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时代思想政治思考3篇

时间:2023-01-04 11:55:51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  政治 

摘要: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秉承教育创新发展理念,围绕当前存在的教育问题,深化高校教育探索和改革,为高校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和应对教育挑战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新时代思想政治思考3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篇1

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新时代,我国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内容认识不深、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度不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用结合不够紧密等[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缺乏吸引力,教师在思政课堂上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弱化。大学生是思想正趋于成熟的群体,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思想教育基础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若不创新教学内容,不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思想上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会很容易误入歧途,思想也会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使大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提升综合素质,就必须重视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热爱的一门必修课。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性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地增强,社会上也开始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和腐朽思想。一些大学生被奢靡之风所误导,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盲目跟风现象,时代青年应有的集体主义、荣誉意识逐渐弱化,理想信念逐渐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亟待加强。新时代需要新人,需要各方面素质过硬的新青年。对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出现的形形色色问题,各大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精心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高校要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上狠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新时代所需的有用之才。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不断优化,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合时宜,无法满足和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很多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之举,依然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教学灵活性不强,内容比较乏味,学生很难从中获取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进而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在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尤为重要,它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也是检验其成效的有效途径。高校要重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灵活创新,采取丰富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激发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随之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却忽视了团队意识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无法做到舍己为人、舍己为公。有些大学生过于自我封闭,缺乏与周围人的交流沟通,心理素质较差,遇到困难和挑战容易退缩或逃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作为培育对象,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神圣职责和教育目标,为社会主义事业育人育才。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具备灵活的思维和健康的心理。通过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大学生能够主动投入教育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深刻领会教育的本质,建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进而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发展。一方面,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相对的针对性和与时俱进性。大学生普遍认为目前所接受的思政课内容与他们高中时期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大致相同,缺乏新鲜感,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性、思想灌输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实问题的环节比较少,不能充分地与当代思潮和焦点要闻紧密联系,导致理论不能灵活用于实践,学生无法深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涵,不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和学以致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热情有所减弱,对课程也逐渐失去兴趣,产生乏味心理。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互联网已深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作为使用互联网最为广泛的群体,大学生却对网络思政课感到有些陌生,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建设不够健全,缺乏通过网络即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把握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力度还不够,网络教学缺乏改进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单一

新技术的发展、社会主流意识的变化对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通常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解答、研究讨论、启发激励、考察体验等多种途径,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不断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理论功底。然而,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的方法来授课,这是一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就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投入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热情度不高。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通常是一概而论,注重归纳和总结,却忽略具体的细枝末节和举例印证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这种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单方面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一味地“教”,而忽略了“育人”的实际效果,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被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相比之下,学生对课外教学,如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投入和热情程度比较高,这些课程教学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也很多,师生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待丰富拓展,多元化、多主体、多渠道的授课方式有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亟须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提升路径

对于大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高校思政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喜爱,会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际成效。新时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采取丰富拓展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建设网络新阵地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其吸引力,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赢得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增强教学活力、魅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新时代,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首先,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策略研究、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强化思政课队伍建设,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予以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不断改进和创新,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的途径,充分展现人格魅力和智慧风采,采用风趣幽默的教学方法,牢牢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通过举例、示范、印证等方式,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提高教学质量。并且,要紧密结合通用课程教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将思政课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常见的典型事例相融合,以通俗易懂、津津有味的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乐趣和收获感。另外,高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特色,开设与思政课内容有关的公开课,举办演讲、故事会等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热情高昂地讲述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使学生在领悟真理、感受魅力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和理解。再次,高校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专门为学生开通教育资源使用权限,畅通资源获取渠道,免费提供最新、最具权威的文献资料,增强学生参与课余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广泛渠道、多种途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功能目标,专心细致、奋发图强地思索和研究,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推行实践教学,注重学用结合,积极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真谛,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思想认识。在实践教学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同人的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有机融合,通过举例示范、亲身体验、诱发思考等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吸引力,使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本领,用实践、用科学理论塑造高素质人才。实践是理论得以验证的有效途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无法得以发展和延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也是如此,如果理论与实践相互脱钩,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会大大降低。通过深入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增强实践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性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进行学习实践等,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种社会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并结合所学知识深入思考,领会实践教学的意义,增强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印证教育理论,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深植于心中,外化于实际行动,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统一,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

(三)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设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新时代,高校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更需重视网络技术在思政课中的运用,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应用互联网技术上下功夫,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设,借助互联网平台强化网络宣传和网络教育,提高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新政策新内容,传播先进文化和广博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善于运用各类互联网媒体,通过微信、微博、校园网、融媒体等平台,开设“微课堂”“微评论”专栏,将线下组织的教学活动与线上模式相结合,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宣传和普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广度,不断提升影响力[4]。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开展鲜活生动、极具创造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逐渐增强学生的兴趣。要利用好互联网的先进优势,将网络教育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打破课堂教学固有的枯燥乏味印象,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传播正能量的资源和平台,促进良性互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广为人知。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建设,正确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加强自我教育和约束,强化政治素养,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教育环境,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明健康发展[5]。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流意识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革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迫在眉睫,它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高校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打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教学方法,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吸引和提高学生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专心研究,以此提升育人质量。

作者:阿力木•艾尔肯,古再努尔•吐洪 单位:喀什大学

新时代思想政治篇2

思想政治话语是用来描述思想政治内容的符号系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交流使用的符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包括内容体系、传播体系、表达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五部分内容,是教育者进行理论传导、价值观塑造等使用的符号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和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西方话语资源,再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为直接依据,建构起能够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目的和发挥作用,就应该与时俱进,建构具有时代特性的话语体系,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内涵,在表达传播上凸显时代特色.

一、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应该具有时代性.面对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必须不断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应该根据具体的使命,决定话语内涵与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加以建构.新时代的新成就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新内容和新表达.在经济建设、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成就显著,2021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提出的减贫目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新时代的新矛盾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创造了新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只追求物质文化满足,还有了更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此,我国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的矛盾不仅推动国家发展,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尤其是面对人民群众精神层次的更高追求,在多种思潮趁机而入的情况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坚定有力地明辨是非.新时代的新问题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新挑战.国内的腐败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国际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分化”“西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建构符合时代特点的有效话语体系.新时代的新使命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拥有了新内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需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基于时代背景、统一思想认识,将对国家各种战略政策的实施缘由传达给受教育者,使之不仅理解与接受各种政策,还明白各项决策的依据.

(二)思政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和教育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将“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目标.1952年,我国思政教育必修课在原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的基础上,增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放在首位.到了改革开放阶段,我国教育更加科学化和体系化,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设置的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全面创新阶段.

二、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其致因

(一)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生主体空场.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应具说明与感化作用,让受教育者产生认同.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不仅不听教师讲解,而且不相信教师讲解的内容.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他们宁愿相信网络上真假难辨的信息,也不相信专业教师的表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话语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时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传统话语方式滞后性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教师“在场”而学生“空场”的现象,教育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话语泛意识形态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严肃性,一些教师形成了使用政治性很强的话语开展教育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话语枯燥单一,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贴上“意识形态”标签.新时代,学生注意力被越来越丰富的各种话语形式所吸引,泛意识形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缺乏吸引力.此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基于课堂理论学习,学生很少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制约了学生真正认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新媒体语境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起了挑战.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传递与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工具,促使话语主客体、话语媒介、话语场域等发生了变化,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语境下,凭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话语主体有虚拟化趋势.在这种虚拟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更为平等,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新媒体话语客体有图像化和符号化的特点,人们喜欢用表情包代表各种表达,用“点赞”表示支持.在话语媒介上,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的媒介作用逐渐被弱化,微信、微博等成为主要媒介.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新媒体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看,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话语空间延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虚拟场域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这必然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生变革,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面临困境的原因

主体与主导关系尚未彻底理清.一些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和严肃性,学生只能作为客体接受教师讲授.这就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变为管控,学生显得十分被动.这种认识与做法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新时代学生自主性较强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综合性,其载体十分丰富,如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等.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是文本话语,缺乏实践话语.新媒体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媒体使话语体系更加复杂化,西方敌对势力开始使用新媒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其鼓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宣传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企图削弱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新媒体的出现,还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转移问题.原本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其话语表达具有权威性,但新媒体的出现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学生更倾向于信任网络话语.这些都表明,新时代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三、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多维联动机制

(一)建立组织领导与引领保障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领导机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要面对社会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任务,话语体系建构者必须对此加以重视.高校可在院校两级党政领导中开设思政课,以引起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可通过对典型模范的宣传,促进正确价值观传播,让受教育者真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收到立德树人的功效.建立起完善保障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保障建构工作持续运行.应针对当前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工作,出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政策,增强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应建立培育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传播能力、实践能力;应建立考核机制,将话语体系使用水平和创新纳入高校考核工作,激发教育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话语输出水平.

(二)强化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

建构舆论监督机制.这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健康的舆论环境.当前,新媒体的兴起推动了社会思潮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主流舆论阵地,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和重大舆情舆论引导机制,提升舆情研判水平,提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舆情联动应对机制,通过多种方式,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营造良好氛围.建构社会协同机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需要多方参与,这就需要建立起快速有效的社会协同机制.协同包括两方面:一是思想层面的协同.社会各参与主体在思想上统一,在思想上起到引领作用.二是实践层面的协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偏向文本话语,缺少实践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对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需要突出实践性.学生要走向基层、乡镇,进行社会实践,培养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精神.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的作用,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共建学生实践平台.建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高校应考虑吸引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宣传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深植公众头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增强公众参与性,如我国每天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庄严肃穆的氛围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性、学术性强,不便于被大众所记忆,很难引发共鸣,而类似升旗仪式的仪式话语较为生动,能够直接传达教育内容.

(三)完善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主体和应用主体,在话语体系建构中起主导作用.高校作用发挥,可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育两方面入手.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全科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员性教育,其教学体系应涵盖思政课程育人、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课程育人三方面.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要表达途径,承担着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的职能,为高校人才培育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保障.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学科支撑平台.新时代的发展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课程思政方式,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辐射各学科,达到立德树人目的.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活动,鼓励教师以学科特点为切入点,积极参与示范教学.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学科知识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充分融合起来.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实现教学设计和特色教学突破,建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强烈感染力和强大凝聚力的话语体系.近年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逐渐向课程思政转变.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深度挖掘,离不开学校与广大教师的努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润物无声的全方位育人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多维联动机制实现融会贯通、运行灵活、切实管用,为“育人为体、德育为先”的思政教育格局形成奠定了基础.强化教师培育,健全队伍建设机制.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主导者,同时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者和使用者.因此,必须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一方面,提高思想水平,将正确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传播给学生;另一方面,增强探索规律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性进行研究,提升教育科学化水平.高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持续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促使其投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话语的本质是思想,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则是话语.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和育人使命的担负,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型向多维型的机制转变,让思想引领作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全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构影响深远.建构多维联动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和运转的重要驱动力,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挥应有作用.在坚持党的领导总原则下,引领保障机制、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突出高校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多维联动机制建构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进行调整,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与新需求.

作者:高文天 商淑琦 郑林秋

新时代思想政治篇3

0引言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秉承教育创新发展理念,围绕当前存在的教育问题,深化高校教育探索和改革,为高校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和应对教育挑战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1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求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高校体育教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由此可知,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将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切入点,进一步在推进劳动教育、素质教育方面做好良好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的营造,使新一代大学生能更好地肩负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培养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解决大学生思想教育怠惰与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的问题,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人文属性及政治属性。在此过程中,高校必须根据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新挑战,做好多方面教育评估与分析,了解新形式发展环境下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稳步推进的重要因素。在充分结合新时期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开辟思政教育的新路径,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保持高校思政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与有效性,为未来更好地加强思政教育渗透与构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夯实基础[2]。另外,高校思政教育能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整合教育,发挥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人才教育优势,深化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实践工作,进而建设一支敢于创新、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

2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实际挑战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思政教育内容和思政教育策略的应用更符合新时期高等人才教育培养需求。但由于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改革与思政教育创新方面未能做好科学的教育评估与分析,使其在面对新时期思政教育挑战时出现乏力的问题。因此,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挑战的分析,能够为未来更好地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推进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充分的保障。

2.1高校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是强化教育有效性的关键。高校必须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做好各个教育分支的细化处理,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使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冗长且复杂,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际吸引力不足,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其中,大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同时枯燥的教学课堂也增加了教师课程教学的压力,使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下降,难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开展。另外,部分高校虽然简化了思政教育内容,但在思政教育实践方面,却未能考虑大学生思政学习的需求,而是一味地提升思政教育强度,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长期保持敷衍态度,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未能形成“多位一体”的教育结构,进一步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3]。

2.2高校思政教育影响力缺失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影响力,加强利用新媒体平台资源,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双向融合,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应对教育新挑战的科学策略。但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改革方面不重视新媒体发展对思政教育的影响,而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使学生对高校的教育信任不足。新媒体的发展确实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稳步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但高校的教育应对方案应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而非单方面地回避问题。因此,重新建立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教育信任关系,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新媒体平台思政教育的关注度,使高校能运用新媒体平台科学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影响力的重中之重,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应对教育挑战的能力。

2.3高校思政教育渗透不足

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渗透,是新时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应深入做好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动态分析,了解大学生所处的网络社交环境,分析新媒体文化和网络文化发展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进而合理地制订思政教育应对方案。然而,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渗透方面,却未能针对网络环境分析和大学生新媒体社交需求评估做好布局,而是通过强调思政教育优先级和提升思政教育强度等方式,推进思政教育的渗透。这一模式不仅难以充分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有效性,还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另外,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必须深化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关联性,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思政教育环境,帮助高校拓展思政教育路径。但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并不关注大学生教育,使高校思政教育难以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进行有效的教育渗透。

2.4高校思政教育干预性不足

建立完善的教育干预机制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风险防范能力有实际帮助。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大学生信息接收途径得以拓展。但网络媒体发展门槛的下降,使部分社会不良信息和外来文化渗透高校,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错误地将追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人生目标,从而使大学生在思政学习方面长期处于懈怠状态。高校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干预与预警机制,在大学生出现类似问题前,做好必要的教育引导和干预,使大学生能够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大学生在思政学习方面走向正确道路。但在思政教育干预与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部分高校存在对教育形势判断错误和教育分析不合理的问题,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未能针对外来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做好教育应对,还增加了教师思政教育难度与学生课程学习压力,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进一步影响了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稳步开展。

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对教育挑战的策略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对教育挑战,不应盲目地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应在明确基本教育目标、教育需求及深化教育评估的基础上,做好改革与创新,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推进能够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环境。

3.1推进兴趣导向和能力导向的思政教育改革,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

将兴趣导向和能力导向教育概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是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问题的关键。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结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大学生思政学习特点,基于大学生存在的思政学习问题,科学地制订后续的教育规划。运用兴趣导向和能力导向的教育概念开展思政教育实践,能基于大学生学习需求和优势制订合理的教育规划。例如,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思政知识储备,深层次地拓展思政教育,利用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学生能够在思政课程学习方面积极探索,激发学生良好的思政课程学习兴趣。同时,可将大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融入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能在自身较为熟悉的领域积极学习,以兴趣引导为依托,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有效性。除此之外,基于能力导向推进思政教育改革,还要求高校能科学评估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分析学生思政学习薄弱项和不足之处,并给予学生合理的学习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前思政课程学习环境,避免因学生学习能力不足而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失去兴趣。在简化教育内容和优化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思政学习的有效性,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充分契合大学生思政学习的需求[4]。

3.2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弥补思政教育影响力的不足

围绕新媒体发展,构建思政教育新体系,是新时期高校应对思政教育新挑战的重点,也是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影响力缺失问题的科学对策。为此,高校应分析新时期思政教育需求,开辟新媒体平台的思政教育新路径,精练地提取现阶段思政教育内容,并将其运用于线上媒体平台教育实践,使高校能基于新媒体时代掌握思政教育话语权,科学地实施思政教育规划。其中,高校应注重开展与大学生平等的思政教育对话,加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化解高校与大学生的矛盾,使高校能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教育信任关系,进一步加深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另外,高校应基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建立将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入高校新媒体平台的思政教育体系,使高校能基于劳动教育、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开展,优化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的滞后性问题,为未来高校思政教育的长效化开展和多元化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使高校能基于提升教育影响力,深化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

3.3转变思政教育实践和教学思路,解决思政教育渗透力不足的问题

转变高校思政教育思路,是高校应对新时期思政教育挑战的重要一环,为更好地解决高校思政教育渗透力不足的问题提供科学帮助。首先,在教育地位方面,高校应调动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自主性,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高校思政教育能给予大学生学习平等对话的平台。其次,在教育管理方面,高校应采用弹性化的思政教育管理策略,通过深化教育沟通与加强教育互动,使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能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所体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渗透能力。最后,在高校思政教育布局方面,应围绕大学生学习需求和个体化差异,做好深层次的教育分析,将大学生教育问题作为教育拓展的重要切入点,使高校思政教育策略的制定和思政教育方案的实施都能围绕大学生教育需求进行规划,以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渗透。此外,高校思政教育思路的转变不应依赖于教师单方面的教育课程改革,要从教育结构、教育体系及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充分增强大学生学习感受能力和学习获得感。随着学生学习感受能力的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也将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成果。

3.4健全高校思政教育风险防范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干预

健全思政教育风险防范体系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干预与提高教育预警能力的关键。高校应基于对大数据平台的引入,做好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的数据化分析,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症结所在,并围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科学制订教育应对策略。其中,教育干预体系的建设应针对网络媒体信息过滤、新闻媒体信息分析等做好评估,通过建立三维数据模型,进一步了解不同学生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对于不具备良好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学生,高校应及时做好思政教育干预与管理,并运用大数据分析给予教师教育建议,使教师能利用思政教育实践有效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教育干预机制的建立必须围绕对教育预警结果的分析,挖掘深层次的教育问题,使高校在教育问题探索方面能够直达“病灶”。高校思政教育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实际上为高校优化思政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使高校能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容易产生思想问题,科学地对教育局势进行研判,以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强化高校应对新时期教育挑战的能力。

3.5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双向评价反馈机制,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长期性特点,难以根据某一阶段学生学习表现和教师教育现状评估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因此,优化双向评价反馈机制成为提升高校教育评估准确性和教育问题分析有效性的重点。所谓双向评价反馈机制是指针对教育问题与学习问题,由教师与学生双向反馈教育问题,高校则可联合政府机构、高校党组织等开展教育问题评估,分析教师、学生教育学习建议的可行性。通过在思政教育方面集思广益,思政教育能在多种不同教育环境下发挥实际的教育作用。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建立线上问题反馈平台和线下互动问题反馈机制,帮助教师、学生更好地分析教育问题并提出教育建议,进而优化高校双向评价反馈机制,更好地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此外,优化双向评价反馈机制还能帮助高校探索思政教育新思路,使高校基于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求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的接轨。

4结束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应围绕教育新挑战做好科学规划,帮助高校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对教育实践的限制,使高校能在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加强思政教育探索,为未来高校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思政教育挑战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丁黎军,任艳君.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探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107-112.

[2]张建江,杨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20(2):88-90.

[3]李金津.微信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33-35.

[4]陶亚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136-137.

作者:钟兆天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学生处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