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实主义绘画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28 22:49:16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第1篇

关键词:现实主义;生活;创新

何谓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应该是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它作为艺术发展史上的一种独特艺术现象而被广泛关注。现实主义画派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艺术家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素材,因此,他们或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或批判、揭露黑暗的社会底层生活。此时,广大的劳动者成为了绘画中的表现主体,并走上了世界美术史的舞台。我们刘文西工作室也一向倡导和推崇现实主义绘画,鼓励画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养分,并能反过来表现真切的现实生活。

一、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现实主义绘画受到广泛关注并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毅然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并提出了向西画学习的观点。在当时那个动荡灾难性的年代,整个社会背景和大的环境为现实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具有科学、民主特点的现实主义绘画便迅速在中国盛行开来。自20世纪初现实主义的传入到如今一百多年的发展时间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都表现出各自特点并发挥其不同的社会作用。如上世纪50、60年代,现实主义主要为政治服务,表现领导人及战争题材;到了70、80年代,伤痕美术与乡土现实主义的出现使画者更多的关注人性。改革开放后,尽管中国画坛受到了来自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但现实主义题材的绘画却从未间断,始终体现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人民而创作”——刘文西现实主义绘画

刘文西,当今中国画坛著名画家,以画陕北而扬名,并一辈子都在沿着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去创作实践。刘文西爱陕北,他从陕北汲取创作的营养与灵感,并饱含浓浓深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如《与牧羊人》、《知心话》、《祖孙四代》、《山姑娘》等,他用朴素的画风表现出陕北人民在面对苦难,不惧苦难的民族精神,以及他们忠厚、善良、淳朴、乐观的品格。刘文西鼓励画家们多去创作,多去为人民创作,并创立了以“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为宗旨的黄土画派。

1、熟悉人

“创作是艰辛的,当一个好画家更是千辛万苦的,只有画家长期融入生活,和人民相处以后,才能懂得为什么人画画,怎样画画。”刘文西这样说,这也是他长期创作实践的总结。为了了解转战陕北的情况,他背着行李徒步走了转战陕北的主要线路,边赶路边速写,为的是更好的体验和感受。为了更好地表现陕北人民,他多次到陕北,一个县,一个村的深入进去,和那里的人们交朋友,有的从几岁的娃娃画起,一直画到现已成了年过半百的老人。就这样从小到大,不断了解,不断熟悉,基于此,才能够深刻体会陕北农民质朴、乐观的精神品质,充分把握他们的个性及精神内涵,并以一腔热情创作出感人的作品。也正是这种认真、执着的态度及苦行僧式的修行道路成就了今天的刘文西。

2、严造型

造型方面,刘文西教学思想主张把中西方绘画中的造型特点相结合,以塑造典型人物,典型形象。中国画的造型历来偏重表现画者的个人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客观,重在“立意”,即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但有时造型上难免出现雷同,缺乏个性的问题。传统的西画则注重写实,讲求客观,以科学的透视法和明暗法来表现物体,但也会出现过分严谨、板滞的现象。刘文西的现实主义教学思想是把这两种造型方法中的优点相结合,所表现的形象既有西方造型中的科学、严谨,又不失中国画造型中的意向、灵动。刘文西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多数是在写实性的基础上略带夸张,如雕塑般的气势立于画面中,这更加突出了陕北农民质朴、敦厚及豪爽的性格特征。

3、讲笔墨

自古以来,笔、墨便是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的重要工具,自然中国画就更是讲究用笔用墨了,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表达语言,笔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被忽视的。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刘文西对笔墨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谈到笔墨刘文西讲,一副作品不应该把人的目光吸引到画面的笔墨上,而应该把目光凝聚到人物的灵魂上。笔墨就好比衣服,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笔墨。如他画陕北老汉惯以运用干笔中锋,以苍辣雄壮的浓墨颤笔勾勒造型,点顿笔触的大量使用,使得画面混沌苍茫;而画小姑娘则用笔畅达含蓄,尽显其恬静、灵秀之美。

4、求创新

创新是一个不变的话题,离开创新,作品将会变得僵死、老套、乏味,没有感情。刘文西讲“创新首先要思想新、观念新、感受新、视觉新、表现新,最后达到作品新。”确是如此,我们要以不同于他人的视角、思维去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表现技法,最终使作品呈现新的面貌。艺术应该是百花齐放,不断创新的,只有在不重复传统,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时,才能使其充满活力并不断向前发展。

三、扎根西部,扎根黄土的当代现实主义精神

1、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现实主义绘画的根本追求就是表现当下人民生活,反应当下社会状态,因此,深入生活,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期必要准备。人物画要表现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并反映人物的个性、情感与精神气质。要想画好人物画我们必须首先深入人物,了解人物,长期融入他们生活的环境,这样作品才能生动、深刻,且富有内涵。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首先应该是要感动人的,能和大多数人的思想、情感发生联系,这样艺术才能有生命力。否则,离开生活,只剩下纯粹的符号语言,作品将是空洞、乏味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再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在整个升华的过程中作品也融合了艺术家本身的审美和素养,所创作的作品也能够更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接受。

2、崇尚质朴、大气,拒绝矫饰、媚俗

艺术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绘画亦是如此。遗留着汉唐风骨的长安,凝聚着红色革命的陕北,在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与滋养,逐渐把这里的人们养育成善良、豪爽、自信的性格,自然,在受到这片土地熏陶的艺术也必定是质朴、厚重、大气的。经过一定的视觉体验后,你会发现,或许那些矫饰的,娇生惯养的艺术能暂时吸引你,但耐人寻味的一定是那些质朴的,凝聚着灵魂的艺术,因为任何事物最终都是要返璞归真的。就像刘文西先生作品中的陕北小姑娘,笑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阳光灿烂,而老汉是那么的憨厚、朴实。

3、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并非完全等同

在拉丁文中,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是同一个字,但在绘画史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写实主义是一种绘画表现技法,而现实主义则更注重思想内涵,强调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进行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时我们可以依托写实主义的技法进行表现,但任何形式的绘画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主观因素而完全写实,因此现实主义是在写实主义基础上的自我拔高。时至今日,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是缺乏的,大部分作品只是停留在写实的层面,只有当我们纯粹的面对现实,自由的表现观点才能产生更多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

4、紧随时代,现实主义绘画精神永存

现实主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记录社会不同层面的生活。因为它能够被大众显而易见的看懂和接受,使得它能在画坛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19世纪末,相机诞生了,这给当时已至完美之境的写实技法带来了冲击,很多人预言绘画将死亡。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绘画的意义,并寻找新的表现语言,现实主义绘画也朝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像后来出现的批判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这都推动着绘画不断向前发展。现实主义绘画要表现的是人和生活,它更是一种敢于直面人生和客观社会的艺术精神。它既能审视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能审视一切丑陋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要存在人,存在社会,它就会存在,并会随时随势的发展,而不会消失。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表现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仍是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林文碧.刘文西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李瑞兆.刘文西速写[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孙建平,康泓.大师的手稿[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现实主义绘画第2篇

现实主义绘画倡导通过理性化的、逻辑化的、象征的方法逼近外部世界的真实;以反映的是事物表面现象为主,笔者认为它像照相机。

超现实主义绘画则通过主观感性的、非逻辑化的、无意识的方法逼近人类内心的潜意识世界,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主,笔者认为它像CT。

相比较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笔者发现超现实主义画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同样是在一张画面里,他们想要呈现的内容似乎很多,有些作品中的意象高度凝练,图像信息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了“绘画”这种媒介所能承载的范围。原先超现实主义者于一九二四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这样说道:“超现实主义创作是一种建立在纯粹心灵的潜意识活动的基础之上,借助于潜意识活动,艺术家以文字在写作中或者以任何其他方式表达其思想中的真实活动,其中没有理性或者任何审美的或道德的先人之见的干预。它意味着一种表面世界之下的更加广阔的现实,一种不合逻辑、超越逻辑、意识和物质的潜意识的梦幻世界。”在这里,用一种形而上的话语来精确描述就是:那是一种来自存在本身的呼唤,它不断膨胀并时刻谋划着逾越边界的可能。在这种自由意志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的境遇中,笔者认为:画家是借助“绘画”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描摹他灵魂中正在进行的某种仪式,并加以深刻的具像表达。

在当代中国油画界,徐芒耀教授的《我的梦》是这一时代杰出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一。笔者专门看了视屏《可凡倾听节目---徐芒耀教授》,徐教授也谈到《我的梦》系列的创作过程,它作品中出现的双影、穿透,那是现实主义画法----照相机所做不到的视觉现象,只有用超现实主义的----CT方法,才能够完全而充分地体现画家所发现的视觉感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徐氏风格”。

那么这个独特的”徐氏风格”又怎么样去追溯呢?在当代中国,中国艺术家对超现实主义的浓厚兴趣,发生在结束后的1976年代。这个年代,恰好是社会性革命的狂癫归于平息的阶段。社会的理性正在慢慢逐渐恢复,改革后放后,整个中国开始试图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纳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思想和文化。那个年代,中国的诗人、学者、艺术家以及作家、对任何来自异域的思想潮流和艺术风格,都有浓厚兴趣,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人文主义,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启蒙主义,再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乃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等等。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品,如:徐芒耀教授的《我的梦》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人物突破坚硬的墙体,以沉思者的姿态,下半身仍停留在墙体之内。这当然是一个隐喻,但它与其说是一场梦,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这一作品对超现实主义的演绎,塑造了当时一个突破精神禁锢,追求理想,追求梦想,同时在潜意识中又有深刻而沉重的反思精神的,在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中追求自己乃至民族强盛梦想的新青年形象,这个新青年形象可以和“五四青年”媲美。作品不仅仅有超现实主义的外观,而且其艺术精神、思想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美术的范畴。正能量而大气,破茧而出,勇往直前,具有十分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现实主义绘画第3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 绘画 摄影

中图分类号:J4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观念上的突破,给予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直接的、最重要影响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超现实主义者在创作方法上的两大体系:“偏执狂批判”和“心理自动化”,正是发源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情意结的学说。可以说,超现实主义是一场以探究人的本性为目的的文化运动。超现实主义拓宽了美术表现领域,使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幻想力并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制作、创造画境,超现实画家对被认可的社会文化伦理,既有的逻辑观,审美观都表示质疑,他们认为人长期受到理智的压抑,不但隐藏了人的本性,也歪曲人本来的特质。同时,在这个时期的摄影史上,一些艺术家运用摄影方式同样在实践着超现实主义的理念,并以他们大胆的探索为摄影表现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实验空间,也就是超现实主义摄影。

一、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们开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因此,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以找到新的创作自由。虽然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情景通常奇异怪诞,与现实格格不入,体现了“反常”的特征,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感,给人以一种虚无的感觉。这是一个被抑制的日常世界,这些作品隐喻了人和宇宙破裂却又相互联系的矛盾。超现实主义绘画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最能体现绘画本质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技巧。这种创作方法是对以往以理性、现实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反动,目的在于对真实的深层次探索和表现。因此,在恩斯特、达利、米罗等人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莫名其妙的、极其真实的“荒诞”,是精神世界中的内容。

我们谈到超现实主义绘画,不能不提到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1904―1989),这位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巨匠。他在超现实主义领域无人匹敌,开创了“偏执狂批评方法”,并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形象,柔软的钟表、腐烂的驴子和聚集的蚂蚁……达利喜欢最真实地表现最不真实的物体和情景,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法,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为了获得自相矛盾的视觉形象,他通常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十分细致,精确地用十分斜视的手法描绘这些创造的形象,也许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现实主义笔法,这些清晰存在却非真实的形象才是如此令人不安。达利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画中以平静得可怕的风景为衬托,停留着一只柔软的,正在熔化的表。它让我们看到,在一处奇特的景致中,有若干非真实的,好像从梦中提取的事物元素。这些奇怪的元素组成的是一种迷一样的符号――象征时间的时钟正在悄悄地流淌,又或疲软地挂树上;空旷的空间中突然地存在方体。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离奇的幻觉戏剧游戏中的演员,而剧的含义却无从得知。彻底打破事物常规的形貌及性状,这种故意和随意往往给画家以无限的灵感。达利就像玩游戏一样地使用它们,发展它们,画的题目本来就不想说清楚:它打算引起观众的奇思遐想,将他引向一些想法的组合。

可见,超现实主义绘画着重解决的是“画什么”而不是“怎么画”的问题,多半依靠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画面情景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意境与具象实体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了追寻艺术家个体感受的信息。

二、超现实主义摄影

摄影,虽然看上去是一种光学与机械的视觉装置,但对于超现实主义者来说,却为他们全面恢复心理力量、实现人的解放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超现实主义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接近摄影,例如,莫里斯•塔巴用多重曝光技法来叠加多重视界,建构一个更为诡异的心理世界;拉乌尔•乌贝克以浮雕照片的技法出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支离破碎;汉斯•贝尔默也是一个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影响的摄影家,他以可以自由装配的玩偶模型拍摄了一系列照片,将一种难言的压抑感与深切的心理矛盾转化为一种反复蔓延而又无力瘫软的身体影像,作品强烈暗喻一种充满欲念的心理诉求。

在这些先锋者中,曼•雷可以说是运用摄影方式实践超现实主义理念的集大成者。“I paint what can not be photographed, I photograph the things that I don’t want to paint.”(我画我所不能摄,我摄我所不能画) “I would photograph an idea rather than an object, and a dream rather than an idea.”(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幻梦)这两句出自曼•雷的名言充分证明了他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摄影大师的坚定理念。 曼•雷以一种轻松的游戏心态来进行摄影实验,发明了如中途曝光、雷影照片等技法,这些叛经离道的技法的创作,除了在语言技法上别开生面以外,在观念上也非常切合超现实主义的反艺术精神。

超现实主义摄影不以记录现实为己任,其作品中的实物自然也不是它们原本在客观世界中的原意,每一物体都是作为一种视觉图像符号而出现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用这些符号作词汇来造“影像句子”,而且这种“影像句子”很难能翻译成“语言句子”,这种句子中也往往会蕴含一种情绪、一缕诗情、一些感性,这些隐含的意味也正是超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正因为如此,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是很难用文字来诠释的,因为这类作品不是现实经验的记录,要用我们大家的共同经验去对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作一番评论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我们也只能从它的主张中去对超现实主义摄影做些可能是牵强附会的理解。

上面分别分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和超现实主义摄影,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上面的分析看看超现实主义绘画和超现实主义摄影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三、超现实主义绘画和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关系

笔者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和超现实主义摄影在表现方式上有相通之处,超现实主义绘画使用真实精致的笔触,以具象物体的组合来表现抽象的画面和意境;而超现实主义摄影则是利用摄影的真实性,使非现实具有合理性的创作手段。

对于超现实主义绘画和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关系的认识上,有人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影响了超现实主义摄影。我并不这样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和超现实主义摄影只是艺术家们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表现共同的超现实主义理念,不大存在谁影响谁的问题,即使有些许的影响,也不像摄影术发明初期那样,绘画对摄影的影响那样重大,可以说,超现实主义摄影家们通过努力的探索,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拓展了自己的艺术疆域。从上面我们对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分析可以看出,超现实主义摄影家们通过积极向上的开拓精神和不断的实践,为超现实主义思潮添加了亮丽的一笔,这一笔并不比超现实主义绘画来得逊色。

超现实主义摄影是利用摄影艺术的造型特性,将摄影当作画笔来表现作者的某种理念。如果要归结超现实主义绘画和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关系,我们也许可以这样阐述――以摄影表现绘画所不能表现的,以绘画来表现摄影所不能表现的。

参考文献:

[1]朱伯雄主编.朱青生.世界美术史.第7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2]狄源沧.曼瑞.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年版.

现实主义绘画第4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 玛格丽特 弗洛伊德

第一章 超现实主义画派与马格利特

马格利特(1898-1967),是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家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校学习,后开始了超现实主义的探索,1927年后移居法国巴黎,创作开始增加,期间积极参与巴黎超现实主义团体的活动,所以被视为巴黎超现实主义画家。

超现实主义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的革命都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思想的产生也极大转变了人类的意识,总的来说,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混乱而又飞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人们在享受欢愉的同时也感到灾难迫在眉睫,有点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鸣,超现实主义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作为达达主义的在艺术上的继承者,超现实主义的理念坚信人的本性是非理性的,他们对人类深层的精神活动有着混乱而难以控制的喜爱之情,力求探索人类心灵的神秘之处。马格利特就是这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以及学说中产生的一位超现实主义画家。

1898年热内·马格利特生于莱锡内,父亲是个商人。他14岁时,一直有自杀倾向的母亲投河自杀,这件事极大地影响了他对世界的认识,他母亲的尸体被打捞上来时,母亲浮尸时呗衣服盖住的脸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令他在以后的很多画作中所画的人物是被衣布或血迹覆盖着脸孔,以此表达这种“创伤性记忆”。1922年他从契里柯的绘画中得到了启示,确定了他以后的超现实主义的发展方向,1925年马格利特进入了超现实主义时期,创作了许多具有恐怖以及神秘气息的画作,与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所关注的诸如“哗众取宠的绝招、政府之间互相的扯皮、宗教运动、追求刺激”相比,马格利特更加注重个人精神的传达,所有的画面都充满了荒诞和特殊想象的形象。所以超现实主义领袖人物布勒东称赞马格利特的作品是最清晰的超现实主义。

作为一名画家,马格利特的每一张画都像是在为我们叙述一个故事。画家运用一个个常见的事物组成了光怪陆离的故事,绘画技法上的写实化更加增添了故事的神秘和荒诞,带给观众“似是而非”的感觉,这无疑体现了画家高超的技法和把握观众心理的敏锐的洞察力。

第二章 部分作品赏析

《巨人的日子》是画家作于1925年至1930年“洞穴”时期的画作,这一时期的画作整体体现出了如同戏剧的、奇特的效果,整体色调呈现出比较灰暗的气氛。男人的头部是有阴影投在女人的胳膊上的,这就造成了视觉上的混乱,让人有在梦中才能见到这种怪异场景的感觉,更加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

如果说单单只从绘画的手法和其营造的气氛上来看马格利特的画作,那就不免落了俗套了,画家从画面所营造的气氛和传达的表面内容都是为了传达深层次的含义的,如同抛砖引玉一般,目的是为了引人们的反思。

说到超现实主义就不能不提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这一主张“梦是人类潜意识的满足”的学说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学说揭示了沉睡于人们心底、不被人们的意识所触及,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所谓无意识和潜意识。

《受威胁的凶手》,这幅画也是马格利特“洞穴”时期的作品,这幅作品中有很强的侦探小说的味道,似乎有点“柏拉图的洞穴”隐喻的意思,探索于只是的真相。整张画作的人物都画出了一种笨拙感,他不像达利那样使自己处于一种疯狂的状态,而是在平和的心境中记录自己的梦,再把自己的思想贯穿其中。所以马格利特的画作都给人内敛含蓄却后劲十足的感觉。

除了画家本身的运用写实手法进行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比较独特的艺术风格外,他主要的贡献还是在于对“图形文”的运用。画家最具代表性的绘画,在1928年的创作《形象的背叛》中,马格利特认为“图形的本质特征是其逻辑特征,要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消除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这里正是画家通过文字与图形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这里的是对立的关系)来造成难以言喻的荒诞之感。语言符号作为唯一例外,不听从于画面的造型表现和相似原则,它游荡在形象的并出其不意地紊乱了形象的相似性。马格利特可谓是运用“图形文”创造新的联系的高手。

上面只是对画家一张画作的浅显的分析,他对其他表现手法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总的来说,马格利特是“谜语”绘画的大师,他在形象的形成和如何解释形象两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非个人性”的、简化了的写实主义形式;他善于强调视觉形象的重要性,吧语言和思想的重要性置于视觉形象之下;打破了逻辑和因果关系的常规,建立起词语和图形之间的对立关系。

参考文献:

现实主义绘画第5篇

现实主义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自古有之。但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或者艺术流派,它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库尔贝则是高举这场艺术运动旗帜的领军人物。库尔贝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也对19法国社会及西方艺术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现实主义;法国;风格;影响

一、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19世纪40年代库尔贝步入画坛,是时浪漫主义的“庙堂出现了裂缝”,古典主义有回潮之势,现实主义尚无形成风格之中。库尔贝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顾前观后,继往开来。1855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库尔贝的两幅作品《画室》和《奥尔南的葬礼》被官方拒绝展出。被激怒的库尔贝在朋友的资助下,在世博会展馆附近搭起了一个小棚,展出包括《画室》和《奥尔南的葬礼》在内的40件作品,并命名为“现实主义:库尔贝40幅作品展”,且张贴《写实主义者宣言》向广大观众阐述自己的绘画思想极其艺术追求。此时的库尔贝业已摆脱他初入画坛的浪漫主义与波西米亚风格,手持“现实主义”大旗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这也标志着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第一次明确地出现在艺术史中。深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库尔贝一改他抒发自恋情绪的高傲自画像题材,返璞归真,关注现实生活,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无用艺术追求,主张用写实的表现技法来描绘真实的眼前生活,揭露社会变革斗争的现实,做一个具有时代性、现代性特征的画家,这也是他最高的美学准则。他极力排除新古典主义追求高贵堂皇的倾向和讴歌伟大的英雄主义,以及浪漫主义强调激情和诗意、矫揉造作的态度,不回避平凡和丑陋,一心一意忠实再现普通人的世界。“我确信,绘画实际上就是具体的艺术,它不是别的,就是对现实的和既存在的事物的描绘”①,“让我看到天使,我才会画天使”,库尔贝的这些名言,鲜明地体现了他只画亲历亲见之事②。库尔贝在其《写实主义者宣言》中表示:“我研究了古代与现代的艺术……我不仅仅想从对传统的完全熟悉中,获得我个人的合乎逻辑而又独创的见解。”③显然,这表明了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并不是“前无古人”或空穴来风,相反他的绘画是既继承传统又有别于传统,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又颠覆传统。库尔贝鼓励并提倡无政府的自由的创新,抵制沙龙官方的艺术机构,主张创作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这些主张与认识在库尔贝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库尔贝打破传统,在他的作品中用以往只有表现英雄或神话人物的真人大小尺寸来描绘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劳动者形象,毫无传统绘画推崇的构图中心的画面,回避了传统绘画的宗教神话题材,真实且毫无粉饰地再现了当时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劳动的景象,并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本质。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将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提高了劳动者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地位,从而扩大了艺术作品的题材和体裁范围,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技巧。

二、库尔贝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

现实主义绘画自古有之,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和肖像雕刻,到文艺复兴时期富有人性温情的人文主义绘画和雕塑,从尼德兰画家一丝不苟的风俗画,到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对市民生活的描绘,从意大利的卡拉瓦乔现实主义,到库尔贝的现实主义,都映射了现实的创作在西方艺术史的每一个阶段④。但无论是哪个阶段的现实主义,都没有像19世纪的库尔贝一样,明确的打出“现实主义”的旗号,并激发了一场自觉的有目的艺术运动,存在并影响着19世纪法国的社会乃至整个艺术的发展史。一个国家当时当代诞生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究其产生的原因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流传百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必定会反过来影响着广大民众的思想及社会的发展。库尔贝的艺术作品用他自己的方式向世人传播了傅里叶、圣西门、普鲁东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使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向开始倾向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世界、创作视角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向世人传达了一种艺术家或文学家同样是政治家,同样关注民生民情的思想观点,使艺术更加具有社会性,也使民主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激发广大劳动者争取自身权益的热情。法国评论家认为:“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主义”⑤。库尔贝毫无构图中心的画面与对于现实生活的再现,影响了马奈对于作品平面化处理及其经常描绘的中产阶级休闲生活的题材;库尔贝冲破传统绘画的模式化书斋化的创作模式,走进生活,直面真实的艺术精神,影响了马奈做出了离开画室,投身自然,描绘生活的行为。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印象主义又是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源头。所以,库尔贝引领的现实主义艺术绘画风格扩大了西方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和西方艺术流派的多样化。

三、结论

研究库尔贝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及影响,对进一步了解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及十九世纪后西方美术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M]杨超编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2]《外国美术史》[M]欧阳英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3]《写实主义者宣言》与库尔贝写实主义研究[D]周渝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月刊

[4]《映射的存在现实主义》[M]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从库尔贝看写实主义》[D]王文权编美术天地

现实主义绘画第6篇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 忻东旺 大众形象

当忻东旺这个名字出现在2014年1月11日的讣告新闻里时,不免让人痛感震惊和惋惜。曾经只那么几次站在他作品前的凝视和他的创作视频的观摩,已让笔者记忆深刻。忻东旺的绘画是和他本人一起在现实生活中孕育出来的统一体,他的“大众形象”具有感动人心的穿透力,令人过目难忘。他的绘画一直被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美是生活”的重要命题,认为“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文学家别林斯基则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概念,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概括了读者曾经感受和意识到的现实关系中的某些现象和规律。‘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新对象,新生命,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因而给人以新的美感满足。”忻东旺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实践者,一贯将目光集中在普通的人和物,关注日常生命的存在。他笔下的众多人物,大部分是作为模特的陌生人,在经由观察和与之交流沟通后,逐渐被“熟悉”化,呈现于画面。因此,忻东旺绘画中的大众形象,非为自然之美,而是在寄托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特殊痕迹的感悟后,所创造出的极富生命力的超越现实之美。

在绘画领域,19世纪就形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关注人生,广泛展现现实生活,把普通劳动者作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表现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斗争。如法国艺术家库尔贝的《筛谷的女人》、中国画家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艺术创作的课题,长久以来都是艺术家惯常的思维方式,只是现实主义绘画通常以写实语言为主导,甚至等同于写实主义,通常以生活画面的截取或历史场景的再现作为主题,具有某些事件的可读性。新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新阶段,其艺术主张和表达方式与20世纪50年代英美的波普艺术表现“大众文化”有本质上的相同点。新时代的自然和生活主流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改变,人和人性也在发生着改变,日常现实的生活画面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新现实主义绘画关注和表现的虽然依旧是现实生活,但在表达方式上与传统的写实现实主义相比更为自由,个体语言更为多样化,表现出夸张的造型和色彩、非传统的画面空间处理等,呈现出更为鲜活的气息。中国的新现实主义绘画则与乡土绘画有着渊源。“”的结束促成了艺术复归人性的追求,艺术家们重新关注自然和现实生活,社会责任感的复苏也使他们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和劳苦大众,产生了一大批的乡土绘画代表作,罗中立的《父亲》或是陈丹青的《组画》都蕴含着新现实主义精神的萌芽。改革开放以后,普通务农和劳动者的集体形象在中国都市化的过程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忻东旺出生在“”前(20世纪60年代)的河北农村,天生秉承了劳动者朴实坚毅的性格,天生对农民形象有亲切感,对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有感同身受似的特有敏感,对他们的焦虑和内心的希望有深度的领会。如《夏日的思辨》《笨嘴》《憧憬着的老段》《项链》《雄心》等作品,虽然都只是坐着或站着摆姿势的模特人物,却能读出不同人物背后的故事,看见更多的场景和情节,这便是对人性的朴实表达。最普通的生活就是最真诚的诗歌,忻东旺笔下的众生相皆具有这种诗性的状态,这些社会的边缘人群被艺术家从社会的不起眼的角落推到了舞台的中心,散发着光彩。他画的《大白菜》具有很强的形式感,造型饱满,亦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卖白菜”实则讴歌了社会普众和底层人物的生存价值。

忻东旺的人物造型有着波普的夸张和适度的变形,既有弗洛伊德的遒劲也有博特罗的朴拙,无论人物或静物,都极富个人特色。他的绘画空间契合了现当代绘画扁平化的趋势,突出主体,背景多为大笔简色调铺成,画面清新爽朗、轻松直白。他的绘画不仅放大了普通人和物的形,而且提炼出了平凡人和物的神,这是他的新的写实技法。因根植于中国的现实生活情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因此他的绘画由内而外散发着民族的气质,却绝无造作或是生硬的中西组装,而是自然而然地吸收了欧洲油画传统的格调。

忻东旺的创作是在感性和理性的较量中完成的。他的感性体现在对于表现对象第一时间的视觉形象感觉以及对其内心活动真实的感悟和理解,形神合并地观看表现对象,合乎中国绘画讲究的“意的营造”和为求得“生动”的准备。他的理性在于采用了异于西画的常规作画步骤却能经由那短柄油画笔自如运用的铺呈方式,有些像中国工笔画的先勾勒,再罩染,只不过他的“勾勒”非“工”也,而是抑扬顿挫如行书般富有表现力,而他的“罩染”也非“层叠晕染”,而是弗洛伊德式由表及里的丰富塑造,但又亦非厚料堆砌,而是在人物与背景的交接处以及结构转折的关键处,恰到好处地运用刮刀,造成半浮雕式的视觉感受,平中带厚,既是富于激情的表现,也是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的精妙拿捏。由简入繁,一气呵成,“得意”而“不忘形”,才使得他的绘画气韵生动,不唆、不沉重,具有活脱脱的现实性和新鲜感。

新现实主义主张“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的社会学意义。忻东旺绘画中的“芸芸众生”正是体现了他对世界万物平等的信仰以及他对于人在当下现实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思考和语言个性化的真诚表达,蕴含着最为可贵的人文关怀,可谓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样本。他对绘画的虔诚和坚持,他的朴素和灵性,都永远和他的油彩一起凝固在了画面里。

参考文献:

[1]蓝利萍.试论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Z2).

现实主义绘画第7篇

[关键词]弗洛伊德;超现实主义绘画;西方现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70-02

20世纪初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时代特色、颠覆传统艺术的各种艺术流派纷纷出现。其中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一些法国前卫艺术家们开始一反以往对技法形式的追求,转向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自身潜意识、梦在创作中的表现,产生了一个对整个欧美艺术影响深远的画派――超现实主义。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简述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其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关注艺术创造的原动力、美感起源等问题,主要理论观念有五部分,即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组成,其中潜意识是基础,指导着人的行为,意识作为心理表层的体现只占冰山一角。潜意识不被个体察觉,包括不容于社会的各种人类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却犹如人类精神之山的主体,渗透在心理活动之中,时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其中性本能又称“力比多”,存在于潜意识之中,是人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所谓本我,它是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部分,遵循顺应本能冲动的愉快原则。自我则受理智支配,以社会现实、习俗道德等因素抑制性冲动。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代表着道德良心和理想的意识。而梦境作为潜意识内容的显现方式,再加以自由联想,就为艺术提供了形象的宝库,这些形象成为人类最隐秘体验的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绘画的灵感闪现于理智对潜意识的控制力放松之时;画家按照自己的心声创作,本我、自我、超我随环境而变,均有可能作为主导的心理状态指导其创作,从而使艺术作品感染愿望同样被抑制的人们,并使观众从中体会到艺术家真实的个人情感。弗洛伊德指出,释放本能产生的痛苦是艺术家创作的理由。艺术家把在现实中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欲望按照美的规律转化到幻想世界,即绘画中去,从而得到本能的宣泄和欲望的达成,借以追求期望中的自由与快乐。因此,艺术创作就是画家为自己编织的逃避现实、避免伤害的白日梦。艺术家就像一个精神病患者,用绘画使自己从不满的现实中得以解脱,投入到一个自己幻想的完美世界。在艺术世界里,艺术家解决冲突,对抗焦虑,处理复杂问题,并且净化心灵。此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一种本能的转移和升华。他强调说,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来源于性感的目的,将艺术形式视为美的根源是错误的,艺术形式给人感官造成的并不是画家真正所要表达的目标,而只是一种刺激手段。据此,一些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钟情于表现自身的各种情绪、内心体验和梦的幻象。

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达达主义一贯的破坏行为和全盘否定的虚无观念不再符合公众的艺术需求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超现实主义应运而生,其在美术上则强调偶然因素的结合、无意识的发现、梦境的真实再现。超现实主义继承了达达主义的自动性创作理念,并深受当时影响颇大的弗洛伊德潜意识和释梦理论的影响,强烈关注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致力于探讨潜意识、本能和梦在绘画中的表现。按照不同的绘画风格,超现实主义流派可分为两种:一是以达利、马格利特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又称古典的超现实主义,其描绘细致逼真,将现实事物加以变形、重组以达到一种梦幻的效果;二是以米罗等人为代表的有机的超现实主义,又称绝对的超现实主义,以无意识、非理性的理念进行抽象绘画。它们的绘画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自动创作

超现实主义画家主张绘画创作应该顺从精神深层的潜意识、非理性、无逻辑的任意下笔,试图运用写实、象征、抽象的创作手法与看似现实中互不相关的偶然性元素的组合传达思想情感。这种连创作主体自己都没有明确意识的、非理性的潜意识在绘画中的表现,成为其画作的明显特征。潜意识虽然无法察觉,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同样的,画家们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内心深层潜意识的影响,艺术家内心的欲望不由自主地显现于梦境之中,再经由自动性绘画表现为美术作品,从而成就了一幅幅不朽的超现实主义名作。超现实主义把现实、潜意识、梦以无逻辑的重组加以表现,以画中有意味的元素或象征性的符号暗示着画家的思想,真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制造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二)梦境再现

超现实主义画家强调梦幻万能,并按照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将梦境通过伪装、变形、象征和自动主义的非理性偶然组合,把画家内心深层最真实的欲望通过画面形象地表现出来,认为真实再现梦境,结合偶然所得的意念进行绘画,才是美术创作所要追求的真实。其作品主张把梦幻与现实结合起来,运用象征和偶然性的自由联想表达性、战争、暴力、生命与死亡,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等特点。他们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为其“自动绘画”的理论基础,记述梦境并将其再现于画面,荒诞的事物、象征性意味浓郁的元素使潜意识得以转化,并用可识别的语言将本能得以升华。这种奇特的创作手法、极不寻常的主题内容,都显露出精神分析美学的痕迹。

(三)强调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认为性冲动是促使艺术家创作的动力,而梦是创作主体潜意识中本能冲动和在现实中受压抑的内心活动的表现,当不能满足的力比多转向艺术活动时,他们以手中的画笔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心声,用幻觉似的光怪陆离、看似无关的意象组合抒发所感所想,使本能得以升华、释放,从而得到由衷的心灵快慰。以性冲动为创作动因,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现实的艺术形象,借以象征性的绘画语言,富有深意的元素,符号代表的意味结合而成的画面,正是超现实主义画家所追求的。

超现实主义者强调遵从潜意识,真实展现自身内心的本能,实现绘画中的自动书写,即不受理性、审美规则、社会道德标准的约束,纯粹地遵循快乐原则的心灵自由的绘画。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曾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梦境常作为非常重要的灵感之源出现于画面之中。达利早年深受古典学院派和文艺复兴文化的熏陶,博采各家之长,有着良好的写实功底。他运用“偏执狂的批判方法”,以精确的写实手法,结合非理性的表达和梦境的再现,对幻境进行记述,借象征、变形等手法,用反逻辑的语言来体现心理深层。其描绘的事物和空间往往呈现出神秘、荒诞、恐怖的感觉,代表作有《记忆的永恒》、《内战的预感》、《由飞舞的蜜蜂引起的梦》等。达利曾明确承认,在《记忆的永恒》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尽可能如实记述潜意识与梦的结果。而《内战的预感》创作于西班牙内战前夕,画中以古典写实的手法表现潜意识,主体是经拆分后重组的匪夷所思而又恐怖的人体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焦虑,有一定的寓言性质。至于《由飞舞的蜜蜂引起的梦》,描绘的则是加拉的一个梦境,一个由于蜇刺而引起的光怪陆离的梦。

三、结语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尤其是潜意识与释梦理论的提出,直至今日对我们从艺术心理学视角研究美术,特别是对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理解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渊源孕育了超现实主义画派。它不同于以往的绘画流派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画”的外部技法研究上,而是从“画什么”的内部主题入手,创造并发展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从而丰富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创作领域,使大众意识到潜意识的存在和梦境的重要性,并通过丰富的内心幻象,为画家们找到了可描绘的新题材。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重要而深刻,只有充分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它把对艺术现象的阐释和对艺术本质的界定归因为抑制的性的升华,引导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和艺术思想。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创作观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自动绘画的思考模式仍需要我们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

[2]张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超现实主义[J].装饰,2005,(7):76.

现实主义绘画第8篇

关键词: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33-01

“革命”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鲜明特点,这种革命有两个阶段,先是“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革命”,尔后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逐渐形成的“革命美术”。前者是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批判,在不满于传统美术对于现实的疏离的同时,着重的是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艺术本体语言的革新。后者自抗日战争开始,逐渐建构了中国现代革命美术的雏形。

一、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产生与发展

根据确凿的文献记载,西方写实主义艺术传入中国发生在明万历七年,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罗明坚首次把油画携入广东境内,后经利玛窦等传教士推广,油画在中国生根发芽。辛亥革命后,一批批艺术学子怀着对西方先进艺术的向往游学海外。早期的有李铁夫和周湘,紧随其后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颜文梁、吴作人等。他们推广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思想,成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及艺术教育的骨干力量。

20世纪30、40年代,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除徐悲鸿之外,著名的还有王悦之、司徒乔、唐一禾、王式廓、冯法祀等,他们关注社会,体恤民众疾苦,并用自己的艺术反映民众的抗敌斗争和解放运动,这为后来革命现实主义绘画成为中国画坛主流奠定了人力资源和思想基础。

二、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形式的萌芽

1942年,发表了对后来的中国文艺创作影响深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否定了超阶级的、纯粹的艺术观,把文艺视作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正式确立。随之革命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开始产生,其中的代表作品有冯法祀的《演剧队的晨会》、莫朴的《清算》等,这些作品时代特色鲜明,体现了艺术家坦诚的服务意识。

三、建国初期革命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形式的正式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配合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我国政府在20世纪50、60年代,派出了一批留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学习,与此同时又聘请一些苏联和东欧的美术教育家来华执教授课,如苏联的马克西莫夫,西方的克劳德.伊维尔、卡宾斯,他们传授了珍贵的经验,从整体上提升了中国画家的写实水平,大大增强了对宏大画面的把握和进行主题性创作的能力,特别是苏俄体系的引进,使中国的西画教学逐步建立其完整的体系,并被推广到全国的美术院校。

这种积极的美术交流活动造就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家,他们擅长主题性创作,通过他们的积极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统一的思想观念、创作方法和评价标准。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如胡一川的《开镣》、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蔡亮的《延安火炬》、何孔德的《古田会议》、侯一民的《刘少奇和安源矿工》等。

1966年开始,社会各界收到“左倾”风潮的影响。对文艺创作,要求做到“三突出”和“主题先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革命现实主义绘画被极端化,服从性和宣传性被放大到最大,《去安源》是刘春华创作的一幅经典的革命现实主义油画,被称为“样板画”。

四、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现状

1976年往后,艺术家创作思想逐步解放,并且对之前的种种现象进行反思,兴起了以伤痕美术和八五思潮为主的艺术潮流,各种艺术形式争奇斗艳,作为新中国绘画正统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形式暂时进入了低谷状态。

这个时期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基本是处于“打游击”状态的,擅长此类题材的画家会各自创作一些相关题材的作品,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创作风潮。直到建国六十周年的临近,作为“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启动,革命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才形成一个较强的风潮。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作品由33幅中国画、51幅油画和18件雕塑组成,它集中反映了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国家财政为此投入1亿元的专项资金,这次大规模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创作活动,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形式形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也代表着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在当代的复兴。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二卷)[M].沈阳:东北书店,1948.

[2]刘少牛.中国油画图式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现实主义绘画第9篇

关键词:弗里达;艺术表现;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墨西哥著名的女性画家弗里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经历了孩提时的病痛、祖国的战乱、年少时的车祸、成年后感情的背叛,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命运多舛的生活造就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和深刻的人生体验,伤残的身体和倍受折磨的精神激发了她优于常人的创造力。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一位女性的情感世界,也用另类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绘画语言展示出拉丁美洲的传统风采,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弗里达是女性主义艺术家的探路者,也是墨西哥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她渴望着重生的温暖光明却又痴迷于死亡的冰冷黑暗,永远用挑衅的神情、不屑的目光掩饰着内心孤寂的灵魂。她的绘画融入了超现实主义元素与墨西哥本土民间艺术,以自我形象为载体,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情感表现为主线,用直白的创作手法结合戏剧化的艺术语言和复杂多变的性格,显示出惊人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质。

一、曲折的生活经历促使绘画的萌芽

1907年,弗里达出生在墨西哥首都南部一个普通家庭,47年后她又死在同一间房子里。她的父亲吉尔穆德卡洛是一名犹太德裔移民,与本土姑娘马蒂尔德卡德龙结为连理。作为卡洛夫妇的第三个孩子,弗里达的成长经历十分苦难,从小性格孤僻、独立、叛逆,6岁患小儿麻痹症,18岁不幸遭遇车祸。她所乘坐的公共汽车与一辆有轨电车相撞,她是公交车上受伤最严重的一个,脊柱11处断裂、多处肋骨与骨盆粉碎性骨折、右腿处骨折、右脚脱曰并被碾压。更加可悲的是一根断裂的电车扶手直穿她的身体,使她终身无法生育,一生中经历3次流产,大小手术32次,并进行了右腿截肢手术,最终瘫痪。18岁的车祸发生后,弗里达的全身包裹上了厚厚的石膏,卧床休息时,常常通过为男友和家人画画对抗身体的伤痛,但她的病情还是让男友却步并消失了。家人给了她最坚强的依靠和港湾,父亲买来了画笔和画板,希望女儿能在绘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消遣剩余的时光,又为她病房的墙上装了镜子,便于她卧床时观察自己。就这样,弗里达阴差阳错地走上了画家的道路,开始用绘画、酒精、卷烟来转移身体如影随形的病痛。一年后,带着对命运的不屈与对生活的渴望,弗里达竟奇迹般地站立了起来,如常人一般走路。为了使自己填饱肚子,非科班出身的她继续用画笔来维持生活,常常活跃于墨西哥城文艺青年的社交圈,并在一次聚会中,邂逅当时著名的壁画家迭戈•里维拉。他们的感情很快就发展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弗里达欣赏着里维拉的才华,里维拉爱着弗里达的倔强与坚强。他们在1929年结为伉俪,在艺术的殿堂齐头并进,在共同的信仰下拥护着共产主义。婚后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生性风流的丈夫很快让弗里达尝尽了背叛的折磨,她深爱着里维拉并选择原谅,当发现姐姐克里斯汀娜也是丈夫的情人后,弗里达毅然离开。在此期间弗里达用自画像创作宣泄内心情感和生理病痛,用自画像记录着她对世俗世界的挑衅。在生活中,她开始用酒精麻醉自己、用婚外情和双性恋等各种方式报复里维拉的背叛。1939年,他们办理了离婚手续,一年后,对艺术的共鸣和感情的不舍促使两人再次结为夫妇。此时弗里达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的脊柱严重变形,不得不穿上让人感到窒息的塑身衣,1954年7月,在里维拉的精心策划下,饱受病痛的弗里达在墨西哥本土举办画展,几个月后与世长辞。

二、魔幻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弗里达的成长经历促使她投身于艺术创作。“我不画梦,我画我的现实”是弗里达对自己作品的独白。生活的坎坷让她对人生有了超越性的认识,而这些自我意识,也转化成了弗里达艺术创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车祸后的弗里达,在石膏的包裹下,日夜渴望“破茧成蝶”,废寝忘食地作画。康复之后的弗里达开始把艺术创作当作人生的终极追求。围绕她的思想、她的身体、她的爱恋、她的家族,用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重叠交错的艺术表现力,营造出充满神秘感的画面氛围,去诠释她对生育、爱情、死亡、民族以及天地苍生的理解。早年车祸中鲜血淋滴的记忆、成年之后对生命的思考、想成为母亲的渴望都是她创作的动力。她的作品大都描述自己的生活,从自身破裂的身体中挖掘生命源泉,阐述了一种沉重的痛苦。她以家庭为主要选材,以伤痛表现为主要目的,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刻画来发泄内心的无助与悲伤。在弗里达看来,精神的痛苦与肉体的损伤相互影响,她开始用外在形式剖开血肉之躯进行疗伤,释放压抑的情绪。她的作品中,人物的鲜血流动于体内并时刻向外蔓延,利器所造成的伤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灵魂的打压。比如作品《稍稍掐了两下》和《剪短了头发的自己》都表现了对婚姻背叛的无奈,展现出沉重的悲剧色彩。

(二)直白坦诚的呈现方式

弗里达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她的生活状态,车祸、结婚、和丈夫去美国、归来、背叛、分居、离婚以及从成年就一直伴随她的病痛等事件。她把痛苦的经历转化为创作的动力,追随着自由的心灵,随心所欲地表达,她用独特的绘画方式围绕着自己的伤残、爱恋和民族进行创作,让人直视“死亡”和“再生”。里维拉的艺术和信仰影响了她的一生,即使遭受婚变,弗里达也依然深爱着里维拉,这些悲剧性的波动成为弗里达绘画的内容。表现手法直白坦诚,比如作品《记忆》直言不讳地宣泄了里维拉与姐姐通奸对自己的伤害,还有作品《福特医院》、《我与瓷娃娃》,表现流产之后的无助,她用客观、感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性的造型方式深深震撼着受众的内心。

(三)多元化的创作手法

学术界普遍认为,超现实主义是通过怪诞、噩梦和精神病等来展示作品;而魔幻现实主义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载体,运用怪诞的艺术形式表现画面。弗里达绘画中的怪异、神秘、反逻辑性源于她的真实体验。她将复杂的感情和痛苦的焦虑通过互相渗透的方法实现:一方面人物与植物的相互转换;另一方面人物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她的作品是真实的内容和怪诞的形式相结合的现代派风格。她把痛苦移植到艺术里。不画梦,只画现实生活的影子,以此为自己疗伤。作为非科班出身的画家,她的作品并不能严谨体现出绘画的专业性。为了使自己的画面更具表现力,她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向。极具影响力的西方现代艺术进入她的视野,弗里达尝试借鉴西方艺术大师的创作手法,无论是古典主义的细腻表现还是用交错的方式来表现空间,她从超现实主义画派中摄取了“重构”、“叠加”与“组合”等新的技法。此外,她听取了既是爱人又是导师———里维拉的建议,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墨西哥传统文化相融合,将民族服饰和神话故事都汇集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使弗里达的绘画既鲜活地向世人昭示了她对痛苦、死亡和生育的各种情感,也有墨西哥传统艺术的神秘色彩。她吸纳了多元的艺术文化,理性、从容地将这些艺术完美地融合,用独特的创作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

三、作品的影响

1953年春,弗里达在墨西哥唯一的展览开幕,她的身体已非常虚弱,但不顾医生的反对下,躺在病床上盛装出席,嘴角依然带着坚强的微笑。同年,由于软组织坏死,弗里达不得不截去膝盖以下的右腿,这使她极端忧郁,最终于1954年7月13日去世。传言,她是自杀。日记里最后的话是:“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再来”。弗里达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她倔强的生命像一支娇艳的花,在浩瀚的艺术林宇中,孤独又美丽地绽放。她的作品是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一本记录她人生轨迹的日记,是医疗过程中个人痛苦的编年史,也是她内心世界的独白。小时候,在父亲的培养下,弗里达在作画时形成了一丝不苟的态度,成年后,受环境的影响,在丈夫里维拉的引领下,通过画笔走进了现代艺术领域。弗里达从祭坛画中探索出了自己的创作技法,从墨西哥风土人情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以一位女性艺术家的视角讲述了她传奇的一生。弗里达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时尚圈,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高第耶以弗里达的服饰和形象为创作灵感,将波西米调和墨西哥民族风成功地推向了时尚界;同时,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美国邮政总局为其发行了一枚“弗里达肖像”邮票;好莱玛拍摄了传记影片《弗里达》;美国著名女作家海登赫宙拉为她写过名为《卡洛的传记》;墨西哥作家哈根贝克整理了她的日记,并取名为《薄荷心:弗里达卡洛的秘密笔记》。全世界都有弗里达的崇拜者,在美国,她的作品和美貌同时受到追捧,在墨西哥,她成为了拉丁美洲的神话。弗里达内心孤独压抑,但她的性情桀骜执着,她的生命短暂,却又丰富多彩。车祸、伤残、革命运动、感情背叛,以及伴随了一生的手术。苦难造就了她绘画的灵魂,坚韧成就了她的地位。这是一位成长坎坷的女性,用她那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在画布上叙述了她的伤痛、她的失落、她的绝望、她的爱与恨、痛苦与悲伤,她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完满地诠释了作为一名饱受身心折磨的女画家勇敢地与生活斗争的场景。她的作品曾受到争议,但最终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虽然她的绘画大多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但她的个人体验与时代背景、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她善于运用鲜明的文化符号在绘画中展示自己对生命、对爱情、对国家的真切感受,并在创作手法上融合了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分解与重构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别具一格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成为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孙瑾瑾.弗里达卡洛自画像的双性恋气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姚锡娟.浅析弗里达自画像中动植物的隐喻[J].包装世界,2016(3):79—99.

[3]陈亚楠.弗里达绘画独特主题与审美成因解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