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2:58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第1篇

【关键词】幼师;声乐教学;音乐基础知识

前言

即便是最具声乐天分的艺术人才,也需要音乐基础。教师需要给予多方面引导与帮助,才能让幼儿得到成长,发挥出能力。幼师担任着重任的主要角色,学生能否奠定良好的艺术基础,取决于教师对音乐基础教学是否充分重视,是否有合理的规划,因此文中将针对性展开讨论,为教学优化提供更多参考。

一、声乐基础教学内涵分析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也开始更多将目光转向了艺术领域的发展,这是国家多元化发展的证明,毫无疑问这样的趋势为我国教育领域带来了更好的契机,但也带来了更多难题,无论哪个科目的教学,都是由幼年开始学习最为有效,从最简单的基础知识开始学习才更合理,声乐教学亦不例外,幼儿时期的基础教学,是为声乐教学打下基础的重要过程,幼儿教师作为学生幼年时期成长的引导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个性与需求,转变观念,对声乐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更具趣味性、创新性与实效性的设计规划,才能帮助学生打下更好的声乐基础,让学生的声乐学习更加顺利。但目前许多幼师显然只是将声乐基础教学当成一个必然流程去实施,自身的思考、分析与设计则乏善可陈,这是不利的趋势,幼师队伍只有转变思想,以更认真的态度,更具创造性的视角去看待声乐基础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声乐基础。也正是以此为目标,以下的分析讨论当中,将对当前声乐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进行深入论述,为幼师队伍声乐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以确保教师队伍的后续教学有更明确的方向。

二、幼师声乐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一)简化思维,从学生视角出发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初期,思考模式与成人截然不同的幼儿群体,所以幼师群体如果只以自身的思维去决策基础教学,教学内容则无法摆脱枯燥、复杂的固定模式,这和学生的简单化思考模式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如果坚持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自然是不能尽快理解的,虽然音乐基础知识中也有部分知识比较复杂枯燥是无法否认的,但教师可以利用灵活的思考去化繁为简,转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这样更有效率。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识谱时,教师可以将连线、反复记号、延长记号、终止线与各个音符变成儿歌,让学生更容易记忆。以终止线为例:两条线,不一样,一个瘦,一个胖,帮忙收尾他最棒,遇到就停不能忘。这样的诗歌创作便是将音符与符号化繁为简的一种,因为音符的排布、符号的应用讲解起来都是较为晦涩的,利用诗歌表达出来,等于将高深的理论用白话表达出来,将思考的方式简单化,学生自然能够更快理解。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每个科目都有更多更加高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声乐领域亦不例外。所以幼师如果只跟从单一教学规划走,只采用长久不变的固定教学模式,限制了自身的思想,便也等于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对于声乐这一门注重表达与感受的艺术科目更是十分不利的。教师应当更多去了解学生的喜好与需求,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实效性的规划,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开始投入学习。例如声乐教学领域的一名优秀开拓者王发财,便开发出了让学生利用拔河理解如何用丹田发音,利用唱“山”字学会转音等高效且易于理解的声乐基础教学防范,这都是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声乐诀窍,理解声乐技巧的优秀教学理念,幼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更多发挥出自身的造力,找出更多高效且易于理解的教学方法。

(三)注重感受,合理评价

鉴赏与评价是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部分,但许多教师却都并没有明确的认知,这样自然无法谈及教学改革。教师要明确了解,声乐是一门注重感受与表达的科目。在开始学习曲目之前,先让学生进行鉴赏,有利于学生感受能力的提升。而在学生演唱后对其合理且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敢于大声唱出来。所以教师应当养成在学习曲目之前先让学生去听,在演唱结束后合理评价不讽刺的习惯,让学生懂得感受与表达,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用心演绎的歌者。

音乐基础知识第2篇

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代文豪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名言都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基础知识正是通向音乐教育殿堂的桥梁,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钥匙。要想更深入的学习、理解音乐作品,更好的把握、表现、创造音乐,必须掌握好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

如何更好的搞好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工作,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一个大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变静为动,突出音乐的形象流动性

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相结合,突出音乐的音响性、流动感,立体化的感知学习内容。

(一)关于基本大调音阶。

1234567 这是学生们一提到音乐首先会想到的一组音阶。但是各音间准确的音高半音关系往往被忽略。我在教学中,首先利用键盘挂图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黑白键的联系与区别,全音半音的位置关系,建立起大调各音间“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高关系。然后老师用钢琴弹奏音阶,学生听辨音高关系的变化规律,随琴轻轻哼唱。最后,辅以“柯尔文手势”来表演音阶,让学生们边用手势表演,边随琴练唱音阶。

(二)关于基本音符和拍子。

基本音符和常用拍子是识谱、学习旋律的必备知识,单纯的认音符学拍子是没有音乐的感染力的,只有将它们融进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才会富有音乐的灵动性、生命力。

如:学习 拍子的歌曲《少年之歌》,教学中可安排这样几个环节:

1.学生听辨歌曲的节拍特点、鼓点规律。

2.通过“咚哒咚哒”的鼓点,找到“强弱强弱”的二拍子变化规律。

3.近一步理解 拍号含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

4.随音乐划拍,体会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对比变化。

5.边划拍边演唱,感受这首 拍歌曲进行曲风格的节拍特点。

二、以点带面,把握音乐的整体完整性

在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结合作品,找到很典型的知识点,然后着重从这一点切入 ,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层层推进,从而更好的更完整的把握音乐作品。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男低音独唱,用低沉浑厚忧郁的音色,表现了俄罗斯船夫迈着沉重的步伐拉纤,艰辛劳作的场面。在这首歌曲的欣赏教学中,我注重用识别、体会力度记号来展开歌曲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听一遍歌曲,注意力度的变化。然后谈一谈力度变化的特点。接着认识歌曲乐谱中的力度记号,体会歌曲力度变化线条。

PPP PP mf f ff f mf PP PPP

分析得出歌曲在力度安排上好像一个橄榄形,中间最强,两头极弱,力度的变化非常明晰。从力度变化中体会到歌曲的立体感,形象的表现了船夫们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动态感,以及作品深邃的思想情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对力度记号的记忆理解,又更深刻体会到力度变化的表现作用,带给歌曲的表现魅力。

三、倾听感受,提升音乐的表现与创造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多变化手段和方法,紧密的围绕着倾听和感受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更好的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

(一)“听谱”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听”音乐,一般以听为主,以看为辅,比如传统的“识谱”教学,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被称为“听谱”教学。我从初中一年级开始一直坚持听谱教学,即学会唱歌后,再教学生听唱曲谱、背唱曲谱,结果一年多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生能背唱好几首曲谱。慢慢地,他们也熟悉了音符的唱名,并能把唱名与音高很好地联系起来,而且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也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去强加给他们,他们学会歌曲后再听唱曲谱,自然很快便把握曲谱的节奏了。

(二)节奏模仿与创编。

学习基本节奏时,为加强学生的兴趣性,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我让学生去倾听去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节奏。如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可以引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敲门的声响 ×××;维族手鼓的典型节奏常常是 ×××;还有较难掌握的×××,可结合流行歌曲“花儿乐队”演唱的《嘻唰唰》,歌名在念时就是这个节奏;反之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就像母鸡的叫声×××。这样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掌握了这几种节奏。在学生熟悉了基本的一些节奏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节奏创编,节奏问答,律动表演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化了教学内容。

四、参与实践,开拓音乐的广阔空间

(一)开展器乐教学。

将乐器引进课堂是强化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我校在初中二年级每个教学班开设了口琴课。学生们学习口琴演奏的过程中,对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主动地延伸,只有准确的读谱,把握好旋律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才会提高他们的器乐演奏水平,提升学生们的音乐表现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传媒。

1.欣赏贝多芬的作品前,让学生们上网去搜集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介绍、生活轶事,选听代表作、观看影视文学相关作品等。

2.学习中国民歌时,学生们去查找、搜集、学唱几首各地有代表的民歌,开一个“小小民歌会”。

3.歌曲的唱法,可以抓住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时机,让学生回家关注一下比赛,去了解什么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原生态唱法,这比我们单纯的讲解要有趣的多。

总之,“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是我们的教育方向。正如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说:“为了了解艺术作品,需要有崇高的爱并理解和声、旋律、节奏、声部进行、音色和细微色彩作用。”在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抓住音乐教学的专业艺术特色,尝试多范围多角度的教学思路,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立体化等生动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讲、听、说、练、演、编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在音乐教育的愉悦中,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名燕.M音乐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M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

音乐基础知识第3篇

【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

音乐基础知识是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感知音乐、享受音乐、提升音乐审美境界的助跑器,是促进学生音乐实践顺利进行、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有力武器。因此,它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重视、渴求程度。

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诸如视唱练耳、和声知识、音程知识等一些冗长、艰深枯燥的内容已从教材中消失,音乐课变得不再玄妙、难懂,学生对音乐课不再望而生畏。这正是落实音乐教学大纲,重视基础教育实践的表现,是一件大好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不少音乐基础知识也由原来的显形呈现转为隐形呈现或零散呈现的方式。这种呈现方式是好是坏?是喜是忧?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感受到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虽然摒弃了旧教材专业性太强的弊端,但同时也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不便,有弊大于利的倾向。

首先,我们来看它有利的一面。随着音乐基础知识的隐形呈现,教材中的显性内容大幅度减少,课本毫无疑问会给人一种简洁、清爽之感,另外,一些简单易懂、富于联想知识的隐形呈现,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无词歌”、“速度”、“力度”、“旋律线”、“重复手法”、“无伴奏合唱”、“变拍子”等音乐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联想去找到正确答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音乐欣赏练习涉及“协奏曲”知识,教师就可以一改过去先念定义、解说,然后欣赏体验的老办法,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屏显演奏视频,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一个知识点“前奏”,第四单元有“间奏”,在课本中它们都以显形呈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但我个人认为从字面上看它们非常容易理解。因此,每当上第二单元时,我通常会先提问:什么是“前奏”,然后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定义,再告诉学生,有些歌曲有“前奏”、“间奏”、“尾奏”。那什么是“间奏”、“尾奏”?由于有前奏作为铺垫,很多学生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准确作答,然后结合欣赏谱例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对“前奏”、“间奏”、“尾奏”有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且不易忘记。这不仅可以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枯燥,可以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可以改变教师一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更为灵活多样,富有创意,以上有利因素可见教材编辑专家的良苦用心。

下面,我们再来看它不利的一面:

1 增加教师负担

课改后,我们在人教版的课本中再也看不到常用音符表、休止符表、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等音乐基础知识,然而在教学中,又常常与这些基础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调式知识,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每册都涉及,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企望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理解,恐怕难以如愿。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欣赏《好花红》就提及歌曲采用五声音阶(do、re、mi、sol、la)为羽调式,那五声音阶为什么不是(do、re、mi、fa、sol)?什么是羽调式?羽调式有何特征?如何分辨?而第四单元音乐欣赏《大森林的早晨》小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提示选择调式(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那什么又是五声调式呢?面对这种蜻蜓点水、遮遮掩掩的知识呈现方式,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只能一知半解,如管中窥豹不得要领,到头来往往还是不知所云,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说和板书说明,并结合一定量的谱例进行分析讲解,然而这种以听、看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脑海中积淀的知识是有限的,五声调式知识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并不过于深奥。如果能把基本概念明明白白地呈现给学生,并结合一个单元的谱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欣赏、分析、验证,不但学习目的明确,而且学生能更深刻而全面地理解,还不易遗忘。另外,有时为了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教材涉及而没有呈现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课前花费不少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正确传授给学生,否则就会出现象高水准的第九届中南六省区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一位小学教师给“二重唱”下的“由二人演唱的形式叫二重唱”这样不够完整、不够科学的定义。

乐谱知识就更不必说了,每单元的歌曲演唱、音乐欣赏中的主题视唱等都离不开它。众所周知,小学阶段学生掌握的乐谱知识是很有限的,再则由于音乐知识贯穿的零碎,很多乐谱常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能牢记在心,加上很多教师在识谱教学方面基本上采取模唱或随琴、随录音跟唱的听唱形式让学生学唱新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上是基本不识谱的。本人就曾对本校两届初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7%以上的初一新生分不清最常用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这种连最基本音符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别说让学生游刃有余地参加各种合唱、合奏活动,就是要完成《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3-6)年级学生能够识读简单乐谱的任务,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要达到《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让(7-9)年级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利用民歌素材为诗歌编配简单的曲调这样的目标,更是天方夜谭。升入初中后,随着歌唱教学比例的锐减,加上课本删除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就更为模湖不清了。

在教授旧教材时,如果学生对常用音符、休止符记忆不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复习音符常用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的识谱水平还是不错的,而如今删除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表,初一的歌曲往往节奏比较复杂,说太多乐谱知识学生难以消化。这时教师还要板书罗列各种不同音符进行识辨复习,学生必然失去继续学习的耐心,从内心深处拒绝学习乐谱知识。此外,由于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对不少学生来说,上一周讲的知识,下一周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这种无效率的学习既让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也使学生陷入迷茫无知的境地。

2 滋生学生不良习惯

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现行的音乐课本,尤其是初中、高中音乐欣赏内容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欣赏体验中渡过的,期间适时出现的隐形音乐基础知识,常常唯有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讲授或多媒体展示解说,才能获取,如:交响诗、交响音画、节奏、音色、音乐剧等知识,由于专业性较强,学生不易于接受,通常需要教师激情引导、传授,学生才能领会,如:曲式知识,实际上小学一年级下册就有随音乐感知乐段的练习,然而当我给学生做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曲式练习时,很多学生似乎从未接触过曲式知识,问我什么是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知识虽然隐形呈现,然而,为了让学生弄懂,我还得从常见曲式结构、乐段常见对比手法、结束感等展开说明,并结合谱例进行分析,学生才能慢慢接受。又如:演唱、演奏形式在小学课本中也比比皆是,打开小学课本我们常常都能在乐曲或歌曲的曲名下方看到标有演唱、演奏形式,如:女声二重唱、男声四重唱、领唱与齐唱、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等,相信这些知识小学老师不止一次讲解过,然而当我要组织学生完成初一上册第六单元《旋转舞台》竞赛练习四:“将所听到的歌曲与相应的演唱形式画连线”时,不少学生竟然问什么是演唱形式?什么是二重唱?轮唱?更有甚者以为合唱就是齐唱。又如:初一下册第六单元音乐欣赏《敢问路在何方》有一练习,要求学生找切分节奏。什么叫“切分节奏”?小学四年级“五――环球采风”中《木瓜恰恰》曾提到第二部分用连续的切分节奏,表现喜悦之情。也许是时隔多年,学生早已忘却,而且由于专业性太强,无从猜测,在课本中也找不到答案,我还得从强弱规律开始讲起,辅以板书举例分析,听辨感受、印证,再让学生做练习,但很多学生还是水过鸭背,下周复习这些知识时,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由于在课本中找不到这些知识,不懂的学生还得问老师或同学,遇到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懂也不敢问,加上长期以来音乐课没有升学压力的影响和不被重视的原因,不少学生不懂干脆不问,慢慢地,课本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从近年来学生不带课本上课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可见一斑:过去上音乐课一般只有个别学生不带课本,同样是切分节奏,学生看看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够领会其中的真谛,完成练习,即使忘了,打开课本又能找到答案。如今初、高中学生不带课本上课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为此,我还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给不带课本上课的学生扣分、给带课本上课的学生加分等,然而收效还是不尽人意。从第九届中南六省区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没有一位教师提供课本、只有部分教师提供歌谱、个别教师提供参考资料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根源所在,歌谱实际上也已成为一种道具,因为,不少课件上已显示了完整的歌谱或所要学习的歌词,学生并不能从课本中获取更多需要了解的知识,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依赖教师讲解、看视频,不愿看书、丢弃课本、不懂得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有它可取的一面,如:一些简单易懂、富于联想的知识以隐形呈现的方式出现,更能激发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剌激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但是,复杂难懂、难记、多用的音乐基础知识,采取隐形呈现的方式,不仅会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而且也让学生失去从书本中吸取营养、巩固知识的参照物,令学生丢弃课本,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鉴于上述原因,建议编辑教材的专家们能够深入教学第一线,多进行实地调研,使音乐基础知识能以更好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如饥似渴而更有效率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塑造新一代高素质人才作贡献。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音乐基础知识第4篇

关键词: 音乐基础知识 发声方法 音乐欣赏 三分钟

音乐教育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目前教育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轨中,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我遵照教育教学规律,结合青少年身体发育阶段的变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办法。

一、教会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练习发声的黄金时期,随着青少年身体的发育成长,如何正确解决变声期和变声后的练习问题,以免不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不正确的练习方式对学生身体尤其是声带造成损伤和破坏,是中学时期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少学生在歌唱时不是在唱,而是在“喊”,尤其到高音时,累得面红耳赤,虽然音量很大,但声音粗糙,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针对这些情况,要指导学生走出误区,用科学的、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歌唱。

1.用哼鸣(M)练习。此时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根平放,口腔内好像含着半口水似的,哼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声音像从鼻上端(眉心间)发出似的,气息要做到“匀、慢、稳”,哼唱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建立混合共鸣的感觉,保证声音具有“高位置”。

2.注重呼吸弱声练习。让学生体会“闻花香式”吸气,且要自然,不抬肩,呼气时均匀连贯,腰腹保持吸气时向外扩张的状态,弱声唱法的好处在于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且有“焦点”,声带的张力适度,使不该用的肌肉放松。

3.歌唱的共鸣。人的共鸣箱大部分为头腔、口腔和胸腔,首先让学生就像打哈欠似的把喉咙打开,在这种状态下,歌唱便有了初步的口腔共鸣。然而我们歌唱时,并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一声区,而是混声,且随着音区的变换,共鸣的比例也在发生变化,要教学生对不同共鸣区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视唱、音准及节奏三者环环相扣

音准和节奏训练是视唱教学中的两大重要环节,而视唱训练能为学习歌唱、器乐,进行音乐欣赏打下基础,提供条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把视唱放在首位,加强音准和节奏方面的训练。

在视唱教学中,首先从音阶练习入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依次唱好民族五声的宫、商、角、徽、羽调式音阶,并在唱好民族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4”和“7”这两个音阶。一般来说,对不含“4”、“7”这两个偏音的自然音程,学生较易掌握。而一旦含有“4”和“7”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难题呢?我用“音阶填空法”训练,效果不错。如7―2大六度音程,学生一时难以唱准,这时教学生用唱音阶的方法从7音找到2音(中间被填空的音只能默唱),再直接唱7、2两音,并让学生记住音高位置,如此反复练习几遍,学生自然就易唱准音符了。

三、加强音乐欣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他们进行一些内容丰富的音乐欣赏教育,可以使学生逐步懂得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情绪表现和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提高鉴赏水平,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领悟能力。

如第一册音乐欣赏中的《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歌曲,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全曲由三个小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开始至“高粱熟了”曲调的跳进内切分节奏的应用,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和游击队员保卫黄河的英雄气势。第二部分,“万山丛中”至“逞英豪”节奏灵活,歌颂了为保卫黄河、祖国而战的游击队员。第三部分,“端起了土枪洋枪”至“保卫全中国”紧凑的节奏加上休止符的运用,紧张有力,逐渐进行到全曲的高潮。特别是在二、三部轮唱的过程中增强了活跃气氛,表现出革命武装力量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大海之中。学生用活泼明快且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激昂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曲时,更增强了感受力和表现力,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四、巧用课堂三分钟

三分钟,虽然只是一节课的1/15,但用得巧、用得好,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新课引入前巧用三分钟。一节课后,学生们脑海里还会被一道难以解答的几何题或一个单词、句型所困扰,心情一时难以放松下来,而下一节音乐课要想上好,我觉得先用三分钟让学生唱一唱以前学过的歌,拍一拍较轻点的节奏,等等。这样,学生的情绪、思维就会很快稳定并转移过来,有利于新课的传授。

音乐基础知识第5篇

[关键词]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构架;综合类院校

音乐基础理论作为音乐学学科建制中的基础性学科,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和特定的人文色彩,它所涵盖的学科实质,在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基础理论无论是从学科内涵还是从由学科内涵所构建的学科体系、学科定位、学科标准来看都是不尽完善的。本课题就是为适应时展,重新构架音乐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拓展其学科内涵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综合类院校专业音乐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考。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背景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主要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导,主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这种“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贯彻,必然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现实需求。二是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而理论素养的提高又是建立在大量文献资料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的厚积薄发的过程。更何况音乐课程教学信息资源较少,教学资料建设相对欠缺,导致教师和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的途径单一,拓展学习的空间比较狭窄。这就使得“如何引导学生学”成为课程教学目的实现的关键。三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需要。在传统音乐基础理论学科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作为该学科中的主干课程,对教学质量要求较高,具有教学内容技术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音乐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在相对枯燥学习中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根据学科特点,理顺学科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科知识与技能训练整合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四是落实音乐基础理论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每门课程教学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目前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容易被忽视或简单化。学生的实践往往局限于课堂上为数不多的小比赛、小观摩上,这对于提升学生实际能力,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打好理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为不利。五是解决以往教学存在问题的需要。以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尽管在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参与度明显不足,课程学习仅满足“过得去”的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大多依靠传统乐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多媒体技术和软件辅助等教学方法应用不多。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不够,缺少相应的激励促进措施,导致教师责任心、积极性难以得到最大程度挖掘。上述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探索,重新构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目标

针对目前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应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为根本,以先进教学理念贯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保证课程教学质量。重点围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创新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其基本构想是“基础知识自学、重点内容精讲、难点问题导研、关联知识拓展”的全过程导学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其中,全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全过程的参与教学,以及全过程的教学考评。导学式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思想,重点解决“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采取“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法进行。多元化主要是采取“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大作业+教学视频”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师德师功过硬、教学方法灵活、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参与教学主动、问题意识强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率较高。

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要点

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明晰定位,以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

(一)着眼课堂教学“含金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存储量息息相关,也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整合与传授艺术密不可分。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满腹经纶,才能使学生收获良多。为此,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确保课堂教学含金量的关键。一是教W组在要求每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任务制订读书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研讨日”组织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广泛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实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和理论素养的全面提高相融合。二是采取“课前集体准备、课后集体反思”的方式,在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每名教师必须落实教学日志制度,做到“节节有反思、课课有提高”,并充分汲取他人经验做法,及时纠正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三是落实“相互听课、集中讲评”制度,就是在整个教学课程中,教学组内相关成员应随堂听课,以有效补充自身的不足和及时发现其他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特点,为切实达成“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也就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是组织教师集体研讨,并编写课程教学“导学案”,明确各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拓展延伸”等内容,并于课前发放到每名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每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按照“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式,巩固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二是课堂教学组织本着“精讲、讲精”的原则,采取“理论提示―研讨交流―教师点评”的思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三是针对教材内容易读懂的现实,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方式,即教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以作业的形式呈现,以保证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

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宽口径、挖深井”的思想,在教材选用、内容设置上既要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好”。为此,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一是整合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课程。着眼解决学科课程整合不够,教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加强对新时期音乐理论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的研究探讨,搞好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融合、结合。为此,因根据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打破以往教学课程按照教材体系的“平推”的模式,深入拓展全新的课程形式。在设置课程时,要着重关注提升课程设置的弹性和自由度,尽量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达到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相互贯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各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二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中西音乐技术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体系的不同,以新变化、新观点为牵引,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进一步充实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增加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学知识等内容,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如先锋―点描派、现代十二音序列技法、不确定性音乐、机遇音乐和偶然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的记谱法和声功能网的相关知识等,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在教学内容本身,更重要的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授课风格与艺术。一是用好“问题”牵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想、可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其实并不喜欢无事可做,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人才有意义感;人更加相信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事先设计好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直接给出结论,要让学生有介入的机会,诱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有自己得出结论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二是科学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由听懂到会做会用的过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在一门课程的不同专题中、一个专题的不同教学环节中,灵活选用教学实践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单一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并用。同时,针对学习内容与要求,设计教学环节。要事先分析理论学习的内容中,哪些是需要记忆但难于记忆的,哪些是需要理解懂透但难于理解懂透的,安排对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实践环节和理论学习的时间间隔要合理,既要有一定的思考、消化时间,也要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将实践环节安排在理论教学后的适当时间段。三是正能量感染,让学生自觉进入参与课堂的积极状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上课时学生如饥似渴,有的则昏昏欲睡。针对这种现象,为了调动学生,首先授课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很强的事业心和自信心,从外表上给学生以敬业、权威的好印象。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自然透露出热情和激情,形成良好情绪的传染。再次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故事背景的设计或选择、积极词汇的选择与运用,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兴趣点、兴奋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将考评学生与考评教师相结合

针对以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考核多以“课终闭卷”的单一考核模式而导致学生单纯记忆知识点的弊端,应确立“全面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客观真实评价教学效果”的指导思想,加大形成性考核比重,减少终结性考核比重,以能力测评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主要采取“基于过程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即着眼于课程教学全过程,采用“课程作业+研讨交流+课终考试”等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全方位综合检验教学质效和学生能力素质。并将考核方式区分为核心环节和一般环节,对于核心环节采取一票否决制。基本设想是:课终考试50%+研讨交流20%+艺术实践15%+平时作业15%。其中,课终考试采取开闭卷相结合,闭卷主要以知识点为主,占总分值的25%,开卷主要考查运用理论分析的能力,占总分值的25%。同时,规定凡是课堂表现不佳、作业未完成者降低考试成绩一个等级。以扭转长期以来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涉及面窄、考核结果不足以全面检验教学质量的状况。同时,每学期末组织一次“音乐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每名任n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并组织一次课程教学内容随机抽点式的试教评分。对学生反映较差、专家评分末位的教师,暂停相关教学任务,整改到位后方可继续教学。对于学生、专家、同行普遍反映较好的教师,给予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教学改革资助。

参考文献

[1]杨俊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4):141-142.

音乐基础知识第6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音乐基础知识第7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wwW.133229.COm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音乐基础知识第8篇

关键词:乐理;艺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24-01

一、乐理在艺考中消失

近几年来,很多的高等院校对音乐专业的学生的招生,只考主副项(声乐演唱或器乐演奏),他们仅以主副项作为决定考生的主要标准,取消了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乐理和视唱练耳)的测试。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下降,更容易使学生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事实上,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对音乐文化的学习、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音乐理论知识是真正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风格的基础,只有把技能与音乐理论知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有内涵的音乐人才。

二、学习乐理重要性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乐理的学习,它们是音乐理论学科的重要科目之一,是音乐学者们通往艺术殿堂理解音乐的重要途径和根基。音乐乐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就像一条链子环环相扣,如果将音乐乐理掌握不好,那么将为学习和声、复调等课程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将无法进行下去。

乐理知识是整个音乐学习过程的基础,目前我们所学习的乐理是在西方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它是专门研究音程、音阶、记谱法、谱号、节奏、和声、和弦、调性、等音乐中主要因素的一门学科,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个人音乐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乐理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音乐修养和音乐理解力,可以使学习音乐的人系统牢固的掌握音乐中的主要因素,同时扩展音乐视野,增强音乐根基。实践证明,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对开拓音乐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乐理知识缺失造成的弊端

高等院校音乐作曲理论方面包括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常被称为理论中的“四大件”,它是创作音乐作品的重要知识和方法。而音乐理论知识正是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的基础。每一首音乐作品其音乐的创作手法都不尽相同。没有了基础,那么它们结构的布局、主题的呈现、和声的进行、旋律的规整性、作品的格调等等都是理解不了的,想更深入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在声乐专业中,很多学习者普遍认为歌唱的学习就是单纯学习歌唱的技巧,练就一副好嗓子。其实,正是这种狭隘的、错误的认识,才导致了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忽视。在演唱中不仅连基本的伴奏都无法配合,而且对歌唱中旋律和歌词的规律也弄不清楚,那么对歌曲的曲式结构、音乐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不知所以然。乐理的掌握对于乐团排练而讲,学习乐器的学生只有演奏技能和方法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但把握不准节奏、节拍、旋律的认知度和情感度,更是理解不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样,会造成整个乐团因缺乏理论知识而乱成一团。

音乐乐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本音乐理论在整个作曲理论学科中是最基础性的,它与其他的音乐学科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中都较全面地开设作曲理论知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坚固的基础理论知识作基础,理论和技能就不能做到很好的链接,这对于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就不能“一专多能”,学生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难于多元发展,更成不了高素质和多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以后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就难以做到对学生传达知识的保障性。

四、乐理应回归艺术高考

将基础音乐理论作为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各音乐相关专业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它主要通过视唱(看谱即唱)、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及和旋的听辨模唱、节奏模仿、曲调记忆模唱、听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音乐记忆力及识谱能力,从此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学习音乐的素质和条件。面如何解决艺术高考中基本乐理学习不足所带来的问题。首先,学习音乐艺术的学生在艺术考试中,其基本音乐理论知识的考试,不但不应该有所减少,而且应该在其强度、深度、难度、广度、和宽度上有所增加,其分值所占的比例也应该扩大。其次,在高中加大音乐基本理论的教学,同时与初中和小学同步接轨,长时间的学习使学生对基本乐理课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习音乐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够很好的学习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等更深层音乐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为高等院校输入更加专业的音乐学习者。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从高考源头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乐理),使考进大学的音乐学生能够更好的、更快的适应音乐学习。

结语:音乐乐理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很重要。综上所述,音乐乐理知识的学习对以后指导音乐实践有很大的帮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音乐实践。为了有更坚固的音乐基础及全面的素质修养,我们提倡紧在高考艺考中抓音乐基础乐理的考察,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音乐基础知识第9篇

一、乐理教育的目的及重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 基础乐理作为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前提。深入了解基础乐理有助于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理论基础。艺术院校在教学方面不仅起到直接指导作用,还要起辅助作用,比如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音乐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在音乐的学习中,基础乐理只是最基础的,学生还需要学习表演、和声、乐器的使用等,但是掌握好基础乐理是不可或缺的。乐理教育能纠正学生对音乐不是十分正确的观念, 让他们不是想当然的去理解音乐,而是从理论知识出发去理解。

二、乐理教育的教学创新

我国在教育方面一直都是运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在音乐教育上也是如此。音乐教育不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音乐才能、培养音乐审美,然后让学生能根据学习到的基础乐理去开创属于自己的音乐。在音乐这种需要靠理解、靠灵感的知识领域,光靠自己硬背显然是不行的。可是因为目前教师还是以应试教育方式授课,教师主要是给学生灌输自己的理论。在课堂中,学生只能循规蹈矩的听课,仅凭教师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去理解音乐。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虽然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但是实际对音乐理论的运用并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让教师明白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学生也能告诉教师自己哪里不懂,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经过研究得出,在教学不能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接不接受这种授课方式,同时不能抱着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行的心态。老师要关心学生的想法,尽量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去教学,这样才能勾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困惑时稍作引导,这样能有效的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教师不应将自己的姿态摆的太高,这样会造成学生与教师关系的疏离。在教学中,师生关系很重要,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就会更认真的听课,教师也更容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程度,积极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发展学生个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和尝试,为他们创造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课上带动大家的积极性,不约束学生的发言,这样他们就会逐渐的习惯抒发己见。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耐心对待,然后用合适的方式去给学生分析对错。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也能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将学生分组,然后教师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讨论学习,这可以考察出学生的个体表现力、团队合作力。并进行小组比赛,比赛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培养竞争意识。倡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得学生明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模式的整合优化: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合并教学

(一)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内在联系

在音乐这个学科领域里, 不仅只有基础乐理这门基础学科,视唱练耳也是基础学科。顾名思义,基础乐理主要是音乐的理论知识教学, 通过基础乐理的学习让学生能分清各种音乐旋律和声音。可以借助旋律的节拍节奏,还有编谱的和弦、转位来分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视唱练耳主要是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在音乐方面,乐感对一个音乐人来说尤其重要, 直接关乎这个人是否适合音乐发展与发展前途。视唱练耳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乐感,因此视唱练耳对音乐的学习和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了基础乐理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去。视唱耳练就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础,而基础乐理为视唱练耳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知识只能让学生从理论文字中感性的认识音乐, 可是视唱练耳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的认识音乐。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只有理论知识没有视唱练耳就相当于纸上谈兵。哪怕理论知识掌握得再牢固,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学生既要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又要懂得运用到视唱练耳中去,再将视唱练耳灵活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去。

(二)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合并教学

虽然基础乐理和视唱练耳这两个学科在音乐实践中是紧密相连的,可是在教学中是分作两门独立的课程,由专业的老师分别进行授课。因为教学是分开的,造成课程进度不一样。但是在练习中,是需要这两门课相互结合运用的。尽管两门课最后的作用对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在教学中,两门课程内容上教学目的和任务有所不同,就造成了视唱练耳教师在授课中,没有结合基础乐理知识,这增加了学生对乐理知识学习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视唱练耳与基础乐理合并为一门课程,在授课中,就能保持一致的进度。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视唱练耳实践中去,同时在视唱练耳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这不仅能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乐理知识, 还能提高学生对乐理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的立体化:音乐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现在属于信息技术时代。因为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基础乐理的教学发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乐理和声乐、器乐、音乐欣赏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关于音乐方面的视频、音频、图表等,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多媒体音乐课件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转为音乐的方式以立体化的形式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提前准备好课件之后,给学生上课会轻松许多,因为课件可以根据同学的意愿进行慢动作播放或者反复播放, 就不用教师亲力亲为的示范给学生看。而且利用课件能够准确每个音调的高低和频率的快慢,不会对学生造成误导教学。

音乐并不是独立存在在这个世界的,它与我们的世界息息相关,它可能在歌颂在赞美美好的事物,又或者是象征一种精神,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在乐理教学的同时,还会与其他学科一起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将乐理知识与其他方面的知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渗透到各个领域。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现象。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发送给学生,同时大家互相推荐好的学习资源,不仅学习自由,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途径。还有各种网络学习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