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7:09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第1篇

目前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公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几个部分,除了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之外,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息息相关的音乐教育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或教师教育课程中,大多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大部分高校目前只开设了一门必修的音乐教育课程。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将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增加音乐教育课程必将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趋势。然而怎样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适用的音乐教育课程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思索的:一是音乐教育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各类课程中是否真正占有核心地位,各音乐教育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否贯穿于本专业大学四年的始终,该类课程是否真正受到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一致重视;二是音乐教育课程是否真正贯彻了“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观念,如果开设的音乐教育类课程仅仅是数的增加,那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笔者建议可开设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演奏、中小学音乐课课例鉴赏等实用性课程;三是音乐教育课程是否能够立足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目前许多音乐教育类课程主要借鉴了国外一些知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如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等),然而基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学方法却几乎没有,学生只能运用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对我国民间音乐素材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有时候未免牵强附会,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开设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课程。

二、改变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融合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音乐技能类课程、音乐理论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每一类课程对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课程各自为政、互不融合,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这些课程只有协同作战,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对于音乐技能课程来说,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音乐技能课程的目的,是以舞台表演为目的还是以当教师为目的,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其次应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技能技巧,还会主动思考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教学规律,如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如何将学习所得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另外应开设一些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结合紧密的技能性课程,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小型课堂乐器演奏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化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能力。对于音乐理论课程来说,大部分学生都不够重视,认为理论学习枯燥无味,然而不仅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有赖于音乐理论的学习,而且从音乐教师需要的综合素养来看,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还是对音乐相关文化的掌握,无不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根底,因此,首先要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笔者建议可改变仅由教师讲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将理论课程学习中一些简单的内容交由学生讲解,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音乐教育类课程来说,要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绝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和音乐技能课程、音乐理论课程协同作战,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技巧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此外音乐教育课程应改变教师单一说教的模式,开发各种实践形式,如课例鉴赏、教案写作、中小学音乐课情境模拟、微格教学、说课实践等,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增加实践形式,拓宽实践渠道

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艺术实践与教育实习,艺术实践主要是对学生音乐技能方面的展示,教育实习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学实习与实作,一般安排在音乐教育专业的第四学年,无论从实践的形式还是渠道来看,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教学的实践能力来说都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要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学生课堂实践的机会,这主要是指学生在专业课程的课堂中进行模仿式教学。以笔者长期执教的音乐教学论课程为例,笔者不仅讲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知识,更开拓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教学,从教材分析到教案写作再到课堂实践,学生从模拟的环境中会使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再如,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中外音史等音乐理论类课程,每门课程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截取其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行预习上网收集资料PPT课件展示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大家,教师进行引导与补充,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而音乐技能类课程,如果适当开设一些技能类的大课,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堂实践的机会,让高年级同学在初始入学的大课中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无疑会得到提高。二是提供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多是单一的音乐技能的展示,如钢琴、声乐或其他器乐音乐会,笔者认为可以开展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合唱指挥等,这些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技能,将有利于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力的提高。三是建设教学实习基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进行,当前的情况是集中实习少,分散实习多,实习时间短,不便于教师指导。笔者建议高校可以和当地的中小学进行长期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将一至四年级的实习目的与任务分阶段细化,学生可以分不同的阶段在实习基地进行见习、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实现双方互赢。

四、结语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第2篇

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做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全球多样化音乐社区》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意蕴?并从民族音乐传承三个标志性阶段说起,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意义。并提到:“朝向全球多样化的音乐社区,在哲学意义上多样性的概念突破唯一性或两极论的宏观表述。社区则澄清这一概念在具体时间层面上的存在。哲学观念并不完全是形而上的,它是和具体时间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态的、多样化的、在具体时间中体现的哲学观念在这个时代是有生命力的。”马达教授从近10年三次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看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10年,通过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其他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围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讨论”、“有关如何建立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哲学体系的讨论”五大部分代表性文献的分析与述评,梳理出这期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此外,管建华教授《新轴心文明时代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文明复归》也极为精彩。

在大会史学板块部分,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马东风分析了中国音乐教育史学的发展态势与趋向。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褚灏从社会转型与文化思想转型,教育转型与音乐教育重新,近代音乐教育思想主体及特征与意义等角度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进行述评。中国音乐学院余峰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苦命与使命》的发言也极为精彩,现场掌声不断。在专题报告会议上,哲学组张业茂、黄剑敏、吴跃跃、周世斌四人了报告。张业茂《音乐教育哲学的“身体”转向:身体哲学的思考》从当今音乐教育哲学“身体”的转向,探寻音乐教育中自在之身体与自为之身体的哲学意蕴,对身体哲学进行思考。黄剑敏《孔子与老子音乐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从乐教的对象、方法、准则、核心、目的和社会功能轮六个方面对孔子和老子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吴跃跃《音乐材料、存在方式、音乐释义、主客关系———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哲学思辨》站在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的高度,从音乐材料的特殊性、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特殊性、音乐释义的特殊性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四个方面对音乐欣赏中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论证,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帮助人们处理好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审美主体重要性的理论根源。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作了题为《21世纪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回顾、反思、创新探索与实践》的发言,回顾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反思了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和修订版存在的问题,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理念与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改革理念与实践进行探索,并应用于北川中学支教和北京农民工子弟校援助。史学组崔学荣、马骁、杨健、陈永四人做了发言。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崔学荣作了题为《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发言,以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类型与目标、招生考试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教育资源、教学方式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其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培养模式各自特点,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与提高提供借鉴。马骁《中国近代女子音乐教育发展述评》通过对近代女子音乐教育进行梳理,探寻历史根源,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代女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陈永《中国音乐教育制度史研究构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制度史”这一学术对象的理论基础、学术现状和研究设计等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构建有关音乐教育制度史的学科体系,探究音乐制度在各种外生性志愿影响下的动态形成机制与功能机制。此外杨健对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音乐教育哲学分会场由吴跃跃、柳良、李嘉栋、吕屹主持,全国音乐教育史学分会场由刘咏莲、徐旭标、黄剑敏、冯巍巍主持。期间每个会场的讨论都十分热烈,众多同学老师云集对话,碰撞出多重智慧火花。研讨会期间,曲阜师大音乐学院师生还为与会人员精心准备了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上集中展示了富有日照地方特色的岚山号子、夹仓锣鼓、鲁南五大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音乐学院近几年的教学成果。“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史学研讨会”会议的召开对于音乐教育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史是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教育史与音乐史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音乐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史学的视角探索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规律,为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而音乐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学科,是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揭示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作者:颜妍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生;音乐教育;教学方式

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专业型人才,但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整体教育理念,其他科目的辅助作用在体育学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旨在熏陶和启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音乐素养,填补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空白,对于体育生的综合培养和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帮衬作用。常言道:“音体美不分家”,体育学科与音乐学科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在体育生中开展音乐教育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但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体育生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学科不够重视这两方面,但也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比如音乐艺术本身对情绪的作用可以帮助音乐学科与体育生的专业学习生活建立和谐的关系。本文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终提出音乐学科在体育学校中有效开展的理想方式,以供参考。

一、体育生音乐基础较差,音乐教学难度大

体育生在音乐课堂上集中呈现出一个普遍的状态——音乐基础差。这大概是由于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体育专业的学习和体育技能的训练上,无暇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教学内容有所重视并进行掌握,因而给音乐课程教学造成了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的办法是从基础入手,重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在于,音乐学科在体育学校中的作用是辅助和帮衬学生在完成体育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素养的提升,因而音乐教学的目的不能以培养音乐专业型人才为标准,而应以平稳有序的状态熏陶和促进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形成。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重视对学生音乐基础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乐理。比如音名、唱名、音程的概念,音与音之间的具体关系等等。正常情况下,学生对于音乐是有个大体认识的,起码知道do、re、mi、fa、sol、la、si在音高上的排列顺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明白每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也就不那么吃力,但仍需耐心引导、详细讲授,保证学生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完成了这部分工作就可以保证学生对音乐的基础理论有了大致的理解,建立了初期的音乐基础,为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体育生不重视音乐教育,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当教学内容逐渐丰富、难度逐渐加深,体育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学习重心是体育专业,音乐只是附属学科而且未必会对他们以后的个人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学生就会对音乐学科、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不愿投入精力。针对这一问题,我的态度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课堂,而不是强硬地将他们“按”在课堂上。简单来说,就是转换思路,用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不以教育性质来呈现音乐课的内容,而从接触、理解艺术的角度来进行引导,使学生愿意将注意力放在音乐课上。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在每节课开始都提供一些音乐给学生来进行鉴赏和品咂,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这些音乐的类型可以以流行音乐为主,契合学生的审美倾向,使他们认为进入音乐课堂是一件值得期待、颇有意思的事,如此,提高教学效率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利用音乐对情绪的作用开展教学

音乐是与情绪相关的艺术,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对人的情绪造成不同的影响,比如摇滚乐可以使人澎湃、轻音乐可以使人放松等等。立足于这一思考角度,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学科的这一特征来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体育学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大致以高强度的训练为主,这种生活状态不仅考验他们的体力,更会磨练他们的意志和精神力量,一些意志力不够强大的学生会对日复一日的训练产生抵触情绪,并出现灰心丧气、提不起斗志的情况。此时通过音乐的力量来改变他们的情绪走向就显得尤为关键。举例来说,许多普通人在跑步锻炼时都喜欢戴上耳机听些节奏鲜明、有力量的音乐,一来丰富自己的运动感受,二来可以带动情绪,使自己可以主动且积极地完成跑步这件事,不至于在中途感到疲惫和厌烦。这就是我们的切入角度,通过情绪昂扬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奋发精神,帮助他们在训练中达到最佳的状态、产生最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当的音乐作品,并且做到定期更新,避免他们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应当注意的是,推荐音乐当以结合教学内容的方式展开,使学生在接受音乐的功用时不至于忽略了音乐教育本身的意义。

总的来说,在体育学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是很有必要且具备理想的实践方式的,只要真正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特征和需求,从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就能解决既成的教学问题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丽萍.体育学校音乐教育之我见[J].体育科技,1992.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第4篇

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内容及发展对策

将音乐教育学(musicapedagogy,musiceducationresearch)视为一门“研究有关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其理论”的学科,一门“介于教育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应进一步明确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音乐作为美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传承音乐文化,提升个人素养的作用,其目标虽然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但也有对专业人才的启蒙教育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实践。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还应极力完善,由于音乐教育设计到许多相关的科学领域,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等等,所以仅仅靠教育部颁布的“大纲”文件,是不足成为全国所有地区学校课程内容的理论基础,同时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系统性,实践性的内容相对缺乏,这样就导致了仅为学而学,而不是使学生感同身受的沉浸在音乐的美感之中。其次,对于不同地域的教育资源投入差别过大,人口分布不均和地域限制是教育资源投入的主要障碍,但如果就此种情况拉开不同地区的资源投入,其后果直接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变现状应从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为起点。再次,在面临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应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开展世界性文化融合的交流。人类文明中,音乐与乐器在每个国家或地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对于学校的音乐教育应当广泛涉猎,多远文化音乐教育揭示了世界表面相似而实际存在差异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心灵之门”,但应更加注重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使我国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民族文化的到发扬和传承。

二、运用科学方法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的疏导与研究进展存在不足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第5篇

一、新的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是指导音乐教育决策和行动目标的基础,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则需要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来指引。我认为这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主要有三个导向:1.文化价值;2.文化生态;3.文化创造。

1.文化价值。文化是由价值引导的体系,描述这一特征的学科理论基础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由于学科交叉或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又产生了音乐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音乐”或“教育”都可作为人类文化之一部分或现象,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与文化相整合。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公认“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注:内特尔《音乐人类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一文中有清楚的阐述,如“音乐反映和表达他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结构”“让学生对音乐作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它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载《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年。)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重新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均出自于音乐人类学维度的表达。[2]在美国音乐教育向来重视音乐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思想的制定和表述的探讨中,《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一文(美国《音乐教育者杂志,1993年9月刊头版头条》所提出的六个方面更明确包含着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现摘录如下:

(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

(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

(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

(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

(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

(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3]

以上六个方面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中国文化学者蔡元培曾在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处长时曾提出五育之说(德、智、体、世界观、美育),其中吸收了席勒的美育思想,现在看来有其历史局限性。其一,美育仅是文化功能、文化素质的要素之一,文化可以包含美育,而美育则不能包含文化的各项;其二,“美学”是从西方文化中提出的概念,在跨文化中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限度,这一点已有针锋相对的观念。[4][5]

2.文化生态。当今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将由生态文明所取代,提倡生态文明也是国际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地球是一个以“生物圈”方式存在的整体,它的有机性、多样性和相互性的保护,是抵制工业化负面所产生的生物单一性和文化单一性倾向,以及大众文化和国民教育方式的单一化标准倾向,这直接关系到新的音乐教育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新的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上。

3.文化创造。音乐教育研究的定性可能包括科学认识的性质、方式。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解构,科学的发展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也从哲学层面解构了教育对象的确定性,而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的结果将是随机、多样、创造性。这一音乐教育哲学前沿的思想在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的著述中(《音乐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的建构》1992年)[6]表述得具细无疑。这一观念不仅对音乐教育者、音乐教育对象以及音乐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将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对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教育及传承的历史,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给予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正如科学家普利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一书中对中西哲学所作的不同现代意义的判断:“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一贯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性,这与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相悖。(中国哲学)自组织的宇宙也是自发的世界,这表达一种与西方科学的经典还原论不同的整体自然观。我们愈益接近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汇点,我们必须保留已证明相当成功的西方科学的分析观点,同时必须重新表述把自然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法则。”[7]

文化的创造性包含着不同个体、群体及民族独立的个性及其相互性。

二、东西方音乐教育的互动与互补

把东西文化进行“野蛮/文明”,“低级/高级”,“先进/落后”的划分,不是西方学术界“独立思考”的产物,而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政治实践有密切关系。这代表着当今文化人类学家们的一种共识。赛义德的《东方学》1978)一书深刻地揭示了西方与东方的不平等关系,也形成了西方对东方研究学术转型的新的路标。

当今时代,我们审视东西方音乐关系及文化价值体系时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立足点: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平等,这意味着我们将对东西方音乐文化教育的互补做出承诺。对于西方工业文明体制的音乐教育的课程,我们也只能看作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模式和一个阶段,它既不代表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模式,也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顶点。如果失去这样一个立足点或前提,我们仍然会按照殖民主义的逻辑,将东西方音乐文化以古/今、先进/落后、科学/非科学这种关系来理解,因此而放弃东方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当代意义的思考。

从总的文化体系来看,西方音乐课程的主流是以基督教音乐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基督教从中世纪起控制西方十几个世纪,它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流和组成部分,对西方音乐课程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就以德国音乐教育历史来讲,德国普通音乐教育在欧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落后”的状态,但令人惊奇的是,从巴罗克以来二、三百年间,欧洲著名的作曲家至少70%以上都是德国人,这一奇迹可从基督教音乐的宗教理性文化传统中获得解答。基督教音乐中统一的记谱法、严格的书写、理性的传承,建立在定量记谱法上的对位、和声的美感运思方式,正如双希文明(古希腊与希伯莱)的几何数理与上帝精神的结合,均完美地体现在基督教音乐文化模式中。

作为东方国家的阿拉伯、印度、中国都有其与基督教文化相应的宗教文化精神与音乐课程。尽管印度、阿拉伯、中国也各不相同,但与西方相比则有其东方内在的相似性,并对音乐课程有重要影响。这种相似性可简单归纳出以下三点:(1)音乐主体。与西方不同,东方的音乐风格与语言、诗(文学)、舞蹈没有完全分离;(2)记谱法在东方从来没有象西方那样统一过,也没有形成抽象数理符号形式的音符概念和几何座标式的五线谱理性书写或客体逻辑分析的作曲家的“作品”形式;(3)东方直觉整体把握与西方理性分析的音乐认知和审美体验模式不相同,因此音乐“成就模式”也不相同,这些都是建立在其音乐传承与创作模式基础上的,并归属于东方哲学思维模式的有机体。

西方作曲家作品书写的建构,其根本是数理逻辑分析的建构方法,并影响到教学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而东方音乐是无法通过“作品”来分析音乐的,其演创没有象西方那样主客体相分,而是主客体合一(即直觉整体把握)。东方音乐风格的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是一种“品味”模式。中国音乐各流派风格注重韵味,与绘画书法中的“气韵”等艺术审美体验模式相同。印度音乐美的定义“拉斯”(rasa)也非古希腊那种数的和谐,拉斯的梵语原意即“韵味”,拉斯有九种:爱情、欢乐、悲怜、愤怒、英勇、憎恶、恐惧、惊奇、宁静。[8]阿拉伯音乐审美体验模式中有一种定义叫“太拉”(Tarab)。“当龄听阿拉伯音乐时,太拉是衡量优秀的、最重要的音乐体验。”它是音乐家在激励听众的神秘灵感中获得成功,即创造了音乐情感气氛的标准。太拉的强度依据歌唱者或奏者的表演风格,通过它推断艺术家的表演过程是否优秀。[9]这种东方音乐艺术“品味”的审美体验模式与西方的差别,其根本在于,东方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建构或接触音乐世界的。正如中国人的气功、经络学说,印度人的瑜珈,均是以生命直觉体验去发现和把握的,用西方解剖学或细胞学说是无法奏效的。反之,中国、印度人不可能用他们的方式去发明西方医学的基础理论,东方的气功或瑜珈与西方的广播体操是有着不同体验和功效的两种行为模式,根本上就是东西方两种哲学宇宙观、自然观的体现。这些构成了东西方音乐教育、创作、表演及“成就模式”的内在差异性以及互补性的基础。

近年来,雷默的研究认为:东西方音乐交流即口头文化和书写文化(音乐乐谱化)的表达,作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差别是深刻的。必须重新看待书写音乐表达和定量记谱法(五线谱)的有限性以及即兴表演和非定量记谱法音乐表达的自主性。[10]他说:“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这很容易使我们的表演受记谱束缚,导致他们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11]“在美国,好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都假定认为,成为精英或天才唯一的方法或主要方法就是照谱演奏,因此,我们大大地忽视了教授‘即兴演奏’、作曲或听赏。”[12]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传统音乐体系的科学理性将自己限制在“认知——工具性”的四大件技术模型中,而东方传统音乐则更多将自己限定在“道德实践”和“审美——表现性”的人文约定知识中,未来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将有待于这两者的并行以及在对话基础上的更高的综合。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在许多国家音乐教育的研讨中已经呈现出来。多元文化主义的使用有三层含义:(1)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2)指多元文化社会里各不同文化的互相尊重;(3)指政府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

作为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学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热门话题,其文化背景是,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议事日程和社会出现的挑战影响到音乐教育的哲学和实践,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各种方式和表现形态渗透着西方国家以及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美国教授亨廷顿认为,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受现代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线进行重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亨廷顿意识到西方中心主义已经开始没落,今后的世界将是越来越多元文化或多极化的世界。[13]中国领导人也不断强调文化及政治的多极化或多元化。

在世界教育方面,推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主要有三大原因。(1)教育民主化的深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育民主主要体现为“个体化”的教育民主必将流于空洞与虚妄。教育中“反种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作为结果,使“多元文化教育”得以提倡。[14](2)发达国家的“第三世界化”。许多发达国家的新移民群体,人口统计发生的变量,移民出生地文化教育的问题。如在德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起因于60-70年代,土耳其、越南移民的教育问题,而正式提倡是在90年代。(3)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其包括媒体、信息联网、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及人员的流通。由此,多元文化教育观对“新一代学习者的音乐教育不能再被视为仅仅是一种智力视野的扩展,而是一种社会需求。它的功能是形成一种跨文化理解的均衡,并对国际社会的未来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15]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中要把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和非音乐概念产生着自己的教育学、教学法,柯达伊、奥尔夫之类的教学策略已经显示出为民间音乐传统局内人所借鉴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说,这类基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法对其他所有音乐文化都是适用的。[16]

班克斯曾经提出了用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的教学。(1)主流中心模式。其课程的设计及教学都仅仅是以主流音乐观念出发的。(2)民族附加模式。课程依然是按主流音乐观念组织的,只是包括不经选择的民族群体的某些音乐材料和观念。如以西方音乐观念出发进行非洲音乐的教学,即使用西方的节奏规范和记谱法、记忆方式来教练非洲歌曲。(3)多民族模式。其课程以各种不同民族群体的事件或其音乐概念为核心。(4)民族——国家模式。在此模式中,是从多国家的民族观点来审视和教学的。此外,班克斯还提出一种多元文化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方式的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有色民族的各种价值和各种经验反映在他们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与作品等多角度的文化整体意义的理解。[17]

施瓦德隆提出了一种“新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其前提是:(1)一种具备音乐人类学意识和知识的教师;(2)一种基于比较音乐美学的“发现”的教育方法,其包括对音乐及文化个性与共性课堂体验和积极探究的过程。[18]

F·布莱嫩也提出,对世界音乐课程体验内容的设计是一个具有双重特性的问题,也即包括音乐教育学原则和音乐人类学两个方面。他提出:主位观念(emic)、习得(Learning)生活语境(inContext)、概念,这四个关键词对于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与体验尤为重要。[19]

在1996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为21世纪作准备”大会上,M·麦卡锡提供了“国际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1953-1996)”的报告。[20]他归纳了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从50年代和60年代改善东西方关系的努力(1953-1969,圈际音乐教育中世界观点的显现);到70年代对民族的和传统的文化的强调(1970-1982,音乐教育和民族文化);再创始于1987年的“国际文化发展十年”(联合国教科文文件,1982-1996,共享世界音乐)。这些变化中的方向本身,又受到大规模移民、后殖民主义、文化民主化、大众媒体的干预以及世界公民及其教育需要等因素而形成的人口中的民族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影响。今天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哲学观与实践层面已获得基本成果,具体的理论建树有:

(1)视音乐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

(2)拓宽了视西方音乐优于其他世界音乐的狭隘陈旧观点。

(3)在文化身份和音乐教育课题的对话上贡献卓越。

(4)改变了对大众媒体和技术的态度,将其威胁因素变为积极的机会。

在实践层面上:

(1)从对各种世界音乐的音乐人类学描述,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和教学材料的共享。

(2)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性文件用于世界音乐教育(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21]

(3)近年来发起的各类项目传播了世界音乐的材料(如《歌唱文化中的传统歌曲》)。综观全球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作用是巨大的。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所言:“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存在的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22]以此,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正面临着世纪性的转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J].中国音乐增刊:国际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1996.

[2]金经言.德国音乐教育中的若干新动向[J].中国音乐,1996(2).

[3]刘沛.世纪末的美国音乐教育动态述评[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4]沃克.从殖民主义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增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5]谢嘉幸编译.对传统音乐教育哲学的反思[J].中国音乐,1997(2).

[6]B·雷默.曾成伟译,管建华校.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建构[J].中国音乐增刊: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专辑,1997.

[7]伊利亚·普利高津.湛敏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白然法则[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8]A·丹尼娄.管建华译.美学与印度音乐[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9]H·陶马.管建华译.阿拉伯音乐美学与即兴演奏的关系[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10]B·雷默.超出表演: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新约定[J].音乐教育杂志.美国北克罗拉多大学音乐学院出版,1995.

[11]B·雷默.汤琼、刘红柱译.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增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12]B·雷默.林军译.21世纪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增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13]亨廷顿.周棋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7.

[14][15]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现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6][17]克林格.刘沛译.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主义[J].中国音乐增刊:国际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1996.

[18]施瓦德龙.刘沛译.音乐教育与非西方传统[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19]布莱嫩.张蕾译.世界音乐课程体验内容的设计[J].中国音乐,1997(2).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第6篇

(一)流行音乐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1、流行音乐的含义

关于流行音乐的定义,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释。第一、“流行音乐”是英语翻译而来:它是一种以赢利为目的而创作的商品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在叮砰巷、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等美国大众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第二、“流行音乐”是可称其具有“通俗性”的音乐。在满足第一点涉及的“商品性”、“现代性”特征之后“,流行音乐”的内容应具有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易于流传的特点。满足以上两点,才可称其为流行音乐。另外,对于流行音乐的其它理解,如《洪湖水浪打浪》、《国际歌》等歌曲,虽然也可看作是群众之中的流行歌曲,但因有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应独立理解为革命之歌、军旅之歌,这跟传统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有所区别。

2、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简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摇滚乐成为西方流行音乐的主流,世界流行音乐的全面发展也始于摇滚乐,其节奏强烈,以反抗为主题的歌词内容及表演形式、特立独行的装扮,音乐表现强烈。上世纪80年代后,各种音乐风格开始更加深入的变化和发展,不同风格的音乐有了融合,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器乐作品轻松活泼、节奏鲜明,演奏方式多种多样,多使用电子设备;声乐作品幽默风趣、贴近生活、抒情优美、曲调顺口、易于传唱,不受传统观念与方法的约束,更加注重和突出情感的表达。如今的流行音乐越来越和大众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人们娱乐的、生活的记录,更是艺术的、精神的寄托。我国的流行音乐主要受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随着殖民地的扩张,欧美流行音乐也随之传入到了上海。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是黎锦晖,中国的流行音乐最早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内地,黎锦晖的《毛毛雨》也应运而生,这首歌曲也称为中国最早的一首流行歌曲。20世纪50年代的港台地区,由于受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以陈蝶衣、刘雪庵等人为代表的作品。60年代“披头士”乐队赴港演出,对香港流行乐坛影响巨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歌手邓丽君的歌曲唱入内地千家万户,人们才知道了什么是流行歌曲。90年代欧美的的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席琳迪翁等人,以及港台的“四大天王”、庾澄庆、梅艳芳等人,都对内地的流行乐坛强烈冲击着。流行音乐尽管在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却因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使其不能名正言顺地登上大雅之堂,占有主流音乐的位置,特别是以后,部分歌曲还常被灌以“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的不雅称号。总的来说,流行音乐还是从曲折中发展过来,并越来越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从上世纪30年代的黎派音乐所形成的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高峰,到80年代港台音乐传入内地的第二次高峰,无不证明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欧美流行音乐息息相关。

(二)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

1、专业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

我国流行音乐教育面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以培养流行音乐专业人才为目的的流行音乐教育,属于专业音乐教育范畴;二、以流行音乐为媒介最终达到育人目的的流行音乐教育,属于基础音乐教育或国民音乐教育范畴。目前我国在以培养流行音乐人才为目的的学科建制中,从上世纪90年代起,已在全国高校相继确立:1993年,沈阳音乐学院设立通俗演唱专业。同年,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设立流行音乐演唱、演奏与创作专业;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1998年,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设置通俗音乐编创专业,2000年设立了流行音乐创作专业、流行音乐演唱与表演、流行音乐演奏专业;同年,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设立了通俗演唱专业;2001年,四川音乐学院成立了通俗音乐学院;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现代器乐系、音乐工程系;同年,武汉音乐学院成立了演艺学院;2005年,星海音乐学院将社会音乐系设为流行音乐系。至今,全国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已完成了流行音乐相关科系的建立。由于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体系机制是从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中抽离出来的,自身缺乏独立科学的系统化体系,无论从师资建设还是学科定位上,都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评价标准,流行音乐在专业音乐教育的路上还需要更为漫长的完善过程。

2、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

以流行音乐为媒介最终达到育人目的的教育方向,是目前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重点关注与研究的范畴、是学校基础音乐教育与时展相结合的必然趋势。古典音乐、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流行音乐是当今世界音乐的三大种类,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运用得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音乐种类当数前两类。而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教育中相对新兴的音乐种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真正迈入国门。近年来,随着流行音乐的飞速发展以及流行音乐院校及其专业的建立,使其越来越成为当今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为音乐教育者的我们,必然看到流行音乐作为世界三大音乐种类进入学校音乐教育的必然性。目前,已有许多关于流行音乐的调查报告在各类各级学校中展开,有“问卷调查”、“街头访谈”等各类方法,根据已有调查资料的数据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青少年对流行音乐喜爱有加,相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他们更愿意接受流行音乐。笔者通过对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了解到,流行音乐相对于其它两类音乐,所占比例最低,究其原因可从流行音乐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现今鱼龙混杂的音乐种目有关,加之流行音乐还缺乏自身的学科独立性、科学的运用方法等相关的教学机制。

二、流行音乐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一)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基本现状

1、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

音乐存在于人类历史中,也是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儒家学派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古代圣贤对音乐的认识,表现出音乐对于“成人”的重要性。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全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指明了方向,这也是当今中、小学校音乐课中的教学指导方针,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抑或是新兴的流行音乐,在学校音乐课堂的运用过程中都应该以“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方针,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2、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

我国关于音乐教育行政法规方面的建制,可追溯到1978年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音乐教育的地位才明显得到提高,学校的音乐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86年3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把美育和德育、体育、智育一起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时国家教委设立了艺术处,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咨询机构;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划时代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这是音乐教育史上第一部有关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文献,是学校艺术教育搞个与发展的蓝图;1989年,国家教委设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地方教育部门相继设立了艺术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1995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是师范艺术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0年以后,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音乐课程标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于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21世纪各国的音乐教育都在努力适应着国际竞争的激烈和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更加凸显,音乐教育朝着更全面、更国际的方向发展着。世界先进音乐教育思想与理念影响着本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得本国音乐教育的本土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相结合,世界各类优秀的教学体系与方法得到融合与发展,音乐教育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与时俱进。

(二)流行音乐的教育教学运用研究

1、把握教育思想的方向

正确发挥出流行音乐的教育价值,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其教育教学思想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新的教育思想的定位,应该结合时展的步伐,以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角度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发挥流行音乐感染力强、通俗易懂的特点,实施好美育的作用;发挥流行音乐普及性强、传唱度高的特点,引导传承民族文化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发挥流行音乐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目前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摈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西方音乐文化应与其它音乐文化有着平等而相似的地方,西方社会活动中诞生的“音乐标准”,也就是被惯视为“文明的标准”,事实上是一种音乐文化体系颠覆另一种音乐文化体系的过程。学校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是遵循音乐艺术教育的自身规律,主要体现在突出音乐的、审美的特点。在全球音乐文化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之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着力保持它的本土性与民族性,并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使其音乐风格能够保持一定的地方文化特征,才能延续和发展民族的文化,做到民族与国际的融合与发展。

3、教材、作品的选取

把握好教育思想方向,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后,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合适的、富有感染力的流行音乐。不论是流行音乐教材还是流行音乐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都需要体现以下六项原则:一、学生为本原则。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及提高音乐审美素质奠定基础。二、教材应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体现音乐教育的规律;作品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三、科学性原则。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不要太过繁复琐碎的音乐作品。四、实践性原则。注意学生的实践效果与掌握水平。五、综合性原则。注意挖掘音乐文化的内涵,加强流行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相关文化的联系。六、开放性原则。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传统与现代、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流行音乐。

4、教学方法的探究

流行音乐因其内容形式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感染力强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本身可以作为作品进行欣赏教学,使学生能轻松地参与到音乐中来,体悟到音乐内涵的情感思想。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流行音乐作品或其中某段旋律当作一种教学手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隐喻式”教学法

后现代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现代主义文化的理论取向、理论基础的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的阐释。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开发”成为后现代教学的重点。“隐喻式”教学法成为后现代主义理论下最常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式。隐喻通常是在一种事物的暗示之下,通过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行为,也就是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式”教学法有如下几类方法:一、音乐隐喻。通过音乐手段创设情境,比如播放流行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来理解古诗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二、语言隐喻。利用声调、音色、情绪的交叉变化,描绘特定的情境或人物,如播放流行歌手周杰伦的说唱音乐《霍元甲》。三、对话隐喻。通过反问的方式,暗示问题的答案。如“禅宗语录”中,弟子烦愁的问高僧:“我怎样才能解脱啊?”高僧答“:是谁绑住了你?”为学生更好的理解“隐喻”的对话内涵,增加趣味性,可引入流行歌曲甘萍演唱的《三个和尚》。

(2)“体态律动”教学法

体态律动是人类以人身体的动作为介体的一种充满节奏韵律的动作。瑞士的著名音乐教育家提出“体态律动”学说,其中提到:音乐教育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让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音乐起,就不只是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而是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奥尔夫和柯达伊两大音乐教育体系都从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中吸收了其长处并加以发扬和创新,通过律动来体验音乐的情感,用身体对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等作出即兴反应,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此时可引入欧美的爵士乐、节奏布鲁斯风格的作品,通过体态律动更好地理解与认识爵士乐,不仅让学生身心放松,顺带也让他们在律动表演中了解到美国的音乐文化。

(3)“表现”教学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提高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使其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学会用音乐的形象表达个人的情感,养成积极乐观人生态度。在参与演唱中,音乐能够正面地让个人的自信心更为饱满,更能达到悦心悦意的精神境界。选择适合的流行歌曲,如张雨生演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汪峰演唱的《飞得更高》,都能激发积极乐观的人生正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表现后的成功愉悦,从而更加自主地展现音乐的情感,体会到音乐的快乐。

(4)在世界先进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填充”与“置入”

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深远、运用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其教学内容大体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乐音旋律、节奏节拍、体态律动、歌唱、诗词朗诵、创编创作、舞蹈戏剧、器乐演奏等。流行音乐作为当下一种时尚、新颖的音乐种类,在遵循原教育体系的理念与方法规则后,可考虑安置符合教学对象身心与教学目标的流行音乐置入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5、教学评价

流行音乐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课堂中,主要扮演了两重“身份”。一是欣赏教学中的“作品”,二是教学中的“手段”“、途径”,不论是作为“作品”还是“手段”的存在,最后的教学目标、教育指导思想,都应该以“标准”为指导方针,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个人修养起到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对学生的评价需以“标准”中各教学领域的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全面考察内容标准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中的要求。

三、结语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素养审美体验simplytalkingaboutmusiceducationofhighandprimaryschoolshizhifen

【abstract】〖wtbz〗musicdiathesisincludesmusicknowledge,psychologyandability.inmakingmusicdiathesiseducation,interestculitivationshouldbeonthefirstposition,andspecialityandcultureshouldbecombinedtogether.andweshouldunderstandmusicinnovativeeducation,andrealizethevaluefunctionoftastingexperience.

【keywords】musiceducationmusicculturetasting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1-105x(2005)03-0135-02

谈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诸如音乐素质、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音乐创新教育、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审美等都是高频词。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高频词及内涵熟视无睹、睹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无获,在工作中无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文仅就音乐素质内涵等亟待明晰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如下的浅释粗议。

[本文转载自1.音乐素质的内涵学生音乐素质的内涵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1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1.2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1.3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1.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_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囚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2.“会”是兴趣的根本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3.走出域属的误区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51uc.com.cn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这种亲缘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培养的对象和目标上,专业音乐教育是面向挑选出来了少数人,培养音乐专业人,中小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其次是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的诸多要素上,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音乐教育追求全面系统、高难深刻、熟练清湛、身怀绝技等。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第8篇

目前在农村小学,学校领导关注的都是语文或数学方面的成绩,并与重金挂钩。而音乐教育则好像被遗忘在一边的角落,显得那样的孤单无助。如果我们只重视主科而忽略了次科,尤其是音乐,就好像“拣到芝麻,丢了西瓜”。在教学机制转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主体改变、教学内容扩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的音乐理念。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的突出体现。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节。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和提高学校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强化现代教育意识,全面改革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

二、促进交流,提高师生音乐素质

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这片贫瘠的土地里,我们不应该原地踏步或故步自封,要向那些优秀的学校学习。据我所知,县的教育部门也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教学,每个学期都举办音乐的方面的优秀课例,或请特级教师来上示范课。也举办中小学生的文艺汇演。这本来是件很好的事,教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然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使音乐的教学仍旧是老调子——改变不了。许多优秀课例无法推广下去,交流的目的是促进步,但只是讲,并不付诸实践,理论脱离实际。音乐是实践的艺术,离开了实践将是纸上谈兵。音乐实践活动会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大大提高了音乐素质及其水平,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因此,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如举办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组建校学生合唱团、学生管乐队、舞蹈队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能让大多数的学生均有受到各种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的机会,促进师生的交流学习,提高师生音乐素质。

三、丰富课堂教学,发掘学生潜能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第9篇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将音乐旋律当成调动听众的工具,进而使其进入一种新的情绪状态。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用演唱以及美妙的音乐来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自身情绪的管理。目前,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手段单一。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比较死板,教师教学过于看重书本教学。在调查中我们常常发现,有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也有音乐特长,但当问起他们的音乐课堂学习时就会摇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音乐教师没有把音乐课所特有的轻松活跃氛围带到课堂上,从而使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上音乐课,提不起积极性。音乐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彩的,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不能只以教师为中心,要看重学生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思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创新和思索空间,进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发现并培养音乐人才。二是共同参与不够,双向互动匮乏。为什么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总是不愿意上音乐课呢?可见我们的音乐课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青少年学生简单、天真,他们对课堂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尤其是音乐课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期待被老师提问和重视,期待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期待参与到音乐课堂互动中。事实上,也只有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音乐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学生的潜能才能开发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接触状态,不仅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环境,同时也要为学生参与沟通提供合适的、有自由发挥空间的课堂氛围。总之,“教学”包括了教与学两个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还要与学生互动,重视学生的反应状态,看学生是否接受。如引导学生讨论一些音乐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释放与开发;还可让学生简单评赏一首乐曲或对某一位歌唱家的艺术特点进行简单点评等等。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不能时时处处包办,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始终应该是主体,主动性也始终属于他们,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则是抛砖引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效,这样的教育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1.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一是教师要有分工。一般城镇中小学设有音乐教师三人左右,这对于只在低年级开设音乐课,且每个教学班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的中小学来说,师资也不算紧张。重要的是现有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分工明确、合理负担,这样才有利于中小学的整体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据笔者调查,不少中小学音乐特长班的教学几乎全由老资格的音乐教师承担,而其他几位较年轻的音乐教师则闲置一边,这样一来,不仅他们的音乐才能得不到发挥,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等于是资源浪费。如果让仅有的几位教师联手合作,把试唱、乐理、声乐、钢琴、加试等项目加以分工,这样中小学特长班的成绩肯定会更加辉煌,资格较老的教师压力也会缓解很多。另外,在负责组织学生课外娱乐活动的时候,这几位音乐教师也能各负其职,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二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如乐器、教室等)。对于提高整体音乐教学质量来说,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由于不少地区经济条件有限,音乐教学设施普遍不足,所以笔者建议在资源利用上多做文章。如不少乡镇学校还没有舞蹈房和排练房,每到有大型文艺活动,学生一般在露天场所排练,如遇刮风下雨天气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种不便,我们可以把学校的闲置房简单布置成舞蹈房和排练房,供学生平时学习或排练时使用。三是合理利用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很多爱好音乐的学生都盼望着过十一、过元旦,这样就可以有文艺晚会之类的音乐活动。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们多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学生也许对音乐教育的感触会有另一番反应和见解。笔者建议平时可以组织业余的合唱团、舞蹈队之类的团体,以提升整个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氛围。对这一方面,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做得非常好,他们利用周六下午组织爱好音乐的学生排练合唱、学习乐器,还组建了合唱团、小乐队,经常演出,在江西省中小学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四是适当添置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尽力改善音乐学科的教学条件,筹备音乐教学用具专项资金,对教室环境、教师用具、音响设备、多媒体等方面逐渐进行补充、配套,使之适应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此外,学校还可发动一些有条件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自己多余的音乐器材,如手风琴、电子琴等常用乐器及教学挂图、教学光盘等教学用具;还可自制一些道具、教学挂图等,以填补音乐课教具的不足。

2.对教学系统的建议一是课程方面的建议。中小学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和目前社会、家长双方面的升学压力,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对此,建议教育当局一定要转变对音乐课的态度,方能使这一现状得到改观。首先,要把音乐课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做到既不抬高,也不压制。其次,保证每周的音乐课有足够的课时。在课时上努力做到既不能取缔,也不能虚位。最后,让音乐课成为活跃和拓展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阵地。二是教师方面的建议。教育当局应当给音乐教师提供进步的时机,如进修、培训、交流等,经过一些专业院校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业务精、素质高的骨干音乐教师。目前,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全国上下掀起了教师继续教育、学历培训等热潮。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来给音乐教师队伍充电,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另外,如能给音乐教师一定量的工作压力(申报课题、写学术论文),也可使之有一种责任感,容易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3.对改变教学观念的建议“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要以学习为本,克服对学生音乐学习所带来的各种束缚,要创新学习方式[。一是积极引导,尊重学生天性。教师虽然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的喜好,由着性子发展,但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天性,更不能抹杀他们的个性。这让人想起流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徐楠、尚纪元作词,谷建芬作曲,苏红演唱的《我多想唱》,在当时唱出了那个时代中小学生的心声,成为他们挣脱束缚在身上那根无形链条的呐喊。转眼已经过去20多年了,当年正值中小学生时代且备受压抑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经为人母、为人父或为人师了,他们的孩子也多半都处于高中即将毕业或已经迈入大学门槛的青春期,如何处理当年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是再次跳入自己父母当年的思想旧巢里、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还是思想解放地任由他们发展,值得我们深思。看来压制打击、回避无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尊重学生活泼爱唱的天性、积极引导才是最佳的出路和归宿。按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了,但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发现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再只是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发声技能就可以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创新,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标也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学会听懂还应该做一些调研,深入到学生中去,看看他们是否感觉到了音乐课堂的轻松和愉悦,以及唱好了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感,或者听到美妙音乐的那种憧憬和朦胧的幸福感。二是开放办学,实践多练。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中小学生较多的尝试机会,让学生自身感觉不到老师先入为主,而是尝试自己试一试。所谓开放办学,就是在充分发挥学校师资资源的基础上,邀请社会知名音乐人及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奏家、歌唱家、戏曲家参与学校教学,如开演奏会、演唱会、办讲座等,藉以丰富学校音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弥补课堂教学单一化产生的疲软效应。还可邀请兄弟学校的音乐老师来交流学习,并给同学们介绍他们是如何上课、培养学生的,这种新鲜感会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让本校一些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达到现有水平的,并通过他们的表演,使具有同样爱好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了以上眼见为实的成功范例,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老师精心辅导,学生多实践练习,在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舞台上给予展示,同时也走出去,到社区、工厂、企业、部队等单位慰问演出,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给特长学生更多锻炼机会,把音乐课堂无限延伸扩大到社会上……这样,才能让老师赢得学生的尊重,而学生也喜欢上老师和音乐这门课程。

三、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