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黄芪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时间:2023-03-31 16:22:43

关键词: 黄芪种植  病虫害防治  技术分析 

摘要:黄芪,又名黄芪,属豆科类植物,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栽培面积广阔,其根部是重要的中药材原料,有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排脓、生肌等功效,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适宜在土壤结构深厚、透水能力较强的沙壤土中进行栽培。本文主要对黄芪种植及病虫害技术进行研究,旨进一步提升黄芪的产量和品质。

黄芪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1选地与整地技术

1.1选择适宜的土壤环境

在选择黄芪种植区域时,应尽量选择沙质土、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或是黄土母质经直接耕种而形成的幼年土壤,这类土壤往往具有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的特点,当在山林区域种植黄芪时也可以选择土质疏松、土壤肥沃的荒地,而表层土壤流失、土壤贫瘠化严重、黏性大的土壤则不适宜种植黄芪。

1.2整地技术

由于黄芪的根部能够深入到土壤深层当中,因此在选择好恰当的种植区域后要对土壤进行深耕作业,在开展深耕作业时要结合不同地区土壤的环境条件,根据土壤的厚度确定深耕的程度,通常深耕作业的厚度要超过30cm。为了避免出现原生土壤上翻的现象,可以选择土质松软的土层进行上翻,土壤剖面的下层进行深耕,同时也可以采用双重作业的整地方式,先进行深耕作业,再进行翻地,这通常是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保持土壤水分和肥料的主要途径。

2土壤施肥

在整地的同时应结合当地的土壤环境施加科学合理剂量的有机肥料,平均施加有机肥料0.25kg/667m2~0.5kg/667m2有机肥料,磷酸盐肥料25kg~50kg,钾盐10kg~20kg,将以上肥料经过混合后均匀地播撒在土壤表面,再进行翻耕作业,同时要注意保持湿润的土壤环境,经过几天土质踏实后再播撒种子。

3选种育种技术

3.1选种

黄芪的种子呈椭圆形,整体形态略扁,长度约达到2mm~3mm,宽2mm~2.5mm,厚度可达1mm~1.5mm,其表皮颜色多为深棕色,带有褐色的斑点,或整体颜色为接近黑色的褐色,表皮结构光滑,且带有光泽感,种子的两面略有凹陷,在选种时应优先选择市面上常见的类型,种子的形态要饱满、光泽度强。

3.2种子的储藏方式

黄芪通常在每年的六、七月份之间开花结果,八、九月份当种子的表层逐渐变成褐色时进行采摘,将种子收集后放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进行晾晒,褪去种子表皮结构,将混杂其中的杂质清理干净,放置在温度较低、气候条件干燥的环境中储存,用作生产的黄芪种子储存时间不宜过长,播种时通常选用储存不超过两年期限的种子。

3.3种子处理技术

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黄芪种子处理技术有以下三种: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沸水处理,其中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借助机械的手段,首先要选择形态饱满、无明显虫蛀问题的种子作为待播种对象,用碾压设备在种子表层快速进行碾压,直至种子表皮脱落;或将种子均匀且厚实地放置在石碾磨盘上,在短时间内快速进行碾压,直至种子外皮的颜色由棕黑色慢慢变浅成为棕色为止;也可以将黄芪种子与其2倍体积的细质沙土充分混合,待表皮被沙土擦伤后,将混合物一起进行播种,这种当前黄芪种子处理最常用的方法。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借助化学试剂的手段,将黄芪种子放置在浓度约为70%~80%的硫酸溶液当中,并进行充分浸泡,时间长达5min,然后将种子取出用流动的水源进行冲洗,采取这种处理技术可以促进种子发芽率达到90%以上。沸水处理技术则是将黄芪种子放置到沸腾的水当中借助器具快速进行搅拌,搅拌时间要达到1min,然后立即在沸水当中加入温度较低的凉水,将水温维持在40℃左右,然后再将种子置于水中漫泡2h,之后将水倒出,在器具上覆加盖子闷10h左右,直至种子形态膨胀或表皮出现裂口,或是直接使用温度在50℃左右的温水将种子浸泡24h,然后将种子从水中捞出放置在阳光下晾晒,待表皮水分全部蒸发后即可进行播种作业。

4选择恰当的播种时间

4.1春季播种

在我国黄芪的主产地通常都是选择在春季进行播种,当地表温度达到5℃以上,播散种子后仅需半个月的时间幼苗就会破土而出,选择在春天播种时间宜早不宜晚,充分利用温度升高后土壤解冻产生的返浆水,满足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条件,部分地区则会选择在表层2cm~3cm达到解冻状态后就提前进行播种。

4.2夏季播种

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在春季早些时节如果错过了外界气温和土壤水分较为适宜的播种时期,又或者因为天气干旱而无法进行播种,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夏季播种的方式,夏季往往雨水充沛,当温度达到20℃以上时方可进行播种,通常一周左右幼苗就会破土而出,在播种之后如果种植区域降水频率高且降水量大,地面表层土壤容易出现板结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出苗的概率。夏季播种通常有两个时节供选,在伏期之前或者之间进行播种,这两个时节相比而言,在伏期之间进行播种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选择在伏期之间进行播种能够尽量减少高温天气对出苗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当黄芪幼苗生长发育到天气较为寒冷的冬季时,其根系的状态比较粗壮,木质细胞较为发达,增加了幼苗支撑重物的能力,能够抵御严寒的气候,相比选择在伏期播种的黄芪幼苗来说,出苗概率更高、抵御寒冷的能力更强。

4.3秋季播种

秋季播种往往选择在早秋时节,在秋季的起始、立秋时节左右进行播种,这个时期气候温度条件和土壤当中的水分条件均适宜黄芪种子的生长发育,其幼苗发育到冬季时期也具备一定的抗寒能力,能够平安度过气候寒冷的冬季,但此时黄芪幼苗的根部尚未发育成熟,没有达到能够移植栽培的条件,需要再生长发育一年时间,秋季播种的方式更加适宜温度较高的南方地区,不适宜冬季时间较长的北方地区。

4.4冬季播种

选择在临近冬季的时期进行播种,主要是为了利用秋季较为充沛的水分条件,从而满足种子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环境,保证幼苗提前破土,避免春季干旱气候对幼苗造成的伤害,通常是选择地表温度下降到5℃左右时进行播种,选择在冬季播种要遵循宜晚不宜早的原则,保证种子在温度较低的冬季不会破土发育,能够安全过冬。如果播种时间选择的过早,或是种子播种作业完成后遇到气温回升的现象,种子在破土之后容易遭遇寒冷的天气,出现冻死的现象。

5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

5.1直接播种

目前黄芪种子直接播种最常见的方式是条播和穴播,这两种播种方式相比,穴播取得的实际效果更好,因此穴播具有保持土壤水分和肥力的良好效果,保证覆土的均匀一致,将土壤压实后能够进一步促进种子的萌发,将黄芪种子集中进行播种也能够提高种子的出芽率。选择穴播要将种穴的间距保持在20cm左右,每穴内播种10颗左右的种子,在种子的表层覆盖1.5cm的土层,并压实踩平表层覆土。选择条播的方式在开沟时要保证30cm左右的行距,将黄芪种子均匀地放置在沟内,并在种子的表层覆盖2cm左右的土层,并利用器具将表层覆土进行碾压。

5.2移栽幼苗

由于黄芪的根部较为发达,能够生长发育到深层土壤当中,因此在采收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针对以上情况,部分地区为了提高黄芪的采收效率往往会采取移栽幼苗的播种方式。通常选择在春季进行育苗,在播种前要保证土壤充分的水分条件,可以选择条播或者撒播的方式,其中撒播的方式黄芪种子破土出苗的概率相对较高,然而由于没有提前预留播种间距,导致出苗后杂草的清除作业存在困难,而条播的方式使得除草变得更加容易。在幼苗栽培达到一年的时间后,可以选择在秋季晚期或是春季早期进行移栽,在移栽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起苗作业,起苗时要进一步加深挖掘的深度,保证幼苗根部完整,减少根部在起苗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通常根部的主干部位长度会达到30cm以上,要按照根部不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类处理,清除生长发育状态较差、表皮破损的幼苗。移栽时要注意保持40cm左右的间距,开沟的深度要达到10cm左右,栽苗的数量不应少于2万株/hm2。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要适当加大沟渠的深度,将黄芪幼苗水平放置在沟渠当中,每株幼苗的间距应保持在15cm左右,放置幼苗后要及时进行覆土作业[1]。

6田间管理

6.1苗期管理

黄芪幼苗对于恶劣的气候条件缺乏足够的抵御能力,因此不宜在早期进行疏苗作业,在育苗期间通常不进行疏苗,幼苗移植后当幼苗高度达到6cm以上后并生长发育出复叶后再进行疏苗作业,当幼苗高度达到15cm以上后进行定苗作业,定苗的间距应保持在10cm左右,每穴留苗3株左右。如果出现缺苗的情况,要第一时间采取补种措施,而不应采取幼苗移栽的方式,主要是由于幼苗的根部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存在分叉的问题。

6.2中期管理

通过观察黄芪的生长发育特征,可以发现在播种两年后的现蕾至结果期间为生长的中期,这个时期内应适量追加有机肥料,以禽畜粪污或是油料的种子经榨油后剩下的残渣作为主要肥料,同时适当增加磷肥、钾肥的施加剂量,能够起到有效提高结果数量的效果,对于准备进行采收的黄芪,在冬季来临、土壤上冻之前应施加2kg/667m2的厩肥,磷酸钙施加50kg/667m2,将以上肥料进行充分混合后施加到沟渠内,在表层覆盖一层薄土,如果选择直接在地面播撒肥料的方式可能会导致肥料肥力无法有效发挥[2]。

6.3后期管理

黄芪的生长发育后期通常指的是花朵凋零至果实成熟期间,从时间上看大概是播种之后的第四年,野外自然生长的黄芪一般可以连续生长至10年以上,从第4年之后生长发育态势趋缓,结果的数量明显低于前期。依靠人工栽培的黄芪通常在第2年就会进入收获期,一般栽培不会超过3年的期限,随着植株生长发育的年限变长,其抗病能力也会逐渐降低,因此这段时间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防止黄芪出现早衰的现象和感染白粉病[3]。

7病虫害防治

7.1白粉病

白粉病是危害黄芪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病时期可以从黄芪的幼苗期直到发育成熟期,染病的植株通常表现为在叶片和荚果的表面均分布有呈绒状的白色霉斑,情况严重时霉斑会长满整个植株,白粉病发展到后期会在叶片表面出现黑色的斑点,造成叶片枯萎掉落,甚至导致植株死亡的现象,通常情况下每年的七八月份为白粉病的发病高峰期。针对此类病害的防治首先以早期的预防手段为主,定期对种植区域进行清理,将染病的植株集中进行烧毁。在发现白粉病后应采用轮作倒茬的耕种方式,在种植黄芪前忌选择豆类作物进行耕种,应优先选择禾本科植物进行栽培,同时要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加剂量,增强未染病植株抵抗病害的能力,在植株发病期间可以使用浓度为50%的多菌灵或是浓度为70%的甲基托布津以1500倍的溶液在植株根部进行喷洒,喷洒周期为每半个月一次,连续喷洒3次以上方可。

7.2紫纹羽病

当植株感染这类病害后,其根部会逐渐呈现红褐色的状态,因此又称之为“红根病”,这种病害首先会从植株的须根部位开始发病,然后逐步向主根蔓延,在早期能够用肉眼观察到植株根部被白色的线状物层层缠绕,因其形态类似绳索,又称之为菌索,发展到后期会逐渐变成紫色,并缠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层薄膜,包裹在植株的茎部和根部,逐渐导致根部腐烂,叶片枯萎凋零,最终植株死亡,这种病害是由真菌感染引发的,菌核会隐藏在土壤当中成功越冬,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侵入到植株的根部,通常在6月是发病的高峰期,7月至9月期间对植株产生严重的危害,尤其是在土壤黏性大的种植地区更容易发病。针对此类病害,在发现染病植株后要及时清理被侵害的植株部位,并集中进行烧毁,同时实行轮作耕种方式,待轮作三四年后再种植黄芪,在发现染病植株后要将其根部连带周围土壤同时清除,防止部分菌核遗落在种植区域,在播种前要在土壤表层施加石灰氮,用量为每公顷20kg~23kg,经过两周的时间后在播种,病穴同时要使用石灰水进行消毒。

7.3蚜虫

蚜虫是危害黄芪生长发育的主要虫害,会对新生的枝叶造成损害,导致植株幼苗发生变形的现象,最终导致枝叶枯萎死亡,另外蚜虫产生的分泌物会给病菌的繁殖提供条件,从而影响黄芪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针对这种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浓度为1.5%的乐果粉剂或者是浓度为2.5%的敌百虫药剂,喷洒周期为每隔5d一次,连续喷洒两次。

7.4黄芪籽蜂

黄芪籽蜂的成虫会将幼卵产在黄芪种皮内部,继而孵化出的幼虫会对黄芪种子造成危害,种子受到损害的程度通常为30%以下,情况严重的会达到50%以上,针对这种虫害,要对种植区域内的枯枝残叶和杂草及时进行清理,尽量避免黄芪籽蜂的虫卵顺利越冬。黄芪具有重要的草本价值,在我国种植栽培区域广泛,在种植栽培黄芪期间应注重结合其生长习性采取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效提高其成活率和产量,为黄芪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韩胜利.黄芪种植技术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32):65-66.

[2]唐想芳,李晓雪.黄芪绿色标准化种植及加工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649(20):25-28.

[3]及华,张海新,王琳,等.黄芪优质高产种植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2,614(10):25,12.

作者:王伟伟 张文贞 单位:甘肃省永靖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