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4:01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第1篇

1.轻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倾听者的角色。教师只是自己在对文章进行分析,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由此抑制了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重数量轻质量。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学生阅读的数量,而不管文章是否真正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即使阅读了很多书籍,往往收获也不大,且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有待加强。

3.只重视文章的知识点,轻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康的审美标准。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文章知识点的识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

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便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如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或者崇拜的明星导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学生爱看的动画片。总之,课堂的导入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才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最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使学生对旧知识达到复习与巩固的效果。

2.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不能将目标定得太高太远,要根据学生实际提出适当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将目标定为能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并且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通读全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并且能够将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样,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主导者自居,而要转换角色,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就某个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4.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由于学生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会不同。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去品位文章,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以便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5.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第2篇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只是一味地为学生灌输相关的语文知识,但是却尚未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较低,学习效率也较差。

二、开展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抓住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要努力将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与教学目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要努力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以及技能的整合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影响了教学效率。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模式。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即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训练[2]。其次,教师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等进行“精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重讲练的结合,例如要带领学生进行语句的扩展以及句子仿写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而且,为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开放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合作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第3篇

1.由于语文教学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力限制,比如理论教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或者不牢固,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忽视阅读教学,不怎么重视这个项目,近些年,随着教学的改革虽然把阅读教学提高到重视程度,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实验改革教学方法,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的长期缺乏,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因此,长期依赖教师的教学权威,学生逐渐对语文阅读学习没有了兴趣,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语文教学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中对阅读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按目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教学的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如果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那么它的教学任务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然而,在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根据教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随想随讲,随意性很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被动,因为在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终会致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低下。

3.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是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很少,因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历来都是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作用,而学生的主体性常被忽视,即便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就不让广大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又导致整个教学效果不理想。

4.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不能对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一直以来,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地评价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教师就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免会导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想到哪里就讲哪里的随意教学。这种教学始终是教师本位,学生依然是很被动,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始终都不理想。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1.一定要明白确定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抓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我们之所以重视阅读教学,就是引文它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阅读能力和运用所学文字知识的能力,能够达到教学计划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所以,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把阅读的实际效果当做首要任务,围绕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个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不能以阅读是否通畅和速度是否快速为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得来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可能真正收到实际效果。

2.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双管齐下,两手都要抓。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依赖于老师的备课,这是关键的步骤,老师在课前应当做好相关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地教学计划,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思维的预先理解和学习,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可是现阶段,一些语文备课工作流于形式,备课没有实效性,所以课堂教学就不能顺利完成,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备课和预习工作,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得当分配课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提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备课和布置预习工作,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实际对阅读教学进行综合把握。

第一,依托课本,认真学习讲授,挖掘课本里知识魅力,让学生充分吸收这“养分”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水平,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教学打下奠定基础。第二,结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改变一成不变的单一授课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在课堂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字、词、句里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文句的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4.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阅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22-23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第5篇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了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也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4.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1.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2.层次性。

(1)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

(2)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却读不出感情来。

3.实效性。

(1)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2)要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第6篇

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注意力难于集中,缺乏持久耐力,语文教师导入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学生才能形成长久的阅读兴趣。而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生成有效教学情境,通过情境能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图片制造一个美妙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例如,在讲授《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呈现一幅《黄山飞来石》的图片,学生一定会被图片吸引住。教师可借此提问:“你们谁知道这块石头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地方的?”这样导入,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转移到图片上来。他们一边看图,一边讨论、猜测,在争辩的过程中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可以说,这样艺术性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佳境。

2以游戏教学创设生动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那么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来促使学生获取阅读知识。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并在“动”的过程中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角色扮演(编演课本剧)等游戏化形式,参与创设阅读情境。通过游戏教学,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与课文中人物交流和沟通,使语文阅读文本内容快速有效的形成表象,而且能深入的理解作品人物心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情境,将自我角色对象化,获得主观感知的愉悦,使其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理。如在讲授《小英雄雨来》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安排学生扮演雨来、李大叔、鬼子军官、鬼子、村民,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表演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更深刻的体验课文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表演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以朗读手段营造良好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学生感知阅读文本内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体验文本的音韵、情感魅力的重要方式。相对于无声的文字,有声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描绘的意境、主人公的情感或者作者的创作思想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朗读能够使学生的精神集中在课文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更好地品位文本中蕴含的感情,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修养和情操。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对文本的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桂林山水》充满了对山水景色的喜爱之情,那种如诗如画境界通过文字得以展现。学生在朗读时如果能够融入感情,就能够体会到桂林“甲天下”的秀美景色,同时也能读出作者那种热爱生活的人生趣味,培养起学生较强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气质。

4以多媒体方式创设有效情境

多媒体由于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运用于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关键处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变抽象的语文知识为直观认识,让学生从生活过渡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为知识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如在讲授《鲸》这一教学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单凭文字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而借助多媒体呈现鲸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观察中进入文本阅读,辅以问题,学生的认知面得到了拓展,观看中了解了更多关于鲸的知识,阅读也就更轻松了。又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月光曲》的音乐片段,学生欣赏后让学生抒发感慨,顺势引入盲姑娘,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阅读中,同时也为阅读中的联想奠定了基础。

5以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或心理感受,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理解和看法教师要耐心的指导和纠正,而不是轻易的指责。通过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而相互沟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语文教师除了利用课上、课下和同学面对面的交流之外,还可让学生写小文章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给老师提建议、指错误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交流沟通。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从而因为喜欢语文教师而喜欢语文这门课,达到利用师生和谐关系来使情境创设得以顺利进行,并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第7篇

1.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它在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中。但是事实上,进入高年段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大部分情况是,极个别学生很活跃,部分学生一直处于梦游状态。很多老师反映:高年段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沉闷,很难让学生全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另外,学生思维欠深入也是制约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每到体悟、体会环节,很多学生都在等待他人汇报。

2.学生阅读水平不一。

之所以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把握文义、感受作品、探究内容等能力。但是,在一个班集体,由于学生智力、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学生在读两三遍后就能明白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了解文章;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能读透、只能读懂,甚至部分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

3.教学方式异化。

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目标意识有待提升,教学方式随意。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让学生自学,有的则是按照课件讲解,也有部分老师钟情于拓展,在脱离文本,盲目追求目标生成的情况下,也有部分老师喜爱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从语文教学标准来看:阅读是文本、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但是实质上,当下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目标清晰的对话,很多小学的高年段阅读教学并没有潜心进行对话式阅读。

二、强化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的方法

1.掌握事件概括,明确表达顺序。

在《课标》中明确指出:5-6年级的阅读目标是“明确作品事件,掌握故事梗概,并且在阅读中领会作品表达方式”,它鲜明的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整体阅读为基础,这样才能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课标》中,它要求紧抓阅读文章的重点,这也展现了高年段整体把握的要求。例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必须是在通读整篇课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熟悉整个事件的经过、起因与结果,最后总结表达顺序,引领学生利用自身语言概括相关内容。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标题,找出游览景点,再画出景区游览图,帮助学生明确表达顺序与写作思路。但是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注重该点,特别是在观摩、展示课上,很多老师都会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表达方式、掌握故事发展上,根本不能凸显文章精妙,彰显不出课堂教学的科学理念,最后造成教学目标偏移。事实上,当前很多高年段学生都未能很好的掌握语言,在清晰概括文章内容上还很欠缺。这也告诫我们必须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必须舍得下功夫、花精力,并且不遗余力的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关联,带动整体性感悟。

从文章内容安排来看:每篇文章的情感、意蕴都是前后贯通的,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注重点,却忽略了面,就会在体悟与理解上造成偏颇与困难。特别是高年段学生,在文本深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求我们利用更多的整体意识将文本贯穿,以提高整体感悟。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理解老人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在理解该句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讲课文的第7与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通过领会天游峰的险、高、玄与游客登山的艰难,帮助学生领会老人每天扫山的劳累。又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为了领会霍金这位科学家的伟大,需要以整体意识来贯彻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霍金的非凡成就,从文本语言中领略霍金的顽强生命力、悲惨命运和好学的科研精神,最后再回头来审视霍金取得的成绩,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霍金的非凡。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19-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厚积”才能达到“薄发”,展现语文的无穷魅力。正如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发展规律,指导小学生博览群书,丰富小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小学生的视野,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主要分为拓展阅读的内容、拓展阅读的空间和拓展阅读的方式三个方面,以下为具体论述。

1、拓展阅读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拓展阅读训练的重要材料,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以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为辅助开展拓展性阅读,将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完美结合。

2、拓展阅读的空间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拓展阅读时间,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资源,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容量,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拓展阅读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使阅读内容能够更加的直观而生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创建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课堂教学氛围。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灵活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语文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再根据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推荐。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狐狸与乌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课文阅读,在课文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进行阅读,这些故事集与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能够满足小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生能够主动阅读,扩展小学生的视野。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生动的课堂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母亲》这本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你们的母亲吗?在你眼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带动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小学生积极回答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母亲”的电影、视频片段,使小学生直观的感受母亲的伟大之处。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叫《母亲》,希望你们能喜欢,并通过阅读,从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更加热爱你们的母亲。”

3、创建读书交流活动,展现阅读的乐趣

在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每一个学生喜欢的书籍、能够学习到知识的书籍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展现阅读的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将4-8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读书交流,分享读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读书的乐趣,互相展示阅读的成果和阅读的心得,比如“最近我阅读了《母亲》,我从书中学习到了……”,真正展现“以书会友”,增进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方式能够在不断丰富小学生语文阅读积累量,增添小学生拓展阅读热情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小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的内容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相结合,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灵活融入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积累量,为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国平,黄海晔,崔燕琼,贺蕾.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验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2):102-104

[2] 张新光.依据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加强对小学语文“四结合”阅读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0,(03):34-36

[3] 孙雪梅.立足文本,有效拓展——小学语文文本拓展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06):19-21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五分之四以上篇目是阅读课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个过程,既要坚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加强阅读的情感体验,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等等教育效果。本文从阅读的层次性着手,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祈方家批评。

一、首在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首要环节、第一层次,自古以来,大学者都非常在意读书方法,常常以之作为教授门生学徒的第一法门。这些方法非常有益。但时代不同,这些方法不能完全移植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而且,方法过于繁多,对于小学生未必是好事。

我在多年教学中,主要采用四步读书法:

第一步是浏览:拿到一本文章,即先大致浏览一下文章的题目、作者、开头、结尾,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是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读边思考。如果是自己的书,看到精彩的地方可以在文字下面画画或写写批注。

第三步是摘抄:读完全文,回过头来再翻一遍,并有选择地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或优美的段落,以巩固加深。

最后一步是回顾: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如果有部分遗忘的话可以再翻阅一下,达到记住并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通过这种读书方法的推广和指导,引导学生自觉读书、自主阅读,从而自己发现问题。阅读的过程虽然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但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这种引导可以采用示范、检查、竞赛等方式展开。大致而言,示范的方法使用比较普遍。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可以在课内作重点示范、指导。

二、重在议

通过细心阅读、品味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加深理解,这一过程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层次。相对于阅读层次而言,探讨议论层次是对前者的深化,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

探讨议论过程中,不能无的放矢,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话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话题要有集中性。讨论话题的确定要为有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话题的设置首先要从教材的重点入手。因为重点部分才常常是课文的主旨所在,往往较多地聚集了课文内容的难点和学生理解的疑点。所以针对重点部分设置话题,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话题要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具体而言,就是讨论话题要适应教材和学生。只有如此,才能找准适当的切入点,才能使教学目标的实施从一开始就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产生思维碰撞,迸发智慧火花,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到变化带来的喜悦。

第三,话题要有巧妙性。所谓巧妙性,是指讨论话题的设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深化阅读探究,为整个阅读话题的对话过程起到不断强化的作用。

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讨论话题的设计,更多因人而异。就是具体课文,也没有包打天下的一种方案。这需要教师努力探索。

三、贵有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要有所悟解,既是教学的需要,又便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受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文章的独特体悟、理解也停留在比较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体悟要更多肯定。我在教学过程中,大致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是扩展式。这种方法是对课文的拓展,没有固定答案。例如麻雀一课讲的是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猎人把狗带走了,可是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修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产生了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无拘无束的交流,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培养了思维的独特性。

第二种,是对比式。这种方法,常常给出两种或者多种的结果,由学生来补足理由。如狐假虎威一课中的成语狐假虎威,本来有贬义,指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讲读完成后,我提出问题:狐狸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于是,学生展开辩论,有学生认为,狐狸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巧施计策,机智地骗过老虎,保存了生命,为狐狸很聪明,做法很正确。有学生认为,狐狸自己没有本事,不是努力学习本领,而是靠冒充老虎来充大、吓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选择哪一种答案不要紧,重要的是怎样解释。由此,通过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种,是补充式。这种方法与扩展式比较接近。但扩展式是对课文内容的改写,而补充式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这种补充可以在词汇上,也可以在情节、细节上。例如瀑布一课,在瀑布的音、形、色几方面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呈现在眼前的好像是移动的画片。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课文,就感受不到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只有把语言文字提供的信息经过创造性想象,复原成完整壮美的画面,才能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壮丽景观,并从中受到感染,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倾倒。因此,我启发学生想象课文中描写瀑布的内容,然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瀑布。这样,不但完成了课文的理解,而且实现了学生的创作。

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读、议、悟三个层次不是完全割裂的,三者完整融为一体。但三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由读而议重在理解,由议而悟重在创造。正因为如此,阅读教学的这三个层次才有值得关注、探讨。但对于艺术性极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对此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