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9:10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1篇

(一)数学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字化、数学化,人们只有语文阅读能力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二)数学阅读的内容。

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工具和语言。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基本是一样的,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阅读,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因素,数学阅读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转换能力、概括联想能力、直觉创新能力和有效猜测能力。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还和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合理发掘等直觉的认识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三)数学阅读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适当运用阅读方法,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有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沟通不同学科的学习,使学习方法具有更普遍的指导意义,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低年级数学阅读的现状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肯定是一个潜在

的“差生”。目前低年级数学阅读还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数学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数学阅读还未被学生所接受。

只有语文才阅读的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低年级小学生几乎不懂什么事数学阅读,也不会阅读,因此,根本不把数学阅读当做一回事。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没有什么可阅读的。一次上数学课时,老师提出先预习一下课文或自己看一会儿书,此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拿出童话、故事等别的读物,只有极个别孩子会认真看一些数学。

(二)阅读不认真成为做错题的主要原因。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体会到,考试中凡是错题,80以上的学生缺乏阅读,没有通过阅读来理解好题意。往往丢三落四,问非所答,问其原因回答是“看错了”,没有把题目读仔细。从而,导致认真阅读与潦草阅读的学生间成绩的差异。

(三)缺乏最基本的数学常识。

在华罗庚、祖冲之、刘徽、陈景润等名字中,你认为有几位是数学家。[3]A、一B、二C、三D、四,近80%的学生选择D。因为陈景润在数学书中出现的极少,所以学生认为他不是数学家,缺乏阅读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数学常识都不懂。

(四)数学教材经常被遗弃。

不论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课上得非常精彩,然而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看教材的时候很少,有的甚至一学期下来,学生未好好地阅读过自己的数学课本,对其中的概念、例题出自何处一概不知、不了解。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数学阅读被长期忽视外,学校、学生和教师普遍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存在有一定的误区,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不大,对学生的数学阅读培养不到位。数学历来被认为是一门“难学”的学科,由于“难学”导致了学生的苦恼而厌学、不学甚至弃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即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上。目前,捕捉数学阅读的痕迹很难,对于数学的课内外阅读指导和读物也少之甚少,某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数学试卷的阅读理解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了考试结果。因此,不管要学生的成绩,还是要学生的素质,都离不开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重视数学阅读的几点思考

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语文阅读重整体,数学阅读重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正确引导小学生重视数学阅读,讲清阅读意义,明确阅读目的,向阅读语文一样,渐渐养成喜欢数学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意识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具有了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才能自觉地去阅读,快乐地去阅读,持之以恒地去阅读。长期以来,很大一部分人对数学的理解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学好数学关键在于定义、法则和各种题型的反复练习,阅读不阅读一个样。这种缺乏数学阅读的意识,殊不知对数学的理解首先源于对题意的理解。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其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非常重要。

(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种行为如能成为习惯,就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3年级以下的学生仍处于习惯养成期,要使数学阅读成为习惯,必须从一年级甚至幼儿抓起,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做表率。教师坚持阅读,会直接影响学生并使之效仿。因此,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认真阅读课本、大纲、有关的课外读物,既充实自己,又能感染学生。多鼓励。好习惯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指导阅读,并在此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赞赏,常常体验到阅读与成功的联系。挤时间。不管课程有多紧,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阅读、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必成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数学阅读。

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比较严谨、抽象,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需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若让学生对数学阅读感兴趣,并喜欢数学阅读,必须首先让学生知道和掌握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常见于以下几种:

1、课堂预习性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正确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能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和不懂的问题听课,往往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教师要事前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点、要求和范围,以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要的话还应设计相应的悬念或有趣练习题,使新旧知识不脱节,前后联系紧密结合,促使学生主动预习。讲新课之前,还要检查预习的情况。上课时教师不用费劲,学生就能吃透和理解所学内容,并饶有兴趣。

2、课堂提示性阅读。

这种阅读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具体方法是教师要事先列好阅读提纲,明确重点和问题,由学生按提纲的提示进行阅读,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示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学习新知识、领会新内容和解决新问题做准备。提示性阅读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阅读要由易到难。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须逐渐加深,引导阅读教材,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二是设置问题要合理。一定要从教学大纲、章节特点、教材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迷信、不盲从,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疑点,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关键部分。三是做好现场指导。对于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不当的阅读方法,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以提高阅读效率。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能激发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3、课外延伸性阅读。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2篇

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上低年级学生又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一、操作时间的调控——突出重点

现代教学认为:一堂课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对外来的信息接受快、记忆深刻、思维活跃。为了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畅通无阻,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引导学生学具操作的时间安排,必须进行科学调控,使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出。

例如教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例1“摆一摆,算一算”,可先要求学生2朵2朵地摆黄花,摆3对,然后让学生用加法来算一算:一共摆了几朵花?(2+2+2=6)接着根据算式再来说一说: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什么?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在让学生头脑中对新知初步形成一个直观印象后,教师逐一揭示:什么是乘法,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表述为:(指上面加法算式)“这里3个2相加得6”;“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板书:×),读作‘乘以’”;“用乘法计算时,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板书:2×3),读作2乘以3”;“2乘以3,表示有3个2相加”。紧接着,要让学生再次感知,要求学生3个3个地摆方块,摆4组;4个4个地摆圆片,摆5组。每次摆好后,让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算一算。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从而把新知完整地揭示出来。为了进一步巩固和验证乘法的含义,练习中要让学生根据算式再来摆一摆……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避免了课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主次不分、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彻,记忆牢固。

二、操作难度的调控——分散难点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一项较有难度的思维活动。因为学生的正确操作是借助思维的紧张活动而进行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操作难度的调控,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一是教师先作操作演示,明确操作过程和动态变化,让学生从中发现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技巧;二是让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直接参与操作,教师审时度势地针对学生在操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加以调控。

例如教学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种分法:教学一开始,教师首先以山羊公公把8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的故事来揭示课题,教师边讲故事边在幻灯上进行操作演示:先把8个萝卜一个一个地分给4只小兔,第一次没分完,接着把剩下的萝卜再一个一个地分给这4只小兔,分完后揭示“平均分”这个概念。接着教学“例1”时,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分桃;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后,在“例2”的教学中,再指名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磁性黑板上操作,教师要针对学生操作中的典型错例进行集体纠正……通过这样的操作调控,可以分散教学中“平均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操作过程的调控——明确程序

为使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操作更好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为此,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1)操作什么东西;(2)怎样进行操作;(3)操作的具体数量是多少。

例如:教学第二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地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明确目的,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四、操作效果的调控——实现转化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3篇

根据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常用的学具有以下几种:1.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将儿童喜爱的小动物(如小鸟、小兔、小鸡、小鸭、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红花、黄花、苹果、梨、桃、五角星等)绘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卡片上。(如图(1))

数学塑料片有:0—20这20个数的塑料片。(如图(2))

符号塑料片有:运算符号片和关系符号。(如图(3))

2.小棒。

小棒有单根的,有成捆的(示意图(如图4)),用来学习认数和计算。

(附图{图})

(1)(2)(3)(4)

3.计数器或计数表(如下图),用来学习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附图{图})

4.口算练习卡片。这种卡片可根据各册的口算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制。如第一册的口算练习卡可编制如下:

(1)(2)(3)学完6以内数的加减法: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3=6+4=9+3=

6-2=10-8=17-9=

1+5=3+7=4+8=

5-3=9-4=11-6=

6-4=10-3=7+6=

3+0=5+5=15-7=………………

利用以上卡片上的试题,可让学生定时地进行练习,以提高计算能力。

5.圆形口算练习板

(附图{图})

可根据不同的口算内容制作不同的练习板。用它进行口算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如上图的表内乘法口算练习板。制作时,先将两个圆形剪下来,然后切掉大圆中带有阴影的长方形,把小圆(右边的)放在下面,用大头针或铁丝在“·”处钉住,使两个圆都可转动。这样就可进行口算练习了。

6.钟面和七巧板

自做一个钟面模型(如下图(1)),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附图{图})

(1)

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由7块形状不同的板块组成(其中等腰直角三角形5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如下图(2))。用它可以拼组各种各样的图形。通过拼摆,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丰富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附图{图})

(2)

7.钉子板

钉子板又叫几何平板。它是用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正面等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一般是16个、25个、121个),每一个小正方形的每个顶点都钉着一个钉子。可以用皮筋圈在钉子上围成各种图形,如下图。钉子板操作方便,变化快,用途广,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

(附图{图})

8.奎逊耐彩条

奎逊耐彩条是一种结构性强、近三十年来国外广泛使用的小学数学学具。它是由比利时的一位叫乔治·奎逊耐的小学校长设计出来的。这套学具由10种彩色木条组成。每根彩条的横截面都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种彩条的颜色分别是白色、红色、浅绿色、紫色、黄色、深绿色、黑色、蓝色、咖啡、橙色,所对应的长度分别是1厘米、2厘米、……10厘米(如下图)奎逊耐彩条在小学各年级都可使用。学生通过操作,可以理解所学的概念、法则的意义等。

(附图{图})

二、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这些学具,使之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下面简述一些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为叙述的方便,按数学内容进行简述。

1.数的认识和计算

在低年级数的概念和计算教学中,可选用的学具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料片、数字、符号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还有计数器、计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和口算练习板等。

运用这些学具,可表示数概念和运算意义、法则等。如,学习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时,可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塑料片进行操作活动。学生摆出然后教师提问:“一共摆了几个图片?”“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什么形?”学生摆完后,对着摆好的图片叙述:“一共摆了5个图片。”(理解数5的基数含义)“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正方形(理解数5的序数含义)。通过摆、说这两个环节,理解了一个数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附图{图})

又如学习数的组成时,可用彩条进行操作,使学生探索出数的组成规律,并能很快地记住某一数的组成。如用彩条摆出7的组成:

(附图{图})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能有序地发现7的组成有以下6种:

6和1,5和2,4和3,3和4,2和5,1和6。

在教学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写时,把计数表和奎逊耐彩条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这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计数单位、数位等易混的概念,同时掌握读、写数的基本法则。如,用彩条表示数2103。

(附图{图})

又如学习乘法的含义时,用奎逊耐彩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3个22+2+2

4个33+3+3+3

5个44+4+4+4+4

(附图{图})

3根红色彩条表示2+2+2,4根浅绿色彩条表示3+3+3+3,5根紫色彩条表示4+4+4+4+4。这些操作活动都表示同数连加。学生通过操作,在头脑中便形成了一个个同数连加的模型,这时候,教师引出乘法概念便水到渠成了。

2+2+2是3个2相加,用2×3表示;

3+3+3+3是4个3相加,用3×4表示;

4+4+4+4+4是5个4相加,用4×5表示。

由此概括出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又如学习有余数除法时,用彩条摆:10里面有几个3?还乘几?

(附图{图})

通过摆彩条,学生直观地看到10里面有3个3,还剩1,列式是:10÷3=3……1。这样,使学生自然地从数学模型过渡到数学计算式,对其中的算理理解得较透切。

2.应用题

在学习应用题的最初阶段,为了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选用的学具一般是各种几何形体的塑料片(或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用卡片、小棒等进行操作的活动在教学参考书上已有介绍,这里着重介绍如何用彩条来进行操作。如第二册教学两数相差关系的应用题:

“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用彩条摆)

(附图{图})

一根橙色条(表示10)和一根红色条(表示2)连起来,表示12只白兔,一根黑色条(表示7)表示7只黑兔。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求这两行彩条的长度差。从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上面一行彩条比下面一 行长了一截,因此可将上面一行的彩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下面一行同样长,另一部分是比下面一行长的,只要去掉同样长的一段,剩下的就是比下面长的一段,也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通过操作,学生从具体数学模型领悟到抽象的数量关系,逐步学会解答相差关系应用的分析方法。

另外,彩条在学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中,都可作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3.几何初步知识

在低年级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需准备的学具有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和实物。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实物或卡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实物或模型;还有奎逊耐彩条、钉子板和七巧板等。这里着重谈谈奎逊耐彩条和七巧板的使用。

(1)指导学生在奎逊耐彩条的6个面上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用4个白色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附图{图})

(3)用8个白色方块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附图{图})

(4)用4根红色彩条(表示2)摆一个正方体,用9根浅绿彩条(表示3)摆一个正方体,用5根黄色条(表示5)摆一个长方体等。

(附图{图})

(5)运用七巧板除可拼成课本上所示的图形外,还可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如: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归因理论 中职生 调查

当今中职生课堂状况令人担忧,师生课堂皆痛苦,其结症何在?

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湖北职院应用分院2012级(根据以前的调查数据)、2015级新生的文化课摸底考试和其纪律考勤量化考评进行了部分抽查,并对其所授语、数、英、体四门文化课的6位老师的师资状况,教学心态等情况作了系列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关于学生

1.应用分院2012级、2015级部分新生文化课摸底考试的抽查。

说明:两次考试语、数、外都合成一门,题量较少,考试难度均为初一下学期到初二上学期水平。

分析:三门平均分均低。15级学生数学、英语问题尤其突出。

结论:大多数学生的现状只有初一左右的水平。

2.三个班新生纪律考勤的抽查

(1)2012年10月15日和10月14日第7周考勤:

结论: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努力程度”较低。15级稍有进步。

(2)2012年11月13日第5、6节,2015年10月12日1、2节两个班上语文课情况调查:

结论: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努力程度”很低。

(二)关于老师

1.应用分院2015级中职新生文化课老师的师资调查

结论:副教授占50%,讲师占33%,初级占17%。老师们年龄、职称结构比较优化,客观上有能力胜任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远非如此)

2.老师教学课堂心态调查

普遍认为学生学习基础差,纪律差,不爱学习。老师对教学比较悲观,缺少成就感。认为自己的科研水平与其他院系的同事越差越远,对个人前途担忧。

二.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人的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以此为理论依据,以调查为事实基础,我们认为:师生课堂痛苦的结症主要是:

从“能力高低”和“任务难度”两个因素的角度考虑,结论是:学生能力太低,而老师的教学任务难度相对过大,教学速度相对过快,两者具有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是师生课堂痛苦的最根本的客观原因。

由于语、数、外文化课是国家指定的统编教材,其授课计划、教学进度必须以此为依据,虽然这套教材很好,但前题是教授对象必须是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而现状是学生大多只有初一的水平,甚至还不到,因此三分之二的学生课堂上实在很难听懂和及时接受。

从“外界环境”因素的角度考虑,结论是:文化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大多只注意其学科的科学性和独立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性的市场要求,针对性差,两者之间有较大的鸿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是师生课堂痛苦的间接原因。

从“努力程度”和“身心状态”因素的角度考虑,结论是:师生努力程度不够,师生均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这是师生课堂痛苦的主观原因。

从学生的早自习出勤率、晚自习出勤率、上课出勤率、带书率、做笔记率、做作业率等因素来看,显然学生的“努力程度”很低,这也会大大降低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降低教学任务的难度,放慢教学的速度。要好处理教材,做好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二是文化课教师的授课内容要注意与学生的职业性的市场要求相接轨。老师要注意学生的专业性,了解其专业的基本职业要求。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性教学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当建立在充分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自新课改以来,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小学低年级所学内容应当注意基础性和应用性,学生要掌握必备的基础数学知识以便于学习高年级的数学;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应当体现数学学科价值。趣味性教学法是实现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能够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推广。

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数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数学,小到人们去超市购买东西的物品价值计算,大到社会科学研究,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非常强的。但是同时数学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又比较高,这对小学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但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还要大量记忆和背诵大量知识点,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另外,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比较贪玩,从幼儿园到小学开始系统的学习各个学科知识是需要一个适应期的,很多学生在初期根本意识不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同时,小学生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做游戏,表现欲也比较强。为了更好的开展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取趣味性教学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一些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的问题,也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小学低年级数学开展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从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我们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将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一提起数学想到的就是一串串的数学公式和数学定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先进的教学理念则认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和科学创新理念。趣味性教学法则是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的进行深入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开展小学数学低年级趣味教学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趣味性教学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理论势必要付诸于实践,如何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数学的学科特色,进行有效的趣味性教学也成为了相关教育人士重点关注的课题。

3.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低,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所学数学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很抽象枯燥的印象。一方面,生活中的案例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这样学生不会感觉陌生,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选取生活中的案例开展趣味性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物,让学生对周围环境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列举,并说明是如何进行判断的。学生纷纷投入到认真观察和讨论的行列中,不仅让学生感受生活,而且还增添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3.2在游戏中开展趣味性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比较贪玩,对于游戏比较感兴趣。结合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开展趣味性教学。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转换成了更加具体形象的游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使得游戏教学法更加的具有实践性。另外,在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可以设计游戏环节的空间,让课本上的理论内容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比如,在学习了如何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后,单纯的靠书上的讲解非常的乏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扮演商店的老板和顾客,拿着人民币去购买物品,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3在数学竞赛中开展趣味性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和好胜心理都比较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还可以在数学竞赛中开展趣味性教学,不仅能够增添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而且能够在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了数学运算这部分内容后,老师可以举行加减乘除运算大赛,看谁算的快,并对在竞赛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认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结束语

小学低年级数学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开展趣味性教学,以实现提高学生基础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光丽.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的趣味性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7).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115-01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的学习氛围活跃了,学生能大胆发言了,数学活动多了……但是,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笔者在此就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做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一、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有些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没有遵循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每节课都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且往往根据自己习惯的授课方式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讲授,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二是探究活动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操作上,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没能深入地思维和探究。三是生搬硬套教学情境,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些教师喜欢追捧名师的教学设计,为了省事,全盘照搬名师的教学情境设计,全然不考虑情境的创设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

一是学生好玩乐,喜欢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处于好奇心旺盛、好玩乐、喜欢有趣的事物的阶段。他们更愿意在轻松自在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所以,采取高压政策,强制学生埋头学习,并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硬的说教、被动式的学习和沉闷的学习环境也无法让低年级的小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因此,教师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生动活泼、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二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增加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让知识的呈现直观化和生活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是启蒙阶段,是奠定他们数学理性思维的基础,其教学成效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要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认知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数学、认识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图片和音乐等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当的氛围,也可以给学生讲故事、做游戏或者是进行模拟表演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一个有趣而熟悉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例如,在讲授“认识人民币的票面”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学具,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商店买文具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买卖的乐趣。接着,教师提出要买“两个橡皮擦和一支铅笔”,然后请学生上台表演买卖的过程,其他学生观摩。这样的买卖情景,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在这样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生认识到了人民币的面值和票面。又如,计算式子“10+11-3”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计算,未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可以适当地将问题转化为:“妈妈让小明把桃子拿到奶奶家,先给了小明10个,后来又给了小明11个,可是小明嘴馋,悄悄地吃了3个。最后小明拿到奶奶家的桃子还有多少个?”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又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数理关系。

(二)重视探究,引导创新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7篇

数学插图,是指穿插在数学习题中并能为题目提供背景信息或文字内容的图片,具有解释、表征、组织等作用。它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低年级数学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幅数学插图都体现了编者的精心安排,它或将知识融于故事之中,或将抽象化于形象之中,或将方法聚于演示之中,或将思维散于动态之中。

关于数学插图的作用,动机说认为,数学插图本身所独有的视觉表象性特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解题动机。认知说认为,数学插图的作用类似于先行组织者,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使所有信息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使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工题目信息,能有效地理解信息。

低年级学生认知客观世界往往是从直观的、具体可感知的事物中获得,因而数学插图广泛应用于苏教版低年级的数学课本中。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于童趣和情趣的图画,融入了生活气息,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使数学不再枯燥乏味。数学插图编排方式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 数学插图“负效应”的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数学插图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负效应也不可避免。

1.过多的插图信息干扰题意

美国心理学家Mayer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消耗认知资源,都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负荷。因此,任何多媒体教学材料的呈现,都要以学生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为限,否则,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图片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否则,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更容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读题时出现理解错误。低年级学生读图能力较差,对于教学插图的观察缺乏目的性,不能全面地、从整体上理解图意。学习“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于列减法算式的题型,有一定的难度。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1页第2题“兔子图”,图中画出了蘑菇房中的小兔是3只,蘑菇房外的小兔也是3只,只数都显而易见,学生却找不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同样,第65页第5题的“丝瓜图”,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2.图文不匹配引发认知冲突

个别插图中的文字描述和插图内容相矛盾,干扰了学生对插图内容和题意的理解。一年级上册第59页“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试一试”中提出让学生抛一抛花片,看一看正面朝上的有几个。反面朝上的有几个。这道题的本意是让学生找出所有10的加减法算式,得到较全面的认识。教学中发现,图画中已经画出正面朝上的有7个,反面朝上的有3个,很多学生只想到根据图中的一种情况(7、3、10)写四道算式。又如,第98页第6题,文字叙述“灰兔有5只”,而图中小朋友挡住了1只灰兔,学生看到的灰兔只有4只。

3.插图的相似性造成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学习某一部分知识时,不同的插图会表现出共性,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经过训练与强化,形成思维的习惯性。例如:学习“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时,问号经常在诸如篮子、房子、筐子等物体的上面出现,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只要是这种题目,肯定求篮子、房子、筐子里的物体个数,使学生形成了固定的解题习惯。所以学生遇到这种题目,一概用减法解决,因而出现了下面的错误:第65页的“菠萝图”,题目求的是“筐子里和筐子外一共有几个菠萝”,部分孩子却列出7-3=4这样的算式。

三、 降低数学插图的“负效应”策略

1.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1)单一的插图。单一的插图就是没有文字的插图。在这些插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提高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对于图画的观察只局限于表面,不能挖掘其内涵,因此,培养他们的图画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图画,用数学的头脑分析信息,用数学的思维整合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6-9”的教学主题图,插图创设了套圈的游戏场景,学生观察图后要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至于图中小朋友怎样玩的,玩得是否开心,都不重要。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例题创设了“大象过生日”的情境,要让学生能够想到“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以及“这些客人各有多少”,从而产生收集、整理数据的需要,至于动物们送了什么礼物,怎样安排生日活动,不是图画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2)图文结合的插图。随着学生识字量的逐渐增多,课本中图文结合的应用题越来越多。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通常会被生动形象的图片吸引,而忽视作为图画补充的文字。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04页第16题的第二幅图,图画上有一队小朋友,最前面的孩子拿小旗,小旗上标有“8人”(大树挡住了1人),最后一个孩子问“我前面有几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小旗上的文字,直接数人数,就列出这样的算式:7-1=6。对于这种题目的教学,我通常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读文字,说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优化插图的呈现方式

在教学中,插图的呈现并不是越多越好,不恰当的呈现有可能增加认知负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根据Mayer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优化材料的呈现方式,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减少注意力的分散,真正促进学生对图意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通过课件、语音、动画等方式对插图作进一步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的插图。比如教学“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时,“试一试”中的抛10个花片,可以在不出示教学插图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动手抛花片,再讨论交流各种可能情况。

3.加强变式练习

变式就是指教师不断变换问题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或形式,但保留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低年级学生初步接触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变式练习非常重要。比如根据“树上有10只小鸟,飞走了3只”这样的图画,可以做如下练习:①树上有10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几只?②树上飞走了3只小鸟,还剩7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小鸟?③树上有10只小鸟,还剩7只,飞走了几只?分析这一组应用题,同样的画面,叙述同样的事情,但是解法不同。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需要学生逆向思考。让学生经常作类似的训练,既可以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题目中找出共性,又能根据各自的特性灵活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传实.巧用主题图 优化低年级数学教学.考试周刊,2011(30):75.

[2] 高玮洁.初中英语教材插图效应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3.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有效方法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方法案例

通过这10年的教育改革中,有效教学的好课也听了不少,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一个年轻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苹果”》。这位老师给每个学生准备24个学具苹果,8个小塑料袋。教师制作“分苹果”教学视频,带领学生完成试一试1、2、3、4、5题。

策略之一:先规定塑料袋数目再分

1.把24个苹果平均放到8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放 3个。

2.把24个苹果平均放到6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放 4个。

3.把24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放6个。

4.把24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放8个。

5.把24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放12个。

策略之二:先规定每个塑料袋里的苹果数目再分。

1.每个塑料袋里放3个,可以分成8份。

2.每个塑料袋里放4个,可以分成6份。

3.每个塑料袋里放6个,可以分成4份。

4.每个塑料袋里放8个,可以分成3份。

5.每个塑料袋里放12个,可以分成2份。

策略之三:分小组讨论,以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讨论分苹果的过程,并相互交流心得。

【案例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好奇心强烈,好玩好动,不喜欢枯燥的课堂。此案例中,开始,教师布置任务,让每个学生准备24个学具苹果,这一任务能成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将要进行的课堂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课堂不再枯燥难解,开始变得充满趣味。学生们学习数学,既容易理解,又富有童趣。课堂上没有多么复杂的教具和教学过程,但学生的身心都是放松的,保持着积极思考的状态。在讨论中,由于学生的方法和数据都是自己刚刚实践得来的,数据之间的联系尤为清楚,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根本不用老师刻意的引导。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处在6,7岁的年龄阶段的孩子要从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下子转变为正规严肃的课堂生活,大多数孩子都不能适应这种转变,以至于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巧设情境 引生入境。学生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多的数学术语和枯燥乏味的数字使学生容易疲劳,针对儿童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快速入境。

巧用多媒体 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做成有趣的动画视频,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数学知识,把数学与枯燥的动画联系起来,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对数学的印象,强化孩子对数学的爱好。

趣味化课堂 可以采用把学习的知识编成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

生活化课堂 学生可能不理解我们的条件、问题,但是他们有生活基础;他们没学过加减法,但是他们有生活经验。低年级孩子无法把生活实际的经验形态的感性知识上升为文化形态的理性知识。那我们的课堂必须肩负把经验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文化形态的知识的责任。

2.师生沟通 亲切自然。低年级教师与学生沟通主要是语言。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叙述方式,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投入到课堂之中。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要富于情感,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学习。

3.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师不要硬性要求,要利用合作、交流的平台。低年级孩子小组内不会分工、更不会合作,不适合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这时同桌学习、交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次不要交给太多的任务,认真完成和执行顺利是最主要的。

4.鼓励猜疑 提高效率。在低年级就要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去质疑、去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给每个同学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5.承认差异 尊重个体。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没有权利去否定、批评他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在个体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具体运算阶段 直观操作 算法多样化 算法的过渡

数学----人类智慧王冠上最灿烂的明珠,而计算是这颗“明珠”发出璀灿光芒的基础,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没有扎实的计算能力许多数学研究将无从谈起;没有过硬的计算能力,孩子的数学学习就如“无米之巧妇”“无枪之士兵”。皮亚杰曾说:“小学生的智慧同我们成人不一样。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小学生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必须以儿童心理学和教育的理论为指导,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对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者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皮亚杰认知理论对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影响。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花了大半生的精力,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自己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儿童是以一种固定的、单向的顺序通过四个认知能力发展阶段。它们是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低年级的孩子正好处于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逻辑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也不能扩展到纯粹语言叙述下的抽象概念中。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

第一、这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个儿童的心理的发展都是一种平衡不平衡在平衡的连续发展阶段,呈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

第二、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从低到高,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逐步达到最高水平。但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抚养方式和活动范围的不同,有些儿童发展得快些,另外一些儿童可能发展得慢些。

第三、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每一阶段的发展又都为下一阶段打下基础,而且前一阶段所形成的认知结构都被归入到下一阶段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第四、发展的阶段不是阶段式,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和完成期。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影响。

1、直观操作,低年级计算教学的首要方法。

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7-11岁儿童正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计算教学中,多创设一些直观的操作性的活动,对学生理解算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20以内加减法”中的“12-8”,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不理解其算理,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借助摆小棒抽象出计算方法。学生拿出12根小棒也就是一捆零2根,从这些小棒中去掉8根小棒,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把整捆拆开,直接去掉8根,还剩下2根再与另外的2根合在一起,一共是4根小棒,从而得出“12-8=4”,再请几位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边描述边演示摆小棒的过程,“破十法”的算理便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加强直观操作性的计算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万万不可少的,应引起极大的重视。

2、允许个体差异,支持算法多样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从底到高,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逐步达到最高水平。但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抚养方式和活动范围的不同,有些儿童发展得快些,另外一些儿童可能发展得慢些。而这种差异在低年级尤为明显,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支持算法的多样化。

例如:在教学“8+6”的过程中,“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

生1:掰着手指数数,从1、2、……14

生2: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然后数一数,一共14个。

生3: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5:把6分成2和4,8+2=10,10+4=13。

生6:我早就知道6+8=13,所以8+6=13。

生7:我会算8+8=16,6比8少2,16-2=14 ,所以8+6=14。

其中生1、生2、生3的认知发展可能慢一些,而生6、生7的已初步掌握数的守恒,能灵活运用数序知识,认知水平相对高一点。老师应支持算法多样化,这也是对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计算的肯定,切不可将孩子认知快慢的差别当成是智力的差异,对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另眼相看,而对成绩差的忽视,甚至冷嘲热讽。

3、注重计算内容前后衔接,关注计算方法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