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17 22:31:33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第1篇

作为一名幼教科研人员,我学习了《指南》之后,有以下感受和体会。

一、用《指南》的理念引领幼儿园教育科研的方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十多年以来,幼儿园的教育科研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幼儿园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抓手。基层幼儿园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例,“十五”时幼儿教育课题(包括滚动课题)只有63项,其中基层幼儿园课题44项。而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幼儿教育课题数量不断增加,并且质量也在提高。但同时,教育科研也存在一些问题,关注课程、教法的多,关注幼儿本身的少。

《指南》全面系统地明确了3-6岁每一个年龄段幼儿在各个学习和发展领域的合理发展期望和目标,也对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正确地理解和领会《指南》的理念、内涵和基本要求,熟知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指南》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幼儿教育科研的方向,即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指南》中关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理论也是在教育科研中需要重新学习和研究的。我们要从广义的学习观去理解学习。在未来的教育科研中,我们应该更多地把幼儿作为研究的对象,关注幼儿,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有效,保教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让教育科研成为贯彻实施《指南》的助推器

《指南》是一个具有高度操作性。用于指导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的文件,所以《指南》的贯彻落实更需要在实践层面上扎扎实实地探索。幼儿园尤其要大力开展和推广行动研究。要制定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每个教师要制定自己的行动研究计划。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和践行者,从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找到研究的方向和问题,在利用《指南》的实践中去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的策略、反思教育实践,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感受自身行为理念的变化,在团队的互助合作和交流中提升专业能力。

我们在贯彻实施《指南》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作用,把教育科研与日常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将研究的课题定位在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上,让教育科研为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插上会飞的翅膀”。要做到这点,首先应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用科学的方法获取和探究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研究幼儿园教育的规律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解决幼儿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问题”是开展幼儿园教科研的线索,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基层教育机构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教师能在司空见惯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发展。作为幼儿园教师。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从问题人手开展研究,要求幼儿园教师深入观察幼儿,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观察和反思是伴随着教育活动开展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是一种积累,而不仅仅是一周一次或两次的书面总结材料。

三、用教育科研的态度和方法贯彻实施《指南》

《指南》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走向深入的一个里程碑。《指南》不仅面对幼教机构和教师,还面对社会和家长,指明了国家对3-6岁儿童的发展期望和方向。幼儿园及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习《指南》,更新教育观念,反思教育行为,提高保教质量,还要向家长宣传《指南》的理念和内涵,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因此。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指南》的贯彻和实施是很重要的。

首先,采用文献法学习《指南》。贯彻实施《指南》首先要深入学习《指南》及《指南》蕴含和代表的先进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尽管《指南》的文字不多,但其中的内涵很丰富。随着《指南》的颁布,解读《指南》的相关书籍和文章等也将出版、发表。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学习《指南》,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文献进行分类加工,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指南》,找出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与《指南》的差距,找到贯彻《指南》的切入点。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第2篇

[关键词]南国农;电化教育人学思想;人的全面发展;人与技术的关系

一引言

何谓入学?韩庆祥认为人学是“系统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黄楠森在其主编的《入学辞典》将人学解释为“关于作为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陈志尚认为“入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之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尽管对于入学的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揭示出其研究人之基本问题的本质。对待入学,我们“应站在作为一种世界观,作为一种体察、体认世界的视角的立场上去理解”。何谓教育人学?扈中平等认为“教育入学是在入学世界观的信念指导下,整体地把握与透视教育”,“教育入学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以入学世界观为基点,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刻而生动的描绘,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凸显于教育中,并使这种教育入学世界观深入教育者的内心,成为他们的内隐的教育观念。”王啸认为,教育入学“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和思想革命——入学——的产物,同时还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所致”,“是教育得以成立、得以存在的根本条件和合法依据。”电化教育入学是教育入学的下位概念,对电化教育入学界定时,除去考虑其在逻辑上继承教育入学的方法和品性外,还必须关注其独特的生境,以及该学科的性质与宗旨。基于此,我们认为电化教育入学是以入学世界观为指导,整体把握电化教育的学问,其在技术特质弥漫的生境中凸显出入的因素,关注入的全面发展。辨证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电化教育入学为电化教育摆脱“技术至上”、“重物轻人”的物化倾向提供哲学方法,为电化教育保持教育性指明回归路径。

作为电化教育界老一辈的专家,南国农先生几乎亲历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的诸多发展。南先生常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丰厚的电化教育学术思想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思想瑰宝,“研究南先生的学术思想是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南先生八十大寿及九十大寿之际,不少学者对南先生的人生轨迹、人格魅力和学术思想都做了精辟的总结和梳理,这些研究对传承先生的电化教育思想、对促进电化教育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无名小辈,在系统研读南先生论著及诸学者对南先生思想的多视角解读后,斗胆从一个新的视角——入学——且仅从该视角去重新品读先生的思想。南先生的电化教育入学思想散述于其等身的著作中,对先生入学思想采撷和整理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而此过程也让笔者愈发感受到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故文中对先生入学思想论述不当之处,恳请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二南国农电化教育人学思想

南国农先生是电化教育领域较早并持续关注“人”的学者,人学思想贯穿于其学术思想的方方面面,我们将从饱含入学意蕴的电化教育观、关注入的全面发展、科学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归纳梳理。

1饱含入学意蕴的电化教育观

电化教育观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电化教育系统而理性的认识,体现在对电化教育的定义、性质、指导思想等最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南先生对电化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饱含入学意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初,有些人认为“电化教育主要研究的只是卫星电视和计算机”,对此南先生在《我们对电化教育知道多少》一文中开宗明义地将电化教育定位于教育而非电教媒体。他指出“电教姓‘教’不姓‘电’。因为,电化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反映,给事物所下的定义则反映了主体对客体本质的认识,南先生对电化教育的定义与其“电教姓‘教’”的思想一脉相承,在其主编的《电化教育学》中,他将电化教育定义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先生将教育最优化作为电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同时为了进一步澄清大家对电化教育的模糊认识,他对该定义又做如下补充:“电化教育必须遵循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不符合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要求,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有两个构成,一是现代教育科学,即现代教学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另外一个是现代教育技术。”后来先生又将“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放在该定义的首句加以强调,并给出了电化教育届备受肯定的一个公式“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而定义中的“现代教育思想”,从80年代的现代教学论、教育传播理论,到90年代的现代教学观、现代师生观、现代人才观、学习时空观等四大教育观,再到21世纪的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等六大教育观都有体现。与时俱进是先生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先生思想永葆青春的原因,而在其三十多年的变迁中,教育性一直是其电化教育思想的内核。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性的坚持,便是对“人”的坚持,这是其思想体系中入学意蕴的具体表征。而这种表征近年则更加直接与外露,如在探讨如何重构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新体系时,他指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总原则。”先生电化教育思想的入学意蕴跃然纸上。

2持久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且是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在马克思那里是指“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恩格斯认为是“包括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现代学者们则将其解读为“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潜能,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又包括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非理性因素””“或“包括体、智、德、美、知、情、意等”。电化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亦是电化教育的逻辑。南先生极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在电化教育的过程中,借助现代教育媒体除去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德育、价值观等素质的培养,而这种思想在其多篇论文中均有体现。南先生在《怎样上电化教学课》中指出,“电教课的准备环节要了解学生”,电教课的评定标准“一定要记住两点:第一点,不要忘记学生。……第二点,不要忘了能力和思维品德的培养。教学的任务有三,(1)传授知识(2)培养能力(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只记住(1)或(1)(2),没有(3)不能算是好的教学。””“在分析电教教材编写原则时,南先生首推教育性,并要求电教教材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体力发展,……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南先生在教材建设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教育电视节目’*和音像电子教材“建设中亦有体现。当谈到电化教育服务时,南先生指出“电教需要为多出人才而服务,而所谓的人才,标准是德、识、才、学兼备”“”,同时指出“电教如果在促进年轻一代全面发展的问题上,常常表现得软弱无力,如此下去,电教自身很难得到发展。…’”“大电教”是南先生电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大电教”的提出帮助人们跳出“电教服务限定在学校教育这一单一系统”的认识局限,而就在“大电教”思想中亦包含着对人的关照。因为,在南先生看来,“大电教既管第一课堂,也管第二课堂,既重视认知因素,也重视非认知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既重视知识的传授,也重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而先生所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也“同时关注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协调发展”’”。南先生对待电教科研的态度亦渗透着全人发展的思想。他在90年代列举了电教科研需要关注的20个重点课题,其中就有两个与“人”有关:“电化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和教师”和“电化教育与优化德育过程”“。另外南国农先生在评价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时曾指出“建构主义在实现认知发展目标时有优势。而在实现情感发展目标和简单技术训练目标时,远不如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电化教育对人的培养上,南先生始终站在教育的立场,关注人的认知、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使人在技术方向“单向度”延伸。

3倡导科学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定位于教育,但从本体上讲,它又具有明显的技术属性,教育致力于人的发展,而技术却常常以其特有的方式异化着人的发展,作为二者融合的产物,电化教育必须直面如何处理教育(人)与技术的关系这一难题。南先生一直关注电化教育中技术与人的关系,这在南先生的电化教育定义体系中已有深刻反映。“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都不可或缺,且只有当二者都达到最大值时,电化教育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潜件”是南先生电化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南先生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电化教育》一文中指出,走向21世纪的我国电化教育,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三件”即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其中潜件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同时,潜件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着,到了信息化教育阶段,潜件已经变为“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理论和方法”,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语境中,潜件则成了“信息技术理论、方法”。在南先生这里,潜件主要指向教育理论和方法,并没有开宗明义地指向入学,但它较早地跳出硬件、软件的二元思维,将电化教育的建设创造性的引向“第三件”,并将教育理论和方法提升到和硬件、软件同等重要的地位,为电化教育实践中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提供思想指南,在技术强势的生境中凸显着人文关怀。南先生除去自己科学地对待人与技术的关系,还积极倡导其他电教人共同面对这一问题。如南先生曾指出“电和教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重与轻的关系、软与硬的问题、中与外的关系问题”是当前电教要关注的几个重要关系。这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中又得到了重申,他认为成功的电教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便是“人一机关系”,“办电教必须使用设备,但电教姓教,以人为本,机是为人所用,为人服务的。电化教育追求的不是教育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南先生在华南师范大学电教系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时曾明确指出华师电教要“多关注现代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在人与技术的博弈中,南先生并没有厚此薄彼,更没有非此即彼,而是以一种睿智的态度引领着二者走向融合。

三几点启示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电化教育恢复重建至今的这段时间,是南先生电化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而在探寻先生三十多年思想发展脉络的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对人的关照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沿着这条线索进行梳理,便勾勒出南先生电化教育人学思想的框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南先生的入学思想在电化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我们亦有理由相信,在我国教育技术当今和未来的发展中,它仍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它需要教育技术人在入学维度上有所作为。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观

教育技术观是指主体对教育技术的根本认识,它是一切教育技术实践的出发点。虽然南先生较早并持续的关注“人”,但遗憾的是,教育技术领域对物或技术的偏爱仍远远大于对“人”的青睐,是以造成了“技术至上”、“重电轻教”、“见物不见人”等诸多偏离入学的现象,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上述偏离现象,必须从认识上入手,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观,用教育的理念去指引我们的教育技术思维,用人学的思想去匡正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正本清源,纲举目张,为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认识上的保障。

2努力探寻认识指导实践的路径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观后,我们会形成一些饱含入学意蕴的认识、思想、原则等,但这些认识、思想、原则仍属于意识形态,它与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仍有很远的距离。而意识形态只有落实到微观实践中才能彰显其自身价值,因此,如何把人学指导下产生的各种理念、思想作用于教育技术实践将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当然,寻找二者之间的合理路径绝非易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加强一些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第3篇

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自主招生,但控制还比较严格:第一,仅有少数高校参加试点;第二,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招生总数的5%;第三,所有学生必须参加高考。现行的本科高校自主招生主要做法是,考生在高考之前参加学校考核,入围后再参加高考,录取时享受一定优惠。

另外,复旦和上海交大在上海地区自主招生,学校考核后可基本决定录取,尽管学生依然要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仅供参考(这种做法似乎对其他地区考生不公平)。自主招生显然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从各方面透露的信息看,教育部是同意南科大采用复旦在上海地区自主招生的方式处理已招的45名学生的问题的(学生说,老师告诉他们,参加高考只是例行程序,他们肯定会被录取),把高考变成走过场。即使如此,朱校长和那些学生也不愿接受。他们认为,即使走过场,也意味着他们理想的失败。

教育部发言人似乎将高考看做“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教育部极力维护这个制度,即使是过场,也必须要走。想来可以理解。今天教育公平已成为极为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除了统一考试,教育部找不到其他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高等学校招生办法。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任何改变,都面临巨大政治风险,维护这个制度是安全的做法。

我们有理由认为,教育部并非不想改革备受专业人士批评、让公众爱恨交加的高考制度,甚至已经决定了改革方向和目标,制定了具体方案,现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可能就是这个方案的一部分,但教育部一定会控制节奏,以降低政治风险。教育部不会怀疑,南科大招收的45名学生很优秀,完全具备接受高水平高等教育的能力,这一点公众也不会怀疑。所以,即使同意南科大45名学生不参加高考,也不会遭遇主流民意反对。但是,教育部考虑的问题是,若允许南科大这样做,如何回应其他学校的同样要求?放开这个口子风险太大,教育部尚未准备好迈出这么大的步子。这恐怕是教育部坚持要求南科大45名学生参加高考――哪怕是走走过场的原因。

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对政治因素的考虑压倒了对教育因素的考虑,其做法或许在政治上是稳妥的、合适的,却无法平息朱校长一类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人士的不满。

教育部自然清楚,这样的政治理由不能拿上台面,它的发言人找了一个相当蹩脚的理由:暗示要求南科大45名学生参加高考是依法办学的要求,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事实上,高考从未出现在现行的《高等教育法》中,否则,教育部允许复旦等学校在上海地区招生中将高考成绩作为参考就有违法之嫌了。至于将要求学生参加高考说成是为了保障学生权益,就更有问题了:不参加高考就无法获得正式学籍,没有正式学籍就无法获得教育部认可的毕业证书,所有的事情都在教育部的掌握之中,是教育部威胁将来不承认学生的毕业证,在这个问题上,怎么怪到南科大不保障学生利益呢?

在南科大问题上,教育部似乎像公众一样太过关注一些概念和口号,又似乎太过关心政治上的考虑,而对于办学条件、管理制度、质量保障等这些关系到学生利益和南科大成败的关键问题,似乎关注太少。

据南科大新闻公报称,教育部在批准南科大筹建的通知中说,在南科大筹建期间,教育部“将给予指导和大力支持”。在这一点上,教育部显然做得不够充分,它没有指导和帮助南科大建立一套现代大学制度,甚至没有指导和帮助南科大作好招生准备。

当然,南科大的工作本身也很不到位。南科大引以为榜样的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校校长吴家玮说,香港科大筹建时期,殖民政府也相当死板,筹办团队的策略是,制定科学详尽的办学方案,让政府看到可行性。以将近4年之力,完成包括起草规章制度、进行院系设置和课程规划、聘请人才、与港府沟通等工作,然后才进行招生办学。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第4篇

关键词: 海南省 中高职衔接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意见》出台的两个月前,教育部在天津举行的“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暨动员和工作部署会上,鲁昕副部长明确指出:“中高职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中高职有效衔接是促进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并要以十个衔接为切入点”,“坚持科研先行,将中高职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转化为立项课题,开展全局性的系统化、针对性研究”。《意见》出台后不久,海南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年会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讨会在海南定安南丽湖举行,我院代表与省内11所高职院校、14所中职院校的主要负责人及教务、招生部门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参会院校就我省中高职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集体探讨。

2011—2012年是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探索的“试水区”,我院在深入学习国家教育部、海南省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认真查阅了许多有关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文献资料,并先后考察了海南省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的实施情况,结合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对海南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对接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省教育厅高教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获批“会计电算化”等七个与中职对口衔接的两年制专业,同年,我院申报“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编号:Hjjg2013-59)”课题,被纳入2012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重点研究课题范畴,借此契机,以期鼓励我院对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先行先试。

作为我省中高职衔接教育“试验区”,我院从2012年起,在学生单招录取、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校校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现将我院针对中高职两年制衔接教育已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逐一阐述。

二、围绕中高职衔接教育已开展的工作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学制模式选择

不同的学制模式不仅表现在人才培养年限的不同,还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差异,因此,两年制中高职衔接专业采取何种衔接学制模式,决定了衔接教育的实施方略。2012年是初次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我院选择“3+2”学制模式,面向中职毕业生进行招考宣传,在宣传过程中,我院通过对中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中职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等手段,发现绝大多数想继续深造的中职生,期望在中职第三年就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又因我省单招考试安排在上半年,因此,我院初期试点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学制模式为“3+2”和“2+2+1”。第一种“3+2”学制模式,比较简明,表示完成中职学业后进行2年制高职学习。第二种“2+2+1”学制模式的涵义是:第一个“2”为中职生前2年在中职学校学习,第二个“2”为进入高职学习2年,“1”指将中职为期1年、高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合2为1”进行顶岗实习。“2+2+1”模式依然符合中职3年高职2年,保持为期5年的教学年限,符合国家教育法规。

(二)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概况

2012年,我院在全省范围进行中高职衔接招生宣传工作,并在多所中职学校的协助下,约有34名中职毕业生、72名高中毕业生,共计106名学生进入我院2年制对接专业预备班学习,2013年参加单招考试,共录取71名学生,其中,高中毕业生58名,中职毕业生13名。鉴于在招生调研过程中,发现我省中职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愿望不强烈,绝大多数有继续深造意愿的中职生期望能在中职毕业实习期间提前进入高职院校预读。因此,2013年,我院尝试对已完成中职两年学业的中职学生敞开预读之门,并在海南省商业学校、海南省银行学校等多所与我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的省中职学校的共同协调下,2013年秋季有272名中职三年级学生进预备班学习,准备参加2014年单招考试,这种招生模式的尝试突破了“中规中矩”的传统,但必须以与合作中职学校做好充分协调及方方面面衔接准备工作为前提。

(三)对中高职衔接就读学生的管理

1.学籍管理

对中职毕业单招录取并实施“3+2”学制的衔接学生,其学籍随同当年普通高招学生一并进行高职学籍注册及管理。对在中职第三年就读预备班实施“2+2+1”学制模式的学生,第三年依然属中职学籍,依据我院与学生所在中职学校签订协议,负责对学生实行管理,由合作中职学校负责办理学籍注册工作。毕业时,中职学校办理其毕业的相关手续,并协助我院组织学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

2.日常管理

“3+2”模式单招录取学生进校就读后,一律按学院当前有关制度实施班级管理制,对招生人数规模达20人(含)以上,独立成班管理,配备一名班主任、一名专业指导教师、一名职业指导教师、一名心理指导教师,招生人数低于20人的与3年制普招学生合班统一管理,不管是独立班级或插班管理的班级,教学中均实施各专业2年制人才培养方案。“2+2+1”模式就读预备班学生的管理方式、人员配备、教学实施与“3+2”模式一致,所不同的是,第一年预备班就读结束后参加第二年上半年单招考试,未被录取的学生将直接就业,录取的学生将继续最后1年的高职专业学习。“3+2”和“2+2+1”两种学制模式,第五年学生参加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我院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推进学生就业。

3.学费、拨款及助学等政策的对接

对于实施“3+2”学制模式的学生,享受与高招录取学生一样的学费标准及助学政策待遇。对于实施“2+2+1”学制模式的学生,进入预备班就读的第一年学生继续享受我省中职免学费及政府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等政策待遇。因第三年依然属于中职学籍,故学院从第四、第五年对单招录取学生收取两年学费,同时为便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第三在我院就读期间享受高职一年级的奖助学金等相关待遇,第四、第五年享受与普通高招生同等奖助学金待遇。

4.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我院自七个中高职衔接专业获批后,与海南省商业学校、海南省银行学校、海口市第一职业中学等多家中职学校就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原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两年制专业的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进行修订,尤其是对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重新进行梳理和整合,以使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两年我院信息管理系领导、专业教师与合作中职学校经过多次商讨和修订,依据合作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合作双方对我院两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同名课程、课程标准、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过反复协商,完成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修订,并且依据合作协议条款,对课程体系实施年修订制,以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

5.与中职学校试行创新合作模式

为了与中职学校做好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衔接,我院不定期派出教授和专家为合作中职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科普知识报告;定期邀请合作中职学校领导、教师到我院进行交流,接收合作中职学校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及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对部分实践教学条件较弱的合作中职学校,由我院承担中职学校竞赛学生的培训和指导等。在申报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时,对邀请中职学校教师参与项目研究的课题优先获批。

三、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从我省已开展中高职衔接单招院校的实施情况看,各院校没有从自身专业优势角度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省级特色专业的辐射效应不明显,大家各自为政开展招生工作,招生专业没有统筹兼顾。

2.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需要各中高职院校共同努力探索,但更需要教育省厅上级部门的共同协调和指导。然而,目前我省还未成立中高职衔接任何中间协调机构,无法对衔接工作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协调。

3.中职学生在中职第三年秋季(中职第三年第一学期)提前进入高职预备班,第二年再参加单招录取工作,产生两个突出问题:①个别学生学习一年后单招未被录取,致使浪费了一年顶岗实习机会,不利其就业;②给中高职院校学籍、成绩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4.从目前与我院合作的几所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来看,绝大多数是终极教育模式,教学计划中没有安排与高职衔接的弹性课程,因此,对有继续深造意愿学生的培养非常不利。

5.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高职院校的合作是以牺牲高职院校部分经济利益为前提的(高职院校只收取两年学费,但要负责更多的工作)。

(二)对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实施的建议

随着我省中高职衔接教育逐步迈入“深水区”,部分难点问题的解决需要顶层设计、统筹兼顾。下文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拟提五点建议。

1.我省开展中高职衔接招生的院校,在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从专业优势的角度进行统筹兼顾,在下达衔接单招指标时,尽可能地依据该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进行统筹,同时兼顾其他院校服务当地人才培养需求的因素,以发挥各院校的办学优势。

2.在海南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由高教处指导牵头、海南省若干所中高职院校参与的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协调机构,对我省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存在疑难问题进行协调,旨在不断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机制,更好地推进我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3.建议由省教育厅高教处牵头、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提前入读预备班学生的选拔方案,被选拔上的学生直接备案高职学籍,第三年学习结束时不再参加单独招生考试,以解决目前的学籍管理难题和单招未被录取学生的耽误就业问题。

4.中职学校在省教育厅高教处、职成处的共同指导下及合作高职院校的参与下,制定与高职衔接专业的弹性课程体系及弹性课程标准,确保所有与高职衔接的专业都设有与高职对接的基础课程。

5.省政府财政部门,对先行先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院校适当下拨试行期的生均经费,以鼓励先行先试单位大胆尝试,为我省中高职有效衔接教育事业踏出一条符合省情的道路。

四、结语

跨入21世纪,我省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立交桥,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处于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工程的核心地位。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曾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海南省当前急迫而重要的任务,海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乏,是海南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适应海南省三大产业加快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的有效途径,又是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通道,更是确保海南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海南的迫切需要”。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初、中级技能人员的需求趋于饱和,而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则日益加大,这些人才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生,更大一部分则是升入高职接受衔接教育的中职学生。因此,海南的职业教育必将在探索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承担海南教育事业发展大突破的历史使命。然而,我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地方院校的校情不同,因此,如何开展中高职有效衔接,需要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牵头和指导下,各院校及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共同探索和解决衔接中的难题,更希望依据我省省情(经济特区)的特殊性,率先在政府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以破解当前我省中高职衔接教育探索过程存在的疑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31-36.

[2]陈跃军.中高职衔接的对口招生政策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4):54-56.

[3]皮江红.我国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04):72-73.

[4]梁燕.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现实基础[J].现代教育管理,2009,(04):53-56.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第5篇

关键词:生态位;教育科研;服务对象

浑南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是经省教育厅同意,沈阳市政府批准,由浑南区政府投资建设,引进与创新辽宁省实验中学教育品牌,采取名校管理、联合办学模式,于2009年5月创办的一所公立初中义务教育学校。学校一直秉承辽宁省实验中学先进办学理念,对教育科研工作高度重视,经过三年的实践,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一、依托生态理论――构建教育科研框架

1.浑南一中教育生态观

浑南一中在教育大变革中诞生,建校三年来,显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办学理念就是遵循生态发展原理,促进教育内部的和谐共存。教育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通过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推动教育自身的发展,不断地打破旧平衡,创造新平衡,从而使教育生态系统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全面建设生态学校理念的引领下,浑南一中的教育科研工作更是在逐渐探索和实践中探寻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理论基础,即教育生态学。其中,直接指引教育科研实践的核心理论有:系统理论、生态位理论、适者生存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平衡观、和谐观。

2.生态教育科研的基础性因子

学校的科研工作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作为骨干核心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他们是生态科研的基础性因子。建校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特别在职能部门中设立了科研处,并由雷军校长直接管辖。科研处由一名主任和四名教师组成,全体成员均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历高、素质高、水平高,是一支敬业奉献、技术精湛的科研队伍。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科研引领作用的发挥,学校对教育科研更加重视,投入巨资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为教师订购教育教学期刊,定期以校刊校报的形式发表教师科研成果,还建设了环境典雅、学术氛围浓厚的科研室以方便教师学习交流。学校科研工作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学校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树立“课题即问题”的课题研究观,着力营造“科研引领、科研兴校”的浓郁科研氛围。教师在这样优越的科研环境里,积极投入教育科研中,把科研当作破解难题的工具,做科研,爱科研。

二、理清思路――准确定位科研的生态位

教育科研部全面负责学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包括课题管理、组织科研活动、科研成果推广、科技教育、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六大方面工作,同时学校的科研工作还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起到全面引领的作用。雷军校长在解读学校理念时多次强调“科研引领、价值提升”,可见科研工作在我校的地位之高、作用之大。只有理清思路,找准科研在学校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才能使生态学校这个系统良性运转,逐步发展。

三、循序渐进――以生态教育科研为渠道,为教师发展服务

在准确定位教育科研的生态位后,这一因子作用的发挥便是循序渐进的,在浑南一中生态教育系统中,教育科研的作用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1.问题生态链――教师科研发展的线索

以问题为生态链为教师发展服务,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是教师科研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浑南一中的科研工作以“问题”为线索串连成科研生态链,引导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师要时刻保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敏锐嗅觉,采用调查法和观察法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科研处则指导教师撰写调查报告,迈好科研活动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帮助教师选题,全面建设生态学校是浑南一中发展的主旋律,科研处引导教师围绕学校发展的大方向和核心课题选择视角申请小课题。全体教师参与其中,管理岗位教师主要参与管理类课题、学科教师主要参与教改课题、班主任主要参与德育课题。系统的生态课题网将教师按照自己的工作岗位全纳其中,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科研,人人有成果,最重要的是科研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使教育科研走下神坛,落地生根。伴随着成果的实践便造就了浑南一中生态学校的发展。

2.适者生存――为教师搭建平衡的科研群落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之初,学校先对教师的科研需求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出最受欢迎的科研活动类型。当然,科研活动只是学校生态教育科研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出发,生态科研系统首先要有一个运转基础,即制度和环境因子,在浑南一中有完善的科研制度和环境幽雅的科研室。生态科研系统还要有多个相互作用的有形因子,浑南一中为教师营造了可供参与的多个科研群落,主要有专家引领、校本培训、成果评比、听课评课四个方面。同时,生态科研系统要有系统调控因子,浑南一中设立了科研绩效办法来作为系统发展的外部动因。这一个个相互作用的科研群落共同作用,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平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研环境中实现了全人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是幸福的,有成就感的。

四、以创建生态学校为内动力,为学校发展服务

浑南一中在生态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迅速发展壮大,中西合璧的校园文化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性化的管理体系使浑南一中的人、财、物有序共生,五级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学习型、学者型、研究型到专家型、教育家型教师逐级发展。校刊校报为教师的科研成果搭建了展示的平台,科研室为教师提供了研究与交流的空间。生态科研引领着全校师生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善于观察与思考,发现身边的问题;善于调查与总结,理解问题的本质;善于沟通与合作,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善于学习与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浑南一中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在科研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教师树立起积极的科研意识。严谨科学的科研调查报告为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系统的科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浑南一中是一个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崭新的生态系统,全面建设生态学校这股强大的内动力驱动着学校各个管理要素群落的良性互动和运转,生态教育科研是融合学校文化、管理、教学、德育等多方面因子的黏合剂,处处渗透其中,时时发挥作用。生态科研不能独立存在,她引领着浑南一中这个生态学校系统平衡、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着。

参考文献: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葛路谊.我国中小学特色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熊平安.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因素[J].中小学学校管理,2001(05).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第6篇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形成高效的学习小组

我校2014年“转岗教师”项目有70名学员,编为两个班,每班5个小组,共10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名、口号、目标等,有小组长负责组织管理、落实任务、检查学习。建设学习小组这方面,通过“破冰”行动等活动形式将各小组建设成为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小组。

(二)提前布置任务,任务要具体、便于检查和展示

1.学习《指南》,划出有关幼儿学习特点的文字或总结出幼儿学习的特点。

2.举出工作中所看到的“小学化”的例子或者本人曾经经历过的“小学化”例子。

3.去“小学化”的具体做法,最好说出本人的想法。

4.去“小学化”难在哪?

(三)小组长充分陈述展示,主持教师归纳出典型问题和基本结论

1.各小组都找到了《指南》中有关幼儿学习特点的一段文字。《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造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关注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2.“小学化”的常见做法有:认字、写字、认数、算加减乘除。

3.去“小学化”的主要做法是做游戏,其他则不提,认字、写字、算数等教学一概没有提及。

4.去“小学化”的困难总结为:园长不让干、家长不理解、自己不想干。自己不想干的理由是游戏化教学要比小学化教学难得多,而压着小朋友写几行字、背几首诗则很好简单。

(四)主持教师提出几个典型问题让大家充分开展讨论

学员所提出的问题、“小学化”的例子、去“小学化”的方法都是比较肤浅的,学员观察儿童、解读儿童的专业能力还很不够,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还远没有形成,谈不上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主持教师可提出几个引人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既能使学员感兴趣,又能发人深省。

1. 您对3岁以前的经历或事情(包括知识),还记得多少?如果几乎没有什么记忆,那么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2. 您对3~6岁的经历或事情(包括知识),又还记得多少?如果记得很少,那么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3. 如果在幼儿园阶段就直接学习认字、写字、背诵或加减、乘除等小学阶段内容,那么孩子到了小学又重新学习,会不会觉得没有兴趣?这对孩子的一生会有什么影响?

4. 当前祁阳县有很多的幼儿园都在进行手脑速算游戏,大家怎样看?好不好?(对于手脑速算的提法有很多学员不清楚,在我演示之后,学员明白了,原来手脑速算还有珠心算、手指算等说法,在大家明白之后,我们现场统计,有80%左右的老师开展过这种游戏。)

(五)主持教师归纳出理论认知点,要求学员记下来

1.认字、写字属于语言领域,《指南》说得很明白,主持教师带领学员一起阅读,并着重指出《指南》中的相关部分。如“5~6岁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意义”,根本没说要认多少个字;“5~6岁会正确书写自己名字”,根本没提要写多少个字。

2.算术题属于科学领域中的数学认知部分,《指南》说得很明白,主持教师带领学员一起阅读,并着重指出《指南》中的相关部分。如教育建议,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如游戏中遇到让4个小动物住进两间房子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将5块饼干分给两个小朋友问题时,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法,考虑怎么分更公平。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请幼儿想办法解决。购少量物品时,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参与计算和付款的过程等。根本没有提强化训练加减法。《指南》还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3.手脑速算中左手5个手指表示9,右手5个手指表示90,双手10个手指表示99。这更加不符合幼儿认知规律,5个就是5个,怎么就表示9个呢?10个就是10个,怎么就表示99个呢?这会把孩子搞混的,违背了《指南》中规定的“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意义,《指南》也说得很明白:《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5.对于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概括为“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

6.去“小学化”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指南》,落实《指南》。

7.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二、主要经验

(一)学习小组的建立是高效开展交流研讨的基础。

(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开展培训的有效策略。

1.学员学得越深入,所提问题越具体,开展交流研讨越不泛化,效果就越好。

2.先学后教更好地发挥了学员的主体性、主动性,更好地让学员把自身的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对自身的“小学化”做法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3.以学定教使主持者和学员交流互动更加充分,使主持者的理论引领更加结合学员实际和学前教育现状,使主持者所概括的理论认知点针对性更强,从而使学员更容易接受。

(三)主持教师对“小学化”现象要做到心中有数,所提的问题要做到既典型而又发人深思。同时主持教师要对《指南》了然于胸,要善于运用《指南》去“小学化”。

(四)主持教师要善于做总结,要善于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在实践经验和理论认知点之间要有反复,这样学员才会对理论认知点有所理会。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第7篇

关键词:背景;现状;成果;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89-03

一、越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1986年以前,越南实行中央计划经济,越南政府管理和资助着所有的技能培训,集中培训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1978年,工人培训部从劳动部分离,成为职业教育总局,对职业教育负责任,并直接向内阁会议汇报。1980年,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达366所。

但是在革新政策开始后的10年期间,越南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衰落,无法满足培养高技能工人的需求。1998年职业教育总局与教育和培训部分离,并入越南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职业教育总局接管教育和培训部管理的越南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系统,而教育和培训部则更侧重于长期的专业培训。2006年,《职业培训法》定义了越南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和资格水平等级。然而,现有的系统仍然是复杂的,越南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很难得到可靠和全面的统计。根据MOLISA统计,在2008年,有1000多所其他培训机构提供职业培训,包括在教育和培训部监督之下的8所大学和100所学院和职业中学。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学生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二、越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现状

(一)越南职业教育系统

越南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由越南教育和培训部管理。职业培训系统主要由中等技术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构成,由越南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负责管理。各类学校都承担着特定的职业教育任务和培训内容。

1.中等职业学校。同时招收初中、高中毕业生,培训时间是3年或3年半。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当于高中文凭和中等职业水平的职业资格文凭。高中毕业生的培训时间是2~3年,毕业后可以取得中等职业毕业证书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

2.中等技术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后达到熟练工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高级中学毕业证书。

3.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包括职业培训专科学校、大学和其他有专科层次教育机构设置的学校。培养年限一般为2~3年,高中毕业生培训时间是3年,同专业的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培养期限是1~2年。

4.技术学校。技术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工人,主要培训对象是初、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接受简单职业培训的时间是2年,接受复杂职业培训的时间是3年。高中毕业生,接受简单职业培训的时间是1年,接受复杂职业培训的时间是2年,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技术资格证书或是业务资格证书。

5.职业培训中心。职业培训中心由地方政府管理,以招收小学或初中文化层次的人员为主。短期技术训练的时间为1年以下;长期技术训练的时间约为1~3年。

(二)越南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的若干成果

1.改善了以市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出版职业和就业指导,并对重点实施该项目的学校(以下简称重点学校)员工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制定了雇主的技能需求与现代课程指导相关的方法。开发了97个课程指南,48个课程发展委员会,建立了与重点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外面生产管理人员的联系,基于新课程指南和100个计算机课程产品,还开发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

2.通过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材,改善设备和设施,升级了重点学校。(1)重点学校的教师很好地将课程与最新的技术和现代机械的使用结合在一起。新课程还组织模块,每个模块对应所需的职业不同的技能。这有助于企业根据他们完成的模块更好地评估学生的技能。这种做法也更灵活,使学生能够结合不同培训课程或从一个模块转到到另一个模块。(2)第二部分设施发展和设备的提供,升级了15所重点学校的设施及设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熟悉企业使用的现代技术。在15所重点学校中,12所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及3所学校升格为大学。(3)越南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指定的15个重点学校,包括六所亚行资助的重点学校,四所AFD资助的重点学校,三所NDF资助的重点学校与两所JICA资助的重点学校。

三、越南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1.劳动人口概况。在2006年,越南有4560万的劳动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5%。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劳动人口增加了13%,及伴随着持续增长的人口增长率1.4%。在当前,越南的劳动力市场每年都吸纳130万左右的新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与其他邻近的东盟国家显著不同的是它的劳动力性别差距很小。在2006年的总劳动力中,有51.4%是男性,48.6%为女性。在总劳动人口中,有大约45%的劳动力是在18至34岁之间,四分之三生活在农村地区。

2.青年失业率严峻。在越南,失业率很高,但往往不易被发现。据官方统计,在2005年,失业率为2.1%,在城市的失业率高于农村,女性略高于男性。值得关注的是高比例的青年失业者。在2005年所有的失业率中,67%是29岁以下的青年,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特别明显。然而,官方统计是不可能真实地捕捉到越南的失业率问题。在2004年,全部劳动力的16.5%参与了非农业自雇谋生。

3.劳动力缺乏技能。对于经济增长特别关注的越南,却是一个拥有低水平的技术/专业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国家,这是明显地落后于亚洲平均水平的。只有5%的工人持有大专学历,20%参加某种技术学校和75%的非熟练工人。情况更糟的是15至34岁的一群年轻人,其中专业/技术熟练的份额比整个劳动力的平均水平还要低。教育和技能发展水平低,严重影响了越南的劳动力之间的经济竞争力。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越南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很低的,只有亚洲一半的平均水平,尽管在过去10年增长强劲。

技术和专业教育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在越南的劳动力市场产生越来越多地问题,另外,技能与就业不匹配。据调查,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技能与就业的方向不匹配,所占的份额介于10%至45%。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利用不足和限制经济增长。当劳动力供给不匹配劳动力的需求,它可以导致的空缺,失业,就业不足,技能短缺和不匹配,仍然是越南的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二)政府职能重叠,行政效率低

现在,越南教育与培训部,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工业与贸易部三个部门同时管理着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管理层需要广泛协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各类职业学校在建校前也欠缺统一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可分别由大学、职业学校,甚至是职业训练中心办理,故常出现大学办理职业教育,而排挤职业学校招生的现象。越南技职教育多元与多层化的办学机制,不但未能带给越南技职教育更有效的发展,反而使职业教育更受人民排斥,难以达到其原初的理想。

(三)社会观念导致职业教育不受重视

越南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除了受到传统升学主义的影响之外,越南职业教育本身的缺失以及素质低也是主要的因素。在过去10年中,越南大学生数量增长10倍,而职业生仅增长3倍,事实上,即使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有10%的学生入学后随即放弃,造成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许多职业学校招生不满,越南国内学历教育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严重制约了人们成才、择业等观念的转变。2007年,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学习的比例大约为8%,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为11%。同期,越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5%。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每万人中大学生将预计占到450人。相比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滞后很多。

(四)师资素质不足

据统计至2011年底,越南职业教师总数为35,794人,18.3%有文凭证书的教师拥有硕士或更高的学位程度,5.4%有中级资格的教师拥有硕士或更高的学位程度,1%有初级资格之教师拥有硕士或更高的学位程度;有80.8%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71.2%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具备教学教法的水平;有15.9%的教师可教授理论课程,有25.7%的教师可教授实践指导课程,有57.8%的教师两项课程皆可教导;有82%的技职学院教师和65%的中级专业学校教师具备A级英语能力,有23%和11%具备C级英语能力;有80%教师具备A级计算机知识,有13%具备C级计算机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越南职教教师超过一半的教师只具有初级水平资格,同时可以教授理论与实践的教师也只有57.8%,可单独教授理论的教师比例也相当低,实践指导教师也是如此。此外,拥有硕士学历及以上的教师只有5.3%。

在教师培训进修部分,职业教师之培训和进修机构分布不平均,大部分皆集中在红河三角洲地区,湄公河和北部地区则较少,而且在职业教师培训大学中并没有提供很多职业训练。职业教师培训和持续进修模式所显现缺失为:(1)大学毕业之教师虽已通过专业和教学要求,但职业技能仍然不足,他们只能承担理论教学。(2)学院毕业经过持续进修之教师,虽具有一些职业能力,但未达到资格要求。

(五)忽视了弱势群体的职业技术教育

据了解,越南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第四个政策改革是提高弱势学生(女性、少数民族和穷人)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减少贫困和解决社会问题。然而,少数民族和贫困学生的比例并没有因为这个政策改革而增加。北江农林学院是另一所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比较高的学校,并且一直在增加。同样,中央高原少数民族青年职业学院和岘职业学院两所学校贫困学生的比例最高。因此,改革政策选定三所学校培养弱势学生,并没有提高弱势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而事实上,这样的学校拥有弱势学生的比例本来就很高,实则有名无实。如何使得弱势群体也同样享有政府的政策,是越南政府的一个挑战,而不是制造假象。

四、总结

在过去二十多年,越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不断增多的劳动力,需要政府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越南总人口中,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且青年人口比例高,失业率严峻。劳动力缺乏技能,且远远落后于亚洲的平均水平。政府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同时,越南也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在越南社会,职业教育并不受重视,加上师资队伍不强大,弱势群体没有得到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扶助。越南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加大力度。

参考文献:

[1]卢宁,周勇,阮越河.越南职业教育改革现状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10,(11).

[2]ADB. 1996.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 for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Project. Manila.

[3]ADB. 1998.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 for the Capacity Building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Manila (TA 3063-VIE,for $600,000,approved on 3 September 1998).

[4] Nguyen Thi Hang,President of Vietnam Vocational Training Association,in:Employment and Social Affairs Magazine,1st July 2008.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第8篇

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不仅有形式上的成长,更有丰富的内容:有自身成长一方面,也有学习成长一方面。不论是自身成长还是学习成长,都会受到生物节律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相辅相成。3~6岁儿童生命成长的特殊性,与成人相比,极大地表现在他们自身成长的力量远远大于外界促进的力量,学习成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自身成长的基础上。幼儿无力自己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社会因素,这决定了3-6岁儿童教育问题既有认识幼儿的问题,又有认识适合他们发展的社会因素的问题。如果说前者为“论”。那么后者便为“用”。专业的“用”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工”“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是我国学前教育工程的重要一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幼儿园教育绘制了一幅美好蓝图。建筑物的蓝图都是基于力学、美学等的基本原理绘制出来的,如果只有蓝图。建筑物不可能巍然于世,有了蓝图之后,需要具体设计和施工。《指南》即是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生命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绘制出的关于幼儿教育的蓝图。它是基本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但也只是一步,下一步需要具体的设计、实施、控制。了解《指南》在学前教育工程中的位置,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运用它,有助于我们明确自己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工作做得不足,更因为缺乏这样的意识和人员。一线教师对幼儿教育相关理论认识不足,过于依赖实践和经历对具体方法的原始积累,这大大阻碍着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不仅仅需要具体方法策略的落实、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一系列的教育工程程序。《指南》是从宏观层面把理论转化为工程程序的重要一步,为具体的学前教育实施指明了方向,又为具体的设计与实施留下了充分的创造空间,同时为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反思提供了有效参照。

《指南》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发展的内容为线索,以辅助幼儿成长的教师、父母长辈等成人为服务对象,依次强调了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建议。而这些内容都要遵循《指南》开篇的“说明”,尤其是“说明”中关于“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几个方面”——“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正是基于整体的关于幼儿成长的理论的操作性转化。当前许多家长或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时虽然方法正确,却往往只是凭直接经验或者直觉,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对幼儿成长的相关理论理解较少的原因。因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往往不能举一反三。过于依赖“经验”,滞后于专业发展,会阻碍幼儿教师的发展。在懂得和依据理论的基础上拓展方法、技能或者策略,才能保证举一反三的个人专业发展,也才能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团体的成长。

在这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是什么?是普遍规律,是“理论”。而许多成人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直接去掌握理论。或者无法透彻地理解理论,因此。需要一批工程性的工作或人员来转化理论为操作性指引。《指南》是这样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联系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工程,它完成了学前教育工程的重要一步,值得欣喜。幼儿教育还有还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需要我们再接再厉。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第9篇

关键词:学习;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02-0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保育和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对《纲要》的细化,为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因此,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学习《指南》,也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让教师们更加积极地、有效地学习《指南》,能通过学习内化和融合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呢,我园就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骨干引领,精读内化

骨干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是推动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业务过硬,工作认真,处处能起到带头作用,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在学习《指南》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我园有不少的骨干教师,在多个教学领域有独到的经验,比如金老师在语言领域有所研究,那么就请她来带领教师一起研读语言领域。首先金老师自己先进行研读,然后组织一个语言领域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一起研读,形成研读笔记,经过整理,由金老师通过讲座的形式引导全体教师一起学习,每个老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研读心得,并互相交流分享,初步领悟语言领域的指导精神。实践是理论的基石,在深入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还为全园教师展示了语言教学活动、结合说课来谈《指南》、案例分析说《指南》等实践活动,用实践来反衬理论,帮助教师们更好的领会《指南》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这种依托骨干教师本身的优势,发挥他们对周围的辐射引领作用, 以点带面的方式,能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对《指南》精神的领会和内化,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学习更有推动作用。

二、多样竞赛,明晰精神

知识竞赛是学习的方式之一,它可以让大家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掌握知识,掀起学习热潮,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知识竞赛的学习方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我园,是通过个人竞赛和团队合作竞赛的方式进行的。个人竞赛选择了《指南》中的某一个点,比如可以是某一个领域,也可以是某一块内容,让老师更细化的去学习,通过书面答题、辩论赛等形式进行。而团队竞赛本着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人人参与,共同学习”,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知识水平,提升运用“纲领性指导”能力,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教育依据的宗旨,设置了必答题、选择题、快速答题、抢答题、模拟题等不同形式的竞赛项目,让老师们综合地、融会贯通地去学习《指南》,不仅促进了老师们的学习能力,更加明晰了《指南》的精神,同时也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获得了共同进步的效果。除了园内的竞赛活动,还和其他姐妹园开展了竞赛活动。通过多层次的竞赛活动,多角度多方位的督促老师们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的精神,为用好《指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游戏体验,感悟分享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其实成人又何尝不喜欢游戏呢?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加入游戏体验的成分,让教师们可以在玩中研、玩中获得感悟。比如我园在学习科学领域第一点科学探究的时候,就设计了一个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案。首先,明确这一点的三大目标,即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点出关键词:探究、观察、思考、领悟。这一过程让老师们有一个鲜明的理论支撑点。然后抛出今天的游戏主题――认识帝鹦鹉,先让老师们转换一下角色,如果你是孩子,关于帝鹦鹉你想问的问题,老师们立即“入戏”,充满童心,产生了“长什么样、颜色是什么、喜欢吃什么、敌人是谁、生活在哪里?”等多种问题。然后请老师们自由结伴组成协作小组,从中梳理出三个问题,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最后请老师们来个创意小制作,根据你对帝鹦鹉的认识,为它制作一个家,老师们一个个查着资料、找着材料、搞着创意……这是一次新鲜的体验,老师们从游戏中去体验科学活动中孩子们的感受,从中感悟到作为老师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在分享感悟时,有个老师这么说:今天我明白了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探究,那是一件多么有趣的活动,以后我会多支持和鼓励孩子们的探究行为,用一颗童心和孩子们一起探究。

四、聚焦热点,同研互助