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学原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04 07:02:54

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原理第1篇

《教师实用心理学》由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白桂香主编。该书是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书中重点阐述了与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有关的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问题,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对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有影响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全书共12章,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共包含7章内容,属于学习心理学,包括学习与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习策略、学习迁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道德品德的形成、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该书在阐述学习理论时,与传统学习心理学有所不同,它把重点放在分析这些理论的研究思路、考察问题的视角以及可借鉴的实验方法和成果上,这样就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章重点介绍了布鲁纳“假设考验说”和奥斯伯尔的“认知同化论”,阐述了概念、规则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和规律,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供原则和方法。学习策略一章是以“教会学生学习”和“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阐述认知过程的学习策略、对认知过程监控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策略的教学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和开发学生智力,用两章篇幅阐述了学习迁移和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品德的形成和非智力因素优化两章是从素质教育需要出发编写的。这些非智力因素与传统的智力因素相区别还是有意义的,并且这些因素也确实是需要优化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第二部分包括三章(8、9、10),属于教师心理学问题,重点阐释了教师的角色和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师生关系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三部分包括11、12两章,讲述了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并介绍了相关理论和方法。

该书理论阐述精辟,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紧密,材料丰富、生动、具体,实用性很强,有助于开拓中小学教师的思路和提高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心理素质。因此该书是中小学教师、干部继续教育应首选的教材。

《心理学原理》由北京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卢强主编。该书是依据2000年最新修订的成人高等院校专升本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它可以用作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进修教材和心理学专业专升本辅导参考用书。该书与北京市非师范毕业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心理学考试大纲要求相兼容,因此可以用作北京市非师范毕业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心理学参考教材。

心理学原理第2篇

国内外学者对幽默的研究源远流长,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及语言学角度开展研究。对自嘲式幽默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嘲式幽默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等方面。

孙国兰等归纳分析了自嘲的种种动机:表达自谦、道歉、遮羞、遮丑、愧疚等。李春分p等从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探索了自嘲产生的三种形式:心理期望的突然扑空、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和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自嘲式幽默是一种常用的社交手段,从心理学角度我们不难找到自嘲产生的心理原因。

一、自我佯攻——摆脱尴尬,提升自尊

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时刻会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事物产生意识。心理学家罗杰斯将个人对自我的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w指出,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自我与个体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并不总是一致,有时甚至相距甚远。当个体意识到两者不一致时,会采取自我防御措施以防止焦虑的产生。一种防御涉及对经验的歪曲,另一种防御涉及阻止威胁性的经验进人意识。

自嘲,是自我防御的有效手段之一。当令个体产生尴尬的事情发生之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了差距,个体为了避免他人的嘲笑,率先对自身展开“攻击”。而这种“攻击”,或者避重就轻,或者避实就虚,或者故意曲解,或者完全脱离事实。通过自我佯攻、自我否定,可以减轻或免受他人攻击可能带来的更大的痛苦。通过自嘲带来的“快乐”,可以掩饰现实与理想落差可能带来的悲伤、失望、孤独、后悔等等各种情绪,在表面上维护了理想自我,因而可以提升自尊。

ItwasrushhourandIwasdashingtoatraininNewYorkCity’sGrandCentralTerminal.AsInearedthegate,aplump,middle-agedwomansprintedupfrombehind,loseherfootingonthesmoothmarblefloorandslidontoherback.Hermomentumcarriedherclosetomyshoes.BeforeIcouldhelpher,however,shehadscrambledup.Gaininghercomposure,shewinkedatmeandsaid,“Doyoualwayshavebeautifulwomanfallingatyourfeet?”

上班高峰期,一位中年妇女匆匆忙忙赶往车站,却仰面朝天摔倒在一名素不相识的人面前,这是很让人尴尬的一件事。然而,这位妇女却立即爬起,恢复常态,并自称“漂亮女子”拜倒在人面前。可以想象我”当时的表情应该是从惊愕到可笑同情再到一笑了之。而那位中年妇女,身体摔疼了,甚至可能摔伤了,但通过貌似轻松的自我解嘲,挽回了自尊,众人也为她捏了一把汗。

二、利他主义——成人之美

有时候,人们互不相识,却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并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最终目标是为了他人利益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根据利他行为产生的不同心理动机,巴特森®将利他行为分为两种类型: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前者在做出利他行为时有考虑自身的情感,例如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防止日后可能产生的后悔自责情绪,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实现自我价值等等。这种助人行为在主观上有明显的“利己”成分,虽然个体在助人时未必意识到了。后者则没有考虑自身的利益,完全是受外部动机所驱使,为了改善他人的处境或减轻他人的痛苦而出手相助。不论出于“利己”还是“利他”,利他主义都考虑了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真正的利他主义来自于共情——能感知他人的情感和幸福。当某人需要帮助时,共情将会弓丨起同情、怜悯和温情“共情”能让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情”,让我们互相怜悯,互相帮助’共创文明社会。

某些自嘲式幽默,在贬低嘲笑自己的同时,往往从他人的情感需求人手,给予他人所需要的褒扬、关注、同情等。这属于情感利他主义。不论自嘲的制造者是出于“利己”还是“利他”,虽说有贬低自己的成分,但由于幽默本身能给人带来愉悦,所以既“利他”又“利己”,实现“双赢”。

请看下面一则幽默:

Onacrowdedbus,afineladysteppedonagentleman’snewleathershoesinstilettoheels.‘I’msorry,”theladysaidimmedi¬ately.“Itdoesn’tmatter,”themanrepliedwithasmile,“ThankyouforremindingmethatIshouldpolishmyshoes.,’

公车上被人踩是经常发生的事。而这位男士在新皮鞋被人的高跟皮鞋踩了之后不但控制住情绪没有爆发,而且能微笑着感谢对方提醒该擦皮鞋了。他尽管自己受到了伤害,却能理解女士并非故意为之。为了避免给别人带去内疚、自责,他嘲笑自己皮鞋脏了,该擦了。在这则幽默里,女士紧张的情绪得以释然,男士也必定因为自己的幽默机智和绅士风度而让人刮目相看。

三、亲和动机——缩短交际心理距离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既有生存的自然需要,又有行为活动的社会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从基础到高级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敬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8]。有需要就会产生行为动机。李元授把人们因友爱、归属需要而产生的动机称为亲和动机。所谓亲和动机,主要是指人们害怕孤独或深感力量单薄,需要与他人在一起的渴求和愿望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结构图,我们发现,一方面,人们有友爱和归属的需要,这个需要是建立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上的。在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恶劣的远古社会,人们相互友爱,互相帮助,以联合的形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斗争,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友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们获取尊敬、求知、求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之一。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极大发展,人的生理、安全的需要巳基本得到满足。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各行各业之间的生产、分工更加明确,也越来越细,人们互相之间的依赖程度也越来也高。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和实现人生的价值,人们同样需要维系彼此之间的亲和关系。

幽默,通过使人发笑的机制,能调节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情,提升个人自我形象,缓解和改善紧张的人际关系。自嘲式幽默’通常站在与自己“对立”的立场进行自我攻击,或者丑化自我,或者贬低自我,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让他人感觉到心理优势,从而缩短与他人的情感距离。下面一段话节选自2007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Iapplaudthegraduatestodayfortakingamuchmoredirectroutetoyourdegrees.Formypart,I’mjusthappythattheCrim¬sonhascalledme"Harvard'smostsuccessfuldropout”.Iguessthatmakesmevaledictorianofmyownspecialclass".Ididthebestofeveryonewhofailed.

缔造了宏大的微软帝国,连续21年蝉联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作为公众人物,头上顶着巨大的耀眼光环,让人肃穆起敬,敬而远之。然而,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盖茨却自嘲为“哈佛大学史上最成功的綴学生”,并把自己归为“失败者”——“在所有的失败者中,我做得最好”。原本与听众相距遥远,有着光辉形象的盖茨一下子“跻身”普通人的行列,架起了心灵交流的桥梁,为之后的演讲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不仅仅盖茨,很多公众人物都喜欢采用自嘲式幽默。幽默家孙绍振认为,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的幽默语言,比诗化的语言更有感人的力量。天道教育一国际教育知名品牌,甚至认为“自嘲几乎是大部分名人演讲的必杀技”。

四、把握自嘲的度

心理学原理第3篇

关键词 心理学原理 护理管理应用

时代要求护理管理工作应用心理学理论

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工作重点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移,强调重视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开展整体护理。这一转变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而护理管理者更要具备驾驭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及时发现心理应激来源,采取相应措施。

就医观念更新带来的需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使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由单纯追求身体健康,或不生病,到要求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即除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步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已被广泛接受,随之而来的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方法及技巧

心理学理论学派有多种。其中影响最深的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为创始的精神分析派心理学以及马斯诺的人本主义心理派。作为护理人员,特别是护理管理者要将心理学相关理论融汇贯通,综合应用。同时护理管理者应善于应用沟通技巧,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将心理疏导法、心理渲泄法、消极清除法、情绪转移法综合应用于管理活动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方 法

心理疏导法:基于精神支持法,当护理人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或是家庭危机情况下,势必影响工作质量,护理管

理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与护士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充分表露思想症结,帮助其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达到心情舒畅,从而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心理渲泄法: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源泉即心理压抑是无意识,而意识是人心理比较小且非主要的部分,意识压抑着人的本能活动和欲望,它使无意识的要求与社会的道德约束相一致。精神疾病的发病原理也基于内心矛盾的冲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护士常常要忍受,如领导的批评、医生的指责、病人的投诉等,这些都容易使护理人员心灵受到压抑。因此,护理管理者要提供机会让护士“发泄”,“渲泄”和“释放”过度压抑的情绪,从而使护理人员以良好的状态面对病人,树立白衣天使的新形象。

消除、转移法:基于心理学理论的行为疗法。即以理论为指导,控制不良行为模式进而重建和恢复良好的行为模式,消除或纠正护士的不良行为,转移至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护士长既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又要有综合的理论和操作水平,能影响下属、感染下属,进而使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和要求下,进入护士应有的角色状态。

技 巧

不同人群的心理调适:在应用心理学理论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措施,同时结合年龄层次,工龄长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低龄资的采用消除转移法,对高龄资的采用疏导和渲泄相结合的方法。

不同岗位人群的心理调适:对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根据其责任大小、技术水平高低、科技含金量多少等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关键岗位的护士,要主动关心,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化解心理症结,使其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对次要岗位,能力欠缺者,采取鞭策、激励手段,加大考核力度,使其有活力、有压力、有动力。

针对不同外因的心理调适: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女性,其角色模式有多种,在工作中集照顾者、教育者、管理者、协调者于一身;生活中集女儿、妻子、母亲于一身,制约和影响因素众多,岗位竞争压力、家庭负担等互相作用,致使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下降。护理管理者要了解护士压力源,采取疏导或渲泄的方法,减轻压力,防止出现偏差。

讨 论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主要侧重于研究各种组织系统中人际关系所发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了解和研究这些规律性有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将管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使之在管理中具体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应该做到:①打造互动-互助的良好的护际关系。②采取物质-精神结合的多种奖励方式。这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充分调动了护士主动能动性:护理工作不是被动执行医嘱,护士也不是简单的“打发”护士,而是一门综合科学技术与服务技巧的技术劳务工作。通过应用心理学原理进行管理,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消极因素及时得到化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心理学原理第4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学困生;心理学原理指导教学

1学困生

“学困生”是“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习困难也称“学习失能”(Learning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用来表示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造成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自身、家庭和社会原因。自身原因:知识基础差、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不坚定、逆反心理、贪玩怕吃苦、沉迷网络、自暴自弃等;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暴力等;社会原因:社会不良风气,如:攀比之风、拜金主义、从众心理、享乐主义等。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黄金时段,身心健康发展很容易受到影响,身心发展的不健康在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

2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

2.1学校分班时的心理暗示

现在学校把学生按班级制度进行分配,按学习成绩好坏,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班级。中低等层次班级,学困生占大半,这些学生在尝试了很多次失败以后给自己的界定就是:成绩差,不是学习的料,所以分在了差的班级。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把自己归类,加重心理暗示,为学习困难埋下伏笔。

2.2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有些学生一开始上学,因自己懒惰和不求进取,使自己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学也属落后群体,无稳固知识基础,中学沉重学习任务压的学困生喘不过气,知识债务越积越多,再怎么努力都差人一截,多次打击后,开始认为自己不适合读书,慢慢变得习惯学习困难的事实。最后,成为了学困生。

2.3难抵外界诱惑

进入中学,发现更多新奇好玩人和事,心理开始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观,更加坚定自己的喜好厌恶,变得独立。但这时又是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干扰的时候。很多中学生开始沉迷网吧、喜欢打扮、早恋、吸毒甚至犯罪,在该学习的年龄做不属于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因逆反心理存在,家长和老师越是管教越是严重。无心学习,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2.4对教师的偏见

经调查很多学生某一科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喜欢科任教师。不喜欢的原因很多,比如:老师声音不好听、口音重听不懂、说话太小声或太快、上课声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老师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太差,老师太凶恶没有亲和力,不近人情等。学生有了对老师的主观判断,开始不喜欢老师,进而不喜欢这门课,在这门课上学习没有兴趣,渐渐变为学困生,成绩下滑,学习越来越困难。

3利用心理学理论对学困生进行教育

学困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各种不良心理导致其成为学困生。所以,教师要懂得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因材施教。

3.1利用“得寸进尺效应”和“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进步

“得寸进尺效应”是在一个人接受了一个小要求后,也会倾向于接受随之而来稍大的要求的心理现象。利用“得寸进尺效应”教育学困生,可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取得进步。学困生教育中,老师需针对性了解每个学困生学习弱点后对症下药。需花更多时间精力,对老师要求高。首先要让学生“得寸”。了解每个学困生能力和弱点后,为每个学困生安排一个最低目标,使他们能轻易完成。一旦学生完成小目标,马上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一段时间后为其布置另一个稍有难度的任务,学生会比较乐意去接受新任务并付出行动。这是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达到的水平和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差距。“寸”就按照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去安排任务,“尺”就是比“寸”更高水平任务,要学生努力才能达到的水平。在学生“得寸”后“进尺”,使学生完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目标,其间学生可能会出现懈怠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应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提供必要帮助和督促,采用鼓励式教育,一步步增强学生自信,让努力就能成功的心理取代以前既定的差生心理暗示,帮助学生一点点进步。

3.2“霍桑效应”结合“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霍桑效应”又叫“实验者效应”,试验里当把试验工人置于专门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变化,受到各方面关注,从而形成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重要部分,从而使产量上升。这个试验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效率会大大增加。“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罗森塔尔等人对小学生做的一个实验,实验中他们随机抽取一些预测未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写入名单,结果在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这个实验表明若老师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常会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和学业,从而得到老师期望的进步。对于学困生教育,教师可结合“霍桑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课堂上公开表示对学困生的期望,并抓住学困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在大家关注下,给学困生布置任务,并鼓励他们去完成,教师表现出很高期望,让学困生知道自己在公众的关注下定要努力完成任务,达到教师期望,不让其他同学瞧不起。这样不仅使学困生学习到知识,还增强自信,为学习提高增添动力。实际教学中,教师评奖试卷时,若遇到大家粗心就会做错的题,而某个学困生却做对的情况,就毫不犹豫叫他为大家讲解这道题,并让他告诉大家怎样可避免粗心做错,这样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与学习动机。

3.3防止学生不健康心理现象影响学习

心理学著名效应“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误。对于身心善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普遍具有这种心理倾向。他们会从老师的一个短处和小错误里去总结老师种种不好,以偏概全,从而越来越不喜欢老师,对其所任科目也开始不认真,继而成为该学科学困生。为防止学生这样的心理影响学习,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作为老师,必先提高自己知识和师范技能,让学生感觉你的人格魅力,并用行动告诉学生你是他们这一学科优秀老师,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拜崇敬,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其次,人无完人,教师也有缺点,但不能把缺点变为劣势,在学生面前善于承认缺点并努力改善,可让学生适时提醒监督,做到师生共进步。学生是纯真的孩子,相信老师的努力和对同学们的负责学生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老师的原因而讨厌学习成为学困生,学习兴趣也会增大。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黄金时期,心理是敏感脆弱的。作为老师,我们应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正确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不仅是让学生没有心理疾病,还要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乐观正确的心态,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游刃有余,对世界充满希望,才能使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浙年专修学院.

心理学原理第5篇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存在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与杀人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全国各地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研究工作,试图找出干预心理危机、防治心理疾病、提高心理耐挫力的有效方法。由于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复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特点,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弱,同时又面临着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因此普遍存在发生心理危机的潜在可能性。

原因及症状复杂心理危机是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教养、人际交往等关系相互交织的综合反映。大学生在危机发生时出现的症状是复杂的,也是难以理解的,它不遵守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危机一旦出现,就会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危机干预工作者进行直接的干预。

调整大学生心理危机应遵循的原则

预防性原则。由于自杀原因的复杂性、症状的瘾匿性和行为的突出性,以及学生自杀完成或危机干预的失败,很多人认为大学生自杀不可能预防和干预,导致方法上被动无为或对自杀危险性评估不足,危机发生时手忙脚乱,影响自杀干预的实效。因此,要做好大学生自杀干预工作,首先要树立大学生自杀是“可干预”的思想和理念,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高校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时,应以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也是世界各国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基本原则。要求高校把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

及时性原则。心理危机理论创始人开普兰认为,导致危机最本质的因素是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性,当每个人经历或目睹重大且突发事件的发生时,超过个人平时身心所能承受的压力,使他无法通过常规的手段去对付面临的困难,便陷于惊慌失措的情绪状态,个人失去导向及自我控制力。危机发生的本身是应激性的,危机干预中时间是一个关键因素,不允许进行许多细致的思考和无谓的尝试。因此,危机干预者必须能够对危机中不断涌现、不断变化的问题做出迅速的反应和处理,否则,将失去干预的最佳时机或导致危机发展成失控状态。

发展性原则。危机,既意味着“危险”,又存在着“机会”。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或自杀。另~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如果当事人能利用这~机会,则危机干预能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危机干预不仅以解决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为干预目标,而更应该以帮助当事人快速提升应对危机能力为干预目标。危机干预应遵循“促进当事人和当事人所在团体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通过危机干预,充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资源,在有效应对当前危机的基础上,从中获得新的经验,能够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危机中看到生机,全面提高应对未来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释放为主的原则。释放是指个体把可能引起心理危机的情绪或其它负面的心理能量及时排遣的过程。是将来自人的生理本能的;中动或外部不良刺激进行非理性处理并使之进入潜意识状态,而心理危机由不良情绪积累到超过心理防御临界点而发生的。理性的压力和非理性内驱力(潜意识状态)经常出现相互倾轧,即使理性获胜,个体也将产生抑郁或焦虑,如果能及时恰当地释放这种不良情绪或;中动,将很好地减轻心理压力。

价值中立的原则。当大学生因学业受挫、恋爱失败、人际;中突等原因导致心理危机时,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咨询师应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此时的“价值中立”是指咨询师对自己价值观的“暂时搁置”。

心理学原理第6篇

《机械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转眼之间参加工作已有7年有余,上学期间学的一些理论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流失,脑海中残余十之一二,非常可惜。虽然早有重新温习大学基础理论、专业课的想法,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行,借着中心这次“沐浴书香”的活动,终于决定花一个月的时间阅读《机械原理》这本书,温故知新,受益良多。

《机械原理》是一门介绍各类机械产品中常用机构设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原理及机构设计的方法。还记得大学学习《机械原理》这门课的时候,是奔着拿学分去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题,是得分,对于为什么这样规定,实际机械加工是什么情况,并没有去了解,也没有动力去理解。为学理论而学理论,考完试不去实践和应用,很快就又还给了老师,导致现在参加工作,大家说起连杆机构、说起齿轮,我也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说起作用,也有那么一两条在脑海中忽隐忽现,似是而非。以这样的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只会让我举步维艰,非常难受。

无论您是一名机械专业大学生、或者一名机械专业工作人员,我仅以自己的经历推荐大家认真学好、学精这门课程,没事多读读《机械原理》这本书,彻底学懂学通,我想一定会有所收获,谢谢。

心理学原理第7篇

任何学习,都需要一个循环往复、逐步上升的过程。我们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应如此,没有捷径可走、不可一蹴而就。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彼此联系、互相贯通、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所以,我们必须是全面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空洞的,要持续地学习。在把每个专题都学深、学透、学懂的基础上,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重大思想理论观点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才会把孤立的认识变为系统的认识,把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党的十以来,把握时代大趋势,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治国理政新的实践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以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和担当精神,审时度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然而学习不能盲目、不能盲从,怎么学习?如何学习?读原著、学原文就是要确保学习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更是防止跑偏的最好办法。读书读文不是根本,根本在于悟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文字领精神。学原文、悟原理也正是学习理论的三个层面,读的虽然是字面,可深学才会领悟内涵,最终悟出来的才是原理。只有达到这三个层面,才能够更好的学习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学以致用。要充分认识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的重要性,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思想贫瘠往往源自理论贫瘠,而理论贫瘠往往是不学习的结果。

作为一名监控班长,工作中能够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扎实履行好监督控制职责。认真遵守岗位纪律,严格执行上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忠于职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任务。时刻通过学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在生活和工作中为他人树立好榜样;有利于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有利于规范工作作风,"按规矩,按制度,按程序"办事;有利于规范自身的行为标准,特别是我们监控人员,践行"两学一做",有利于帮助监控人员成为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称职监控人。工作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敢“担当”。强调:“权力就是担当,担当就是责任”。工作中对闯口、逃费、拒缴通行费的车辆进行全面严格的记录,杜绝人情车的出现; 对逃费的各种行为进行重点录像、监控,如实记录汇报; 及时疏导收费区域的外来车辆或人员,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区域以防危险;确保交通的顺畅和收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第二,要有“定力”。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在思想上牢记廉政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心中树起廉洁的标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在工作中做到自律慎独,做好文明监控人,学会自我约束,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把握政治新动态,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做好监督控制工作。

心理学原理第8篇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心理知识,对于启迪学生智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运用心理换位,重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灵深处发出的才能直抵心灵的深处。心理换位意味着教师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体会学生的所思所行,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亲师重道、共生共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对人格的自由发展充满渴望,抱着怀疑、审视的态度重新估量一切。这些变化启示我们,必须遵循历史教学规律,从历史学视角出发,寓德育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人格态度对待学生,用民主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多一份期待和激励,多一份赞扬和关注,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促进,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共生和共长。

二、运用学习理论,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根据这一原理,学习历史学科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那些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抓住它们之间的意义和联系,并将其他的知识点与这些基本结构从逻辑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建构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就会忘记。

三、运用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学习诱因

知识迁移,就是在了解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结构基础上,把新旧历史知识联系起来,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出新的历史知识,再把新的历史知识纳入旧的历史知识结构之中,从而产生新的历史知识结构。知识迁移理论启示我们,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精心处理教材,巧妙组织教学,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兴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诱因。

四、运用记忆规律,巧送学生记忆金针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记忆规律又称遗忘规律,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系列实验研究得出:学习新知识后,开始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即先快后慢。记忆规律启示我们,当学习了历史知识后,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采取六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一是预习。涉略全章各节内容,了解教材讨论的一些总的课题。二是提问。对各分段提出问题,通常只要把各分段的标题改为适当的问句就可以了。例如,可以将“程朱理学”改为“什么是程朱理学?”或“程朱理学有哪些特点?”三是阅读。仔细阅读分段内容,尝试回答所拟问题。四是思考。在阅读课文时要积极思考,力图理解,想出一些例子和原理来加以说明,力求把教材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五是复述。在学完一个分段后,尝试回忆其中的内容,如果不能回忆,就重读记忆因难的部分。六是复习。学完全章后,默默回忆其中要点,最好把各要点写出来,并再次尝试回答各节提出的问题s开始复习时,时间间隔要短些;熟记后,复习的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

五、运用思维规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锐性。培养这些思维品质,可以结合历史教学来进行。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如,唐代罗隐的《西施》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中国古代有“女人是祸水”的看法,但本诗一开头就表明吴国灭亡不应归罪于西施,如果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谁呢?这种联系时运分析国家兴亡的历史观念说明了作者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反映的是作者独立思考还是墨守陈规。

六、运用注意规律,塑造学生注意品质

心理学原理第9篇

动机是激励个人行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类。

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关的动机,它以学生直接感兴趣的事物为动力。例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做各种有趣的游戏或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足球赛,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需求,这就是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不会持久,暂时性需要一旦得到满足,直接动机便会消失——正如一个饥饿的人在吃饱以后,对食物的兴趣就随之消失。

间接动机是由自我意志和社会需要而产生,以达到一定目的为学习动机。例如,冬天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因天气寒冷,不愿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懂得锻炼身体的好处,能够克服天气的困难,努力上好体育课。可见,间接动机对于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的动机从直接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此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教法,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注意力原则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反应过程。例如,学生注意到老师指挥学生做操时发出的口令,就是他们对刺激物的反应。在体育活动中,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内容,可能会出现失误甚至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而产生。例如,体育课上新奇的道具、醒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主动注意则由意志指挥,带有强制性,学生对某些事物往往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让他们从被动注意转向主动注意。此外,教师还可采用提示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和空间关系合理分配的注意。

三、兴趣原则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