的教育,跆拳道的练习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用来欺负弱者;棋类的对弈,能开发思维,静心思考;乒乓球的学习能灵活四肢,培养肢体协调能力……教师在传授技能技巧、引导兴趣发展时,更要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熏陶、所学专业中的习惯养成和品质拓展。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二、开展家庭教育讲座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为从源头抓起德育教育,银川市青少年宫经常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公益性家庭教育讲座,在家庭教育讲座中,采取有针对性、强化重视、合理建议的方法进行指导。第一,理性施爱,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真正的爱是理智的爱,是有原则、有限度的爱,要培养孩子具备面对困难的坚强精神,对人对事的感恩情怀。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药家鑫”事件,给所有的家长敲了一记警钟,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成为重中之重。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教育影响。立足于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教育孩子遵守规则,能正确面对挫败。第二,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在青少年宫里经常看到的画面是:教室门口的走廊里坐满了家长,下课孩子出教室,家长们立刻冲上去喂水、喂零食、脱衣、擦汗,甚至陪着去洗手间。家长们在关注孩子兴趣发展的同时,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尽量让孩子腾出更多时间学习书本知识和特长练习,在其他事务上用的时间越少越好,忘记了手与脑的配合,忽视了双手运动对大脑细胞的有效调动,即“手巧”促进“心灵”,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手眼脑之间的协调配合,从而促进身体的协调。通过家庭教育讲座的开展,不仅给予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观点,还让家长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父母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

三、树立传统美德,重视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校外教育机构要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感恩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例如:银川市青少年宫多年来与民族综合福利院(前穆斯林孤儿院)手拉手,建立“天使妈妈”爱心团,组织家长和孩子们去福利院进行捐赠、交流活动。孩子们自己亲手制作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每人准备一句暖心的话,与福利院的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说说心里话。借助母亲节的契机,以感恩为主题,开展了“为妈妈扎染一条围巾”的公益性扎染活动,在专业老师的引领下,亲手为自己的妈妈做一条扎染围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感恩、博爱等传统美德传递给学生,让孩子们拥有感恩之心,懂得孝敬长辈、尊敬师长,懂得体谅他人,懂得珍惜,懂得付出和回报。

四、激活传统节日活动的文化价值

校外教育机构要多开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族风情内容的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以整合,通过开展了解节日来历、节日习俗、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开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节日来源,了解相关传说故事和古诗文,动手学做特色美食等。例如:银川市青少年宫十几年来坚持春节送“福”活动,教授孩子们写各种各样的“福”字,了解“福”字的演变历史,把“福”带回家,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在活动中,还让学生进一步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将“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

五、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作为校外教育的辅导老师,他们既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推广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航者。教师对校外教育单位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他们的一言一行和思想品德皆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学生们最崇高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把教师的榜样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辅导教师,首要的就是以身作则,一方面是加强自己的品德素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并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榜样和表率。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利用师德教育资源,加大师德教育的力度,不断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师德精神。组织研讨活动、开展座谈会,讨论如何将师德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日常工作中体现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每年选送一批教师外出培训,回来以后进行分享、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不断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其次,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一名优秀的校外教师应该能负责一两门课程的指导,比如:钢琴教师能胜任电子琴的课程,声乐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美术教师可以进行书法、剪纸、手工教学等。银川市青少年宫每年举办一次“教师基本功汇报展示”活动,对所有专业教师进行基本功检阅,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技能。对于管理层的教师,每学期安排20节课的听课任务,做好听课笔记,并在学期末汇总,进行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新理念、新模式”的素质教育对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喜欢学生,要保护、呵护、爱护学生,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积极语言与学生对话,关爱、引导、宽容、耐心等待学生。让整个教育过程和谐、愉悦,从而享受教育幸福。

六、结束语

教育第8篇

首先,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着教育方法单调死板等问题。德育教育应结合新时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寓教于乐,易于被广大90后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避免说教、硬性灌输等方式。枯燥的教学方法、单调的形式,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致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厌烦心理,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其次,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等问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要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和关爱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2体育教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2.1体育教育是高校整个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在高校的教学中,应将“教书、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及实践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担负起育人的职责。作为高校必修学科的体育课程,同样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肩负起德育教育的任务。大学体育教育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德行、智力、体质以及心理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不仅能掌握相关体育知识、竞技技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品质、与人协作的意识等良好的德育品质,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2.2体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首先,体育教育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通过完成某项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竞技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以及积极健康的公平竞争的意识。这对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抱负、品德、作风等方面都起着积极地教育作用。其次,体育教育还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教育可以塑造一个勇于拼搏、健康青春、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形象。通过竞技类体育教育方式,还可以展现出高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和集体凝聚力。同时,体育竞赛的氛围、竞赛规则、竞技精神等都会对大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重要的作用。

3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3.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正如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体育,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体育竞技项目,都要求遵守相应的规则。没有了规则,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也就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和可能,遵守规则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集体体育项目中,如果团队成员不遵守团体规则,各自按照自己的意识行事,那么这个团队很难取得成功。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通过一节节体育课,适时地向学生传授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听口令一致行动,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得私自行动。并要求学生按照规则分组分别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借还体育器材、整理训练场地等任务。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体育训练过程中的规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运动规则,确保训练过程严肃、公正、权威,从而培养学生守纪、热爱集体、服从指挥的优秀品质。教师在组织学生游戏或者竞赛时,先要明确应遵循的规则,比如,在组织较有竞争性且容易犯规的接力赛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一旦发现犯规的苗头,要及时更正。要让学生明白取得比赛胜利虽然重要,但是竞赛规则不能丢。结合体育教学的过程,体育老师应对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作风进行严格要求和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中时时刻刻感受到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从而养成减少犯规,遵守规则,服从裁判,自觉维护体育道德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3.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互相激励,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共同承担责任。团队精神是指团队为完成某既定目标而需要实现的思想和行为,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优势,并以各自优势进行互补,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合作的默契,推动整个创造性过程的发展以及团队的成功。体育集体项目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例如,一支成功的足球队,全体队员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同时更要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效能。每个人只有在相应的团队中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从群体中获得更高的自信,实现社会尊重和自我成就感。因此,在在体育教学的,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适当安排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体育竞赛项目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通过参加紧张激烈的集体体育比赛项目中,逐渐认识到个人的技战术水平固然重要,但团队成员间的战术配合更为重要。通过融入集体感受团队,感受与队友的合作,感受团队成败给自己带来的苦与乐,感受团队同心协力共同竞争与拼搏的艰辛,切实体会到一只高绩效的体育团队,全体成员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个人与团队密不可分。团队造就个人,个人成就团队;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

3.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积极进取的优秀意志和品质

拥有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是一名大学生优异综合素质以及具备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无论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何种逆境,这些素质都能够有助于他们顽强的生存,不断地成长壮大,并在面临各种困难时依然能够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并最终取得胜利。由于体育教学具备较强的竞争性、实践性、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利用一些困难情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田径、球类、武术等内容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特别是在田径项目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田径项目中的短跑、长跑以及球类竞赛等剧烈的运动,容易使学生出现呼吸困难、氧债剧增、乳酸堆积、耐力下降、肌肉僵硬等生理现象,并且在体育竞赛中,紧张的比赛氛围也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等情况,克服这些不良的情绪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4结语

教育第9篇

关键词:体育;德育;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基本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学校体育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非常重要。

一、通过课堂教学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学生的思想表现和场地、设施等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要求与措施,有步骤、有重点的把课堂教学常规内容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生行为的准绳。如:学生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未经老师许可,不得擅自离开课堂或缺席;轮流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出入队列、不准随意行动;球出场时,必须立即捡回,不准推诿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确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等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

二、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内容繁多,范围广,思想性强,是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但是,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的不同,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教案时,应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订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如:田径教学中的中长跑,能培养学生顽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各种球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协作配合、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能培养学生诚实、勇敢、胜不骄、败不馁等思想品质;体操、武术教学能培养学生机智、敏捷、灵活、果断、沉着和自控能力等品质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通过运用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是体育课堂教学工作重点,它与教育方法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课的任务,也是贯彻教育因素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且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如:在体育教学中能合理地运用队列,队形,有组织而迅速地调动队伍,能培养学生动作整齐,协同一致,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和雷厉风行的好作风;分组活动时放手使用和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及积极分子的作用,以及组织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保护,可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助人为乐等品质;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布置运动场地、收拾器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和集体服务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

四、“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

“以身立教”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爱护学生,严于律已,处处、事事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师忽视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在教学工作中,不负责任,作风浮夸,行为散漫,其后果必然误人子弟,害人害已。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态自然,举止文雅,精神饱满,情绪稳重,无论是严寒隆冬,还是酷热的盛夏,都要保持着坚定自信,沉稳潇洒的神态,让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成为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使他们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意识,从而乐于接受和效法。

五、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