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职生期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9 10:55:37

中职生期中总结

中职生期中总结第1篇

本学期,学生处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注重实效”的教育工作思想,加强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本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以素养培育为核心,以“文德修身”德育品牌建设为根本,切实抓好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两个环节,同时进一步拓宽德育空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践行“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迎接建国七十一周年、迎接绩效考核等重点工作,夯实基础,完善制度,强化特色,提升质量,圆满完成了学期初制订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学生思想工作。

根据市教育局和学校的要求,我们本着“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坚持全面发展。

(一)坚持三全育人模式,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坚持导师制和班级教导会制度,坚持课堂德育主渠道,进行全员育人。

二是学生组织建设,把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学生会自主管理相结合,抓好自我教育。本学期进行了学生干部培训三次,学生代表大会两次,学生会管理民主评议一次,学生会换届主席团答辩一次。

三是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职教义工”活动,做好实践育人,本学期开展的活动有: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班级自发组织两次志愿者活动。

四是多方面关心帮助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导师谈话、心理活动月等方法,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五是完善制度、规范行为,以学习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活动为抓手把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班级量化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每周公布,充分调动学生履行公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坚持学生工作简报制度,每周一期,全面详实反映学生工作情况。

六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时间节点和每周的主题教育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本学期以建国七十一周年为契机,进行了系列爱国教育和时政教育:各班主任共召开主题班会十多次,主题涵盖:安全、爱国、感恩、爱岗敬业、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

七是加强家校沟通交流。本学年第一学期举行“百万家长进校园”活动,召开家委会座谈会一次,第二学期因疫情关系,用钉钉直播、视频会议等形式,召开多次线上家长会,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加强家长心理建设,为抗击疫情并顺利开学取得家长全面支持。

(二)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

积极开展特色德育活动。根据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有关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们根据时间节点有序进行各类主题教育。如“庆七一 铭初心 担使命”暨“美哉•师苑”校园艺术节系列活动之“金色年华”演讲朗诵比赛、“美哉•师苑”校园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乐海之声”器乐大赛、世界海洋日和世界环保日主题教育、“5•25”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民法典解读”和“七一建党节”主题团课宣讲活动等,极大丰富了疫情防控形态下的学生生活,切实锻炼提升了学生技能。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钉钉直播,将有关活动同步直播到家长群,让家长们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孩子们的精彩演出,感受学校为孩子们搭建的活动平台。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工作责任,提高工作能力。

一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关键在于抓好班主任队伍。1、认真开展班主任例会、德育研讨会等活动,为班主任之间的交流搭建多重平台。2、抓好班主任青蓝工程建设,大力培养年轻班主任,多名年轻班主任通过几年的培养,已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的优秀班主任。3、加强对班主任的考核。班主任考核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班主任考核管理津贴相挂钩。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公平公正地对班主任进行考核,与绩效挂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班主任的工作责任感。

二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对学生会、班委会的培养力度,发挥学生组织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的自主管理作用,使其成为学校管理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本学期共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3次,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学生中的不良思想倾向和苗头性问题并予以有效的干预和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反映的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诸如学生反映的吃饭、饮水、洗浴、空调等问题,与总务处密切配合,及时解决,达到温暖人心的育人效果。

三是处室队伍建设。宿舍管理员、校医、学生处干事都各负其责,通过每周一的处务会,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紧紧围绕服务学生这一宗旨开展工作。尤其是校医务室,本学期围绕学生关注热点,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掌握健康小常识;利用钉钉群、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等多种渠道,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宣传预防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性和防控要点;与全体班主任老师、宿舍管理员配合,对师生学习工作的各场所每天打扫、每天消毒;每天安排专门人员对教室、宿舍进行通风,通风次数和时间都有明确要求和记录。有效保障了全校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三、夯实安全工作根基,确保师生安全。

一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完善“护学岗”、“护校队”、保安三支队伍建设,为校园安全工作保驾护航。今年校门口增添了一队红马甲“护学队”,由小教部、学前部、班主任配合全员值班人员,在每次大休学生离校、返校时,学校的“护学岗”队伍都在校门口进行安全护学。

二是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通过主题班会、钉钉家长会等方式重点做好防溺水安全、疫情防控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等主题教育。

三是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常规管理工作。今年4月20日17小教提前返校,全封闭管理,学校相关领导、老师、后期人员等,克服种种困难,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在迎接上级检查时,受到好评,学校做到了“七个到位”:防控培训演练到位、消毒到位、精准摸排到位、纪律检查到位、疫情防控教育到位、应急处置到位、日常规范到位。全校开学后,结合疫情要求,在作息时间、宿舍内务、卫生管理、安全教育、校园秩序等方面都能做到紧张有序。

四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今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教务处转到学生处,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测。由张希艳老师具体负责,班主任配合,为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做到“一生一档”。

2、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王昭利老师、祁尧娟老师分别为学生做了《疫情下的心理健康》、《如何面对青春期》的主题讲座。

3、关注特殊学生。班主任与学生谈心,与家长进行交流,做好其他学生工作,尽量让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感受到班级温暖。

中职生期中总结第2篇

第一条:为维护______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利益,形成稳定的经营者团队,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总监、副总监、销售副总助理、各部门正副经理以及其他总经理(或董事长)认定可享受年薪制的员工。

第三条:公司中层以上(含中层)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3年,可连聘连任。

第四条: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实行年薪制。

第五条: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 基本年薪;

2、 绩效年薪;

3、 奖励年薪;

4、 法定福利和保险;

5、 特别福利保险计划;

6、 总裁特别奖励或总经理特别奖励;

7、 中高层经理人持股计划(另行规定)。

第二章:薪酬管理办法

第一条:基本年薪(下限年薪):

1、 以上年度实际年薪总额(基本年薪+绩效年薪)的60-70%作为本年度基本年薪,按月核发(见附表二);

2、 基本年薪的初始核定以工作评价、劳动力市场价格、公司人力资源政策为基础;

3、 新聘(或新晋升)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基本年薪按照公司现行标准进行核定;

4、 特殊情况由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后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第二条:绩效年薪:

1、 在年度结束后,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核定,在次年春节前一次性核发(见附表二);

2、 任现职不满一年者按实际任职时间进行核定。

第三条:奖励年薪(年终奖金):在年度结束后,根据公司业绩和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核定,标准为:

1、 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60%—70%;

2、 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50%—60%;

3、 公司副总经理及其他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40%—50%;

4、 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30%—40%;

5、 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20%—30%。

第四条:年薪制人员的奖励年薪,一律延期半年发放,凡发生以下情况者,均考虑停发、缓发或减发:

1、 违反公司政策、规定严重者;

2、 辞职或辞退者;

3、 以往工作中未发现问题,但对当前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者;

4、 其他董事长或总经理认为有必要停发、缓发或减发的情况;

5、 第三层以下(含第三层)经理人考核年薪发放的决定权在总经理,其他各层经理人考核年薪发放的决定权在董事长。

第五条:总裁特别奖励,由董事长确定,于次年度春节前一次性发放;总经理特别奖励,由总经理确定,于次年度春节前一次性发放。

第六条:享受年薪制的人员,不享有加班工资。

第三章:福利保险

第一条:年薪制人员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和保险,其享受内容和享受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条:年薪制人员可享受特别福利保险,但公司若发生经济效益滑坡或其他重大事件,经董事会研究批准后,可停止支付。

第三条:终生健康险:

1、 以年度为单位进行核定,每任职满十二月,发放一年的终生健康险;

2、 享受条件:任满一年,考核成绩在良好以上者;

3、 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为 万保额;

4、 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为 万保额;

5、 公司副总经理及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为 万保额;

6、 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为 万保额;

7、 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为 万保额;

第四条:国内外进修:

1、 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任满一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中长期进修;

2、 副总经理及其他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任满一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短期进修;任满两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中长期进修;董事长或总经理认为必要者,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3、 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任满两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短期或中长期进修;董事长或总经理认为必要者,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4、 以上条件均为必要条件,是否执行根据公司具体情况进行安排。

第五条:一次性退职金:

1、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1.0

2、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9

3、副总经理及其他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7

4、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6

5、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5

6、一次性退职金在任职期满后,一次性发放;

7、任职未符合上述期限规定要求,由于工作调动原因等离任,且考核结果良好以上者,按实际任职年限核发退职金。

第六条:工作地在公司本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福利住房按公司原住房分配制度执行。

第七条:工作地在公司本部以外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享受福利住房:

1、 任期满一届以上者,可享受福利住房;具体规定为:任期满一届,公司提供40%房款作为首付款;任期满两届,公司提供其余60%房款;该款项不直接发放给个人,由公司直接支付给房地产商。

2、 购房标准:第三层经理人及以上(相当)为120平方米;第三层经理人以下(相当)为100平方米;

3、 福利住房房价不得超过山东省中高档商品房平均房价。具体标准为:4000元/平方米。

4、 以上标准为最高限额,所购住房低于购房标准者,剩余款项不发放给个人,超过购房标准者,超标部分房款自付。

5、 福利住房产权归购房者个人,所有相关责任购房者自负。

6、 住房福利计划自聘用之日开始生效,自任职满一届开始执行。

7、 任期未满一届者,不享受此福利。

8、 任职不满一届,由于工作调动原因等离任,且考核结果良好以上者,经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可以按实际任职年限进行核算。

9、 任同一层次职务二届以上(不含)者不重复享受福利住房。

第八条:其他特别福利与保险计划,根据公司效益和实际情况另行规定。

第九条:特殊福利计划的执行,以国家相关财税制度为依据列支。

第十条:因企业重组、并购等非个人因素造成职位丧失或职位下降者,根据任职年限按比例提前执行上述计划。

第十一条:对于公司目前中高层现职中,经考核不具备任职资格,但对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者,如服从公司统一安排,离开现任职务,可以在本制度执行的同时,提前执行特别福利计划,同时,授予“企业功勋”光荣称号。具体标准将根据现职进行核定。

第四章:附则

第一条:本规定未尽事项,另行规定或参见其他规定的相应条款。

第二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在人力资源部。

第三条:本规定自董事会核准、股东大会通过后颁布执行,修改时亦同。

中职生期中总结第3篇

2012年勤工助学中心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上半年公司信息中心工作总结 客户服务部工作总结 干部综合科工作总结 有线电视收费工作总结 移动全业务代维检查、汇报工作总结 计划生育工作半年总结 化工厂上半年工作总结 质量监管体系工作总结

【返回 部门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2012年勤工助学中心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中职生期中总结第4篇

【关键词】基于案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职

【中图分类号】G420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基于案例教学的应用愈加凸显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基于案例教学紧紧围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职业观念和理想的科学定位,立足于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树立正确观念,学会规划方法,培养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案例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优势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念的感悟,便于学生及时有效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再现,通过对案例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实现开放式教学,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开展,同时也指导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方法,实现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科学教学。

一、案例的选择立足于职业发展方向

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基于案例教学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教材、学生、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将教材中的案例与教师收集整理的案例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师收集案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立足于职业发展方向,要针对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兴趣进行案例方向的界定和选择,而且案例自身要精练、典型,一语中的。例如,在对于园艺师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过程中,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园艺师专业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向举例。学生小李,出身在普通农村家庭,喜欢绘画和造型艺术,不想循规蹈矩地生活,尤其对于园艺情有独钟,不是单纯觉得好玩,而是真正喜欢欣赏自己修建出来的植物造型,各种创意的发挥让他特别有成就感。小李的职业规划就是通过阶段规划的陆续实现,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园艺师并开一间自己的园艺创意室。为了实现这个职业规划,他将每个阶段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在校期间打好专业基础、利用3年的打工时间累积社会经验、利用2年时间针对性学习园林技艺并成为园艺师,利用5年时间开自己的工作室,利用5年的时间,将工作室发展成为具有专业化、国际化水准的领军品牌、利用5年的时间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园艺师。这个教学案例没有将规划定位在升学和简单的就业上,而是针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进行了科学规划,明确了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台阶,既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又能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阶段性目标。

二、案例的实施具有社会敏感度

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要具有社会敏感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中职生。在案例实施中,要杜绝照本宣科、咬文嚼字地说些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话,不能指定遥不可及或者海市蜃楼般的职业规划,在案例实施中,要注意运用行为导向模式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案例的实施不能停留在案例自身的内容,应该是结合社会进行分析和探究。例如,中职学生戴某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将职业规划发展的方向定位于企业专业翻译等方面的工作,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短期目标中是找到一份相应的工作,在长期目标中是五年内达到部门主管的位置。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当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尤其是中职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然后结合社会发展方向进行案例的实施。教师要充分肯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阶段性,同时也指出案例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性,要在职业生涯设计方向正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就行集中有效地分析。

三、案例的分析彰显实践指导价值

在基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要注意实践指导作用,在分析过程中一般按照知己、知彼、决策、行动四个步骤进行,例如在对王某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就彰显了实践指导作用。王某根据霍兰德职业测评类型词表的测量显示其职业兴趣属于管理型、社会型(人的职业兴趣有六大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和常规型),其职业生涯根据阶段性划分将目标定位成两个基本层次:探索期(依据对职业的认知和对自我职业兴趣的评估,将职业生涯规划拓展为管理人员和设备销售人员,而不是拘泥于所学,模具专业),建立期(在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之后,不是仅仅在职业发展方向打拼奋斗,要及时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完善通用核心职业能力,提高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案例的总结注重知识性与可行性的有机整合

在案例总结阶段不能只是单纯针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而应注重知识性和可行性的有机整合,注意职业生涯规划的延展性。例如在对汽修专业学生张某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案例总结中,张某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希望以后成为一个汽车修理师,而在规划目标的界定中将学习、毕业证书、汽车修理的职业资格证书、开设自己的汽车修理厂简单的罗列出来,为此,在对此案例进行总结过程中首先要结合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在知识性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使其具备步骤齐全、表述清楚、图文并茂、分析到位、目标明确、阶梯分明、措施具体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析其自身也有着一定的真实性,职业生涯规划中张某认识到每一个阶段规划目标的实现使下一阶段目标的基础,需要脚踏实地地认真完成,而且每一个阶段目标具有求真务实的特点,可行性较强。在指导学生进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自身的知识性和可行性的有机整合,使每一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都能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指导作用。

结束语

总之,基于案例教学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彰显出鲜明的实践性,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基于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和探究,通过营造积极互动的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沟通,能够在探究中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并将德育教学无形地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做一个真实的、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明确的发展和奋斗目标,彰显更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中职生期中总结第5篇

关键词 人才强国战略;职业教育;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4-0005-10

一、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及作用

人才强国战略是经济强国战略的系统性工程,其有效实施不仅有赖于科学的顶层设计,还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诉求。中国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工业化、城镇化尚处于关键阶段,同时也跃升为制造业大国,当前特定的国情决定了职业教育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对人才强国战略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是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1] 等多层次人才体系的支撑,技术型人才是实际操作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他们负责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人力资本,其积累途径都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和工作变更等。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最重要的方式,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对学校教育类型的要求有所不同。职业教育为社会各行业培养直接从事生产操作或经营管理的专门技术人才,显著提升劳动者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劳动生产率,增加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存量,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与普通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承担培养社会各层次人才的职能。

(二)职业教育能够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使人才层次结构更好地与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教育体系应该与之相适应。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需要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型需要快速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流程改造,这些新技术都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工人迅速吸收和掌握,传统以“帮传带”传授生产经验的非专门教育形式已无法满足培训大量技术人才的需求,现有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也难以掌握和适应快速的技术革新,因此,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需要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我国政府提出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在珠海调研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型高科技产业,更需要大规模的技术型人力资本。

(三)职业教育发展能够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而提高我国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具有重要贡献,2003~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占普通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比重从36.06%提高到了46.16%,帮助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43.8%提高到了2009年的79.2%,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在招生规模上已大体相当,中等职业教育在普及高中教育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对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也具有重要贡献,2009年,高职招生人数占高等学校总招生数的比重已达到37.6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2002年的15%上升到2009年的24%,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的比重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比重都在逐步提升,因而职业教育在提高我国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职业教育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入学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和公民就业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偏重于普通教育,初中毕业生竞争进入高中,高中毕业生竞争进入大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偏重普通教育,农村、偏远地区或者弱势群体的孩子难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难以通过大学这座“独木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性别之间都存在巨大的教育不平等。对于贫困地区学生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使部分初高中毕业但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或使他们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而得到人力资本的进一步积累,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基于工业化进程的评估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考察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特征,可以揭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共性,进而归纳出人才强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过程中一般都伴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为了更好地考察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四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

(一)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适应工业化进程要求

工业化进程一般表现为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增加、城市化率上升和人均收入增加等特征。工业化过程的推进伴随着职业教育总体规模的变动,在前工业化时期,职业教育规模一般较小;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之前,职业教育规模呈持续扩大趋势,德国职业教育学生数的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分别达到了4.7%和4.0%[2][3],日本为8.4%和6.6%[4][5],而后发国家或地区该增长率则更高,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这些阶段均超过10%[6][7];职业教育规模的高峰一般出现在工业化中后期,从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数据看,职业教育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的峰值平均为3.8%。从职业教育规模的演变态势来看,工业化后期,职业教育一般会调整收缩,德国和日本职业教育学生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出现了负增长,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增长率也明显下降,并在后工业化阶段转为负增长。

(二)不同工业化模式要求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时间和历程有较大差别,但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一般都适应工业化进程而发生改变,表现为依据工业化不同阶段而经历“增长—扩张—高峰—调整—收缩”的过程。这一规律也体现在职业教育和第二产业就业规模之间高度相关性上。然而,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不同的工业化模式也会使得其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有所差别。

德国在工业化后期经历了职业教育规模收缩,但从后工业化时期的1990年代中期开始,职业教育规模出现了显著反弹,职业教育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由1995年2%上升到2007年2.9%。德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早,进程表现为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欧洲工业化各国中,“德国制造”的竞争力一直较强,表现为工业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出口份额稳定增长。并且在经历金融危机和欧洲普遍的经济不景气之后,德国进一步明确了保持和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方针,因此,恢复并保持职业技术人力资本存量成为其后工业化阶段坚持的人才战略。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国的经验,台湾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在工业化后期的1980年代末开始下降,但其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趋势一直维持到后工业化时期的1990年代末,这一阶段恰好是台湾自主型技术密集产业发展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扩张期,这些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对高端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长。

日本与韩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基本与第二产业就业规模同步变动。日本在二战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其职业教育也在1940年代初期达到最大规模;而在二战后的恢复性工业化过程中,职业教育又在196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之后,随着第二产业就业规模的下降,职业教育发展也进入收缩期;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日本制造业产业的对外转移以及本土加工工业的“空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对职业技术型人才需求的下降。韩国也基本遵循了第二产业就业与职业教育规模同步变动的规律。

(三)职业教育体系在工业化过程中日趋完善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职业教育规模扩展,也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上,包括职业教育立法的完善,职业教育从产业导向和需求适应型发展到体系化建设,职业教育普及化和义务化,以及学校、学制和课程设置的逐步完备。

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就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制定了世界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特别是发达国家还以法律形式规范和加强职业教育发展。19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和《由学校到就业法案》,加大联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力度,努力缩小职业学校与就业市场间的职能落差, 衔接职业学校与科学技术院校的学习。2004年,澳大利亚制定了《通向未来的桥梁—2004~2010年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战略》,强调加强产教结合,建立适应学生和就业者需要的、为终身技能培训打基础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世界各国中,尤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最为完善和发达,德国政府通过《联邦职业教育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来确保职业教育发展,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造就了庞大的高素质工人队伍,为德国经济提供了优质的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

观察发达国家工业化各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除了日本通过政府推动的方式,在工业化初期之前就确立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之外,各国前工业化时期的职业教育体系普遍处于发展初期,德国以传统学徒制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劳动者,台湾和韩国的职业教育以培养初中级农业技术劳动者为主。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大量职业教育劳动者,但是由于供给相对短缺,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具有产业导向的特征,无论是德国的职业补习学校,还是日本的实业学校、青年训练所,都具有显著的需求适应和短期培训特征,而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也主要停留在初、中级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中高级职业教育出现扩张趋势,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呈现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态势,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模式,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术资格等级考试制度也在这一阶段确立。工业化后期的职业教育制度一般进入完善和调整期,职业教育的制度化、普及化和义务化,职业教育从数量增长转型为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模式。

三、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差距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2010年人均GDP已经达到4382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达到47.2%和28.7%,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则下降至10.1%,综合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扩张同步推进,基本遵循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规律,但同时在发展规模、增长速度、内部结构、教育质量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面临一定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

从规模来看,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工业化中期时,职业教育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分别达到了2.5%、2.4%、2.0%和2.0%,如果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来确定中国工业化中期的开始年份(2005年),则中国到目前为止这一指标为1.7%,并且我国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增加值比重已经下跌至36.7%和10.1%,不久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因此,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相对落后。从增长速度来看,渐进式工业化的德国和日本在工业化中期的职业教育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和5.4%,而赶超式或后发式工业化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该增长率则达到了10.7%和12.8%,发展速度明显较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快于德、日两国,几乎与“亚洲四小龙”不相上下,但目前其职业教育扩张速度为年均8.3%,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这表明,相对迅速的工业化过程而言,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慢,因而很可能成为制约工业化进程的人力资源瓶颈。

(二)职业教育结构和质量

从结构方面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差距较大,职业教育内部结构亟需调整。2004年之后,我国普通教育学生人数改变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基本稳定在1千万以下,但其总量仍是职业教育的4~5倍,这一状况与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职业教育快速扩张和普及化的趋势存在较大差异。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等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占据主要份额,高等职业学校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工业化中期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3~5倍,而高等职业学校盲目升本的发展趋势进一步阻碍了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并且在工业化中后期逐步替代中等职业教育成为主流。

职业教育质量与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并且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197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生师比(学生数/教师数)一直不断攀升,并且在21世纪初超过普通教育,而普通教育生师比除1994~2004年有所上升外,在其他各阶段基本都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工业化中期的职业教育不仅质量提升缓慢,而且在短时间内很难与普通教育相匹敌。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占据职业教育主要份额的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生师比最高,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尽管相对较低,但不断攀升的趋势表明其教育质量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也同样反应在生源质量、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差别上。

(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低于普通教育,从发展历史来看,自1996年以来,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大约是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1.8倍,多年来没有下降的趋势;而普通中等教育生均经费与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差距在1996~2009年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2009年生均经费之比已达1.3,见图1。

对比国外经验,见表1,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中学阶段普通教育经费与职业教育经费之比平均为1.1∶1,高中阶段为1∶1,表明中学阶段的生均经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基本持平。目前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因而可以推测其工业化阶段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至少不低于目前的水平,经合组织合作国包含了许多正经历工业化过程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上述两项比值的平均值也达到1∶1和1.1∶1,低于中国1.3的水平,这表明中国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仍需加强生均投入。经合组织成员国高等普通教育生均经费大约为职业教育的1.8倍,合作国则为1.9倍,表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生均投入结构基本合理,未来的主要改进方向是增加投入总量和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从各层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来看,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生均经费最高,高职高专生均经费增长率达到了13.1%,与高等本科学校差距有所缩小;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生均经费都低于普通高中,见图2。

(四)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贸易体,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由物质资本投资拉动,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不适应。2009年,我国具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历人员占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7.5%和4.7%。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导致我国产业界技能型劳动力不足,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依据2004年和2008年中国两次经济普查的数据,2004年我国中级技能以上工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9.05%,到2008年更是下降到了8.41%。而其中高级技工以上等级的技能型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只占4.3%,而且技术等级越高的人才越是缺乏。

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导致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强国”。制造业附加值较低以及高端服务业发展乏力,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生产资源消耗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关。我国目前有200多种工业产品占全球总量第一,但是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从2009年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各种贸易方式所占的比重来看,一般贸易只占高技术出口的13.67%,加工贸易比重则达到了81.46%,我国高技术出口中绝大多数是加工贸易,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最低端。以国际分工体系最为活跃的电子产品生产为例,生产高附加值芯片、软件的美国获得了全世界电子行业60%左右的利润,生产关键性电子器件的日本、韩国等国家获得了世界电子行业20%左右的利润,而从事一般部件生产及装配工作的中国只能获得利润的10%左右[8]。

(五)职业教育与劳动力供需匹配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性人力资本需求快速上涨的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为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缺口加大,以及大量低技能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并存的局面。根据全国2001~2008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统计,企业对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求人倍率在逐年提高。非技术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比较显著,而且这种状况在近几年内基本没有明显的逆转趋势。从不同技术等级劳动力的求人倍率来看,具有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均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并且技术等级越高越显著。具有职业资格一级证书的劳动力,其求人倍率在2008达到了1.9;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劳动力更是高达2.29,表明当前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人才供给乏力,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阻碍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的短板。劳动力市场就业难易程度也反映了这一现象。根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8%,而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仅为86%。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的人才教育体系与人才需求结构之间存在较大错位。长期以来轻视职业教育、过分发展普通教育,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劳动力就业能力弱和社会人才配置的巨大损失。

四、建设符合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强国战略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我国必须结合工业化进程稳步构建相应的保障机制,解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工业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规模仍未达到高峰,如果按照3.8%的职业教育学生数占总人口平均规模来测算,未来中国职业教育规模还有近1倍的上升空间。德国、日本、韩国、台湾的职业教育规模从峰值的一半水平到达峰值平均经历15年左右的时间,按此推算,如果我国在2025年实现职业教育规模最大,那么职业教育学生数占总人口规模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5.7%。从总量来看,根据2011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统计,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3.9亿人,那么届时职业教育学生数将达到5200万,这意味着15年中国职业教育学生数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6.1%。

同时,依据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增加值比重,以及第二产业增加值发展规律,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将会进入工业化后期。对比德国和日本等国经验可以发现,两国职业教育规模在工业化中期达到高峰,进入工业化后期则相对收缩,因此与这两个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很可能相对工业化发展较为滞后。而赶超式发展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均在工业化后期达到最大规模,但其职业教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兴产业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否顺利达到发展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化中后期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增长动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持续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业的发展规模。按照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及职业教育未来15~20年的发展规模,结合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政府应重点在教育经费、教师规模和质量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

(一)构建未来各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体系

从工业化后期阶段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总量占GDP的比重来看,1970年日本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大约为0.9%,1980年大约为1.2%;韩国2000年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大约为1.7%①;而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德国职业教育仍然保持了较高的规模,1980年其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大约为1.2%,可以推测在工业化中后期其职业教育经费支出规模也可能较高[10]。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见图3,在其工业化后期的1976~1996年,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年均为0.9%,最高峰为1993年的1.1%。在上述各国和地区的数据中,工业化后期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总量占GDP的比重区间大约为0.9%~1.7%,平均维持在1.2%。

中国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0.45%上升到2009年的0.59%,见图4。如果按照之前的判断,我国在“十三五”期间进入工业化后期,那么支撑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规模的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将接近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的水平,按此预测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及生均经费在未来15年的趋势,如表2和图5、图6所示。按照中位预测的结果,未来15年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总额的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0.9%,“十二五”期间实际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4.1%,经费总额将从2012年的337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935亿元;生均经费未来15年的实际年均增长率为6.5%,“十二五”期间实际年均增长率为8.5%,经费额从2012年的每人每年1.08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37万元。在“十二五”时期之后,随着工业化逐渐进入后期阶段,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和生均经费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会分别维持在年均7.4%和4.1%的实际增长率水平以上。

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支出规模要求职业教育投入与之相适应,而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状况来看,未来职业教育经费的缺口可能主要来自两方面:

其一,教育经费总额和增长率的差距,以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规模较小。依据经合组织的最新统计,2007年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8%、4.9%、7.0%和5.5%,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为5.7%,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俄罗斯两国也达到5.2%和7.4%,而中国2010年为4.8%,处于偏低水平;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2008年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6%、3.5%、4.8%和4.2%,经合组织国家平均达到5.2%,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也达到5.4%、4.1%和5.1%,基本上都超过了4%的水平,而中国2010年为3.6%,处于偏低水平。从发展趋势上看,1996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和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率为年均17.1%和17.5%,均低于国家财政支出总额增长率年均18.9%的水平,见表3。教育经费总额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较低且增长偏慢,导致职业教育可获得的经费总量及其增幅受到较大限制。

其二,教育经费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部分的比重较低。2004年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以及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持续下降,2004年两者分别只有9.8%和8.2%,而职业教育在校生占总学生数比重在这些年份均持续增长,从2005年开始两者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并不大,尤其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比例较小,见表3。从增长率来看,职业教育经费和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增长率在2004年前均低于15%,并且低于教育经费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整体增长率,2004年后有所上升,但增长率并不稳定,并且在2009年又回落到2004年水平,见图7、图8。

结合前者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教育投入呈现如下规律:职业教育经费和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增长率

(二)构建未来各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除了经费保障,还需要在师资力量方面给予重点保障。工业化过程中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不仅需要教育经费的支撑,还通过其他方面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以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教师规模和质量方面给予保障。2008年德国高中阶段生师比为14.0,日本为12.3,韩国为16.5,经合组织主要国家平均为13.3,并且该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生师比差异不大,大学阶段职业教育的生师比分别为:德国12.0、日本7.5、经合组织主要国家平均12.8,这一数据略低于大学阶段普通教育的生师比。而我国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与普通高等教育均为17.6,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24.7,远高于普通高中和高等职业教育,也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因此未来应该进一步提高生师比,尤其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这就要求增加职业教育教师数量;同时,由于未来职业教育学生规模也将扩大,因此职业教育教师需要以相对更快的速度增长。

按照前文测算的未来15年职业教育学生数量规模,估计职业教育教师数量发展趋势如图9所示,“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的年均增长率需要维持在7.95%~8.96%,高于职业教育学生增长率4.66%~6.08%的水平,到该时期末,专任教师数量需要达到190万左右,才能保障职业教育生师比下降。按照中值预期的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生师比的下降速度在年均2.64%~3.04%,到该时期末将低于19.0,从而实现该值在工业化后期与发达国家持平。

职业教育教师规模和质量的保障来自多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教师待遇,从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来看,2007年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中等教育经费中教师和辅助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比重为81.8%、86.7%和67.0%,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为78.8%;上述国家高等教育经费中教师和辅助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比重分别为66.5%、60.6%和53.7%,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为68.1%。而中国2009年教师和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占教育经费比重仅为52.5%,职业教育此项比重则更低,仅为38.5%,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见图10,2002年以来职业教育工资福利占教育经费比重持续下降。

如果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工资福利状况在工业化后期要达到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职业教育工资和福利占比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工资和福利增长率大约需要保持在年均16.8%,在2015年之前均需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高于该时期职业教育经费13.4%的年均增长率及整体教育经费9.5%的年均增长率。职业教育工资福利支出占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比重在“十二五”时期需要逐步增长,在该时期末达到45.9%,才能逐步缩小其与整体工资福利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比重的差别,从而降低职业教育教师待遇与普通教育教师待遇的差异,保障职业教育从教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职业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60.

[2]Peter Lundgr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Formation of Manpower in Germany[J].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1975(9).

[3]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asic and Structural Data 1999/2000[Z].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0.

[4]Yoshihisa Godo.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the Economic Catch-up: Comparative Growth Experience from Japan, Korea, Taiwan and the U.S.[Z]. Meiji Gakui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7.

[5]Ali M. El-Agraa and Akira Ichii.The Japanese Education System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1985(2).

[6]台湾“教育部统计处”.教育统计指标之国际比较[M].“教育部”,2011.

[7]Ministry of Education &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Brief Statistics on Korean Education[Z]. Published by MOE and KEDI, 2005.

[8]陈继勇,周琪.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问题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10(2):36-40.

[9]联合国人口基金.2011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70亿人口世界中的人类和机遇[R].联合国,2011.

[10]王小军,赵函,黄日强.政府拨款: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1-93.

The Gap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the Nation by Talents in China: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ZHANG Yuan1, CHEN Jian-qi2

(1.Chinese Labour Relation College, Beijing 100048; 2.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91, China)

中职生期中总结第6篇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学习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一、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或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并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教学测试与评价机制是制约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瓶颈,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直接影响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学习评价的改革措施,将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应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为目的,手段与形式可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为总结性评价,指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应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目标”。

二、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总结归纳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了解整体效果、确定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手段,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学习或发展成就的等级,也用作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教学内容与形式是否有效的参考。终结性评价侧重对知识和技能的检查,侧重学习的结果。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考试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反映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它将教学过程视作一个整体。对学生而言,形成性评价能让他们随时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成绩,从而改进学习方法、修正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从而灵活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大纲。

三、高职英语学习评价体系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在对英语的考核上主要采取学期、学年测试,并结合高等学校应用能力考试(PRETCO)A级、B级英语能力考试的形式,主要针对英语理论知识进行考察。有的学校还在每个学期中间加入期中考试。考试的模式至今仍然以闭卷笔记为主。在成绩构成方面,以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英语考试成绩的计算,沿用本科院校的计算方法,皆以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或40%+60%,或30%+70%)计算后得出的总评成绩作为唯一参考。后来,许多院校取消英语期中考试,但在期末总评中,加入平时成绩这一项。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目标认识的明确,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成绩的计算又较以前有了一定进步。许多院校陆续加入口语测试,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学校,将口语测试划入平时成绩进行考核,每学期测试两次,占总成绩的20%)。

四、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比考试的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应该成为学生考核体系的主要方面。他们在课程学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接受能力、进步或退步过程和语言应用于生活和专业学习的情况更有助于对他们做出公正的教学评价。但是这些因素往往在传统的以结果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中受到忽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次,测试内容侧重课本语言知识,而忽视能力方面的测试。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结合不够,尤其是为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服务的能力。最后,成绩的构成尤其是平时成绩的构成方面,虽然加入口语成绩等新的内容,但仍然不能全面细致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难以体现学习差异。平时成绩是形成性评价模式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具体表现。它一般包括平时考勤、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三方面。考勤和课后作业容易计算成绩,但课堂表现一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量化。

五、完善学习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应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改变以往评价格局,将重点放到形成性评价上来。

笔者所在的学院,目前英语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学期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20%英语口语成绩+60%期末笔试成绩。很明显,这一评价方法中,终结性评价占到80%,形成性评价成绩比例太小只有20%,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所以,此评定方法应改为更加偏重形成性评价的格局:学期总评=50%形成性评价+50%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部分(50%)。包括口语测试与笔记两部分:(1)口语测试(20%)分别在学期中、学期末进行两次。测试形式可以是拍摄两人或多人对话、短剧视频;也可以提前给学生一组话题让其准备,考试当天采取抽签形式,抽取话题,给出准备时间,然后进行3到5分钟左右的口语表达,教师当场打分。(2)笔试(30%)在不同的学期按照不同的难度设计考题,题型包括听、读、写、译等方面。

形成性评价部分(50%)。形成性评价重评价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程度。两人结对和小组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部分包括出勤率(10%)、课堂表现(45%)和课后作业(10%)。课堂表现可以细分为课前5分钟演讲(5%)、单词听写(5%)、小组活动(15%)、课堂问答(5%)、课堂纪律(5%)。此外,课堂之外的活动应该纳入形成评价机部分。这些活动有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大赛,口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共占5%。

参考文献:

[1]朱姝.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中的形成性评价.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2]项晓勤.以应用性为向导的高职英语评价体系研究.科教文汇,2009(36).

中职生期中总结第7篇

关键词:工伤保险职业病管理尘肺病

1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龙口市职业病总人数有675人,其中尘肺病656人,占职业病总人数的97.2%。统计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工伤保险医疗费支出数据,平均每月拨付工伤医疗费354人次,其中尘肺病272人次,占76.8%。尘肺病人中门诊就诊244人次,住院28人次,尘肺病医疗费占工伤医疗费总支出的41.1%,平均每人每次住院5584.73元,每人每次门诊1180.8元。可见职业病工伤医疗支出占工伤医疗总支出的比例较大,合理管控尘肺病患者医疗支出对于工伤保险基金高效利用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在职业病职工的日常就医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1职业病医疗费用浪费突出

职业病职工门诊超量拿药,无明显指征定期拿药,诱导医生开大处方,存在药品倒卖乱象。职业病职工与其他就医人群,如外伤性老工伤患者、伤残军人、大病慢性病患者、离休人员类似,由于这些人群均有定期用药和可以利用特殊身份门诊开药的便利条件,给社保经办管理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龙口市2017年7月开展的尘肺病职工入户走访调查中发现,有的患者不按需购药,一次药未吃完就再次开药,存在药品积存的现象;有的职工一人诊断职业病,全家跟着吃药;也有的职工无法说明目前用药的名称、数量,而且药品去向不明,无法提供最近一次开出的剩余药品,存在与个别定点医疗机构相互勾结,虚构门诊病历,蓄意超量开药,给他人使用,或通过药店回购、转卖他人等方式谋取私利、骗取工伤保险基金的现象。职业病职工住院大检查,治疗机械化,疗效一般,存在医疗资源浪费现象。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尘肺病患者存在定期住院的机械化入院现象,部分没有明显的感染和疾病加重的入院指征,存在较多的挂床现象。由于这部分患者是职业病专科定点医院的老病号,病人熟悉医院,医院也熟悉病人,部分病人长时间不在院,有个别病人甚至出现医嘱上有静脉输液而手背上找不到输液针眼的证据,存在医院与个人勾结重复检查、滥用药的乱象。通过逐月对比,发现部分患者诊疗方案基本一致,病历记录类似,存在浪费医疗资源,浪费工伤保险基金的现象。原因分析。上述问题,其他地区工伤保险职业病经办管理中也普遍存在[2]。针对职业病患者就医中的种种乱象,纠其原因,患者对疾病的治疗疗效期望较高,而对职业病的医疗健康素质较低,对疾病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认为不吃药就不行,造成滥用抗生素、长期滥用药的浪费现象。而且这部分职业病职工部分属于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之后,较之前企业自费支付时期管理相对严格,报销相比差距大,导致职工心理不平衡。另外,职业病职工的法制意识较差,没有意识到虚假住院、滥用药物等行为是骗取工伤保险基金的违法行为。

1.2职业病结算管理方式单一

之前龙口市一级至四级职业病职工和退休后查出职业病的职工发生医疗费可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联网结算,随着工伤联网结算的普及,2018年将所有职业病职工都纳入了联网结算报销范围。此举虽然方便了职工,简化了报销流程,但对于医院的监管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控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龙口市一直按照烟台2011年出台的文件对住院尘肺病患者进行单病种限额结算。如分为初诊尘肺无明显并发症、尘肺并发病毒性感染、尘肺并发细菌性感染(敏感)、尘肺并发细菌性感染(耐药)、尘肺合并重度感染-肺心病等,分别有规定的单次住院治疗费用限额标准。目前单一的结算方式导致医院熟悉每个诊断病种的最高限额,往往每次住院都诊断为高限额标准的病种,而且将费用金额控制在最高限额标准线附近,导致治疗费用没有拉开档次,医疗费用没有得到合理有效控制。

1.3职业病工伤预防措施不力

作为县级市的工伤保险经办人员,在日常接触到的大量职业病职工和职业病高危行业中,没有看到工伤保险基金“防患于未然”用于工伤预防,而只是不停的“治已病”。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职业病预防措施少而简陋,工人工作环境差,健康知识缺乏,尘肺患病率比较高。

2针对问题的对策建议

2.1加强日常就医管理

面对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的种种就医乱象,龙口市工伤保险经办部门联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多次针对职业病就医进行大力度突击检查,加强对职业病职工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服务协议。针对门诊定期拿药职工,职业病定点医疗机构需按照职业病职工实际病情合理用药,合理检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按规定规范书写病历和处方,严格执行门诊处方药量规定。职业病门诊开药需职工本人持有效证件、专用病历手册开药,因特殊原因导致不能自己拿药的,需经审核同意签订委托书,严格规定固定的亲属拿药。同时,严格掌握职业病职工入院、出院指征,不得诱导住院、变通住院、虚假住院。患者在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所做检查的结果,医院应充分利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不得盲目使用与病情诊断、治疗无关的各种检查、治疗等项目。医院对诊断为尘肺合并感染的职业病职工,需在系统上传信息及出院小结的诊断结论处,注明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及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不得无证据一律诊断为尘肺并发细菌性感染(耐药)。

2.2提高医疗康复水平

要提高职业病工伤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可以请上级职业病专科医院专家进行培训指导,规范诊治流程,提高治疗疗效。医院还应加强对病人进行职业病日常护理保健的健康宣教,预防和缓解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少因天气环境变化造成的感染等。注重尘肺病初期的治疗,可以开展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治疗等有效的早期治疗方式[3]。在康复期开展呼吸操和呼吸功能康复锻炼,并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在职业病职工的疾病各个阶段应采取用综合措施,真正做到工伤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2.3探索结算管理模式

目前龙口市针对职业病住院费用的单病种限额管理模式导致职业病定点医院倾向诊断高限额病种,并控制费用在限额标准线附近。针对单一结算方式,建议参照医疗保险的结算方式实行多元化结算模式,加强医院自主管理病人、自觉控费的能力。如实行总额付费管理模式,根据历年尘肺病医疗费支出数据以及参照其他专科医院数据测算出职业病专科定点医院一年的医疗费支出,计划性的分配给医院,在年底根据检查评分,可以对超总定额部分实行弹性结算,对未超总定额有结余的部分予以奖励医院,以促使医院根据患者病情实行最佳诊疗方案,拉开治疗费用档次,自觉严格控制医疗费支出。也可根据职业病分期和严重程度测算出每个病情等级尘肺患者一年的医疗费,按照医院签约服务的各病情等级职业病人数,确定每年费用总额。医院与病人实报实销,工伤保险按病情等级人头数定额与医院结算,督促医院严格规范治疗,提效控费。

2.4落地工伤预防措施

我国工伤预防起步较晚,目前龙口市并不在工伤预防试点范围之列,有学者针对试点地区工伤预防实施情况指出,工伤保险的预防支出不能仅用于宣传培训,要考虑预防措施的实质性投入[4]。结合龙口市实际情况,应加快工伤预防措施在各地的落地进程,须将工伤保险预防基金分项目列出,合理运用,如鼓励企业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对企业设备改造升级进行经济补偿,对主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减少工伤职业病发生的企业进行奖励性投入。另外,要将《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相关监管部门工作更多的结合起来,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工伤保险经办管理联动机制。对于尘肺高危企业重点检查是否对特殊工种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和考核并建立健康档案;对企业防尘设施、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进行定期监测抽查;检查企业是否采用矿山湿式凿岩、井下运输喷雾洒水等湿式作业方式;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是否采用密闭抽风除尘办法,防止粉尘飞扬;个人防护用品方面,是否佩戴防尘护具如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上述各项安全检查结果需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管理部门共享,定期汇总、年底评分,评价结果与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挂钩,完善企业工伤保险费率定期浮动机制,以经济手段促使企业更加重视职业病的预防控制,也借此帮助维持工伤保险收支平衡。工伤预防基金除了用于职业病高危行业生产线的一级病因预防,还应分项目投入到临床前期二级预防和临床三级预防。如用于对职业病职工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包括职业病高危工种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及患病后的疾病康复管理教育。让尘肺患者能早期发现,采取早期治疗,遏制病情发展,并且对处于疾病慢性康复管理期的病人,提升日常防范上呼吸道感染、提高抗病能力、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呼吸功能锻炼等知识的知晓率,自觉采用合理治疗方式,减少医疗资源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浪费。

中职生期中总结第8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职工转岗

1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及产能过剩概况

1.1产业结构调整概况

河北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统计,河北省2015年生产总值实现29806.1亿元,同期上涨了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9.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8.0亿元,同期增长了4.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978.7亿元,同期增长了11.2%。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9%,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5%,下降了0.5%;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5%,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3%,下降了5.2%;2011年第三产业占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6%,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2%,上升了5.6%。

1.2化解产能过剩状况

钢铁、水泥、电力、玻璃行业是河北省结构调整四大重点行业。对此,河北省人民政府制订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实施方案》,到2017年压减钢铁6000万吨,水泥6000万吨,煤4000万吨和3000万吨重量箱玻璃。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方案,全部淘汰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范围内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落后产能。近几年,河北省三大产业中,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较大,同时,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政府对各个产业中的过剩产能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过剩产能制订了一系列的化解方案。但是,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受影响企业的职工转岗再就业的问题成为了当今时期就业工作的重点。

2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失业人员状况

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中受影响职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失业人员年龄大,再就业困难,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较弱;二是失业职工素质低,技能单一。产能过剩行业多为粗放产业,员工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再次,职工工龄长。产能过剩企业失业员工十年以上工龄者占全部职工的40%以上;三是失业职工自谋职业和创业意愿低。许多职工表示,完全靠自己到市场上再找一份工作很困难,且由于家庭负担重、抗风险能力差,感觉自己没能力创业。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职工转岗的对策

3.1健全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促进职工转岗是关乎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做好职工转岗的动态监测工作。对职工转岗的监测是监测企业岗位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失业预警工作的重要范畴。其次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组织协调机制,将涉及转岗再就业工作的各部门组织起来,统筹协调负责区域内的产能过剩企业职工的转岗再就业工作。最后要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政府部门与产能过剩淘汰企业负责人及职工之间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企业现状及职工所反映的问题,确保产能过剩企业淘汰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河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产能过剩淘汰企业职工下岗人员剧增,因而国家在分配转移资金方面要向河北省倾斜。其次,建议国家增加财政奖励额度,并确定奖励资金用于安置职工的比例。最后河北省产能能过剩淘汰企业中涉及最多的行业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这些行业牵涉面广,情况复杂,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政府应尽快完善职工失业的补偿机制。落实转岗培训补助、岗位补助和社会保险补助,做好对破产企业的经济补偿和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确保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3加大对失业者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力度

中职生期中总结第9篇

关键词 职业病 汽车铸造企业 人员流动 职业健康体检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4-0050-03

Survey on occupational health status of automobile foundry factories in Jiading District

ZHOU Guizhen, ZHANG Ping, YAN Han, CUI Zhiwei, CHEN Xiaogui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status of automobile foundry factories in the district ,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leve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status. Metho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cross-sectional survey, the employe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questionnaires among the eight automobile foundry factories in the district. Result: From 2008 to 2010, 3839 employees were organized to take occup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and the proportions of those taking pre-employm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on-job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pre-departure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43.06%, 51.45% and 5.50%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s of those tak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employees exposed to dust, noise and high temperature were 60.10%, 5.72% and 24.35% respectively. From 2008 to 2010, of all the 3839 employees having taken occup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29 had abnormal results, including 23 with occupational contraindication and 6 with suspected occupational disease. Conclusion: The overall occupational health status of automobile foundry factories in Jiading district was relatively good, but the proportion of floating workers exposing to occupational hazardous factor wa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pre-departure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risk of the worker’s exposure to the noise deserved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occupational disease; automobile foundry; floating population; occup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铸造是汽车制造业的一道重要工序,其生产过程复杂,工序繁多,产生的尘、渣、废气、废水、噪声等对环境和工人健康均造成严重危害[1]。为了解嘉定区汽车铸造企业职业健康现状,为提高该行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及职业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我们于2011年在上海市嘉定区范围内开展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上海市嘉定区范围内建立职业卫生档案的8家汽车铸造企业职工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KABP调查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职业有害因素、职业健康检查开展情况及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完善调查问卷。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进行现场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汽车铸造企业基本情况

8家汽车铸造企业分布于区内5个不同的乡镇。中型企业1家,为国有企业;小型企业7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3家、集体企业2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家、股份合作企业1家。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粉尘、噪声和高温。

2.2 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8家汽车铸造企业的从业人员、生产工人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总数分别为1 559人、1 362人及772人,其中中型企业分别为1 249人、1 110人及602人,分别占总数的80.12%、81.50%及77.98%。

从业人员、生产工人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中,女性人数分别为328人、246人、108人,分别占总数的21.04%、18.06%及13.99%;流动人员分别为595人、586人及572人,分别占总数的38.17%、43.02%及74.09%。

2.3 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2008年至2010年8家汽车铸造企业中,7家企业连续3年每年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前体检;1家小型企业在2008年未组织开展职业健康体检,2009年仅组织离岗前体检,2010年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前体检。

2008年至2010年8家企业共组织3 839人参加了职业健康检查,其中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前体检的人数分别为1 653人、1 975人及211人,分别占总数的43.06%、51.45%、5.50%。

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1 975人中,粉尘、噪声及高温体检的人数分别为1 187人、113人及481人,占总数的60.10%、5.72%、24.35%。结果异常的29人中,粉尘、噪声及高温体检结果异常的人数分别为4人、14人及11人;职业禁忌症为23人(占79.31%)、疑似职业病为6人(占20.69%),6名疑似职业病者均在1家小型企业2010年组织的噪声岗位体检中检出,该企业在2008年未组织开展职业健康体检,2009年仅开展离岗前体检(表1)。

2.4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8家企业均制定了专门的职业卫生责任制、配备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管理制度、制定个人防护用品发放和使用制度、劳动合同中有职业病危害告知内容。

8家企业均通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并进行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有6家企业制定了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在2010年开展了职业卫生培训。

3 讨论

健康检查是保护工人健康的重要措施。柏品清等[2]对上海市南汇区32家铸造企业进行调查发现,2008年32家企业均未进行上岗前体检,但基本能做到在岗期间定期体检。本次调查显示,嘉定区汽车铸造企业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情况相对较好,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8家汽车铸造企业有7家每年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前体检。8家企业在3年期间通过健康检查,共发现职业禁忌症23人、疑似职业病6人。

8家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中,流动人员占74.09%,但离岗前体检的人数仅占体检总人数的5.50%,表明8家企业开展的职业健康检查,离岗前体检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铸造作业对健康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粉尘对呼吸系统的危害,长期接触铸造粉尘可致铸工尘肺[3]。铸造作业的危害除粉尘、毒物之外,还有噪声[4-5]。8家企业粉尘岗位体检的人数最多,占60.10%。在体检结果异常的29人中,最多的为噪声岗位体检,占48.28%,且6名疑似职业病患者均在噪声岗位体检中发现,可见噪声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嘉定区汽车铸造企业职业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还应针对职业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监督和宣教,进一步提高企业职业病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凌瑞杰, 李涛, 张敏. 汽车铸造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5, 31(3): 180-183.

[2] 柏品清, 陈晓玲, 沈惠平, 等. 上海市某郊区铸造行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9, 27(10): 612-613.

[3] 徐旭东, 周永田, 柳美兰, 等. 铸造粉尘职业危害调查[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2, l5(1): 37-38.

[4] 张敏, 彭丽华, 陈卫红. 铸造作业生产过程中有害因素及其特点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0, 26(3): 152-15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