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有效课堂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0:54

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第1篇

有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要有效

精彩的教学设计,不仅应具观赏性,更应不乏实效性。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哪些领域、哪个层次(或水平)?预设教学目标时应该注重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习的结果、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起点。要让目标可操作、可实现,就必须从细节上考虑,创造“同化”、“顺应”、“平衡”的条件。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学生,才能合理设计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高效应包括:一是教学目标要正确。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二是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二、教学策略要有效

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应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这种环节就是无效的,就不能让它占用我们的课堂时间。因此,每一节课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要精心设计合适的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使课堂更有效。

教师应做到精讲。精讲要讲清,不啰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表达准确,讲准讲到位;该放则放,学生能自学的可略讲或不讲,不能包办代替。要针对学生有疑问的或重点去讲,讲解透彻,切中要害。

问题的设置要追求高效。问题的设置往往反映出教师备课的深度、广度,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深刻性、层次性、启发性,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杜绝随意性的简单即问即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应灵活将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转换设问、或提供思考背景等。问题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将整节课问题系统设计。问题还可以是课前提问(学案),也可以是课后问题,尤其可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变换问题。总之,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创造学生敢问,敢说,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的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有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管理。有效管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设法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时空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要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及时解决课堂上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要有效评价和反馈,多采用鼓励性评价。

三、教学手段要有效

针对不同的内容,应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手段,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实验等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重课堂反馈和课后反思

课堂上及时反馈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教学中我们要用心设计合理的课堂反馈题目,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老师课下要不断总结,多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教学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错误;意外

一、淡化预设,促进生成

新课程来了,教学理念变了。由于各人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对新的教学理念做出的解说和诠释也不同。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时时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展开,在引领学生个性化感悟文本内容的时候,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摆在教师面前,面对这些“意外”,我们不应该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使书本知识更深化。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小芳有一堆画片,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她还剩下25张,小芳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很多同学是从倒推的角度去思维,有个学生利用画图的策略去解决。我先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接着以学生即兴生成的这个问题为生长点,用这种方法来促进倒推的理解。抛弃原先预设的方案,是因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促进对题意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中,教学内容已超越文本而生成更为深刻的内涵了。

二、善待错误,引导生成

三、巧用意外,放大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课中所有的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作出不知不觉的变动。”这应该是教师面对“意外”生成的认识和教学改革遵循的原则。如,笔者在学生熟练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情况下,安排一个口算比赛,有位同学频频获胜,学生对他的计算速度感到惊讶,这位同学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观察得数的个位数比加数少1,我追问:少的1跑哪去了?这样,学生从“凑十法”中悟出了“9加几”的特殊规律。面对课堂出现的这个“意外想法”,我们要及时捕捉和利用其中所蕴涵的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去做及时灵活的应变处理,这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

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的场所,在课堂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很多超越文本看似“刁钻”和“另类”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而可以开发成难得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善于思考。作为教师,要运用我们的教学智慧,敏锐地捕捉精彩瞬间,把这些“节外生枝”转化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生成”的花朵得到绽放,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有效课堂教学第3篇

关键词:数学;有效教学;有效结课;意义;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57-03

明代文学家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阶段性目标的最终达成,并引起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目标和非目标指向。良好的结课不仅可以起到梳理知识、画龙点睛和激起学生思维高潮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结课和导课脉络贯通,收到曲终意长、课停思涌的效果。

一、有效结课是有效教学的应有之义

尽管有效教学的理念在基础教育的课堂中日渐得到教师的认同和践行,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的数学课堂在追逐教学之“效”时,教师往往停留在如何创造好的情境,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等问题上,对于课堂如何有效收尾缺乏必要的思考和重视。透视现实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能享受课堂大部分时间的学习乐趣,但在课堂的“最后关头”却失去了提升认识、加深理解的机会,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师对结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往往成为结课的代名词。二是因为结课的方法单调,组织松散,未能突出重点。三是因为结课往往成了老师和优秀生一唱一和的“相声”,老师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学生一起思考、总结,但没有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参与。

教学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发挥它的功能的,课堂的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好的结课直接关系到课堂的连贯性,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效益、效率的达成。

(一)深化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数学课堂的结课使得本节课的概念、定理、方法、公式、思想得到概括和提炼,重点和难点得到有效的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知识点通过结课时的回顾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达到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另外,学生在老师的穿针引线下,达到对新学知识的洞悉、领悟及与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喜悦和成就感,并培养概括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二)反馈教学信息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反应往往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师通过结课环节的适时提问、班级讨论等,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和障碍,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对下一节课的教学侧重、教学方法提供参照。

(三)实现知识迁移

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着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有序过程。在数学课堂的结课环节中,展示本节知识的实际运用,或者为后续内容创设意境,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课余通过探究、分析,联系课堂内外,寻找解决问题的数学知识,发现前后知识的紧密联系,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二、数学课堂有效结课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在一节课行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往往出现注意力涣散、心理焦躁等现象,这表明学生的课堂学习达到思维和耐力的“瓶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能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突破这些“瓶颈”,掀起思维的高潮,让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呈现。

(二)概括性原则

这是数学课堂结课最基本的原则。结课要做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提炼概括,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的系统认识,应该避免“结课就是快速复述课堂内容”的误区。

(三)思想性原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将课程目标由“两基”拓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1]教师在数学结课环节中要能提炼、升华、渗透在知识与技能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引导学生站在数学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发展性原则

结课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终结,更是教学的新起点。一方面,数学课堂结课既是本节课的总结和延伸,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课堂结课的契机,通过延展和深化课堂知识,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主体性原则

结课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发表见解,通过他们的思维加工,构建其知识结构。

三、数学课堂有效结课的策略

(一)概括总结策略

数学逻辑性特征决定着数学概念、定理、思想、方法等的衍生、递进和深化,从而形成知识间的上、下位和平行的关系。在结课环节将知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完备的知识结构。另外,数学课堂往往涉及相似、相反的概念以及容易混淆的定理、法则等,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简练明晰的图示、框架、列表等方法把握整节内容进行概括,并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或顺应,以及知识间的关系梳理,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思维导向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2]从思维导向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只做到“解惑”是不够的,更要做到“布惑”,教师是思考的培育者,而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通过布惑置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适时、适当放大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给学生思维的垫脚石,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

(三)反馈调节策略

教师对课堂的预设往往不能适应课堂的动态变化,既定的教学方法也可能不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这样,势必导致课堂上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对教学的延续造成干预。如此,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困惑,从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补救,使教学进程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上。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结课环节针对课堂重、难点,通过组织学生测验或提问,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知识及时强化和理解,又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有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发表学习心得,充分暴露学习障碍、思维误区,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素材,便于改进教学。

(四)迁移引申策略

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是数学价值的体现,而数学的实际应用亦能克服数学形式的抽象。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视点由课内引向课外,将结课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将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对应到“生活素材”、“鲜活案例”,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如此,既能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深层次理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另外,迁移引申可以从设置悬念做起。在课堂结束前,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巧设疑点,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借鉴说书人的“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从而引导其课前复习,便于和下节课的有效衔接。

(五)怡情激趣策略

学生期待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而这正是作为他们的内在动机为认知学习服务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的闪光点,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期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课堂教学应摆脱功利化的思潮,让温馨的情感教学回到现实的课堂,让缺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回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来。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李吉林曾指出:“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生动。”[3]所以,在课堂的终端,教师要致力于数学课堂的“美”和“趣”之于学生情感升华的有效促进,让学生在下课铃声响起时能够达到以知怡情、情智共生。

四、数学课堂结课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堂有效结课之“效”,是指要从学生、课堂、教师等多因素的综合考虑中达到效果、效益、效率的最大化,并做到效果、效益、效率的“三效合一”。因此,教师在设计丰富多彩的结课环节时,需要对结课之“效”进行必要的审思。第一,简明扼要,切忌拖沓。数学结课要注意提纲挈领、高度浓缩,抓住课堂重、难点,提取核心的概念、定理、思想方法,切忌复述课堂内容、“老调重弹”。第二,尊重学生主体性,规避教师“话语霸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结课的权力教给学生,营造开放、接纳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置疑、讨论、发表见解,把握课堂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将课堂学习效果最大化。第三,知常晓变,机动选择结课方法。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数学课堂中,课型、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的不同,教师结课要知常晓变、因课而异,结课方法的选择要做到服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有效课堂教学第4篇

课堂教学 教学状态 有效教学

“和谐有效”的课堂以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为基础,环拱“三维目标”,突出“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全面体现新课程新理念,尊重生命,还原生态,体现童情、童趣、童语与童真,彰显特有的文化魅力和生命活力;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间的协调与和谐,教学过程的民主、平等与宽松,强调师生心灵对接、认知沟通、有效对话,密切合作、主动探究;突现课堂特色,追求文味弥漫,读味浓厚,说写张扬,互动充分,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实现学生学习有效、自主发展,素养提升;追求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获得最优的教学质量。

如何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我们要改变传统理念,把提供知识结论改为提供学习平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教学中,用划一的目标要求学生,并要求学生齐步前进绝非有效的行为。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体验自我、获得精神价值的乐园。因此,在实施教学策略中,要找到整体目标与个体之间的结合点,通过结合点来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状态。这个结合点,可能在文本中,也可能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中,这样既有共同关注的兴奋状态,又蕴含了个性的张力。一个成功的结合点,不仅敞开了学习的大门,而且点燃了学生学习状态的火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创造活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因此,教师不能按既定的“结论”限制学生思考,而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得以延续和发展。

一、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的探究。就所听之课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是这样提的,也是这样做的。老师在教思想品德课《多彩的民间艺术》时,从师生共同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前台,学习的主体性位置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考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加强审美情感教育,注重人文性课堂状态

各科教材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注意挖掘,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育是“人”的事业,必须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把握准了教育的生命意义,让教育焕发出生命光彩。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体现开放性课堂状态

多媒体课件越来越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课堂。好的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为教学锦上添花。老师在教英语课的时候,以传统教学为主,重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和语法的把握,而在教学本课的精彩片段,恰当地运用课件,这一次多媒体的运用是画龙点睛之举,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四、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彰显收放性课堂状态

就今天所听之课可以看出,参赛教师在上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教材非常的熟悉,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此基础上,能够敏锐地抓住训练重点,环环相扣,始终围绕这根主线进行,使得课堂安排紧凑,活而不乱,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可以像骏马奔驰,又可以像人慢慢行走。无效的课堂对新教材的上法,就像我们在戏剧中看到的焦赞和孟良,不是会放火而不会收,就是会收而不会放。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真正地做到了各抒己见。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想法,可以及时地说出来,同学之间反馈交流,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做到了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静心、耐心地倾听,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始终面带微笑,静静地等待,巧妙地引导。特别是当老师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的反应不够踊跃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地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激活大脑,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眉头紧皱、用心思考,想必已经有答案了吧”。这时课堂上气氛又活跃起来,同学们受到鼓励,不担心说错,便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还有课堂上的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随意组织、随意发号施令。教师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环节中来。老师在教学时,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学语言十分亲切,提醒学生的坐姿和书写习惯,做到了教学活动组织有效。

五、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培养自主性课堂状态

有效课堂教学第5篇

1 有效备课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发展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成为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小学数学的《课标》对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学什么?有价值的数学;学到什么?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自“有效教学”的理念进入课堂后,教学是否有效不再以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指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好不好。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会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同样笔者认为在备课这项教学常规工作中也应引入“有效备课”的理念,课备得好不好,应以能否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学生能否得到有效发展为根本,否则即使教师课备得再周详,再合乎模式,书写再工整也只能称之为一般性备课或“低效备课”。只有课前进行“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探索有效备课的路径

1.1 钻研全套教材,形成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具体的,无论是概念、法则、性质、定律、公式,还是基本的数量关系。知识点之间又常常是有联系的,如同一环扣一环的锁链,通常称为“知识链”。对于具体的知识点,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传授应用。对于知识点与知识链,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沟通,使所学知识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系统,也就是形成“网”。教师人手一份小学六个年级的全套教材,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知识链形成有效知识网,而且有助于教师明晰和深入理解学科思想,明确知识和道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教学主题的内在相关,根据知识背后的学科思考、知识点,确定教“眼”。结“网”,要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整理,不断沟通,不断运用,像滚雪球一样,使后续的有关知识不断纳入其知识网络。教师还要适时地将知识归纳概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由“薄”变“厚”,再由“厚”到“薄”,在有机联系中优化认知结构,才会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有质的变化,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

1.2 把握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实现教材与学生的有机结合

教材是静态固定的,而学生个体是动态多样的,对教材加以改造、加工、提炼、活用,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显然,实现有效备课就必须在教材与学情双方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

首先要摸准学生,掌握现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有效备课中,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里,摸清学生的兴奋点和知识状态,如:①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如何?②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须的认知基础?③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④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

其次要吃透教材,活化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准新知的切入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目标的定位要准,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稍加点拨即可。新课程提倡“用教利教”,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使静态教材动态化、趣味化、人性化,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2 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2.1 创设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将学习活动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数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分一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区便民店”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经历便民店货物的动手摆放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到了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设计角色表演:选9位学生分别扮演3个家庭成员,让“家庭成员”按其他学生所说的分类方法(按家庭、男女、年龄、高矮、衣服颜色、头发长短、穿裤子裙子)的不同进行组合分类,赢得了阵阵欢快的笑声,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当中。

在《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分数的简单计算》中,我引用了《猪八戒吃西瓜》《两只笨狗熊》等故事,在《可能性》教学中,引用《奴隶的“生”与“死”》……在别开生面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再如在《0~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没人能解出来,我启发学生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大胆想象“生活中的什么像”=“这样也是平衡两边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说像秤,有的说像跷跷板……我又进一步启发:如果我们把”=“看作跷跷板,那么题中不同的数可以当作什么呢?”轻重不同的人“。”大小不同的数就像轻重不同的人,你们给它们排排座位吧。学生很快找出答案。“0+9=1+8=2+7=3+6=4+5”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道思维性比较强的题,在解题时,如果教师直接把答案写给学生,让学生强行记忆,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再碰到同类的其它题,恐怕又不会做了。因为“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用急于让学生就题型分析解题思路,而是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不但掌握解题方法,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2.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3 有效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

3.1 关注课堂的生成。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一定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充满了属于学生生命的各种个体化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围绕学生自发生成的表现进行沟通、追问、分析、判断和引导。教学的重点应来自于学生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思考,通过多元的教学渠道,实现目标的达成,是教师配合学生教,而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教。

场景一:课堂上,在调动、激发学生思考之后,学生发言踊跃,但教师仍在不断地追问:还有吗,还有吗?那是因为,这位教师还没有从学生口中要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要不到自己期望的答案,教学环节就进行不下去了。而一旦捕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后,教师的提问就嘎然而止,迅速转向下一个环节,全然无视仍在高高举着的那一只只小手。表面看,课堂很活跃,学生被调动起来,似乎学生始终在思考、在参与,而事实上,学生所思考的是“教师让他们思考的问题”,学生所回答的是“教师让他们回答的答案。

我们今天都在关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其实在很多教师心目中,会问老师心坎里的问题,才叫会质疑。如果学生提出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却常常因为这些问题不在教师准备的范围之内,不在教师希望学生学习的范围之内,就被忽略了,所以,每一位学生都是学习老师”让我学“的内容,而不是学习”我要学“的内容。这怎么谈得上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又哪里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3.2 让学生们先说话。每个知识的转折点均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纯粹地从零开始。让学生们先说话,既可以使教师把握知识的状况,避免超前、滞后,根据学生的认可程度决定如何来“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此时学生的话,也许不很准确,甚至完全错误,但只要“说”,就是参与,就是思考,就是积极求知的状态。

3.3 巧用“学生的错”。“对”与“错”都是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答对的话,效果往往会胜于教师之口,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宝贵资源。那么说错的话呢?也恰恰反映出学生认识上的问题,有的甚至是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将之拿来分析,引发讨论,通过“不是什么”来说明“是什么”,同样很有价值。“错误”是难得的宝贵资源,学生出现的错误才是教学的重点。

3.4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无声的深刻的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除了掌握生动、亲切的有声语言,还应该适度地运用无声语言,创造无声的氛围。

①话不能太多。老师的话太多,惟恐学生听不明白,说了一遍又一遍,不但抢占了学生的时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而且使学生懒惰、松懈,甚至产生厌烦之感。因此,教师应注意把握“三不教”原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懂,也不教。做到“三讲三不讲”: 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另外,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还有另外的方式,一个眼神就是一种提醒,一个动作就是一个命令,一个笑容就是一种肯定……有百利而无一弊,何乐而不为呢!

②时间要给足。当学生面对困惑一时得不出任何结论时,教师应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下结论,避免使思考走过场。

③减少无意识的干扰。学生已经开始思考,教师还不断地要求“好好想一想”、“认真琢磨琢磨”,或者不停地催促学生发表见解等等,实际上都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破坏,一种干扰。问题已经提明确,就不要再重复,学生已经开始思考,就不要再“唠叨”。

3.5 重视学法指导,优化课堂教学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法与学法同步优化。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却未必做得好,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的方法,明确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使他们能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思考问题。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在学生对24×12独立思考后,分组交流,呈现如下算法:①加法:24+24+24+……(12个24连加);②连乘:24×3×4,24×2×6,12×3×8……⑶乘法分配率的应用:24×10+24×2……

教师A: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师B: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种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种方法太麻烦,其他两种各有优势.然后教师又将例题改为26×13,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学生选择了第三种算法,教师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

案例中,当学生出现多种算法时,教师A并没有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算法,帮助学生实现新知构建。这种重过程、轻结论的教学,使学生对问题悬而未决,最终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任务也就难以完成。教师B在学生出现多种算法后,及时引导学生比较、评价,并掌握简捷、更具一般性的算法。学生在选择、确认的过程中体会到乘法竖式的优越性,新知得以构建。可见,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6 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进行教学策略反思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多观察多反思,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以便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

一是观察教学的总体效果。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发言、讨论等活动、查看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检测等手段,了解学生在本堂课或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然后与既定的教学目标对照,以确定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如有差距,应该找到原因,针对问题进行补缺。

二是观察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学习方式的不同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上《测量》一课时,我请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测量他们喜欢的东西的长度。我发现,多数学生是将零刻度对准物体的起点,只有一个学生将起点对准刻度20厘米处。我走到他身边,请他说出自己的做法,除了鼓励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引发创新的欲望。很显然,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已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必备的能力。

有效课堂教学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状态 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状态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师生关系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呈现的状况。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哪怕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何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我们要改变传统理念,把提供知识结论改为提供学习平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教学中,用划一的目标要求学生,并要求学生齐步前进绝非有效的行为。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体验自我、获得精神价值的乐园。因此,在实施教学策略中,要找到整体目标与个体之间的结合点,通过结合点来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状态。这个结合点,可能在文本中,也可能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中,这样既有共同关注的兴奋状态,又蕴含了个性的张力。一个成功的结合点,不仅敞开了学习的大门,而且点燃了学生学习状态的火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创造活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因此,教师不能按既定的“结论”限制学生思考,而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得以延续和发展。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结合这次活动,就如何使教师进入教学状态,学生投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的见解。

一、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的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的探究。就所听之课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是这样提的,也是这样做的。王老师在教思想品德课《多彩的民间艺术》时,从师生共同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前台,学习的主体性位置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考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加强审美情感教育,注重人文性课堂状态

各科教材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注意挖掘,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育是“人”的事业,必须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把握准了教育的生命意义,让教育焕发出生命光彩。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体现开放性课堂状态

多媒体课件越来越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课堂。好的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为教学锦上添花。姜老师在教英语课的时候,以传统教学为主,重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和语法的把握,而在教学本课的精彩片段,恰当地运用课件,这一次多媒体的运用是画龙点睛之举,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四、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彰显收放性课堂状态

就今天所听之课可以看出,参赛教师在上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教材非常的熟悉,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此基础上,能够敏锐地抓住训练重点,环环相扣,始终围绕这根主线进行,使得课堂安排紧凑,活而不乱,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可以像骏马奔驰,又可以像人慢慢行走。无效的课堂对新教材的上法,就像我们在戏剧中看到的焦赞和孟良,不是会放火而不会收,就是会收而不会放。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真正地做到了各抒己见。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想法,可以及时地说出来,同学之间反馈交流,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做到了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静心、耐心的倾听,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始终面带微笑,静静地等待,巧妙地引导。特别是当老师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的反应不够踊跃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地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激活大脑,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眉头紧皱、用心思考,想必已经有答案了吧!”这时课堂上气氛又活跃起来,同学们受到鼓励,不担心说错,便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还有课堂上的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随意组织、随意发号施令。(例如:学生练习以前要组织到位,不应在活动中不断调整指令,干扰学生活动或造成活动的无序性。)教师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环节中来。老师在教学时,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学语言十分亲切,提醒学生的坐姿和书写习惯,做到了教学活动组织有效。

五、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培养自主性课堂状态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师经常运用到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如何让讨论有效?课前,教师应该给每组指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在很多课堂中,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根本就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这次的好些课,特别值得学习的是,当学生的观点有错误的时候,教师的反应不像我们来一个大变脸,而是一如既往的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看来,学生越出问题的地方越要重视指导,这样的讨论,课堂上才能高潮迭起,说出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舍得给同学们时间,舍得让同学们交流,把外在的知识变成为自己的内力,抓住了要害,突破了难点,掌握了重点。

有效课堂教学第7篇

关键词: 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数学思想

2013年5月,我参加了以“课堂教学取舍与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参赛教师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改革之路,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能够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为我们向有效教学要质量、要效益,走科学高效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下面我结合这次主题竞赛活动,谈谈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取舍与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致力于课堂教学取舍的把握。课堂教学效果好了,学生学习就轻松了,学习热情高了,学习效果也好了。要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数学课堂既真实朴素又亮丽鲜活,让师生点燃智慧、激发创新,以真正关注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它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也直接关系到教师采取何种教法。所以我们要转变单一的目标体系,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除了要确定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外,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比如:一位老师利用白纸条将线段的性质及比较线段的长短方法等关键内容写在上面,贴在黑板上,突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组织有层的认识序列,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发现方法,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二、合理取舍教学资源

数学教学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我们应当把握每一个时机,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前,过多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通过重新整合以重构数学教学体系,使课堂教学的主题更集中、更突出,更好地体现数学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在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非数学本质的东西,缺乏数学味,学生越扯越远,教师不加制止,看似尊重学生的个性,实际上是浪费时间,使学生的思考难以深入。这样的数学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是花架子。例如一位老师在教比较线段的长短的过程中,5cm和7cm的线段哪个长,列举出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占三分之一的板面,只注重了数学的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冗长繁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数学味丢失了,数学的“魂”也丢失了,忽略了学生的感悟过程,省略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丢失了学生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是广大教师应关注的话题。这是数学教师新课程理念认识与实践回归数学本位的重要标志。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并不是要教师按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教,而是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推敲,挖掘教材知识内在的联系,对教材的组织、呈现方式进行灵活调整,并构建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所以,数学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经验,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合理取舍处理教材,整合教材。

三、恰当选择教学方式

要在45分钟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数学教学有时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完成,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数学教学不是“作秀”,不能盲从跟随潮流,什么课上都追求讨论、合作、探索等学习形式。比如,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没必要分组的却安排小组学习,这样做只有形式而无实际意义。教学要达到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组织和展开,如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有的老师精心选择了将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是因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例子,使学生形成了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有的老师利用学生互比高矮、比竹棍长短等生活中的实例,使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掌握知识。有的老师利用纸条对折找中点,量长短,比大小,得结论,简单、有趣、高效。

四、恰当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学之不尽。小学所学到的只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本的东西。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或怕场面无法控制而将其作为一个“软任务”舍去。对于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想,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发展自学能力。

五、注重激励性评价

教育要善学于发现学生进步,及时加以表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的错误的答案,要指出错误原因,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其解题过程中的合理性因素,及时加以肯定;教师善于在学困生身上寻找闪光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评价注重激励的同时,不能无视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必须明确指出。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大胆尝试,寻找一种不同的解题途径和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快乐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成功的需要。

六、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

有效课堂教学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教学情境的表达形式和创设时机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性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就一节课而言,教师可以创设导入性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力;还可以创设探索性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有时也存在对老师的依赖。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准备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趣。比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内容,要孩子每天记下自己晚上睡觉和第二天起床的时间,第二天来校后告诉大家。几周的时间,每天看两次钟表,无形中对钟表就已经很熟悉了,这些活动又是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才会有针对地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做足课堂预设,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应对自如,给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探索学习的有效性。课堂评价要及时有效,并且有激励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增强学习活动的吸引力,调节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韩立福 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3.黄爱华 著《怎样上出好课》.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4.杨庆余 著《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有效课堂教学第9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教学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上,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的基点在于情感,每节课上,我都会把教学内容、对生活和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作为教师,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所有的缺点,以我们的热情,宽容,理解,去爱他们,要多用鼓励与赞扬,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遥远,在课堂上发现他们拥有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通过言语、神态、动作给他们以赞赏,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们,让他们能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爱。

二、增加思想品德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尽量做致以情动人

教学中,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学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