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4:51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1篇

一、教学工作

我的体育教学主要从三点来进行总结。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会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早操工作

在开学初重点抓了广播操,因为学生经过一个暑假,对广播操有些陌生,如不及时抓紧复习,一旦学生养成坏习惯,在纠正就困难了。因此,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的。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第二,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广播操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第四,口令要清楚、洪亮、准确。第五,纠正错误动作要及时。另外,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还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大力支持。所以,广播操质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我们体育组希望所有教师都能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认真的做操,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训练工作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2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水利行业实际,现就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紧紧围绕《“*”水利人才规划纲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2、目标任务。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单位负责与个人履行义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并落实继续教育的配套政策与规章制度;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加强培训机构、师资和教材等继续教育基础建设;逐步实现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率达100%,基本达到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使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与科技进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为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水利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

3、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继续教育。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继续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水电开发、城乡水环境整治等水利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和重点科研任务,推出一批创新攻关与培养训练相结合的项目,实现项目、资金与人才培训紧密结合。水利部将以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和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人选为重点,加强高层次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在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和效益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批跻身国际前沿的水利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水利科学家,并通过他们的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优秀的创新团队。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结合水利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与推广应用等,积极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

4、加快推进中高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加快实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龙头工程之一,涉及水利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农村水利、防汛抗旱、水能资源及农村水电、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水利移民等9个领域,与水利重点工作密切相关。水利部每年会同人事部举办1~2期示范性高级研修班,带动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水利部机关业务司局、直属单位每年围绕水利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技术课题,面向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举办20~30期专题研修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从落实“*”规划,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高度,按照知识更新工程的总体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狠抓项目落实,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培训1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5、着力普及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是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普及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为全面落实继续教育工作任务奠定基础。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以传授知识、提升技能为重点,加强水利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培训,使其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水利部将坚持每年围绕水利重点工作,制定并落实面向水利行业举办的培训班计划,及时开展水利工作方针政策、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等培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6、统筹兼顾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在加强水利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统筹兼顾水利系统现有的经济、会计、政工、卫生、安全、新闻、出版、档案、翻译等类别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国家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有继续教育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没有继续教育规定的,水利系统内相应专业的业务牵头部门应积极承担该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指导工作,结合本专业特点,分层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实现全员培训,切实提高本业务领域内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完善机制,改进内容,创新方法,全面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

7、建立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培训登记制度,对水利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登记制度,通过培训证书和学习档案,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水利部直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统一使用《水利行业培训证书》进行培训登记。实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对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的继续教育总体工作、责任目标、活动内容、个人学习效果等实施综合评估;对继续教育培训班实施培训质量评估,考核培训课程和培训组织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实施继续教育统计制度,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统计体系之中,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内容、经费等进行统计。建立完善继续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条件。

8、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注意挖掘深度、拓宽广度,以专业科目培训为主导,公需科目培训为补充。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水利科技发展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水利部将确定部分水利专业培训科目,并印发培训大纲。各地水利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水利工作特点拟定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科目。公需科目培训要立足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公需科目培训按照人事部统一安排组织实施,各地水利部门可与当地人事部门联合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公需科目培训。公需科目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国家规定继续教育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9、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方法。开展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根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交流、技术考察、自学研究、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开展继续教育,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水利部将大力推广远程网络培训,充分运用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开发适应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点的水利类网络培训课件,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探索适应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点的继续教育方式方法,推广研究式、体验式、导师制等培训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

10、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按照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水利系统各类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每年应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更新知识培训。积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实现师资资源共享。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水利类继续教育教材和课程大纲。充分发挥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水利院校、科研院所的继续教育主阵地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专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果为目的,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或委托办学,建立生产、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

四、加强领导,营造氛围,加大投入,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任务的落实

1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要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的总体布局进行统筹考虑,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任务明确、人员到位、经费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继续教育任务需求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保证继续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各级水利社团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联络和动员会员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 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行业发展

收稿日期:2006―12― 20

项目来源:本项目属学校教改立项课题:学历教 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研究,课题编号:230-11-44032。

作者简介:李亚春(1972―),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北京 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研究。

一、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当今世界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以经 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水平的竞争, 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 为目标,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要 突出应用型,面向工程,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工程的实际训练,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虑工程的综合性,突出工程的特点、注重市场需要、技术水平领先 ,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

为了培养和造就新形势行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从终身教 育和大工程教育的新观点出发,构建一个院校工程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培训有机结合、协调 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并加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合理使用与科学管理,以适应社会经济 发展的需要。

二、行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人 才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 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 。然而,在实现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是关键。而行业现有的人才资源还远远 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铁路为例:根据铁路“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专家预测到2010年,铁路运输业人力结 构调整优化为橄榄型,即大专以上人员的比例要增加,至少应达到30%左右(研究生等高层 次技术人才要占很大的比例),初中及以下人员的比例要减少15%。只有这样,才能为铁路 运输业成为具有一定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人力保障。

三、人员结构中高等人才的不足

1以铁路运输业总体情况为例:

目前,铁路运输业的人力结构呈金字塔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全员的12%左右(研究 生毕业不足01%,本科、专科毕业生各约占5%、7%),中等职业教育的人员占20%,高中毕 业生占30%左右,而初中及以下人员约占40%。大专以上学历层次人员的比例大大低于邮电、 冶金等有关行业,这样的人力结构越来越不适应铁路行业的发展。

2从全路干部的总体情况来看,据铁道部人事司2001年对全路干部的统计:

2001年全路干部总数574 818人,全路固定职工2475 496人,干部占职工总人数的2322%, 从 文化程度上看:干部中文化程度在本科以上的有100 997人,占干部总数的1757%;大专18 6 592人,占干部总数的3246%;中专153 408人,占干部总数的2669%;高中以下133 82 1人 ,占干部总数的232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干部中受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干部总数 的5003%;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为289 164人,占干部总数的5031%;41至50岁为2 00 747人,占干部总数的3492%,51至59岁为84 078人,占干部总数的1463%;60岁以上 为829人,占干部总数的014% ,总体上来说,铁路干部的队伍还是一支比较年轻的队伍。 他们还正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来为铁路的发展作出贡献。

3从铁路专业技术干部的情况来看:

铁路专业技术干部总数227 064人,其中,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125286人,中专82 258 人 ,高中11 780人,初中以下7740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人员占专 业技术干部总数的5518%,这些人需要进行继续教育,而另外近一半的人则需要进行提高 受教育文化程度的教育。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铁路高等工程人才的数量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 时代,还远不能满足行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行业没有能力全面开展高等工程教育

1从目前情况来看,因为大部分行业高校都以划转,行业办高等工程教育缺乏举办高等工 程教育所必备的条件,而行业现有的条件只能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培养高级技术人员就 很困难。特别是当今社会,行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幅上升,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行 业更是无能力直接培养。

2从教师方面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但现阶段,除了实习指导 教师外,行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作用也有限,“双师”教师必须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培养 。实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除了应掌握一定专业基本理论之外,还应有作为教师必备的 基本素质要求,比如具有系统讲授一门课程的知识储备,懂得教学基本规律,有必要的语言 表达能力等等。这些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或中专、技校教师 所能做到的。

3从应用型高等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来看,他们需要经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严谨科学 的实验训练,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掌握探索未知领域的基本方法,更需要有创新思维。而 这些都不是行业自身能做到的,行业充其量还只能培养高级技工,而很难培养高级工程师。

4我们还应当看到,非技术教育越来越成为现代工程师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现代 工程已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问题,它往往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甚至影响到人类 的生存。

五、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目前的优势与不足

1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

(1)高等学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大学还是专业学院)均无一例外地是高等工程教育的 主体,行业(企业)则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介入高等工程教育中。高校不但储备了工 程技术类专业知识,还储备了非工程技术类跨学科知识,这些正是现代工程师所需要的。行 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等行业教育活动的存在和近年来的大力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正在我国的 行业高等工程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2)据发达国家预测,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将逐渐与常规教育任务有同样的比重。我 国的各类高校都在扩大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办学规模,为行业培养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使科 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基于我国的国情,我们有十几年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培训的办学经验,摸索出来一套 管理办法,有强大的教育培训队伍和完善的教学设施。

(4)当前我国各行业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去研 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求得行业(企业)经济的振兴和发展。通过行业高等 工程教育来培育行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一条迅速、有效的途径。但从当前我国大多数行 业(企业)的现状来看,都显得力不从心,把希望寄托在高校的继续工程教育。

(5)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保证行业高等工程教育顺利开展。

2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不足

(1)落后的体制和机制束缚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发展。面对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市场的挑战,政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政府的职能对 行业高等工程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如硬性要求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达到50%~ 60 %的比例。这种忽视具体地区差异的指令,易于造成行业高等工程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 、效用“两张皮"的后果。

(2)观念上的偏差,是造成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高新技能型人才的意识逐步 强化,但是,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不够。在结构调整之前,一系列国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通 过制定政策和措施,较好地保证了其主管高校为本行业的技术人才进行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 和培训。但这些行业在并轨和转制后,不再主管自己行业的学校和企业,不能系统有效地进 行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和培训,这已成为我国行业高等工程教育不得不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难题 。

(3)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将对我国行业高等工程教育产生冲击。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更多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进 入中 国市场,瞻前而实用的教育培训观念和措施将赢得用户欢迎。而目前我国的行业高等工程教 育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办学规模、管理方式等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约束。由此带给行 业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及时借鉴,开拓求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行业 高等工程教育,迅速缩短差距;二是迫于应付,无法与之竞争,以至于被挤出人力资源开发 市场。

(4)传统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现依然是发展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瓶颈。在传统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制约之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从业需要之角度来确立行业高等工程 教育原则,让接受行业高等工程教育者掌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 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自己之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国 外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倾向不仅使受教育者从中学到了技能,而且突出地 发展了自我,提高了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我国的行业高等教育定位 中国际化的意识、培养过程中学生接触到国外学习和实践环境的机会几乎为零 。据企业专家反映,国内若干知名企业均曾选送人才进行相当于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培训,但 常常效果不好。培养的人才在国际竞争和挑战性方面适应性不很强。我国的行业高等工程教 育应该在尊重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满足受教育者个体要求方面形成着力点,培养跨文 化、跨学科的全面发展型人才,采用国际惯例设置教育培训的评估标准,以期我国的行业高 等工程教育走向国际化轨道。

(5)高校对继续工程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够,政策、措施不配套;教学大纲和教材不适应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没有跳出 学历教育的模式。

(6)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行业甚至有不少行业的领导对开展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和任 务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才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与高校的合作力度不 够。

六、高等工程教育需要与行业教育培训相结合

1高等工程教育应服务于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为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服务,而高等工程教育则应该把培养 社会各行业合格的工程师作为使命,在为行业的服务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工科院校的一切工 作和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履行这个根本职能。

当前,行业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人才个 体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群体结构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具体地说,从人才个体知识结构来看,一 是知识面窄,专业理论知识单一;二是对新兴学科知识和高科技术掌握不多。 而从人才的群体结构来看,一是专业结构不太适应客观需要,新兴技术专 业和新兴学科的人才太少;二是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才太少;三是能级结构不合理, 一些长线专业人才过剩,而短线专业和关键技术专业人才短缺。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行业在 进行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制约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因此,高等 工程教育应充分了解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从而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以此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优化知识和专业结构,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2在为行业服务中,科研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在为行业服务中,随着行业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科研教育水平也得到提高。

(1)结构的调整将影响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高等工程教育在为行业的服务中,从行业获得了人才需求信息,这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专业 结构调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努力办出特色都是至关重要的。

(2)提高了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行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场所,使他们感悟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尤其是 在行业文化熏陶下,培养树立了学生敬业爱岗、与人合作的职业道德,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 不到的东西。

(3)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正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学科迅速分化,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交叉和新兴 学科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问世,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 快,市场对科学技术需要的反馈速度也越来越快等等。这些对目前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更具 有挑战性。

(4)行业还为教师提供了经常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在教师走出实验室,带领学生下厂实习的同时,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 不足,还可以在实践中发现新课题,找到自己的研究项目,逐渐提高自己的“双师”素质, 成为“双师”型教师。

(5)深层次的合作,就是校企联合攻克技术难关、开展技术革新,从而达到学校培养人才 、行业谋求发展的利益双赢。高等工程教育在参加行业的创新项目的实施中,锻炼和培养科技人员接触新知识和交叉学科 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使得技术创新过程成为既出成果又培养人才的最好形式,“产学研” 结合使得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水平得到提到。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1998,(5)

〔2〕顾志良等关于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探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4)

〔3〕赵敏高等工程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高教研究,1998,(4)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不断开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新局面,提高专业技术干部素质,为实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结合我市“*”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按照《*市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551工程”)实施办法》,计划“*”期间,每年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专项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1000人次,五年培训5000人次。全面落实我市“551”工程培训干部的战略任务,使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培训原则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拓展专业视野。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视野,不断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

(二)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紧跟世界领先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围绕市“551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增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突出重点,带动整体。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优先培训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以培训促进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充实培训内容,带动整个专业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开展。

(四)整合资源,发挥各方积极性。按照政府推动、单位支持、个人自愿的原则,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加强培训基地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推进“551工程”实施。

四、培训实施对象

我市的市、区(县级市)、镇三级从事水利科技推广、规划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培训内容

(一)开展公修科目为基础的继续教育活动。以市人事局对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和组织的“551工程”公修科目培训为知识更新基础,重点培养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期间在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护”、“宽带网络与电子政务”、“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等公修课培训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与国家基本政策、*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现代水利与信息技术、水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公共科目培训。

(二)开展专项“四新”(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继续教育活动。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训工作的实际,针对我市水利发展,培训内容:一是现代水利理论;二是标志现代水利的信息技术应用,即网络技术、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电子政务;水利工程安全监控,数字化水利等,重点培训科研、设计和水利信息技术领域各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实用技术应用培训,如自然灾害预测与减灾、三防(防汛、防旱、防风)、节水抗旱等技术应用。

(三)与生产实际结合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依托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课题,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通过生产实际锻炼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才干和技能。

六、培训方式

(一)每年举办一期水利论坛、高级研修班。推进系统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高创新研究能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举办普及性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讲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讲座是一种参与广、时间短、见效快的继续教育形式,围绕“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着眼点,每年邀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来讲课,举办5期不同主题、面向全市水利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讲座。

(三)其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1、集中短期培训。主要结合本行业和本单位实际,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形式多样的短期集中培训,并适当安排境外培训,优先安排重要岗位、关键岗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提高能力。

2、开展岗位培训。各单位对重要和特殊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采取专项考察、业务进修、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3、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卫星传输、广播电视等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参加远程继续教育培训。重点依托*市继续教育网,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学习。

4、自学。一是以单位倡导、个人参与的学历提升,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各类提高现有学历教育;二是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需要,采取自选、自修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有关行业、部门和单位应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自学的组织、指导、监督和考核工作,确保自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市水利局成立以局行政领导为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551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市水利系统“551工程”总体方案;审定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教学大纲,协调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具体实施工作由局科教规划处负责。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期间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全面落实。

1.行业牵头。按照市“551工程”的组织实施办法规定,市水利局负责研究制定本行业领域“551工程”的具体实施办法,制定适应本行业特点的专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本行业领域的专业教材和课件,指导培训实施培训任务。

2.条块互动,分级实施。各级水利主管部门在当地人事部门的统一部署、指导下,负责与本地区和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认真组织实施本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市水利局在业务上给予积极指导和协调。

3.落实教育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和依托在穗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市继续教育基地,组织安排好短期和集中培训,保证各培训计划的组织落实。

(三)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和健全评估检查制度。为保证各项继续教育活动达到如期效果,有关主管部门和单位对“551工程”的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及时根据评估情况指导和改进工作。

2.建立和健全培训保障制度。相关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551工程”的各类继续教育活动,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达到上级规定的要求。市水利局直属单位要按照《*市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实施办法》,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的情况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内容,并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聘用结合起来。

3.实行证书登记制度和统计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参加“551工程”的学习情况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并按照规定的标准记录相应学时,其培训学时等同于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专业课培训的学时。对各区、县级市、各行业领域和继续教育开展的“551工程”项目,由市继续教育协会负责统一登记管理和统计。

(四)落实经费。

1、各单位要切实落实职工教育经费,按照规定比例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严格执行局制定的《关于教育培训费使用的若干规定》,保证专款专用。

2、各级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干部培训、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专项资金。

3、选择部分选题新、层次高的高级研修班和知识更新讲座,纳入市继续教育项目整体规划,争取市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支持。

4.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向“551工程”投入。

八、实施步骤

本实施方案采取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从*年起到2010年,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

(一)启动阶段(*年上半年)

*年上半年组织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的有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广泛开展“551工程”的调研工作,制定符合我州实际情况的行业实施方案。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

*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要求大规模开展5个重点领域的“551工程”活动。在“551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同时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每年的培训工作开展之前,要周密计划,统筹安排,并将每年的执行计划报市局。市水利局将对各基地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每年的培训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互相学习交流和分析研讨,不断改进培训工作,提高继续教育效果。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5篇

1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和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的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这个专业在两所学校均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代表着学校专业建设的较高水平。采用网络资源搜索、问卷调查结合学生访谈的方法对这两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现阶段苏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和课程设置方向。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自1998年开设以来,共招收了12届学生,培养出9届毕业生共858人,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按能力机构分为四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含10门必修课程,除计算机基础课有34课时上机操作之外都以讲解为主。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含12门必修课程,实验课和上机实践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4.6%和5%。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均含5门必修专业课程。这5门课程按主要岗位职业特定能力,以项目要求和作业流程所涉及内容分模块制定,学生按不同专业方向选择模块进行学习,其中含有10周时间的综合实训课程。拓展课程包括专业能力选修课和跨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性质,总学时208。各平台学时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不难看出,总学时为1752,符合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总学时数在1600~1800的标准。除实际训练课程外,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素质拓展课程占总课时比例偏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于2006年,虽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的大力投入,已经发展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校生888名。在课程设置上按照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式分成七大类:公共必修理论课程、公共必修实践课程、专业必修理论课程、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公共必修理论课程有10门课程,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9:1;公共必修实践课程总学时206,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入学教育及社会实践,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0.37:1;专业必修理论课程总学时688,其中实验实践课学时224,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1;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测绘和专业实训课程,总学时300;专业选修课程有13门课可选修,规定必须修满6门课,总学时为192,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3:1;公共选修课程分成7个类别,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和语言文化类、艺术素养类等,总学时128,规定要修满四门课;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学生听取学术报告、讲座,通过考试取得公共类或专业类技能证书,所得学分可折算相应公共选修或专业选修学分,不计课时。各课程种类学时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知,总学时为2198,略高于规定学时。总体来说,除选修课外,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在2.5:1,但素质拓展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2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调查研究本调查以两所学校2010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为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力培养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分,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5.7%。

2.1主要情况分析课程体系方面,多数学生对课程结构、课程分类方面满意度较高;7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能够满足学习的需要;67%的学生认为无论按照知识结构还是按照能力结构编排课程体系相差不大;83%的学生认为分模块教学能很好体现专业特点和学习方向,对上岗就业有帮助。课程内容方面,多数学生认为校内实践课程比例偏低,82%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最好是1:1;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对校外实训满意度高,感到能获得知识和必要的工作经验,但认为校内部分实训课程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对技术要求不高,没有创新性;87%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基础知识课程有一定实用性,对工作有帮助;52%的学生认为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面不够“宽”,有必要增加选修课程的门类供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回答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结果(按满分100计数)如表3所示:能力培养方面,只有3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对“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排序结果为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工作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排序依次为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2.2主要结论分析

2.2.1课程设置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按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核心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加强专业技术课程,开发隐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3]。“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块化教学正是基于就业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设置的课程结构。

2.2.2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模块教学认同度较高。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建立了“厚基础,分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模块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强调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在学时上向专业课程“倾斜”,建成4项精品课程,保证教学效果。

2.2.3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与校外12个公司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外7家外资企业建成校外产学研基地,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专家指导、订单式培养、提品研发、技术推广、教师培训、员工培训和科研开发等项目上展开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2.2.4实践课程比例偏低,校内实践课程质量不高无论是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大部分课上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影响教学效果。以本专业为例,两校校内实践课程学时都在300左右,其中钳、车、铣加工实习,MC加工实习等课程技术含量不高,学时长,与实际工作相关度不高,与企业需求脱节。

2.2.5文化基础课程被“弱化”,选修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质量不高在访谈中得知,高等数学课程从原来的128学时压缩至56学时,部分数学教师因学时不够而改上一些选修课程。李毳毳在硕士论文《因子分析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应用研究》中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课,其教学质量对各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性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两校中,选修课程特别是公共选修课程随意性较大,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而素质拓展课程要么是选修课程的另一种称呼,要么是为了凑学分而设立的考证和听讲座。在访谈中学生认为某些技能考证只是一种形式,与现实工作内容差距太大,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2.2.6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知识构建和技能培训方面起明显作用,但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学生对部分课程重要度和满意度显示,学校所教知识和技能对多数学生有用,能够理解关于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都能潜移默化为能力。就业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基本工作能力不够、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自主创业能力不强。

3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的思考与延伸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院校分工;定位;特色

一. 院校分工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R·克拉克在 (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①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 (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都可以因院校分工而得到承担.高等教育的种种功能也可以因院校分工和各司其职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对高等院校进行分工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多元化的问题。多元结构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中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越是多元化,其调和矛盾的能力也就越强。伯顿·R·克拉克认为:“—个包容不同部门和不同程序的综合结构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它能立即对几种不同的需求同时作出较好的反应;第二,在出现未曾预料到的情况以后能够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三,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以便分别以以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的名义采取的不同行动都有用武之地。每一个价值体系都不会因和其他体系直接磨擦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每一组价值观念的忠实信奉者至少有那么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避开他人的锋芒而迂回前进。”②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系统调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多元化。

世界上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多是具有多元化特点的体系。例如,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既有学术型大学,也有非学术型大学;在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既有享誉世界的综合性大学,还有两年制的技术学院;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既有研究型大学,也有教学型大学或学院,还有两年制社区学院。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不同的目标定位,承担不同的任务。

二、从院校分工角度看当前高职院校定位问题

在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结构是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由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以及两年制高等职业院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结构,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各类院校评价标准单一、专业和课程设置雷同、教学科研缺乏特色等问题,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办学,各种类型院校分工不明确,造成高等教育资源浪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自身特色等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产生到现在,目标定位一直不够明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盲目与普通高等院校攀比,一切都向普通高校看齐,把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使高等职业教育变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缺乏正确的目标定位势必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扬长避短,更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最终迷失方向、陷入困境。要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须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

(二)专业设置

脱离实际、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因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导致总体教育质量下降。如何从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设置特色专业,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使专业布局更趋合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

我国高职院校重基础、轻应用的问题仍较突出。客观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实践课教师,无法开设更多实用性、应用性强的课程;主观原因则是部分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够准确,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使高职课程失去特色,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既缺乏实用性,又缺乏理论深度。

(四)教学方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实践课所占比例不足;教师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有些高职毕业生被称作“具有大专文凭的低级技工”。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公布的报告,在我国7000万人的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 3.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进一步改进教学,特别是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五)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中专升格而来,无论学历层次,还是实际教学水平,都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抓好教师培训和聘任工作,尤其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三、高职院校的特色构建

要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使高等职业院校承认各类高校之间的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独特任务,突出办学特色。综观德、美、日、法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形成特色的过程。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秘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特色:

(一)正确的目标定位

正确的目标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培养社会急需的非学术型实用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7年修订的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0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属于高等教育的第五层次分为A、B两种课程类型,5A的课程计划为“以理论为基础、为研究作准备、为进入高技术要求专业作准备的课程”;5B的课程计划则为“实践的、技术的、指向具体职业的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就属于5B这个层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在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的人才。

综观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培养目标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大都以培养技术型、实践型人才为主。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系列中,有工程师(Engineer)、技术师(Technologist)和技术员(Technician)。美国在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里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技术师。“技术师是典型的工程实践者,他们关心如何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如何组织生产人员从事生产准备工作和现场操作,他们专注于维护和改良生产设备、调整生产过程、改善加工方法和加工程序”。③法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分为工程师、高级技术员、技术员三种,法国在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员班中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高级技术员。高级技术员的任务是将抽象的设计和理论具体化,协助工程师开展工作。德国的高校有学术型和非学术型之分。非学术型高校中的高等专业学院(即德文的 Fachhochschulen)、职业学院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即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操作型工程师、企业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为主。日本在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等机构中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定位于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正是由于目标定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各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空间,既满足了个人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二)灵活的专业设置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多地是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不是针对学科,而主要是针对工程领域和技术工艺领域划分专业,包括建筑工程、采矿技术、冶金技术、化学技术、电子技术、交通技术、精密技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信息技术、经济工程、企业管理、营养与家政、能源与热处理技术、食品加工、农业技术、林业技术、陶瓷和玻璃制造技术、金融、工商管理、设计等专业。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应变能力,还在大的专业领域里设置了若干专业方向,体现了其专业设置宽窄并存的原则。如机械制造专业领域设有通用机械、加工技术和自动化、加工工艺操作等专业方向;在建筑工程专业下设公共建筑工程和建筑实施两个专业方向;在交通技术专业下设陆上交通工具和空中交通工具两个专业方向。由于高等专业学院大多由各州创办,其专业设置审批权在各州教育部。各州政府往往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控制专业设置,从而使高等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是下萨克森州首府城市汉诺威市的第二大高校,根据下萨克森州地势平坦、森林多、河流多的特点,该校设立了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生物处理技术等10大专业领域。从2000/2001学年的冬季学期开始,又在前两个专业领域共同设立了一个继续教育研修专业——持久性规划与建造,以便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在生物技术专业领域设立了奶制品业的食品技术专业和可再生原材料技术专业。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大多从社区各行各业的需要出发,如洛杉矶社区学院是服务于大城市的一所综合性学院,因此其职业教育方面的专业设置较全面,共有36个专业,包括市场营销、消费者教育与经营、时装设计、食品和营养、食品和服务经营、烹调、食品经营服务技术、饭店旅馆经营、老年学、室内设计、婚姻与家庭、儿童培养、法律助理、行政管理、文秘、普通行政、不动产、小企业经营、会计、嗜好研究、司法管理、企业管理、儿童发展、助理教师、特殊儿童助理教师、学前儿童照顾、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工程学、高级工程助理、家庭与消费者研究、双语饮食服务技术、财政、经营等专业。

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类学校专业设置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短期大学主要招收女生;因此主要设置人文、教育、家政类专业;高等专门学校以招收男生为主,因此主要设置工程技术类专业,如电气技术、机械技术、土木技术、航海技术、市政工程、造船技术等;专修学校的专业设置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涵盖了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商业业务、家政、文化教育等门类。

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共有24个专业,但并不是每一所大学技术学院都开设24个专业,每个学院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开设其中的一部分专业。如南特大学技术学院和蒙彼利埃大学技术学院都只设置了10个专业。

(三)实用的教学内容

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侧重实用。德国高等专业学院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普通大学的课程进行改造重组。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学校将原先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课合并成两门课:一门是工程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另一门是机械零件和设计实验。这两门课程重点讲授有实用价值的制图法,很少涉及解析法和几何原理。这种课程处理方法更加讲求实效,减少了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叠,节约了理论教学时间。

法国大学技术学院的课程一般由普通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17%、33%和50%。以南特大学技术学院的数据处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国数据处理方面的人才,它每年培养出120名能够从事创建、执行和实施信息处理系统的毕业生。该专业为学生提供三方面的课程:其一,专业培训课程,共900学时,占总课时的50%。包括算法、数据结构、文件、数据库处理、数据处理网络、计算机结构和系统、分析和设计、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开发、计算机语言的使用等科目。其二,基础培训课程,共600学时,占总课时的33%,其中数学类课程(含几何、分析、算术、数值运算、概率、逻辑、语言、图形、计算图形学、自动化等科目)占300学时;英语类课程(含实用口语、书面语以及专业英语)占150学时;表达和交流类课程(含综合记录、起草报告、就业技巧等科目)占150学时。其三,普通培训课程,共300学时,占总课时的 17%,包括经济组织、企业管理、通讯等科目。④

(四)注重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德国高等专业学院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较少采用讲授法,更多地采用练习法和实践法,实验课占重要位置。学术性大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理论,而高等专业学院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实习方面,非常重视并切实保障学生实习的进行。在八个学期中,每个专业一般都会专门安排两个学期实习,每个学期保证学生有 20周以上的实习时间。第一实习学期要求学生在工作现场熟悉与专业有关的所有生产过程,明确作为工程师应做的工作。第二个实习学期一般需要学生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选择两三个项目进行实习。在实习学期中,通常由教授提出实习要求,学生主动向企业申请实习岗位,企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在申请者中择优录取,经学校审核后双方签订实习合同。合同包括指定兼职导师、考核、待遇、休假、解约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在毕业设计方面,要求毕业设计在实践中完成,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到企业申请课题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题目,经学校考试委员会审核批准后,与企业签订合同。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图纸,而且要出样品,参与安装、加工和调试。

美国社区学院中高等职业教育也突出实践教学。一般来说,各专业实践课程约占总学时50%,但不同专业又有区别。如洛杉矶一社区学院的电气工程工艺学专业为期两年的教学计划共安排1425学时.其中理论课750学时,实践课666学时,各占 53.3%和46.7%。而该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共 1298学时,其中理论课820学时,实践课478学时,各占63.2%和36.8%。⑤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并在实习期结束后定期返校,汇报实习情况,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实习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有些社区学院对某些专业的职业教育实行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计划,学生一边在校学习,一边到相关企业工作,使学习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同时获得新的经验。这类学生往往利用假期参加实习工作,并不延长学习年限。

日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中的的高职教学分为学科教学和实习教学,其中实习教学约占总课时的一半。实习教学又分为基本技能实习和应用技能实习。实习方式主要有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海外研修等。校内实习是指利用校内的设备进行的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实际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养成技能、技巧;校外实习是指利用校外相关工作场所进行的现场教学,它除具有校内实习的作用外,还能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性质,体验工作现场的气氛;海外研修是指将学生派往国外的相关工作场所锻炼,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法国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员班的教学也注重实践,实践课比重约占总学时的50%。

(五)“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是制定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聘任条件和工作职责。德国《高等教育总法》第44条第3款明确规定,高等专业学院教授必须具备四个聘任条件:“高等学校毕业;具有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通常由教学或培训中所获得的经验来证明;具有从事科学工作的能力,通常由获取博士学位来证明;至少从事过为期5年的职业实践,其中至少3年是在高等学校范围外进行,并在有关应用或开发科学知识和方法上取得特殊成就。”美国社区学院对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除遵照州政府有关颁发教师证书规定外,还特别强调实践经验,要求至少有一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历,具有相关专业领域实践经验。为吸收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聘请教师采取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办法。兼职教师通常是企业或公司中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美国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一般占教师总数的60%。近些年来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教师人数也不断增加,但专、兼职教师的比例—直没有变化。⑥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职责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师。普通高校的教师教学、科研并重,有的甚至以科研为主,而高职院校的教师以教学为主,从事的科研大多是应用研究或与教学有关的研究。例如,德国普通大学的教授每周—般上8小时的课,而高等专业院的教授每周—般上18小时的课,其教学习工作量是大学教授的两倍多。

同时,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应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照抄普通高校的考核评价标准。

[注 释]

①②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91.287.

③W.K.Lebold.Trends in US Engineer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ngineering Education,1985,(11):12.

④www,iutmontp.uni-montp2.for/stage/autre.html.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7篇

(贵州理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550003)

[摘要]从工业强省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贵州工业强省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努力,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从人才培养、吸引和留住现有人才、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步伐,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

关键词 ]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事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工业强省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工业企业的发展,而人才资源是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对知识人才的拥有、运用和支配。

1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1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

近几年,贵州省人才开发规模明显扩大,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才总量仍然严重不足,总体素质较低。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例,截止2012年,贵州事业、企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才59.27万人,仅占全国人才总量的2.5%[ 根据2013年贵州统计年鉴。]。根据目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根据《贵州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到201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要达到71万人,而目前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约有11.73万人。目前全省59.2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4.08万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88%;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8.8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1.82%。2011年,我省每万人中有专业技术人才0. 0154人。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重庆与四川,也明显低于周边省份(见表1)。

同时,贵州专业技术人才还存在着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贵州现有两院院士3人,全国现有两院院士共1313人,而贵州的两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比例仅为0.23%。虽然不提倡用院士多少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学术水平,但院士的辐射及帮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发展的需要看,我省高层次人才太少,而贵州经济发展必将引发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人才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1.2人才队伍结构分布不合理

从区域构成看,贵州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经济、社会、文化相对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越好的区域专业技术人才越多,反之越少。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带在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相对优势,而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截止2012年,贵州地方企事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59.27万人,而工业技术人才仅为5.74万人,仅占其总量的9.7%[ 2013年贵州统计年鉴。]。

从行业分布上看,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平衡,多集中于高校和卫生系统,农林及工业方面的人才较少,科技力量薄弱。如表2数据显示,我省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于教育领域。从地区分布上看,高层次人才的分布不尽合理,越往基层、特别是农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就越少,难以从整体上形成科技的联动效应。从学历结构上看,我省专业技术人才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如在59.27万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以下的占59.5%。

1.3人才流失情况严重,人才使用效率不高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省一般性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短缺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有效缓解,但在高层次人才群体是仍然面临着留不住、引不进的状况。科研教学设备陈旧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生活待遇偏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人才队伍的稳定。这导致了一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学术、科技带头人。

而另一个问题是人才使用效率不高,存在人才缺乏与人才闲置并存的矛盾。受科研任务不饱和、科研经费不足、缺乏项目依托及工作条件较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人才闲置、大材小用、高才低用、学非所用等人才使用上的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1.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能力不够

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而贵州省作为我国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无论从科技进步贡献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等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既有体制、环境的因素,也有专业技术人才本身的问题。从2006年-2011年我省累计申请专利数是8351件,在全国31个省区中排名倒数第八名,显示了我省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2制约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因

2.1人才观念滞后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强。从政府看,各级党政领导虽然都很重视专业技术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忙于中心工作而出现了所谓的“三多三少”问题;从表面上、形式上分析解决问题较多,有针对性地解决工而已人才存在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较少;涉及到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时,提要求较多,下大力督促检查抓落实的较少。从企业看,对人才的培养、科研项目的投入,不立足长远或者害怕风险而安于现状,只见显人才,不见潜人才,致使一些前景看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科技项目与自己擦肩而过,还有的用人主体延续家族式管理。

人才队伍建设上缺乏新观念。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很多领导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不能在新观念的支配下,打破常规,创新理论,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机遇,实现新目标。在人才引进方面不敢引进有创造力、有首创精神的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不任用有魄力、有才华的优秀人才;在人才流动方面,抱着人才越多越好的心态,不管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留住不放,认为人才流动就是人才流失,以消极状态看待这一问题。

2.2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

贵州的教育层次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我们的培养模式与层次不分明导致培养出来的是不高不低的一批人,一方面这部分人就业相当困难,出现不少博士、硕士研究生当秘书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又相当缺乏,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脱节,学历教育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链接存在错位现象。职称制度与人事制度陈旧也严重制约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职称评定往往更加注重资历、学历和发表的论文。

如表3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2年,贵州用于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公共财政投入从242.75亿元增长到529.45亿元,增长幅度较大, 但在人才开发投入总量、投入结构等方面,尤其是在公共财政投入规范管理、投入效益以及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投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有待加强完善。

2.3人才环境的制约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和环境。(1)从管理环境方面,教育开放度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与产业界的合作缺乏内在动力,导致工而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能力教育推进比较缓慢。(2)从政策法制方面,从地方到国家层面,对人才的开发投入,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特别是继续教育,目前在任何一部政策法规中都未曾予以明确的规定。(3)从市场机制方面,目前我省的年度统计中缺少人才统计专题,所以人才市场本身就缺乏权威信息数据的引导,同时统计信息不公开,更是让人才市场缺乏信息来源,导致信息汇集不完全,信息数据不准确,信息传递不畅通,难以做到共享。

3加强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3.1加快人才基地的建设, 大力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是重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建设。要把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高等院校上, 进一步扩大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化教学、科研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重视继续工程教育基地的建设。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从而提高贵州省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三是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确定以岗位培训为主,学历培训为辅的教育方针,协调发展各类成人教育。

3.2设法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盘活用好现有人才

开辟“绿色通道”,实行政策倾斜,加快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步伐,改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实行面向社会公开竞争的办法和人事全权制,由人才服务中心办理具体引进事宜,保管引进对象的人事关系和个人档案,并且一律实行准入制,特事特办,不收任何限制,不附带任何其他条件。研究和制定项目、专利、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形式,加快建立以重实绩、重贡献为取向的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分配机制。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建立结构层次比较合理、能够适应和推进贵州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专业技术岗位体系。

3.3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是坚持和完善有关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专专业技术人才的分类、分级管理的制度,进一步加强优秀专家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工作;坚持和完善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重奖的制度,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坚持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精神,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使贵州省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公平。三是制定改善专业技术人才物质生活待遇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适当从事第二职业而取得合理报酬的有关规定,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

3.4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环境

优化法制环境。要尽快健全具有贵州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法规体系。在人才制度法规建设方面,关键是加强人才管理的立法工作。主要应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要对人才流动立法,二要对人事争议仲裁立法,三要对人才市场管理立法,四要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立法。优化政策环境。通过制定实施贫困县、边远县专业技术人才保护政策,发放相应专项津贴,还可以对社会组织设立的创业资金、用人单位扶持人才创业的资金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不损害所在单位权益的前提下,到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兼职,实现人才和智力共享。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可通过财政支持、社会动员和政策倾斜等手段,积极推进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安居工程建设。要动员、吸纳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参与非政府社团组织,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自行组织专业社团,简化登记手续,减少政策限制,并在活动场所、活动资金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8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38-01

一、课程体系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即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规划。是教学工作的总体实施方案,也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及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即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专业的招生和专业的发展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传统方法与过去的高速铁道技术和施工技术发展状况是相吻合的。但近年来,施工新技术和施工方法新理论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普及的速度程度也较高,如CPⅠ、CPⅡ控制网的建立,GPS、RS、GIS、数字测绘技术、高速铁路施工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的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二、基本“项目导向”模式的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在探索与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我院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并且基于“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以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测量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的道路,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测绘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项目导向”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项目导向”模式主要有种实现途径:一是根据生产一线真实施工项目所需要的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二是在一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一个项目完成的过程组织教学;三是学生参与真实的施工生产项目,让他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获得最直接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我们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市场调研,确定培养目标。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并结合高速铁路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高速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体两翼、双轨并行、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共同进行以高铁项目施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工学结合、现场教学”教学组织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校企共建高速铁路施工职业训练中心1个、合资流动实训基地2个、协议流动实训基地12个;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3.将工作任务归纳为多个典型工程项目,将与高速铁路职业的行动情境相互关联的同一类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即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类型归纳,最终形成了典型工程项目:路基施工、桥涵施工、轨道施工、隧道施工等。按工程项目要求设置专业课程通过深入分析。对典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确定培养这些能力支撑的学习领域课程。以项目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

4.形成课程体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以完成工程施工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提炼支撑完成施工工程项目能力的核心课程。并按照从易至难的原则进行划分。对本专业学

习领域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要求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50%。同时.根据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各学习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建设团队的老师与学院基础教学部的老师一起设计了基础理论学习领域教学内容和课程。最终,形成了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9篇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加快人才强市步伐,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第二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目标

从*年至2010年,用4年时间,在本市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6个领域,开展规模性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项继续教育活动,重点培训600名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二、实施原则

改革创新,提高能力。坚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步伐,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管理方式,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突出重点,带动整体。以6个领域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重点,优先培训本市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紧缺行业和专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坚持优秀人才强化培训,紧缺人才优先培训,骨干人才重点培训,后备人才超前培训,带动本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结合实际,按需施教。立足实际,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突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以培补缺,以训促学,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统筹规划,分类实施。按照政府推动、单位支持、个人自愿的实施原则,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协调推进,分行业、分专业、分层次地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作用,积极整合社会优质培训资源,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1、开展公需科目继续教育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本需要,开设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知识产权、当代高新科技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通过实施公需科目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拓展学识,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2、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训工作的实际,确定对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六个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

电子信息领域。培训内容主要以软件、网络、信息安全、集成电路、数据库、信息资源管理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最新趋势为主,重点培训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化办公等应用型信息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

丝绸纺织领域。培训内容包括:染整工艺、高分子材料、纺织科学与工程、丝绸纺织材料、服装设计等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

电缆光缆领域。培训内容包括:光电缆设计与制造、光电子技术、绝缘材料技术、高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

现代制造业领域。围绕电梯、工业缝纫机、纺织装备、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等重点制造业,开展关键技术培训,大力提升我市现代制造业水平。

现代服务业领域。以急需紧缺的服务业专业门类为主,重点在现代商贸、旅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培训。

现代农业领域。根据本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围绕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标准化改造、农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动植物重大自然灾害预测与减灾、林木培育、现代水利、农业生态安全等方面开展培训,促进本市特色疏菜、苗木花卉、草食畜禽、特种水产、旅游农业等5大特色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未能纳入上述范围的领域,可参照本办法,做好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3、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技能培训。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外语和办公信息化、自动化等基本技能培训,使全市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商务和相关外语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加强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专业领域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目标,以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苏州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主要对象,培养一批具有一流水平、引领我市科技发展的科技骨干或学术学科带头人。出台《*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资助办法》,资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赴外进修、培训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追踪国际国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四、培训方式

1、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市人事局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结合各自专业领域的重大专业技术课题,每年共同举办1-2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6个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新技术发展和自主创新要求举办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高级研修班。

2、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讲座。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讲座是一种时间短、参与广、见效快的继续教育方式。全市以“四新”讲座为载体,每年举办1-2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知识更新专题讲座。各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结合各自实际举办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更新专题讲座。

3、提供灵活多样的培训服务。除举办高级研修班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系列讲座外,各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单位可根据各自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简便有效的多种培训方式方法。

集中培训。有条件的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单位可以结合实际,围绕专业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脱产或半脱产培训。

结合工作实践培训。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重要和特殊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业务进修、专项培养、学术交流、实践锻炼、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在线培训和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卫星传输、广播电视等快捷高效的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自学。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需要,采取个人自选、自修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有关单位应加强对自学的组织、指导、监督和考核工作,确保自学取得良好效果。

五、组织措施

1、明确职责。市人事局负责制定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充电工程”的总体方案及相关政策,对组织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专业课培训,举办高级研修班。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是,具体负责本专领域、本专业、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充电工程”的实施。

2、强化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考核管理,严格实行继续教育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晋升、职务聘任和职业、从业资格的注册登记挂钩,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继续教育登记与验证工作,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每人每年72学时或12天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

3、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通过整合全市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网络。尝试在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培育若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优化基地结构。探索利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师资、设施、信息等资源优势,建立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外部基地及优质师资的主要来源地。

六、实施步骤

本办法采取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的方式,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调研启动阶段(*年上半年)

组织学习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本市贯彻落实的调研工作,制定下发《*市专业技术人员“充电工程”实施办法》,启动6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

按照本实施办法,规模性地开展培训活动,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同时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