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1 11:23:44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第1篇

    1单体药店店员药学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徐娟(43等人的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地区县级以下的零售药店有33%的非药学专业人员从事药品销售,而北京石景山地区的也有47.2%是非药学相关专业人员[.据调查。不同地区的非药学专业从业人员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未经医药专业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在药店从业人员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L6],使得药店药学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提高。笔者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的单体药店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和专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单体药店占药店总数的85.38%,在单体药店中非医、药学及高中以下的店员比例高达56.00%。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达到47.11%,可见非专业人员在单体药店中占大多数,这使得药店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以及整体素质偏低,药学服务质量无法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不熟悉药事法规尤其是新出台的法规不熟悉,同时对法规知识的了解深度不够,如对麻黄碱复方制剂的单次销售量限制店员大多知道,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如果在被问到同一个人一天多次购买含麻黄碱制剂的同一药品是否可以的时候,大多数店员都表示,只要单次量不超过5盒就可以。这就说明对法规的立法原意不领会,仅是机械的执行,单纯只是规避药店的风险,而没有考虑到药品使用过程中的更加深层次的安全问题。

    1.2不熟悉药品相关知识主要表现在对药品的功效熟悉程度不够,以及不能介绍常见药品中典型的使用注意事项、禁忌及毒副作用。如很多店员对红色与蓝色新康泰克的功效区别不明确,认为二者都是治疗感冒,无法明确区别,说明对二种药品的治疗症状不够熟悉。还有的对药品的商品名或商标所对应的通用名不熟悉,如“快克”、“感克”和“盖克”,这几种商标的对应的通用名称都是“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当其中某种缺货时许多店员不知道向消费者介绍治疗感冒的同类品种药品。

    1.3缺乏常见疾病的诊疗知识相当部分顾客会到药店寻求帮助解决疾病治疗问题的,尤其在城乡结合部和乡镇的药店这样的顾客占多数。所以店员必须具备常见疾病的诊疗知识,如感冒、常见胃肠疾病、皮肤疾病等。但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很多店员无法分清风寒与风热、肾阳虚与肾阴虚,这样就无法为顾客进行诊疗方面的服务。

    1.4缺乏职业道德素养据张春玲等人对药店营销中的职业道德建设进行研究,得出一些店员为了获取利润,唯利是图,向消费者过度推销药品,甚至在药品的销售价格上做文章;在适应证或功能与主治相同的药品中.热衷于向消费者推荐价格高、利润高的品种;也有些管理不规范药店的店员无视抗生素需凭医生处方购买的相关规定,随意向患者出售甚至推荐抗生素,不顾患者的用药安全。形成很大的社会隐患;片面夸大药品的治疗作用,隐瞒或回避告知药品不良反应、禁忌症等的道德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了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

    1.5原因分析

    1.5.1我国职业准入门槛低,店员的总体素质较低:在医药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店员供不应求。《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规定药店营业员的文化程度为高中即可,具有5年以上从事药品经营工作的初中文化亦可。有调查发现[8],参加社会化职业资格鉴定的人员当中,其中8O%以上属于非医药相关专业,其中一部分人没有医药行业的从业经历,是由其它行业转行过来的。可见现行法律对药店营业员准入门槛较低,导致了店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影响了药店药学服务质量。

    1.5.2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客观上存在无法招到专业人才:在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很多大中专学生不能很好的给自己的工作定位,大多数医、药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依然热衷于在大城市工作,不愿到不发达地区的药店特别是县级及以下药店就业,这是导致一些县级及以下的药店招不到医药专业人才的客观因素,药店只能通过招聘非专业甚至低学历人员进行补充。

    2探究如何通过店员培训来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绝大多数药店的店员在实际工作中,在销售方面,与药师没有明显的分工,直接销售药品和推荐用药,而非药师的店员在药店中占绝对多数,因而药店店员对药学服务质量的影响比较大,提高店员的专业服务水平是药店药学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方式很多,如吴幼萍【9】等人对零售药店如何提高药学服务水平进行了研究,提出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提升药师的法律地位的方式来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同样有研究表明【],店员培训是提高药店药学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但效果好,而且见效快。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也体会到店员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因而笔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如何通过店员培训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进行探讨。

    2.1培训方式

    2.1.1聘请专业的讲师培训:连锁药店与大型的单体药店经营状况较好,可以聘请专业的培训讲师对药店店员进行培训。专业培训讲师的培训效果要优于本店的药师,但因为培训费用等问题,不可能由专业培训讲师作所有的培训。因而请专业培训讲师在对店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可以让本店药师学习专业培训讲师的培训方式方法,以提高本店药师的培训效果。聘请专业讲师培训时因为时间较短,最好采取集中面授的方式。以笔者的经验,这样的培训重点针对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基础的店员,这些店员学习的效果较好,对培训的知识容易掌握较多。

    2.1.2本药店的执业药师培训:执业药师是经过系统化学习参加全国执业药师考试合格的专业型中高级人才,同时每年还有一定课程的继续再教育,在药店若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也可以’承担店员培训的任务。由于不是专业的培训讲师,本店的执业药师培训的方式一般用现场交流或者直接以问答的方式效果要比集中面授好,这样只要求执业药师针对在销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每次的培训要注意把握主题,因为店员的问题比较多不要跑题,否则培训的效果就较差。同时要让新、老员工分别提问题,不要过于集中在老员工。法规类的培训可以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讲授,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2店员培训内容

    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为目的的培训,主要针对店员薄弱环节和平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以笔者的经验。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

    2.2.1药事法规培训:对于初入药店的店员,上岗培训时虽然已经培训了基础的法规知识,但由于非医药专业店员一次性初学很多课程,无法完全掌握相关知识,所以需要针对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再次培训,培训的要点就是以容易发生安全用药方面问题的知识为主。对部分法规还应讲解相关的立法原意。如抗生素的使用限制、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的限制销售,要强调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性,并以实例和换位角度来进行讲解,销售过程中凭处方销售的目的不是仅为规避检查。更多的是从患者用药安全角度出发;含麻黄碱复方制剂每次限售5盒,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不法分子大量购买用于非法用途。所以若是发现非治疗性的经常购买应该不卖,同时跟顾客解释,发现可疑情况还应当向当地的药监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由于店员不断更换,应定期反复进行相关的法规培训,防止出现重大用药安全问题。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 药品 质量 培训 管理

中图分类号:D272.92 文献标识码:A

1 培训通则

培训不是一次,所有员工必须定期接受再培训。定期培训周期及内容由各部分负责人确定。每位员工应建立个人培训档案,所参加的培训内容均应记录在内。GMP受控人员中,基层员工每年接受培训不得少于20课时,中层管理人员不得低于8课时,高层人员不得少于3课时。一个课时的时长为45分钟。不论培训的形式如何,均应及时、适当地记录。组织培训的部门应在培训时记录此次培训的相关内容,记录的形式包括培训记录及员工岗位培训记录、员工基础知识培训记录。培训记录、员工岗位培训记录及员工基础知识培训记录由QA统一分发,QA应建立培训记录的分发台账。培训完成后,应及时将培训记录交至QA处。

2培训类型

2.1新员工入职培训

2.1.1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分为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两部分。新员工理论培训,根据培训文件的所属部门,由各部门指定本部门培训师对其进行培训。理论培训的完成日期根据所需培训文件的多少而定,不经过某项工作的文件培训,不能进行此项工作的操作。对于岗位培训文件清单中需要其他部门培训师进行的培训内容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陆续进行,培训之前到QA处调出自己的岗位培训文件清单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人员转岗,应接受新岗位所需的岗位培训并通过考核,基础知识培训无需再次进行,考核结果记录在员工考核表中。新员工岗位培训、转岗人员培训的考核形式中必须包括笔试,但不限于笔试。岗位培训的试卷包括本部门对该岗位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的考核试卷、各部门培训师培训后的考核试卷。

2.1.2基础知识培训

(1)概况、文化及发展;(2)人力资源管理;(3)行政规章制度;(4)财务管理;(5)微生物知识;(6)安全管理;(7)GMP知识&药品管理法。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新员工基础知识培训并对培训结果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并评分,分数记录在员工考核表中。

2.2内部培训

内部培训方式灵活,可以以自学、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进行,主要包括集中培训和单独培训等。

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将GMP人员分为三类:基层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指各部门负责人)。

2.3外部培训

参加外部公开课、交流研讨会、或请外部讲师对我公司相关人员单独进行授课。

培训内容:涉及专业技术知识、企业战略性、发展性等内容。参加外部培训的员工,应取得相应的证书,证书原件归个人,复印件作为培训记录纳入个人培训档案中。

3年度培训计划

3.1年度培训计划的编写

在每一年的11月25日至12月1日之间,QA向各部门发出制定下一年度公司培训计划的通知,各部门负责人在12月20日前应制定出下一年度本部门的培训计划并提交给质量管理部QA。QA应于12月31日前根据各部门汇总的部门培训计划编写公司级的年度培训计划。

3.2年度培训计划的审核与批准

年度培训计划应由QA经理审核, 质量总监批准。质量总监批准后立即生效。

3.3年度培训计划的执行

公司级培训计划经质量总监批准后由QA分发到各相关部门,原件由QA保管。部门培训计划中的培训项目应全部具备培训材料及考核试卷。培训试卷由本部门自行安排人员进行评阅,批阅后的培训试卷经部门内部学习后交由QA归档于员工培训档案中。各部门每年进行至少两次的全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GMP知识学习,也可根据部门性质与职责制定与本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培训内容,如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微生物基础知识,环保及安全教育,药品法律法规等。公司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的全员培训,主要包括对GMP实施指南相关内容的学习等。

3.4年度培训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

QA每月月末对各部门进行培训计划完成情况的跟踪。对未完成的计划各部门须作出合理解释,对于推迟进行或取消的培训需要进行变更。

4培训资源

培训材料可包括现行药品监管法规、外部的工作指引、现行有效版本的文件。培训材料由负责进行培训的部或培训师准备。培训材料电子版及纸质版归档于QA。基层人员的培训通常由部门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合格人员进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聘请外部培训师进行培训。

人力资源部应建立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作为新员工入司必须接受的培训内容,内容包括GMP基础知识、ICH基础知识、安全和环境保护、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第3篇

1单体药店店员药学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徐娟(43等人的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地区县级以下的零售药店有33%的非药学专业人员从事药品销售,而北京石景山地区的也有47.2%是非药学相关专业人员[.据调查。不同地区的非药学专业从业人员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未经医药专业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在药店从业人员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L6],使得药店药学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提高。笔者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的单体药店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和专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单体药店占药店总数的85.38%,在单体药店中非医、药学及高中以下的店员比例高达56.00%。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达到47.11%,可见非专业人员在单体药店中占大多数,这使得药店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以及整体素质偏低,药学服务质量无法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不熟悉药事法规尤其是新出台的法规不熟悉,同时对法规知识的了解深度不够,如对麻黄碱复方制剂的单次销售量限制店员大多知道,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如果在被问到同一个人一天多次购买含麻黄碱制剂的同一药品是否可以的时候,大多数店员都表示,只要单次量不超过5盒就可以。这就说明对法规的立法原意不领会,仅是机械的执行,单纯只是规避药店的风险,而没有考虑到药品使用过程中的更加深层次的安全问题。

1.2不熟悉药品相关知识主要表现在对药品的功效熟悉程度不够,以及不能介绍常见药品中典型的使用注意事项、禁忌及毒副作用。如很多店员对红色与蓝色新康泰克的功效区别不明确,认为二者都是治疗感冒,无法明确区别,说明对二种药品的治疗症状不够熟悉。还有的对药品的商品名或商标所对应的通用名不熟悉,如“快克”、“感克”和“盖克”,这几种商标的对应的通用名称都是“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当其中某种缺货时许多店员不知道向消费者介绍治疗感冒的同类品种药品。

1.3缺乏常见疾病的诊疗知识相当部分顾客会到药店寻求帮助解决疾病治疗问题的,尤其在城乡结合部和乡镇的药店这样的顾客占多数。所以店员必须具备常见疾病的诊疗知识,如感冒、常见胃肠疾病、皮肤疾病等。但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很多店员无法分清风寒与风热、肾阳虚与肾阴虚,这样就无法为顾客进行诊疗方面的服务。

1.4缺乏职业道德素养据张春玲等人对药店营销中的职业道德建设进行研究,得出一些店员为了获取利润,唯利是图,向消费者过度推销药品,甚至在药品的销售价格上做文章;在适应证或功能与主治相同的药品中.热衷于向消费者推荐价格高、利润高的品种;也有些管理不规范药店的店员无视抗生素需凭医生处方购买的相关规定,随意向患者出售甚至推荐抗生素,不顾患者的用药安全。形成很大的社会隐患;片面夸大药品的治疗作用,隐瞒或回避告知药品不良反应、禁忌症等的道德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了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

1.5原因分析

1.5.1我国职业准入门槛低,店员的总体素质较低:在医药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店员供不应求。《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规定药店营业员的文化程度为高中即可,具有5年以上从事药品经营工作的初中文化亦可。有调查发现[8],参加社会化职业资格鉴定的人员当中,其中8O%以上属于非医药相关专业,其中一部分人没有医药行业的从业经历,是由其它行业转行过来的。可见现行法律对药店营业员准入门槛较低,导致了店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影响了药店药学服务质量。

1.5.2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客观上存在无法招到专业人才:在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很多大中专学生不能很好的给自己的工作定位,大多数医、药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依然热衷于在大城市工作,不愿到不发达地区的药店特别是县级及以下药店就业,这是导致一些县级及以下的药店招不到医药专业人才的客观因素,药店只能通过招聘非专业甚至低学历人员进行补充。

2探究如何通过店员培训来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绝大多数药店的店员在实际工作中,在销售方面,与药师没有明显的分工,直接销售药品和推荐用药,而非药师的店员在药店中占绝对多数,因而药店店员对药学服务质量的影响比较大,提高店员的专业服务水平是药店药学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方式很多,如吴幼萍【9】等人对零售药店如何提高药学服务水平进行了研究,提出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提升药师的法律地位的方式来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同样有研究表明【],店员培训是提高药店药学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但效果好,而且见效快。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也体会到店员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因而笔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如何通过店员培训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进行探讨。

2.1培训方式

2.1.1聘请专业的讲师培训:连锁药店与大型的单体药店经营状况较好,可以聘请专业的培训讲师对药店店员进行培训。专业培训讲师的培训效果要优于本店的药师,但因为培训费用等问题,不可能由专业培训讲师作所有的培训。因而请专业培训讲师在对店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可以让本店药师学习专业培训讲师的培训方式方法,以提高本店药师的培训效果。聘请专业讲师培训时因为时间较短,最好采取集中面授的方式。以笔者的经验,这样的培训重点针对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基础的店员,这些店员学习的效果较好,对培训的知识容易掌握较多。

2.1.2本药店的执业药师培训:执业药师是经过系统化学习参加全国执业药师考试合格的专业型中高级人才,同时每年还有一定课程的继续再教育,在药店若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也可以’承担店员培训的任务。由于不是专业的培训讲师,本店的执业药师培训的方式一般用现场交流或者直接以问答的方式效果要比集中面授好,这样只要求执业药师针对在销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每次的培训要注意把握主题,因为店员的问题比较多不要跑题,否则培训的效果就较差。同时要让新、老员工分别提问题,不要过于集中在老员工。法规类的培训可以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讲授,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2店员培训内容

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为目的的培训,主要针对店员薄弱环节和平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以笔者的经验。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

2.2.1药事法规培训:对于初入药店的店员,上岗培训时虽然已经培训了基础的法规知识,但由于非医药专业店员一次性初学很多课程,无法完全掌握相关知识,所以需要针对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再次培训,培训的要点就是以容易发生安全用药方面问题的知识为主。对部分法规还应讲解相关的立法原意。如抗生素的使用限制、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的限制销售,要强调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性,并以实例和换位角度来进行讲解,销售过程中凭处方销售的目的不是仅为规避检查。更多的是从患者用药安全角度出发;含麻黄碱复方制剂每次限售5盒,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不法分子大量购买用于非法用途。所以若是发现非治疗性的经常购买应该不卖,同时跟顾客解释,发现可疑情况还应当向当地的药监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由于店员不断更换,应定期反复进行相关的法规培训,防止出现重大用药安全问题。

2.2.2专业知识的培训:不论是从保证药学服务质量还是从店员自身的职责出发,都要求店员必须掌握相应的药学与医学知识。专业知识主要就是药学与医学知识,尤其对于非专业的店员,更侧重于加强药学和医学的基础知识培训。①药学基础知识: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店员,没有系统的药学基础知识。必须进行基础的知识培训。而医药专业毕业的店员在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知识不踏实的情况,也要进行复习培训。药学基础知识培训的重点在如何保证用药安全,其次要学习如何提高有效用药。在用药安全方面如药品的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配伍禁忌、剂量与用药安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强调和讲解;在如何提高有效用药方面则要结合药理知识进行培训,药动学与药效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店员有效用药的指导。这些方面的知识重在记忆,所以培训后给一定时间的复习,然后要安排时间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重新安排时间学习或重训。对于非专业的新店员,药学基础知识学习的范围不要太广,应集中知识点和循序渐进,否则难以记住,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很难,产生惧怕心理,不利于人员的稳定和销售的开展。②常用药品的功效及用药特点:药品的功效及用药特点是销售药品的基础,是准确销售药品预防拿错药和有效推荐用药的基本知识,在实际的培训中就是要求店员熟记各个品种的位置、功效及用药特点。新店员学习品种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由常用药到新特药的顺序,按用途分类逐个进行记忆学习。非处方药的学习顺序是:呼吸系统的感冒用药、化痰止咳药,清热解毒用药,五官科用药,胃肠用药,外用药,滋补用药。维生素矿物质,妇科,儿科等。处方药的学习顺序则是:抗生素,心脑血管用药,降糖药,抗炎祛风湿用药,呼吸系统用药,胃肠用药,外用药等。方法是每天指定类别学习,每天进行品种位置考试,每次考试安排在下班前一个30min,考试用时一般在30min以内,留下的1个小时要求对不熟悉或不知道的品种马上学习,对于老店员,品种学习要按月进行定期考试为主,提前指定类别告知店员,店员自己熟悉品种,考试的方法与新员工类似,下班提前考试,对不熟悉或不懂得的品种当场再次学习,同时对几个类别合并考试,类别间进行不断重复。③常见疾病的诊疗知识:要告知店员哪些疾病可以指导或推荐用药。对于新的和非专业店员勿求快,应先从基础和最常见的疾病开始,如呼吸系统的感冒、咳嗽多痰、咽喉肿痛,消化系统的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皮肤疾病的真菌感染、皮炎、湿疹,中成药的滋补知识。对老店员可以制定计划系统化学习()TC中的相关疾病诊疗知识,以提高用药推荐的有效性。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08年开设的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按照切实可行、构建模块化课程群的设置原则,研究制定出一套具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岗位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形成“职业学科”课程观,对传统“专业学科”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体系”课程设置,培养适合食品行业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设计以食品行业企业调研为基础,全面、准确地把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保证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较快适应岗位要求,使学生成为“专业的人、职业的人、创业的人”,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教学。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食品行业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的方式。

(3)课程设置明确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即设置必修课,保证学生掌握专业职业能力;设置专业选修、综合素质选修、基础加厚课程选修等,对学生的课程约束转为较灵活的学分约束和学力约束,有利于学生专业拓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扩大学生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课程体系建设的设计思路

(1)市场调查,企业专家参与。对浙江省和台州市食品行业进行调研,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人才定位。根据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其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分解为能力和素质模块,最终形成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核心技能3个模块化课程群。

(2)优化整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适应岗位需要为原则,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专业基础课以“够用、实用”为度,通过优化整合,压缩比重。以“职业学科”为主线,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体系”,形成岗位技能训练模块,结合专业素质培养需要,根据综合化和合理化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3)课程内容与“双证制”有效衔接。将职业标准要求内化于专业核心课程中,形成标准化课程体系。紧贴国内外食品行业技术前沿,融合行业成熟技术经验,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专业教材、实训教材、多媒体教材,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

二、课程体系结构

1.公共基础模块

包括思想政治课、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理论、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

导、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辅导等课程。共482学时,占总学时的18.49%。

2.专业基础模块

为本专业核心技术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基本技能的课程。本专业专业基础课程7门,共585学时,占总学时的22.44%。

3.专业核心模块

培养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根据食品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的课程。本专业核心课程10门,共683学时,占总学时的26.20%。

4.实习实训模块

培养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实习实训课要根据职业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训练。第一学年安排专业基础技能实训,第二学年安排专业核心技能实训,第三学年安排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根据实习实训内容,时间为半周、一周、数周直至整个学期。共690学时,占总学时的26.47%。

5.选修模块

(1)专业选修模块。主要根据学生专业拓展需要设置,本专业开设专业选修课程10门,每学期开设两门供学生选择。共167学时,占总学时的6.41%。

(2)公共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需要设置,包括艺术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及其它专业课程,其中艺术教育选修课至少选1门,并通过考核取得2个学分。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见文后表1。

三、课程体系的特点

1.体现以食品检测与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食品检测与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产学紧密结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项目为载体、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2.根据职业学科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打破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内化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双证书”教育。课程结构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因此,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内容后,已具备考取高级食品检验工、高级营养配餐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形成以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项目为载体”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学习推动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学生参与,增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采用“渐进式实训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5.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模式。形成以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等带有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在仿真或实际生产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实践教学分为3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模拟实训,如分析与检验、食品营养配餐、食品加工技术训练等;第二阶段是在校外实习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的生产实习;第三阶段是在校外相关工作岗位进行的顶岗实习。

我们利用学生的两个暑期和第六学期,制定了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整体计划。即第一个暑期安排学生到食品企业体验实习一个月(当工人),使学生感受食品行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责任;第二个暑期安排学生到食品企业的质量检测部门生产实习一个月(给企业质检人员当助手),检验自己所学知识与实际需要存在的差距;第六学期到食品企业顶岗实习,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在企业中锻炼成熟。

6.制订符合实际需要的考核标准,研究灵活、恰当的考核方式。研究切实可行、真正能够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如:理论课程避免以单一书面形式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在考核内容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避免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无效题型。实践课程的考核,要注重学生操作程序、操作关键点的考核,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课程论文考核一定要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范围要小,内容要实际、具体、可操作,避免假大空。因此,要求专业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获得职业能力;通过综合考核检验职业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四、小结

1.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现有效教学。教师素质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实现有效教学、实现人才培养方案预期目标的前提。因此,应加强教师在教学理论、专业培养目标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在专业课中推行“一课双师制”,即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加强课程整合与融合,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我院已初步建成化学基本技能、食品检测与分析、食品加工等多个综合性实训室,使用面积700多,拥有设备仪器总价值达200余万元。基本能承担营养配餐、食品检验等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和学生校内实训。作为重点专业建设,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更新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

3.校企合作使产学模式初见成效。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已与台州市多家食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聘请多位食品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聘请多位资深专业人士为学生授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6.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武爱平.构建以项目形成课程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J].职

业技术教育.2006,(17):29-31.

[4] 姜大源.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06,(7):14-17.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第5篇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管理

车间刚刚组建就及时组织人员制定了车间的各项管理制度,以“三标一体”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为契机,依照厂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车间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个车间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人事劳资科完成了车间的定员、定岗工作,编制了各岗位《工作标准》,明确了各岗位的要求、职责,健全了各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健全科学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车间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车间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车间在全新的组织架构下开展工作,对车间的安全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间按照要求,制订了车间的年度培训计划,涵盖了车间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设备保养、消防知识、体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结合车间实际,按照车间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了车间培训工作。

1、消防知识、安全生产培训

月份,车间组织全体职工在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整个培训过程轻松有序,培训内容通俗易懂。通过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机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消防知识。消防宣传挂图的张贴悬挂工作是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车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挂图贴在了车间一进门最为醒目的地方。通过组织培训和挂图宣传的形式,使车间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今后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内退返岗职工的培训

今年有新员工职工分配至车间工作,车间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由班组长牵头,具体负责的方式,对新员工的工作业务技能、安全生产知识等进行实际岗位操作培训。在2009年月日起至月日期间的试用期内,新员工对待工作积极负责,认真向学习上岗操作技能,通过两个月的岗位实际操作,已经能胜任车间安排的岗位工作,得到了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设备保养知识培训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让车间机台人员更好地了解改造后的设备,对生产设备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护保养,在生产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车间依然组织专人编写了相关培训材料,分班组、分时段由各班组长带领本班人员进行培训,为车间按计划顺利完成各品牌的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质量知识培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车间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产品质量作为车间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来抓。为了使机组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保证车间产品质量,车间组织生产管理员、修理工和电工等在开展了“质量体系”文件培训向参会人员阐明了体系文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车间全体员工,特别是机台人员要严格按照车间制定的质量方面的文件要求和质控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使车间的质量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5、标准化知识培训

为了跟上工厂“三标一体”标准化体系管理工作的进度,在车间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人员完成了车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文件的建立工作。因此,车间各班组根据本班上班时间,组织本班员工在活动分别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就有关三标一体理论知识及相关体系文件要求等,向参会人员做了深刻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在线产品的质量控制、安全和设备保养三方面围绕车间实际,对与车间生产息息相关的重要体系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三、加强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品牌生产质量

为确保工厂改革顺利进行、车间正常运行,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车间确定了一切工作围绕“提质、降耗、增效”的工作方针,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做了:

1、车间制定了质量管理和质控方法方面的规定和制度,并对品牌质量标准做了宣贯。

2、产品质量只有依靠全员质量管理才能得到有效保证,车间通过强制管理制度和组织学习加强全员在线产品质量控制,促进“人人都是质检员”得以逐步落实。

3、本着“设备是基础”的原则,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在用设备完好,以高效的设备保障在线产品质量。

4、实行质量缺陷分析整改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通过对质量缺陷的分析不断查找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员质量管理。

5、开展“月纵向机组评比”、季度“学习型班组评比”等活动,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稳定提高。

通过以上方面的工作,车间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质量指标达到考核要求。

四、加强车间安全管理工作,强化职工安全意识,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车间在搞好职工安全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完善了各项安全规章管理制度,并制订了车间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分解表》,将工厂下达给车间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岗位,签订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承诺书》。

一年来,车间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车间确定了专职的人员对车间的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并完成了车间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工作;组织人员定期对车间安全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车间不断加强对设备安全操作的监督检查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职工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和增强,2009年上半年实现了火灾事故为零,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无重大工伤设备事故,轻伤、重伤事故率为0。

五、加强车间设备管理工作,确保圆满完成生产任务,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一)进一步加强设备基础管理,为设备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

加强基础管理,努力用足用好设备基础资料、数据,为设备管理工作的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指导做好设备维修、维护保养工作。为此,车间对设备基础资料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一是设备现场方面,组织修理工全员参与,梳理设备跑冒滴漏、异物衬垫、缺钉少帽等问题并加以认真解决;二是做好设备有效作业率的提升,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对影响设备精度的零部件进行了维修,车间的设备管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二)努力提升技术装备素质,确保设备保值、增值。

设备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多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完好,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车间根据企业的总体部署,结合车间实际,同时协调、配合设备技术科、技术改造办公室,在提升技术装备素质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根据生产安排,收集设备运行过程中掌握的设备状态,合理制定设备每月轮保计划,在保证轮保时间的前提下,加强对设备轮保工作效果检查、落实,确保轮保对设备稳定运行、设备完好的应有作用,强化对设备轮保记录及效果跟踪、考核。使轮保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资料记录、有检查落实。

2、利用设备停台、停产认真做好设备检修工作,提升了设备精度,确保设备保持在良好的运行状态。

3、根据设备状况,按照企业计划和安排,完成设备大修后的调试、测试工作,做好设备技改工作。

六、加强车间现场管理工作,使职工有一个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

现场作业作为车间生产的后勤保障部门,班组人员本着一切服务于生产的宗旨,认真地做好每项工作。一是车间结合现场人员的文化程度、工作能力等作出相应的分工。并结合实际工作,充分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以利于在人手不够等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展开工作。二是现场组人员按照工作标准要求认真开展工作:随时巡查车间地面,清洁打扫机台周边环境,不漏过旮旯死角,确保地面干净整洁;每天定时擦拭车间现场窗玻璃及检查保养车间消防器材;及时清洁卫生,保证了机台现场环境井然有序。经过现场组人员的共同努力,车间现场整洁干净,窗明几净,为车间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七、加强车间基础管理工作,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做好车间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1、加强班子团结,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凝聚力,车间班子成员之间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做到思想上统一,步调上一致,工作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台而不是拆台,拾遗补缺,真正发挥了班子的领头带动作用,职工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2、按照要求制定了车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并据此循序渐进地开展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活动,定期开展党小组学习培训。营造以党员带头,全员共进的学习平台,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共产党员在执行制度、挖潜增效、指标提升、合理化建议方面的示范作用,车间党员同志真正做到了苦脏累险冲在前,工作业绩争一流,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生产先锋。

3、发挥共产党员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刻苦学习本岗位业务技能,争当生产能手的标兵作用。如设备改造的工作中,在时间紧,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情况下,车间党员、修理工全部都自觉地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发扬团结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圆满地按时完成了改造任务,为下一步的产品生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4、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使党员自觉做到:一是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学习党的知识,学习科技知识和车间本岗位业务知识,做学以致用的带头人;二是做品德高尚、关心群众、舍己助人、顾全大局、团结同志、善于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领路人。

(二)加强班组管理管理,提高车间管理水平

1、加强班组管理。在日常的工作中,车间领导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掌握班组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一些班组中存在的好做法向其他班组中进行推广,从而提高班组的整体水平。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电子工艺实习,技能实训;电子工程设计;创新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机制,迎接新形势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挑战,结合永城职业学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实践教学基地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在广泛领域中从事电子产品与工程技术的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即是技术教育又是工程教育。它必须突出工艺技术和多种实践技能的训练,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以及系统工程的研究、设计、管理和发展。通过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新模式

1 电子工艺实习阶段。电子工艺实习是以工艺性和实践性为主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电子工艺实习是技能实习,它不同于公益劳动,也不同于科技创新活动,其特色是学生在了解一些电子工艺的基本知识后,自己动手,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制作一两种实际产品。既是基础技能和工艺知识的入门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学生通过在电子工艺实习基地的学习,可以了解安全用电知识,学会安全操作规程,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同时,学生也可了解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类型型号规格参数和符号,主要性能和一般选用原则以及各类元器件的测量方法;熟悉电子装接工艺的基本知识和要求,掌握电子产品的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技术,了解表面贴装技术和其他新技术、新工艺等。最后,学生通过在电子工艺实习基地亲自动手制作电子产品,直接接触到初步的生产技术实践,将电子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作风,达到电子工艺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电子工艺实习中,我们强调其专业技术在实践操作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工艺知识、工艺技术和工艺规范。通过基础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为后面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2 技能实训阶段。实训教学是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训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训的重要手段。它的特点是高等教育知识水平和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相结合;计算机仿真系统和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专业职业证书相结合。我们建立实训基地,就是要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在这一方面技能的需要,营造一个职业环境,针对具体专业选择一些实用性和有发展的项目进行实训,以达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的目的。它主要强调学生进行工艺设计,工艺试验和工艺技术改造的能力;对产品进行生产、性能、质量全面的检查、控制和提高的能力。学生通过在计算机、电视机实训基地的训练,既掌握了计算机、电视机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核心技术及性能,辨认计算机、电视机的主要元器件;又能对计算机、电视机进行组装、调试、故障的诊断和维修;还能对计算机进行改造和升级换代。同时学生还了解了各种计算机、电视机相关外部设备和关键器件的知识和发展动态。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我们还将与社会上的职业技术等级鉴定和职业技能认证证书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实训的实用性和多面性,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在技能实训基地的训练中,我们突出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和专业规范、企业文化和职业环境,使学生广泛了解和接触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培养学生的社会和企业的职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为以后的系统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电子工程设计阶段。电子工程设计时将专业技术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系统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行系统工程设计和实践的综合实践环节,是实践训练的高级阶段。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由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以及进行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其突出特点是能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教学内容上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通过有意识、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由初级的基本技能实践阶段上升到高级的综合系统工程设计和制造阶段,得到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以符合当今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为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为加强实践教学间的相互联系、协调和渗透,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

首先,我们将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实习、电视机实习和电子工程设计及各个实践环节进行了独立设课,并定为实践教学的必修课。对其各门实践课分别编写了教学大纲,选定了教材,并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了调整。既强调系统理论知识,又突出了实践教学各个培养环节的训练,加强理论与工艺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双基训练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实践教学设备配置上,尽量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科研技术水平同步的仪器设备。同时,还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

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要求实践指导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工艺技术,有极强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采取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只进行课题项目范围的制定,只在设计方案方法上给与指导,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实验的方法和手段,开出元器件材料和仪器设备清单,构筑试验平台,进行设计制作安装调试。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第7篇

关键词:农商科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 165-03

1 背景

产教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承担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农业发展呈现快速在不断转型升级。高等农业教育始终承担着为农业服务的功能,如何更加主动、贴切地融入并服务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农业职业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依托农业区域经济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农商科专业应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高等技术技能的人才。农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植于教育形势嬗变的现实土壤,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想愿景,要求其办学体现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加强与农产品流通行业联系。因此,以服务“三农”的专业素质为特色,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2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产教深度融合的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其基本要求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和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农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仅熟悉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还要具有“三农”情怀、成为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围绕农业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以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要素进行。通过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和综合实践3a不间断的教与做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技能。

2.1 设计的路径 农商科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需求对接。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突出农业行业特色,创新“校社企共育,四段递进”教学模式,提升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以“面向农业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把认知实训、校内课程实训、综合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各种实践教学形式,在3a中逐步形成农商科专业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1.1 以涉农流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分解专业实践能力要素结构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组织化,专门化特征,对涉农的流通岗位能力要求体现为通识化和专门化。结合农产品流通行业岗位需求,大致归纳为基础岗位、发展岗位和拓展岗位,实践环节“基础实践―核心课程实践―综合实践与拓展”。通过对3类岗位能力分析,排列出所需实践能力要素与结构,将各个实践能力要素安排到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能力要素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1.2 制定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标准,衔接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学”和“做”。根据农产品流通岗位所需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要求,由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制定实践能力的训练考核标准,打破课程界限,设置实践课程模块,推行“课程联动、行业参与”的过程化考核模式。增加校内实训室的开放性,促进教师与农业新的经营实体的产学研结合。

2.1.3 围绕综合实践能力拓展,有效衔接实践环节 产教融合的主线是“合”。以校内外基地为平台,借助课程实训和定岗实习等环节,构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校内课程指导教师、实训中心首席指导老师的三方协调机制。以训练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融合,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结合实践教学目标,编制实践教学指导书。将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和毕业实践围绕专业能力拓展的需求,进行有效地衔接。

2.2 构建“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认知实践―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训”4个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认知实践是在军事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采取专业实践小组活动的办法,让学生参与基地管理,使学生对某一个农业实体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感性认识;基本技能训练是以经营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是成立大学生消费合作社,在校内实训基地将生产与模拟经营相结合,校外采用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整个经营活动;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训练是在学生全面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顶岗实训,进行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2.3 构建“学、做、创”一体的实践课程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农商科专业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培养熟悉具有“三农”情怀、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以塑造“三农”情怀为辅,按照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构建实践课程内容体系。

2.3.1 围绕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 与用人单位合作,按照行业企业人才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农产品流通职业岗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农业农时生产过程,将相关职业岗位分解,根据每个岗位所需掌握的技能,形成对应的核心课程,将合作社经营管理岗位群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优化“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农商科专业双证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学习目标,形成课程标准。

2.3.2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在市场调研基础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实施课程重组与改革。按照工学结合,以精品课程为标准,重点建设《合作社管理实务》、《合作社经济》、《合作社财务》、《合作社实务》、《农产品电子商务》等5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方法与考核标准等课程标准;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现代农业创业》、《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市场调研》、《农村社会学》和《合作社审计》等6门专业主干课程。探寻以“真实生产、模拟经营、学教相辅”为特征的“学、做、创”一体教学。

2.3.3 利用“三课堂”培养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 调研分析能力是农商科专业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利用校内人文讲堂、实训课堂和在寒暑假社会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入户调研。主要形式包括科技助农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农”讲师团和“三农”志愿者团队等,组织学生入户调研,了解民情和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关注家乡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等等,并且能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服务农业产业,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使得助农与助学相结合,服务与育人相结合。

2.4 实施“三课堂”联动的教学活动 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满足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应把实践教学内容在课堂、实训基地和与课外创业活动等环节进行有效的合成和分解,设计“教、学、做、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如下:

2.4.1 教学结合,教师按照生产季节有序编排课程内容 在校外实习基地导师(合作社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训练学生的技能,以岗位立业为主的知识、技能培养;同时孕育“爱农”情怀。使得教与学过程融为一体,锤炼学生职业能力。

2.4.2 学做结合,把创业教育融入实践课堂 学生入学后以班级为单位自主组建模拟公司,一个班级按照合作社规定的最少人数自主组建(11人),教师为总的合作经济管理师,学生为经营者,进行入股(每股10~50元不等)。打破课程知识顺序,按照农业生产季节要求编排时间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对农事,农技的大致了解和体验,不仅可以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熏陶“爱农”情怀,还可以通过模拟经营获得知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2.4.3 做创结合,以社团为实体,培养自主创业职业能力 成立大学生消费合作社等创业型社团,以项目为载体、以农商购为平台,以完成合作社代销的产品量为目标,实现由实训和经营性生产融合、创业教育与实训课堂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总结经验与体会,实现学习迁移,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实现从学科知识到情境知识的知识建构。在校内实施“三课堂”贯通的教学做模式,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分享劳动成果。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熏陶“爱农”情怀,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在实践教学整个工程中贯穿“素质启蒙-素质锻炼-素质体验-素质升华”,并且通过搭建平台对“服务三农”情怀素质进行历练。

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校企一体化仿真性的实践教学基地等。农商科专业涵盖面广,专业间内在联系密切,其发展要考虑专业群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校外教学资源的优势,结合农业区域经济的特点进行。

3.1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 以目前的专业团队为基础,以优化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为主线,“外引内培”相结合等方式,重视与农业企业进行广泛合作,邀请企业高管、请行业专家能手等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与新昌丰岛集团、绍兴市兴农果蔬合作社、杭州雅惠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市萧山区庚泰蔬菜合作社、外婆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市兴农蔬菜产销联合会、江山市大合作生猪养殖合作社等20多家单位的合作,逐步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并且通过下农村、入农户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大学生消费合作社工作室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导师带、专家帮、项目促、大赛练提升教师的职教能力。

3.2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结合当地农业区域特色,以产教融合为背景,在校外与绍兴市裕民生态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绍兴精酿公司、绍兴果蔬联合会等共建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把独立的实训室建成依托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群建成集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营销与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教学、实训、培训多功能的校内商贸流通实训基地;构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室―农商购创业实训室。这样既可以减少实训室建设中的重复投资,提高设施利用率,又可以突出重点,提升实训的系统性,从而满足商科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使得“教、学、做”一体化、实训软件仿真化、实训基地集成化。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课程评价是衡量办学质量,考察学生所学内容、保证培养目标达成关键环节。农商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具有隐性和难以量化等特点,所以在考虑评价范围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综合性,采取课程采取“课程联动、行业参与”的过程评价体系。围绕以下4个方面进行:

4.1 依据课程的相关性设计考核内容 按照每个学期课程教学进度的要求,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确定联合考核的课程名称,由任课教师结合所任课程,设计考核的实践项目内容,重点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考察。

4.2 依据岗位任务特点设计实训方式 根据学生所在区域的不同,把学生划分若干学习小组,选取家乡示范社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搜集案例;在实训过程的考核中,考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同时实施任务驱动,要求每个小组根据任务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记录、互评等。

4.3 依据结果综合性设计考核主体 农商科专业实践结果比较隐性难以量化 所以考核重点是过程化、考核主体划分为自评、互评和校内外指导老师4个侧面进行。校内任课老师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等进行打分;行业专家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能力打分(30%),同学自评(20%)和互评(20%)和任课老师的打分(30%),考核态度协作和问题解决建议等。然后从以上4个方面进行加权汇总,作为考核总成绩。根据课程标准,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考核占50%~70%,期末考核占50%~30%,计算课程总评成绩,实训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及格。体现了考核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4.4 学生评价内容与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包括:口试、笔试、操作、答辩等。考核内容对主要有:资料数据记载、整理和统计与分析,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与效果、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指标对学生实训过程的态度,进步情况等进行考核。

4.5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依托毕业生毕业生综合实训平台进行网络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一个方面;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注重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强化顶岗实习考核。企业考核(70%),考核指标有工作量合格率,职业素质和出勤率;学校考核(30%)看学生写的周记,实习态度和实训总结,技能合格和出勤率合格,颁发顶岗实习证书。强化顶岗实习的考核和过程管理。

5 结语

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有教学管理等配套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还需要融入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中,以促使实践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刘广林.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 4):3~6.

[2]于莉等.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7):9-11.

[3]王震.关于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J].职教论坛,2011,(29):55-57.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第8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264-02

一、应用技术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

1.高等性。应用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中的较高层次,自然“高等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因此,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口径方面应该比高职专科更宽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则应该更厚一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2.职业性。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自然“职业性”应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取得代表其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使其毕业时能够胜任较高技术要求的岗位。

3.区域性。区域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存在差异性。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目前应用本科的试点来看,应用本科教育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第一线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4.社会性。社会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普通本科教育也在讲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那么应用本科教育则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相应地,应用本科人才作为一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和素质:

第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应用本科教育属于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本科人才‘应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技术技能的操作水平区别于高职专科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具体、工作层次多么基层,它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第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应用本科教育是一种高职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的教育: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为日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设置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应用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应用本科人才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际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四,人才的创新意识。应用本科人才是一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我校在本学科的建设有十二年的专科基础,本学科的本科建设是在工业外贸专科专业的基础上本着强化基础、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人文教育的原则设置课程,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成以坚实的贸易理论为基础、以机电产品贸易研究为特色、以人文教育见长的特色学科。这一特色以我校的行业背景为依托,既与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定位相适应,也与我校以电气和机械工程学科为主流学科的建设相适应,更与经济工程系人文教育见长的传统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懂得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熟悉机电工业技术基础知识,能在机电产品制造和经营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从事涉外经济贸易与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和专业培养目标,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如下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机电行业产品与贸易的知识、理论、政策和法规,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为行业服务。这些课程有:机械制图、机电产品概论、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机电产品贸易、机电产品贸易法规等。

“机械制图”课程设置要求:“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课程介绍机械识图、绘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与机械制图相关的国家标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接受机械制图的基本训练,从而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纸的基础知识,具有绘制和阅读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机械制图》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机电产品概论”课程设置要求:“机电产品概论”是为培养具有机电产品知识基础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电产品的性能、用途、型号、典型机电产品的技术特点以及主要厂商简介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机电产品的功能,掌握机电产品专业知识。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课程设置要求:“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是在学生具有机电产品知识的基础上,介绍常用机电产品的用户需求特点、产品结构分析、机电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状况、市场需求预测、市场营销特点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典型机电产品的市场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机电产品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能力。

“机电产品贸易”课程要求:“机电产品贸易”课程是我们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设立的一门专业方向课。主要介绍机电产品贸易现状、主要贸易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布局,机电产品贸易国别的规则,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规则与流程,机电产品贸易国别的比较分析以及机电产品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四、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主要抓手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安排,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本科人才,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课程建设和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

1.课程建设和改革。应用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应当体现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增加几门课程。同高职专科相比,应用本科的专业口径应该更宽一些,但比普通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在课程上应该体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高职专科的基础理论学习是“必需、够用”为度,应用本科的专业理论基础则应该比较厚实。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应用本科学生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应用本科应当充分利用四年的时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第9篇

工厂车间半年工作总结新的一年的到来,工厂进行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新起点、新希望”,半年来,车间在厂领导班子、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生产为中心,克服人员紧张、管理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不断强化车间基础管理工作,狠抓落实,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车间的综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车间在工厂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车间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上班年的生产任务,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管理

车间刚刚组建就及时组织人员制定了车间的各项管理制度,以“三标一体”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为契机,依照厂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车间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个车间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人事劳资科完成了车间的定员、定岗工作,编制了各岗位《工作标准》,明确了各岗位的要求、职责,健全了各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健全科学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车间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车间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上半年,车间在全新的组织架构下开展工作,对车间的安全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间按照要求,制订了车间的年度培训计划,涵盖了车间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设备保养、消防知识、体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结合车间实际,按照车间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了车间培训工作。

1、消防知识、安全生产培训

月份,车间组织全体职工在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整个培训过程轻松有序,培训内容通俗易懂。通过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机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消防知识。消防宣传挂图的张贴悬挂工作是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车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挂图贴在了车间一进门最为醒目的地方。通过组织培训和挂图宣传的形式,使车间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今后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内退返岗职工的培训

今年有新员工职工分配至车间工作,车间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由班组长牵头,机长具体负责的方式,对新员工的工作业务技能、安全生产知识等进行实际岗位操作培训。在20**年月日起至月日期间的试用期内,新员工对待工作积极负责,认真向学习上岗操作技能,通过两个月的岗位实际操作,已经能胜任车间安排的岗位工作,得到了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设备保养知识培训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让车间机台人员更好地了解改造后的设备,对生产设备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护保养,在生产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车间依然组织专人编写了相关培训材料,分班组、分时段由各班组长带领本班人员进行培训,为车间按计划顺利完成各品牌的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质量知识培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车间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产品质量作为车间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来抓。为了使机组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保证车间产品质量,车间组织生产管理员、修理工和电工等在开展了“质量体系”文件培训。通过车间的几次质量事故,结合体系文件的要求,向参会人员阐明了体系文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车间全体员工,特别是机台人员要严格按照车间制定的质量方面的文件要求和质控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使车间的质量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5、标准化知识培训

为了跟上工厂“三标一体”标准化体系管理工作的进度,在车间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人员完成了车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文件的建立工作。因此,车间各班组根据本班上班时间,组织本班员工在活动分别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就有关三标一体理论知识及相关体系文件要求等,向参会人员做了深刻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在线产品的质量控制、安全和设备保养三方面围绕车间实际,对与车间生产息息相关的重要体系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三、加强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品牌生产质量

为确保工厂改革顺利进行、车间正常运行,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车间确定了一切工作围绕“提质、降耗、增效”的工作方针,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做了:

1、车间制定了质量管理和质控方法方面的规定和制度,并对品牌质量标准做了宣贯。

2、产品质量只有依靠全员质量管理才能得到有效保证,车间通过强制管理制度和组织学习加强全员在线产品质量控制,促进“人人都是质检员”得以逐步落实。

3、本着“设备是基础”的原则,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在用设备完好,以高效的设备保障在线产品质量。

4、实行质量缺陷分析整改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通过对质量缺陷的分析不断查找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员质量管理。

5、开展“月纵向机组评比”、季度“学习型班组评比”等活动,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稳定提高。

通过以上方面的工作,车间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质量指标达到考核要求。

四、加强车间安全管理工作,强化职工安全意识,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车间在搞好职工安全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完善了各项安全规章管理制度,并制订了车间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分解表》,将工厂下达给车间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岗位,签订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承诺书》。

半年以来,车间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车间确定了专职的人员对车间的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并完成了车间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工作;组织人员定期对车间安全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车间不断加强对设备安全操作的监督检查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职工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和增强,20**年上半年实现了火灾事故为零,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无重大工伤设备事故,轻伤、重伤事故率为0。

五、加强车间设备管理工作,确保圆满完成生产任务,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一)进一步加强设备基础管理,为设备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

加强基础管理,努力用足用好设备基础资料、数据,为设备管理工作的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指导做好设备维修、维护保养工作。为此,车间对设备基础资料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一是设备现场方面,组织修理工全员参与,梳理设备跑冒滴漏、异物衬垫、缺钉少帽等问题并加以认真解决;二是做好设备有效作业率的提升,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对影响设备精度的零部件进行了维修,车间的设备管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二)努力提升技术装备素质,确保设备保值、增值。

设备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多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完好,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车间根据企业的总体部署,结合车间实际,同时协调、配合设备技术科、技术改造办公室,在提升技术装备素质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根据生产安排,收集设备运行过程中掌握的设备状态,合理制定设备每月轮保计划,在保证轮保时间的前提下,加强对设备轮保工作效果检查、落实,确保轮保对设备稳定运行、设备完好的应有作用,强化对设备轮保记录及效果跟踪、考核。使轮保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资料记录、有检查落实。

2、利用设备停台、停产认真做好设备检修工作,提升了设备精度,确保设备保持在良好的运行状态。

3、根据设备状况,按照企业计划和安排,完成设备大修后的调试、测试工作,做好设备技改工作。

六、加强车间现场管理工作,使职工有一个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

现场作业作为车间生产的后勤保障部门,班组人员本着一切服务于生产的宗旨,认真地做好每项工作。一是车间结合现场人员的文化程度、工作能力等作出相应的分工。并结合实际工作,充分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以利于在人手不够等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展开工作。二是现场组人员按照工作标准要求认真开展工作:随时巡查车间地面,清洁打扫机台周边环境,不漏过旮旯死角,确保地面干净整洁;每天定时擦拭车间现场窗玻璃及检查保养车间消防器材;及时清洁卫生,保证了机台现场环境井然有序。经过现场组人员的共同努力,车间现场整洁干净,窗明几净,为车间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七、加强车间基础管理工作,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做好车间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1、加强班子团结,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凝聚力,车间班子成员之间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做到思想上统一,步调上一致,工作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台而不是拆台,拾遗补缺,真正发挥了班子的领头带动作用,职工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2、按照要求制定了车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并据此循序渐进地开展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活动,定期开展党小组学习培训。营造以党员带头,全员共进的学习平台,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共产党员在执行制度、挖潜增效、指标提升、合理化建议方面的示范作用,车间党员同志真正做到了苦脏累险冲在前,工作业绩争一流,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生产先锋。

3、发挥共产党员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刻苦学习本岗位业务技能,争当生产能手的标兵作用。如设备改造的工作中,在时间紧,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情况下,车间党员、修理工全部都自觉地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发扬团结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圆满地按时完成了改造任务,为下一步的产品生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4、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使党员自觉做到:一是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学习党的知识,学习科技知识和车间本岗位业务知识,做学以致用的带头人;二是做品德高尚、关心群众、舍己助人、顾全大局、团结同志、善于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领路人。

(二)加强班组管理管理,提高车间管理水平

1、加强班组管理。在日常的工作中,车间领导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掌握班组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一些班组中存在的好做法向其他班组中进行推广,从而提高班组的整体水平。

2、创建学习型班组。车间通过“学习型班组”的创建,把开展班组基础管理专项工作同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建立上下结合、有效沟通机制,完善班组建设考评与奖惩制度,在加强班组考核、现场管理、提高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营造良好了的学习氛围,逐步实现了职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以上就是车间20**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车间的各项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全面有序。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车间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改善,带领职工共同把车间的各项工作做好,为工厂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半年的工作措施与打算

下半年我们将在厂领导班子和党委的领导下做到:坚持安全生产齐抓共管,集中优势组织生产,精打细算保障成本,细心维护保养设备,稳产优质降低消耗的方针。切实抓好以下工作,保全年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

一、车间基础管理工作方面:

1、继续发扬职工强烈的责任意识、时代意识、系统思考意识、拼搏奉献意识和创新意识,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全车间职工的思想,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在今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圆满完成工厂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2、进一步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职工安全意识,逐步完善车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确保车间全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的顺利完成。

3、全面贯彻落实工厂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加强车间机、物、料等的管理工作,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完成车间全年消耗指标。

4、加强设备管理,实行设备保机到人,岗位、技术两级点检,真实反应设备运行状态及设备状况,加强岗位工设备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完好率,检修中严把检修质量关,力争设备作业率达到工厂考核要求,按时完成今年生产计划。

5、进一步完善优胜劣汰,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在分配制度上拉开档次,对贡献大、特别是在某项指标上有所突破的人反进行重奖。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关心职工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精神,充分提高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质量工作方面:

1、坚持做好“人人都是质检员”,通过全员在线产品质量控制逐步减少缺陷产品,特别是对工厂形象、品牌形象影响较坏的质量问题,进行认真整改。

2、开展质量优胜机组评比活动,稳步提高在线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3、加强学习,进一步强化品牌安全生产的意识,坚定不渝的把质量工作摆在管理和生产工作的首位。加强对工作责任的理解,将智能劳动应用到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上,学习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提高对质量缺陷的判定能力。

4、强化在线产品质量控制办法和方案,落实机组的自检频率及自检力度。进一步观察质量监控点上存在的问题,透过现场的生产工作寻找问题原因的根本,不断分析总结,不断整改完善。

5、加强机组人员之间的沟通,注重机组人员的协调配合。注重员工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良好操作习惯的形成,为保证产品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备工作方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