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战略新兴产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1:30

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第1篇

产业规划密集出台

据统计,2011年11月份,共有18份“十二五”产业规划出台,仅11月28日一天,工信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就出台了包括《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8个产业规划。目前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还有纺织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软件行业、家电、医药包装、节能环保业、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

据悉,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和卫生部共同组织规划的生物医药规划在内的“四个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经上报,预计的时间将在2012年初。

由发改委牵头,汇集环保部、财政部、国税总局、央行等多部委意见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历经5稿,即将提交相关部门会签。

医疗行业也在近期密集出台了一批包括《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产业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等规划也将在近期出台。此外,通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规划也已上报有关部门,预计将在近期出台。

“保增长”新动力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3%大幅下滑到9.6%,为了解决经济增速、工业增速快速下滑的问题,我国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成功拉动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时至今日,在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有进一步衰退可能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也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到了下滑的十字路口。专家普遍认为,加快寻找、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撑,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的基础,更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为了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以此作为我国下一轮经济的新增长点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华融证券分析师肖波认为,以往我国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依赖国家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外部需求持续萎缩的情况下,这种发展模式必须要得到转变,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为了转变现有的经济模式,这也是“十二五”规划出台的大背景。

此前,国家曾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按照近几年我国GDP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达4.3万亿,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在2011年至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速。

业内人士表示,从国家的发展目标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长点,伴随2012年进入经济调整期,我国经济增速与工业增长速度会平稳回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将超过整体工业增速约10个百分点。

掘金战略新兴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密集出台,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觉,也让市场担心如此多的产业规划是否都能落实到位,不过日前有外媒透露,美国商务部部长布赖森称,中国已向到访的美国官员确认,未来5年计划对战略性产业投资1.7万亿美元(约10.8万亿元人民币),此举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力图让增长动力向清洁和高科技产业转变的决心。

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支持将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市场人士认为,随着产业规划的陆续,市场将掀起一波“掘金潮”。

机构普遍认为,由于政策微调的反弹行情已经告一段落,在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之前,市场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业绩稳定的大消费行业以及政策导向明确的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第2篇

2009年12月27日,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说道:“下半年,我们开始考虑从对产业的科技支撑,着手研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特别是新兴的战略型产业。”“我知道世界各国都在考虑占领科技的制高点,也就是占领新型产业的制高点,这些才真正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2010年2月20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由其牵头,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已经成立,并正式启动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的研究工作。小组一成立就兵分两路展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并加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两个文件的起草工作也在那个时候同时展开。

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关键词之一,围绕新兴产业的各种提案、议案受到关注,媒体对各位领导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产业规划及时解读,各相关产业的专家对围绕新兴产业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人们对这个中国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后的又一剂“强心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不仅是两会期间,社会各界从此展开了对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烈探讨。行业、企业力争早日参与其中,都以能被其包含或向其发展与之产生关联为目标。相关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2010年6月7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当前要重点推动的8项科技工作,包括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等,与即将出台的新兴产业方向高度契合……

随着中央层面的规划逐渐清晰,各地政府纷纷加入到相关调研和规划的制订工作之中。一个个省级的新兴产业规划相继出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超过20个省份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或正在制定本省的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内容涵盖各个新兴产业。一个继中央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涉及多个行业、产业,覆盖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拼图正在逐渐成形……

2010年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中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明确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七个重点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今后将强化各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国家还将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深化国际合作;加大财税金融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第3篇

这里的“战略性”是针对经济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和初衷来分析,不仅仅为了培育接替性的主导产业,更为关键的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给中国新的启发和竞争压力。因此,“战略性”实际上就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性产业,是着眼长远布局、能够占领全球制高点和对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仅具有战略性、成长性、创新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等5大特征,还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技术瓶颈(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二是市场障碍(基本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进行市场培育),三是制度制约(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对产业发展制度制约因素太多等),四是人才问题(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要求)。

一般来说,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政府应积极通过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等方面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地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通过规划和一定量的引导资金来体现。建议各地根据实际,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基金。但要避免“投资驱动”的传统思维,一定要走创新驱动的新道路。另外,在市场培育方面,政府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支持和加强示范应用上来。政府可以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为牵引,促进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探索出能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商业模式。

比如,上海市就设立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5只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投资基金,专门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家出资2.5亿元、上海市创业引导基金出资2.5亿元,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17亿元。

其次,要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政策的激励作用就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这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所在。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和关键装备首台(套)补贴政策。比如,上海市推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总额8%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同时,上海市也制定了关键装备首台(套)补贴政策。对经认首台(套)风力发电、核电、IGCC、薄膜太阳能电智能电网等关键装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再次,要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政府的服务职能包括:支持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技术依托型的产业,只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才能催生新产业的发展。当前,首先,要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其次,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集中攻关行业的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再者,就是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尤其要注重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通过示范应用和市场培育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发挥政府的规范职能。这里包括: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既要约束企业行为,更要约束政府行为,避免过多地影响和干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和措施;推动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技术质量、能耗、物耗、环保等方面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强化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此外,也要更加注重改善市场环境。政府通过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等举措的目的还是要理清和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终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导入期,都面临着市场化瓶颈。这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是产品成本高,像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成本是火电的2~3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相当于同类型内燃机汽车的2~5倍;二是对服务设施要求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相应的充电设施,有了车也跑不起来;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即国产的新东西出来后,消费者往往不信任。因此,在产业化初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往往很高,也没有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商业模式,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业来支撑,努力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扩大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同时,要积极完善企业并购重组和服务外包等制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的融资功能。

我们还要要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源。美国有一个统计,70%左右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微企业,大企业多采取“拥抱战略”,整体收购那些有创新技术、产品的小企业,或者将业务外包给这些小企业。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以“控”为主的准入机制,十分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也不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要求。建议各地根据实际推出专门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

另外,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与培训体系,提供创新所需人才也非常重要。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素,世界各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都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通过设立各种制度和措施争夺各种创新人才。例如,为培养具备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新一代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劳动力大军,美国政府设立了40亿美元的基金,鼓励学生学习科技、工程和数学(STEM),并从事相关职业。我国的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成绩斐然,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尚无法满足当前和今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难以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战略新兴产业第4篇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2012年的宏观调控基调定位为稳中求进。稳中求进的“进”是什么?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亮出了观点:“就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从这个层面上说,流淌着“自主创新”血液、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一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站在了历史上最重要的关口。

尽管如此,今年的两会,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有点“冷”。去年、前年,关于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记者集体采访总是早早地提上日程,今年却一直未做安排;以前常挂在代表委员嘴上的“云计算”、“物联网”今年也甚少提起。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遇冷”绝不意味着产业方向出现了摇摆,恰恰相反,经历了去年火热的概念“洗脑”后,中国信息产业正在开始新一轮的再思考,这种思考,决定着中国自主创新的未来,也决定着增长放缓的中国经济何时拥抱下一次辉煌。

新兴产业“遇冷”

3月5日,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部署2012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这样提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相比之下,去年“十二五”规划中最抓人眼球的云计算、物联网则明显“降温”。本报记者根据新闻中心陈列的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粗略统计了一下,云计算、物联网出现的频率比去年明显下降。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对此也有同感。其实,早在去年两会的议案中,孙丕恕就提到,他在对全国数十个云计算中心调查时发现,很多中心投巨资建成了所谓“云”系统,但资源利用效率却不足20%;很多地方的云计算中心被打造成硬件设备机房,实现的云应用却很少。

面对蜂拥而至的云计算和物联网热潮,面对持续升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理也亲自撰文泼了“冷水”。去年11月,总理在《求是》杂志发署名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文章说,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实施进展情况看,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二是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段;三是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具体到一些领域或产品,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还不十分清楚。

有专业人士指出,总理撰文指出这些问题是很罕见的,除了进展不快,更多是因为效果不佳,没有落到实处。其实,云计算、物联网的冷却,绝对不是对这些产业的否定,也绝不意味着云计算、物联网的技术发展方向是错的,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的反思――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究竟怎样选择和发展才是最符合客观规律的?

纵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地,有两个主体比较突出,一是以区域为载体的地方经济,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产业。

对区域经济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是房地产项目,更不是政府一时兴起的“科技秀”,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提到,物联网、云计算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这是不应该怀疑的;问题在于如何发展好,不盲目跟风很重要。区域需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冷静的思考和判断。

而对于企业而言,在采访中,孙丕恕和全国人大代表、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应该承担重任。2010年,用友了云计算战略,也是在这一年,浪潮宣布整体向云计算转型。通过两年来的摸索,孙丕恕认为,我国企业在云计算的技术装备上并不落后于国外,在商业模式上的考虑却还不成熟――究竟如何把“卖软件”转变成“卖服务”,服务的模式又是什么,中国企业还需要多加思考。王文京将云计算的特点概括为“多快好省”,他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关键的是落地,企业需要在实实在在的产品开发和服务案例中经受历练。

自主创新“新打法”

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也是两会历来关注的热点。全国人大代表、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在研读这一届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加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

“中国芯”历来是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信息产业说不出来的痛。回首计算机产业发展30年的历史,中国芯片的市场处境一直比较尴尬。2011年,“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集成电路的发展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蛰伏已久的“中国芯”开始加速度发力。

“科技创新不是写在论文上,而是写在市场上的,只有接受了市场的实战考验,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落地。”胡伟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出路――与市场紧紧结合,选择自己的突破口。

从中科院计算所走出来的胡伟武也是著名的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在他看来,实验室里孵化出来的科技创新和市场中打拼出来的科技创新绝对是两回事。“如果你只抓住一点,论文就能写得非常漂亮;产品研发却要经受木桶理论,一个环节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就前功尽弃。”

2011年,继浪潮2009年并购德国奇梦达研发中心后,我国首条高端集成电路存储器封装测试生产线在济南上线投产。以1亿元人民币并购价值5亿元的封装测试生产线,显示了浪潮做全集成电路存储器产业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它健全了浪潮在云计算时代贯穿上下游产业链的实力,为浪潮自身在云计算核心装备――服务器、存储、云端产品实现芯片级的研发、制造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战略新兴产业第5篇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对新兴行业乐此不疲的热情,已经暗示了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6月1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出席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表示,现阶段我国要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此番表述中提到的“七大方向”,是发改委首次对外透露的。国家发改委正与有关部门一道开展调研,抓紧谋划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大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规划。

其实,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早就对新兴行业垂涎三尺,表现为对中小盘股票的追捧。截至6月21日,代表大盘风格的上证50指数为1933点,基本上处于2009年5月份的区间,距离2007年4772点的“峰顶”,现在尚在半山腰。然而,代表中小盘的中小板综指6月21日收报5703点,该指数在今年一路上扬,热度不减,4月上旬就创下历年来新高,达到6625点高位。尽管中小板、创业板的市盈率已经很高,但资本市场的关注点依然没有改变。只不过因为4月16日以来的房地产调控,这一板块才有所调整。

资本市场的选择,与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政策一方面对原有的传统产业加以调控,另一方面对新兴的产业加以扶持,有压有托,因此,资本市场顺势而为也是理所应当。

近来,不断有券商看好新兴产业。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定华表示,新一轮牛市宏观和微观基础正在萌芽状态中,但是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战略上应关注新兴产业和大众消费品行业,战术上可以参与传统行业的反弹。下一次牛市根基一定是由新兴产业和大众消费品构成的,而不是由传统行业构成的。

战略新兴产业第6篇

中国经济转型的积极信号受瞩目

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

合肥市首创光伏下乡扶贫项目周竟成

中高端制品需求倒逼材料国产化

碳纤维发展还需迈过不少坎

复合材料,给生活加点“料”

大国前政要:自由贸易不能走回头路

基因健康:技术、市场、规范缺一不可

规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绿色循环消费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汽车和船舶产业化步伐

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

新资源观瞄准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海外代购:外来的“神药”好治病

补贴提高,煤层气企业方有望实现微利

海外并购:从能源矿产向高新技术转移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

等待与期待“十三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互联网资源标识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

外资银行首单CLO“投石问路”中国市场

互联网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众多行业

巴黎气候大会召开在即国内碳交易市场或迎转机

构建“双创”生态体系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项目收益债细则落地地方投资再指新路

证监会将规范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

张家口借冬奥之风探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

燃料乙醇:消化“问题粮食”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在线旅游成资本“宠儿”行业竞争持续白热化

民营企业宽带市场“破冰”增值服务或是唯一出路

新三板: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价值投资

中概股回归潮兴起PE掘金需注意风险

循环经济: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相关单位

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较为乐观

一年三轮融资不是玩笑上门服务前景可期

互联网并购步伐提速VC/PE成重要推手

互联网的商业世界正在被解构重塑

智能制造技术:抓住新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推进PPP项目实施

两会之后看投资之一园区让企业资本动起来

微信:从满足个人需求跨向服务企业

放射性药物——黑暗物质的光明面

低碳社区建设:要注重商业化平台效用

海上安装风车:实现“在豆腐上打孔”

3D打印迎来“国家计划”细节仍待落地

石景山京西创业公社:转型与调整之路上的探索

蒸发式太阳能收集器:简单的概念,复杂的工艺

“达标”仍是污染源现行污水排放标准亟待提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新思维

战略新兴产业第7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政府调控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和特点

1.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

迈克尔・波特将新兴产业定义为新建立的或是重塑型的产业,其出现的原因包括科技创新、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新的顾客需求,或是因为经济与社会上的改变使得某项新产品或服务具备有开创新事业的机会。新兴产业是处于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的产业(Low and Abrahamson,1997;Van de Ven和Garud,1989)。也就是说,新兴产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在产业发展周期的暂时阶段(McGahan等,2004),这个阶段可长可短。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即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1.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1)战略性。与一般的产业定位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2)创新性。新兴产业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又能有较大的突破,一旦突破了瓶颈,就会拓展已有的发展空间,从而带来经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3)市场需求的不确定。一是体现在由供给带动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供给。二是价格高。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价格更高,因此,在产品的导入期需要政府财政补贴及支持。三是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一些行业虽然不是很小,但其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在国际市场竞争仍处于劣势;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严重依赖“中国制造”路径,突出表现在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缺少探索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精神,这对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极为不利的。另外,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三方面:大规模产业化技术和市场发展不成熟;相应的产业配套程度不佳;新兴技术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

3.1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与现有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别在于,其不再是成熟技术与现有产业的融合,而是现代科技前沿成果与产业的融合。实质上来看,科技创新是推动新兴产业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每一次新的产业都是由新的技术推动和催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子技术的突破带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使整个人类从电气时代进入了电子时代。随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催生了信息产业,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尤其要将核心技术的突破置于优先发展地位。

技术是产业更替的驱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革命的支撑才能得以快速发展。Krugman(1979)构建的“南北贸易模型”认为世界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有不间断的技术创新及技术转移两个方面,发达国家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优势,从而构成了国际贸易走向动态均衡的基本条件,否则将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失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革命主导者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和演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发展的前沿性、技术更新快且对整个行业时常具有颠覆性的影响。这种新旧技术更替过程,很有可能淘汰旧生产线甚至原有相应的整个产业链,原来投资的设施也将面临着重组,因此,风险一直伴随着技术替换的全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和基本支撑点来源于科技创新及其核心技术的突破,因此,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是其高成长性、高回报率的前提。任何缺少这样雄厚的研发基础和强大的创新能力都很难在新兴行业中长期生存,这意味着企业在新兴产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于可持续研发创新能力。只有在成长性强的产业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推动国内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从而找到新兴产业生长点的突破点,只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和创新能力才能成为新兴产业的成长最后的“救命草”。

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新兴产业,可以对引进技术的项目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点,在平稳中过渡,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有意识地在试点过程中积累经验和培育相应的市场,通过试点可以锻炼自身队伍的研发能力,增强科技含量,最终获得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和取得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对于国外技术的态度,从引进到提升,从模仿到自身创新,只有经过这两方面的转变,才可以增强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本国起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样地,这样的转变也必然要注重企业团队的自主研发能力及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推动产业链环节的上下延伸,从而将相关产业做大做强。

3.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我国错过了全球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好机遇,目前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还在追赶发达国家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因此,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结合全球最新发展趋势,从本国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开发计划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出台的技术开发和发展计划主要有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并且在这些方面给予了较大幅度的优惠扶持。我国政府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开发计划中除了要顺应全球新技术开发的趋势之外,还需要需要认清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同时,要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发展需要的新兴产业技术开发计划政策。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详见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各国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数量上来说,我国政府确定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还多,但是,我国政府在开发新兴产业中要有重点地选择开发,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数量,不可盲目地、全面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开发战略。

(二)根据新兴产业发展所处阶段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

与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一样,新兴产业也要经历导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新兴产业是以传统的成熟产业技术为基础的,因此,新兴产业的起点水平较高。同时,由于新兴产业技术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失败的风险相应地也比较大,这也就相应的会推迟社会资本和科技要素进入该行业的时间,从而使新兴产业的导入期要长于传统产业。在市场方面,传统产业面向的是当前市场,市场潜力较小;新兴产业面向的是未来大的市场时,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新兴产业相对传统产业会存在更长的成长期和成熟期。

我国政府有必要根据新兴产业发展所处不同的阶段制定出需要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在导入期,政府可以采取激励性应当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鼓励新兴产业技术的研发与开发,培育新市场的需求,尽量缩短导入期的时间,从而让新兴产业提前进入成长期。在成长期中,政府可采用约束性应对政策,限制和新兴产业发展具有竞争关系的传统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消费市场向新兴产业消费市场尽快的转变。在新兴产业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政府要扮演市场监督者的角色,要充分地让市场在新兴产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MICHAEL 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The Free Press,1988:158.

[2]Van de Ven A,Grand R A.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Emergence of New Industries[J].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1989,(4):195-225.

[3]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及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8).

[4]Krugman,Paul.A Model of Innovation,Technology Transfer,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87(2):253-66.

战略新兴产业第8篇

关键词:新兴产业;培育;政府;市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50-02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正在形成热潮,各地政府摩拳擦掌,正在加紧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扶植政策,以图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这种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令人敬佩。然而,从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状来看,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政府主导模式,从各地陆续推出的投资计划来看,不少地方政府仍将自己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手的位置,政府大包大揽直接参与产业投资与建设,在制定新兴产业规划时忽视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地区产业实际,而是沿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主观地定指标、上项目。例,广东等地陆续推出的巨额投资计划,2010年将启动45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程的投资,项目整体投资额约1 043亿元。不少地方还提出了过高的规划指标,如上海和广东的十二五规划就提出五年内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翻番的指标。

2.急功近利,有明显贪大求全、大干快上倾向,一些地方引进高端产业项目,且以短期内形成大规模产能为主要目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已经异化为竞相扩展产能上投资项目,进而演变为圈地块、争补贴、上投资的“锦标赛”。这种重引进、重规模、轻消化吸收、轻创新,追求短平快发展的做法,使基础研究、技术积累和研发创新未受到足够重视,核心技术也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使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能规模上虽然跻身世界前列,但因缺乏核心技术作支撑而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形成高端产业的低端制造、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竞争局面。例,新能源(特别是光伏电池)领域的技术依赖、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竞争已经使整个产业陷入困境。

这些问题说明,当前一些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指导思想存在误区,即过于看重政府的作用而过于轻视市场的作用,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其直接按照计划模式来培育新兴产业。如不加以纠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就可能走上歧路。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各是什么,政府工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如何正确定位?这是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事实上,政府与市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是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是不容置疑的,政府在培育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应是组织引导者而不是主攻手。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当定位于自己擅长、并且社会最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而不应本末倒置。政府主导的长处在于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在经过充分论证无误,且条件成熟(例如掌握了核心技术和有可持续研发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可以集中全社会力量,组织多部门多企业协作,实施大规模财政支持,迅速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进而巩固成果,使其成为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如果违背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政府决策层远离技术前沿和生产一线,既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又缺乏市场竞争的实践经验,容易理论脱离实际,让政府指导产业发展方向或技术路线,失误率很高,一旦决策失误,将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政府主导发展模式本质上是计划模式,与市场机制的最大不同在于,市场机制的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而政府主导的产业竞争优势主要依靠权力和其选择的扶植政策。因而,对新兴产业培育效果和后续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依靠政策扶植和技术引进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无论其规模有多大,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而很难具备战略性,只能充当技术输出国的打工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引进过许多的技术和数以百计的生产线,但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至今仍需进口,技术仍然需不断引进,始终无法打造出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例就是一个典型教训。因此,正确估计政府主导对培育新兴产业的利弊得失,才能更好地把握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关系。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角企业,对产业发展规律及动向比政府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更准确的把握和了解,由于企业是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其投资决策需承担经济风险,因而企业投资决策更理性更科学,其决策的成功率和投资收益率远高于政府。因此,市场主导不但能够有效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的盲目投资,而且也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与政府主导培育模式相比,靠市场机制培育的新兴产业费时长,其最终形成产业方向也不一定与政府规划的愿望相同(这也是当前地些地方政府不愿采用的主要原因),但经过市场优胜劣汰洗礼而形成的产业却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而也更具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战略新兴产业第9篇

首先,交通一体化建设为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助推器”。天津将规划建设天津至石家庄城际铁路、津承铁路、环渤海铁路,推进京唐客运专线、蓟港快铁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加快施工,确保京津城际延伸线2015年上半年建成通车,机场引入线2016年完成主体工程。积极推进G104、G205、G112等国省干线的提级改造,打通区域断头路,加快推进京秦、塘承二期、唐廊、唐津改扩建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交通路网的进一步完善无疑将更好地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其次,人才集聚为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蓄水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京津冀汇集了全国1/4以上的著名高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3以上的两院院士,拥有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14家部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智力资源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以已经签署协议,由京津两地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例,高端科技人才的相互交流、合力发展正在成为常态,这必将有力推动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同发展。再次,逐步在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协同管理机制将为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催化剂”。在产业对接的条件下,如能让被承接的相关企业及人员更快更好地适应承接地的生活无疑将极大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甚至起到“招鸾引凤、竞相来投”的良性循环。当前,天津正在加快建设京津冀智能交通网络,推进京津“一卡通”互联互通,实现在公交、地铁、轻轨、出租车领域,以及京津城际列车进出站刷卡支付;推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方面的务实合作,研究实行医疗保险异地结算,职工养老保险互联,居民养老保险互通,河北也在着力研究廊坊、保定等环京津热点城市承接北京发展的大问题,一些具体政策措施陆续将会出台。上述举措,将从协同这一“大处”着眼,从民生这一“小处”着手,更好地促进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最后,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发展带将为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发动机”。高技术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之一,京津冀聚集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武清、宝坻、东丽、北辰等重点园区以及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要的高科技园区。这些园区机制好、活力强,创新资源十分丰富。借力北京研发优势,用好天津、河北孵化、转化、产业化空间和载体,将会带动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培育出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领军者企业。

二、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天津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天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427.5亿元,增长14.9%,位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和国防科技等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00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89.7%,以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实现产值707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2%,高端高质高新的产业结构体系初步形成。其次,人才引进战略的实施为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天津近三年引进两院院士、“863”“973”首席科学家、“”人选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753名,重点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再次,全社会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塑造了坚实基础。2012年,天津全社会R&D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科技进步水平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三位。全年专利申请达到4.15万件、专利授权2万件,增速保持40%以上,建成部级(含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26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10个,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重点领域。建成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研发转化基地,启动了863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国家中医药研发中心建设,引进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光电研究院、中国直升机研究所等多家部级科研院所,建成了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高端研发制造基地。

三、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核心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如在石油化工产业链方面,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经济规模是2000万吨/炼油配套100万吨/年烯烃和100万吨/年芳烃,可适应不同品种的原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天津石化虽然炼油、烯烃、芳烃的装置都有,但不太匹配,没有足够的石脑油供应乙烯生产,而产出的混苯则无力全部进行分离。二是产业链条层次不合理,长期处于垂直分工体系低端。根据现代产业价值链理论,产业链利润呈“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曲线的左端是研发、设计,右端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制造。在利润分布上,曲线的两端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中间弧底的加工制造环节的利润只有5%。目前,在装备制造产业链方面,天津的发展重心虽然已基本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的转移,但产业链条层次,仍主要集中在依附于国外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而不是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在生产环节上,仍然处于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如大型飞机、船舶、汽车的组装),而不是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如飞机、船舶、汽车核心控制部件的制造),距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的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三是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不完善。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产业规模较小,占GDP的比重还不高,一些领域产业配套能力弱,集群效应并不明显,产学研各个环节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如在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发展上,天津还未形成诸如国际上著名的波士顿产业集群、旧金山产业集群、华盛顿产业集群等集科研院所、医院、高校于一体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四是个别产业发展影响力仍然较弱,产业链相关配套环节还存在缺位。如在滨海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尽管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一些明显掣肘因素制约其进一步壮大:首先,滨海新区尚未形成一批能够提供全面节能环保服务的龙头企业,市场运行效率不高;其次,新区对各种示范推广方式集成不足,制约了新区对我国推广节能环保产业示范作用的发挥;最后,该领域的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低,尚未形成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规模化聚集。

四、发展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一)产业链的配置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壮大性发展的战略要求,按照产业集群化、土地集约化的原则,以产业布局规划为引导,促进功能区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合理、高效、可持续的产业空间布局。以“产业链”为视角,把握“重点产业链———核心项目———产业集群”的研究思路,通过理清产业链条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指出发展路径和规划产业高地。通过资源“进产”、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进团”的主线,结合“缺链补链、短链拉链、弱链强链、同链错链、长链细链”的思路,形成“自主研发设计至终端消费产品”完整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创新化发展,着力产业链高端化;围绕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式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围绕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壮大规模;围绕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带动作用显著的优势产业链,积极实施“专业化生产包装,提升产品档次;外向化拓展,壮大产业规模,全方位地产业开放,提升生机和活力;集团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园区化配套,推进产业集群;集群化发展,形成产业品牌;集约化发展,推进生态可持续”。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吸引相关的大项目好项目,延长产业链,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发展低碳化循环经济。

(二)产业链配置的基本原则结合天津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实践,本文认为应重点把握以下产业链配置原则:一是布局完善。突出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突出产业链发展的前瞻性、成长性和带动性。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优化新区功能布局。二是龙头带动。以主机成套设备和龙头企业为重点,经过产业链横向融合、纵向延伸、提升企业群体集聚优势,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产品衔接配套、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体系。三是项目支撑。以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明确支撑项目在产业链延伸和壮大方面的关键作用。四是生态环保。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通过环保示范项目,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新型环保产业链。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五是创意融合。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推动产业集聚,产业链高端化,营造不同于老工业城市的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的、具有时代感的新区文化特色。

五、发展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