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2:18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1篇

关键词: 烹饪高等教育 《中医饮食保健学》 教学思考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路新国教授就提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该在烹饪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将《中医饮食保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2]。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的探讨,就这门课程作出以下思考。

1.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饮食理念追求健康、安全、绿色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所以,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烹饪本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懂得营养科学的烹饪师或者是懂得烹饪工艺的营养师[3]。据了解,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派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进修烹饪的学员都要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那么,中国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更要首先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因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烹饪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密不可分。近年来,社会餐饮行业和外事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烹饪的社会需要急剧上升,从而形成了一股“烹饪热”[4]。据统计,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开办了烹饪本科专业,然而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更不足40%(一些院校将《中医饮食保健学》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这些数据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相区别的不只是培养烹饪的管理才能,更在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培养出具有研究烹饪营养、使烹饪科学化的才能。离开了营养,烹饪仅仅是一门技术,这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要将烹饪教育提高到高等教育本科水平,必须在观念上重视营养学,特别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将烹饪高等教育与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区别开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

2.在课程安排上要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

曾有人认为:“中医饮食保健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逐一详细讲解,要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一部分内容应做简单了解,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果我们花大量课时讲解,同学们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但在实际烹饪工作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压缩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讲解即可。”[6]这若是针对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针对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烹饪高等教育来说,则不敢苟同。因为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医饮食保健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所以其教科书中不包含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恰巧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的基础,也是烹饪本科高级人才在今后工作中灵活自如、辩证应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关键。据调查,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而在此课程之前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少之又少。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在懂得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之后才能避免机械地、枯燥地背诵记忆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7]所以,在《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即使暂时开设不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在正式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之前为学生安排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正好符合心理学中知识的正迁移理论,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3.食物的讲解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

在“中篇、食物与保健”部分,先讲解完第四章食物与保健总论里的食物的性味归经与保健的关系,然后进入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类食物的学习,在每一类食物的讲解中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通过对当地特殊食材性味归经的了解,引导学生推断该食物的食疗保健功能。如韩山师范学院位于潮汕地区,在讲到第十一章清热类食物时可以引入“栀子”,根据其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可推断出栀子具有治胸中热气、泻三焦火、去热毒风等功效,由此引出潮汕地区饮食风俗――端午节前后,以桅子为原料制成桅,食之以清热解毒。如此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烹饪与食疗养生结合的切入点,提高学生运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发扬中国烹饪养生保健特点的能力,体现烹饪高等教育水平。

4.讲课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单纯的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为了提高烹饪专业学生通过烹饪促进人们饮食健康,脱离烹饪实践,单纯的理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夏季食疗养生中清凉解暑类荷叶、绿豆,就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相应的药膳,在炎炎夏日亲身体验清凉解暑类药膳的作用,并交流经验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

[2]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烹饪研究,1997,14(3):6-8.

[3]蔡丽娅.以就业为导向的烹饪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4):45-48.

[4]季鸿.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5-11.

[5]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2篇

一、健康饮食与中医学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对于饮食的追求更为苛刻,除了要色香味俱全,更多的开始要求健康养生的理念。饮食健康通过饮食保障身体的健康,预防、抵抗疾病,是身体一直保持在最佳的将抗状态。饮食健康的组要内容包括日常的饮食健康、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饮食健康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括饮食习惯、饮食喜好、饮食规律等,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中医学中的健康理念和理论基础。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医发展到现阶段,与现代医学、科技、文化等相结合,内容更加丰富,理论更加科学,在生病前的预防保健,生病后的治疗,以及康复后的调理,这三个方面都将涉及饮食健康保健方面的内容。

二、饮食健康过程中对中医学的应用方向

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道家学派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其中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和饮食健康联系最为密切。根据中医学的主要内容。在进行饮食健康的研究方向中进行应用,促进饮食健康更加科学的发展,增强人体的身体健康素质。

(一)合理的饮食习惯,养气补血,改善健康状况。合理的饮食习惯主要是指有规律的科学的饮食习惯,要有正常的作息何生活习惯相配合,比如一日三餐按时吃饭,早睡早起,适当的锻炼等。通过饮食习惯的合理的调和,达到动静结合的锻炼和修养,气血顺畅精神饱满,这正是中医学精气学说所要求的,从而是身体健康的整体状况达到最好的状态。

(二)饮食平衡,阴阳调和,增强身体抵抗力。根据阴阳调和的中医理论,饮食的过程中讲究饮食平衡,各种食物相互搭配,凉热相宜。在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中,很多菜色在食材的搭配中讲究阴阳平衡,在饮食中也讲究凉热互补,是身体始终处在一个平衡的将抗状态,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预防、治疗疾病的食疗。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古代皇帝贵族的膳食都有广泛的应用食疗,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在现阶段食疗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健康风尚,网络‘电视、报刊等都对食疗进行介绍’特别是在调节身体健康状态、减肥、护肤、护发等方面。

(四)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不同的合理膳食。中医学将人体的体制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疲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九种体质表现不同的症状和特征,中医学讲究根据不同的体质对人体进行调理。在饮食健康中根据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可以在日常的饮食习惯中,在事物的选择和搭配上进行知道,从而弥补由于体质上的健康问题。达到身体的最佳状态。

(五)利用藏象学说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根据藏象学说可以发现身体的健康问题出现在哪,进而有选择性的选择食物,进行调理,例如:豆制品补脑,粗粮健胃等。

三、在饮食健康中对中医学应用的误区

(一)健康的食品长期食用或过量食用。很多在中医学上提倡的食物,对身体有很好的调理和滋养的作用,于是人民在生活中过量食用或者长期食用,导致身体的将抗出现不平衡,从而出现健康问题。

(二)夏天多进食凉性食物,冬天多进食热性食物。天气对身体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凉性或者热性食物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身体的凉热状况,而不是根据天气的变化。在进行身体的调理的时候,应该考虑身体的状态,从而进行调整,否则有可能造成身体不适。

(三)常吃反季的水果蔬菜。现阶段反季的果蔬在超市中都可以买到,人们普遍认为反季的水果可以补充现阶段缺少的营养,所以经常购买。这是一个误区,中医讲究的是自然而然,顺应自然,在不问的季节吃不问的果蔬,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反季果蔬的营养价值与当季的果蔬相比大打折扣。

(四)体质的单一的,调养只针对一种体质。很多人在了解自己的体质后,就针对自己的体质进行调节,而忽略了体质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一个人的体质可能是单一体质,也可能是集中体质的混合体质,因此在调理的时候造成调理不当。

四、中医学在饮食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保健;治未病;方法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92-03

预防保健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健身强体的有效方法,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在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关注身体的健康;中医预防保健尤为珍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适寒温等各种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精神理念;所以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医预防保健,利用现有资源,就地取材,具有简便易行、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随时随地进行保健活动;通过精神内守,文化修养,体育运动,饮食调节,药膳保健,导引推拿等方法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百病安从来的理想效果。

1 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是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妄耗于外。意在强调,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避免过度情志活动;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与神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说明预防保健中精与神的重要性。现代人处在社会的高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急剧加快,工作压力难以承受,为之带来的心理负荷可想而知,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诱发亚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所以,精神内守,就是要强调人们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妥善安排,避繁就简,安神定志,淡泊名利,心胸旷达,宽以待人。

1.1 恬淡虚无,静身养性 精神内守,重在静身,静身才能养性,养性才能神情镇静,内守不乱;当然,精神内守,清心寡欲是其关键,心清自然明,寡欲神不乱。《黄帝内经》从医学预防保健角度提出了论点:“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些论点强调了静身养性,恬淡虚无在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对外,顺应自然变化,防止外邪侵袭;对内,心神宁静,真气存之,抵御疾病的发生。还强调:人们在生活中要正确对待自己眼前的条件,切勿盲目攀比,好高骛远;要保持静身养性,恬淡虚无的最佳精神状态,提升清贫而不失节,富贵而不乱淫的高尚品位;“甜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1.2 心胸旷达、宽以待人 精神内守在强调恬淡虚无,静身养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心胸旷达、宽以待人,前者为防微杜渐,后者是亡羊补牢。因为,人们在紧张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难免与人发生矛盾,如:语言交流时的无意中伤,处人接物时的厚此薄彼等,均能损害对方的利益,这时应做到心胸旷达、宽以待人,有足够的包容性。孔子曰“仁者寿”又云“仁者爱人”,明确肯定了宽以待人之美德与长寿的关系;在个人生活、学习以及社会交往中,要加强修养,从善如流、宽容大度,从而促进心神安泰,气血畅顺,身体健康。

2 文化修养

中医预防保健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中国古代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点,是一种源头性的文化,后来所做的一切是对其的肯定与发扬,中国悠久的历史表明: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历史的执着,是有着渊源文化的。如此强烈的历史意识表现在中医文化当中,造就了中医学最具权威之大作《灵枢》、《素问》、《伤寒论》等,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加强文化修养对认识理解中医典籍的养生内涵有着深刻的意义,对于掌握运用中医预防保健内容有着积极的作用。

2.1 文化修养的特指性 特指性是指通过研读古代典籍,增加对我国历史、文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古汉语水平,减少文字障碍,便于通读中医有关养生学古籍,掌握其中养生保健知识,准确理解气血论、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等丰富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运用于中医养生保健,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位84岁的老中医读书感言:“我一生的爱好是读书,有空即读,只要一拿起书,什么烦恼杂念都抛到九霄云外,所谓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书矣。”这位名老中医通过对中医古籍的研读,既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又保健了自己的健康。

2.2 文化修养的广泛性 对于广大年轻读者或文化基础较差的一般人来说,研读理解中国古典医籍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若全身心的投入到该活动中,恐勉为其难。对于这类人员来讲,可根据自己兴趣特点,涉足书画、文学,音乐、艺术等活动,于快乐中健身,于健身中焕发激情,愉悦身心,取得身体强壮,精神饱满,和谐统一,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保健目的。

3 体育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促进健康,这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保健常识,因为运动能增强血液循环,供给肌体所需营养,带走废弃垃圾,有利于肌体的新陈代谢,运动同样能疏通气机,和畅气血;《黄帝内经》也很重视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做好健身运动,应值得注意:不能强调绝对的剧烈运动,要视个人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情况决定其运动的形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否则,如同雪上加霜,冰盒盛水,可起到相反的作用。

3.1 健康人的体育运动 一般体育运动是指身体健壮、没有器质性疾病的人,可适当做些活动较剧烈的运动。如打球、游泳、爬山、骑车等运动,此项运动除了加强安全防范,一般再无特殊要求,运动者根据自己的体力,掌握运动程度及时间即可。

3.2 患者的体育运动 此处所指的运动者是指患有一般性疾病,这一部分运动者虽能和健康人一样参加体育运动,表面上没有异样区别,但是,由于患有某些疾病,如轻型心血管疾病,血管瘤,消化、泌尿系统疾患等。对于这类人员运动,要清楚自己所患疾病程度,明确适应自己运动的形式及运动量;从医学角度判定,心脑血管、血管瘤、肝肾、胃下垂等疾病患者,不适应做剧烈运动,只做散步、踢毽球、太极拳等一般性运动。

3.3 亚健康人的体育运动 亚健康人的体育运动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这类人群表面上好似健康人一样,或者自己不肯承认心理等方面的异常,医学治疗中也不能强迫,而且疗效也不显著,若通过运动或心理咨询等方法,会妙手回春,立竿见影,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运动。 这类人群通过各项体育运动:一方面,可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收到放松镇静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逐步培养健身强体的信心,合理引导、晓以利害,取得成功。

4 饮食保健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命延续的根本物质,是人类的首要生活条件,但不合理的饮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因素,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医学上“病从口入”说的就是饮食致病因素。这里谈的饮食保健,主要从饮食习惯、饮食结构、饮食卫生等方面,对人的健康影响。

4.1 饮食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极广,饮食习惯也随区域的格局而形成了湘辣、川麻,南方嗜甜、北方偏咸的饮食特点,由于传统习惯或生活的适应性等因素,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没有影响健康。但是,临床上常出现因偏食、偏味而引起的消化性疾病,需引起重视。《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乃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鼓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的利害关系,还认为:过食辛辣炙会酿成火热之体,造成体内阴阳失调,从而使体质衰退;现代研究,饮食偏嗜可使体质向不良方向转变。

4.2 饮食结构 合理的膳食结构,充足而全面的营养,可增强人的体质,甚至可使某些病理性体质转变为生理性体质,如饮食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营养即全面,身体可健康。若偏食偏饮,则造成膳食的营养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奇病论》指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警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这里讲的即是偏嗜饮食所引起的身体疾患;当然还应拒绝人工合成或含有不良添加剂的饮食。

4.3 饮食卫生 从中医预防保健方面讲,饮食卫生可分为过食生冷、热饮和饥饱无度所带来的不利于健康的情况。一方面过食生冷饮食损伤脾胃,重者呕吐、泻泄、腹痛不舒;轻者造成脾虚体质,食欲不振,完谷不化,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正气受损,邪气必凑,酿成疾患;过食高温热饮,刺激食道及胃部黏膜,引起局部病变,罹患肿癌等疾病。另一方面,饥饱无度,同样影响机体健康。偏食过饱、伤饮伤食、消化不良或者肌体代谢障碍,营养过剩,身体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随之而来,脂肪肝、冠心病不期而遇,行动迟缓、气喘吁吁,从而不再轻松愉快;饥饿减肥,营养不良,瘦骨嶙峋,风雨不挡,久之引起厌食症,造成营养障碍,体质下降,阴阳失衡,百病乃生。现代研究表明:呈饥饿状态的人其体质易转变为,此举应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5 药膳保健

是药三分毒,这已被人们所熟知,这里所讲的药膳保健,是中医通过合理科学的中药饮食配制烹调,介于饮食疗法与药物治疗之间,及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这种保健,经济实惠,简便易行,系药物与饮食于一体,增强了营养,减少了长期服药的痛苦,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了扶正祛邪,保护肌体的目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药膳保健须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食用,不可靠意测,揣摩,甚至盲目的食用,否则,易引起阴阳失衡、抱薪救火的不良后果。

5.1 慢性病的药膳疗法 药膳保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慢性病的特殊疗法,它具有口感适宜,易于食用,作用温和,食借药力,药助食功的治疗与营养的双重效应。如:眩晕、失眠、疲乏等虚弱性疾病,可选用益气养阴类中药,如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当归、生、熟地、黄精、二冬之类。食用的药膳有:枣米饭,山药汤圆、淮药面、白茯苓粥、玉竹心子、归芪鸡等之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祖先早就认识到了用谷、蓄、粱、菜相配合来调养身体。

5.2 辨证论治施药膳 药膳虽有口感舒适、作用温和的特点,但在使用时,必须在中医专家的指导下,根据饮食者或慢性患者具体情况做到“组药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论有据”。不仅用药如此,在食物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必须运用辨证的方法和论治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选谷组方或选食配膳,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四季施膳,寒热温凉,虚实补泄等对症调治,须引起注意。除上述外,还有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因而必须辨证施膳。

6 导引保健法

导引是古代强身祛病的养生方法,即以主动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进行锻炼为其特点,所以此法非常适用于久坐伏案,善卧少动之士。中医认为“久卧伤气”。现代办公速度的加快,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增加了一大批网友,造就了长时间端坐或紧张抄写的工作者,均出现了脊椎、软组织损伤的疾患,这与久座不动,气血郁滞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大家学会简单的导引推拿方法,或及时寻求有关专家解决上述隐患,可达到舒畅气机,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除劳去烦,养筋壮骨,健康延年的目的,这也是王冰具体称谓的“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含义。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纵欲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纵欲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医饮食营养;教育需求;问卷调查

“营养”是指生物体摄取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以达到健康的目的,在我国古代称作为“荣养” 。中医营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辨证施食”的方法,研究食物的性味、功能,并正确地应用食物来保健身体、治疗疾病、防老抗衰。[1]

中药是中医学用以治病和保健的主要收段,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2]中国人的饮食食物中,有相当部分同是中药,当这些食物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时就是中药,即医食同源的情形。中医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诊治疾病方面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在养生保健、预防疾病方面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的理论。[3]中医饮食营养的基本内容,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四个方面,即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中医饮食治疗,习称“食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中医饮食节制,习称“食节”、“食用”,是泛指饮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等。中医饮食宜忌,习称“食忌”、“食禁”。“宜”为常,故不多言,言“忌”较多。[4]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更重视,保健意识更强,社会公众对吸纳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传统中医药逐渐摆脱“神秘”“不科学”的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医对健康的作用,应用中医饮食营养强身健体、防止疾病。为了解资阳市雁江区居民对中医饮食营养的知、信、行的情况以及其知识教育需求的现状,为政府、科研和教育机构普及和传播中医饮食营养知识,提高市民应用对中医饮食营养理论养生能力制定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资阳市雁江区379名居民的中医饮食营养相关知识、知识获取途径及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初期调查阶段,资阳市雁江区随机选择一个小区,在小区门口随机拦截30名市民,作为调查对象。终期调查阶段,在资阳市雁江区随机选取三个街道的十字路口,随机拦截379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编制,并经专家审核。分为两类,初期调查问卷和终期调查问卷。初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中医饮食营养的知、信、行;调查对象对中医饮食营养教育的需求;目前中医饮食营养知识在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此阶段,调查采用开放式提问法。终期调查问卷,前三部分保留不变,第四部分保留调查内容,将调查方式改用封闭式提问法。

① 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② 调查对象对中医饮食营养的知、信、行调查表

③ 调查对象获取中医饮食营养知识途径调查表

④ 调查对象对中医饮食营养教育内容需求调查表

⑤ 目前中医饮食营养知识在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

1.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研究者于2012年4月,在资阳市雁江区居民中进行调查。初期调查问卷共发放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分,问卷有效回收率100%.终期调查问卷,共发放379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等, 以P

2.结果与分析

2.1 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计379名雁江区居民,其中男性205人(占54.1% ), 女性174人(占45.9% )。年龄: 60岁及以上者62人( 占16.4% ), 50~ 59岁者83人(21.9% ), 40 ~49岁者98人(占25.9% ), 30~ 39岁者71人(占18.7% ), 30岁以下65人(占

17.1% )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者27 (占7.1%), 初中75人(占19.8%),高中154人(40.6% ), 大学(或大专)及以上者123人(占32.5% )

2.2 资阳市雁江区居民对中医饮食营养的知、信、行情况

① 认知方面

自评对中医饮食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2人(0.5%),比较了解6人(1.6%),了解一些219(58.8%),不了解152(40.1%)。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6篇

【摘要】 目的 编制饮食方式调查表,并对该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在北京地区选取943份样本,3个月后随机抽取32人对饮食方式调查表重测。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专家经验支持饮食方式调查表包含“膳食平衡”和“饮食有节”两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和0.67,3个月重测信度分别为0.73和0.55。亚健康组较多地采用不良的饮食方式。结论 饮食方式调查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可用于成人饮食方式的评估。

【关键词】 饮食方式调查表;膳食平衡;饮食有节;信度;效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develop Eating Habits Inventory (EHI) and study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Methods A sample containing 943 people was investigated by sampling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32 of them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recompleted the inventory after 3 months. Results There are two dimensions in EHI, that are “Balanced Diet” and “Regularly and Moderately Eating”. The theory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by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experts on this area. The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s were 0.82 and 0.67,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were 0.73 and 0.55 (P0.05). These data was analyzed by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ubjects from subhealth group had unhealthiest eating habits. Conclusion Eating Habits Inventory has a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is suitable for eating habits self-assessment for adult.

Key words:Eating Habits Inventory;balanced diet;regularly and moderately eating;reliability;validity

无论实践经验还是实证研究均表明饮食习惯与发育和健康关系密切[1-2]。全面、有效的饮食行为方式评估工具可用于危险因素的筛查、体质调养、疾病预防和干预等方面。中医理论中有诸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现代也有许多关于饮食保健的研究。本研究根据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和现代研究结果,提炼可操作的行为指标,编制标准化的饮食方式调查表,用于成人饮食养生方式的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在北京地区取样,共回收有效问卷943份,回收率为94.6%,获知情同意。其中男性325人(34.4%),女性618人(65.5%);已婚726人,未婚184人,离异25人,丧偶5人,缺失3人;汉族884人,少数民族57人,缺失2人;平均年龄(40.65±9.96)岁。3个月后随机抽取32人重测,初次于2008年10月实施。

1.2 研究工具

①自编“饮食方式调查表”,选项采用Liket法,4个等级设置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略有符合和极不符合;②既往疾病史,以及近2年的体检表结果;③刘保延课题组编制的《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3],并采用其亚健康操作定义、纳入和排除标准及亚健康隐结构模型进行本研究健康组、亚健康组和疾病组的确定。

1.3 项目编制方法

①制定编题计划:通过文献查询和专家访谈的方法确定编制饮食方式调查表的目的和饮食方式的含义;②设计测验蓝图:确定各个维度的内容和比例,及双向细目表;③编写测验项目:根据分目标查询文献,编制测验题目;④确定预测验项目:经过专家论证,确定题目,题目数要达到正式测验的2~3倍;⑤预测验:选择100人进行预测;⑥维度调整:根据预测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专家意见的结构进行项目的维度归类;⑦项目分析与修改:根据预测样本计算项目难度、区分度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结合专家意见修改或删除项目。

1.4 质量控制

按照统一的程序培训测试人员10名,一对一发放问卷并回收,向被试解释调查目的和保密性原则,宣读指导语。第一轮审核不合格的问卷进行补填,第二轮审核仍然不合要求的予以剔除。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通俗度、α系数、配对t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题目拟定

根据文献整理、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等方式收集资料,并经3轮专家论证,合并类似题目,删除重复无关题目后,拟定23个题目。

2.2 结构探索与确定

样本的KMO(Kaiser-Meyer-Olkin)为0.77,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5 593.00(df=276,P

2.3 项目分析

采用公式P= /XMAX×100%对样本进行项目通俗度分析,膳食平衡的平均值为62%,饮食有节的平均值为88%;采用相关法分析法(题目和总分相关系数r题总)作为项目区分度分析指标,所有题目相关系数双侧检验P

2.4 信度检验

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自评表的同质性信度,膳食平衡和饮食有节分别为0.82和0.67。对重测样本进行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检验,2个因素总分的前后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55,双侧检验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配对t检验的t值分别为0.82和1.68,双侧检验均未达到0.05显著性水平。

2.5 效度检验

根据亚健康判断标准将被试划分为健康组、亚健康组和疾病组,这3组在饮食方式调查表的2个维度均存在组间差异,LSD事后检验发现在2个维度均显现出亚健康组得分显著低于健康组和疾病组(膳食平衡中疾病组与亚健康组显著性水平在临界值,P=0.51),而健康组和疾病组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不同健康状况被试间的饮食方式差异比较注:**P

3 讨论

《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这是古人对合理膳食结构的一种认识,其中蕴含着食物要合理搭配、种类要丰富多样的寓意。“饮食有节”也是中医饮食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贾氏[4]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取证,认为“饮食不节”的内涵应确定为饮食不适度、饮食不合时宜、饮食无节律和饮食过杂4个方面,其中饮食不适度包括饮食量不及、饮食肥甘厚味的不适度、饮食的寒热不适度、饮食五味的不适度。本研究根据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5]编制题目。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专家建议均支持饮食方式存在2个维度,即膳食平衡(调节饮食的均衡性)和饮食有节(饮食有规律,量和口味有节制)。因此,该调查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构念效度。数据还显示了饮食方式调查表具有良好的项目区分度、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膳食平衡维度的通俗度及内部一致性都好于饮食有节维度。其主要原因为:饮食有节维度希望考察偏颇的饮食行为,如口味、饮酒、素食等,因此部分题目通俗度高于90%;且该维度为了较全面地评价饮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内部一致性。此外,数据也显示了饮食有节维度不如膳食平衡维度稳定性好,说明了饮食有节维度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该维度可能对干预更为敏感。不同健康状况被试间的饮食方式差异比较的结果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性和健康饮食行为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状况,特别注意的是亚健康组表现出不良饮食方式,而疾病组与正常组的饮食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患病者在饮食方面加以注意。这一结果也支持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因此从这一侧面可以表明饮食方式调查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也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行为指标。

参考文献

[1] Susanna Conti, Maria Masocco, Paola Meli, et al. Eating habits and lifestyles: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data from an Italian population-based survey[J].Nutrition Research,2004,24(7):495-507.

[2] Marja Vanhalaa, Raija Korpelainena, P?ivi Tapanainen, et al. Lifestyle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in 7-year-old children[J]. 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2009,3(2):99-107.

[3] 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等.“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的设计思想与内容结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82-387.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 479 G 478.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16-02

【关键词】 健康教育;课程;学生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最基本的保证。虽然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1],但这只是客观上的法理保障。提高大学生爱惜生命和保护健康的主观意识,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文是作者多次为某校大学生开设《饮食与健康》这一全校性通识课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报道如下。

1 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区域大学生的饮食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所得结果令人深思。孙建华等[2]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的饮食处于自发行为,缺乏科学指导,体格状况不容乐观;主食量不够,种类单调,缺乏身体健康发育所必须的粗粮;不重视早餐的情况严重,挑食、偏食等现象也令人担忧。

谢佩娜[3]通过对浙江省985名大学生调查结果发现,在30 d内有4.6%的男生和0.4%的女生报告有10次或10以上重度饮酒;在最近6个月内饮酒后曾有过恶心、头痛等感觉情况的有216人次,酒后曾呕吐过的有170人次,酒后曾伤害过自己或他人有22人次,酒后曾有过损害物品、谎报火警或类似行为的有15人次,暴饮的大学生还面临着无防护的等其他危险。

张有平等[4]对我国西南地区的28个少数民族的1 386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食以米饭为主,且存在挑食行为、偏食行为和按自己嗜好饮食;31.7 %的大学生经常伴有牙龈红肿和瘀血,58.1%的女生经期不正常,43.2%的学生存在缺铁性贫血。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在珍惜健康和为健康投资上很不理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不吸烟和饮酒不过量的健康生活方式还得不到大学生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科学饮食教育,增强科学营养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营养水平;提高学生的饮食、营养及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探索

近年来对在中小学中开设《饮食与健康》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的研究陆续有所报道[5-7],有关饮食与健康的专著或科普读物也有出版,对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也有呼吁。

饮食是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饮食不只是生存的自然需求,也不单纯是一个与营养学相关的单一科学问题。从人本身来看,饮食涉及年龄、性别、民族、工作岗位与居住生活环境等;从物质的角度来看,饮食涉及种类、成分、原料产地、搭配加工,使用方式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饮食涉及民俗、习惯、经济、道德等。因此,在大学生中开设《饮食与健康》课程不仅是知识传播和生活习惯的教育,而且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珍爱生命、提高素质的角度出发,笔者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营养物质的性质与功能,营养常识、烹调常识、饮食疗法等方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介绍如何将食养理论与当代的营养学知识结合起来,如何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建立科学的饮食与营养观念,培养良好的饮食与保健习惯。

3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将《饮食与健康》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时,每年选课的学生都在300人以上,可见学生对这一领域的渴求。如何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是对任课教师的压力和鼓励。在研究了大学生饮食与健康状况和精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教学中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多备精讲,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包罗万象。实施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既要考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又要考虑大学生的适用性和趣味性;既要考虑传统的观念又要考虑发展趋势;既要使学生的听觉悦耳,又要使学生获得视觉冲击,从而提高课堂吸引力和课堂效率。为此,本课程主要介绍的内容包括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1)人的消化吸收系统;(2)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及其对人体的主要作用;(3)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吃以及平衡饮食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第二板块是药食同源问题,介绍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法和饮食注意原则,使学生明白食疗重于药疗,并能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强壮体魄。在前2个板块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当前非常权威的健康讲座录像,让学生聆听知名健康教育专家对健康的阐释,并指导如何从饮食、运动和心情等多方面结合,以建立和维持身心健康。这也是前面2部分内容的一个非常全面的总结、概括和实践经验的传播。从而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双方面都对健康与饮食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学会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和身体保养,促进他们达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第三板块介绍我国的菜系、各地的民族特色小吃,尤其是鼓励学生亲自参与介绍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习惯、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并通过特色菜肴的制作视频进行实践演示和视觉冲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并培养学生动手烹饪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往往对这一部分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尤其是男学生,教学效果非常好。

3.2 网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 从课程教学一开始,笔者就建立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根据自身及周围人群的健康情况对教学内容提出建议、质疑或饮食健康方面的疑惑。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尤其是对那些比较内向,不习惯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会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诸如运动后的饮食问题、如何通过科学节食减肥、如何通过饮食改善神经衰弱等等。因为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没有顾虑,往往容易收集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并且问题表达得比较清楚,对了解学生的内心和实际情况帮助很大,所以每开一次课,教学内容尤其是食疗那一部分都会有比较大的调整和补充。

3.3 考核报告,促进学生总结与探索 在学期末,笔者要求学生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自身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紧密结合,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生命与健康情况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通过1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饮食与健康的重要关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再处于无视无知的状态,意识到生命需要呵护,健康需要保健,所以对这次作业都非常认真,很多甚至是一个非常深刻全面的自省,并从饮食、生活习惯、日常锻炼和心态调整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解决方案和详细的行动计划。

总之,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础,对正值生命力旺盛的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连续几次在全校范围开设《饮食与健康》课程的实践表明,针对目前大学生中许许多多不自觉、不理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十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对他们开展饮食营养、健康和保健知识的教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主席令第45号.1995-3-18.

[2] 孙建华,陈晓,鲍茵茵.对上海市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88-91.

[3] 谢佩娜.大学生饮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四川体育科学,2002,3:46-47.

[4] 张有平,刘学哲,吴献华,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饮食营养及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30-331.

[5] 陆少明.论学校开设饮食课程.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0:20-22.

[6] 陆少明.中小学“健康饮食”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5):6-8.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8篇

几十年前,明晓事理者便提倡在中国烹饪菜肴色香味形器的五个标准后面再加上“营养”二字,以期望把菜肴制作得好看好吃美轮美奂的基础上,莫忘记饮食的另一重要作用——维护人体健康。后来,还把营养学的标准写进技工学校烹饪专业的教科书,同时开设了《食品营养与卫生》科目。如果按照当初设计者的思想发展,到现在,饮食行业已经成为以饮食来维护人体健康的生力军了。但现实结果是,即使营养科学理论几乎已经被数千千万万的家庭所接受的时候,饮食行业依然坚决地捍卫者自己传统的领地,连一丝一毫的缝隙都不给营养科学保留着。耐人寻味的是,那么多的饮食店叫嚣“健康”和“绿色”的呼声不仅超过了以往,也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出现了“说”与“做”的严重脱节。“说”当然是为了招揽食客,蒙混上边的管理部门,“做”的,才是本真的自己。好在他们也确实能把食客招揽过来,又轻松地蒙混住了管理部门的眼睛。原因很简单,无论是食客还是管理者,都不是真正的营养专家,都只不过知道一点皮毛的营养知识,比如少吃油可以减肥,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多喝骨头汤补钙等,仅此而已。去年被请去给一个考三级营养师的30多人的班级授课,要我只用三个上午把内容通一遍就行了,不需要讲得过细。第一次两章内容不长时间就讲完了,问学生有没有听明白,全班没有一个点头的,全都摇头。后来我才弄明白,这些学生以前没有一个接触过营养学知识,全是学护理的。营养师最低级是四级,拿出四级证才能考三级,第一次接触营养知识就考三级,其中的奥妙我很难明白。

这些学生这次一定能拿到三级营养师证,明年也许就能拿到一级证,但我清楚他们今生都不会真正走进营养学知识的殿堂里。他们何尝如此,那些所谓的美食家、管理者的水平可想而知。骗子们之所以行骗成功,并非他们的技术有多高超,而应该是看被骗者有多愚昧。有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就是张悟本之流为什么能靠着一碗绿豆汤就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无人质疑的保健专家,而真正的营养学家们却退避三舍,无人问津?首先我们要排除绿豆汤超乎寻常的保健能力,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喝绿豆汤,从没有发生过什么奇功特效,即使到了张悟本那儿,也不会有更多的奇迹发生。但张悟本们之所以“火”,原因确确实实发生在“奇迹”身上。现代营养科学所揭示的健康理论,是建立在人类生存的基本规律之上的。它所否定的,恰恰是无数的凡夫俗子梦寐以求的,它首先否定了长生不老的荒谬论点,揭示饮食如果相对合理,只能祛病延年,但决不可能躲避死亡。而那些所谓的保健专家却可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如果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再花相当数量的钱买他们的“绿豆”,长生不老触手可及。其根本原因不是谁说的对或错,而是谁能说到他们的心里。

饮食行业其实亦然。所有饮食肴馔健康与否我们国家至今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哪个菜肴吃到肚子里对身体更有好处,单凭食者的感觉是分辨不出来的。这就好办得多了,你说你的营养健康,但你用什么来证明?你说我的不健康,又有什么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根据?营养学家们除了拿本营养书籍当场读一读,恐怕没有更好证明自己正确的方式,因为真正的营养科学绝非在朝夕之间就发挥效应的,这恰恰与当今急功近利的人们的思想相矛盾。既然你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我为什么一定按你的去做,我为什么不先满足自己对美食的享受?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9篇

三大理论基础

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说:“人若有疾,先令其食,后令其药”,天健宾馆的天和五行养生菜对于药食,既是继承也是开拓。在研制现代药膳菜品时,天健宾馆就将颇具中国传统精髓的“五行文化”贯穿整个菜品的配伍研发,总结出了其三大理论基础。

第一个理论即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养生理论,对应不同的季节配备相应的食物。伴随着一年四季的气候轮换,自然状态的改变也影响着人们生理状况的变化,因此不同的时节,就需要摄取不同的营养成分来补充人体需求。天健宾馆在汤、饮品、菜品等方面都做出了针对四季的美食,通过饮食进行调节。

第二大理论则提出食物营养的平衡、强化理论。比如传统的狮子头,内含胆固醇非常高。通过动物实验人们发现,虽然吃鸡蛋黄的老鼠血液中充满斑块,但老鼠食用用茶水浸泡后的蛋黄血液却没有任何改变,说明茶水对抑制胆固醇的形成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餐厅将狮子头做成茶汤味的狮子头,既保持了美味又保证了食用健康,品尝起来鲜香回味,不腻不燥。此外还有一款花旗参炒膳糊,膳糊可以补气,而花旗参养阴清热,增强免疫,在膳糊中加入花旗参起到了强化作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也提高了功效。

天健宾馆在保证每一道菜品美味的同时,亦或平衡亦或强化,使食材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结合膳食平衡、寒热平衡,进行科学烹调。不仅传承经典,也合理改善菜品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食材的作用。

第三个理论是:反季节平衡理论。反季节违背饮食时节的规律,但有时人们为了满足味蕾,也会偶尔吃一些反季食品。天健宾馆通过研究相应的食物疗效、药食的调配,帮助食客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进行反季节食物的尝试。比如羊肉,夏天吃会感到燥热不适,但加入天冬等凉性食物,与羊肉彼此平衡,实现反季节的健康进食需求。

食物的五行五色五味学

在《黄帝内经》之五行脏相学中提到“五行有五色,五脏有五行,五色入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色白青黑红黄,对应五脏肺肝肾心脾”。它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把自然界五味“辛、酸、咸、苦、甘”、五色“白、绿、黑、红、黄”与众多的事物属性联系在一起,来说明人与大自然的关联。天健宾馆推出天和五行饮品,依据春夏养阳、秋冬滋阴的养生原则,研发出以冷饮、热饮、酒饮为结构的养生饮品系列。其冷饮沁人心脾,诱发食欲,并可悦颜怡神,包括玫瑰液、当归乌梅饮、百合双清饮、金髓桨等四款,按季节气候推出。其他按季节推出的还有酒饮,甘醇不烈,浓香绵柔;而热饮则暖胃和中,芳香四溢。另外开餐前的天和五行汤,也根据不同季节选用食材。最具特色的还有专为男士、女士订制的汤品,女士汤名“二母元鱼”,流传于宫廷,是慈禧最爱的一款保养容颜的汤汁。而男士则可品味养荣易肾的三鞭小坛,汤清而不寡,淡而不薄,是非常适合从事快节奏工作男士的滋补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