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族团结诗歌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6 14:01:37

民族团结诗歌

民族团结诗歌第1篇

关键词: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少数民族 文化

音乐舞蹈史诗从歌舞发展而来,它是依附广大人民群众百年以来的革命斗争历程发展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以音乐、舞蹈、诗歌等表演形式展现出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历史的流变和发展,颂扬先进人物和事件,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历史场景,使观众获得鼓舞、教育。1964年9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公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音乐舞蹈史诗,概括性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同志带领下进行革命斗争的故事,是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文化作品,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的经典舞蹈剧。虽然说《东方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经典作品,但其母体文化则是民间地方性文化,涉及到地方文化与中心文化、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这其中就包含有少数民族精英与普通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族精英与少数民族精英之间的关系。《东方红》诞生之初,中国刚结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进音乐舞蹈史诗中,将少数民族形象与国家形象联合起来,并不失其艺术特色,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形象表述

《东方红》首次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同台共舞,哪怕时间非常有限,但在各族人民心中已形成生动、满含情感、具体的国家形象,实现边缘文化与中心文化的融合。在这部音乐舞蹈史诗中,我们可以看见多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情感表达,如才旦卓玛与的几次会见。又如,汉族精英与少数民族精英之间的相遇交流,成就了中华民族各族之间的友谊。

从叙事角度来说,整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少数民族的总体形象为:载歌载舞、充满欢乐、阳光向上。从此之后的40多年里,少数民族的形象表述基本上都定义在这一表述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各民族欢聚一堂的模式也成为一个固定模式,在接下来的建国庆典活动中出现。可以说,中国少数民族形象表述已与国家形象表述紧密联系起来,少数民族虽然人数少,但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团结、和谐成为国家形象的一个基本点。

二、舞台表述与时空转换

《东方红》总共有8场,其中,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少数民族为主,另外,第三场中的几首歌曲也涉及到对少数民族形象的表述。文化研究者认为,我们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才能设想某些真实的事物,舞台的空间叙事功能使得时间成为社会文化现实,每一场舞台表演都是时间、空间、历史的凝聚和表达。《东方红》的时间起点是1921年,在舞台的表述中,存在时空转换问题,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树立起两面红旗:党旗和有毛主义半身像的红旗,这两面红旗的并置显然与实际历史不符,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时空转换是因为《东方红》的主题是总结历史经验,学习、宣传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少数民族也有权在《东方红》上出现,展现其历史,而从主流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则要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寻找少数民族的历史。从1956年到1964年,在《东方红》公演之前,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已历经8年,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各民族的来源、生产状况、政治结构、意识形态、文化风俗、、社会现象等基本内容已调查清楚。这个时候,为抢救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政府先后组织各种大规模的调查轰动,拍摄少数民族影片,征收民族文物,建设民族文化宫等。其中,民族文化宫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继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东方红》则将民族文化宫的展览变成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活态,让人们看到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另外,《东方红》也培养出一些少数民族杰出艺术人才,如:胡松华、才旦卓玛等人自从在《东方红》中亮相后,成为建国以来的第一代民族歌唱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表述了当时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也让人们看到革命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的团结。

三、民族文化整合

《东方红》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中应用了30多首歌曲,并且有多首歌曲为民歌调子改编而成,这体现出新文化观的大众化,树立民族主体,体现各民族的团结,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如:《情深意长》改编自彝族民间曲调《月琴之歌》,这首民间曲调流传在四川雷波彝族地区,唱词古朴自然,展现丰富的生活情趣。改编成《情深意长》后,既有民歌的唱法调子,带有丰富的生活意味,同时将歌词与革命历史联系起来,展现中国共产党倡导民族团结的决心。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的整合、交融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弥补物质生活的贫乏,如:《百万农奴站起来》的歌词中就可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以前落后、暗无天日痛苦日子的深恶痛绝,对新生活的向往。《东方红》的序曲《葵花向太阳》中的葵花是各族人民,太阳是,这一整体基调有特定的政治寓意。几乎所有的歌词、朗诵词中都有红与黑、新与旧、光明与黑暗这样的关键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舞台上的革命世界分成两个完全对立的世界,观众在视听、想象中认同新中国,从个体情感走向集体认同,正是这种集体认同才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告别过去,进入集体狂欢状态。只有政治认同才能改变各族人民的命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走向现代化,通过这种民族文化整合的方式寻求政治的认同。

四、结语

《东方红》的成功上演开辟民族团结的新途径,国家形象通过民族形象表述展现出来,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结合起来,民族文化的汇编和改变赋予民族文化特定的政治意义,从而使民族文化走上主流文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婉蓄.中国当代三部音乐舞蹈史诗的叙述视角和结构呈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04).

民族团结诗歌第2篇

和谐与欢乐一同唱响 ,多彩与奋进同台展现。

从2009年11月30日起,为期11天的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精彩节目在黔东南州凯里市行政中心纷纷亮相。由省民委、省文化厅、省广电局主办,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承办的本届民族文化盛会不仅汇集了全省各地州市的十多个民族文艺精品,在会演人数、演出规模等方面也创下了历届之最。以“荟萃少数民族文艺精品、检阅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展示少数民族文艺风采”为主题的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得到包括专家评委、现场观众等各方好评的同时,为激发我省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也是我省原生态民族文化之花的又一次惊艳绽放。

各族喜相聚

歌舞庆盛世

四年一届的全省民族文艺会演是我省规格最高的民族文艺盛会,它将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和风采,充分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缘于此,它让我们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2009年11月30日傍晚时分,凯里市行政中心灯火辉煌 、锣鼓喧天,一片欢快景象。

“ 四年一次,实在难得呀!”来自凯里市文化艺术团的段金平一边挥舞着板凳舞一边如是告诉记者。在广场迎宾道两旁,凯里学院艺术系的李晓娟老师则带来了100多个学生有节奏地击起了撼山鼓,她说:“自己和这100多个学生都是少数民族、而且都是学艺术的,今天正是他们自己的盛会,所以大家都很有激情。”

7点半,随着10支代表团的入场,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准时启动。副省长刘晓凯及主办单位领导和各地州市代表团、观众共聚一堂参加了开幕式。

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举办和首届全省民族文化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是检阅和规划我省民族文化的大好机遇,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大繁荣无疑是件双喜临门的大事。

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我省设立的四年一届的省级少数民族文艺重大活动,是全省各民族群众的文艺盛会。

据了解,和前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不同的是,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首次尝试从省会贵阳转移到市州地举办。这样的尝试和改革,其意义不仅仅是强化文艺会演对地方民族文化工作的助推,同时也更直接地促成了对承办地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推介。

展多元文化风采

看民族文艺崛起

在11天的会演中,随着一个个精品节目的精彩上演,我省少数民族独具魅力、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得到了淋漓的展示和生动的表达。各代表团的演员们用优美的舞姿构筑民族团结的花环,用甜美的歌喉唱响了和谐社会的强音,用真情和汗水展示了贵州多元的文化生态和民族文艺的崛起,在歌舞声中回归民族文化的沃土。

从11月30日至12月10日每晚8时起,在凯里市行政中心演出大厅,9个市州地代表团和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轮番带来了民族风味浓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专场演出。在历史进程中,我省各少数民族纷纷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独具魅力、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个性化展现这些特色,有的代表团将民族、美声、流行等演唱形式融于一体,有的将舞蹈、声乐、说唱等节目类型相结合,更多的代表团则选择了以大型歌舞剧(诗)这种较高难度的舞台表现形式编创节目。

作为首场演出的代表团,黔西南州在70多分钟时间里为观众奉献了大型民族歌舞《山舞水歌》。该剧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导、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欧阳林说:“《山舞水歌》的出现,将在今后较长时间里影响着黔西南的民族文艺发展,全省少数民族会演这个平台对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2月1日晚,安顺市代表团演出的苗族舞蹈诗《我的巴朗(身小)・我的家》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据该剧总导演、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编导彭学艳介绍,这是安顺市黄果树艺术团第一次排演舞蹈诗,他们采取了最古朴、最直接的方式,一方面强调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从服饰、音乐、舞蹈、意境等元素上下功夫,营造了一场如梦如幻的巴郎族人生存景象。

在铜仁梵净山脚下,土家族寨子人人碰面常说:“摘起花儿开嘞。”意思是祝福也是祝贺。铜仁代表团歌舞乐《四季花儿开》就是一曲地产的土家调子的名字。该剧在结构上按春夏秋冬来排列,有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摆手舞贯穿始终,田间地头的土家族农民演绎的最纯正的土家族民歌,真是名副其实的歌舞乐。舞蹈生活化、民俗化,是一部原生态和现代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的剧目。

《风情凉都》是以六盘水市境居住的彝族、苗族、布依族原生态的歌舞元素创作编排的大型生态民族歌舞。整台节目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多角度再现了“凉都”六盘水绚丽多彩的地域风情和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

“一柱水冲天而起,彩虹漫天,美丽的仰阿莎诞生了……”

作为承办单位,黔东南州代表团在9日晚以这样的序幕拉开了苗族歌舞剧《仰阿莎》的神秘大幕。在该剧中出演主角仰阿莎的演员是苗族歌手阿幼朵。

苗族歌舞剧《仰阿莎》是根据流传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区的同名苗族古代叙事长诗改编而成的。《仰阿莎》是传唱在贵州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部分苗族聚居区的一首苗族神话爰情叙事歌,被誉为苗族“最美丽的歌”。《仰阿莎》剧本创作荣获了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该剧融黔东南苗族歌曲、舞蹈、服饰三大资源优势为一体、再创苗族音乐美、舞蹈美、服饰美,升华出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黔南州代表团表演的布依族歌舞剧《刺梨花红》是一台探寻布依儿女人文精神家园的颂歌,一部关于文明进步与愚昧落后两种思想意识矛盾的传奇故事。该剧的成功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贵阳市代表团向观众和评委们捧出了他们倾情演绎的民族歌舞《和谐贵阳 民族风彩》。导演卢家麟介绍,这台节目是一台歌颂贵阳各民族人民团结拼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民族歌舞,是一幅蕴含丰富底蕴的贵阳民族文化。整台节目是由210多名演职人员历时3个多月精心编排而成的。

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是唯一的院校代表团。12月7日晚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大型歌舞剧《我爱贵州》隆重上演后,引来了众多观众的反响与好评。他们的舞蹈将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混搭,洋溢着青春和朝气,以现代元素与民族氛围完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深深打动了众多观看者。

毕节地区大型歌舞剧《夜郎魂》是在赫章歌舞团排演的歌舞诗《夜郎魂》基础上改编的。该剧分神秘夜郎、源、竹、王等章节,通过对赫章重大考古发现揭开千年古夜郎之谜。60多位舞者以虔诚的赞美之情将古夜郎风貌融入歌舞中。演出中,灵动的舞姿、浑厚的乐音,将观看人员带入了寻觅古夜郎千古之谜的迷途中……

会演精品纷呈

节目精彩不断

和上一届比较,本届会演上亮相的10台精彩节目均为各地最新编创的作品。大多数代表团创新编创理念、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以大型歌舞剧(诗)这种较高难度的舞台表现形式艺术地呈现我省各少数民族的寻根情结、存在状态和精神世界,让观众走近了他们的家园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同时通过参加此次会演,也锻炼出一批编导、演员、舞美等艺术人才,为我省民族文化大繁荣奠定了基石。

12月10日晚8时,历时11天的第四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落下帷幕。经过现场评委和其他工作人员十余天的持续努力,会演评奖结果也在当晚同期揭晓,黔东南州代表团的苗族歌舞剧《仰阿莎》、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的校园青春民族歌舞剧《我爱贵州》、安顺市代表团的苗族舞蹈诗《我的巴朗(身小)・我的家》分获优秀剧(节)目一等奖。

民族团结诗歌第3篇

关键词:·伊克巴尔;诗歌;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142-04

·伊克巴尔(Muhammad Iqbal,1877-1938)是南亚著名诗人、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伊克巴尔自小受到传统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少年时期开始对具有悠久历史与传统的印度诗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又远赴欧洲留学,广泛接触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与哲学,对其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08年归国后悉心从事政治活动、哲学研究与诗歌创作。伊克巴尔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诗歌(主要以乌尔都语和波斯语创作),共出版11部诗集。作为诗人和哲学家,其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抒情和深刻的哲理,以及无穷的思想魅力,深受读者特别是全印度乌尔都语读者的喜爱,名声远及罗马、伊朗和英国,影响遍及世界。伊克巴尔生活在英国统治印度的后期,也正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表现,实践了他的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即“艺术有责任鼓励人们面对一切现实问题”[1](P7)的艺术原则。

伊克巴尔的诗歌着眼于现实,注重哲理的思考,始终体现着他探索不止、不断进取的思想光芒,同时将传统艺术形式和新题材、新手法相结合,使诗歌表现出想象的丰盈和表现力的独特,给印度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和灵感。本文试图深入研究伊克巴尔的一些诗歌,分析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在诗歌中的不同思想观念,探索诗人的心路历程,从而达到了解伊克巴尔诗歌创作思想嬗变的目的。

一、印度民族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

伊克巴尔出生、成长在印度近代知识分子回归传统文化,并从中探索民族自尊和自豪的19世纪后半期。这一时期印度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当时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对诗人的精神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正是这种民族主义氛围,对诗人早期的诗歌创作产生巨大的动力。近代南亚次大陆的文化思潮如同季羡林先生所表述的那样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主义。伊克巴尔在少年时代就开始用自己的抒情之笔称颂印度传统文明,表现印度民族主义意识。民族主义意识催生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伊克巴尔早期的一些诗篇表达了反帝反殖的斗争精神,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驼队的铃声》(1924)是诗人早期诗歌的汇集,诗集的中心主题便是基于印度民族主义意识而产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如《苦难的图画》:

哦!印度,你的容貌使我哭泣,

……

你还要多长时间这样默默无语,什么时候控诉你灾难的时日,

你应该存留在这大地上,而你的呼声应该高触天宇,

是不是你还不知道你将被毁灭,哦!印度的儿女

甚至在民族史中也没有你的事迹。

这是自然的法则,这是自然的规律,

只有走上行动途径的

对“自然”才算亲密。

诗中那种爱国之情,亡国之痛,哀民之艰,凄然可感,深刻地揭露了殖民主义给印度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通过图画印度民族的苦难而大声疾呼,号召印度人民行动起来,燃烧起爱国主义的热情,投身到伟大的民族独立斗争之中去。又如作于1904年的《印度人之歌》:

我们的印度斯坦举世无双!

她是我们的花园,

我们是园中的夜莺。

她是最高的山峰,与天为邻,

她是我们的哨兵,我们的卫士,

千百条河流在她的膝上嬉戏,

我们花园的芳香使天堂也嫉妒。

诗人即兴抒情,写下对印度的颂歌,表达了对祖国由衷的赞美和深深的眷念。诗中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印度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由于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抒写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南亚次大陆广为流传。

伊克巴尔生活的年代,印度宗教教派之间矛盾尖锐、冲突复杂,诗人敏锐地看到这种教派之间的内耗斗争,必然会对印度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产生极大的危害。伊克巴尔出身于穆斯林,笃信伊斯兰信仰,其诗篇却是站在全印度人民的立场“抨击了教派主义,号召印度人民以民族利益为重,消除民族隔阂,在‘爱’的信仰中实现民族团结。”[2](P58)他在《新湿婆庙》(1905)中写道:

揭去猜疑的帷幕,

抹去分歧的裂缝,

重修一座湿婆庙,

每日清晨神庙传出甜蜜的圣歌,

给全体圣徒都斟上爱的美酒。

《新湿婆庙》体现了伊克巴尔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提倡民族团结的思想。诗人崇尚爱的信仰,企图调和印度宗教及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但鉴于宗教及民族冲突对印度民族独立斗争的危害,诗人的疾呼和号召便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伊克巴尔素有“生活诗人”之称,其早期的诗歌都是来源于现实,反映现实及时代精神,其中许多诗篇都是揭示印度人民的苦难,歌颂伟大的印度人民及其文明传统,要求民族团结,共同反抗殖民压迫,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鼓舞印度各族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有力武器。

民族团结诗歌第4篇

一、选材丰富内涵深刻

在儿童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歌词往往要求生动而富有童趣,以简明、活泼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这16首儿童歌曲的歌词主要取自于古诗词,这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其中不乏意境深远却又活泼生动的佳作。为了使《中国唱诗班》首辑的音乐创作更加尽善尽美,符合儿童的身心需求,主创人员在创作伊始确定入乐诗歌的时候就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甄别,很好地把握和领悟了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及意境,在创作中也特别突出体现了整首作品中诗歌与旋律的声调在结合时的格律,显得韵味十足。

《中国唱诗班》第一辑共包括音乐作品16首,有《相思》、《夜思》、《梅花》、《出塞》、《明日歌》、《黄鹤楼》、《元日》、《饮酒》、《关雎》、《渭城曲》、《饮湖上初晴雨后》、《游子吟》、《悯农》、《草》、《登鹳雀楼》、《春晓》等。主创人员主要从能够影响广大儿童成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确立和选择古诗词。总的来讲,这些诗词内涵盖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亲情、友情、人生观、自然观等。这些歌词内容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比较强,而且非常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少年儿童的成长。歌曲的名称有的直接采用原诗,如:《黄鹤楼》、《游子吟》、《渭城曲》等;也有的在原诗作名称上进行简单的改编,如:歌曲《相思》(取自王维的《红豆》)、歌曲《夜思》(取自李白的《静夜思》)等。这些诗作大多是大众耳熟能详且流传甚广的,如今加以入乐诠释后更能够以音乐特有的情感渗透能力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这些作品中反映亲情和友情的内容最多,主要体现了思乡、想念亲人挚友等情怀,如:《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代表了多少人浓浓的思乡情怀;《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唱出那一份温暖深沉的母爱。此外,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了梅花高洁坚强的可贵品质,《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旨在影响少年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日歌》教导孩子们要惜时才能有所作为;《春晓》引领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总而言之,不同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内容,我国古代诗词洗练生动、意义的表达含蓄深刻,这套儿童歌曲创作以诗乐结合的方式升华了歌词本身的含义,增强了作品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二、抑扬有致民族性强

说起“唱诗”,人们极易联想到西方宗教文化,“唱诗班”则更是西方宗教领域内的重要产物之一,《中国唱诗班》这套儿童有声读物在其名称上就体现着浓郁的中西结合的意味。自“”以来,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直是文化领域重要的议题。那么,如何在创作中体现中国式的“唱诗”就成为了这部作品成败的关键。

古时“旗亭唱诗”的文人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如果翻阅历史文献,我们发现其实原本中国传统诗歌,五言也好、七言也罢,抑或长短句,大都是被人吟唱的。所以《中国唱诗班》的音乐创作不能简单等同于为古典诗词加上新的外衣,它首先得保持传统吟唱的方式。把优秀的古诗词谱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让孩子吟唱,在有趣中学习,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在吟唱中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的音乐语言,并加深对古代诗词的记忆力。所谓“吟唱”体现在音乐创作上的要求上就是要遵从古诗本来的格律,运用节奏、旋律、结构等多种要素,充分在音乐上呈现急徐相间、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等多种音律变化,然而这在音乐创作中绝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以作品集第三首《梅花》为例,谱例如下:

王安石原作《梅花》为五言绝句,格律为典型的仄起平收,共四句,其歌词对应的格律为:墙角数枝梅(平仄仄平平),凌寒独自开(平平平仄仄)。遥知不是雪(平平平仄仄),为有暗香来(仄仄仄平平)。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所以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来确定起句。“角”为仄声,末句末字的“开”为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易凤林创作的旋律在结构上以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与仄起平收相应,每句四小节,乐句规整对称,起句、承句、合句有呼应之感。在吟诵五绝古诗时,通常每句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稍重,第五个字拖长音。易凤林创作的旋律在节奏上与传统读法基本相应。每个乐句在前两个字上节奏较为紧凑,第三个字位于节拍重音,第五个字拖长,基本为两小节的时值。旋律的起伏走向与诗词平仄也基本一致。歌曲《梅花》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旋律的细节构思上处处可见精妙。而古诗中深远的意境以及诗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深刻情怀得以体现,在旋律的起伏回旋中表达了脱离于平铺直叙的变化美感,而“唱诗”的魅力应该就蕴含其中了。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这16首歌曲都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进行创作,以五声调式和六声调式为主。以五声为基础的民族调式既便于孩子们演唱,又便于流传,同时也使歌曲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民族调式的使用是有意识地加强旋律的民族化,这无疑有助于孩子们从小熟悉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活泼生动童谣性

《中国唱诗班》的音乐定位于“诗乐启蒙”,既可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启蒙教育,又可以被视为以诗与乐结合的方式为儿童早期音乐启蒙服务,在形式上接近于童谣。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而言,这种类型的音乐与一般意义上的成人歌曲完全不一样。出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针对少年儿童的专门音乐创作仍不多,孩子们经常唱的儿歌很大部分还是多年以前的创作,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兔子乖乖》这类,这些作品虽说经典,但是时代感不强。据相关部门统计,当前乐坛关注度最高的音乐创作来自于反映爱情内容的流行歌曲,在社会生活中孩子耳濡目染,常常模仿着成人的表演唱着成人的歌曲,作为多年关注儿童启蒙音乐教育的我们而言,看到这种现象其实是相当无奈的。

儿童歌曲的创作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和音乐能力的发展水平,就这些作品的旋律创作而言,易凤林站在儿童的视角,充分考虑到该阶段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把《中国唱诗班》首辑的这16首歌曲打造成了真正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歌曲集。

第一,歌曲的音域不宽。由于童声比较特殊,儿童一般都用“真嗓”唱歌,所以童声的音域要窄于成人。《中国唱诗班》中有14首音乐作品的音域在八度和九度之间,仅有《黄鹤楼》和《相思》这两首音域为十一度,歌曲旋律基本在C1-C2这个音区内演唱,适合儿童演唱。

第二,歌曲的节奏鲜明。儿童通常肺活量不大,气息较短,他们的语言简洁生动,说话时较少使用长句,因此歌曲中多采用了简洁却又多变的节奏型,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语言习惯,除了吟唱格律需要以外,较少使用时值较长音的持续。

第三,歌曲的旋律起伏不大。《中国唱诗班》的平稳旋律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曲调一般不会起于过高或者过低的音,而最高音与最低音出现的次数也较少,在旋律进行中极少出现五度以上的大跳。以《夜思》的旋律为例,大量使用的同音反复和级进进行,在听觉上使旋律变得悠长,深化了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曲调在词曲结合上以一字对一音为主,保证了儿童的演唱在音准和气息的控制上的顺畅,使音乐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学堂乐歌的显著特征。

第五,歌曲的结构简单明晰。其中,以单乐段结构创作的作品共有5首,如:《关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皆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以A-B结构创作的作品有6首,A、B两段在旋律上对比明显。以A-B-A结构创作的作品5首,如:《悯农》、《出塞》等,基本为原样再现,方便孩子在演唱时记忆曲调旋律。

第六,歌曲的创作理念淳朴。因为定位为儿童音乐启蒙,这些歌曲中无弱起小节、无转调、无临时变音记号,方便孩子的学唱。

四、演唱完美 录音精湛

近些年来,国内也陆续出版了一些童声合唱或者独唱的乐谱集,但是像《中国唱诗班》这样主题鲜明的很少,配以CD音响的则更是鲜见了。易凤林在创作时就曾表达要让现代的人们在诗乐的熏陶下聆听到真善美最真切声音的美好愿望,所以对于作品的二度创作团队的选择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中国唱诗班》配套的CD由著名的上海小荧星合唱团担任演唱,由合唱团创始人指挥家林振地担任指挥,担任录音的是曾为电影《卧虎藏龙》录制音乐而获2001年格莱美奖最佳录音及科技奖的陆晓幸先生。

这16首歌曲大多为单声部音乐,其演唱形式为合唱团齐唱,仅有四首歌曲中包含二声部音乐,这四首中又只有《明日歌》中有完整的二声部段落,《游子吟》、《登鹳雀楼》、《夜思》这三首均为在曲首部分用哼鸣伴唱的引子部分,增强吟唱的效果。

民族团结诗歌第5篇

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着一条洪荒年代就有的黑水河。在黑水河上段泾流过的区间,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弹丸小镇,她就是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的剑川县沙溪古镇。沙溪盆地四周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色的青砖、灰瓦、白墙营造的白族村舍,又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跨越了两千多年时间的古道上的寺登街。寺登街这个跨越二千多年时间、连结和东南亚近万里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下的古集市,因了四千年白族文化历史的见证,于2001年10月11日被世界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公布并录入了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她和我国古长城、陕西大秦基督教宝塔及修道院和上海欧黑尔――雷切犹太大教堂位列伯仲之间。

蜚声海内外的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剑川石窟也就盘结在沙溪古镇紧倚的石钟山间。由于沙溪隶属的剑川县紧邻著名的玉龙雪山,境内又有老君山和海拔4212米的雪斑山,终年积雪,水冷草枯,农作物生长不济,故历史上一直比较寒苦贫脊,但是这里却文风鼎盛,四千年来人才辈出,星汉灿烂,源远流长。在这清一色白族聚居的坝子里,聚结着一个全国乡镇一级罕见的文学团体――沙溪诗社。沙溪诗社创立于1990年。现有社员近百人,其中虽有部分离退休干部和职工,但绝大多数是在田间陌上扶犁牵牛、春播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粮农。诗社社员中不但有年近九秩的乡里学究,也有稚气未脱的村童,儿孙绕膝的白族农家大妈。就是这样一个滇西北高原上水冷草枯的地方,这样一群稼穑田陌的白族子孙,由于二千年儒家文化的薰陶,白族诗书礼乐、耕读传家的美好风化,尽管他们的物质生产相对滞后,物质生活还正在温饱向小康的路上,但是他们却超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遵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教化,在诗歌王国里构筑和追求着精神家园的皈依。

白族。不但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时也是能诗善文的民族。不论是耕种、读书、欢度传统节日,重大社会活动,抑或是红白喜事、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他们口中笔下流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苦、乐者歌其心、爱者歌其情。或长歌当哭或放歌抒情,沙溪诗社15年中创作了近万首诗,编选出版了《沙溪诗草》15集。《“古镇新韵”》集中反映了沙溪人文历史自然风物。这对于一个城市衣食足而礼仪兴的科班出身的诗歌团体也许并不是什么大的成果,但对于躬耕陇亩,汗水浇禾的农家诗社来说,就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了。特别是在当今麻将风靡,不屑诗书的时下,更显得凤毛麟角。在他们的诗作中,既有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如歌颂中共“十六大”、“构建和谐社会”、“神舟上天”、“西部开发”、“建设文化大州”等重大题材;也有“自然风光”、“农村精神文明”、“故乡揽胜”、“七彩人生”的吟咏;同时还有相互之间的“题赠唱和”、“言事抒怀”、“校园诗歌”。似乎诗歌在沙溪的白族农民中已经成了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连孙子考上大学这样的家事也赋诗志喜。在文学的特色上,沙溪诗社创作的作品不但大都遵从近体诗的对仗、平仄、韵律,其中还保留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古老的白族“三七一五”的山花体诗作。即便是部分格律稍宽的古体诗,也大都上口押韵,特别是诗作大都吟咏人间情,身边事,读来又格外亲切,大有《诗经・十五国风》的遗韵。正如主席生前给元帅谈诗的《信》中所说一样,《古镇新韵》中的诗歌善于从民歌中吸收养料,这正应了一方水土产生一方文化的规律。剑川一年一度的石宝山万人歌会就在沙溪镇境内。届时万人云集,数千歌者都是独具才情的农民诗人,他们见景生情,随口咏唱,满山曲韵辞章。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沙溪诗社的应运而生和不断壮大,《沙溪诗草》的年年结集出版就是白族文化的新时代的必然。他们的诗作以及在诗作中的诗言志、歌咏情,是当代白族农民文化的一个窗口之一,是白族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和折射!

沙溪诗社的创立和发展,《沙溪诗草》的年年集结出版,凝结着州、县(乡)镇三级党委政府以及关心支持他们的有关部门的心血,凝结着诗社全体社员的共同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诗社的成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这些关爱。

让我们共同祝愿《沙溪诗草》这株大理文学园中的山茶傲雪绽放,花枝不断四时春。

民族团结诗歌第6篇

诗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因而通过诗歌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及规律。

《诗经·小雅·北山》中“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就准确地反映了奴隶制高度发展的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度——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周朝的一切土地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周王将其分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周王还占有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因素的劳动者——奴隶本身,并把他们大量地赏赐给诸侯臣属。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则形象地反映了唐朝前夕,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致使唐开元年间(712—741年),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地主阶级财富迅速积累,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焚书是秦始皇晚年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使“递三世以至万世为君。”可仅隔四年,齐楚大地就响起了一片“伐无道、诛暴秦”的呐喊。原因何在?唐人章碣的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焚书坑》)在焚书的团团黑烟中,嬴政的帝业化为灰烬,函谷关和黄河的险峻未能阻挡住刘项的军队,焚书的坑灰尚未冷却,“不读书”的刘项就灭亡了“焚书”之秦。全诗词藻清丽、义理深邃,于嬉怒笑骂之中揭示了书未必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不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有效措施,对于文化思想领域中的问题,用专制强暴的办法只能适得其反这一规律性的主题。

2.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和对人民的掠夺,以及社会的腐败、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悲残生活。

这类题材的诗歌,从《诗经·魏风·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①兮”始,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隋末的《挽舟者歌》、杜甫的《三吏》、《三别》,宋梅尧臣的《陶者》、王安石的《河北民》,直到明薛论道的《不平》,钦权阳的《税官谣》、清魏源的《江南吟》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歌谣等等,举不胜举,比比皆是。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剥削阶级对奴隶和农民政治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的反动性和腐朽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卖牛纳税拆屋炊”(苏轼《吴中田妇叹和贾收韵》),“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苏舜臣《城南感怀呈永权》)的悲残生活。

3.表现了被统治阶级不堪压迫和奴役,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

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和地主阶级,千方百计地在经济上对奴隶和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政治上残暴的压迫。而“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1]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暴精神和壮举,在中国历代诗歌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这类题材的诗歌,又可分为两类。

其一,表现了积蕴于人民群众心中的对统治阶级的仇恨、愤怒和诅咒,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在《诗经·魏风·硕鼠》中,诗人把奴隶主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老鼠,表达了奴隶对剥削者不劳而食的憎恨,和对“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东汉末年,流传于民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歌谣,采用拆字谜语的形式,隐含了“董卓死”的寓意,表达了人民对专权祸国、制造战乱的奸臣贼子的仇恨。

其二,反映了被压迫者揭竿起义,用革命的手段反抗统治阶级、推翻和改造反动统治的事迹,歌颂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闾左称雄日,渔阳适戍人。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谁可论。”(屈大均《读陈胜传》)这首诗不但概括了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被征戍边,鱼腹丹书,夜半狐叫等主要史实,并盛赞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英雄气概,和“驱除功第一”的历史功绩。这类题材的诗歌还有表现隋末首义的《隋大业长白山谣》、唐黄巢的《菊花诗》、元末的《松江谣》、明末的《税官谣》、洪秀全的《述志诗》等等。

4.表现了中国历史上,各族人民反抗外族统治者的压迫和侵略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殖民侵略前赴后继,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间长期和睦相处,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但在汉族和其它民族的相互融合过程中,在某段历史时期、或部分地区,不同民族间,也曾进行过激烈的战争。这就出现了许多反抗民族压迫,抵抗外来进攻的民族英雄;在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为反抗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人民更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南宋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抵抗金军的进攻;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归师独遏当强寇”(清赵翼《黄天荡怀古》)的抗金业绩;元末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汀洋》)为国捐躯的爱国行为;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为抵御满清进攻“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夏完淳《鱼服》)的壮举等,都表现了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许多民族英雄捐躯赴国难的爱国壮举和民族精神。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这首义和团揭帖,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除教灭洋”保卫国家的爱国壮举;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藐视敌人,敢于同其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气势磅礴、慷慨激昂。这类题材的诗歌还有表现中国军民剿除倭寇的《舟师》、《登盘山绝顶》,表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复台诗》,表现抗英斗争的《三元里》等等。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有许多诗歌反映了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艰苦探索、甚正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行为和献身精神。如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柳亚子的《吊鉴湖秋女士》、章炳麟的《狱中赠邹容》等。尤其是在反抗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中,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令人回肠荡气、气贯长虹的革命诗篇。

在我国的诗歌宝库中,还有一些诗歌表现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有的诗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不畏劳苦,如表现大禹治水的“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人海流”。(苏辙《涂山》);有表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密切关系的,如反映昭君和亲,促进民族团结的“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张仲素《王昭君》);有表现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大智大勇的,如反映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汪遵《西河》等等。

“舞是诗兮诗是史”(谢觉哉《再看东方红》)诗歌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如果我们能够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些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史诗”,无论对于充实历史课教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历史课教学的吸引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宽其知识面,都是大有裨益的。转贴于

首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些“史诗”,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

历史教材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是通过对记录历史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抽象思维的形式,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诗歌所反映的同一历史则是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2]它可以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

如对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涂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曹操的“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既形象又具体,使学生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遍地狼烟,百姓流离失所、客死异乡,田园荒芜、了无人烟的悲残场景。若将教材的讲述和这首诗歌结合起来,使枯躁的史实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统一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主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有些诗歌本身就是“诗化”的历史,由于其语言精炼,音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易记易唱,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如第一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第二次反“围剿”中,二十万敌军,在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八百里战线上,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略,进逼中央根据地。三万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各个歼灭”的方针,首先打垮侵入富田、东固的较弱的敌军两个师,然后从赣江东岸的富田向东横扫,十五天,转战七百余里,一直打到福建建宁,五战五捷,歼敌三万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对这段历史,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作了真实的记载:“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精炼的语言,概括了第二次反“围剿”的全过程,和谐悦耳的诗句也便于学生的记忆。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史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

两千多年来,封建主义对中国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和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一次次的激烈反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首首记载中国人民反压迫、反侵略地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其中有反映农民起义和仁人志士反抗封建统治的“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隋大业长白山谣》)、洪秀全的“斩邪留正解民悬”,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反映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表现先驱们的救国济世、为国赴难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这些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为国赴难、取义成仁的献身精神。诗中所凝含的思想,揭示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顽强不屈的根源,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后人为国效力为民族献身的动力和座右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这些令人回肠荡气的诗歌,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其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三:那些蕴含着丰富历史内容的“史诗”中,有许多更是诗中之佳品、千古之绝唱。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这些诗歌,对于加强“文”与“史”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修养,也是大有帮助的。

需要说明的是诗歌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但其反映和表现历史的形式,同历史教材是有明显区别的。它毕竟是通过典型,夸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表现历史的完整性,连贯性和真实性上,与历史教材是有差距的。同时有些“史诗”中流露出明显的阶级偏见和不健康的思想情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时,要摆正“史”与“诗”的关系,要对其进行精心的选择,并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恰当的处理。

1.把握好诗歌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历史教材基本上体现了学生应掌握的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诗史”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增强学习兴趣的有益补充,处于辅助地位。况且,从《诗经》算起,从古至今,保存下来的诗歌可算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这其中的多数诗歌,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前,按照“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宁精宁短,切忌滥长”的原则。对庞杂的诗歌进行认真的甄别,仔细的筛选,选取那些和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能对教材起到注解、补充、深化的“点睛”之句,揉进课堂教学中,这样才不致于喧宾夺主,使历史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2.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正确认识、分析、处理“史诗”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诗歌也表现着一定阶级的意识,明显地带有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因此,对引入课堂的诗歌,除要对其丰富的内容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外,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阶级分析,鉴别其表现出来的阶级性和思想倾向,在吸收、借鉴其反映和表现历史的同时,摒弃其思想倾向上的消极性、腐朽性和反动性。在唐末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后,有人在尚书省门上贴了一首诗歌:“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邑号尽封元谅母,郡君变作士和妻。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吃齑。唯有一般平不得,南山依旧与天齐。”对这首诗,要在肯定其真实反映了农民取得政权后,贵族老爷被打翻在地,农民扬眉吐气的阶级关系大变动的同时,对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思想,仇恨和蔑视农民政权的反动思想进行批判和摒弃。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要注意诗歌的文学性史实的关系,区别诗歌反映历史时所表现出的文学色彩,使其再现历史的真实。

由于诗歌是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和表现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所透视出来的历史,会不可避免地因为诗歌本身浓厚的文学色彩,而和真实的历史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将诗歌引入课堂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将诗歌和反映同一历史的多种史料进行反复的,多方位的比较,认真进行鉴别,“去伪存真”,剔除“史诗”中所表现出的夸张的文学成份,从诗歌中去寻求和再现历史的真实面目。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3页。

[2]《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第4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0页。

民族团结诗歌第7篇

人口较少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对其文学的关注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生态的真实呈现,有利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最终落实。普米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因为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普米族诗歌从无到有,健康成长,一大批诗人逐步登上文坛,他们富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书写歌吟,成了少数民族文学极具活力的一道风景线,在中华文学之页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当代普米族诗人诗选》就是这样一本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诗集。同时,这部精品著作也是一本普米族诗人们充分展示自我及其作品、加强与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历史性巨著。

《当代普米族诗人诗选》是凝聚心血的成果,这是一部让普米族诗人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加强民族团结等多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巨作。收录了何顺民、曹匹初、马秀英、殷海涛、汤格・萨甲博、和建全、和文平、蔡金华、鲁若迪基、曹翔、戈戎n措、曹文山、杨万生、杨武、杨芳、曹媛、杨子兴、杨德贤18位知名普米族诗人的优秀作品。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普米族人民努力追求物质文明以求生存的同时,为了生活得更好,对精神世界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探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这些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有创世史诗《帕米查列》、英雄史诗《支萨甲博》,还有古歌、礼仪歌、情歌等等。在东汉时甚至出现了居住在笮都的普米先民白狼磐木王,用普米语向东汉皇帝敬献《白狼歌》诗三章,在普米族文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口头文学照耀着普米人的精神世界,鼓舞着他们崇尚英雄,不畏艰难困苦,从遥远的青藏高原,一路走到现在。

云南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是一块天然的生长美、生长诗的地方。繁衍生息在这一块土地上的二十几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史诗。这一块土地不但有着深厚肥沃的文化土壤,也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

鲁诺迪基原先是小凉山的一个放羊娃,通过写作,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诗人,其作品曾两度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鲁诺迪基用他的诗为自己的民族作了代言,他让普米族这个民族的名字更加响亮,也使得四面八方的人们更多地领会到这个名字所蕴含的丰富。在鲁若迪基之后的大量作品中,故乡与爱情,是他诗歌的两大根基。他说:“我以为有怎样的土地就有怎样的庄稼,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诗歌。”他的诗歌汲取了民间的滋养。云南西北绵延着千里小凉山,还深藏着梦幻般的泸沽湖。高明的诗人应该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不是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复杂化。鲁若迪基的诗歌最感动人的那部分都是写故土的。因为他的根在那里,因为他深深地爱着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那是需要他用一生去爱和表达的。

优秀的诗人,必定怀有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当鲁诺迪基讲起普米族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带着对普米人以及普米人所处山水的深情,每个故事里都有对祖辈的无比敬重,显然是普米族所处那块天地的灵性也附在了他的灵魂中。鲁诺迪基,这个名字本身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他从峻岭千里群山绵绵的小凉山走来,他用他的诗作,诉说着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以及自己肩上承担的文化重任。

同样优秀的还有普米族著名诗人、作家、出版家、摄影家蔡金华。他的诗选集《情感地带》1999年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这一束“骏马之光”为蔡金华进军文坛起到了引路的作用;2000年,蔡金华荣获云南省政府文学奖,而后他以更加丰厚的创作成果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时中国作协大家庭里最年轻的一名会员。《当代普米族诗人诗选》收录了蔡金华的诗歌作品十五首。

普米族书面文学,就目前而言,取得较高成就的当属诗歌。蔡金华的诗从不回避自己的苦难,《南方本土》中他用诗歌去写自己的苦难,他写父亲辛劳的一生,他以自己从小生活的红土地为背景,打造他的文学梦境,步向中国最高的文学圣堂。他深知,生长在土地上的梦想虽然美好伟大,但要实现它,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的诗从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难。他以诗的名义去关怀家乡这块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从他们的生活中提炼出富有诗意的思索,并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民族团结诗歌第8篇

开台节目是《阿诗玛》,混声合唱,果然台上演戏。先是女声吆喝“阿诗玛”,男声回应,然后有阿诗玛出来,有恋爱情节,载歌载舞,后来坏蛋出场,抢走阿诗玛,最后恋人团圆,合唱在“阿诗玛”的呼唤中结束,是歌伴戏。男女合唱分排后面,一段情节一首歌,民歌风格,几首歌曲连缀而成,由李遇秋编曲,卢云生作词。接着是男声四重唱,唱了《回娘家》与《天山牧民把歌唱》两首歌,后面是陆在易作曲的混声合唱《雨后彩虹》与《游子情思》,演唱一般。

女高音章小敏出台唱的是石夫作曲的《长相知》(汉乐府《上邪》),长腔一甩,开口很有味道,是民族风格;接下来的《一杯美酒》是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由艾克拜尔填词,可惜卡拉OK味道太浓。上半场压轴节目是混声合唱《梦中的卓玛》(陈道斌词、黄耀国曲)与《大青藏》(孟卫东词曲)。演员出台,红袍、蓝袍,一色藏族服装,很好看。诵经一般的男声出来,随后是女声飘起,唱的是“天边跑牛羊”,歌声很动人。这首歌词曲具佳,诗意盎然则民族特色鲜明。

下半场开台是青主曲、瞿希贤编合唱的混声合唱《大江东去》。王燕手臂一挥,一放一收,唱队开口,一强一弱,很精彩;结尾又一收一放,唱队一弱一强,歌声很见威风。后面的《二泉映月》是萧白编合唱,蒋力重新填词,唱的是“秋月当头”“秋风萧瑟”等等,以“秋”为主,意象集中,歌词简洁明了。唱到高潮出来的是“人到黄昏万事休”,悲痛中好像有点颓废,结尾却回到“唱得忘了愁”,显得很豁达。这首词是目前配《二泉映月》声乐作品中相对成功的一首。

接下来是86岁老作曲家与二胡演奏家张锐演奏《二泉映月》。他上台用的是老丝弦胡琴,发音古朴,音色硬朗;后面一首刘天华《良宵》换了新丝弦二胡,音色纤绵柔和。两曲风格截然不同,显示出演奏家对民间与“新派”二胡的理解。

混声合唱《运杨柳的骆驼》,公牛词,徐坚强曲。女声“嘘――”一片出来,唱出个风动沙舞大漠意境,男低音哼唱固定节奏,表示骆驼走得懒洋洋;男高音唱出旋律,声部线条对比与层次分明。作品很器乐化,有新意、很时尚。再下面是陈道斌作词、章吉华作曲的混声合唱《伊犁姑娘》,作品主调写法,旋律不错。

这台音乐会的高潮是民歌手高保利出台唱《洞庭鱼米香》,电声加民乐做的伴奏很是精良,歌声一出更是音调高亢,风格纯正,引得观众鼓掌,大家猜想是不是在假唱?他第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没有用伴奏带清唱,证明他的嗓门与唱功的确不错。

这台音乐会压轴的是混声合唱诗词《卜算子・咏梅》,由中国京剧院集体创作,王燕编合唱,领唱刘玉英,可惜音准不太好。最后一曲《故乡是北京》阎肃词、姚明曲,秋里编合唱,演唱很一般。

民族团结诗歌第9篇

陕西榆林人,汉族,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海南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综合处处长。现任中共海南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致敬理由】

他是海南台办主任,2012年,他为琼台两岸交流所做的工作,并由此带来的经济、文化效益具有重大的影响。

台办从文化着手切入琼台两地的交流,先后举办的“海南·台湾美术家交流座谈会”、“两岸诗画风采创展”、“台湾画家来琼驻点采风创作”、“山海传情·2012海峡两岸(海南)名家书画展”等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岸有了更多的文化认同感。

8月,在刘耿的主持下,海南派出首个高规格文化交流团赴台访问,大大增强了琼台文化界对两岛文化交流的合作意识,并签署了《琼台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从此让琼台两地文化交流合作迈入了制度化的新阶段。为了巩固《琼台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扩大两岸文化交流结果,11月,刘耿又主持举办“2012两岸诗会”活动,海峡两岸60多位著名诗人聚集海南,为两岸文学的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内涵的提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带来了明显、切实的经济效益,在海南入境游客大幅减少的背景下,台湾地区入境游客同比增长90%以上。

魏月蘅

魏月蘅,原天津日报新闻记者,天津教育新闻工作室主任,曾获天津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光荣称号。现任《光明日报》海南站站长,高级记者。近年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很多刊登在报纸头条。2012年4月9日,长篇通讯《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一经刊登,在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反响。

【致敬理由】

有这样一位记者,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肩负社会责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挖掘新闻价值;她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心来写新闻,摒弃新闻的浮华和喧嚣,展现真实,还原本真;她的作品,处处反映出一个记者对人民的感情,以真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她,就是魏月蘅。

魏月蘅,光明日报海南站站长,高级记者。

2012年4月9日,魏月蘅的长篇通讯《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在光明日报一经发表,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造成了极大的反响。这篇真实报道27位大学生在鹦哥岭创业的文章,深入报道典型,使得社会将眼光转向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关注海南那么一群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可爱的青年大学生,“鹦哥岭精神”得到弘扬,特别是对于青年人坚持与发扬远大理想、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挥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新闻的价值正是在于影响社会。魏月蘅用切身的实践,克服困难、爬山涉水,上山下乡,走入群众,走进鹦哥岭,发现新闻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而对一个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这样一种社会价值的产生源自于一双敏于发现的眼睛,更源自于魏月蘅肩负社会责任、为基层呼吁的职业自觉与“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不懈追求。

陆文荣

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玉蟾宫管理委员会主任,海南沉香产业协会会长。致力于推广海南道教文化,推动沉香产业的发展。

【致敬理由】

他是玉蟾宫管委会的主任,也是海南沉香产业协会的会长。在海南他有两大贡献,一个是挖掘推广道教南宗白玉蟾文化,一个是推动沉香产业的发展。

他说海南旅游不缺文化,缺的是对文化的挖掘,原本打算在文笔峰养蟒蛇的他,在得知南宗始祖白玉蟾曾在这里云游的故事后便开始挖掘起道教南宗文化。经过几年的发展,文笔峰已成了重要的宗教胜地,与南边的南山形成一南一北,一佛一道相呼应的形势。

在海南确立打造生态省目标时,他结合海南沉香的历史优势和在海南的地理气候优势,他提出了“打造国际香岛”的概念,并正在发力落实。2012年4月,他主持举办了2012首届中国(海南)国际沉香旅游博览会。为期四天的博览会带来了3万的访客和3.5亿的交易额。农民开始大量种植海南沉香(白木香树),企业也开始研究起沉香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与之配套的产品研发、贸易、香文化专题大型会务活动也追随而来,海南正在形成了一条香料产业链条。

无论是文笔峰玉蟾宫承载的南宗文化,还是国际香岛的提出,陆文荣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添加内容和魅力的同时,也博得了经济与生态以及文化效益的多赢。

沈桂林

江苏镇江人。现任海南江苏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南泰特典当有限公司、海南泰达拍卖有限公司、海南泰达·美丽道画苑的董事长。作为美丽道国际艺术机构的董事长,沈桂林以一位儒商的身份宣传着海南本土艺术家,推广海南本土艺术品牌。

【致敬理由】

他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是泰达·美丽道的董事长,却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市场化艺术推广渠道相对滞后的中国,常让许多艺术家及其作品长期蒙灰落尘,无法与国外艺术一较短长。2007年,沈桂林觉得自己为文化推广尽一己之力的时候到了,他首先在海南成立“泰达·美丽道”画苑,填补了省会城市海口无高品味画廊的空白,并将画苑定位为推广海南本土艺术家。

海南没有美术馆,美丽道似乎在海南充当了民营美术馆的角色。到目前为止美丽道举办了近百场包括展览、沙龙、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丰富了海南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核心竞争力。2008年,美丽道被文化部评选为“中国诚信画廊”,成为海南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化企业。

美丽道一边进行商业运作,一边进行艺术推广,将艺术与市场进行良好的对接。把更多海南的画家推介出去,也把许多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吸引过来,增加他们的交流与互动,实现高位嫁接。

沈桂林以一个企业家的一己之力,不遗余力地宣传着海南本土艺术家,打响海南本土艺术的品牌,目前,美丽道已开到北京、巴黎等地了,海南的艺术作品将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郭凯

郭凯,现任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南传世黎锦研究所所长、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织锦专业委员会委员。郭凯创办了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致力于积极抢救、保护和传承黎锦文化,开发出广受社会赞誉的黎锦文化产品;创建了传世黎锦工艺研究所,开办黎锦技艺培训班,由私人出资在海南省图书馆建成“黎锦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将自己倾囊收集的大量价值不菲的黎锦珍品展示于此,并坚持免费对外开放。

【致敬理由】

她原本是一个旅游公司的董事长,遇上黎锦之后便喜欢得不得了,面对其濒临消失的现状,她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投身到黎锦的开发与保护中,尝试着把原生态的、很多人不接受的黎锦带向市场,将黎族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

黎族人接受了现代的服装,会织黎锦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早些年的海口,96%的人不知道黎锦是什么东西。郭凯觉得作为世界遗产的黎锦应该保护,应该推广。她到五指山黎族聚居区开办黎锦学习班,挨家挨户的上门找人来学习,年轻姑娘更是从头学习黎锦纺织工艺。为了鼓励大家织黎锦,她专门成立锦绣织贝公司,将所有学员织出来的黎锦全部收购,还到村里不断的收购,让黎族人知道黎锦不是没用的,而是好东西。

面对收回来无法利用的黎锦,郭凯在市场上努力寻找出路,她将人们不愿意穿的黎锦传统服装裱上画框,当作旅游纪念品来卖。为了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可利用性,她还在黎锦图案中加入现代元素,研发生产出了十大类数百个黎锦工艺品和各类装饰品。

除了研究所、博物馆,在高端礼品商行里、在各种大型展会上,黎锦开始频频出现,商品化后的黎锦拯救了它鲜有人问津的命运。各民族市县开设传习所,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黎锦相关课程,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黎锦的传承与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黎族地区了。

沉寂了三千年的黎锦爆发的勃勃生机与郭凯不无关系。

吴东民

字美教,号半坡,海南省万宁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海南省书画院院长,省优专家,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德艺双磬”艺术家。主编出版作品集《海南青年书法家作品集》、《海南省中青年五人书法作品集》、《黄强书法作品集》等并出版吴东民个人书画作品集。

【致敬理由】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海南本土书法家。不但在书法创作、绘画创作、书法组织工作上有着显著造诣,还积极推动海南书法走向中国最前沿。

吴东民的书法作品根植传统、紧跟时代,在当代书法创作领域,吴东民以纵横开阖,爽健挺拔的行草书艺术独标风范,其创作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是我国当今书坛领军人物之一。2012年,作为书法创作的中坚力量,吴东民的6件作品进入中国美术馆“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参展,2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绘画方面,2012年8月28日,由政协海南省委员会和全国政协书画室联合举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一海南作品展”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开幕,包括吴东民在内的10位海南当代国画家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海南国画作品备受好评。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赵长青曾说,“长期以来,吴东民始终以昂扬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创作热情与扎实的工作作风走在中国书法事业最前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强烈的责任感意识,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向前发展做积极努力”。中国书画名家报主编马奔如是说,“海南不是一个文化大省,也不是一个书法大省,但是在吴东民的带动下,海南可说得上是书法名省。”吴东民不仅创办了《天涯书艺》与《艺术时间》报刊,及时将海南书法家书法佳作寄给全国各地书家同仁欣赏品评;2012年,他还积极策划承办海南书画国际双年展,推动“中国书法之乡”落户儋州。

谢文经

谢文经,(1931—2012)海南省临高县人。1953年调入海南民族歌舞团(即广东民族歌舞团)担任歌队队长、演唱演员、创作组组长和艺术委员会主席。曾在广东人民艺术学院进修作曲,是中国音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广东省音协理事。毕生从事海南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并创作出大量的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歌曲《舂米谣》、《久久不见久久见》、《黎家姑娘》等,都获得过部级或省级奖项。

【致敬理由】

他当过小学音乐教师,他在海南民族歌舞团当过歌队队长、当过演唱演员、创作组组长,他是一个民歌作曲家,毕生从事海南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并创作出大量的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歌曲《舂米谣》、《久久不见久久见》、《黎家姑娘》等,传遍海南岛内外,被誉为海南本土音乐泰斗。

为了获取最真实、最朴素的创作素材,他常常深入到黎族生活区去,还拜民间艺人为师。他精通黎苗族、临高和儋州调声等多种曲风,他创作出近千首的作品,深受各大合唱团的喜爱。他培养了不少海南本土的歌手,黎族青年歌手黄婷丹,苗族歌手陈颖春和琼州学院老师李爱京等。他教导学生演唱时要抓住歌曲的灵魂,要唱出民族风,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

海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合唱协会会长张德美说:谢文经的创作既没有离开原生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不失自己原创的东西。这是非常难得的,很多有才华的音乐家不一定能做到的。

刘贵宾

旅琼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工艺美院教授。画家在水彩画、水粉油、油画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以油画更为突出。在天津、深圳、三亚、海口等地多次举行个人画展,众多作品被选入收藏。出版有《刘贵宾油画选》、《刘贵宾油画静物画选》、《刘贵宾油画作品集》、《刘贵宾油画集》、刘贵宾等五人《中国当代名家集》。

【致敬理由】

他是一位旅琼艺术家,也是海南画派的代表画家。他,有着强烈的海南情怀,感受海南,表现海南。他走入黎苗村寨,艰苦跋涉于原始热带雨林,发掘海南本土题材。在他的笔下,雨林植物,海景、人物,无不展现出一种生命力,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他的画风,写实,严谨,给本土画家带来触动,为海南艺术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他谦和内敛,关切生命,具有高尚的艺术人格。他是刘贵宾。

刘贵宾来琼之后,创作出众多海南特色的绘画精品,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向人们展示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绘画,发展海南本土风格,为海南地域风格画派的形成与枝繁叶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刘贵宾注重传播海南地域画风,与众多海南艺术家一起,积极参与推动海南绘画对外交流,让更多的人认识海南,使得海南画派逐渐为外界所熟知。2012年,《海南风》琼港美术展在海南、香港两地展,与其他六位画家的画作一起,向香港同胞与海内外人士展示了海南的自然、人文之美,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艺术,感受海岛文化。同时,也进一步向外界呈现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就与风采。

彭煜翔

海南省歌舞团团长。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国家一级编导、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剧目《黄道婆》的编剧、执行导演,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称号。主要作品有民族舞剧《黄道婆》、歌舞诗《中国有个海南岛》、黎族歌舞诗《黎族故事》等。

【致敬理由】

从民族舞剧《黄道婆》,到歌舞诗《中国有个海南岛》再到黎族歌舞诗《黎族故事》,彭煜翔除了是一位优秀的编剧、导演,还是海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者、海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打造者,更是海南文化形象的对外传播者。

彭煜翔,海南省歌舞团团长。作为一名优秀的编剧、导演,彭煜翔有着独特的创作视角和理念。他注重全方位挖掘海南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最全面、直观地表现海南的地域风光和风俗人情、挖掘海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海南黎族的传统文化。

大型歌舞诗《黎族故事》正是彭煜翔导演表现海南本土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作品,它以海南岛上黎族祖先传说为主线,以4000多年前黎族先民渡海迁徙海南岛的情、景、梦为魂,表现了黎族先民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发展历程。2012年7月9日《黎族故事》凭借深刻的思想主题、唯美的舞台呈现,浓郁的海南特色,在进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时,一举摘得包括最高奖项剧目奖在内的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等11项大奖,同时剧组还赴韩国丽水参加世博会,向世界人民展现海南。

弘扬地方历史传统,创作民族文化精品,打造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文化形象,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彭煜翔正是致力于此。

江非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首位驻校诗人。曾参加第十八届青春诗会、第六次全国青创会,获华文青年诗人奖、北京文学奖、诗歌中国年度青年诗人奖、中国诗剧场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等。著有诗集《那》、《独角戏》、《一只蚂蚁上路了》等,诗歌作品《妈妈》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在海南澄迈县文化馆工作。2012年凭借诗集《独角戏》获第三届“徐志摩诗歌奖”。

【致敬理由】

2008年,一本《金江文艺》使多才诗人与海南结缘,江非来到海南,从此开始了移居南国的写作。作为海南诗坛中的一份子,他和海南的诗人朋友们一起,在大海和太阳的启示之下,更多的反思自己的写作,反思诗歌,写出更多符合海南的天地馈赠的诗歌。

江非是海南诗人,也是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诗人。他的存在,在海南诗歌复兴的时代氛围内,为海南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用诗歌来表达自己、认识外面的世界,是他不放弃的一种个人努力。对于他来说,通过诗歌,表达的更多的是对于隐秘未知的迷恋、追问,对于幸福与痛苦根源的挖掘。“要用辩证法找到事物之间的矛盾,打开诗歌的通道,进而找到万物之间那种比数理定律更让人在感情上、精神上所乐于接受的和谐。”

在海南的诗坛海军中,江非是一位新人,也是一位老人。他从13岁就开始写作,作品丰富,著有诗集《那》《独角戏》《纪念册》《一只蚂蚁上路了》等,诗歌作品《妈妈》入选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他是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国内首位驻校诗人,曾参加第十八届青春诗会、第六次全国青创会,获华文青年诗人奖,北京文学奖、诗歌中国年度青年诗人奖、中国诗剧场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2012年诗集《独角戏》获第三届徐志摩诗歌奖,这样一个奖项旨在鼓励新人、推出新人,以丰富当代诗歌美学、促进诗歌的繁荣和发展。

画家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