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品德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2:24

幼儿品德

幼儿品德第1篇

关键词:系列教育日常教育 因材施教共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幼儿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在我几年的从教中,悟出这样的道理,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教师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教育好每一位孩子。下面我浅谈一点教育方法。

一、注重系列化的幼儿品德教育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所谓教育内容的系列化,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品德特点,制定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方案,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教育;“十一”的爱祖国教育等等。还可以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进行系列教育。以“三八”节的爱妈妈教育活动为例,语言课中的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游戏《我帮妈妈拎菜》;美术活动《我为妈妈做红花》等等。“爱妈妈”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上保证了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整体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品德,还能调动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年级组在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之后,家长们说:“孩子变懂事了,经常帮助我做一些家务”。可见,有计划的安排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幼儿在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中“学一点知识,懂一点道理,做一点实事,养成一种品德”。

二、注重日常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工作。由于日常生活教育内容不系统,这就要求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教育实质上就是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全部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卫生习惯教育上主要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环境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内容。个人卫生习惯教育以养成教育方法为主,集体生活卫生教育以常规教育方法为主;公共卫生教育以制度规范影响方法为主。

2.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室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遵守寝室规范、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生活习惯教育一般以规范和制度影响的养成教育方法为主。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人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也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国俗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所总结出来的标准性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这种标准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行为习惯教育主要以训练方法为主。

4.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礼貌不花钱,但却能换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我国在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国人的礼仪程度,代表着民族的文明水平,影响着外交方面的成果。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内容有,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为人处事要与人为善等等。礼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规训练。

5.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是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在寝室里不妨碍他人;出操时会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注重幼儿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应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四、注重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教育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参考文献:

幼儿品德第2篇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包括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行为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三、将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幼儿品德第3篇

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品德和性格方面以及审美方面的发展,其中品德和性格的发展史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很多成功的人并不是都很聪明,但他们却拥有优良的品质和性格,正是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走向成功。然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应从小培养,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良好的性格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力量。活泼开朗的性格能够促进幼儿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可见,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多么重要。

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日益增多,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缺乏理智的教育也越来越多,使得很多的幼儿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及不良品德。在这个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采取措施,去干预和纠正这些不良的行为和品质,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的不利。

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气氛以及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道德水准和言行等等,都会决定着幼儿今后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人对幼儿的教育观念要一致,都要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出发。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不和谐的环境当中成长的幼儿,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和性格等诸多方面。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在一日生活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让德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幼儿的行为要进行随机的教育,既要有肯定,又要有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他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也要做好榜样。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并且可塑性也极强,通常被人们称作一张白纸,在老师以及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下,幼儿自然能够学得到。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的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进行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提高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

幼儿的社会生活范围较窄,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来自于影片、广告、动画等等。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健康,会对幼儿造成良好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不健康,则会为幼儿树立反面的形象,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传媒成为幼儿成长的有利因素。

社会德育是幼儿德育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一个途径。社会德语的信息、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并且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因为幼儿的好奇心特别强,这些正好满足了幼儿的心里,所以幼儿很乐意接受这些信息,并且还能够帮助幼儿能够帮助幼儿接触在幼儿园所不能接触到的信息,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从而会提高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效率,增强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榜样是一种模仿学习的对象,它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幼儿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无需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要选取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间,重点是要帮助幼儿树立良好地榜样导向,学习辨别和分析榜样行为,对照自己找出不足,提出明显的学习目的和努力方向并付诸行动,才能真正的发挥榜样的作用,提高哟而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的德育教育是比较具体的,因为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生活的一部,通常说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幼儿德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点滴小事都可以作为教育孩子明白事理,分辨是非的良好时机,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小但她是独立的个人,每个孩子除了具有他这个阶段儿童的共性以外,还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他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到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对孩子生活中流露出的有关思想品德的苗头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并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及时教育,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明辨是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意外,我们还需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各年龄班的不同,就需要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工作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有趣的、新颖的、极具吸引力的,并且还是有目的和组织的,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品德第4篇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仅重要,也非常复杂。智力开发固然重要,而让孩子怎样做人更重要。因此“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品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幼儿时期对幼儿实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让幼儿受益终身,可以说它是全部幼儿教育的基础和重心。幼儿的品德教育不是在盲目中进行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熏染中形成的。诸如琐碎的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都提出严格的要求,要不断把品德教育贯穿在孩子能接触到、易于理解的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使孩子们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自信自强,为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奠定基础。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

1.幼儿理解能力差,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不宜单纯,过多的进行练习并以此作基础进行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使他们多有一个实际感受。

2.幼儿的品德认识不是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很难以老师和家长灌输正确的道德认识来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幼儿优良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被动练习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变成自觉行动。这样就能使幼儿在不必懂得很多道理的情况下,能自觉地按老师和家长教给的正确处事方法与待人接物;相反,如果只留意较为抽象的情感教育,轻视或忽略了行为规范的训练,那么幼儿品德教育就会像一串吹起的肥皂泡沫一样,呈现短暂的美丽,很快就会破裂、消失,因为幼儿不仅品德认识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道德情感也极不稳定,可塑大,说变就会,极易反复。

3.幼儿的品德教育必须立足于于情感教育。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他们身上沉睡的对爱的情感。因为在人的生活中,如果说道德是浩瀚的星空,那么情感就像一条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河流。孩子的情感教育,是品德教育的真正基础,是理智的真动力,是人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品德教育的内在动力。情感教育可以使良好的品德在孩子心中形成久久无法磨灭并影响他一生的记忆,并且受用终生。对幼儿来讲,优良的情感只有融会于实际行动中才有反映,而要让幼儿将老师和家长倡导的优良情感逐步融会在他们自身日常生活行动当中,才能将情感培养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方能奏效。

4.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在同步进行优良的行为习惯、优良性格和优良情感教育的同时,重点着眼于优良性格和优良的生活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因为从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来看,基本的优良行为培养,不仅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原始起点,更是幼儿品德教育的最终归属。幼儿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的品德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财富,这是被人类公认为了的。

三、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要重视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起步性。一开始就给幼儿大脑中留下非常牢固的、深刻的痕迹,做到先入为主,这就叫品德教育的起始性。不管孩子长大以后从事何种工作,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必须重视品德教育的起始性。儿童品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孩子出生后,最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孩子最熟悉的人是父母、懂得的第一个道理,也是父母这个第一任老师影响和教育的结果,父母对孩子的起始教育好比在纸上画画,第一笔怎么画、涂什么颜色,对今后能否画出美丽的人生画卷,是相当重要的。

品德教育的起始对一个人会产生终生的影响,老教育家吴玉章在回忆家庭的起始教育时说:“在我懂事的时候,父母教育我长大以后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祖母常说,小来偷针,大来偷金,不义之财宁愿饿死也不能接受,并经常要求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一有空闲,长辈们就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给我听,多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些教育对我后来参加革命活动,培养民族气节,对我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家庭的儿童教育,父母的言行确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仅是用语言和直接的教诲,而且是浸注于家庭的全部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怎样做人的行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除了社会道德舆论,学校教育的影响外,家庭儿童的品德教育起步也很重要。

(二)要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的科学性:

1.在表扬和鼓励中进行教育,当儿童第一次做好事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比如当你的孩子帮助邻居老大爷、老大娘取牛奶、扫楼梯时,当别人家的小朋友到你家做客时,小孩热情招待,把大苹果让给小朋友吃的时候,当他对叔叔阿姨有礼貌的时……,做父母的应及时给予赞赏,鼓励他以后继续做好事,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就会激发内心的光荣感,经常这样做,就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品德,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做好事无动于衷,就会失去儿童起始性品德教育的良机。

2.把错误消灭于起始之中,当儿童做错了事的时候,内心会产生自责和过失的情感,父母应及时地批评和阻止,便能引起他的羞耻感,制止以后,不再发生不良的行为,但是孩子第一次做错了事,父母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应该仔细地分析原因,给予开导,比如幼儿说谎,有时因为害怕,想避免父母的打骂而造成的,家长应鼓励孩子勇敢的承认错误,千万不要训斥和打骂,但对孩子真正说慌时,不要马虎从事,要严肃地指出错误的性质,提出严格的要求,鼓励孩子以后要改正。如果父母对孩子做错了的事情,听之任之,就会使孩子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要抓住幼儿品德教育的黄金期:

幼儿两三岁到六七岁是其品德、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个时间抓品德教育最好,因为这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品德起步教育,放任自流、溺爱迁就、纵容护短,认为孩子还小,以后会变好等等错误想法,就会使孩子形成任性、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和唯我独尊等恶习,以后很难纠正。时间证明,对一个人的不良个性、不良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种优良品德要难的多。对此古人讲“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俗语说的“三岁事,论到老”等等历史和现实事例说明在黄金时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既要抓早、又要从严,还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四)要注重幼儿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品德第5篇

每个家庭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们对孩子是想精心教育,但更多的家长是对孩子宠爱有加,而教育不足。有的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对孩子一味宠爱,导致孩子特别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稍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又哭又闹,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少数。所以,幼儿园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加强对每个幼儿的品德教育,把孩子从小就塑造成具有健全健康心态、乐观阳光的人。

幼儿园要重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幼儿园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时刻放在首位。幼儿园的工作计划中必须明确对幼儿品德教育的目标要求,以引起班主任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班主任的工作计划里更要细化怎样开展对本班幼儿的品德教育。对个别难以教育的幼儿要制定出详细的教育方案,以此来指导自己品德教育工作的展开。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幼儿园的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开展对幼儿的集体教育,比如利用一些幼儿喜爱参与的集体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特别宠爱的顽皮、不好教育的孩子要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时刻关注他们,发现问题要及时教育,告诉幼儿他的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怎样做才是对的。比如,有的幼儿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许别的小朋友碰,特别是自己的好玩具,其他小朋友绝对不许玩,而一旦发现其他小朋友的好玩具又必须他要得到,否则就不依不饶,大哭大闹,甚至因为小朋友不借给他玩具打别的小朋友。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一定要耐心地对他讲他错在了哪里,他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还有一点是做好幼儿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那就是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家园联手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其实大家都知道,幼儿园要想教育好孩子,一定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如果家长不能配合,那么,幼儿园所做的工作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小朋友身上存在的毛病经过老师的多次教育终于改掉了,可是一旦幼儿园放假几天或者小朋友因某种原因耽误几天,再来上学的时候,先前的错误又出现了。出现这种反复就是家长没有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对孩子的教育。为了避免类似情形的出现,幼儿园就要经常与家长保持思想上的一致。除了幼儿园经常召开家长会,在会上与家长进行沟通外,班主任老师还要利用好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与家长时刻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园内的表现以及班主任要求家长怎样做等及时告诉家长。这样,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幼儿品德第6篇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启蒙;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92-01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表现及评价

道德是一种社会范畴,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处事上。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只要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道德表现有多种多样:有的孩子有爱心,懂礼貌,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爱护公物,会与同伴分享快乐等。而有的孩子则显得无礼貌,惟我独尊,不爱护公物,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或心理素质过于脆弱,自尊心太强,任性、固执。所有这些都是幼儿所具初步道德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以此把孩子们划分为“好的”“坏的”对立的两样,因为孩子的这种道德品质,都是不固定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经过良好的教育都是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有信心,有耐心,更要有爱心。

二、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人间,天真无邪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看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性格各异,表现不同,究其原因,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幼儿园教育和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每个孩子的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各有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彼此或多或少都具有不同的品德个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发型、多元化的社会,各类新闻,公众媒体,影视作品内容多、范围广,良莠并存,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在家庭成长,所以在某种程度讲,家长是孩子的最早启蒙者,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孩子的道德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根据《规程》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1、捉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入手。

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捉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知道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到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为孩子做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关键的教育。

2、通过各种感观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哪些是正确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儿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 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3、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的强化巩固。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要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幼儿品德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品德教育;教法探究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

我国的特殊国情培养了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既有积极的个性品质,如自我意识强,自信,活泼开朗,也有不良倾向,如自私,任性,独立能力差等。有针对性的帮助儿童个性康发展,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热爱孩子是对幼师职业的前提要求,也是幼师的一种社会责任。教师只有爱孩子,了解、关心、体贴孩子,特别是不歧视那些有缺点或接受能力差的孩子。要给每个孩子创造一个道德成长的良好环境。其次,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孩子善于模仿,这是众所周知的,幼师的言行举止和品德行为习惯对幼儿起着表率和榜样的作用,因此,幼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和修养,特别在幼儿园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文明行为的要求。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如:自己的物品要摆放整齐;给幼儿拿杯子要先洗手;带幼儿活动时,教玩具物品的取放要井然有序;不同其他教师大声喧哗;看到垃圾悄悄拾起;每天的表情要和蔼可亲等等。这些细小不起眼的行为,都会对幼儿的品德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老师每天晨午检,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精神饱满,情绪高涨,讲究个人卫生的行为习惯;每天点名,可以帮助孩子明白按时入园,不迟到,不旷课,有了向老师请假的习惯;上课发言要学会先举手,一个说了一个说;同伴交流时,会讲悄悄话,知道不影响他人的行为习惯;喝水,玩大型玩具不推不挤的行为习惯;遵守常规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一种现代人必须的品格,因此有了科学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还需要我们教师贯彻执行到底,大家都知道,幼儿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让他们主动的按一定的行为准则去做会有一定难度,这还需要教师将严格要求和耐心管理相结合,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使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逐渐演变成习惯行为。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规范的行为。教育单凭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最喜欢老师讲故事,我们不妨经常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把孩子的闪光点编进故事,这样做能够让孩子的优点得以巩固。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内设评比栏,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亲身体验做出良好道德行为以后的愉、自豪感、欣慰感,久而久之,幼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幼儿品德第8篇

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肩负着崇高的职责,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领领、引导我们身边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家长一起培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们。要想培养和教育好孩子们,就得从平时的品德习惯抓起。

一、从日常的点滴为幼儿做起

大家都知道: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思想品质及其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习惯,是指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完成的自动化行为,全是后天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幼儿品德习惯的培养,使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 做好品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如快吃饭了,让孩子们分组擦桌子、发筷子,帮助老师为大家分午餐,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有的孩子鞋带开了,让会系的幼儿帮助系好;通过一件一件的小事,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防止和破除不良品德的出现,让我们的孩子明辨是非,发挥出自己的小小正能量,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

2. 为幼儿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现在的幼儿,正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状况、品德习惯和智能素质等,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体现,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实施智育的同时,应下大气力抓好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例如:一名小朋友在早晨来园时有些不高兴,即时让表现好的孩子与他交谈,转移她的注意力,从而让她高兴起来,早点融入到班级活动中来。

3. 为幼儿从小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独生子女,大都过着4―2―1的格式化生活。即:4个老人,2个父母,1个宝贝。从这组数字上可看出,我们的孩子是被爱环绕的,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孩子,不做室内的花朵,不做小“公主”和小“少爷”,从日常的点滴做起,从每一件事情上做起,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健康第一,德育为先”之道理。

二、优化家园共育的教育手段

因为现在幼儿独生子女较多,在家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转。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再加上家庭中“保姆式”的爱护和校园内应式教育的弊端,就会造成一些小孩的心理病态。如何矫正独生子女的惰性心态呢?

1. 做好幼儿的自主教育。孩子无论在家或在学校,尽量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办,在学习上、生活习惯上,尽可能地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让孩子多参于家务活动及公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好品质,逐步克服幼儿心理依赖性,在活动中锻炼成长起来,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

2. 做好幼儿的情感教育。乐观是兴趣的心理体现。你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因素,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乐观向上的班级意识,自我约束的心理素质等。一旦形成,再加上老师要善于“导”在关键处,“拨”在要害上,又有很好的教学、管理方法及思想艺术的培养,就能够使孩子们从中自我补偿,自我升华,久而久之,就能在乐观的情绪中学到知识,找到道德观念的价值取向。

3. 做好幼儿的挫折教育。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人生不只是甜,还有咸、酸、苦、辣,不只是享受索取,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才能获得应得的报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成长时期,一定具备严明的纪律素养,才能保持在健康有序的气氛环境里学习与生活。

幼儿品德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42―01

当前全社会正在呼吁和营造诚信教育和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陶行知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可见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幼儿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时期,但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在家中所受到的熏陶和家庭教育不容乐观。许多家长只追求幼儿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从而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以我为中心,霸道、任性、无理取闹,不善于和别人和睦相处等许多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那么,如何培育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成了我们幼教工作者的重大挑战,本文就幼儿良好道德培养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见解。

一、家长要让孩子在玩耍中受到教育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独生子女时代在农村已显现,加上农村人们住得偏远,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幼儿的玩伴少之又少。全家人对孩子疼爱、呵护有加,尤其是爷爷奶奶生怕孙子身上沾上土似的,孙子要玩耍时爷爷奶奶常常跟在后面,生怕磕着碰着,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当孙子磕着碰着时,一味地责怪磕了碰了孙子的东西,甚至出现对物品进行“打骂”等不良的言语和行为。殊不知这样惯坏了孩子,使他们一味地认识到错误都是别人或其他客观事物造成的,而不是自己造成的。这样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是非不分、意识不到自己错误的观念,在以后和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大都将会一味责怪别人,不从自身找问题,很难做到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更做不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因而很难做到与人和睦相处。

笔者认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在相对安全的空间玩耍,当遇到以上情形时应当教会孩子思考: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造成的,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并要求孩子要扶好撞倒的物品;还要教会孩子怎么样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比如,要小心、要绕着易撞到自己的东西走,这样不但使孩子学会自立自强,而且还可以培养其爱护物品的好品德,对其以后形成诚实正直、谦虚谨慎的良好品德有很好的影响。

二、言传身教,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爱的教育

让孩子亲身体会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老师的爱,并尝试着付出自己的爱。

如,作为幼儿教师,我始终注重对幼儿的言传身教,让幼儿从中体会到爱就在我的一举一动中,就在他们的身边。每天接待时,我总是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和家长、幼儿打招呼,慈爱地摸摸孩子们的头,亲热地拉拉他们的手,亲切地问问好;在他们要离开幼儿园时,我热情地把他们送到教室门口,向他们及家长一一道别。时间久了,孩子们也开始养成了来园时问“老师好”、回家时说“老师再见”的礼貌行为。一天,一个家长带病送孩子来学校,气喘吁吁、脸色发白,我发现后连忙搬来我的椅子让坐下,并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然后详细问了她的病情,并宽慰她。这件事触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那天孩子们在离开学校时主动对我说:“老师,请您注意您的身体,不要生病了。”这些纯真、质朴的话语由孩子们稚嫩的声音灌入我的心田,让我倍受感动、欣慰,也使我感受到言传身教的力量和影响之伟大,她就像涓涓流水磨打石头一样陶冶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孩子们纯真的情感使我感动,也使我感觉孩子们一下子长大了很多,懂事了很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