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7 09:21:23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第1篇

服务外包 信息技术服务外包 双语教学

一、引文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以降低成本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活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服务外包业的飞速发展影响了全球产业的布局,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的信息和软件服务业,具有低能耗、高就业、无污染的特征。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于信息和软件服务业进行了大力的培育和扶持,信息技术外包(ITO)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据统计,全球的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其中美国占全球业务总量的40%,欧洲占30%。对于这种背景下的高职教育而言,为信息技术外包培养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的任务十分迫切。

二、信息技术外包双语教学现状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擅长软件开发的教师以中文为教学语言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很少采用外语教学手段。这种现状是与产业对人才外语技能日益提高的需求相背离的。2005年,麦肯锡的调研数据显示,能胜任国际性工作环境的中国大学的工科毕业生不足毕业生总量的10%,而国际上的平均比率是20%。可以推断,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外语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手段导致了毕业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薄弱的结果。有鉴于此,很多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旨在同时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和英语应用两方面的能力。要使得面向服务外包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最优化,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其教学模式,在教材选择、教学及实训内容、师资配置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

三、信息技术外包课程双语教学的动因分析

英语作为国际通行语言,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诞生之初就与其紧密联系。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发源于英语的语言环境,其专门术语、技术描述、编程语言等都是用英语表达或基于英语发展而来的。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业人员要想时刻保持在技术前沿,必须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保障。

另外,国际信息技术外包对于技术和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随着全球范围分工合作的进一步加深,来自欧美国家的信息技术外包业务的发包方按照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把制造、研发、销售、客服等业务分包到人力成本低、人力资源质优量大的地区。英语自然的成为信息交流的最首要的语种。可以说,英语是我国开展离岸服务外包的最重要的语言工具,是绝大部分欧美外包业务的工作语言。

对于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行业为就业目标的高职学生而言,只有在加强自己的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学习与提高,才能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时,方可具备阅读技术文献及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中英文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逻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一步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双语教学的目标、问题和对策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2010年对我国的最具影响的软件外包企业文思、博彦、软通、海辉等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员工招聘中,因软性技能不合格的应聘者为10%,因技术能力不合格的应聘者为20%,而因为外语不合格的人员占到了60%。这充分说明了外语技能对于信息技术外包行业的重要性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

可见,高职信息技术外包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面向服务外包的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首要的问题是要科学的确定双语教学的目标:(1)学生能理解英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学生能就普通的问题进行口头交流;(3)学生能读懂一般的技术资料、项目规范等,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专业技术文献。

要构建好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的效果,应认真解决以下的一些问题:

1.教材的选择要注重直观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国外的原版英文教材种类繁多,有些虽被国外广泛采用,却未必适合国内的教学模式。而国内作者编著的英文教材往往在语言方面有所不足。应尽可能选取语言表述简洁,配有图解和注释的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

2.根据学生特点配置师资。对于计算机类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而言,如何安排教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专业能力强而语言能力偏弱的专业教师和精通语言而专业知识欠缺的英语教师各有利弊。所以,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课程特点的前提下配置师资,可采用由两类的教师分阶段授课或联合授课的手段。

3.加强教学研讨和教师进修。计算机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体系,涉及到专业和语言两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外语能力是双语教学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加强教研,可进行联合备课,从而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走出去,到外包企业进行学习进修,不断的积累最新的业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4.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在双语教学的学习中存在较大的阻力,容易发生依赖中文翻译且抵触英文原文的情况。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育规律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训方面提高趣味性、精心安排课堂讨论等。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系统的安排课内外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课外下载和阅读英文文献,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

五、结语

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导向的双语教学开创了一种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和语言素养的新型模式。然而,当前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仍处于摸索阶段,只有在实践中大胆地进行改革,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有效地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小顺.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不利因素与对策[J].北方经济,2011,(23).

[2]张宏岩.试论中国服务外包行业英语瓶颈的解决之道[J].ChinaSourcing・中文版,2011,(8).

[3]廖志斌,守秋莲.高校计算机双语教学改革之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第2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行业 高职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 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服务外包产业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2006 年,中国商务部启动了“千百十工程”, 明确地指出,国家将通过财政支持的形式“建立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服务外包公共平台,改善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环境,从而推动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服务外包行业需要的是技术精良、专业精通、熟悉国际产业规范、具备较高的跨文化素质与外语应用技能的专业服务人才。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培养具备坚实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与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等应用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适应服务外包行业需要的懂技术、精外语、善管理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因此,服务外包企业和高职院校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是高职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的共识,也是解决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业强劲发展瓶颈的主要途径。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就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而言,所谓校企合作就是企业与学校之间通过人才、技术、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展课程研发、教材建设、教学课程包设计,职业能力测试项目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多元化的合作,以培养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但是,由于服务外包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既懂技术又具备高水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服务外包师资人才短缺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的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依然沿袭了以往的模式,这和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差距,也和企业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

实行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学和科研,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接轨,实现产学研的真正结合。一方面,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企业获得价廉质优的服务外包人才的方式,学校成为企业的服务外包培训基地,为企业员工提供多语种培训及国外文化熏陶;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把人才培养和市场真正接轨的过程,也是学校获得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企业成为学校的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可以节省学校在购置实训设备方面的投入,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三、校企互动共同合作的途径

1.联合招生、订单式培养

调查发现,在一些开设了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已经有了十分成功的案例。他们实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2011年开设了国际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同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状元廊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订单培养了120名从事国际服务外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并协议在未来的几年内联合招生、订单式培养,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对高职院校来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重点推荐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理念。它突破了应用英语专业传统涉外服务等方向单个企业需求量少导致的校企合作瓶颈,满足了服务外包企业巨大人才需求,帮助学生掌握过硬职业技能,解决了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企业而言,订单式培养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了合乎要求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技术人才的时间和成本,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2.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目的是弥补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在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使教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由于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式培养模式在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多高职院校都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在专业核心课程讲授、专业综合实训以及顶岗实习过程中提供资深专家给学生上课,做指导老师,以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保障实习的效果。同时,派出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常驻校企共建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管理服务外包项目,深入班级指导学生专业核心程课实训项目,缓解了高职院校国际服务外包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进入工作室的校内教师提供了免费培训的机会,为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师资的培训提供更高效的途径,有效改善了学校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师资缺乏的现状,打造和提升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3.协同研发课程

课程教学是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听取来自企业界各种的声音,让企业参与贯穿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整个过程,有利于确保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目标得到实现。学校按照服务外包行业需求,与企业界的精英和业界专家共同深化服务外包英语专业方向,依托高校企业合作和项目协同研发课程,共同商讨制定、调整和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案、甚至课程外包等。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邀请南宁状元廊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讨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服务外包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的需求,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划分为专业外语课程、程序基础课程、服务外包基础课程三个模块;专业岗位应用技能课程划分为服务外包技能课程、ITO工具课程、BPO工具课程三个模块。其中体现国际服务外包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课程主要有服务外包英语、服务外包应用翻译实践技能实训等课程。这些课程均为校企合作研发课程。学校根据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针对企业对服务外包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从事和胜任该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品德和各方面能力为依据与外包企业共同开发建立的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课程外包是指学校将市场所急需、学校暂时没有能力开设的课程外包给实力雄厚的企业或者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由企业或者培训机构委派资深专家来授课。比如服务外包BPO方向企业项目实训、服务外包ITO方向企业项目实训等课程就外包给南宁状元廊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开展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促进了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助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共建实习基地和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

学校与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整合各自资源优势,协同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服务外包企业也可以适当的形式帮助学校建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这是企业和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之间合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服务外包实践能力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国际服务外包实践,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了解服务外包行业的运作模式,熟悉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已经和南宁状元廊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共建了“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企业为学校“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提供服务外包业务管理软件和设备、完整的工作室解决方案以及丰富的教学和项目资源。学校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这个平台,把企业服务外包项目、服务外包企业岗位技能、技术人员、行业培训教材、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招聘就业“五位一体”地引进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可以成为学校的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这样可以省去学校在购置实训设备方面的投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的良性循,打造学校品牌,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成为企业的服务外包培训基地,为企业员工提供多语种培训及国外文化熏陶,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5.校企合作、“双师”参与开发实践性教材

服务外包是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国际化行业,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尤其是教材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难以满足行业的需要,从而严重阻碍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当前,服务外包外语教材多为零散的非体系性建设,适合服务外包行业应用类专业题材的教材极少,教材编写方式上局限性较大,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及创新精神的国际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要。因此,学校与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整合各自资源优势,各取所长,组建了教材编写团队,协同共建构建以培养国际服务外包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实践性教材就显得很有必要且迫切。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双师”参与是高职教材内容实用性和就业导向性的重要保证。

6.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

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缺乏深度,缺乏行业协会的有效指导,校企合作仅仅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停留在信息交流等浅层的层面,无法达到校企合作、多方共赢的目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主要表现为学校与企业一对一直接合作的形式,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事情,学校忽略了行业协会这个关健机构的作用,从而导致在合作中经常出现双方利益对立、需求不稳是等矛盾,并且得不到及时的解诀。行业协会是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纽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代表学校向企业和政府提出建议、代表企业与学校管理,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实现校企合作紧密结合。只有真正做到依托行业协会,实现学校――行业――企业三者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才能够得到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71-03

一、导言

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8月《金融服务业务中的外包》,把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金融机构将部分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应由自己从事的业务利用第三方(既可以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金融服务外包经历了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到业务流程外包(BPO)再到知识处理外包(KPO)这样一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金融ITO(IT Outsouring),是指金融机构将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委托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商来完成,主要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三类。金融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银行卡、财务会计服务、内部审计、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理赔、核保、保单管理、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业务。金融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将知识创新、产品研发、评估研究、投资研究和技术研究等业务外包出去。通过外包,金融机构可以节省成本,改进流程,专注于核心业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承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印度、爱尔兰、菲律宾、马来西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二大中心。 [1]

与国际金融服务外包领先国(如印度)相比,我国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良好、综合成本较低、外包市场需求潜力大等方面,但在人才环境方面有较大的劣势。我国尽管有庞大的人才储备,但针对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有效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促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亟需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

(一)人才需求主体

当前,在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发包方主要有两类:一是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主要是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如汇丰、花旗、渣打等。接包方主要有四类:一是国内金融机构自建的外包机构;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自建的承担离岸外包业务的附属机构或内设机构;三是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如华道数据、万国数据、银联数据、中金数据、软通动力、炎兴科技、神州数码等;四是国际大型外包企业在华分支机构,如埃森哲、凯捷、FDC、IBM、ACS、惠普、EDS、毕博等,还有印度的塔塔、萨帝扬、Infosys、Genpact等。

毋庸置疑,作为接包方的各类机构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而作为发包方的国内金融机构也需要基于需求方角度的服务外包管理人才。除此之外,我国一些大城市建立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如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基地、江苏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金融服务外包区、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北京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园区等),这些产业园在园区规划、商业运行及管理方面也需要专业人才。因此,上述各机构构成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体。

(二)人才需求特点

1. 注重人才在知识和技能上的交叉复合性。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是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交叉行业,要求人才具备知识和技能上的交叉复合性。一般来讲,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应具备和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计算机技能。金融服务外包的特点是金融业务与IT技术的融合。所以,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 对信息技术外包(ITO)人才来讲,需掌握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这样才能向客户提供良好的系统操作、系统应用和基础技术等服务;对业务流程外包(BPO)人才来讲,由于BPO业务基本都是以网络发包的形式进行转移, 且BPO所涉及的业务内容更多的是与计算机联系的(如金融机构后台管理、财务报表等), 所以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必备的。(2)外语技能。在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中,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我国的离岸外包主要承接来自日、韩、欧美的外包业务,所以一个合格的外包人员应掌握英语、日语、韩语等的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印度之所以在金融服务外包领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是由于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这使得印度的外包人才有很强的语言优势。(3)行业专门知识(金融、财会、保险等)。金融服务外包覆盖各类金融机构,所以一个合格的外包人员应掌握必备的货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知识。在业务流程外包(BPO)领域,尤其要熟悉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我国一些金融BPO企业,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专门的流程分析部门,该部门的员工必须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非常熟悉,他们通过对流程的疏理,以便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提升外包服务的层次和价值链。(4)管理技能。良好的管理技能是金融服务外包中高层管理人才所必备的。按照管理学的理论,一名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也称战略技能)三大方面。技术技能是指管理人员在其从事的领域内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人际技能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也就是理解、激励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把握方向、综观全局、制定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的能力。在金融服务外包中,中层管理人才(如项目经理、流程经理、质量经理、沟通经理等)通常是外包项目交付所涉及的关键环节的控制者和危机运作管理的负责人,因此这些人才除了具有在其从事的外包领域内所拥有的专业技术技能,还要求具备出色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人员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能等;而高层管理人才则应熟悉国际化服务外包企业工作管理模式,需要具备很强的战略技能。

2. 注重人才在素质上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除了具备上述多种技能以外,还需具备多种综合素质。对初级人才来讲,要求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对中层人才来讲,要求具备出色的沟通和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等,并熟悉海外文化,熟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等;对高层人才来讲,要求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商业经验,精通国际商业法律和法规,具备决策能力、战略预测的能力、自我掌控能力等。另外,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服务外包人员经常会接触到客户的业务秘密,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注意保守客户机密。

三、我国高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渠道开展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

(一)开设服务外包专业

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金融学专业、外语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但是既懂金融业务、又有IT技术背景和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短缺。

2009年我国教育部、商务部联合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 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在《意见》的指导下,国内不少综合性大学在其软件学院、信息学院等,或各科技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外贸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设置了服务外包专业或专业方向。

但由于国内高校服务外包专业的设置基本都是立足于信息科学的, 所以培养的人才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较强,而在金融、外语、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不足。有些外语外贸大学,将外语能力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培养人才,这比较接近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特征,但仍然缺乏金融方面的知识。

(二)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

我国高校专门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院校很少,主要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2008年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了金融学(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创建于2008年)作为全国首家服务外包本科学院,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置了本科层次的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向;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创建于2008年),作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设置了高职层次的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花桥国际商务城作为全国惟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省级开发区和“中国金融硅谷”的独特优势,成为全国首家以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为主体的民办高职院校,学院设有金融服务外包系,下设“国际商务专业(金融服务外包方向)”。这些院校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金融学、外语、服务科学、管理学等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在原有金融学专业内增设服务外包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鲜有涉及到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但也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其课程体系中增加服务外包类课程模块,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就业领域。如:北京联合大学的金融学专业结合北京市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金融后台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部署,依托北京联合大学部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北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的优势,将服务外包类课程模块(如服务外包概论、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金融业务流程管理与实践)嵌入到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与联大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联合开发和建设金融服务外包方向课程模块,在满足首都主流金融机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以特色课程模块来满足首都经济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

(四)高校与企业合作在专业进行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训

如山东财政学院与金融服务外包公司――戈尔特西斯合作进行的人才培训。戈尔特西斯科技(济南)有限公司是由加拿大戈尔特西斯独资创办的一家从事金融前瞻行业的高科技公司,主要从事金融服务外包、投资管理、风险控制软件和IT研发咨询等业务。其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承接世界顶级证券交易市场的金融数据研究分析和投资交易。该公司自进入济南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才不足,公司本身在加拿大有良好的客户关系和稳定的业务来源,但现在是有了“大单子”也没有能力接。目前,公司的大部分业务还停留在数据录入、分类、整理等初级阶段,比较接近核心流程的数据分析等业务很少做。所以,该公司现与高校合作,每年对在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证券市场数据分析和投资交易的培训,以此弥补公司在人才上的缺口。

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需矛盾

(一)供求数量矛盾

产业发展规模决定了人才需求规模。当前,我国的金融业呈现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 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标准流程业务和非标准流程业务加快分离的趋势,这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金融IT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为74.57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1.03%;2011~2014年中国金融IT外包服务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91%。2010年,我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高达500亿美元, 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为50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已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其中有17个城市提出要建设金融后台中心。因此,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对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会十分旺盛。

然而,相对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由于我国高校专门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才刚刚起步,培养的人才数量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供求结构矛盾

1.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很大,但由于企业对高端人才的能力要求非常高,高校无法单方面培养这类人才,所以我国金融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的来源大致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多年的海外学习生活的经验,并服务于相关公司;二是国内某行业的专家,并在该行业服务多年;三是在某国际顶级咨询公司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2]

2.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中端人才也比较匮乏,这类人才的学历一般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应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但是很多企业抱怨不能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找到合适的员工。 我国高校软件及相关专业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但是有较强外语听说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不多;软件工程师很多,但能够独立带领一支团队、负责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比较缺乏。某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公司负责人表示,市场上特别缺乏懂计算机、懂英语、懂金融、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外包企业都要从头培养,成本很高。由于企业对应届生的培训成本较高,所以不少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一般从客户行业中挖掘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3. 由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不少本土金融BPO公司的业务以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的低端业务为主,如数据录入、物理件整理、呼叫中心等,而在一些公司这些操作类低端岗位人才高消费严重。如:国内不少银行自建或外包的信用卡中心,其信用卡申请表的信息录入工作很多是由大学毕业生来做的;个别金融BPO公司,也招收了许多大学毕业生做数据录入,这些员工的流动性极大,极难管理。 [2]

五、 我国高校做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增加人才供给数量

高校要顺应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或改革与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如软件专业、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专业、金融专业等,在充分了解市场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专门的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或双学位制,或辅修制(如计算机专业辅修金融专业,金融专业辅修计算机专业), 或通过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嵌入服务外包类的课程模块等多种形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对接。

(二)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1. 注重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分层培养。师资较好且生源较好的一类院校侧重对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地方性院校侧重对中端人才的培养,职业类院校侧重对一线技术岗位人才的培养。从学历层次来看,高校可探索在研究生层次上侧重培养中高端人才,本科层次上侧重培养中端人才,专科层次上侧重培养一线技术人才。 [3]

2. 注重学科交叉和专业合作。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要依托信息科学、服务科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开展跨学科培养和综合教育。为此,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打通学科间壁垒,将信息科学、服务科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知识以模块设置的方法集成于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构建“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国际经贸、金融、信息、物流、法律、外语等方面的学科优势, 通过整合学校相关学科和人才资源,不同专业教师合作来共同培养人才。

3. 注重校企培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高校对其人才在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关注不多。为了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有必要与相关企业、培训机构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通过校企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联合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等,培养符合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在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就与埃森哲、法国凯捷等著名的服务外包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历证书与国际认证并举的“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的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则在花桥国际商务城管委会的帮助下,与华道数据、中银商务、中金数据、易方呼叫、万国数据等国内知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达成了定向委托培养意向,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共促就业的良好机制。上海金融学院,依托上海银行卡信息产业园,与上海张江创新学院金融服务分院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教育战略合作模式, 以构建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对口供需平台 ① 。通过校培企三方的合作,实现高校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效率,并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和降低人才培训成本,从而实现“三赢”。

4. 注重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服务外包行业工作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成果交付等。以英语为例,相关专业要增加英语课程学时,尤其要增加口语和写作学时;不仅开设基础英语,而且应开设商务英语,甚至开设专门的服务外包英语。另外,在专业课程中可开设几门双语课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开设3年的外语课程,约280学时;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开设335学时的基础英语、272学时的商务英语、68学时的口语英语、34学时的写作英语,另开设有4~5门双语课程,推进全景式外语教学;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开设了专门的服务外包英语。

5.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其应用性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实践性上。为此,高校相关专业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实行“1.5+1.5+1”或“2+1+1”的“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本占总学时的一半。“1.5+1.5+1” 模式的教学安排为:1.5年学习专业基础,1.5年安排专业课程和模拟实训,1年为综合实训;“2+1+1”模式的基本教学安排为:2年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1年通过国内外合作办学形式加强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1年为综合实训。另外,学院的实践教学形式也丰富多彩,如营造仿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吸纳企业的实训项目,构建企业案例库,面向全院学生开展多种岗位实训及创业教育,同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众多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庭辉. 上海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研究[J] . 新金融,2008(6).

[2]吴庶. 中国金融服务业BPO企业竞争力的若干问题研究 [DB/OL].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8-02.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第4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 空中乘务 学科支撑 多学科融合

1.引言

空中乘务专业作为服务类专业建设,国家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专科层次的学生,当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空中乘务专业升级为本科专业已经成为其急切的需求,但是按照教育部专业发展规划,空中乘务专业本身最高的学历等级就是大学专科,这样很多本科院校设立空中乘务专业本科专业就面临巨大的阻力。本科院校不得不采用曲线救国的策略,开始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空中乘务方向)、商务英语(国际乘务方向)、航空服务管理等专业培养空中乘务本科学生。自2003年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设立第一个空中乘务的本科专业开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学校相继开设空中乘务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既然提升为本科层次,就应该提升其专业培养水平,招聘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学缘背景的专业人才,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为培养出具有丰富知识的、专业素养的、娴熟技能的航空服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问题提出

对于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来源要么是多所学校合并,要么是专科升级为本科学校,此两类学校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空中乘务专业仍旧保留专科的教育模式和维持专科时期保留下来的师资力量,这样导致本科专业教育和专科专业教育没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培养模式基本都是按照专科的培养模式,借鉴其他同类型院校的培养模式,亦步亦趋,处于摸索过程,其发展思维还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未能形成成熟的本科培养模式,归根究底,培养模式还是根据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的现状制订相应的计划、课程、实习实训等。其次,专科学校转变为本科院校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来自师资力量的问题,专科时期教师的教师数量、学历水平、学科构成等都不足以支撑本科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空中乘务(本科)的专业建设、学生水平、科研力量、课程设置等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不能实现充分的发展。

3.航空服务专业学科建设

3.1航空服务学科支撑

空中乘务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熟练地掌握民航空中服务操作与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必要的航空服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民航运输服务及航空延伸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民航运输服务及航空延伸服务行业管理与服务技能,具备从事国内外航空公司的空乘服务、地勤服务及民航商务等工作的能力。

根据空中乘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航空服务技能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接受具有行业从业经验或者专业航空服务的教师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航空服务学科主要开设航空保健与急救、民航客票预定实务、民航客舱服务、国际民航导论、国际民航旅客运输、民用航空法、空乘面试技巧等多种课程,使学生对航空服务的技巧能够十分熟练地掌握并应用到操作过程中。

3.2艺术学学科支撑

目前国内空中乘务专业招生主要针对艺术类学生招生,对于学生的身高、形象、气质等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而且空中乘务的从业本身就有着此类要求,所以专业教育过程中艺术类(舞蹈)学科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民航职业形体训练(舞蹈与形体训练)应该始终贯穿整个大学的教育过程。

由于艺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艺术类课程只能小班教学,经常一个行政班级要划分为好几个教学班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高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对于艺术类学科教师的需求缺口是非常大的,形体类老师经常超额完成工作,负荷非常大。空中乘务专业应该着力引进具有专业艺术教育背景的艺术类教师,对于学生的形象、形体、气质等加以严格、专业的训练,使学生成为形象、专业、素质俱佳的空乘服务人员。

3.3交通运输学科支撑

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航空这一重要的运输业组成成分有着重要的作用,航空不仅涉及客运,还涉及货运的内容,许多学校开设值机与行李运输、民航货物运输、民航安全检查技术等课程,需要学生从交通运输管理的角度学习这些内容。

学生对于交通运输管理的相关知识的需求,要求本科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交通运输管理(乘务、货运)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对于空中乘务的学生来说,学习该学科的知识,可为以后的发展和晋升做好准备。空中乘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可能长期从事该行业,等到年龄、环境、体力等不足以支撑服务的时候,很多从业人员不得不选择从事相关专业的管理工作,或者表现优异的空乘人员得以晋升到相关的专业的管理岗位,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知识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空乘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4旅游类学科支撑

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商务和度假旅客在交通方式上改变观念,选择飞机出行势必带动民航业的蓬勃发展。专业立足民航业和服务管理行业的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际合作为特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岗位实践能力、岗位专业综合服务能力及岗位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从事客舱服务、民航地面服务、旅游酒店及其他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尤其是空中乘务专业,作为培养高端的交通运输业的服务工作人员,具备基础的旅游类知识是作为形象和技能的必要补充。

旅游学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学科,是真正的杂家,其知识面要求广博而不一定深刻,这种知识面的要求正好符合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主要包括旅游地理知识(包括航空运输地理)、旅游出行日常常识、外出旅行的旅游者的心理、航空运输与旅游行业对接的流程、日常行为礼仪等多个方面的支撑,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常识、出行常识、礼仪常识、游客心理和日常流程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为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5语言类学科支撑

绝大多数的空中乘务专业都要求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能力达到娴熟的地步,多数院校都开设了普通话训练、民航广播与服务语言艺术等课程,以求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用最标准的语言、最合适的语言、最有效的语言与乘客(旅客)进行沟通。良好的语言能够预防和化解矛盾,反之,语言不当则会导致乘客的反感和投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语言类学科教育的延伸,掌握一门乃至多门外语,对于空中乘务人员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多数院校都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以求学生能够运用日常的英语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而且个别特色院校能结合地区特色,开发第三语言,如广西高校设立泰语课程、东北地区高校设立韩语课程、西北地区设立阿拉伯语课程,还有部分院校开设日语、俄语等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课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语言,增强能力。

4.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要逐渐摒弃专科的培养模式,以多学科、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空乘人员为培养目标,形成包括航空类、运输管理类、艺术类、旅游类、语言类等学科在内的多学支撑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多才多艺、能力突出、形象俱佳的高素质空乘服务人员。

参考文献:

[1]刘是今.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81-83.

[2]周红雨.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150-151.

[3]刘是今.对高校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热潮的反思[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0(06):30-32.

[4]王杭.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4(01):64-66.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第5篇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IT职业英语;校企合作

目前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中的软件供应商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公司,其中美国约占70%以上,欧洲15%左右。截至2012年底,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产值达到了300亿美金。英语软件外包订单为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利润,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于掌握IT职业英语能力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如何提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IT职业英语能力成为了各高校和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1、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软件服务外包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机制并不完善,具体体现为“4个不平衡”。

1)重应试轻能力。

由于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淡薄甚至抵触的现象,很难通过英语学习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再加上高校对于软件专业IT职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并不明确,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配备方面都不够完善。软件专业也只是同其他专业一样设置了公共英语学习和一门专业英语选修课。通过应试教育的大学公共英语课和很少有人问津的选修课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显然是不实际的做法。

2)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受到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软件专业的学生一般只关注考试的相关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也只是针对日常交流和英文应用文的练习,很少有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机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具有专业性质,只是一味地灌输语义语法知识,不给或很少给学生用英语交流和建立英语思维方式的机会,这些都限制了学生IT职业英语能力的提高。

3)重语言轻文化。

为了弥补中外文化的差异,软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必须学习一些西方文化知识,这样在跨文化交流的商务环境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软件供应商的需求,为业务合作扫除障碍。但是现行的软件专业英语教育很少涉及文化交流的内容,仅仅是语言上的听说训练显然不能满足软件服务外包的从业要求。

4)重技术轻商务。

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开发技术、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外,对于英语商务活动和技术交流学习的能力也要尽可能培养。但是,目前高校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过于看重专业技术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很难胜任技术岗位以外的商务活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在企业的适应速度和发展方向。

2、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IT职业英语是指从业人员在软件服务外包工作中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能力。如:听方面,参与项目会议时,要求能够听懂与自己项目相关的内容;说方面,可以运用英语较流利地进行项目讨论与汇报;读方面,能快速且准确地读懂项目技术文档;写方面,可以用E—mail进行项目技术与管理交流,可以规范、准确、简洁地写出项目报告及文档。

针对上述要求,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除了要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外,还要充分考虑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初期,首先要通过分析和比较英语课程要求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来确定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这里主要从听力、口语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几个方向进行分析,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英语课程的需求和企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有共性描述,但在细节上有差异。两者都是要培养学生无障碍沟通和表达的能力,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更加强调技术层面和商务交际的实际能力。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要从培养这些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符合英语教育基本要求和软件外包产业需求的专业英语课程,实现毕业生“专业”“英语”和“商务”全方面发展的目标。

3、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为了提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IT职业英语能力,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和大学公共英语教研室合作,在深入研究英语课程要求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面向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软件外包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课程内容设置。

本着“英语+专业+商务”平衡发展的原则,相关课程内容要在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从语言知识、应用技术、文化交流和商务交际等方面改进或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首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技术文档撰写和商务交流的内容,并在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机制方面进行有侧重性的改革,着重突出软件外包专业能力和商务交际能力。其次,开设一系列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IT职业英语专业限选课,根据具体的外包工作类别分为技术术语、办公情景英语、商务谈判、交际礼仪等实用课程。最后,建立IT职业英语实践长效机制,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练习、课后实践、校内交流、校外实习等,通过实际的语言交流、文档编写、商务谈判等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IT职业英语能力。另外,软件学院的部分课程也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授课,通过全英文环境的专业技能学习实现“英语”和“专业技术”的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是—个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由学校、企业、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共同承担,通过人力、知识、技术、设备、信息及政策等资源的互动实现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共赢的一种组织形态。校企合作平台采用了“项目引领”和“订单式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平台中IT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个重要环节,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的IT职业英语培养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第1-4学期的基础技能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在校内进行IT职业英语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练习;第2阶段是在第4学期的暑假,学院组织学生进入面向英语国家提供外包服务的软件企业进行实训,实训内容主要针对英文文档的阅读和英语口头交流技能的实践训练;第3阶段在第5-6学期,采用“项目引领”式的教学模式,聘请企业资深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到学校进行双语技术交流和授课,学生要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学习项目研发和团队建设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练习英文文档的编写技巧;第4阶段是第7-8学期,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个阶段实现了企业培训和就业同步的“零距离”接触,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除了要通过实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之外,还要通过英文项目文档的阅读与编写、商务谈判练习、项目阶段报告和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IT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了,他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改革。学院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术进修和经验座谈,交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无缝衔接,最终确定了面向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弥补英语教师的专业缺陷和专业教师的英语缺陷,通过国际交流座谈会、英文文献查阅和商务沟通能力的学习来提高教师的IT职业英语教学能力。

其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选派业务精良、年富力强的专业教师进入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英文文档撰写能力。

最后,完善教师资格考核机制,利用有效的奖惩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专业英语和商务交际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内容,如专业词汇、英语谈判技巧等。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第6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专业建设;外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7-4845-02

Consider of Setting Major Specialization of Service Outsourcing 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ZHANG Bin

(Zhejiang YUEXIU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is demand degree of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promote the presume of setting major specialization of service outsourcing for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This paper also point out some snag in this idea.

Key words: service outsourcing; major co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原来自给的服务以合同方式委托给境外服务供应商来完成,于是就产生了国际服务外包。由于该行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被许多国家视为“绿色产业”。我国拓展服务外包业有相当的区位优势[1]。但也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相关法制不够健全、外语环境不够理想等劣势[2]。因此,国家加大了对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支持,下发了《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示范城市的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要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示范城市的各类高校在服务外包产业所涉及的专业.要增加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多种形式共同开展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3]。外语学院具有服务外包专业必需的外语应用能力教学优势,更适合培养国际化人才,因此在外语学院相关专业开设服务外包方向值得探讨。本文在分析国际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相关院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外语学院的特点,提出了在相关专业开设服务外包方向的构想,并给出了实施意见,以供探讨。

1 国际服务外包人才需求分析

由于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拉动作用有限。发展服务外包,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在服务业的比重已成为必然趋势,该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事实上,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实现制造业升级,也必须细化分工,逐步将产前、产中及产后的企业内部服务分离出来,提高专业化程度和运作效率,由此产生的生产的外包需求会不断加大。据麦肯锡预测,在未来5年中,中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将面临34万合格人才的缺口[4]。

近期,服务外包被分成ITO、BPO和KPO。其产业主要涉及软件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先进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等领域。目前,美国与日本占据全球50%的软件服务市场,印度80%以上的信息产业源自服务外包。而2009年中国服务外包产值虽已达到了4.5亿,同比增长60%,但只占国内信息技术产值的2.96%。BPO从业人员流失率过大(达到30%-50%),ITO合格人才难招的状况以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该服务外包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虽然有政治稳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中国劳动力成本仅为印度的70%,美国的12.5%。),基础设施较完备,与日韩交流密切等优势,但该行业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较难符合产业需求。如2009年浙大网新公司曾经用了1年时间来招聘一个数据库管理外包团队,却没有招聘成功;2005年IBM要l万人做的年度项目订单发包到中国,但订单在国内各大城市转了一圈最终落户印度。

事实上,服务外包行业需要很对精通专业领域又熟悉国际产业规范、外语应用能力很强的专业服务人才。而我国各高校的外语专业大都重视文学方面的语言培养,而忽视了科技教学。相关技术专业又往往重视科技教学,而忽略了语言方面的培养,造成了既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同时又能用外语交流和具有开发市场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开展服务外包相关的教学改革,探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已成为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个途径。

2 外语学院的优势

外语学院虽然没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工业设计、金融等专业优势,但却能够有足够的师资提供多语种的外语基础教学和国外文化的熏陶,以及传授相关行业的国际化交流技巧。同时,有较多的国际合作、出国深造机会,也为师生快速地融入到国际产业环境打下的基础。一般来说,外语学院已经与较多的外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随着国际资本对服务外包产业的不断投入,学生的就业面会不断增大。

此外,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实践证明,通过成立国际服务学院等形式,聘请IBM等专业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软件服务外包等培训效果明显,可以弥补在外语学院专业教师相关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的同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再次,外语学院毕业的学生外语沟通能力较强,就业灵活性高,他们不但可从事服务外包技术工作,也能够为该行业提供客户服务、网络询盘等基础服务,并可能从事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核心工作。以实现错位竞争,避免许多学校齐头并进培养技术人才,造成人才过剩。因此,在外语学院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确有可行之处。

3 专业方向的设置

由于外语学院的主要专业是外语,因此可以针对发包国的需求情况,在不同语种中设置有关国家最需要的服务外包方向。例如日语专业设置日语软件外包方向,开设软件工程相关课程,鼓励学生从事软件需求分析、测试、翻译等工作,成为合格的对日软件“桥梁工程师”。

对于非外语专业,则可以根据专业所属学科设置服务外包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学科知识从事服务外包的技能。例如国际贸易专业可培养一批从事服务外包项目的接单、网络营销工作的“外贸业务员”或“单证员”,为产业的分工细化提供服务。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专业则可以从事国外企业软件运营与维护服务。如24小时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的服务外包方向。

除开设专业方向外,外语学院可以聘请外教开设公共选修课,讲述国际服务外包的规范与要求,聘请企业精英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并鼓励学生创业与出国深造。

4 师资队伍建设

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师资是关键。通过改革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多元化合作、多层次办学、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杭州师范大学,詹国华)是服务外包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具体可以通过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验实训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共建项目团队,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参与学生管理的措施;实行外籍教师、企业教师、专任教师“三三制”师资配备。努力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达到国际化、双师型、双高型(高职称、高水平)的目标。为服务外包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对非外语学校,外语学院开设服务外包方向的优势十分明显。具体如下:

首先,多语种齐头并进,为开辟多国市场提供了人才储备。

再次,多学科交叉,且有所侧重,既体现了专业化,又扩大了就业面。

最后,开展国际合作,采用双语教材,选用外教授课,聘请行业专家指导,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但也存在,专业师资不足,外语教学占用较多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学生专业方向感不强,聘请校外专业费用较高等问题。因此,有待于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和国际化交流来进一步提高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要将其中国际化与规划法教育的理念带入到学生教育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陈军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兼论中国的承接能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58-59.

[2] 李恩临.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基于SWOT模型的分析及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2):181-183.

[3] 赵彩瑞.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3):9-10.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策略

一、服务外包与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的概念

外包即“Outside Resource Using”,其概念实质是借助于外部的资源为自身服务。人们所经常提及的所谓“外包”是英文“outsourcing”的汉语翻译。外包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的节约,可以专注于自身擅长的业务而不必在不擅长的业务中产生成本损耗,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效率达到最大化,其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达到最优化。服务外包依据其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数字内容外包等类型。

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是专门用途与英语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将其定义为:以高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为导向,以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英语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高职英语的语言描写、学习理论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方式以发挥课程设计过程四环节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学生特定学习需求达成的一种系统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二、立足职业定位利用新型教学手段开展模块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实训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职业化,要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方向,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的应用能力。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服务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因此,对于服务外包英语而言,应该突出行业内部的具体任务和岗位要求,并将整个要求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专门用于英语并不是区别于普通英语另一种语言,因此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特定类型的专门用途英语和普通英语之间的语言共核而使得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脱离了英语教学体系。不能将专门用途英语作为一门以行业知识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来处理,而应该将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语言课程来看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尽力做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有机统一,实现专业知识和基础语言技能的无缝衔接。行业英语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结合的产物,在行业英语中,英语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英语教学在关注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英语与专业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应用环境中学习,从而让学生更早的接触将来工作岗位的英语使用环境,提高专业素养。

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是教师或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或被动的进行练习,往往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多模态教学模式如互联网的图片和音视频材料,社交媒体等,具有多感官和互动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多样化的刺激,强化学习效果。专门用途英语具有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面广的特点,而且与行业的最前沿的技术与业务的进展紧密相关。以专门用途英语为载体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中除了少部分的直观和便于操作的内容外,大部分是抽象和不便于理解的信息。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将专门用途英语与具有很强的多模态功能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工具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学成效的一个可行的路径。比如,通过借助手机、数码相机、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工具等手段,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刺激,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服务外包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涵盖的内容有很多,而不同的内容对于英语的要求以及专业背景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开发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要创设仿真行业情境,有效的开展如商务信函、技术文档读写、电子邮件读写等训练,保证教学的实用型和专业性。

三、克服学生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倦怠

高职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英语学习后,其学习动力和心理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英语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再加上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很容易形成一种对应于学习的倦怠心理。江立成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关于学习的一种心理资源的耗竭。

高职专门用途英语信息量较大,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比较抽象并缺乏趣味性,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产生倦怠心理的重要因素。在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交替使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比如用任务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真实情境下的职场交际;开展主题丰富的专题演讲、安排通过协同努力完成小型调查研究并进行书面或口头报告等。教师要打破课堂束缚,将教学延展到课外,鼓励学生自发的参与或开展各类英语竞赛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有针对性的开发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材

当前,针对服务外包行业的专用用途教材很少,而现行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往往无法满足服务外包方向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需要。这类教材不同程度的存在难度偏大、重阅读轻听说、重专业轻语言、缺乏时效性等不足,因此应该立足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发专门用途英语教材。

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和通用英语教材是有显著差异的,前者的实用性更强,突出真实性。通用教材编写的重点在于教授学生一般性的知识点,例如语法、单词、句式等等,而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则另有侧重,它的编写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专业的英语学习环境,营造行业内部的英语表达氛围,以提高学习者在将来从事专业工作之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站在服务外包产业的角度而言,服务外包专门用途的英语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教材内容与外包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服务外包产业。在编写此类英语教材时,需要教学大纲作为指导,大纲主要用来确定教材编写的目的、核心思想、主要内容、教学方式、课时安排等等。

服务外包英语的实用性特征体现在,语言沟通技巧练习不是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编写目的,所以在编写专门英语教材时,要注重学习者语法、句式、词汇、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突出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和通用英语教材的区别。具体而言,在编写服务外包行业英语教材时,要做好需求分析工作,然后依据分析得到的学习者的需求和行业岗位的认知需求,科学的取舍教材的内容,合理设计教材的教育方式和课时。在编写教材时,其核心在于突出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所以行业英语的使用环境是根本,在这个根本的基础上覆盖词汇、语法、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下学习英语、使用英语,以全方位的提升学习者的英语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 严世清,王向阳.服务外包英语专业词汇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陈素花,严世清.基于行业需求的服务外包英语教学对策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3] 代树兰.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缘起与进展[J].外语学刊.2013(2).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第8篇

关键词:大健康;大学英语;社会服务;应用型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51-04

一、大健康产业的兴起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产业这一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正引领着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根据产业信息网的《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约3万亿,位居全球第一。

大健康产业指的是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大健康产业链主要有五大基本集群:一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二是以药品、医疗器械和耗材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三是以保健、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四是以健康咨询、评测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五是健康养老产业。

以泰州为例,打造大健康产业,正是目前泰州推进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现阶段,泰州已拥有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医药产业销售已连续14年领跑全省,并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泰州的中国医药城更是全国首家部省共建医药园区,拥有完善的平台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是中国医药产业的“梦工厂”。2016年,医药城园区内已有登记企业218户,比去年同比增加66.99%;其中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基因科技等专业医药类企业达120户,占比55.05%。全区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7家、药品批发零售企业59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2家,医疗器械经营(批发)企业265家,以阿斯利康药业、康淮生物、美时医疗等为代表的高端制药和体外诊断试剂企业已成为带动园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领跑者。在新时代下,泰州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一项重大改革方案,将服务社会置于重要职能地位,这一改革开创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打破了高校的封闭体制,让高校彻底走出“象牙塔”,至此,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是高校的三大功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得更为重要,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内容也并不仅限于培养人才、传播知识,而是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提供多样化和全方位的服务。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地方性。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校在诸如政府决策咨询、高层次人才培训、产业结构规划、社会软环境建设方面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予以支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紧扣地方发展实际,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二)多元性。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客观上也导致了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细化和拓展,呈现出技术支持行业化、智力需求多样化、政策咨询专业化等多元特征。而高校的自身特征也使其社会服务功能实现方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联合办学、联合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社会实践与服务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三)特色性。我国高校种类多、数量大,因此,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需要高校以专业特色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成为直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学术性。社会服务的实现方式是多样化的,但高校不可能也不适宜全面参与地方所有的社会活动,其社会服务可依托其综合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而建立一种示范。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带有一种学术性。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界定为: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需要,以教学科研为依托,发挥高校的专特色优势,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三、大学英语课程定位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大一阶段已基本通过英语四级甚至六级水平测试,不少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和学分因此压缩,大学英语课程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很多专家学者都讨论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束定芳2011;龙芸2011;蔡基刚2010、2011、2012、2013、2015;贾国栋2012;杨小惠2014;沈骑2014;裴霜霜2015;张海明2016)。而笔者认为一门课程的定位,应取决于学校的定位,不能一哄而上,盲目仿效名牌院校的教学方式。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学生的选择是自由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挑剔,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走出自己的特色。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校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大学,专业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能型院校。现阶段,全国本科院校有700多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有600多所,占据了招生规模的大多数,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培养的是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建设应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它强调英语的实用能力,而实用能力的培养又是为专业服务的,其专业目标是其服务的职业取向,因此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强调英语和专业的对接,以英语为工具来学习专业课程,实现专业的显性学习和语言的隐性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和国际接轨的知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四、英语课程和社会服务的关联分析

语言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对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美国经济学家Jacob Marschak就认为:语言除了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还具有费用和效益,语言本身是一种“高含金量”的人力资本,而学习语言就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经济投资。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一)英语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英语为经济发展提供国际信息和技术保障。从英语的应用范围来看,英语已应用到社会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英语语言的经济价值决定了英语在各种职业及活动中的使用强度是最高的。以泰州医药城为例,2016年春季招聘会上,76家医药企业参会,有25家对英语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除能阅读检索专业英文文献外,还要求沟通能力强,能够开展国际贸易。英语课程给各种专业人才提供专业的英语教育,如医学英语、机械英语等。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促进对外经济交流,推动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减少国际摩擦和争端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英语也促进文化繁荣,通过对外交流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人们更能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出去,招商引资的同时还可以壮大旅游I。

(二)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还会加强员工的再教育和培训,这也为高校的英语课程提供了生源市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闭塞的密集型企业逐渐被技术型外向型取代,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客观上增加了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的需求,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而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地进行英语课程的改革,能够适应在全球化过程中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培养出英语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性人才,形成人力资本,实现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经济效应。

五、基于大健康产业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以泰州为例,目前泰州拥有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医药产业销售连续14年领跑全省,并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中国医药城是全国首家部省共建医药园区,拥有完善的平台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一个国字号医药城,加上以扬子江药业为代表的本土制药企业,这一产业集群链构成了泰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在这样的大健康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要能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英语学科作为依托,以相关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目前,在泰州各大本科高校中,大学英语实行的是分级教学,所谓分级教学,是以学生知识基础为依据,兼顾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改革中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成本大,收益低,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外语人才并不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不应该盲目模仿其他高校,应该在对地方经济充分考察后设立正确的培养目标,继而制定教学目标和规划。而泰州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区别于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在当前大健康产业集群的背景下,要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之路,能够体现学科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一)教学模式

笔者走访泰州医药高新区,发现对于英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六大专业:药学、生物、免疫、化学化工、国际贸易和英语,2016年春季医药城招聘会需要各专业英语类人才总计121人,本科以上91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要将服务于课堂对接,可以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实行分段和分模块多元教学。

初级阶段:大一阶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三个阶段。视听说模块和读写译模块;基础阶段、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课程安排灵活调整教学活动。这一阶段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英语的听说能力,做好高中和大学英语学习的过渡和衔接。

中级阶段:大二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大模块:高级技能模块和文化课程模块。高级阶段和大一的EGP英语教学不同,大一学生基本完成四六级考试,这时的英语教学应区别于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此时不能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应针对市场需求,着重进行高级技能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英语实践活动。

高级阶段:大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此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进行ESP选修学习。基础阶段的主题学习基于CBI理念,在大健康集群的时代,可以设定课堂主题讨论和学习,如“公共健康卫生”“中医文化传播”“医学成就与问题”,以内容为载体,继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学术技能训练也可以分主题进行,如新能源、计算机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适合的文献和讲座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收集和综述等。专门用于英语选择的教学材料不必过于高深,主要考查学生如何运用英语解决和专业相关的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

(二)教材建设

当下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多为外研社和外教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目标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这三套教材还是应用于基础性英语教学,在高中词汇量增加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听力和大量阅读练习。此类教材纯语言类叙事材料占比重较大,在大学英语初级阶段可以胜任,但是进入中级和高级阶段显然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时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的是应用提高教材和专业英语教材。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出发,可以由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编写、校企联合共同开发,立足地方特色,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教材,以英语为工具和载体,拓展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语言技能,体现出教材的“应用型”“交际性”“趣味性”“跨文化性”,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

(三)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要突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服务功能,原有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此同时,课程的变化对英语老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学超越了单纯的语言训练,教师的科研方向也从原有的语言分析转向特定学科的英语表达和学术英语交流策略,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得到了可持续性发展。英语教师的研究方向有三大类: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在大健康集群时代的背景下,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专业能力拓展。文学方向的教师可以在医学文献研究、哲学宗教领域拓展自己的学术能力;语言学方向的教师可以研究不同专业领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特色;翻译方向的教师可以研究比较文化,文献翻译来促进专业文化的发展。英语教师也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改变英语教师边缘化和英语课程被压缩化的现状,既不脱离自己原有的专长,又能学习新的专业,实现跨学科发展,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联系一些医药企业,让企业走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时展对人才的需要,从而激发英语服务意识,而教师在社会和学生之间起“桥梁”作用,这一角色也拓展了大学英语课程服务意识的外延。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第9篇

1.国家重视,支持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传承、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有声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声语言能够穿透灵魂、感动心灵、启发智慧、塑造魅力独特的世界。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大量经过专业学习的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有声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在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时,迫切需要在有声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这一类型的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所以,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基础课程,“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改革也显得尤其迫切。

2.关怀当下,观照现实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传播”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领域中进行口语传播;“文化知识传授”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语言老师人际传授培训;“文化娱乐”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大型文艺活动中主持、朗诵、曲艺表演等,充当有声语言舞台演员的角色;“文化传承”需要有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在博物馆、展览馆等地讲解传承,充当讲解员的角色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有较强针对性、行业适应性、专业对应性。关怀当下,观照现实。

二、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社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紧缺,缺口量大。

笔者发现,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语言艺术类专业人士非常稀少,占所有专业业务干部的比例不到10%;各级需求量大,省部级的专业艺术院团,地区一级的艺术馆、乡镇一级的文化站,大量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现有的人才结构不对称,乐器、声乐、美术、舞蹈干部众多,语言业务干部非常少,比例不协调。

2.能力不足,专业模糊。

现有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专业配比不合理。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显得尤为不足,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知识结构不完善、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能不拔尖。有些业务干部是民间艺人、复员军人、自学成才的工作者,文化基础薄弱。现有队伍存在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高校“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培养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教学问题

1.偏重理论阐释,忽视能力掌握。

传统“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分为理论阐释和录音两部分。在理论教学中,往往将内外部技巧等理论条目的阐释置于重要位置,而忽视了实际方法技巧的掌握环节。往往是:能够明白“重音”的定义,却无法在稿件表达创作中,找到语句、文本的重点,通过重音传递思想加以呈现。动手操作掌握的能力不足。

2.学生人数较多,参与实战量少。

一个年级的播音学生众多,无法保证小班教学。相较于声乐5人左右的小课教学指导,播音班的学生人数庞杂。在录音课教学中,分配给学生的任务,也只是“任务性”录完,即使布置课后的录音作业,也难有高质量作品呈现。加之环境闭塞,大部分学生更是无法在播音创作录音中提升。

3.教学场地封闭,辅导人数受限。

现有的“播音创作基础”的课程教学,基本依托于录音实训室,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录老师听,课堂教学显得死板,困顿于录音室,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人数又多,辅导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时间有限,精力亦有限。

4.学生底蕴欠缺,教学内容单薄。

学生在经过一年级的核心专业课“普通话语音发声”后,进入到二年级的播音创作专业课训练。主持人比拼到最后,是“文化综合实力”的较量。学生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学习,对稿件的感受、体会、认知非常浅薄,情感的传递做作而且肤浅,表现呆滞、木讷、空洞,这是源于对稿件的理解不深刻,追根溯源是学生文化底蕴的缺失。在“播音创作基础”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核心是有稿无稿的创作表达,更多是论述技巧及方法,内容显得单薄局限。

5.视野范围狭小,脱离行业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播音学生视野不开阔,呆板,没有表现力,比试表现力和才艺难超音乐学子,PK文化底蕴难敌文学院和历史学院同学。学生位置尴尬,专业能力良莠不齐,实践机会极少,感受到的专业见习氛围少,与行业接触也不多。教学脱离行业,大部分学子恐难胜任媒体工作。

四、具体实施方案及计划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让“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课程中,可以在作品演播、表达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解说能力,综合舞台表现能力,文化素养积累,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提升。并且应用、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行业。

1.课堂主题演讲。

每节课的重心下降至学生,每次专业课要求2名学生自选“题目”“角度”做5分钟的主题演讲,并依据表现打分,算入学生期末的课程考核成绩。帮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演讲结束,其他同学点评,训练学生归纳观点、学会赏析;老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在表达观点中进行有效的传播。

2.指定书目阅读。

每月指定阅读书目,并定期开读书交流、分享会,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积累口语表达素材,让学生明白,在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中,“说什么”比“怎么说”更加重要,成为一个“有内容”的人。

3.完成课堂作业。

布置的课堂录音作业统一公放视听,查找学生录音作业存在的问题,答疑释惑,调整状态。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并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给出修改调整意见,再次录音,听改变。掌握“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的“有稿无稿表达”的创作方法、作品演播的能力。

4.单元作业评比。

每单元的课后作业,进行全班评比,挑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颁奖。例如“最佳进步奖”“最佳用声奖”“最佳作品”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认真对待实战作品。

5.多元教学内容。

只会用声播,远远不够。在此项目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加入舞台教学,舞台演绎、表现等的相关内容。加入“戏剧曲艺”艺术的熏陶学习,感知中国传统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艺术表现的能力,改善播音学生呆板、不善表现的状态。加入“讲解员”的口语表达训练,学校展览馆、校史馆、风景点等都可以作为依托地点,培养“有声语言艺术”的应用型人才———讲解员;加入拟态“人际传播”的训练方式,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方式,辅助教学、练习。

6.完善考核方式。

组织实施期中期末的舞台考核,课程成绩构成由“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演讲”“期中展示”“期末汇报”等综合构成。用舞台展现表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现场实战感,不仅了解理论定义,更要会面对镜头,面对话筒演绎“有声语言的艺术”。

7.产学研深度融合。

邀请相关专家:重庆文联专家、大型文艺活动演出导演、重庆曲艺艺术家、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的汇报展示进行联合评审。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与行业深度融合。在行业中磨砺,在行业实战中成长。

8.明白“三个明白”。

在教学课程改革里,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专业问题所在,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语感。观摩赏析优秀素材,学习赏片儿,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明白专业好的标准:脑子里存储的样子多,用的时候反应速度快。

9.树立“三颗心”。

教学改革也是学生重新养成习惯的过程,培养学生耐心;强调技术训练,培养学生信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恒心。

10.坚守“三个多”。

让学生多练、多听、多记。

11.团学合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