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种植效益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7:17

种植效益论文

种植效益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贵阳市乌当区通过引进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年均纯利润分别为55029.24元/hm2和63697.95元/hm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洲菊、康乃馨是一类高投入、高产出的鲜切花花卉,种植适应气温在10~25℃,土壤稀疏肥沃、透气性强的土质生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鲜花的需求日益剧增,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乌当区东风镇在2001年动员5户农户种植非洲菊9个大棚,由于经济效益高,现已发展到500多大棚。2005年又引进试种康乃馨共281个标准大棚。这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基本情况

1.1种植地点东风镇是以农业为主的镇,地处省城近郊,人均耕地只有0.04hm2左右,主要由洛湾、乌当两个四面环山的坝子组成,土地肥沃,年均气温14.6℃,平均海拔1100m,年降雨量1179mm,有南明河、鱼梁河、雨洞河等主要河流迂回交汇于两个坝子。无霜期长、气候湿润、水源齐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种植非洲菊、康乃馨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发展情况从2001年起。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引进试种非洲菊9个大棚,经不断努力现已发展到500多个大棚。康乃馨种植从2005年2月开始筹建。由于当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有0.04hm2左右。大部分农户需租赁他人地块修建大棚,每公顷地年租金16500~18750元;每户修建1个大棚需1500元(每个大棚国家投入3900元)。4月份开始种植,8月份止。共有马斯特、达拉斯、佳农、卡曼、红芭、浅粉芭芭拉等21个品种281个康乃馨标准大棚。2005年4~5月份所种植的第1批花苗1茬花已收完,2茬修剪后正好可投产上市。2005年6~8月间所种植的第2批花苗1茬花收完时,2茬花正值花苗期。总体的鲜花销售市场较好,部分远销深圳、广州等城市。

2年均每公顷种植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各以10户农户调查为依据。国家投入不计入成本。

2.1非洲菊苗投入54000株×0.9元÷3=16200元(3年一换);翻犁田土投入744元;腐质土、农家肥、化肥投入12786元;大棚换膜折旧、套袋投入10575元;农药投入83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人3663元;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2122.5元;购种苗运杂费用6336元;建棚土地租金18000元;人工投入1632个×20元=32640元。共计投入118215元。

2.2康乃馨苗木由国家无偿提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底肥腐质土、沼液、农家肥、化肥投入12657元;大棚膜折旧、花卉套袋10350元;农药投入68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入1890元;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1842;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定植桩、网投入9900元;购种苗运杂费用2415元;租用土地投入18000元;人工投入1809个×20元=36180元。共计投入107626.5元

3经济效益

3.1非洲菊非洲菊1年12个月都产花,产花量52182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3.32元/扎,销售收入173244.24元,年均纯利润为55029.24元/hm2。

3.2康乃馨根据不同品种,种苗平均每14~16个月一换,产2茬花。年均产量68805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2.49元/扎,年销售收入171324.45元,年均纯利润为63697.95元/hm2。

4社会效益

种植非洲菊、康乃馨花卉。一是可以缓解部分农村地少而剩余劳动力过剩的就业实际问题,同时美化人们生活,增添节日喜庆。二是可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种植效益论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in grey system theo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grain scale planting benefit of Henan in the new era, and analyzes the grey overall correlation degree of the influ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grain scale planting benefit and the total revenue of Henan in new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per mu yield of wheat has most pronounced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the gross income, and the second is the average per mu and worth population. On the basi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decision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planting scale.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粮食生产;种植效益;不同规模

Key words: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food production;planting benefit;different size

中图分类号:N9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205-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流转的速度逐步加快,规模种粮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省规模种粮户已超过1.1万户,规模种粮已成为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其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发展粮食规模种植,是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小麦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投入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及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影响种植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为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河南粮食合理种植规模,更好地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此方法通过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求出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与参考数列关联度越大的比较数列,其发展方向和速率与参考数列越接近,与参考数列的关系越紧密。而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都是用来进行系统特征分析的方法。但数理统计中的分析方法往往需要大量数据样本,且服从某个典型分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小,十分方便,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

关联度有绝对关联度和相对关联度之分,绝对关联度采用初始点零化法进行初值化处理,当分析的因素差异较大时,由于变量间的量纲不一致,往往影响分析,难以得出合理的结果。而相对关联度用相对量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仅与序列相对于初始点的变化速率有关,与各观测数据大小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绝对关联度的缺陷。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分析数列。

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比较数列。记

参考数列为:X0=(x01,x02,…,x0m),i=1,2,…,m,

比较数列为:Xi=(xi(1),xi(2),…,xi(n)),i=1,2,…,m。

第二步:始点零像化。

由于系统中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可能因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绝对(或相对)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数据的零像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均值法、初值法等。

灰色综合关联度既体现了折线Xi,Xj的相似程度,有反映了Xi,Xj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数量指标。一般地,可取θ=0.5,如果对绝对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关系, θ可取大一些;如果对变化速率看得较重,θ可取小些。

第五步:关联度排序。

关联度按大小排序,如果ρ01>ρ02>ρ03>ρ04,则表示因子x1对参考序列x0的灰色关联度大于x2,即x1优于x2,其余依次类推。关联度越大,说明该组因素与母因素之间的紧密程度越强。

2 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的灰色关联分析

表1所示为:在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小麦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投入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及收益情况的定性判断,选择了6个影响种植效益的因素,分别为种植小麦总收益、户均人口、家庭劳动力、平均种植小麦面积、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平均亩产。

通过对表1中统计数据经无量纲化预处理及计算分析,各统计参数与综合分数的灰色关联度结论如表2所示。

3 结果分析

3.1 从表1可以看出,平均种植小麦面积为68亩和171亩的前两组,平均单产较高。

其它几组的平均单产都相对低些。这说明了规模适度才有较好的收成,尤其是在非正常年景。而规模户种植的粮食实际出售价格虽然均高于国家最低保护收购价,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总体来说,对于规模户来讲,小麦的平均亩产更能影响每亩小麦的亩均产值。

3.2 从种植小麦的亩均产值中,扣除生产成本后,可以得到亩均生产收益。从单位收益来看,平均种植小麦面积68亩组和910亩组的单位收益较低,平均种植小麦面积171亩组和381亩组单位收益较高,平均种植小麦面积171亩组收益最高接近。

3.3 从表1可以看出,根据六个组别平均种植小麦的面积和亩均单位收益水平,各组别种植小麦的总收益依次为2.78万元、7.61万元、16.86万元、25.86万元、37.72万元、44.11万元。如果把农民家庭年纯收入作为规模经营的最低利润目标值,那么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现阶段,当粮食规模平均种植小麦面积低于68亩组时,可以说是不适度的。

3.4 从表2的关联度结果比较,可以发现,平均种植小麦面积和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对总收益的增长作用最为明显,其它因素对总收益的增长作用依次为: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户均人口、平均亩产、家庭平均劳动力,这也是切合实际的。

由于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规模下进行的,因此合理的经营规模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最佳规模是从节约资源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上来研究生产经营活动的,它只是一个理论值,现实中很难做到,并且随着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条件的变化,各生产要素潜力的发挥也会不断地变化,因此最佳规模还时常处于运动状态。

总之,通过对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与总收益之间的各影响因素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将河南省和其他省市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决策,种植规模的结构优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李懿洋.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369(5):20-23.

[3]李茂.河南省耕地和粮食灰色关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02):163-172.

种植效益论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科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在建设“绿色江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和“十二五”的社会大背景下,溧水至马鞍山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溧马高速)绿化工程设计应呼应时代主题,树立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效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在科学的设计指导下落到实处。

1工程概况及特点

溧马高速是交通部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和《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约37.5公里。本项目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项目穿越南京市的江宁区和溧水区,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洲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沿线区域多低山丘陵,相对丰富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为本次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依据。

2设计思路与特点

2.1 设计思路

本次绿化设计在“生态设计优先、科学指导设计”的总体构思下,旨在让溧马高速公路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一个生态氧吧。

2.2 设计特点

设计具有以下两大特点――“生态效益优先,将生态设计落到实处”和“科学设计指导、使景观设计科学化”。

2.2.1生态效益优先,将生态设计落到实处

近年内国家土地资源日益收紧,溧马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在固定的绿地资源制约以及经济节约的前提下,来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

(1)个体生态效益最大(植物选择原则)

体现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选择绿量相对大的树种,通过对植物个体叶体积指数、滞尘吸收、毒害尾气吸收以及防水土流失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南京市常见园林植物的绿量研究》结论成果,对南京市常见园林植物的绿量指标进行了排序。

10公分的乔木的绿量(月平均叶体积指数)从大到小排序――雪松>香樟>喜树>广玉兰>垂柳>悬铃木>女贞>银杏>国槐>马褂木>枫香>泡桐

5公分的灌木的绿量(月平均叶体积总量)从大到小排序――鸡爪槭>红叶李>紫薇>樱花

结论:依据个体生态效益最大指导全线植物品种的选择。主导树种的绿量要大,以其总量的绝对优势,使得全线景观绿化的绿量有基本保证。符合建设绿色江苏、森林城市的趋势。

搭配树种,选择具有特殊景观效果的品种,因其数量不大,起点缀调节作用,因此对全线植物总体绿量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可以保证景观的差异性。

全线的主导树种:乔木――香樟、雪松;灌木――红叶李、紫薇

(2)群体生态效益最大(植物搭配原则)

合理建立复层种植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绿化生态效益。严格根据不同植物的生境需求进行配置,强阳性植物位于上层,弱阳性树位于中层、耐荫植物位于林下等,对筛选出的植物进行自然配植,从而保证复式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达到最佳的群体生态效益。结合《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了1:6:29的一个参考指标――即平均29平方的绿地,1株乔木、6株灌木。

2.2.2科学指导设计、使景观设计科学化、节约化

(1)与环境的整体融合,运用“保” 、“还” 、“借”手法养自然之势,还大地本色,以此来作为指导全线的地形、绿化等景观设计。

保护周边环境,结合其它专业,在施工之前划定需要保护的植被水域等范围,将公路交通建设、施工工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相互联系、渗透,体现以人为本的时念 。溧马高速81标开发区互通大区域内现有一处微丘,且现状植物长势良好,我方在接到设计任务后现场探堪时就明确提出后期互通区域内地形设计结合改微丘进行地形顺接理顺,微丘植物予以保留的设计思路,从而很好的保护了现有良好的景观生境。

还原并恢复原有环境景观与特色,不破坏是对当地生态最好的保护,在不得不破坏的地方采用与周围环境相同、相似、相协调的方式进行恢复,使得人工营造的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能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环境。借外景,设计之初,通过调研划定借景范围,有意识地把公路外的景物“借”到公路内视景范围中来,设计中留出景观观赏视线,将外界较好景观借入并向融,突出沿线独特的自然景观风貌。

(2)重点突出,结合沿线环境,运用“造”景手法形成五个不同主题的路段(工业文明―秦淮情缘―科技之光―山峦水秀―锦绣田园),并在路线上形成合理的节奏分布,达到缓解视疲劳的效果。在重点段,强调种植形式的结合,在自然式种植整体框架下,突出局部空间种植形式变化,强调植物色彩应用,形成视觉冲击,有效展示各段主题文化,打造全线的亮点。

(3)应用动态视觉原理等结论,指导全线的绿化设计节奏分布与韵律变化,不同时速下植物群落变化段落长度的最小值不同,使得景观设计符合驾乘人员的视觉要求。

依据动态景观设计理论,人在动态条件下获得景观视觉感知的最短时间为5秒,也就是从开始注视到看清楚必须有一定时间。5秒注视时间获得景物印象的车速与距离关系,(见表1),根据高速公路不同路段的设计时速,可以获得相应的景观尺度(见表2)。

表1五秒注视时间获得景物印象的车速与距离关系

车速(km/h) 20 40 60 80 100 140

析辩最小距离(m) 8.55 16.95 25.45 33.95 42.5 50.5

乘客眺望距离(m) 27.8 55.6 83.3 111.1 138.9 194.4

表2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技术指标

项目 车速(km/h) 植物单元尺度(L) 植物平均高度(H)

高速公路主线 120 200m 2m

立交匝道和其它快速路出入口 30-50 60m 0.6m

(4)贯彻全寿命周期理念,降低植物的养护成本,使得绿化设计符合生态低碳的全球背景。

对全寿命周期模式,可简化成A+B=C这样一个概念。A为成本投入,B为运行费用,C是AB之和,代表全寿命过程总投入。

设计中对尽量选择乡土植物以及移栽易成活的植物,生长势旺盛的灌木等,而不是为了降低A(成本投入),而种植养护费用高的草坪和灌木,提高 B(运行费用),从而使得C(总投入)增加。在景观设计当中,通过对植物品种、种植形式的优化,来减少全寿命过程总投入。

根据此原则,植物选择耐贫瘠、易维护、适合当地生长的品种,以减小后期养护管理费用。种植抗污染树种,大量吸收车辆排出的有害尾气等,净化空气、减少污染。同时和环保设计结合降噪防尘,实现节能减排,体现生态效益优先的整体设计思路与原则。

3 结论

“生态效益优先、科学指导设计”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是一个切合时展,将生态设计落到实处的景观设计方法,它是实现“生态高速、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体现新时期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趋势,值得在以后的高速公路景观绿化项目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第4篇

关键词:景观绿化,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生态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环境,开发建设单位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是以市场为本,不仅提供良好的建筑户型,更加重视楼间的景观绿化,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使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成为了现实。发表论文。

1.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景观绿化的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经济富裕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与时俱进,同时为了适应业主需求推出了多种的建筑风格,如: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欧式的建筑风格等。第五园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典范,可以说是通过加入中式的园林符号与植物巧妙的配置,将传统园林艺术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发表论文。而对于欧式的建筑风格来说,如今主要以西班牙风格为主,无论是住宅类产品还是别墅类产品都将西班牙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北京的星河湾将景观设计又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而近年来北京龙湖等项目可以说是景观绿化的又一个里程碑。

2.景观设计轻硬质景观,重视软质景观

由于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的普遍重视,居住区绿化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影响到商品房档次高低评比,而硬质景观作为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居住区绿化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硬质景观设计搭配得当会成为全园的亮点。如果硬质景观设计的过多,则对园区的景观绿化造成不良的影响,不仅浪费大量的资金,还占用了本来就很少的绿地资源。发表论文。因此,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设计单位对景观设计也提升了高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必须的硬质景观设计的前提下,给景观绿化提供的相对宽裕的空间。

3.通过植物种类和数量提升绿化品质

植物景观本来就是一种动态的景观,每一种植物都是一个生命体,树冠丰满,树形优美的成年大树是绿化的好材料,能够在很短时间里产生绿化效果,并深受房地产中景观工程师的喜欢,但是由于成年大树的资源相对匮乏,因此,现阶段的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几棵大树点景,运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提升绿化品质,其实我们更强调的园林绿化要合理地进行植物搭配,最大限度地合理地利用植物造景。

4.打造生态景观,

由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人们经常讲要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因此在植物造景中应该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植物材料的选取上应尽量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顺应自然规律,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树木还有着造氧功能、除污功能、监测功能等。在设计中要充分重视植物的生态种植,讲究植物种植的生态美、艺术美、生活美。

5.结语

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带动了整个设计界园林景观绿化的发展,只有将植物的生态美、艺术美、生活美与建筑规划的设计相融合,才能创作出最有艺术价值、最佳环境效益、理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园林精品,才能被广大的人民所喜爱,才能真正建成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3.

[2]龙雅宜.园林植物栽培手册.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5.

种植效益论文第5篇

古宁宁

【摘要】随着农村中的农业发展农作物的种植规模以及生产水平都在逐步的提高,而由于种植的需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而现实情况中,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在这时期,发展节水型的农业就非常具有意义,本文就是对于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字】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优化措施

【正文】因为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在增长,而我国水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我们应该更好的去解决农业种作物去生长时的用水问题,去研究节水型的农业种植,将它的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实施结构优化的措施达到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有助于稳定我国的农业种植。

一、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的意义和现状

1.1提高效益

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多方面效益,节水不仅仅是农业方面面临的问题,更是许多社会生产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研究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可以提高多方面的效益,形成更全面的生产结构系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考虑,节水型的农业种植优化调整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也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可以让生态的水系统生产,生活用水体系,农业的水系统进行协调,并且也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节水型的农业,可以将土地和资源进行优化,有效提高农作物的质量采用了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2解决水资源和土地问题

农业的发展情况是人们生活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许多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其他的社会结构,这些新型的种植结构目的都是为了去实现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而我国的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短缺问题都很严重,但是农业用水和土地利用都是种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我们就需要大力的去发展农业的科学技术,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寻找出更加高效的农业种植方式,改善农业用地。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提高种植的效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对于节水型农业结构的发展不但要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而且也应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性,提高多方面的效益。

1.3缺乏农业种植的理论

对于我国当前的农业节水种植结构理论,我们借鉴并参考了相关的学科和理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所涉及的理论比较困难和复杂,没有能够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没有基于节水结构数据的统计数据。也没有对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数据化的统计,这样的情况是不能够在实际的结构优化过程中进行细节性的指导,因此总体来说发挥出的作用并不大,对结构进行的优化策略不能考虑到种植业整体性的方面,并且也不能够同时兼顾社会的效益以及节水效益,所以不能达到社会公平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因为节水型农业种植的结构决定着种植功能的发挥,发展经济效益也就需要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因此对于地区的农业发展所处的关键是对农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因为农业种植是农业的重要基础部分,并且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对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部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个地区对于种植业的结构进行了很多次优化调整,但是由于现在对种植结构化的优化理论研究,整体都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甚至是落后于种植实践情况,这样就造成了区域再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中缺乏有必要的理论来作为参考依据,由于现在许多规划者和管理者都还是主要在总结实际的优化调整实际结果的基础上,因此在研究种植业的结构优化调整,并且要将它应用到现实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并且在程度上能够促进当地种植业的经济发展。

二、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分析

2.1对水利条件的分析

水利条件是在进行农业种植时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且也是节水型农业种植建设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对农业种植进行优化的地区,一定要做好水利条件的分析。在对水利种植结构优化的地区进行水利条件的分析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河流湖泊到自然的水资源也要对当地的水库来进行分析,有必要去合理的对将要种植农作物的地区所具有的水利条件来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并且根据控制实际情况设置好了全面的农业灌溉计划。对于那些水资源匮乏的种植地区,对于当地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处于对人民生活的考虑打造出深水井,或者是建设一定的水利工程为农业种植提供灌溉需求,来达到促进当地农业种植生产水平的目的。

2.2对气候进行分析

种植地区的气候特点。也是会影响农业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也会影响到节水型农业种植的效果。因此对节水型农业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就必须让相关工作人员提前的对地区的气候特点,比如说温度,日照降水等等气候的属性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再来选择对农作物品种的种植,这样才能对当地的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通过节水型的农业种植来提高农业种植的产量。

三、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具体措施

3.1科学性的选择农业种植作物

要想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就应该在地区科学的挑选出合适种植的农作物,使种植的农作物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由于我国土地辽阔,物种丰富,所以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地址以及气候等条件来挑选出农业种植作业。因此在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势环境考虑到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地域,结合土地,降水情况以及温度条件这些因素来进行分析,同时将土地种植区域来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农作物的种质更加的科学有效,并且也要农将农业种植的用水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在不同的季节中对水分的需求差异没基础来选择出合适的灌溉方式,尽量地减少水资源的损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种植的浇灌效率,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3.2分层次的种植农作物

为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有必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进行客观的综合的分析,可以采取分层次种植的方式,确保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长能够收获,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一些怕阳光的作物可以种植在阴凉的地方,用树木遮挡。这些树木本身也可以在节水和养分积累中发挥作用。因此,在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时,可以采用分层种植来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3.3对农业科技进行发展

为了使农业种植更加科学化,必须不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种植技术手段,对作物的品种进行科学性研究,优化和更新农作物,科学地改良农作物品种,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节水效果得到提高,对我国的农作物种植水平和技术来说,选择适当的灌溉技术和覆盖地表的种植方法能够达到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减少水资源损失的效果。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种植发展中,农业种植的技术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可以使用农业技术来得到新型的农作物产量以及种植的存活率都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农作物的节水特性也会有所增强,植物的伤害得病率也有所下降。儿童农业技术发展和他所起到的作用来考虑在发展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研究时,采用更加先进和有效的农业种植科技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加优质的农作物以及多方面的效益。

3.4利用3S技术进行流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区分

考虑到水资源受到约束的条件和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时,由于流域的特性,可以通过水资源的流域为单位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区分,这样更有利于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和发展,而对于目前的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还是主要以行政区域作为种植的分区,因为水资源条件的约束,通过流域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的结构进行优化的研究在现在阶段明显不足。对于流域而言,应该去参照水资源的流域区分、农业分区以及土地的利用情况分区,还有参考对气候情况的分区,根据流域来对农业种植的空间来进行分布,可以使用多变量的数学分析方法来对种植区域问题进行分区的综合性解决,选取更合理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指标,可利用信息熵理论等多样的分析方法来完成对流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分区,再对各个分区进行逐个的优化。比如,对于干旱缺水的内陆流域,由于流域的不同区域资源和对社会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在流域的上游,多为山区,因此生态环境较好,畜牧业发达,主要种植的是饲料,而中游的流域大多为平原区域,经济发达,居住人口也众多,主要种植的就是粮食作物,下游区域是荒漠地区,环境条件也更加恶劣,在种植时就会采用棉花、蔬菜水果这些经济类作物。3S技术是数据采集,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这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在研究的下一阶段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并且也随着农业区的规划理论和景观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理论这些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都会为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理论参考。

【结束语】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种植水平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采用流域进行种植区域的划分,科学性的选择农作物,并采取分层次的作物种植。等等方法,在保证农业种植产量的同时更加有效的降低农业种植中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从而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1]李娟.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J].新农业,2020(18):38.

[2]胡琼娟.节水灌溉技术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探讨[J].广东蚕业,2020,54(07):57-58.

种植效益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油菜;免耕直播机收;传统种植方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 S6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024-01

近年来,开化县油菜免耕直播机收的面积逐年增加,通过试验和生产实践,解决了免耕直播油菜的草害和菌核病危害等问题,省工节本及经济效益都相当显著。但仍然有大量农户采用育苗移栽、人工收割的传统方式,认为育苗移栽的油菜产量比免耕直播高,人工收割脱粒比机收干净,不愿意使用免耕直播机收技术。为了更好地推广油菜免耕直播机收技术,研究人员于2013―2014年度、2014―2015年度进行油菜免耕直播机收与传统种植方式的效益比较试验,考查2种种植油菜的经济效益,为科学高效种植油菜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年的试验都设在开化县村头镇前村头村某农户责任田进行,面积0.14 hm2,前茬为水稻。

1.2 试验设计

根据种植方式的不同,试验设2个处理,即水稻收割后进行传统种植(面积0.7 hm2);免耕直播机收(面积0.7 hm2)。油菜大田田间管理相同[1-3]。

1.3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油菜。效益计算方式:从播种到收割后油菜籽晒干,记载人工用工数、机械操作费用、种子、肥料和化肥成本,计算投入产出比[4-6]。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本

如表1所示,油菜采用免耕直播机收的费用明显比传统种植方式要低,一般可省工节本6 000~7 500元/hm2。采用育苗移栽、人工收割的传统种植方式,不仅流程多,而且费工;应用免耕直播机收技术,农户不要育苗移栽、不要收割脱粒,大田管理同育苗移栽的差不多,流程简化,节约了用工,减轻了劳动强度。

2.2 产量

油菜籽晒干后,测量油菜籽实际含水量,再折算成标准含水量,实际产量和相关经济性状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传统的种植油菜产量同免耕直播机收基本一致,因为机收(都用柳林牌收割机)的损失率要比人工脱粒的高一点。

2.3 投入产出比

如表3所示,传统种植方式的投入产出比小于1,免耕直播机收的投入产出比大于1。传统种植油菜费工、费力,经济效益差,2014年、2015年的效益分别为-1 096.5、-4 061.7元/hm2,亏损的幅度分别是6%、21%。采用免耕直播机收栽培油菜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2014年、2015年的效益分别为6 147.0、4 678.2元/hm2,赢利的幅度分别是63%、44%。

2.4 生态效益

传统种植方式既要秧田,又要翻耕,容易造成水土和肥

料流失;油菜采用免耕直播既保护土壤耕作层,又减少水土流失。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劳力价格的不断上升,加上油菜籽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传统方式种植油菜效益也将越来越差。因此,油菜种植必须采用免耕直播机收方式才能减少农户用工,才能赢利。采用免耕直播机收与传统方式种植可省工节本增效6 000元/hm2以上,效果显著。同时,油菜采用免耕直播既保护土壤耕作层,又减少水土流失。但是,免耕直播油菜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是草害防治问题[7-9]。在种植过程中,要做好播前除草、芽前除草和苗期除草,防止杂草丛生,影响油菜的生长发育。解决了草害问题,并与其他田间管理配合,免耕直播油菜才能获得高产。

4 参考文献

[1] 徐建祥,舒佳宾,郑校平.浙大619油菜直播机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5-37.

[2] 汪成法.油菜新品种浙大619免耕直播机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44-46.

[3] 陈慧芳,胡潮水.油菜直播机收技术推广价值探讨[J].农业机械,2009(19):74-75.

[4] 邓秀兰,祁胜媚.油菜产量与种植密度的新探讨[J].作物学报,1993(3):276-281.

[5] 王学芳,孙万仓,李芳,等.中国西部冬油菜种植的生态效应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9(3):647-652.

[6] 姚月明,沈明星,孙华,等.稻茬套播油菜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成分枝习性的关系[J].上海农业学报,2005(1):29-32.

[7] 张琼瑛.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的特点与技术[J].作物研究,2002(3):139.

种植效益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在不同的生态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配置上都要注重它的原则、配置方式、艺术手法、植物种类的选择,并论述了关于生态型造景产生的效益,以期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出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恶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这时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需要一个优美、舒适、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展及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和建设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能够美化环境,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作用,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合理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2.1 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植物的种类、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围绕共同的主题,保持统一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2 景观性原则

应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并对整个群落的效果有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创造“四季景观”提高观赏价值。

2.3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种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等。

3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方式

3.1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与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草坪,浅绿色的梧桐,深绿色的香樟,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

3.2 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

3.3 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利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相创造“四季景观”,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不萧条”的设计原则。在树木配置中,常绿的比例占1/4~1/3较合适,枝叶茂盛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多样种植物比纯林效果好。

3.4 适当补充草本花卉以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

如木绣球前可植美人蕉,樱花树下配万寿菊和堰柏,可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园林植物配置应在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和生长势等方面相互协调。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组合内部植物构成的比例及这种结构本身与游览路线的关系。设计每个组合还应考虑周围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几个组合之间的关系。

4 生态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选择植物时应注意:以乡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已适应本地区环境的外来树种;考虑植物的景观性,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应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时,宜选择松柏类,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在幼儿园绿化设计,选择色彩丰富的树木,带来活泼气氛;考虑植物的经济效果。另外,还要注意选择无毒、无刺、少花粉、无飞絮的树木。

5 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关于植物群落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5.2 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共生即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5.3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不一样,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要因地制宜。城市园林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6 生态园林产生的效益

6.1 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绿化面积,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

6.2 社会效益

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以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益观念。通过日常对自然界的荣枯(生长、开花、凋谢、季节变换)和生命活动(鸟类、小动物等动物)的接触,还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自觉性、创造力、想像力以及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绿色植物,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所以生态园林应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缩影,园林不单是游憩场所,而应是人类得诸自然、还诸自然的一块人工植物群落。

6.3 经济效益

现在植物的养护手段浪费财务、时间和人力,又会污染环境。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可以将树叶转变为植物营养的原料,变废为宝,减少不必要的养护管理工作。建立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混交类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如松栎混交可互相抵御松毛虫,可从根本上降低管理费用。另外,园林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园林经济效益应从目前第三产业收入向开发园林植物自身资源转化。

7 结语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园林本身就是多元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要与农业、林业等行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生态园林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在各生态群落的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外园林的精髓,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环境,极大地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第8篇

关键词:疗养院环境;植物景观;保健型植物

1疗养院植物景观搭配运用要求

规划设计必须协调好“三个效益”原则:(1)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评价医疗单位绿地质量的重要条件,疗养院的植物景观有利于改善和美化环境质量,调节小气候、防风、遮阳、除尘、杀菌,对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提高绿地生态保健效益具有积极意义。搞好总体规划和绿地规划,把庭院内能绿化的地方都绿化起来,不断扩大绿地面积,增加绿地生态效益。(2)社会效益。通过愉悦的景观,美的享受空间,可以稳定和调节疗养者的心理,对辅助治疗、提早康复和尽快调整休养好都有益处,尤其是在绿化中,突出各种保健园林材料,将对营建具有保健园林型环境的疗养院绿地更具推动和宣传作用,同时还能提高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水平。(3)经济效益。通过疗养院特色化的园林规划设计,丰富的园林绿化景观,可以有效地改善疗养者、病人就医、治疗、休疗养的环境,从而提高单位知名度,提高经济效益。

2疗养院植物景观营造的主要内容

2.1营造核心

力图探讨一个满足人们主观感受、愉悦身心的康体游憩的疗养院绿地园林环境,依托园林绿地四大传统要素的和谐处理,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和原则。

2.2营造特点

紧紧抓住疗养院自身特点、地域特征、当地文脉,在绿地景观中体现疗养文化,充分发挥植物的疗养作用,达到疗养者整体综合性疗养效果。

2.3应地制宜

在对其环境景观评价的基础上,保留优质景观部分,对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的部分进行改造;加强植物景观的建设,同时通过植物与各个功能区域的合理搭配,营造优美环境的同时还能让植物从不同的方面发挥疗养保健功能,使疗养者在这舒心的环境中放松心情,更有利于康复。

3植物景观整体布局

3.1空间氛围营建

空间是指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在开敞空间中,视线可以延伸很远,视觉不容易疲劳,可以给人壮阔、开朗、畅快的感觉;围合空间可以给人相对安全感;闭合空间视线受阻挡,在小的范围中可以取得宁静的效果。各种空间综合处理,适当的比例布置相应的场所,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可以利用植物、地形、建筑等创造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闭锁空间等,使空间产生对比。

3.2整体声响把握

人类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环境中,通过声音进行交谈、表达思想感情以及开展各种活动。一些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就叫噪声,从物理现象判断,一切无规律的或随机的声信号叫噪声;噪声的判断还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因素有关,即一切不希望存在的干扰声音都叫噪声。事实证明,发现安静或比较安静的场地适合休养。

3.3整体色彩配置

理论和时间都证明,良好的色彩环境可以稳定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调节温度和改变空间尺寸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意外事故,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人们创造一个优良的休养色彩环境。疗养院色彩的运用重点落在园林植物身上,园林植物色彩丰富,富有生命力,色彩以绿为基调,能够很好地协调各种冷暖色彩协调合理的布置。

4保健型植物的运用

所谓保健植物,是指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保持保护有着明显功效的植物。绝大部分植物种类都具有这些功效。疗养院植物景观应该突出保健植物材料的选择,注重生物之间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注重营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健植物群落,掌握植物共生、循环和竞争的原理,熟悉各种植物的保健功效,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共同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且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环境。

基于目前的研究和分类,本文讨论适合在疗养院环境布置的保健植物主要限于感官保健型(含视觉型、触觉型、听觉型)、吸入保健型两大类。其中,吸入保健型主要是利用植物的花、叶、植株等部位挥发出的有用成分物质被人吸入后作用于人体的机理。它不同于其他的医疗手段,只是利用自然保健的一种途径,不但给人身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对人的心理调节,精神舒畅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种植效益论文第9篇

[关键词] 水稻与小麦 栽培方式 衔接 优化措施 研究

[中图分类号] S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52-01

安徽省全椒县是我国粮食大县,水稻种植面积在5万hm2左右,小麦种植面积在4万hm2左右,多数水稻与小麦都是两熟的农作物,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的气候变化较大,水稻与小麦的种植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因此,为了可以提高其种植效率,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相关种植人员必须要根据水稻与小麦种植特点,利用衔接优化栽培技术开展相关工作,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实验材料

在本次实验的过程中,实验人员选取了全椒县的三块实验田,分别为A实验田、B实验田、C实验田,其中,A实验田的土壤较为肥沃,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为2%,氮元素含量为0.1%,磷元素的含量为0.2%。B实验田的有机质含量为1%,氮元素的含量为0.2%,磷元素的含量为0.15%。C实验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氮含量为0.3%,磷元素的含量为0.25%。在实际实验过程中,三块实验田都位于全椒县,常年降雨量都是900mm左右,无霜期时间很长,平均气温较高,雨水较为充沛[1]。

在实验之前,相关实验人员主要选择了人工移栽、机插秧、直播稻、抛秧等方式,小麦为机条播与稻田套播等方式。在实验过程中,选择的水稻种植方式为人工移栽与机秧插等方式。一共为三种实验模式,其中,A实验田为水稻旱育人工移栽与小麦机条播方式。B实验田为水稻机播与小麦套播的方式。C实验田为水稻直播与晚播麦机条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良好的结论。

2 验方式

在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人员所选择的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3号,小麦的品种为浩麦1号。具体实验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水稻实验。在水稻实验过程中,旱育秧人工移栽方式的播种时间为每年的5月13日,在6月24日的时候,对其进行人工拉线定点栽插处理,行距为26cm,每个植株的距离为12cm。机插秧方式的播种时间为每年的6月13日,利用基质与流水线的方式开展播种工作,在每年的6月25日对其进行机插处理,将行距设置在31cm左右,每个植株的距离为13cm,每个穴在四个植株左右。水稻直播方式的播种时间为每年的6月16日左右,在机旋耕之后,对其进行人工撒播[2]。

在小麦实验过程中,小麦机条播方式是在水稻收获之后,也就是每年的10月25日左右,利用手扶机对其进行机条播种,将行距设置在21cm左右。套播播种方式是在水稻收割之前的15天左右,对其进行人工撒播。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量要控制在7000kg/hm2左右肥料中,多为尿素与复合肥[3]。

3 实验结果分析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人员得出了良好的实验结论,具体必须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小麦产量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三块实验田中,A实验田的旱育秧手栽水稻的产量较高,与B实验田、C实验田相比较,A实验田增产了700kg/hm2左右,在其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其产量。从小麦的产量而言,B实验田的产量较高,可以有效提高其经济效益。

第二,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分析。在水稻与小麦种植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可以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在实际实验期间,可以发现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生育期会产生直接影响。A实验田的生育期推迟了10天左右。B实验田的生育期推迟了20天左右。而C实验田的生育期推迟了19天左右。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其发展效率[4]。

第三,不同栽培方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在不同水稻小麦衔接栽培过程中,其经济效益也有所不同。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实验人员对三块实验田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全面的估算,发现三块实验田的经济效益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A实验田的旱育秧人工移栽加小麦机条播的经济效益大约在24000元/hm2左右,B实验田水稻机插加小麦套播种植方式的经济效益在23500元/hm2左右,C实验田的水稻机插加晚播小麦条播方式的经济效益在40000元/hm2左右,由此可见,A实验田与B实验田的经济效益差异不大,而C实验田的经济效益明显偏高。因此,在实际播种过程中,相关播种人员必须要科学选择衔接方式[5]。

4 水稻与小麦栽培方式衔接优化措施

在小麦与水稻种植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积极应用水稻机播与晚播小麦条播的方式开展种植工作,主要因为其经济效益较高,小麦与水稻的生产质量较好,可以增强种植业的发展效果。在选择播种方式之后,相关种植人员需要利用药剂对灰飞虱疾病进行防治,减少各类病害的发生次数,逐渐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种植人员还要制定因地制宜的播种制度,逐渐优化播种体系,提升小麦与水稻播种经济效益,进而达到良好的种植目的。

5 结语

在小麦水稻衔接播种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可以选择水稻机播与晚播小麦条播的方式开展种植工作,同时,相关种植人员还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阶段性的对小麦与水稻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进而提升其种植效率,提高小麦水稻种植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郇林森,汪洪洋,于松溪等.水稻与小麦栽培方式衔接优化初探[J].农技服务,2014(12):42-43.

[2]陈珊宇,闫川,纪国成等.金衢地区稻-麦(油)不同种植方式效益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796-10797,10802.

[3]虞振先,周斌山.“小麦-水稻”一年两熟每667 m2超“双千”种植制度及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4,20(2):56-5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