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消费升级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4:42

消费升级论文

消费升级论文第1篇

内容摘要:政府和企业还需要采取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活动。“家电下乡”是一项重大的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对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拉动国内需求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电下乡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

我国于2007年12月先后在山东、四川和河南三省对冰箱、彩电和手机三类产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活动,随后辽宁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被纳入推广地区范围。2009年2月,家电下乡继续向全国推广。“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培养作用,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家电下乡”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家电下乡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原因探析

“家电下乡”活动之前,农村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要求更多的是价格低廉而且实用,即实用性消费和价位性消费,对品牌的高低端之分没有太多的了解和要求。因此大量的低端品牌的家电充斥农村市场。近年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逐渐推广,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家电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家电的品牌意识也日益提高。品牌家电在农村市场销量日增,而一些杂牌家电却逐渐淡出了农村市场。“家电下乡”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保证品牌家电下乡

对于“家电下乡”产品的选择,国家采取的是招投标方式,为保证试点产品的供应、销售及维修服务,国家对中标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生产、配送、销售、维修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使入围家电产品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例如,生产企业有海信、海尔、长虹、新飞等,销售企业有国美、苏宁等,外资知名品牌有松下、西门子、惠尔浦、三洋等。和一些杂牌的家电产品相比,入围的品牌产品有政府的担保,质高价廉,农村消费者对这些品牌越来越认可,并逐渐形成了品牌意识。

(二)入围企业对产品进行改造升级以适应农村消费者需求

除了高标准的准入门槛外,国家在“家电下乡”活动中引入的竞争机制还体现在同种产品多个品牌入围。不同的入围品牌之间的竞争,激励入围企业根据农村居民的需求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以期得到更大的农村市场。如“海信”电视中标的15款产品全部针对农村特定的消费环境,专门设计了防雷、防潮、超宽电源、超强接收、适合高强度运输、待机功耗小以及说明书简易化等适应”;康佳的部分产品增加了内置万年历、农历节气等功能;在液晶平板电视方面,三星取消了省级商;西门子对苏宁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用于西门子系列家电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推广。这些知名品牌在更大程度上迎合了农村的实际需求,树立了品牌形象,使一些不知名的品牌远离了农村消费者的视线。

(三)示范效应

农村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另一最大特点是“眼见为实”,这也是广告等促销手段在农村效果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下乡知名品牌家电的优异性价比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真正做到使广大农村消费者眼见为实。一个农民购买、使用了下乡知名品牌家电后满意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宣传和引导,很快就会扩散到周边人群。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大约23.66%的农村消费者是听熟人介绍或依据口碑而购买家电的。入围的知名品牌受到追捧,并正在进一步向周围扩展,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

2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厂商对产品进行升级,提高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知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有一句名言:挑剔的消费者是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摇篮。“家电下乡”引发的农村消费者(中国最大的消费者群)品牌意识的觉醒和提高,对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农村消费者数以十亿双挑剔的眼睛,是我国家电业走向世界的最好的“磨刀石”,这种效果在家电下乡过程中正在显现,它可以直接促进厂商对家电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进行升级,提高了我国家电业与国际知名品牌相竞争的能力。

(二)加速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质的方面拉动内需

政府对农民购买下乡家电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补贴,不仅实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拥有了购买知名品牌家电欲望和购买能力,而且随着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产生质的提高。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国家正在大大拉动国内需求。财政部曾会同有关部门测算认为,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实施四年,预计累计实现销售6亿台(件),拉动国内消费约16000亿元,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持久的重要意义。

3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建议

(一)拓展三、四级消费市场

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是比较突出的,许多生产和销售企业大都把产品投放在一、二级市场,对三、四级市场消费者的投入远远不够,许多农村的消费者没有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使得很多农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相对较低。下乡家电及其它行业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建立直接面向三、四级市场的销售渠道、信息渠道。以期引导和培育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升他们的品牌意识。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和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清除假冒伪劣家电产品,让农村消费者在享受较低价格的同时,享受下乡品牌家电货真价实的实惠。

(二)树立品牌维护意识

入围“家电下乡”大多是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系统比较完善。然而有些企业在产品质量上不够重视,有的打着家电下乡的“幌子”,把一些旧的家电进行翻新,欺骗农村消费者,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山寨版”的下乡家电产品,这种短视行为危害极大,会使下乡家电企业信誉扫地,最终失去农村市场。企业要树立品牌的维护意识,时刻不忘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强营销理念和品牌意识。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社会责任感,严格监管农村家电市场,控制价格的同时也要加强质量监督,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增加农村消费者对家电产品尤其是名牌家电产品的信赖度,使他们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三)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没有好的经济基础,提高品牌意识也只是空中楼阁。国家一直在推行各种惠农政策,发展农业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不够,需要国家予以更多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各地部门要因地制宜,搞活农村市场,切实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这样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就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4结论

政府和企业要依据农村居民品牌消费意识的变化,准确把握农村市场未来动向,在照顾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家电销售的持续增加和品牌的不断延伸。目前,包括“以旧换新”在内的各种“家电下乡”活动正在积极开展中,这对我国农村居民品牌消费意识无疑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并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拉动效应。而且农村家电市场出现了国内外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相关的家电生产和销售企业纷纷加大产品的改造升级,以应对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政府的公信和担保将成为连接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农村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活动带来的优惠,并加强了品牌消费的观念,对今后农村家电市场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袁昭许,杨青普.农村需要这样的下乡家电[N].连云港日报,200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S].中国政府网,2008

消费升级论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增长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注重温饱向注重生活质量的消费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产业结构,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总量上;另一种是消费需求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主要是通过消费需求结构进行的。产业结构对消费需求结构的影响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产业结构作用于经济增长间接地影响消费需求;另一种是产业结构制约、引领或创造消费需求,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结构上(邬德政,2008)。因此,从理论上看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现有文献评述

在恩格尔定律提出之后,库兹涅茨(1989)认为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即恩格尔定律同配第—克拉克法则的内在联系。我国学者基于我国的数据对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王晖(2004)采用ELES模型,分析了河南省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文启湘等(2005)也以河南省为例建立了两者的和谐矩阵,测算了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提出消费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观点。庄燕君(2005)则从区域划分的角度,对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消费结构的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吴定玉等(2007)以湖南省为例对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邬德政(2008)和杜俊平(2008)等应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由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程度不同,因此它们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再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关系可能也具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性。学者们大多以单个省区或者区域或者分城乡研究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的学者几乎都采用时序数据的线性回归的方法,这样难免存在着样本容量小的弊端。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大大增加了样本的容量,扩大模型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模型的解释力,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基于上面考虑,本文采用城乡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以期得到一些创新的结论和提供些有益建议。

我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统计描述

测度居民的消费结构一个通用指标是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很大(见图1)。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为0.575,处于脱离贫困刚刚步入温饱的阶段;1994年下降到 0.5,开始步入小康生活;2000年开始下降至 0.4以下,朝着富裕阶段迈进,到了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0.379。我国农村居民1978年的恩格尔系数为0.677,处于贫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1983年恩格尔系数为0.594,开始脱离贫困步入温饱的阶段;2000年开始下降至0.5以下,朝着小康阶段迈进,到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0.437。因此,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则为小康水平。

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表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外其它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在上升,这反映出了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从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升级,减少其基本消费支出,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经济必定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城乡居民将更多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收入也将进一步增加,可以判断,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将会进一步下降。

“配第—克拉克定理”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布局会由一、二、三产业向三、二、一产业转移,此后学者们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布局两方面来描述产业结构的变动。从国民收入角度,产业结构演进可以用各次产业的增加值在GDP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其演进规律应该是GDP的布局由一、二、三产业向三、二、一产业转变。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产业结构分布情况是:第一产业30.2%,第二产业48.2%,第三产业21.6%;199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7.1%,第二产业比重是下降到41.3%,第三产业上升到31.6%;2000年第一产业继续下降到15.1%,第二产业上升到45.9%,第三产业继续上升到39.0%;到2008年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1.3%,第二产业上升48.6%,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到40.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略有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见图2)。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单方面因素都无法解释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持续上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将会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也会显得越来越显著。

指标选取、数据说明和模型设定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产业结构升级指标(IR):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一般有两种衡量方法:一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越高级;二是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越高级。杨琳、李建伟(2002)用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GDP这些指标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按照这种思路,本文中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指标选用当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GDP来表示。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指标(CR):1990年开始,我国对居民消费调查的统计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以及杂项商品及服务8大类。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通常认为第一产业主要与居民食品、衣着、交通通迅消费相关;第二产业主要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迅及居住消费相关;第三产业主要与医疗保健、交通通迅、娱乐文化消费相关。本文选择恩格尔系数这个通用的指标做为衡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其值越小,说明消费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越高。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01-2008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数据含盖全国31个省市,样本数据由8个时期,因此,样本总量为248。

(二)模型设定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1)

t表示时期,i为省区标志,因此本文建立如下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模型一 : (2)

模型二 : (3)

通过模型一我们可以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模型二则可以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依据模型中的系数的不同,模型常用形式有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应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第一个步骤是确定模型的类型,目前广泛使用的检验是协方差分析检验法。H1:混合回归模型;H2:变截距模型。协方差分析法是检验假设H1和H2是否成立。,,

其中S1、S2和S3分别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F1和F2服从特定自由度的F分布。如果统计量F2大于(等于)某置信水平下的F分布临界值,则拒绝假设H1,反之则选用混合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当拒绝H1后,如果F1大于(等于)某置信水平下特定自由度的F的分布临界值,则拒绝H2,选用变系数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选用变截距模型进行分析。

实证分析

(一)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我们同时采用LLC、IPS、ADF和PP四种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各原始变量均存在时间趋势,故我们采用含截距和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而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我们采用只含截距的检验方式,滞后期数根据SC准则自动选取。

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由于IPS和ADF检验均未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我们判断认为CR和IR序列存在单位根。对其一阶差分后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均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DCR和DIR均为平稳变量,即CR和IR均为一阶单整I(1)。

(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均为I(1),因此需要判断变量间协整关系的存在。本文采用Pedroni的7个统计量和Kao的ADF统计量进行判断(见表3)。根据Pedroni的检验方法,城市的面板rho和群rho未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的原假设,面板v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而其他的统计量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农村的面板v、面板rho和群rho没有拒绝原假设,而其他的统计量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根据Kao面板协整检方法,城市的ADF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原假设,农村的AD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因此我们综合认为,城市和农村的消费结构升级都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三)模型类型判定

在估计之前,我们运用协方差分析法进行F检验(见表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查表后我们得知各模型皆采用变系数模型。说明无论城镇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都具有省际差异性。变系数模型有两种形式: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经验,如果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则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欲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则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即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四)实证结果

对于截面单位较多而时期较少这类数据进行估计一般集中于截面的变化,即异方差上。为了减少或消除截面的异方差的影响,我们采用截面加权法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显示,各个模型回归拟合效果较好,都通过了整体性检验(见表5)。

从表1的估计结果我们可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模型一(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 的变系数γi值和模型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的变系数λi值绝大多数省份都通过5%或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几乎为负值。因此,总体上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都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有利于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具有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城乡和省际差异性分析

(一)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的城乡差异性和省际差异性分析

γi值的差异除了能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外,γi值大小还能体现出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的城乡和省际差异性大小。通过对数据的比较(表1的模型一),我们发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较强,比如上海、北京和天津等省份,而其他省份的系数则相对比较弱,比如内蒙古、贵州、甘肃等省份。但是,我们仅能得到这样一个比较粗略的关系,因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比如,对于山东等少数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说,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比较低,而对于青海等少数中西部省份,其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相对较高。此外,广西、云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的影响系数为正,表明近年来这三个省份的产业结构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了限制的影响。此外,辽宁、江西、湖南、河南、陕西、宁夏、新疆和这八个省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的γi值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近年来这几个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的γi值后,我们也得到类似的结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较强,比如北京、天津和浙江等省份,而其他地区省份的系数则相对比较弱,比如内蒙古、江西、海南等省份。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之间也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比如,对福建等少数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说,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并不突出,而对于、青海等少数中西部省份,其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较高。黑龙江这个省份的影响系数为正,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了限制的影响。此外,辽宁、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甘肃和重庆这八个省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这几个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综合来说,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处于东部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通过对城市和农村的γi值进行对比,我们还发现,除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和浙江等不到一半的省份的γi值的大小相差不大外,其他省份的城乡γi值相差较大,辽宁、江西、湖南、河南、陕西、宁夏、新疆和这八个省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没有影响,然而江西、湖南、河南、宁夏、新疆和这几个省区产业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却显著地存在。因此,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性。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城乡差异性和省际差异性分析

同理,λi值的大小也能体现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城乡差异性和省际差异性大小。通过对表1模型二的数据进行排序后,我们也发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影响较弱,比如上海、北京和天津等省份,而其他地区省份的系数则相对比较强,比如内蒙古、安徽、贵州、海南等省份。但是,我们也仅能得到一条相对比较粗略的关系轨迹,我国省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而且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强度在很多省份也表现出城乡差异性。比如,对于山东等少数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强度却很突出,而对于青海和湖北等少数中西部省份,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影响相对却较弱。黑龙江省的城乡影响系数都为正,表明近年来该省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限制的影响,广西和云南两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表现为负向的。此外,辽宁、江西、湖南、河南、陕西、宁夏、新疆和这八个省、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辽宁、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甘肃和重庆这八个省、直辖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这几个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强度在城乡之间和大多数省份都不存在对应关系,这也反映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城乡差异性和省际差异性。

结论和建议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总体上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总体上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注重温饱转向追求生活质量。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相应地刺激或限制相关行业的发展,这无疑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而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除了能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外还通过推动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影响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居民消费的结构的优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存在着省际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相互关系存在着省际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总体来说,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较强,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影响较弱。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则反之。

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互动,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存在着省际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一般来说应该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则应该更加重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量身制定适宜的政策,努力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和谐。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按照产业结构升级型的经济增长来引导居民消费,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良性互动,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邬德政.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学术论坛,2008(4)

2.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王晖.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在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4(8)

4.文启湘等.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和谐性及其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05

5.庄燕君.区域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

6.吴定玉等.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消费经济,2007(5)

7.杜俊平等.基于VAR模型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8(5)

作者简介

消费升级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ELES消费结构升级,消费信贷,住行消费革命

 

一、我国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升级现状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其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消费结构的升级也称“消费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即代表一个消费时代的主流商品的升级和变革的过程。所谓主流商品,也就是大多数消费者已经或即将把主要支付集中在其身上的商品。这里的革命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外延型的跃迁,即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也包括了消费重点和热点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特点

以满足吃穿为重点的温饱型阶段(1978 ― 1984 年)。在这一阶段,随着居民收的增加,居民消费的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这一阶段食品和衣着消费占到居民消费支出的70% ― 80%。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或标志性商品。

一般耐用消费品普及阶段(1985 ―1991 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进行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过程免费论文下载。在这次升级过程中,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毕业论文题目,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迈向万元级,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

以居住、家庭设备等为重点的优化生活品质阶段(1992 ― 2000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也逐步展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家庭消费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增加,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空调、大容量冰箱、影碟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高清晰度彩电、中高档乐器(如钢琴)、健身器材、手机、个人电脑等多种新一代消费热点产品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城镇居民用于通讯、旅游和健康的支出增加。

以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享受型和发展型阶段(从2001 年起)。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是指本阶段的完成过程。这一阶段,家用汽车、住房至今等十万元至几十万元的大型耐用消费品成为城镇居民关注和消费的热点,以教育为龙头的教育、通信、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类消费大幅攀升。对我国城镇居民而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本质是生活质量从小康向富裕的过渡和转变。

(二)、目前我国所处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是“住行消费革命”,顾名思义,与住行直接关联的产业面临大力度的改革和发展。那么,这些产业即现阶段培育出的市场热点,已经具备了主流商品的市场。但这些商品在现有的市场运行和操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住房,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竣工的通过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的积压房为9124万M2,市值大约为2000亿元。而我国的住房消费支出使用恩格尔系数计算不足5%,与国际标准的20%相差甚远。房屋的价格畸高,需要住房的人绝非少数,却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只能表明这个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化程度低。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论文题目,住房信用贷款就可以缓解供需矛盾,从2000年起个人按揭贷款购房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有资料表明,个人购买商品住房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0%,而且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商业银行也向消费者以自有产权的房屋为抵押申请用于装修房屋、购置家家电支出发放的一次性贷款。这些新的贷款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这些商品的需求能量逐渐释放,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同等道理也适用于我国的轿车行业,我国目前人均保有量为20辆/万人,与世界平均水平的1辆/11人的差距是巨大的。当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轿车市场潜力的巨大。

二、分析方法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是经济学家Luch于1973年在美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家Stone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免费论文下载。目前被广泛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中,本文也将采取这一分析定量实证研究方法,用数据说明消费结构升级问题及亟待解决的消费信贷问题。 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

假设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具体划分为I类,则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可以用模型表示为:

Vi=Piqi+βi(Y-V0) (1)

其中,Vi是对第I类商品的消费支出, Pi和qi分别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βi为边际消费倾向,V0为基本需求总支出,Y为收入水平。该模型即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

如果样本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可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毕业论文题目,则可以设:

αi=Piqi-βiV0 (2)

则模型(1)可以表示为:Vi=αi+βiY (3)

对公式(2)两端求和得:V0=Σαi/(1-Σβi) (4)

由公式(2)也可以得出:

Piqi=αi +βiV0 (i=1,2,3,...m)(5)

然后利用弹性公式计算相关系数

收入弹性= βiI/Vi 其中,I取平均收入

自价格弹性=-βi(1- V0+ Piqi)/ Vi

互价格弹性=-βiPjqj/ Vi (i≠j)

本文以2001~2008年的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并2001年为基年进行了处理,(表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三、消费支出构成分析及边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一)、消费支出构成

表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构成(%)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及服务

2000

39.18

10.01

8.79

6.36

7.9

12.56

10.01

5.17

2005

36.69

10.08

5.62

7.56

12.55

13.82

10.18

3.5

2007

36.29

10.42

6.02

6.99

13.58

13.09

消费升级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 恩格尔系数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随着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等一系列结构的变动,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发生剧烈变化。

凯恩斯主义指出,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由此从理论上推论出只要将总需求提高到与总供给相等的水平就能恢复经济均衡则是有问题的,因为经济均衡不仅取决于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的相等,更取决于在结构上的一致。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理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消费储蓄结构和消费支出结构的统一。按照国际经验,人均 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将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达到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居民消费将出现显著的结构性升级换代,伴随着消费结构性升级,消费支出也将大幅增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必定会不断增加。消费函数理论表明,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居民收入是消费需求的基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源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而居民收入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由于居民收入变动方向和居民消费变动方向的一致性,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必然导致消费总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社会总供给及其结构不断升级,为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一般地,社会总供给可分为基本性消费品、享受性消费品和发展性消费品。在生产力发展初级阶段,社会总供给以基本性消费品为主,与此相应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基本的、必需的消费品占较大的比重,此时消费结构是低级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种享受性和发展性产品不断增多,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在社会总供给结构中,享受性和发展性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实现了结构升级,与此相应的居民消费结构中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品的比重逐步上升,此时消费结构也会逐步升级(表)。据世界银行对40多个国家的消费发展状况调查表明,由日常消费进入住、行等重大消费升级,一般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住房消费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期。我国目前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且有三分之一的省市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大城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这为消费水平从万元级向十万元级或几十万元级升级提供了积累和准备,可以说消费结构升级在我国已初见端倪。

二、我国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

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比较,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我国生活型消费比国际水平偏高。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在城镇居民中,只有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等60%的居民家庭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41%以下的国际平均水平,全国76%的人口恩格尔系数没有达到应有水平。

2.农村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过高。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为11%,基本和主要国家不相上下,农村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高达16%,大大高于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高收入组别居民2003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8%,基本相当于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1000美元的消费水平,但其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高达19%,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20000美元左右时的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不相上下,与其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严重不相匹配,这对农村居民的其它类别消费具有严重的“挤出”效应,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

3.其他发展享受型消费不足。我国居民家具、家庭设备消费支出比重不足: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具、家庭设备及服务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6%和4%,都大大低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家电市场仍有发展空间,尤其在农村市场,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日常家用电器的普及水平还有待提高。

4.教育和医疗消费偏高。我国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支出比重达14%,其中城乡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到50%,而一般国家这类比重为20%。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为主,我国也应该采取措施逐步减轻居民教育负担,为扩大其它消费创造条件。

三、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预测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表),使得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入了加快升级阶段,新的消费热点开始启动。未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活动将进一步活跃,消费率将继续提高,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每一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消费热点不断切换。在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300美元,因此,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

2.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的温饱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的现代消费转变。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由温饱消费向现代消费转变。纵观近几年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的内容是吃好、穿好、住好和玩好,其中最突出的是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非恩格尔系数如医疗、保险、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发展型甚至享受型消费系数呈上升趋势,消费结构将出现良性变动。

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是城镇先行,城乡互动,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将具有较大影响力。多年来由于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重城市、轻农村,导致企业产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加上城乡的二元结构,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得城乡消费结构差别很大。因此,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体现出城乡差别的层次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就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而言,以城镇中等收入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为启动点是最佳选择。占我国城镇人口60%~70%的城镇中等收入家庭约2.5亿人,基本构成我国城镇的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正处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讲究消费数量向讲究消费质量转变的转型期,他们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则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型的转变,正逐步向小康型转变。

4.不同档次消费品的替代转化将加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某些高档用品、中档用品、低档用品是可以替代和转化的。原来属于高收入阶层消费的产品可以普及到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层面,原来属于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层面的产品也可以普及到低收入阶层消费层面。这种转化正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显著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大类产品群的替代与转化对消费结构升级与扩大内需有较大影响。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出现由生活必需品消费向住行等高档用品消费升级的趋势,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以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一旦一个国家居民进入到以住行为主要消费阶段,其消费结构升级所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是持久强大的,它将带来较长时期的经济景气与繁荣。这是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支撑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对我国而言,要保证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要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单纯的收入高,不能代表进入富裕社会;只有把高收入变成现实的消费,才是富裕;一部分人富裕,不是富裕,只有全社会收入分配合理,达到一定的均等化程度,才是富裕。我国要实现从小康社会步入富裕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是全面进入富裕社会的路径选择,也是全面进入富裕社会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振明: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陈启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5(2)

[3]李泓欣: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3(5)

[4]黄桂林: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5)

[5]陈富琼: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历程及趋势[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

[6]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统计,2004(2)

消费升级论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实证分析

1.引言

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保持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一方面,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中上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根据国际的经验教训,拉美与中东的许多经济体在这一发展阶段,停滞不前,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要想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竞争日益激烈,而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也要求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施振荣对国际分工提出了一个“微笑曲线”,根据他的观点,这条曲线的左端是研究与开发、制定品牌标准,右端是营销服务市场、供应零部件,中间是加工组装。左端和右端的利润率都比较高,可以达到20%-25%,而中间的加工组装利润率最低。而中国在国际分工却处于中间这一部分,承担着加工组装的任务。所以中国一直以来都只能靠大规模来赚得一点毛利。例如,美国的苹国手机大多数都是在中国的富士康等企业进行加工组装的,但一部600美元利润的手机,美国苹果公司获得利润的60%,韩国公司获得13%,日本等其他东亚国家获得26%,而中国只能获得利润的1%,即6.54美元,正是这种国际分工的劣势地位,也要求我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傅家荣(1997)认为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本原因。何晓媛等(2010)研究了基于浙江中等收入群体的数据,研究了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马成文等(2007)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及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揭示了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杨明媚(2009)分析了单个省份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段先盛(2010)使用中国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和2005年的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实证分析了中间生产和最终需求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发现最终需求的产业分布结构已取代中间生产结构,成为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第一位因素。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大部分都是从整体上或是从某一群体角度研究了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但由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们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必定不同。因此,本文基于VAR模型,分别考察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对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2.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2.1 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进行定量分析。由于本文不考虑外生变量,所以模型设定为:

其中,S表示产业结构,UEC表示城镇消费结构,REC表示农村消费结构: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是自回归滞后阶数;是扰动向量。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使用了江苏省1980-2011的相关数据,数据来自于2012年《江苏统计年鉴》。对数据的处理说明如下。

(1)产业结构(S):根据刘丽、任保平(2011)的观点,本文用第三产业GDP占江苏GDP的比重来(即)表示产业结构。我们从《江苏统计年鉴》可查得各年度当年价的第三产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以某一年为基期的不变价的各年度第三产业指数与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可以计算得出不变价处理后的第三产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GDPt,1980是换算成1980年价格为基期的各年不变价的GDP数据,GDP1980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1980年的GDP数据,IGDP1980、IGDPt分别是计算而得的以1980年为基期的各年不变价的GDP指数。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UEC与REC):本文分别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来表示。这些数据可以直接从《江苏统计年鉴》中查得。

3.实证分析

3.1 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检验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LnS、LnUEC与LnREC都是不平稳的,而其而其一阶差分的结果是平稳的。说明LnS、LnUEC与LnREC都是一阶单整的。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它们同阶,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3.2 VAR模型的构建

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Johansen检验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些变量建立VAR模型,以便确定适当的最大滞后期。从图1中,可以看出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为1。

3.3 协整分析

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它的应用在于能够发现多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Johansen检验是一种能够应用于检验多变量协整关系的方法。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注:①***,**,*表示变量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②r表示协整关系的个数,滞后期由AIC和SC准则确定。

表2的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协整等式的个数r=0的假设,而不能拒绝协整等式的个数r≤1的假设,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等式,即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可得到的协整回归方程:

(2.01***)(1.52***)

注: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误差。

由以上方程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都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影响。系数显示城镇恩格尔系数每增(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69页)长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7.81%;农村恩格尔系数每增长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8.96%。这说明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而农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反而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由于城镇居民逐渐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与享受型转变,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农村居民用于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不足,且增长缓慢,导致其消费结构的变动不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4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用于分析一个误差项发生的变化或者自变量带来的某种冲击,对因变量产生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了产业结构受城镇恩格尔系数与农村恩格尔系数等因素扰动时的冲击反应。城镇恩格尔系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冲击为正,并且这种冲击作用在前几期迅速上升,在第四期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而农村恩格尔系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冲击为负。这也说明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则在长期内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图2 产业结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上升,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上升,反而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由于城镇居民逐渐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与享受型转变,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农村居民用于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不足,且增长缓慢,导致其消费结构的变动不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我们还发现,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冲击作用在较长时间内有效。

针对以上结构,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继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收入决定消费,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什么样的消费形式。当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时,他们的消费形式主要以生存型为主,而当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至某一程度时,他们的消费形式将以发展型与享受型为主。因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于继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在提高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以后,能够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最终使得产业结构升级。第三,鼓励居民扩大消费,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一方面,这与他们的消费习惯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我们要勤俭节约;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有关,居民对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

参考文献:

[1]傅家荣.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J].消费经济,1997(2):22-23.

[2]何晓媛.浙江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状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0(1):60-63.

[3]马成文,张志平.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07(4):6-11.

[4]杨明媚.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分析——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4):32-36.

[5]段先盛.中间生产和最终需求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84-99.

[6]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2012年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A12216)。

作者简介:

消费升级论文第6篇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eriod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rovid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ly reflects the 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which is the core issue in the economic field. The optimization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the main purpose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make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t must meet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people, while pursuing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with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which requires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o make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asonable.

关键词:消费结构;升级;和谐

Key words: consumption structure;upgrade;harmony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258-0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成绩斐然。但在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抑制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长期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这一结构性失衡问题。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发展历史相似,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两大发展瓶颈问题,因此,必须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特别是将发展动力源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拉动转向主要依靠消费这一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需求因素上来。由此可见,要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要解决中国内需不足的题,而关键就在于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

1 消费结构的含义

研究消费结构就是研究各方面消费之间比例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不同消费类型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物质需求,这种不同的消费类型叫做消费资料。消费结构从概念上分为两种,一是狭义的,一是广义的。日常研究中,一般使用狭义消费结构研究。简单地说,消费结构就是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和劳务等消费的数量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可以用各项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总支出的比重来表示。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及其构成形态就构成了消费结构。

2 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含义及原则

2.1 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消费结构合理化是指消费结构从不合理状态逐步向合理状态调整或变迁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消费结构并不一定合理。因为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比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消费者自身因素,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时,这些因素表现失衡也会使消费结构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因此要达到消费结构合理化,就要改变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状态,达到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的合理消费结构。

2.2 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原则

①达到整个系统循环的有序性。在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交换与循环中消费结构有着“通道”的作用。在经济结构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是否协调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出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否能使其子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协调发展,对整个系统循环的有序性有着不同程度地影响。②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增长,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个人或公众的当前消费行为与消费者整体的长期利益保持一致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与消费结构的标准。③实现子系统间互补共进。消费结构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能够适应客观规律的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使其加速、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同格局、长远的统筹规划上应该考虑到消费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这样整体布局才能对消费结构的发展做出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其次,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合理化的程度也能得到大大提高。

3 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温饱问题已不再是城乡居民消费的主要矛盾。居民消费需求中劳动消费需求逐步取代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娱乐、文化、医疗、教育等劳务消费需求也是日益增长。由此可见,居民的消费结构正从以前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逐步地优化、升级。消费结构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且其变化受到一定规律的制约。马斯洛消费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所带来的是人们消费需求向更高层次的转变,由不合理的状态向合理的状态过度。与之相对应的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其结果就是带来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3.1 从恩格尔系数转向恩格尔质量系数

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为探求食品消费在居民总消费支出中的地位的问题,采用定量法研究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消费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了恩格尔定律: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比重与家庭收入成反比。类似的,如果反应一个国家的情况,亦是如此。虽然收入与总支出都在增加,并且在食物方面的消费绝对基数也在增加,但是后者的增加速度明显慢于前者。如果用数学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可以写成: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额/收入(或消费支出)总额。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所占的百分比逐步下降(恩格尔系数下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绿色、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消费也是逐年增长。与之对应的产业也是发展迅猛。这一趋势也导致了恩格尔质量系数的发展。他们通过研究认为,恩格尔系数应该包含数量系数和质量系数两种形式。其中质量系数是计算居民用于绿色和有机食品的消费金额。用公式可以表示成:恩格尔质量系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消费支出额/收入(或消费支出)总额。恩格尔质量系数指居民用于绿色和有机食品支出所占食品的比重的多少,比重越高,恩格尔质量系数就越大。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在更加注重优质生活及绿色消费观念等环境下,恩格尔质量系数在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质量系数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市场需求状况及态势。

3.2 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人们的生存型消费比重降低,与之相反,发展和享受型支出有较大增长。我国的消费结构形式正在逐步由底层次向高层次过度,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动。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现阶段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消费结构内部的阶段性变化也是消费结构呈现阶段性变动的一个原因。

3.3 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

多元化是消费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通俗来说就是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在影居民消费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反过来导致了两者消费差距的扩大。相类似的是,城镇居民内部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也因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扩大。

3.4 重视“需求创造”

“需求创造”理论告诉我们,新需求的出现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助推剂。同时,我国的消费结构也因需求创造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消费品的生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需求的影响,消费品的生命周期与需求变化过程保持一致性。各项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随着消费需求的改变而改变,最为直接的表现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其中,消费支出总额与居民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个别支出同时增长,但是后者的增长速度大于前者,因而控制着消费增长的步伐。总的来说,消费增长的力量源泉是需求。

从需求创造理论的假说可以看出,消费需求的变化类似于上升的抛物线,先快速增长,随之增长速度放缓,最后达到顶点,趋于相对饱和状态。某个特殊的消费品在总消费中的权重与需求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结果是促进了消费机构的优化与升级。

3.5 关注“消费和谐”

和谐的意义主要由系统内各个要素、各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外部环境间在空间意义上的协调和平衡这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上述的核心是:系统内、外之间的要素都是具有相关关系的,并且是在和谐机制的支配下运转。这种和谐运转的机制也证明了系统内各要素与系统之间两者最大化发挥能动性的可能。文启湘教授提出了消费和谐理论,此理论是建立在和谐理论的基础之上,并且将两者融为一体。消费和谐的意义在于系统内外之间达到一种和谐运转的状态。这也进一步促成了良性消费。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和谐理论主要应用在微观经济主体的研究。同样的,和谐理论也可以应用在宏观经济领域。其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各个子系统和总系统同样也需要和谐运转。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和谐可能比微观经济运行更为重要。和谐理论作为一种研究系统协调运转的思想和理论,自然可以运用到宏观经济中,并且可以为宏观经济的健康、有序的运转提供理论支撑。

消费结构子系统的协调是消费系统内部协调的主要部分。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可划分为城市消费结构与农村消费结构。按照区域划分,可分为东部、西部、中部地区的消费结构。就目前消费结构来看,达到消费结构和谐的最为重要的难题是城乡消费差距、地区消费差距。正是由于这两种差距的存在,使得消费结构以一种严重不和谐的状态存在,并且这两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和谐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子系统的不和谐都会使整个系统处于不和谐的状态,从而降低了系统效益。我国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权重远远低于其他的国家,没有完全发挥出消费效益的最大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消费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因此,逐步控制和缩小城乡消费和地区消费的差异是解决消费系统和谐问题的重中之重。同时,我国居民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争取消费与自然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赵卫亚.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及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07):33-36.

[2]陈捷.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定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04):46-47.

[3]李姗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差异性研究[J].消费经济,2014(01):27-31.

[4]吴玲玲.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研究[J].特区经济,2013(08):24-23.

[5]邓翔.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Panel Data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4(01):43-44.

[6]辛毅红.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06):152-153.

消费升级论文第7篇

关键词:新常态;消费质量;提升路径选择

我国对消费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消费质量提升归根结底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因而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再次提及。改革开放依靠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过度投资带来产能过剩、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引起国际纠纷、贸易摩擦等问题。进入后危机时代,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季度同比增长速度由2011年1季度的10.2%下降到2015年3季度的6.9%。伴随着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的下降,消费占比提高,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50.2%,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3.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48.5%,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3.6个百分点,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1.3%,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0.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由依靠投资和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迈进,但单凭消费规模的扩大、消费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新常态对提升消费质量提出迫切要求

(一)新常态与提升消费质量具有理论及现实上的契合性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要素供给推动型经济维持了我国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如今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资源环境约束加强、要素成本上升,这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明显衰退,说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过去时,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档,经济增速回归理性。当前,消费车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力,但要使消费经济释放新的活力,关键在于提升消费质量。消费质量,即社会提供国民消费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对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①。而“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与消费数量增加向消费质量提升转变都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使新常态下提升消费质量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各方面。同时也表明,新常态下既要关注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外在拉动,更要关注消费质量对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效益的内在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使两者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上都具有契合性。

(二)提升消费质量体现新常态下惠民生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一直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消费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消费关乎民生大计,在“十三五”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提升消费质量既是小康社会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从消费质量视角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惠民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重大课题。从消费支出上看,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由于消费质量评价体系涉及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三个方面,测度指标丰富,其中消费主体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提升消费质量能够增进人民福祉,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常态下惠民生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新常态下提升消费质量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定程度能够反映消费质量的好坏,消费结构主要由以衣、食、住、行、通讯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阶段向以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等为主的享受型消费阶段和以文教娱乐服务为主的发展型消费阶段过渡,一般在享受型消费阶段,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服务业领域。一方面,产业结构演进是产业结构由一个较低层次向高层不断成长的过程,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国家大力鼓励和引导下,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经济的发展。2014年我国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另一方面,提升消费质量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给侧改革需要产业支撑,进而倒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引导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进而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改革开放30多年,人们物质消费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逐渐对文化、信息、绿色、环保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增加,因此,在“十三五”这个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时期,应充分发挥消费数量持续增加的优势,并在消费质量的提升上有所推进。

二、新常态下消费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以创新、科技、品牌为依托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

生产决定消费,要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首先需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确定创新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传统依靠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技术、研发、设计、品牌等支撑,而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不是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而是自主创新,通过产品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鼓励企业搭建自己的研发平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企业应注重与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对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导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变;最后,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品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愈加表现为品牌的竞争,通过打造中国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新常态下体现在技术、理念、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源动力,以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消费品供给质量。

(二)以发展现代消费业为着力点优化消费结构

现代消费是指主要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如旅游、房地产、教育、医疗、娱乐、社区服务等②。由此可见,现代消费业主要面向民生,尤其在城镇化以及老龄化的背景下,更需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物业服务、精神文化、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各方面的服务业。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逐步开放现代消费业市场,坚持市场在现代消费业领域中对各类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排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因素,鼓励市场竞争,加快推进现代消费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消费服务结构的转变,消费服务主体也在向以消费金融、消费保险、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方向靠拢,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文化、教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消费质量。同时,也要通过规范服务企业的市场行为,加大对消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现代消费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现代消费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升消费质量。

(三)以政策保障为基础提高消费能力

切实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从政策新常态的视角看,关于提升消费质量的政策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减少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农村居民受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等因素影响消费预期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二是消费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产业政策的引导,表面来看产业政策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无能为力,但其通过刺激投资需求,促进资本形成(形成引致消费需求),而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以及产生的后续供给能力,又需要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支持,因此,消费是最终需求,提升消费质量需要产业政策的新常态,通过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进出口关税的政策调整,从2016年1月1日起,不仅中韩、中澳两个自贸协定实施第二次降税,而且以暂定税率方式降低进口关税税率相对较高、进口需求弹性较大的箱包、服装等商品的进口关税,以缓解国内由于关税高而导致的内需外流问题。

(四)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主导优化消费环境

产品的制造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对涉及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进行监督和检测,并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秩序。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着手,将经济监管和社会监管相结合,为提升消费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税收、财政补贴等市场参数的经济政策办法,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提高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的税费设计标准,建立绿色、文明消费监测和考核体系;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禁企业钻法律空子,从源头保证产品的食用安全和质量,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做到限制和逐步淘汰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并出台相应规范网络购物、电子商务交易等新型消费方式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辅之必要的市场准入、监督、评估等行政手段,形成完善与规范的优质消费品供给体制。

注释:

①柳思维.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56.

②黄繁华.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2:7.

参考文献:

[1]崔日明,张志明.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学家,2014,(2):36-46.

[2]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R].国发〔2015〕66号.

[3]洪银兴.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及其支撑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4,(11):4-7.

[4]刘志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15,(3):33-41.

[5]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6]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51-59.

[7]任仲平.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N].人民日报,2015-10-26.

[8]吴振磊,李想.大数据时代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人文杂志,2015,(4):42-45.

[9]尹世杰.提高消费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准[J] .求索,2003,(5):10-13.

消费升级论文第8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99 -02

一、引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全球产业结构转型推动着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65%上升到2005年的72%,服务业就业人数甚至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

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之下,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导,服务业长期处于较低的竞争力水平。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亦有抬头之势,外需疲弱,仅仅依靠工业化已经难以保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因此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当前面临经济转型和消费结构转型的需求,我国既要不断拓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者服务业,亦不能忽略消费者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消费者服务业放在了战略性的高度,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使之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定动力,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政策导向、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扶持下,我国居民消费正在向第三次升级迈进,消费数量级也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消费观念的升级正推动消费结构沿着衣食住行的路径逐步趋于高端化。以解决温饱为基础的消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消费者服务业自身的结构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将会带领未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二、消费结构与转型理论

刘世锦(1998)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消费者导向的经济,消费始终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国民经济的复杂表现在其具有的循环特性上:收入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引导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之技术进步等外力因素的影响,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这样的结果又会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为消费结构的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本文将从消费结构升级的角度研究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多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结构是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的提高带来购买力的增强,使消费可能在外延上和内涵上扩大,从只满足最基本的消费需要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升级,使得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结构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三种:按照满足人们消费的需求禀赋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按照支出用途分为衣食住行等;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分为个人和集体消费。

消费结构升级能够引起相应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高级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的重心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移动,从易耗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转移,从低档的生活必需品向中高档消费品乃至奢侈品转移。《消费品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将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归类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消费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消费重点转向非生活必需品,第三阶段是从数量消费转向高质量、定制化、服务性的产品。对应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也由低向高升级。从第一阶段的纺织业、食品业为主导,到第二阶段中家电、家具、塑料制品等耐用消费品工业的极大发展,再到第三阶段个性化消费和高端服务业满足人们的“高尚需求”,从而使得文娱产业、生物保健产品、高档饮料乃至奢侈品取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居民消费结构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1、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学界通常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进行消费结构分析。与恩格尔系数仅揭示特定发展阶段的收入和消费结构关系所不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考虑了消费需求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能够全面反映消费领域的相互关系。

1973年Liuch在Stone(1954)的效用需求函数基本形式基础上,改进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为:

(1)

其中pi、pj是第i、j种消费品的价格;I表示收入,βi是边际消费倾向,qi表示第i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 ri表示可维持生活的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该模型表明,在一定收入和价格水平之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基本需求piri,在余下的收入 中,按照βi的比例在消费第i种商品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消费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为 ,且有0<βi<1, 。

改写式(1)为:

(2)

其中ui是随机扰动项,定义 。对式(2)应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变量的参数估计值,同时可得 。

(二)实证分析

消费升级论文第9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712032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YJC910010。

摘要:服务业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为了考察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与断层的产生过程,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对城乡居民消费与服务业的关联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消费结构升级能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但城乡消费断层等问题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序推进;利用住户调查数据对居民消费的城乡二元特征及与断层问题进行研究,剖析其产生根源及对服务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能够为破除服务业增长的需求障碍、促进服务业产业布局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消费断层;城乡差距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严重的断层问题,消费升级的分化与差异性阻碍了产业升级与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利用1987至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从产业关联角度考察城乡居民消费与服务需求关联的动态变化,剖析消费需求断层产生的根源及对服务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旨在为破除服务业增长的需求障碍,促进服务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参考。

一、服务业最终需求结构分析

本文利用1987至2007年9张中国投入产出表,从三大需求、最终消费、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对服务业最终需求结构进行逐层研究。

(一)居民消费提升是产业升级持续动力

经济学理论把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由于政府消费与消费结构演进的历史顺序无关,能够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最终消费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图1和图2是依据1987至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服务业在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方面的绝对规模,及服务业在最终消费中的相对份额,可以看出近20年居民消费的提升趋势较为强劲,而在其背后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图3是基于1987至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三次产业在居民消费中的构成情况,即通常所说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层次始终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对第三产业的消费增长最快:在2000年超过第一产业,在2002年又超过第二产业。这表明伴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快速推进,居民消费的重心正在转向服务需求。

(二)城乡消费差距扩大成为障碍性因素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居民消费需求是引致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本动因。但是,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比较严重,支撑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主要是近40%的城镇人口,庞大的农村市场并未显现出应有的拉动效应。目前,农村消费偏“冷”、 城乡服务消费差距扩大(图4和图5),严重困扰着中国服务业,对于产业结构的有序升级和服务业健康发展构成了障碍。由于中国服务业发展长期建立在城镇居民的需求扩张上,而与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这样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是严重扭曲的,服务业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服务业规模小、比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由于大多数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是服务业往往集中在城镇的原因。目前,我国真实的城镇化水平还不足40%,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服务业发展。因此,只有更多地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原来的自给才能逐步由市场化服务来替代。

三、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与服务业发展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愈加显著,居民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层次的提升有力地拉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城乡居民消费之间的巨大差异,人们在考察总体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应看到城乡居民消费的巨大不同。

(一)城乡消费结构的二元性

从消费的主体看,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具有多样性。由图6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在全国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全国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则不断下降。199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偏“冷”成为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城乡居民消费层次的差距可以通过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差距来反映(图7)。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始终低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除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末期差距很小之外,其他时期都相当大,城乡生活水平总体上相差10年左右。根据1978年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城镇居民处于温饱水平,农村居民处于贫困水平;从2006年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城镇居民处于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处于小康水平,生活水平均相差一个阶段,城乡消费层次的拉大直接引致城乡消费二元结构的加剧。从1985年到2003年,城镇恩格尔系数由533%下降到371%,达到小康水平,而农村恩格尔系数由578%下降到456%。这13年间的恩格尔系数之差由45%增加到85%,表明城乡消费不同步程度在增大,逐渐形成了城乡消费升级的断层问题。

(二)城乡消费断层及其对服务业发展的制约

消费断层是指城乡居民不同群体之间的消费处于不同的层次,这主要是由于城市消费结构升级先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而农民消费结构升级滞后于现有产业结构的发展。根据图8和图9的投入产出数据,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有序推进的,其对三次产业的消费均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只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保持了更高的增速,从而在居民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尽管第三产业在农村居民消费比重也在上升,但却是以第一、第二产业消费的减少为代价的,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强制性挤出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压低其它两个产业的消费而被动实现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相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升级速度较慢;城市居民食品支出的下降、服务性支出的上升都快于农村居民,且下降和上升的幅度也大(见图10和图11)。为了探讨城乡消费断层现象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制约,本研究收集了1996至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的第三产业发展数据,以及结合住户调查数据,得到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数据,旨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城乡消费结构断层现象的影响,建立的具体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lnSerit=α1+α2lnIncit+∑nk=1βkitSchkit+εit

其中Ser表示各地区各年度第三产业的增加值,Inc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本研究对于城乡消费断层的考察,从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以及服务性支出方面着手,比较城乡消费结构差异,以Sch表示,k=1,…,5,分别对于上述的积累消费。t表示1999-2011的各个年度,而i对于进入模型分析的各个省区;对于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根据协方差分析所显示的F检验值表明。由于我国区域存在不可忽略的区域发展差异,其所在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不同。本研究的模型主要考察城乡的消费结构差异对服务业发展的固定效应,因此最终模型选定为变系数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

由于个别省区的消费结构数据存在缺失,经过缺失值的剔除和处理之后,最终进入模型的总样本包含中国30个省区市的12年面板数据,样本总量达到328个。为了消除价格的影响,本文把服务业增加值和人均收入等价值量数据,通过全国的价格指数统一换算到1999年的相应价值;在实证分析中分别对上述几项消费结构进行单独估计,以考察每一项消费结构对城乡断层的影响,最后再把五种消费结构的影响放入同一个模型加以考察,最终实证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各个估计模型的调整R平方值都在09以上,而体现模型拟合优度的F值,以及对面板数据模型的效果进行检测的DW检验值都比较合理,这些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不错、稳健性强。从实证结果来看,各地区的收入水平显著地对服务业的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单一模型看来,对于本研究所关注的城乡消费断层而言,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以及服务性支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居民在食品消费和居住消费上的支出比例显著地低于农村居民,而在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以及其他的娱乐、交通等服务性支出上的比例却大大高于农村居民,而且这种断层在日益增大。这一断层的存在与我国的城乡消费体制、环境及观念的差异密不可分,正是这一差异导致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及服务业发展缓慢,这五类消费的城乡结构断层对服务业发展的阻碍效应在总模型(6)中也得到证实。

从图12消费结构变动度①来看,1994至2000年城镇消费结构升级正在进行,其后回落并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表明升级已经结束,正在下一次升级的积累中;与此同时,农村消费结构始终没较大的改变,并且未及时跟进,而且形成了城乡之间的消费升级断层。由于城乡消费断层的存在,当城镇消费进入调整期时,农村消费群体不能顺利填充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后形成的消费空间,使产业结构的梯度升级(推进)与产品结构的有序替代严重受阻,造成了部分企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三、城乡消费断层的根源

城乡消费断层问题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所在,必须找到城乡消费断层的根源所在。

(一)二元经济结构与“三农”问题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和消费率的提高,导致内需不足。另外,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城乡消费断层,延缓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城乡收入差距是引致消费差距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对城市和农村采用两种不同的政策,客观上形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但二元经济的影响仍远没有消除,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距在一些地区还在扩大,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仍然是摆在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大问题。

(二)城乡消费环境的差别

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相比,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条件较差,主要表现为:(1)流通体系不健全,现代商业企业尚未延伸到农村,商品种类和数量都极为有限;(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城市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农民消费往往要比城镇居民付出更高的成本,阻碍了潜在购买力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3)市场秩序混乱,一些不法分子趁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强买强卖等坑害农民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民的正常消费;(4)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研发与营销网络体系不适应农村市场的需要;(5)社会保障不完善,总体上仍存在社会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服务滞后等问题,这会诱发农村消费者缩紧即期消费、谨慎支出行为、增强预防性储蓄,从而限制了消费需求。

(三)城乡消费观念的不同

由于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具有浓重的节俭和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农村居民多注重物质消费,忽视服务消费,而对一些开放、时尚、个性化、享受型的消费模式比较抵触。不少农民宁愿平时省吃俭用,也要在红白喜事上大操大办、盲目攀比、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不必要的开支,而且给社会风气、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四、城乡消费断层的治理

(一)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前提和保障。缩小城乡消费差别最根本的就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只有增加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才能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一方面,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推进包括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应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带动产业作用的农产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立足本地资源,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环节的利润,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中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收入。

(二)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农民消费

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条件,应继续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全力抓好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为农村居民扩大消费营造良好氛围。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引导民间投资,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的“民心工程”,如电网改造、电视广播、邮政通讯、信息网络、医疗卫生网点建设等等,积极为提高农民消费质量创造条件。第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拓宽消费渠道。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流通体系。借助民营、个体商业的活跃性,建立起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网络体系,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把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租赁、直销、代销等流通形式引入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第三,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保护农民消费权益和消费信心。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查处力度,打击假冒伪劣,要点面结合,工商、卫生、质检部门要定期对农村市场进行依法检查,对重点商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要加大打击力度,集中查办一批制假大案,予以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传授、讲解有关商品辨别真伪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农民识别商品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此外,还要做好消费者权益法的宣传工作,让农民知法懂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总之,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强化市场监管,才能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地运行发展。

(三)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科学消费观念

加大科学消费和文明消费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农民的消费观念逐步理性化、合理化。通过宣传和引导,减少城乡消费观念的不同,从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在农村提倡现代消费理念,培育健康、成熟的消费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建立和完善信用消费制度,鼓励超前消费。在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条件下,采取信用手段、合理适度的超前消费能够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提前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能够加速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信贷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汽车、通信、旅游、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在农村的发展,改善消费结构,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树立追求生活质量的观念。片面强调节俭、储蓄,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有效需求的增长。应引导农民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划清消费与浪费的界限,提倡消费,反对浪费,传播提高生活消费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新知识、新文化,鼓励农民摆脱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积极享受生活。鼓励农民学会理性消费,减少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理应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理应不断升级,针对农民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的问题,要鼓励开展精神文化消费,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多样化发展。

三是推行文明、科学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大力加强农村消费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消费,教育农民认识到哪些消费行为是值得追求的,是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哪些消费行为是不值得追求的,对自身和社会是有害的。提高农民的文明消费、现代消费意识,促进居民消费行为向健康、成熟、理性的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有益的消费价值取向和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

(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拓展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做好拓展农村市场这篇大文章。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农村市场的特点、农民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特征等问题,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农村需要的、价格便宜的产品,以提高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推进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鼓励理论研究者深入农村,围绕农民消费习惯和心理展开深入研究,针对农村和农民的营销、农村流通管理和品牌传播等专题进行研究探索,以推动农村发展理论和消费理论的进步,为缩小城乡二元消费差异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其次,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厂商针对农村消费者研发产品,对广商的研发行为予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大对适合农民消费习惯的产品的研发支持,优化农村市场的供给结构和质量,鼓励厂商和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延伸,以质优价廉的产品、良好的售后服务、先进的科技水平开启农村市场。第三,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号召,自主加强农村市场的调查研究,针对农民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重视市场细分,进行农村市场的合理定位,满足农民的多层次需求。

(五)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农民预期

良好的社保体系可以改善居民心理预期,增加未来预期的乐观性,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为了充分挖掘农民的消费需求潜力,必须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增强农民消费意愿与消费信心。应遵循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重点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二是统一制度设计,尊重地域差别,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办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农村居民养老制度,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多渠道增加农村社保的资金投入,把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引领作用,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补贴,重点向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四是建立统一、高效的农村社保工作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质量。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上,应借鉴国外经验,实现基金管理的法治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确保基金按时、足额征缴,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保证社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健全社保基金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制度,发展生产性社会保险、农房保险等,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注释:

①结构变动度是用期末各类消费与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减去期初同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将相减之差的绝对值相加,即为该年份居民消费的结构变动度。

参考文献:

[1]曾国平, 张付玲. 城市化、服务业与城镇居民消费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2(7):74-76.

[2]蒋萍, 核算制度缺陷、统计方法偏颇与经济总量失实[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Marshall J,Jaeger C., Service activities and uneven spatial development in Britain and its European partners: Development fallacies and new option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0,22 (10):1337-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