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建设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2:35

思想建设论文

思想建设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干部队伍建设的首位。他特别重视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他一贯倡导广大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真正成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措施中,他指出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认真学习、研究关于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理论,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深刻认识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领导人才。”∞而培养领导干部,提高他们的素质,“最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素养。”回为此,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聚精会神地抓党建,抓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并着重于提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在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不久,1990年6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党校建设和党校工作的通知,要把各级党校作为培养和提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的重要阵地。多次到中央党校给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讲话,阐述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学习理论,提高政治敏锐性的重要意义。针对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更是对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思想素质作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第~,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第五,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翻由于重视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大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万党员,党的教育和管理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而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是重点,思想理论建设是根本。因此,关于加强党的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党的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精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着重于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强调党的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

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首先要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指出,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和标志。一个政党,没有先进理论的武装,就不可能成为先进的党:党的干部。没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就会辨不清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就难以把握大局.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和人口众多的民族,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对各种新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腾飞,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前途。”鞠因此。一贯重视干部的理论学习。他着重要求干部提高对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在提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宗旨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一心一意地带领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这个阶级及其政党的理想是共产主义,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逐步变为现实的强大生命力,具有伟大的动员力量和号召力量。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El益交融,互相激荡的情况下,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贪图享乐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的不良倾向。为此,告诫全党干部“决不能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有丝毫动摇”,圄I‘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还深刻指出,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是“最崇高的人生追求。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口只有广大的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了为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在现阶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还一贯重视对广大干部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对广大干部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自律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全国各族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明确规定了这是每个党员应尽的义务。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党员干部“道德经”中的应有之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度重视干部的道德建设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对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人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既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又催生着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

针对这种情况,强调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一辈子始终不渝”,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tSl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和改革开放后思想教育的新形势.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重要问题。从深层次上解决了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理想信念问题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问题,把对干部的思想教育提到更高的水平。随着剧变的发生.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低潮,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疑问随之产生,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索贿收贿等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贯彻。为此。同志在2000年“七一”前夕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国际与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了四个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答。“四个如何认识”问题的提出,从深层次上真正解决理想和信念问题.使党的干部思想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方面最突出的成果是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深刻指出,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21世纪党的干部思想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要求党的干部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把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不能,党的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加强道德自律。勤勤恳恳做人民的勤务员。所以,党的干部“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待遇等,就能够正确处理。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生活才充实”。Ⅱq这是对广大干部的殷殷期望,也是党的干部提高思想水平的警世之言。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于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思想.在今天具体体现为要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水平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为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

首先。要深入加强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提高干部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多次强调,干部必须“加紧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Ⅱ叫也指出,干部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不仅是党的事业不断开拓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1989年9月29日,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大会讲话中,他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后,着重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在此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问题作为一个紧迫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理论。因为这是“提高党的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的根本途径”。Ⅱ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学派”等论调,反对在“发展”、“创新”的幌子下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种种错误言行。同时,我们又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这是同志一贯倡导的。他积极倡导“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学风,即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其次,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是提高干部思想素质的根本途径。考察一个干部,不仅要看他讲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在提高干部思想素质的实现途径上。把实践摆在第一位。他指出:“干部如果不到实践中去经过一番扎实的磨练,是不可能担当起改革和建设的重任的。”Ⅱ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需要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形成。没有一定的领导岗位这个舞台,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就无法提高,也难以真正培养、考察和识别干部。党的十五大以来,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努力创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各级领导干部也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把维护并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从而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

思想建设论文第2篇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活跃,在变化中思考,在思考中选择;他们渴望成才,准备投身事业,报效祖国,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当然小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社会环境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平等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得以强化,大学生趋于务实。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使青年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它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又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趋利意识渐渐占据人门的头脑,这些都给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道德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这样就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一旦精神防线出现缺口,他们便会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使部分大学生走上了歧途。加上现代网络所带来的负面信息,使他们受到了伪科学、“黄毒”及多元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明显。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主观。不少大学生不再恪守一种道德观,而是具有多种道德观,那么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会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

(二)高校自身的因素。首先,当前高校对现时代的深层次理论研究不足,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未能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存在着回答苍白或说服力不强,使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着落后现象,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而不去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感到理论阐述的枯燥,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不能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同时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跟不上时代要求,教材体系不健全,未能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得教育的实效性降低。其次,高校普遍缺乏一支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队伍主体构成存在着部分兼职人员并且业务量大,当然教育效果偏低。

(三)家庭教育的因素。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有的家境优越,在家受宠爱,家人围着他(她)转,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把“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对待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对孩子有求必应无疑助长他们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习惯。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培养由于溺爱出现重物质追求轻传统道德,重技能培训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同时对他们期望较高,把分数作为衡量子女好坏的标准,对其品德塑造关心甚少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存有逆反心理。

(四)一些大学生身心不健全。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价值取向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意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随之出现的新事物、新矛盾和新问题进行全面的认识。认清是非,坚持正确的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的基本知识,认真汲取和把握主席的“八荣八耻”等优秀思想成果。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并广泛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不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诫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只有书本知识还很不够,因此,我们应该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迈进大学,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立,美好生活将在这里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当代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只有努力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才是正途!

参考文献:

[1]刘学罡.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2

[2]张勤.浅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思想建设论文第3篇

目前,党内作风建设中出现工作作风问题较为突出,虽反应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也着实严重。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先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其领导方式是否正确,党内思想作风建设是否得力,对人民群众产生的影响也都不可估量。

2加强党内建设的实践必要

2.1只有努力加强党内思想作风建设,才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必须要在党内作风严明,思想先进的基础之上。2.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领导干部如果坚持严于律己,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就能较好的团结和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能较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反之,如果领导干部贪图私利,部位人民群众考虑,就很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它会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甚至激化社会矛盾。2.3只有努力提高党内思想作风建设的实践力度,才能提高党内领导的先进力量,突出党的执政能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产党的领导是否能胜任,取决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换句话说,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是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否能作为先进执政党的首要条件,也是人民群众领导力量是否有所作为的重要依据。2.4要想坚决彻底的杜绝腐败贪污问题,建设共产党清廉执政型,必须要加强党内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各地党内领导者事件屡见不鲜,很多领导干部面对金钱美色不会拒绝,最终陷入腐败堕落之列,对党,对国家,对自身都产生了不可抹灭的污点。

3加强党内建设的必要性

3.1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加强党员的政治文化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认识,理论和实践必须合二为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者也要坚持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提高党内领导的领导和执政能力。3.2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改进党员的工作行为和作风,党内成员要时刻告诫自己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深入群众,熟悉群众,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做人民群众满意的领导者。3.3力求求真务实,实践第一的工作标准。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实践,部署必要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抓到底,确保每一项工作圆满结束。3.4将党内不正当支出降低为零,强调艰苦朴素的优良品格。加大内部审计,强化预算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并采取有效措施,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特别要注意解决公款和公款旅游等问题,努力建设一支面向整个系统的机构,进一步树立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3.5自觉坚持个人服从党和集体。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部分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党的地方服从中央委员会。党内成员必须顾全大局,一切为了集体,担负起上传下达的职责,确保中央政令畅通。3.6加强共产党宫内工作的公开透明。深化党内机关的自我建设能力,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方式,深化开放式系统具有损耗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加强党内的惩罚、监督、和管理体系,提高党的执政和服务能力。3.7党内成员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与作斗争。党内成员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自我精神境界,追求自我道德,注重自我品行的修炼,坚决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4结论和启示

思想建设论文第4篇

【关键词】十;思想文化;党建;理论;制度

党的十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对党的建设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弘扬近一个世纪积淀留存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组织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优秀思想文化,以塑造优秀人才、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发展,是各级党务工作者亟需解决和长期面临的课题。而厘的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的关系,有利于这些工作的开展。

历经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经济的繁荣并不会带来文明社会共有价值的自动实现。物质建设的、知识技术的大膨胀、心灵智慧的大缺失、道德信仰的大凌乱、精神家园的大荒芜,像一个毒瘤正在引起社会肌体的大溃败,是当前党情、国情、世情所发生的最深刻变化。新科技、新媒体正在解构传统政治生态,经济社会的刚性与分化加剧,社会关系日益碎片化、原子化。加之民族成分多样、社会环境复杂、敏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基层党建与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2]。

党的建设,即是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党的实践活动,以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文化建设,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引,营造包容与争鸣的人文环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各项文化事业的系统工程。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建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避免折腾、推动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

党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审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无不伴随着理论创新,甚至是理论创新在重要历史关口挽救了党。党的具体实践不仅是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更是检验党的理论实验活动和唯一标准,回顾我们党的光辉历程,无不伴随着具体实践与理论经验的不断冲突调整,从而推动了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将各个历史时期的新理论、新实践、新经验集中表现出来,发挥指引和正义功能,不断促使党的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

我们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革命战争年代,《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传播启蒙知识、促进了民族觉醒。在建设新生活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产生了大批优秀文化作品,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建设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大国。在改革开放年代,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从无到有并日趋平常化,意识形态逐渐淡化,许多讨论得以公开讨论,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以从非正常化中摆脱出来[3]。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形成,开放、包容、争鸣的人文环境初步建立,思想文化建设在曲折、折腾中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党的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首先,党的建设为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素材。回顾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党的建设始终引领着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正是党的理论创新深刻地揭示和把握了文化发展的科学规律,正是党的实践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文化创造的基础素材,为正确思想的提出、经典作品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丰富了素材,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不断前进[4]。

其次,思想文化建设为党的建设培植了社会土壤。任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发生。思想文化是社会环境的核心,没有思想文化的积淀不可能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我们党的孕育诞生、发展壮大,是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发生的,从来没有脱离过民族的思想文化肌体。思想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不仅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文化基础,更是党的实践创新的文化基因,基础有了、基因活了,党的建设才会有根基、生机和活力。

最后,党的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水融共行进。我们党历来重视从思想上建党,而思想文化领域的成果是思想建党的基础,通过学习认识搭起了党的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桥梁。党的建设离不开优秀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样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所取得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制度价值,深刻的影响着思想文化进程。思想文化建设长期积淀的经验理性、内心确信、良知常识、公共精神,构成了党的建设的纠偏机制,避免了党的建设的折腾曲折。党的建设正常开展的时候,也是思想文化建设步入正轨的时候。

承认党的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并不代表党的建设可以替代思想文化的建设。党的建设是我们党为提高执政能力而在党组织内部进行的活动。思想文化建设则是为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塑造民族价值共同体,提高民族生存力,而在民族国家中进行的公共活动。党的建设的高度政治性与思想文化建设的高度独立性有着天然的分歧,刻意强调思想文化建设为政治服务,以官方意识形态压制思想文化活动,其最终结果只能是玉石俱焚。对从事思想文化活动的民众要宽厚,对思想交锋、观点分歧、学术争鸣要宽容,营造一个"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能生存的宽松环境,才能产生更多适合民众精神需求的优秀成果。失去独立性的思想文化建设,只能成为政治的附庸。犬儒主义盛行又谈何创新。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与波折,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思想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继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和发掘好这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全面树立历史观念、始终坚持历史眼光、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以避免误入歧途陷入历史泥淖。任何宏大理想总是要建构在微小的具体的因而是真切的改变之上,用历史的观点去剖析具体的人和事,认真总结过去、正视实际问题,正是这种改变的起点。

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思想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只有以开明的思想、务实的态度培养大批有想法、懂方法的人才,架起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桥梁,才能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5]。人才要有想法,也要懂方法。想法是理论和创新的火花,方法是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理论创新如果不能转化为具体实践就毫无意义,而科学方法正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创新需要理论突破,更需要实践奠基。理论和实践是创新的两翼,理论突破推动实践进步,实践反过来印证理论的正确与否,这种循环往复推动着创新发展的不断向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核心要素,离开人才,一切生产要素都不可能发挥最优效用[6]。

有了人才还需要好的制度,否则就会走许多弯路。回顾近代以降的历史,不难发现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背离了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和社会遭受了巨大灾难,通过改革不断纠正和完善,最终探索出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了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可以说,好的制度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制度是为了实现社会善治而对社会主体的行为施以规范的一系列规则,其存在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善治,其根本功能在于指引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做出惩罚,以维护秩序;公正地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制度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变动不居的制度、背离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只会带来混乱和衰败。

及时总结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推动理论创新持续向前发展,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新胜利、新突破、新发展的关键[7]。坚持党的领导,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生动活泼、富于创造地开展工作,认真总结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8]。

总之,党的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思想文化建设为党的建设培植了社会土壤,党的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是水融不可分割的,但党的建设不能替代思想文化的建设。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思想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努力,离不开良好制度的支撑,离不开经验教训的总结。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还必须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利益、忠诚于民族复兴,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正在进行的改革发展伟业,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否则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被历史和人民抛弃。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金一南.苦难辉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

[3]汪玉凯.公共管理(修订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5]钱子文.我们到底要什么—危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

[6]童水林.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的基本思路[J].学习月刊,2009(22).

思想建设论文第5篇

湖湘地区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先生,一生致力于用温婉细腻的乡土小说形式传达着对故乡湘西地区的描绘、歌颂以及深刻的反思。在沈先生笔下,他很少关注英雄、大人物,却往往关注如乡野凡夫,山村少女,摆渡老汉等大批纯朴率真而最普通的农民群体,在努力展现田园牧歌般的乡土气息,展示了人性的纯真与纯美,在构筑诗意恬美的桃花神话长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小说篇章,大多数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其中总是蕴含着某种无法抗拒的悲凉。悲凉意蕴既是对人物悲剧命运的一种述说与传达,更是对农民群体生存状态以及精神层面问题的提示与隐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楚人的血液同样也给了沈从文先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不过他说:“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以恬美、安宁甚至欢快、热闹的场景反衬出农民群体命运的悲剧,从而引起人们对农民群体特别是其思想层面的关注与治疗,将他们从悲剧的命运中解脱出来,这是沈先生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与神圣使命。那么从沈从文先生笔下农民群体反映出农民思想建设的瓶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1、封建迷信思想、腐朽落后的宗族观念与社会习俗影响较大

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中影响较大,农民中普通存在着通过求神拜佛满足精神追求的现象,一些腐朽落后的宗族观念也成为农民思想的桎梏。如小说《月下小景》中有一对苗族男女真心相爱,却受到“只许与同第一男子相爱,却必须与第二个男子结婚”以及“只许结婚不许恋爱”的部族“魔鬼习俗”的限制,双双咽下毒药,殉情自杀以显反抗。小说中这样描写了这一死亡的过程:“寨主的独生子,把身上所佩的小刀取出,在镶了宝石的空心刀把上,从那里取出如梧桐子大小的毒药,含放在口里去,让药融化了,就度送了一半到女孩子嘴里去。两人快乐的咽下了那点同命的药,微笑着,睡在业已枯萎了的野花铺就的石床子,等候药力发作。月儿隐到云里去了。”男女主人公只能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进行极端的反抗,可见宗族观念对农民思想的束缚程度。

另外,如湘西地区流行的“童养媳”的腐朽落后社会习惯,成为一代代农民少女无法摆脱的隐形思想枷锁。如小说《萧萧》中的湘女萧萧也是如此,她如一株草似地在世上生长着,长到十二岁嫁给了一个才三岁多的丈夫,但她也不为这婚姻愁烦,因为这里世世代代就是这样,他只能宛如家庭中的一份子,劳务,家务,毫不含糊,当她有了儿子后,也是心怀欢喜地为儿子娶着“童养媳”,看着十二岁的儿子牛儿(如牛一样的儿子)娶了十八岁的媳妇过门时心满意足,这些纯朴的农妇们一代代重演着不知是悲剧的婚姻悲剧。

2、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束缚严重

如小说《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是古朴幽静与祥和安宁的,人性也都是善良的,但为什么女主人公翠翠结局却悲剧的,这不能不说正是世代相传的封建伦理思想对当男主人公傩送的严重束缚与制约,才直接造成了翠翠的最终悲剧。小说中说到当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傩送,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时,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毅然决定抛下翠翠出走他乡。而此时的翠翠心里根本没有怨恨任何人,也没有去阻止傩送,她只是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而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在这里我们不禁要询问,这件事的错本不在翠翠,为什么责任却该翠翠承担与心上人分离的责任,她又为什么不能去向心爱的傩送述说解释,勇敢地留住他呢?这里面涉及到了我们所探讨了农民们的思想观念问题,自古以来的封建伦理思想对农民们影响较大,在农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世俗环境,而封建伦理思想里男尊女卑,做事选择做时皆以男子为主体,而女性属于相对依附的弱性群体,她们处事行事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这就能充分解释为什么翠翠在婚姻面前只能被动接受傩送的选择,而不会主动去选择去追求,原因在她的思想中就认为自古以来的女子就是只能这样的,自己当然也该接受这样的安排。同时,封建伦理思想以及世俗思想皆以亲情孝道重于男女感情,即兄弟情重于夫妻情,所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傩送最终一定会选择亲情而放弃这段爱情,因为自古以来世俗伦理思想对人们的要求就是如此,翠翠自然也心甘情愿地去接受这些结果,所以像她那样纯朴善良的湘西农村女性只能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为什么找不到出路,究其根源还是思想问题,改造不了农民们头脑中的世俗封建伦理思想,则改变不了农民自身的命运,在书中作者还告诉了我们翠翠是在重复着母亲的悲剧,可见,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束缚的严重程度。

3、缺乏荣辱观为核心内容的正确道德规范

在遭受各方势力残酷剥削与压迫下湘西农民的生活十分困苦,令人同情,但需要令人关注与同情的还在于许多农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无知、麻木、纵容甚至效仿世俗丑恶现象的心态与思想,他们缺乏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的正确道德规范,需要引导与治疗。这一点在小说《丈夫》表现得就为突出,经济上被剥削的一无所有、讨了妻子却不“急于生养”的丈夫,为了生存,不得不把自己年轻的妻子送到小河的妓船上去做船妓,那些在丈夫去看妻子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陪别人睡觉,却只能躲进后舱里。这本是令人心痛与无奈的事情,小说中却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丈夫”看到自己的妻子接待水保以为大人物时高兴得两次唱起歌来,因为水保是妻子熟客,这一对人性灵魂麻木的深刻描写,作品没有任何评价,甚至还是一个欢欣的场面,却直令人惊心动魄。《柏子》中的水手柏子,用自己一个月辛苦挣来的钱心满意足地换得一夜风流,在柏子心中,他是快乐的,并不觉得自己可怜不会预备受人怜悯。《上城里来的人》所揭示的农民性格灵魂的扭曲和变形更令人心酸。小说有一段描写军队妇女时,农妇态度十分反常,她认为军队妇女是常事,不必害怕,这种事情她已司空见惯。可以说,沈从文在其乡土小说中将农民悲剧命运切入到人性的层面,希望通过人们精神的剖析从本质上展现人们生存状态悲剧,引起人们对农民思想状态的关注与思考。

二、农民思想建设现状与困境

如今,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共同努力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整体的思想素质有了较大地提高,但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明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思想建设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农民思想状况中还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民普遍关心国家、集体利益意识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税减免以后,农民确实在党的许多好政策中享受到了切实的实惠,但农民的小农意识依然很严重,对国家、集体利益关心较少,反而事事以自己为中心进行谋划盘算,吃不起任何小亏,容不得个人利益受到任何损失,缺乏感恩之心,不支持配合国家有关的重点工程项目工作,反而随时都想发点国家财,有机会就多捞点国家集体利益。

2、封建迷信思想、陈规陋习影响依然较大

如农村的烧香拜佛、请道士和尚作法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是比较普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现象愈演愈烈,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打牌、好逸恶劳等现象有抬头趋势,不容忽视,农村宗族势力纠集在一起,对封建迷信思想、陈规陋习的维护与宣扬也起到不小的影响作用。

3、家庭美德意识比较淡薄

中国传统美德中“孝敬父母、友爱弟妹、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夫妻和谐、勤俭持家、爱护公物”等观念在农村还有待加强,许多农民对自己应尽的义务推诿搪塞,影响家庭幸福美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在农村时有发生,影响极为恶劣。当然还包括不送子女尤其是女孩上学,父子、婆媳、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纠纷,盗窃集体公物等现象也应该值得重视。

4、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愿改变的思想在农村中也是比较普遍,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中大量涌现出许多剩余劳动力,但是许多农民宁可困守为数不多的承包地与责任田,也不愿意外出打工谋取改变,原因是由于农民长期以来小富则安,安于现状的原因,当然也有原因是许多农民有担心顾忌,缺乏一技之长,也很难出去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都助长了他们走不出、离不开的思想。相反,农民等、靠、要的思想,依赖思想却较为严重,害怕自己创新与改变,却习惯于被政府政策照顾、政府社会帮扶救助,为争取照顾的资格与名额,伪造谎报自己的情况以及争得面红耳赤、头破血流的现象是有发生。如常常见到村民为了吃低保,谎报实情到各级政府积极争取;面对中学或者高校针对贫困学生有减免学费或者助学金等政策,明明家庭情况较好的村民却到村委要求打贫困证明;还有的村民手里一有什么证明,就希望得到国家的补助与照顾,这都说明农民的依赖思想还需要改变。

5、环保、卫生、安全意识比较弱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普遍的村容、村貌都有很大改善,气象日新月异、焕然一新,但是不少农民在生活中在保持传统习惯时,环保、卫生、安全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如经常发现,村民将自己洗好的衣物晾晒在村里电线杆之间拉的电线上,极不安全;或者房前屋后的树木也被用来晒挂衣物棉絮,也不环保;杂物、柴块堆放在门前院坝角落,饲养的家禽在堂屋院落到外乱走乱飞,随地排便,这些也反映出农民在环保、卫生、安全意识还需要加强与提高。由此可见,农民思想建设现状与困境对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思想素质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同时,也说明农民思想解放提高、观念更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既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十分重要而必要的工作。

三、新型农民思想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民、农业与农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要顺利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就是要培养造就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良好道德风尚、遵纪守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问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在农民的各种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灵魂和核心的地位,因此,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成就至关重要。针对沈从文小说中的农民群像思想中的普遍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我们明白,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普及与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道德素质

如沈从文笔下有许多像翠翠与萧萧一样没有读过书的农妇形象,他们纯真善良,保持自然的本色,翠翠因为没有知识,所以缺乏现代平等自由意识个体意识,只能受到世俗封建伦理的束缚,重复母亲的悲剧;而萧萧因为没有知识,完全缺乏对封建包办童养媳婚姻的正确认识,导致自身身陷悲剧却完全不知,并亲手把自己的儿子也推进了这个悲剧里面,一代代承袭着封闭落后的封建伦理道德,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从小说《丈夫》中,那位丈夫也是为了生存,才不得不把自己年轻的妻子送到小河的妓船上去做船妓的,农民缺乏生存技能,无一技之长来较好养活自己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由此我们看出,通过教育手段,普及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对提高其自身的文化道德素质与普及生存技能意义都十分重大。据农业部2004年统计,农村劳动力有4.8亿。目前国际上对教育投入一般占国家GDP总量的4%-5%的平均水平仍相差甚远,在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下,我们必须首先做好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减少辍学比率,防止再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同时做好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工作。其次,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好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板报、县镇乡党校与农民科技推广站等宣传阵地,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在农村和农民中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还可以广泛深入、卓有成效地开展定期的免费职业培训工作,如举办农民夜校,开设文化补习课、农业科技知识课,或者鼓励青年农民特别是高中毕业生到职业培养机构、高职院校就读,培养农民的职业技能,以便能增强其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防止一批农民因为无存技能被迫从事违法犯罪或者有违社会道德的职业赚取不合法收入,这一现象小说《丈夫》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爱国精神与传统美德

1、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荣辱观

从小说《丈夫》所体现的场景丈夫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陪别人睡觉,知道自己的妻子接待水保以为大人物时高兴得两次唱起歌来,因为水保是妻子熟客,我们应当深深地总结出,突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观念教育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强化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农民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坚守道德底线,反对、抵制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并把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践行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

我们应当争取在县镇乡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与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业务时间的精神生活;可以较多地组织“送书下乡”活动,切切实实能够让农民买得到、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相关的通俗读物;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可以多开展群众歌咏、文艺演出、才艺展示、读书征文、讲故事等如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多播放优秀的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相声、小品等娱乐节目,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所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能够使农民在业务时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愉悦身心,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

2、积极加强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和教育农民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牢固树立和巩固爱国、爱集体主义的观念,不能时时处处只为个人利益打算,或者对国家集体利益漠不关心甚至损公肥私,这样下去,没有国家与集体利益的维护,个人利益也得不到长久的维护,一定要反复向农民强调并宣传集体主义观念,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我们要以积极引导农民深入开展“热爱祖国建家乡”等各项教育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有力的打击损害集体利益的群体、个人及任何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及思想,是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做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3、加强社会公德及家庭美德教育

针对目前农民公德意识、家庭义务意识比较淡薄的现象,我们必须在农村切实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培养广大农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农民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如树立赡养父母、孝敬父母的先进典型与标兵形象,开展赡养父母的评比与竞赛活动,对于不愿履行父母义务的农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村民们一起帮助说服教育。除此之外,帮助教育农民树立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护集体公物、见义勇为、保护环境、尊老爱幼、邻里和谐,逐步在农村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

(三)利用法律手段坚持不懈地打击丑恶腐朽的现象,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效果

如从沈从文反映出的一些不健康、落后、腐朽的现象都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打击与消除的,如小说丈夫为了生存,结果自己年轻的妻子送到小河的妓船上去做船妓,水手柏子用自己一个月辛苦挣来的钱心满意足地换得一夜风流,部族“魔鬼习俗”对苗族青年男女的扼杀等等。新型农民思想应该是包括崇尚文明与科学,不迷信、不封建、坚持无神论,诚实守信、淳朴和谐等内容的,所以对于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道德应该进行坚决的破除,对于一些农民们信奉通过烧香拜佛等封建迷信手段祈求平安的方式给予规劝与教育,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传播,引导农民褒荣贬耻,分辨是非,抵制各种反动、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侵犯的能力,对那些倡导与助长不健康、落后、腐朽的社会风气的人员应以办学习班的形式开展帮教活动,抑制各种歪风邪气和封建陋习,对严重违法违纪人员坚决通过法律手段严办重办,真正做到知礼、懂礼、明礼、讲礼、行礼,努力建立和谐文明的乡村乡俗,为提高农民以道德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升华道德境界,净化社会风气而不断努力奋斗。

(四)摆脱“坐等靠要”的思想障碍,树立“自立创新”的拼搏观念

1、树立开放创新的思想观念

针对不少农民仍固守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传统观念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方式不求改变,缺乏增收途径的现象时,喜欢单家独户、自给自足,即使合伙创业也认为只有找亲戚才安全的想法时,我们必须引导农民接触新事物,了解新形势,解放农民思想,转变农民观念,树立开门迎商、开放搞活的意识,跳出“一亩三分田地”的思想束缚,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宣传过程中,我们也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先做通村干部的思想工作,让乡村干部能够首先走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队伍前列,成为农民思想的引路人与指路灯,群众如何想,事事看干部,村干部通过组织学习、挨家挨户的讲解,让农民慢慢改变旧的思想观念,树立较为开放创新的思想。针对农民思想中的担心与顾虑,我们应该积极建立各种培训方式,聘请专门的技能老师为农民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努力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使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这样农民才能更容易出外谋生,这样新的开放创新,积极进取的思想才能更容易进入群众心坎,引导农民积极的转变思想观念。

2、树自强开拓的思想观念

思想建设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我们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思想建设。任何重大制度的制定都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南;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为制度建设赢得宝贵时间;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为制度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制度的缺憾和不足需要靠加强思想建设来弥补。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凸显基础性、体现时代性、突出针对性、要富于创造性、要注重长效性、强化民主性。

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宝贵的经验,也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法宝。同志曾经强调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遗憾地看到,片面强调党的制度建设,轻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本文试从党的制度建设的视角解读思想理论的重要意义。

关于制度建设,小平同志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制度建设所能够发挥的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的作用使其在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必须辨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制度建设重要就认为思想建设次要。这种非此既彼的思维方式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思想建设。从与制度相联系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思想建设的不可替代性。

第一,任何重大制度的制定都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南。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需要出台一系列有关的制度。但衡量制度建设的成效,不仅在于制度量的增加,更要看制度质的提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因此,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保证制度的质量。通俗地讲,就是要制定出好的管用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才能够制定出来。也只有制定出好的制度才能使坏人无法干坏事,使好人能充分的办好事。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将发展片面强调为经济的发展,以这样的发展观为指导来制定干部政绩的考核标准,就难以避免只重完成经济指标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的后果发生。当然,这也与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今天,我们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相应的评价政绩的标准和具体制度也在创新。这说明,思想理论建设水平制约着制度建设的水平,制度建设的推进要以思想理论的发展为先导。要制定出好的制度,首先必须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今天讲的好制度,标准是什么?就是是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真正领会了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以此为指导制定出科学的制度来。

第二,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为制度建设赢得宝贵时间。新问题和新制度的互动过程始终会存在一个时间差。当今世界、当今中国都在快速的变化发展,新问题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不断涌现。解决新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然而,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的出台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般而言,愈重大的制度,制定所需的时间就越长。比如,《党内监督条例》这样一部党内重大法规性文件,从1990年党中央正式提出制定到2004年《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就经历了十四年的时间。因此,在新问题提出新制度的需求之后一直到新制度的出台之前,就必然会存在一个时间差。在这样一个空挡里,我们绝不可能坐等制度的出台再来解决问题。否则,问题会愈演愈烈,甚至会发展到不可救药的程度。相当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既与制度的供给不足有关,同时也与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存在的思想建设薄弱密切相关。轻视思想建设,既有害于个人,又有害于组织,更有害于人民。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我们只有始终不放松思想建设,才能够为新制度的制定赢得宝贵的时间。

众所诸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是非常重视党的制度建设的。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在一定时期思想建设相对软弱,各种腐朽思想乘虚而人,不正之风得以蔓延,一些干部严重腐化堕落,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基于此,邓小平同志曾痛心地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他还明确指出,这里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此后,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全面推进了党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坚定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不断推出新制度,同时扎扎实实“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全党掀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开展了“艰苦奋斗”教育及“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等。但有的地方、有的同志认识还不到位。第三,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为制度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任何新制度从出台到发挥效应也需要一个过程。新制度要达到为最广大的领导干部及党员群众所了解、所自觉遵守的效果,也依赖与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思想建设,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才能使新制度为大家所熟知并进而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党的每一项重大制度出台前后,都十分重视制度的宣传、学习教育和警示原因也正在于此。第四,制度的缺憾和不足需要靠加强思想建设来弥补。单靠制度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是制度的不足。制度一经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制度的特点、优点,反过来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任何新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都会存在一定的缺憾。制度一般是从全局整体着眼的,从全局上整体上看是合理的、公正的、公平的制度,对于局部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则不一定完全是合理的、公正的、公平的,这是由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加之制度的刚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的柔性之间的矛盾等因素,制度的贯彻执行在发挥正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负效应”。所谓制度的“负效应”是指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缺憾或制度相对于人受思维方式、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等因素的制约,而对制度的约束和惩戒产生消极情绪,并由此给工作带来消极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克服这种现象的重要方式,化解制度的“负效应”或者最低程度地减小负效应就离不开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必须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把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贯穿于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全面而非片面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必须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把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只重制度建设或只重思想建设,都难以建设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思想建设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握时展大势,逐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紧跟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的新境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创新,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党对做好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发展和创新,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经验。深入研究和总结30年来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握时展大势,逐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对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化。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来指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缺少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因此,“在每一个重大转折的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央都要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会推动我们的事业出现大变化、大发展。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保证全党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现在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样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经济面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党要担负起领导这场伟大变革的历史责任,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发展和进步,无不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引领。“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途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建设。注重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性质、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大批同志,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且能够运用这一理论去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就会大大提高。”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既给我们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同志指出,“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基础工程。

二、紧跟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入推进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序幕,这是继运动之后,又一次全党大规模的群众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运动。李长春在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场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我国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同志发出重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号召,党的十二大、十三大都对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学习都提出了要求。在建党70周年之际,《选集》一至四卷第二版出版,中央向全国发出《关于学习<选集>第一至四卷第二版的通知》,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县以上领导干部应当把《选集》作为常备的政治课本,经常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同时,随着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党中央及时开展和推动了对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精神的学习,开展和推动了对《邓小平文选》(1975—1982)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著作的学习,着力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

为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保证干部教育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1982年1O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干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制定了干部教育的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1984年6月,作出《关于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正规化的规定》,根据各条战线干部的工作性质和文化程度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学习要求,并就干部的理论学习的时间、方式、考试、学历等问题作了规定。同时,恢复和办好各级党校,为加强干部在职理论学习提供组织保证和政策依据。1983年冬季至1987年上半年,历时三年半的全国整党,注重从思想上整党,是一次对全体党员普遍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

二是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的兴起和发展。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93年11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f1994年增订再版第一、二卷,并要求把第一、二、三卷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同日,中央作出《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并举行学习报告会。随后,中央连续举办四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研讨班,先后三次召开全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

1995年5月,中央组织编写和印发《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此后,中央有关部门又分门别类编写了《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邓小平教育思想学习纲要》、《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等专题性的学习纲要。

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行了深刻论述,并指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会后,中央专门安排新当选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分批到中央党校学习邓小平理论。1998年6月,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进一步动员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中组部、联合召开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兴起学习新高潮。1998年11月,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结合新的实际对领导干部进行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教育。

三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2002年11月,中央《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明确指出,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核心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引向深入,最重要的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2003年6月,中央组织编写和印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发出《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对兴起新高潮作出具体部署。等单位联合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组织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赴全国各地进行宣讲,连续举办l0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十六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对全国150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集中轮训。2004年8月,《文选》第一、二、三卷出版发行,中央作出《关于学习<文选>的决定》,并举行学习《文选》报告会。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党展开,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素质能力,增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四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和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先后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专题研讨班,举办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理论研讨会,组织宣讲团赴各地宣讲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编写面向大众的系列理论通俗读物,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等,不断把全党的理论学习引向深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目前,党中央决定从今年9月开始,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

三、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大力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创新

30年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在实践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和规律性认识。

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摆在首位,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一贯重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党整个思想理论的基础。邓小平形象而深刻地指出“老祖宗不能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新开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活动,在深入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放在基础地位,作为学习的起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土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工作。

第二,坚持重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基本经验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基本原则,重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保证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始终与时俱进,与时展同步伐。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武装的首要任务,既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要重点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三,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风问题是根本性问题,是理论武装工作能不能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学风建设,认为学风问题是党风问题,关系党的前途和命运;学风问题是政治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得失;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历史也证明,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第四,坚持把重点教育和普遍教育相结合,着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对全体党员的普遍教育,理论建设就没有根基;没有对领导干部的重点教育,理论建设就没有支柱。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全党的学习,形成了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广大党员干部踊跃参加学习的良好态势。同时,我们党还始终把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学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三进”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想建设论文第8篇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的相同点

(1)目的相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通过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应用价值价值及各类仪式、符号的提炼、宣贯和践行,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塑造统一有序的企业形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培育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最终达到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精神文明双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强企业和思想政治建设,用价值观统一思想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的共同目的。

(2)性质相同。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同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同为意识形态范畴,必须依靠企业的管理层自上而下的推广和践行。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建设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员工思想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在性质上一致的,两者都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企业发展服务。

(3)途径相通。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发挥作用才能去的切实的效果。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各类讲座、活动、宣传标语及各类书籍、座谈等的熏陶。思想政治建设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如对进行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等,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适用。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不同点

(1)范畴不同。企业文化是兴起并繁荣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管理理论,它通过培育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行为导向和准则,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本质上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则属于政治理论教育范畴,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使广大党员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属于政治工作范畴。

(2)内涵不同。企业文化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及发展历程,提炼出为企业员工广泛接受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标准,具有企业自身鲜明的形象。不同企业之间,因自身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依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员干部和企业员工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精神文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群众路线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员工在企业具体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认识、情绪行为等问题进行疏通引导和有效化解,具有较强的社会共性特征。企业文化是适合不同企业实际情况需要而形成的,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企业。而广义上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适用于不同企业。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的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作为现在企业管理的手段和企业软实力的体现,具有许多的相通的之、处,但也有许多的不同。只有在企业发展中,抓住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的精神实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结合,才能促进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的双发展。

(一)借助企业文化推动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企业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能够促进企业员工核心价值理念的统一,形成核心竞争力。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和渗透作用,把党的理想信念融化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进步,员工不再把企业看作单纯谋生的劳动场所,而是需要企业具有多功能性。企业文化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企业愿景,使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而且在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平台。

思想建设论文第9篇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国家、人类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党中央的政治步伐同步,将企业文化置身于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潮流中,反映时代呼声,讴歌好人好事,鞭笞落后,传递正能量,企业文化才不会成为闲置资本,才能成为源动力,引领企业在利国利民的道路上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敲门砖,也是打开职工心灵之窗的钥匙。企业的任何政策、改革措施出台前,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先行,搞好宣传、教育,了解职工群众的思想动向,把握职工群众的情感诉求,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以主人翁的心态,以大局意识,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与企业同呼吸共行止、同生共死。思想政治工作利用企业文化建设的契机,把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企业的每一名职工,使之深入管理者的理念,成为企业每一分子共同的人生追求和团队精神支柱,从而使企业一代代传承下来,使企业精神永葆青春,欣欣向荣。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水融

表面看来,企业文化相比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更广,内涵更为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企业文化一隅,是深入企业灵魂的触角。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直接性、犀利性、深刻性,可以渗透至企业文化内部并影响企业文化的水平,同时,富有感染力的企业文化可以形象而生动地传递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张。事实上,二者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水融。真正出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始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旨放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首位,通过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表达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日复一日的感染和熏陶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在原则和方法上,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工的精神、物质福利作为重点,让员工体验到个体提升影响到企业整体增值的成果,让他们有愉悦感,有自豪感,有依赖感,从而树立爱岗敬业的责任心、民族荣誉感、时代使命感。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丛中,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应携起手来,为企业的科学管理、优化决策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战术要求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对象一样,主要是人。如何打动人、贴近人,改造人,使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先锋,既需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一切真知灼见作为武器,又要有耐心细致、诲人不倦、巧妙精准的战略战术;既要有儒家思想、道家道义、宗教教义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耳闻目染,又要有近在咫尺的身边人的现身说法;既使人体会到文化知识对心灵的洗礼、启迪,又可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肯定。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性格、情趣、爱好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摒弃过时的、教条的、呆板的教育方式,通过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灵活多样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随意,寓教于习惯,增强文化普及力和抵达力,从而全面提高员工文化素质,营造具有深厚人文情怀、文明底蕴的企业氛围,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955年,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企业是经济社会的组成部分,正所谓百年大厦立在基石,企业文化的优劣决定企业以何种姿态面对社会,以何种面目在世界立足。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灵魂,成败得失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用思想政治工作带动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同思想政治工作一样与生产经营同步进行,与经济体制改革贯彻始终。事实证明,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才智的开发、善用与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企业文明、国家文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