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红色经典诗歌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3:43

红色经典诗歌

红色经典诗歌第1篇

关键词:雅歌;唱响;成长;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81-03

去年的一天中午,笔者早早来到学校,离教室还老远,就听室内一片嘈杂,一个声音嚎叫着:“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笔者的头“嗡”一下子胀大起来,全身的血液直冲进脑袋里,火冒三丈的冲进教室,对那个学生劈头盖脸的一阵训斥。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几天后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却让笔者不得不深刻的反思。

山东青州市夏庄初中(简称我校,下文同)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通讯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们班音乐课代表在上体育时偷听MP3被老师没收了。笔者知道情况后非常生气,班干部竟然带头违纪!拿到手里一听,里面全是当今网络上的流行歌曲,什么《你把爱情给了谁》、《一不小心爱上你》等。其实这些孩子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爱是什么。

到底是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感染了学生,让孩子们哼起了那么肉麻的歌,还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呢?这样下去,学生沉湎于肉麻的歌中,哪来心思学习呢?那不就毁了一代人吗?为此,笔者决定带领学生通过“搜歌――辩歌――唱歌”三步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大唱健康向上歌曲活动,引领学生唱属于他们自己的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

一、搜歌:搜出自己喜欢的歌

搜歌是这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我们首先召开“搜集优秀歌曲”启动仪式,主持人、发言人在全班学生中产生,仪式各个环节都由班委会商讨决定。启动仪式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班长宣读倡议书,组织委员做搜歌活动介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同学们各抒己见提供搜集优秀歌曲的途径,有的说从网上搜集励志歌曲;有的说从家长那里搜集红色革命歌曲;还有的说要设计调查表,走到街头巷尾,广泛征集大众喜爱的歌曲……大家快乐的畅谈、热情高涨。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启动仪式让我对班干部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刮目相看,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喜悦在心,增强了笔者对活动顺利开展下去的信心。

二、辩歌:辨出大家学唱的雅歌

搜歌活动进行了两周,我们进入了辩歌的环节。我们召开了“我心中的好歌”辩论赛活动,全班同学自由组织分成两大组,一方倡导中学生应该唱流行歌曲以外的经典歌曲;另一方倡导中学生应多唱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辩论赛上,有的同学说:“流行歌曲通俗时尚、曲调容易上口、形式活泼,同学们非常喜爱,适合学生演唱”;有的同学反驳说:“流行歌曲虽迎合很多学生的心理,但是很多歌词粗俗不堪,如有首广为传唱的《爱情乞丐》歌词是‘可怜可怜我吧,给我一点爱,可怜可怜我吧,骄傲的女孩’”,此同学话一出,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笔者想,大家可能都会哼这首歌吧。随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说起流行歌曲的弊端,有的说最近很火爆的流行歌曲《伤不起》里的歌词:“伤不起,真是伤不起,我想你想到昏天暗地,恨你恨到心如血滴”语言垃圾,不适合中学生演唱;有的同学说有一首歌叫《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唱道:‘真的不敢想要能够活着升天’真是内容荒诞;有的同学说很多流行歌曲就是模仿作秀,陈词滥调,比如《打个电话》就是《常回家看看》的翻版;还有的同学说很多歌曲如《苍蝇》《蚂蚁》之类的就是矫揉造作、无病的顺口溜……在激烈辩论的过程中,也有同学列举出了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比如《愚公移山》,颂扬了人们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真心英雄》激励了很多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坚定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等等。同学从流行歌曲谈到了革命歌曲,谈到了民族乐曲,谈到了催人奋进的旋律,谈到了宛转悠扬的曲调,谈到了好的歌曲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熏陶。

这次激烈的辩论,学生们明白了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盲目跟风,要学会多角度、有选择的哼唱歌曲、鉴赏音乐。要唱出中学生自己的雅歌!

三、唱歌:唱出属于自己的歌

经过搜歌、辩歌两个环节,学生们对歌曲有了自己独到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纷纷表示要唱属于中学生自己的班歌、红歌和古诗词歌曲,将雅的歌曲唱起来,把雅的班风树立起来。

1.班歌――心灵感动的磁场。若干年后,学生们也许会忘记教他们的老师的名字,但也许不会忘记曾带给他们心灵感动的班歌。积极向上的班歌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中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性格弊端,笔者决定以“爱”为主题选择班歌。经过全班同学踊跃推荐、班干部讨论商议,我们最终确定了广受学生们喜爱的励志歌曲《爱,因为在心中》为我们的班歌。

“当我睁开双眼每一天,都会记得大家的笑脸,明白心中勇敢又多了一点”,每天清晨,温馨的班歌会告诉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身边有爱,要勇敢向前;“曾经哭泣也会看不见,未来总会有别的喜悦”勉励孩子们要乐观坚强;“你的音符你的脸,教我不退缩要坚持着信念”激励孩子们要坚韧执着;“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告诉孩子们要有梦想,并为之奋斗!学生们把“爱”融入美妙的音符,把感情放入动人的文字,用每个人特有的方式诠释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每一个声音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同样的信念――“爱,因为在心中,平凡而不平庸!”。班歌,教给学生们活着要有爱、要坚韧、要进取,每个人都平凡但可以不平庸。

2.红歌――精神力量的源泉。红歌是往昔峥嵘岁月朴素的表达,是激情年华深情的吟咏,情感真挚浓烈,旋律优美高亢,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红歌犹如风中飘扬的那面旗帜,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在学校“唱响红色歌曲、弘扬爱国精神”的号召下,我们开展了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经典我来讲、红色精神代代传等一系列活动。

(1)红色歌曲大家唱。首先是学唱。我们精心挑选了二十首大家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文娱委员负责利用每天中午时间带领同学们反复听,用心学,经过一个月,学生们大部分都能流利准确地唱十多首红色歌曲,很多曲目如《红旗飘飘》、《地道战》、《保卫黄河》、《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等,以其慷慨激昂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广受同学们喜爱。

(2)红色经典我来讲。红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红色历史的记忆,嘉兴南湖的小船、八一南昌的枪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还有改革开放的号角、祖国蒸蒸日上的自豪等。红色歌曲激励着一代代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于是,我们在唱红歌后,讲红色故事,这确实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方法。许多同学讲到了《闪闪的红星》、《》、《上甘岭》等经典故事,我们还选择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故事进行学习,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弘扬革命优良传统。

(3)红色精神代代传。通过唱红歌、讲故事,我们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接着我们开展了“学习红色精神”的励志演讲,畅谈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家乡的历史与未来”“学校的历史与未来”,学生们用优美激昂的歌声和激情澎湃的演说,表达了自己对先辈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精神的敬仰和赞美,对家乡的热爱,对学校老师的感恩和对学校未来蓝图的规划。活动中,学生们用书面形式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要把我们的红色精神用在学习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学校为荣,感恩学校、感恩老师,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3.古诗词歌曲――瑰丽典雅的殿堂。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朴含蓄,典雅精绝。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凝结着我们传统文化的特色。学生们如果能演唱好古诗词歌曲,可以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在优美的音乐中陶冶情操,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凝聚民族精神。因此,我班组织学生学唱简单的古诗词歌曲。

学唱古诗词歌曲,我们按“欣赏―学唱―品评―赛唱”四环节进行。

(1)欣赏:首先我们用一节班会时间带领学生们欣赏了一系列易于中学生理解的古诗词歌曲,如《水调歌头》(苏轼)――王菲版、《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蔡琴版、《相见欢》(李煜)――邓丽君版等。无论是空灵柔美的演唱还是浑厚深沉的音色,都体现出了诗词的古风古韵。在平时,学生们经常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去死记硬背很多古诗词,在古诗词歌曲欣赏课后,竟然有不少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学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之后我们按照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选择古诗词歌曲,同学们唱过的古诗词歌曲有《虞美人》(李煜《虞美人》邓丽君演唱),《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邓丽君演唱),《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王菲演唱),《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安雯演唱),《满江红》(岳飞《满江红》罗文演唱),《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徐小凤演唱),《雨霖铃》(柳永《雨霖铃》娄晗演唱)等。通过学唱环节,学生们牢牢地掌握了许多平时难以记诵的古诗词。最令人欣慰的是,几个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都能将古诗词歌曲中的诗句铭记在心了。

(3)品评:对于已经谱曲演唱的古诗词,无论学生们是背诵在先,还是唱中记诵,词与曲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对古诗词深远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演唱过后的品评便水到渠成。在品评会上,有的同学说,古诗词歌曲《别董大》,以苍凉慷慨的音调,渲染出“千里黄云白日曛”的塞北大漠天昏地暗的背景和作者与董大之间的悠悠别情离绪,悲切中饱含着“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光明希冀;有的同学感言,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以恬静的歌声,把幽美旖旎的夏夜、浓郁芳馥的稻香、蛙声成片的天籁和作者的喜悦心情,表现得自然含蓄、淡雅真切。如同把人们带到了夏夜的山村,闻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有同学说,秦观的《忆王孙》则又别具情趣,“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娓娓道来,意境全出。芳草萋萋,声声杜宇;雨打梨花,楼高门闭。给人展示出一幅意境悠远、缠绵夺魄的淡墨画。同学们从“雅”的古诗词歌曲中唱出了意境,陶冶了情操。

(4)赛唱:演唱古诗词歌曲,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的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的条件下,才可能唱好。当然,唱歌还需要先天嗓音条件和后天音乐素养,所以这个环节我们降低难度,采用小组合唱或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学生们把自己融入诗境中,融入诗词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和经历当中,融入音乐中,词曲和谐、声情并茂,学生们还能熟练记诵几十首古典诗词,我们的古诗词演唱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悠扬的班歌唱起来,温馨溢满整间教室;嘹亮的红歌唱起来,激励着学生不忘历史、奋发前进;典雅的古诗词歌曲唱起来,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雅歌中思索,在思索中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健康向上歌曲的传唱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激发了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热情;班风正了,学生学习热情高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一个班的活动感染了一个学校,感染了学校的每一个人,如今,雅歌活动已经推广到学校的各个班级。雅歌唱起来,学生们热烈奔放、激情飞扬!雅歌唱起来,学生们活力四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参考文献:

红色经典诗歌第2篇

一、让学生读起来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唐朝韩愈曾说:“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可见他也是把诵读作为训学的规则之一。在诵读中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单独朗读、齐读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读诗的兴趣。读诗时,要求学生首先注意停顿,掌握好节奏,以读出诗歌的韵味。诗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由“顿”来体现的:四言诗每句两顿,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五言每句三顿,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七言每句四顿,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其次在读诗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中描绘的景,在心中体会诗中抒发的情。除了上述的诵读方法,还可以配乐朗读。汉字本身就平仄错落、富有音韵,若配乐朗读,就锦上添花了。背景音乐可依据诗歌的感情特点而定。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配以古曲《阳春白雪》,乐曲时而低吟、时而激越,在抒情上和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器鲜明的画像。这种旋律是认识理智的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角度。”可见这样处理有助于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二、让学生唱起来

把音乐引进教室,除了作为背景音乐配以朗读,还可以直接来唱。因为中国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诗歌和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利用歌曲和诗歌都可和乐而唱的特点,让学生诗、歌共赏,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能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情感。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和黄安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在唱中背诗,在唱中体会诗和歌的异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蕴之美。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有古今不同的演唱版本,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学习时,可先让同学听完不同的两种版本,然后让他们就自己喜欢哪一种诠释的方式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准确地把握原词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三、让学生“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即主观感情,意思是诗人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而不直接地表述。所以就有了“诗是无形画,画时无声诗”的说法。诗人在创造绘画美时,往往通过色彩来描绘大千世界的音容笑貌,使诗的形象具有绘画的可观性和直观感。像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红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像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像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是通过色彩丰富审美形象,强化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将诗歌中用语言文字表现的色彩转变为真实可感的颜色的方法,让学生先大胆地用色彩画出他心中的景物特征,然后比较诗中的色和画中的色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色彩本身,也包括这种色彩在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时的作用)。比较中学生在把握诗歌的物象特征的基础上不难发现诗歌中的摹虚和绘画中的写实的异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红色经典诗歌第3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语言变形 变形魅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40-01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作者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 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这是春回大地时的姹紫嫣红、无限生机。再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春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也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酸涩到肥肥黄黄的圆甜,那黄中带红的丰润,如何不叫人馋涎欲滴!以上各句中的“动”“多”“冷”“悦”“空”“绿”“闹”等都是活用词,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各有妙用,但其共同点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中国古典诗歌中词序的颠倒

在古典诗歌中为了适应格律诗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常有倒置词序的现象。主要有:

2.1定语与中心词倒置

“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中,“一树高”―― “一高树”。

2.2主语与宾语倒置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泉声咽危石”―― “危石咽泉声”:受到了高而险的石头的阻挡,清泉发出低沉的声音;“日色冷青松” ――“青松冷日色”:深山松林葱郁,使照在青松上的阳光也给人寒冷的感觉。

2.3状语与谓语的倒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抒情主人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十二个字,表意丰富,即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把自己置身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那“层林尽染”的万山,那“竟发”的百舸,长空搏击的雄鹰,嬉戏的游鱼……景色雄奇,色彩瑰丽,给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这种倒装手法的应用,使诗歌语言凝练、言简意赅,用有限的篇幅蕴含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疏朗流畅,节奏鲜明。

3 中国古典诗歌中字词的省略

红色经典诗歌第4篇

关键词:诗歌 情愫 沉醉 汲取

中图分类号:G623.2

正文: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品读诗歌,我们可以欣赏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大漠奇景;可以体味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的哀怨情思;可以欣赏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西湖美景;还可以领略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豪情。唯有诗,表心明志;唯有诗,尽善尽美。

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喜好问题,我也把这种情愫传递给了学生,也想让他们有机会多接触诗歌,多背诵诗歌,从诗歌中受到美的熏陶,把优秀经典文化的种子埋于心底,当汲取的营养足够时,这朵花会悄然开放于心间。

所以,在孩子们刚上一年级时,我就带领他们背诵《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每周一我把选定的古诗写在黑板的一角,“课前一首诗活动”中大声朗诵本诗,那么,每天六节课,同学们会大声朗诵这首诗六遍,一星期下来,不用挨个检查,每个孩子保证会背。当然,这种方法是最保守的背诗进度,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家长会很上心,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提醒家长在家督促孩子背诵。这样,一学期下来,有一大部分孩子七十首全会背了。其余的孩子剩下的诗歌在下学期继续采用保守法,利用“课前一首诗活动”背诵。这样,孩子朗诵诗歌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字,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促进。

当背诵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看到诗歌会有一种朗读与背诵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是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课堂情境:

师:同学们,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你喜欢什么颜色呢?

生:红色。

生:绿色。

……

师:同学们喜欢的都是明朗的颜色,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生活的孩子。同学们,知道吗,在我国古代,有一群伟大的诗人,他们用诗歌来抒发他们的所见所感,他们用诗歌来表达他们心中的色彩。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共同领略诗人心中的色彩。

(出示杜牧的诗歌《山行》)

师:通过诵读,你发现诗中出现了哪种色彩呢?

生:白云的白色。

生:霜叶的红色。

生:二月花的红色。

(教师通过电脑屏幕打出火红的枫树林画面,学生对那片燃烧在半山腰的火红色叹为观止。)

师:杜牧之所以停车观看,原因是DDD

生:是因为枫树的颜色太漂亮了。

生:一大片火红的枫树林多像红色的海洋啊,再配上远处的蓝天白云,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想,这是杜牧停下来的原因。

师:说的多好啊,这么美丽的画面的确可以吸引过路的每一个人,想想看,枫叶的红色是怎么形成的?

生:叶子本来是绿色的,经过霜打才变成红色的。

师:是啊,原来这么美丽的色彩是要经历霜的严寒才能呈现,可见,这种红色来之不易。

生:老师,我明白了,杜牧停车观看,不单单是喜欢枫叶的红色,他更喜欢枫叶的坚强。

师:你从哪里看出枫叶坚强呢?

生:因为天一凉,杨树、柳树的叶子就纷纷落下,而枫树的叶子被霜一打不但不落,反而变得更漂亮了,这就说明枫树的叶子有着不怕寒冷的坚强品质。

师:说的多好啊,你简直就是杜牧的知音。

(师上前和这位同学握手,以表示鼓励。)

师:是啊,如此美丽的红色,是枫叶在他的生命结束前留给大地的精华,在经历了霜寒后,枫叶呈现了生命中的最美,获得了众人的夸赞与喜爱。正是枫叶的这种品质打动了杜牧,同时也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杜牧写这首诗,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成功之前可能要经历困难。

生:没有人能随便成功。

生:不经历风雨就看不到彩虹。

生:成功在风雨后。

……

师:这些话听起来很熟悉,我想,这是你从歌曲中节选的一两句,可我却认为引用得很好,基本说明了成功之前经历困难与痛苦是一种正常现象。生活中有困难是正常现象,而且每个人会毫不例外地要经历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这时候要想到枫叶,想到霜寒,这霜寒就是成功前的历练,你要学会忍受,否则,就不会有夺人眼目的色彩,所以,每个人经历困难时,不要选择逃避,而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只有积极面对困难,你的人生才会精彩……

在三年级、四年级阶段,我给同学们进行了专题性的讲座,选择了小学阶段教科书中诗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位作者------李白,他的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也就是说,欣赏时容易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

课堂情境:

……

师:下面,老师再讲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

生:想听。(孩子们立刻把所有的好奇都堆在了脸上,目光中满含着期待)

师:李白在安徽泾县一带漫游时,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于是,李白就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生:我知道,这首诗是《赠汪伦》。

生:原来李白和汪伦是朋友,这是送给好朋友的诗。

师:李白一生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也写了许多诗送朋友,汪伦只是其中的一个朋友,《赠汪伦》也只是其中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一首送友人的诗。

生:我觉得李白是个重视朋友的人。

生:我觉得李白非常喜欢交朋友,我也喜欢交朋友,我的性格是外向型的,所以,我感觉李白也是外向型的性格。

师:分析的很好,李白的性格非常的豪爽,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品味出来……

红色经典诗歌第5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我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在2009年开始的河北省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适逢我校处于向完全艺术高中的转型过程中,语文教师面临的校本选题和编写工作就更需要操作性和实用性。笔者在本学年编写的校本教材为《诗情画意――体味古典诗词的斑斓色彩》,现将总体编写思路和讲授内容做简单梳理。

一、校本教材及学情分析

1.校本选题构思及学情分析。学情是我选题定题的重要依据。随着我校艺术生源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他们一方面性情活泼,比较浮躁,厌恶古代诗文;另一方面又情感细腻,期待心灵鸡汤的呵护。因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需要用现代语感来满足他们的审美阅读需求。我在文学领域找到了这样一个切入点:将音画融入诗歌,透过斑斓的色彩让学生感知诗情画意,力求为学生打开欣赏古典诗词的一扇窗。校本课题定为《诗情画意――体味古典诗词中的斑斓色彩》。

2.编写定稿思路。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情达意。我的编写思路设计为“诗中有画”和“画中有情”两部分。由“画意”入“诗情”,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由“看热闹”升华为“看门道”。

二、教学重难点

既要给学生一个诗意的感染,又要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基于以上考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重点设计为:用现代审美眼光关照古典诗词,用斑斓色彩勾勒古典诗词中的美丽与哀愁。教学难点为:激活内心深处的诗歌情结,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兴趣及语言表述能力。我的教学主线是:由画意入诗情。

三、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要求我们不能盲目赶进度,必须切实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三维理念,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目标――感知色彩;(2)能力目标――品读诗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守望诗意。之所以用简洁的文字呈现,一是希望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二是希望能直切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设计

高效课堂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标准”,校本选修课又需要注重调动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迁移。由此我将教法确定为: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设计。

我的校本课程设计为6课时,分别如下:在此将第1课时的教学过程做一个阐述。第一课时课题为《诗中有画》。我将教学环节和时间安排如下:(1)激趣导入(10分钟);(2)合作探究(15分钟);(3)突破难点(15分钟);(4)课外延伸(5分钟)。前两个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后两个环节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性,较好实现了两者的结合。下面我们具体来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努力在“趣”字上做文章。我用10分钟的时间导入,目的是拉近学生和古典诗词的心灵距离,这不仅是为了这一课时,更是为了整个课程的开展。为学生出示在电影《非诚勿扰Ⅱ》中被追捧的小诗《见与不见》,背景音乐为《天空之城》。当音乐响起,学生不禁被感染,陷入了沉思之中。在同学的深情诵读中,我和学生们都深深被感动了。

本课的主题是古典诗词的欣赏,我为学生出示的第二首诗回到了诗歌的源头《诗经》。我选取了《蒹葭》这一部分。学生对此很熟悉,但他们不熟悉的是邓丽君在80年代流行的歌曲《在水一方》就是由此改编的。当歌声响起,学生兴奋不已,并且真实感受到了原来“诗”和“歌”真的为一体。

基于以上的情感铺垫,我适时为学生提出一个比较理性的问题: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GDP,更需要DNA。请问:什么是中华民族的DNA?学生争相回答,如:京剧、古代服饰、古代文学等。经过我的点拨之后,师生达成共识:我们要诗意地守望古典文化,用青春传承古典文化。

(二)合作探究

1.感知色彩。请找出下列诗句中包含的斑斓色彩,并试着描述诗歌的画面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体味诗情。下列诗句中都有红色,情感有何不同?

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元稹《行宫》:“宫花寂寞红。”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

学生抢答,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同种色彩,也可以有异样诗情。教师在此做小结:不论是一字之情,还是色彩交织,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一字境界。“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字还可换成哪些字?有何妙处?在学生讨论之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炼字题。

(三)突破难点

校本课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适当渗透高考题型,为高考服务。因此我将炼字题的答题模式为学生整理如下:释词义,描景象,点情境,析手法。并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为例详细说明。最后用一道题来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是王勃的名句,请试着分析其中色彩词运用的妙处。

(四)课外延伸

诗歌中的光色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内涵,色调则是文化符号,读者能从中窥见诗歌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味,获得更多诗里诗外的知识。

课下作业让学生自查诗歌中色彩的明暗表现以及作用,下节课由小组形式在课上交流。

五、教学反思

1.教学理念的转变:由“授受式”转变为“对话式”。

2.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了解学情是备课的关键环节。

红色经典诗歌第6篇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红色经典诗歌第7篇

我多么荣幸/我能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我多么渴望/我能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五洲四海

我时刻能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崇高地位

我为我们的国旗/在世界上赢得的尊严/感到由衷的钦佩

——《国旗颂》155.我多么荣幸

二、以生动优美通俗易懂深刻洗练的诗意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国旗知识,增进他们理性的爱国情感。

我爱国旗的情感/不知从何说起/可能是儿时的一种/深刻的记忆

这鲜红的旗帜上/为什么会有五颗金色的五角星呢/而且一颗是大的/四颗是小的

他们象众星捧月般/围绕着那颗大五星/排列得那么整齐/有一种和谐的韵律

直到我渐渐长大/才逐渐明白其中/深刻的意义/我心中那神圣的情感/总与国旗一道/冉冉升起

—《国旗颂》25.儿时的记忆

20__年“全国青歌赛”中,“羊倌歌王”不识国旗,令人痛心。这说明,漠视国旗的存在,无视国旗的尊严,在当代成年人中不仅仅是“羊倌歌王”一人,而是一个群体,这是绝对不能不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对公民进行热爱国旗的教育,就是进行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当代中国的全方位的教育。这就需要有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学作品,她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打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愉快中自觉地接受这种审美教育。而《国旗颂》是迄今为止最能引发全社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社会阶层在爱国情感上达到共鸣的作品。

三、盛世出盛典,《国旗颂》是真正的黄钟大吕之音,预示着党领导各族人民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旗飘扬在长城上/他们同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旗帜轻柔 但意志坚强/城墙厚重 却铁骨柔肠/国旗虽然年轻 但是身肩祖国的重任/长城虽然古老 却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他们在彼此的双眼里/看到了惊叹和赞赏/两人携起手/共创祖国辉煌

—《国旗颂》22.国旗与长城

红色经典诗歌第8篇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诗歌无疑有着一个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诗歌鉴赏首先是赏,即运用想象等主观体验感受、品味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然后才是鉴,是站在评价的角度,对诗歌作出审美判断,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诗歌的欣赏是欣赏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诗歌的意境深广,富于形象,长于抒情,它的抒情意蕴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具体鲜明的。鲜明的意象形象及细节,能深刻地凸现诗意的情韵和意趣,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增加了古诗词的隐晦曲折,也增加了我们鉴赏理解的难度。诗歌的抒情总是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诗歌的意象,凭借对诗歌意象的特征、艺术手法、民族传统审美心理来分析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能够在诗歌的欣赏中,最终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思想内容前提条件是要了解作者一些关于生平、所处的时代等方面的知识,诗歌的创造联系着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性格特点,也联系着当时的具体环境,是作者特定时期内的思想情感的一个反映,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动态、风格流派和写作动机,使我们的主观情意与诗歌中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以我们的心感应作者的心,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以“此时”“此景”感应“此人”“此情”,与作者一起共同去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启示,有了审美感应,才算是达到了对诗歌的鉴赏。

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深入体现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融入的审美情感以及我们从诗中所领会到的诗意,与诗人间的情意相通。具体分为景物审美感应、人物审美感应和社会生活审美感应。

景物审美感应。中国古典诗歌中写景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个篇章,诗人带着有情的眼睛物观察景物,借助客观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抒发主观情感,移情于景、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彩,景生情,情生景,情境交融,浑然一体,理解凝聚在景物描写中的诗人的主观感情,积极乐观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渴望建功立业;消极悲观的,怀才不遇,落寞悲伤。古典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文化发展中被赋予某些约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很多诗人往往都会有自己特定的意象群,比如屈原的诗中常用香草、美人、凤凰等意象~,李白的诗中多有明月、黄河等意象词,这些和诗人的风格是相关的,也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常见的写景诗有山水诗和边塞诗。山水诗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描写山水并且成就较高的一个诗人。山水诗的鼎盛时期则在盛唐,出现了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诗歌还寄托了诗人的志向与情感。而李白的山水诗则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将情感倾注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人物审美感应。人物形象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作为直接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细节,是刻划形象、展现丰富内心世界的―条重要途径。传神的细节除了能准确生动地传达感情外,往往又是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能调动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细节,可以是典型的动作,也可以是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以元稹的《行宫》为例: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荒凉冷漠的古行宫中,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着,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闲坐无聊,一个一个数说着玄宗昔日的盛世繁华。这首诗很平实,但很有概括力,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力,历经沧桑感不言其中。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第二句暗示出了时间:红花盛开的季节,第三句介绍了人物:白头宫女,第四句描绘出了动作:闲坐说玄宗,构成了一幅生动又蕴含深意的画面。诗人要表现的是哀怨凄凉的心情,却描写出红艳的宫花,红花美景与寂寥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情绪。元稹生活在盛世巅峰过后的中唐,他的诗平实中呈现绝美华丽,色彩浓烈,细节刻画真切动人,这与他的的性格特征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他刚正不阿,情感真挚。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末句“闲坐说玄宗”,白头宫女是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人,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酿成安史之乱。诗中宫女没有愤慨,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谈起自己的过去,就像是谈论别人的故事,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是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感慨,透过这淳朴的字面,我们其实是能感受到宫女苦熬了几十个春秋的寂寞孤独,青春年华就此葬送的哀怨。

社会生活审美感应。这类诗表述的是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主题通常是诗人对某一社会现象做出冷静、理性的思考,结合社会现实,抨击社会现实,达到讽喻的目的。阅读这类诗歌,重要的就是弄清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然后深入理解这一史实给人留下的深刻的经验教训。诗歌的欣赏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从动情到理解,再到再创造,它需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理解,用心去体会,由浅及深,由表象到实质,逐渐达到心灵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红色经典诗歌第9篇

何谓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作品。红色经典是当代演出宣传中的常用词,没有人刻意阐释,也不是什么科学严谨的定义,但大家似乎都能意会。笔者理解红色经典是借用经典词义,意指那些特定时代诞生的歌颂党、歌颂祖国、颂扬时代精神、深受大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比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等等都是长演不衰的红色经典。它们都是跨越时代的优秀之作、典范之作,其共同之处在于具有“主题先行”、追求舞台化戏剧化的效果、作品张扬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红色经典何以在当代流行?

红色经典是时间磨洗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审美艺术价值。无论何时观看你都能感受到它强烈的时代精神,为它传递的激情昂扬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所感染。人是需要精神鼓舞的,更需要昂扬向上的精神传承。那些峥嵘岁月的革命意志、奋斗故事的确具有荡涤世俗、令人激情燃烧的特殊魅力。此外,红色经典表演自然真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红色经典有一批特定的观众群,它曾伴随一代人的成长岁月,如今他们大多已人过中年,有了回眸重温的情怀,红色经典的适时推出迎合了他们观摩的愿望。配合各种主题纪念活动举办的红色经典演出,首先是起到了传承的积极作用;其次能够得到上级肯定、甚至拨专款扶持;第三市场业绩不俗。

流行歌坛的“翻唱”风也正是源于此。现在江西卫视热播的“红歌会”,收视率不低,显然也是基于《东方红》等“红歌”深厚的群众基础。

如何正确解读红色经典?

重新翻作的红色经典在广受欢迎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一,滥用经典之名。有些演出贴上经典复排的标签,借题发挥,为的是沾经典的人气;其二,只为应景,以经典充数。翻作经典走的是创作捷径,省去很多创作经费,但是有些翻作只为应景,缺乏再度挖掘,表演与初创时无法相比,很多演员眼中没有、心中也无经典所要求传达的精神内涵。即使是照搬照演经典,也存在着有些剧目为赶档期急于登台,粗制滥造。其三,改编经典,歪曲原作。在还没有吃透经典原作之时,擅自改编,这方面问题尤其严重。这三种对待经典的态度,潜移默化当中产生了“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倾向。

上述现象如果长此以往,将影响红色经典本身的艺术魅力和红色经典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复排人员对原作精神吃得不透同样影响其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对并不熟悉那段革命历史的后辈也将产生消极影响。本报就曾接到“五个一工程”奖歌曲评委周荫昌来电反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冼星海百年诞辰活动中,《黄河大合唱》特定的精神内涵没有表达出来,那种特定时出的中国民族怒吼的声音被轻松地消解了,令人非常失望。

每逢各种主题纪念日,红色经典的集中上演成为当代文化生活中当仁不让的浓抹重彩。去年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武警文工团于国庆期间推出大型史诗音画《十送红军》,以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历史歌曲再现了红军长征史诗般壮阔的历史画卷。演出创意非常可取,但重表演形式不重精神内涵也是突出问题。舞美、演员比以前漂亮了N倍,但该传达的精神气质却没有。个别演员一出场就摔倒了,和经典应有的要求很不相配。

作家丛维熙说:一切应时小卖的吆喝,或以此壮门面者只能亵渎“经典”这个含金量极高的词义。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在今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强调“创作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优秀作品是当前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同时指出:抵制艺术创作中出现的“戏说经典”“恶搞崇高”“消解价值”等不良创作现象。网友“中国文化人”说:红色经典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那段历史的思想观念的一种阐释,其中所蕴含的坚定信仰、献身精神等高贵品质恰恰是对当下人文精神缺失的补偿。

依赖经典不是长久之计!

红色经典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作品,其推出有其不可回避的历史背景,当然也有其创作的历史局限,其所反映的时代内容、表现的叙事手法、蕴涵的审美形态都与当下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重新恢复红色经典首先要尊重历史,在翻作红色经典时首先要吃透原作特定的精神内涵,演出时应继承而不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