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消费主义的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9 14:48:44

消费主义的发展

消费主义的发展第1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文化产业;过度消费;回归;超越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26-02

消费主义(corlsumerism)是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价值观。也是现代社会文化工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当文化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消费领域,逐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文化产业。在消费主义语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价值观念的未来走向。

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读。英国称之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欧盟将其定义为“内容产业”fcontentindustries),美国称其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有些人甚至将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同起来。事实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化生产、制作、传播等产业链条一旦形成并运行起来,便开始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

文化产业最初出现在20世纪初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他们当时称之为“文化工业”,后来经过演化成为“文化产业”。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指的文化工业既包括商业文化的操作方式和商业规则下知识产品的生产――即现代文化的商品生产和运作机制;又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舞台剧等产品生产的物质性实体产业基础。这二者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文化产业”的概念更多地指向“商品形式或商业模式的文化”。

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更多地是站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构,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则在更宏观的视野上对现代社会由现代工业生产替代手工费动的历史转折做出阐释:机械复制时代使个体与文化作品结合成为一体的理想成为可能。沿着本雅明的思路,欧洲大陆的法国传播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把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关注点从“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转变为“文化产业”(culturalindustries)。从单数的“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到复数的“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不仅是传播政治经济学上的一种转变,也标志着资本和市场向文化领域的进一步渗透,在消费主义思想左右的语境中。文化作为物化的符号意义远远超过了她在精神上对人们的导引作用。

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文化产业除其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涉及的不仅是产业经济问题,更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塑造、个体的思想建构问题。在消费主义思潮盛行的今天,如何避免市场化过程中在追求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时在精神塑造和价值传递上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标志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日益凸显。文化产业的基本核心概念是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任何商品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和文化特色,同时,社会消费对商品中的文化含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化力量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化产品都要突出其商品属性,都适合产业化发展。

马克思说: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事实上,有怎样的文化产品就有怎样的消费公众。有怎样的消费观就会刺激怎样的文化产品在商业驱动下大批量的生产。在消费语境下,文化生产讲求短(生产周期短)、频(方便多次重复的消费)、快(经济收益见效快),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的生产冲动可能导致文化产品在内容上的同质化、低俗化与媚俗化,消费市场上性、暴力、媚俗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文化经济的表面繁荣。却极大地损毁了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某些不健康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大肆传播。加剧了社会浮躁心理的泛滥和道德水平的下降。

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无形中把越来越多的人都卷入其中。当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观念,借助文化产品和艺术包装的形式,通过大众媒体渗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导致过度消费、精神文化异化、资源浪费等后果,同时也会使得文化产品缺乏引领性,过度迎合受众消费心理,反过来促进消费主义的泛滥。

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是观念意识形态的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产品。出于对消费主义的推崇,一些大众媒体不断制造各种消费偶像;同时,为了确立消费主义话语权,传媒对传统崇尚勤俭节约的朴素消费理念加以贬低。对传统文化中与消费主义相悖的内容加以颠覆。当文化以追逐利益为其唯一的价值取向时,文化产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类似的倾向性。“这些产品向消费者灌输某些思想并操纵他们的行为;……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单面思想和行为模式”。消费社会中人们所消费的文化产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在媒体的推动下,各类选秀活动风行。“文化娱乐化”已经切实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文化的审美旨趣,特别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领域,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如果在市场化进程中放弃或者弱化文化的引领功能,文化产业发展就有可能走向歧路。因此,应在促进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其市场能量的同时,不断引导其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把文化的经营性和公益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在消费主义情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要坚守价值底线,通过外部的监管和行业自律,让艺术的回归艺术。商业的回归商业。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文化工业理论有其借鉴价值。但以迎合一切消费需求和刺激受众消费欲望为目标的文化生产模式仍有着相当大的副作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足够的理性精神,尊重和保护文化消费者的个性和文化创造性,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消费主义语境下。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可能会将一切文化纳入商业运作模式,要警惕

单纯的将文化产品销量视作唯一标准,而忽视质量和创造性的趋向,警惕伴随产业发展出现的文化污染和文化资源消耗等问题。

从消费角度来看,在美国与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已占到家庭消费支出的30%以上。世界文化产业强国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建成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形成了庞大的文化产业利益链条。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在于,在完善的版权法律制度之下,其文化产品的创意驱动力极强;同时,为了使文化产品能够风行全球,这些文化巨头在主题设计和产品创制之初就确立了全球视野,特别突出文化产品的普适性。

文化产业经济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产业链延伸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目前中国只能算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而不是世界的创意工厂。值得忧虑的是,近年来我国文化行业包括媒介行业、娱乐行业,节目和产品互相抄袭和模仿现象却越来越突出。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电视选秀和江苏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获得成功后。多家电视台竞相模仿。于是中国电视出现了同一时段多个频道上演同样模式的选秀节目或婚恋交友节目的怪现象。而实际上,即使是这两款节目,也是以西方的同类节目为原型移植过来的。在电视圈里流行的这样一句话,“日韩学欧美,港台学日韩,大陆学港台”,集中反映了我国电视原创节目的匮乏。,原创性在我国整个大文化的行业中较为稀缺,创意的匮乏也导致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费:影视剧制作翻拍之风盛行,文学名著、历史人物被反复修改重拍,多个版本的演绎相继上演,类似竭泽而渔、过度消费的做法,尽管也赚得了一些鲜花和掌声,但对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文化产品的普适性不仅指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的兼顾和融合,更多地是指作品一定要触摸到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人性内涵,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一定能够赢得观众。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之所以能横扫全世界,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多数作品都以“民主、自由、个人英雄主义、对爱的执着坚守”等等普适性价值观为主题,这些带有美国潜在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却是整个人类关心的共通话题,经过技术和情节的包装可以毫无阻滞的推行到五大洲。

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五千年文明史。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胜枚举;56个民族的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在文化资源的抢占和创意上,国际产业巨头伺机待发。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许多人熟视无睹,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大丰收。《功夫熊猫》在全球上映后引发的热潮,也让中国的文化产业界倍感心焦。在文化讲求创意的今天,只有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不断鼓励和推动原创和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是要一种农业文明的精神凝结,在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中国文化面临着艰巨的时代转型的任务。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文化产业界如何立足现实,传承、开掘和创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真正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只有从自身的文化底蕴出发,通过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地超越消费主义。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建立一个全新的“消费”社会,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卫星,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概念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9,(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徐连明,当前传媒乱象的表现,成园及治理[J],当代传播,2010,(06)

消费主义的发展第2篇

1.1.1 研究背景

当前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学生消费群体在我国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点和类型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印象中,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一般以生活消费为主,消费领域集中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等自然性消费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富裕,大学生群体的经济状态也得到了改善。部分大学生手持高级手机,身穿高级服装,出入高级饭馆,进行短期旅游,个别学生在校外租赁公寓居住,极少数学生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汽车。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信用卡的消费越来越多,甚至在大学生中已出现“卡奴”现象,这种超前消费的意识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发展产生危害。这些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已处于社会群体中的较高水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消费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在规模上急剧的扩张,在消费水平上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总金额也不断地上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也日趋分层化,层次之间的差异在持续扩大。

正如弗洛姆说:“消费异化一方面加强了接受型心理倾向,窒息人仅存的一点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把消费当做目的,因此总是喜新厌旧,以至于忘记了在他自己国家里和更贫困的国家里还有许多衣食不济的人”。欲望一旦扩张文秘站:就会滋生浪费甚至罪恶。大学生因为追求高消费而引发的偷盗、抢劫等非法谋利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选择打工,虽然可以增进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但是它随之产生的大学生学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则更是令社会各界担心。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地理集中性,导致个别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对周围的大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示范效果,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模仿它们的消费行为进行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向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并引发了许多争议。由此,大量的教育研究者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给予了关注和研究,以期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给予指导。本研究就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消费观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支持。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消费观的研究,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1)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李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消费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进入消费社会做好理论方面的准备。张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的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提出当前对消费文化观念进行革新是保证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手段。张谦在《高校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上的主要问题是,淡化了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消费方式和成材目标相脱离。这些研究从学科总体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消费观的总体发展趋势。

(2)关于消费观核心指导思想的研究。主要观点集中于包含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可持续发展观。廖菲菲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中提出,可持续性消费的实现一方面要在理论层面上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划分出内涵并建立起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群众的消费观念进行干预,建立起系统的、可持续性消费观念的、从理论教学到习惯培养再到保障机制的体系。凌云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伦理》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进行了探讨,提出当前的消费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的弊端,必须就可持续性消费进行伦理学的研究,为树立健康的消费观进行指导。在他的提议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研究包括内涵、基本原则等。孙艺文在《消费伦理约束下消费者产品功能需求意向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中,对生产领域中的消费伦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为可持续发展,应当在生产领域中重视消费伦理的作用,提倡重视理性消费思想。

(3)关于当前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消费状况和特点的研究。张兴桥在《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中,对消费异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当前消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其中,消费异化是问题的核心。在文章中,他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能够规范当代消费观念的道路。这些研究从前端科研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探讨了当前的社会主流思想对消费观提出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当前社会消费存在的消费异化等主要行为问题和消费伦理等思想问题。陈力在《消费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现象研究》中提出,给大学生消费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有:消费享乐主义的蔓延、功利主义思想的渗透、价值虚无主义的出现、人的主体性的弱化。

.......................

2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概述

消费主义思想在社会上的蔓延并形成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培育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基础一方面是对消费主义的理论研究

形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现实对消费主义研究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消费观培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同时对理论进行总结,对需要将进行明确,通过先进思想的指导实现培育。 2.1 基本概念

2.1.1 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是指以消费主义为理论核心,有一定的社会群体基础,在现代生活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的思想潮流。而消费主义是一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道德现象,是调节消费者行为、思想、情绪、愿望及相应的实践行为的总称。

消费主义按照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并认为消费主义所制造出来的“需求”使人们(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者)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Buying mood)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的消费,这种无形的意象不断被制造出来,人就陷入这种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之中。也就是说,人们所 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背后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符号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消费行为过程中无休止、无顾忌的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和物质生活资料的过度消耗,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形成“消费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物质消费的满足感,忽视精神消费的提升;重视商品的“名牌”效应,忽视其使用价值效应。其中典型的消费行为如:时尚攀比性消费行为,奢侈浪费性消费行为等。因而其具有欲望性、符号性、炫耀性、虚假性、异化性等特点。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定义及内涵,诸多学者的看法相对一致。一般认为,大学生消费观是指大学生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系统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对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具有主导作用。

本文认为,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他们进行消费行为时对消费价值问题所持的根本看法也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大学生在对消费关系进行价值判断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就是大学生的消费观。

..........................

2.2 理论与现实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也有精神需要。“需要”作为一般的范畴,表明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任何生物有机体,为了实现自己作为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其他生命活动,都要摄取营养物,以维持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及社会活动又促使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我们知道,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劳动。由于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不能单独同自然进行奋争。因此,人们的活动是由群体来完成的,即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国内外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需要体系或称需要结构,其中包括四个环节,即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一般需要或称经济需要、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即人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在马克思的着作中,这一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由于自然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马克思有时也称之为“直接需要”。

而社会需要的内涵要复杂一些,对其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交往与活动的需要。

经济需要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需要,但将其单列主要是指商品经济、尤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货币的需要。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精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作为主体施展自身的才能的需要和作为个体享用人类文化成果的需要。精神需要也具有物质性,都要通过具体的物质产品来实现。

2.2.2 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理论阐释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质,首先,它具备一定的理论形态即消费主义理论,并以一定思想理论为指引。其次,它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思想倾向,是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综合形式。主要表现为:

物欲享受是其内在驱动力。所谓物欲享受是指对物质的需求及追求得以满足和实现。而消费主义思潮极力鼓吹的就是一种贪图享乐的、不断消费来满足无限的物质欲望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表现的就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贬低精神生活,强调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所以它的流行毫无疑问会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和精神堕落。

........................

3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及分析 ........................... 14

3.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特点 .................. 14

3.1.1 追求品牌消费符号化 ............... 14

3.1.2 攀比透支消费超前化 .......................... 15

4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 .......................... 21

  4.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成果 .................... 21

4.1.1 理论研究提供客观研判和教育依据 .............. 21

4.1.2 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消费观予以分析和引导 ................. 21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 26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 26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 26

5.1.2 学校消费教育观念的引导 ................ 27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观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加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要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在不同方面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消费观创造合适的条件。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我国在由出口型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型经济增长后,国家的政策是通过扩大内需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使我国的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保证我国内需的增长,社会舆论就会引导民众进行消费,以扩大内需市场规模。但是,社会的消费舆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对社会各阶层的民众会产生影响,也会对各级别学校内的学生产生影响。而高校大学生因有独立的消费空间和消费时间表现出受社会消费舆论的影响更为重大。社会消费舆论对大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教育必须要对社会消费舆论进行改变。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在

宣传上主要包括对商品的介绍与“消费捆绑”。当前社会消费舆论采用的诱发式消费引导无止境地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对大 学生的消费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此,应当改变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由诱导式变成引导式,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回归到理性的角度。在这方面,当前对烟草的消费舆论变化可作为一个参考的方式:原本烟草的广告中典型的是“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而现在的烟草广告中都加入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通过警示语的提醒,使烟草消费者能够对吸烟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盲目消费。同时,对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应涉及到语言词汇的“禁”与“限”的使用。当前社会消费舆论中,对奢侈品经常采用的“尊贵”、“高级品位”、“成功人士”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在舆论上将奢侈品与身份、地位等进行捆绑,利用社会舆论塑造出消费层次。社会消费舆论这种“消费捆绑”行为,是对消费观的不良诱导,对此现象,在塑造消费舆论环境中应当采用“禁限用语”,避免产生误导。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包括对消费焦点的转移。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的引导作用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在以物质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由于物质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物质的消耗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符号消费和盲目消费。而以精神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精神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人的精神素质的水平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并且精神消费会提高消费者的自身的素养与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文化表现,有利于消费者的成长与社会价值的提高。因此,当前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应当以引导民众的精神消费为主。

......................

6 结束语

消费主义的发展第3篇

消费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都离不开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离不开消费。但消费主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物质生产以几何级数增长,社会生产相对过剩,需要消费来维持、拉动和刺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结束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进入了消费为中心的时代。这时,人们消费的目的性质跃居于手段性质之上,消费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此时,消费主义便产生了。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消费主义进行了界定,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出来的欲望的满足。

一、消费主义的基本思想

很多年前,一个人如果难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许会去教堂,也许会去闹革命,诸如此类。今天,如果你难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脱呢?去消费!在消费主义的视野中,人就是消费者,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财富的创造和挥霍,除此以外没有别的选择。人们在永无止境的消费中印证着我消费,故我在的信条,并通过消费而强化了对这一信条的信奉。概括起来,消费主义的基本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消费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

在物质消费领域,消费主义把占有和享用物质产品看作是自我满足和快乐的第一要义,永不停歇地刺激人的需求,把人的价值定位在单一的物质生活的享有和满足上。人们不关心消费的后果,不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代价,无视个人的经济能力,甚至为了消费可以铤而走险。在文化消费领域,商品的文化化和文化的商品化趋势愈演愈烈,文化文本与商品的本质差异趋于消融。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大量文化作品朝着生活化、娱乐化、消费化方向发展,大量娱乐节目服务于受众感官和本能,色情、凶杀、暴力成为许多影视作品的主题,搞笑、逗乐、无厘头成为许多作品的创作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关注理性、崇高,只注重享乐和刺激,文化消费应有的形而上的超越和提升转化为形而下的放纵与堕落。

2.通过消费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高低之分,较高的需求是建立在较低的需求之上,人们只有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在传统社会,由于物质资料匮乏,人们在消费选择上是先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等较低层次的需求,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消费选择中并不重要。在今天,由于物质资料的丰裕性和同质产品的差别化,使消费者对消费选择的个性化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成为可能,消费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满足生理、安全和归属等低层次的需求,这种情况在炫耀性消费、个性化消费和时尚消费等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

3.通过消费实现人生目标和个人价值

消费主义在人们心中确立这样一种理念: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在我们拥有的东西中发现。因此,消费成了个人平等、幸福、自由和快乐的源泉和象征。比如消费主义宣扬通过消费可以实现人人平等。人们不但可以借助消费抹平自己与他人之间在社会地位、收入、权力等方面的差别和歧视,而且个人可以通过消费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消费主义以财富和消费的多寡作为人们幸福与否的标准。现代传媒借助网络、广告、电影、电视等,将美丽、浪漫、神奇等文化特性巧妙地与商品融合在一起,制造了与商品消费本身并无必然联系的各种意向,让人们觉得这就是所谓的幸福生活,从而不断刺激人们投入到对这种梦幻般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去。

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后,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传播和蔓延,就连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精打细算传统的民族也深受影响,一部分人开始放弃了节俭、理性的消费观念,转而认同和实践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里,消费主义的全球性扩展,并不是说消费主义所到之处,人们就马上拥有了消费主义的生活,重要的不是人们有了什么,而是人们想要什么,是什么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意义和追求。正确看待消费主义,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统一,既看到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道德上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二、从历史尺度看,消费主义是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

从历史尺度来看待消费主义,就是从其产生的时代环境加以考察,而不是仅仅用当下的标准去衡量。消费主义出现的典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身份从事生产活动,个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和消费才会得到社会承认,个体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转化成了物的价值,人和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和商品的关系,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但是,消费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

1.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的民主化和大众化

消费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现象。在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产资料比较匮乏,因此,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禁欲主义和等级制度,让普通人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而让极少数特权阶层从事物质享受和精神活动。从消费的本质角度而言,只有在满足为生存而进行的消费之后,才能开启真正意义上人的消费。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彻底改变了纯粹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的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成为可能。进入20世纪,福特主义被广泛采用,大批量的生产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现实,历史进入了一个丰裕时代,消费主义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品的消费不再为少数人或统治集团所独占,而是以大众为对象,大众成为了工业体制的目标,有人称之为消费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在消费社会,大众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它原本是指社会上居于多数的从事体力劳动的阶层,到了此时,把收入相对平稳且一直呈扩大趋势的中间阶层也包括在内了。这样一来,原来被社会下层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全社会迅速扩散,从而使过去的奢侈品成为了必需品,一个大众消费社会悄然形成。

2.促进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人的自由个性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以消费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以人的个性为线索,考察了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消费在人的个性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在人的依赖关系社会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出售的是家庭消费之外的剩余产品,产品的大部分被家庭成员消费,人们的生产消费结构处于一种狭隘、封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法冲破自身活动的局限性,更没有办法把他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纳入自身,由此决定了个人同他人的关系只能是政治或血缘上的依附关系,人被束缚于一定的家庭和政治共同体内部,人的个性表达和独立性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消费和生产开始出现分离,消费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这样一来,人对商品交换及货币的依赖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依赖关系。这种生产方式使人们摆脱了狭隘的共同体的束缚,突破了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形成了独立的个人和个人的独立人格,为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消费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特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相对于过去的时代来讲,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

3.消费的符号性特征为向精神层面转向提供了可能

在消费社会,压制人的消费欲望既是反人性的,也是不现实的。不能压制人的消费欲望,但可以引导人们把物质消费的追求转向精神消费的享有,而消费主义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特征本身就蕴含着其向精神性消费转向的可能性。消费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对于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与消费时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纵行为。一方面,人们通过消费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品位、身份、地位、个性等,另一方面,人们消费产品本身所象征的某种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等。由此可见,消费的符号性特征揭示了其内在悖论:越是追求物质消费,越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无关。这样一来,消费主义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特征就构架了通向精神消费的桥梁。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不会找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方面为他开放的。没有符号,就没有精神生活,没有精神生活,就没有人对现实的超越和人本身的发展。

三、从道德尺度看,消费主义导致了现代性困境和人类的生存危机

从道德尺度来评判消费主义,就是根据当今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来看待消费主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主义最大的道德缺失在于它追求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望,因为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而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为满足欲望而进行的无限消费必然会冲击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并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主张节俭、适度、节制、均衡的消费观,反对奢靡、挥霍、贪婪和纵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普遍崇尚去奢从俭的消费观念。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主张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举办仪式都要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左传》中也提到: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把俭和奢作为判断人的德性的重要标准。道家要求人们见素抱扑,少私寡欲,提倡人们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指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把节俭作为衡量贫富的重要尺度,主张克俭、节用。墨家更是把节俭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在《墨子辞过》中提出了节俭则倡,淫佚则亡的理念。

在西方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对美德或上帝的追求所获得的幸福,而不是对欲望的满足所获得的快乐。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新教伦理通过宣扬禁欲苦行,惩戒奢华懒惰,强调苦行僧式的世俗劳作和克己赎罪,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原始资本,并使勤勉、刻苦、节俭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消费主义出现之后,追求品味、时尚、身份象征的奢侈消费取代了传统生活伦理中的节俭、适度的观念。目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消费主义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电影、电视、广告等现代传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更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日益取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当性与控制性,不仅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效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人也纷纷崇拜、向往和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消费,故我在、不消费就衰退的信条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的节俭、适度的消费观被彻底抛弃和颠覆。

2.引发了代内不公和代际不公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但是对自然界的开采和破坏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危机等问题使得人类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但仅仅从生产的角度而忽视从消费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则是片面的。消费与生产的紧密联系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消费主义对生态和资源的影响。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为目的的消费主义,打着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幌子鼓励人们疯狂追求物质享受,使人与自然之间处于紧张、对立的状态,并引发了代内不公和代际不公问题。

一方面,消费主义引发了代内不公问题。代内不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不公正,二是一国之内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公正。就全世界而言,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但它的使用却是不均等的,发达国家的消费过度导致欠发达国家的消费不足。事实上,发达国家1∕4的人口消耗了地球上80%的能源资源,而欠发达国家3∕4的人口只消耗20%的能源资源。在一个国家内部,富人的奢侈性消费是以穷人的基本需要的牺牲为低价的。在消费主义的鼓吹之下,穷人对富人消费方式的崇拜模仿,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和能源危机。因此,在资源总量和物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只能是富人或富国的特权,而与穷人和穷国无缘。

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引发了代际不公问题。人类所追求的社会公正不仅在空间跨度上包括全人类,而且在时间跨度上也包括子孙后代。后代人由于现实生活的缺场,无法宣示自己的话语权和资源争夺权,但不代表他们的权力应该受到剥夺。当代人应该充分考虑和尊重后代人的权利,甚至自觉充当后代人权利的代言人。然而,消费主义的形成和传播,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和贪婪,引发了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透支和剥夺了后代人拥有同我们一样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使后代人面临着无法维持生存甚至无物可消费的困境。

3.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萎缩和意义的迷失人,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仅有满足欲求的物质消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够实现其本质的东西,不是物质上的无限享受,而是通过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表现出来的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对精神需要的追求不仅能够调节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而且能够防止人一味地沉溺于物质享受,疏远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诱导下,人们崇尚物质享受,关注当下享乐,忽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对智力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思考。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购物狂、网购成瘾现象就是生动的写照,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和消费冲动,逛网店、买东西成了生活的主题和意义,陷入不购物就难受的情结中无法自拔。但是,消费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暴殄天物和穷奢极欲的消费活动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当下一些富人群体虽然过着高消费的生活,但郁闷、没劲、无聊却成为口头禅,抑郁症、过劳死更是困扰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问题与消费主义的传播与盛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马赫指出,人的需要是无穷无尽的,而无穷无尽的需要只能在精神王国中实现,在物质王国根本不可能实现。消费主义企图用物质的满足来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归属之所,无疑是缘木求鱼。

四、解决路径:满足人的合理消费需求,引导消费活动的精神性转向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否则我们必然会对以生产力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历史进步做出完全否定的价值评价。但是,消费主义的出现又造成了现代性困境,引发了环境能源危机、道德滑坡、意义迷失等问题,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因此,正确评判和对待消费主义,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统一,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躲闪逃避,也不能任其泛滥而无所作为。

一方面,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正当的、合理的消费需求。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了消费者消费的对象和规模。反过来,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规模的扩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告别物质匮乏和短缺的年代,进入物质相对宽裕和丰盛的时期,所以,生产品种丰富、种类繁多的商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成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向全面小康迈进,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以解决吃、穿为刚性需求转向现在以解决住、行为刚性需求,并且向旅游、娱乐、再教育等享受型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延伸,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6%下降到不足35%和37%。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消费热情和消费欲望逐渐被点燃和激发,由过去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变为越来越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情感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人们消费能力提升的表现。

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减弱,拉动消费引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消费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其中,个性化消费、多样化消费将成主流,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大众消费和绿色消费将成为新的亮点。如何把握扩大内需过程中的消费新热点,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鼓励人们积极消费,满足人们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盼,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当前的重要价值导向。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的体力、智力和个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消费主义的发展第4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文化;价值观;适度消费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217-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过剩经济取代短缺经济,消费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消费和消费服务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也从原来所扮演的“边缘角色”变为了“时代的主角”之一,在商家消费舆论和引导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消费主义彻底的改变了社会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本文将对消费主义进行解读,并阐述如何面对消费主义。

1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起于发达国家美国,60年代起迅速波及到西欧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思潮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国,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受到其影响。

关于什么是消费主义,有学者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以商品的购买、使用和消费作为人生的出发点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其目的主要并不是享受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所带来的对需要的满足,而在于消费品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更在意消费过程中的自我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在意消费的符号性质,对商品的需求已不再是其使用价值,而把商品看作一种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号,不断地追求和无限制的增加非基本的需要,消费主义更多的是为了炫耀而消费,用消费来满足其社会心理需要。在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念中,消费被异化,消费具有了物质性、符号性、占有性、炫耀性的特点,无限制的追求消费,作为其追求幸福的方式。

2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

在消费主义文化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许多学者对当代消费社会和文化性质进行探讨。在学术界有关消费主义的论述中,批判主义占主导,他们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病态、异化或离轨现象,呼吁大家“抵制”消费主义带来的“危害”。同时,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在消费主义诞生初期,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肯定。

对消费主义认同的观念,主要认为其表现为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大众高消费,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品和服务作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甚至是公民的道德责任。消费主义以非政治化的方式,以普通的伦理、风俗文化的形式将个人发展、即时满足、追逐变化、喜好创新等特定的价值观念合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他们还认为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的英雄,消费者构成了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买故我在”,消费成为个人存在的理由。消费主义的功能在于不断加强欲望更替的频率,提升了欲望的水平,从而扩大消费市场。消费主义的盛行有利于促进社会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因此,在社会政治、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消费主义将以更猛烈的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中。

对消费主义反对的观念,主要认为消费主义已经背离了人的消费本质,成为一种异化的消费观和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消费主义重身体消费,轻精神消费,消费的目的本应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在消费主义下,消费已经不再满足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是疯狂的追求享乐和享受,尤其是物质的享受,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2)消费主义重商品的符号价值,轻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主义社会中,消费不再是吃、穿、住、行之类的活动,而是它所代表的符号意义,例如奢侈品就是因为他所体现的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以及能满足虚荣心。

(3)消费主义重个体占有,轻自然生态。消费是无止境的,消费欲望是无法完全满足和克制的。消费主义奉行的是“你的消费决定了你的存在和价值”,占有的财物越多越能证明自我的价值,而不管这些财物能不能带来幸福。从而肆意掠夺自然,破坏自然,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

消费主义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特别是价值观的危机。消费主义的危害具体表现为:①生态危机,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相背驰。②社会稳定,消费主义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妨碍和谐社会的构建。③价值观的危机,消费主义使人成为物的奴隶,丧失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能力,否定了人的精神向度的价值,会导致精神的贫乏和心灵的空虚。④消费主义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蚀人的思想,贪图享乐而放弃社会责任感。

在消费主义产生初期,物质匮乏,消费主义能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随着福特主义的发展,大众消费的兴起,人们对消费欲望和需求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消费主义只会带来资源资源的枯竭,人的精神境界的降低,人们感到空虚无聊,生活无意义,在消费浮华的外表下掩盖不了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

3 消费主义下的选择

在中国当代社会,消费文化已经发生变化,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已经从萌芽到盛行,特别是当下中国的观念中已经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消费主义热潮,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如果顺应消费主义的发展将会对社会及个人产生危害,同时消费主义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彻底的把它从生活中剔除已经不再可能,那我们面对消费主义应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我们要走出消费主义所造成的危害,就必须批判地反思消费主义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消费理念――建立适度消费的理论,要求消费过程中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持续和谐的发展,就必须彻底否定消费主义,追求对于物质财富的适度消费,使人类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的消费水平与环境的供给能力相适应,消费的增长速度应以不超过生态潜力的增长为界限,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为原则。

第二,实现消费的均衡发展和人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虽然使人们占有和消费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消费品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生目的的实现。适度消费追求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平衡,注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概念,所反映的不是人们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享乐需要的满足程度,而是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的人们心灵的愉悦、情感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人们只有关注精神生活,才能够合理地调整当代人畸形的需要结构,抑制人的不合理的、过渡的物质需要,使人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真正做到适度消费,不是提出一种理念,废除一种想法就行,需要全社会人的努力乃至国家的支持。国家在制度上进行安排,转换消费主义的经济模式。同时在文化程度上引导消费者,注重精神满足,在物质消费的同时,能限制人们目前过渡膨胀的不合理的畸形消费,从人与自然共生和谐、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出发,使得人们的消费方式由奢侈性消费转向生态型消费,由数量型的消费转向质量型消费,由贫富悬殊的不公平消费转向更为人道的相对均衡公平的消费。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国家和个人的长远利益,每个主体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付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国秀.探究西方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J].商业文化,2011(6):132.

[2]胡金凤.试析当代中国的消费主义倾向[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4):15-16.

消费主义的发展第5篇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危害 科学消费观

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积极引导适度的消费,使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得以良性循环,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逐渐崛起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西方消费主义逐渐在我国流行开来。消费主义的流行,对于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固然有所贡献,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却不容乐观。消费主义对于生产力不发达,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之脆弱的中国是不切实际离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危害,抑制西方式的消费模式,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以科学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消费,对于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方消费主义的严重危害

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生活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是一种在资源、环境、生态意义上的炫耀性和挥霍性的不可持续的过度消费。其错误是把生活的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把人的正常需要与欲望混为一体,过分夸大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1.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

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本来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整体性关系,但消费主义自工业化社会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无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肆意掠夺和挥霍自然资源,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人类正在面临文明史上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

(1)造成大量的能源资源浪费。近几十年来消费主义所引导的大众在生活方式上的高档消费、过度消费、一次性消费、为时尚而消费、为消费而消费等等,不仅使商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制造出由大量废弃的商品及商品包装组成的垃圾,而且使得大量汽车、家具、电器、日用品等相当完好、 仍有使用价值的高档的商品被人为抛弃,结果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国家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基本上都排在世界最后几名。当前的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模式,已使我国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样严重的是,由于很多资源不得不依赖进口,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安全,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2)污染环境。与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相对应,传统经济生产方式也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变成了一种对自然资源造成高消耗、高破坏的生产方式。商品经济从生产传统耐用商品的经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转变为一种生产“用过即扔”产品的经济,许多传统的耐用商品已被短期寿命的商品甚至一次性商品所取代。这些用过即扔的商品或商品包装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形成了大量污染环境的垃圾。就我国来看,据统计,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由此造成了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

(3)破坏生态平衡。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三废”垃圾泛滥、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气候异常、沙漠扩大、水源短缺、煤、天然气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迅速减少、面临枯竭,森林、生物等可再生资源锐减。据2002年联合国组织编写出版的《全球环境liào@①望》,1100名科学家预言:30年后地球上70%的自然环境将遭严重破坏,许多物种灭绝,一半以上的国家严重缺水,而可怜的地球还要养活20亿的新增人口。在我国,由于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几千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人与生态环境的紧张程度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2.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在原则上主张发展要确保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是在代内还是代际,都无法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正、平等、合理、协调的性质,能体现的只是一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1)就代内发展来说,由消费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现实利益是不公平的、有损害的,无法保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公正、公平和共同进步。例如,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由消费主义引导的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南北贫富两极分化,使得美国等西方强国较之发展中国家享有对全球资源更大的支配权 ,能够凭借自己的资本和技术的优势赚取更多的利润,并且还通过在他国建厂等途径把其本国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转嫁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2)就代际发展来说,以消费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正在消耗着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并制造了大量的废料、垃圾,是造成当代地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者,对人类后代的发展利益造成了较大的损害。据统计,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6%,消费的资源却占全球资源消费的三分之一,美国2亿人对全球能源的利用量相当于发展中国家200亿人的利用量。

3.导致了消费的异化

消费主义为是一种以单纯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经济与环境、社会、文化诸方面协调发展,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消费的异化,甚至人性的扭曲。

(1)消费主义导致发展目的走向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把人的多种社会性需求简化为惟一的物质需求,在满足正常生存和发展需求之外,无节制地追求远远超出自身需要的消费。将发展的目的只限制在满足人的物质利益,甚至是诱导和满足人的与真实需要无关的种种主观欲望上,这就直接导致在发展目的上走向狭隘、错误的享乐主义歧途。

(2)消费主义造成人的精神的缺失。由于消费主义过于注重物质消费,严重忽视了精神消费,使人精神空虚,精神生活贫乏,造成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不平衡。很多人沉湎于富裕后的物质享受与显摆,忽视精神文化消费和个人素质的提高,造成自身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低俗和低劣。

(3)消费主义导致成功标志的偏颇。消费主义以追求奢华财富、挥霍奢侈消费为荣,以支配物质的多少来衡量人的价值,把人的价值的高低等同于消费水平的高低;把消费水平的高低看作是衡量一个人贵贱、荣辱的价值尺度,把物质利益或财富、金钱的获得看作是成功的标志。拥有不断增多的物品和服务,被认为是最现实的通向个人幸福、社会地位的道路。

4.催生强化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消费主义在发展的判定标准上以物质利益作为惟一的标准,常见的以GDP增长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而无视在资源和环保上的代价。因此,它助长和强化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急功近利行为,为了一时的发展,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用牺牲长远利益的办法来换取眼前的发展,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损害生态来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政绩”。

二、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科学的消费观是以和时消费、和生消费、和处消费、和立消费和和爱消费为基本特征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既继承了传统的节约理念,同时又注入了时代的新元素。科学的消费观具有以下内涵:

1.科学的消费观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和时消费观。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鼓励人们适度消费,使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得以良性循环,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消费是人对物的享用,而物的性质、规模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超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消费是无根基的。因此,消费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特别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不顾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贪图享受、挥霍浪费将会导致资本、资源的匮乏。同时,奢侈之风、淫乐之气的盛行也会消蚀人们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最终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消费观立足于现实的物质基础,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将消费植根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上,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调整自己的需要,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消费观。

2.科学的消费观是人与自然和生的消费观。自然是消费的源泉。科学的消费观要求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把人的主体性绝对化,也不能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而是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正确对待自然,将消费纳入到生态系统之内,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不突破生态平衡所要求的质的限度,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一是不能破坏地球上的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护生物及其遗传资源的多样性,从而保证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二是消费的增长速度以不超过生态潜力的增长为限。在使用资源的同时,不断对资源的消耗予以补偿,维持资源的使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防止生态潜力的根本丧失,提倡资源的循环使用。因而,科学的消费观是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消费观。

3.科学的消费观是人类的和处消费观。科学的消费观要求人类代内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消费公正。首先,要求确立代内公平原则。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根源在于人们拥有的太多或太少,只有在合理的人际消费关系框架下,才会有自然生态的详和安宁。在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之间,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应该公平地分享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承担生态成本,富裕者需求的满足不应限制中等收入者和贫困者需求的满足,应该优先考虑贫困者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保护环境的义务,率先改变生活方式,限制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改变世界范围的过渡消费和消费不足两个极端并存的不合理现实。其次,确立代际公平原则。把代内公平延伸到代际公平,即强调对后展的足够公平。在自然资源上,我们现在多消耗每一单位非再生资源,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将要少消耗同样多的非再生资源,我们现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果超过其再生速度,就破坏了其再生性,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不能再开发利用了。这就要求,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同时这种发展又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要给后代人留下更多的自然财富,以满足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使一代比一展得更好。

4.科学的消费观是促进再生产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的和立消费观。科学的消费观就是要利用消费来引导生产,借助市场公平交换,把消费信息反馈到生产决策中去,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与效率的最大化。此外,要避免市场消费需求疲软,必须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让人们都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总福利增加。所以,科学的消费观是促进再生产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的消费观。

5.科学的消费观是以人为本的和爱消费观。科学的消费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是以人的生活方式健康化、文明化为特征的消费观。消费不足或消费过度都是不可取的。消费不足无法提供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使人应该有的健康体魄与健全智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消费过度将消费作为人生活的唯一目的,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它使消费与“需要”、“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欲求满足,势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甚至人性的扭曲,给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科学的消费观既不是过度消费也不是消费不足;既反对禁欲主义贬抑消费,又反对享乐主义张扬消费。科学的消费观并不反对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消费,它倡导的是节制欲望的健康理性的适度消费。它将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按照有利于自己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创造力充分而自由施展的要求进行消费,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与改善消费结构,要求人们在消费中实现人的体力、智力、情感力、意志力以及社会素质、精神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享受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文明。

参考文献:

[1]毛世英: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冲突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王建辉:论适度性消费伦理的构建.光明日报,2007-11-27

消费主义的发展第6篇

关键词:异化消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

进入到20世纪,人类生存的地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土壤、大气、水、整个生态圈发生了与20世纪之前不同的景象,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不再是以往和谐的状态,这种极巨的变化使人类的视角从生产领域转到了环境领域,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业生产活动给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不堪的重担,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些研究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理论来研究生态危机,其中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以下简称阿格尔)就是这子时期生态学研究代表之一,他提出的“异化消费理论”理论,是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异化消费是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直接根源。”异化消费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生态破坏与其有直接的联系,研究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异化消费理论提出的思想渊源

生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而消费能够促进生产,消费与生产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自人类社会进八到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建立,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呈现出极度繁荣的景象,消费形式日渐多样化,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是大量的消费活动,而这些消费形式并不全是由于生产而带动的消费需求,其中有很大部分的消费是过激的虚假的消费。阿格尔明确给异化消费下了定义:“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种现象。”显然,出现了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出于自身正真的需求的现象,他们的消费不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虚荣心。所谓这样的消费是种被迫的、虚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被传播媒介诱导而形成人的畸形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风气从而引起的种异化消费的现象。而这种异化了的消费观从长远来看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定的弊端,给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而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原料供给,大量原生态动植物就成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牺牲品。“资本主义的发展往往雁过拔毛、竭泽而渔甚至杀鸡取卵,征服自然和掠夺资源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顾利用任何手段,从大自然中获取原材料。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也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这种异化的消费方式本身就是种畸形的消费,最终带来的是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魔抓在世界范围内延伸,生态失衡问题随之也蔓延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在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下,资本家在获取剩余价值后进行的扩大再生产会导致生产过剩,生产和消费产生了矛盾。在资本主义消费领域里,消费是他们衡量幸福感的标尺,消费越多就代表幸福度越高,这样就会导致消费极度膨胀,生产和消费超出了自然承受的范围,产生系列的生态问题。阿格尔曾说:“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它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生态领域,这种异化消费的现象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包括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人们消费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这样使得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同样也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而产生的一些列消费过剩问题。莱易斯认为,根据疯狂的消费活动来确定人的幸福,这是当代人的异化特征。市场经济结构的弱点造成了人们不得不通过过度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幸福的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这些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生产方式是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提出的最根本依据。

二、化消费异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异化消费是导致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

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异化现象,异化消费是造成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人把消费数量的多少作为幸福程度的衡量标志,却忽视了自己实际消费需求。盲目的追求“虚假”消费来满足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的欲望,这样就会产生种生产消费领域内的恶性循环,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认为对消费实行操控和调节会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具体表现在“第子,操纵消费可维持相对较高的利润率,抑制资本主义过多生产多余商品的趋势,第二,操纵消费可以使人们无需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就能满足自己。”其实“聪明”的资本家正是通过不断的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来使消费者本身得到满足,从而也就隐蔽了那些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对现行社会制度产生不满的人,这种虚假的消费

时满足了消费者,因而他们就不会主动起来进行动乱,因此,“消费异化成为资本主义使人们与现实制度“子体化”更有效控制的新手段。”资本家这种新的控制手段是隐形的不知不觉的。对于这种异化现象,阿格尔认为这种行为在真正的人类自由面前是无用的、浅显的、暂时的,根本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矛盾。要改变这种异化的状态就是使其不在异化,这样就需要人们缩减其消费需求,缩减为工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因为生态再无力支撑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无限生产和无限消费了,要削减对工业原料的开采,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自己的消费需求,减少对广播媒介宣传的依赖,重新思考在生产活动中追求自身解放的价值。

(二)异化消费在客观上扭曲人的本性,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异化消费不仅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进程,同时也违背了人真正的消费需求,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物质的占有,却忽视了人真正的生存自由。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是人的需求不仅只限于追求物质的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才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精神的需求不是单靠物质的消费就能够满足的,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异化消费这种消费产生的人的自由是虚假的是空虚的。人类界的消费行为是有区别与动物界的,动物的消费只是能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就足够了,而我们人类的消费是种生产性的消费,这种生产性的消费模式是无穷尽的,生产无极限,那么消费欲望就无止境。异化了的消费正是这种无极限的生产所带来的结果,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越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结果就会导致消费的畸形,那么人们就被束缚在物质利益上,对物质消费追求的重视而忽视了人在精神上的真正解放,这种暂时的、肤浅的满足,不但不是人类正真自由解放的体现,反而它还会阻碍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对物质消费的过度强调会忽视精神文化的自由发展,因而,异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种阻碍作用,应当摒弃这种消费观念。

三、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普世价值

(一)对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评析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格尔能够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分析,并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观点,安排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同时,他立足于当代生态危机现状,把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结合起来,为后人研究生态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阈。再者他把生态危机解决的方案寄托在社会主义制度上,提倡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方式,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内的学者能够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提出变革社会制度坚持真理,这点是难能可贵的。他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这也是他本人的一个探索性的发现,值得我们去肯定。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根源,对于他的这种绝对性的认识其实偏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中心点,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加剧生态恶化的一个催化剂,但不能说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决定着消费,消费对生产生产生能动作用。阿格尔回避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反而则更注重从社会改良的层面上出发,从人的需求结构上来分析,在对人的解放过程中,他只说消除在消费领域中的异化行为,并没有像马克思主张的组织工人起来革命资产阶级统治,阿格尔提出的异化消费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消费现状的一种不满的态度,它的这种提法也只能算的上是种社会运动思潮,这种“在阶级对立和资产阶级国家暴力机关存在的前提下,单靠新社会运动本身而奢谈社会主义变革职能是个美好的愿望。”他对于异化消费的现象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减缓科技发展的步伐,减少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运用,使消费合理化,从而缓解生态危机。但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不可能靠减缓技术革命前进的步伐来抑制消费解决生态危机,这种方法只能使生态危机陷入乌托邦的状态。

(二)异化消费理论对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

(1)异化消费要转变为理性消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模式的建立

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对异化消费理论的分析得出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异化消费对生态危机的影响作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如果不深度的研究异化消费与异化生产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对资本主义消费实质的误解。所以,系统的研究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链条上的弊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个借鉴。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模式,我国要加强经济制度管理建设。放缓经济发展的步伐来治理生态问题,这是不现实的。一味的强调用消费来提高生产水平也是不可取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走一条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倡导“适度消费“深度消费”“绿色消费”,“所谓的适度消费就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消费,所谓的深度消费就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消费。”摒弃资本主义国家的异化消费模式,建设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课题,我们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合理化的条件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人在自己生活的空间里达到自由发展和生存的状态了,那么整个社会才会有个安定和谐的环境。

消费主义的发展第7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影响;青年教育

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思潮迅速传入国内并且强势蔓延开来,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探讨消费主义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正确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并逐渐发展成为西方主流的价值观念。它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以及把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其本质是讲求消费至上和享乐至上。

作为一种行为实践和价值观念的结合体,消费主义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符号性。消费主义往往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一个符号,一种身份或地位的象征,即把物质消费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质量生活标志和幸福生活的体现。二是占有性。消费主义注重物质消费,把对物质的渴望和追求视为人的全部需要,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千方百计追求的是满足自我的需要,容易滋生出享乐主义思想,从而过度占有和消费商品,忽视了精神上的需要。三是感染性。消费主义因为是通过物质的占有或消费来实现心理上的满足,这使得他人很容易学会模仿,促使低收入人群向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模式看齐,诱导人们希望通过过度的消费获取地位或身份上升的欲望。四是挥霍性。消费主义主张一切为了消费,消费一切,认为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不应当受到太多条件限制,有时应当适度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自己的支付能力,崇尚和实践着过度的消费。

二、消费主义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辨别力弱,模仿力强,价值观念尚未完善和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消费主义的传播,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势必会给他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1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异化受消费主义的影响,青少年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出现严重的偏差。部分青少年错误地把消费额的多少、消费档次的高低当作衡量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把高水平消费目标的实现当作人生终极目标、把消费物品作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他们一味追求享乐,忽略艰苦奋斗思想,意志品质退化,将主要精力放到追逐消费时尚上,却对学业、事业表现出无所谓,人生活动出现严重错位。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等异化消费行为,不仅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影响了人际关系。可以说,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不良消费观念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消费习惯,不利于自身价值观和人生观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2.2传统美德教化的受阻我们知道,人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青少年过分追求物欲,消费主义所倡导的各种消费观念深深地扎根于青少年的大脑中,使得他们远离或者排斥传统美德,不主动也不愿意去接受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些传统美德在对青少年的心灵感化和观念转变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实践证明,消费主义正在影响传统美德的教育效果,成为青少年接受和内化传统美德的巨大思想障碍。

2.3精神生活的迷茫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中消费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与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相比,青少年由于自身生活阅历浅薄,又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将个人实惠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判断标准和行动准则。此外,青少年生活目标也呈现出享乐化和低俗化,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经受不起生活的艰苦和挫折。同时,青少年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注重自我精神修养,忽视加强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这使得自身变成没有价值追求和思想深度、丧失斗志的“单面人”。

三、消费观的教育

抵御消费主义负面影响的策略消费主义给青少年带来的诸种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共同来抵御消费主义对青少年的思想侵害。

3.1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青少年抵制消费主义倾向的根本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态的性质和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当前进行社会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抵制消费主义的全过程,培养正确消费价值观。社会和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共产主义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决抵制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侵蚀,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教育,青少年领会和掌握了核心价值观,推动自己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行为。

3.2倡导科学的消费观科学的消费观是指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青少年进行合理消费,达到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观念。其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继承“节约勤俭”的中华传统美德,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增强对消费主义的抵抗力。二是提倡适度、健康、绿色的消费。”③消费同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收入相适应,杜绝不讲排场、不摆阔气的消费,做到消费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以及提高人的体能素质和文化品位,摒弃庸俗消费和低俗消费。同时要考虑消费带来的社会后果,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进行可持续性消费。

3.3“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引导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消费教育的主阵地,在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消费观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④。学校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青少年的消费道德教育,及时发现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纠正他们当中存在的攀比、炫耀等不健康消费心理,提高他们对消费主义的抵抗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家长来说,加强对子女消费行为的监督与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体味生活的艰辛与创业的艰难。同时引导他们处理好劳动与享受、学习与生活、奉献与索取、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提倡健康向上的智力投资消费、精神文化消费、发展性消费,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 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消费主义的发展第8篇

关键词: 消费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价值理念

中图分类号: F0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1-0100-04

Reflecting and Surpassing on Consumer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HE Yun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 Xi’an 710068, China)

Abstract: Consumerism has been a value conception that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are longing for. People try to identify themselves through consumption, and make their increasing material appetite satisfied. However, this does not bring them feeling of happiness and worthiness of their existence. people that pursuing the value conception of consumerism deviate from the essential significance of consumption, being empty and bored in their spiritual world, facing the common existence of spiritual ecological crisis. Therefore, consumerism will eventually becomes a short-time value system,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ultimate target of people’s personal value pursuance.

Key words: consumerism;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 person; value conception

对于消费主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消费主义导致了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造成了全球生态环境的退化;有的学者从商品的符号消费角度对消费主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的学者从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进行控制给予了批判;也有学者针对消费主义传播过程中媒体的责任进行了单独的探讨。笔者认为,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应倡导和树立科学消费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消费与消费主义

消费(consumption)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释义是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1]982在《经济大辞典》中被解释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消耗。[2]123消费,在经济学中被看作是以货币为代价实现人们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耗、使用,消费与生产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环节;在心理学中被看作是一种心理行为和心理态势,因为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各种情感的投入,它是一种愉悦感的激发与流逝过程;在伦理学中被看作是维持人之生命、肉体的必需,它对人之存在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英国社会理论大师齐格蒙・鲍曼认为,“消费,不只是一种满足物质欲望或满足胃纳需要的行为,同时还是一种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对象征物进行操控的行为,因此,强调象征性物质的重要性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生活层面上,消费是为了达到建构身份、建构自身以及建构与他人的关系等这些目的;在社会层面上,消费是为了支撑体制、机构、团体等的存在与持续运作;在制度层面上,消费则是为了保证种种条件的再生产,而正是这些条件使得以上所有这些活动得以成为可能。”[3]22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消费主义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它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它是享乐主义的一种变体,认为幸福就是物质欲望的不断满足。其次,消费主义中的消费行为带有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利益的倾向,带有自私自利的性质,促进了个人主义的危机。再次,消费主义倡导下的消费行为不再是一种满足自然本能的需要,而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理需求,人们通过消费行为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体验。最后,消费主义中的消费是表征自我存在和确证自身地位的需要。

就本质而言,消费是对需要的满足,是人维持生存的手段。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满足需要是消费的目的,消费是满足需要的手段。而消费主义颠倒了需要和消费的关系,通过不断制造“虚假的需要”,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将人置于被消费统治的境地。它也不再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而注重其符号价值,从而导致了价值尺度的根本转换。这种关系一旦被颠倒,就必将发生消费的异化,同时也将发生人的异化,这正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生物体,人对使用价值的消费是有限度的,但是对于符号价值的消费却是无止境的。符号具有“认知”、“交际”的基本功能和“示同”、“示异”①的社会功能。通过消费行为,使这二者相结合,人们就完成了自身在社会中的身份建构和自我定位。此时,人们进入了物的符号价值消费的领域,消费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生存需要,也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主要在于自我身份和地位的界定,并向社会群众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这样,“表面上是以物品和享受为轴心和导向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指向的是其他完全不同的目标:即对欲求进行曲折隐喻式表达的目标、通过区别符号来生产‘社会价值编码’的目标。”[4]49这样的消费背离了其本质意义。对此,凡勃伦的评价一针见血:“使用这些更加精美的物品既然是富裕的证明,那这种消费行为就成为了光荣的行为;相反地,不能按照适当数量和适当的品质来进行消费,就意味着屈服和卑贱。”[5]59弗洛姆也认为:“我们现在的消费欲望已经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消费已然变成了目的本身。”[6]136加尔布瑞斯进一步指出,获得和享受更多更好的商品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目的,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个社会以人们所占有的物品来评价他们。换言之,价值体系要为我们的消费驱动力负责。

二、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生态危机

清华大学的卢风教授在《论消费主义价值观》一文中指出:“信奉消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7]36消费主义把对物质产品的消费看作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唯一方式,人们在相互的消费攀比中追逐着一种无限的物质欲求。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消费是一种象征性消费,此时,消费品不再作为实用的物质而存在,而作为表达某种社会规则的载体而存在。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既消费了物品的符号价值,也获得了尊荣的心理满足。但是,“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8]1

消费主义在把消费行为转变成一种文化行为的同时,也把其自身铸造成了“消费社会”②的主流文化,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消费主义作为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人们评价一切的价值尺度。这必然会造成人们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对政治失去兴趣,放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认为自我价值只体现于自我的消费和享受之中,忘记了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否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导致了人的单向度发展③,加剧了“人为物役”的异化倾向,造成消费者人生意义的迷茫和生存的压力。

美国学者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中写道:“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消费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在消费社会中的许多人感觉到我们充裕的世界莫名其妙地空虚――由于被消费主义文化所蒙蔽,我们一直在徒劳地企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必不可少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要。”[9]6因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追求的财富是无限度的,物质生活日趋丰富,而人的消费心理期待也在提高、消费欲望相应在增长。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类的贪婪是不能满足的,”当一种要求被满足的时候,一个新的要求又替代了它的位置。人们没有了生存的压力,却有了致富的压力。市场经济孕育并生成的自主性、开放性文化价值理念,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逐渐失去了传统社会中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更没有真、善、美等文化价值追求,导致精神支柱和灵魂召唤缺失、人的存在意义失落和以消费作为个人幸福源泉导致人生目的的虚无感。所以,尽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了丰富多彩、民主自由的生活景象,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人们没有了更高的人生目标、价值追求的精神支撑后,作为完整全面的人被市场经济、世俗文化和价值理念给日益地平面化、感性化了之后的一种不可选择的选择结果而已。如同曾建平教授所说:“在人们把消费变成一种对豪华、名牌、美观的疯狂追求的同时,掩盖的是他们内在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无聊,‘丰饶中的无度’掩藏的却是狭隘的价值世界和贫乏的精神世界,”[10]75即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生态危机。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艾伦・杜宁指出:“从历史的观点看,过度的消费主义是异常的价值体系。消费的生活方式是对人类文化经过几百年发展起来的保守定位的彻底背离。不论是因为我们选择抗拒它,还是因为它毁灭了我们的生态依托,消费主义终将是一种短暂的价值体系。”[9]106而人的全面发展理应是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12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活动特别是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关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界著述颇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但要说明的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意味着需要是随着活动的全面发展而形成的包括生存、享受和发展等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个人应按照自己的自主活动来发展合理的需要,并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当作发展较高层次需要的前提。需要作为人追求自己的对象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人们进行价值追求的内在动因,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人的活动不断满足而得以逐步实现的。人是需要的主体,也是活动的主体。就其本质而言,人的需要主要是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在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也不只是单纯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就是说,当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到达一个理想生活的高度时,并不需要太多物质财富的拥有,而是在消耗极少的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基础之上提高消费质量和满足度,也可以创造一种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活方式,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内涵,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应是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一)政府

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言人和制度的制定者,政府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主体,它的行为规定了这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以及成败,其行为具有强制性和有效性。

1. 政府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帮助人们摆脱对物质的依赖,追求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2. 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规范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同时,通过加强人们的政治参与程度,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并使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从物质的一端转向非物质的一端。

3. 要加快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消费主义归根到底是文化全球化的产物,我们现在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移植和嫁接,并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规避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弊病。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文化的调控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和媒体导向,创造更多更好更具教育意义的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4. 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将科学消费观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之中。教育是改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广泛深入、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认识到人生价值体现于财富的创造,而非财富的消费。素质教育应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着眼于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它可以让每个人形成健康并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人们进行科学消费能力的培养,使人们通过科学理性的消费,减少消费的物质占有量,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满足度,既使个人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又能有效降低资源的消耗程度。

5.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两极分化。政府在对国民收入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中,以税收的形式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国家,然后通过养老金支付、社会救济、优抚保障等方式支付给生活无保障的社会成员,进而调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通过这些措施,把收入的差距缩小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限制过度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

(二)企业

企业出于利益的驱使,通过依附于他们的大众传媒的广告或其他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推销给大众,以增加产品的销量,提高利润。但是,从构建科学消费模式的角度来看,企业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因此要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1. 企业要尊重消费者的人格权,诚实宣传企业商品,向消费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不应从纯商业的角度将消费者视作销售对象和利润来源。

2. 企业应将生产方向转向那些实际需要还未完全满足的领域,而不是那些人为制造需要的领域。企业应该本着为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而生产更多更好更适用的消费品,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与媒体通过利润共享达成同盟,层层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潮流来人们的消费欲望,以实现企业销售量的增长和利润额的增加。

(三)消费者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本身也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12]111在试图超越消费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消费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发产生,而只能靠灌输――教育。因此,广泛深入的消费观教育是帮助个人超越消费主义,获得全面发展的主要方法。

消费观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是消费者对于消费的比较系统和稳定的看法与见解,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将会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固定的消费模式。消费观教育要实现有效性,就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不仅要在大中专院校,还要在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正规、系统的教育;不仅通过学校教育,还要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再教育。同时,还要和传播媒介进行紧密联系,通过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宣传消费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个人全面发展和个人与社会关系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曝光各种消费主义的行为,引导公民建立科学消费的思维方式,使人们从过去那种挥霍无度、追求符号意义的消费方式中解脱出来。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运用显性教育方法,还应特别注重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显性教育最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它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果显著等优点。隐性教育则是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培育一种环境文化,使尽可能多的人们以相对自然的方式接受教育,因而具有教育作用的广泛性、教育过程的持续性和教育效能的渗透性等特点。这些使隐性教育具有显性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教育魅力,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其效果也更持久,更具抗干扰力。

通过教育,使人们在物质消费得到满足之后,有意识地将消费的重点转移到精神消费上,不再视物质产品的占有和无限消费为个人地位的象征和生活优越的体现,而是通过增加精神消费,加强个人对社会发展的道德关怀和人文思考,确立和维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真切地关注社会发展的进程,使自身增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涵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大众传媒

公众社会学认为,消费需要是社会化的产物,受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接受何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定型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众媒体是消费主义的推行者、建构者与同谋者。媒体通常会根据商品生产者的需要,制造各种时尚来诱惑消费者抛弃那些还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来购买新的、时尚的消费品,而时尚是不停变换的,消费者也就跟着媒体的魔棒不停地购买,产品被不断制造并消耗。媒体向人们灌输着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引起消费者对财富和地位的幻想,商品的使用价值被严重弱化了,而符号意义却被无限夸大。

1. 政府应该规范媒体的行为,制订相关政策,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政府应要求媒体不得进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宣传和引导,鼓励媒体进行科学消费和环保方面的宣传和知识普及。注重科学消费榜样的示范效应,教育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种种畸形消费、炫耀消费以及种种消费陋习。

2. 媒体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自律。大众媒体应该主动解除与商品生产者在创造和传播消费主义文化方面的同盟关系,不再致力于对商品的符号意义的创造和对消费者的精神控制。媒体应当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为社会和公众服务,这种服务不能以媒体自己的利益为基础,而应从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出发。

3. 大众媒体应利用自身强大的影响力,抵制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消费主义使人异化而失去自我,那么媒体就应该帮助消费者重新找回自我,鼓励消费者从关心和维护个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生态环境、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出发,自觉抵制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超越消费主义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上几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交叉。超越消费主义,并不意味着放弃消费,压制人们的正当需要,放缓社会的发展步伐,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反,会帮助人们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冲破消费异化的怪圈,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重拾心灵的自由宁静,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词典(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于光远.经济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 Richard Kilminster.Culture,Modernity and Revolution:Essays in Honor of Zygmunt Bauman[M].New York:Rout ledge,1996.

[4] 让・博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7] 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2002,(6).

[8] L・P・梅耶.波德里亚:前言[M].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2006.

[9] 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0] 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4.

消费主义的发展第9篇

关键词: 消费伦理观 消费主义 和谐消费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现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消费方式的影响,人们产生了迅速富裕、不断提高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心理,在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上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大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了消费主义的倾向。对商品无止境的追求,倾心于对现世的物欲满足和享乐,强调花销和占有,不断破坏着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的传统价值体系,浪费性消费、欲望性消费、炫耀性消费、一次性消费等“病态”消费行为蔓延,致使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系统失衡,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消费伦理观念重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在这一历史新时期,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理论体系,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的危害

(一)消费主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造成向生态环境排放废弃污染物数量的剧增,导致局部区域的生态自净能力丧失。三废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异常等全球性生态问题均是人类活动大大超出生态承载力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这一切又都是人类无节制的“欲望的消费”所刺激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行为的结果。人们放纵着膨胀的物欲,崇尚着奢侈的最高价值。但最终,这种毫无节制的消费观和挥霍浪费的生活方式,会加速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退化,使人类的家园遭到破坏,同时又会剥夺其他地球生物正常生存、享受自然的权利。

现代消费方式将人的消费游离于生态系统之外,将环境资源排斥于消费活动之外,违背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必将导致人的生存危机。追求自己的正当需要是可以的,但若人的消费超出正常的生活需要,超出生态所能承受的限度,那么这种消费就是不正当、不合理的。这种不正当、不合理的消费必将引发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紊乱、崩溃,其结果是人类自身的毁灭。

(二)消费主义有损社会公平

公平是社会发展的伦理目标和核心问题。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实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是其必然的伦理要求。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程度直接体现了社会的公平程度,并且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消费是现实利益分配状况的直接体现,因此,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也就直接决定着消费的公平性。在市场经济中,按贡献分配社会财富是实现公平的根本性原则和标准,固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允许财富拥有的差异,但是一旦财富的差异超过应有的限度,就不仅会带来人们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不平等,更会影响到人们政治权利的平等。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消费差距中折射出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消费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占世界人口1/4的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3/4的资源,丢弃文化及高耗能的消费方式与亚非拉一些贫困国家形成尖锐对比。而这种差距的存在也是造成当今世界恐怖主义行径肆虐、战争、全球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大多数社会成员并非反对消费差距,他们反对的是那些通过不当、不法方式获取消费资料却又在大肆挥霍、渲染自己消费方式的行为,或者自己过着富裕的物质消费生活,极力追求所谓高贵的奢侈生活方式,却对大多数贫困者的生活境遇报以冷漠甚至鄙夷,不耻与之为伍,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仇富情结。这些对消费资料的获取与享用态度中所折射出的消费差距本身就是对社会公平的践踏,它是对守法敬业、诚实劳动、勤俭致富等美德的讽刺,伤害了大多数人的道德情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助长了某些成员投机、浮躁、奢侈、冷漠的不良心态。

(三)消费主义使人异化

消费是人的必需行为,但不是人生活的全部,人的需要是多维的,除物质需要之外还有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然而,消费主义使人类本质上的多维性简化为单一的物质性。

物本为人所创,服务于人,但在消费世界里,物包围人,困扰人,使人成为消费物品的机器,被物所异化。当消费本身成为人的目的,追求物质享受被还原为第一需要,就犹如浮士德不堪人性的重负,转而以灵魂去换取肉体的快乐,造成自我的迷失。人就会陷入一种对物的追求的恶的无限循环中,会逐渐地贫乏化、病态化,失去应有的深度、底蕴,他的消费或许会和“时尚”、“新潮”、“酷”、“潇洒”有关,会由于他者的注目而风光不已,但他的消费却始终与内心无关,对人的存在而言最可宝贵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认、自我实现的自由追求却渐渐地在他内心泯灭,他丧失了“人”的应有的充实、愉快、尊严、崇高之类生命本质,他想靠物来证实自己,但却始终不能证明。其结果,会使人类自由本性消失,使社会畸形发展——物质文明丰富而精神文明匮乏,突出表现在人们的责任心不足,进取心减退,幸福感下降,精神颓废,道德堕落,游戏人生,、性乱、吸毒等社会问题频繁出现,体现出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严重失调。

二、和谐消费伦理观的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消费主义,显示出很强的消费主义倾向。如果我国消费主义盛行,那将重蹈美国社会的覆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构建社会和谐的消费伦理观,引导人们科学、合理、适度消费,自觉抵制消费主义刻不容缓。

(一)何谓和谐消费伦理观

什么是和谐消费?笔者认为和谐消费伦理观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是对消费主义及其消费模式的批判和摒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性,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和谐消费:一是从消费者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说,和谐消费是消费的可持续性。二是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说,和谐消费是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差距的适度和合理;三是从消费者本身来说,和谐消费是消费者处理好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之间的关系。因此,和谐消费就是符合人本能的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本质要求,符合消费规律的客观要求的消费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

(二)新时期和谐消费伦理观的构建原则

1.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是促进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它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价值尺度体现在我们的消费理念之中。倡导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重要道德价值原则,是要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自然界的权利和内在价值,尊重地球上生命形式的多样性,爱护各种动物和植物,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是当代人与地球世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我们的消费活动,必须符合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道德价值准则。

2.公平正义原则

公平正义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崇高价值追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任务。公平正义不论是作为价值、原则,还是作为制度、规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消费是各项经济活动的最终归宿,消费行为要求较之其他经济活动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更为强烈。消费伦理的公平正义不仅包括消费者消费权利公平、消费机会公平、消费规则公平和消费环境公平等,而且包括代际消费公平和人类消费行为与自然界之间的公平。基于此,社会尤其是政府应在分配领域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辅助社会弱势群体,使其维持基本的生存权与消费权利。这既是制度公正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3.“以人为本”原则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然而消费主义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做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以在消费主义那里,人已不再是消费的主体,而是某种“消费机器”,人成了物品的奴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使人从消费异化中摆脱出来,在消费结构中放弃单一的物质消费,不断增加精神消费的比重,改变享受型、攀比型、形式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的不合理现象,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使人们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当然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消费伦理原则,并非“人类中心主义”,它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是友好和谐关系,而非人对自然的征服之欲。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使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绿色、文明、理性的消费观念的建立,对提升全民族的生活质量,提高全民族的消费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