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政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3:06

思政教学

思政教学第1篇

    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习惯于“超文本”的非线性思考,排斥独立的、逻辑的、理性的思考,消解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给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难度。由于大学生处于“全天候”的网络生活状态,一旦离开网络他们就会非常不适应。庞大的信息量也使得大学生产生“信息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和辩证思维,给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造成巨大挑战,并引发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的接受障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力式微,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把关障碍网络化生存状态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但网络宽泛的信息往往缺乏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同的价值观念又相互冲突和激荡,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不从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式微。一方面,这些巨大的网络信息量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造成过多无关的信息影响大学生判断和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信息。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海量信息面前“守门人”的职能弱化,难以及时地剔除垃圾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无归责性使信息的传播可以随心所欲,逃避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再加上单向度的传统教育模式,致使教育客体的质量和传播都受到了严重干扰,让教育者对网络信息难以进行适度的“把关”并把教育内容“配送”给大学生。话语表达鸿沟弱化了互动反馈,引发教育双主体间话语衔接障碍网络话语不仅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更是大学生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以诙谐幽默的表达为特征的网络话语,简明扼要、个性十足,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和认同感远远低于大学生,对运用网络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更是不强。因话语鸿沟引发的教育双主体间的沟通障碍,使教育者难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对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敬而远之,最终导致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再弱化。另外,与注重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相比,网络话语表达则具有娱乐性、草根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也使二者之间形成了不对称的话语体系。负面信息的滋生冲击主题教育,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障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对负面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可能,它不仅使大学生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更加影响主题教育传播的可控性。由于传播的自由化,网络世界常常会有民族分裂、极端情绪和低俗拜金等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甚至煽动“颜色革命”。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或者社会热点时,往往难以辨别海量信息的真伪,同时伴随着这些信息的负面情绪,又使网络极易成为情绪的发泄口并形成“群体极化”,严重污染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最终导致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大学生,对与负面信息所反映出来的“现实环境”不符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思考

    提高教育主体的政治素养,降低“维稳”难度当前,国内外的政治思潮与文化思潮相交织,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错误观点相交锋。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强化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首场被称为“维基革命”的“茉莉花”革命就是以网络作为动员青年的手段之一,致使突尼斯政权在短时期内交替更迭。因此,教育者要主动、积极地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扞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其次,旗帜鲜明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要求。提高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价值理性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信息选择和接收素养、信息解析素养以及信息再传播素养。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以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担负起构建和谐网络世界的公共责任。首先,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和接收过程中要有批判意识,不人云亦云,养成良好的上网用网习惯。教育者在这一环节则需要明确“把关”职责,把错误的信息在源头就拦截下来。其次,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网络技能提升,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解析能力,才能获取多渠道、全面和有效的信息,做到真实、客观。再次,信息的再传播素养要求大学生有自律精神,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教育者则需要将教育内容转换得含蓄有度、大象无形,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化。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感适应青年特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突出教育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纽带。因此,开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多元化的生活实际、性格特征以及利益诉求。大学生普遍关心自身的就业、深造、恋爱等问题,教育者可以通过主题网站、微博和即时通讯等各种网络手段与他们进行沟通,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现实困难。另外,结合红色文化挖掘网络教育资源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性阻力的途径之一。如湖南首档主旋律微电影原创大赛就是利用微电影的形式将抽象的教育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具体形象的影像。教育者不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播放这些红色主旋律的微电影,还可以组织大学生举办类似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感。追踪社会热点,挖掘事件的思想深度,突出教育实效性大学生除了关心与自身利益相关联的问题之外,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其解析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教育者可以利用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对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使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大事件的同时,培养其政治敏感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另外,虽然网络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但当一些网络事件升温之后,庞杂的信息传播异化、部分网民的起哄围观再加上网络情绪的极化,会非常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判断,此时教育者对事件的及时跟进将有助于把握热点问题的发展轨迹。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表态,同时挖掘事件的思想深度,教育者则无需干瘪的说教,就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科学把握网络话语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嵌入大学生群体树立交往互动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资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线性思维,要求教育双主体树立交往互动的意识,建立符合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哈贝马斯曾提出过“交往资质”的概念,主要是指个体与个体在交往互动中所形成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要提高这种交往资质,首先需要改变“独白式”的惯性思维,挖掘和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其次,在网络上创设基于生活、富于情感、注重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是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开放的话语模式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另一个主体,要有主体的自觉意识,发挥和使用自己的话语权,对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热点要主动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身的主体性。注重网络传播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工具化传播技巧的运用是为了增强传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也需要教育者运用传播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工具化,真正将书本上死板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感性体验,最终内化为理性认同。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各种错误观点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简单排除这些观点,而是辩证地利用它们的反面价值。教育者可以运用“两面提示”的传播技巧,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将利于和不利于己方的事实摆出,再通过驳斥不利于己方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大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的传播技巧可以帮助教育者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正效果。

    利用校园文化载体,促进历时教育与实时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落脚点。教育者通过分析校园网站、高校论坛以及学生微博等,把握校园文化动向,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带着体温”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者应通过整合网络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环境。通过利用建立在价值认同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育、民族自豪感培育和国家忧患意识养成。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国际视野中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感,也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柔性。

思政教学第2篇

每一个人都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体,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从而带来了社会交往的高频度化以及社会流动性扩大化。社会流动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思想交流。社会现代性加剧了时空的浓缩,让整个世界都成为了“地球村”。时空的扩大化反映的是社会成员思想交往的高频度与高密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竞相汇集在同一时空。越是在人员流动性大的社会空间,人们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就越大,难以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的人们常常产生分歧、冲突乃至矛盾。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团结的实现使得人们思想观念之间的交流、沟通、协商乃至达成思想共识显得越发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化解人们的矛盾、打消人们的思想困惑,最终实现协调人际交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实现社会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第三,现代社会个体自主性与主导政治价值观的传播。按照社会学家的说法,传统社会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权力自上而下一竿子见底,整个社会一种观点,一种想法,个体是缺乏自主性的。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社会空间中有效地开展是不成问题的。作为政治性思想传播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垂直式的方式,表现为‘上行下效’、“我说你听’、‘我打你通’,这样,它无需解决它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思想、价值观的社会个体。由于个体的自主性增强,要在多元化社会主体共存的社会空间中实现主导性政治思想观念的传播就变得困难起来。如何把具有政治性的、一定的阶级的、既定的思想教育内容,在开放的社会空间中传达给多样的社会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和整个社会之间)就呈现紧张性的内在张力。此时,社会空间中充斥的是多元化的、具有相对自主的思想观念的社会成员,而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是将既定的政治价值观传达给社会成员。这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就需要专门地加以揭示。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建构越发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性。首先,当下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出现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知识上的更新和重塑。社会的出现是当下中国社会呈现出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近年来,理论界对于中国社会的这一崭新特征基本上也做出指认,诸如保护社会(郑永年)、重建社会(孙立平)、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社会的兴起(任剑涛)等提法都旨在揭示并呼唤社会的到来。那么,在这样一个新出现的社会空间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么开展,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并未能够对之作出有效的知识回应,缺少专业化的、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密连接起来的知识体系。其次,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加剧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异质化、多变性。所有的现代与传统的、东方与西方的交融汇聚在当下中国社会加剧了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思想领域作出解释与回应,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公共性品格。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理论发展需要进行知识体系上的再造以及思维方式、方法论的突破。在日益分化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系统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自足的社会空间与职业空间,它有系统的内在结构、自己特殊的运行方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转换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理解方式,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认知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社会形势的剧变,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程度在不断地加大。尽管很多人并没有自觉地将很多社会问题的肇因与解决思路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但当下社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之下才能够完满地加以解决。社会的变化让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遭遇关节点”,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挑战,迫切地需要一门立足社会、关注社会、解读社会乃至进入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成员需要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于提升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水平、解读社会现实以及解决社会问题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下处于转型的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所开放出的知识效应、现实效应以及学科效应将会是十分明显的。笔者在此将重点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社会功能以及学科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社会功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最接地气”的一门知识体系,它担负着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双重功能。具体来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以用自己的方式解释社会。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方式,用自身学科的话语来描述、解读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当下复杂的中国转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就是一种基于思想交往的方式,它从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流动的角度看待这个社会。当社会学家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展开的社会互动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应该看到的是社会流动背后人们的思想交流。当下中国社会中发生的很多现象,尤其是思想领域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寻求解释。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社会。所谓“回应社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社会表达出某种价值态度。对于社会现象或社会实践,尤其是新兴出现的事件或社会事物,我们是应该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还是反思的或是认可的观点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回应社会的价值立场的。“影响人的思想,促进人的态度(取向)转向,实现人的思想解放,为着正义而自觉奋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当下,很多人之所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能有效地介入社会空间,表达自己的态度或立场是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立足于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它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深嵌于社会系统并发挥其对社会系统的回应功能。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方式塑造社会。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解读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刺激—反应”模式,认为只有当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才启动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种是“挑战—应答”模式,认为只有当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对之作出回应。这两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动的消极性与被动性。第三种模式是社会互构模式,即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塑造,社会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社会的形态与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它可以通过思想的力量和观念的力量来引导乃至改变社会。就当下的社会转型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应该要把握主动的地位,不能是简单的本能性反应或者是被动的应答,而应该是和社会之间相互塑造,为塑造出一个稳定、健康、和谐、美丽的中国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所具有的这些社会功能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社会语境之下显现出绚丽的理论活力与实践生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笔者在此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主要针对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发挥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它的“母体”学科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最为突出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可以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论证功能。有些人会质疑:当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独立性都成问题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是否成为可能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应该是建立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或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展开后续的研究。诚然,人们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时候,必然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的知识、原理以及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熟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才能够展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可以做到同步研究、协调发展的,这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在当下,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存在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到学科独立性的质疑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学科的合法性可能会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视角。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那么,人类社会实践究竟如何会生发出思想政治教育呢?这样的实践在什么时期,到了什么阶段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才出现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政治性思想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到底是什么样的实践?这样的实践有什么样的特征,它是如何展开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分析,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发生的社会历史土壤。当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以及知识体系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时候,我们便能够清晰地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的论证。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政治性的社会实践,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将会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打开另一个窗口。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效应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是对社会学都具有拓展学科视野的意义。这与现代社会很多问题的复杂性相关,因为现代社会的很多现象、事件都具有社会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事实的双重性质。只不过,笔者在此处更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论证功能,这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遭遇的学科合法性质疑有关。

三、突生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学科联姻的产物,但不能认为它是两者之间的简单叠加,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特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特质的学科呢?社会学家涂尔干关于社会的分析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的理解一直存在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之争,两者的焦点在于社会究竟是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它究竟是人为建构出来的,还是现实存在的。社会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如孔德、斯宾塞、韦伯等人,将社会看作是个体简单叠加的结果,是人为虚幻地建构的结果。然而,涂尔干却认为社会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事实,这类事实有自己特殊的性质,“这类事实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

社会固然是由单个个人组成的,但它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运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但它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不是社会学,而是应该有独立的学科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超越于两者之上的学科特质,我们将它的这一学科特质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突生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建立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提供的经验事实、理论、原理、方法等知识基础,但又不简单地等同两者的学科突生性,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一门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基础之上的、具有独立学科特质的分支学科。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又表现出超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之上的突生性品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偏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背景式”的研究。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作一出戏的话,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这出戏做出“场景化”的揭示,帮助我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必然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侧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语境和条件等背景方面的理解。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偏向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依赖的社会土壤。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后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基础与社会条件。对于这些问题的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学科立场与学科价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一套观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即用一种社会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观察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详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供的社会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之中考量,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观察视角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是缺少方法论自觉意识的。

对社会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也体现出自身的突生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注重揭示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背后复杂的关系。社会学将社会看做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关系体,注重揭示社会关系中人际互动、社会群体交往以及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如何相处。“社会学的理解并不只是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生活,而是我们的生活如何与别人相维系”,但它不会渗透到社会成员背后复杂的思想关系、价值联系、情感交往等主观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恰恰要揭示的就是社会关系中人们背后的思想关系、价值关系以及情感关系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要将社会交往背后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精神领域里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揭示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作为对象的一项教育活动,思想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式。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超越社会学之处也体现在它对社会变迁的精神动力的揭示。与社会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擅长从思想、价值观、精神的维度挖掘社会变迁的原因与规律,揭示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要揭示那些支配社会变迁的精神动力以及观念力量。另外,在方法论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吸纳了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思政教学第3篇

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就是坚持以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大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大学生的品质培养为落脚点,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学服务,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是当代教育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在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改造学生、培养学生,还应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利,维护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2贯彻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思路

2.1以大学生为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

2.1.1重视大学生的根本需求

需求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原始动力之一,因为需求是人们的本性,马克思主义指出需求是人类生命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也是生命的原动力.人类不仅能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还能按照人的需求进行改造,所以人才能具有创造性的能力,使生存的条件不断得到完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瓶颈,要从大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关注着大学生,多为大学生着想,帮助大学生、尊敬大学生,使其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为大学生的生存以及发展奠定基础.

2.1.2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的阶段,情感欲望日渐加强,并且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他们需要各种情绪的宣泄、人性的拷问、情感的安抚、信仰的追求、心灵的寄托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等,这些均需要教师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关怀与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追求人类的终极目标,从而实现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建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该针对大学生自我的社会地位、价值、角色、义务与归属等问题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育者要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质疑等,合理、适当地引导大学生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将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明白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现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变革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使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所以,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加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清除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增强对大学生选择就业和就业决策能力培养的力度.

2.1.3正视大学生的基本利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是遵循客观规律,其基本规律是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性和根源性.人们在生活中,必然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需求,人们的利益之所在就是让这些需求得到满足.需求及其满足是人们生活的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建立在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对利益问题的关心的前提下,用科学的利益观以带领学生鉴别多种利益诉求,让所有大学生能关心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身利益所带来的追求,由此凝集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考虑,重视其自身的发展、生活、健康、安全等各种问题,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2.2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2.1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在《论语》中孔子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其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思想道德的示范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模仿能力又很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师的模范作用,因而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注重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培养,以身作则,应将言传与身教二者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人格作用于其教育的对象,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规范行为,促进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自主建构,塑造大学生的灵魂.

2.2.2引导与灌输相统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生塞硬灌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不仅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预期目标,还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误解,甚至是反感.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在坚持理论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层次,改善理论教学模式,增加理论教学过程的艺术性以及互动性,如通过课堂提问并引导学生作出回答,或者由学生自行讲课,教师在对讲课内容进行评价等,将理论灌输与引导疏通相结合结合,提高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性.

2.3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2.3.1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各种对立思想体系并存.党政府对这种形势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并且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因此在面对这种考验时,党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其结合当前的党情及国情,把理民族凝聚力发展与想信念教育提高到同等地位.我国仍处在和谐社会构建初期,加大对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在我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与共同理想”,与此同时,还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更高的人生理想,确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念.

2.3.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一个健全的人而言,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还必须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在各大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使其能冷静面对各种挫折以及变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方面均发生广泛而深刻得变革,帮助大学生在观念、心理以及能力上适应转型关键时期的发展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发展的重要时刻,由于情感、学习以及就业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其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使其心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无法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开导,有的大学生有可能因承受不了压力而作出无法挽回的行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学会心理调适,提高大学生承受压力及挫折的能力,及时消除各种心理困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对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教师应多加关注并主动了解大学生,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动走进大学生的心理世界,与其进行深刻交流,使大学生能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

2.3.3结合政治教育

新时期的教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为根本出发点,开展各种形势政策性教育、党的基本纲领、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经验教育以及路线教育,开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等,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水平以及理论水平.在复杂的环境下,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运用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识别不同的错误思想,识破各种反动图谋.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以及政治敏锐性,并通过政治敏感性的培养来认清西方反华思想.

2.3.4重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观念三个方面的教育.新形势下高校应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与社会主义法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规范教育.深入开展“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大学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4拓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2.4.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实践环节在教学规划中普遍被忽视,这不仅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因为实践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一方面,想要真正把握好理论必须要经过实践证明.唯有在实际的运用中,并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再通过“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不断重复中才可以更好、更虹鳟却地体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为了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且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实践相结合.

思政教学第4篇

一、更新观念,以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教育指导思想决定着教学的设计,对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师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1.明确政治课教学是为培养“四有”人才打基础的,它肩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的光荣使命。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工作,才能教着“今天”,想着“明天”,提高教学的积极性。

2.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愉快地获取思维方法。

3.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唯教师为中心的教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条件。

二、深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备课和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

三、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只注意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矗。

怎样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的目光、大方的仪表,会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状态,就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之中,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理想环境。

再次,建立平等、民主和友好有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课堂气氛的基矗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学生要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

四、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诉诸于学生,使之入心入脑。

具体来讲:

首先,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其次,以点拨释疑的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导入后,只有通过点拨释疑,才能使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变“苦”为“乐”,增强知识的吸引力,使得学生想学、乐学、勤学。点拨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①借势诱导,引向深入。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般能答出一

思政教学第5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理念变了,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手段多样,方式方法更加灵活,而这些变化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跳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发现学生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习哲学内容,因为哲学的理论内容抽象难懂,以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结果学生听得模模糊糊,甚至学生有时会对教师说:“这个知识我本来有点明白了,被你一讲又糊涂了。”原因是什么?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旁听者,没有主动参与进来,并结合生活独立思考。对他们来说这个理论离他们生活较远,用处不大,感触不深。如果能结合实际设置具体生动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转变,找到适合学生和教师的方式方法,服务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反思二]

在授课过程中,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让他们带着问题听课,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地准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生动有趣的问题,组织安排好课堂。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这样的课堂对我们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一些问题的思考,事例的分析说明,语言的组织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准备。对于理论难度大的内容,学生不知如何表达,受自己知识的限制,问题讨论不开。尤其是专业性强、学生陌生的知识,就是讨论也只是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而且这样的认识片面,缺乏辩证的思维。很明显,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办法完成既定的任务,所以课堂效率不高。因此,一个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内容决定形式,具体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讲解知识,还要看具体内容。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用心思考,找到符合教学内容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可以是合作学习、探究活动、小组讨论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不断地探索,用心思考,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教学反思三]

在哲学生活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框题的内容抽象难懂,怎么将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理解。我通过“搜集―展示―探究―总结”的环节来处理,体现了“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回归生活”的生活逻辑。在生活案例中要善于归纳哲学观点,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辩证否定观的含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等的学习,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及时点拨讲解,适当地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堂探究讨论活动。在解释理论的时候,可借助于图片、图表、图画,运用幻灯片、多媒体等手段尽量让学生产生具体直观的感受。这样设计,使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从而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目标和德育目标。

思政教学第6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内涵

通过陈秉公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有助于约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活动。不同的研究者其研究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个人对其都有个人的看法,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能够时刻体现出人的意识,通过人大脑产生思维,而形成思维能力,人们的生活是围绕着人的思维来进行的,然后支配着自身的来进行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思想和意识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国家和发展和兴旺都离不开政治,国家的任何活动也离不开政治,政治可以对我国的公共事物进行管理,为了社会利益而努力。不同的思想政治内涵对其理解也存在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整合手段,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它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所有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人的思想来进行支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内容山尤其独特性特点,而且在实现的目标上面也能显现出独特性特征来。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同起来,这种错误的理解势必陷入误区。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就应该对这一学科进行科学的诠释和科学的划分。在应用这个概念时,尤其是在实践中,对人的自身品行、道德修养的养成都有助于人们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学科都会拥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每一个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相对独立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研究,就应该找出具体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针对人来进行的,从一定的现实意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将正确的思想传授给人,然后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和帮助人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那么这就可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了吗?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并不是肯定的。不仅仅这一学科对人进行研究,同样其他的学科对象也是对人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这样说,所有存在的科学的学科都是以研究人为目标的。但是这样理解并不是非常的笼统。因为人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人的存在具备着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每一种学科对人的研究只局限在一部分。虽然思想政治教学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但是不可以说对人的全部进行研究。它和其他的学科存在着一致性,只是对人的某一部分进行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减少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重复性。所以,能够从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其他的学科研究对象同样具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其研究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使其含义更加深刻和明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鼓励人们多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从中锻炼人的思想意志,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感染人的思想,将人的思想带入科学的领域中,使人能够把握住正确的生活方向,并为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引导下,人们正确的思想逐渐形成,无论是从人的思想还是行为方面,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有其规律性,和人们自身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也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早理论上还是在思想方面对人们都会产生影响。同时还挖掘人的心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提升,给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结束语: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避免其空洞化,必须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不仅要抓住研究方法和规律,还要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给人以感染和启发,这样才能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然后对这一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体系构建的有力依据。

作者:马东华 单位:黑龙江佳木斯大学

思政教学第7篇

研究性学习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角色意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并从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途径,以此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目前在各个学科中都有运用。高校思政课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通过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面对高校思政课日益突出的教学矛盾,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类:一是从不同角度对研究性学习理论进行研究,二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的论述,三是对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国内是一个较新的视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单纯关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忽略对思政课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研究,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这种灌输方法剥夺了大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余地,与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产生了冲突,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致使正面引导难以产生共鸣。总之,当前高校思政课因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深刻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自觉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使教学方式和方法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特点,更好地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创新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广泛运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积极影响。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转变教学方式是开展提升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使思政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积极探索新方法,运用新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采取专题讲授方式、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突出问题意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最关心、亟待解决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维度,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再次,引导学生主动研读教材、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社会发展亟待破解的问题,并以课题项目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综合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课题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意识,真正理解、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主动对接信息化教学新形势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明确要求“,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部确定的一项重点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研究性教学,能够准确、迅速地查阅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和价值判断,把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构建新知识体系,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大背景,将教学领域从课堂延伸至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颇具颠覆性的概念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带来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渗透力和持续性,满足教学的交互性,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以及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传统课程资源、如何增强教师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已成为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主动对接信息化教学新形势,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化时展要求,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个别化教学。例如湖南省教育厅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云空间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并确立100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空间课堂建设与研究项目,以此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交流与共享,打造面向全省大学生开放的网络空间课堂,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通过名师空间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利用互联网不仅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多元化学习,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此外,信息化教学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还需具备以下教学必备技能:1.课件制作技能: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的结构层次、教学目标以及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在自己的课件中,突出课件的针对性。2.屏幕录像课件制作技能:屏幕录像课件教学方式是一种程序化教学方式,教师既可以通过PC环境下的屏幕录像软件,也可以使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将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信息全方位呈现在视频课件中。3.媒体视频文件编辑、转换技能:教师可自行对多媒体视频文件进行编辑、转换,从而能在各种移动设备上进行适时播放。4.移动应用交流技能: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各种社交类应用,摒弃传统式说教,与学生平等探讨,让学生用更便捷的移动方式学习知识,实现课后师生互动。

(三)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从问题或课题出发的,一个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是难以胜任当今高校教学要求的,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究活动。为了防止研究性学习指导流于形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制定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案,这都需要较强的科研意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作为基础。由于思政课课程体系跨学科的性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层次的学术视野、知识储备和科研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努力提高科研能力,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研究性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强化科研意识: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认真钻研研究性学习、关注教学主体,认真分析学情,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二是以科研为抓手,深化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找到科研灵感、拓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思路和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三是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总结与反思,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实践教学中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巩固研究性学习效果,促进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学生培养”的良好局面,通过教师的影响,也将促进大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养成。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全员性等五个基本特征。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具有鲜明的个性,很长一段时间来被人贴上“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享乐的一代”“、温室花朵”等标签,因此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质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借鉴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化师生互动,积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我研究学习,促进师生双方加深了解与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这无疑有利于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带动整个学校良好学习氛围与和谐的学术环境的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大学生走弯路,犯错误,目的是推动学生从被动走进主动的自主学习,让大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的实践积累研究经验,转变对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独立思考的一些依赖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牢基础。新型师生关系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又能体现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价值,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但获得认知上的增长,同时进一步融洽师生感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在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引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教师角色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适应新形势,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自觉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使教学方式和方法贴近学生实际,更好地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引导,积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任务,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洲,钱国英.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2]邱翠竹.研究性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J].高等教育,2011(12).

[3]李金萍,李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原则及模式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思政教学第8篇

这种素质既包括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的文化素质是教师的硬件设备。在当今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和学校的硬性规定下(本科以下学历不能进行高中教学工作),能够成为一线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同志,专业的文化素质都是具备的。所以,我认为重点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更需要具备这样的道德品质,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如果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本身道德修养不高,课堂上唱高调,而生活中却是斤斤计较、争名夺利之人,那么又怎么让学生信服呢?

二、有一种探索创新精神,把一些单调乏味的高中思想政治常识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讲解出来。

思想政治课在初中叫做思想品德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堂内容不多,教师如果能用心多准备一些小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展示所学知识,利用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效果就会很不错。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内容较多,又多为比较乏味的知识点,在实际操作中,既要注意课堂氛围,又要考虑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挑选一些经典案例丰富课堂内容。如在讲解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时,教师运用一些寓言故事和谚语,引导学生明白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在接受新知识时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1.每天看新闻。因为思想政治与国家政治体制和时事政治联系最为密切,国家大政方针发生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也会相应调整。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这样也有利于课堂讲解时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政治课程并不是一门空洞、不切实际的学科,它就在我们身边。除了时事类新闻,其他领域的新闻也可涉足一些,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也是非常关注的,如果你能和他们探讨各个领域的问题,甚至是娱乐圈的,那么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自然就会很高,他们对于你讲解的知识也更乐于接受。

思政教学第9篇

【关键词】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学

前言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重要基础的课程。但当前高校政治课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对政治课也不够重视,影响了政治教学质量,为解决此问题,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大思政视野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大思政教育观对政治课的教学要求

第一,思政教学的实践性,虽然思政教学的理论性较强,但实践性同样不容忽视。思政教学需要具有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强调思政教学的实践性需要注意三点内容,首先,教学内容需要符合实际,教师需要根据教育环境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向进行调整,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先进性,确保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践性[1]。其次,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需要顾及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能够笼统的进行单一化的教学。最后,注重思政课教学的过程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需要重视政治教育的创造性与变化性,从而确保思政教学的过程性。

第二,思政教学的人性化,人性化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教学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性化教学,能够为学生灌输主客体平等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思政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与感染力,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三,思政教学的开放性,思政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学内容需要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是大思政教育观念下的关键理念,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形势,结合思政理论,讲解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需要是开放性的,具有特点的,结合实际的内容。其次,教育载体的开放性。教育载体的开放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将多媒体技术、微媒体手段等应用于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2]。

二、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传统落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学习效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教学方法落后传统,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单一是教学方法传统落后的主要体现,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弊端明显,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学习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新鲜感,注意力不易集中,无法产生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第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式单一教学模式,为学生灌输知识,并不会合理利用合作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学效果[3]。

(二)与大思政教育平台的构筑存在较大差距

大思政教育平台设想较好,但在实施中遇到了较多阻碍,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大思政教育思想的提出证明了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想要进行教学改革,改变这种问题,提高思政教学质量,但是大思政教育平台的构建与理想还是存在较大问题。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大思政教育平台是教师与学校的行为,是单方面的,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的学生主体的想法,致使学生主体对大思政教学理念并不了解,对大思政教学平台的构建也不够配合,导致出现大思政教育平台应用效果不佳,与学生需求脱节等问题[4]。第二,大思政教育平台理论新颖,理念新潮,但是,实施难度较大,与学生主体的切合度较低,学生无法适应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不仅如此,未建立起健全的工作机制,致使大思政教育平台不够成熟,很难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观念落后,对思政教学不够重视

当前,总体而言,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较为落后,教学的出发点还主要是应付于考核,高校60分为合格线,60分以下不合格,需要补考,60分以上合格,考核通过,此种考核方式衍生的问题就是学生平时上课可能不够专心,在考试周突击背诵,应付考试,此种记忆是短时记忆,考试完成后,学生将背诵的知识全部遗忘掉了,如此一来,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习到知识,学习效果较差,由此可见,教学观念落后,对思政教学不够重视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教学观念落后,对思政教学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生未意识到思政教学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认为,在不考研的情况下,思政知识学习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无关,与毕业后的就业关系也不大,因而,对思政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意识到思政教学对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第二,思政课程在初中就已经开设,一直到大学,部分教学内容学生较为熟悉,在初高中时学习过相关知识,进行过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缺乏新鲜感,从而缺乏学习兴趣,对知识也不够重视。

三、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创新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有效手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能够给予学生新鲜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创新教学方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大思政教学观念为基础,遵循大思政教学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大思政教学观念强调思政教学的个性化与实践性,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5]。第二,采用趣味教学法开展教学,思政内容较为枯燥乏味,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运用趣味教学法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习“思想的历史地位”为例,思想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理论性较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教学法开展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添加图片、案例、故事等将思想地位的相关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组织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小组比赛,通过小组比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二)扩展大思政实践教育平台

大思政实践教育平台是大思政教育思想贯彻实施的主要平台,扩展大思政教育实践平台是在大思政视角下实施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扩展大思政实践教育平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学生主体性,要求学生参与到大思政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之中,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促进大思政实践教育平台的有效建设,保证大思政实践教育平台的顺利应用,促进大思政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第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大思政教育实践平台的构建过程中不能只立足于理论,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需求以及学校条件构建大思政教育平台。例如,在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构建大思政教育平台的看法与意见,使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

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是影响思政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思政视角下进行教学改革需要解决此问题,阐明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对思政教育更加重视,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宣传教育的方式较多,高校活动较多,教师可以与活动相联系进行有效的宣传,例如,开展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讲座,组织思政知识辩论赛,利用学校广播进行宣传,或者安排社团进行宣传教育等。第二,开设相关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课时内容,通过增加课时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思政课程,意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第三,改变考核方式,采取全过程考核与闭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思政教学的重视程度,实现大思政视角下的教学改革。

总结

大思政教学思想提倡个性化、实践性与开放性教学,是值得提倡的教学观念,在大思政视野下开展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研究大思政视野下的教学措施,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宜晓.论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2] 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2)

[3] 钱结海.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的高校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整合与开发[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02)

[4] 姜琳琳.高校“大思政”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5(08)

[5] 石书臣,唐海玲.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及应对[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