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4:04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1篇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界引入包豪斯等西方教育模式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教学培养水平显著提高,但还没有真正植入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需要广大从业者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艺术设计理论教育中引入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创新意识、追求与环境共生、尊重人性和文化内涵、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当下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1)近年来很多艺术院校出现了过多的注重实践教学而忽略或减少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这与当下社会需求背景以及办学学科定位不无关系。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基础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创新实践。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扩展视野,更是学生设计创新的源泉。时代要求我们艺术设计教学侧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重点是受教育者在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塑造。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对培养受教育者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

2)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与环境共生理念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清华大学郑曙旸教授在《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写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设计师们总是比较在意自己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注重于作品本身的整体性,从而环境客体成为作品主体的附属品,而不是将作品主体融汇于环境客体中”。艺术设计作品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共生是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参考尺度。这里讲的“环境”,既包括所处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含了地域民族文化、民俗等人文环境。传统民族文化是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相矛盾、相冲突、相对立的同时,也有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继承与发展历史文化脉络的同时必须要以新的思维进行审视并转换。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2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受到国内大环境影响,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仅面临着与内地院校同样的困境,也有其独特性。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民族集聚地区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蒙古民族是尚武民族,更是爱好艺术的民族。在内蒙古高校中艺术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内地农耕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繁华的草原城镇,更有大草原上逐水草而移居的牧民的子女,而且蒙古族学生占相当的比重。因此,多种文化相融合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和地域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下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校园也和内地院校一样,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比较普遍。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浅层和深层审美化之分:所谓浅层审美化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而深层审美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产品内部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功能和审美的统一。这里所讲的深层审美化就像装修好的室内空间,其空间表层艺术形态特征其实就是浅层审美化,而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观等诸多象征层面的含义就是深层次审美。深层次的审美化是当代社会所崇尚的,也是解决其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教学,才能提高深层次审美所需产品的内涵,也就是人性的、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少数民族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等理论教学内容,并与相关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深层次审美化的要求。如:把草原地区的敖包文化、牧民装饰图案文化、游牧生态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有序、合理的加入现代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可感知性、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学习情趣。

2)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不管在教学目的上,还是在理论上尚不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相适应。现代的设计教育正如许佳所说:“艺术设计的真正目的被人们渴求用技艺力量改变落后的生活状态的欲望淹没。”当前艺术设计过于注重技艺,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用艺术设计语言表达民族人文文化、民俗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现在的理论教育只讲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思想结合的重要性,没有从实践层面上解决怎么结合的问题,致使很多作品中各种地域元素、民族图案、各种符号等要素简单拼凑,只为形式而设计的现象比较严重。关于这些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各国从本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实际出发采用适应性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德国,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1919年的包豪斯(Bauhaus),当时的设计学院就强调应当把设计的科学逻辑和艺术表现相结合,强调问题导入代替形式导入的设计模式,并在整个设计教育过程中贯穿设计方法和思想过程;这个设计过程中不追求设计经验,而是要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问题导入式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只讲实践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状,使得实践和前沿理论研究、地域文化等曾经被忽略的短板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予以弥补并指导设计实践创新。该教育教学模式下,受教育者通过严谨、认真的学习,成为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合格艺术设计师。其次,法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按年级高低进行分段,以不同的主题式或项目式教学模式为主,几乎没有任何作业的范例和模板作参考,而是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所有教学环节的观念性内容。这种主题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并不是避开了理论等基础层面的教学内容,而是非常注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通过在交流中相关理论教学等人文素养内容切入到实践中,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最后,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西方引进到消化,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它们以创新为主线,重视艺术和手工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是它也存在着缺乏本民族人文文化教育的问题。可预见的将来,日本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将会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冷静和客观的评价。以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中虽然侧重点各异,但是总结起来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民俗习惯、民族文化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特点,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3)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普遍雷同化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思维相对僵化和单一,是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基础扎实、多元化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专业课程和教学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革。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结合上述问题导入、主题或项目导入、手工和艺术相结合等部分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经验,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其真正符合地域人文特色的现代教育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区艺术设计院校正在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着一系列创造性改革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室内设计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建筑设计相关理论和设计实践专题课程,打破了专业设置雷同化,拓展基础和专业领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可参与性。另外,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艺术学院开展了与国外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相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要完善、系统和成熟,并且建筑本身就处在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人文环境中。这一点从建筑史的系统化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可见一斑。所以,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理论教学发展水平是否成熟和完善。我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建筑设计教育相比,处在相对落后阶段。其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师的理论沉淀整体不够深厚;学生中有一股“理论无用论”之风悄然升起。他们只关注明星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模仿或临摹大师的杰作,而不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是否重视理论教育是设计教育中培养“思想”和培养“技法”,培养“设计师”和“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区别。作为设计师,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敏感性和判断力;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人文文化素养;要有思想性和创新精神;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将学习方法建立在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大量阅读和深刻思考之上,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观念的表达而非作品的制作。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作和手工相结合的设计学习之路。

5)如前所述,随着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校过度扩招,各艺术院校遭遇学生文化素养逐年降低、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技能高于理论的错误观念日趋加重。其根源在于我国教育模式与考生选拔制度的僵化和艺术考生文化素质要求偏低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所以,现阶段应该重新梳理招生方式,评价文化素养与合格设计人才间的关联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含着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含着把个人的思想思维、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传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后者是合格艺术设计师的必经之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和就某一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提问和辩论,学生的设计思维将逐渐缜密,语言的逻辑会趋于严谨和探索全面而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这里所讲的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指的是在传统纸面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口头表达能力和把基础理论转换成设计实践的能力。

3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2篇

(一)教学体系单一。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科设置基本相同,大都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装饰、展示专业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设置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由于院校之间学科的雷同设置和近年来的大规模扩招,不仅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同时还导致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产生恶意的竞争和严重的人才浪费。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管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设计或服装设计,都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不少院系的专业教学仍然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相应的实习和实践基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不少新办的艺术院校或艺术系由于受资金的困惑,尚不具备实习、实验条件,专业教学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对于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系来说,教师队伍中除了在别的高校已经退休又返聘到学校的老教授之外,就是刚走出校门又进入高校教师行列的本科毕业生,暴露出来问题的是老教授的教学理念陈旧,不能适应时展;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实践教学能力差。还有本科毕业生教本科学生、学绘画的教“艺术设计”、学机械的教“产品设计”、学计算机的教“动画”等等。

二、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一)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知识是基础,能力是主体,素质是升华,知识和素质通过能力展现出来。因此,从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来讲:一是要掌握艺术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要掌握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三是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四是要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装饰基础、创意基础及专业设计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五是要具有独立完成设计构思、效果图、模型制作的基本能力;六是要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辅助设计;七是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二)在人才培养内容上要融学生“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发展迁移能力”为一体。公共通用能力,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设计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公共通用能力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基础能力,指学生掌握绘画基础、构成艺术、计算机运用等专业基础能力。在专业技能上,学生要掌握标志设计、包装造型和容器造型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专业技能。专业基础能力培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发展迁移能力,指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进行拓展,解决新问题时的认知和能力的层度等。现代学习理论十分注重学习的迁移问题,学习的目标应是形成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三)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要融“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为一体。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体现着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理论讲解、答疑解惑、案例分析、技能展示、师生互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等。实习实训,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实习实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时空上分,有校内实习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训,包括企业见习、岗位实训等;

(2)从形式上分,有技能达标实习实训和素质达标实习实训,包括通用技能实习实训和专项技能实习实训等;

(3)从内容上分,有动手操作技能实习实训和设计技能实习实训等。三、实现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校内资源潜能,着力提高办学水平。

1、实行“课堂、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围绕项目课题展开教学,真正实现“课堂、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创新激情,增长创造能力。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真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有机的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给艺术设计专业建立相应的实训室和教师工作室,积极引进专业设计项目和专业竞赛项目,使课堂、实验、实训有机融合。

3、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艺术设计教育应建立导师制、专业教师助理制、对口班级互助制。导师制,主要是针对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出明确的培养计划: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第一学期主要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学生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艺术设计创作活动,撰写具体设计方案。并将指导教师的工作成绩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而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口班级互助制,是指专业相同的高年级班级互助专业相同的低年级班级学习活动。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据目前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1)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2)鼓励、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或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3)积极引进“双师型”专业教师,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成才搭建良好平台。

1、充分利用人事关系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一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可请成功的校友企业家或设计总监来母校传授专业技术,这对在校生专业学习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二是赞助母校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比如以校友单位命名的艺术设计大赛金杯奖,不仅校友乐意参与,而且也为师弟师妹树立了艰苦创业的典范;三是接纳或推荐母校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就业,使学生毕业后有一个好的就业单位。

2、加强与校外认证机构的联系与配合,使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的资质认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院要主动与校外认证机构取得联系,将相关专业的资质认证机构和专家引进校内,使学生一毕业就具备了专业资质能力。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花山文化;地方高校;艺术设计;融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必须符合面向地方和区域的市场,这样才能为振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地方高校的应有之意。实现特色教学,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就要求我们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努力挖掘一种或几种能够与地方社会相融合的文化,缩小“学院派”艺术设计教学与地方大众生活和乡土特色设计、特色文化的距离。花山文化是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文化产物,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其悠久的历史、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粗犷的壁画、古朴的风格吸引这海内外的眼球,展示了壮族先民的聪明和指挥,体现了壮族先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情怀和精神。[1]花山文化宝贵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它对左江流域各县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桂西南部,东盟陆路通道的崇左市,这里就是花山文化的故乡。作为地方的民族类师范高校,承载着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社会责任。广西崇左市宁明花山旅游区自建设以来,兴旺发达的商业环境和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的沃土形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良好产业背景,花山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设计素材,为我院艺术设计特色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花山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2花山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上下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传统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华夏56个民族中作为主流的汉族文化与以花山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战乱迁徙、商业贸易往来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历代哲人,诗人,画家,艺人所遵循美学原则和向往的境界。对于大部分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偏爱文学的几乎很少,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对于传统的文化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从科研向实践技能型高校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扎实的技能,一定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涨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设计文化内涵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见影的课程很难重视起来。老师不重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但笔者认为,从培养设计师的长远出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很有必要。进而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提高审美修养和设计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多媒体视听教学法讲解与艺术关联(书法,建筑礼制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授吉祥图案,色彩,动物植物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创作。三是在设计说明和设计方案的内涵上抓深度,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渊源之后在设计。四是抓好专业考察课,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视田野调查,探寻文化和设计作品的结合点。六是传统文化可进行专题来实施,毕业设计创作要体现文化气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韩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引领亚洲,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起亚汽车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享誉世界的典范。而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装别国设计,只能沦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件加工基地。中国的红旗汽车也历经震荡和起伏,现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国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鲜明而又不失时尚潮流的产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设计的民族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花山文化要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现完美融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在恰当使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3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如何使得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就业的技能,又能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能否成为设计师而不是当下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设计蓝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权衡的问题;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文化内涵的问题。作为设计教育的

授者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分组进行团队设计方案和文化创思,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教师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设计说明,让学生草图及方案表述。三是让学生互相探讨,老师给予总结。2)以社会项目来完成教学。社会项目中必然为人服务,蕴含丰富的文化设计内容。从文化融合到具体设计,在到实际的横向社会课题项目实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项目的具体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山文化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课业的融合点是应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样化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课,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术文化来隐喻和讽刺“表现反对迷信海报设计”,要求学生选用“花山岩画”中的图案,来进行创意。要求学生开拓思路,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完成设计招贴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诠释是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本文论述希望能对设计者重视传统文化渊源的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7).

[2] 王春林,底书贵.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发展[j].人口研究,1983(3).

[3] 唐华.花山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子艺术设计教育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艺术感受力及表现能力。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最新设计动态,把握装演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商业服务的意识;明确培养方向,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加强实践,不断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对于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教育体制与国际化进一步接机,都具有很好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装演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懂理论能实践的同仁来说体会更深。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装演专业,是培养包装设计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敏锐的视觉感受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练习。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商家及消费者对包装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就可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学生面对面竞争,如果不按国际性人才标准来培养学生,不具备国际文化视野,又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将成为竞争的弱势群体被淘汰出局。

我在高等艺术院校搞教学工作,从学生时期就与广告、装演、印刷设计等行业密切接触,课余时间一直为当地一些知名企业服务,深谙包装、设计、印刷的各个环节与操作流程,加之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摸索了一点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WWw.133229.coM有关装满设计的许多方面更新特快,往往我们刚接触到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制作方法、或新材料、新工艺等,却同时已经被更发达更超前的国家或地区淘汰或视为落伍,因此,我们更应该多交流经验,多沟通信息,为提高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对装演设计教学的一点感受和探索,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谈。

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

据悉,国家经贸委批准在我国筹建亚洲包装中心,加强国内外包装企业的合资与合作,促进中国包装业加快整合,增强竞争力,为我国包装业走向国际市场,获得国际信息,参与国际竞争,融人世界经济搭建平台。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们的装演设计教学也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突出专业技术特色、提高应用能力、加强设计文化的积累。教师首先有明确的培养方向,才能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装演设计行业可为我国商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装演设计贡献一份力量。设计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一个令人自豪、让人羡慕的行业,充满了挑战性和创造性。包装设计已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捷和舒适。那些贴近消费者和市场的优秀设计,为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为了提高我们的装演设计整体实力,为赶超发达国家的包装设计水平而学习,为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而设计,创造新的消费概念,引导社会消费方向,提高大众的消费水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之一。

通过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和肩负的重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创意的灵感会不断涌现。有了远大的目标、再给予科学的指导,教学目的能够达到,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目前,国内设计院校装演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能结合实践进行学习,许多优秀设计作品都是由最基础的构成演变而成。基础课结合实案例扎扎实实系统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展示优秀作品,分析画面设计构成、解剖包装结构、研究印刷工艺和制作方法,进行量化生产的效率如何?包装材料的选择搭配、再生材料的使用率、对环保的影响、消费者接受程度、销售的目标对象,以及包装、宣传所能达到的效果等,都要综合考虑以培养学生整合优势资源的能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尝试传统包装材料在新领域的应用,明确绿色环保设计、健康设计及人性化设计的概念,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加强原创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职业习惯也不容忽视,克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自由、散漫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与当地企业接触,发动学生积极主动与周边企业联系,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服务意识,热情、真诚地与客户合作,不怕退稿、改稿、不要斤斤计较,亲身参与到商业之中,在服务商业和市场的过程中学习、提高,了解专业性质特点及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强化动手能力,感受商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当有些学生的设计作品被商家采纳、被媒体公开发表,会对其他学生很大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教学、研究阶段,甚至对商业性太强的设计作品持否定态度。许多没有深人生活的作品,设计者自己感觉非常满意,投放市场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被客户否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了解市场,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产品的性能,关注商业发展的状况,掌握市场潮流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其实,多数学生也想与深人生活参与项目设计,老师的引导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市场链接的成功与否。

为此,我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很多开展业务的细节问题,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起来。真实、生动、有趣,让学生体验从寻找信息、联系谈判、市场调研、创意构思、确定设计方案、发排打样、印刷加工全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讨回自己的劳动所得,以免掉进不规范的市场陷阱等等。以专业的工作模式规范学生,发现不足及时调整。通过多次强化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快速提高,自信心倍增。平时强调除专业能力外,高度的责任心、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诚实礼貌、吃苦耐劳等等,都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只有经过实践才切身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几本教科书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要带给学生经过市场检验的、被商家认可的、受消费者喜爱的好设计。在德、英、美、日等高等设计教育发达的国家,设计院校专业老师必须有二年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很多教师长年为企业、机构组织服务,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深受学生爱戴、甚至长期追随。早在1919年德国包豪斯就已经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中强调,它之所以能影响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就因为他们不脱离社会,并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双轨制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艺术素养,又有科学技术和实用头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成长。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参照和借鉴。

3与时俱进,做学生真正的导师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5篇

(一)一流中央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中央高校属于国务院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属高校”,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36所,B类3所,包含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共33所。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并制作出拥有设计感和美学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决方案,最后提交论文论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是一种既富有美学性、实践性,又拥有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总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性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创造性、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格式的规范化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教育部直属的一流中央高校,对各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评分占50%,毕业论文(设计)总评分折算成五级计分的方法见表1。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5]王建朝.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7(12):24-28.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创新

一、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我国,艺术考一般是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不输在起跑线,转投入艺术的怀抱,借艺术的名义,走入高等教育的象牙塔。艺术成了部分人的捷径,在这种国情下,艺术生本身并不热爱艺术,只是投机取巧的一种手段,艺术生本质发生了变化,在学习和发展的方面自然存在更多的问题。理论知识不想学,实践操作不动手,眼高手低,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这是很多高校艺术生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课程教育只是一种摆设。

许多在高校学习的艺术生往往不是因为喜欢艺术设计而报考这门专业,而是因为学习能力与高考成绩达不到高校的基本要求,无奈之下只得通过考前突击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这条道路进入大学校门。因此,许多学生对艺术设计并不感兴趣,更别说这种理论性的课程了。他们对艺术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也并不知道艺术设计是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之后才能真正掌握的一门学科。

2.教师的教学现状

综合历年高考录取分数,我们发现,艺术生的成绩偏低,文化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自降门槛,对学生放之任之,在教学中敷衍塞责,教学过程草草了事。理论知识,实践设计无法深入的传授于学生,学生不能系统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由于艺术生人文知识水平不高,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随之降低。也就无法更深入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然而这并不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对艺术创作者以及艺术品的理解并不等同于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而当前国内的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往往就有这样的误区,将课本上的观点也一概灌输给学生。学生大多数不会在课外时间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结果他们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致使下一堂课依然是老师说学生听的状况。这种恶循环没有改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就无法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丰富教材,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过去实用美术范围拓展到环境艺术设计、视觉艺术传达设计、动漫艺术设计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众多领域。现在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变化较小,主要引进和借鉴了国外艺术设计的理论和模式,照搬现象严重,无法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要不断学习和总结欧美发达国家艺术设计院校的经验,结合国内艺术设计要求,做必要的教材改革。要丰富艺术设计的教材,不仅仅是改革就能完成的,还必须引进文学、科学等学科和艺术学科进行综合,才能促使其全面发展。目前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在开设课程上偏重不一,对其他学科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加强文化课教育在高校显得尤为迫切。只有丰富了教材,才能真正在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上做到稳步、全面的发展。

2.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在高校教育模式和教W方法仍基本以“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为主,这种方法缺少互动和交流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这些都是艺术设计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课堂直播等新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采取问答、讨论等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公司中,实地教学,重点进行针对性问题的分析,加强教学的目的性。

现代艺术教育和电子计算机密切相连,在传统教学手段上,现代高校一定要重视计算机操作和运用。计算机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无限创意空间和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学手段也变得多样。电脑艺术设计在高校推进艺术设计教育的进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可以使设计变得更为简单和实用,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多做一些引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适合教学的情景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艺术设计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革。艺术设计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操作。现代社会商业竞争非常激烈,艺术设计专业是为了迎合市场和时代需求而创办的,因此突出社会实践能力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可以把一些“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引导。其次,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有市场、有特色、有实力的大中型设计公司长期合作,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健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体系

艺术设计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极富发展潜力。但是现在国内高校教学只是停留在一些早期国外借鉴过来的经验上,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现代欧美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突出,国内艺术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开设一些新兴的、有市场活力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迎合市场的需求,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大批紧缺型艺术设计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的发展。

不仅要着眼于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与世界接轨、与世界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步,也要重视国内传统艺术设计的发掘,将西方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和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发掘符合中国国情、时代和市场特点的新思维、新路子。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可在高校开设这些具有民族传统优势的艺术设计课程,不仅对于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有重要作用,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美术工艺更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与高校教学改革分不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人类的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地域性特点来建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改教学体制,调整目标和服务方向,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全二册) [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

[3]李丕宇.对国外重点高校艺术史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齐鲁艺苑,2008(6)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7篇

一、发展综述

在1957年全国共有艺术院校17所,师范院校58所,大部分师范院校设有艺术类专业,全国各高校共设艺术专业22种。1966—1976年,中国的艺术教育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艺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截止到1979年,全国有高等艺术学校24所,中等艺术学校70余所,在校总人数达到1.5万人。另外,还有49所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和3所高等少数民族学校设有艺术系。

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高等教育的策略由精英教育调整为大众教育,中国艺术教育迎来了第三次发展高潮。进入21世纪,艺术类教育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单科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类院校发展。我国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综合性、多科性院校纷纷设立艺术类专业,到2010年11月,全国设艺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400多所,在校生规模远远大于专业艺术院校,成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艺术学科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110多万,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2011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印发的通知》文件中,首次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设置“艺术学门类”,这是中国艺术教育大发展的又一个契机。

二、高校艺术教育大事记

1、1月2日,“创意经济时代的全球挑战与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

2、2月8日,教育部委托北师大等三所高校联手培养动漫高端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将通过组建跨校联合体、联合培养动漫高端人才。

3、3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与“2012年国际植物染艺术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

4、3月21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油画学术联盟第二次会议暨油画教育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

5、3月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第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

6、4月20日,“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

7、5月24日,江南大学举办“设计教育全球论坛”。

8、6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公共音乐教育学生论坛”。

9、6月20日,中国戏曲学院正式设立国际文化交流系。该系是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中华传统艺术对外传播相关人才的教学系部。

10、6月,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成立“音乐孔子学院”。

11、7月28日,“第四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12、8月6日,“第九届全国高校艺术与艺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工业大学举行。

13、10月10日,“全国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在燕山大学举行。

14、10月20日,“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位专家学者、艺术家。

15、10月20日,“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艺术的演进’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

16、10月30日,“中德设计思维创新教育项目”在中国传媒大学启动。

17、11月20日,“第六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

18、12月1日,“综合大学艺术学科与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

19、12月8日,南京艺术学院承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专题座谈会”。

20、12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中国影视音乐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鼓励影视音乐创作与研究,促进中国影视音乐的发展。

21、12月9日,“跨媒介背景下的艺术创意?中德艺术设计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行。

22、12月9日,“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在天津美术学院举行。

23、12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承办“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30周年纪念暨研讨会”举行。

24、12月15日,“2012中国高等学校环境设计教育年会暨第十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颁奖典礼”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25、12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雅乐坊”乐团——中国民间音乐会成功举办。

26、12月19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戏曲音乐学术论坛”举行。

27、12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举行。

28、12月22日,“2012当代音乐创作暨艺术院校作曲教学研讨会”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

29、12月29日,大陆高校中第一个两岸书法研究中心在厦门大学揭牌。

30、12月30日,行为艺术首次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了四川美术学院课表。

三、政策解读

2010年7月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其中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是一份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若干意见》,并研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2012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2012年,多数高等艺术院校的招生计划与2011年持平,部分院校由于专业调整变化而增招,但增招人数均设定在两位数,以防培养质量下降。

《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还提出要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中央民族大学新增舞蹈编导方向,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新设了表演教育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等一些高校首开虚拟表演与主持专业,中国美院增设中国画综合方向,并改为大类招生,艺术设计学、史论、视觉文化与艺术管理专业方向合并为美术与设计理论大类招生等。这些新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在不断摸索中。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于3月份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多所艺术高校按照“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牵头形成了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2月,中国戏曲学院与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联合建立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基地;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创建了国内首家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5月,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落户中央戏剧学院。

四、 年度热点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广义的艺术教育范畴,是高校中以非艺术专业的全体大学生为对象而展开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 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

目前,很多高校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形式,尚未真正重视艺术在丰富人的审美情趣、提升想象和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10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正是美育最为重要的途径。

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通过设定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二是通过各种校园艺术活动来开展。经调查,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开设或举办过公共艺术课、校园艺术节;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会不定期举办艺术讲座、邀请艺术家或艺术团体进校园演出或举办展览。

2、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后的学科建设

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艺术学学科设置更加精致化、凝炼化,但这种设置框架也存在遗憾。一是按现在五种一级学科框定,原有中国曲艺、杂技难作划归; 二是学科划分原理和方法论体系,倚重借鉴西方过多而自身原理和规律研究不足。

亟需建立艺术学科建设的指导与交流机制,或成立艺术类院系间的交流性组织。国内艺术院校急需对学科建设的最新准确资讯,依靠本校的学术交流邀请的方式不能长期有效解决问题,高校需要建立一种常态的学科建设指导交流机制。

亟需建立全新的艺术教育资源研发与整合方式。应广泛联合各艺术院系的学科力量,采取共同研发、立体实现、资源共建等方式,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一线教学教改的融合。

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强调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文化创意人才除了要掌握必备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和艺术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创新意识以及较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应进一步明确高校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探究艺术教育的发展,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使二者共同发展,这也成为了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崭新的课题。

面对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背景,高校艺术教育一方面要结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改革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目前艺术教育模式中的缺陷,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方法与载体,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文化艺术创意人才。

五、聚焦北京

北京是国际性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众多高校集聚形成了丰富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北京朝阳大学生艺术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市大学生动漫设计竞赛等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大学校园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

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显示艺术学理论排名前十的院校中有五所在北京,戏剧与影视学排名前十的院校有六所在北京。2012年,北京在学术科研方面举办了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在国际教育交流上,开发了中德设计思维创新教育等项目,还举办了众多大型学术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 艺术理论课 专业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9-02

[作者简介]李文杰,北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吉林吉林132013)

目前国内高校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基础造型课程,一部分是专业课程,还有一部分是艺术理论课程。这三部分课程主要是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出发设置的,彼此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完成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扎实的造型能力,离不开设计专业知识构架,更离不开艺术史论知识的文化内涵。艺术理论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艺术专业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以史为鉴,了解、借鉴并会应用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设计之路。同时艺术理论课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品位,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多所艺术院校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对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够学分才学习该课程的,致使该课程形同虚设,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一、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与理论课缺少互动与衔接

艺术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与专业课程互动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传统的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是各自分开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这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互动与衔接。例如,目前艺术院校理论课已纳入基础课程体系,课程基本上是专任专教,有的专业任课教师从没教过理论课,也不知如何建构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更不知学生该掌握哪些基本知识,结果使艺术理论课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作品的生命取决于自身的文化积淀,而史论课程的教学是构建学生设计作品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内容。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有关设计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设计创造的文化底蕴及文化创意思维能力。艺术类专业史论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中外设计鉴赏与艺术比较研究等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还包括相关学科的导人,例如文学、电影、音乐等。然而,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史论课程多数是为了学分与考试,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从而失去了理论课指导实践、导引实践的重要意义。

2.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全国有近800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20世纪90年代,艺术史论课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陆续在全国各大学及艺术类院校开设。从专业发展逻辑看,这些课程本该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差较远。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觉得史论课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将所学史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当中以实现史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整合,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来传授理论知识,学生仍以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难以产生共鸣;此外,就课程性质本身来说,理论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固定的,如不同时期的设计流派和风格以及相关的代表性设计师及作品等,发挥的空间有限,很难讲出新意,再加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也就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破解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问题的主要思路

虽然高校艺术类理论课教学效果问题已引起艺术院校有关教师的重视,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但目前很少有人从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学效能互动并整体构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角度来研究解决当下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是摆在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加强新生专业课导入教育

由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丰富的专业课教师以专题讲座形式,在新生进入正式专业学习之前向其介绍未来四年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明了设计专业课程和艺术史论课程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各门课程对综合设计能力的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订未来四年的专业学习计划及每年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做好具体安排,使大学学习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以引用一些成功的专业设计案例加以说明。例如,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系列设计,包括会徽、火炬、奖牌、颁奖礼服乃至开幕式设计等等,通过对这些案例在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以及各自风格及其与整体风格的呼应等内涵的形象生动的讲解,学生自然会明了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重大意义所在,从而激发其学习专业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调整专业课与理论课开课顺序

打破以往艺术理论课和专业课并行授课模式,使艺术史论课开课安排在设计专业课程之前。艺术史论课程就像素描、色彩课程一样,是为正式进入专业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如果素描、色彩课程是为了强化学生造型和色彩感知整合能力,那么艺术史论课程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及相关艺术理论的认知。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之前开设艺术史论课程,不但符合学生学习的渐进规律,还能为学生以后的更有文化内涵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打破已往“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

为了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应打破专业教学实践以往“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艺术理论课教学可由专业课教师承担,在教学内容上增设经典案例分析等环节。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的分工越来越细,从事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少问津艺术理论课程,而从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大多专攻自己授课领域的研究。这种“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及学生整体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此,只有将这种模式打破,专业课程教师才能真正地将艺术史论知识融入到自己及学生的设计实践当中,真正做到所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方式;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跟其他学科和专业有着较大的不同,很多内容的主观性和情感性比较强,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一直遭人诟病,社会大众都认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根本无法在学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只是凭借学习过程拿到一个高职文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多数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资源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再思考,从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改变社会大众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印象。

1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并且招收标准比传统学科和专业要低。这也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基础上就比其他学科弱。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将他们当成普通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并没有针对每个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针,教学相对笼统,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佳。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比较守旧,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不出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综合来说,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并不理想,无法完成人才战略培养目标,需要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不断改善。

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善措施

2.1创新教学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很难发挥作用。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公司+教师”“工作+教学”“实训+教学”等模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减弱课堂教学的理论性。在这之中,艺术设计专业应该秉承“工学结合”的理念,把学生的在校学习转变为就业实习,强化教学的针对性,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劣势,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

2.2优化课程体系

在多年的发展中,高职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理论化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理论体系熟练程度为主的学科型和知识型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时,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在市场中很难有立足之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情况来重新考量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艺术设计岗位和应用能力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是说,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理论教学的内容,仅仅将其当作教学的基础部分,重视学生的就业岗位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的后期,艺术设计专业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前瞻性的理论体系,开拓他们的视野。这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3改革招生标准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招生的时候,往往会以大幅度降低分数线等方法来招收学生。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给学校带来较多的生源,但是也招收了很多并不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多学生甚至并不想学习艺术设计专业,只是想来拿到一个高职文凭,所以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因此,高职院校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改革招生标准,不要刻意开拓生源,着重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基础。在必要的时候,高职院校可以跟一些高中建立特招渠道,积极主动地发掘那些对艺术设计专业感兴趣并且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这样,高职院校就能够改善自身的生源质量,招收到那些愿意学习并投身艺术设计行业的学生。

2.4强化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通常都不出色,并且很多领导者更愿意将有限的教师资源放在机电、会计等专业上,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高职院校的领导者首先应该关注艺术设计专业,并将其提升到跟其他学科等同的地位,不要刻意抽走艺术设计的教育资源。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艺术设计专业更侧重于设计的创意和应用价值。所以,具体的培训工作应该着重增强教师人员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自身在艺术设计上的创意和灵感与现实相结合。必要的时候,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一线设计师到学校兼课,跟教师分享自己的经验,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队伍培养的效率和效果。

2.5建设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这一环节,高职院校就很难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在这方面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其中,校内基地主要负责一些实践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而校外基地需要高职院校跟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共赢发展。通常来说,校外基地的合作企业应该以当地企业为主,并且能够很好地振兴地方文化产业,实现“教、产、研”的一体化发展。

3结语

教育质量提升一直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难题,已经关系到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和战略实现。每一名艺术学科教师都应该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和课程体系设计,多参与一些学校共同开展的研讨会,一起讨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策略。而高职院校也应该充分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改变招生标准,并且加强师资教育队伍的建设,投入必要的资金建立一些实训基地。这样,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就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改变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实现教育教学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晓倩.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3).

[2]周建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6(20).

[3]武静.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之思考[J].艺术科技,2014(03).

[4]应琦.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