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9 20:32:27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第1篇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育人;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言人;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08-2

0 引言

所谓现代职教,是指适应当下时代需要,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需要,形成由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包括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强调培养计划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法国孟德斯鸡曾说,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家校合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能否实现。

1 增强家长委员会的功能

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已经开始具备家校合作育人理念,但实际操作中并不理想。家长委员会覆盖的家长群体不全面,有的家委会成员甚至是由学校或班主任老师直接指定的,而且很多家长对家委会并不熟悉,工作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更有甚者,有些家委会仅仅是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离家校合作的理想效果相差甚远。

1.1 民主选举产生家长代言人

首先,家长代言人的产生从两方面出发,第一是家长自荐,其次,学校可组织民主选举,选出真正代表家长意见的家长代言人。从而避免工作流于形式。通过家长代言人工作,逐渐把低层次的合作演变为高层次的合作形式。家长有意见或建议时不便直接与学校对话时,家长和学生可向“家长代言人①”反映,由代言人直接与学校对话,代表广大家长发声。家长代言人负责收集家长的各种教育资源,并提供给学校,从而优化教育资源。家长代言人还可以组织广大家长,自愿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教师一起,把家校合作育人真正落到实处,通力合作完成教育过程。

1.2 建立家长资源中心

根据实际工作建立学校家长资源中心,系部建立系部的家长资源中心,甚至各班级建立自己班级的家长资源中心。家长可以参与教师教学过程,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社团活动,甚至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查、反馈和制订,使学校教育资源最大化。在协助学校活动时,与班主任紧密合作,组织和发动其他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家长配合学校、系部、班级,做好学生教育工作。针对学校、系部、班级教育出现的热点、重点问题,组织相应专业、行业的家长参与,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学校。在学校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时,有的放矢地对课外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家长资源中心最大限度的重新配置家庭和学校资源,从而优化教育资源。

2 注重家长课程资源开发

根据教育学客串理论,张诗亚教授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这就决定了客串的可能性。②”“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教育的内在规律,以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客串带来的新视角、新方法,提供了多种途径,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对于指导教育实践是及其有益的。③

教师阅读课、探究课等课堂活动中,可适当邀请家长参与,为学生读书、演讲,谈谈工作、职业、兴趣、业余爱好、技能、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情况,与学生共同探讨,形成教育合力。当然,我国的教育现状各科课堂内容设计都吸纳家长参与是不太现实的,会先在德育课程、校本课程、主题班会课程中进行,再考虑辐射扩散到其他可能的课程中。家长施教时情感的感染性,鲜明的针对性具有独特良好的教育效果。

3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评课制度

由于家长是教育投入者,他们对学校的教育享有“知情权④”。家长可以在不影响教师教学、学生听课的情况下和学生一起听课,对教学进行评价。一方面对教师教学是一种促进和挑战,能更高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课,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样,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运用教学方式,并不是一味给学生灌输式的教与学,而是让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各抒已见地互动式教学,家长的参与正是对课堂教学气氛的一种促进。家长通过听课,对学校教学有一定了解,拉近了与学校、教师的距离,家校配合会更默契。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不太理解的家长,在听课后也可以思考,加强与教师的配合,共同参与教育过程。

4 开展双向交流的家长会

首先,教师和家长双方都要改变传统的家长会交流方式,本着积极主动的方式开展家长会。笔者建议:①教师在家长会前应通过短信、电话或家校路路通方式告知家长,家长会的时间和会议主题,通知家长提前知晓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②提前安排班级家长代言人就家长会相关内容做发言准备,从而避免家长会仅仅是教师讲家长听,形成家长会上双方互动交流的新局面。③通过家长代言人的启发,引导其他家长在家长会上就普遍问题踊跃发言,集思广益,深度讨论。④做好会后反馈工作。及时收取家长对家长会的反馈意见,并带入下一次家长会。同时,家长会的形式也可以更加活泼多样,让学生主持、圆桌会议,或有家长、教师、学生一起参加的联欢会等。

5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设备

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与教师沟通。由于移动终端设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校合作的效果会非常显著。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家长们也大都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处理,对孩子学习状况的了解有时也许不是很及时,这时若能通过这种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家校合作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方式。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团委官方微博、微信等方式向家长通报近期开展的各项活动。还可以通过双向交流平台进行沟通。学校论坛、家校路路通、以班级为单位建立 QQ 群和班级博客、微信群等,全方面的覆盖,加强家长和教师的联系。同时鼓励学生也参与其中,形成三方沟通的良好局面。双向交流既克服了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必将受到家长的欢迎。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很多家长迫切希望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学习教育方法,以期更好的培育孩子。学校和教师应不遗余力的整合家庭资源,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丰富学校资源,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新举措,促进职业教育家校合作育人迈向新台阶。

注 释

①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年3月。

②张诗亚著:《惑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页。

③张诗亚著:《惑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8页。

④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载《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6月。

参 考 文 献

[1] 张坤霞.家校合作教育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吴重涵.家校合作 理论 经验与行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4] 许正中.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积极推进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是实现军队院校文献信息资源集成化、服务利用共享化和教育训练远程化的一项基础工程。要努力构建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原生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专家参考咨询、联合数字图书馆等六个集成系统,并切实采取实现一体化集成服务的主要措施。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技能与服务方式的深刻变革。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一体化集成服务的新路子,对于全面整合与利用全军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信息资源,进一步拓展《军队政治理论学科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在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保证部队“打得赢”、“不变质”中的联合服务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积极顺应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实施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中央军委和总部根据“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实施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实现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共享化。因此,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既是顺应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军队院校文献信息资源集成化、服务利用共享化和教育训练远程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全面提升军队院校整体现代化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是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建设目标的需要。“全军院校一个馆”,是总部机关早在1998年就确立的全军军事训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奋斗目标。《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全军院校图书馆基本建成信息资源丰富、布局优化、特色鲜明、联合共享、动态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的建设目标。因此,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即是依托了‘军训网”对各院校,尤其是对政治院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实施有序的整合和联合服务保障,也是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建设目标的重要步骤。

三是克服目前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弊端的需要。近年来,全军院校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多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目前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来看,仍然存在着松散管理与条块分割、标准不一与自成体系、自产自给与重复建设、经费紧张与技术力量有限、规模偏小与尚未真正形成共享保障合力等弊端。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是克服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实施全军院校数字图书馆工程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联合、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各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保证。

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集成系统。运用“军训网”、“因特网”交互技术及《军队政治理论学科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雷达”、“知识导航”等搜索引擎应用功能,开发与建立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集成系统,分别将“军训网”、“因特网”上被选定的政治理论教育相关信息资源的网站地址、栏目名称、文献信息目录和内容摘要等指引信息,按照政治理论学科专业以及特定用户某一个研究领域和信息源载体形态与种类的要求,加以分类排序、规范整合集成,建立诸如“冠状树”结构的导航路线图和自助式搜索界面,同时建立一个能基本覆盖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专业及可以直接链接检索的知识信息导航库,直接帮助与引导“军训网”读者搜索和获取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

(二)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集成系统。据了解,目前全军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研发或正在建设的特色数据库,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军队政治工作、军队文化工作、军事新闻传播学、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军事信息管理和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等达20个左右,我院还相继建立了“政工”、“军旗”、“军心”、“军魂”等4个特色网站。这些分布在各单位的数据库和网站,不仅涵盖了全军院校政治理论重点建设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且都具有一定规模和基本形成更新维护制度。运用数字图书馆现有的“信息雷达”、“站点分布式检索”等应用工具及挖掘、转载、复制等方法,依据《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指南》公布的重点学科专业目录和相关标准规范,把这些数据库和网站的全文信息资源进行搜索查询、统一标引分类和有序整合集成,实行自动和便捷的查询检索,为全军院校政治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科研提供针对。

(三)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整合集成系统。通过建立健全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合作共建的长效运行机制,依托“军训网”网络环境及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MDLS)数字化生存平台和各院校现有设备与技术,采取统筹规划与协作分工、分布建设与统一整合、实物交互与网上递交、自动与在线共享相结合的途径,对分散在各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的各类公开发行刊物、自编教材与著作、学术科研成果、研究生毕业论文、内部简报与研究资料、专题讲座与报告等原生特色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期分批地收集递交、规范化加工和集中统一整合,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联合数据库及集成服务网站,确保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总中心和各联合院校门户网站的原生文献信息资源的及时自动更新维护和实时利用。

(四)构建军队政治理论教学相关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协调联合全军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以《军队院校图书馆联合书目中心》搜索查询到的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目录为基数,统筹分工联建,按照先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再公共学科专业,以及课程教学和科研需求的轻重缓急,一方面有计划地对馆藏非密级教学参考书刊资料进行分期分批数字化加工;另一方面对军内外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相关的网络课件、专题讲座报告、最新教材和专著等资源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加工和更新维护,并将其与原生文献信息资源一道,依据专业课程进行分类排序、合理配置、整合集成,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联合数据库和集成服务网站,直接为各院校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课程教学提供服务保障。同时,利用《军队院校图书馆联合书目中心))查询系统,适时开展军队院校图书馆政治理论教育相关馆藏印刷型书刊的馆际互借活动。

(五)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参考咨询集成系统。依托军队院校现有数字图书馆开发与应用平台,构建学科专家与智能工具有机结合的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参考咨询集成系统。该系统由专家人才库、咨询工作站、推理与获取机制和用户界面组成。其主要功能:一是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人才库。在网上公布专家人才的自然概况、教学科研成果、专业研究方向和咨询资历等息,让咨询者有针对性地了解和掌握咨询专家人才的情况。二是建立智能化推理和咨询信息库管理系统。前者能在跟踪分析咨询者需求和进行实时咨询解答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咨询者获得相关咨询信息;后者能对已咨询过的信息源进行自动搜索整合、及时更新扩充和咨询信息,为新咨询者提供参考咨询信息。三是建立专家联合咨询工作站。该工作站主要是根据各院校学科专业分布和协议分工建立专家教授联合咨询站点,通过制作个性化网页、开设电子信箱和BBS等运作方式来实现。由于该工作站采取的是联合咨询模式,尽管网上的咨询专家所在的位置是虚拟的、不同的,但咨询者的需求能从四面八方获得满意的答案与信息服务,实现专家与咨询者之间由过去的一对一传统咨询模式向网络环境下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新咨询模式转变。

(六)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系统。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系统,主要由全军政治院校及有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联合共建。考虑到各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和网络设备条件、数字化建设程度、技术力量及驻地比较分散等实际情况,拟以全军院校整体数字图书馆和各院校现有数字化设备系统为技术支撑,建立信息资源互动调度、有序整合管理和网络信息共享检索的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集成系统,实现“军训网”域内的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界面的检索与利用;拟以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MDLS )为开发平台,联合共建文献信息数字化加工和自动化系统,实现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分工合作、分布建设与有序整合;依据国际“DC核心元数据”、国家和军队“中文元数据方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军事信息资源分类法”,建立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元数据及分类规范标准体系,实现同学科专业信息资源有序整合与统一界面快速准确检索;以联合共建共享为目的,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协作分工机制,实现联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时交互、应用导航、主动推送和高效管理与利用。

三、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主要措施

(一)必须进一步增强联合共建意识。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是一项涉及院校多、科技含量高、协调与研发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各联合共建院校及参与人员必须从促进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丰富全军军事训练信息资源、全面提升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和努力谋求军队院校图书馆现代化长远发展大计的高度,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努力营造全军院校合心、合拍、合力和齐抓共管、联合共建的良好氛围;要正确处理好“拥有”与“共享”的关系,努力开创全军院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局面;要正确处理好“多元化”与“一体化”的关系,努力实现全军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及一体化集成服务。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三维互动平台 合力

[作者简介]黎齐英(1965- ),男,广东茂名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生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宋德源(1978- ),男,江苏徐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东 茂名 5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相互配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CZ0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5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推进与发展,信息网络与虚拟空间的拓展,一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文化共同存在的格局。“处于这样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绝不是单一因素影响与作用的结果,而是持不同价值观的主体,在社会综合化、高度社会化进程中进行比较与选择的产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绝不仅仅只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门的事,也绝不仅仅只是学校单方面努力的事情,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与努力,构建立体式、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平台,形成强而有效的教育合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现实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很多高校也都注意到了工作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提出“齐抓共管”和“主动出击”的口号。然而,遗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齐抓共管”和“主动出击”多半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总体上看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交叉与共融’,多是各部门封闭运行自我扩张的客观结果, 也就是说,这种共融的绩效不是部门间优化‘经营结构’的超值收益,而是‘包打天下’放量投入的结果”。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的载体和平台,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互动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责任对接,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学工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宣传部等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自唱“独角戏”,互不干涉“内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教学教辅、后勤单位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与本部门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只要是与和学生有关的工作,全都推给学生工作部门,根本谈不上协作和配合。学工部成了“多管部”,辅导员成了“消防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类事务性工作,得不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难以组织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2.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亲情的力量非其他教育力量可以相比,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品德塑造、习惯养成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中诸多高校与学生家长往往缺乏相互主动联系和沟通。高校很少主动把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日常表现等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即使有沟通,也通常是学生出现问题以后,为了知会家长和寻求协助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主动和家长联系。同样,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子女进入大学,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就是高校的工作,家庭只需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就可以了。于是,在子女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不再或者很少过问子女的事情,对其关注不够,忽略了子女心理变化。事实上,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经常相互主动沟通、联系,共同关注、教育学生,有些问题几乎完全可以避免。

3.学校和社会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人是现实中的人,是各种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大学生也不例外,社会上的种种表现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学校与社会缺乏必要沟通和联系,有时会引出很多负面效应,直接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已进入思想与行为的活跃期和独立期,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的影响范围之广与力度之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些负面信息,加之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过滤能力不是很强,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甚至可能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抵消,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孤岛效应”。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曾经阐述过合力论的思想,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地、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切因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产生的共同结果,社会正是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合力中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理论中所蕴含的方法。我们要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认真把握合力论中所蕴含的整体性思维,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各要素的协调、配合和相互作用,要关注事物发展的整体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以说,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不仅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提供了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基础。我们既要完整、准确地掌握其思想精髓,又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和运用好所蕴含的观点和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所面对的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而人的思想是在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任何单一的教育都无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就是由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共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合力机制的构建能够整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合理的因素,优化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方力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高效运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是指高校、家庭、社会三者关系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学校部门与部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彼此交流互动、彼此相互积极作用的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建立的以生为本,以校为中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载体。我们既要研究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每个因素的各自作用和优势,又要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重视所有因素协同并进的优化整合作用,从而引导和调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与大小,使系统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果和协同功能,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性、高效运转,实现最大优势和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一种集体力的重要体现,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负责,以彼此之间分工协作为前提,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所产生的综合教育力量。基于此,我们必须及时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使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有机统一协作起来,呈现出“多兵种、立体化联合作战”的趋势,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良好局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路径与意义

1.构建学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部门有机结合的教育合力。“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涉及的事情、内容、对象十分广泛,校内各部门、各工作环节、各教职员工均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教职工都应该身体力行,自觉主动地去实践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要站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度,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问题要有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改变 “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走出“在加强声中削弱”的怪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要通过制度保障与体制创新建立起以学工部门为主导,各部门积极配合,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使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分工合作,共同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学校要以完善校园信息化设施为基础,积极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建立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信息化互动平台,让“润物细无声”的熏染和积极有效的理论灌输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管理和渗透,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达到和谐统一。“一项教育活动,从组织力量、拟定计划方案、具体实施,到跟踪变化、调节修正、检查落实和最后目标的实现,只要有一个环节没衔接上,一项工作敞开口子,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不予重视,就会出现力量多项分支,就会降低教育的整体合力,延缓或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让学校形成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校家有机结合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终生的、持续不断的相互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完善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识培养、习惯养成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动沟通的缺乏,必然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使之与学校教育实现有机统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高校成立由学工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指导机构,制定相应的的制度和措施,统一协调与家庭互动工作。各二级院系具体落实同家庭的联系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解决。第二,高校建立群、飞信等多形式、多载体的互动平台,引导家庭正确认识互动平台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积极配合,让家庭能主动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积极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能对学校传达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3.构建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校社相结合的教育合力。“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现实中的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不能与社会脱节,“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和社会实践,其政治思想品德等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又通过社会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产生实际意义”。社会教育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也深刻影响着社会教育,“可以说社会上有什么,校园就有什么,社会文化的波动都会波及校园。但是校园文化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经过精心组织和管理而形成的,所以对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同时又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辐射功能,由此可以看到,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和优势。从实践方面来考察,历史上的新思潮、新道德都是由校园走向社会并影响整个社会的”。当前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要沟通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效发挥。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认识社会,升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和消除社会负面影响,并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的真、善、美,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高校要把行为社会评价体系积极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对大学生做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社会公共伦理规范和评价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符合时展需要的人。同时,社会也积极履行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分化社会信息,配合学校化解社会负面影响对学校教育效果相抵消的状况,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保持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苏众.构建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实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4]许涛.略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J].河南教育,2007(8).

[5]严美贵.创新工作机制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J].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6]闫玉,王靓.略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第5篇

家校合作创业能力策略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外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直接论述这方面的专著也不多。但是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了很丰富的成果。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国家的青少年毕业后都有很强的创业能力。让我们反思一下,这些孩子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创造能力难道不能说明是家校合作的成果吗?

为了研究更具体的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笔者研读了几本外国人的著作。比如:江本胜著作、猿渡静子翻译的《水知道答案》(日)、坂元良江著作、曹艺翻译的《飞吧,孩子》(日)、A.S.尼尔著作,王克难翻译《夏山学校》(英)、雷夫·艾斯奎斯著作、卞娜娜翻译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和秘籍华人黄全愈著作的《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等。这些著作都反应了作者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善于赏识教育孩子积极展示自身的优点,充分展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积极地大胆实践,平时要主动与人沟通与交流,要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2.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内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章不是很多,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可查阅的相关的研究信息散见于各种理论性论文。其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描述较多,但对于影响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及原因分析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几乎没有发现有专著明确而系统地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家校合作的关系。

比较有代表性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文章有《浅谈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浅淡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两篇文章的主旨都强调:“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几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了更好地研究家校合作,本人开始关注研究更多的家校结合的文献,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策略,以期望从中找到能够提供给我们中专生家长借鉴的家庭教育的“法宝”。确定研究方向后,本人查阅了大量的献资料。其中引发本人深刻思考的国内文献有:《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教程》(顾晓鸣主编)、《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第二版)——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犹太人教子枕边书大全集》(宿春礼主编)、《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著名父教专家东子的家教新概念》(东子著)、《忠告天下父母: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孙云晓教授谈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孙云晓,张纯颖著)、《忠告天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孙云晓教授谈现代教育理念)》(孙云晓,王珑玲著)、《忠告天下父母:好习惯是一生的资本(孙云晓教授谈良好的生活方式)》(孙云晓,孙宏艳著)等。

上述文献强化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别让笔者感到很欣慰的是,这些专著中提供了很多针对家庭教育的合理化建议,其中很多策略对培养中专生的创业能力很有意义:比如要指导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信念;培养孩子增强自信心的策略;鼓励孩子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等。

通过中外文献的研究和思考,本人对以家校合作培养中专生创业能力的策略研究就有了很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案例。这些都坚定了本人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信心。

二、具体的研究策略

1.组建家校合作领导小组

进一步调查我校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家校合作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制定家校合作的条约、活动安排和计划等。

2.组建家长委员会

探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家长方面可以参与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3.开展教师家长代表座谈会

探讨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方面和家长方面可以实施的具体措施。

4.邀请家校合作的专家开展面向全校教师的讲座

坚定教师参与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信心,同时给予相关的经验介绍。

5.邀请家庭教育的专家开展面向全校家长的讲座

鼓励家长进一步重视和开展家庭教育,同时坚定家长对家校合作的信心,同时给予相关的经验介绍。

6.组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

促进中专生和家长的感情沟通,对孩子强化感恩父母,感激社会的教育,增强将来以创业来回报社会,为民服务的责任感。

7.开展针对中专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

邀请专家或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来校做讲座,介绍经验教训,鼓励中专生大胆创业,回报父母和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第6篇

【关 键 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

福建省晋江市作为中国百强县之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也进一步加剧。同时,信息化和高铁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晋江人通讯出行的方式,还深刻影响到晋江居住民的生活习惯、人口结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等领域,并对现行的晋江学校教育产生诸多的影响,甚至于触及了晋江教育的一些传统习惯。如何有效地降低社会综合发展带给学校教育的影响,优化教育的整体氛围?笔者通过对晋江部分中小学的调研和分析,认为以学校为中心建立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良性互动模式,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系,稳步提升教育的整体成效。

一、相关概念

本课题涉及五个重要的概念,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自我教育,笔者先做如下概念定位,以揭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

(一)家庭教育

本文指一个未成年个体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生活习惯、教育方式等综合因素对其成长产生作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其教育作用位居儿童六大雕塑家之首,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二)学校教育

本文指适龄的人集中到学校,以课程体系、授课形式、组织方式等一系列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进成长的过程。它在人的成长作用中位居第二。

(三)社区教育

泛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未成年个体,受到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生活氛围等社区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也属于社会教育的狭义范畴。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影响人成长最主要的三个要素。

(四)自我教育

即未成年个体自我反思外部现象,以自身情绪感受、接受程度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内化过程。以上三种教育最终均会转化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影响自我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自我教育在人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构图体现如下:

(五)教育良性互动

教育是未成年个体成长中受到综合影响的过程,由于施加影响的各方因素在个体身上产生作用的不确定性,它们所施加的影响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相反或多方向的。本文中的“教育良性互动”,就是指在遵循未成年个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措施的矫正和相互间的良性作用,致使未成年人接受社会正能量的综合作用,激励自身树立起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正能量气场。

二、一线调研与现状分析

立足学校教育的需要,从观察学校营造教育合力的基本现象出发,课题组对晋江市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现状做了近三年的跟踪和分析,采用了现场调查和报道分析两种基本形式,现场调查主要立足笔者所在学区的中小学,报道分析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晋江市教育信息网。经过梳理分析,晋江市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存在着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功能孤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的存在相对孤立,教育间的合力缺乏整合,教育作用此消彼长,常常出现“5+2

图2 “家―校―区”教育功能孤立示意图

(二)活动零散

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监管主体责权的不明确性,导致在教育活动协同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晋求学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单位间存在着重视程度、方法艺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大部分家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的监管主体相对比较明确,主动性较强,但仍会受到家庭、社区教育不同程度的影响。社区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就算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布置要求下,其教育活动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并且依托于辖区学校开展,走过场的多,效果极不理想。

(三)形式单一

从时序角度分析,“整合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共同构建教育合力”的话题越来越得到一些学校的重视,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比往年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整合教育的活动形式上仍然相对单一。如学校、家庭教育整合仍以家长会、家访等为主,再如学校、社区教育整合上,主要也以进社区老人院慰问老人、进烈士陵园祭扫活动为主,而且组织的次数、参与的学生数都很有限;社区、学校教育整合上,最常见的是公安部门安全教育进校园的活动交流。这些都说明在家庭、学校、社区间教育合作的形式、深度、广度都还很有限,作用也很有限。

三、理论分析与策略构建

在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合力,促进未成年个体自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哪些基本理论,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设计教育良性互动的策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互动呢?

(一)心理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 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确定要立足于对服务区学生以往共性状态、喜好、心理等因素的分析。

2. 一切行为都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行为的形成和维持是强化的结果。来源于行为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可持续操作的程序,要有利于活动的持续开展。

3. 人人都有向上和向善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健康地实现自我。来源于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普及功能,对每位学生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 一切组织都具有自动调整、顺应和改变的功能。来源于功能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过程,它需要以实践做为平台。

2. 组织成员间的冲突,有助于成员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来源于冲突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家庭、学校、社区等责任主体的互动,促进互动策略中临时组建组织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3. 人们的互助、互惠行为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启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良性互动具有良好的需求基础,有效的互动策略可以优化三者的教育合作氛围,促进未成年个体的良性成长。

(三)“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模型设计

综合以上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及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条件和特点,“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建构模型阐述如图3所示。

四、策略解读与实施建议

教育良性互动是依赖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责任主体分别开展有效的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来实现的。按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在教育中所承担的不同作用,在学校统一协调分配下,共同承担起对未成年个体进行良好教育的责任。

(一)学校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实施者

本文中的“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以外,在营造教育合力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在不考虑学校课程设置、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等内部因素的前提下,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构建过程中,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对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督促等责任。如图3所示,其主要工作职责有:负责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开展家长素质培训工程、构建信息化服务沟通平台,并以此作为教育良性互动的基础工程。

1. 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并指导工作的开展。教育互委会由学校德育主干、家委自治会主干、社区教育主干、学生代表等部分组成,旨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学生等主体关系,设计、指导各项互动策略的组织实施。

2. 推进家长素养工程,发挥家长学校的效果。家长素养工程,即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学习、现场对话等方式,促进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降低家庭负面行为带给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

3. 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保持教育主体沟通的即时性。依托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等技术,以QQ、微信等平台,建立起教育互动相对稳定的沟通途径。如建立班级QQ群,加强班级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通报,作业督促和指导,成绩汇报与策略沟通,延伸学科课堂学习,发挥统筹课内外、学科间的作用。也可建立班级微信群,作为出勤通报、一分钟家长会、好方法推荐等平台,统筹校内外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度。

(二)家庭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的中坚力量和榜样示范

目前,晋江大部分家长都是被动地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参加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也都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家长缺乏主动性、对孩子关注度不够、素质不高等诸多因素,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能够激起家长兴趣的参与平台。因此,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能够强化家庭教育作用的平台至关重要。

1. 建立家长督学制度,引家长到学校管理中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呵护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从图1分析可得出,中小学是学校教育逐渐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影响逐渐降低的阶段,二者对此时未成年个体成长都产生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可以主动建立家长督学制度,整合中小学阶段两股最重要的教育力量,通过学校的教育平台,为学生平稳渡过叛逆期保驾护航。家长督学可通过学校安全管理(如学校大门接送轮值等)、解决学校投诉案件、班级听课巡课、校外活动组织等方式,引导家长代表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在寻找家校教育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收获家校教育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2. 成立家委自治会,由家长沟通协调自己孩子的事。由家长委员会牵头,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校常驻机构――家委自治会,设定其工作职责:第一,履行家长督学的责任;第二,围绕学校敏感问题(如学生在校用餐问题、校服问题等),负责组织召开家长听证会;第三,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冲突时(如家校教育方式出现分歧等情况),做为第三方机构介入调解,谋求统一的解决意见。

3. 开设家长讲坛,让成功家长传递成功的经验。一所学校的人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除了教师、校友资源外,还有一股随时不断丰富的对象,即家长资源。由学校提供场地,家委自治会负责邀请组织,请每一届学生家长群体中,在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人生、职场、学习等方面的讲座,为家长做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导,用一个个生命经历去引导、感染一群生命的成长。

4. 组织家长接待日,让家长也做些孩子的事。缺乏家庭沟通,缺少相互理解,往往是导致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学校可以依托家委自治会,组织较为广泛的家长接待日活动,邀请一些特定的家长参加,让他们也做做学生在校所做的事,如食堂接待日,家长也吃吃平常孩子在校的饭菜;在校活动接待日,家长也过过学生在校的生活;开展亲子活动日,家长和学生一起接受挑战完成任务等。通过家长接待日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多些谈论的话题,促进相互理解;也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办学的情况,促进家校理解。

(三)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中的社会导向和助推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社区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社区文化背景将助推教育环境的进一步净化,家庭和学校教育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1. 建立社区助学制度,创设学生动手与实践的平台。社区助学制度,在本文指社区依托社区资源,开发一些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以弥补学校教育中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社区教育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和评估,选择几处配套比较完善的定点实践单位,与学校配合组织做好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社会阅历和动手实践训练量。

2. 开设社区论坛,开通行业精英职业指导的渠道。初高中学生都面临着中高考后的重要转折,要选择职业教育还是选择常规的升学教育。在适当的时间里,邀请社区主干企业精英,开设社区论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知识,提供职业与兴趣磨合的导向,有利于学生做出更符合镇域经济模式的升学选择。社区论坛可以采取学生走课的方式进行,进而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行业信息量。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效应;优化

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它直接向大学生灌输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强化其作用,关键就在于如何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就教育内容而言,要力图生活化,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但具体内容是需要不断更新的。社会焦点、难点问题、重大时事问题、党的政策方针问题等,都应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因为只有热点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在介绍知识、传授知识的同时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而增强他们的认同度和接纳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以吸引和教育大学生。要找准理论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结合点,“把我们要说的同大学生要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明的语言结合起来”,多采用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谈心式、参与式、疏导式、心理咨询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管理、后勤三大阵地的育人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模范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科教学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准确把握教育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和主导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养成学习习惯、完成学习任务的各个环节。

高校管理是通过多种途径和中间环节对学生施加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使之趋向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育人过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依靠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遵循行之有效的管理。通过管理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①要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健全并完善各项规定制度,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尽可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纳入高校管理的制度建设和规范体系之中,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变弹性的、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硬性的规范条例和考核指标,使管理成为其有效载体。②要敢于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特殊学生。③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即在不断地化解矛盾、沟通意见、调控行为的过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原则和理念,让学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原则、理念和要求。

三、建立起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互动机制

1.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1)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家庭教育有效指导的途径。①明确指导的主要内容。如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指导家长掌握育人的科学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修养水平;向家长介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即主要任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言传身教来达到熏陶孩子的目的等。②探索“指导”的主要形式。A.家庭教育的咨询服务。家庭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是咨询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的互动性一方面方便共享教育经验,对难点问题进行共同讨论,从而找出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把零散的、感性的经验进行理论的升华,为家庭教育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B.应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学校应当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和家长交换有关学生思想、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资料,作为调节家庭教育的参考指 标。

(2)探索引导和协调社会教育的途径。一方面提高学生识别、抵制不良社会信息的能力。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的思想,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他们的人格,用优秀的作品陶冶他们的情操,用良好的氛围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疏导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学会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培养抵制污染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信息,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新鲜、最丰富的教材,比如各种爱国行为、英雄事迹、先进模范等。这些积极的社会信息要在学生中广为传播,扩大其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快捷方便优势,使学生不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身处社会,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及时有效的教育,从而增强教育的力度。

2.家庭、社会要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1)家庭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①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状况,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指标。②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咨询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与难处的解决办法,共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③加强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④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实践的实施。⑤通过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达到监督和指导的目的。

(2)社会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①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经费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而社会参与则可以有力的弥补教育经费短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②为学校提供德育资源和基地,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德育实效性。我国《教育法》第五十条规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对教师、学生实施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便利。”③致力于社会氛围的优化净化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

该文为河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3-MYB-085)的阶段性成果。

1.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出及其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 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出

2005年,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同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得少于半年。次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解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纲要》还首次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文件的指引和肯定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径。

1.2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与资源,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校企结合具有更加鲜明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必将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一,校企合作使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学生从以校园活动为主转向与特定职业活动的联系加强,从单纯的“学校人”过渡为“职业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转向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上来;第二,校企合作把高职教育从封闭的校园环境置于开放的工厂车间、实践基地、社区街道、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必须随之向校外延伸并与企业、社区、家庭等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第三,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实训实习等活动,必然要求高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进行多方面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方式创新,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学生在校外的活动时间增加,也对学生思想政治自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社区的加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形式变得多元、丰富,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如何变“危”为“机”、扬长避短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2.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校企合作背景下,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学校和企业结合成为一个高职教育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校企共同体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带来了全新的课题。研究并解决这些课题,对于建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1关于动力的引入问题

动力包含两种含义,本义是指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如水力、电力、风力等。引申义用来比喻推动工作、事业等发展的力量。本文的“动力”是指作用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引起、激发和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教育效果的各种力量。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不仅与学校、家庭相联系,而且与企业、社区、实践基地等社会组织有了更多的联系,这些动力都应该发挥其作用,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以为“高职学生教育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与社会和家庭关系不大”。这导致了社会和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长期缺位,从而使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的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效果不佳。其实,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社会各种成员的接触和交流,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工作环境中的合作与竞争,社区服务教会学生的是爱心与奉献,而家庭能够给予学生情感的支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必须充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动力源,形成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企业、社区和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教育动力紧密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才能真正实现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和全方位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重保障。

引入新动力,一要解决激励问题。以往,企业、家庭和社区不能充分认识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愿甚至抵制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政府要建立企业、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安排大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的奖惩制度和评价体系,强化校、企、社区和家庭等多方的利益契合点,并通过政策的引导、制度的保障等激励他们主动、全力地参与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二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各力量合力教育的结果。因此,要树立“大思政”观,建立集各方动力在内的联动体制机制,统一部署、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制链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发展。

2.2关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都知道的教育规律。但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往往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课程设置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时下,许多高职院校出于专业课任务重、经费不到位等方面的考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校内理论课时多、校外实践课时少的状况。高职学生虽然学到了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但养不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不到知与行的统一。为此,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教学力度。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大全、理论性强、生活化不足。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律高标准的社会“精英”或称“圣贤”,培养无产阶级先锋队或者说是革命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的人才往往是高标准、全方面、完美型的要求。但实际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圣贤、先锋。我们只要能培养出“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即可。“可靠接班人”实际上是对大学生政治上的要求,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而“合格建设者”则暗含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合格公民”的意思。因此,应降低标准,以公民教育为主导,因为合格公民是“合格建设者”、“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同时,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我们需大胆改革,精炼理论内容、减少理论课时,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中去。同时,要加强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合理性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符合并指导校企合作环境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使这一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发展和改进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3关于校企文化的融合问题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校园文化是相对较“雅”的一种文化,以育人和服务社会为己任,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而企业文化偏向于“俗”文化的范畴,更加注重绩效、更多地是追求经济效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直接导致两种文化的冲撞,必须进行融合,把两种不同文化要素、现象根据现实的需要,建构成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使两种文化及其内部保持协调。

第一,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必须高扬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企业文化发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精神内核难免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痕迹。如果我们一味迷信“企业文化”,全盘照搬的话,就可能掉进“全球化陷阱”。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坚持服从国家意志的本性,在引导学生认识、吸纳一切先进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要注重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增强对各种思潮的辨别力和对腐朽思想的抵御能力,从而顺利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必须开拓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校企文化的融合,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要择取企业核心价值观与高职校训、精神相一致的文化,并根据工学结合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新变化,拓展诸如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服从意识、职业素质等教育内容;二要大胆舍去与高职教育文化相冲突的企业唯利是图文化,坚决抵制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低级庸俗文化;三要努力汲取有着共同文化基调与地方区域特色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通过选择性的文化融合,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活化,更具有实用性。

2.4关于人文性与技术性的协调问题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文与技术长期处于分离状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会让学生更加关注技术-经济-利益之间的关联,注意到与经济收益有直接关系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从而更容易忽略人文性的教育。其实,技术与人文是相互促进的。社会越向前发展,获得物质利益和科技成果就越需要人具有强大的动力和顽强的意志。也就是说,技术的高度发达,越来越离不开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技术性必须以人文性为导航和助推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黄炎培先生也说过:“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的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

因此,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在校企合作环境下导致学生往“机器人”、“经济人”片面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训练应坚持人文性与技术性的协调统一。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增开人文素质课程、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成立学生文艺社团,努力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另一方面,要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人文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将技能发展与做人相结合。

2.5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陷入难以突破的“瓶颈”。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一般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到企业集中实习或校外分散实习,这就更多时间地脱离了学校教育管理,但同时也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得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为此,我们应该:

第一,正确把握学校教育管理与学生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并不是完全放弃学校的教育管理,自我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管理主导下的自我教育。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方向引导、计划安排和行为监督,同时,也要大胆放手,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推动学生自我反省、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第二,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搭建平台。除了顶岗实习、基地实训外,还可以开拓专业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自愿者服务、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科学和技能大赛等实践平台,给学生广阔的自我教育空间。

第三,发挥党团、社团、实习小组等组织力量。要加强党团、社团和实习小组的建设,争取做到全覆盖,把每个学生都吸纳进来,并通过各个组织的学生领导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建立点面结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做到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放下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又能拢上来,使学生自我教育不至于疏于管理或偏离方向。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第9篇

学校德育工作,在平日里的日常性工作都有,比如:学生和老师值日检查工作;学生佩戴红领巾;各班打扫清洁区;各班办黑板报;检查眼保健操、课间操;学生仪表仪容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小学德育工作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别进行“四讲”“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各种正确的行为习惯,使之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树立纪律、法制观念。我们应该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重要精神为指南,做到有序不紊地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具体体的做法是:

一、注重爱国情操的培养

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坚持每周举行升国旗和降国旗的活动,执行学校领导轮流进行国旗下的讲话。通过每周升降国旗以及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他们爱我中华、爱我家乡,进一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除此之外,在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教育家赫巴特也认为:教学的最高目的、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机械地把它分离出来。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难忘的启蒙》时,让学生了解到“我”的启蒙老师们在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五位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

二、不拘泥于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制定好开展德育活动的计划

利用班会、队会、学校的集会、以及一些有益活动进行教育,做到时时抓、处处抓,充分利用黑板报和少先队广播室进行宣传,弘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学就应该做好整个学期的活动计划,如(1)开展一场纪念会(三五学雷锋日、四五祭扫革命烈士墓、五一劳动日、六一儿童节、十一建国节、十三建队节、元旦、在延安文艺会上的讲话纪念活动等等。)(2)如开展一场安全防范教育动员大会(防控非典、防控手足口病、接种麻疹、防地震、防暴风雨、防交通安全等教育大会,举行疏散演练。)(3)如开展一场捐资献爱心活动,开展一场革命传统教育大会、法制教育大会。(4)如举办一场书画展览活动、优秀作文展览活动、举办一场文艺汇演活动。(5)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6)举行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等等,以上这些活动都是属于德育活动的范畴,需要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在学期初提前通盘考虑,制定好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的时间,确定好组织者和参加人员,要确定好活动的教育目的。制定德育活动计划,要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要结合教育局的工作意见,要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制定计划。

三、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每个班的教室黑板正上方,做到每班有国旗,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和警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等,每个月进行一次班刊评比,班刊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方法、好人好事等。低年级的班级利用黑板报进行宣传,高年级的班级可以组织队员创办队刊《幼苗》。《幼苗》刊物主要介绍“优秀班级”的事迹,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获奖班级和个人的优秀日记等,以简报的形式准确、及时地报道少先队员新的动向、先进事迹、生活百科、学习方法等。除此之外,每周进行l―2次行为习惯大检查,进行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纪律行为习惯星级评比,在学生中树立典范,以此带动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活动的评比和参与使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班集体、热爱祖国的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四、注重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通过打造德育舆论,净化社会环境、组织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途径,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风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样的,家庭德育教育对孩子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庭学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庭学校定期实行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

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