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发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12 00:16:41

体育发展论文

体育发展论文第1篇

【摘要题】学校体育

1综合分析概要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发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科学培养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教育法规。特别是那些应用型、对策性的研究课题,就必须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这样才有可能加速形成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来激发、检验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又推进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这样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优化循环。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客观情况来看,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概括的说有四个方面的研究专题。首先是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它要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贯彻到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去;其次是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它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围绕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既德才兼备,又具有新型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而设置和更新体育课程;第三是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它要求入世后的中国,在高等体育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能够切实担负起大学生的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教育职责;第四是科学的理论研究、规范的方法体系和可靠的实践结果。它要求中国在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必须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于一体。所以,加速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既有深刻地社会背景,也是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向深层次探索其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2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这种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它把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予以综合,比片面的基础教育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3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

3.1新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首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21世纪大学生的身心完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操作经验;但在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的院校仅占25%,显然不够。所以,必须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充分体现身心完善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有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因为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在调查中有86.8%教师认为:“增强身体锻炼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及“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体育研究方法的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这一素质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是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而调研结果也表明我国在这类目标环节上较为薄弱,甚至有空白点,并且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因而,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其更加旗帜鲜明的为我国21世纪人才战略提供服务。

第四,发展个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的关键。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应注重拓宽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第五,善于把长远的课程目标和近期的课程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且近期目标必须成为长远目标的阶段目标。这样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才能够统一互动、方向一致、现代化的课程目标才能在新世纪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2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新世纪、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概括地讲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且在高校体育教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以引导大学生们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而,它是衡量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尺子和镜子。

其次,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把身体素质功能的课程组块转向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身课程、电教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以充分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第三,是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而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并强调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3.3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和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组合的实质,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而且也必然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据此不难得出,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且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所以,三者兼备,缺一不行。

3.4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调研结果表明:有44%的院校正在研究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组成部分引入正式教学计划的办法。从这层意义上说,探索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目前它已经成为入世后的中国为顺应时代潮流、加速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普遍观念。这是因为学分制不仅是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科学体现;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它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亦不乏成功的先例和经验。所以,应加大运作的力度,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4卓越有成效的方法、对策

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因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地担负起这一划时代的教育重任,并且解决好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遇到和发现的新、老问题。鉴此,本课题针对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改中具有例范意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科学验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客观、实效和对策性的咨询建议。

4.1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

这是因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必然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既是培养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因而,它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重任。所以,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不仅能够有效地密切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对于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巩固其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4.2体育基础设施须上台阶

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点多、面广,不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很难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因为难就难在重视不够,难在教育观念落后。因而,要在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点予以认识。事实上,也只有新世纪“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现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挖掘人才素质潜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思维特征。

4.3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开释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等等。

4.4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

“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欣赏和技战术应用辅导”的理论课程模式:①是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②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气质;③是成功地利用了书本、电教、竞赛、讲座和休闲等,科学地拓宽了大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等等。

4.5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

“3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等等。从系统研究的结果看:该方法科学含量较高,实效性强,且操作简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实践应用价值。

4.6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不仅能够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空间大、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点于一体,而且顺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竞赛和活动中发挥出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4.7体育科研应系统、规范

各普通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运用不同方法加大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方法、对策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力度,以期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探索和构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等等,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资借鉴的咨询建议。

4.8规范的方法制度

规范的方法体系要求必须融实效法、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要求理论必须服从实践和应用于实践,且能够卓有成效的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系统性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且操作简便易行和规律性强,并具有一定时间、范围的可持续的发展性。规范性则是指该方法体系在经过去伪存真和精化完善之后,能够发展成为制度或法规性的操作模式等等。所以,它要求所有方法、措施、步骤必须依据高等教育原理、体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整体素质特点的客观实际而设计和实施,同时要求调研资料、测试数据必须经过科学、规范的统计处理等,充分体现出方法上的科学信度和操作上的制度规范。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5~135

[2]曲宗湖,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构想[J].体育科学,1998,(4):7~11

[3]冯岩,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4):31~33

体育发展论文第2篇

1.可以有效增加外汇收入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综合产业。通过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业和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可以吸引大量的国外旅游者和运动员到黑龙江省赏冰滑雪和参加冰雪体育比赛,外国运动员和旅游观光游客在黑龙江停留期间,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体育等的交流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流连忘返,使它们在黑龙江省消费,把黑龙江省的丰富地方特产和具有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带回国家,进行有效的宣传,使更多的外国人,喜欢黑龙江,渴望到黑龙江旅游观光,使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走向世界,并吸引国际投资者,投资黑龙江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有效增加外汇收入,从而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喜欢了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到中国旅游,促进了我国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外汇收入节节攀升,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外汇收入,近几年也都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2.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际性冰雪体育竞赛的承办,使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冰雪体育运动场地、交通、住宿等等基础设施进行大力度的改造升级,对冰雪赛事和冰雪知识的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冰雪,是他们成为冰雪运动的参与者和宣传者。这些优质的冰雪体育设施,便利的交通,良好的住宿环境,必将吸引大批的国内居民到滑雪场滑雪,到冰雪大世界赏冰。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快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家庭收入中用于健身娱乐消费的比重日益上升。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近几年参与冰雪体育旅游的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都以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冬季滑雪和洗寒地温泉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3.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他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他们可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开发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就需要优质的冰雪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要有便利的交通,要有舒适的住宿条件,要有独具特色的饮食和购物场所,要有畅通的通信保障,要有完善的金融服务等等。因此,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体育用品、交通运输、食宿服务、商业服务、邮电通讯、建筑、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4.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冰雪体育旅游属于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是以提供滑冰、滑雪器材和教练指导为主的,终极目标是满足旅游者在冰雪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需求,因而,它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由加拿大学者史密斯的系统模型理论可以推断出,旅游业每增加3美元的收入,就可以提供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将使更多的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必将促进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良性的区域社会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向往到原生态的荒山、草原、河川等人迹罕见之处去放松心情,观赏大自然赋予的美景,这样就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例如:1964年法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开发阿尔卑斯山雪资源的“冰雪规划”,“冰雪规划”的实施使阿尔卑斯山周边立即形成了全世界关注的滑雪旅游集聚地,每年的滑雪旅游都将给法国带来50亿美元左右的收入,使该地区的居民因此迅速过上了富裕的新生活。再如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旅游区的创建,给尚志地区和黑龙江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就业岗位、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1.提高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体育旅游活动的外部条件实质上是指体育旅游资源,尤其是它的自然资源,是吸引人们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区别于一般大众体育活动及其功能的标志。冰雪体育旅游是将人们带入大山、森林,使人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呼吸清新的空气,沐浴灿烂的阳光,通过滑雪、滑冰等等亲身体验冰雪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来消除疲劳、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强体质,以此来消除工作的疲劳和社会的种种压力。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给更多的人们提供优良的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人们通过观看和参与冰雪运动,充分体验冰雪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

2.增进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扩大国际间的合作

一个世界综合性的体育赛事奥运会,就可以使矛盾重重的开战国家停止对抗,运动员们携手同场竞技。大型的世界体育竞赛可以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的人们消除隔阂,共同诠释体育精神。他们在比赛期间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增进了国际间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尤其是“二战”后,处于“冷战”状态下的世界多极社会里,在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间,通过体育手段来相互沟通,常常起到政府外交所起不到的作用,我国政府的乒乓外交,就是一个典范的例子。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我国首次承办的世界综合性冬季运动会,有来自全世界的2千多名大学生运动员欢聚哈尔滨,有3.05万人次的外国友人到哈尔滨观摩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精彩表演,领略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迷人风光,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进了国际间的友好往来。通过各种经贸洽谈会,引进外资,共谋发展,扩大了国际间的合作。

3.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资源的利用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群众体育形式的存在,在体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肩负着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成为世界上非物质遗产的大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相互联系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桥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依据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情趣爱好而创造出来的,是“农耕文化”发展的产物。因此,营造适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的环境,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参与人群,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障。冰雪是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重要自然资源,聚居在这里的汉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等众多民族,在长期的战冰雪、斗严寒的环境中生存,他们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出具有各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冰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全球气候的变暖,我国冰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部分传统的冰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慢慢的消亡。通过大力开发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加强对冰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和保护,将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发展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构想

1前言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共获得了32枚金牌,排在金牌榜的第二位。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良好体育道德,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全世界炎黄子孙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但随着我国奥运金牌数的膨胀,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压力急剧增大。一方面,世界更多国家竞技体育的崛起,不断侵蚀着我国的传统夺金大项;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潜能几乎用尽,难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发展需求,并且作为一个不太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全方位改善竞技体育也不现实。因此,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外部矛盾表现为体操、游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失利;内在矛盾表现为奥运会金牌榜的“倒宝塔结构”。本文从分析奥运会奖牌的一系列数据人手,进一步探讨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

2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困难

2.1个别传统优势项目滑坡

我国的传统夺金大项是射击、羽毛球、举重、跳水、体操、乒乓球、柔道、游泳8个项目,历届奥运会中这8个项目的金牌数都占很大比例,从而保证了我国的金牌数在金牌榜的位置步步高升。可以说这8个传统夺金大项能否稳定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奖牌总数量。尽管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拓展了跆拳道、田径、摔跤、网球、皮划艇、排球6个夺金项目,但游泳和体操两个传统夺金大项的优势却丧失殆尽,每项只有1枚金牌入账。

随着各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其他传统夺金大项也很难继续维持其优势地位。一旦这种危机同时出现,势必对我国的“奥运争光计划”形成严重威胁。

2.2奖牌的“倒宝塔”结构

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金牌总数突飞猛进的同时,奖牌的“倒宝塔结构”也13益凸现。这种“倒宝塔”结构是一种整体实力不稳定的表现,与其他各竞技体育大国相比,这种现象是我国特有的。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的“倒宝塔”结构又有所加剧。

有这样三个原因直接导致了这种到三角结构:首先,金牌数量和增长率增长幅度过大。我们可以看到(表1)我国竞技体育l2年来,也就是从1992年的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金牌数量大幅增长。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16枚金牌已经是不小的基数,在第27届奥运会上75%的金牌增长率更是让人惊叹,在第28届奥运会上又是14.3%的金牌增长。其次,银牌和铜牌数量的增减有所波动,但总体处于减少状态。第28届奥运会比第25届奥运会的银牌数减少了5枚,铜牌数减少2枚。第三,奖牌总数的增长并不明显。以第25届奥运会的奖牌总数为基数作比较,第26届奥运会的奖牌总数略减少,第27届和第28届奥运会的奖牌总数都小幅度增加。总体来看奥运会的奖牌总数是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很小,平均每届的增长率为6%,奖牌的增长数目是9枚,而金牌的增长数目是16枚。

3对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两种构想

3.1“根基填充”构想

3.1.1构想方案“根基填充”构想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竞技体育,通过宏观调控的作用,主动而有序地发展群众体育,建立良好的竞技体育选材培养体系,扩大体育人才的培养面,最终在保持我国竞技体育优势不下滑的情况下,实现竞技体育向产业化过渡,让“倒宝塔”实现“软着陆”。其理论依据是: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可以超前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根基填充方案,只有通过政府强大的政策力度才能得以实现。

3.1.2如何实施“根基填充”构想

3.1.2.1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对广大国民进行广泛的体育文化教育,推进运动训练和学校体育一体化。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兴趣,增加体育人口数量,无论过去还是眼前,这都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可以拉近人民大众和奥运大赛的距离,促进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协调发展,又可以为体育产业化提供广泛的消费人群,还能为竞技体育提供广泛的人才选拔范围。

3.1.2.2建立广泛的、系统的运动选材网络。我国现有的选材和培养体系显然不能够满足当前体育发展的需要,其缺陷主要是覆盖面不广。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材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相对而言,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运动人才开发比较好,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还几乎没有开发。经统计: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的冠军得主共50人,有32人籍贯是大城市,8人来自中等城市,6人出于县城或县级市,仅有4人出自乡镇。我国有13亿人口,80%在农村,如何普及广大农村的运动选材和人才培养,将是我国竞技体育长远发展的根本。

3、1、2.3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教练员。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可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可以保证运动项目的持续发展。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练员的短缺,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体育教练员的涉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便是城市有一定的教练员储备,但高水平的教练员仍然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增加教练员数量的同时,更注重教练员的质量培养。

3.1.2.4最终完成向体育产业化的过渡。体育产业化是加速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应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从而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逐步走向市场,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快速地发展。

3.2“改变思维”构想

3.2.1构想方案“改变思维”构想是克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在体育界的影响,用辩证的“发展观”看问题,放弃一切对竞技体育的催化手段,不过于追求奥运金牌的数量增长,而让竞技体育自然发展,最终使竞技体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协调统一。

3.2.2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对竞技体育的危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发展”这个词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竞技体育领域,“发展”常被曲解,人们往往只看重运动成绩的“发展”而忽视“发展”的过程,用金牌数量上的增长来衡量我国竞技体育的收获,用奥运会奖牌项目的增多来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这样,在平面化的“发展”观的影响下,“只能进,不能退”,逐步将我国竞技体育逼上绝境。许多体校和教练员不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目的,偏重于创造成绩,进而违背运动训练规律,拔苗助长。即此一斑,足见这样的发展观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3.2.3辩证的“发展观”与“社会——竞技体育平稳点”“改变思维”就是要改变对竞技体育固有的认识,开发新的思路,进而改变整个体育事业不合规律的发展倾向。改变思维,主要是改变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形而上学的认识,把社会发展、群众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将竞技体育从整个体育事业中孤立出来。“改变思维法”的理论依据是: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体育的发展不能无限制地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超过了与社会发展相对应的平衡点,将受社会规律的支配而波浪式地向平衡点靠拢。改变思维法的关键是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对我国竞技体育正确定位。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一个点——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对应的适应的竞技体育状况这样一个点。在此我把它称作“社会——竞技体育平衡点”。

3.2.4美国、俄罗斯和德国所提供的借鉴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近期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体育产业化程度也很高。我们从表2中可以看到美国在近四届奥运会的奖牌数和金牌数有增有减,有波动但幅度不大。总体而言,美国并没有一味要求奥运会金牌数量的不断膨胀,而是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个平均值就可以体现美国现有经济水平所对应的奥运会竞技体育水平。

俄罗斯的奥运战绩受政治风暴、经济萎缩的影响,有所波动,整体上与其经济的浮动呈正相关;德国在统一以后,经过体制改革,综合国力提高了,但奥运奖牌榜的排名却呈下降趋势,第25届奥运会上,德国的奥运奖牌榜排名足第三,到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排到了第六位。对德国来说,以往奥运会叱咤风云的形象也是超前社会经济的虚高表现,奥运排名的下降和奖牌数量的减少本在情理之中。相反,德国的体育产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其竞技体育的沉浮倒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结果。对此,我国今后不妨引以为鉴。

4结束语

经济是体育的基础,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程度。竞技体育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应当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关系,使竞技体育为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

扩大竞技体育人才选拔范围,建立广泛的、系统的运动选材网络,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教练员等措施,可以保证“奥运争光计划”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顺利完成,从而,有利于向广大国民宣传体育文化,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应克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用辩证的“发展观”分析我国的“社会——竞技体育平衡点”,使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这样,可以根本解决竞技体育超前发展所带来的多种矛盾,有利于体育事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

[3]国务院.奥运争光计划纲要[Z].1995.

[4]国家体委.体育法附件五: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Z].2004.

[5]朱佩兰,钟秉枢,左琼.教练员——中国体育腾飞的关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徐金华.关于我国体育体制特点及其发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44—46.

[7]高雪峰.论竞技体育功能多元化与政府之间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

体育发展论文第4篇

【摘要】通过国内外对体育营销已有研究的综述,结合我国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现状以及国外成功经验的分析,指出我国体育营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方向指导。

【关键词】企业体育营销研究

1关于体育营销的文献综述

1.1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

参考文献

[1]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4]程文广.中国体育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4).

体育发展论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旅游问题发展对策

1体育旅游的内涵及意义

1.1体育旅游的内涵

体育旅游所涉及的范畴很广。体育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的旅游,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无论是广义的体育旅游还是狭义的体育旅游,就其社会本质而言,都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游游览的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它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这就是体育旅游的本质内涵。

1.2发展我国体育旅游的重要意义

首先,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功能。体育旅游相对传统观光旅游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通过亲自参与某项健身、冒险或观战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健美强身,还可陶冶情操。所以,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可以起到提高全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其次,体育旅游具有经济功能。因为体育旅游能增加国家创汇、改善投资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10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已达500亿美元;英国通过发展体育旅游业所得到的年产值近90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和烟草工业的产值;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举办期间,吸引了几十万旅游者,直接带动收入约32亿美元;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4~10月北京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3亿美元;根据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杂志》的材料显示,旅游业从1997年算起的4年中,单单因为举办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收入就达到了427亿美元。瑞士洛桑对欧洲几个发达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约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2%。一次大型体育盛会能给主办地带来大规模的旅游者群体,涉及到运动员、教练、官员、记者的人数近万,同时,还会有大批的观众。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体育盛会能够带动一条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链”,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多样的气候特征,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例如吉林省境内有北大湖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北山公园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等。一些像海南、云南、贵州、成都等地理气候位置相当好的地方,可以开展很多体育旅游项目。还有一些地方民族性项目,如“中国荆州端午龙舟节”、“少林武术节”、“西双版纳泼水节”、“新疆少数民族的赛马节、摔跤节”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开拓体育旅游的广阔市场。我国小型多样化的体育旅游已逐渐发展起来,如我国爱好钓鱼的旅游者人数增多、各种体育旅游设施的迅速增长、高尔夫球场的增加、保龄球馆的迅增、网球场的普及。1986年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也为中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近年来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如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马拉松比赛、国际摩托艇暨水上摩托超级明星争霸赛等大型体育旅游。高校举办的老年人棋类比赛、桥牌比赛,邀请了国内外各高校的教授及教育界和体育界的领导或其他行业的知名人士参加。同时,由于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普及,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的各类体育竞赛及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

2.2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如滑雪旅游者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其次,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饮食、住宿、交通、导游、翻译、购买商品等方面的服务。高质量体育旅游服务包括体育运动器材规格齐全,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齐备、方便,能满足旅客对交通的需求;导游资料详细,宣传到位,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保证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供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目前,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再次,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不少来过中国还想再访的客人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能满足其寻求新经历的产品而作罢。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3.1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协作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与旅游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为行业从属不同,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造成体育资源、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应该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3.2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首先,要同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和2008年奥运会结合起来,以国家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制订规划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将体育旅游纳入国家整个旅游计划之中,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其次,必要时可考虑体育旅游业的“适度超前”发展。体育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是大多数国家在旅游初始阶段的普遍做法,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超前的含义是指速度、水平培养两个方面超前。发展速度超前,是指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行业发展水平超前,主要指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前,旅游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发展速度。

3.3突出地方特色

特色是体育旅游点形成吸引力的关键。任何旅游点要在体育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否则,没有特色也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所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地方,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创造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对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要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显示其丰富价值。

3.4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教育,培养专项服务人才

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这是两大产业能融合的重要条件。体育旅游分为参与体育旅游和观战体育旅游,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旅游者亲自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运动方法才能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有许多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例如潜水、蹦极、攀岩等,所以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有精通科学训练的服务人员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康体健身,而且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3.5细分体育旅游市场,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有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乐、寻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只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的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细分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市场、健身体育旅游市场、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竞技体育旅游市场、观战体育旅游市场。

3.6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体育旅游消费者和促销

体育旅游经营者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人们体育健身的意识,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宣传体育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体育旅游;对各种体育赛事旅游做详细地报道,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特别是要利用2008年奥运会,大力地、全方位地宣传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社会活动、旅游服务实施等内容,来提高中国的旅游品牌形象,扩大境外体育旅游群体。创建体育旅游网站是宣传体育旅游和方便体育旅游者查询相关信息的有效手段。现在,我国的体育网和旅游网的内容基本上只涉及自己领域,体育旅游的消费者不能迅速、准确地在互联网上查询到体育旅游的相关信息。2000年,乔伊斯国际饭店借助火爆的体育旅游成功地开发了美国旅游住宿市场。乔伊斯国际饭店通过创建体育旅游网使体育赛事与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体育旅游网不仅提供了各大赛事的详细资料,而且方便人们查询赛事地的餐馆、住宿、交通、附近的旅游景点等旅游的相关信息。体育旅游网开通一年间,乔伊斯集团的纯收入达500万美元。体育旅游网对体育旅游的宣传促销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振.试论体育旅游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2童丽平.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体育文史,2000(8)

体育发展论文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农村体育

1.发展农村体育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5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为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和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体育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存在许多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即农村体育在资金、基础设施、体育人才、体育信息、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农村体育开展不力,农民体质较差,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2.1农村体育人口偏低,青壮年流动频繁,主体力量削弱。体育人口是一个反映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人口参与体育的比率很低。而且农村人口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距不断加大,呈下降趋势。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2亿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身体素质要高于一般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理应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长年漂泊在外,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农村体育,这无形中削弱了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从而导致农村的体育人口偏少。

2.2农民体质状况较差。由于农村的经济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较差,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所以长期以来农民的体质状况不如城镇人口。农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大部分指标低于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等人群,部分地区的农民仍然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人群。

2.3农村体育健身指导员匮乏。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组织、指导农民进行科学体育健身,传授体育健身知识技能的骨干力量,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农村,体育健身组织机构缺失、社会体育指导员匾乏的现象较为突出。远远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2.4农村体育资金的筹措渠道单一。经费困难是农村体育工作的共性,落后的体育意识阻碍了人们去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就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我国社会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广大农民还不具备从事社会体育的物质条件。体育消费能力的薄弱是体育筹资不足的主要内在因素。

2.5农村体育资源匮乏。体育资源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不足,使农村的体育资源严重匮乏。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拨款投资,而农村则由县、乡财政负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均衡。

2.6农村体育法制建设落后、体育普法宣传力度不够。我国现行体育法是在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尽管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在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

3.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3.1加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加大农村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澄清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在农村地区形成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使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农村居民的自觉需要

2健全农民体质监测体系。健立健全国民体质检测体系,可以为农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要为农民进行免费体质测定。同时应组织义务开展健身指导和健康咨询服务。

3.3加强农民工和流动人员的体育管理。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条件以及教育、卫生等项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把农民工体育的发展纳人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的规划中,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农民工体育发展规划。

3.4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应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口,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第一,加大政府体育资金投人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力度。第二,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引导,刺激农民体育消费。第三,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人新体育文化建设。第四,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发展新体育文化。

3.5加强农村体育指导员培训。借鉴国外大众体育指导员发展的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农村体育职业教育、成人体育教育体系,是有效地开展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途径。

3.6完善我国新时期农村体育法制建设。努力完善我国新农村体育法律法规体系。1995年我国《体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体育立法,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形势。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体育文化导刊,2003,8

2.赵晓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上海体院学报,2007,9

体育发展论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贵州体育民族

近10年来,贵州省凭借自身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开发优势,体育旅游产业得以较快发展。但是,由于体育旅游在该省起步较低,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与两河流域相比,在规模、效益、档次和吸引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加强贵州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开发体育市场,促进旅游经济的积极发展,凸显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和旅游经济的繁荣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

1.“多彩贵州”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多彩贵州”是中国西南内陆的贵州多民族省份的象征,山水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古朴多彩、气候宜人,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有“中国避暑之都”的美称。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处部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已形成了以林城贵阳市为中心,以游览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马岭河峡谷为主的西线旅游区;以领略苗、侗民族风情为主,伴有舞阳河风光的东线旅游区;以瞻仰革命遗址、游览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和品尝国酒文化为主的北线旅游区,以及以瑰丽多姿的“小七孔”自然景观为主的南线旅游区。30余家3星级宾馆,14个部级旅行社。景区、星级宾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省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良好的交通体系是确保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支撑,贵州已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交通体系方便快捷。游客乘坐任何一地的旅游专线车,一般在3小时左右,就能方便地到达各地区较大景点。大量的人流、物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完善的旅游基础和良好的服务水平,以及便利的交通,为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随着贵州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休闲健身旅游蓬勃兴起

中国体育健身游的启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多彩贵州”,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2008年5月1日至5日调查显示,36%的家庭外出旅游,在其旅游的人群中,44%参与了休闲娱乐游。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贵州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业,如红枫湖健身游(游泳)、佛教名山朝拜游(登山)、侏罗纪公园探秘游(健身走)、有惊无险漂流游(漂流)、瀑布溶洞风光游(划船)、黔西南森林氧吧,以及以民族命名的乡村游等等,这些主题鲜明的健身娱乐场所拥有大量的体育娱乐设施,在时间、交通、内容、消费档次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节假日均是爆满。

4.现代旅游项目成时尚,民族传统项目显倪端

近几年,贵州各地市先后组织和开发了很多尝试刺激类旅游项目,如自行车旅游、汽车自助游、攀岩、登山。由于这类体育旅游极具挑战性,参与的人较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国际定向越野赛、汽车拉力赛、世界龙舟锦标赛等等。2008年所举办的屈原龙舟赛影响国内外,大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爱好者,这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仡佬族高台舞狮、苗族的采月亮等民族项目健身娱乐和观赏价值极高,遵义市赤水河独竹漂将在2011年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赛场。

二、贵州民族体育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文化意识淡薄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支持。我国人民的体育产业意识不强,文化意思淡薄。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把体育仅视为公益性事业,看不到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这种认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阻碍着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

2.产业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缺乏调控机制

目前体育市场管理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还不多,我国体育产业某些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影响,经济行为不规范,缺乏统一管理,管理权限的交叉、界定不明,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等。经济落后的贵州更较突出。

3.体育旅游在资源配制不足,利用不充分

目前,贵州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地区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体育旅游经济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合作,易产生重复建设和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性的体育旅游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由于缺乏民族体育旅游合作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分别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确定体育旅游发展项目,以致有些活动项目雷同,项目重复建设,不能配合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又忽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不利于体育旅游产品的相互延伸和相互用。使该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层次不高、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还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4.体育与旅游两种活动的结构不合理

贵州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不完善,特别是体育、旅游两者的结合方面。表现在,没有充分认识体育在旅游中的功能,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也存在着沟通不够的问题,体育与旅游结合的不完善,已严重影响着体育旅游的发展。从体育产业的构成来看,在相关产业中,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但就体育用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贵州民族地区体育用品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大都服饰为主,没有形成作坊式主导性体育产品。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较少,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

5.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和经营人才缺乏

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组织形式现在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缺少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团。该地区经营体育旅游的社团不少,但有一定投资规模和影响的体育旅游集团几乎没有,在所开设的体育旅游线路中,绝大多数生命周期很短,产品竞争力较弱;一般性健身活动不少,但能够定期举办的健身游却很少;名山、名水、名园不少,但有影响的体育旅游产品不多,直接影响长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尤其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懂旅游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都不容乐观,并已成为制约贵州体育旅游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

三、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体育旅游业是新兴的旅游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中要重点扶持的产业。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现阶段,还需要各级政府在产业的政策、财税减免、资金投入、项目开发、宣传促销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重点支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平衡供需结构,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将体育旅游业列入政府任期目标,从组织领导、产业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采取切实措施,研究制定一系列符合区域体育旅游业发展特点的扶持政策,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构建体育旅游业支持系统和发展平台,加大体育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规模,全面推动区域内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政府对体育旅游业的统一管理,逐步改变体育旅游管理部门林立、各自为政的现状,确保体育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合理布局;加大对体育旅游业的投入规模,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用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确保体育旅游业的深度发展。2.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提升体育旅游水平。从整体上对贵州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建立长远性、可持续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按照旅游产业链来布局体育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体育旅游精品及各项体育旅游专题产品,用规划来促进和保证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尽量减少体育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区域体育旅游产品竞争力。

3.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优化投融资环境

体育旅游要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产业,必须走向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起自身的资本市场。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上,要依托旅游及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保证在体育旅游发展的初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外商(含内资)直接投资,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体育旅游,还可采取政企联合、区域联合的投资及运作模式,走多元化投资经营道路。坚持以“政府基础性投人为基础,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的机制”,努力拓宽社会多元投资渠道。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集团化运作,促进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4.拓展体育旅游客源市场,加快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对于体育旅游项目,首先要立足于本区域市场,创办出一定特色,争取吸引国内外游客。国际体育旅游很重要的是要简化旅行手续,提高效率,为国外游客提供旅行的便利,制定同国际接轨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合作体制。贵州要以“多彩贵州”为窗口,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举办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契机,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联合开拓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因此,完善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实效。充分发挥区域内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上的作用。各院校应该抓住时机,适时开办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新兴专业,做好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准备。在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可考虑在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创办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专业,也可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学院举办短期的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业务培训等措施,为贵州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四、结束语

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应以民族区域体育旅游深度发展为主线,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多种层面的协调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合作。以贵州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村寨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引导消费,使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旅游强省”目标。

参考文献:

[1]贵州旅游网,;游易天下,/

[2]刘战慧.韶关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的战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4(10):91~93

体育发展论文第8篇

体育,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解放后,我国对体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体育健儿为国家赢得了巨大荣誉。国家对体育不计成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体育在人们的观念中也被认为是纯消费部门,是为国争光的。它投入的是物质,产出的是精神。没有人认为体育也可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加之计划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政策,体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没有得到开发。

其实,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从近几年来国内火爆的球市和越来越多的商业体育比赛中可略见一斑。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

何为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从大体育观的角度看,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信息的传送等),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体育旅游等)。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我们从体育产业的内容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建筑业、制造业、交通通讯、食品卫生、信息服务、服装和旅游等。体育产业的潜在需求非常大,而且该产业是纯粹“经营人体”的行业,是“生命产业”。可以预计,它将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尤其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的经济功能被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大,产值高。在美国,体育产业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比石油化工(533亿)、汽车(531亿)还多,占其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90年代中期的体育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其产值在80年代末达到24万亿里拉(182.5亿美元,人均320美元),跻身于国内十大经济部门,现在约为500亿美元。英国80年代末的体育产值为68.5亿英镑,政府从体育产业中得到的税收有24亿英镑,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投资的5倍。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体育产业都有相当庞大的规模。90年代以来,由于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已提出“国民体育总产值”的概念。

2.从业人员多,影响大。体育产业是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有近百万各种职业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员达数百万人,而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运动,每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观看参与。我国香港的赛马会每年吸引了数百万市民参与,其下注额为1000多亿港元,平均每人2.3万港元,为政府带来大量收入。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牵动了亿万人心,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3.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现代体育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社会活动,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参与。世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飞利浦公司都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型的综合运动会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等许多环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日本和韩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成为其经济起飞的标志。

4.国际化趋势。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体育产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了许多像阿迪达斯和耐克等著名的跨国公司。我国足球甲A联赛的冠名权被万宝路集团买下,足协杯比赛由飞利浦公司赞助,这对于我国球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对策

体育部门是一个以特殊的生产方式为其特征的经济部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国家财政对体育投入的多少,既影响了体育事业发展和增长的速度与结构,又间接地决定了体育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大小。而财政对体育投入的比例与结构,除了意识形态、观念和国家的体育政策外,经济总量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体育产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并与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模与水平依赖于一个国家的体制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客观而论,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培育市场就应该从影响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来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事业为社会服务的整体效能。现阶段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群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于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推向市场,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不应该只是消耗国家资源的部门,集刻苦、拼搏、艺术健身与振奋民族精神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其规模、结构和层次都没有达到一个完善成熟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体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可喜的是,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逐步改善这种局面。如上海市1995年体育产业的创收达1亿元人民币,上海市的许多体育部门,通过产业化经营,已完全具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1997年,以举办八运会为契机,上海市对全市的体育事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力争到下世纪初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我国其他一些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但总的说来,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水平与国情不相协调。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国家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

2.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3.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

4.要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

5.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6.加快体育的职业化进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其重要特征,一是组织者必须是企业法人,如俱乐部等;二是运动员是商品,即运动员可以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体育部门的经营效益。

体育发展论文第9篇

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非均衡发展目的在于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急需短缺的学校之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非均衡发展只是一种手段,而最终是要实现的是我国中小学整体体育场地资源的均衡发展,即均衡发展是目标。

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失衡现状

1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失衡

我国东部沿海富裕地区与中西部内地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体育资源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依赖于方方面面的体育资源,特别是对于类似场地、器材等有形资源而言,具有更强的依赖性。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匮乏将严重影响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益,而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着中小学体育教学场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王佳等学者以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11所中学的田径场地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这11所中学中,仅有3所学校拥有400m的田径场地,拥有非标准场地的学校6所,而剩余2所学校没有任何体育活动场地,其田径课只能在临近的公路上进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正常开展[1]。无独有偶,刘强等人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小学体育场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24所学校(其中县城小学8所、乡村小学16所)中,没有1所学校拥有室内体育场馆。而在8所县城小学中,也仅仅只有1所学校拥有标准的400m田径场地,而被调查的16所乡镇小学和村寨小学中,其400m田径场地的拥有量为零[2]。上述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充分折射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匮乏现状。而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相比较,我国沿海地区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资源则显得较为充裕。王明亮对浙江沿海地区117所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沿海地区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资源较为充足,其中拥有400m塑胶场地的学校13所,而篮球场地的拥有比例超过了90%,还配备了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种类型的体育场地,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有了充分的物质保障[3]。

2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失衡

城乡二元发展的扩大态势致使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间的体育资源差距日益加剧,特别是在学校体育的场地资源上,城市学校远远好于农村。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的统计结果,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占人口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不少文献资料显示,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与之城市相比较,其占有总量和人均面积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教学的正常需要。石展望对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中极少有学校拥有400m的标准田径场地,而其他非标准体育场地则是名副其实的“草场”[4]。范才清等人对湖南省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场地面积只有极少数达到了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5]。杨冬钧等人通过对浙江省11个地区城市和乡镇中小学体育场地现状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资源在政府支出、构建速度和经营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城市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在面积、数量、投资、管理等方面明显优于农村[6]。城市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较之农村明显充裕,这种资源占有的非均衡现状亟待解决。

3重点与普通之间的失衡

20世纪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教学资源方面的综合实力,对各类别或同级别学校进行了重点与普通之间的划分,中小学亦存在重点与非重点(普通)之分。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新《义务教育法》第22条明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然而,由于先前学校分层发展的教育惯性,当前学校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重点与普通之分,这一差别也明显突出的表现在了不同类型学校对体育场地资源的占有上。李国龙研究指出,在所调查的15所重点中学中,每所学校均拥有不同数量的体育场馆,有的学校其室内场馆数量甚至达到5个,而诸如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室外运动场地也更充足,充分满足了学校教学、学生健身的需求[7]。相比而言,普通中学的这些设施却远远不足,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形成了阻碍作用。李健等人研究指出,体育场地是中小学生体育健身的物质保障,其不足不但制约教学顺利进行与质量的提高,更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以及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在众多影响广西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因子中,体育场地资源不足被摆在了明显的突出位置[8]。高杰等人则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角度论证了普通中学较之重点中学,其体育场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占有现状[9]。

4国办与民办之间的失衡

民办学校是经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批准,主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而进行发展的教育机构称。其产生本意是解决教育效率、解决教育公平等突出教育问题,是市场与教育结合的一种尝试。但受办学宗旨与投资条件的限制,与之国办学校国家直接管理、支持、保护和足够教育资源相比,民办学校体育的发展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时常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致使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供给难以得到保障。郭建洲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0所民办学校中,仅有1所学校表示体育经费充裕,而缺少体育经费民办学校的比例高达55.6%[10]。经费的短缺必然导致教学设施的窘困,特别是需要花费金额庞大的场地设施,民办中小学更难以与国办学校持之均衡与相提并论。同样,在城市民办学校中其体育场地的匮乏现状亦是如此。姚远对河南省33所城市民办普通中学体育场地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民办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和场地设施状况与其办学模式密切相关,经费短缺,投入资金少,其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自然就处于匮乏状态[11]。杨中峰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了我国国办与民办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占有的非均衡现状,同时,民办中学的体育场地类型的建设比较单一,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不健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和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12]。

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由于我国中小学体育资源拥有不均现象的普遍存在,特别是目前中小学体育场地享有的失衡现状,所以针对今后其场地的合理建设与管理就必须要拒绝发展上试图“齐步走”、分配上寻求“一刀切”的弊病,而应该循于实践采取非均衡的模式发展。从国家投资、人均面积和资源分配维度设计,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的自治型发展、内外共生型发展和政府扶持型发展三种模式[13]。

1自治型发展模式

自治型发展是建立在中小学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利用其内部各方面的资源,并定制己身场地建设的特色方案和实施措施,进而实现其体育场地合理布局的一种管理模式。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自治型发展模式主要适用于沿海城市学校和中部地区的国办重点学校。这类学校依托当地的经济支持,其场地设施等资源已经较为充裕,学生体育健身在物质条件方面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因此,这些学校基本有能力在不再依托国家财政支持的条件下,根据己身特色和学校内部资源来发展其体育场地的规划和建设。但需要明确的是:首先,中小学体育场地自治型发展突出的是体育场地资源在被建设、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行为与学校行为的相对分离;其次,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布局的自治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学校体育自身的建设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自治风貌;再者,要绝对重视所建设场地的使用效率问题,不能让其成为单纯体现学校建设形象工程的物质摆设,要切实做到场有所值、馆有所用;最后,学校体育场地布局自治型发展过程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仅限于目标制定、制度保障和实效监督。从场地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看,有部分学校其所占有的这部分资源非常丰富,完全具备了独立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自治条件,其发展能够脱离政府的家长式干预而自主的进行场地种类、规模与建设特色的规划。因此,只要不影响国家对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我国整个中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所有具备体育场地布局自治条件的中小学均可实行自治型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自治型学校必须要提升场地负责人员的主体意识,并实现其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制度建设是中小学体育场地实行自治管理的重要保障,政府关于自治学校的标准与自治型学校场地建设权利的明确规定是该模式顺利运营的前提;学校场地合理布局离不开优秀人员的积极参与,促使建设一支懂规划、懂建设、懂管理的自治团队成为学校场地自治建设、管理与运行的关键。

2内外共生型发展模式

沿海城市的优越经济条件促进了其区域内一些国办普通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其场地资源供应在中小学学生体育健身方面凸显充裕;与之形成类比的内陆国办重点学校,在借助国家侧重发展的政策条件支持下,其目前体育场地资源的建设与占有状况也相对充足。但这些学校还不能完全依靠己身内部力量实现其全面的自治型发展,因为其场地资源只是在某些方面(或项目)上略显突出,有的甚至还存在严重缺失。因此,针对这类中小学学校,还须借助他校或其他非学校主体力量,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实现其相互依托、共存化的内外共生型发展。共生理论是生物科学学术领域的重要论断,强调不同种属生物间在相依赖、促进、协调的发展模式下所形成的一种共存状态[14]。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的共生型发展是从资源共享角度对我国学校主体与非学校主体所探索的互补共生新路,共生主体之间存在先哺、反哺并最终互哺的依存关系。这一发展模式的重点首先在于共生多方主体之间存在共生的条件,即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布局的众多主体间有不同的共享性资源,并且这些资源能够被其他共生主体所利用;其次,学校体育场地内外共生型发展的共生主体选择受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比方说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也就是说,既使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多个主体存在场地建设资源的共享条件并具备共生发展的可行性,但由于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同样不能实现内外共生型发展;再者,在学校体育场地内外共生型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考虑共生主体间的行为,还需要纳入政府机构的积极参与,尤其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共生规划与宏观调控;最后,内外共生型发展是一种学校场地建设与布局依托社会资源而发展的新型模式,其实施规律与运行发展还须不断摸索和探究。

3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政府财政支持的限制,在我国大部分二线、三线城市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一些民办类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匮乏,其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还没有自治发展的能力,并且其内外共生型发展的共享条件也很难具备。在此背景下,就该类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与管理还须采取政府扶持型的模式进行发展。学校体育场地布局的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就是在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二、三线城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所进行的探索,强调通过党政机关的官方宏观调控行为与政策干预使模式系统中各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使所建设场地设施得到高效利用的一种运作思路。从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的发展现状看,大部分学校体育的场地建设与管理还需要采取该发展模式,但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政府扶持型发展与政府主导型发展存在本质区别,前者侧重政府的帮扶作用,其发展主体是学校,而后者则强调政府是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的发展主体。前者与后者相比虽弱化了政府的主导行为,但增加了学校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政府扶持型发展是一种双向行为关系,一方面强调政府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帮扶职能,另一方面强调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可持续的发展定位;再者,在政府对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扶持的过程中,要有区别性和针对性,掌握好扶持的尺度和力度;最后,中小学体育场地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的目标定位很关键,尤其是阶段性目标的确定,是政府分时期对我国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扶持尺度与力度的衡量标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